卒中后焦虑抑郁

关键词: 负性 神经功能 功能障碍 患者

卒中后焦虑抑郁(精选十篇)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1

关键词:空巢老人,脑卒中,焦虑,抑郁,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抑郁 (PSD) 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 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 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1], 其发病率为25%~60%。据统计, 在有2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中, 一对老夫妇单独生活住户占42%[2], 但是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上低于非空巢老人, 其主要表现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空巢心理。如果空巢老人发生脑卒中后护理和治疗不及时, 除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外, 长期患病缺乏信心、加之高昂的医疗费用等, 均可导致其抑郁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因此, 加强空巢老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2011年符合标准的年龄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65例, 男35例, 女30例;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并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且排除精神异常、酗酒及肝肾功能异常, 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无其他脑器质性疾病、重大疾病等所致的抑郁患者。

2 护理对策

2.1 优质护理

(1) 成立由各级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小组, 全天陪护在患者身边, 为空巢老人住院期间提供全程服务, 全面评价其健康状况和需求, 进而采取优化服务模式等措施, 提高空巢老人护理质量[3],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及安全感, 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2)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提供“最需要”的, 消除“最担心”的, 避免“最忌讳”的[4]。一方面, 让患者置身于优雅、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中, 天天面对笑容可掬的护士, 心情舒畅, 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 通过团队心理治疗和专业人员的讲授,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康复、锻炼等知识, 并且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缓解其抑郁情绪, 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主动锻炼。

2.2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 由于事发的突然, 除肢体活动、语言表达差外, 对亲情的渴望、康复的不确定性、对医疗费用的担心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 心理因素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起很大作用。护士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并且用爱心、细心、耐心来鼓励患者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针对沟通困难、语言表达差者, 可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 这样既有利于与患者的沟通, 又能增加亲切感, 让患者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情绪倾诉出来。在了解其家庭关系、经济情况的基础上,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尽可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以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以保证良好的睡眠;护士应尽量多地陪伴患者, 在做好各项基础及生活护理的同时, 反复讲解先进的治疗技术和乐观前景, 让患者认识心身疾病的本质, 鼓励患者多与治疗成功及乐观的患者接触、交流, 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消除其畏惧、绝望的心理。

2.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对于空巢老人脑卒中患者治疗、康复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如饮食、休息、药物等知识指导, 在医疗制度允许的情况下, 可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护理计划, 病情检查结果等有所了解,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向患者传授相关知识, 做好三级预防, 提高防范意识, 减少患病率。

2.4 松弛治疗

加强自我放松训练, 对于减轻焦虑情绪十分有效。松弛治疗近年来被医学界所重视, 其基本目的是进入一种广泛的松弛状态, 引起一种特定的生理状态, 降低身体的代谢率, 减少觉醒。松弛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同时由患者自己完成, 应用较为方便。

2.5 功能锻炼

能否积极配合治疗或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 (1) 康复锻炼对患者肌力、关节活动度、肢体功能恢复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康复锻炼本身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调节其负性情绪, 增进正性情感, 从而让患者摆脱悲观、绝望、抑郁的情绪, 促使患者进入躯体、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中去, 进而改善其抑郁、焦虑和困惑情绪。 (3) 康复锻炼能增强体质, 加重躯体疲劳感, 对睡眠十分有利, 但运动量不宜过大, 过度疲劳反而会影响睡眠。

3 结果

护理人员通过细心观察, 采取准确、可靠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组空巢老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除2例疗效不满意外, 其余效果显著。

4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 特别是空巢老人, 脑卒中后活动能力下降, 严重影响其心理及情绪。负性心理及情绪又会加剧老年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的发生, 严重影响他们的感知、思维甚至行为。了解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水平,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心理变化, 从而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胜修, 徐祖豪.针刺干预中风后抑郁状态的发生[J].广西医学, 2002, 24 (1) :141-142.

[2]郑晓瑛, 陈立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6, 9 (23) :1919-1923.

[3]于卫华, 于梅.空巢老人围术期全程托护临床实践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 :44-46.

万拉法新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 篇2

万拉法新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4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被随机分为万拉法新组(24例)和氟西汀组(23例)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观察,以HAMD、TESS于治疗前及疗后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及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万拉法新组显效率为87.5%,氟西汀组显效率为82.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04,P>0.05).两组HAMD评分疗后与疗前比较均呈非常显著性下降(P<0.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40,P>0.05).但两组HAMD评分于第1、2周末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万拉法新较氟西汀起效早.治疗各周两组TES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万拉法新与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均有良好疗效.万拉法新具有起效早,副作用小及剂量调整灵活等优点,是治疗PSD的较好药物.

