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反映

关键词: 渔家 反映 创作 舞蹈

真实反映(精选五篇)

真实反映 篇1

一、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是舞蹈创作的基本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不仅在于林立的高楼大厦和高新科技成果,更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为了表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我选择了渔家嫂子这样一个创作主题。创作期间我多次深入渔村、渔港,观察渔家嫂子们守在码头等候渔船归来的期盼,体味渔家嫂子们用大筐将满船的鱼虾抬出渔港的喜悦和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走进商场购物的满足。渔村一幢幢小洋楼,渔嫂们五颜六色的着装打扮,这一切不正是改革开放带给渔民的巨大变化吗?于是,我选择了一位渔家大嫂在晨曦中挑着一担鲜鱼去海产品市场交易,卖完鱼后到时装店购买时装这一情节进行舞蹈编排,以表现渔民的生活富裕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服装设计上,我选用了红色的基本色调,红底白花的上衣,网状的衣袖,以表现渔民生活的红红火火。音乐设计上,以唢呐为音乐的主旋律,借以烘托渔民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道具用黄绸摹拟扁担,黄绸两边镶嵌网片为装满鱼的抬筐。渔嫂购买的时装用一条七米长的五彩绸表示,彩绸围在身上即成了衣服,体现了新时装的特色,又表现了富裕起来的渔民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向往。

舞蹈是肢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他既不是生活动态的简担摹拟,也不是人体表性的简单外化。它是一种生命节奏的张扬和震荡。因此,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我着力对渔家嫂子精神状态加以刻画,从挑鱼进城摆摊叫卖到买时装,整段舞蹈都充满热烈喜庆的气氛,表现了渔家嫂子热情豪爽、泼辣淳朴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渔家嫂子崭新形象,使观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二、立足舞蹈活动的普及

做为群文舞蹈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我首先考虑的是所创编的舞蹈群众能否接受,在舞蹈骨干中能否得到普及。如果群众不能接受,骨干中不能普及,那么所编导的舞蹈就没有多大价值,只能用于专业队伍中,群众只能观赏,而亲身体会不到艺术来源于生活,提炼后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为此,我在创作《渔家嫂子》过程中,把普及做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在舞蹈动作设计上,避繁从简,着力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刻意追求舞蹈动作的繁杂、技巧,力求用朴素简单的动作完成对人物精神美的表述。如在表现渔家嫂子穿上时装后的喜悦心情,原来设计为走一趟时装模特步后,紧跟着平转、大跳和一串小蹦子。后征求舞蹈骨干意见,他们说:“这一套动作对我们来说做不到位,有些复杂,承担不了。”我考虑舞蹈设计是为所要表现的舞蹈主题服务的,带技巧的动作固然美、精彩,但脱离了群众舞蹈骨干能力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因此,我把这段舞蹈动作运用了戏剧中水袖的元素加以表现。相对比起来,虽然没有华丽的技巧难度,但也很好的表现了富裕起来的渔家嫂子的喜悦。

真实反映 篇2

测试一:大脑

从100开始倒数,每次减7。40岁以下者,耗时不应长于20秒;40至60岁者耗时不应超过40秒。

【成绩】速度达标,从真实年龄减去2岁。不达标,加2岁。

【分析】大脑由数百万个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的细胞组成,神经突触连接功能越强,大脑处理信息就越容易。但随着年龄增大,大脑细胞开始凋亡,神经突触连接退化,进而影响思维和记忆力。

【改进】英国神经科学和大脑训练专家大卫·摩尔表示,锻炼,尤其是有氧锻炼有益心脏,可使身体向大脑的供血增加20%,令大脑细胞获得更多氧和营养,增强脑细胞和神经突触功能。每天30分钟游泳或散步等有氧运动足矣。

测试二:皮肤

将掌心放在桌面上,捏手背上的皮肤,尽量多抓些。保持1分钟后松开,然后观察皮肤恢复原状需要多长时间。

【成绩】1秒以下,减3岁。1至2秒,年龄不变。3至4秒,加1岁。5至10秒,加2岁。11至30秒,加3岁。

【分析】由于皮肤衰老和太阳损伤等原因,皮肤会渐渐失去弹性。晒太阳过多有损皮肤胶原蛋白,进而导致皱纹增多,增加皮肤癌风险。

【改进】英国皮肤病专家安德鲁·赖特博士建议减少晒太阳时间,同时还要戒除烟瘾,因为香烟中的焦油是一种感光材料,会增加晒伤危险。

测试三:肌肉

单腿站立,另一条腿的膝盖向后弯曲,脚部尽量抬高,将双手置于胯部,然后闭上双眼。计算保持平衡的时间。

【成绩】持续1分钟,减4岁。持续30秒,减2岁。只能保持几秒,加3岁。

【分析】人越老,下肢力量就越弱。衰老还会导致关节运动控制力减退,更容易发生摔跌。

【改进】伦敦理疗专家萨米马格建议,每天金鸡独立练习平衡,保持时间越长越好。可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稳定性,防止摔跌危险。

