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疾病

关键词: 母体 器官 胎儿 代谢

代谢疾病(精选十篇)

代谢疾病 篇1

1 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糖代谢

1.1 正常代谢

妊娠期母体的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重要来源, 其生成和消耗均较孕前增加。在整个妊娠期, 肝脏的内源性葡萄糖基础产量将随孕妇体重的增加而相应升高, 以满足胎盘和胎儿日益增长的需要。当进食不足、血糖降低及妊娠后期能量需求增大时, 妊娠母体可以通过各种升糖调节机制, 如脂肪分解、糖异生等使血糖升高, 以满足胎儿的需要。在妊娠早期, 糖代谢的变化不明显。随着妊娠进展, 母体基础代谢率不断提高, 胰腺功能亢进, 胰岛逐渐肥大, β细胞增生活跃, 胰岛素分泌明显增高, 加速了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使孕妇空腹血糖下降。正常妊娠时, 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妊娠期降低, 且中、晚期空腹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孕早期水平。 另外, 由于妊娠期的代谢产物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较非孕期增加, 而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能力不能相应改变, 使得肾糖阈降低, 尿糖排出增多。妊娠中、后期, 孕妇的餐后血糖逐渐升高, 有利于胎儿获取葡萄糖。大量实验表明, 妊娠期母体分泌的人胎盘生乳素、雌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可以促进脂肪分解, 使酮体生成和糖异生增加, 导致体内血糖升高。这些以胎盘分泌为主的一系列抗胰岛素激素可以降低母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使正常妊娠期妇女产生生理性的胰岛素抵抗。这就要求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体内糖代谢, 维持血糖的平衡。可以认为, 妊娠期胰岛素水平的增加, 是以增加数量弥补敏感性下降的一种适应性代偿机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孕期胰腺的负担, 会对胰腺功能产生影响

1.2 异常代谢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时, 肝血流量可骤减40%以上, 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发生障碍, 影响机体对血糖的正常利用。同时由于胰腺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坏死, β细胞受损, 胰岛素分泌减少。妊娠合并胰腺疾病时, 肝脏的功能障碍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将导致母体的糖、脂代谢紊乱失调, 较非妊娠期更易引起血糖异常升高。合并轻型胰腺炎时, 由于胰岛病理损害较轻, 胰岛细胞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所以血糖增高大部分是一过性的。如果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则会导致大量胰岛β细胞被破坏, 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绝对不足, 血糖持续病理性升高, 极易在妊娠期胰腺炎的基础上继发妊娠期糖尿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生化改变明显异常, 血清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甚至有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而合并慢性胰腺炎时, 胰腺组织长期受炎症刺激引起胰腺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 也可能使胰岛β细胞变性、数量减少, 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等症状。胰腺疾病导致的血糖增高倾向, 将在妊娠期生理性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重机体本身原有的病情。

2 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脂代谢

2.1 正常代谢

妊娠期母体脂质摄入增加, 肠道脂质吸收能力增强, 肝、胆与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 脂代谢也发生变化。由于胎儿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营养的增加, 要求孕妇体内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源供胎儿的需要, 因此正常妊娠期妇女血脂水平逐渐升高被认为是妊娠期生理必须的正常反应。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导致孕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体内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磷脂等浓度受肝脏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在经过妊娠前8周的轻微下降后,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随孕周的进展稳步增加, 出现生理性血脂状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妊娠12周后随着雌激素的增加而持续增加, 但是在妊娠晚期反而较之前有所下降。妊娠后半期, 脂蛋白脂酶 (lipoprotein lipase, LPL ) 在脂肪和肝脏组织中的活性降低, 而在胎盘和乳腺组织中的活性增加, 使甘油三酯从被母体外周脂肪组织摄取转变为被胎盘和乳腺组织摄取, 以利于满足胎儿发育和乳汁生成的需要。与此同时, 妊娠妇女在食物摄入减少甚至空腹的情况下, 肝脏的LPL活性可以迅速升高, 能够比非妊娠妇女更早、更快地进行脂肪分解和生酮作用。同时, 妊娠晚期大量分泌的人胎盘生乳素等一系列抗胰岛素激素也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和动员, 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需求。总而言之, 妊娠期这种从合成到分解的脂肪代谢的转变, 有利于妊娠前期的脂质沉积, 增加脂肪储备;而在妊娠后期则倾向于脂肪的动员和分解, 使得孕妇可以利用储存的脂质来补充自身能量和保障胎儿对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需求, 并且减少自身蛋白质的消耗, 对满足母亲和胎儿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2.2 异常代谢

然而目前大量研究证实, 妊娠期的高血脂状态是诱发胰腺炎的高危因素之一。单纯妊娠期高脂血症尚不足以直接导致急性胰腺炎;但在孕妇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年龄较大、合并胆石症、糖尿病、子痫前期以及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等情况下, 这种妊娠期生理性血脂升高可能成为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的病理性因素。如果妊娠期脂质代谢异常, 母体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脂蛋白等浓度较孕前明显升高, 可直接诱发急性胰腺炎。既往研究表明, LPL在调节妊娠期甘油三酯水平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的LPL缺乏或功能不全已被证实可以加重高脂血症, 从而增加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疾病的风险。因此, 在某些家族性高脂血症和妊娠期高脂血症患者中常反复发生胰腺疾病。对一部分孕妇来说, 妊娠期高脂饮食使胰液分泌增加, 但随孕周逐渐增大的子宫机械性压迫胰管使胰液排出受阻, 胰管内压力增高, 胰腺组织易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同时, 母体逐步升高的血脂可使血浆黏滞性增加, 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孕期机体还分泌胎盘生乳素、雌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激素, 促进脂肪分解, 释放游离脂肪酸。过量的游离脂肪酸可能诱发酸中毒, 直接损伤胰腺的腺泡细胞, 使胰蛋白酶原激活加速, 引起胰腺细胞的急性脂肪浸润。高浓度游离脂肪酸也可引起胰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血流动力学异常, 重者形成微血栓, 使胰腺微循环严重受阻, 最终导致胰腺组织缺血、坏死。而妊娠时各种激素、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分泌和释放更加重了游离脂肪酸对胰腺毛细血管的损害, 进一步使病情恶化。妊娠期腹膜后脂肪的大量增加也可能是胰腺炎容易发生坏死、继发感染和形成脓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受雌激素影响, 妊娠期间胆固醇浓度增高, 胆汁分泌受抑制, 胆石症的发病率较非妊娠期增加, 这也成为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一旦并发坏死性胰腺炎, 妊娠期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酸、胆固醇的升高及孕期特有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叠加, 使妊娠时发生的急性胰腺炎更加凶猛、后果更加严重。

代谢疾病 篇2

B.纤维囊性骨炎

C.骨囊肿样变化

D.骨膜下皮质吸收、颅骨斑点状脱钙

E.多发性骨折或骨骼畸形

答案:D

91.高钙危象的处理选择

A.大量静滴生理盐水、利尿、透析、降钙素

B.大量维生素D肌注、25%硫酸镁静滴

C.大量维生素D肌注、静滴PTH

D.25%硫酸镁静滴、静滴PTH

E.大量1,25(OH)2D3口服,静滴PTH

答案:A

92.下列哪项检查可肯定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

A.血钙降低、血磷增高

B.尿钙、尿磷排量减少

C.碱性磷酸酶增高

D.静滴外源性PTH后尿磷、cAMP↑

E.血PTH明显↑

答案:D

93.关于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论述,哪项正确

A.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B.主要与遗传及免疫因素有关

C.遗传易感性是主要发病因素

D.自身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

E.环境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答案:A

94.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

A.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

B.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

C.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D.胰岛B细胞遗传性缺陷

E.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答案:C

95.1型糖尿病有两种亚型

A.免疫介导和特发性

B.MODY1和MODY2

C.MODY和线粒体DNA

D.IGT和IFG

E.MODY和GDM

答案:A

96.MODY是指

A.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

B.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葡萄糖耐量减低 E.空腹血糖过高 答案:B 97.IFG是指

A.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 B.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葡萄糖耐量减低 E.空腹血糖过高 答案:E 98.IGT是指

A.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 B.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 D.葡萄糖耐量减低 E.空腹血糖过高 答案:D 99.GDM是指

A.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 B.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C.妊娠期糖尿病0.葡萄糖耐量减低 E.空腹血糖过高