作 者:黄平李志榕 作者单位:475003,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 刊 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ISTIC英文刊名: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YGIE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B845.4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   万拉法新   氟西汀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3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60例病人均选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MRI检查证实,年龄均在40岁以上,初次患脑卒中于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

排除标准:①有心功能衰竭或肺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处于急性期者。②脑血管病严重或伴意识障碍、失语、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③除焦虑抑郁以外的其他严重精神症状者。

调查工具:①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1]。②Barthel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统计方法:选择患者分为无焦虑抑郁情绪组和有焦虑抑郁情绪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入院时Barthel氏评分的差值的均数为零。病程8周时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评分的结果用配分实验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病程八周时两组患者评分差值的T=3.3,T=4.32,T>T0.001(29)=3.695,P<0.001,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焦虑抑郁情绪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不良的影响作用。

讨论

本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对脑卒中病的康复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作用。Folts等详细研究了应激条件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由于情绪紧张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生产过多造成的[2]。而且Senderkerg和Ecket(1954年)认为:强烈的情绪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中风”[3]。另外,焦虑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导致收缩压升高,抑郁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明显升高[3]。而高血压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推测,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增高、血压升高和脑血管痉挛,从而加重脑血管意外,使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

我们还认为,脑卒中患者面对自己的躯体变化,会出现不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又因无法正确地估计客观环境和自己真实的情况,而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等心理变化,这些均使患者瘫痪肢体的自主运动及被动运动减少,从而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所以脑卒中一旦发生,除采取躯体抢救措施外,医生要重视患者的情绪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抑郁的药物,还应该与患者建立感情交流,使患者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疾病的康复。

脑卒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与人的生物学因素与心理因素有关。本研究因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患者的病前性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情绪障碍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加以扩展充实。

参考文献

1 徐俊晃,等编著.医学心理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0~211.

2 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3版.2005,7:108.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语言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6分,≤22分;病程14d~45d;均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 心理护理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7.2±9.4)岁;病程:14d~45d,平均病程(28.5±7.8) d;脑梗死26例,脑出血4例。 (2) 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6.7±8.9)岁;病程:15d~42d,平均病程(30.4±8.1) d;脑梗死28例,脑出血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饮食指导,劝诫烟酒;向患者讲解床上大小便的必要性,训练床上大小便,必要时予以缓泻剂;指导家属重视静脉血管的保护;宣教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教会家属与合并偏瘫、失语患者沟通方法,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进行体位的变化及床上活动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功能锻炼。

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即:根据患者不同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压力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计划。干预内容包括:感情宣泄法来增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脑卒中患者对预后有恐惧感,担心遗留肢体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合并症状,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向患者讲解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情,不利于功能恢复,使患者对负性想法进行认知重建。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对疾病的重要性,康复训练可能恢复功能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心理护理组患者入院后连续干预7d,每日1次,每次15~20min。两组患者于入院第一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3个因子及状态焦虑量表20条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抑郁、焦虑、躯体化评分比较,心理干预组干预后抑郁、焦虑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抑郁、焦虑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同组入院第1d比较,#P<0.05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大量研究[4]显示,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及其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以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对患者构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是生理上的,而且也强烈的表现在心理上。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由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对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效果进行检验,干预后抑郁、焦虑均好于高于干预前(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如何面对脑血管疾病;如何应对脑卒中诊治所带来的影响,使其心理发生积极的变化。本组研究依据认知治疗的原理,在心理干预中对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有不幸生活遭遇者,讲解情绪对机体生理功能、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给脑卒中患者提供安全感,对其困境的解脱感到有希望,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信心增强,进而使其主动加强功能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入院后连续干预7d, 每日1次, 每次15~20min。两组患者于入院第一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3个因子及状态焦虑量表20条进行评估。结果 心理干预组干预后抑郁、焦虑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干预后抑郁、焦虑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卒中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不良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抑郁,焦虑

参考文献

[1]肖文利, 何谷芬.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病人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1, 9 (12) :3322-3323.

[2]赵秀雯.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0) :184-185.

[3]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研究 篇5

(信阳市精神病医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目的 探讨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西肽普兰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末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率为83.87%,抑郁情绪改善率为93.55%。对照组分别为19.35%,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结论 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脑卒中的整体治疗。【关键词】脑卒中;西肽普兰;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副反应量表【中图分类号】R23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21-0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躯体疾患,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躯体症状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将增加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所致的脑损害使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药物相互作用小的抗抑郁药。本研究应用西肽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进行的对照观察,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2)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3)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50分,焦虑自评量表(SAS) 总分≥50分。(4)均未服用抗抑郁剂治疗。(5)排除意识障碍,明显失语,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共入组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5-77岁,平均(60.1±5.2)岁;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61.3±6.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2 方法:(1)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西肽普兰治疗,剂量为20mg·d-1,疗程4周。(2)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SAS、SD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以SDS、SAS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减分率<25%为无效。治疗前后行血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检查。(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 结果2.1 焦虑情绪改善率 治疗4周末,研究组痊愈6例(19.35%)、显著进步9例(29.03%)、进步11例(35.48%)、无效5例(16.13%),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显著进步2例(6.45%)、进步4例(12.90%)、无效25例(80.65%),总有效率19.3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2 抑郁情绪改善率 治疗4周末,研究组痊愈7例(22.58%)、显著进步10例(32.26%)、进步12例(38.7%)、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进步3例(9.68%)、无效28例(90.32%),总有效率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3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见表1。表1 兩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 ±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显示,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8例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初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可自行缓解。3讨论 西肽普兰是一种新型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于5-HT再摄取抑制的相对选择性在同类药物中最高,其作用机制主要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吸收突触间隙的5-HT,从而使其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增加,达到抗抑郁、改善情绪的效应,是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我国北京、上海报导该药副反应少而轻微,恶心和厌食较其它SSRI轻,对肝脏、心脏无明显影响,西肽普兰对老年病人较安全,因为无明显抗肾上腺素能、抗胆碱能、抗组胺作用;相对良好的心血管作用;药物相互间作用潜力少 。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4周末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率为83.87%,抑郁情绪改善率为93.55%;对照组分别为19.35%,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说明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脑卒中的整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中西医结合+情志调摄法治疗) 和对照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两组均6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40~63岁, 平均 (53.47±2.14) 岁, 其中脑出血35例, 脑梗死25例。对照组男31例, 女29例, 年龄41~64岁, 平均 (52.65±3.47) 岁, 其中脑出血34例, 脑梗死26例。两组相比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可进行相互对比。

