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预防(精选十篇)
冠心病的预防 篇1
戒烟
吸烟对每个人有害,对冠心病病人更有危害,如果你在心梗后又吸烟,你再次出现心梗的机会增加2倍。吸烟增加心脏的压力,因为它引起血管收缩,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增加血液里一氧化氮浓度,减少了心肌的摄氧能力。如果你吸烟,请你马上戒烟。
控制体重
冠心病患者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很重要。应该通过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来保持体重。
应遵循好的饮食习惯
美国心脏协会饮食指南推荐:总热量调整到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饱和脂肪酸摄入应小于总热量的7%,饱和脂肪酸存在于动物脂肪、棕榈仁、可可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应不大于总热量的10%,玉米、大豆、向日葵油中含量较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的15%,橄榄油中含量高。总脂肪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胆固醇摄入应少于200mg/每日,胆固醇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牛肉、猪肉、羊肉、家禽、鱼、奶制品、蛋黄。
盐的摄入每日应小于6g,高血压人士每日应少于4g。
如果你超重,应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降压、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定期进行抽血检查,可以显示改变饮食和减重的益处。有时需要严格修正你的饮食习惯才能达到医生为你制订的标准。有时需用服用药物降低血的胆固醇。
将脂肪减少到不超过总热量的30%,为达到此目标,你可以多吃一些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谷类。
限酒
如果你患冠心病之前不饮酒,就不要喝。因为过多的酒精摄入可以升高血压。如果你在减肥,少喝啤酒。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危险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建议你经常量血压。如果血压很高,医生会让你采取措施来降压。通常是饮食、运动、药物相结合使血压得到控制。如果通过减肥、运动、减少盐摄入、改变生活方式仍不能降压,则需要服降压药。你要定时服药,服药后感觉不舒服,告诉医生,他会调整药物以便减少药物副作用。控制血压很重要,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去做。控制血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服完药后继续开药。
控制血脂
通过低脂饮食、运动和调脂药来控制血脂。
我需要服预防血栓的药吗?
根据冠心病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开抗凝药,多数情况下这些药是有益的,抗凝药预防冠脉或大腿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两类:直接起作用(注射到静脉或皮下);间接起作用(通过口服)。如果服用华法林之类的抗凝药,你需要抽血检查,以便保持合适的剂量。
冠心病病人通常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除非有禁忌症。根据病情需要医生也许会开其他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常叫ACEI,用于心衰病人控制血压和减少钠、水潴留;β受体阻断剂通过阻断肾上腺素效应来减轻心脏应急,已成功用于心梗的二级预防,但哮喘、肺部疾患的病人不适合,因为它可使气道收缩,医生会决定你是否适合服用此药。
心梗的警告信号
有时心梗是突发的。但多数心梗病人都是缓慢发生,有轻微痛或不适。下面的症状预示即将发生心梗:
●胸部不适:多数心梗病人会感到有持续几分钟的胸骨后不适,或消失后又出现。它像是不舒服的压痛、窒息感。
●上身其它部位不适:包括一侧、双侧前臂、背部、颈部、下颌或胃痛或不适。
●气促:通常伴随着胸部不适出现,也可以出现在胸部不适之前。
●其他体征:包括出冷汗、恶心、或头昏目眩。
●中风警告信号:突发麻木或面部、手臂、腿无力尤其是一侧。
●突发意识障碍、失语。
●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
●突发不能行走、头昏或丧失平衡和协调性。
●不明原因的突发剧烈头痛。
预防冠心病的方法 篇2
2。 保持血压正常稳定, 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 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 避免精神紧张。
5。 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 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冠心病的预防 篇3
八十五岁高龄的董老.应本刊所请,亲笔撰写了这篇短文。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我这里想谈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预防问题。由于冠心病在全世界“泛滥成灾”,治疗它又比较困难,因此,预防其发生或减少、推迟其发展,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惜的是,我们目前对冠心病的基本病因、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的认识还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现在只能谈谈冠心病的初步预防措施。我想,随着对冠心病认识的日益深入,这些预防措施还必然会有所修改。
欧洲与北美各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仍然很高,但死亡率却有下降趋势。1976年美国约有65万名居民死于冠心病,较1965~1975年期间的死亡率下降了20%。日本的冠心病死亡率虽远较欧美为低(约等于芬兰或美国的1/10),然而却在逐步上升中。我国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统计有局限性,可从全国情况看,也有升高趋势,尤以北京、天津为明显。例如,北京的16个综合性医院,每院平均每年要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而上海市的10个综合性医院,平均每年每院只收治20名左右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这种冠心病发病方面明显差别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近,我们分析了上海地区几家医院32年来冠心病患者的情况.发现在所有住院的心脏病人中,冠心病人所占的比例,由1948~1958年间的6%,上升为1959~1971年间的18%,再上升为1972~1979年间的29%,它已跃居各种心脏病例的首位。引起冠心病上升的因素有多种,我们认为多种因素都可起作用。
