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共10篇)
篇1: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本次我班参考人数 46人,平均分为 66.93分,及格人数 37人,及格率80.43%,80及80分以上6人,优秀率13%。
透过试卷,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的重视。积累运用有些同学语言环境用的不恰当,还有个别同学写不上来。这说明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不会迁移运用。
课外阅读学生理解能力一般,不能够紧扣原文,随意发挥。个别题目,多数学生只答一小部分。有的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深刻,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因此失分较多。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应该是不难的,属于想象类的作文。但是学生的字体真的不好,平时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词语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生词语归类和运用能力差。试卷中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应该有较多认识和巩固的机会,可为什么学生的得分率不高呢?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识字方法指导,词语运用能力的训练,同时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阅读题的失分率高,说明了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其实本次试卷的阅读题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作文假、大、空的局面和宿构,套路现象依然严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应该是重中之重。
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
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必须采取语言积累和 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在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交流见闻,交流心得,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可鼓励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向学校的广播站投稿,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开展“手抄报”、“演讲”等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篇2: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大固店学校:王红磊
一、试题分析:本试卷分值100,分为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积累与运用、课文回顾,阅读理解、习作展示。五个版块。
1、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试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方面的考查,特别是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把书写、卷面、错别字放在重要位置。本试题题型多样,无偏题怪题出现,难易程度适中,既重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又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测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对应分析:试题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合理,看拼音写词语、反义词、词语归类、句子、课文重点段落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如课外阅读。
总之,试题考查面广,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卷面书写的大阅兵、大考查。
二、试卷分析:
1、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慢,作文成绩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个别学生书写较差,做题习惯不好。
2、做题情况分析:(1)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这一部分考查了学生的古诗词,完成不是较好,补充的诗句中有错别字,最后要求将诗句浓缩成6个字提高的问题的难度,少数学生写出了(小儿下剥莲蓬)大部分同学写的不对,所以失分。
(2)积累运用:
这一部分分为把词语归类、按要求写句子、古诗句、名言和重点段落的积累运用。其中句子练习失分较大。从这两部分的基础题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部分掌握不是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抓好字词练习,句子练习也应加强,对于缩句、扩句、加关联词、改反问句等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要进行专项练习。(3)课文回顾: 材料一选自《白杨》平常讲课或练习经常练习,难度不大,材料二因为选自《红楼梦》文中语文近乎半文半白,在讲课文或练习时没有注意到文中一些词句与我们现代文的区别,14小题不少同学出现的错误。
(4)习作表达: 作文题目:
的开心事,分值30分。这篇作文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按作文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但是基础太差的胡乱写,失分太大。但是也有几个写得较好的,她们的文章不仅结构完整合理,描写细致,能用上学过的成语、谚语、古诗句等。细细分析后发现习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①个别学生补充的题目有误或没有补充完整;②部分学生审题不慎,只是写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够具体、感人。③部分学生叙事过程不够具体,不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④个别学生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导致失分较多。
三、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抓好语文基础 本次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率最高,说明学生掌握得较好。对此我们不能松懈,第一,多进行听力训练,让学生学会倾听,听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复述,做到“听说相结合”。第二,多阅读、背诵语文书中的精彩句段,读准字音、读通文意,特别是要求背诵默写的内容一定要过关,日积月累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能背诵、默写的层次上,应结合生活,灵活运用。第三,加强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增强对难写字、易错字、多音字等的识记、练习,注意形近字的辨析,对于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要从笔画结构、读音、意思上下功夫。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词语的能力,做到“读写相结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精读课的教学,教师要重视在“读、悟、练” 相结合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如把握中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二是理解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结构篇章、遣词造句、修辞表达);四是培养概括归纳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段意;五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联系上下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任何阅读题都要用到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的方法去分析。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读题练习中,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语言材料,理解作品内涵。
