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综合性 语文 学习

向手挑战教学反思(共6篇)

篇1: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情景描述:

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我们身上什么最能干?(幼儿讨论。)有的小朋友说是脚最能干;有的说是手最能干;有的小朋友说是我们的嘴巴最能干;还有的小朋友说是我们的小脑袋最能干。教师:那么多器官都这么能干,那到底是谁最能干呢?我们一起来说说教有什么能干的地方。手能干些什么,你觉得最能干,我们把刚才说的一个个来说说它们能干的方面,最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到底谁最能干,好吗?

手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啊!除了这些,手还能做什么吗?(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开展向手挑战活动。

评价分析:

运动,是生命与活力的外现特征。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姿态、灵敏使健与美得以和谐统一。幼儿对人体运动的有着浓厚的兴趣。运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从小爱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定将终生受益。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可以了解手是怎样运动的?手能做些什么事情?经过孩子们的回忆和再现,孩子们了解了手可以做好多好多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离不开手的帮助。吃饭、穿衣、洗脸、洗衣等等等等的事情都要经过手的劳动。

在回忆手的能干的基础上,再一次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开展向手挑战的活动。手还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给了幼儿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象出手可以做的各种动作,因此,孩子们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手的动作。如:手可以做舞蹈的动作,如:转手腕;弹琴的动作、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状、拇指绕圈等等动作。

在最后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们自由听音乐根据节奏创编、表演各种手部动作,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一个高潮,孩子们在快乐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我觉得教学效果比较好,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情感的快乐体验。

篇2: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1、能根据要求活动手指和手臂。

2、提高肢体动作能力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一段节奏明快活泼的音乐。

活动过程:

1、我会做。

教师用手指着头部说:“这是我的头,你能摸到自己的头吗?”引导幼儿边用手指头部边说:“这是我的头。”

教师手指其他人体部位,提出类似问题。

引导幼儿闭眼做类似游戏,如用手摸肩,用手碰背等。

2、向手挑战。

你能用尽可能多的办法活动自己的手指吗?

启发幼儿大胆创造,想出多种活动手指的办法。如拇指绕圈动作,捻指动作,弹指动作,弹琴动作,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状,等等。

引导幼儿听指令活动手指。如:你能尽最大可能张开五指吗?使幼儿体验手指充分伸展的感觉。

你能用你的手臂做些什么动作呢?

引导幼儿听指令接受挑战。如:你能让手臂像波浪一样运动吗?

3、做做手指操。

在音乐声中,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创编、表演各种手部动作,感受、体验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健康:多吃蔬菜身体棒

一、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蔬菜,知道名称,了解其丰富营养;

2、通过亲自“烹饪”,激发幼儿爱劳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多种蔬菜(菠菜、胡萝卜、大蒜、西红柿等)

2、烹饪用具、音乐磁带、小篮子

3、丰富词汇:维生素

三、设计思路: 买菜、认识、了解常见蔬菜、烹饪、品尝、收拾、整理、针对中班幼儿,对其纠正挑食、偏食的心理与行为,进而爱吃各种食物,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活动进程

1、进超市、《买菜》音乐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幼:××蔬菜超市!师:我们到超市里去买点喜欢吃的蔬菜吧。(音乐)

师:请把你买的菜放在桌子上,排好。

师:啊,你们可真能干!买了那么多,都有什么菜呀?

2、认识蔬菜,了解其丰富营养(分别出示)

师:这是菠菜,长得什么样子呀?(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根),谁喜欢吃菠菜,你为什么喜欢吃菠菜?有什么营养?菠菜里含有Va,它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光滑,小朋友经常口腔溃疡,那是因为身体里缺少了Va,所以请小朋友喜欢菠菜、多吃菠菜。你们知道还有那些蔬菜里含有Va吗?青椒、南瓜、油菜里也含有Va。还有一种蔬菜里面含有Va你知道是什么菜吗?请你们猜一猜它是桔红色的,动物中兔子和马非常愿吃。对!是胡萝卜。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菜?西红柿,你们吃过西红柿做的什么菜?西红柿里也有许多的营养,象Vc他能是我们的牙齿骨骼变的坚固,还能防止牙龈出血。