要想预防冠心病,就得首先预防引起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某些学者认为遗传因素的影响极大。因为在同样的环境里,吃同样的饮食,甚至同样地吸烟和患有高血压,但一些人并不发生冠心病症状,而另一些人则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所以他们认为体质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一般学者仍主张,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冠心病还是非常有益的。有哪些危险因素呢?它们是:1高血脂症(高血清胆固醇症);2高血压;3吸烟;4体力活动过少;5持续而高度紧张的脑力活动。
饮食主要是不宜过量与不宜偏食。我们应当养成饭吃七八分饱而不吃十分饱的习惯。只要坚持下去,这种习惯是能养成的。因为吃得过饱和多吃甜食,都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又易导致冠心病。
对吃荤还是吃素的问题,我认为不宜走极端,即不宜偏食。荤食不必过量,但可适当吃些,特别不要过食肥肉、蛋黄、烤鸭等物。靠吃素的办法来预防冠心病是不恰当的。已有资料告诉我们,长期吃素的人可能会引起早衰,长期吃素养人中的癌症发病率似亦比较高些。
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是增强体质与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条件。即使已有冠心病的人,也宜有恰当而轻微的体力活动。
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思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门诊就诊, 既往曾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入选对象标准: (1) 已确诊冠心病。 (2) 年龄50~75岁。从2011年10月15日至2012年3月15日共收集1380例冠心病门诊患者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1.2 方法
门诊患者信息收集采用访谈形式, 由经培训考察合格的门诊医生负责填写患者的医疗信息、既往患病及目前治疗情况等, 患者自己填写本人的一般情况及医疗需求等信息。
1.3 相关指标及定义
门诊冠心病患者在本次就诊前服用阿司匹林的定义为服用;处方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本次门诊就诊时, 医生给予阿司匹林处方。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基本情况
自2011年10月15日至2012年3月15日共收集冠心病门诊病例1380例, 其中男765例, 女615例, 年龄50~75岁。
2.2 阿司匹林服用情况
在1380例门诊冠心病患者中, 共有1140例目前在服用阿司匹林, 总服用率为82.6%, 女性阿司匹林的服用率81.2%低于男性86.1%。随着年龄的增加, 服用率呈下降趋势。
2.3 门诊医生给予阿司匹林处方情况
在1380例门诊冠心病患者中, 医生给予阿司匹林处方的患者共1261例, 处方率为91.4%, 在给予阿司匹林处方的1261例中, 92.6%的处方剂量符合《共识》中推荐使用的剂量, 个别医生的处方剂量低于75 mg/d。
3 讨论
目前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戒烟、健康膳食、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 控制血压、控制LDL-C水平,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制剂治疗以及控制血糖。
在众多药物中, 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 欧美等多个国家的心血管防治指南中均将阿司匹林列为二级预防的基础用药。根据上述研究报告, 我国门诊就医的冠心病患者和门诊医生对阿司匹林的使用已经普遍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但是相关数据表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仍存在明显差距, 各医院医生对阿司匹林处方剂量也存在差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司匹林导致的出血, 尤其是消化道出血。血栓和出血同样可能致残致命, 这也是阿司匹林净效益明显小于人们预期结果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所有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使用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老年人, 胃肠道出血不可忽视。所以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应个体化评估, 平衡血栓和出血的风险, 必要时适当加入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出血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冠心病患者对日常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冠心病二级预防必然是今后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已经确立了相关的临床指南, 甚至用立法的方法保障患者能真正接受对保障他们生命和健康的最佳治疗策略的权利。加强这方面的基础和理论研究, 是我国今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胎儿先心病的预防 篇5
一、有家族史孕期要及时做超声检查
如果母亲生育的第一胎患有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为2%左右。如果连续两胎都是先心病患儿,第三个胎儿患先心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到10%。
为提前发现先心病,专家建议孕妇,要在妊娠第20周到28周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做超声心动检查,看胎儿心脏是否有畸形,如间隔缺损、心腔发育不良、瓣膜闭锁等。二、准备怀孕的女性,提前做好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在不知道已经怀孕的情况下拍牙片,辐射是否会导致胎儿出现先心病等出生缺陷?
