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管理(精选十篇)
系统架构管理 篇1
本文从IT治理的全局需求进行规划, 并试图通过制定相关的接口规范及过程文档来提升运维管理平台项目在各种IT环境下整个开发实施过程的复用性。
2 各大运维管理平台产品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虽然, 目前各大IT巨头公司在运维管理平台开发与实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IT治理过程中效率, 但由于业界各运维管理平台间没有明确的相关规范, 使得各IT治理的用户在选择运维管理平台软件时不得不面对几个共同的问题。
2.1 全局观问题
各IT巨头通过对各种客户所在的IT环境的项目实践并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出了各自的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一般为突出自身技术优势, 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开发软硬产品的核心监控指标人为地设置技术壁垒, 让别的厂商无法获取该指标信息。本应由于市场竞争而获益的客户利益, 却由于在无技术规范的环境中, 各厂商的自我竞争行为而受损。因此, 以IT治理的客户利益为中心, 全局规划各厂商运维管理平台架构及交互接口规范至关重要。
2.2 IT 运维管理需求描述性问题
针对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来说, 此领域模型的术语主要由动词与名词组成。在与各大运维管理平台软件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需求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各软件提供商在描述运维管理需求时术语相对混乱, 不统一而导致对需求描述的随意性, 给最终用户之间、软件实施人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 在需求沟通及软件实现层面带来障碍和误解。如“事件过滤”这个术语厂商A认为对事件进行一个简单的重复筛选就完成了事件过滤的功能, 而厂商B则认为必须依据事件过滤规, 则对各事件进行一系列的复杂的逻辑判定, 才能完成事件过滤功能。如此不仅不能以一个统一的评比标准对各大运维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指标评估, 也可能出现IT部门在购买运维管理平台软件后, 才发现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管理需求。因此, 全面收集运维管理需求, 防止运维管理描述的二义性, 是保障运维管理平台软件顺利上线运行的。
2.3 技术架构化, 接口兼容性问题
需求术语的统一为需求描述及软件评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维管理平台主要的用户就是IT运维人员。各软件提供商的技术的兼容性是提升整体IT治理水平的关键, 只有各软件提供商的功能都模块化、松耦合, 但又可以通过规范接口进行信息交互,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让最擅长实现某一功能模块的厂商来完成其最擅长的功能点。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套类似于个人电脑的硬件组织架构, 显卡完成显示的图片处理、声卡完成声音信号的处理、网卡则专注处理网络包的处理, 而所有的信息都统一通过主板的各条数据总线及芯片的处理完成数据的有序正确处理。
2.4 运维管理流程化、制度化
任何一个管理型软件都必须要有一套与之适应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从运维一线人员的角度出发确保具体运维人员的技术可操作性, 而管理制度则从运维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确保所有运维过程都处于可追溯、可控制、可管理的状态下。
3 运维管理平台架构图
如图1所示, 展示了整个运维管理平台由三层构成, 从下自上分别为接入层, 处理层、展现层。接入层主要从相关的底层硬件设备或相关管理平台软件系统中收集所需的分析数据。处理层则通过不同类型的数据收集器对分析数据进行预处理后, 或通过事件探针或直接进入事件核心处理器, 并利用三大数据库保障各系统模块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 这三大数据库分别为监控系统配置库、告警历史数据库和性能历史数据库。接入层的软件模块部分共享的监控对象以及监控对象间关系信息, 都统一存储维护在监控系统配置库。性能历史数据库主要是对各监控对象的性能监控指标进行归档存储用的, 告警历史数据库主要是存储所有经过事件核心处理器的告警信息。
本架构复用业界流行的ITIL流程标准, 一般生成工单可能直接由相关维护人员进行手工处理或直接发送至堡垒机设备, 堡垒机设备主要完成对后台维护人员的操作过程的记录及被管理设备的操作权限控制。如此在处理层完成了运维问题的事前发现、事中诊断定位、事后处理、经验总结的知识库等整个运维过程可以做到运维全程可操作、可控制、可管理。由于整个的运维管理平台本身可以由若干个公司在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处理模块拼装而成, 但要做到这类似于X86架构的PC机加插即用的灵活性必须建立如上图所描述的架构。用户统一管理模块位于处理层, 它作为公共功能模块被其他功能模块所引用, 只有统一了用户管理, 实现了界面展现的统一风格才能达到全部模块的无缝衔接。展现层则主要从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展现出发, 真正实现不同用户需求的配置化满足, 而不需要对底层的功能实现做大的代码变更。如里面展示的“告警展现”、“三维机房”主要是从大众需求出发加入的功能模块。
4 结束语
总之, 通过上述工作只是做了运维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研究的前部分工作, 后期还有大量的系统接口标准制定及系统调用接口API的规范制定。只有通过运维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图划分清晰了各自模块的功能职责界限, 同时规范各大模块的交互标准, 才可以实现各大运维管理系统平台厂商之间的技术兼容性。
摘要:本文从IT治理过程建模的视角入手, 重点分析了当前IT治理过程中需求模型, 并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与规划思路从一定角度探讨了如何完整地搭建起服务于IT运维部门的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系统。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文件管理 篇2
http://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处理机与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本节讨论操作系统是如何完成这些功能的。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管理包括CPU的管理、存储器的管理、设备管理等,主要解决硬件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问题。
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系统程序、各种应用程序、各种用户程序,也包括大量的文档材料、库函数等。每一种软件资源本身都是具有一定逻辑意义的、相关信息的集合,在操作系统中它们以文件形式存储。
计算机系统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因此数据的组织、存取和保护成为一个极重要的内容。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组织、存取和保护数据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件管理的功能包括:建立、修改、删除文件;按文件名访问文件;决定文件信息的存放位置、存放形式及存取权限;管理文件间的联系以及提供对文件的共享、保护和保密等。允许多个用户协同工作又不引起混乱。文件的共享是指一个文件可以让多个用户共同使用,它可以减少用户的重复性劳动,节省文件的存储空间,减少输入/输出文件的次数等。文件的保护主要是为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对文件造成的破坏。文件的保密是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对文件进行访问。
文件的保护、保密实际上是用户对文件的存取权限控制问题。一般为文件的存取设置两级控制:第1级是访问者的识别,即规定哪些人可以访问;第2级是存取权限的识别,即有权参与访问者可对文件执行何种操作。
1.文件的逻辑结构
文件的结构是指文件的组织形式,从用户观点所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称为文件的逻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辑结构。
文件的逻辑组织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一般文件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两种:无结构的字符流文件和有结构的记录文件。记录文件由记录组成,即文件内的信息划分成多个记录,以记录为单位组织和使用信息。
记录文件有顺序文件、索引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文件。
(1)顺序文件。大多数文件是顺序文件。顺序文件的记录定长,记录中的数据项的类型长度与次序固定,一般还有一个可以惟一标识记录的数据项,称为键(key),记录是按键值的约定次序组织的。顺序文件常用于批处理应用,对于查询或更新某个记录的处理性能不太好。
(2)索引顺序文件。索引顺序文件是基于键的约定次序组织的,而且维护键的索引和溢出区域。键的索引也可以是多级索引。索引顺序文件既适用于交互方式应用,也适用于批处理方式应用。
(3)索引文件。索引文件是基于记录的一个键数据项组织的。许多应用需按照别的数据项访问文件,为此,常采用索引文件方法,即对主文件中的记录按需要的数据项(一个或几个)建索引,索引文件本身是顺序文件组织。
(4)直接文件。直接文件又称哈希(Hash)文件。记录以它们在直接访问存储设备上的物理地址直接(随机地)访问。直接文件常用于需要高速访问文件而且每次访问一条记录的应用中。2.文件的物理结构
文件的物理结构是指文件在存储设备上的存放方法。文件的物理结构侧重于提高存储器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存取时间。文件的存储设备通常划分为大小相同的物理块,物理块是分配和传输信息的基本单位。文件的物理结构涉及文件存储设备的组块策略和文件分配策略,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决定文件信息在存储设备上的存储位置。常用的文件分配策略有:
(1)顺序分配(连续分配)。这是最简单的分配方法。在文件建立时预先分配一组连续的物理块,然后,按照逻辑文件中的信息(或记录)顺序,依次把信息(或记录)按顺序存储到物理块中。这样,只需知道文件在文件存储设备上的起始位置和文件长度,就能进行存取,这种分配方法适合于顺序存取,在连续存取相邻信息时,存取速度快。其缺点是在文件建立时必须指定文件的信息长度,以后不能动态增长,一般不宜用于需要经常修改的文件。
(2)链接分配(串联分配)。这是按单个物理块逐个进行的。每个物理块中(一般是最后一个单元)设有一个指针,指向其后续连接的下一个物理块的地址,这样,所有的物理块都被链接起来,形成一个链接队列。在建立链接文件时,不需指定文件的长度,在文件的说明信息中,只需指出该文件的第一个物理块块号,而且链接文件的文件长度可以动态地增长。只调整物理块间的指针就可以插入或删除一个信息块。
链接分配的优点是可以解决存储器的碎片问题,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由于链接文件只能按照队列中的链接指针顺序序查找,因此,搜索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顺序访问,不适用于随机存取。
(3)索引分配。这是另一种对文件存储不连续分配的方法。采用索引分配方法的系统,为每一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索引表中每一表项指出文件信息所在的逻辑块号和与之对应的物理块号。
索引分配既可以满足文件动态增长的要求,又可以方便而迅速地实现随机存取。对一些大的文件,当索引表的大小超过一个物理块时,会发生索引表的分配问题。一般采用多级(间接索引)技术,这时在由索引表指出的物理块中存放的不是文件存放处而是存放文件信息的物理块地址。这样,如果一个物理块能存储n个地址,则一级间接索引将使可寻址的文件长度变成n2块,对于更大的文件可以采用二级甚至三级间接索引(例如,Unix操作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系统采用三级索引结构,如图1-12所示)。
图1-12索引结构图
索引文件的优点是既适用于顺序存取,又适用于随机存取。缺点是索引表增加了存储空间的开销。另外,在存取文件时需要访问两次磁盘,一次是访问索引表,另一次是根据索引表提供的物理块号访问文件信息。为了提高效率,一种改进的方法是,在对某个文件进行操作之前,预先把索引表调入内存。这样,文件的存取就能直接从在内存的索引表中确定相应的物理块号,从而只需要访问一次磁盘。
3.文件存储设备管理
文件存储设备管理,就是操作系统要有效地进行存储空间的管理。由于文件存储设备是分成许多大小相同的物理块,并以块为单位交换信息,因此,文件存储设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对空闲块的组织和管理问题。它包括空闲块的组织,空闲块的分配与空闲块的回收等问题。有3种不同的空闲块管理方法,它们分别是索引法、链接法和位示图法。
(1)索引法。索引法把空闲块作为文件并采用索引技术。为了有效,索引对应于一个或由几个空闲块构成的空闲区。这样,磁盘上每一个空闲块区都对应于索引表中一个条目,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这个方法能有效地支持每一种文件分配方法。
在系统中为某个文件分配空闲块时,首先扫描索引空闲文件目录项,如找到合适的空闲区项,则分配给申请者,并把该项从索引空闲文件中去掉。如果一个空闲区不能满足申请者的要求,则把另一项分配给申请者。如果一个空闲区所含块数超过申请者的要求,则为申请者分配所要的物理块后,再修改该表项。当一个文件被删除释放物理块时,系统则把被释放的块号以及第一块块号置入索引空闲文件的新表项中。
希赛教育专家提示:在内存管理中所用到的有关空闲区的分配和回收算法,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用于索引法。
(2)链接法。链接法使用链表把空闲块组织在一起,当申请者需要空闲块时,分配程序从链首开始摘取所需的空闲块。反之,管理程序把回收的空闲块逐个地挂入队尾,这个方法适用于每一种文件分配方法。空闲块的链接方法可以按释放的先后顺序链接,也可以是按空闲块区(连续/1个空闲块)的大小顺序链接。后者有利于获得连续的空闲块的请求,但在分配请求和回收空闲块时系统开销多一点。
