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承载网(精选十篇)
技术承载网 篇1
PTN不适合联通“综合业务”承载
固网宽带业务、移动通信、大客户专线无疑是联通当前最重要的三大业务和增长热点, 此外, IPTV业务、NGN业务和其它高价值增值业务也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发展, 联通多业务综合承载趋势明显。
当前基站采用E1/FE混合出口, 最适合采用MSTP技术。由于MSTP支持二层交换、统计复用、VLAN等二层IP功能, 可满足基站IP化后, 语音IP业务高QoS的通过和宽带IP业务在传输网上的带宽收敛和共享。在应对目前基站业务承载、传输效率、保护、QoS、维护等方面, MSTP是目前最佳的承载技术, 可满足3G基站未来2~3年的承载需求。因此, MSTP网络是当前固定语音业务、2G TDM业务以及3G的TDM和IP混合业务承载最主流的技术。
而PTN利用PWE3技术实现多业务 (TDM、ATM、Ethernet等) 的仿真和统一承载。PWE3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是一种端到端的二层业务承载技术, 属于点到点方式的L2VPN。在分组网络的两台PE (Provider Edge) 中, 利用LDP信令实现对PW (Pseudo Wire) 标签的自动分发, 利用RSVP-TE实现LSP标签的自动分发。通过隧道模拟CE (Customer Edge) 端的各种二层业务, 如数据报文、比特流等, 使CE端的二层数据在PTN网络中透明传递。
PTN融合了传送和数据能力, 在以面向连接的方式实现IP化和电信级的同时, 尽量去除一些复杂的协议和处理, 降低网络复杂度和成本。
PTN为实现数据业务的高效承载而诞生, 通过高效统计复用功能、分组化的弹性管道可以“消峰填谷”进行带宽复用, 相对SDH的刚性VC管道, 能很好地提升带宽利用率。以Vodafone现网为例, 其采用3:1的带宽收敛比, 对于突发特征明显的数据业务, 能实现高达50%的带宽节省。
但PTN技术由于采用与现有的IP网络不同的技术体系, 与现有的IP网络无法实现无缝融合, 无法实现端到端的VPN规划部署, 无法实现动态PW业务, 网络灵活性、扩展性存在不足。其次, 新建一张解决3G基站业务的PTN网络投资高, 需要投入的维护力量多, 因此, PTN只是一种过度性的解决方案, 不适合联通综合业务的承载。
如何实现MSTP的平滑演进?
随着3G数据业务的发展, 承载网面临宽带化挑战, 需要带宽成本更低、带宽提供能力更强的技术替代TDM网络承载3G数据业务。PTN是解决3G业务的最佳技术, 但不适合未来联通综合业务承载。
通过扩容、EoS等方式, 可以解决3G初期阶段的业务需求, 但由于SDH的通道是刚性的, 不支持统计复用, 3G后期传送效率低。建设承载网不仅要考虑多种业务因宽带化发展带来的流量爆炸式增长、需要提高带宽资源的投资回报率等问题, 还需要兼顾联通目前庞大的MSTP现网和长期存在的TDM业务。针对“技术可以革命, 网络需要演进”的公理, 承载网发展必须关注和现网的融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联通目前的MSTP网络已经非常庞大, 如果现网的MSTP支持向PTN的平滑演进, 无疑是联通解决3G业务承载时投资最小、见效最快的解决方案。
联通目前新建的接入层传送多采用622M环, 早期的155M接入环也大部份已经改造为622M环。一个接入环按照接入10个基站计算, 可支持单基站50M带宽, 基本可满足中长期3G业务的发展。接入层带宽的增加, 会造成汇聚层带宽的急剧增长, 这就面临着汇聚层的网络改造。如果能基于现网设备平滑演进, 在汇聚层支持分组环和SDH环, 分组环支持统计复用, 这样在原有的SDH业务不改变的情况下, 通过汇聚层的平滑演进, 就能支持带宽的统计复用。
图1所示方案, 是通过汇聚层平滑演进, 解决了汇聚层带宽收敛的问题, 同时利用了原有的接入层网络。但随着数据业务继续增长, 会发现接入层通过扩容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 这时需要通过接入层演进, 在接入层支持双平面, 建立接入层的分组环。在维持原TDM业务不变的情况下, 使快速增长的分组业务通过分组平面传送和管理, 有效地降低数据业务增长带来的带宽压力。
图2方案的关键点在于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初期先改造数量相对较少, 但容量相对较大的城域汇聚层, 形成基于分组的城域汇聚网, 同时该汇聚网具有对原有接入层SDH网络 (对接入SDH承载的VC通道化的E1电路, 或Ethernet Over SDH电路完成到PW的仿真和向分组的转换) 和未来接入层分组网络进行Hybrid接入的能力;随着IP业务的逐步增加, 传统业务的逐步减少, 城域接入层逐步完成IP化;最后, 业务实现了ALL IP, 网络也随之完成了彻底的IP化改造。
微波是综合承载的有力补充
微波通信的特点:跨越空间能力强, 能适应各种传播环境;投资少, 见效快, 无需线路建设, 维护方便;具有很强的抗自然灾害能力, 易于快速恢复;组网方便灵活, 并满足各种通信业务传输质量的需求。微波的缺点:传输质量受大气、气候和地形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传输容量有限;微波厂家多, 与现网传输设备无法统一网管。由于这些缺陷, 目前微波主要用于光缆无法铺设、带宽需求比较小的场合。
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 根据空口类型的不同, 将微波重新分为两类。TDM微波, 提供固定传送管道 (调制固定, 容量固定) , 适合于传统2G业务和传统固网业务;IP微波, 采用自适应调制 (AM) 技术, 提供弹性传送管道, 容量最高提升4倍, 是面向3G和宽带业务的最佳选择。IP微波又可细分为Hybrid微波和Packet微波等。
IP微波采用了许多新技术, 从而克服了传统微波的很多缺点, 比如可实现TDM业务、ATM业务、IP业务的统一承载;自动调整技术 (AM) 可根据天气状况自动调整带宽功能, 使网络更弹性, 语音等高级别业务始终受保障;带宽容量上则从PDH微波的几个E1提升到单载频最大800M, 再通过单设备多载频聚合, 空口带宽高达1.6G。一些厂家的微波设备, 则可以直接与现网SDH或PTN设备统一网管、混合组网, 从而解决了微波无法管理的问题, 大大减轻了传统微波所带来的维护压力。
新型的宽带化、IP化的微波将成为联通综合传输承载的有力补充。
ALL IP促使OTN统一传输网
OTN, 通常也称为OTH (Optical Transport Hierarchy) , 是通过G.872、G.709、G.798等一系列ITU-T的建议所规范的新一代“数字传送体系”和“光传送体系”。
从居于核心地位的G.709协议, 可以看出OTN跨越了传统的电域 (数字传送) 和光域 (模拟传送) , 成为管理电域和光域的统一的标准。换言之, OTN处理的基本对象是波长级业务, 将传送网推进到真正的多波长光网络阶段。
从电域看, OTN保留了许多传统数字传送体系 (SDH) 行之有效的方面, 如多业务适配、分级的复用和疏导、管理监视、故障定位、保护倒换等。同时, OTN扩展了新的能力和领域, 如提供对更大颗粒的2.5G、10G、40G业务的透明传送支持, 通过异步映射同时支持业务和定时的透明传送, 对带外FEC及多层、多域网络连接监视的支持等。
从光域看, OTN第一次为波分复用系统提供了标准的物理接口 (服务于多运营商环境下的网络互连) , 同时将光域划分成Och (光信道层) 、OMS (光复用段层) 、OTS (光传送段层) 三个子层, 允许在波长层面管理网络并支持光层提供的OAM (运行、管理、维护) 功能。为了管理跨多层的光网络, OTN提供了带内和带外两层控制管理开销。
构筑面向All IP的宽带传送网 (BTN) , 需要集成多种新一代技术, 如WDM、ROADM、40G/100G线路传送、ASON/GMPLS、集成的Ethernet汇聚能力等, 而OTN成为整合多种技术的框架技术, 成为面向ALL IP宽带大颗粒统一的必然趋势。
新一代OTN设备结合了WDM的容量、长距传输和OTN的灵活性、可管理性的优势。系统支持80个光通道, 单波长最大带宽为40G, 整个系统容量达到3.2T。系统集成了多维ROADM、完全无阻塞的ODU交叉和GMPLS控制平面, 其解决方案优势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集成WDM的OTN:提供对OTN协议的全面支持, 如标准化的G.709封装映射、交叉连接、开销处理、FEC、多层连接监视 (TCM) 、光层OAM等。设备提供独有的三层流量疏导结构, 光层的多维ROADM完成端到端波长业务的快速部署, 电层的交叉连接矩阵完成本地业务的分插复用、必要的光信号再生和波长变换, 可选的LAN switch功能完成以太业务 (FE, GE) 的汇聚, 进一步提升带宽利用率。
面向IP的Any ADM技术:系统在华为原有GE ADM技术的基础上, 对ADM技术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允许4路/8路任意协议、任意速率业务汇聚到一个2.5G/10G波长, 并完成任意的基于接入业务颗粒的分插复用或交叉连接。Any ADM技术是对OTN网络的一项重要创新, 使OTN设备对任意颗粒的业务都能够高效友好地接入、汇聚并完成任意时间、任意地点 (站点) 的分插复用 (ADM) 。ANY ADM使定位于网络核心的OTN设备可以扩展到城域汇聚接入层, 满足宽带接入对网络带宽和灵活性的需求。
智能光组网:内置的A S O N/GMPLS控制平面可以统一管理光层和电层业务, 完成自动发现 (包括拓扑、光纤、波长发现等) 、波长/子波长业务自动创建、自动波长/子波长业务的Mesh网络保护和恢复等。此外, OTN/GMPLS网络, 允许运营商开展多种增值业务如leased wavelength、SLA、BOD、OVPN等。
新一代OTN传送和交换设备提供对IP/Ethernet业务的友好支持, 提供透明传送和基于Ethernent的汇聚两种模式, 允许FE、GE、10GE业务任意的复用、交换。对于IPTV业务特别设计了基于波长和GE颗粒流量的广播或组播能力。
新一代OTN/GMPLS网络允许运营商端到端快速部署业务, 彻底解决了传统WDM设备缺乏OAM能力、OPEX高昂的问题。OTN/GMPLS网络允许运营商直接在光网络设备上开展Ethernent (EPL、EVPL) 以及存储 (FC、ESCON、FICON及GE) 等专线业务, 从而降低了对多种层叠网络设备的依赖, 通过可运营的光网络直接提供更高品质、更低成本的具有电信级可靠性的专线业务, 从而令运营商获得了新的投资获利机会。