目前已经有证据显示,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同位素等)过量照射,的确可以增加胎儿患先心病的比率。但是,局部拍牙片由于辐射量比较小,是比较安全的。
二、提前做好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在不知道已经怀孕的情况下拍牙片,辐射是否会导致胎儿出现先心病等出生缺陷?
目前已经有证据显示,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同位素等)过量照射,的确可以增加胎儿患先心病的比率。但是,局部拍牙片由于辐射量比较小,是比较安全的。
浅谈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6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37-01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社会的关注。调节膳食结构树立正确人生观,控制情绪、消除烦恼、保持乐观愉快。
1基本病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多。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適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①调节膳食结构: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②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对肥胖者,高甘油三酯者尤应限制,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铃薯等。③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胆固醇,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④水和矿物质:适当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⑤调味品:盐、酱油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是正比,建议每日摄入盐3~5g。⑥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3一般药物的预防
①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B6、C、PP、E、A对改善脂肪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有一定效果。②复方丹参片、血脂康、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脂钠片、绞股蓝片、络欣通等,均有扩张心脑血管疏通软化血管、降低血脂、血液黏度,清除PAF,清洁血液和动脉硬化斑块血栓,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4讨论
冠心病的预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因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3,4]在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急诊中心就诊, 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水平, 排除肿瘤终末期患者, 预计可以接受并完成健康教育的患者397例, 按照自愿随机原则1∶1分为两组。其中疾病管理组203例, 男133例, 女70例, 年龄 (66.6±8.3) 岁对照组194例, 男134例, 女60例, 年龄 (65.1±9.3) 岁。
1.2 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基础的病史、生活方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疾病管理组给予6个月的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包括:从急诊中心就诊开始, 了解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 调查患者生活方式, 和日常服药情况, 从而制定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实施团队由专业的医师和专科护师组成, 和干预组病人建立固定关系, 告知CHD相关知识, 并提供咨询电话, 24 h内回复。患者离院2 d后电话随访强化联系, 2周后电话随访预约心血管专科门诊2次/月。专科预约门诊是疾病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预约门诊得到固定医师诊治, 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调整以及提供患者和家庭成员咨询;同时每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和追踪随访, 总共6次。具体内容如下:戒烟;控制体重;合理有氧运动以及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的意义和方法等有关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内容。对照组离院后自行选择心内科门诊继续诊治。所有患者12月后记录两组患者戒烟、体重指数 (BMI) 、有氧运动情况;血压、Hb A1C和LDL水平。阿司匹林、波立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s) 和倍他乐克服用情况。心血管事件次数 (包括死亡、再住院、再至急诊中心就诊) 。采用“生命网患者管理软件” (默沙东生命网病患管理系统) 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2,3]。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疾病管理组和对照组计量资料以t检验进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以LDL达标为主要终点, 估计样本量为460例, 其中28例拒绝入组, 入选432例。疾病管理组退出13例, 完成203例。对照组失访22例, 完成194例, 两组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4.0%vs.89.8%P=0.113) , 见图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抽烟、BMI、有氧运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血压、Hb A1C和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12月后, 疾病管理组生活方式改善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坚持有氧运动,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患者血压、Hb A1C达标率 (88.2%vs 77.8%、85.7%vs 66.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LDL水平较基础下降 (24.1%±20.4%vs 18.4%±23.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 。除ACEI/ARBs外, 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和倍他乐克疾病管理组坚持服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表4。
心血管病事件率:疾病管理组随访期间死亡7例对照组10例, 无统计学差异;总心血管病事件率疾病管理组20.2%显著低于对照组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5。
3讨论
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 控制体重和规律有氧运动锻炼。控制血压 (血压<140/90 mm Hg) , 控制血糖 (Hb A1C<7%) , 降低LDL水平。建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强化他汀、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s。规范化二级预防可以纠正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减少介入手术次数, 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该研究发现随访1年后, 对照组他汀服药率仅58.2%, 显著低于疾病管理组。LDL下降显著低于疾病管理组。提示在实际工作二级预防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执行不充分, 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二级预防。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该院, 研究显示[8], 院外冠心病患者他汀服用率76%, ACEI或ARBs服用率51%, 倍他乐克服用率63%, 阿司匹林服用率86%, 抽烟人群达到13%。对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疗, 全部达标者仅占10.1%, 冠心病组的达标率只有5.11%, 尚有94.9%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未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因此, 需要一种简单, 有效的方法改善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