(3)位示图法。该方法是在外存上建立一张位示图(Bitmap),记录文件存储器的使用情况。每一位仅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取值0和1分别表示空闲和占用。文件存储器上的物理块依次编号为:0、1、2、…假如系统中字长为32位,有4096个物理块,那么在位示图中的第1个字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0、1、2…31号物理块;第2个字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32、33、34、…、63号物理块;第128字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4064、4065、…、4095号物理块。这样位示图的大小为32字。
位示图是利用二进制的一位来表示磁盘中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如图1-13所示。当其值为“0”时,表示对应的盘块空闲;为“1”时表示已分配。由所有盘块对应的位构成一个集合,称为位示图。位示图也可描述为一个二维数组map:Varmap:array[1…m,1…n]ofbit;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图1-13位示图
4.树型目录结构
在计算机的文件系统中,一般采用树型目录结构。在树型目录结构中,树的根结点为根目录,数据文件作为树叶,其他所有目录均作为树的结点。
根目录隐含于一个硬盘的一个分区中,根目录在最顶层。它包含的子目录是一级子目录。每一个一级子目录又可以包含若干二级子目录,…,这样的组织结构就叫做目录树。
当前盘和当前目录是系统默认的操作对象。如果用户没有指明操作对象,系统就将用户命令指向当前盘和当前目录。
路径是指从根目录或者当前目录开始到访问对象(目录或者文件),在目录树中路经过的所有目录的序列。例如“c:doslmousemouse”就是Windows系统中的一条路径。在树型目录结构中,从根目录到任何数据文件之间,只有一条惟一的通路,从树根开始,把全部目录文件名与数据文件名,依次用“/”(UNIX/Linux系统)或“"(Windows系统)连接起来,构成该数据文件的路径名,且每个数据文件的路径名是惟一的。这样,可以解决文件重名问题。
从树根开始的路径为绝对路径,如果文件系统有很多级时,使用不是很方便,所以引入相对路径,即是从当前目录开始,再逐级通过中间的目录文件,最后到达所要访问的数据文件。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绝对路径给出文件或目录位置的完全的描述,通常由层次结构的顶端开始(根目录),通常第一个字符是”/“(UNIX/Linux系统)或者是盘符(Windows系统)。相对路径通常由目录结构中的当前的位置开始,一般都比绝对路径要短。
父目录是指当前路径的上一层目录。每个目录下都有代表当前目录的”.“文件和代表当前目录父目录的”“文件,相对路径名一般就是从”"开始的。
系统架构管理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架构设计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是由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流程与考评结果等要素按照职能横向分工与目标纵向分解的方式所组成的具有战略导向、过程监测、问题诊断、进度控制、人员激励等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可以把绩效管理系统大致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
一、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主要思路是: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要求,设计单位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然后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将单位KPI分解到部门、班组以及岗位,形成岗位层面的KPI;根据工作说明书内容设计岗位职责指标(PositionResponsibilityIndex,PRI);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各类岗位的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ositionCompetencyIndex,PCI);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设计各类人员的工作态度指标(WorkingAttitudeIndex,WAI);根据单位例外(异常)管理的需要设计否决指标(No-NoIndex,NNI),形成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
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整体战略规划目标或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可以设置为对宏观战略目标决策进行层层分解而产生的战术目标。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可以从层级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在层级维度上,各部门根据单位年度战略性工作计划确定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从而确定部门KPI,这样通过“单位——部门——科组——岗位”的层层分解、互为支持的方法,最终确定员工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并用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值确定下来。在时间维度上,按照考评周期的不同,把年度指标分解为季度指标以作为季度考评的对象和依据,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分解到月份的层次,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
(二)岗位职责指标(PRI)
岗位职责指标(PRI)是和岗位职责相联系的考评目标,是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职责、岗位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提炼而成的指标。岗位职责指标所对应的大多是基础工作和日常事务,如果这些指标与关键绩效指标有相同或重叠的内容,则应将之划入关键绩效指标。岗位工作说明书是通过工作岗位调查与分析而获得的有关部门及其岗位的相关信息,如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以岗位工作说明书为基础和前提。
(三)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博士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资格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特征。我国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肖鸣政教授认为,胜任特征是指组织人员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因此,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是指员工所具有的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优异绩效的能力素质指标,是针对员工成功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当具备的或者达到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而设定的考评指标。岗位胜任特征指标一般是通过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来获得。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区分出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个性、动机、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收集、分析、整合这些差异数据,构建某一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
(四)工作态度指标(WAI)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中介。一般说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知觉、判断、学习、忍耐力等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所以,有必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考评,设立工作态度指标。态度考评的重点可以分为积极性、工作热忱、责任感、纪律性四个项目进行,由于这些因素较为抽象,因此通常采用主观性评价来考评。
(五)否定指标(NNI)
否定指标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例外管理指标,这些指标的特点在于这种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做好,并不一定会在提升业绩方面有着较大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没有做好,将对单位带来直接且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安全问题,虽然不是单位的战略目标,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员工带来人身安全、单位财产和外部形象带来严重影响。又比如廉政问题、违规经营问题等等,这类指标所对应的工作是绝对不能出现异常情况的,否则,单位对其业绩的考评可以一票否决的。
二、绩效管理的考评运作体系
绩效考评运作体系的设计有三个关键环节,即考评组织的建立、考评方式与方法的设计、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一)考评组织的建立
1.绩效管理委员会和日常管理办公室。考核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领导班子成员和人事部門、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以及核心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领导和推动绩效管理工作;研究绩效管理重大政策和事项,设计方案和实施控制;临机处理涉及绩效管理但现行政策未作规定的重大事项。
委员会可下设绩效日常管理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绩效管理工作,比如收集各层级指标数据,组织开展并监督年度考核工作,核算指标考核分数等。
2.考评的组织实施和相关主体。首先,横向分工。绩效管理可以依据单位领导分管业务情况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组织机构自然分级,各自纵向实施逐级管理,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牵头部门考评;其次,纵向分工。根据组织层级,可以按照上级考评的方式将考评主体分为三个层级:即分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员工。每一级的上级领导为绩效管理负责人和考评者,其中单位领导参与设定其分管业务模块的KPI指标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部门的KPI、PRI体系,考评所分管部门负责人的业绩。部门负责人参与制定部门KPI、PRI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岗位的KPI、PRI体系,负责考评所分管岗位的业绩。普通员工参与本岗位绩效指标的制定,负责所在岗位所有绩效指标的完成,认真配合所有与己相关的绩效考评工作。同时,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单位的NNI指标,并直接对所有部门和人员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二)考评方式与方法设计
1.KPI与PRI考评——上级考评。KPI指标可以直接由上级制定,PRI指标的制定则可以考虑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由下级提出考评指标以及考评标准,报上级审批。在考评时,上级考评者根据KPI与PRI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打分。
2.PCI和WAI考评——民主测评。由于员工的知识能力、努力程度等特质都是在达成绩效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和员工有业务相关的个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些特质的作用,因此,PCI和WAI指标适用于民主测评,即由员工上级和员工同级以及下级对其进行考评。
3.NNI考评——绩效管理委员会直接考评。NNI是在正常考评组织之外,由绩效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NNI异常数据,直接对员工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三)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绩效考评结果反馈既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收尾环节,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换阶段。其作用是通过绩效面谈实现上级主管和下属之间对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确认,找出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与员工共同确定下期绩效目标。因此,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求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一次甚至多次面谈,以达到反馈与沟通的目的。
三、绩效管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员工培训、人事变动、薪酬变动的依据。
(一)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的结果反映了员工现有水平以及与标准水平的差距,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可以运用于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就是针对每个员工所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确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用公式可表达为:个人培训需求=工作绩效目标值-员工实际工作绩效的考评值。绩效结果运用于培训效果评估是,根据前后两期的绩效考評结果的比较,来衡量针对工作绩效差距所进行的培训的效果。
