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关爱学生

关键词: 缺点 家长 关爱 孩子

如何正确关爱学生(精选6篇)

篇1:如何正确关爱学生

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我们总是提醒家长,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这样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有的家长还是不断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的长处,什么学习用功、考试成绩好,因为他们觉得不比较,就不容易让孩子发现缺点、战胜缺点,更无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赞同,因为做一件事情,总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如果家长好好动动脑筋,让孩子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能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阳阳是个顽皮的孩子,好奇心强,写作业的时候,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帮助阳阳集中注意力,每次阳阳写作业的时候,家长都把他的书桌收拾干净,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拿走。这个办法很管用,阳阳比平时快了将近1小时。妈妈总结了一条学习成功的经验,写在了小黑板上:“写作业前,收拾干净书桌,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妈妈鼓励阳阳主动总结有利于学习的经验,写在小黑板上,每天常看看。如今,阳阳的小黑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的学习经验了,妈妈鼓励阳阳每次要写新的学习经验的时候,可以先把旧的学习经验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把黑板上的擦掉。这样,就可以多看看新的学习经验,旧的每个月看一次就行了。聪明的家长往往会引导孩子改变错误的做法,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家长帮助孩子获得了进步的能力,孩子对家长是非常感激的,进一步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篇2:如何正确关爱学生

Children always are the 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s. With the improv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society and parents provide a more privileged life for the children. For a child, he may experience no frustration until he grows up. So, some people point out if children living in such circumstance, they may be unfit for the brutal competitive society. How to care for children in a right way becomes a hot debate. I have two suggestions for this question.

First of all, parents should let their children go. Everyone is unique in the world and everyone has their own thought. Although parents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can’t arrange everything for their children. Besides, maybe what they arrange is not the thing that their children want. They have their own way to go and they have to face everything by themselves one day. Why not let them grow up little by little? Spoiling children can provide a non-polluted environment for them from the appearance, but in fact, it will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for them in their later life. So parents need to let their children walk on their own, instead of trying to hold their hands at every turn.

In addition, parents should listen to their children. Though children’s thought is immature to the adult, they need to listen to their children,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what the children want and need. This is a good way to treat people. If parents only put their thought on children without asking anything, it is the way to treat animals. And if parents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s thought, they can lead them in a proper way to make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篇3:浅谈如何关爱学生

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知识腾飞的年代, “闻道有先后”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90后的学生和70后、80后的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教师懂的学生懂, 教师不懂的学生也懂。90后学生的“惑”不仅是学习上的“惑”, 更多的“惑”是成长路上的“惑”。面对不断在成长的学生和不断变化的新问题, 这无疑对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解“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使笔者认为要帮学生解“惑”, 除了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 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如何关爱学生?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2008年9月2日教育部又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其中第三条“关爱学生”是这样阐释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由此可见, “关爱学生”这几个字的分量不轻, 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尊重学生既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又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中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 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样会引起他们行为上的激动和内心的不安。特别是教师那些不切实际的批评和不注意场合的严厉指责, 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 有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有的会情绪变得低落, 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逆反心理, 产生与教师对抗的情绪, 这都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多年的班主任经验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一句话, 可以点石成金, 也可以点金成石。所以, 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二、严慈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严父慈母。师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 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 是科学理智的爱, 是主动积极的爱, 这种爱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笔者在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 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没有爱, 就没有事业。对学生生活上要管如严父, 一丝不苟;学习上要严格要求;纪律上要严加管教, 并且要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但同时更应该如慈母, 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耐心、关心、同情心。这是密切师生关系、取得教育成效的前提。在这一点上, 笔者是这样做的:厚爱后进生, 严爱优等生, 博爱中等生。

特别是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 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光“软化”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趁热打铁, 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在班级管理中, 笔者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 给他们更多的关注。笔者总是用爱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班级气氛, 让他们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比如2009年笔者所教的班级中的钟同学, 是班里典型的“双差生”。经常逃学去网吧, 上课不专心听讲, 作业不按时完成, 其他同学很少和他交往, 也看不起他。该生虽然有不少缺点, 是典型的“问题学生”, 但他悟性好, 思维敏捷, 笔者认为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笔者开始发掘该生身上的闪光点:早晚读时, 该生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 而且发音准确, 富有节奏感。所以笔者在上语文课的时候特意给该生设置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 让该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两手, 结果, 该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获得了自信。笔者把班级“领读员”的任务交给他。从此, 该生一改过去的懒散作风,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在2009年的中考中以6B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示范性高中。

三、关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 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爱学生, 就要信任学生。首先, 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到“一碗水端平”;其次, 对待后进生, 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 换位思考, 宽容学生的过错;再次, 在选择班干部时, 要做到“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健康地成长。

篇4:教师如何关爱学生

一、爱是教育的心理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育与理解,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是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好,爱学生,那么教师的爱就会感动学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直觉: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是为我们着想的,老师很辛苦,我们也要听话,不能让老师难过。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就会铭记于心,凡事都会照章行事,按要求做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总是粗暴地对待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或抵触情绪,进而悲观消极自暴自弃。即使教师的话是正确的,学生也听不进去,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或有意为难。所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只有在心理上征服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爱要遍及全体学生

1.理智关爱,提升优生

一般来说,优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很多的。平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相应地与教师的交往也多。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和教师更亲近些,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在班级中是特别受宠的,这种感觉会助长他们的气焰,甚至产生骄傲的情绪,认识不了自我。我们教师在办公室闲聊时常常引发这样的感慨:学生毕业了,在路上看见教师打招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平时经常教育、经常做思想工作的所谓的后进生。而那些所谓的优生,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作为教师,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的这种态度,确实有些失落,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爱是两面性的,我们不应该对优生有溺爱的行为,不能让他们在胜利面前产生自满的情绪,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才会清晰地认识自己,体验到超越自己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存在的价值,学会感恩,从而把教师在他们身上的这种爱反射回来,从而也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2.普遍关爱,重视中等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中等生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的情况怎么样,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能详细地告诉他们的情况。然而,有的中等生家长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是呀,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的呢?”