GMPLS/ASON渐趋主流
在数据业务蓬勃发展这个外因的驱动下, 加之传统传输网络本身限制这个内因的作用, 一种能够自动完成网络连接的新型网络概念—自动交换光网络 (GMPLS/ASON) 应运而生。智能光网络将SONET/SDH的功能特性、高效的IP技术、大容量的WDM/OTN和革命性的网络控制软件融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自动交换光网络, 并将由此构成下一代网络的基础, 从而为运营商提供一个弹性的、可伸缩的、可扩展的光网络, 以提高网络的运营和管理能力, 降低维护成本。在传统的光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的概念不仅是十几年来传送网概念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也是传送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
技术承载网 篇2
文/董其炳
传送承载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仅仅满足于话音业务,移动、视频、游戏、娱乐等业务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这些就是我们所熟悉的NGN、3G业务。
广义NGN网络架构与传统的电信网络在本质上的差别,就是承载与控制分离,无论什么业务,都通过IP统一承载传送,新业务开发和宣传等等可以由第三方完成,业务的种类极大丰富,网络流量也随之大增。因此,对运营商来说,业务管理和网络建设成为其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挑战。其中网络管理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承载网,以实现在综合业务承载、扩容、QoS、安全、技术选择等方面均能很好地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
目前,如何确保IP承载网的安全和传送业务的高QoS,是IP承载网面临的最大问题。在IP城域核心网,依靠强大的芯片设计能力,可以制造出超能力的大型路由器,因此普遍采用这种超能力设备实现轻载传送,配合DiffServer调度机制以及MPLS端到端面向连接的处理机制,可以很好地确保核心网路由转发的性能。
在网络安全方面,随着IP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三层的FRR快速重路由保护机制可以提供快速的网络保护,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商用验证。正是基于此,大部分运营商的IP承载网都是先做干线,以典型的Router+WDM方式来构建,或者是优先实现城域IP核心承载网,也是典型的Router+光纤直驱/WDM方式,例如中国电信的CN2、中国移动的17951长途话音交换以及电信网通的PSTN智能化改造等等。
在接入层目前面临的问题就相对较多。接入层可以选用的技术很多,但是缺乏最佳的技术,只有选择相对较合适的技术。传统的L2对于QoS和安全性问题无能为力,光纤直连在网络安全性方面也不适合长远发展,而MSTP技术因为可以解决接入网的QoS、安全等问题,是当前比较好的选择。此外,电信级以太(CE)概念的提出,也正是为了解决传统以太传送设备的安全性、QoS和可靠性问题,使以太技术能适应城域电信业务传送的需求。
城域波分综合承载迎来新高潮
随着EOS(Ethe.netOverSDH)和EOW(EthernetOver WDM)技术的发展,在MSTP和城域波分中也逐步融入内嵌RPR和二层交换等功能,以便在实现透明传送的同时,也实现功能完善的二层交换功能,供不同场合灵活使用。
光网络中对业务的转发是透明的,无论什么样的业务都可按配置好的电路端到端透明直达,中间无需逐包处理,就能达到时延最短和QoS最高保障的效果。因此在干线上,最佳的选择是Router+DWDM,以使不同地点之间的业务经过波分承载直达。由于DWDM能提供丰富的物理层保护方式,可减少中间Router层层转发,因此能很好地解决网络QoS和安全性问题,
目前,在国内,由于城域内光纤管道比较丰富,因此城域核心网用Router光纤直驱的方式比较普遍。这种应用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光纤和管道消耗较快,光纤管理难度大,光纤直驱将会逐步减少。部分运营商由于光纤资源不够丰富,Router互连常常选择采用城域波分(M-WDM)。当前主流的城域波分为40波容量系统,最高带宽可达40×10G,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在本地网应用中,由于县到市距离远,光纤直驱无法满足跨距需求,且长途光纤资源紧张,城域波分综合承载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在当前本地网建设中,40波的城域波分成为建设主流,它充分满足了IP、传统窄带、大客户以及未来3G业务的带宽需求。
随着光器件不断成熟,纯光交换机制在波分系统中逐步商用化,配合ASON功能,基于ASON的下一代城域波分系统调度和管理将越来越方便,波分设备的组网也将彻底摆脱环形结构,具备构建网状网(MESH)的能力,更适合业务承载。“Router+光纤直驱”的组网方式必将逐步被“Router+ASONWDM”取代,具备ASON功能的下一代智能城域波分系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高峰。
MSTP在城域接入网中应用越来越多
由于传统互联网业务粗放式经营,带宽需求不仅盈利能力差,缺乏增值业务,而且对QoS和安全性要求低,因此MSTP在互联网建设中应用不多,主要是解决部分地区拉远问题。
NGN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完全不同,高附加值业务对网络时延、抖动等各种QoS要求极高,采用传统的建网模式不能满足新业务需求。而MSTP承载IP业务对其时延、抖动和高QoS等需求能很好满足,且MSTP支持丰富的以太业务传送功能:透传、MAC二层交换、VLAN、QinQ、MPLS、内嵌RPR等等,满足各种场合下IP业务的传送需求。
对于局部带宽需求高的密集城区,MSTP可能承载能力不够,可以考虑采用小容量城域密集波分或者粗波分承载业务,满足大容量业务QoS和高安全性传送需求。
作为构建城域接入网的优选方案之一,MSTP在实现IP业务接入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承载3G和大客户等多种业务接入,实现多业务综合承载,避免建设多张承载网造成的重复投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将来临的3G建设。3G网络的承载网也是广义城域网的一部分,因此在建设新一代城域网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进去。无论是WCDMA还是TD-SCDMA,都要求传送设备提供高精度时钟。从这方面来看唯有MSTP/SDH能够满足这一条件。当前3G可商用版本的基站传输都是基于E1的ATM传送,MSTP继承了SDH的所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3G基站的时钟和E1业务传送问题。MSTP通过板间扩容平滑升级支持以太业务处理,通过简单的网络改造即可实现未来NodeBIP化传送传输需求,保证运营商的前期网络投资。
另外,据统计,全国企业注册数量达到1500万家,但其中有专线网络的仅有10%,即使是拥有专线的企业,还面临专线网络升级、改造和补点等建设需求。通过建设专线网、提升带宽、完善专线覆盖来提升企业的信息敏感度和企业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大客户专线建设无疑是运营商目前和未来的战略型业务之一。大客户业务类型繁多,常见的有FR、DDN、ATM、SDH和IP等类型专线,为避免建设多张网络,主流建设思路可以优先考虑MSTP网络承载所有专线,提升专线提供能力。
综前所述,“城域波分+路由器”将是未来城域核心网的主流建网模式,随着ASON城域波分的不断成熟商用,路由器光纤直驱的应用模式将逐步淡出。而在城域接入网,为了降低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建设综合承载接入网是有效措施,当前MSTP更是承载多业务、确保接入网安全和可靠性的优选方案。(董玉楠编辑)
技术承载网 篇3
关键词:NGN承载网;路由技术
1 承载网需求
部署NGN 业务时必须面对QoS、地址规划、可靠性、网管和用户安全等复杂问题。从QoS 角度看,目前国内运营商普遍采用轻载加区分服务的方式,做得比较领先的运营商在此基础上再引入FRR 和流量工程(TE)作为配合,如中国电信CN2。IP 地址的规划则需要解决扩展性和公私网互通问题。目前上述方面已经研究的非常多,下面从网络的高可靠性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固定网络运营商大多以交换形的城域网作为承载。在这样的网络中,为承载NGN 业务,需将三层交换机改造为核心路由器;接入交换机改造为业务路由器。
通常NGN 业务系统不支持路由协议,一般采用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保障。 而.VRRP 出现在七八年前,其切换时间在3s以上。
在网络级上, 经常采用Graceful Restart作为保护手段,该技术对设备和协议的要求较高,存在一些限制,同时在重启的过程中,极易导致长时间(数秒到数百秒)路由黑洞和环路,这在承载电信级业务的网络中是无法容忍的。
2 NGN承载网最佳实践
2.1 服务质量(QoS)
首先, 在骨干网部署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FRR 和DiffServ技术,保障核心和大区的切换时间,并结合轻载保障QoS。 其次在城域三层网络中部署DiffServ,目前领先的设备可做到严格带宽保证。
最有挑战性的是接入网络建设, 目前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技术作为MPLS技术在以太网上的一种补充手段,可以充分实现DiffServ、FRR、VPN部署和接入的结合,因此在三层网络边缘部署VPLS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的二层交换机无法克服的问题。
2.2 网络级可靠性