测试四:眼睛

将尺子一端抵住眼下颊骨,然后举起一张报纸,沿着尺子慢慢向眼部移动,直到报纸上的字开始变模糊为止。测量一下阅读报纸的最近距离。

【成绩】不到15厘米,年龄不变。16至30厘米,加1岁。31至60厘米,加2岁。61至90厘米,加4岁。

【分析】眼球会随着衰老变硬,进而导致眼睛聚焦能力下降。

测试五:牙齿

刷牙时牙龈出血吗?有口臭烦恼吗?

【成绩】牙龈出血加4岁。有口臭加1岁。

【分析】口臭和牙龈出血都是衰老的标志。随着衰老加重,牙菌斑堆积会导致牙龈出血,形成牙龈炎,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牙周病。口臭也是口腔牙菌斑堆积的一大信号。

【改进】伦敦牙科专家查尔斯·费伯博士建议,每年看两次牙科保健专家,使用牙线或齿间刷清洁牙缝。

测试六:心脏

测量最大臀围和最细腰围。用腰围除以臀围,得出腰臀比。比如,腰围28,臀围34,则腰臀比为0.8。

【成绩】腰臀比小于等于0.7,减1岁。腰臀比为0.85,加3岁。腰臀比大于1,加5岁。

【分析】腰臀比大于1很不健康。腰部堆积脂肪过多的人更可能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

【改进】专家建议坚持平衡膳食、经常锻炼以保护心脏,防止内脏脂肪堆积。

测试七:肝脏

一周中,日饮酒量最大是多少?

【成绩】小于等于3杯,减3岁。4杯,年龄不变。5杯,加1岁。超过5杯,加3岁。

【分析】肝脏自我更新能力极强,但过滤酒精会导致肝脏细胞死亡。如果经年豪饮,肝脏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就会大减,严重时还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坏死。

真实反映 篇3

近几年读了好多作家的作品, 更深地体会了作家的作品都是来自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 沈从文的名作《边城》是由他自己最初的环境而生发出来的;萧红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厚重的时代感;而近几个月看莫言的长篇、中短篇小说, 东北高密乡人们的风土人情和农村生活, 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都留给人深深的思考。所以, 初中生的写作作品应从身边写起, 写自己地道的生活。那么,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并且读来有嚼头呢?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细心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功, 从莫言的《透明的萝卜》《枯河》中我看到了作家细微的观察力, 小到一举手一投足, 细到一次风吹, 人物的一皱眉, 大到环境描写都能带给人内心的触动。例如, 他笔下的人物“暖”, 背着一筐绿绿的高粱叶子, 作者把主人公怎样背, 背时的面部表情, 甚至于挑筐的横棍怎样用, 都写得丝丝不差。所以, 学生的这种观察周围一切的能力急需提高, 不能只写大致情节, 像记流水账一样。人物的感情是在细致的举手投足中表露出来的, 而现在的中学生缺的就是把人物写细, 形象写饱满。

二、让学生深刻地体验生活

我们都知道,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脱离了生活, 把自己禁锢在狭窄的书斋里, 是写不出好东西的。写作总是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 这就要求作者要按照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加以描写, 任何歪曲都会损害文章的真实性。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艰辛, 就要让他去体验父母每天所做的, 哪怕只是浅尝, 也要去体会, 哪怕只是在周日, 也要让学生去实践。莫言之所以能写出让人特别熟悉的农民, 就是因为他有二十年农村生活真正的经历、真正的实践, 在田地里流过汗, 看着自己的父老乡亲为生活贫困所困扰而展现出来的性格思想。没有真实生活的作文是不可能触动人心的, 所以平时学生应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干活, 去工厂、田间体验生活, 更多地去接触社会, 接触人群, 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三、多让学生读一些名家名篇