(二)为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人员配置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岗匹配,即员工的个人特点适用于岗位的客观要求。绩效考评技术就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过程及工作成果进行考察。通过绩效管理活动,可以掌握员工各种相关的工作信息,如劳动态度、岗位适合度、工作成就、知识技能的运用程度等。绩效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员工对岗位的胜任程度,不胜任则需要进行人员调整,甚至辞退。若工作表现出色则应该考虑晋升。
(三)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结果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主要体现在薪酬额度的确定和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变动两个方面。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可用于薪酬额度的确定。为了将考评周期内的单位整体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相结合,首先要在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绩效考核总体得分的基础上确定单位总体的薪酬额度,再根据上级单位各业务部门对应下级单位的部门考核结果确定部门的薪酬总额;另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也可以用于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调整。比如,员工年度考核等次被确定为优秀的,下一年度基础绩效工资可在原基础上高定一个档次,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的工作表现较差的员工,岗位基础绩效工资可下调一个档次。
四、小结
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员工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这三个子系统,才能建立与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安鸿章,时勘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苏忠伟.浅谈构建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资源,2008(5).
3.田大洲 等.物流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建立与推行[J].商场现代化,2009(10).
4.周瑜杰,曾霁.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的绩效改善[J].管理观察,2010(8).
5.李涛等.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胜任力的结构化面试设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6.胡丹.湖南中烟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0.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篇4
(1)业务架构。它是应用系统架构的基础,它详细描述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策略、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各业务之间的协作流程。
(2)信息架构。它详细描述了在业务流程中流转的表单或者数据之间的关系,包括主数据和分类枚举信息,以及处理这些信息的业务规则。
(3)应用架构。它是在业务架构的基础上,对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模块如何一起组成符合业务架构的执行场景。
(4)技术架构。它是系统实现的技术手段,不同的技术平台有不同的技术架构设计。无论平台差异导致的架构设计上的差异如何,都要保证技术实现的灵活性、扩展性、可维护性、高性能与稳定性等技术特征。
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业务架构是来源,它驱动信息架构和应用架构的建立;应用架构在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了系统的业务功能信息化、业务流程自动化;技术架构是实现应用架构的底层技术基础结构,通过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间的相互作用支撑应用架构的运转,同时不同的技术实现手段也影响应用架构的建立。
上述4种架构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架构
经过业务调研和分析,梳理出配网生产管理领域的业务关系结构。可以将配网业务划分为工程建设、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运行管理等几大业务领域,由多个有相互关联的业务模块组成,每个业务模块都可以有自己的业务流程图。图2是配网生产管理的业务架构图。
在配网生产管理中,生产管理和运行管理2个业务领域,是其生产的核心业务部分。
配网生产业务架构中,首先体现了核心业务领域的业务模块及其逻辑关系。主要业务模块有:设备巡视、抢修管理、缺陷管理、检修管理、停电管理、工作票管理、操作票管理、运行记录、设备异动等配网管理日常工作业务。业务架构设计时,主要考虑这些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处理流程。从图2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业务逻辑关系:巡视发现缺陷,缺陷处理需要使用操作票和工作票,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停电,进入申请停电流程,停送电时则产生调度运行记录,巡视业务会在具体设备上形成运行记录,缺陷处理则是设备状态评价的来源。准确而完整的配网生产业务架构设计,为配网生产的信息架构和应用架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配网生产业务架构中,还体现了配网生产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联关系。例如,客户在营销管理业务领域办理配网的业扩报装业务时,需要工程建设业务和生产业务的支持,如需要项目立项、验收、停电计划等具体业务的支持。
3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架构
在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架构中,主要设计并说明了在业务流程中流转的表单或者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业务规则。图3是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信息架构的一部分,主要描述了缺陷、巡视和抢修等数据模型及其关系。在业务上,它们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业务系统和模块。
在配网生产业务领域,很多业务的处理都与设备信息相关,因此可以认为配网生产管理信息架构中的主数据与缺陷、抢修工单、巡视对象都有直接关系。从图3的信息模型中可以看出,巡视工单包含了多个巡视对象,而一个巡视对象本身与一个设备对应。也就是说,巡视工单上列出了要巡视的设备。巡视过程可能会发现缺陷,称之为巡视缺陷,巡视缺陷可能是缺陷,也可能不是缺陷,而缺陷可能不是通过巡视发现的,即巡视不是发现缺陷的唯一手段。一个抢修工单可以包含多个设备,即一次可以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抢修。这些内容都是信息架构反映的、带有特定业务含义的设计,清晰而明了地反映了各类信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关联关系。
4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指在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应用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可以包括:系统功能菜单的列表、系统内部包结构以及系统内部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可以在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中,设计这样的功能:用户在进行缺陷处理时,提出停电申请;在进行消缺处理时,提出设备异动申请。这些业务过程如何用功能模块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及功能模块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的体现,都需要使用应用架构进行描述。一个合理的模块的逻辑关系划分,应能使模块内部联系加强,模块之间尽可能独立,接口明确、简单,有适当的共用性,即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在进行面向对象的包结构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重用发布等价原则、共同封闭原则、共同重用原则、无环依赖原则、稳定依赖原则、稳定抽象原则。
图4是配网生产管理系统包结构的一部分,包括了设备管理、巡视管理、缺陷管理、停电管理、故障抢修、操作票管理、工作票管理等几个包。其中,设备管理包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包都对设备管理包有依赖关系。
设备管理包的内容包含了设备基础信息、技术参数编辑、查询统计等功能,是实现其他业务功能的基础功能;巡视管理包主要包括了巡视标准定义、巡视范围、巡视计划、巡视记录补登、巡视缺陷上报、与PDA的交互接口、下载巡视工单、上传巡视记录等;缺陷管理包主要包括标准缺陷体系维护、缺陷填报、缺陷处理流程等业务功能;停电管理包主要包括停电计划编制、停电申请、停电审批等业务功能;故障抢修包主要包括了故障抢修与95598客服系统的接口、故障抢修处理流程等;工作票、操作票这2个包的功能主要是两票的产生和审批处理功能。
5 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定义了应用系统的技术基础和实现方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技术设计。技术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以及这些组件之间的通信方式。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J2EE体系架构中某个具体的EJB组件、类或者接口。
技术架构的前提是根据企业发展和业务需求进行技术架构选型,例如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以J2EE架构为基础进行架构设计,同时,该架构也包含了与SOA架构相关的设计,具体技术涉及到ESB、HTTP/SOAP、Web Service、XML等技术,这些技术共同组成了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系(见图5)。技术架构的设计必须在应用架构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系统的整体技术要求和功能模块逻辑关系,设计组件和组件之间、层与层(例如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之间、系统内外的通信方式。
在架构设计上,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各业务系统的影响。采用数据服务平台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与交换,实现了请求者和提供者之间信息传递的松散耦合。各业务系统对外提供基于HTTP/SOAP协议的Web Service数据服务接口,并将服务注册于ESB中提供给其他系统调用,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
当然,技术架构不仅要从技术上整体考虑系统的实现方式,对技术细节做出宏观规定,而且还需要对可靠性、安全性、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客户体验等进行考虑和设计。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架构设计时,从业务架构出发一步步推导出整个软件各个维度的架构,形成描述整个软件的4种架构视图。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方法逻辑清晰、简明有效。目前大多数软件进行架构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设计,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设计考虑的比较少,没有从整体业务运作和信息贯通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信息孤岛就是在缺乏有效架构设计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以4个架构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软件系统在整个企业的位置、作用和它担负的职责,避免开发出新的信息孤岛,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真正符合业务需求,并且内部结构良好的软件系统。
摘要:架构设计是软件中最重要、最复杂的设计,其成败决定了软件产品和系统研发的成败。架构设计有很多种,如何正确理解各类架构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正确的软件架构至关重要。将系统架构分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详细说明这4种架构在架构设计中的相互关系和各自作用模式,并以配网生产管理系统为例阐述架构设计的整个过程。
系统架构管理 篇5
摘 要:为了实现对高校户籍科学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Net三层架构技术的高校户籍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了户籍管理系统数据访问层、基本逻辑层和页面表示层的设计及实现。实践证明了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Net;户籍管理;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9-0071-02 系统业务分析??