代谢综合征:代谢性疾病的前兆 篇3

在这次聚会上,大家从班长住院这件事上或多或少地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健康危机,谈论最多的不是位子、票子、孩子,而是“身子”。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几乎将近一半的同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有的血压高、有的血脂高、有的血糖高,还有的“三高”全沾。不经意间,从事医疗工作的我竟成了这次聚会的主角,我给老同学们重点讲的内容是: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提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痛风等等这些代谢性疾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若提起代谢综合征,恐怕许多人还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它是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前兆,当你了解了代谢综合征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早已存在于你我身上。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代谢综合征的“庐山真面目”:

严格地讲,代谢综合征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在同一个人身上集结的一种病态症候群,它与过去常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其实是一回事。

如何诊断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尚无一个全球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组织诊断标准都不完全一样,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以下介绍的分别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制定的我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1、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25千克/平方米;

2、高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及已经确诊糖尿病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毫摩尔/升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毫摩尔/升、女性<1.0毫摩尔/升者。

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是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升高和/或HDL-C降低。其具体内容是:

1个必备的条件将肥胖作为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肥胖特指“中心性肥胖”,而不是一般的肥胖,以腰围作为标准。考虑到种族和性别差异,其标准也不同。欧州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80厘米;中国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为准。

2个多选条件在有中心性肥胖的情况下,以下4项中有2项达标即可诊断。

甘油三脂(TG)≥1.70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3毫摩尔/升,女性<1.2毫摩尔/升;

血压≥130/85毫米汞柱(或收缩压≥1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85 毫米汞柱);

空腹血糖≥5.6 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7.8 毫摩尔/升或有糖尿病史。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IDF的诊断标准较我国的标准更为严格。

代谢综合征是如何发生的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发代谢综合征的始动因素,其过程可概括为: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糖脂代谢紊乱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我们知道,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首要原因是肥胖,而后者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年白领是代谢综合征的重灾区。一方面,作为高收入阶层,顿顿美酒佳肴,导致营养过剩,血脂、血尿酸升高。另一方面,工作性质久坐少动,能量消耗不足,导致身体过早发福。再就是,他们作为社会中坚及单位骨干,需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机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心率加快、周围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及其危害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报告,目前在中国城市20岁以上的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4%~16%,即每6~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50~70岁人群中达到发病高峰。需要警惕的是,代谢综合征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许多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体检时查出高血压、血糖偏高、血脂异常、脂肪肝、肥胖等比比皆是,久坐少动、工作压力大的办公室白领问题尤为突出。

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合而成的代谢综合征,早期可能没有什么症状,但其对患者的损害是不知不觉、悄无声息的。从长远角度看,它可以显著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如不积极加以控制,还会导致猝死等严重后果。

国外报告的一项针对35~70岁人群的调查表明,在未来7年中,每8个人就会有1人死于代谢综合征,因此,代谢综合征目前已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防治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各国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当务之急。

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

代谢性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有:

40岁以上者;

有一项或两项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者;

有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果你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又出现身体不适、疲乏无力等自觉症状,就要到正规的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由临床医生给你做出明确诊断。力求做到“四早”,即早检查、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要求全面控制各种代谢异常。其中减肥是核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远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饮食方面要求低热量、低脂肪(少吃动物内脏、蛋黄、鱼子、奶油及油炸食品)、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饮食,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运动方面要求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以达到消耗热量、减轻体重、降低血糖之目的。由于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源头,因此,超重或肥胖者应务必做到:

一个信念:与肥胖决裂;两个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三个不沾: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四个检查:定期检查血压、查血糖、查血脂、查血粘度;五六个月:减肥不求速成,每月减1~2公斤即可;七八分饱:饮食上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为主,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远离西式快餐。

药物干预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仍不满意者,应加用药物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针对组成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降压、降糖、调脂等等。

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及双胍类药物(如格华止)可分别改善外周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是代谢综合征的首选治疗药物。此外,此类药物还可通过降糖、调脂、抗纤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

美国曾对25~44岁存在糖代谢受损人群进行二甲双胍降糖和生活方式干预,结果发现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切记心存幻想,别以为有了药物就可以放松饮食与运动的治疗。

专家提醒

Apelin与代谢性疾病 篇4

在1993年[1], APJ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 (GPCR) 在人的组织中被发现, 它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在基因序列上有着高度的同源性, 但在成纤维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并不能与APJ结合说明, 血管紧张素Ⅱ不是APJ的内源性配体。在1998年, Tatemoto等[2]在牛胃中根据反向药理学的方法, 提纯出一种蛋白能够与孤儿受体APJ相匹配, 根据多肽序列, 他们克隆出牛和人相对应的cDNA。这个基因编码一个77-氨基酸多肽, 孤儿受体APJ的配体存在于这个多肽的C-端, 被命名为“apelin”。Apelins是由同一基因编码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一组不同的内源性活性肽, 是由77-氨基酸前体水解而成的, 如apelin-13, apelin-12, apelin-17, 较长的片段如apelin-36, 是APJ的天然配体, 其中apelin-13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活性。在人、小鼠、大鼠和牛的序列中apelin的序列都有着高度的同源性, 特别是C-端最后22个氨基酸高度保守, 提示 C末端具有重要功能[3]。

APJ受体及其内源性配体apelin在体内分布广泛, 中枢及外周组织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 尤其心、脑、肺、血管、脾、胃肠道、乳腺等器官与组织有较高水平表达[4]。近年研究表明, APJ受体及其内源性配体apelin所启动的信号系统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尤其在心血管功能 、细胞增殖、调节内分泌轴、体液平衡 、胃肠道功能、胰岛素敏感性、摄食与饮水控制、血管新生等多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相关疾病有望成为一个新治疗靶点。Apelin也能被血管紧张素酶2 (ACE2) 降解。ACE2是ACE的一种羧化酶类似物, ACE2在心功能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涉及对糖尿病的影响[5], 故在研究ACE2的同时, 研究ACE2对apelin的调节也是极有意义的。

2 Apelin和APJ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的调节

APJ在人和鼠的脂肪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脂肪组织中apelin和APJ联系密切, 两者都受胰岛素的调节[6]。这种调节作用的结果取决于胰岛素的抵抗程度。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中APJ的表达显著增加, 而在高胰岛素抵抗的小鼠中却没有这种效应[7]。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术中, apelin和APJ mRNA的基础代谢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注入胰岛素后, 对照组中APJ和apelin的表达有所增高;在2型糖尿病的脂肪组织中Apelin和APJ mRNA的表达却没有明显变化[8]。

Apelin的血浆浓度在病理性肥胖中是增高的。在病理性肥胖中, 伴有糖耐量受损或是2型糖尿病, 血浆apelin的水平都是增高的。然而, 在未经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病人, 血浆apelin的水平要比非糖尿病的病人要低[9], apelin可在前期糖尿病作为一个检测指标。在妊娠糖尿病中, 血浆apelin水平与正常糖耐量的妇女相比要低;在妊娠糖尿病处于泌乳期的妇女中, apelin会出现在初乳或是成熟乳汁中, 成熟乳汁比初乳高[10]。Apelin在乳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涉及的调控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可能在婴儿成长和能量代谢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1], 空腹血清 apelin与体重指数 (BMI) 、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总胆固醇 (TC) 、腰围、 收缩压呈正相关。血清 apelin水平在肥胖和初发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升高, 且与BMI、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相关, 推测apelin可能参与构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

3 Apelin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 无论是在体内, 还是在体外, apelin和胰岛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正常或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小鼠apelin-36能够抑制较高浓度 (16.7 mmol/L) 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但同时也影响了葡萄糖的清除, 对于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这个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 而对较低浓度 (2.8或8.3 mmol/L) 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没有显著的影响[12]。同时, apelin也受胰岛素调控[13], 在3T3-L1脂肪细胞中, 胰岛素通过低氧诱导性因子1 (HIF-1) 来提高细胞apelin的表达水平。