VPLS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二层IP接入网的可靠性问题,做到50ms级的链路切换。 其建设思路如下:
将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替换为支持VPLS应用及有良好QoS 保障机制的以太网业务交换机,业务路由器和业务交换机之间组成Secure VPLS架构。
通过在业务路由器与业务交换机之间使用VPLSFRR 技术来保证收敛时间小于50ms,同时通过用户系统自有机制来实现用户系统和业务交换机之间的链路故障快速收敛。不同的业务流在各节点内划为不同的VPLS实例、在节点间的核心网内将业务流划为不同的二三层VPN。
最终, 全网业务系统端到端的VPN架构为;节点内VPLS+核心网MPLS VPN+节点内VPLS,配合使用FRR、DiffServ,最大限度提供可靠性。
2.3 设备级可靠性
对承载实时业务的网络、 合理的方式是采用不间断路由(NSR)的保护机制。
NSR技术使路由器设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可用性、使主控卡在切换时、做到不中断路由、不中断转发、不中断业务,并且使邻近的路由器不受任何影响。这一技术比传统的不中断转发+GracefulRestart方式具有更好的系统可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不中断业务功能,它保证路由器的主备控制卡的平滑切换,对邻居路由器没有任何影响,无需路由协议的扩充,实施起来简单易行。
2.4 网络安全
通常NGN承载网会建设成与Internet隔离的私有网络,但是由于接入用户等需求,不能够做到完全的隔离。因此面临的风险来自网络边缘,同时协议自身所导致的漏洞也不可忽视。承载网可考虑边界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实时检测,防止对承载网核心设备的攻击。作为路由协议而言,除需要关闭常见的服务外,需重点部署对于设备控制和转发平面的防护。如在控制平面,可通过设备专用芯片,建立专门的会话过滤,为正常的会话和其他攻击手段建立区分服务,有效地解决针对路由协议和控制信令的攻击。
3 路由技术
传统电话交换网在建立呼叫的时候,首先根据被叫的E.164号码确定下一个交换局的信令点编码,然后根据信令点编码经NO.7信令网进行呼叫路由,所有呼叫路由的实质是根据E.164号码确定信令点编码,再利用信令点编码进行呼叫路由。
与传统PSTN(PublicSwitchTelephone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网络不同,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的呼叫路由实质上是根据被叫用户的地址确定下一跳软交换或者是直接定位到被叫终端。而被叫用户的地址可以是E.164号码、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器)形式或IP地址。
网络的融合和寻址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原来的PSTN网和IP网的路由方式不再能够适应通信的需要,下一代网络的路由技术中,必须考虑到号码翻译的问题。所以有了研究下一代网络路由技术的必要。
下一代网络中的控制层和业务紧密相关,需要和各种系统打交道,如路由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子系统等,这是真正体现网络智能的部分。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层面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路由问题。那么,下一代网络的路由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1)用户定位和网络寻址问题;(2)不同的NGN(NextGenerationNetwork,下一代网络)网络之间存在路由互通的问题;(3)NGN用户移动性问题。
4 下一代网络路由解决方案
(1)层次化软交换路由体系。
对于大型的NGN网络,借鉴了PSTN分层的思想,将软交换划分为不同层次以实现多级路由,但是其用户面的承载仍为端到端分组承载。
将NGN网络服务分成两种,域内服务和域间服务。其中域内服务是指在NGN的某个区域内的软交换服务,本区域内的软交换只需要了解本区域内的路由信息就可以了。对于非本区域的路由信息只需将呼叫请求转发到与本域内服务软交换相连的域间互连软交换就行了。而本区域内的服务软交换着重为域内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业务。域间服务软交换有负责NGN不同域之间路由的功能。一旦出现域间互连的软交换路由数量过多的情况,应考虑将域间互连的软交换分成多级结构,但是所有级内服务的软交换还是平面结构。
这种分层路由的静态路由方式沿用了PSTN网的多级路由体系。其优点是每个软交换的路由数据相对来说较简单,整个网络的组网结构非常清晰。
(2)定位服务器路由体系。
对NGN的要求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交换设备都有能力直接定位对端的设备,而不需要逐跳转发呼叫信令,可以通过集中设置共享定位服务器来满足这样的要求。
当一定区域的软交换扩展到一定数量时,可用定位服务器为本区域中的软交换提供路由服务。本域内的软交换之间可以保持彼此的路由信息以确保快速建立呼叫。此时每个软交换只与其对应的那个定位服务器联系,由定位服务器来完成对目的软交换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软交换保存其控制范围内用户的完整路由信息和同一域内的软交换之间的路由信息。同时,还可以考虑在软交换或者是定位服务器中将一部分常用的地址建立本地映射库以加快呼叫连接的速度。定位服务器的数量根据网络容量的大小来设置。
由于定位服务器不是下一代网络的网络框架中定义的标准网络实体,而是在下一代网络中为了解决大型网络路由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功能实体,所以定位服务器的功能和特性还没有得到业界一致的认可,不同的设备制造商有着不同的做法。
定位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有通过协议来完成定位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互换,通过协议接受路由查询申请。定位服务器支持E.164、IP地址、URL等路由信息,支持类似于PSTN的多层结构,可以划分不同的域和层次。各个级别的定位服务器均具有汇接和查询功能,提供安全性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别需求实现监控等特殊服务。
从路由信息的获得方式来看,定位服务器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两种。静态路由是指定位服务器之间以及软交换服务器和定位服务器之间路由信息的静态配置。由于软交换服务器与定位服务器一般都是有静态IP地址的,因此可以在定位服务器和软交换服务器中保存用户号码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为了克服静态路由灵活性差等缺点,不同的厂商采用TRIP(TelephonyRoutingOverIP,IP电话路由协议)、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DIAMERER、RAS(Registration Admission Status,注册容许状态)、H.323AnnexG等协议来实现定位服务器与定位服务器之间以及定位服务器与软交换服务器之间的动态路由。也正是因为各厂家采用不同的协议实现动态路由,所以才存在互通的问题。
(3)基于DNS(DomainNameSystem,域名系统)的动态路由体系。
在NGN系统中,E.164号码、URI(UniformResourceI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符)地址和IP地址终端用户同时存在。用户具有多种地址方式,如SIP(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终端在与POTS用户通信时需要有一个E.164号码,SIP终端之间通信时可直接使用URI地址。当NGN网络中URI地址逐渐广泛使用时,NGN网络的动态路由可以采用成熟DNS体系来实现。NGN网络在使用DNS动态路由时,除目前IP网上广泛使用的传统域名翻译DNS之外,还将引入一种新型的DNS,这种新型的DNS采用ENUM(Telephone(E.164)Number Mapping,电话号码映射)协议完成E.164号码与URI地址之间的映射,称为ENUMDNS。
ENUMDNS系统采用分级树状结构,与目前域名解析DNS系统完全相同。当NGN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要像InternetDNS系统一样,需要考虑运营商及国际互联,此时必须对ENUMDNS进行全球统一规划。
LTE对承载网的技术要求 篇4
一、产生的背景
随着3G业务的全面开展,业务从传统的单一个人语音接入拓展为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综合性信息服务。运营商不仅要面对建设投资成本、新兴频段的利用等方面的挑战,还要面对数据业务剧增导致的巨大带宽需求。随着无线网络新技术的成熟与带宽需求的推动,运营商已经做好大规模商用LTE的准备,而在整个网络建设的投资中,传送网则不足1 0%。由于投资的巨大差异,运营商很少会因传送网的I P化而去改造现有2G/3G基站,只会要求传送网具备多业务传送能力。
二、对承载网的关键技术要求
LTE是随着3G网络演进而来的网络,业务类型已由原有的语音业务向以太网业务演进,MPLS技术的成熟使得新设备在承载业务类型方面不仅要具备原有网络的稳定、安全同时要求承载效率更高效。为此LTE作为从3G演化而来的网络,对承载网产生以下几点需求:带宽、接口支持、同步、安全性及保护、Qo S。
2.1高带宽
LTE帧结构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LTE网络用到的频率带宽有1.4M、3.0MHz、5MHz、10MHz、15MHz以及20MHz。每频段内又划分多个子载波来传输信号。据TD-LTE的实验室测试结果,TD-LTE的实际下行峰值速率约82Mbps,实测最高数据为下行70Mb/s。TD-LTE基站的传输带宽需求是现有TD-SCDMA的至少10倍。