3、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评卷中出现了不少作文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平淡无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我将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足教材,落实练笔。落实抓好教材中的“小练笔”,如果教师能切实抓好每次小练笔和八个单元习作,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第二,重视积累,以读促写。语文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抓好课内课外的语言积累。课内应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第九册中的第一单元中的“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第五单元的“搜集汉字的有关资料”等等,课外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对名句、名段要指导咀嚼、赏析、品味,熟读、背诵,还要指导学生运用,体现“以读促写”,为写作积累素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Ⅰ . 听音, 选择 (listen and choose) 。 (共10分)
A) 选出你所听到的字母, 并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括号内。每小题读两遍。
B) 选出与所听到的单词相符的图片, 并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括号内。每小题读两遍。
Ⅱ . 听音, 圈字母 (listen and circle) 。圈出正确的答案A或B, 每小题读两遍。 (共6分)
Ⅲ . 听音, 判断 (listen and judge) 。 (共10分)
判断下列图片与所听对话的意思是否相符, 相符写“T”, 不相符写“F”。每小题读两遍。
Ⅳ . 听音, 涂色 (listen and Color) 。根据你所听到的内容将A, B, C, D, 四个矩形涂上相应的颜色, 对话读两遍。 (共4分)
Part2 Writing (笔试部分)
Ⅰ . 根据26个字母的前后顺序, 写出所缺字母 ( 大写和小写 ) 。 (共10分)
Ⅱ . 选出与所给图片属于同一类的单词, 并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 共10分 )
Ⅲ . 在四线格内写出与图片对应的单词。 ( 共12分 )
Ⅳ . 看图填空。 (单词首字母已给出) ( 共8分 )
I’m K_________. This is my grandfather, Dan. That is my g_____________, too. He is Ben. This is my grandmother, S_________. That is my g_____________, too. She is May. My father is J__________. My m_____________ is Ann. Lucy is my s___________ and Danny is my b_____________. This is my family. What about yours?
Ⅴ . 为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图片, 并将选项填在题前括号内。 ( 共10分 )
( ) Happy birthday!
( ) Good morning, Miss White!
( ) Look! It’s a cat.
( ) Have some bread.
( ) Look at my bag. It’s big.
Ⅵ . 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答语, 并将选项填在括号内。 ( 共12分 )
Ⅶ . 为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图片, 请将句子与图片连线。 ( 共8分 )
篇4: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4.找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扬长避短()——()
自始至终()——()
转危为安()——()
阴差阳错()——()
5.选字、词填空。
着了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罗盛教正好走()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十分安全。
()爸爸的回头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日积月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
2.用动物的名填空,补充成语。( )视眈眈 画( )点睛 老( )识途
3.名人名言填空。
______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多责备_______,多原谅_______。——谢觉哉
快乐读书屋
1.选择人物填空:
本册书第一篇课文就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吉鸿昌宋庆龄华罗庚贝多芬
选择人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从小就深知对人要讲信用的_____________
死也不倒下的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
才华出众不畏权势的音乐家_____________
冲破阻力回国工作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
2.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共有______句话,描写的是小兴安岭______季的美丽景色。分别描写了树木、融化的积雪、_______、溪水、_______五种景物。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像______。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_______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3.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告诉小华
( )爸爸告诉小华:“120是急救电话号码,像这样的服务电话还有很多,如110是匪(f5i)警(jing)电话,119是火警电话。 114是查号电话,121是天气预报电话,122是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小华家最近安装了一部电话。
()小华问爸爸:“真奇怪,怎么一打电话救护车就来了______”
()一天,爷爷病了,爸爸连忙拨(b6)打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华觉得电话的作用可真大。
按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句子,把序号写在( )里。
在_______上中填标点。
遇到下面的情况,可以拨打什么电话?你知道吗?
