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主题(精选六篇)
情景主题 篇1
文以载道
主题晚会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反映主题、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其艺术手段必须服务于主题思想。主题晚会的艺术品质越高, 吸引力感染力越大, 也就愈能发挥宣传作用。
今年9月21日, 中秋节前夕, 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联合举办的《“同邀明月”江苏台湾周闭幕晚会》在古城苏州圆满落幕, 该晚会在江苏卫视的收视率达1.048, 同时段全国卫视排名第二,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同邀明月”是“江苏台湾周”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又逢中秋佳节, 因此, 团圆、情缘、共融是晚会的主题。这既是一台江苏和台湾, 乃至港澳及海外华人其乐融融的中秋晚会, 又是继2009年“台湾江苏周”之后, 充分展现2010年“江苏台湾周”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丰硕成果的主题晚会。
在主持人的设计上, 我们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白岩松、台湾中天电视台卢秀芳、凤凰卫视吴小莉和江苏台的贺笑联袂主持, 并设计了温馨亲切的交谈型主持词。四位主持人或沉着稳重, 或干练睿智, 明显提升了晚会质量, 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篇章构成上, 我们设计了“月”、“情”、“和”三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篇章, 分别从“中秋月圆”、“两岸情缘”和“合作展望”的角度出发, 采用舞蹈、鼓乐、歌曲、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充分展示晚会主题。篇章之前的“序”——大型鼓乐舞蹈《高山青茉莉香》, 以两地的经典民歌旋律为基础, 进行了重新的包装和演绎, 以灵动和大气的手法拉开了晚会的序幕。篇章之后的“尾声”——大型歌舞《神州共举杯》中, 两岸的歌唱家共同放歌, 以恢弘的气势, 表达了衷心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 震撼人心。
在表现方式上, 我们设计了两条线索:文艺节目和人文事件。“文艺节目”名家与精品荟萃, 充分体现了两岸艺术界的优化组合。“人文事件”用四个短篇勾连:同行——“台湾江苏周”和“江苏台湾周”盛况;同源——台湾、江苏中秋习俗掠影;同脉——台湾、江苏赈灾互助和骨髓互赠真情聚焦;同愿——台湾、江苏经贸合作丰硕成果和美好展望。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映衬和提升, 使整台晚会融艺术性、新闻性、思想性于一体。
文若春华
电视晚会是“组装艺术”, 是一次把各个艺术门类综合在一起, 经过再加工、再创作, 成为新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但是, “组装”并不是简单的“拼装”, 需要创新、创意、投入和精益求精。晚会导演要对观众反馈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并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创造性的编创能力, 投入到主题晚会的创作中。
一方面, 我们创新节目的“形式感”来诠释晚会主题。比如, 在开场节目《高山青茉莉香》中, 将台湾特色的打击乐和江南风情的舞蹈相结合;在戏歌联唱《风华嘉月》中, 将传统的歌仔戏、昆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相结合;在少儿歌舞《童声星星秀》中, 将台湾晶晶合唱团的天籁歌声和大陆童星侯高俊杰的劲舞相结合, 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以往传统的歌伴舞的形式在这次晚会的创作中也有所突破, 比如情景歌曲《乡愁》, 根据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诗作谱写的歌曲, 我们进行了情境化的设计:舞台上青年歌手陈罕罕和雪人组合深情对唱, 舞蹈演员的情景化演绎如梦如幻, 大屏幕上余光中老先生亲自朗诵着《乡愁》, 多元的形式使情感得以充分延伸, 令观众动容。舞美、灯光、道具、服装、大屏幕、舞台机械等综合元素的展现, 也将晚会延展向更为绚烂的时空。
情景主题 篇2
男: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女:高高扬起我们的双臂,去拥抱一个美丽的梦。
男:把自己变成文明树, 去体验文明的欢乐; 女:把自己变成礼仪花,去感受礼仪的乐趣。
A: 文明是一朵花,一朵永久芳香的花。我们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来哺育,
让礼仪之花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里。
B: 礼仪是一首诗,一首淡雅清晰的诗。我们用理解去融化,用关爱来抚慰,
让礼仪之诗永久珍藏在彼此的心里。
C: 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
D: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A: 带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快乐无限。
B: 带给别人一个温暖,别人给你灿烂心情。
C: 带给别人一片真诚,别人给你深深思念。
D: 送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A: 让我们把春雷藏进队鼓,敲响时代的鼓点。告诉祖国,告诉妈妈,文明礼仪伴我长大。
B: 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未来告诉太阳,,告诉月亮,
我们是新世纪即将展翅的雄鹰。
C: 做文明的使者,让我们用微笑铺设文明路;
D: 做礼仪的少年,让我们用真心搭建礼仪桥。
男:把自己变成文明树, 去体验文明的欢乐; 女:把自己变成礼仪花,去感受礼仪的乐趣合: 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华美德放光芒。
合:走进礼仪之窗,沐浴文明礼仪。 四三班校园文明礼仪经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明礼仪情景剧文明礼仪情景剧(四年级主题班会设计)]
情景主题 篇3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情景加主题 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价值还未发挥出来。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不接轨,教学方法与职高学生的实际不接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校开展的语文课堂幸福指数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教师上课状态也大有自编自演之感,语文课堂似走进了一个困惑、危险之境。针对这种教学的现状,根据职场化教学的特征,遵循职场化教学的原则,在学校“262幸福课堂”改革的助推下,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实践探索。
一、教学困惑分析