师:小朋友平时都是谁做菜给你们吃呀?咱们自己也来做一个菜尝尝好吧。

篇3: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公平情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秉持教育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应对当代全球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建立和平、消除贫穷、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对话的基本活动之一。成立之初的教科文组织就尽力在全球或区域教育上发挥领导作用,呼吁教育是发展的动力,各成员国应该从早教到成年教育建立公平而有效的教育体系。[1]20 世纪40 年代教科文组织为了降低文盲率,就发起了旨在保证平等受教育基础上扫除文盲的“基本教育(Basic Education)”运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国政府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了“双基”达标的“教育战”,成效明显。20 世纪70 年代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终身教育”思潮,与此同时,将教育公平视为一种人性解放以及人之为人的核心追求。

在198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一次提出全民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推进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确保处境不利学生公平受教育权,教科文组织于1990 年3 月在泰国宗滴恩主持召开了由155 个国家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参加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讨论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了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将教育公平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2000 年4 月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上,通过了引导未来15 年世界教育发展新议程《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 年)》。这是164 个国家达成的一项集体承诺,为全民教育设定了6 大目标,即扩大幼儿保育和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实现文盲减半、促进终身学习、确保性别平等和提高教育质量,[2]并承诺到2015 年前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将教育公平理念推向高潮。我国也在2002 年将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写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教育公平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价值选择。

2015 年5 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6 家机构协办,在韩国仁川举行“2015 年世界教育论坛”,论坛通过的《仁川宣言》代表了各国政府和全球教育界对一个新的教育议程———“教育2030”的坚定承诺,这个议程是全纳的、宏大的且富有挑战性。11 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38 届大会上,《教育2030 行动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被正式采纳实施。该框架是经过高度协商制定的,是更加进取的教育议程,其核心内容来自《仁川宣言》。《框架》动员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这个宏大的目标体系,建议实施途径,协调、资助和评审2030 教育议程,确保每个人都获得平等教育权,促进议程在全球、不同区域乃至国家层面上得到支持和认可。[3]

从2002 年开始,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全民教育目标,并每年度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以下简称《报告》),以及各类全球教育政策、国别教育报告、各类专报和会议文件等权威文献,指导各国教育发展。就《报告》的主题来看,教科文组织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最初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集中在性别平等,以机会公平为着力点,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大量的政策文本和文献聚焦消除性别歧视,保证男孩和女孩享有公平教育权利,以及如何能够平等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尤其关注女性权益保障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随着对教育公平理解的深入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公平问题涉及到的群体也逐渐由学生教育权延伸到幼儿保育和成人继续教育问题。例如,2007 年的《报告》以“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为主题,承认教育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强调公平和全纳整合,教育权范围也由学校教育走向全民教育。

公平问题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随着教育发展,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同样受到重视,如2002 年的《报告》以“全民教育———全世界都跟上了吗?”为主题,重点关注入学公平、性别公平以及弱势群体读书问题,而2012 年的主题“青年与技能:接近教育和就业的距离”,重点关注接近教育的过程公平和强调就业的结果公平并重。另外,就内容而言,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如2003/2004 年的《报告》以“性别与全民教育向平等跃进”为主题,主要讨论性别公平以及弱势群体的公平问题,但2005 年主题为“全民教育———必须注重质量”,则主张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保证公平,以质量促进公平,并强调质量中包含着权利、公平和适应性。可以看出,从宏观上,虽然教科文组织每年对其成员国进行评估的主题内容不同,但公平始终是核心,性别平等一直是重要内容,而且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关注热点,如公平与效率、质量与公平、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公平”所覆盖的时段也从幼儿保育到青年技能培养,再到成年人和老年群体的教育状况,所覆盖的范围逐渐推进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和各种社会阶层。[4]

二、《教育2030 行动框架》对教育公平的规定

为了全面勾勒出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鼓励各成员国努力加快发展教育,《框架》提出了未来15年教育发展总目标(Overarching goal),即“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加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将总目标分解为7 个相应子目标(Targets)和3 个相应实施方式的具体目标。这些子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且有利于实现总目标。检视这些目标,可以发现尽管每个目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将教育公平视为核心价值追求。从内容来看,包括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公平三方面;从实现全纳形式来看,包括正规教育形式(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如青年、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和老年群体教育等)。

(一)教育机会公平

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其公平首先是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人掉队,确保教育机会的公平。《框架》对机会公平规定主要体现在男童和女童接受优质的保育和学前教育机会,男女能平等享受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技能型青年和成年人数量等。