既然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 阅历浅, 写作技巧少, 那还有提高作文的另外一个方法, 就是多读书。读诗陶冶情操;读萧红、史铁生的作品能学到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段;读张亮程的作品能看到对人类真实野性的呼唤;读曹文轩的作品能看到油麻地乃至许多农村孩子的儿童时代及其思想的成长历程;读冰心、叶文玲能看到清新自然的生活。当今好多学生的作文身在文外, 作品看起来很美, 让我们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字张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 读罢却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缺乏主旨意识, 缺乏表现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写的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在爬悬崖时遇到困境一步步往下走得到的人生启示;莫怀戚的《散步》通过写自己一家人在散步时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体现了一家人和谐的、浓浓的亲情……被选进课本的文学作品, 几乎也都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写作者从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 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例, 它们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心智, 引导学生把对生活小事的感悟写出来。

四、写日记, 采撷生活的浪花

初中时期, 是一个人由懵懂的儿童期转变为有独立思想、丰富情感的成熟期的过渡。学生体验了生活, 读了文学作品后, 就会有把自己经历的事件及读过的作品记下来的渴望, 因此我让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开始大多数学生记流水账, 即使有生活经历也没有细致地记录下来, 所以我开始慢慢引导学生, 教给他们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如何不写成流水账, 抓住重点展开来写, 抓住典型来写, 然后把好的日记让学生读, 老师帮助分析好在哪里, 上墙报等等方法, 激励学生每天坚持写。学生每天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成长教训、喜怒哀乐记录下来, 哪怕是极简单的, 也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东西, 独特的题材, 是真实的东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视野的广阔, 逐渐地步入社会, 相信他们会有更开阔的视野, 会用更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 记录下更独特的人生。教师只是在他们的初中阶段培养他们更好的习惯, 以及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写生活。

真实反映 篇4

关键词:会计目标,真实反映,质量特征体系

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起点, 决定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现行会计理论认为, 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 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经过剖析, 我们发现该会计目标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功能的错位, 可以实现的会计目标应当是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为了实现真实反映的会计目标, 应对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进行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者认为, 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是对会计目标进行独立研究的第一人, 其在1953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如果同意将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视为会计首要目的的话, 接着应完成的任务是确定为达到这种目的所需的信息种类, 及提供这些信息的可能性” (阎德玉, 2002) 。而依美国学者 (沃尔克等, 2005) 的观点, 美国会计学会 (AAA) 最早探讨了会计目标, 其于1966年列举了以下会计目标: (1) 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做出决策; (2) 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3) 记录 (保存) 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 (4) 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进行社会控制。

当前, 关于会计目标的主流观点源自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 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以及我国均借鉴了FASB的观点。FASB在其1978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CF) 第1辑中指出的会计目标有: (1) 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 (2) 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估各种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3) 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要求权, 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的信息; (4) 提供关于企业如何获得并花费现金的信息, 关于资本交易的信息, 关于可能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信息; (5) 提供关于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的经济资源时是怎样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 (6) 提供对企业经理和董事们在按照业主利益进行决策时有用的信息。

从决策有用的“有用”二字中, 我们认为会计目标不是真正的会计目标而是会计功能。按语义解释, 功用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或效果, 作用是事物的实际作用、效用, 功用在理论上被称作“职能”;而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05) 。对于会计而言, 其工作成果表现为一套会计报表或是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报告, 若将会计报表看成会计工作的产品, 则会计目标就应当是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将会计的实际作用当成其目标, 可见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中出现了会计目标与会计功能概念的错位。

对于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仅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能满足, 甚至会误导信息使用者, 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杨世忠, 2005) 。因此, 会计目标可归结为真实。但“真实”实际上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不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报表编制者立场下的会计目标。对于会计信息提供者, 由于无法知悉使用者的目的故无法实现真实的结果, 其能够实现的是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就是对会计目标现实的、理性的界定。

二、对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分析

FASB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信息使用者需要来界定会计目标, 从而构建起实现该目标的质量特征体系 (CF第2辑) 。应当肯定的是, 从用户视角来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思路是正确且必要的。对于会计目标的重新确立, 也应当以市场需求分析为契机。按照CF第2辑, 市场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应当是可靠且相关的, 这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条件。但是, 建立在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能否实现真实反映的会计目标呢?