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药物常规治疗同时, 加强患者功能锻炼, 对于脑出血患者, 可给予患者服用脑细胞保护药、纠正危险因素、控制血压等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可嘱咐患者服用保护脑细胞药物, 对于抑郁、焦虑情绪较为严重患者, 可给予患者服用20 mg氟西汀, 1次/d。 (2) 中医治疗:以清热开郁、活血安神、通络熄风为治疗原则, 给予患者中药汤剂治疗, 中药汤剂内主要包含枳实、黄芪、瓜蒌、丹参、山楂、僵蚕、地瓜、栀子等, 根据患者病情, 选择加减药物剂量。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情志调摄法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和对照组相同, 情志调摄法治疗方式: (1) 情感宣泄:在与患者进行交谈时, 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想法, 再给予患者相应安慰话语, 使患者有温暖感和依靠感, 同时建议患者多参加病友交流会。 (2) 情志疏导:七情主要通于五脏, 若患者长期抑郁, 可伤及五脏, 此时应多给予患者鼓励、安慰话语, 站在患者角度, 了解患者痛苦和感受, 并指导患者如何逐渐放松心情, 从而保持七情平衡。 (3) 情志相胜法:从中医理论分析, 恐伤肾, 思胜恐;忧伤肺, 喜胜忧;思伤脾, 怒胜思, 遵守以上理论, 调节患者负性情志, 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平均分数值、焦虑平均分数值。其中焦虑与抑郁评分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越严重。其中重度抑郁/焦虑>70分, 中度抑郁/焦虑计分60~70分, 轻度抑郁/焦虑计分50~60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 抑郁平均分数值、焦虑平均分数值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焦虑值和抑郁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讨论

导致患者卒中后出现焦虑、抑郁的因素较多, 涉及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其中神经生物学因素主要与患者病变部位有关, 例如患者病变位置为额部、左基底节、左额叶, 其发生焦虑、抑郁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病变患者, 而社会心理学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肢体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日常生活需被受到别人帮助, 使患者自身角色紊乱, 从而并发情感障碍, 对于应加强患者心理患者, 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2,3]。

西医治疗通过祛除诱发患者卒中因素, 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其中氟西汀属于抗抑郁药物, 当其进入人体后, 通过增强5-羟色胺释放, 从而缓解患者抑郁情绪[4]。脑卒中在中医论著中, 属于“中风”范畴, 主要是由患者神经失其清展、肝失条达、气血郁滞所致, 而通过中药方剂中丹参可达到活血养血功效、栀子可达到安神养心功效、瓜蒌可达到清热化痰功效、枳实可达到调节肠胃功效、黄芩可达到益气补中功效、僵蚕可达到熄风化痰功效, 诸药合用, 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5,6]。

在中西结合基础上, 实施情志调摄法, 可使患者稳定心态, 达到气机条达、情志舒畅功效, 将其理念原则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 可通过观察患者喜、怒、惊、悲、恐、思、忧等情志变化, 可找出患者七情失衡因素, 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 增强中医结合治疗效果, 同时情志调摄法不增加治疗成本, 实施方式简单, 在与患者交流期间便可完成, 不仅可增加患者的信赖感, 还可促进患者恢复[7,8]。

参考文献

[1]孟红梅, 王学青, 李新, 等.中西医综合疗法联合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16, 29 (7) :11-12.

[2]冯玲, 司马振奋, 何玲燕, 等.补中益气汤加减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6) :421-424.

[3]侯林利, 丁笔拓, 梁潇, 等.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 2016, 28 (2) :153-154.

[4]吕琦, 张春红, 白玮婧, 等.针刺与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 26 (5) :809-812.

[5]程云帆, 蒋小玲, 毛琳,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状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6) :634-635.

[6]苗清波, 石玉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6) :6-7.