1.确保男童和女童都能接受优质的保育和学前教育机会

幼儿保育和教育包括适当的保健和营养,来自家庭、社区和学校环境有益刺激,避免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交往、情感和身体发育等产生负面影响和破坏等。从幼儿出生开始,相应的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ECCE)对他们长期发展和健康起着奠基作用,通过保育和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和技能让孩子们终生受益,过上幸福生活。自2000 年以来,国际学前教育入学率增长了近2/3,毛入学率预计将从2000 年35%增长到2015 年58%。[5]尽管这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幼儿还没有得到应有照顾和教育,致使他们的潜能很难得到开发。

2.促进男女平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鉴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完整高水平教育,国际人群之间必然产生“知识鸿沟”,进而影响所在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从中学乃至大学,克服制约技能、技术和专业教育及培训等方面的障碍,各成员国应创造条件尽量满足青年和成人的终身学习需求。在2013 年,全球高中教育招生约23%的学生是通过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的。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使职业教育达到高等教育水平,并迅速扩大所有形式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总人数也由2000 年1 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1.99 亿人。[6]然而因性别、社会地位、区域和种族背景、年龄和残疾等原因导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在大学阶段,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3.提高技能型青年和成年人数量

随着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在一些国家青年人和老龄劳动力失业率在提高,同时在移民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各国都面临着开发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体面工作、创业和生活的重任。教育和培训政策也因此有望快速出台并作出及时调整,以便应对青年和成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各成员国当务之急是要增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方式,使所有青年和成人,特别是女性,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并确保公平,制定职业教育适当优先发展战略,以便更好地链接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提高技术和职业与培训的地位,促进学校和工作之间的过渡。

(二)教育过程公平

如果说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那么过程公平则是结果公平的保证。教育过程公平一般包括实现公平的条件和环境以及相应举措。《框架》所规定和细化的每一个教育目标都贯穿着过程公平的视角,同时也就教育形势和现状呼吁政府主动承担这一责任,营造适宜的环境,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提出具体实施策略,解决教育投入与支出存在的问题。

1.教育环境

《框架》描绘了整体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愿景,为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形成提供蓝本。这样的愿景超越功利化,并整合了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明确教育在推动民主和人权发展,提高全球公民意识、宽容及公民参与度,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同时,教育发展有助于推进跨文化间的对话,尊重宗教及语言的多样性。这些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和促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诚如《仁川宣言》所说,今天,针对教育机构的暴力和袭击、自然灾害和流行病继续扰乱全球教育的发展,因此各成员国政府必须承诺,构建更加包容、更能产生共鸣和更强适应力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处于恶劣环境中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并关照好国内流离失所者和难民的正当诉求。[7]

2.教育保障

《框架》要求确保成员国教育政策、行业规划及其预算一定没有歧视内容,并进行风险评估,为弱势及被排斥的群体开发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创建各类指标来评估教育公平的进展,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维护好社会正义;对教育紧急情况要有防范和应对措施,面对灾害、冲突、人口流动和流行病等有可能影响儿童、青年和成人(包括难民和流亡者)的教育需求要有相应预案;建立支持满足难民和流亡者教育需求的次区域和区域机制及策略。

3.教育投入

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成员国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以及学习成就的提高,而充足的资源将确保招募大量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使他们具有专业资质、训练有素,能积极主动参与工作。2030 年教育议程的成功实施需要良好的政策和计划,关注教育公平评价与衡量机制的进展,健全国家政策体系,确保显著的且具有针对性的经费增长,以实现千年计划可持续发展目标4 所勾画的愿景。教育不公归根到底是发展不公,那些欠发达国家在教育各个方面都远未实现优质,公平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教科文组织倡议并要求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传统的和新兴的援助国、国际融资机构等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并加大教育投入。

4.教育措施

为了实现世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给出了有价值的指示性策略(indicative strategies),确保所有女生和男生完成免费、公平及优质的小学和中学教育,确保所有女童和男童接受优质的早期发展、保育及学前教育,确保所有妇女及男子负担得起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包括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所有费用,全面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确保所有青年和绝大部分成人、男性和妇女,提高读写和计算能力;确保所有学习者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拥有可持续生活方式。

