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关键词: 历览 岸然 练习 答案

《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精选10篇)

篇1:《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明良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明良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工:巧妙,精巧

C.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3分)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

⑤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⑥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A.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①②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像这样不懂得廉耻的人很多。

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改变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面貌。

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作者认同贾谊的看法:君主不尊重臣子,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如尊重臣子,他们也会按官吏标准要求自己。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3分)

(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3分)

(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节选自《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答案:

9.(3分)C(“危”应为“正直、端正”的意思,例如成语“正襟危坐”中“危”字就是这个意思。)

10.(3分)A(①是作者的观点;②是贾谊劝谏汉文帝的话;③是使官员振作知耻的方法。)

11.(3分)B(“以教之耻为先”,教育只是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12.(9分)(1)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匪但”、“梦寐”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那么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遇”、“自为”各1分,句意1分。)(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如是”、“缓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

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

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

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洋洋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的心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家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地飞走了,能够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

13.(3分)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参考译文】所以,诸侯拥有地利,权力就会跟随他。失去地利,权力就会丧失。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心;只会打小算盘的,失人心。得到天下大多数人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到天下半数人拥护的,能成霸业。所以,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而世人不认为他贪,就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大计。

篇2:《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①,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②,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③,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④,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⑤;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⑥,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⑦,非所以得名也。

(选自《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 德艺:德行与才能。周厚:丰厚。

② 姝丽:美丽。

③ 令名:这里指美好的声誉。

④ 体道:躬行正道。合德:合乎道德。

⑤ 非所以……也:不是用来做……的。

⑥ 荣观(ɡuān):犹荣名,荣誉。

⑦ 干(ɡān):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

【译文】

名誉对于实际来说,就如同容貌对于镜中之像。(如果)德行与才能丰厚,那么声誉一定好;(如果)容貌和神色美丽,那么镜中之像一定美丽。现在不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却要在世上求得好名声的人,(就)如同相貌非常丑陋(的人)却要求在镜子中有美丽的容貌。贤良有才能的人不慕声誉,一般人树立名声,才德差的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不慕声誉的人,躬行正道,合乎美德,享有鬼神的保佑(而有名),并非是真的追求声誉;树立名声的人,修养品德,行为谨慎,担心好的名声不显著,并非是真的退让名誉;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声的人,外表忠厚,内心狡诈,追求表面华美的虚名,并非是真的获得美名。

【演练】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 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窃名者,厚貌深奸 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

A.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不同

B.两个“厚”字相同,两个“貌”字也相同

C.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相同

D.两个“厚”字不同,两个“貌”字也不同

2.与“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非死则徙耳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对加点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善,美好)

B.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道,事理,规律)

C.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让,责备,责怪)

D.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干,动词,求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5.结合上文,联系生活,请谈谈你对“名”与“实”的认识。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1.D(深厚;忠厚。面容,容貌;外表)

2.A(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B.连词,表不相容选择关系,就是;C.语气副词,才,就;D.连词,转折关系,却)

3.C(让,辞让,谦让)

4.见译文。

篇3:《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壮士缚虎

(清)沈起凤《谐铎》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

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反。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昔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益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耽耽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矣。

注释:①邑宰:某一邑的长官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日徒步入山 日:每天 B.而以小虎生擒而反 反:“反”通“返”,返回

C.众皆辟易 辟:开辟 D.用材者益宜知矣 益:更加

资*源%库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B.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C.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D.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10、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异常勇猛,曾经举起一座石鼎,飞跃到大雄宝殿的左边的屋脊上。

B.焦奇为人低调,当富人宴请他时,他格外谦虚。

C.焦奇无法捉到猫是因为他太小瞧猫,捕捉时很急躁。

D.焦奇的故事对怀有绝技的人和任用人材的人都有启迪。

1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

答案:

8、C“辟”通“避”,躲避

9、B10、D11、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

译文:

沂州山势险峻,所以多有猛虎,县令经常命令猎户捉捕它。往往反而被虎所吃。有一个名叫焦奇的,陕西人,投靠亲戚没有遇到,流浪暂时居住在沂州。焦奇一向神勇无比,他夹着千佛寺前面的石鼎,飞腾跳到大雄殿左脊,所以称他为焦石鼎。焦奇知道沂州山岭多有虎,每天步行进入大山,遇到老虎总是徒手搏斗杀死它,背着老虎回家,像这样是经常事。

