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 浅论 语言 翻译 功能

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精选6篇)

篇1: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内容摘要: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潘邻卉 高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摘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道德经》即是了解中国文化。《道德经》英译可以帮助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价值、《道德经》的英译概况和《道德经》的英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关键词:《道德经》;翻译;中国文化

一、《道德经》主要内容及价值 《道德经》,...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摘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道德经》即是了解中国文化。《道德经》英译可以帮助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价值、《道德经》的英译概况和《道德经》的英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道德经》主要内容及价值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和主张。《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主要阐述了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及人类的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1]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评论《道德经》一书: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现代学者萧焜焘谈到: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2]

二、《道德经》的英译概况

《道德经》英译本最早见于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的沾约翰牧师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道德伦之思辩》。此后译过《道德经》的西方译者有里雅格、韦利等。胡子霖在1936年出版的译本是中国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此后初大告、林语堂、汪榕培、辜正坤、称鼓应等也纷纷将《道德经》译成英语。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道德经》的帛书版,给英译《道德经》带来了挑战,刘殿爵等中国翻译家开始英译帛书版《道德经》。据不完全统计,从1868年至今各种《道德经》英译版已有182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译本问世。

三、英译《道德经》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播作用

(一)英译《道德经》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传播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鲁迅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3]《道德经》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显示价值。《道德经》中的哲学观点也引发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思考和探究。《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该效法天道,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只有天下归从,才能长久。

《道德经》的英译,传播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唤起了西方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也引发了西方学者对自然哲学的思考。黑格尔的辩证法、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莱布尼兹的二进制、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等也都有《道德经》的痕迹。[4]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文学界,例如托尔斯泰把老子的道和无为思想发展成为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理论,成为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内容。

篇2: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其文本的英译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深受中国古典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阴阳相济”思想,以及孙子“以柔克刚”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充满智慧的太极拳文化内涵。

(一 )哲 学理 念

贯穿于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是太极拳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太极思维的灵魂。“天人合一”主要是要求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它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名称、动作及外形内气上。首先,太极拳在一些名称上多采用自然界的动物形态命名。例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这样的名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其次,太极拳的动作讲究虚实、开合等转化,旨在让人身体动作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最后,太极拳在运动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将人的身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气、神结合统一,达到主客体的相互融合,是“天人合一”的集中体现。

“阴阳相济”是我国古代道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而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阴阳相济”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式朴素辩证法:宇宙万物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阴阳矛盾,都是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的。太极拳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方法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互根的中和条件下通过人的意识指挥人体随意机能, 使它们按照阴阳互变规律进行运动。

太极拳在攻防上强调“以柔克刚”的根本宗旨正是我国兵家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所谓“柔”与“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含蓄、深沉、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太极拳其应敌原则是以小制大、以静制动、避实就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以弱取胜等就是利用意念和智慧,花费小的气力,博取大的成功,展示出了太极拳这种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独特的技击思想。

(二 )民族 特 征

创立于中华传统农耕经济文化氛围中的太极拳, 其拳理无不映射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中庸之道”。中庸之“中”为适应之谓;中庸之“庸”为经久不渝之谓。中庸又进而演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作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方法论,被应用于太极 拳之中 ,可归纳为 行拳走架 “求中”、意念 动作“守中”、技击原理“用中”:身型的“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太极拳无论是行拳还是站桩 ,都要求身体上下、前后对准成一条直线,不凹不凸,不偏不倚,节节贯通,自然成直,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现。意念“守中”是太极拳修炼之心法,即练习太极拳注重以意念引导动作,培养“中正之心,平和之气”。动作上强调“发劲上下相随,立身中正不偏,曲中求直”。体现了“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顺从自然常规节律的中庸精神。

(三 )审 美 意 境

太极拳极具中国古典美学之要素,从名称、动作到姿势,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太极拳以内在的含蓄与整体的和谐为特色。内在的含蓄以讲求沉稳凝重, 外示安逸之神,加之动作刚柔相济、虚实互换,到达潇洒从容、心地坦然、神态自若的意境之美。太极拳中国古典美学的另一表相是追求“身心合一”整体和谐。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运动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表现的就是阴阳调和互补的整体和谐之美。