[7]陈晓锋, 姬乐, 李飞祥, 等.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隐性误吸的疗效分析及对减少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 (8) :1053-1055.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9月入住我院病房的89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脑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急性期存在神经功能缺损。(2)无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缺损,能配合临床体检及心理测试。(3)既往无焦虑或者抑郁症史,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38~86岁,平均(63±13.39)岁;病程2~68个月,平均(29.36±18.00)个月。

1.2 抑郁、焦虑、PSCAD的诊断标准

1.2.1 抑郁症的诊断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版本进行测试,其中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总分>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程度抑郁,总分<8分就没有抑郁。所有抑郁病例均参照ICD 10标准确诊。

1.2.2 焦虑症的诊断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24项版本进行测试,其中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4分肯定有焦虑,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总分<6分属于没有焦虑。

1.2.3 PSCAD的诊断

对HAMD>8和HAMA>14的患者再由两名精神科医师参照ICD-10“F06.4器质性焦虑障碍”与“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既符合ICD-10“F06.4器质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又符合“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者,诊断为PSCAD。

1.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

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定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最高分45分,其中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型:0~15分。

1.4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调查前均被告知该研究的目的及对病人影响,经过知情同意后并签具知情同意书。然后由经培训的研究人员填写表格资料,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能力、性格特征及所患具体疾病。入院后第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由指定的两位研究员进行分别评价,结果取平均值后记录。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单纯抑郁、单纯焦虑、PSCAD的患病率,并分别对其进行可能影响因素(性别、学历、年龄、经济能力、性格特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和抑郁之间比较运用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抑郁症/焦虑症和PSCAD的发病率

89例脑卒中患者中有46例发生抑郁症,发病率为51.69%,其中,轻或中等程度抑郁42例,严重抑郁4例;35例发生焦虑症,发病率为39.33%,其中,可能为严重焦虑者2例,肯定有明显焦虑者6例,肯定有焦虑者20例,可能有焦虑者3例;34例发生PSCAD,发病率为38.20%。

2.2 脑卒中后焦虑与抑郁的相关性

脑卒中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732,P<0.01。见表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2.3 抑郁/焦虑/PSCAD可能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6项抑郁/焦虑/PSCAD症状可能影响的因素(包括性别、学历、年龄、经济能力、性格特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学历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PSCAD存在统计学关联,高中以下学历为其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76(95%CI 1.003~2.637)、2.667(95%CI 1.007~3.709)、1.298(95%CI 0.153~2.528);神经功能缺损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PSCAD存在统计学关联,中、重型神经功能缺损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598(95%CI 2.051~16.997)、9.462(95%CI 2.310~11.879)、1.817(95%CI 0.310~5.879);性格特征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PSCAD也存在统计学关联,OR值分别为3.603(95%CI 1.003~4.637)、43.513(95%CI 30.007~52.709)、7.217(95%CI 5.153~8.528)。年龄为PSCAD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74(95%CI 0.819~6.625),但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无统计学关联;而性别、经济能力与抑郁/焦虑/PSCAD均无统计学关联。见表2~4。

3 讨论

近10余年来,脑卒中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已引起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关注,PSCAD在20世纪90年代精神病学领域中亦被广泛关注[2],但对PSCAD的研究报道[3]甚少。本次研究89例脑卒中患者,抑郁/焦虑/PSCAD的发病率均在35%以上,且焦虑和抑郁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随着神经影像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对于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单纯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或社会心理学机制发展为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生物学机制,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共同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4],因此研究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在促进脑卒中预后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数能在医务人员的分析指导下较客观地评估自我病情和制定康复目标,能较理性地接受各种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理解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或者气馁沮丧,不愿意配合医院的相关治疗。笔者还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单纯抑郁、单纯焦虑、PSCAD的发生作比较,发现均呈正相关性,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躯体症状越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分析可能与生物病理基础直接引起情感障碍有关,重度的情感障碍又会反过来妨碍躯体功能的恢复。可见,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互为因果。另外发现,性格特征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关系密切:性格开朗,平时愿意与人沟通的患者,多数能及时听取医务人员的的建议和接受家人的劝导与关怀,因此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较低或者程度较轻;相反,原来性格孤僻的患者就更容易产生沮丧、自我放弃的情绪,不愿配合治疗,影响康复进度。年龄与PSCAD相关,但没有发现性别、经济能力与焦虑、抑郁或者PSCAD有相关性,这与很多研究[5]结论不尽相同,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采用的调查工具、研究所在地域等的不同。

朱春丽等[6]人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病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发生率达65.6%,出现高峰期在病后13个月左右。多数学者认为一旦确诊卒中后情感障碍,就要药物配合个体化心理治疗,只有积极的情绪基础和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减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从而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7]。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满意[8]。随者医学模式的转变,卒中单位[9]的成立及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研究增多,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荫华.要重视脑卒中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评价及康复[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4,6(12):361-363.

[2]袁勇贵,吴爱琴,张心保.焦虑和抑郁合病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43-148.

[3]黎四平,冯铁桥,王建坤.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48-50.

[4]杨玲俐,张志珺.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4):297.

[5]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108.

[6]朱春丽,张兆辉,黄显雄.综合干预对潜江地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9):1039-1040.

[7]吴春霞,张敏,牛延良.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89-90.

[8]陈艳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0-1371.