一天焦奇进山,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小虎。焦奇性起,连着杀死两只虎,左右肩各背负一只大虎,并且把小虎活捉然后返回。众人都躲的远远的,而焦奇却谈笑自若。有一个富人,钦佩他的勇敢,设j款待他。焦奇在座位上,自己讲述他平时捉虎的情形,听的人都变了脸色。而焦奇更加夸大其词,嘴里大讲特讲手上指指画画,洋洋得意。突然一只猫,登上筵席抓食物,腥汁淋漓满座上,焦奇以为是主人的猫,听任它大嚼而去。主人说:“邻家孽畜,竟然如此讨厌!”不一会儿,猫又来了。焦奇急忙起身出拳打它,座上的菜肴全都倒碎了,而猫已跳趴在窗户角落。焦奇大怒,又追打它,窗棂全裂了,猫一跃登上屋角,目视眈眈看着焦。焦更加生气,伸开胳膊拿出擒拿的动作,而猫嗥的一声,摇着尾巴迈着慢步,跳过邻居家墙而离去,焦奇无计可施,面对着墙呆呆望着罢了。主人拍手大笑,焦非常惭愧地走了。

篇4:《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谷郡君家传 程颐

先妣夫人姓候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比部员外郎。

夫人幼而聪悟过人,女红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客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先公赖其内勘,礼敬尤至,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主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予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先公罢尉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椽,比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

夫人自少多病,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尔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五,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享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选自《二程文选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①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②事姑舅以孝谨称 ③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④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⑤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⑥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

5.(3分)A(归:女子出嫁)

6.(3分)C(①表现其聪悟;⑥表现其精鉴)

7,(3分)D(程颐放弃科举考试)

8.(1)(3分)夫人谦逊温顺,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使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

评分建议:“自牧”、“专”、语意通顺,各1分。

(2)(3分)如果在(没有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失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评分建议:“苟”、“何为”、语意通顺,各1分。

(3)(4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后代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评分建议:“手泽”、“精鉴”,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先母姓侯,太原盂县人,排行第二。世代都是河东的大姓。祖父侯篙在五代乱世时,凭借威武勇猛闻名。父亲侯道济,开始凭借儒学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任润州丹徒县令,赠封尚书比部员外郎。夫人幼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女工这类事情,没有不会的,喜欢读书,能广泛了解古今的事情。

十九岁时,嫁给了我的父亲。服侍公婆以孝顺谨慎著称。和先父相敬如宾。品德、仪容非常美好,内外亲戚没有不敬爱她的。先父依赖夫人持家,对夫人特别敬重,但夫人谦逊温是非曲直,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即是小事,也从不专断,一定禀告父亲后才去做。堂叔很小时就成了孤儿,夫人抚养照顾他,常常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治家有方,不严厉而上下做事有条理。她不喜欢鞭打奴婢,把小家奴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儿子们有时呵斥他们,夫人总是告诫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是人。”路上遇到有被遗弃的小孩,夫人多次收养他们。夫人喜欢制作药物,用来救济病人

先父凡是生气的时候,夫人总是为他宽解。只是儿子们有过错,她却不加以掩饰。她常说:“儿子不成器的原因,是做母亲的掩盖他的过错,致使做父亲的不知道。”夫人有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对他们的慈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但在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上,却一点也不宽容。因此我们兄弟俩平生对衣食不加挑剔,不会用凶狠的话骂人,不是本性就这样,而是夫人的教育使我们这样的。

先父解除庐陵县尉职务,前去接受新任命,寄居在历阳。恰逢叔父也解除了毗陵属官的职务,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储备不足。夫人经营处置,辗转变换,使得衣食不致于缺乏。夫人安于贫穷简朴的生活,衣服器用节俭朴素。看到亲族之间竞相崇尚奢华,就像没看见一样。小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忽然走失,乳母们悲痛哭泣,大呼小叫。夫人斥骂并阻止她们,说:“如果在(没立丢失),自然能找到,如果确实丢了,你们像这样,将有什么用呢?