(三)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框架》关注的核心。尽管自2000 年以来全民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但据教科文组织2013 年评估全球仍然有5,900 万小学学龄段儿童和6,500 万中学学龄段青年还处于失学状态,在2.5 亿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半经过4 年的学习还没有掌握基本读、写、算技能,进一步学习因此受到影响。[8]面对这样的局面,教科文组织认为,有必要确保所有儿童和青年有机会免费或公费接受并完成至少12 年全纳、公平、有质量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其中至少9 年是义务教育,通过各种方法让失学的儿童和青年有机会接受素质教育;着手通过开展行动、提供资助等方式积极推动教育结果公平,争取足够学习机会,以便促进他们有能力作为公民来全面参与社会建设。

教科文组织要求成员国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成员拥有良好的受教育结果,保证在所有层面和所有环境中公平而高效的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展现和实现共享。按照素质教育最低限度的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进一步学习、发展高级技能的基础。这需要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相关的教与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及合格的、受过培训的、有足够报酬和具有进取心的教师任教,并提供适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支持,创造安全、健康、尊重性别、全纳和资源充分的环境来促进学习,以此确保不同阶层群体在教育结果上处于公平地位。同时,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标监控和评价也是结果取向的,每年一度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就是由一系列表征结果的数据构成。

三、未来全球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在国际全民教育运动推动下,教育成为“全球共同核心利益”,[9]公平问题成为守护人性,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为社会各界所重视。经过几十年努力教育公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表现最为突出,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阻碍教育公平在全球的实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根据2015 年4 月9 日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的《报告》可以发现,在全球贫困问题中,教育贫困尤为凸显,具体表现为性别与阶层的差异。虽然较之1999 年,2012 年全球入校学生增加了约5,000 万人,女童人数增长尤其突出,但全球7.81 亿成年人文盲中,女性占2/3;5,700 万小学适龄儿童失学中,绝大多数为女童。贫困儿童拥有小学学历的可能性仅为富裕儿童的1/5。[10]该监测报告尤其强调,优质教育的包容性不仅意指教育对象的非排他性,涵盖地球村所有居民,也弘扬教学方法与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应以最弱势群体需求为先导,填补贫富鸿沟。

事实上,教育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如国际战争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导致经济衰退、社会不安定,教育自身常常身临险境,尤其是在武装冲突中自身难保,公平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全球1/3 辍学儿童生活在武装冲突地区就是明证。学生营养和健康得不到保障,学习自然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儿童失学当属正常现象。此外,国际上各种恐怖组织实施的暴力及不法分子进行性骚扰、一些范围较广的流行病和艾滋病都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教育公平实现设置了障碍。

教育公平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在保障不力。根据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资讯,目前全球只有1/3 国家实现全民教育计划的全部目标,不到半数国家(48%)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实现了中等教育性别平等;在促进儿童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还有53%的国家没有完成该目标,20%的国家离此目标还很远,1 亿儿童无小学学历;虽然全球成年人文盲率从18%降至14%,其中1/4国家仅仅完成一半,但几乎全然归功于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少年进入成人阶段;截至2015 年仅69%的国家实现了初等教育性别平等。[11]对女孩进行性教育任重道远,童婚和早孕仍然阻止女孩的发展。

总干事博科娃在第38 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指出,“教育2030 行动框架”计划确立了富有抱负的教育发展目标,包括缩小每年400 亿美元的教育融资缺口,每一个国家将6%的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作为教育资金,以及发达国家将其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0.7%投入教育。但仅实现学前与初等教育全覆盖,年度财政支出便高达220 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大教育投入是各国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要提高教育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的份额,来取消学费、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全纳的教育,使最贫困人群、土著人口和其他弱势群体以及最边缘化的儿童也能被包容在内。