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篇8

1 流行病学调查

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5%~76%, 且一旦出现PSD, 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2]。Kotila等[3]报道卒中后3个月抑郁的发生率为41%~54%, 大部分为轻度抑郁, 中、重度抑郁只占9%, 卒中后12个月抑郁的发生率为42%~56%。龙洁等[4]对北京市12家医院神经内科1 966例卒中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PSD的发生率为36%, 其中轻度22.5%, 中度10.3%, 重度3.2%。上述研究结果各异, 可能与研究对象来源、评估方法、测试时间、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2 发病机制

PSD的发病机制复杂, 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病变部位、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近20年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 对PS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与神经解剖学、神经递质学、内分泌学、社会心理学、遗传等因素有关, 且几种因素相互影响

2.1 神经解剖学

80年代初Robinson[5]提出左侧半球前部的损害、皮质或皮质下损害, 与PSD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首次提出了左侧半球比右侧半球易发生PSD, 病灶近额极发生率高。Vataja等[6]用核磁共振成像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白质病变的程度与PSD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左侧优势半球额叶前部皮质下部位的缺血与PSD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 大脑病变的不对称性与PSD的发生有关, 左侧额叶和基底节区损伤抑郁的发生率更高。左前部小的病灶与后部大的病灶相比较, 前者抑郁的发生率更高、程度更重。也有研究表明左额叶与双颞叶局部血流低灌注与抑郁有关。Kim等[7]研究认为PSD具有脑部特定部位损害的特征, 主要是额叶/颞叶-基底节-脑干腹侧这一环路, 环路受损可影响睡眠、认知、运动、情绪。然而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认为卒中后抑郁与损害部位无相关性, 要明确卒中损害部位与抑郁症发生的相互关系还需要更精确的实证参数。

2.2 神经递质学

NE和5-HT神经元位于脑干, 发出轴突后经丘脑、基底核、胼胝体和放射冠到达额叶皮层, 当病灶累及以上部位可影响该区域内的NE和5-HT神经通路, 使这两种神经递质水平低下, 从而导致患者失眠、食欲降低、心情抑郁、焦虑、内分泌功能紊乱、性生活障碍、少语少动等[8]。吕路线等[9]检测PSD组血液和脑脊液中NE、5-HT和高香草酸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

2.3 神经内分泌学

许多研究发现PSD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功能异常。中枢单胺类递质可控制下丘脑激素的释放, 进而调节垂体前叶促激素的分泌, 影响内分泌功能。Barry等[10]发现生长激素对去甲丙咪嗪的反应减弱, 提示NE能α2受体功能下降可能是PSD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Spallletta等[11]提出了细胞因子学说, 卒中后炎性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8) 增多导致炎症过程的增强和吲哚胺2, 3-双加氧酶的激活, 均可引起5-HT的降低而导致抑郁。

2.4 社会心理学

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 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 从而产生担忧、恐惧的情绪。社会活动减少, 自己感觉是负担, 易引起情绪低落、妄想、自杀等念头。家庭支持、经济条件等都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3 治疗

3.1 药物治疗

3.1.1 三环类抗抑郁剂

源于20世纪50年代, 其代表药物为:阿米替林、丙米嗪、多赛平、去甲替林等, 作用机制是阻断NE和5-HT的再摄取, 改变突触后受体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生物胺治疗PSD, 但安全性低, 易中毒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 目前临床很少应用。Czeh等[12]发现新一代三环类抗抑郁剂噻萘普汀能预防抑郁诱导的脑细胞代谢、海马体积和细胞增殖的变化。

3.1.2 四环类抗抑郁剂

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开发的, 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 相对安全有效。代表药物有麦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喹酮等, 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有心率减慢、直立性低血压、轻度抗胆碱等不良反应。

3.1.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阻止脑内神经递质5-HT和NE的降解, 提高脑内生物胺发挥治疗作用。代表药物吗氯贝胺, 具有广谱抗抑郁作用, 对内外源性抑郁均有治疗作用。该药吸收迅速、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

3.1.4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

新型抗抑郁药, 代表药物有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作用机制是控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吸收, 提高神经细胞突触间隙5-HT的浓度, 改善抑郁症状。还可促进5-HT递质的功能, 改善神经运动, 每天单次用药依从性好, 不良反应少, 是目前抗抑郁治疗的一线药物。研究显示抗抑郁剂氟西汀能增加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 进而有提高神经重塑的作用[13]。舍曲林对5-HT选择性高、作用强, 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小, 是老年PSD患者的首选药物。

3.1.5 5-HT和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

博乐欣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的与神经递质5-HT和NE共同起作用。该药起效迅速, 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Dahmen等[14]研究发现文拉法辛治疗PSD安全有效,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口干、出汗、失眠等。

3.1.6 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

代表药物为米氮平, 作用强、起效迅速,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3.1.7 精神兴奋药

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NE和5-HT等神经递质改善抑郁症状。常用的药物利他林, 起效快, 有失眠、影响血压等不良反应。

3.1.8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郁症是由于情致不畅、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组病证。由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忧愁思虑等。治疗应以疏肝理气, 活血通络为主。肖劲松等[15]采用逍遥散治疗PSD, 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85.3%。常用的方剂还有柴胡疏肝散, 甘麦大枣汤等。