我们兄弟幼小的时候,夫人鼓励我们读书,便在线贴上写道:“我爱勤奋读书的孩子。”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延寿)是先兄小时候的名字。一行写“处士”。等到先兄考上进士,我自己因为没有才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这才知道夫人在我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才能了。(我们)珍藏夫人的手迹,让子孙知道夫人有着高明的识别力。

篇5:《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 充:冒充

B.许以便宜设方略? 设:设置

C.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 市:购买

D.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 苦:侵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既而捕获正盗 ②别加封爵而宠赐之

B.①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 ②晔驻岭表,以事上闻

C.①诏晔俟其事定 ②上以其远使之勤

D.①颇详控制之要 ②上以其远使之勤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邵晔“循理奉职”的一组是(3分)(?? )

①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 ②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 ③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 ④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 ⑤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 ⑥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蓬州知州杨全性格粗鲁愚昧,在邵晔发现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定为死罪。

B.邵晔为张道丰等人洗脱冤情,被皇帝认为是能救活百姓,值得嘉奖,而对此事处理不当的杨全却获罪被削职为民

C.景德年间,黎桓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却发生了龙钺的哥哥率兵抢劫仓库,龙钺的弟弟龙廷杀兄自立的.严重事件。

D.邵晔认为安抚外夷应该诚信,所以阻止皇帝将赐予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得到皇帝的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大 中 祥 符 初 起 知 兖 州 表 请 东 封 优 诏 答 之及 遣 王 钦 若经度封 禅 仍 判 州 事 就 命 晔 为 京 东 转 运 使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3分)

译文:

②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3分)

译文:

【解析】(1)A项,充:担任。B项,设:制定。D项,苦:以……为苦。

(2)结构助词,的。A项,①与“既”连用,构成副词,不久;②连词,表递进。B项,①介词,用;②介词,把。C项,①指示代词,那。②代词,他。

(3)②表现的是邵晔的孝心以及皇帝的体恤;④表现的是邵晔公私分明和皇帝对他的优待;⑤叙述的是邵晔受到季随的牵连。

(4)应该是杨全现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才发现他们冤枉。

【答案】(1)C

(2)D

(3)C

(4)A

(5)

(1)原文为“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每画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3分,句意1分,“系狱”、“按验”各1分。)

②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3分,句意1分,“即时”、“主”各1分。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任命邵晔为光禄寺丞,出任广南采访刑狱。历任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任监察御史。以母亲年迈请求回去奉养,得任朗州知州。入朝兼三司磨勘司之职,改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篇6:《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交阯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

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B.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C.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D.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

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

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注指挥若定,智勇双全。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突围,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萧注谙熟边务,运筹帷幄。他在邕州任职,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上奏陈述攻打交阯的策略,请求朝廷除患。

C.萧注收拢人心,安蛮靖边。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萧注审时度势,因势而化。他虽然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但看到交阯在军事实力上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因而被主战的沈起取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5分)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5分)

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10. A

11. C(“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12. B(时序倒置。依据下文“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的信息提示,萧注在奏章中还未陈述攻打交阯的策略,他请求到京城后当面向皇帝陈述)

13.(1)环庆路李信打了败仗,各城都加固营垒,唯独萧注打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

“坚”(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坚固),“壁”(名词,营垒),“启”(动词,打开),“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夜宴如平时”(介宾结构后置,如平时夜宴)五处,一处1分。

(2)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练士兵(已经)十五年了,(有人)说他们‘士兵不足一万’,是没有根据的。