2.2同步时钟
LTE网络对承载网的时间和时钟同步要求相当严格,特别是TDD LTE制式的时分双工系统。针对LTE网络的时间同步以及数据传输需求,承载网在承载数据包基础上提出了1588V2协议。1588V2基于包交换网,容易在IP网上实现同步,能达到亚微秒级的同步精度,可同时提供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
2.3接口
与传统2G/3G网络不同,LTE要求承载网不仅提供物理接口以太网化,同时要求承载网节点设备IP化,即要求承载网的接入汇聚层采用具有分组交换功能的传输设备,同时要求设备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具备选路/建路的功能。目前运营商倾向比较明显的组网方案有PW+L3MPLS或者CE+L3MPLS。
2.4Qo S
根据3GPP规定,UE至PDN-GW单向时延最严格为50ms。LTE网络对业务的时延、丢包率、优先级都有严格的要求,业务类型主要分为实时类和非实时类,时延要求最高不超过300ms。
2.5网络安全性及保护
LTE网络要求承载网在二层具有PPTP、L2TP等协议,在三层具有严格的网络安全协议。目前承载网在二层数据链路层已采用隧道协议,隧道协议含PPTP、L2TP等。在第三层IP层主要采用IPSEC协议。
承载网中二层隧道协议与三层隧道协议的比较如下:(1)应用范围:PPTP、L2TP主要用在远程客户机访问局域网方案中;IPSec主要用在网关到网关或主机方案中,不支持远程拨号访问。(2)安全性:PPTP提供认证和加密功能,但安全强度低;L2TP提供认证和对控制报文的加密,但不能对传输中的数据加密;IPSec提供了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
三、结束语
未来的移动承载网络,要求提供更高的带宽资源满足未来数据业务爆炸式增长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良好的网络扩展性可以帮助运营商减少网络替换成本,保护现有投资,有助于控制网络建设的总成本。只有选择适配业务网络发展的承载网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
参考文献
[1]杜伟.解读LTE对承载网的需求《移动通信》.2009年23期
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探析 篇5
QoS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等方面描述了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总体要求,然后又描述了设备关键技术需求,最后给出了总结与建议。
关键词:IPTV业务对承载网 业务隔离 可靠性 安全性
0 引言
为实现IPTV业务的承载, IPTV承载网从功能上应支持各种业务的用户接入、用户认证、内容传送、服务质量保障、安全性保障以及可靠性保障,并满足业务所需的带宽、服务质量、组播、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要求。
1 总体要求
1.1 网络带宽要求 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带宽要求主要体现在IPTV视频流媒体业务上。IPTV视频流媒体业务可选采用MPEG4、H.264和AVS编码。一路高清视频业务流至少需要8M网络带宽支持。
具体对应到承载网的各个层次的带宽需求如下:①骨干/城域网带宽需求=TV节目*频道带宽+最大并发VoD*节目带宽。②部署内容分发网络(CDN)后,中心服务器(CS)到边缘服务器(ES)间的VoD带宽需求=最大并发VoD*(1-命中率)*频道带宽。③接入网带宽需求=min(TV节目,最大并发用户数)*频道带宽+最大并发VoD*节目带宽。
如果考虑到视频FCC特性的部署,则还需要考虑快速频道切换带来的带宽突发影响: FCC增值业务对带宽的需求为:直播业务总带宽x 同时切换频道用户峰值比率(10%) * FCC带宽突发比(1.3)。
1.2 业务隔离 IPTV业务的承载应与其他业务进行隔离,隔离方式可以基于专用的物理网络,也可以基于多业务承载网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网络。如果采用逻辑隔离,城域网应支持IP VPN技术,包括BGP/MPLS VPN。宽带接入网部分的虚拟网络隔离技术应支持VLAN 、PVC或VPLS。
IPTV承载网应支持基于业务的隔离,在与非IPTV业务隔离的同时,还应支持~IPTV组播业务与单播业务的隔离承载。IPTV承载网还应支持基于用户的隔离,即将接入节点上的不同用户进行隔离。
1.3 组播要求 IPTV直播视频业务适合采用组播方式向用户提供,IPTV承载网全网应提供对组播的支持。具体对应到承载网的各个层次,IPTV承载网应满足下列要求:①骨干网应支持PIM-SM组播路由协议,若跨域实现IPTV业务,还应支持跨域组播,包括MP-BGP、MSDP协议;②城域网应支持PIM-SM组播路由协议和IGMP组成员管理协议;③接入网设备应支持IGMP Snooping /Proxy,实现可控组播;④IPTV承载网应支持在不同的组播复制点实现最终用户的组播复制(包括业务接入点、二层接入点复制);⑤IPTV承载网应支持不同的组播控制与复制的方案结合(业务接入控制点与二层接入点),要求组播控制和复制在同一设备上实现;⑥实现组播源、集合点(RP) 的冗余备份功能。
1.4 网络QoS要求 视讯会议业务是一种实时的端到端行为,QoS保证至关重要,要满足IP视讯技术规范规定的网络QoS要求。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业界对以上几种业务的QoS经验值如下:
■
IPTV承载网的QoS机制主要是区分服务,通过城域/汇聚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分层考虑来实现。
1.5 可靠性要求 为了保证用户连续、不中断的收看视频节目,需要保证网络传送的可靠性,在故障的情况下,应在<1s的时间内进行恢复,对可视电话来说,故障恢复时间应<50ms。在BTV业务中,为了获得与传统电视一样的用户体验,在节目切换时,获得新的节目的时间应<1s。如果物理层采用了SDH传输来承载,那么SDH层可提供50ms链路恢复的保护能力。另外SDH的快速故障检测机制也可为IP层提供快速的链路故障信号。如果物理层基于裸光纤,那么可采用BFD来提供快速故障检测机制;如果是通过链路捆绑方式提供的互连链路,那么该链路相对于普通的非捆绑链路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1.6 安全性要求 IPTV承载网不仅应保障IPTV承载网的自身安全,还应提供对IPTV业务网安全的保障。IPTV承载网与互联网直接相连,应抵御各种来自外界的安全风险,保障自身的安全性。IPTV承载网自身安全性包括以下层面:①保障数据平面安全,提供机制限定用户流量行为,抵御来自攻击者对数据平面的恶意攻击;②保障控制平面安全,对路由分发、标签分配对等体建立信任关系认证,防止路由泄漏、资源耗尽攻击以及转发路径的欺骗等;③保障管理平面安全,防止配置信息的泄漏、未授权的入侵以及对管理系统的拒绝服务攻击。
IPTV承载网保障业务网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层面:①保证业务系统CS、ES、SMS、EPG等业务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入侵;②用户只能有限制的访问节目EPG和提供流媒体的CS及其CACHE(ES);③要保证用户PC或STB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④防止非法IPTV用户对IPTV资源的访问。
2 设备关键技术需求
2.1 SR 支持PIM SPARS-DENSE MODE,支持200个组播组以上;支持DHCP RELAY/SERVER,支持OPTION82;支持接口VLAN/SVLAN的混合模式;支持高密度GE端口。
2.2 BRAS 支持根据源/目的IP地址进行流分类,支持每个PVC 4个队列以上,支持基于队列的Trafic Shaping限速,支持SP/WRR调度;支持ACL策略进行组播频道控制、上网限制;支持良好的组播性能(100个组播组以上),支持用户侧非法组播源限制;支持虚拟路由(VR)功能、支持IGMp协议、支持组播路由技术:PIM-SM、PIM-DM、支持IGMP Proxy(IGMP代理)协议;支持组播业务控制。
2.3 DSLAM/OLT支持每个ADSL端口4条PVC以上;支持4K个VLAN,支持跨VLAN组播;支持IGMP PROXY;支持DHCP OPTION82;支持两级复制架构,主交换板到用户板,用户板到端口;整机支持200个组播组以上,单播支持64个组播组以上;主交换板线速转发,提供线速的组播复制能力;用户板的组播复制能力>10M×端口数;支持根据VLAN/802.1p实现业务区分;支持WRR/SP的优先级调度;支持组播控制及CDR;支持多个上联接口。
2.4 ADSL Modem端口要求:支持4个全双工的
10/100Mbps自适应以太网口;支持端口之间的二层隔离;支持以太网端口与PVC的绑定;端口与业务绑定。
QoS要求:支持CBR/rtVBR/UBR和802.1p,实现对上行流的QoS;上行方向应支持根据端口划分四种优先级,支持802.1p二层优先级标记功能;上行端口支持UNTAG/TAG模式;上行方向应具有四个不同优先级队列,必须支持严格优先级调度算法。
IGMP报文处理要求:支持IGMP Snooping功能;缺省情况下,IGMP报文只在IPTV的端口转发。
缓存能力:应支持1518字节包长的40个数据包的缓存能力,以支持少量突发性数据业务。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IPTV业务的广播特性和大带宽需求,现有IP承载网需要进行优化和改造,主要是进行IP组播、城域扁平化等改造。IPTV点播业务是通过构筑在CN2骨干和城域骨干上的CDN网承载传送的。业务对承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大带宽需求上。
参考文献:
[1]龙飞,王维华.IPTV业务对承载网影响及优化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李红双,冯志杰.IP承载网带外网管应用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01).