(1)小华想知道少年宫在哪,可以拨打______查问少年宫的电话号码。
(2)小华的妈妈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拨打________查问。
(3)小华爸爸在路上看见一起车祸,可以拨打_______报警。
以《我喜爱的________ 》为题写一篇习作。
篇5: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成绩测试目标与提升方案
薄启丽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班本学期期末考试目标与提升措施作如下介绍:
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分析:
上学期期末,我四年级(3)班统考学生数44名,平均成绩为85.4,一名同学不及格仅为37分,及格率97.7为%.失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按要求填空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积累少、记得不牢靠,加上写错别字扣分。
2、实践内容丢分严重
3、按课文内容填空,出错较多,一是课文没背熟,二是写错别字,这很不应该。
4、阅读题比较复杂,虽然平时训练过,但学生答的仍然比较差。
5、作文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写不具体,篇幅较短。
二、本学期我班语文期末成绩测试目标为86.5分,合格率为100%。“消灭”不及格现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一)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
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
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
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
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
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
B.课外阅读方面:
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二)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A.教材的分类整理:
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
例如: ①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
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关联词合成句子等。成语的分类整理: ②句子的分类整理: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B.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
⑴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 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
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③红军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
⑵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
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死_悲;_头_尾。)
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
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
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
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①下小雨的声音; ②下大雨的声音; 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 ⑤小鸡的声音; 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三、家校结合,形成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延伸。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已萌芽,他们在校外的时间达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争取家长支持,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家校结合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有问题的防微杜渐,有进步的及时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千方百计、家校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家庭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篇6: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东沙小学二年3班 蔡芳芳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3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丝毫不敢怠慢,不断钻研教材,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对当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备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现将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钻研教材,做好备课工作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在备课时,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坚持做到:扣紧大纲、抓住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去糟取精。每次课前再重新复习一遍教学方法,课后记下教后记,教学反思。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课堂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二、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阶段。我发现二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下册要认400个生字,会写300个字。
鉴于识字量之大,第一步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卡片识字、猜谜识字、拆分法。加一加、减一减,并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现借助拼音、去掉拼音、带生字进课文、读生子小短文识字,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第二步: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对于二年级的小孩子而言,不断重复出现是最有利于识记的好方法。除了认字以外,需要会写的字较多,平均每课都有8个以上要求会写的字。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在指导写字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临三比较。一看是先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书写位置;二临是照着认真临写,最后比一比与范字的差别,学会自我评价。
三、形成学习能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叫他们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更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通过几次考试,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补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有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篇7: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题)(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筋骨之强。(荀子《劝学》)(1分)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惑矣!(填作者名]《师说》)(2分)
(3)《石钟山记》体现作者核心观点的原句是“ ”(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句子中与“学习”无关的一句是()(2分)