“生”(动词,繁殖人口),“聚”(动词,积聚物力),“教训”(古今异义词,教导训练),“谓”(动词,说),“妄”(形容词,没有根据)五处,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萧注,字岩夫,是临江府新喻县人。(萧注)襟怀广阔,有远大的志向,尤其喜欢谈论军事。(萧注)考中进士,代理广州番禺县令。侬智高围困广州几个月,聚集几百舰船进攻城南,形势非常危急。萧注从敌人围困中突围,招募海边的勇士,得到二千人,乘坐大船在上游聚集,趁着飓风刮起,放火焚烧敌军船只,打败了敌人的军队。当天就打开县城城门迎接援军,百姓拿着牛酒、草料粮食相继入城,城里的人才有生气。从此每次出战都得胜而回。蒋偕上奏萧注的功劳,(朝廷)提拔(萧注)担任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敌人败退占据邕管,余靖担心敌人召集、引诱各洞蛮人作乱,就把(邕州事务)交付萧注办理。萧注挺身进入蛮人中,施行恩惠结以信义。狄青的军队在宾州临时驻扎,召请各位将领相见,(狄青)怀疑萧注(想)倚靠敌军的声势作奸谋利,想杀掉萧注。萧注觉察了,以出游为托词,不肯前往。敌人被打败后,狄青才听说萧注以前的功劳,(上报朝廷,让萧注)担任邕州知州。

(萧注)在邕州任职几年,暗中用利益引诱广源的各洞蛮人,(并)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于是呈上奏章说:“交阯虽然(表面上)尊奉朝拜君王、敬献地方物产(的政策),实际上包藏为祸作乱的野心,常常把逐渐侵吞陛下的土地作为急务。现在如不攻取,日后必然成为我朝的忧患。希望(陛下允许我)骑快马到京城,当面陈奏对敌策略。”(皇帝)还没有批复,而甲洞的申绍泰侵犯西平,五位将领被杀害。谏官评定萧注不守法度招致蛮人侵扰,李师中又弹劾萧注畏威图利,掠取侬智高的阉人做家奴,调发蛮洞壮丁开采黄金没有账簿可供查考。皇帝派出的使者去查验,事实很充分,(朝廷)贬(萧注)担任泰州团练副使。

皇帝身边亲近之臣中有人为萧注申辩在广州的功劳,(朝廷)起用(萧注)担任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年,(萧注)凭礼宾使的身份担任宁州知州。环庆路李信打了败仗,各城都加固营垒,唯独萧注打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当时有人说“交阯人在占城受挫,士兵不足一万,可以攻取”。于是(朝廷)让萧注担任桂州知州。

篇7:《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嚜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今我畏吏,是以遗之 遗:赠送

C.汝为敝人矣 敝:穷困

D.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淳:敦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①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①今我以礼教汝?????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D.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19.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4分)

译文: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3分)

译文:

答案: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该项中的“敝”,意思应为“见识浅陋”。原文“汝为敝人矣”意思是“你是个见识浅陋的`人啊” 。

17.【答案】C

【解析】A.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条件,才?。B.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 C.介词,用。D.动词,做当作、作为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B项“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是对“辟左右问之”的误解,正确的意思是让身边的属员回避。“辟”,屏退,让……回避。

19.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20.(1)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

【评分标准】4分 “为”“为”“将”的意思,根据文意译为“是……还是……抑或是……”的选择问句式1分,求(所要)、嘱(嘱托、嘱咐)、以(认为)、遗(赠送)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在这道门之内(在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

【评分标准】3分 小者、大者词性,论(判罪),且(暂且、姑且)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附:【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的本性就像这样不喜欢争执。后来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问那人说:“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能让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卓茂说:“你真是个糊涂人哪。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尊敬的道理。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何况官吏和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强行索取礼物罢了。大凡人出生以后,就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有了纲常礼义以便互相交往。你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亭长向来是好官史,年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刑律规定大法则,礼义顺从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该怎么办呢?这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

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于是盛行,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

篇8:《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彦谦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宗党所异。十五,出继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适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①,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开皇七年,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求其志。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抗礼长揖,有识嘉之。灹亦不敢为恨。其后隋政渐乱,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选自《隋书房彦谦传》,有删节)

【注】①禁网疏阔:指官场纪律松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擢:提拔B.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罹:死难

C.家有旧业,资产素殷素:向来D.顾谓其子玄龄曰顾:回头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诵数万言,□宗党所异

②留连数日,屑涕□别

③将结构蒙山之下,□求其志

A.①而②以③因B.①为②而③以

C.①为②乃③而D.①因②而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B.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C.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D.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彦谦年幼丧父,不知道父亲是谁。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