二、探讨太极拳文本的翻译对策

太极拳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 结合中国传统的哲学、养生学、军事学与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民族文化理念, 大都在西方文化里缺乏相应的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在翻译成英语时最难进行语言转换。要想建立译语受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通道,把太极拳的精髓和要点有效地传达出来,必然要求译者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在翻译中根据译文的交际功能进行不同等级的语际转换, 在译语中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

(一 )太 极 拳 文本 翻 译 的 目 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翻译目的决定译文是否需要连贯,是否应该忠实于原文。换言之,它决定翻译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太极拳语言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是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促成太极拳的国际化,达到借助太极拳传播中华文化内在精神之目的。

(二 )太 极 拳 文本 翻 译 的 策 略

1.音译加文化注释

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 采择诸家拳法精华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东方文化理念, 在西方语言里缺乏自然对应物, 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是文化交流中最难翻译或转换的。因此,在太极拳的翻译中,就要补充译语文化中的缺省,应采用音译加注法。例如,“太极”、“无极”和“阴阳 ”是太极拳的重要哲学术语。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对“太极”、“无极”和“阴阳”最好在音译的基础上增 加解释的 翻译方法 ,“太极”可 以翻译为 :Taiji,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refers to the universe -forming essence,it also means the supreme ultimate,hence Taiji quan is the Metaphysical boxing or the Supreme-and-Ultimate boxing;“无极”译为wuji ( infinity);“阴阳”译为yin and yang,a term of Taoist cosmology,refers to the two forces through whose essences the universe was produced and universal harmony is maintained. Ingereral,Yin has more to do with softness and receptivity,a more emotional energy,and often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lower ( of the earth).Yang has more to do with hardness and creativity,a more muscular energy,and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higher(representative of the sky).”

2.保留原语文化形象

太极拳拳路名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思维特点,其中既有动物形象,又有人与动物形态合一的形象。这些形象化的名称使动作富于意向和想象, 一方面便于习练者结合想象思维揣摩和体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领会技击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概括太极拳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运动特点。对于这些动作的英译一定要注意保存原语文化中的文化特色。对于与动物形象相关的动作, 翻译时既要注意原语文化的象形特色又要注意其功能意义。如“揽雀尾”这个动作好似在捋顺孔雀的尾巴,因此可以译作smoothing the peacock’s tails;“白鹤亮翅”可译为white crane spreading wings;“野马分鬃”可译作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金鸡独立”可译为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对于借物拟象、以象导动的动作名称 ,在翻译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形象。“玉女穿梭”可译为maiden waving the shuttles; “上步七 星”可译 为stepping forward and forming the shape of the Dipper; “单鞭” 可译为waving single whip。

3.直接借用译入语

太极拳翻译向读者首先要传达的是其技术要领。如果原语中词语的所指与英语文化在语义层次上具有同一性和可理解性,则译者可直接借用译入语约定俗成的名称,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和接受。如太极拳拳谚中的“以柔克刚”可以译为to conquer the rigid with the soft, “四两拨千斤”可译为to move thousand cattle with four tales,再如太极八法的“扌朋 ”, 是以臂向前,承接和化解对方手或臂的来力,可翻译为ward off;“捋”,接扌朋的势头将对方来力送向左侧后方 , 可译为roll back;“挤”,是用小臂挤击对方身体 ,可译为forward press;“按”是用单手或双手按对方身体,顺步得势,可译为push;“采”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使对方身体前倾,可译为holdand pull down;“扌列”多用在扌朋或捋之后 , 一手按住对方手臂,另一手用手背斜击对方领际,可译为diagonal cuffing;“肘”是在与对手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用肘攻击对方,可译为elbowing;“靠”是用肩部靠顶对手胸部 ,可译为shouldering。

三、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翻译工作者们共同的责任。因此,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太极拳拳理及文化内涵,提供高质量的汉英翻译,努力推进太极拳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

摘要:从哲学理念、民族特征和审美意境等角度阐述太极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太极拳文本的英译对太极拳传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论翻译观出发,指出翻译太极拳文本应明确译者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要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既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篇3: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管子》 英译 传播

【Abstract】Guanzi is a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vering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agriculture, economy, commerce, law and etc., which draws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rere two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 of Guanzi, one is by American Sinologist W. Allyn Rickett, the other is by Professor Zhai Jiangyue. Th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its transmission in the English world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ts English versions.