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一位歌唱家看到学生在舞台上极其出色表现发出由衷赞叹。下列最适合他此时引用的诗句是()。(3分)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D.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①中国也不是,②虽然有人说,③掘起地下的煤来,④就足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a总之,我们要拿来。b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c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d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e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1934年)
3.下列与本文标题内容、与作者的中心论点最贴近的句子是()(3分)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总之,我们要拿来。
4.第(1)段末划线词语“进步”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5.第(3)段划线句是个复句,下面对该复句的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结合第(8)(9)两节,列举一例分析运用喻证法的效果。(4分)
7.依次概括最后一段5个句子的主要内容。(5分)
a.b.c.d.e.(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镇上人们行走的脚步也是这样,轻而缓,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的旺盛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我们的目光受阻,就是遇到了墙体。再简单的墙体,对于目光都是障碍。也许,就在墙的里边,许多秘密正在滋生着、储存着,等待释放而墙外,一无所知。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承载了太多的教化和引导,其中就包括了虚假的承诺、骗子的谋略。它们具有煽动性的语言,在墙边闲站时刻,足以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粝,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再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府仰之间》,有改动)
8.联系全文说说第①段中“过去的墙”的含义:(4分)
9.本文写作的对象是“薜荔墙”,而标题却是“有墙薜荔”,请赏析这一标题的妙处。(4分)
10.简析第⑦段中运用“对比”的作用。(4分)
11.文章的最后段是作者的感慨,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8分)
村居(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②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③归。【注】①陂bei田:山田、水田。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③两两:成双成对。
12.本作品的体裁是()(1分)
A.律诗 B.绝句 C.曲子词 D.宋词
13.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榆钱落尽、槿花稀疏、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
B.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
C.语言绮丽、描摹细致,契合作者怡然、轻松、快乐的心境。
D.题为《村居》却写不写村内的自然与生活景象,不落俗套。
14.“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过秦论(节选)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①隳名城()②瓮牖绳枢()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以弱天下之民()②天下云集响应()
17.下面句子中与“自以为得其实”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8.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9.第(1)段划浪线句写了秦始皇对天下百姓施行的三项暴政是:()民;()民;()民。【在括号内填各填一个动词,共3分】 20.《过秦论》是一篇具有典型“赋”特点的政论文。请结合上述两段文字梳理概括“赋”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两段用“赋”的形式对本文论证的独特作用。(6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季布为河东守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①难近。至(长安),留邸②一月,见罢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④,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布辞之官。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使酒:发酒疯②邸:客舍。③见罢:只召见但未加新的任命。④窃宠:获得恩宠;待罪:任职的意思⑤股肱(gong)郡:重要之郡。
21.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也 B.耳 C.矣 D.哉
2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23.为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2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分)
A.季布因贤能而受好评,被汉文帝任为御使大夫,又因使酒难近而被罢免。
B.季布原本贤能,但进京后使酒任性,故失去了晋升为御史大夫的机会。
C.有人在文帝面前说谎话而使季布无功受宠,又有人毁谤季布使季布被贬。
D.文帝因轻信人言而欲任季布为御史大夫,又因轻信人言而打消了这一主意。
25.以下对季布和汉文帝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刚直敢言,而文帝缺乏主见,且文过饰非。
B.季布褊狭任性,而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季布刚直敢言,而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D.季布褊狭任性,而文帝缺乏主见,且文过饰非。
三、写作(70分)6.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善良是一种美德,善良的好处说不尽道不完。但现实生活中,因善而致祸,善不得善报或因善而变恶的现象还是不少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回忆?请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约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青浦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终语文参考答案2018.6
一、积累与运用(1-5题)(10分)
1.(5分)
⑴蚓无爪牙之利(1分)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2分)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分)
2.⑴ B.(2分)2.⑵ D.(3分)
(一)3-7题(16分)
3.C.(3分)
4.运用反语,实际意思是“倒退”和“落后”,讽刺批判“送去主义”奴颜婢膝的“卖国”本质。(2分)
5.C.(2分)
6.(4分)文中的喻证例子很多,可以是整体的比喻——把“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此说明文化遗产的数量庞大、种类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仔细辨别,慎重取舍。也可以从局部的比喻,如把“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内容;把“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基本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部分以作教育警示的内容;把“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然后相应地提出自己的应对、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效果:表达上形象、直观,风趣幽默;说理上说得更清楚、更透彻,更有说服力。(举例2分;效果2分)
7.(5分)a.要拿来 b.拿来的方法(如何拿来?)c.拿来的好处d.对拿来者的要求(拿来者的必要条件)e.不拿来的危害(反面论证拿来的好处或必要性)
(二)8-11题(16分)8.历史悠久的墙或有年代感的老墙;长满了薜荔的墙;是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墙。(4分,写出两点即可)