4 Apelin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在人和鼠中, apelin的血浆水平与胰岛素血浆水平和营养状况成平行关系。在小鼠的胰岛, apelin可以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这说明apelin与葡萄糖的动态平衡有关。apelin能够增加解耦连蛋白的表达[14], 这也说明了apelin在能量代谢方面扮演了一个角色。另外, 有文献报道, 在正常小鼠急性静脉注射apelin, 通过eNOS、AMPK、Akt依赖的信号通路使血浆葡萄糖水平显著下降, apelin刺激葡萄糖的运输与胰岛素有叠加作用, 这个是依赖AMPK和eNOS的活化。而且, Akt活化是依赖AMPK的[8]。在高脂饮食诱导小鼠中, apelin可以提高葡萄糖耐受和葡萄糖利用。在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中,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apelin灌注, 使得原先有所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8]。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小鼠中, apelin的急性治疗作用是显著的。在3T3-L1脂肪细胞, 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 (TNF-α处理24 h) 后, 用apelin处理, 葡萄糖的吸收增加, 这个过程通过PI3K/Akt依赖的途径[15]。

葡萄糖的动态平衡是肝葡萄糖输出和葡萄糖利用之间的平衡[8]。肝脏无APJ表达, 那么apelin的作用靶点主要不是增加肝葡萄糖的输出, apelin是通过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来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起积极作用的。

5 Apelin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在普通饮食的小鼠, 每日腹腔内注射apellin (2周) , 显示腹腔组织里的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在肥胖的小鼠中, 用apelin处理后, 血浆甘油三酯的含量同样也有下降。而apelin处理没有增加小鼠摄食量, 但是体温和氧的消耗有所增加, 同时机体平滑肌UCP1 (解偶联蛋白-1, 有助于产热) 表达上调、产热耗能增加, Apelin可能通过增加机体内脂肪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14]。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小鼠, apelin增加机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是通过AMPK途径[16]。在apelin-/-小鼠 (AKPO小鼠) , 腹型肥胖和血浆循环的游离脂肪酸 (FFA) 水平都有所增加;在用apelin灌注2周后, 肥胖和脂肪酸的水平都有下降, 但是甘油的水平也有下降, 这表明apelin在脂解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17]。在动物的离体脂肪细胞和3T3-L1成熟的脂肪细胞, apelin通过涉及Gq、Gi和AMPk途径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解作用[17]。但是, 在人的离体脂肪组织或是细胞中, apelin不影响基础脂解作用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脂解作用[18]。

6 Apelin对中枢系统能量代谢的影响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平衡调节的重要部位。APJ受体及其内源性配体apelin在整个中枢系统特别是在下丘脑内有着丰富的表达, 而下丘脑涉及能量、内分泌、行为和体温的调节, 提示apelin可能参与机体体液平衡、 摄食与饮水行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 HPA) 的功能调节。体外试验表明apelin-13可促进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 corticotrophinrel easi ng hor mone , CRH ) 和精氨酸加压素 (AVP) 的释放, 脑室内注射apelin 13则可增加大鼠饮水次数和摄水量, 同时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和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血浆ACTH和皮质酮水平升高而催乳素、促黄体素和促卵泡素水平降低[19]。急性应激可引起下丘脑室旁核内 APJ受体 mRNA水平升高, 促进下丘脑CRH和 AVP的释放;而慢性反复应激则可诱导 APJ受体表达的持久上调[20]。应激状态下的这些变化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改变有关[20]。有研究表明, 第三脑室内注射 apelin 13可增加小鼠的运动行为, 特别是在夜间喂食的时候, 在活动期间伴有体温升高[21]。关于Apelin作用于下丘脑产生“抑食”效应报道目前尚不一致[22,23]。最近有报道显示, 在普通和肥胖小鼠, 脑室内注射apelin, 中枢的高apelin通过NO依赖机制会促进小鼠的高胰岛素血症, 高血糖症, 糖耐量降低和高胰岛素抵抗[24]。

虽然 apelin APJ系统对摄食行为的影响仍有争议, 但其对饮水行为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已有较为一致的认识。随着对APJ受体及其内源性配体 apelin在神经内分泌及体液平衡调节中作用认识日益明确, 将可能成为内分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7 展 望

迄今为止, apelin 在人体中相关研究资料甚少, 推测 apelin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增加能量的消耗, 在肥胖和糖尿病方面作为一种有利的脂肪因子。因此, 在治疗代谢性疾病方面, apelin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前景的新靶点。

摘要:脂肪组织不仅是个能量存储器官, 更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能量的代谢平衡。Apelin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多肽, 与心血管的调节、食物的摄入、细胞增殖、调节内分泌轴、介导免疫调节、体液平衡和血管生成都有一定关系, 由于被脂肪组织产生和分泌, 所以是一种脂肪因子。Apelin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方式参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Apelin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Apelin在与肥胖有关的疾病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人和动物模型中, 随着Apelin的血浆浓度升高, 多种代谢性疾病也相应产生;此外, Apelin在葡萄糖和脂类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目前也成为关注的热点。根据目前研究看来, Apelin在肥胖和糖尿病方面是作为一种有利的脂肪因子, 在治疗代谢性疾病方面, 可以作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新靶点。

代谢疾病 篇5

【摘要】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大量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经方,文章通过筛选经方,分析用药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性,以探讨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组方用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张仲景;津液代谢;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23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56-02

痰、饮、水、湿均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性质相同,且都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张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详细且系统地阐述了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疗效卓著的经方方剂。本文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筛选张仲景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方剂80首,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方剂筛选从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筛选方剂,涉及到《伤寒论》的五苓散证、真武汤证、小青龙汤证等方证以及《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水气病”、“痰饮咳嗽病”、“黄疸病”、“呕吐病”等病证所在的篇章。最终筛选出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方剂共80首,做为用药规律分析的研究基础。

12方剂录入将筛选的方剂先录入Excel表格中,形成初步的方剂数据库。规范药名,如“芍药”录为“白芍”,“炙甘草”、“甘草”统一录为“甘草”等。方剂的加减按不同方剂分别录入,如“小半夏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物组成相同,但方剂名称不同的分别录入,如“小半夏汤”与“生姜半夏汤”,两方均为半夏与生姜,但生姜半夏汤中用生姜汁,需突出其不同处。

13方剂分析将方剂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通过此软件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规律的分析。首先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其次进行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将支持度设为7,置信度设为05,最后利用网络可视化展示核心药物不同组合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药物频次分析在80首方剂所用药物中,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药物,如表1所示。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甘草,桂枝,生姜。

24核心药物组合的网络化展示由核心药物组合的联系(图1所示)可知,甘草、桂枝、生姜、白术、麻黄、茯苓、半夏等药物之间联系最紧密,也是张仲景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核心药物,根据这个规律,今后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组方,可参考采用这些核心药物的组合用药。

3讨论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津液的代谢需要脾的运化,肾的气化,肺的宣发与肃降,若三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津液代谢的障碍,从而产生痰饮水湿之邪。因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足或脾气虚,运化不力,则会导致水湿停聚;因肺主宣发肃降,又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利,不能通调输布,则会导致水液停聚;肾主水,若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则会产生水气的停聚不化。所以张仲景在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时较重视肺脾肾三焦等脏腑,运用诸多方法和原则治疗本病,如“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2]

在《伤寒论》六经中都涉及到关于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三阳多热,热盛伤津;三阴多寒,利下亦伤阴;阳气乃气化蒸腾津液之关键,阳虚则津液停滞,亦为津液病变。因此可以说,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3]。所以张仲景治疗此类疾病有温阳、健脾、理肺、调肾、疏通三焦、发汗、利尿、逐水、和解、涌吐等治法[4]。经过统计,出现频次最多的为甘草、桂枝、生姜及“甘草、生姜”组合与“甘草、桂枝”组合,体现了温阳发汗的思路,其他如麻黄、杏仁体现了宣肺的思路,茯苓、白术等体现了健脾利水的思路,茯苓、白术、甘草等药物的组合也能体现培土制水的思路,但这些用药仍是建立在仲景辨证论治的体系之上的运用。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经方疗病,示人以规矩,并非面面俱到,所以涉及的方剂数量较少,但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初步的规律,以供临床辨证组方时参考。

参考文献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2]李宁.《金匮要略》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证治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4,7(10):790-791.

[3]程传浩.六经辨证与津液气化关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44-645.