3.1.9 新型抗抑郁药

路优泰, 属于植物制剂, 它是一种从植物贯叶连翘中提取的天然抗抑郁制剂, 对5-HT、NE再摄取均有明显抑制, 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 具有很好的疗效。

3.2 非药物治疗

3.2.1 心理治疗

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中, 心理因素对抑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精神分析等方面的治疗。营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信任关系, 给病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 纠正不合理的认知观念, 使患者逐步认识自己在思维和情绪上的消极态度, 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消除患者紧张抑郁的情绪, 树立康复的信心, 度过心理危机。同时对家属进行心理康复, 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对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常参加社区的文体娱乐活动, 可以解除忧愁、消除紧张等。

3.2.2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对大脑皮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纠正焦虑, 减少躯体不适, 改善睡眠;可以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解除脑卒中后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从而改善卒中后抑郁症状。

3.2.3 康复治

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Lai等[16]的研究发现, 进行循序渐进和规范化的治疗性身体锻炼有助于减轻卒中后的抑郁症状, 并能改善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团体康复治疗可让患者之间相互熟悉, 建立安全感, 宣泄抑郁情绪, 将团体中学到的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 相互学习, 情感支持, 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的效应。

3.2.4 电休克治疗

属于生物学治疗方法, 对具有严重自杀念头, 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和难治性PSD患者可选用电休克治疗。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PSD患者112例,男67例,年龄55~85(62.7±6. 9)岁;女45例,年龄52~79(69.9±7.2)岁。

1.2 方法

1.2.1 脑卒中患者的卒中定位方法:

选择患者病灶最前端与前额顶端的最短距离,与额枕极长度的比值,若比值<40%,则判定病灶位置位于额前部,反之则判定病灶部位位于额后部;另外,根据解剖学定位方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左右、皮质层、皮质层下病灶的定位。脑卒中的定位诊断可指示治疗和预后,对鉴别岀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也有帮助。脑岀血的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局灶性、占位性病变压迫所致,而脑梗死常归结为一支血管阻塞引起支配区域的功能缺失。脑干病变以交叉性瘫痪、无高级脑功能(精神症状、失语等)和视觉障碍为特点;小脑病变以眼震颤、共济失调为主;内囊病变常岀现“三偏综合征”,偏瘫最为常见。

1.2.2 抑郁评定标准[3]: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共分为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总分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总粗分×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数据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左侧病灶(32例,占28.57%)明显多于右侧病灶(23例,占20.5%),额前部病灶(32例,占28.6%)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12例,占10.71%),皮质病灶(28例,占25.0%)明显多于皮质下病灶(20例,占17.9%),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也叫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各种诱因下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者破裂,继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卒中[4],通常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体征。我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每年急性脑卒中发病人超过百万,而老年患者居多,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症极多,而卒中后发生抑郁的人数也相对较多,这也是脑卒中发病的最常见表现之一[5]。脑卒中后抑郁会影响患者各方面情况,严重者可产生轻生念头。

研究表明,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过脑卒中后抑郁,多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1年,且抑郁为精神卫生性疾病,不常被别人察觉[6],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十分重要。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资料表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20%~60%,而脑卒中后1月内发病占45.4%,且患者抑郁程度不同、类型不同;另外,年龄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到的一个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发病率为55.88%,而中年组为43.18%,青年组为13.33%,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因素与患者的年龄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PSD患者中左侧病灶明显多于右侧病灶、额前部病灶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皮质病灶发病率明显大于皮质下病灶,患者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病理机制为PSD导致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多条神经元的相关通路遭到破坏,导致并发抑郁等相关精神障碍[7]。但本研究选取的病例较少,样本量不足,这也会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阴性率较高。另外,当患者发生PSD时,首先家属及医务人员应给予一定关心,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关注发病后的精神状态,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卒中后发生抑郁与脑卒中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病情变化方面及个人因素等都会影响脑卒中后发生抑郁,在临床上不仅要对脑卒中患者病情进行控制和研究,在发生脑卒中后也应对患者个人因素方面做积极的影响,保证卒中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劲松,林贵喜,姚键,等.促甲状腺激素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5):2040-2041,2044.

[2]汪俊英,David Burns,胡文立,等.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6):616-618.

[3]廖春莲,谭春燕,王凤霞,等.护理干预下配制鼻饲匀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7):998-999.

[4]林颖,刘亚红,杨昉,等.315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58-960.

[5]梁晨,陈文权,程宏,等.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167-170.

[6]张翼,陈继华,付鹏程,等.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9):3222-3224.