【Key words】Guanzi; 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misson

一、引言

《管子》是一部涵盖多方面的典籍著作,国内对于《管子》的研究主要是其成书年代、文章思想、当代影响等,而海外对于《管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管子》以及探讨其中所蕴含思想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学者对于《管子》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至今一直从未停歇,直至1999年随着李克发表了《管子》第二部分的英译本,《管子》的第一部完整英译本才应运而生。在此之前,也有其他西方学者尝试翻译《管子》,但终究由于其内容深奥难懂不得已放弃,因此,《管子》第一部完整英译本的出版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为西方学者了解《管子》开创了新的天地,也为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考察《管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子》英译

1.《管子》英译版本概述。

(1)国外《管子》英译。西方学者对《管子》的翻译和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甘贝伦茨(Gabelentz)、威尔汉姆·格鲁勃(Wilhelm Grube)、爱德华·派克(Edward Parker)等介绍并翻译《管子》的学者,但他们仅仅是介绍《管子》而已。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西方对于《管子》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出现了诸如福尔克(Forke)、亨利·马斯波罗(Henri Maspero)、伯恩哈德·卡尔格伦(Bernhard Karlgren)、皮特·范·德龙(Piet Van Delon)、休斯(Hughes)等研究者,他们针对《管子》是否是“伪作”或“伪书”展开讨论,并各自做出细致的考证与研究(李宗政:2014)。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第一部研究《管子》的专著《古代中国的经济对话:〈管子〉选集》,该书由美籍华裔学者谭伯甫、温公文翻译出版,主要为节译与选译(陈书仪:1996)。

进入二十世纪后期,H. Roth也在其出版的Original Tao中探讨了《管子》心术、内业等章节中蕴含的思想。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了美国汉学家李克(W.Allyn Rickett)翻译的《管子》第一卷:GUANZI-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并于1998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第二卷。至此西方国家终于有了一部完整的《管子》英文权威全译本,也是西方第一部全译本。

(2)国内《管子》英译。国内学者对于《管子》的英译研究颇为罕见,主要有李学俊在新法家网站刊登的翻译以及大中华文库出版的翟江月版本。

“新法家”网站连载了李学俊翻译的Guanzi:Earliest Masterpiece on Political Economy in Human History,这一系列文章主要节译了《管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以及经济观点,李先后连载发表了15篇,这都为《管子》英译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法家网站)。

1995年起开始启动的《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陆续出版,其中《管子》已经由鲁东师范大学的翟江月教授完成今译和英译,并于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首次出版。

(3)《管子》英译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管子》英译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著作和论文。

国内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表现出来,包括1988年冯禹的《<管子>英译本评价》;1988年冯禹的《欧美国家有关<管子>研究的主要论著》;1989年宋立民译作的《<管子>(中国早期政治经济哲学散论)的研究和翻译》;1993年李霞的《本世纪以来<管子>研究简介》;2014年陈江宁的《<管子>语言简约风格的英译传达》;2014年李宗政的《<管子>外译研究概述》等。

国外对于《管子》的研究主要有美国汉学家李克1960年在《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管子·幼官》的文章;1965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克的专著Kuan-tzu: A Repository of Early Chinese Thought;1988年美国学者包尔茨(William G. Boitz)发表的《评李克译注<管子>(第一卷)》以及1988年美国另一名学者罗宾(Robin. D. S. Yates)所著的《评李克译注<管子: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哲学论文集>》。

三、《管子》英译的传播

1.亚马逊图书网站读者评论。截止2016年1月15日,美国亚马逊网站对于《管子》的英译主要有两条读者评论,第一条是Lenny Lendon于2006年7月9日发表的,该读者认为李克的英译版本过于学术性,并不适合每一个读者。该书没有在编辑方面功夫,所以全书读起来并不那么有趣,且李克的第一版并没有完全翻译《管子》中最精华的部分,而李克在译文中所作的各种注释则比较受欢迎,中国的典籍作品应当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另一条评论则是Matthias Richter于2008年8月18日发表的,该读者认为李克的译本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李克在译本中添加了大量详实准确的注解,便于读者阅读。

纵观亚马逊网站,读者对于李克译本作出的评论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管子》原文和译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有关,但是鉴于上述两位读者的评论以及研究管子的学者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管子》的英译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还停留在学术层面上,如果需要将其传播到广大读者中,可能还需要广大学者作进一步的努力。