[4]谢茂源.《伤寒论》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铁代谢紊乱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篇6

1铁负荷与肝脏疾病

通过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体内铁的含量过多, 称为铁过度负荷。铁过度负荷主要对肝细胞造成损害, 过量的铁形成含铁血黄素沉淀于肝脏, 干扰肝细胞功能。而过多的铁作为强力催化剂能增强自由基介导的氧化应激, 造成细胞和组织受损, 肝脏作为铁贮存和代谢的重要场所必然成为受损的主要靶器官。同时铁还可以直接诱导核酸的氧化损伤, 导致肝细胞核的破坏而使细胞发生坏死。近几年大量研究已表明铁作为肝炎病毒的协同因素会加重肝细胞的炎性反应, 即使轻度的肝铁蓄积也可激活肝星形细胞, 后者分泌细胞间质和促进胶原生成, 形成纤维化。而且慢性丙型肝炎 (CHC) 患者肝移植治疗后肝铁蓄积依然影响纤维化的进展。因此, 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临床观察对铁是否影响干扰素 (IFN) 抗病毒疗效有争议, 但一些基础研究支持铁对IFN抗病毒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Di Bona等研究发现H2O2诱发的氧化应激可以抑制Jnaus激酶1 (JAK-1) 和酪氨酸激酶2 (Tyk-2) 活力而封闭IFN-α介导的Jna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 (JAK-STAT) 通路, 限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的激活及抗病毒蛋白的表达。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肝铁蓄积, 而铁负荷过重时可诱发强烈的氧化应激。由此推测, 铁介导的氧化应激导致IFN应答通道封闭可能是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一种原因。另外,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去铁治疗已被临床所重视, 去铁治疗是通过减少体内铁含量来减轻铁的毒性。一项长期单纯放血治疗CHC 患者的研究显示, 在放血治疗2 年后, 所有患者的肝铁浓度均显著下降, Ⅲ型前胶原肽平均水平降低。63. 6 % (7/11 例) 的患者纤维化评分没有增加, 治疗中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Kugelmas 等报道放血治疗不仅能改善CHC 患者的肝功能, 而且能改变细胞因子应答。放血治疗后患者血清ALT水平下降, Th1 ( IL-2、IFN-γ) /Th2 ( IL-4、IL-10) 比率降低。以上两项研究均显示, 放血治疗前后患者HCV RNA 载量无明显变化, 说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不是由于病毒复制的减少, 而是铁毒性的减低。由此看来对于IFN治疗无效或有IFN应用禁忌的CHC患者, 放血疗法不失为一种替代方法。长期放血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 阻止或减缓肝纤维化进展。

2铁负荷与肾脏疾病

铁摄取、转运及利用可通过转铁蛋白受体 (sTfR) 依赖途径和非转铁蛋白受体依赖途径介导, 当这些途径或其中的某一环节发生障碍则可导致铁代谢紊乱而引起疾病。球链群等报道铁过度负荷时主要表现为血清游离铁或结合铁的浓度增高, 可以产生肾小管细胞毒作用和作用于肾间质引起肾间质性肾炎;铁还可以引起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肾功能衰竭。近曲小管细胞是铁介导的氧自由基损伤的主要部位, 铁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取决于铁剂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铁的类型、有无转运蛋白等。蒋小红通过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 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铁代谢相关指标, 并对CRF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的铁代谢相关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得出:CRF组和血液透析组患者的sTfR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 血清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这表明细胞内储存铁过多, 致sTfR表达减少, 如果铁代谢障碍出现在肾脏没损伤之前, 那么之后出现的CRF很可能是由铁代谢障碍所致, 如此前即有肾脏疾病, 铁代谢障碍会加重肾损伤。另外, 还有文献报道, 当铁超负荷时sTfR降低, 血中游离2价铁增加会导致血管损伤, 从而引起肾小球损伤, 残余肾小球肥大, 上皮细胞剥落, 系膜区进行性扩大和毛细血管腔丧失弹性, 最后导致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铁紊乱与中枢神经性疾病

铁对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在大脑内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代谢过程, 包括三磷酸腺苷、DNA和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等。铁还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代谢过程。因此铁代谢异常也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当铁含量过高时, 能通过自由基导致明显的氧化损伤。尽管脑组织的铁被严格调控, 但是随着铁蛋白的增加, 铁的浓度也逐渐增加, 脑铁的过量积累可能会引起神经元损伤。铁的毒性很大程度源于芬顿化学反应, 即铁与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中间物相互作用, 产生羟自由基等高活性自由基反应类型。

Fe2+ + + H2O2 →Fe3++OH +OH-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物持续存在, 所生产的羟自由基的数量与发生反应生成的铁成正比。最近研究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微量 (生理量的) 的铁蓄积也会诱导基因表达发生芬顿化学反应引发疾病。此外, 铁超载超过了铁蛋白的结合能力, 使游离铁在铁池中大幅度增加。当发生脑出血或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时, 由于pH值的降低, 导致脑细胞外液电解质失衡, 进一步加剧铁从铁蛋白或者转铁蛋白释放的可能。亚铁的促氧化作用是三价铁的5 倍。假定如果有足够的铁存在, 过量产生的自由基产物将破坏细胞抗氧化机制, 导致自由基产生失控。过量自由基的产物通过侵袭脂类、DNA和蛋白质, 导致细胞严重的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 诱导组织损伤。体外和体内的研究表明, 铁量的增加会加剧脂质过氧化作用, 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

另外, 铁缺乏症引起神经系统的异常包括脑电图不对称, 婴幼儿缺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 对敏感刺激的反应差以及行为和发育障碍等。研究表明, 脑内神经系统调节觉醒、选择性注意和应激反应; 5- 羟色 ( 5- HT) 系统调节情绪、动机和食欲等。铁缺乏影响神经递质活性的改变, 这可能是铁缺乏导致临床神经疾病的原因。有人推测缺铁性贫血时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与学习记忆障碍有关, 单胺氧化酶 ( MAO) 是一种铁依赖酶, 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灭活需要MAO。缺铁性贫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而且脑组织铁降低、MAO 活性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分解代谢发生障碍致其在脑中堆积, 从而证实了以上推论。另外, 儿童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铁缺乏时, 将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及一系列临床后遗症, 如发育迟缓等。研究发现, 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化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的成髓鞘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是脑中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脑中大部分的铁都分布在此类细胞中。由于铁是胆固醇和脂类生物合成的辅助因子, 所以在生成髓磷脂过程中也是必需的, 并且, 少突胶质细胞具有高水平的氧化代谢机制, 所以在此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铁的参与。在脑发育过程中, 产生髓磷脂时需要正常的少突胶质细胞、铁和铁转运。有人提出, 大鼠和人类少突胶质细胞的另外一种功能可能就是储存和动员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铁。铁缺乏可通过多个不同水平对少突胶质细胞产生影响, 包括在少突胶质细胞的产生、能量代谢及合成髓鞘成分等多个方面起作用, 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化。并且铁缺乏引起的髓鞘化改变是不可逆的, 这可部分解释临床上铁缺乏引起的持续性认知行为异常。

4其他疾病

过量的铁亦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铁过度负荷可以造成广泛的心肌损伤, 且与心肌缺血缺氧对心肌损伤有协同作用。

研究发现缺铁将引起贫血, 机体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低下, 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等。新近何国炜等人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患者铁代谢情况的观察研究发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急性期患者在IL-8 、TNF-α等炎症因子的作用下, 铁蛋白合成增加, 血清中部分铁与铁蛋白结合被储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导致机体铁利用障碍; 而在COPD 缓解期, 由于患者消耗增加、铁吸收障碍等原因, 血清中可被利用的铁明显减少, 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易受感染, 使病情反复加重。由此可见, 铁在COPD 发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铁代谢的平衡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铁代谢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但很多疾病的发病与铁代谢紊乱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这也为临床对了解这些疾病病情发展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带来一定困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 以及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肯定将会发现许多种引起铁失调疾病的基因。要证实这些基因在铁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则需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 从而找出可疑基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利用生物信息学、DNA显微排列技术和蛋白芯片技术等新技术, 将把基因水平的铁代谢与疾病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摘要:铁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 虽然铁的含量甚微, 但广泛参与机体的生命代谢活动。对于铁的代谢人体内存在着严格的调节机制, 以确保体内铁始终处于正常的生理水平。铁代谢失调、铁缺乏和铁过载都会引起各种疾病。本文对近几年铁代谢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及中枢神经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奶牛两种代谢性疾病的防治 篇7