教育公平保障中人的因素,主要针对师资力量及其培训的问题。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入学,目前全球存在400 万教师缺口,1/3 国家仍然缺乏训练有素的教师。因此各成员国政府要特别关注教师培训及他们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确保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比例,提供足够的母语教学和学习资源,实现性别平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学习成果的监测与评估机制,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为教师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比如教室和学校环境等。从传统来看,一些国家,尤其是低收入、贫困的国家,女性的地位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最明显,两性的不平等表现突出,有的国家忽略了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进而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事实上,家庭贫困是获得教育机会和提高技能的障碍。学生成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的贫富程度以及母亲受教育的程度,如性别、家中所讲语言、父母职业及所受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家庭大小、移民身份和肤色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学到知识的数量及类别。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的基本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12]在全球全民教育运动中演绎着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而公平问题一直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但要达到《框架》描绘的公平愿景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在教育投入“后4%”时代,我国必须增加免费义务教育年限,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大幅度提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此,我们应按照《框架》要求,关注教育体系的高效和公平,借鉴大量国际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以及公约等提出的理念和措施,加强政策、规划、立法和教育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扶持贫困群体,建立高效而全纳性的问责机制和透明而有效的融资程序,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教育信息系统,规范制度化管理,以及确保拥有强大、及时和可访问的数据系统,加大对那些被排除在外或处于被边缘化人群的援助。

为了实现实质性公平,各级政府必须解决好资源配置失衡和政策导向问题,确保教育公平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真正被执行并有突出的体现,阻止权力和金钱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甚至垄断,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社会氛围,实现校际和人群之间的公平公正。还应该按照《框架》规定,对既有教育政策和策略作出适当调整,争取国际组织援助,鼓励民间组织和团体及公民依法办学;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推进形式,改革学校形态,增加学习机会,提高教育质量。

教科文组织要求其成员国设置相关的、符合实际的中间基准和必要的过渡带,建立应答性的和有弹性的教育体系,满足儿童、青年和成人在危机环境中的需求,包括国内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确保教育不受各种风险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有关组织和个体应尽一切努力确保教育机构作为和平区域而受到保护,远离暴力,采取特别措施保护冲突和受灾害地区的妇女和女孩的合法权益;以基于权利方式确保公民不仅完成周期性的教育,还能获得终身学习机会;为所有年龄阶段和各个教育层次提供多元化与弹性学习途径,加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之间联系,并促进两者间认同、学分认证和成果互鉴。

参考文献

[1][4]窦卫霖.关于UNESCO和OECD教育公平话语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81~86.

[2]俞可.读懂全球教育发展路线图[EB/OL].http://www.jyb.cn/world/gjsx/201506/t20150603_624644.html#rd.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被正式采纳实施[EB/OL].http://www.ict.edu.cn/news/jy/n20151105_29251.shtml.

[5]UNESCO.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Final draft for adoption)[EB/OL].http://en.unesco.org/news/education-2030-framework-action-be-formally-adopted-and-launched.

[6][10]UNESCO(2015).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5,op.cit.

[7]Education 2030: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EB/OL].http://en.unesco.org/world-education-forum-2015/incheon-declaration.

[8]UNESCO(2014).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Final Report.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03/230302e.pdf.

[9]滕珺.教育是全人类共同核心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提出教育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5-11-22(3).

[11]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周红霞,译,世界教育信息,2015(14):35~38.

篇4: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1.通过品尝一些食品,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2.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在表达时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想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快乐,将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的意识。

课前准备

秀逗、榴莲糖、芥末花生、竹炭花生等食品。

教学过程

一、 对话——激发参与热情

师:刚才在课前,同学们提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美食,它们那独特的味道总是令人念念不忘。提到“味”字,你们想到了哪些熟悉的味道?(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舌尖上的挑战,去品味这种种滋味。

二、 聚焦——巧妙引导表达

1.今天的活动是观察。(板书:观察)现在,讲台上有三个盒子,分别装着三种不同的食品,谁愿意上来品尝?

2.我们先来看看品尝的要求:

(1)在舌尖上停留十五秒钟以上。

(2)面对大家不说话,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你的感受。

3.请三名同学上台品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板书:表情、动作)

4.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他们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中,教师适时点拨、提示观察者和品尝者,如:

(1)瞧,他的眉头紧皱着,再看看他的小眼睛……

(2)我想,食品的味道应该是有变化的,你们能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

5.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能抓住其中一位同学的表现用一段话说一说吗?

只见 同学 ,看到他这副模样,我 。

三、 挑战——感悟心灵五味

1.看了他们的表现,同学们肯定更加好奇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体验。(板书:体验)请仔细听清楚体验的要求:充分调动你的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板书:看、闻、摸、听)

(学习小组长领取食品,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进行体验。)

2.想必大家已经口水直流了,那好,我们就按照品尝要求来尝一尝这些食品。(板书:尝)

(师语言引导:用手指捏一两个豆子,轻轻放在舌尖上,让独特的味道在舌尖上多停留一会儿……现在,大家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感受,除了舌头和鼻子,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心去品味,品味这舌尖上奇妙的旋律……)

3.这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你们嘴里的那一瞬间,你们有什么感觉?