1. 学生基础较薄弱。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进入职校的学生起点低,群体基础差异大,他们较之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心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基础都有很大差距。
2. 教材内容的滞后。比如:(1)诗歌、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很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所欢迎的恰是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实用应用文训练。(2)课堂教学只是孤立的课文分析,关于学习该课文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考虑不多,只是满足于完成一篇又一篇课文的教学。事实上,学生早就厌倦这种没有前后联系、没有拓展延伸的程式化语文教学,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3)忽略了语文服务于生活和职场的需要。学生得到的仍是一大堆较为空洞的理论,难以得到实际的可应用的知识,不能形成能力,学生学起来必然索然无味。
3. 教学模式的僵化性。 虽然也有很多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有些难操作。最受欢迎的课堂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与课本紧密结合,对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模式。操作程序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二、教学探索与对策
“情景加主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定位为:课堂体验轻松、过程好玩、结果实用。模式包括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1. 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包括5个部分:
2. 各个主题活动呈现形式。在生活和职场中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能挖掘的主题很多,以怎么样的形式在课堂里呈现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现列举加以阐释。如:“榜样的力量板块”采用三步骤开展课堂教学,第一步,观看视频,搜索出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熟悉的名人、伟人职场生活演讲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步,感受榜样的力量,树立职业理想。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榜样。“自信的我”模块,分六个主题开展活动。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向同学介绍自己、向老师介绍自己、向老板介绍自己、向500人介绍自己、组织一场辩论赛。“语文与前途模块”中给学生讲解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作用。可从六个方面设计课堂:印象笔记的方法介绍、如何记日记、学会上网、番茄钟时间管理、如何快速学习、活动策划。在本模块中老师讲理论方法,学生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使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学习压力,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案例分享
课堂改革重在创新、贵在实践、真在可操作,如果空有理论也难走向成功。“情景加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老师上课也倍感幸福。在“语言的魅力”板块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主题为《成长的烦恼》,共用了5个课时,用四个环节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分别是晒烦恼、听烦恼、解烦恼、别烦恼,收获颇丰。
“晒烦恼”阶段师生需要分工合作的有事情有:央视街头调查《你幸福吗》视频下载剪辑、同学采访身边的人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烦恼树的制作、便利贴,胶水,展示白纸等教具的购买准备、新浪微博话题的建立、你幸福吗问卷调查的制作和调查统计等等,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听烦恼”阶段,播放学生采访视频,听听别人的烦恼,完成学习任务,成就感十足。“解烦恼”阶段,通过总结学生微博话题、采访、问卷等形式了解的烦恼,提炼出普遍性的几大烦恼,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的方法。“别烦恼”阶段,学生利用海报和班级微博互动的形式进行展示,既体现合作学习的力量又增强了竞争意识,网络微博互动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交际方式。
幸福課堂案例举不胜举,但教学创新发展道路亦很长。作为一名职教语文教师,为学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能自由的翱翔,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让主题情景图点亮学生的思维 篇4
一、挖掘题材性主题情景图, 领略数学魅力
教材中的主题情景图大多来源于生活, 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同时, 主题图中的内容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除法”练习一第8题:师生共80人, 大客车限乘30人, 每辆50元;面包车限乘20人, 每辆35元, 怎样租车合算?有的学生在审题后, 认为租面包车便宜, 就直接租面包车4辆花140元。看到这种情况后, 笔者引导学生看图思考:是不是有更合算的租法?学生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让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 而且使他们意识到数学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体会数学之魅力。