关键词:奶牛,代谢性疾病,酮病,产后瘫痪,防治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 对于营养食品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这对扩大奶牛养殖产业, 提高养殖人员收入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奶牛疾病却是制约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 烈性传染病虽然危害最为严重, 但一些营养代谢病, 如奶牛产后瘫痪、奶牛酮病、瘤胃酸中毒、白肌病、铜缺乏症等对牛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失。文中针对两种重要的奶牛代谢性疾病奶牛酮病和产后瘫痪, 详细阐述了其防治技术, 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1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也被称为酮血症, 是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 大多发生于产后6周内的泌乳奶牛[1,2]。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它可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 子宫恢复慢, 下次发情时间延后, 从而延长奶牛产犊间隔, 致使其繁殖力下降, 同时还可能使所产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3]。

1.1 症状

患病奶牛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 食欲下降, 少食精料, 机体消瘦明显 (图1~3) ;产奶量下降, 乳汁易成泡沫状;血、尿和乳汁中可检测到高浓度胴体, 严重时呼出的气体和尿液均散发出犹如烂苹果味的酮味;少数病牛会突然出现神经症状, 表现为狂躁、兴奋、走路不稳、乱冲乱撞等 (图4~5) ;还有些奶牛会在产后数天瘫痪, 采用钙剂治疗也不见效。如果酮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那么奶牛同时还会表现出其他疾病的症状。

1.2 发生规律

奶牛酮病多发于产奶量高、处于产奶高峰期的奶牛, 其发病率与产奶量、胎次有密切关系[4]。一般产奶量在7 000 kg以上的奶牛更易发生奶牛酮病, 且产奶量达10 000 kg以上的奶牛发病率最高;处在第1胎次的奶牛发病率较低, 第2胎次发病率上升, 处在第3到第5胎次的奶牛发病率最高, 第6胎次以后发病率逐渐下降, 而第3到第5胎次也正是奶牛一生中产奶的高峰期。

1.3 病因

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 病因一般有以下几种[5]:长期饲喂豆粕、花生粕等高蛋白、高脂肪饲料, 而玉米、高粱、大麦等碳水化合物饲料供应不足, 导致奶牛机体失调, 随着产奶量增加, 机体代谢紊乱, 从而产生大量酮体;如果过多饲喂含有大量乙酸、丁酸的青贮饲料, 在奶牛体内经过一些酶的作用也可以转变成酮体, 从而引起奶牛酮病;饲料供应不足、质量低劣或者种类单一, 导致奶牛极度缺乏营养, 也会因机体营养过度被消耗而引发酮病。奶牛酮病还可能因其他疾病引起, 一般来说, 奶牛发生脂肪肝后, 也会因代谢失调, 继发酮病 (图6) ;而得了产褥热、胃部疾病、子宫炎、乳房炎和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图7) , 导致奶牛不吃食, 也会因营养不足而发生酮病。

1.4 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的防治重在预防[6]。早在奶牛产奶高峰期后, 就应进行预防工作, 此时应适当控制饲喂精饲料, 防止奶牛因过肥, 而造成酮病发病率上升。

母牛产前2个月应停奶, 以保证胎儿和母牛的营养。停奶后, 应减少精料的饲喂量, 增加优质干草的饲喂, 不要饲喂劣质饲料以及含乙酸、丁酸较多的青贮饲料。此时应当注意使用干奶期精料, 不可使用产奶精料;产前2周开始给奶牛补饲产奶精料, 有条件的奶牛场可饲喂全价日粮, 并适当补钙;还可应用瘤胃调节剂, 促进奶牛食欲, 为即将到来的产奶期奠定基础;母牛产后应立即恢复饲喂高钙饲料, 在日粮中可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氧化镁、草木灰等, 能有效地防止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 提高其抗病能力;如果母牛食欲不佳, 还可适当喂食龙胆町、人工盐等健胃消食药。

在产奶期间, 应根据产奶量的升高, 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 确保母牛营养能及时跟上, 必要时可用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蛋白额外补充能量和蛋白质, 在产奶高峰期, 一般每千克精料要添加脂肪60~80 g, 而日粮中粗蛋白质水平需达20%。同时应注意认真调配日粮, 根据不同时期保持合理的精料和粗料的比例, 一般产奶高峰期精粗料比应尽量控制在46~50:50~54。

1.5 治疗方法

在奶牛已出现酮病后, 要注意根据相应症状做出诊断, 及时治疗, 除改变过去不当的饲养方式外, 还应用药对症治疗, 如果并发其他疾病, 还需同时治疗其他疾病[6]。

治疗酮病, 首先应做好病牛护理工作, 减少饼粕类蛋白质、脂肪饲料的饲喂量, 多喂胡萝卜、甘薯等块根饲料和优质干草。另外, 应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50%葡萄糖1 000 ml, 地塞米松磷酸钠40 mg, 维生素C 50 ml, 1次静注, 每天2次, 连续5 d;25%~5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2 000 ml, 葡萄糖酸钙50 g, 维生素C 50 ml, 维生素B 50ml, 静脉注射, 连续5~7 d;丙二醇500g, 内服, 每天2次, 连服2 d后, 改为一次250 g, 再服用2 d;为解除酸中毒, 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 000ml, 1次静脉注射, 必要时隔日再注射1次;为促进食欲, 可用人工盐200~250 g, 1次灌服;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牛, 可用水合氯醛, 内服, 第1次剂量为30 g, 之后每次7 g, 每天2次, 连服几天, 神经症状消失后停用。

2 奶牛产后瘫痪

奶牛产后瘫痪, 又称为生产瘫痪、乳热症, 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钙代谢障碍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由于缺钙而知觉丧失, 四肢瘫痪、消化道麻痹、体温下降和低血糖。奶牛产后瘫痪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 是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病, 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 且一般出现于产奶量最高之时, 产后3 d内的奶牛和5胎以上的高产牛发病较多[7]。虽然奶牛产后瘫痪是散在形式发病, 然而个别牧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并且, 治愈的奶牛下次分娩可再次发病;某些品种的奶牛或在某些牧场, 该病的复发率特别高, 严重地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奶牛业的迅速发展, 奶牛产后瘫痪发生率日趋增加。

2.1 症状

对于绝大多数牛来说, 奶牛产后瘫痪常发生在产后3 d以内, 偶然也有临产前1~2 d发病的情况, 或者在分娩过程中, 也有于分娩后几个月发生的非生产性瘫痪 (图8、9和10) 。

2.1.1前驱阶段病牛会出现短暂的兴奋, 对刺激非常敏感, 四肢肌肉震颤;食欲废绝, 站立不动;摇头, 伸舌和磨牙;行走时, 步态踉跄, 很容易摔倒;也有的只能前肢直立, 而后肢无力, 呈现出如犬坐样的行为。

2.1.2卧地阶段病牛四肢发僵, 步幅不均, 共济失调, 站立困难, 终于卧倒。卧在地上后, 头颈常常扭曲呈现“S”状弯曲或头向后转并置于肩胛上呈现“胸卧式”;牛的鼻镜干燥, 耳、鼻、皮肤和四肢发凉, 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减弱;此时, 牛对感觉的反应减弱直至消失, 肛门松弛, 反射消失;体温会低于正常值, 为36~38℃;心音微弱, 心率加快可达90~110次 /min, 瘤胃蠕动停止, 出现便秘。

2.1.3昏迷阶段病牛处于高度软弱和抑制状态, 心率可增快到120次/min, 颈静脉凹陷, 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经常会伴有瘤胃臌气, 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导致死亡。

2.2 诊断要点

该病于奶牛分娩前后数日内突然发生, 常在产后1~3 d内发病;精神沉郁、体温下降、躺卧不起是该病的3大症状;对钙制剂反应迅速且良好;血液化学测定可见血清钙、磷浓度下降, 肌损伤的酶活性上升。一般情况下, 依据发病时间以及病牛的体温、心跳变化、卧地姿势和知觉减退、运动障碍等症状, 很容易确诊[8]。

奶牛产后瘫痪要与其他几种疾病加以鉴别。与产后截瘫区别:产后截瘫的特征是卧地后两后肢呈“蛙势”, 补糖、补钙均无效;与瘤胃酸中毒的区别:瘤胃酸中毒有脱水、腹泻、休克、躺卧等症状, 糖钙治疗无效, 病程短, 死亡快;与热射病的区别:热射病全身脱水, 体温过高 (42℃以上) , 且多发生于炎热夏季。