2.学术网站对于《管子》英译的引用与评论。截止2016年1月15日,根据谷歌学术网站的统计情况,从1987年到2014年的27年间,美国汉学家李克的英译本共计被引用了138次,引用文章的主题涵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史前文明,古代经济,东西方古代文化对比,道家思想研究等方面。

纵览这些文章可以看出,《管子》的英译版本暨李克的英译本对于西方学术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也为《管子》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媒介。

3.《管子》英译对庞德的影响。提到《管子》的英译在西方的传播,就不得不提美国著名的“儒学”诗人、意象派大师庞德。

通过英国人富勒将军向其介绍了《管子》的英译本,庞德开始对《管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庞德在1959年出版的《御座诗章》中多次谈及《管子》的内容以及对《管子》的赞语也多次出现(钱兆明,2014:115)。

庞德对于管子进一步的认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他在华盛顿圣伊丽莎白医院创作了《御座诗章》、思考治国之道的时候,而此时庞德又与一位旅美中国学者私交甚密。庞德的好友兼传记作者、《刀锋》( Edge ) 杂志主编诺埃尔·斯托克( Noel Stock) 在一部阐释《诗章》的著作中提到:

1957 年,一位旅居美国的中国诗人赵自强寄给庞德一份《管子》英文选译摘抄,书名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对话》,由刘易斯·马维里克( Lewis Maverick) 在1954年出版。庞德将此文寄给我在《刀锋》上发表,当年6月就得以刊出。而第106 诗章肯定是在这之后不久写的(Stock Noel, 1967:70)。

在《御座诗章》中,第98和99诗章集中庞德用大量的文笔关注了康熙早年发布的《圣谕十六条》,这些圣谕被庞德所设想为儒家“御座”所设计的一种管理良好、各得其所的社会生活状态。

纵观20世纪50年代欧美诗坛,庞德可谓是独树一帜,在其作品中不仅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而且还讲中国传统的典籍作品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为西方读者了解《管子》等典籍作品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此外,《管子》英译除了对于庞德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管子》使得庞德的思想认识更为深刻,从站在儒家著作传统的伦理纲常角度,到认识到《管子》中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内涵,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四、结论

《管子》的英译研究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学术阶段,对于促进《管子》的传播作用也比较小,但随着《管子》两本完整译本的相继问世以及中国文化不断与世界交流,《管子》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学者的关注。总而言之,《管子》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引起西方读者的关注,增强民族自豪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尽可能地将《管子》英译更好地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力,翻译效果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说法,同时扩大其英译版本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Guanzi:Earliest Masterpiece on Political Economy in Human History[DB/OL].新法家网站,http://www.xinfajia.cn/10275.html.

[2]Stock Noel.Reading the Cantos:A Study of Meaning in Ezra Pound[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imited,1967.

[3]W·Allyn Rickett.GUANZI——Political,Economic,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4]陈书仪.齐文化研究在国外[J].1996(2).

[5]李克.《管子》研究在西方[J].1989(2).

[6]李霞.本世纪以来《管子》研究简介[J].1993(3).

[7]李宗政.《管子》外译研究概述[J].2014(2).

[8]宋立民.《管子》的研究和翻译[J].1989(1).

[9]钱兆明.《管子》“西游记”[J].2014(2).

篇4: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 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风味多样;第二, 四季有别;第三, 讲究美感;第四, 注重情趣, 讲究寓意;第五, 食医结合。而在西方的烹饪书中介绍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饪的方法来命名的, 所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要从中国的特色入手, 同时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西方人在对待饮食文化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不同的, 他们考虑的是食物是否有营养, 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异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现

(一) 词汇空缺

文化当中独有的事物 (物态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 在译语文化当中缺乏对应的词汇来予以表达, 从而造成“词汇缺项” (lexical gap) 的现象。如中国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包子”“汤圆”“米线”等, 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所指意义相同的单词。而有些中国菜又具有特定的含义, 比如“东坡肉”和“龙须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就不会明白这两道菜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对等的词来翻译这两道菜。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的“肉”和“面”来理解这两道菜。

(二) 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人说, “民以食为天”。饮食问题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因此在习语中也有一些表达和饮食有关。“吃……饭”在英语中翻译过来就是“making a living”, 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个翻译另当别论。比如“吃政治饭”对等的翻译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 politics”, 而“吃算盘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doing business” (兰保荣, 1985)