小练笔:小小的豆子(糖果)蹦入我嘴里的那一瞬间,我 。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 。

4.展示学生的习作:小作者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5.师引导评议:评价别人的习作,首先要学会欣赏他的闪光点。你们觉得这个片段哪里最闪光?小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还想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四、 拟题——提升写作要求

1.(出示图片)同学们所品尝的这些食品其实就是平常超市出售的一些食品。大家可能吃过,但没有仔细品味过。今天大家不但品出了它们的独特风味,还“品”出了绝妙的作文。

2.看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中处处有作文题材。如果你们要把这件事完整地写下来,你们打算给自己的作文拟个什么题目?

3.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根据习作要求,给作文起个新颖别致的题目,然后写下来。

习作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今天这件事完整、清楚地写下来,尽量把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写具体。同时,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新颖有趣的题目。

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本节习作指导课遵循课标的理念,活动内容源自生活,活动形式新颖有趣,活动指导多维立体。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直接经验,抒写真情实感。

1.放大镜式的表演、观察,培养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吃零食对孩子来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早已熟视无睹,所以极少有孩子将它们写进作文或日记中。我们的孩子善于写大事,不善于写小事,吃零食这样的生活小事是随意的、短暂的、粗糙的、模糊的,他们更加不会留意。在“观察”这一环节中,教者安排了“尝给别人看”、“看别人尝”的活动,犹如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学生吃零食的表情、动作,并适时点拨、提醒学生怎样观察,要观察什么,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看,也就有内容可写了。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使用,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2.慢镜头式的体验,丰富了内心世界。成功的作文需要好的语言来建构,怎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是好的语言?我认为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语言,应该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来自人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这一环节中,教者将吃零食的过程放慢,引导学生仔细地看、闻、摸、听,最后用心品尝、感悟、回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真实而具体、持久而细腻的心理感受。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积淀在脑海中的语言被激活了,自然而然地涌出了许多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3.掘井式的引导,渗透了写作技巧。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观察到初步体验再到品尝,思路清晰,训练重点突出,活动指导与作文指导始终相依相随,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如掘井一样,围绕一个目标往深处推进,越往深处水越清越甜。整节课中,教者没有一次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学生却在老师的步步引领下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几次执教的效果来看,学生的习作都比较成功,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少了空洞虚假的流水账;多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少了矫情造作的抒情和议论。在谋篇布局方面,学生各有不同,有的按部就班地将三个环节写得很丰满;有的合理取舍,详略得当;有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有的以文题为线索展开叙述;有的在结尾处写出了人生感悟……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同样的教案预设,面对不同的学生,每次教学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得还不够充分,缺少对学生表达的深入引导和评价;有时教师事必躬亲,教学越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但是如果能适当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我相信课堂会更精彩。

篇5:向手挑战教学反思

关键词:视频标注工具;教学反思;师范生

一、教学反思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在西方国家,反思对于教师教育的价值目前已经被广泛认可,而且都将职前教师的反思实践列入教师准备计划。杜威(Dewey)早在1933年就提出教师需要发展反思实践的能力。舒尔曼(Shulman)也提倡职前教师应该通过反思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目前美国在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时将反思描述为教师的必备成分和行为能力(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州际新教师评价与支持联盟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教师教育界也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通过教学反思可以逐渐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和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职前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构建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使得个体的发展从外在控制到内在超越转变。对于师范生来说,反思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培养问题。