[3]侯佳佳.将网格化思维应用于浦东有线网络的运维管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
技术承载网 篇6
关键词:中国联通,承载网,传输技术,PTN,MSTP,微波技术
1 PTN不适合联通“综合业务”承载
当前, 联通呈现出多业务综合承载的趋势:其中, 最重要的三大业务为固网宽带业务、移动通信、大客户专线;IPTV业务、NGN业务以及其他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承载业务在未来的几年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当前基站采用E1/FE混合出口, 最适合采用MSTP技术。集合了固定语音业务、2G TDM业务以及3G的TDM和IP混合业务的MSTP网络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同时, PTN业务由于采用了PWE3技术, 使得该项业务完成了多项业务 (TDM、ATM、Ethernet等) 的统一和集合。PWE3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 to Edge) 技术的本质是端口对端口的双层承载业务技术, 属于L2VPN方式的一种。在网络中, 两台PE (Provider Edge) 采用LDP信令对PW (Pseudo Wire) 标签进行自动分发, 同时采用RSVP-TE信令对LSP标签进行自动分发。
与SDH技术采用刚性VC通道利用宽带相比, PTN技术通过采用高效统计复用功能、分组化的管道, 以“消峰填谷”的方式实现了带宽多重利用, 能很好地提升带宽利用率。
但PTN技术存在的缺点使其不适合联通综合业务的承载, 只能作为过渡性的解决方案:PTN与当前网络不能完全兼容与连接;不能完全实现VPN规划部署的端口对端口的业务;PTN无法完成动态PW分配业务;PTN技术存在着灵活性、预留量不足的问题;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
2 如何实现MSTP的平滑演进
随着3G数据业务的发展, 3G数据的呼唤成本更低, 带宽能力更强的网络承载技术, 其中, PTN技术是最佳技术备选之一。
目前, 联通在新建的接入层上主要使用的是622M环, 而之前的155M环也逐步升级为622M环。如果上述升级全部完成, 基本可以实现单基站50M带宽的需求, 极大的推动了3G网业务中长期跨越式发展。同时, 随着接入层带宽的扩容, 将导致汇聚层的带宽也需要进行全面扩容, 这就需要同时对汇聚层的扩容改造。当然, 如果在当前的条件, 如果采用分组环和SDH环, 那么汇聚层就可以实现分组环的统计复用, 这样, 及时不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扩容改造, 也就是在原有的SDH业务不改变的情况下, 实现汇聚层的扩容改造, 也就是实现了整个带宽的统计复用。
3 综合承载的新方式:微波
近几年, 随着微波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得综合承载有了更多方式进行选择。其中, 微波技术的主要特点有:第一, 空间传输能力强大, 能够在适用各种传播介质;第二, 投资回报率较高;第三, 后期运行维护较低;第四, 可以适用多种环境;第五, 可以满足多种业务对传输质量的要求, 组网选择余地较大。同时, 随着微波技术的广泛使用, 也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第一, 传输时, 受天气等外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第二, 容量较小, 难以满足海量传输需求;第三, 目前市场微波厂家良莠不齐, 导致质量难以保证。正是由于上述客观缺点的存在, 微波技术还无法广泛使用, 只是集中在无法铺设光钎、传输量较少的地点和客户。
目前市场比较流行的微波技术主要有两种 (按接口类型的不同) :TDM微波技术、IP微波技术:传统2G业务和固网业务的固定传送管道;IP微波:3G和宽带业务的最佳选择, 它采用自适应调制 (AM) 技术, 提供弹性传送管道, 容量最高提升4倍。IP微波又可细分为Hybrid微波和Packet微波等。
相较于传统微波, IP微波具有多种传统微波不具备的优势:统一承载性:网络更具弹性;后期维护简单。由于上述原因, 采用IP技术的微波技术是联通综合传输承载的新方式。
4 Optical Transport Hierarchy技术广泛使用
由于ALL IP技术的广泛使用, 使得Optical Transport Hierarchy统一了整个传输网。
OTN, 新一代“数字传送体系”和“光传送体系”, 也叫做OTH (Optical Transport Hierarchy) , 由G.872系列、G.709系列、G.798系列等ITU-T规范所要求。
OTH技术的处理对象 (基础) 主要是长波。该项技术既不同于光电传输技术 (电域) 也不同于数字传送技术 (光域) , 它成为了新时期传送领域的新标准、新规划, 使得能够更好地对电域和光域进行统一管理。
4.1 电域管理部分
OTN通过保留SDH技术的优势方面, 例如:多进程分配、进程监视管理以及进程缺陷定位等, 适应电域管理。与此同时, 它还通过支持2.5G、10G、40G等大数据的传输, 对原有电域管理领域和能力进行了扩展。满足了FEC以及多层次网络连接进程监视的需求, 如同步传输映射和定时传送功能等。
4.2 光域管理部分
OTN通过将光域进行分层, 使波分系统第一次实现了多级复用的标准物理接口, 极大的提高了目前市场, 不同运营商之间网络连接、兼容的问题。OTN主要将光域一次性地划分为:光复用段层 (OMS) 、光传送段层 (OTS) 以及光信道层 (OCH) 三个层次。通过分层, 使得在波长层面实现了网络多进程的管理, 同时也满足了光层运行、管理、维护 (OAM) 的多层次的需求。如何解决管理多层次网络管理的弊端?OTN主用通过实现了带内、带外两个层面的控制管理。
4.3 基于ALL IP的BTN宽带网的必然趋势
OTN在对电域和光域进行统一管理时, 需要构筑新一代网络基础, 创建新的传送技术, 比如WDM、ROADM、100G海量传输等, 而OTN可以兼容上述技术, 成为基于ALL IP的BTN宽带网的必然趋势。
OTH集合了WDM的容量, 具有传输距离长、灵活性大和便于管理的优势。其中, OTN支持80个通道, 单个通道支持的最大波长宽带为40G, 所以整个OTN标准系统的传输量为3200G。OTN系统整合了多维系统、通道无阻塞ODU以及控制平面。OTN系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ROADM技术的广泛运用
由于采用WDM技术, OTN技术由于将光域一次性地划分为:光复用段层 (OMS) 、光传送段层 (OTS) 以及光信道层 (OCH) 三个层次。其中, 光层的ROADM技术实现了端口到端口的迅速接入。对于电层的管理, 主要是通过交叉矩阵完成本地业务交叉使用以及波长的自动变换。LAN SWITCH技术可以完成亿态业务的汇合, 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利用率。
2) 基于ALL IP的ADM技术
OTN技术中的ADM技术是在原GE ADM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采用4路协议。其中, 实际速率业务汇聚到2.5G波长上, 可以实现网络所有IP服务的接入。ADM技术具有网络带宽和灵活性的接入要求, 通常将OTN设备扩展到城域汇聚接入层。
3) 光层智能化管理
OTN技术采用ASON控制面板, 实现了光层和电层业务的统一管理, 比如可以自动识别波长、自动建立波长、自动完成相关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及系统恢复。与此同时, OTH网络, 可以兼容leased wavelength、SLA、BOD及OVPN业务, 提高了运营商的利润率。
总之, 采用OTN技术的新一代宽带网络实现了端口到端口的快速传输, 极大拓展了网络服务功能及市场化的能力, 极大改善了传统WDM网络速度慢、容量小的问题。采用OTN技术的新一代网络极大拓展了光纤网络上相关业务的适用范围, 从而减少了对网络相关设施的数量。通过OTN技术, 改善了传统WDM网络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增值服务少的问题, 使得提供网络服务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了, 极大改善了运营商的投资回报率, 也为OTN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5 GMPLS/ASON技术逐渐广泛使用
如果实现传统光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的概念是传送网络和传送技术的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自动交换光网络 (GMPLS/ASON) 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概念, 能够自动完成网络连接, 它是由内外因双重因素推动产生:一方面当前的数据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作为外部因素;传统传输网络自身的缺陷作为内部因素。智能光网络将会是运营商运用的下一代网络基础, 它作为自动交换光网络具有高度融合型, 能够实现将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同步发挥作用。其中, 主要有:SONET/SDH技术的功能特性、高效的IP高效率技术、大容量的WDM/OTN的海量存贮以及具有跨时代的网路集中控制软件。同时, 智能光网具有可弹性, 可伸缩性, 可扩展性等优点, 从而在降低维护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网络的运营管理能力。最后, 由于自动交换光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宽带数据传输网络实现了实际运用阶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鲁义轩.ALLIP数据通信领域显现国产力量学术期刊.通信世界, 2009.