户籍管理系统旨在实现对高校户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通过对户籍科相关人员所做需求分析,该系统必须实现以下功能:①户籍信息管理:包括户籍基本信息管理,教师和学生户籍基本信息、相片管理、户口迁入、迁出、注销、迁移及借用等信息的增加、删除和更新;②信息查询管理:包括户籍基本信息查询、学生信息查询、户口迁入、迁出、注销、迁移及借用信息查询等;③收费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学校免费保管学生户籍两年,两年过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保管费用。此模块主要包括户籍保管费用的收取和退费等操作;④操作日志管理:户籍科操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无法量化,收费操作需要规范以避免费用的多收、少收、漏收和徇私舞弊的情况的发生。此模块将操作人员的所有关键操作记录在案,以备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⑤学院信息管理:此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学院和专业信息的增加、删除、更新和查询;⑥系统维护:此模块用来维护用户基本信息、管理员的权限以及数据库的安全,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有意或者无意的破坏。??
系统架构??
2.1 系统整体架构??
分层应用设计当下非常流行。它对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安全性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典的分层架构开发模式将系统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访问层、基本逻辑层和页面表示层。当然,每个层次可能分解为更小的子层次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合理设计。户籍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整体架构??
2.2 数据访问层设计??
数据访问层负责管理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备份与恢复。主要包括数据库的连接与存取操作,即数据库表的查询、更新,增加和删除操作。数据访问层接口对数据访问逻辑进行抽象,以此对不同的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等)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封装类调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同时,上层基本逻辑层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
2.3 基本逻辑层设计??
基本逻辑层作为整个系统的逻辑处理中心,主要负责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和规则。系统的逻辑处理都被抽象为本层的不同的逻辑接口。逻辑层接口处于数据访问层和页面表示层之间,对上层提供接口调用,调用下层数据访问层接口连接数据库,而非直接连接数据库,降低了层与层之间的耦合度。修改数据访问层的接口实现,不需要修改基本逻辑层代码。??
2.4 页面表示层设计??
页面表示层负责接收界面输入和逻辑结果的显示。包括页面的布局、控件的使用等。页面表示层调用基本逻辑层的接口进行逻辑处理。系统逻辑处理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基本逻辑层接口实现,不会影响页面表示层的编码。??
数据库设计??
好的数据库的设计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户籍管理系统涉及到10多个表的设计和60多个存储过程的编写。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出。??
主要技术及开发工具??
4.1 权限管理策略??
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使用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这种访问控制策略已经广泛应用于系统操作、数据库及应用项目中。角色访问控制策略有利于确认和管理用户身份,对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
4.2 系统安全策略??
为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给系统带来危害,同时考虑到户籍管理系统数据录入时间一般集中在开学等时间,大批量的数据录入之后,一旦发生问题,导致数据丢失,再次重复录入数据,工作量巨大。系统使用自动备份与手工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手工备份与恢复先前的数据库。考虑到数据库的移植,在数据访问层引入“抽象工厂模式”,根据数据库的不同,提供实现不同数据库结构的数据业务逻辑对象,使用.Net框架的反射机制,在系统运行时动态决定调用的数据库类型。??
4.3 并行开发策略??
三层架构的优势之一系统架构清晰,合理的分配开发任务,同时保证系统的并行开发,以此提高效率。系统开发过程中,引入实体类和基本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共同接口,保证解决方案程序与数据库的并行开发,两者相关部分都完成之后,通过接口,完成数据库库记录与实体类的映射即可。??
4.4 版本控制策略??
项目开发是一个团队协作,迭代开发的过程,版本的控制与管理非常重要。项目开发过程中使用visual svn和tortoise svn进行系统解决方案、源代码的控制,单独设立版本控制服务器,团队所有成员从服务器中更新项目的最新版本,每天工作完成之后,单独提交各自负责部分的开发工作,使服务器中的版本始终保持最新状态。??
4.5 项目开发主要工具??
项目开发成员使用resharper和coding style enforcer工具保证编码风格的统一,使用NUnit,NCoverage等工具结合cruise control.net每日构建技术,进行测试及覆盖率检测,保证产品的质量。??
结束语??
户籍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进行设计、开发,系统接口更加清晰,满足模块独立性,层内高内聚、层间低耦合的原则,有利于开发者分工合作,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仅作少量修改升级为Web Service架构,为系统维护及功能扩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HUANG LONGJUN,ZHOU CAIYING,DAI LIPING.Dai Liping.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 Based on.NET Framework[Z].Proceeding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Nanchang,China,May 22-24,2009.[2] 陈友良,盛可军,王阳阳.基于ASP.NET三层架构软件的研究与开发[J].现代电子技术,2010(6).[3] 江义火.基于ASP.NET MVC2的三层架构应用系统开发研究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0(12).(责任编辑:周晓辉)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Reside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Net and Three-tier Architecture
??
系统架构管理 篇6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物流系统;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2-01
自2008年下半年至今,全球金融危机大肆蔓延,钢铁业也无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严峻的市场挑战。在“保生存、谋发展”的战略架构下,宣钢采购仓储配送公司从2009年10月份开始,按照“改进、完善、规范、创新”的思路和“存在的不一定就合理”的理念,认真反思、梳理管理工作,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适时调整物流系统材料和备品备件的采购方针,以“系统抓和抓系统”为推进策略,遵循精细化管理核心思想进一步提升计划、采购、仓储、配送诸环节整体管理水平,切实发挥降本增效管控职能。
1明晰精细化管理要义,强化宣贯及执行力度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它把焦点专注到满足客户的需求上,以获得企业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为目的。“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发挥活性化思维,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推行精细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抓住宣钢第三次跨越发展的机遇,整合组织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资源浪费。借助精细化管理要素,全面提升宣钢物流基础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严细化迈进。具体实施过程为:
1)全员发动,提高认识。结合本单位各部门工作实际和业务流程,摸清底数,以关键岗位为切入口,优化现有的生产组织或经营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组织和运行方案,提出明确的时间和目标要求,以点带面,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坚定不移走铁前低成本和钢后品种质量效益型道路,形成物流工作诸环节都要“精、准、细、严”的局面。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领导重视是精细化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宣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采购仓储配送公司一把手挂帅,亲自谋划、组织,落实责任,严肃考核。在执行力上,强化“落实不讲条件、执行没有借口”的意识。各级领导干部围绕现代物流靠前指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落实检查和整改复评力度,实现物流系统PDCA闭环管理。同时,树立为现场服务理念,实现管理人员重心下移,以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敢于克服困难,正视矛盾,延伸服务,明晰作业源点物料需求状况,察实情,办实事,立足“创新、创优、创先、创效”,突出效益点。
围绕宣钢整体推进方案,采购仓储配送公司决策层深刻理解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扁平化组织模式,成立内部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夯实基础工作和标准化作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优化管理架构,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以“精料”、“精工”、“精管”支撑“精品战略”,真正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意识,实现精细管理与跨越发展同步。
2工作方针及目标
眼睛向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精、准、细、严”的工作态度狠抓落实,严格“管理讲制度、工作讲标准、办事讲程序”,以细化管理巩铸廉洁体系。在坚决完成2010年吨钢工艺性材料消耗36元/吨的基础上,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资金占用,多方查找管理不足和潜在漏洞,及时整改,完善措施,以具体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3强化精益化管理,凸显大物流优势
在市场经济框架体系下,低成本、高效益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采购仓储配送公司审时度势,以精益化思维全面推进零库存管理。
2008年10月,宣鋼公司对采购业务实施集中管控。截止目前,零库存协议户由2008年的78户增至134户。零库存材料类主要业务包括:①一类物资:铅丝、钢丝绳;②二类物资:轴承、二类电器、元器件、电线、一般电器、二类工具中的各一部分;③三类物资:三类工具、三类电器中的各一部分;④四类物资:劳保、文具中的各一部分。零库存备品备件主要业务有:轧机配件,导卫件、辊环、筛网、钻头、钻杆、喷枪、结晶器铜管等。据统计,2009年零库存物资品种5752项,采购金额8983.6万元。按核定价格计算,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404.62万元,降幅达4.5%。综合分析,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管理举措:
1)进一步细化采购定价机制。逐项进行招标、比价,或商务洽谈,保障其合理性。①对采购额10万元以上具备招标条件的严格按照公司招标管理办法实施招标;②对10万元以下具备比价条件的,坚决实施4家以上的比价定价;③对不具备招标比价条件必须厂家直购的物资全部纳入商务洽谈定价范围,10万元以上的报公司招标委组织进行,10万元以下的由采购仓储配送公司招标办组织实施;④对形成的所有定价意见,特别是商务洽谈形成的定价方案,凡是能够对标的,一律以对标资料作为定价参考。因市场变化须调价的应分析市场因素,参照前期采购价格进行调整。⑤已形成的采购价格必须百分之百有定价依据,全部档案交ERP价格审核人员把关。
2)细化对标机制,强化对标效果。由经营管理科和计划科牵头,与各采购科共同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物资品种与集团内兄弟单位进行价格和消耗情况的细化对标。对标按月度进行,每季度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标后认真分析对比情况,对落后指标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并举一反三在采购管理方面查原因、定措施。
采购仓储配送公司始终坚持常态化对标机制,内容包括价格与管理。从中找出自身差距,恪守同质化情况下的低成本战略。通过对标管理,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及企业员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强化信息资源管理。采购仓储配送公司遵循材料费用定额管理功能,充分借助ERP项目信息化管理手段,按照宣钢下达给各单位的费用指标,由系统自主监控,一旦发生超额现象,系统自动阻止。通过执行需求计划,从源头上控制好工艺性材料的消耗,顺利完成了吨钢费用挖潜任务。在此基础上,成立内部ERP运行监管工作小组,继续开发有利于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报表,以保证ERP系统良好运行,避免资源浪费。