2.3 发病规律

奶牛产后瘫痪也表现出一定的发病规律:头胎牛未见发生过, 2~4胎发病者少, 5胎以上的发病率增高;年产量在6 000 kg以下者发病少, 年产量在6 000 kg以上者发病多;分娩3 d内的母牛发病多, 其中以产后24 h内发病最多, 3 d以后发病者少, 偶见产后3~6个月发生的所谓非生产性瘫痪。

2.4 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的危害很大, 治疗不及时常会导致死亡, 且即使治愈也会影响牛的正常生产。所以养殖户应加强预防, 避免产后瘫痪的发生。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9,10]:

对产前1个月的奶牛, 供给低钙磷饲料, 并调整日粮中钙、磷比例, 将钙磷比例由2:1调为1.5:1, 以减少日粮中摄入的钙量, 激活母牛甲状旁腺的机能;奶牛停止挤奶后, 要减少谷物精料的饲喂量, 加喂优质的干草, 以防止奶牛过肥, 减少难产的发生;奶牛产后严禁饮用冷水, 应饲喂温水, 最好喂温热麸皮盐水汤, 即由麸皮1.5~2 kg、盐100~150 g用温水调制而成, 也可以喂一些龙胆酊之类的健胃药, 以保证奶牛有良好的消化机能和旺盛的食欲, 有利于产后恢复;奶牛产后, 不要立即挤奶, 初次挤奶时不要把奶挤净 (图11) 。正确的挤奶方法为少量多次, 逐日增加, 第1~2天挤出奶量的1/3~2/5, 产后6 d开始挤净, 以防止钙从初乳中大量排出而导致血钙骤然下降而出现瘫痪;对产前1周的奶牛, 每天肌肉注射维生素D3或维丁胶性钙20 ml, 每天1次, 直至分娩;在产前2周每天加喂30 g镁, 以防止血钙骤然下降而出现抽搐症状。

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 不断补充日粮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饲料, 在母产怀孕期间饲喂添加剂以及新鲜的胡萝卜、青绿饲料如苜蓿饲料, 饲料不能单一;保证奶牛每年有2个月时间的干乳期。

2.5 治疗方法

一旦奶牛发生产后瘫痪, 发病进程很快, 因此应及时治疗。治疗可采用钙制剂疗法、乳房送风疗法以及对症疗法[9,10]。

2.5.1钙疗法奶牛静脉注射钙剂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方法, 约有80%病牛在1次静脉注射8~10 g钙后即刻恢复。常用40%的葡萄糖酸钙溶液400~600ml于5~10 min内注完, 或10%葡萄糖酸钙800~1 400 ml, 或50%的葡萄糖氯化钙800~1 500 ml。多次使用钙剂效果仍不明显时, 可用5%~20%磷酸二氢钠200~400 ml静脉注射, 或者与钙剂交换使用。也可使用50%葡萄糖400 ml, 15%的磷酸二氢钠200 ml, 15%的硫酸镁200~400 ml。

2.5.2乳房送风疗法乳房送风疗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向乳房内注入空气, 刺激乳腺末稍神经, 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从而解除抑制状态。此外, 还可提高乳房内压, 减少乳房血流量, 以制止血钙的进一步减少, 并通过反射作用使血压回升。具体操作方法为:常规消毒乳头后, 缓慢将导乳管插入乳头管直至乳池内, 先注入青霉素40万单位, 以防感染, 再连接乳房送风器或大容量注射器打气。一般先打无病区, 再打患病乳区, 4个乳区均要注入。注意, 充气不足没有疗效, 充气过量则易使乳泡破裂。具体充气程度以乳房皮肤紧张、乳基部边缘轮廓清楚、用手轻叩呈鼓音为度。然后用宽纱布轻轻扎住乳头, 1~2 h后解开, 一般在打入空气30 min后病牛即可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 为预防褥疮和自身体重压迫位于下面的后肢而引起的神经麻痹, 应注意病牛的护理工作。牛床上多垫干草, 每隔2~3 h翻动牛身1次。

2.5.3对症疗法瘤胃臌气时进行瘤胃穿刺, 并注入制酵剂。伴有低磷血症和低镁血症的病例, 可用15%磷酸二氢钠200 ml, 15%的硫酸镁200 ml静脉或皮下注射。

3 结语

奶牛营养代谢病是养牛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疾病, 它的发生与饲养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 如产前管理不当和奶牛产犊环节做得不到位很可能造成奶牛产后瘫痪[10],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生产中养殖户必须有意识地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文中对奶牛酮病和奶牛产后瘫痪进行了详细介绍, 只要养殖户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 注意疾病的预防工作, 应该就能避免此类疾病的发生, 从而保证较高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董灿娟, 吴跃明.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奶牛, 2007 (3) :37-39.

[2]孙斌, 赵凯.奶牛酮病及其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9 (3) :48-51.

[3]肖玲, 边四辈.奶牛酮病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2 (3) :26-29.

[4]刘德义, 姚传珠.奶牛酮病与胎次, 产奶量, 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 (10) :3-4.

[5]赵占宇, 吴跃明, 刘建新.高产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草食动物, 2007 (5) :58-60.

[6]葛铭, 刘忠诚.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2 (3) :31.

[7]王广生, 张占东, 张文志, 等.奶牛产后瘫痪病因及治疗对策[J].中国乳业, 2011 (5) :48-50.

[8]黄光红.奶牛产后瘫痪发病原因及对其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奶牛, 2011 (16) :39-41.

[9]洪岳祥.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313-314.

[10]李超.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及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Z2) :82-83.

[11]马长新, 王立景, 肖慎华.奶牛产后瘫痪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J].畜牧与兽医, 2007 (10) :59-60.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篇8

MS临床主要表现为糖代谢、脂代谢紊乱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了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常在同一个体合并发生, 其发病机制与IR有关。以IR为中心的MS最直接后果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大大增加。为评估M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瑞典和芬兰组织4 483例患者历时6.9年跟踪研究, 结果发现, 女性和男性中, MS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病死率明显增高 (12.0%vs2.2%) [3]。McNeill等[4]对12 089例中年人随访了11年发现, 无论男女, MS患者患冠心病的是非MS患者的1.5倍~2.0倍。由此可见MS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现简单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1 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

MS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 (IR) 和高胰岛素血症。IR是指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代偿性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从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使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 直接损害内皮细胞, 造成动脉管壁破坏, 特别是冠状动脉, 这是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 内皮细胞的损害可造成心肌缺血, 即使是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血管亦然[5]。亦有研究发现IR使脂肪细胞膜上受体敏感性下降, 导致脂肪分解抑制减弱, 游离脂肪酸 (FFA) 生成增多, 进入肝脏转化为三酰甘油 (TG) 亦随之增多。有证据表明, IR能使血栓素A2、纤溶蛋白原、凝血因子Ⅰ和凝血因子Ⅶ的含量增加, 血小板活动加剧, 纤溶、凝血系统发生改变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6]。

2 代谢综合征与高血压

MS患者高血压的特征是血压水平仅轻中度增高, 但血压变异增大,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较严重, 表现为左心室肥厚与扩大, 微量白蛋白尿,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粥样斑块形成。MS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明显高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的机制涉及容量增加,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和动脉弹性减弱, 临床上较多表现为盐敏感以及对降压药物治疗不太敏感。但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之间的联系及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IR作为MS各种病理改变的中心性环节, 可以通过以下途经实现:①增加水钠重吸收;②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降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清除率;③增加凝血系统活性、降低纤溶系统活性;④阻碍依赖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 (NO) 合成和释放;⑤激活蛋白激酶C (PKC) 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活性, 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等机制使管腔狭窄, 血管阻力增加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另外, 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细胞内钙浓度也是其重要机制之一。IR病理状态下, 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无法有效行使其功能, 胰岛素抑制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刺激Ca2+-ATP酶介导的钙离子外流等生理作用明显削弱, 平滑肌细胞通过收缩反应导致血压升高。高胰岛素血症无急性增加血压作用, 长期高胰岛素血症使血压增高, 主要是通过促进动脉硬化和血管重塑的慢性过程所造成的[7] 。