在CF第2辑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 决策有用性, 相关性 (包括及时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 , 可靠性 (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 , 可比性, 一致性与重要性十三个具体特征。以FASB为代表的会计理论主流观点认为,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大质量特征。因此, 我们的分析将集中于可靠性与相关性。

及时性要求会计信息在决策之前能够为投资者所获取, 否则就会因决策已完成不再被需要而失去相关性。若一项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现在及未来的可能结果, 就具有预测价值;有反馈价值的信息能帮助投资者证实、否定或更正过去的预测结果。当一项信息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时, 就具有相关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在可靠性构成中:首要的是反映真实性, 是指一项计量与其所要反映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吻合。可核性是指不同的人, 就同一事项采用同一方法计量, 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因财务会计是建立在“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规则基础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信息处理系统, 如果能够获得原始的数据并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 不同人员必然会获得同样结果, 除非计算错误。中立性要求不偏不倚地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因为不同的处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进而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

是否具有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便具有相关性, 是否具有中立性便具有可靠性?相关、意欲实际上都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具体、主观的决策目标相联系, “由于目标是主观的, 因而难以得到验证” (汤云为、钱逢胜, 1997) , 这导致会计信息提供者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处理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大部分投资者的需求, 无法满足他们的意欲。通用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中的相关性不是很大, 这已经被早期的实证研究所证实 (Ball和Brown, 1968) 。既然无法让投资者依赖其进行决策, 实际上便背离了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因此, 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需要重构, 以便实现其真实反映之目标。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之重构

1. 反映真实会计目标之构成。

真实与可靠是最重要的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应当通过其来实现。一般来说, 可靠是指“可以信赖依靠”、“真实可信”, 真实是指“跟客观事实相符合”。对会计信息而言, 可靠是指依据真实的原始信息、采用法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报表所列数据是无误的, 会计信息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而真实则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主体财务状况与其实际状况 (客观事实) 相一致。因会计是一个“原始凭证+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的过程, 故会计真实包括三重含义: (1) 起点真实, 即会计原始资料真实。 (2) 过程真实。这是对于会计处理程序而言的。 (3) 结果真实。这是对于会计报表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起点真实的认识已达成共识, 对会计真实认识的差异主要在于:通常会计界强调处理过程的真实, 而外部使用者则强调结果的真实。会计真实应当是三个层次均具备的真实, 其质量特征体系必须能同时涵盖这三个层次。

2. 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之重构。

美国学者西蒙研究发现, 人类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其中, 程序理性强调行为的过程, 认为只要保证了程序理性, 其结果往往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则强调结果对预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而不在意产生该结果的程序。会计目标的实现, 必然也是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结果。其中, 程序理性可以概括为会计处理方法得当, 而结果理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能够实现这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括:可核性, 及时性, 相关性, 重要性。

可核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原始信息的要求, 只有能够被核查的信息, 依据其生成的会计信息才靠得住, 并经过使用者实际的检验最终成为真实的信息。这相当于会计制度所规范的“客观性”, 只不过客观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界定, 而可查性是从可执行的操作角度来界定。二是对处理程序的要求。可核性的最低要求是使得会计报表编制者以外人员可以编制出同样的会计报表, 最高要求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对会计报表完成基于自己目的的重新表述。可见, 可核性包含着对公开 (充分披露) 与公正 (中立) 的要求。

及时性是对原始信息进入会计系统的时间要求, 要求会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 延迟信息采集会因证据灭失而丧失可查性, 进而失去真实性。延迟提供虽然影响会计信息使用效果, 但不影响其质量。

相关性是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要求, 要求会计处理方法能够与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结果相关。相关性包括三个层面: (1)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原则或规则 (处理方法) 与经济事项的实质相关。 (2)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会计人员选择决定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当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选择适用于本单位的处理方法。 (3)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重新表述时, 应当采用与其决策之目的最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高要求。

重要性是对整个处理过程的全面要求, 即凡是影响真实性 (包括结果与程序) 的, 则应当证据充分、结论确凿、列报明晰。重要性包含着成本效益原则, 所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予以考虑。

至于一致性与可比性, 我们认为其是实现了真实反映目标后的必然结果, 因为判断是否一致、是否可比的标准是在实现会计目标基础上的一致、可比, 而只要实现了真实反映的会计目标, 其信息必定是一致与可比的。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是对真实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目的结合后的自然结果。真实的会计信息, 通过使用者基于可核性基础上的重新表述, 生成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 必然会具有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而中立性是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要求, 而不是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中立性要求国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所提供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中立的, 而不是偏向某一利益团体的特定诉求, 中立性要求会计准则体系内部具有一致的逻辑与经济环境基础。实际上, 只要会计实现了真实反映的目标, 其处理方法必然是中立的。所以, 我们认为, 只要实现了真实反映的会计目标, 一致性、可比性、中立性等特征自然就具备了, 不必予以单列。

