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运用
周幼萍蓝光喜
金华职业技术学校,浙江 金华 321017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多种存在形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新颖性原则,重点把课堂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和谈话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客体)的思想实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运动矛盾运动,已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相关联的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形态多种多样。怎样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载体促使各要素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以其表现形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运用,且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第二,联结教育主体与客体,使主客体发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结教育主体育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历史发展划分,思想政治载体可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过程中造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它包括谈话载体、开会载体和理论学习载体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它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等。不同的载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功能及使用范围,又它们各自存在的价值。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的基本原则
选择与运用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充分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要素,遵循大学生身心活动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把握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就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保持一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目的性原则,一是要求选择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提高大学生大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依据。凡是有利于根本目的地实现的载体,就是好的,给予应该积极运用。凡是不利于根本目的地实现的载体,就是不好的,就因该毫不含糊的舍弃,或加以改进。二是要求选择和运用某一载体或某些载体要达到什么目的,教育者应该新中有数,只有这样,载体的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目的不明确,载体的运用就可能流于形式。
2、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充分考虑载体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性;必须有效的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要讲求现实性,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决不能从概念、
意义出发,而以必须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被大学生所接受。二是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那些不能被主体所操作,或严重脱离大学生实际,缺乏实践性,得不到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摒弃。
3、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充分注意载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载体系统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坚持相关性原则,一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与内部环境之间爱女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二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各种载体之间的合力,而且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坚持相关性原则,既要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要注重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家庭、社区等教育环境,发挥载体的综合效应,使载体处于一种良好运行状态,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4、 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作运用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选择和运用形式新颖、寓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激发教育客体的兴趣,增强吸引力。坚持新颖性原则,一是要注重对传统载体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势,使传统载体焕发生机活力。二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载体,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载体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三是要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合理设计载体。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和选择的实践策略
在长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创造并运用了诸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应重点把握以下载体。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载体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之意,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课堂教学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专业课教育载体两个主要方面。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讨专题教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广大名师打扮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支援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来。通过形成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深入发掘各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船首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提高政治觉悟。”为此,高校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好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合理利用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是指“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与思想政治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
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顺利人们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载体中片面地“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以管理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反复的行为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刻苦而又科学学习的精神。三是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帮助学生真确处理各种同学关系,并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
3、 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活动载体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在高校,有学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创优争先活动,学习竞赛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的一种重要性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一是活动载体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的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载体能够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说道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人或者为直接参与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 有效利用网络载体
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意。网络载体是载体系统中的一种最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网络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有力的条件:一是网络上丰富的可共享的信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可用教育资源。二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那个、及时性等特点,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互相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参与主体平等性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互联网也给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以网络为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传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和黄毒信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此,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罗达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指示,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建设好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二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动权。三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四是政治教育管理。五是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政治工作,有掌握网络技术的专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
5、 大力发展谈话载体
谈话载体即“以谈话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于一个或几个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向其传到某种思想和观念,帮助其解决某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具有多种灵活多样和具有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谈心载体针对群体教育无法解决的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殊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二是谈心载体针对受教育者个体,能够直接帮助解决某些问题,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能更好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谈心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谈话目的,做到心中有”谱“,有的放矢,切不可心中有数。二在谈话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切忌讽刺挖苦,搞一言谈。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大感情投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四要选择好谈话的实际和突破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五要讲究语言艺术,使用语言要做到准确,通俗、形象、生动,力求多样化,以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和亲切感。
第二篇: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材料是否丰富、典型、新颖是决定一篇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 我参加了中考作文阅卷工作,觉得同学们在材料运用中普遍出现的误区是:
1.材料雷同,似曾相识。 2.无“材”可用,内容单薄。 3. 简单堆砌,缺乏点化。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并灵活运用,打造绰约生香、卓然超群的美丽华章呢?下面,我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和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体会谈点浅陋的看法:
一、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
语文学习积累是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更是生活的积累、能力的积累。立足生活,细致观察,是语文学习,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课外素材似汪洋大海,一望无垠、深不可测。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可从报纸、刊物和网络中搜集最新的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素材。这些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事关国计民生,解读重大政策,聚焦社会热点,追踪扫描国内外形势,具有时效性强、时代气息浓的特点,实为作文的最佳素材和清澈源头活水。能使学生零距离贴近了现实生活,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既开阔视野,又锻炼思想,能大大提高写作思维能力。
二、通过大量阅读加强写作储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是人类高尚的活动,求知者优秀的习惯。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海量阅读,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自然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能使我们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开阔视野,焕发灵性,启迪思想,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会从文本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但大部分同学对此熟视无睹,“视之不甚惜”,结果,作文素材的“米仓”里终无一粟。其实,历年中考优秀作文所用事例大都出自语文课本,只不过作者运用自如,不留斧凿之迹罢了。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搜肠刮肚地想材料,其实,很多素材就在你的教科书里,语文课本和其他教科书就是你的写作“百宝箱”。今后,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归纳文化知识、写作素材,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