3 代谢综合征与血脂异常

MS患者血脂代谢特征是外周血TG显著增高,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IR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不敏感, 游离脂肪酸生成增多, 进入肝脏后转为TG增多。在IR状态下, 脂蛋白脂酶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减弱, 高密度脂蛋白产生减少, 而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过多的血脂在血管壁沉积,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此外, 胰岛素能促进脂质合成, 抑制脂质分解, 并能抑制儿茶酚胺等激素促脂质分解作用, 直接促进脂质沉积[8]。有研究表明[9]MS患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及斑块总积分均显著高于非患病组, 除硬化斑块外, 斑块分级亦显著高于非患病组。大规模流行病调查亦证实MS患者冠心病的易感率是非MS人群的2倍。可见MS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4 代谢综合征与肥胖

WHO提出肥胖的最新定义为体质量指数 (BMI) ≥30.0 kg/m2, 超重是指BMI≥25.0 kg/m2~29.9 kg/m2。我国依据国情制定的是男性BMI≥25.0 kg/m2, 女性BMI≥24.0 kg/m2为肥胖[10]。许多研究证实, 肥胖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 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受基因易感性影响, 摄入过多的食物, 将剩余的热量转换为脂肪贮存起来。目前研究热点是瘦素 (leptin) [11]。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饱感信号, 最重要的作用是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而减轻体重, 此外还有启动青春发育、调节免疫和炎症的作用。瘦素还可抑制胰岛素分泌, 促进内脏脂肪分解, 减少非脂肪细胞TG的堆积。瘦素基因缺陷致瘦素缺乏的个体表现为缺少饱感、极度肥胖、IR以及MS的大部分特征, 瘦素治疗可以逆转这些症状。既往及国外的一些临床研究显示[12,13], 人类大多数肥胖者表现为高瘦素血症, 可能存在瘦素抵抗。由于胰岛素和类固醇直接作用于脂肪组织, 使mRNA水平不规则表达, 脂肪组织分泌瘦素增多而导致肥胖。肥胖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又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跃, 血浆中胰岛素和瘦素水平升高, 瘦素能促进儿茶酚胺的分泌、转换, 使血压增高, 心率增快[14]。

与瘦素相反, 脂连素在正常人中由脂肪细胞大量分泌, 有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显示, 脂联素可通过肝和骨骼肌细胞中存在的受体, 促进糖吸收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 刺激脂肪的氧化利用, 从而直接改善糖脂代谢。脂联素还可多方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细胞改变, 如通过促进IκB磷酸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诱导的核转录因子 (NF-κB) 的激活、抑制黏附因子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徙。当血管病变产生时脂联素可在受损的血管壁上沉积, 对血管内皮起保护作用[15]。因此脂联素具有抗IR、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症作用。与其他脂肪因子不同, 肥胖者脂联素水平降低。低脂联素血症与IR、血脂紊乱和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 (CRP) 等密切相关, 被认为是MS的生化标志。已发现胰岛素增敏剂可促进脂联素生成;胖人通过胃减容手术减重可以升高脂联素的水平到正常。

5.代谢综合征与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内因。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有很多假说, 现在越来越被重视的是炎症学说。该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因素损伤而产生的过度化炎症性增生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一系列高特异性细胞、分子反应, 从总体上来讲, 它可以被描述为一种炎症性疾病,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炎症因子参与。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外来损伤的一种反应。近年来研究者认为炎症反应与IR和MS关系密切。 IR和MS患者血炎症介质多有增加。前面已经提到MS的表现之一是肥胖。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促炎症反应的状态。肥胖者体内TNF-α和IL-6是多功能细胞因子, 在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呈高表达, 与IR密切相关。TNF-α、IL-6通过阻断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途径引起胰岛素抵抗[16]。同时炎症反应时肝细胞合成释放CRP及其他炎症介质, CRP是预测MS和心血管疾病的标志物。血CRP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和IR正相关[17], CRP直接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IR和MS, 促进补体激活及促进黏附分子的表达, 使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 上调PAI-1、纤维蛋白原水平, 加速LDL-C的氧化, 减少NO的产生;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组织, 使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l) 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表达增加, 加速MS的进展[17,18]。另外炎症反应可诱导促炎转录因子NF-κB等的表达, 协同其他因素引起IR[19]。胰岛素可以抑制这种作用, 在IR状态下, 胰岛素的抑制作用受损, 促炎转录因子在脂肪、肌肉、肝和血管中表达增加, 加重炎症反应和IR, 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认为脂肪组织参与的亚临床炎症可能在以IR为主的M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MS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综合征[20]。

最近研究发现MS中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也存在一定关系。尿酸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明显升高, BMI、血压、血糖等多种MS 危险因素均与尿酸独立相关[21]。高胰岛素血症可使尿酸等阴离子及钠盐的重吸收增加, 从而增高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动脉壁, 可能损伤动脉内膜, 引起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6 结 语

超重肥胖中学生代谢性疾病风险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方便抽取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8所中学的初一、高一年级, 选取2011年9—10月学生健康体检中使用“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 ( BMI) 分类标准”[2]评价为肥胖的学生, 共589名; 其中同意参加代谢相关项目体检的学生有401名, 应答率为68.1%。体检后, 实际有效人数399名, 其中男生275名, 女生124名; 初中生192名, 高中生107名。学生年龄分布为12 ~ 17岁, 平均年龄为 ( 13. 4±1.49) 岁。

1.2方法由首都儿科研究所临床医生组成体检队对受试者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体脂成分 ( BF) 、空腹血糖 ( FPG) 、总胆固醇 ( TC) 、三酰甘油 ( TG) 、高密度脂蛋白 ( HDL -C) 、低密度脂蛋白 ( LDL-C) 、谷丙转氨酶 ( ALT) 、谷草转氨酶 ( AST) 等血生化指标和B超脂肪肝检查。

体脂成分采用BIA方法, 使用Biospace公司In- body 720体成分分析仪测量; 血生化检测使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

1.3诊断标准体脂率 ( %) 判断肥胖分级标准[2]: 男生6~18岁, ≥20%为轻度肥胖, ≥25%为中度肥胖, ≥30%为重度肥胖。女生6 ~ 14岁, ≥25%为轻度肥胖, ≥30%为中度肥胖, ≥35%为重度肥胖; 15~18岁, ≥30%为轻度肥胖, ≥35%为中度肥胖, ≥40%为重度肥胖。

血生化诊断标准[2]包括 ( 1) 血脂异常: 5.2 mmol/ L≥TC≥4.4 mmol / L为边缘性TC偏高, TC>5.2 mmol / L为高TC血症; TG≥1.69 mmol / L为高TG血症; 3.4 mmol / L≥LDL - C≥2. 9 mmol / L为边缘性LDL - C偏高, LDL-C>3.4 mmol/L高LDL血症; HDL-C≤0.9 mmol / L为低HDL-C血症。 ( 2) 血糖异常: 以空腹血糖作为评价指标, 6.1 mmol/L≤FPG<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 IFG) ; FPG≥7.0 mmol/L为糖尿病。 ( 3) 肝功能受损: 血清ALT≥40U/L ( 或) AST≥40 U/L, 超声检出脂肪肝。

1.4质量控制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法完成调查和体检; 使用在检定合格期内的仪器, 现场对体检表进行审查和核对, 出现质疑数据, 当场进行复测; 参加体检学生体检前1天21: 00后保持空腹, 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静脉血, 并即刻离心处理血标本; 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同一台仪器进行, 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在可接受偏差范围内, 质量控制合格。

1.5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e软件双录入数据, 并逻辑核对数据,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肥胖程度分布399名学生中, 营养状况正常4名, 占1.0%; 超重82名, 占20.6%; 肥胖313名, 占78.4%。使用BF指标评价, 体重正常的19名, 占4.8%; 轻度肥胖52名, 占13.0%; 中度肥胖107名, 占26.8%; 重度肥胖221名, 占55.4%。经检验, 2种判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98.576, P<0.01)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代谢性疾病临床指标情况399名学生中, 有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和黑棘皮症检出1项以上异常的270名, 检出率为67.7%。其中男生187名 ( 68.0%) , 女生83名 ( 66.9%) ; 血糖偏高58名 ( 14.5%) , 血脂偏高149名 ( 37.3%) , 肝功能受损34名 ( 8.5%) , 黑棘皮症检出66名 ( 16.5%) 。见表2。