三、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

有时候文化信息的翻译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去, 其结果就是对等的标准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 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2.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汉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 英语的green-eyed, 翻译成汉语是“眼红”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绿”。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异, 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 由此会导致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对等。例如, 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照发音译为“Du 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 Kang”时, 只会把它与酒联系在一起, 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酿酒高手“杜康”, 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 所以, “杜康”作为商标, 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

为了达到功能对等翻译, 译者必须:1.权衡在交际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显现出各种选择余地的描写, 尤其是在复杂的章节中;3.尝试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写 (Jin, and Nida90) , 因此功能对等翻译被看作是许多译者的翻译方法。

当意译为了译文优美而忽略了译文的忠实时, 功能对等翻译能够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一些译者在意译中, 觉得有义务改正出现在译出语境中的错误, 还有一些译者碰到他们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语句时, 会毫不犹豫地删掉。这些译者的这种做法是修改文章, 而不是翻译。因此意译中改正错误或删掉文中的内容会导致正确的表达意思, 即原文中的意思表达错误, 由此就缩小了功能对等翻译, 功能对等翻译目的就是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

意译的翻译者为了达到译文的优美, 便倾向于夸大翻译或缩小翻译。另一方面, 功能对等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产生翻译准确。这两种方法虽然表达相同的意思, 但是将导致两种理解意思。在翻译中, 当处理文化内容时, 过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过度地解释文化特点。意译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功能对等翻译也就不同。

四、结束语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翻译的情况, 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相关文化知识的培养, 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读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样, 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介绍到世界各地, 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0.7.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9.

篇5: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作为当今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中国电影在异域文化里得到蓬勃发展。一方面, 西方人仍然抱有的“东方主义”情结使他们对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和异国情调的作品趋之若鹜, 进而使中国电影在以好莱坞为主的西方电影市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 在西方的视角下, 他们更希望外国电影能创造出超越国家、种族的世界情怀和普世价值观[1]。如此说来, 若中国电影要在西方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受众的兴趣, 就必须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情怀等因素, 才能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点, 产生共鸣, 从而为更多人信服。因此, 在进行电影字幕英译时, 译者需着重体现的是电影里展现出的世界情怀, 进而用靠近目的语文化的策略进行翻译, 这对于西方社会对电影的接受与认同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电影里中国元素不可被忽略, 这些因素可用靠近源语文化的策略翻译, 最终在二者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将电影的文化价值最大化, 同时取得好莱坞市场的青睐。

二、李安电影字幕英译的文化传入与放逐

李安导演的电影深受到他早年双重文化经历的影响, 具有典型的“离散”电影文化的特点。“离散” (diaspora) 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他们漂泊在故国家园之外, 却对原乡保持割不断的思念和联系[2]。李安出生在台湾, 在台湾读完大学之后, 便到美国深造并定居在那儿, 这使他成为中国广大“离散群体”中的一员。早年, 李安导演在台湾一直生活到了28岁, 这么久的生活学习经历使东方文化深深融入其骨髓之中;随后旅居美国的漂泊经历, 令他在电影创作中充满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中国文化的回归。同时由于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 美国的思维方式对他的文化观念产生影响。他在电影里讲述的那些具在双重文化产生冲突背景下, 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故事在西方电影市场当然具有天然的优势。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也成为李安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 并获得美国业界和市场的肯定。下面以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的字幕英译为例分析文化传入或放逐。

例1:李慕白: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7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

Mubai Li:I would rather be a ghost drifting by your side's a condemned soul than enter heaven without you.

这一句台词是《卧虎藏龙》主角李慕白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听上去是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最后表白, 实际上, 却微妙地呈现出整部电影关于武侠精神的立意。李慕白作为武术的一代宗师, 从一出场就受人景仰, 而直到电影的这个部分, 李慕白的精神世界即武侠精神的进一步升华。真正在中国武侠文化中武功高低只是表象, 真正使之强大的动力是一个人内心的深情大气的情感。这与西方世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不谋而合, 人类内心的欲望才是推动外在世界改变的驱动力。因此, 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策略传达李慕白内心的渴望, 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人死后灵魂在人间停留七天的典故, 改译为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这样的处理避免英美观众不理解为什么灵魂要在她身边停留七天, 让观众在对于这样表达电影情怀的台词上实现零障碍, 同时也让观众通过灵魂不升入天堂这样的台词感受到角色内心情感的强烈冲击。

例2:贝勒:李慕白突然交出青冥剑又退出江湖。

Li Mubai gives up his sword and his warrior days.