[2]李芸.OTN技术及其在南京电信传送网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 硕博学位论文, 2009.
技术承载网 篇7
近些年, 同煤集团的发展逐渐加快, 特别是地域上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同煤地区,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快速增长, 上网用户的持续上升, 公司的网络的带宽和设备处理能力已经更不上用户的发展速度, 用户上网质量逐渐降低。由其是沉陷区和棚户区用户的大量入住, 宽带用户快速发展。随着近几年网络用户不断发展, 同煤网络近期处于高负荷网络运营, 使同煤承载网网络的负载过高、冗余度降低、扩展性和灵活性降低,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链路负载过高:两区RPR环网链路忙时利用率超过70%, 路由出口链路忙时利用率超过80%, 已达到链路的使用极限。过高负载导致冗余度降低, 扩展性和灵活性降低, 不能满足同煤宽带网络的日常运营要求和业务增长的需求。
环网压力过高:宽带用户的大量增加, 由其是两区的用户的快速增长, 导致核心交换机处理压力过高, 从而导致核心交换机的MAC地址表项在高峰时溢出, 导致两区用户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户访问外网延时大、丢包率高、速度慢等问题。
硬件槽位不够:核心出口设备容量不足, 导致拥塞和压力过大的链路难以扩容和调整, 使处于出口的互联层没有了扩展能力。
在业务高峰和异常流量情况下, 导致出口链路和承载网、RPR环网等压力过大, 形成重大网络隐患, 在业务高峰和异常流量情况下将严重影响同煤宽带网络质量, 使得同煤宽带用户访问互联网网络的质量下降。
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本次确定的同煤核心承载网优化实施目标为:保证同煤网络稳定运行, 达到提升网速目的, 提升了用户宽带上网体验和宽带使用的性价比。提升了网络的稳定性, 解决了两区宽带用户发展瓶颈, 为同煤宽带用户提供了可靠保证。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技术:
2.1 BGP技术
BGP是一种既可以用于不同AS之间, 又可以用于同一AS内部的动态路由协议。BGP是一种与OSPF、RIP等IGP不同, 其着眼点不在于发现和计算路由, 而在于控制路由的传播和选择最佳路由。BGP使用TCP作为其传输层协议, 提高了协议的可靠性。BGP是一种路径矢量路由协议, 它采用到达目的地址所经过的AS列表来衡量到达目的地址的距离。路由更新时, BGP只发送更新的路由, 大大减少了BGP传播路由所占用的带宽, 适用于在Internet上传播大量的路由信息。BGP路由通过携带AS路径信息彻底解决路由环路问题。BGP提供了丰富的路由策略, 能够对路由实现灵活的过滤和选择。BGP易于扩展, 能够适应网络新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测试分析和流量监控、忙时数据对比测试。最终使用两台华为NE40E-X16电信级别高端路由器作为出口路由器和联通IP城域网口泉、振华两个节点互联。在提高路由处理能力的同时对至联通出口由2*8条GE千兆链路捆绑改成2*10GE万兆链路, 增加出口带宽;在核心承载网中为消除链路上的瓶颈, 核心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以及核心BAS之间全部更换成使用10GE万兆链路互联;这样在同煤IP核心承载网中就没有了链路上的瓶颈, 从而保证了用户宽带上网体验和宽带使用的性价比。
公司两台华为NE40E-X16和联通IP城域网口泉、振华两个节点设备分别建立EBGP邻居, 通过BGP学习到联通的公网路由;NE40E-X16将BGP学习到的路由发布给核心汇聚交换机。核心承载网内部网络通过OSPF协议互联, NE40E-X16 OSPF下发缺省路由, 并转发学习到的路由表。用户流量通过ospf下发的缺省路由到达NE40E, NE40E通过缺省路由或者BGP路由访问公网。公网到同煤核心承载网的回流量, 通过联通配置的静态路由, 与NE40E-X16 BGP发布的公网路由引导;NE40E-X16通过ospf把业务送到核心汇聚交换机。
2.2 NAT技术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是将IP数据包头中的IP地址转换为另一个IP地址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 NAT主要用于实现私有网络访问公共网络的功能。这种通过使用少量的公有IP地址代表较多的私有IP地址的方式, 将有助于减缓可用IP地址空间的枯竭。
为保障所属地区的相关信息业务, 我们通过大量的设备测试分析、数据对比测试。把T1200旁挂至NE40E-X16解决NAT转换用户, 节约资金。T1200旁挂NE40E做NAT, 与NE40E通过两条物理线路互联。T1200配置缺省路由引导上行流量, 下一跳指向NE40E-X16;T1200配置私网地址用户静态路由, 下一跳指向NE40E-X16, 引导回程路由。NE40E配置去地址池的公网路由, 下一跳指向T1200。用户流量从S8512上通过ospf下发的缺省路由到NE40E上, NE40E做策略路由把用户流量重定向至T1200上, T1200做NAT处理后, 通过配置的缺省路由把专线用户流量送至NE40E, NE40E通过缺省路由和BGP路由把访问公网。
2.3 MAC地址表项的问题
为了快速转发报文, 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需要维护MAC地址表。MAC地址表的表项包含了与该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相连的设备的MAC地址、与此设备相连的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号以及所属的VLAN ID。MAC地址表中的表项包括静态表项和动态地址表项, 其中静态表项是由用户配置的;动态表项包括用户配置的, 以及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学习得来的。静态表项不会被老化掉, 而动态表项会被老化掉。对于目的MAC地址能够在MAC地址表中找到的报文, 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会直接使用硬件进行转发;对于目的MAC地址不能在地址表中查到的报文, 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对报文采用广播方式进行转发。如果广播后, 报文到达了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网络设备, 目的网络设备将应答此广播报文, 应答报文中包含了此设备的MAC地址, 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地址学习将新的MAC地址加入到MAC地址转发表中。去往同一目的MAC地址的后续报文, 就可以利用到该新增的MAC地址表项直接进行转发了。如果将报文广播后仍然无法找到对应的MAC地址, 交换机则将该报文丢弃。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随着宽带用户的大量增加, 由其是两区的用户的快速增长, 导致核心交换机处理压力过高, RPR环网链路忙时利用率超过70%, 从而导致核心交换机的MAC地址表项在高峰时溢出, 导致两区用户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户访问外网延时大、丢包率高、速度慢等问题。
随后为减轻RPR小环的流量压力和提高两区宽带用户上网的质量, 通过前期晚忙时数据对比测试分析后, 可将沉陷区S8505所带部分两区宽带用户通过光缆直链到BRAS上, 从而降低RPR小环流量压力。在针对两区宽带业务的优化中, 发现沉陷区S8505业务板已不满足现网需求。本着节约成本及业务优化的原则, 将使用现网中沉陷区S8505的两端口万兆业务板和四老沟矿的四端口万兆业务板对换, 这样及保证了四老沟矿S8505业务的需求, 同时解决了沉陷区S8505业务的需求。
经过前期周密的测试和分析以及各项准备后将沉陷区S8505的宽带业务迁移至BRAS设备上承载, 采用沉陷区S8505直链BASR设备组网的组网方式。两区宽带用户在网络优化后, 解决了核心交换机的MAC地址表项在高峰时溢出, 导致两区用户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户访问外网延时大、丢包率高、速度慢等问题。同时RPR小环的环比流量下降了20%左右。所以大大的提升了用户上网的质量。
2.4网络优化的特点
1、基于现有网络应用
本次同煤IP核心承载网的网络优化考虑了当前常用的网络应用结构, 不会为了适应高可用性网络部署而影响当前的网络应用。
2、关注技术应用细节
同煤IP核心承载网的网络优化关注各种高可用性技术应用细节和实际部署建议, 包括存在多种选择时的最佳实践推荐。
3、考虑整网的可用性
同煤IP核心承载网的网络优化不仅仅是单个产品、单个应用的可靠性, 也不是各种可靠性技术的堆砌, 更多的是考虑各种可靠性技术综合应用在整网的可用性性能。
三、总体性能指标的比较
同煤IP核心承载网网络优化, 组网架构合理, 网络拓扑合理, 接口协议符合国际标准。我们从网络优化方案的制定, 搭建测试平台, 再到项目的验收,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创新的思路, 充分掌握系统的核心技术。