B.房彦谦与黄门侍郎张衡也很友好,当他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对朝政匡正挽救时,就写信劝告他,但张衡却不敢上奏皇帝。

C.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揭发那些自认为正直的人,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

D.房彦谦担任官职期间,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虽常常招致贫乏,但他始终怡然自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出继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3分)

②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4分)

(2)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现房彦谦直道守常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B项罹:遭遇或遭受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在每个选项中仅提供三个虚词来选择填空,因此读懂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①为所表被动结构,排除AD②中讲(薛道衡)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而字是连词,表修饰,说明别的情状;③说彦谦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以字是连词,表目的。符合语境。排除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点包括找特殊虚词位置,辨别特殊句式,结合修辞,并适当利用语感来划分句读。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原文讦以为直,以为即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之意,翻译为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

9.(1)【答案】①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侍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采分点:事,侍奉;逾,超过

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还擅长草书隶书,(有)得到他书信的人,都像对待宝贝一样地玩赏它。(采分点:有者,定语后置;尺牍,书信;宝,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宝贝一样。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答案】

①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②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

③唯彦谦执志不挠,抗礼长揖(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概括时则要寻找答题区域,对事件进行梳理,再根据题目要求回答。(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对其中1点得2分,答对其中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房彦谦年幼丧父,不知道父亲是谁。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侍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不进饮食有五天。侍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从师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懂作文章,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开皇七年,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任职期满,改任长葛县令。仁寿年间,皇上叫持节使者巡察各州县,考察州县长官胜任与否,考察结果认为房彦谦是全国最好的,越级提拔为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显赫名望清高,跟他交结的人,都是全国有名之人。他很看重房彦谦的为人,并且对他很友好且怀敬意。炀帝继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房彦谦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黄门侍郎张衡,也与房彦谦很友好。当时皇帝营建东都,极尽奢侈华丽,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汉王叛乱,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彦谦看到张衡当权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张衡收到信后感慨叹息,但是不敢上奏让皇上知道。

房彦谦知道朝廷法纪不能整治,于是辞官隐居,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有识之士称赞他(的做法)。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后来隋朝政事渐渐混乱,朝纲败坏,官员没有不改变节操的。房彦谦坚持正道,遵守常法,坚定不移,洁身自立,深被当权的人所忌恨。外放为泾阳县令。不久,死于任上,当时年龄六十九岁。

篇9:《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①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②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③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B.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C.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D.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绯鱼,即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是旧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C.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D.《礼》,指儒家典籍《礼记》,它和《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时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政绩。皇上下诏表彰,因而升官。征求直言时,他呈献上奏疏,后因军事需要,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尊敬上司,不独断专行,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C.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朝廷就让他到别地为官。他有病已久,糊涂健忘,不宜治理大的州郡,朝廷就让他治理小的州郡。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实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5分)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5分)

答案:

10.答案:D

11.答案:C(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12.答案:B(“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表述错误。宋太初任陕西转运使时,其副使卢之翰运送军粮被敌人抢掠而去。)

13.答案:

(1)宋太初有任何计划安排必定询问陈恕,从来不曾自作主张(自以为是)争功,陈恕认为他很有德行。(“规画”“咨”“尝”“自用”“德”各1分)

(2)在这以前,查验弹劾(审查揭发)有罪的大臣必须预先请示朝廷的旨意,宋太初认为有失御史的体制,在立案后才禀报皇上,当时的舆论认为他正确。

(“是”“按劾” “狱”“闻”“韪”各1分)

译文:

篇10:《曹景宗》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A.宜思自勖 勖:勉励 B.竟获免 竟:竟然

C.累日不值 值:遇,遇到 D.诸甥岁时馈遗 遗:给予,馈赠

B.竟:终究,最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亲友因呼为“居士”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常逃匿不与相见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木其衰矣其皆出于此乎

D.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B.介词,和/连词,和;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2)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

(3)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1)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常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虽”“恒”及语句流畅各1分)

(2)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及”“亲戚”“咸”及被动句各1分)

(3)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还命令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烧饭。(“乃”“炊”及语句流畅各1分)

9.阮孝绪的“居士”风范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2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大连落户口最新政策及落户条件 下一篇:大连海事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