“江湖”是中国武侠文化中所特有的概念, 其含义复杂、丰富, 可以指武侠文化中的侠客, 也可以指侠客们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 以及侠客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而对于这样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江湖概念, 西方世界对此的期待视野是缺失的, 也就是我们说的文化缺位, 即不同名族间所存在的事物或观点的或缺的现象[3]。而《卧虎藏龙》这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中国武侠精神展开的, 江湖在电影中的不同概念一定要清楚地翻译出来。倘若这里只是将江湖进行音译, 西方观众依旧会很困惑, 这就阻碍他们对电影要表达的武侠精神的理解。译者十分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场景设定对江湖进行不同的翻译, 把“江湖”还翻译成“be a fighter, rules”等, 这样的阐释处理更有利于观众理解和享受剧情。同时, 对于“江湖”这一概念的不同诠释, 也让观众更深刻地领悟到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中国武侠精神。

例3:卧虎藏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卧虎藏龙》电影名的英译可谓是异化翻译的经典例证, 两个中国意象相组合恰好构成中国传统的四字成语, 这里处理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 电影标题英译会主导观众对电影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样与英文表达有明显差异的标题昭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后, “虎”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丰富, 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的意象象征。直接以文化意象为题, 观众自然会联想到背后的故事肯定充满东方神秘奇幻的色彩, 从而激发观影兴趣。

中国电影要在英美文化中得到流传甚至获奖, 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西方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 电影中蕴含的跨越国度种族的世界情怀是字幕英译重点需关注的地方。译者多采取相应的归化翻译策略引起受众的理解和喜爱, 才能引导他们的愉悦观影。同时, 要使电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就少不了中国元素、中国风情的刻意保留。译者可灵活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对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进行文化传入或文化放逐, 目的是传达电影的世界格局和独特的中国审美。

三、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保留特色的同时传递世界情怀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进行语言转化的行为, 更应是根据不同的背景设定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4]。在电影这个载体下, 文化翻译者把故国家园的历史文化当做“原文”, 以另一种文化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语言只是文化的子集, 熟练地掌握语言规则只能将原文表面的信息, 部分准确地用目的语重新组合起来, 这种情况往往会丢失原文的内在精神, 甚至产生歧义和误会。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电影字幕译者需更注重的两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差异, 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同表达。

异化策略的目的是保留原文本色的美感, 通过直接地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 发挥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强翻译中的异化倾向,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不同语言的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引向一种更为平衡的状态[5]。但是从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奖的最终目的出发, 译者需审时度势, 谨慎处理, 避免造成观众对剧情理解的障碍及削弱他们的观影的兴致。对于电影中力求突出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 译者可根据所表达的意象是否为西方观众所熟知, 酌情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归化策略的目的是弥补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表达上的缺失, 使作品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字幕翻译的即时性特点决定了译文必须简洁利落地表达出影片的意义。因此, 在电影要表达的核心立意部分, 为与世界文化的主流理念接轨, 通常情况下译者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较合适。在选择不同策略之时, 译者要尽量做到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若二者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 则要以归化为主, 异化为辅。因为归化所翻译的是电影的情怀, 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异化翻译的是电影的特点, 也就是锦上添花的内容。

例4:熊顿:死只是一个结果, 怎么活才是最重要的。

Death, is only the result, how we l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滚蛋吧!肿瘤君》是2015年非常成功的一部反映癌症病人心路历程的中国影片, 这部片子向人们传递出一种受尽磨难但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种普遍的世界人文情怀。主人公熊顿这句台词来自影片的结尾部分, 此时她已经处在死亡的边缘, 言谈之间却仍然透露出她一贯的乐观风格。这句台词不仅道出其积极生活态度的原因, 而且向观众传递出影片力图展现的“怎么活”的主题。译文中选取的“result”一词虽然译出原语言的字面意思, 但在引起西方观众的震撼、共鸣上还有所欠缺。不妨译为:“Death is on-ly the destination, how we live during the journey is the mostimportant.”在西方的许多文学作品中, 都会体现多多少少的漫游主题, 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一次旅程, 而每个旅程都有终点, 因此, 将原文中加入漫游的概念就能恰当地契合两种文化。

四、结语

为达到电影中所表达的世界情怀的完美转化及中国元素的适当展现, 译者在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间挣扎、从未停歇。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重要, 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为西方观众所了解和熟知, 这二者之间的平衡也会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英译中国电影字幕时, 保证故事完整、流畅地讲述是根本。同时, 译者可灵活地选择文化传入或文化放逐, 力争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 准确传递出电影展现的世界情怀, 最大限度地展现电影的文化价值, 才能让中国电影慢慢走出去, 进而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桦.民族化视野下的世界情怀———聚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题材的人文取向[J].现代传播, 2012 (11) .