二、利用趣味性主题情景图, 激发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保持较久的注意力。教材中大量引入生动有趣的图片, 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吻合, 学生容易被色彩艳丽、富有趣味的主题情景图深深吸引。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的教学, 教材中提供了三幅主题情景图:玩具、文具、体育用品, 这些都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物品。上课时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好吗?接着引出书本中的几幅图, 将学生带入轻松、快乐的学习场景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三、欣赏洞察主题情景图, 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要真正体会主题情景图的美, 需要教师具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 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学生洞察主题情景图所隐藏的信息, 从深层次理解数学的美, 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书上的对称图形, 接着折一折、画一画, 最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剪对称图形并验证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样可以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一过程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到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 感受到对称图形的内在美。最后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欣赏教材中的两幅轴对称主题情景图:我国布依族的蜡染, 苗族的破丝绣。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创造的美丽之中,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感悟主题情景图之妙, 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情景图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结果,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力发现主题情景图所覆盖的信息或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精心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思索, 使学生体会主题情景图的奇妙所在。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76页“比赛场次”中有这样一题:2003年第4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 中国队所在的小组共有4支球队, 每2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在求整个小组共有比赛多少场时, 好多学生得出12场。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看主题情景图并思考, 真的是12场吗?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突然醒悟, 并从主题情景图中发现重复计算了比赛场次。
情景主题 篇5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向着突出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由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封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评价逐渐由一般的生理性指标(如心率或脉搏)和练习密度等评价向较粗线条(如出汗、笑、会、能以及学生自身心感受等方面)的评价方向转变。体育主体式情景教学法顺应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一般体育情境教学法比较,它主题鲜明、情境创设一脉贯通,同时又忽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它更具有突出以人为本,并将基础教育知识综合化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育人、育智、育体和谐发展的功能得以更完美地体现。
一、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1、主题性。主题性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以往的体育情境教学,虽然也有标题设计,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中并不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关联。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童趣型。这种类型的主题是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创编故事等,突出趣味性。如《我们的团队最优秀》(苏州市常熟外国语学校谢黎生执教);
(2)知识型。这种主题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或某种器材,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运用。如《韵律舞蹈》(南通中学魏俊执教);
(3)时事、教育性。这类主题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击标游戏》(连云港海宁中学冯焱奇执教)。
2、创意性。体育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情境和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南京人民中学程智执教的足球《头顶球》创造比赛进球时的氛围,让学生欢呼雀跃,使整个兴奋点贯通练习之中。
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情绪领域。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授马启伟指出:“动机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式“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激“情”作用的过程:
语言
(主题)激发、创设情境――引发师生共鸣――产生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实现目标
情景
4、主动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5、实效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中,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用中,过于追求架势,以至于公开课教学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听课教师反感,失去公开教学的实际意义;二是要考虑技术技能掌握和锻炼效果目标实现程度,又不失体育教学的个性特征。
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步骤
1、确立主题。创设符合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要求和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的主题。
2、筛选教材内容。在多个教材内容中选出符合教学主题、体育教学规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
3、教学顺序。教学顺序分成三段式:情境导入、情境展开和情境结束。
4、教案格式。
课次内容
教学目标重点
难点