卒中后焦虑抑郁 篇10

【摘 要】 卒中后焦虑是脑卒中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卒中后焦虑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疗效也逐渐得到显现。笔者主要从卒中后焦虑的中药、针灸治疗两方面对卒中后焦虑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卒中后焦虑;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60-03

焦虑症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心理疾病之一,也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在所有卒中患者中,焦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0%~2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的发病率会逐渐增加[1]。该病患者时常表现为过度、不合理的恐惧,感觉忧虑和紧张,日常生活管理困难,并伴有某些病理症状——心悸、头晕或颤抖等。

1 西医认识

目前,卒中后焦虑(Post Stroke Anxiety)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受神经内分泌、损伤的解剖位置等因素影响[2-3]。研究表明[4],焦虑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结合临床上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推测其发生可能与5-HT及NE 系统的异常有关。也可能与皮层和前部损害有关[5]但与左右半球无关[6-7]。此外,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易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焦虑[4]。还有研究显示,PSA与神经功能的康复存在明确的关联性[8-9]。

2 中医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未有该病的专门记载,但此病与中医七情的惊恐颇为相似。其病因病机也大多围绕气血、阴阳、脏腑来阐述。

“阳气者,精则养神……寒气从之……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说明人体的阳气,可以温养神志,若病邪侵入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惊恐、畏惧的症状。可见,若阳气运行失常或受损,会出现焦虑的症状。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是指夏季针刺肌肉,会使气血衰弱于内,易使人惊恐。“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是指心痹之证,血脉运行不畅,烦躁心悸,突然气机上逆而喘息,咽喉干燥,嗳气,厥气上逆而发为恐惧。可见,焦虑情绪的出现与气血亦有关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说明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精神意识存在的地方。“惊,心卒动而不宁也”,说明惊恐可导致心神不宁。可见,焦虑情绪与心有关。

“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说明当热邪侵入肝脏与正气相搏时,会出现惊恐不安,精神狂妄,言语粗鲁,胁肋胀满疼痛,手足燥扰不宁,不能安稳睡息的症状。“肝气虚则恐”,说明肝气虚,肝血缺乏,肝体失于濡养,就会出现惊恐的症状。可见,焦虑情绪与肝脏有关。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是指病人呕吐时,呕吐物中,时常夹杂苦水,还不时发出哀叹声,心中十分惶恐,唯恐自己被人逮捕,说明胆腑中存在邪气。可见焦虑情绪与胆腑有关。

肾,在窍为耳,主惊恐。“时惊……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是指时常惊恐,脉浮取而弦者,是肾精不足的原因,若用力切按坚硬如石者,是肾气内著不行的缘故。可见焦虑情绪与肾有关。

综上所述,焦虑情绪的出现,多与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心、肝、胆、肾功能异常有关。现代医家在治疗该病时,大多亦是在《内经》基础上做出的发挥。

3 中药治疗

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0]。

31 从阴阳论治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凤等[11]以滋阴潜阳、安神定志为法,运用百合地黄汤治疗中风后焦虑50例,总有效率为92%,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32 [JP3]从气血论治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气机失调。廉全荣等[12]以活血理气、疏肝解郁为原则,观察疏肝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焦虑的疗效。结果HAMA评分降低,临床总有效率为8182%。李显熊等[13]认为气血失调、神明受扰贯穿本病的始终,因此以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治法,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总有效率达80%以上。[JP]

33 从脏腑论治

331 从心论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说人体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均有赖于心的统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有学者从心论治卒中后焦虑,运用九味镇心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患者60例,认为该方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的功效,总有效率为8067%[14]。

332 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畅气机,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若疏泄失职,肝气郁结,则见悲忧善虑,若肝郁化火,则见烦躁易怒。魏波等[15]从肝论治该病,以疏肝理气、宁神安志为法,运用疏肝解郁汤治疗中风后焦虑68例。结果显效23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8088%。

333 从胆论治 “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张镝[16]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为法,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焦虑30例,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黛力新(7333%)。

334 从心胃论治 “心欲交于肾,而肝通其气;肾欲交于心,而肝导其津,自然魂定而神安”是说心肾相交依赖肝的疏泄转归。张富汉等[17]认为肝肾阴虚而致心肾不交是卒中后焦虑的病机转归,研究养阴柔肝潜阳方治疗卒中后焦虑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062%。吴则桢[18]以疏肝宁心为治疗大法来遣方用药,并随证加减,32例卒中焦虑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06%。

335 从心肝肾论治 “惊,心卒动而不宁。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盖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后妙用神。”黄坚红等[19]以泄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为法,采用黄连阿胶汤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症36例,总有效率为8889%。

4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在治疗卒中后焦虑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10]。

41 [JP3]气血论治 吴萍等[20]认为PSAD是在中风的基础上, 由于风、痰、火、瘀交结, 致使气血瘀滞化热, 肝气失其条达, 神明失其宁静。针刺百会、神庭,以调理髓海,醒脑开窍,加之水沟醒神宁心, 印堂清神定志;考虑到中风后焦虑与中风后抑郁并存,采用疏肝解郁之法,合谷、太冲为四关穴, 针之可疏肝理气, 开郁化滞,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有宁心安神之作用, 内关宽胸解郁。诸穴合用,共奏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235%,与阿普唑仑疗效相当。[JP]