[2]汪世蓉.守望乡愁:论华人离散族群对中国文化的翻译与传播[J].广西民族研究, 2015 (11) .

[3]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4]张权.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篇6: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1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著名哲学家康德 (Immanuel Kant) 于1781年提出。他在自己的著作《纯理论批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指出, 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 才会变得有意义, 并把图式描述为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内在结构。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应用“图式”概念的当属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利特 (Frederick Bartlett) 。1932年, 巴特利特在《记忆》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一书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到了20世纪70年代,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Rumelhart) 把图式理论发展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 他认为图式理论是探讨长时记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的一种理论模式。图式一般被分为三大类:语言图式, 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辞海中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定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奈达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的创造性活动。在此基础上, 刘明东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而是图式的转换。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者在理解阶段需要对源语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结构图式进行解码, 了解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图式、形式图式、结构图式的区别, 以便更好的进行编码。在表达阶段, 译者需要明确图式契合、图式并行、图式空缺和图式相异下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成功的解码, 在表达阶段译者成功的编码目的语“图式”, 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容易地为目标读者所理解接受。

2 图式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2.1 图式理论与非遗英译的解码阶段

2.1.1 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指的是关于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反应出来的就是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掌握程度, 即读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里的读者, 在翻译解码阶段, 指的是译者本身。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作为译者, 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首先要明确汉英词汇、语法的区别与联系。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前者注重结构形式, 而且往往利用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后者强调的是观点, 往往用合理的语序来反映思维的逻辑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介绍性文字都是地道的汉语, 汉语意合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一句话中没有断句, 没有主语, 没有连词, 读者仍然能根据语言内潜在的逻辑理解全文。翻译理解阶段, 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结构和衔接手段上的差异, 合理断句, 适当增补主语和连词, 实现从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译者在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英语的行文风格进行断句, 运用拆分法把长句子拆为几个小短句, 确定每个句子的主语, 并根据英语多用静态词少用动态词的特点, 把第一个分句译为分词作状语的形式, 把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译为介词短语, 使译文主次分明, 行文流畅, 这样才能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此外, 非遗原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结构, 对于此类四字结构的翻译, 译者多运用静态词、名词进行翻译, 化动为静。

原文:天人合一

译文:the unity of humans and nature

原文:动静结合, 形神兼备

译文:the association of activity and stillness, the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2.1.2 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指文章中与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包括关于某种文化的知识和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非遗英译, 就自然而然的牵涉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 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就意义重大。首先, 汉英两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地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最终也各不相同。第二, 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 各民族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相同事物的感受也往往不同, 这就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第三, 历史文化的差异, 造成了内容图式的不同。第四, 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又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吸收, 共同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广泛的影响。例如, 非遗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上天”、“王母娘娘”, 其文化内涵是西方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的。在西方, 宗教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徒认为世界万物均为上帝所造, 这些特定的宗教信仰影响着特定的语言文化中的人和物。在非遗英译中将王母娘娘译为Queen, 虽然Queen在西方文化中有女王的意思, 但这一翻译显然不能使西方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图式, 因此, 此翻译远远不能传达出道教文化的内涵。

2.1.3 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指读者对于文章结构, 修辞方面的知识。在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 译者对于源语结构和修辞的把握, 在翻译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字属于外宣材料, 译者在翻译理解过程中, 明确源语语言属于正式文体, 对于译者对译文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作用。此外, 非遗介绍性文字中采用的修辞手法相对较少, 主要是排比与比喻, 汉英两种语言中皆有。形式图式差异不大,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也相对较少。

原文:中国人想象佛教中的罗汉可以像砖块一样层层向上叠加

译文:...Who fancy that the arhats in Buddhism can be piledup layer after layer just like bricks.