参考文献

[1].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亨利·I·沃尔克, 詹姆斯·L.多德, 米歇尔·G.迪尔尼著.陈艳, 孙丽霞译.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真实反映 篇5

从当前来看, 这种方法能更客观地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成本产生的具体环节, 为其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它既是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又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的途径。但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其分析的资源成本是建立在偏离其价值的资源价格基础之上的, 尽管这种方法理论上逻辑严密, 可以得出准确的数据, 但作为数据基础的资源价格与价值偏离必然导致核算结果与现实情况产生差异, 从而导致结论不够客观、准确。所以我们认为, 应用该方法核算的前提应是保证资源价格的生态真实。

一、资源价格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1. 资源概念释义。

一般认为, 广义上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部分。随着人们对资源概念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 资源的概念有所扩展, 因此, 我们用实物资源的概念替代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概念, 同时引入环境资源的概念, 共同构成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概念框架。资源分类框架列表如下:

本文以上表中的自然资源概念为基础展开讨论, 包括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 重点是实物资源。

2. 资源约束下的价格要求及现实状况。

Friedrich SchmidtBleek在《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中指出:“毫无疑问, 价格必须在选中方案的评估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 只要不能‘说出生态现实’, 则价格这个评价标准只会导致生态毁坏性的后果。”

刘世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市场有效, 资源约束的强弱将表现为价格的高低。因而所谓的“资源约束”实际上是“价格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事人利益与资源节约缺少相关性”, “是我们使用资源的机制有问题, 资源价格被扭曲, 价格所引导的增产、节约和创新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所谓“资源约束”只是表象, 它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价格失效”。

可以看出, 中外学者都认识到在当前我们面临资源与环境双重瓶颈的压力下, 资源价格必须能反映其自身价值, 这是对资源价格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 我们以资源价格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才可能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经济学分析。

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之一是环境与自然资源在生产函数中被严重忽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时代更加稀缺的是劳动和资本, 所以, 生产函数一直以资本和劳动为内生变量, 而将自然资源作为外生变量, 由此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忽视, 使其价格远远不能反映其价值。

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之二是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效应。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时, 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造成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 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外部性的存在, 扭曲了价格机制, 价格体系不能有效传递资源稀缺的信号, 致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 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影响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第三个原因。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两个特征, 使得每个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导致集体行动的低效甚至无效。

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的产权问题。在共有产权下, 资源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产权的缺失会增加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 降低资源的再配置效率, 从而导致资源价值下降。因为在产权清晰且完整的条件下, 资源价格能够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其供求状况, 交易各方会把资源配置到有价值的地方, 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缺乏这种产权制度, 价格信号会被扭曲, 出现失真, 资源也就无法流向有价值的地方。

上述四个原因造成了市场机制的失灵, 从而导致资源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所以, 明确资源真实价格, 反应资源价格的生态真实性应是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

二、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的确定

1. 成本概念内涵的发展反映对资源真实价格的要求。

成本作为一定费用集合的载体, 只是一个一般性概念。但就它所涉及的对象而言, 成本又是一个内涵十分广博的综合性概念 (郭道扬, 1997) , 其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近代工业发展的初期开始, 对成本费用问题的关注便集中在企业的微观层面。成本成为一个贯穿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考察企业及其成本决定问题, 始终不能脱离社会的范畴。对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成本的资源耗费实质。因此, 20世纪中期以后,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要素的重视, 社会成本的观念日益增强, 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会计学科中成本观念的变化, 会计学界将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地考虑到有关成本问题中来, 环境成本、外部成本、使用者成本等概念也应运而生。成本概念内涵的拓展, 勾画出成本观念由微观迈入宏观的轨迹。在“成本实质是资源耗费”的观念指引下, 人们必然针对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提出纠正的要求, 以明确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

我们还可以看到, 成本内涵拓展的实质性意义在于,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强调政府在成本决定和成本控制中的主动地位, 这是资源真实价格形成的现实动力。