42 脏腑论治 刘成伟等[21]认为焦虑障碍多为情志所伤而致五脏失和,故采用疏肝、调心、补肾法治疗该病,针刺组取穴:肝俞、期门、智三针(神庭、双侧本神)、内关、神门、太冲等,同时给予阿普唑仑口服,结果针药组EI评分显著高于药物组(阿普唑仑),TESS评分显著小于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15%。叶励新等[22]以五脏为中心,以情志相胜为着眼点,根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理论,运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治疗卒中后焦虑,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总有效率在80%以上。

43 原络配穴法 孙远征等[23]采用原络配穴结合西药的方法治疗该病,取神门配支正,以调养心神、醒神开窍;取大陵配外关,以清心包、泻心火,安神定志;取太溪配飞扬,以补肾生髓;取太白配丰隆,以补脾益气、化湿醒神;取太冲配光明,以疏肝理气解郁;取百会调节一身精气。以上诸穴共奏理气化痰、疏肝解郁、调神开窍之功,再配合百忧解,患者的焦虑障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13%。卜少伟等[24] 也认为原络通经疗法可以排解患者体内积聚已久的焦虑情绪,因此采用该法来治疗卒中后焦虑,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日常认知情况,调整了心理状态,稳定了患者情绪,总有效率为8824%。

44 经络氧疗法 焦黎明等[25]认为卒中后焦虑的病机为脑络受损,气机郁滞,神气不畅,采用经络氧疗法治疗该病。针刺百会、神庭、印堂,调整阴阳之气,疏通经络,安神定志; 针刺神门、三阴交,扶正培元,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结合吸氧,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调畅气血,平衡阴阳,共奏安神助眠之效,再配以帕罗西汀,总有效率为9250%,疗效显著。

45 电针疗法 姚舜等[26]认为该病是在脑卒中的基础上情志不舒,气机失调,痰瘀内阻,扰及脑神,脑失调控,而出现情志不遂、心烦意乱、多思多虑、担心惊恐等诸多症状,电针额区治疗卒中后焦虑,取穴:神庭、双侧本神(智三针),双侧丝竹空, 印堂,益脑安神、疏调元神、醒脑开窍、调神解郁、舒畅气机,达到改善焦虑症的效果,总有效率为8667%。

46 [JP3]针灸并用 高甲等[27]从心胆论治该病,针刺内关、阳陵泉,百会、印堂,并以温化痰湿、通畅气血为原则,艾灸四花穴,即双侧胆俞和膈俞,以调节气血阴阳、恢复气血运行,埋皮心俞、胆俞以稳定心脏、祛痰化热。结果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心理痛苦,总有效率为897%。[JP]

47 针药结合 刘健[28]采用针药结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针刺百会、神庭、内关、合谷、太冲,以醒神通窍、疏肝开郁,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以养阴益胃、振奋中气;证属胃阴虚为主的,选用叶天士的养胃汤为主方,药用沙参15g,麦冬15g,扁豆12g,玉竹12g,石斛12g,甘草6g。并随证加减,总有效率为900%。

48 耳穴贴压 孙远征等[29]在行基础针刺(百会、智三针、印堂等)之外,加用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心、肝、交感)的方法来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总有效率达867%。孙姜云等[30]选用基础针刺配合耳穴按压的方法治疗卒中后焦虑,经治疗,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总有效率达8566%。

5 小结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焦虑的研究,笔者发现,大量的报道均证实了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疗效,但这种效应短期效果较好,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关于卒中后焦虑的病理机制研究不多,诊断标准尚未明确,纳入的研究对象不一样,导致很多研究结果不一致,差别很大。同时,大多数研究仅是代表性的评估,并未考虑到卒中前焦虑情绪的存在以及中风的严重程度。此外,卒中后焦虑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单纯从脏腑治疗,效果不好,应该从调整心理入手[31]。所以,在实验设计时,采取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卒中后焦虑的病理机制研究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考量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以便临床进行辨病辨证治疗。同时,积极发挥心理治疗在治疗该病中的优势,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C. Alexia Campbell Burton, Jenni Murray, John Holmes,et al.Frequency of anxiet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12:1-15.

[2]张青莲,李东芳,连霞.卒中后焦虑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326-328.

[3]王秀玲.脑卒中患者焦虑与抑郁原因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32(6):168-169.

[4]丁宇杰,朱卫明,陆光华,等.急性期脑卒中后焦虑患者171例的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2):113-115.

[5]尹梅祥,卢奕南,李月清,等.首发急性脑卒中的焦虑情绪测查及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09-310.

[6]苏占清,朱运斋,康冰,等.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2(3):173-174.

[7]张伯全,包锦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5-418.

[8] PohjavaaraT,LeppavuorA,Siifsl,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1998,29:2311.

[9]AstromM.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stroke patients:a3-year longitudidul study[J].Stroke,1996,11(4):302-307.

[10]孙远征,孙姜云,韩数.中风后焦虑症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志,2014,41(7):1319-1322.

[11]张景凤,仝桂兰,侯 庆,等.加味百合地黄汤对中风后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草药,2005,36(5):737-738.

[12]廉全荣,付俊丽.自拟疏肝活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焦虑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4,29(4):739-74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机电安装工程现状分析 下一篇:电梯质量安装工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