4)加强仓储管理,逐步向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过渡。材料员严格按照计划收发货,无计划不收货、不发货、不结算,从而使仓库对采购部门形成制约,杜绝新的积压产生。对到货物资,实施精细化管控,强化现场检验、过程检验,突出检验标准和方法,严把到货物资质量关和数量关。
4结束语
采购仓储配送公司针对精细化管理要求,对工作程序予以调整优化,对物流系统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细化作业流程、强化各环节平衡制约,逐步建立健全新模式下的管控需求,以适应河北钢铁集团一体化战略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晖.精细化管理的涵义及其操作.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4.
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篇7
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从系统人员角色出发,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一、总体功能架构设计
财务管理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 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 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系统的全部任务。由于存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为了便于今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规范的子系统的划分。根据日常财务信息的需求, 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系统后台管理子系统、资金项目管理子系统、教职工管理子系统、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财务信息查询子系统等。
二、资金项目管理子系统
资金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是依据不同的资金项目的要求, 来设置不同的资金支出项目、类别、限额等, 在资金支出前对所要支出的项目进行类别、数量等方面的检验, 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提示或禁止。资金支出并实际报销后, 将实际发生金额记入系统, 实现资金数量的动态管理。根据资金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 该子系统由账务处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决算管理模块、科研项目管理模块、部门经费管理模块。
(一) 账务处理模块
主要包括高校日常业务的财务管理, 主要包括凭证管理、转账结账、账簿打印等, 年末结转全自动进行;可实现多校区、多账套核算, 自定义凭证类型;多币种核算, 相关业务自动调汇;可实现动态查询总账、明细账、多栏账、项目账等各类账簿, 账证单据套查, 操作方便快捷。
(二) 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执行综合财务计划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本年度某一科目的预算数, 与本年度实际执行数相比较, 生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 是单位分析和监督财务状况的有利工具。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功能, 首先是预算指标的分配及更新, 对全年各部门、各费用科目、科研项目科目等需要进行预算控制的, 则应输入预算控制指标数;再就是预算控制功能, 在账务处理时, 对部门经费超支的情况、或者科研项目超支能及时提出警告, 达到控制经费支出的目标。
在资金支出时, 系统流程先要判断是否超出允许支出的总额, 如果超过, 则不允许支出。然后再判断是否超过支出的单项预算, 如果超过, 也不允许支出。
(三) 决算管理模块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当预算执行进入终结阶段, 要根据年度执行的最终结果编制决算, 反映年度单位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该模块能将决算信息以表格、图表等形式显示输出, 为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四)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专门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 此模块的功能是为每一个科研项目及对应的科研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对于学院审批的科研项目, 如果同时划拨了相应的科研经费, 则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建立项目账簿, 便于对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同样也是基于先预算, 再支出的原则。
(五) 部门经费管理模块
部门经费管理模块是专为财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各部门项目指标账的查询打印而专门设置的, 并且有专人管理。这样既加强了预算管理的可控性, 又保证了部门经费管理的安全性。
二、教职工管理子系统
此模块的功能是在实现与人事管理系统和离退休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为教职工提供网络工资信息查询, 逐步替代现有的每次发放工资时财务部门为每个人打印的纸质工资条, 通过历史数据的查询, 还可以了解和掌握每位员工的工资变动情况, 以及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等信息。教职工管理子系统由工资管理模块、工作量结算管理模块组成。
(一) 工资管理模块
此模块可以管理教职工用户工资发放的详细信息, 例如工资收入的各项组成, 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职务津贴、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误餐费、医疗补助、取暖费补助等信息, 也能显示扣缴费用的项目, 例如水电费用、公积金扣缴、医疗保险扣缴、所得税等。
(二) 工作量结算管理
教职工工作量管理的主要功能有教学工作量统计、科研工作量统计、非教学工作人员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这部分功能与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紧密相关。大部分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教务管理的排课、课程调整、论文指导、论文评审等环节, 人事管理环节, 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环节。
三、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
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基本信息的数据, 管理和生成每个学生的学费和其他缴费项目的详单。该子系统包括学生学费管理和其他收费项目管理两个功能模块。
四、财务信息查询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面向学校领导、二级部门领导、教职工以及学生用户。子系统包括经费项目查询、教职工信息查询和学生收费信息查询等几个功能模块。财务信息查询流程图如图2所示。
用户使用账号登录成功后, 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显示不同的内容。学院领导可以通过查询学院当前的各项财务状况, 作为其制定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各教职工可通过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查询个人工资发放情况、各月各项代扣款, 以及工作量结算的详细情况。学生用户可以查询自己的学杂费、各项收费项目情况的信息。
五、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初始化、用户管理等、数据备份、运行日志管理等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中的各模块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控制作用, 因此必须独立于其他子系统。子系统主要提供如下的功能模块:
(一) 系统初始化模块是在财务管理系统安装后, 对系统的环境数据进行初始化设置的功能模块。例如二级单位的名称、资金项目的名称、建账起始年月、单位领导姓名等信息。
(二)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进行用户账号的管理、用户类型设置等操作。
(三) 运行环境参数维护模块用于对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
(四) 数据备份与恢复模块主要完成对系统数据进行定时或手工备份的功能。
(五) 运行日志查询模块可以提供对系统的操作记录的统计查询等操作。财务管理系统要求用户对其操作的数据有不可抵赖性, 通过日志记录可以追查对系统数据的每一条操作的信息。
参考文献
[1]Walker Royce著周伯生等译《软件项目管理——一个统一的框架》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丁荣贵著《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机械工业出版社
[3]张玲邢立J2EE解决企业级应用的构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Voll8, No.1, PP5-7, 2001
[4]周金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 , 2003, 137-140
[5]张春霞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问题分析和前景展望, 经济师, (5) , 2006, 226-227
[6]姜文科金炜东, 基于J2EE的分布式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 10 (10) :56-58
电力企业统一生产管理系统基础架构 篇8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专业上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很多业务管理和日常运行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但是从企业的角度,如何实现IT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保持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简化系统应对将来管理上的变革和调整,延长专业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何应用各个专业系统产生的基础信息,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经过过滤、提炼的,高效、准确、系统的决策依据,依靠孤立的专业管理系统显然无法实现。
根据国网公司SG186初期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目前供电生产、配电生产、GIS三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施,系统的应用对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化、解决现场数据及时更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各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不一,三个系统没有进行统一的设计,使得业务数据缺少统一的结构、业务功能缺乏稳定性、数据冗余成为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整合现有的系统、抽象业务流程、实现电网企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统一平台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在电力企业其他专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建设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以往常从实际的业务应用开始进行分析,进一步进行应用系统设计,之后编码实现,最终上线运行进入维护阶段。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建设企业级的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议对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考虑,提取共性的需求,对其中涉及跨专业的流程予以关注,将底层组件级的需求进行整理,形成企业基础架构的内容,逐步将企业应用转向基础架构,最终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使各业务应用能够快速搭建,易于适应管理的变革;使跨专业流程顺畅实施,决策层需要的数据能准确及时地得到,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充分释放。
本文以生产专业的系统建设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1 功能要求
(1) 生产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
根据电网企业管理的要求,生产系统相关业务的功能可分为设备(设施)管理、电网运行维护管理、电网调度管理、电网规划管理、技术监督管理、电网环境管理、可靠性管理、安全监督管理、图档资料管理等九个基础应用模块。总计有270多个子功能点。
(2) 生产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
生产管理作为整个电网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涉及众多部门、专业,跨部门的流程不可避免。当前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要求能与这些专业系统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初步统计,生产管理系统将与营销、客户服务、协同办公、财务、物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系统有业务数据的交换。
2 建设内容
2.1 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