IP核心承载网优化简化了网络架构, 减少了重复建网投资, 降低了综合建网成本。提高了网络运行效率, 提升了企业通信和信息化水平。IP核心承载网优化使得网络运行维护更为方便, 避免了人员重叠配置, 降低了运维成本。符合网络发展趋势, 避免设备投资沉淀, 节约了投资总额和维护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赢利能力。其中BGP技术、承载网技术、OSPF技术、NAT技术, MAC地址表项优化技术等均属国内领先技术。
四、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应用前景
同煤IP核心承载网网络优化后部署更加灵活简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充分利用互联网路由器的快速转发能力和巨大的传输带宽, 满足用户较高带宽的应用要求。实现了同一网络平台上基于IP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不同业务区分和隔离。将通信将变的更为方便、安全、快捷。实现了企业的网络接入统一, 分离的语音和数据网络的统一, 企业的应用统一, 管理界面的统一。随着真正建立在统一IP网络的通信、信息服务将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庭网络、企业网络的普及又将世界网络连为一体, 那时同煤集团员工的生活将因IP而改变。
参考文献
[1]邓炜, 赵武, 范春湘.利用BGP虚拟下一跳技术实现IP骨干网流量负载均衡[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 (08)
[2]王超, 赵文杰.IP骨干网络流量控制系统分析及方案部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2)
技术承载网 篇8
1 IP RAN设备介绍
IP RAN设备主要分为A类接入设备、B类汇聚设备和RAN ER核心设备。A类设备角色类似MSTP基站接入传输设备,一般设置在末端基站节点,用于3G及LTE基站接入;B类设备角色类似MSTP传输网的10G/5G级别汇聚设备,用于汇接接入层设备,一般设置在基站及光缆汇聚的分局或模块局;RAN ER核心设备主要用于汇聚汇聚层的流量,并与3G/4G无线网络的核心网进行对接,一般设置在地市核心节点。各设备接入能力一般要求如下:
(表1)中A1类设备为盒式设备,主控、交换矩阵、电源、风扇等可不冗余;其余设备的主控、交换矩阵、电源、风扇等必须冗余配置。
2 网络层次的规划与设计分析
IPRAN综合承载网共有三层网络结构,这三层网络结构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与接入层。网络架构如(图1):
这三层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上下级分别的,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核心层作为主导,汇聚层与接入层负责具体传输工作。所以,在进行信号覆盖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之时,以此为依据进行网络层次的规划与设计,为网络的正常与快速运行提供良好的保证。
3 核心层的规划分析
在三个结构层次当中,承载的业务量最大的就是核心层,所以高速宽带与多业务分组的传送网是IPRAN技术综合承载网的核心层所必须要具备的性能。在承载网的实际运行当中,核心层会以汇聚层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进行平面方式的建立[3]。通常来说,在IP RAN综合承载网当中,核心层ER设备尽量与3G/4G基站核心网设备同局址设置,环形与网状是其网络结构中最主要的类型。根据不同本地网B类设备的规模,超大型本地网ER数量一般不超过6台,大省发达城市、中小型省会等大型本地网ER数量一般不超过4台,其他中型、小型本地网ER数量不超过2台。
4 汇聚层的规划
IR RAN汇聚层采用B类设备进行组网,B类设备一般在核心或一般机楼成对设置,在光纤条件具备的区域,一对B类设备可以部署在不同的机房;一对B类设备建议接入20~50个A类设备,覆盖3~10个接入环。B类设备与RAN ER设备之间的电路可通过裸纤方式进行承载或通过城域网OTN进行承载,一般市区内B类设备-RAN ER间的光缆距离一般比较短,可以通过裸纤直接承载;县局B类设备-RAN ER间的光缆距离一般比较长,可以通过本地网OTN系统进行承载。B类设备与RAN ER间链路带宽根据各B类设备所带的基站数量进行估算,建设初期可以考虑通过GE或10GE进行互联,当B类设备与RAN ER间流量超过链路带宽的60%时考虑进行扩容。
接入层的策略连接是由汇聚层提供的,在端到端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多今天,要对其进行分层次汇聚,更要对业务进行收敛。10G带宽是可以考虑的设备容量,而汇聚机房的带宽可以适当地增大,有助于后期升级成为核心机房。
5 接入层的规划
对于宏基站,A类设备一般与基站一一对应,即一套A类设备接入一个宏基站,一个宏基站的2G、3G、动环监控以及4G业务均接入同一套A类设备。对于室内分布系统,当同一站址有多套室分系统信源/BBU时,可接入同一套A类设备。对于基站等级比较高的站点,承载基站的IP RAN A类设备应采用环形或双归接入一对B类设备;对于基站等级比较低的站点,根据光缆资源情况,A类可以采用灵活采用环形、双归或链式组网方式上联至B类设备;链式接入时,级联层级原则上不超过2级[2]。
6 基站回传逻辑组网方案
基站回传逻辑组网方案有PW+L3 MPLS VPN和CE+L3 MPLS VPN两种方案,具体如(图2)。
7 与接入光缆网络的协同规划
(1)成对设置的B类设备尽量放置在光纤资源丰富、路由方向多的机楼和光缆汇聚点。B类设备之间的纤芯需求根据所带的接入环的数量而定,一般在10-20芯左右。
(2)初期A类设备占用1对光缆纤芯组环。A类设备应尽量不跨接接入主干光缆环,并应使用环上的公共纤,避免使用独占纤。
(3)对于不具备光缆组环条件的非重要基站,A类设备可以采用链型单归就近接入另一台A类设备,但应严格控制设备级联级数。
(4)对于现有接入光缆纤芯容量、结构不满足IP RAN组网需求的,应结合IP RAN的部署新建接入光缆网。
8 IP RAN网管
IP RAN网络及业务管理一般应统一纳入IP城域网综合网管架构,除基础的网元监控、管理、配置功能外,应该重点实现A类设备的即插即管理和基站业务配置。在建设初期,也可以先采用IP RAN专业网管进行管理。
9 时钟同步
为保证LTE基站在满足同步指标要求的情况下正常工作,需要从外界获得同步信号以保持跟踪状态。一般情况下,LTE基站可从位于站址的GPS或北斗直接接入同步信号,但从稳定和安全因素考虑,同时也需要承载网传送备份同步信号,因此要求RAN ER、B和A设备具备支持1588V2和以太同步的功能。
1 0 网络设置IP地址的规划
第一,IP地址是IP RAN网络当中的本地环回地址,是32位掩码的;第二,网络层析是地址段进行分配应当的规则,一般顺序为从小到大、从上到下;第三,相邻的网络设备的地址最好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第四,汇聚层与核心层在进行规划时最好安放在一个自治区域之内,方便于管理。第五,不同的接入环应当分配不同的进程,特别是在一个汇聚点下挂的接入环,从而保持网络的稳定性[4]。
1 1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IPRAN技术的特点与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相应对IP RAN综合承载网的设计与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文来引起社会大众与互联网业界人士对于IP RAN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使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IP RAN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便捷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使用者对于移动网络的要求越来越多,网络IP化与宽带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IPRAN技术已经成为了移动网络进行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基于IP RAN技术搭建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设计与实现为题,对IPRNA技术的相关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助于我国于基于IP RAN技术的综合业务承载网得以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IP RAN技术,综合业务,承载网,通信
参考文献
[1]黄伟康.长沙联通IPRAN总和承载网规划建设思路浅析[J].移动通信,2012(21):42-45.
[2]秦云.中国电信IPRAN总和承载网保护技术[J].新技术,2012(07):89-93.