9.从意思看基本相同,都是“长着薜荔的墙”。但标题采用倒装,突出了薜荔的茂盛、蓬勃把整堵墙都覆盖得严严实实(“墙”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满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惊喜。(4分)
10.用玻璃墙的威严、冷漠与薜荔墙的亲切、温暖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薜荔墙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美好,传统文化的永恒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对薜荔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4分)
11.(共4分)感慨社会发展、建设拆除墙带来薜荔的消失,遗憾再也不会有“密雨斜侵薜荔墙”的传统意趣了;担心身处现代文明生存状态的人们没法薜荔墙的文化意味,无法理解“薜荔”和“墙”怎么会有抱持不放的紧密关系。/看法略,观点不限,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三)12-14 题(8分)
12.B.(1分)13.C(3分)
14.(4分)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用“夕阳”、“牛背”、“寒鸦”的“静”的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四)第 15—20题(17分)
15.(2分)隳(huī);牖(yǒu)16.(2分)①弱(削弱;使……弱小);②云(像云一样;如云一样)
17.C.(2分)
18.(2分)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19.(3分)愚民;弱民;防民
20.(6分)“赋”的特点:详细叙述、描写;/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修辞手法多用对偶、排比、对比、比喻等;/情感充沛,酣畅淋漓。/(3分)
对本文论证的作用:(4分)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前段详细列举了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暴政让秦从一个诸侯秦国到一统天下的大秦朝帝国,达到了巅峰,秦始皇自认为从此可以实现长久统治。/后段极写秦的灭亡的速度之快,并且极写灭秦的陈涉各方面条件极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
另外,也可以从“铺张扬厉,气势沛然”的角度分析在论证上的效果,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五)21—25题(13分)
21.B.耳(1分)
22.陛下因为(凭借)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因为(凭借)一个人的毁谤就让我离开。
(4分 踩点:以、誉、毁、去臣)23.B.(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24.D(2分)25.A(3分)
26.写作(略)
附:《村居》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季布》译文:
篇8: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PartⅠListening ( 听力部分 )
第一题 . 听音, 选择 (Multiple choice) (共10分)
A. 选出你所听到的字母, 并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括号内。每小题读两遍。
Number1. a, b, d, c
Number2. s, u, I, o
Number3. l, m, n, q
Number4. e, I, d, s
Number5. j, k, a, h
B. 选出与所听到的单词相符的图片, 并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括号内。每小题读两遍。
Number 6. head
Number 7. cap
Number 8. China
Number 9. monkey
Number 10. milk
第二题 . 听音, 圈字母 (circle letters) 圈出正确的答案A或B, 每小题读两遍。 (共4分)
Number 11. Show me your eraser.
Number 12. Touch your eye.
Number 13. Hi, I’m Zip, I’m six.
Number 14. Eat some bread.
第三题, 听音, 判断, 判断下列图片与所听对话的意思是否相符, 相符写“T”, 不相符写“F”。每小题读两遍。
Number 15.
Hi, Mr.Black. This is Miss White.
Nice to meet you, Miss White.
Nice to meet you, too.
Number 16.
It has 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 It’s small and white. What is it?
Is it from China?
No, but we have it in China.
Number 17.
Mum, where is meme?
Is it in the box?
Ha, it is.
Number 18.
Do you like watermelons?
No, I don’t. I like strawberries.
Number 19.
How many bananas do you see?
One, two, three, four, fi ve, oh, too many.
第四题, 听音, 涂色。每小题读两遍。
Mike, I have a map of Shan hai guan , Let’s colour it.
Ok. Where is Jiao shan mountain?
Here. A is Jiaoshan mountain.
Ok, colour A brown.
What’s B?
It’s lao long tou. What colour is it?
It’ s blue.
Ok, colour B blue.
Where is jiang nv temple?
C is the temple.
Let’s colour it red.
Ok, colour C red. And D?
D is the Yan Sai Lake.
What colour is it?
Colour it green?
Ok, Colour D green.
What’s this.
What?
The middle one.
Oh, it’s our school.
What colour is it?
What about black?
Ok. Colour it black.
Well done. What a nice map.
听力及笔试答案:
Ⅰ . 听音, 选择 (listen and choose) (共10分)
1-5: ACBAB 6-10: CBCAB
Ⅱ . 听音, 圈字母 (listen and circle) 共6分)
11-14: BBBB
Ⅲ . 听音, 判断 (listen and judge) (共10分)
15-19: TFTFT
Ⅳ . 听音, 涂色 (listen and Color) (共4分)
A-brown B-blue C-red D-green
PartⅡWriting (笔试部分)
Ⅰ . (共 10 分) 略
Ⅱ . ( 共 10 分 )
duck-D pear-E milk-A the USA-B eight-C
Ⅲ . ( 共 12 分 ) 略
Ⅳ . 看图填空。 ( 共8分 )
Kate; grandfather; Sue; grandmother; John; mother; sister; brother
Ⅴ . ( 共 10 分 ) ACBED
Ⅵ . ( 共 12 分 ) CABEFD
篇9: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内容包括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内容,其中上册占30%,下册占70%,出题内容广泛,涵盖了七年级地理的大量基础知识。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罗庄中学七年级四个教学班共152人,参评人数132人,平均分50.02分,优秀人数2人,优秀率1.52%,及格人数33人,及格率25%,县排名第九。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
(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包括世界地形地势、河流、气候及形成原因,居民、经济、物产等内容。涵盖面广,重点难点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我认为本试卷试题出的很好,水平很高,难度适宜。每个选择题都有地图搭配,图文并茂,也是地理题的很好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选择题(1)小题有一定迷惑性,学生单凭课本记忆选择A项“中部高四周低”造成错选,认真的学生通过看地图结合文字应选正确答案D,有些学生由于不认真审题读图所以失分。
第(3)(4)小题综合性强,学生要看懂地图中的每个气候类型并熟悉亚洲的气候类型,才能正确作答,个别学生在答题中出现错误。
第(7)—(10)小题主要考察北美洲地形,气候,分布成因,居民经济,结合卷面地图回答难度不大,学生在(8)(9)小题上把握不准,出现失分。
第(11)(12)小题考察经纬度和判断方向的知识属上册内容,学生们具备了一定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基本能正确作答。第(18)—(20)也是上册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做正确。
第(21)—(30)小题主要考察法国、日本、俄罗斯的世界区域地理—国家专题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在记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图文内容一般能正确作答,学生得分较多。