2.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真实价格的确定。

资源价格是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 所以, 构建资源真实价格的基础是探寻资源价值的核算依据。因为有关资源的所有成本收益的变化最终都会以福利的增减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 对资源价值进行核算的理论依据是资源服务及其变化对人类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这应该是对资源价值的本质诉求。

(1) 价值论基础分析。一般关于价值决定的基础理论有四种:劳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价值论 (或效用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 (也叫均衡价格论) 和生产成本价值论。主流经济学的资源价值论是均衡价格论。传统的资源定价法是通过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 即供求决定价格, 其理论依据是稀缺性理论,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反映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成本。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边际生产力价值论是一种效用决定论, 过于强调需求的作用, 没有考虑供给的约束。所以单纯以某种价值论为基础定义资源价值不足以反映其对人类福利产生的全部影响

(2) 循环经济模式资源真实价格的确定。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在利益主体方面, 不仅指当代人中的不同利益主体, 而且应包括后代人。所以, 资源价格除了补偿当代人内部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的差额, 还要能反映对后代人造成的外部性成本。因此该模式下资源价值论不能简单地以某种价值论为基础, 我们认为在循环经济中要综合上述价值理论并引入新的发展理论构建多层次的资源价值体系。

第一层次,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按照投入在资源或环境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确定资源的基础价格。同时结合稀缺性理论,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源价格, 使之成为既由劳动价值决定又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第二层次, 按社会成本给资源定价。将环境成本纳入私人生产决策中, 这样, 资源价格在反映可持续性上就比仅按边际成本定价的价格要进步得多;第三层次,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行资源定价时还要考虑对后代人产生的外部性。对因现代人开采、利用资源而产生的对后代人资源使用的影响进行补偿, 用于更新被消耗的资源, 或用于开发替代资源。这就是上文提及的使用者成本。

对企业而言, 资源价格作为成本而存在, 应该真实反映其基础价值、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和环境成本。又由于对资源价值进行核算的理论依据是资源服务及其变化对人类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所以, 在上述多层次的资源价值体系下, 我们认为, 自然资源的价格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因消耗自然资源所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 用边际社会成本 (MSC) 表示, 它等于边际生产成本 (MPC) 和边际外部成本之和。MPC是获得自然资源所必须支付的生产成本。边际外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边际环境成本 (MEC) 和边际使用者成本 (MUC) 。边际环境成本指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指现在使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它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因此, 资源的价格公式可以表示为:

MSC=MPC+MEC+MUC

有学者认为, 纠正资源价格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能反映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 (包括开采成本和环境成本) ;二是要考虑可耗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此可以构造出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架构图, 如下图所示:

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架构图

三、展望与思考

1. 明确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 是资源流成本核算的前提。

资源流成本是国内外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会计学界的一枝新芽。它通过研究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物质流及价值流来寻求资源投入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而构建真实的资源价格体系显然是其基础工作。

2. 明确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 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资源的节约使用和高效利用。而节约的一个基本动机便源于较高的资源成本, 这就要求通过价格和成本进行引导和约束。资源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可以限制资源被滥用。

3. 明确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 可以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资源真实价格的回归, 必然提高资源的成本。由此推动人们致力于生态设计等非物质化的生产方式的研究, 进而引导生产者提供产品的服务而非产品本身, 同时也推动人们非物质化理念的形成, 促使消费者消费产品的服务和功能而非产品本身, 从而引起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

4. 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是:

资源价格向价值的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资源要素的价格变化是有成本的, 有时甚至成本会很大。当资源价格从较低的水平突然变到较高的水平时, 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冲击过大。所以, 理性的选择应是“有控制、有步骤”地稳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使整个社会能逐步消化生产要素重组的成本, 以尽可能减少改革可能带来的震荡与影响

总之,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时期, 产业结构重型化倾向很明显, 也就意味着对资源的需求还会加大, 考虑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约束, 如何协调好工业化进程与资源适度消耗的关系, 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中基础工作就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 真实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资源流成本核算的基础前提, 而且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摘要:资源流成本核算是会计学界为推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有益探索。该方法理论上逻辑严密, 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但当前资源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了其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为此, 本文提出研究资源流成本核算的前提是明确反映生态真实的资源价格。

关键词:资源价格,外部效应,社会成本,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戴维·皮尔斯, 杰瑞米·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6

[2].罗伯特·艾尔斯著.戴星翼等译.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3].Friedrich Schmidt-Bleek著.吴晓东等译.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林万祥, 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5].肖序.环境成本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下一篇:情况反映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