技术承载网 篇9
关键词:IP,承载网,网络,电信业务
1 电信业未来的融合业务如何承载
承载网就是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所承载的生产网络。传统承载网的主要特征是业务与承载网紧密耦合,网络就是业务,业务就是网络;I P网主要是Internet业务的承载网,同时又是Internet业务的代名词。传统的承载网从核心、边缘到接入网络,采用的是一种“烟囱式”的独立网络发展模式,往往导致网络投资高、运维难、新业务提供能力差。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全球电信主流运营商纷纷提出网络转型的运营思路,启动下一代网络建设。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变化,电信运营商业务的承载网络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在具备统一的协议和接口的融合平台上,可以快速地拓展业务,将业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简化的网络层次,还可降低建设、运维和业务营销的服务成本,简化客户关系管理,支撑更大的业务规模经济。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传统的T D M网络难以适应这种业务融合的需求。于是人们将希望寄托到结合了P S T N与分组技术双重优点的A T M技术上,但是A T M技术在成本、应用和复杂性等方面的固有缺陷,使之终难成为未来融合网络的主流技术。
与此同时,Internet却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态势,使I P统一了广域网、局域网和桌面系统的通信协议。随着I P业务的蓬勃发展,运营级I P网络的概念逐渐走进运营商的视野,I P技术的开放性和灵活扩展能力既解决了传统电信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同时又可直面互联网的挑战,吸引众多的运营商纷纷将焦点转向IP网络。基于IP技术架构网络融合后的核心平台,话音(N G N,3 G)、视频(I P T V)、专线和数据等业务将统一通过I P网络承载。英国B T的2 1 C N计划、新加坡电信网络转型、中国电信C N 2、中国移动I P专网、中国网通N G N/3 G承载网等,都将形成以I P/M P L S为核心的主要承载网架构。
面对电信产业发展新的浪潮,I P网络作为融合平台的核心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传统IP网络能够很好地支持Internet发展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它能够天然地支撑电信业务的承载,为了实现电信业务的I P化,传统的I P承载网必须变革,必须满足电信业务对带宽、可靠性、Q o S和安全、多业务能力和可管理性等方面的要求,支持新的价值链体系。
与传统的IP互联网相比,电信级I P承载网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I P网络从互联网时代变迁到I P承载网时代是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I P时代的变迁,I P不再仅仅是Internet的代名词,更代表着通信的未来,人们将在I P网络上发展更加丰富的业务,如Vo IP、IP多媒体等。IP网络将是未来电信业务网络的承载核心,I P承载网毫无置疑地登上了历史赋予的发展舞台。
2 开拓者的印迹
2.1 中国电信:服务质量是硬道理
在网络融合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新业务发展和新技术的需要,中国电信在2 0 0 4年启动了第二张I P骨干网C N 2的建设。C N 2将建设成为一个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可赢利业务的下一代多业务核心承载平台,承载V o I P电话、流媒体、大客户专线和新数据等高价值业务。
中国电信对C N 2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可扩展、高可用、可管控、高安全、端到端可寻址和呼叫是C N 2的设计目标,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半导体和路由器设计技术、路由计算和查找技术、I P v 6/M P L S技术、Q o S技术、宽带接人技术。C N 2将促进互联网向电信级网络发展。”
中国电信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承载网的业务质量,提出针对不同的业务提供多等级Q o S的策略,尤其是对于V o I P实时类业务,要求网络必须能够提供类似于传统P S T N网络的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电信级业务的I P骨干网络。
在构建C N 2/Q o S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引入了Diff Serv模型,可提供8个服务等级,为不同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客户,可按照业务要求提供金、银、铜3级服务,对不同等级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速率限制、Q o S分类和标记、拥塞队列管理等,实现网络的整体Q o S保证。对于3 G、N G N、视频会议等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其关键服务器(如M G W、G K)设备直接连接C N 2骨干网络接人层设备,在边缘接人路由器上按照接人物理端口完成流量标识。另外,C N 2还在开展商业客户V P N业务中,在网管系统增加了相应的Q o S和V P N管理模块。
这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目前,C N 2已经全面部署,并逐步割接长途语音业务,承载网络的Q o S能力得到验证。通过全网引入M P L S和多等级的Q o S,可以为大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C N 2得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类似传统话音服务质量的数据业务服务。
2.2 中国移动:坚持网络价值最大化
中国移动G S M网络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网络,其用户规模超过3.5亿。但是,面对话音业务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国移动同样面临收入增长变缓的压力,迫切需要制订一套蓝海战略,寻找新的业务支撑点。而且,随着2 G用户数的增加,中国移动不得不对现有网络进行持续的扩容,但是传统的2 G网络建设模式的网络价值主要体现在话音业务上,很难承载面向未来的新型业务,现有投资难以得到保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价值,在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后,中国移动果断把握技术发展方向,选择了面向未来的移动软交换和I P技术。
在流量承载模式上,传统模式的每次呼叫占用独立的6 4 K通道,且各局向话务量分布的不均衡往往导致不同局向中继利用率的不均衡,而且它们之间无法共享。反观软交换I P承载模式,不但具有带宽共享能力,而且由于采用了A M R 2或者G.7 2 9语音编码,引入了V A D(静音检测)技术,又至少可降低4 0%以上的传输带宽,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传输线路的利用率。
于是同样的传输管道承载的移动用户数目更多了,网络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3 中国网通:面向未来的开放网络
中国网通很早就意识到,I M S是未来网络的主流技术,移动、固网必将走向融合,如何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统一承载网,对中国网通来说,至关重要。鉴于此,中国网通启动建设网通宽带I P承载网,并以此作为网通I P国干第二平面,全面承载N G N、3 G、视频、I P T V等电信类高附加值业务。
众所周知,I P承载网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其开放性,建设统一的宽带I P承载网往往要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业务系统,兼容性和开放性成为建设I P承载网的重要要求。如何在保证业务可靠性和Q o S等要求的前提下,平滑地实现多厂商业务系统的接人,是保证I P承载网实现多业务承载的基础。于是,网络设备的兼容能力和开放性成为中国网通建设I P承载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AⅡ-IP不再遥远
移动数据承载网发展 篇10
中国移动很早就开始了电信网络发展思路研讨, 对IP网络承载面向未来的各种电信新业务进行了论证和评估, 确定了建设数据承载网的发展思路。中国移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T1软交换汇接数据承载网, 这是一次建设电信级数据承载网的大规模的实践。最终证明数据承载技术显示了其巨大的使用价值。
一、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初期主要实现“软交换汇接网”业务的接入和承载, 通过“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工程”的建设, 其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会级城市, 具备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部分省份地市级城市实现业务接入和承载的能力。中国移动数据承载骨干网经过三期工程建设后, 又启动了数据承载网省内延伸工程项目, 把网络向纵深方向进行了发展。
二、数据承载网网络定位
中国移动早几年已经建成了全国CMNET骨干网, 用以发展数据业务。一些省还建设了MDCN移动数据通信网。新建的数据承载网将如何定位呢?
1) 中国移动专用数据承载网是中国移动新一代能够同时支持语音、视频、数据、企业互联等多种业务的核心承载平台。
2) IP专网主要是一个承载网, 专用数据承载网目标将建设成面向多种业务的专网数据承载网。
3) IP专网和CMNet互相补充共同提供对中国移动业务的承载, IP专网定位于高价值和高要求的电信业务, CMnet定位于互联网业务和中低要求的电信业务。随着技术的发展, 未来应考虑多网合一的可能。
4) IP专网利用现有的城域网完成业务系统和集团客户的接入, 原则上不单独为IP专网设置城域网。
IP专网对上述业务的承载, 将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具备条件的时候逐步实施。IP专网初期以汇接软交换业务为主, 主要承载汇接软交换的媒体流、信令流和部分网管流。
三、数据承载网网络结构
数据承载网目标结构分为三层, 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在部分省、市, 可根据具体情况, 将汇聚节点与接入节点合设, 具体可参下图1。
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长期发展将逐步演变为上述三层结构。其中, 核心节点及相关中继链路构成网络的核心层, 实现全网省间业务的转接功能, 核心节点设置在业务量较大且具备完善省际传输汇接条件的城市;汇聚节点及汇聚节点至核心节点相关中继链路、汇聚节点间中继链路构成网络的汇聚层, 实现各省业务向核心层网络的汇聚以及部分省间业务的疏导, 汇聚节点设置在各省会城市, 或业务量较大且具备完善省际、省内传输汇接条件的地市级中心城市;接入节点及接入节点至本省汇聚节点中继链路、接入节点间中继链路构成网络的接入层, 实现各地市业务向汇聚层网络的汇聚以及部分地市间业务的疏导, 接入节点设置在具有业务接入需求的各省会、直辖市及地市级城市。
四、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的表现及启示
1. 性能提高, 满足业务承载要求
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完全满足无线语音业务在QOS、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通话质量接近PSTN, 音质清晰, 并能保证高接通率, 可稳定地承载大话务量。
2. 数据承载网的可靠性大大超过传统IP网络。
通过采用多业务MPLS VPN安全隔离技术, 数据承载网还可有效遏制病毒冲击和恶意攻击, 在网络一年多的运行过程中, 没有出现核心设备受病毒攻击的情况。
由于分流了大量的GSM省际语音业务流量, 数据承载网大大地提升了GSM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能力, 满足2G用户数目高速发展的要求。
3. 业务开展更加方便
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 数据承载网完全满足目前开放的各种业务的承载要求, 它不仅承载无线语音长途业务, 还承载了信令、SS7监控、数据业务监控和软交换网管等业务, 并对未出现的业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4. 降低了投资成本
中国移动T1软交换汇接网和数据承载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汇接网的扩容压力, 同时IP网络的价格优势和高扩容能力, 也大大地节省了建网投资。
中国移动数据承载网的建设和成功运营表明电信级IP网络的建设已经是箭在弦上, 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了。“IP网络电信化, 电信业务IP化”是业界发展的潮流。实践证明, 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部署, IP网络完全可以实现电信业务的承载。尽管承载网的技术和标准还在发展中, 我们相信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 数据承载网最终一定能满足NGN、3G等网络的业务需求, 解决QOS、安全和运营管理等问题, 为运营商转型打造一张具有综合支撑能力的新一代多业务数据承载网, 为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3G IP多媒体子系统IMS--融合移动网与因特网作者: (芬) 卡马里罗马丁译者:京移通信设计院张同须ISBN:7115137854出版日期:2006年
[2]多业务宽带IP通信网络作者:毕厚杰ISBN:7115135584出版日期: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