顺序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组织要求多媒体情感次数
情境导入
情境展开
情境结束
场地器材课的预计负荷心率曲线
三、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化知识底蕴。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科学学习能力。
2、真情实感去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驾驭教学情境发展走向、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把握好主题与学生情感产生的贴近点,找出重要的情境适合于相应年龄学生情感的最近阈,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调控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空间范围大、学生的兴奋程序较高,因此准确地预见和判断教学走向,对于控制好主题式情境教学有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既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又能在公正、公平、赋有激励性的评价下,鼓动学生积极锻炼。
3、具备改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主题情境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创意性,它要求教师要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框框的束缚,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探索。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办法,通过自己的认识――创造实践――再认识――再创造实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体育教学特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按照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观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方向的能力;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
(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6)洞察力。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性。
参考书目
1、《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实施方案2002.11
2、李建刚《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4、《新体育新课标新设计》新世纪出版社
情景主题 篇6
《风筝》作者鲁迅 (本名周树人) 和周作人, 年龄相仿, 早年曾并肩战斗, 但后来兄弟失和, 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风筝》包含着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围绕“风筝事件”的前后始末展开, 第二个故事隐含着作家的一次心理历程。
死亡、孤独情结可以说是鲁迅童年及少年时代情绪记忆的一个核心内容, 让鲁迅格外重视亲情关系。“五四”新文化退潮更让鲁迅深切感受到难言的孤独寂寞。为此, 他虚构了一个“无怨的恕”的故事给自己套上深深的“罪恶感”的枷锁, 让自己在自我折磨及自我怜悯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尾这句话中深切地体会到那份绝望中的抗争。
《风筝》或许还隐含着给周作人的一个暗示:“我们兄弟之间并无‘无可把握’的仇怨而言, 所谓无怨的恕。”这种变相的道歉也许正是一个和好的信号, 希望与周作人重回那段“兄弟怡怡”的日子。文章创作时间正是家人团聚的年关时节, 鲁迅在这样的时刻产生这样的愿望应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也完全符合常人的情感需要。
因此, 《风筝》的主要情感基调归结为自我谴责与自我抗争是合理的。
《风筝》原文选段 (首两段) :
原文:北京的冬季, 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笔者译文:In later winter in Beijing, when there is still thick snow on the ground and dark-grey bare branches against the sky, a couple of kites are flying in the sky, which fills me with amazement as well as desolation.
文章以悲凉的笔调开篇, 暗示心情的低落。一般来说, 放风筝是春天里的游戏, 鲁迅却把它移到冬天来, 以便顺理成章地提起“积雪”, 象征兄弟之间的隔膜之深。
灰黑色的秃树枝指的是树木在冬天严寒的天气情况下, 叶子早就不见踪影, 而早已干枯的树枝变成黑灰色, 在晴朗的天空下, 十分显眼。
在翻译“叉”这个词的时候, 笔者认为不能单从字面出发, 应充分调动情景思维, 想象一下那秃树枝就在眼前, 和晴朗的天空形成对照。因此应该用against, 意为in contrast to, 而不用under或其他表示方位的介词。
“惊异”这一词, 是指在寒冬看到风筝时大出自己的意料而着实令“我”感到惊异, 暗含了作者由一二风筝想到世间还有情谊在, 而自己与兄弟之间却依然横膈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由得悲从中来。回忆起从前亲密的手足情, 更觉得孤单寂寞, 伤心懊悔。
因此, “惊异”语气十分强烈, amazement较surprise更符合文意。而“悲哀”译为desolation比较贴切。较之形容被孤零零撇下而伤心的forlorn, desolate的哀伤色彩就更加强烈。
原文:故乡的风筝时节, 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 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没有风轮, 又放得很低, 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早的春桃也多吐蕾, 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笔者译文:In my hometown, early spring was time for kite-flying.Whenever you heard the whirr of wind-wheel and raised your head, you would see some crab-shaped kite of darkish and centipede-like kite of light blue.There was also some tile-like wheels-less kite flying at a low level, taking on a lonely, wan and pitiable look.By that time, poplars and willows had already sprouted, and most of the early mountain peaches had come into bud,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kite-decorated sky, formed a picture of warm spring.