原文:天空湛蓝, 草地青青, 艳丽的朝鲜族少女就像彩蝶一样在空中飞舞。

译文:Standing ou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lue sky andthe green grassland, the beautiful Korean girl on the swing boardlooks like a colorful butterfly dancing in the sky.

对比可以发现, 在形式图式方面, 原文与译文基本能做到一致, 译者所面临的困难也相对降低。

2.2 图式理论与非遗英译的编码阶段

2.2.1 图式契合

图式契合指的是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图式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一一对应关系。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形成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 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能激起同样的反应。在图示契合下, 译者对于非遗英译相对简单, 例如:七月初七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 鹊桥相会 (Meeting on the magpie bridge) 采用直译;银河 (Milky way) , 长城 (Great wall) , 妇孺皆知 (Known by all Chinese) 采用意译策略。

在图式契合的情况下, 译者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语言词汇或表达, 使译语读者产生和原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图式。此种情况下, 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

2.2.2 图式相异

图式相异是指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同现所造成的误解。当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时, 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会分别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去解读文本, 这样就形成了对不同文化内涵理解的偏差, 导致文化交际的失败。在这种图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要求译者熟悉非遗介绍性文字产生的文化背景, 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文化, 采用适当翻译策略。比如说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龙有关的图示是权势、高贵、尊荣、幸运和成功, 非遗介绍性文字中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 舞龙舞狮 (Dragon and Lion Dances) , 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而dragon在英语中是邪恶的象征。译者意识到了龙在两种文化中的图式冲突, 因此, 译者在直译的同时增加了脚注。

Dragon The dragon is the national totem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symbol of the ancient royal family.Legend has it that it was the king of all the animals, having a camel’s head, a deer’s horns a rabbit’s eyes, an ox’s ears, a snake’s neck, a clam’s belly, a carp’s scales, an eagle’s claws and a tiger’s palms.It had the ability to turn itself invisible and to both walk and fly, and had controlover clouds and rain falls.

再如, 象棋 (Chinese chess) 、相声 (Chinese crosstalk) , 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增译。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 译文中增添了Chinese, 表明了两种图式之间存在的差异。

由此可见, 非遗英译过程中, 在图式相异的情况下, 为了保存并传播自身的文化, 异化翻译已成为一个总体趋势,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原语文化的保留。

2.2.3 图式空缺

图式空缺指的是在一种文化中为人所理解习以为常的词汇、事物或现象在另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 生活在另一文化中的成员不能建立与前一文化相关的图式。图式空缺使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难以得到激活, 导致目标读者无法理解译文。在这种图示下, 译者应比较目标语国家与译入语国家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结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对词汇进行分类解释, 结合音译法、直译或使用类别词来构建新的图示。笔者大致将非遗英译中出现的图式空缺分为四类:非遗名称、人物名、地名、器物名。那达慕 (Naadam Festival) , 武当武术 (Wudang Kung Fu) , 白蛇传说 (Legend of White Snake)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Mukam Art of the Xinjiang Uygur Ethnic Group) , 傣族孔雀舞 (Peacock Dance of the Dai Ethnic Group) ;木兰 (Mulan) , 格萨尔 (Gesar) , 俞伯牙 (Yu Boya) , 孟姜女 (Meng Jiangnu) , 杨八姐 (Miss Yang Ba) ;杭州 (Hangzhou) , 黑龙江 (Heilongjiang) ;年画 (The New Year picture) , 皮影 (Shadow puppet) , 唢呐 (Suona horn) 。由于在西方文化中, 以上实例没有相对应的图式, 译者采用了直译、音译或使用类别词的方法帮助译语读者构建了新的图示, 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译文。

3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 文化不断融合的现代社会, 能否保存和传播本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作为拥有最多非物质遗产的国家, 在致力于非遗申请与保护同时, 应更加注重非遗英译, 只有这样, 才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图式在译者翻译非遗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 源语与译语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影响着译文的效果。译者应在理解与表达信息的过程中, 力求运用直译、音译、增译、意译或使用类别词等翻译技巧, 激活并丰富译语读者已有的图式, 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有利于理解译文的新图式, 以此达到传递和交流消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 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Tiffany, Smith.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彭建武.从认知图式看翻译理解[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5]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 2001 (2) .

[6]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 2002 (2) .

[7]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 (2) .

[8]张培基, 俞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9]梁薇, 刘明东.文化图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3)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篇 下一篇:国旗下讲话稿卫生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