(二)综合题
第31题考察南亚印度季风气候有关内容,难度小,大部分学生结合地图都能做对。第32题学生对东南亚地图记忆不准确,学生在回答东南亚河流、城市、陆上邻国几个填空上均有错误。这些我在讲课时都讲到了,学生由于遗忘和记忆地图不准确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分。
第33题34题可以说是本试卷的压轴题,综合性强,分值高。学生做起来不是很顺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而且考察的很全面,“比如欧州西部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广阔性。学生对“瑙”字的书写把握不准,许多学生因没写对而失分。(2)(3)小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组织语言,分析综合能力。出题很巧妙水平高。
第34题综合题,学生在(2)(3)小题上回答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这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系,学生失分因为我讲课不到位所致。最后一空应回答“高新技术产业”学生理解错误所以回答出现错误,也受上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都答成了“畜牧业”造成失分。
四、考后教学反思及今后的教学工作改进
总的来说,这次考试我的学生考的不够理想,比起上学期下降了两个名次。主要原因是优秀学生太少,优秀率低,及格率不是很高。所以我要争取本学本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优秀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帮助学困生多进行一对一指导,促进中等生稳步提升。争取考入县前六名——我的奋斗目标。针对本次学生考试,我全面并反复分析了学生答题情况及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深刻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不足和今后教学上的切实操作。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常说的“地理难”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时刻保持一颗想学地理,爱学地理的心犹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地方,注意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在课上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每次上课,我都努力做到饱含激情,让课堂充满活力,用一切办法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真正产生爱地理的动力,真正用脑去学地理。
2、纵观学生答卷,我发现学生在读图析图能力,记忆课本的准确性上,组织语言能力上急待提高。所以我要以八年级教材为载体,狠抓学生基本功,而且注意抓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篇10: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基础知识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三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横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穹庐(qiōng)
廪食(lǐ)
扶辇(niǎn)
颤(chàn)栗
B.窥视(kuī)
单于(chán)伏弩(nǔ)
诡言(guǐ)C.赏赐(chì)蛮夷(yí)
自刎(wěn)
嗔(chēng)怪 D.斧钺(yuâ)
喟然(wâi)
赦罪(shâ)
阏氏(yān)
2.下列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书豪在其职业生涯首发的前五场比赛中,目无全牛,组织有方,率领球队连战皆捷,迅速成为球迷的新偶像。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体住校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电视机前集体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
D.这次选举,本来他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由于近来的所作所为,使他颇受争议,深孚众望,民调随之反转,本来稳赢,结果落选。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民意如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多部法律对惩治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方案成熟后,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D.上午八点钟,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一起搀扶着登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B.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屡次。C.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更加。D.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升职。
5.下列语句中划横线的“以”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3分)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A.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3分)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乃设九宾礼于廷
高中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三分)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 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7.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炖煮和盛放食物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的陶鼎,大约在4000年前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上的铭文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鼎”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8.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国君或贵族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当代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中,也会有鼎的身影:足见鼎是一种重要的礼器。B.李泽厚认为,鼎器质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C.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这说明鼎已
高中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经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D.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的青铜器,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当时的许多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鼎”字经过多种字体的演变,但至今仍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形体特点,又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诸多意义。
C.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D.“世纪宝鼎”以其特有的姿形、纹饰、金文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礼器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21分)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元史》)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授”指授予官职,“除”指罢免官职。
高中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B.“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C.“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