四、选熟悉的材料,我手写我心,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以真情打动人心。
从参加中考作文阅卷工作来看,觉的最打动阅卷老师的,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往往是一些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实感,文风平实,但细节感人的作文。但这类作文确实很少,真是凤毛麟角。要写感情真挚的美文,生活体验很重要,选材也很重要。中学生社会阅历浅,不可能什么都懂,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不完全相同。所以,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要指导学生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和区域,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避免中学生写作中“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感情苍白、矫揉造作”的现象,做到“我口说真话,我心抒真情,我笔写我心”,抒发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真挚情感。
总之,考场作文的得与失告诉我们: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贮满作文素材的“百宝箱”。更重要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要学会还要指导学生独具慧眼、灵活运用所积累的材料,准确迅速地选择选择那些贴切、典型和新鲜的材料,力争用文化内涵丰富、时代气息浓、思想精深的素材打造光彩照人的美丽华章。
第三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水田小学罗敏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试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也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体味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乐曲,渲染情境;借助道具、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利用多媒体,进入情境等等。不论怎样的创设情境,都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创设的情境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情境;体味情境;演示情境;渲染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堂引入不得力,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吧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效率。现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那么,我们将在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与运用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创设与运用:
一、联系生活,借助图画,体味并再现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 1
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并且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生活。利用生活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时,我是这样做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天空中飘着的白云,与课文中的情景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的特别有味儿!利用生活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叙事、写人、写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一幅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照文章绘图的创造性与重塑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小学课文中的内容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图画,再现情境。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文时,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中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借以显示文章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一年级的《这儿真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篇课文深刻的含义,就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画画,我就用绘画的方式导入、渲染情境。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只住着小熊一个,显得它很孤独,跟着课文思路走,接着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等等。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示在面前了,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这样学生好比在岛上生活过一样,实地体会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浓厚,在快乐的绘画中领会了课文的精髓实质,教学效果好。
二、运用实物和乐曲,演示并渲染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一些具有较强客观性的课文教学中运用最合适不过。如
四年级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自然比空洞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与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老师的课,在她的教学《王二小》的课堂上,孩子们流着眼泪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听课的老师个个热泪盈眶。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情感发展得并不完善,而这正是老师通过音乐情境的渲染,才获得如此情真意切的效果。可借助音乐为学习课文渲染情境,还可以借助音乐为作文创设情境。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描写。而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小学生喜欢唱歌、听音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听一曲美妙的乐曲,学习用语言文字手法描写音乐的意境。这样既可以训练其思维想象力,提高艺术修养,又可以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道具及多媒体,体会并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一边朗读,一边表演。由于头饰洗、渲染了气氛,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得开心、读的开心、演得开心。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意义建构的情景,不仅要实现以景激情形成学习动机,更要实现以景促学,使学习能和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累似的情景中发生,更好实现意义建构。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因此我采用播放录象创设情景的方法,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在海底,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还采用加大对比度,降低光度、音量的操作方法,使画面逐渐变
暗变黑,音量逐渐从有到无,让学生具体感知海底一片宁静和海底一片黑暗又有光点闪烁其间的奇异景象,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的活动方法的录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就很容易,掌握了课文的精髓,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情境创设,是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以上尝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点滴做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但以上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教材难度的加深,不可能单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内容,因时,因地而选择不同的做法,既要切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主体,又要明确目的,做到和谐统一,灵活机动,把学生真正引入积极的情境中去,让学习不再枯燥。总的说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多种方式运用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通过自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创设的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让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2]《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省教育厅主管,出版时间:2012年第
7、8期(合刊)。
[3]义务教育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4]《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作者:韦志成,出版时间:1996年。
第四篇: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宋淑莲 [内容]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要想学会联想与想象,就必须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高中语文第一册巴金的散文《灯》,作者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联想在文章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类似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得更深邃,意境更广阔。
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高中语文第二册唐tāo@①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通过因果、类比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色。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可以使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可以通过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意象。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高中语文第一册),描述儿时和小伙伴们爬上驼背榕树,把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孩子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这些丰富、浪漫、多姿多彩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加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题。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概括得尤为形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联想和想象各具风采,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李健吾,描写的别具一格的泰山上的景物,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泰山千姿百态的松树、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都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作者看到松树扎根在悬崖绝壁的隙缝中,枝干屈曲盘旋,就联想到了盘龙柱,以奇特的想象、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松树的形态,“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看到松树在“半空展开枝叶”,就联想到天空中的物象,于是想象泰山之松“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同时还赋予松树人的思想感情,给予松树人的性格情趣。“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支开墨绿大伞”,“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一副潇洒模样”。上述描写维妙维肖,形神兼备,读者仿佛已身置其中,进入了一个崇高、威严、空灵而极富感情色彩的人间仙境。
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运用到作文中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还应将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一点更为重要。
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结果是五花八门,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令人生疑,有的不敢大胆想象,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笼统,不具体,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期限太短,不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至于如何“高级”,如何“宽阔”,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所致。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时间太短,不便于联想和想象,时间太长,又脱离现实,不太合理,所以,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要从目前学校的现状出发,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想象要大胆,要带有理想色彩,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再次,可以运用对比联想,写出一个“变”字。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意迭出,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责任编辑 方建春)
第五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提高课堂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生动有趣、高效和谐的课堂,仍然是当前课堂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全新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信息技术的高效性首先体现在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标简单地操作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即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
语文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它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类知识。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理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了课堂质量。
相关文章:
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运用论文02-17
对比手法巧运用02-17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教学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人教版)02-17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02-17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定义02-17
“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设计02-17
如何选择mba辅导班02-17
浅谈市政道路人性化的设计探讨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