通过生产系统的建设完成统一的数字电网模型,使一体化的电网资源管理成为可能;形成基于图形的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全面覆盖电力生产管理各个专业应用;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有机整合,提高信息采集及处理的实时化、自动化水平;建立生产管理的主题数据库模型,形成生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体系。
2.2 总体功能架构
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济运行为目标,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是今后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如图1所示,围绕电力生产管理的核心业务,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九个基础应用模块,在这九个基础应用模块的基础上构造电网分析及辅助决策等高级应用。
通过统一的生产管理应用平台构建可以使各个模块统一采用业务组件的设计模式,提高系统的适应性,通过二次开发工具平台对系统的功能进行扩展,从而兼顾地区间的个性化开发,系统整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得以保证。与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系统的集成也可以通过平台完成。
省、市、县各级电力企业的功能模块在具体内容的粒度粗细和管理范围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具体需求。
2.3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
为了满足生产管理系统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的需要,对已有各生产专业运行系统进行分析,考虑将来专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系统技术的发展。
如图2 所示,将业务对象管理、权限管理、工作流管理、脚本扩展、动态界面生成、报表管理等核心服务,加上消息管理、搜索引擎、个性化设置、知识管理等辅助功能模块,作为构成生产系统的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平台应用模块)以此开发业务应用系统。更底层的流程引擎、业务对象管理、报表管理、身份认证等组件是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通用的基础技术构成内容,可以共用,为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
基于业务基础架构平台构建生产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对生产系统业务功能进行细分后抽象出核心组件和共用模块。采用基于组件的设计模型,减小系统的复杂度,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组件的重用性。
2) 基于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在保持系统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可配置和二次开发,有利于系统适应生产管理的变化和新需求开发。
3) 业务基础架构采用动态建模技术,实现了C/S、B/S客户端统一业务逻辑,C/S、B/S客户端通过统一的接口访问系统业务逻辑,由平台提供运行时解释和转发,动态决定为用户提供哪种用户界面。
2.4 电力图形平台
“电网”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在没有图形支撑的情况实现全面的管理困难巨大,特别是配电网的管理。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针对输电GIS、配电GIS、接线图、单线图等应用按专业分别进行开发,虽然在功能上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由于图形平台不统一,图形之间不能进行转换和共享,图形重复绘制、数据交叉录入,为现场维护人员带来大量的工作量。
通过分析业务应用抽象出图形的基础功能,以图形平台为支撑开发各种图形化应用,同时满足地理图、接线图、单线图、网架图、污区管理、站所平面图、设施截面图等各种图形管理的需要,实现不同图形之间的抽取和转换,支持图形平台与业务应用平台的集成。
图形平台与实时信息平台的集成也是今后图形系统建设的主要方向。
图形平台主要提供图元管理服务、GIS图形服务、单线图服务、站所图服务、接线图服务、网架图服务、网络拓扑分析服务、图形版本管理服务等基本服务,同时提供图形浏览、图形编辑、图形Web发布等实用图形工具。
图形平台的图形转换服务可以根据应用的要求从一种图抽取转换为其它图形,方便图形维护,例如单线图和地理图的转化。
图形平台可以作为企业级应用,为生产之外的其他专业应用提供基础服务。如:用电营销、客户服务和工程车辆管理等。
2.5 实时信息集成平台
实时信息集成平台是面向实时信息、准实时信息以及历史时序量信息的一个企业级应用支撑平台。对实时信息、准实时信息(如调度SCADA信息、DA信息、负荷信息等)的一体化集成接入提供存储支持,并为生产管理系统的各类业务以及分析应用提供实时或历史信息的访问支持。与图形平台一样,实时信息集成平台也是生产系统外部支持模块。
针对生产系统需求,实时信息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
实时数据库服务 实时信息集成平台的核心是一个高性能的实时数据库,实时数据库通过计算内存管理各类实时信息,以满足应用系统对实时信息管理的性能要求,保证数据一致性。
实时信息集成服务 对目前应用的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剔除冗余,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时序量存储服务 提供各类实时数据的长期存储能力,为各种应用提供统一的时序量数据源。
时序量分析服务 提供对时序量数据的各类分析服务(如: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异常数据分析等)。
实时信息发布服务 发布各类实时信息,供其它模块访问。
3 关键技术问题
3.1 总体技术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近年出现的,解决企业信息化跨专业、持续建设并保护已有信息资源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统一标准架构实现业务应用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利用原有业务应用的功能。
新的生产管理系统满足“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规范。在数据中心构建生产管理相关的GIS数据库、配电管理数据库、供电管理数据、实时数据库等,采用开放的数据格式,以便于数据挖掘与提炼;通过数据交换模块及元数据管理,保证数据的共享与更新。将生产管理相关功能封装成服务,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将系统内的资源整合,为其它业务系统提供分析服务功能。
3.2 基于CIM的统一电网数字模型
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而进行系统功能的开发,数据模型的建立缺乏理论基础而且很容易随着业务功能的变化而变化,造成系统数据不一致、不同专业系统独立建立数据库、不同系统间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数据等问题。
当前IEC 61970已经有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扩展和细化才能实际应用。通过对标准的补充,特别是管理类属性的完善,建设包括如下内容的统一电网数字模型。
设备位置层次模型 建立电网功能位置(设备名称)的层次关系模型,例如线路、变电站、间隔(单元)、设备功能位置的标准层次关系模型。设备位置层次模型是与物理设备无关的逻辑实体,通过与实际的物理设备建立关联关系而具有对应的物理设备属性,通过位置模型与资产模型分离的设计,可以真正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资产层次模型 建立设备资产的分类模型和物理层次模型,设备资产层次模型只体现设备的分类和父子关系,不体现设备功能关系。
设备技术规范模型 主要对设备的资产属性、技术属性、技术参数、电器参数建立标准的、可扩展的数据模型。
电网拓扑关系模型 定义电网设备的电气连接关系模型,以支持电网的分析、分隔、合并等业务功能。
GIS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实现电力GIS管理的基础,必须统一输电、配电、污区、雷电等应用的空间数据模型。
设备测量数据模型 主要对设备状态和测量量建立数据模型,测量模型一般是基于时间序列的。
以统一的电网数字模型为基础建立生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输电、变电、配电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应用的统一数据源,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此外,能够实现电网的分割、合并、图形转换等高级应用;有利于实现与SCADA、EMS等实时系统的集成,实现标准、开放的集成模式,能够使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有效的被其它业务系统利用;可以适应灵活多变的生产管理业务需求,在保持系统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应灵活性的要求。
3.3 数据交换
3.3.1 数据交换的应用需求
集成设计思想能够减少数据的冗余,但不能避免系统级或跨部门的数据交换,生产管理的数据交换的需求可分为两部分:
1) 与其它的业务交换业务数据,如营销系统的业扩报装业务,需要从生产系统中获得用户的供电信息,计算供电辅助方案。
2) 生产管理的系统内部,各个模块被封装成相互独立的业务应用服务,模块与模块之间也存在为数据交换的需求。
要完成以上的数据交换的需求,需要建立有统一、公开的数据模型。
3.3.2 数据提取和交换服务
根据生产管理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的需求,将数据定义为一般性数据元数据、实时数据元数据和空间数据元数据三种。
对数据之间的交换方式提供数据库数据交换、Web服务数据交换、消息接口数据交换和API接口数据交换四种方式。
3.4 空间数据应用的服务化封装
3.4.1 C/S与B/S结合的运行模式
生产管理系统涉及从班组作业人员到管理人员,不同人员使用的功能范围要求是不同的。基础作业层主要完成设备、图形的维护和各种业务流程的处理,对界面使用方便性和响应速度的要求比较高。而管理层人员不关心具体的业务数据细节,重点关注综合的统计信息和宏观信息。
当前应用系统有向B/S架构转型的趋势,但是B/S的实现技术难以解决图形绘制、复杂界面操作等应用的要求,生产管理系统的许多图形化操作功能采用C/S方式更加简单和稳定。基于对生产管理系统用户群和技术实现可行性分析,生产管理系统采用B/S、C/S结合的运行模式,在基础作业层采用C/S模式运行,满足复杂图形操作及使用方便性的需求,管理层采用B/S模型运行,满足零安装的需求。C/S程序采用智能客户端技术,系统具有智能版本比较、自动更新、自动配置等功能,把系统安装和维护的工作量降低到最少。
3.4.2 建立GIS公共基础平台
如图3所示,GIS公共基础平台是空间数据应用服务化的基础,只有把空间操作和业务功能分离开才能便于SOA服务化。
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一是2维/3维地图显示服务、网络分析服务、数据编辑服务、地理处理服务、WMS/KML服务、空间数据服务等一系列基础的、标准的GIS服务;二是基于电力业务需求封装的图形管理服务、属性管理服务、拓扑管理服务、状态管理服务、专题图管理服务等。
将GIS服务纳入ESB,提供跨部门、跨平台人员基于GIS的协作、空间信息、与GIS相关的商业流程等层面上的集成和整合。
3.5 数据架构
3.5.1 省市两级存储与数据交换结合的构架
省公司在生产管理应用方面多属于监督管理、统计分析、决策层面,市、县公司在生产管理应用方面更多涉及运行维护与业务操作层面。两者有着不同的目标,而且在数据粒度、操作方式、系统用户群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基于上述考虑,建议省公司系统与地市公司系统分别存储生产管理的数据,县公司不单独存储数据直接利用集中存储在市公司系统的数据。两个层面存储数据的范围与粒度分别基于各自在生产管理应用中的应用情况而定。
生产管理应用中无论省公司系统还是市公司系统都存在分区域、分类型、分级别的多种查询、统计、分析应用,部分业务流程穿插在省/地/县间的不同级单位之间。这些应用与流程会导致两级系统的交互,但省公司系统并不需要市公司系统的全部数据,它应根据自己应用的情况对市公司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过滤,这就需要采用数据交换技术。明确交换数据的格式以及交换数据的规则,通过相应的数据交换服务,则可以实现两级系统间的数据贯通。
数据复制可以通过定期触发和程序触发两种方式实现对变化数据进行标记、解决数据冲突处理完成数据的复制功能,并且与业务处理程序分离。
3.5.2 总体数据逻辑结构
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大体上可以分为业务数据、图形数据、空间数据、系统模型数据、主题数据,不同类型的数据要求不同的存储方式和处理方式,所以在总体数据规划上必须做到逻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保证生产管理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较高的系统性能。
生产管理系统的总体数据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
3.6 系统安全
目前信息网络安全,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边界防御技术,优化了网络结构;通过网络防病毒系统、邮件防病毒系统构建了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通过漏洞扫描系统、主机防护系统、存储备份系统、网站监控系统等技术措施构建了应用系统防护技术体系;通过网管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技术措施构建了网络运行安全监测体系。
因此,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符合电力企业对于应用安全的有关要求和规范,依托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这里不再详述。
4 结束语
本文只是对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在企业级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整合、集成、统一的思想落地。
作为一个具体专业系统的开发,有很多细致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范围和要求更高的企业级信息集成,则更有理由考虑统一模型、公用平台、数据交换、跨业务流程、决策层数据的提取等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SG186工程的前期调研和实践,面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越来越多,信息积累越来越广,可是能够获得的准确的综合信息却越来越难,数据共享、流程互通、界面统一、系统整合,这些很多年前就提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好象越来越遥不可及。