这一部分是作者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片段, 故笔者使用了过去时态。第一句里的“春二月”, 倘若按照其字面意思直译, 为the second month in spring, 则过于拖沓且毫无味道可言。“春二月”即“早春时节”, 因此可简单译为“early spring”, 读者即可明了, 而味道也就出来了。
第二句中的“沙沙”, 笔者根据字面意思查阅了汉英词典, 只有一种译法, 为rustle。但rustle一词在英汉词典中所查到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1) (使某物) 发出轻而爽的声音 (尤指摩擦或挤磨声) ; (2) 发着轻而爽的声音移动; (3) 偷盗 (放牧中的牛或马) 。第三种意思明显风马牛不相及, 而前两种貌似相似, 其实也并不符合。风轮声是风轮通过旋转而发出的声音, 与平常所说的由于摩擦引起的树叶沙沙声并不是同一类声音, 因此用rustle并不贴切, 可以否定了。笔者来回推敲这个句子, 觉得“听到沙沙的风轮声”实际上可等同于“听到风轮旋转的声音”, “沙沙”二字大可不必直译出来, 笔者选用whirr一词, 英语词典中就有the whirr of a fan, propeller的例句, 用来描写风扇或螺旋桨旋转时发出的呼呼声。风轮在空中的沙沙声就是一种呼呼声。因而前半句如此翻译, 相信读者也能完全体会原文的意思。
第三句可以说是全文的一个难点所在, 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和选择方面需要花一定功夫。这一句中有很多形容词, 诸如“寂寞”、“伶仃”、“憔悴”、“可怜”等, 翻译时应谨慎。从整句大意来看, 由于瓦片风筝显得与其他风筝格格不入, 导致其看起来一副“寂寞”“伶仃”的模样, 而这两词在情景表达上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 故不必把两者分开来译, lonely就能表达出两者的含义。“憔悴”这个词译起来相对困难, 因为必须弄明白为什么瓦片风筝看起来“憔悴”。根据前半句“放得很低”, 笔者推测是因为它被放得比其他风筝低, 看上去给人一种飞不动了、力不从心的、已经疲惫了的感觉, 或多或少带有拟人的色彩, 因此笔者选择一般用来形容人的wan。
最后一句中的词语不难理解, 只是结构方面应稍加注意, 避免拖沓紊乱。
原文: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笔者译文:But where am I now?Standing in the midst of severe and cruel winter, I can feel the long-gone spring of my long-departed hometown lingering in the sky.
在这两句中作者从回忆过去回到了描述现状, 与文章开头第一段相呼应, 故应用一般现在时。在翻译“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时, 笔者运用情景思维来展开联想:既然四面都是肃杀的严冬, 那自然文章中的“我”就身处在“肃杀的严冬”的中央, 故可用stand in the midst of…。
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最后半句“……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如果纯粹依照句面意思来直译, 就犯了翻译中的大忌:零度视域。春天是不可能荡漾在天空中的, 这里指的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觉, 而并非是客观存在事实。因此, 笔者在直译原文的基础上于分句前面加上了I feel, 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
摘要:该文旨在讨论语篇翻译过程中在语篇背景下选词择义的制约性。文章结合《风筝》选段中译英实例分析, 对语篇翻译过程中语篇主题及主题倾向关联下语篇微观层次选词择义的情景思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语篇翻译,主题倾向,情景思维,选词择义
参考文献
[1]鲁迅.经典回声:野草 (英汉对照) [M].杨宪益, 戴乃迭,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0.
[2]杨平.名作精译——《中国翻译》的汉译英选萃[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3]胡巧云.自责与抗争——浅谈鲁迅散文《风筝》的主题[J].学语文, 2005 (3) :14-15.
[4]曾利沙.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概念语义生成机制——也谈语篇翻译意识与TEM8语段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 2007 (5) :83-87.
[5]邵春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思维[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0) :52-54.
[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 (1) :6-11.
相关文章:
阅读情景探究02-11
情景导游02-11
情景教学法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02-11
情景意识02-11
情景阅读下雪了教案02-11
情景设计02-11
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的答案02-11
童话情景02-11
中班情景阅读:最奇妙的蛋02-11
作文情景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