二、对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支持尚显不足

目前,在教师教育中,师范生的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对教学反思的意识很淡漠,对教学反思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使得教学反思没能在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意识、理念和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将会影响师范生未来的教学工作。因此,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反思研究亟待开展,须要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使他们改善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须要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反思的习惯,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通过教学反思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思考的对象是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是在对自身和他人教学过程的评价中体现的。要进行教学反思必须首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状态。目前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通常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之后,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存在着反思过程组织随意化的问题,反思活动中体现出的零散的、经验的、不可重复的缺点导致不能保证有效的、深度的教学反思的发生,使得学生在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时,很难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找不到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常常有学生感慨自己不知道该反思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反思。由于缺乏对当前教学状态的感知,因此会进一步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反思环境中,反思者要通过反思活动学会反思,掌握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地从反思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急切需要支架的援助。尤其是对于刚接触教学反思的师范生来说,更需要得到“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如何从问题情境中提炼问题?”“如何搜集来自多方的证据?”“如何从别人的反思中得到借鉴?”“如何为别人的反思提供帮助?”等方面的指导。只有对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提供支持框架和支持策略,降低他们的实践难度和减低他们的反思成本,以帮助他们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才能进而改善他们的教学水平,为未来教师做好职业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反思意识,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有能力脱离支架而进行有意识的、积极的、自主的反思活动,以备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将反思持续下去。

三、视频标注工具为教学反思带来了支持和挑战

在教师反思实践中,基于视频的方法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应用。由于视频能够真实全面地再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为反思者提供清晰的反思材料依据,刺激对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回忆,能够改善回忆性反思的不足,同时也减少了反思者的负担。尽管基于视频的方法给教学反思实践带来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正是由于视频再现的教学过程真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在应用视频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反思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分析体系、教师不确定如何有效应用视频进行反思、实施视频观察的高成本(比如时间精力等)。这些障碍使得反思者“淹没在视频所带来的大量信息中,因而阻碍了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目前,国外一些高校开发了诸多视频标注工具,比如,MediaNotes,Media Tagger, VideoTraces, ANVIL,VAST,VAT、VITAL,StudioCode,DIVER、IVAN、Transana等。这些视频标注工具增加了视频反思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的使用障碍和不足。通过视频标注工具,反思者可以同步或异步察看视频,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对视频进行截取,同时还可以参照工具中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对视频进行标注和评论。其中所提供的视频截图和视频追踪的功能,可以使反思者关注教学过程中精确的、具体的点或瞬间,并在此进行具体的标注以实现同步的反馈。在大多数视频标注软件中,允许对视频的某些部分加以强调并添加评论。有些软件还可以将标注过的视频通过网络上传,用以和反思同伴共享,而他人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展开进一步的标注和评论,从而实现在群体中共同建构反思。尽管这些视频标注工具在功能和分析框架上各有差别,对教学过程关注的视角也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便利用户分析和反馈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尽管视频标注工具的特点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利用视频进行反思的状况,能够给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带来很多便利性,但这仅仅是从技术条件的角度为教学反思提供了支持,而技术如何有效应用还有待于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在提供系统的、有效的支持教学反思的体系框架和设计策略方面还尚显欠缺。这就要求研究者要为教学反思提供有效的视频分析体系和有效的反思支持策略,解决反思者所面临的困惑和他们在反思过程中的高成本(比如时间、精力等)问题。这样才会增加他们的使用视频的意愿,也会增强视频对他们学习的影响

四、结语

教学反思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师范生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彰显了加强师范生教学反思实践的必要性,视频标注工具从技术条件的角度为教学反思创设了环境,提供了支持,同时也给研究者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充分表明,须要寻求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为师范生教学反思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Dewey, J. How we think[M]. Buffalo, NY: Prometheus Books, 1933.

[2] Shulman, L.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 1~22.

[3]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What every special educator should know: Ethic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pecial educators (6th ed.)[Z]. Arlington, VA: Author, 2009.

篇6:挑战和历练并存,收获与反思同行

【关键词】资源建设;课程基地;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54-02

【作者简介】杨静娟,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常州,213000)教師,江苏省小学综合实践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一、基地建设基本概况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于2013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本项目建设涉及两个校区,平冈校区为项目学校,双桂坊校区为共建学校,项目简称“2136工程”,即:两室一馆三区六小社团。

平冈校区的建设项目有两室:劳技创新室、数字化学习室;一馆:消防体验馆;三区:安全体验区、培植实践区、“家乡的味道”民俗微街区;六小社团:小布艺社团、小编织社团、小木工社团、小烹饪社团、小卫士社团、小种植社团。

双桂坊校区配套建设的项目有:改造“劳技创新室”、建设“数字化学习室”、新建“课程研发与师训中心”、成立“以名师工作室命名的教师培训基地”。

经过近两年半的努力,项目建设硬件设施与环境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软件建设正在逐渐建设与完善之中。为了优质完成建设任务,课程基地软件建设任务已经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新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二、基地建设实施策略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采取的建设策略主要有:“借力——借东风”策略;“引资——求共赢”策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策略。