SG186工程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面对实际的每一个应用,采用统一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实际的业务特点、可能的变化。实现既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大目标,又兼顾现场的特殊需求的系统,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
本文也希望从开发商的角度,思考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介入点,以点带面,全面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发展性。由于企业级或大专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必然需要管理方面的支持,本文对管理改进和流程再造不作专门阐述。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系统架构管理 篇9
为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提出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实践应用[1]。而当前信息系统中的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各个阶段由各相关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缺乏对电网资产运营的整体考虑[2,3,4,5,6,7],以及对各个阶段管理目标的有效协调,不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为此,青海电力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遵从SG-ERP总体架构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开展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LCAM)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1 基本思路
LCAM信息系统是基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在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深化。通过LCAM信息系统,基于现有业务应用,扩充、完善现有系统设计和相关标准模型,可强化信息集成共享和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各业务的横向贯通,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闭环评估。
2 研究内容
LCAM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设计LCAM信息化系统总体架构,定义系统组成及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2)研究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架构体系及应用架构体系,定义LCAM信息化系统的落地方式以及相关系统实现;
3)完成业务分析,依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业务要求,结合SG186工程的建设情况,明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业务阶段相关业务应用的覆盖程度;
4)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求,结合公司业务实际,对各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对相关信息系统提出功能提升建议;
5)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针对各业务阶段之间有待交互的关键信息提出信息集成的建议,完善信息集成共享和基础数据管理。
3 系统总体架构
LCAM信息系统总体架构[8]依托LCAM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参照SG-ERP架构体系设计,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关键内容。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LCAM信息系统业务架构的业务流程部分定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实现的业务能力及其关系,是LCAM信息系统业务架构的起点;功能提升部分是LCAM信息系统应用框架的主体内容,详细定义LCAM相关业务系统功能优化、改造、新建等内容;应用集成是LCAM信息系统应用框架的主体内容,详细定义LCAM相关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信息、流程集成;与指标体系的关系描述LCAM信息化系统的预期收益,定义业务架构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的支撑。
LCAM信息系统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SG-ERP总体架构设计,通过信息统计、分析与展现技术为资产绩效评估和决策提供支撑。
4 业务架构
4.1 LCAM业务流程框架体系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流程框架体系由资产战略、资产策略、四大资产业务环节和资产状态评估等方面组成。业务架构如图2所示。
4.2 资产管理各阶段业务需求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求以业务流程框架为依据,结合2013年青海电力开展的7项关键业务,从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环节进行阐述,全面考虑资产管理核心业务阶段和相关管理要求。
4.2.1 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电网规划。包括电网发展规划编制和评审2个二级流程。电网规划要求从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选出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规划方案根据外围及网架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根据规划方案滚动触发各类项目的立项工作。
2)项目前期(可研阶段)。包括制定前期工作计划、项目选址选线与路条获取、可研初设一体化招标、可研编制与评审、获取电网项目支持性文件以及项目核准。项目前期阶段要求实现全口径项目规划和储备管理,规范前期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和详细信息的标准化。
3)投资计划。包括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和投资计划综合平衡2个二级流程。在投资计划制定阶段,要求根据储备项目评级评分结果开展工程项目投资优选。
4)综合计划。包括综合计划汇总平衡、综合计划上报及下达和综合计划下达执行3个二级流程。在综合计划制定阶段,依据各类型项目(基建、技改、大修、营销、科研、信息化等)的综合评分评级排序,在确定的公司年度投资能力测算基础上,围绕青海电力经营状况与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各类项目的资金需求,对全口径项目进行投资风险评估,编制综合计划,形成公司层面统一的年度计划、预算,并建立完善的各类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过程跟踪与管控。
4.2.2 工程建设阶段
工程建设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项目实施计划。包括编制项目进度计划1个二级流程。本阶段根据投资计划和综合计划确定的工程投资计划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用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计划的制定。
2)工程前期。包括设计招标、初设管理、施工图设计、提报施工和监理招标需求、提报物资招标需求和开工准备6个二级流程。工程管理部门依据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编制设计计划,设计招标后开展初设工作。初设批复后,开展施工图设计,同时提报物资采购需求计划。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提报施工、监理招标需求。在部分物资采购到货验收后,进行开工准备。项目初设关键信息包括:输入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项目可研报告及评审意见、设备状态信息、设计定标结果;施工图设计关键信息包括:输入初设及批复文件;开工准备关键信息包括:输入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施工和监理合同[9]。
3)项目实施。包括工程项目管理1个二级流程。根据施工计划开展项目进度、安全、质量和造价管理。
4.2.3 物资采购阶段
物资采购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物资采购。包括制定招标计划、物资招标、合同管理和设备监造与抽检4个二级流程。在物资采购阶段,基于工程管理部门提报的项目物资需求,由物资部门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按照物资规范流程要求进行招标采购,确定综合成本最优的采购方案,依据招标结果开展合同签订、履约管理,并负责设备监造和抽检管理,建立常态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
2)基建项目、小型基建项目服务采购招标管理职责划分。基建部负责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过程管理;物资部门负责备案材料上报和定标文件的下发。其他类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由物资部门归口管理。
3)仓储配送。包括仓储配送和到货验收2个二级流程,由物资部门确保供货及时性。
4.2.4 运行检修阶段
运行检修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运行检测。基于检修策略(确定检测或状态监测周期)和资产状态评估结果确定年度运行检测计划,并对此类工作执行进行闭环管理。
2)维护检修。基于资产策略及运行检测结果制定维护检修计划。以工单为主线对检修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检修成本[10]。
3)备品备件。对设备类型、历史故障数据、运行状况等统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影响程度、可替换性等因素,确定备品备件的配置标准、使用和管理流程。建立各类备品备件的储备定额标准,为运维、检修、抢修提供可靠保障,对超出配置标准的备品备件通过工程建设(初步设计阶段)渠道进行再利用。
4.2.5 退役处置阶段
设备退役处置阶段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技术改造。基于运行检修阶段的技术特性、运行年限等数据信息对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设备制定相应的技改策略,提出技术改造需求。
2)退役资产处置。根据资产状态评估结果对退役资产做出甄别,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再利用、转为备品或报废等处置方案。
4.2.6 高级应用
高级应用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资产绩效评价。支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取,对资产管理目标实现结果进行监测及评价,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分为2个层面:一是对单体资产/资产组合(结果性指标)的状态监测及评价;二是对资产管理各要素(过程性指标)执行情况的监测及评价。
2)资产策略管理。资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寿命周期管理策略、电网发展策略及资产管理职能策略,其中资产管理职能策略包含投资策略、可靠性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和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策略,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策略模型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在要求。
3)“资产墙”分析。汇总电网资产分年度基建投入及技改支出历史数据,并按公司规定的折旧年限、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设备设计寿命3个维度建立资本性投资“资产墙”模型;并依据统计数据及曲线变化,运用“资产墙”推移等手段预测未来资本性投入规模,分析可能面临的资本性投资能力不足的风险。
4)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建立资产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模型,统计规划期、建设期、运维期和退役期各阶段成本。
5 应用架构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架构分为功能设计和应用集成2个部分,功能设计主要涉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提升点所分布的应用系统,应用集成详细指出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点以及数据流向。
青海电力根据信息系统现状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要,归纳总结了7个业务主题。
1)账、卡、物一致及联动。围绕ERP的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开发、完善与生产管理系统(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PMS)、营销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接口,实现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和设备资产信息的贯通与共享,解决账、卡、物不一致的问题。