D.“丁内艰”,意为遭逢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坚持原则,注重礼节,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皇帝也认为梁曾只是以口舌之利,大胆妄为。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13.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7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满江红 宋.辛弃疾①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②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已年届40,是他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緉liǎng,相当于“双”③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的忧愤,而且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的诗句“吴楚东南坼”,贴切表现出江行所见景象的壮阔。
15.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高中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
“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高中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16.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17.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18.文中划线句子极尽笔墨描写“梨花箱”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19、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苏轼《定**》中写词人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拄着拐杖从容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眺望,感慨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竟无语凝噎。(4)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①。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②。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③。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晓松在《184天监狱生活实录》说:“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也有人说遥远的只是诗,生活中近的才是现实,我们要立足眼前的“现实”。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语文考试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A项中的“穹”读qióng,廪lǐn;C项中的“嗔”读chēn;D项中的“喟”读kuì。
2.A B“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C“七月流火”是天气热极转凉的转折,是从最热开始转凉,D“深孚众望”指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
3.B A,项缺少主语,把“使得”去掉。C,缺少宾语,在各界人士后加“的意见” D,缺少介词,在“当他和”后加“与” 4.D, “徙”指调动官职。
5.C.例句的“以解释为“因为”,C项的“以”也解释为“因为” 6.C,ABD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论述类文本答案
【小题7】D项,原文“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说明并非只有鼎才有铭文,也不能说鼎因有铭文而是“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故选D。
【小题8】B原文“是我国青铜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不能说“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故选B。
【小题9】A项,“大篆铭文”只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故选A。
二、文言文 【小题10】C
【小题11】A“除”指拜官
【小题12】B此题B项,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故选B。
13.翻译(1)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2)略。文言文翻译: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
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
高中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四、诗歌
14.B“归隐田园”错误
15.感情:①大半生不如愿的失意与无奈。“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表达了作者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忙忙碌碌却终究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常为客”的失意与无奈。②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因未如愿反先老而遗憾。下阙通过写曹操、刘备抒发了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因“旌旗未卷头先白”而遗憾。③对人事多乖的感叹。“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时光匆匆,人生如梦 也可酌情给分。)
五、文学类文本
16.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断了腿——奶奶要住北屋,并要吃玉米饽饽——奶奶把粮食藏在箱内——奶奶被饿死
17.形象:勤劳 分析:上山挖野菜;善良,分析:把粮食留给家人;刚强,分析:宁愿被活活饿死也不愿拖累家人(言之有理即可,每点两分)
18.作用:1.(情节)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埋下伏笔 描绘“梨花箱”为下文奶奶藏玉米饽饽这一情节做铺垫。
2.(人物)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梨花箱”的描绘可看出奶奶是一个勤劳简朴的人,丰富了“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3.(主题)梨花箱虽然破旧但奶奶仍很看重,反映了即使在贫困的年代人们依然热爱生活,依旧关爱自己的家人,与小说的名字相照应。19.略
20.①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②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③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六、作文
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它暗示此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比如写向往某处风景名胜;虚写,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等。可以写到远方旅行,也可以写远方诱人的风光美景、人文历史。但根据材料里“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的提示,写“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因此,话题“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目标和某种理想的境界”。参考立意:(1)远方的诱惑在不断激励我们远行。(2)远方是人生的理想,远景是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远行是在生命的高度、气度、厚度三度空间的修炼中一步步靠近成功彼岸的过程。(3)立足现实,把握眼前的生活。(“现实”角度)
相关文章:
2017-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地理期中考试总结02-18
2017-2018学年度三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5则范文02-18
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02-18
湖北省黄冈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02-18
山水田园诗完整02-18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