2.3代谢性疾病检出情况82名超重学生中, 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和黑棘皮症1项以上异常检出39名, 占47.6%; 313名肥胖学生中, 1项以上异常检出230名, 占73.5%。超重、肥胖的学生, 空腹血糖、TC、TG、ALT、AST、脂肪肝、肝功损伤、黑棘皮病的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除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外, 其余项目异常检出率肥胖学生均高于超重学生; HDL-C, LDL-C的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为使用似然比。

3 讨论

儿童肥胖危害很大, 不但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 影响学习能力, 而且相当多患儿将肥胖带入成年,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提前发生[3]。本次研究中, 399名学生中体检正常率仅为32.3%, 约60% 学生有1项以上代谢性疾病临床指标的检出异常。B超脂肪肝检出率为44.9%, 脂肪肝伴ALT、AST升高者占8.5%, 与对195例意大利肥胖儿童的筛查结果 ( B超检出肝脏脂肪病变占55%, 伴ALT或AST升高者占20%) [4]相符。有16.5%的受试者黑棘皮症检出阳性, 肥胖合并黑棘皮症者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 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皮肤表现[5]。另外, 有13.5%的受试者空腹血糖受损, 1.0%有糖尿病症状。说明肥胖在青少年期就已经开始造成心血管、肝脏等多系统的病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肥胖会导致TC、TG、ALT、AST检出异常, 脂肪肝、肝功能损伤和黑棘皮病的发生。美国研究证实, 肥胖儿童少年和同龄正常体重者比, 高TC、高TG的风险分别为2.4倍、7.1倍, 在BMI超过30 kg/m2的肥胖少年中,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4.1%[6]。在此次研究中, 肥胖学生脂肪肝检出率为53.0%, 是超重学生的3倍。因此, 加强肥胖学生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监测,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对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 防治肥胖的核心不仅要控制体重, 更应关注控制体脂的过度积累和向心化趋势[7]。体脂率即体脂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是各国正在制定或试行的判断肥胖者肥胖程度的核心指标[6]。本项目中在2012年9—10月被评价为肥胖的学生中, 2013年4—5月体检时, 有4名 ( 1.0%) 学生BMI恢复正常, 82名 ( 20.6%) 学生减为超重。但在BMI下降的学生中, BF评价为重度肥胖的仍有12名 ( 14.6%) 。可能与不健康的减肥 ( 如禁食、腹泻) 方式有关, 在短时间内因脱水使体重和BMI大幅下降, 但同时进行体成分测试却不会在短期内有同样变化[8]。因此, 在健康体检中结合BF的测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营养状况, 同时更清楚地掌握青少年群体肥胖的严重程度。

根据本研究结果, 建议学校应加强超重、肥胖学生的健康监测,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中增加肥胖学生血生化的检测; 条件达不到的地区, 对于体检筛查出的肥胖学生, 应及时通知家长, 由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交校医室存档。

摘要:目的 初步分析超重肥胖学生血脂、糖尿病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为进一步开展肥胖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2012年4—5月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8所完全中学初一、高一年级399名初筛肥胖的学生, 进行身高、体重、血脂、空腹血糖、转氨酶、B超脂肪肝和黑棘皮症的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9名学生中, 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和黑棘皮症等代谢性相关疾病检出1项以上异常的270人, 占67.7%;其中血糖偏高58人 (14.5%) , 血脂偏高149人 (37.3%) , 肝功能受损34人 (8.5%) , 黑棘皮症检出66人 (16.5%) 。超重与肥胖学生空腹血糖、TC、TG、ALT、AST、脂肪肝、肝功损伤、黑棘皮病的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HDL-C、LDL-C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 肥胖在青少年期就已经开始造成心血管、肝脏等多系统的病变, 应以肥胖学生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指标监测与风险评估为切入点,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避免肥胖对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

关键词:超重,肥胖症,营养和代谢性疾病,学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从胎儿到青春期:肥胖发生和流行的生长发育轨迹[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 (6) :445-447.

[2]季成叶.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02, 526, 775.

[3]JANSSEN l, KATZMARZYK PT, BOYCE WF, et al.Comparis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school-aged youth from 34 count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pat-terns[J].Obes Rev, 2005, 6 (2) :123-132.

[4]BERGORNI A, LVGHETLIL, CORGULON, et al.Italian muhicenyer study oil liver damage in pediutric obesity[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od, 1998, 22 (54) :22-29.

[5]万乃君, 米杰, 王天有, 等.北京市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黑棘皮症检出率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8) :603-605.

[6]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56, 158.

[7]季成叶, 陈天骄.中国儿童青少年1995-2010年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变化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7) :772-778.

代谢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共36例, 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正常的健康体检小儿共36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男26 例, 女10 例, 年龄1~13 岁, 平均年龄 (8.34±2.15) 岁; 对照组男24 例, 女22 例, 年龄1~14 岁, 平均年龄 (8.53±2.39) 岁。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科学会制定的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和治疗》[2]中的小儿肾脏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 ②所有患儿3 个月内均未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降脂类药物;③所有患儿均不存在肾功能不全疾病; ④所有患儿均不存在其他并发症。

1.3 方法

两组小儿采取相同方法检测, 具体操作如下:所有小儿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 L, 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LX-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 、 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Apo A1 与Apo B。 其中, TC与TG采用酶法进行测定;HDL-C采用选择沉淀法进行测定;LDL-C依据Weidwald公式计算得出;Apo A1 与Apo B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 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 ,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TC、TG、HDL-C、LDL-C以及Apo B, 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3,4], 由于机体内调节因子的功能受到影响, 导致大多数肾脏疾病患者往往会伴随着显著性的脂质代谢紊乱症状, 其中, 肾病综合征尤为显著。临床上判断肾病综合症时, 主要通过检测血脂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判断, 其中, 关于血脂的检测中, 应当包括TC、TG、HDL-C以及LDC-C 4 项指标[5]。

研究资料显示[6,7],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TC、TG、HDL-C、LDL-C以及Apo B, 特别是TC或LDL-C水平的升高对AS的发生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 更多地学者认为血清TG水平的异常升高也是导致CHD疾病出现的一个独立因素。 孟冬娅[8]等人认为, 当男性血清LDL-C水平低于1.00mmol/L时, TG水平的升高也是导致CHD疾病的高危因素, 而女性的血清TG水平升高则是一个独立的高危因素。HDL-C属于一种保护性的因素, 可以将人体动脉壁内的CH转运至肝脏部位, 并以胆汁酸的形式排出体外, 能够起到拮抗TC、TG以及LDL-C导致AS的作用。此外, 孟冬娅[8]等人认为, 对AS疾病的预测中, Apo A1/B具有较高的价值。 依据孟冬娅[8]等人的此种观点, 本次研究对两组的Apo A1/ B进行了比较, 发现观察组Apo A1/ B低于对照组 (P<0.05) 。 证实了孟冬娅等人[8]的观点。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TC、TG、HDL-C、LDL-C及Apo B, 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次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报道具有一致性。 此外, 郝胜等人[9]研究报道, 急性期肾病综合征的小儿血浆的脂联素浓度及其脂代谢指标, 如血清TG、Tch、HDL以及Apo B呈现为正相关, 因此, 郝胜等人[9]提出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升高可能具有代偿性, 在肾病综合征不同时期出现的变化, 可能是由于机体为了缓解脂代谢紊乱造成患者机体内皮细胞受到的损伤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从而产生的代偿反应。 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综上所述, 小儿肾脏疾病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脂质代谢紊乱是促肾小球硬化的一个高危因素, 会造成患儿的肾功能出现进行性损害。

参考文献

[1]陶汝萍.小儿肾脏疾病肾穿刺活检病理的临床探讨[J].大家健康, 2014 (8下旬版) :540-541.

[2]詹俊琳, 于力, 张俊, 等.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IL-17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1) :24-27.

[3]陈红波, 张煦, 明平红, 等.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C3及C4补体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11) :1613-1614.

[4]刘涛, 张碧丽, 王健, 等.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外周血TGF-β1及IL-18 m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 2015 (6) :520-524.

[5]汪海涛, 董扬.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细胞因子检测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 (4) :54-55.

[6]张松, 朱琳, 郝军, 等.血清TNF-α升高对糖尿病肾脏脂质积聚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 (8) :1161-1165.

[7]魏颖.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 2014 (34) :286-287.

[8]孟冬娅.血脂及脂蛋白常用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 2004, 18 (4) :171-17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骨矿物质代谢 下一篇:骨恶性肿瘤患者影响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