1.“借力——借东风”策略。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课程基地建设能有如此快的进展,首先得益于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常州市钟楼区政府对此项目予以最大力度的支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拨付了经费,这给予了建设学校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相关建设部门也给予政策倾斜,工程实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开绿灯”,“走绿色通道”,赋予了学校自主建设的一定权限。同时,常州市教育局也做“推手”,在常州市平冈小学举行了“2014年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申报培训会”。在会上,学校对课程建设情况做了专题介绍,既讲经验,也谈方法与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基地建设的速度。当然,学校各方面重视也离不开。校长、副校长、教研组长等均扎实地参与到课程基地的建设中,同时又汇集其他管理者和教师的智慧,多次倾听大家的意见,反复论证,积极推进,有力地助推了课程基地的建设进度。

2.“引资——求共赢”策略。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光靠项目申报获取的90多万元建设费用是不够的。因此,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多方支持。首先,学校争取到了常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常州市应急中心、常州市消防支队、常州市“乐当家”服务中心等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近2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我们建设完成了“安全体验区”,提供了“研究体验馆”的部分设施设备,如消防支队提供了价值八万元的大型消防逃生体验充气设备,供全校师生体验;常州市应急中心提供了民防安全体验、家居安全体验设施设备及给予学生模拟体验的触屏软件等。同时,他们也给予我们建设建议,让我们原有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我们争取了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常州民风民俗的一整套资料,帮助我们把脉现有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也积极支持我们在初步建成之后开展一次常州市民俗文化推进会,以扩大基地的辐射影响力。第三,学校争取广告设计公司的支持。通过招投标,学校确定了恢宏公司来进行文化设计与制作。为了切实贯彻学校的意图与办学思想,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的宣讲与培训,并赠送给他们学校出版的文化专著《学会分享》,让他们能够全方位了解学校。每次的设计都要反复论证,反复修改,努力达成意图。随着一次次的磨合与锤炼,现在所呈现的基地建设项目设计不仅把脉了学校的办学思想,领会了学校的建设意图,而且比较好地体现了我校“人人都是吸纳的树,个个成为分享的源”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哲学的表达,使项目建设在校园中既有特色,又不突兀,体现了物化环境的和谐。

3.“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策略。

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2136工程”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易难”问题。我们选择了“先易后难”的策略。

(1)简易容易复杂难。以“两室一馆三区六小社团”来说,相对简单的是“安全体验区”、“培植实践区”、“六小社团”、“劳技创新室”、“数字化学习室”等的建设,因为功能相对单一,且基础设施比较好。而“研究体验馆”、“民俗文化街区”的建设相对复杂,不是简单的买个设施设备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渗透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思想、育人理念、价值追求的准确理解,同时又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呈现理解,相对来说,这方面较前者来说是比较难的。现在虽然工程全部结束,但回想起来,我们觉得,当时我们选择这样的策略应对纷繁复杂的工程还是比较明智的,因为,一方面保证了在工程的进展上不浪费时间,同时也为复杂工程的展开留存了足够斟酌、思考的时间,为整体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硬件容易软件难。在“2136工程”建设中,既涉及硬件的添置,更涉及软件的开发、利用。相比较而言,作为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环境文化的布置要容易些,而真正难的,是每个室的“资源整合”“微课程开发”“体验软件”的选择及开发。目前,我们的硬件采购、配置均已完成,软件制作、选择也已开始启动,学校结合相应的一些活动,虽已经积累、制作了部分素材,但离我们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接下来我们要重点突破的工作,就是认真组织师生结合研究活动,开展相关软件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制作与利用工作。

(3)环境容易文化难。根据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136工程”的方案,“营造教学环境,打造特色文化”是目标追求。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营造教学环境,这一点相对而言容易些。而难的,是特色文化的真正渗透。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特色文化是分享。我们的课程文化是给学生一段难忘的分享经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是让每个孩子在以“经历、体验、探究、实践”为核心要素的实践性体验分享中成长。这样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硬件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我们将在课程领域、活动领域等全方位打造,真正提升课程品质。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关于挑战的好句子有哪些 下一篇:浅论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