中等生往往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平平,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就会少些。其实,这些中等生只是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如果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可以形成更良好的班风,从而影响后进生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那个中等生家长的电话唤醒了我,让我及时关注起中等生来。常常在中等生中找出一些表现好的进行表扬,激发了他们这个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其中好几个中等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更强了,也更加好管理了。

3.真心关爱,扶持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难题,要使后进生转化成功,师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教师对学生只有多亲近、多同情、多爱护、多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交融,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使后进生渐渐转化。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纪律松懈,学习懒散,还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找他谈话也总是不开口或逃避。后来,只要他逃课了,我便同家长一起四处寻找,多次冒着风雨把他找回学校。他终于明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来再也没有无故旷课了,也慢慢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后进生的爱不是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关爱,而是教师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当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关爱“问题学生”时,他们也会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的教育也就可能获得成功。

三、爱与严要辩证统一

师生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爱和严的辩证关系。爱不是放任,严不能成伤害。教师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更不能嫌弃学习成绩或品德不好的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严与爱都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处理好爱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班风也会越来越好。

篇5:如何关爱学生

一、良好的师德修养必不可少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追求进步,自我完善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老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师德修养,能使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对自身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反思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

二、认真备课不容忽视

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若想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在备课上下功夫不可。备课就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的一次重新“编码”的过程。若想这个“编码准确”,就要收集有关教材的各种资料,不断去分析,理解,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更好的驾驭教材,凌教材之上。这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充电”的过程。既帮助老师巩固自身专业知识,又不断发现不足,不断去弥补,使你的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三、勇上公开课,不怕出丑

课堂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知识。教师若想掌握好这门知识,就要有胆量在众人注视下过“独木桥”——上公开课。通过上公开课,发现自己不足,改正缺点,积累经验,促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有选择性阅读,读书笔记必不可少

篇6:班主任如何关爱学生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在内容上的表现是教师对全体学生每一个人的关爱、尊重、理解和期待。关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得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他说“仁者,爱人”,要做到“诲人不倦”。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指出:“热心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关爱学生,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工作的原动力,也是保证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条件。

1关爱学生是对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班主任的配合与支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改革意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真正树立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血有肉有思维,有个性有情感有未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说”中指出:“青少年时期的需要主要处于爱和归属的层次。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在需要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交、归属、认可、得到爱和给予爱、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等”。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2关爱学生是培养新人的客观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环境下,人们的竞争观念、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此相适应,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加速,还是作出真确的选择,都要由具有自主精神的人实现,社会的发展同样要靠有自主精神的人来实现。青少年必须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挑战,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班主任在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中起特殊的主导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经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其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可以说,学生的自主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现阶段的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让身心尚且稚嫩的青少年难以承受。自主意识与多重压力的并存在学生内心形成冲突,使他们感到郁闷、彷徨、孤独。如何让学生正视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从而让他们的自主意识健康成长,个性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应加以认真解决的新课题。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班主任,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多给学生以关爱,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个别谈

心、座谈会、主题班会,也可发动同学相互帮助,必要时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关爱网络),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压力。学生的心理压力只有得到适度释放,才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以自尊自主的良好心态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3关爱学生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唤醒,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这是教育核心之所在。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美化心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指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代替的,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情绪情感、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往往要经历一段特殊的“心理闭锁期”,不愿意向包括家长与教师在内的成人敞开心扉。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班主任应给予他们满腔热情的关爱,灵活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教育集体的温暖。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更为全面的爱,因此,这种爱又是引导和发展学生高尚社会性情感的重要基础。

4关爱学生是对学生博爱情怀的需要日常工作中,可能有不少教

师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定势,即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太关注甚至忽视了中等以下的学生。这种思想或做法显然是不妥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拥有博爱思想。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学生的关爱更应如此。我们既要关爱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更要关爱中等生与后进生,而不能允许有被师爱遗忘的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中等生与后进生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与赏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平时的言行中观其一斑,甚至在他们的一些非正常言行中都潜藏着这样的动机。如果班主任对这部分学生关爱不够,就可能造成这些学生心理失衡,自暴自弃,进而影响整个班级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诚然,由于个性、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不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尽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您”。作为班主任,要建立一份尽可能翔实的学生个人档案。这份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入学总成绩、单科成绩、优秀科目、蹩脚科目等),学生的家庭情况(住址、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不良倾向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到“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您”。在处理问题时,把人和事具体结合起来,把“爱”落到实处。如对下岗职工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孩子、“网吧生”等应区别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般说来,对待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以便促使他们获取更大的进步,这是一种关爱。对待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则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以肯定性的评价,少用并且最好不用否定性评价,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更是一种关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如何正确认识挫折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