2)项目全过程管理。以综合计划下达的项目编码为主线,围绕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基建管理、ERP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及优化,实现ERP及周边信息系统项目信息的贯通和共享,为项目全过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自动(辅助)转资及资产新增。完善自动(辅助)转资及资产新增系统的功能,依据项目转资标示符和结算表,开发应用辅助出具竣工决算报表,实现竣工决算由全手工编制向辅助生成转化。
4)设备招标采购优化。固化并应用LCC评标功能,强化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功能,深化物资供应管理,支撑设备招标采购优化。围绕电子商务平台的LCC评标功能、供应商绩效评估、物资供应管理进行改造优化。
5)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从资产设备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从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到退役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成本费用归集到单体资产设备,辅以成本管理过程绩效指标考核,实现重点成本过程监控与评价分析,为资产全寿命周期辅助决策评价模型的建立并提供决策依据奠定数据与应用基础[11,12]。
6)设备退役处置优化。将需要再利用的设备信息记录到再利用数据库中,并实现再利用设备基本信息、运行记录、检修记录、生命大事记等设备履历信息的集成,设计单位可以直接在再利用数据库中查找到需要再利用设备的相关信息;对于需要报废的设备,进入固定资产报废工作流,固定资产报废信息集成到废旧物资处置的废旧物资入库环节,实现报废资产与废旧物资处置的集成;实现资产退役、报废处置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围绕ERP系统的台账管理和异动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废旧物资处置进行改造优化,基于ERP系统实现设备退役再利用关键信息的监控。
7)资产墙。建立“资产墙”风险分析模型,针对电网资产若干年后可能存在的更新改造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提出风险预警,为电网投资计划、检修计划、资金安排等提供数据支撑,预测将来可能存在的电网资产更新改造投资能力不足的风险。
6 数据架构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SG-ERP总体架构设计,以及主数据管理、SG-CIM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各业务条线间资产数据视图及交互模式,规范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安全,通过资产业务数据流转和分析数据应用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架构如图3所示。
7 结语
本文介绍了LCAM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内容,详细叙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及其包含的关键内容和相互关联关系。青海电力通过LCAM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规范和提升了各类资产管理,为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固定资产风险预警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系统支持,实现了资产精益化管理,为更好地服务发电企业提供了支撑,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惠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信息支撑系统建设思路[J].中国新通信,2015,17(24):59.
[2]孙军芳,苟晓侃.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设计[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6):66-69.S U N J u n-f a n g,G O U X i a o-k a n.D e s i g n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decision system on 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of power grid enterprise[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3,11(6):66-69.
[3]翟玮,尚博祥,孙轶凡,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设计[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9):82-86.ZHAI Wei,SHANG Bo-xiang,SUN Yi-fan,et al.Design of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system for the whole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asset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9):82-86.
[4]张莫,林峰,俞俊,等.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评估与决策[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8):16-23.ZHANG Mo,LIN Feng,YU Jun,et al.Evaluation and decision for the life-cycle management of grid asset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3,11(8):16-23.
[5]于连城,杨平,汪力,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支撑信息系统研究[J].电气技术,2014(5):109-112.
[6]李云峰,张勇.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框架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2010,38(8):1126-1131.LI Yun-feng,ZHANG Yong.A study of framework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10,38(8):1126-1131.
[7]蒋晓军,李非.基于价值链的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103-104.
[8]李国刚.应急管理系统架构体系探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2(3):99-103.LI Guo-gang.Discuss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12(3):99-103.
[9]王志强,陈银龙,施永益,等.基于SG-ERP的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规划[J].电力信息化,2011,9(10):33-36.
[10]陈安伟.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20):215-218.CHEN An-wei.Research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for power transmission and substation equipmen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20):215-218.
[11]沈京京.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探索[J].华东电力,2008,36(12):122-124.SHEN Jing-jing.Exploration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for grid enterprises[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12):122-12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实现 篇10
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一是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 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二是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 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三是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 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即是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上述物流管理的内容。
一、系统分析
(一) 需求分析
通过实际调查, 要求本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方便的数据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较好的权限管理;完善的附件管理功能;快捷的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二) 开发及运行环境介绍
开发平台:MSVisualStudio2005;系统开发语言:C#;数据库软件:SQLServer2000;运行平台有:Windows2000以上。
二、系统设计
(一) 系统架构
系统为基于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的B/S三层架构, 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B/S三层体系结构是在数据库管理层和用户界面层增加了一层中间件, 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层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
本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和应用层。
(二) 系统典型功能模块介绍
1、信息处理模块。以用户信息模块为例。主要用来存储本系统使用者的相关信息。系统中添加用户的功能页面为AddUser.aspx, 可实现用户信息的注册。用户信息查询的页面为Query.aspx, 实现方式是将数据库中用户信息在前台页面上通过GridView控件绑定显示。
用户信息查询的页面如图2所示。
同样, 还有更新和删除用户的操作界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储存有各类信息, 都有查询统计功能, 以库存信息查询页面为例, 如图3所示, 操作人员可通过某些关键词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某类信息进行查询。
2、附件管理模块。附件管理页面为attachm ent.aspx, 实现方式是利用FileU-pload组件实现附件的上传、下载和删除功能, 附件本身对应的文件存储在FileU-pload的4个子目录下, 根据信息的类别 (仓储、配送和基本信息) 使其附件文件与子目录对应。另外, 附件自身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存储在数据库附件表中。
附件管理页面如图4所示。
3、对外接口模块。数据批量导入导出页面为interface.aspx, 本页面实现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Excel表格数据直接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将数据绑定到前台的GridView控件上, 其二是将前台GridView控件中的数据转换成Excel表格数据方便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此功能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录入效率但同时数据导入时Excel文件的表头格式有严格的要求。且数据导入时Eccel表格的格式必须按照数据库中对应表的属性顺序, 否则会出错。
数据批量导入导出的最终显示界面如图5所示:
三、总结
本系统是典型的基于.NETFramework平台、C#语言、VS集成开发环境和SQLServer数据库开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数据的准确、高效和自动的统计分析功能;方便的数据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较好的权限管理控制功能;完善的附件管理功能;快捷的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良好的人机界面。本系统的实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对大规模数据流的控制与管理, 为开发其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图2用户信息查询界面
摘要: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管理已成为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阐述了基于B/S模式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及实现的开发全过程, 并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验证情况。
关键词:B/S模式,总体构架,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佟勇臣.现代物流信息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2]、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韩朝军, 梁冰, 刘婴等.SQL Server管理与开发技术大权[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机械管理信息系统管理02-10
管理支撑系统02-10
网络环境思想道德建设02-10
中国体育电影02-10
管理系统计划管理02-10
系统管理模块02-10
森林资源要保护性利用02-10
现代供电企业02-10
会议营销系统范文02-10
从会议成本角度会议管理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