疾病管理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干预, 包括对患者健康教育, 咨询和随访, 增加医师和患者间的沟通, 提高患者依从性, 降低“三低”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 , 以缩小二级预防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9,10]。
该研究从患者入院第一次急诊开始, 对其各个危险因子进行评价, 并据分析结果度身设计最佳治疗方案, 以确保其各个危险因素已得到良好控制。在患者参与疾病管理的12个月内进行随访, 我们发现:疾病管理组在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重, 坚持有氧运动方面;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服药依从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还比较了两组的心血管病事件率, 结果显示冠心病疾病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总心血管事件率, 但死亡率并未降低。
该研究证实, 结合健康教育、专科门诊和电话随访的冠心病疾病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摘要:目的 探索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的可行性和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 将39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疾病管理组203例, 对照组194例。疾病管理组干预包括6次健康教育、电话随访、专科门诊等。对照组无上述干预, 自行去专科门诊治疗。观察12月后两组患者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2月, 对照组吸烟率29.9%, 体重指数 (BMI) (23.7±1.34) kg/m2, 有氧运动比例31.9%。疾病管理组吸烟率3.4%, BM (I22.7±1.19) kg/m2, 有氧运动比例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血压达标率77.8%,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达标率66.5%,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下降 (-18.4±23.5) %。疾病管理组血压达标率88.2%) , HbA1C达标率85.7%, 和LDL水平下降 (-24.1±20.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CEI/ARBs) 外, 疾病管理组服药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疾病管理组总心血管病事件率20.2%显著低于对照组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血压、HbA1C、LDL达标率, 增加服药依从性, 显著降低远期心血管病事件率。
关键词:冠心病,疾病管理计划,二级预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Newby LK, Lapointe NM, Chen AY, et al.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 2006, 113 (2) :203-212.
[2]胡大一.“生命网”-他汀降胆固醇的新模式和服务系统[J].中国医药导刊, 2004, 6 (6) :468-469.
[3]Jneid H, Anderson JL, Wright R.S, et al.2012 ACCF/AHA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pdating the 2007 guideline and replacing the 2011focuse update) [J].Circulation, 2012, 126 (7) :875-910.
[4]O’Garar PT, Kushner FG, Ascheim DD, et al.2013ACCR/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2013, 12 (4) :e362-425.
[5]陈韵岱.随访门诊——“生命网畅通无阻的关键”[J].中国医药导刊, 2003, 5 (4) :310-311.
[6]Smith SC, Allen JJ, Blair SN, et al.AHA/ACC Gudi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2006update: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10) :2130-2139.
[7]Cannon CP, Brindis RG, Chaiman BR, et al.2013ACCF/AHA Key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for measur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 2013, 127 (9) :1052-1089.
[8]Bhatt DL, Steg PG, Ohman EM, et al.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ut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sis[J].JAMA, 2006, 295 (10) :180-189.
[9]Jonas G, Pilar GC, Jose RB, 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reducing hospital re-admiss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reports[J].Eur Heart J, 2004, 25:1570-1595.
冠心病的预防 篇8
1资料和方法
1. 1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3,4]在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急诊中心就诊,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水平,预计可以完成健康教育并排除肿瘤终末期患者共460例。 以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LDL) 达标为主要终点,按照自愿随机原则1∶ 1分为2组,其中28例拒绝入组,入选432例。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216例。干预组退出13例,完成203例。对照组失访22例,完成194例,2组完成率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94. 0% 比89. 8% ) 。2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抽烟、体质量指数 ( BMI ) 、有氧运动、血压、糖化血红 蛋白 ( Hb A1c) 和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见表1、2。
1. 2方法记录所有患者基础病史、生活方式、血压、 Hb A1c和LDL水平。干预组给予6月的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包括: 从急诊中心就诊开始,了解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调查患者生活方式和日常服药情况, 从而制定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实施团队由专业的医师和专科护师组成,和干预组病人建立固定关系,告知冠心病相关知识,并提供咨询电话,24 h内回复。患者离院2 d后电话随访强化联系,2周后电话随访预约心血管专科门诊2次/月。专科预约门诊是疾病管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患者在预约门诊得到固定医师诊治,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调整以及为患者和家庭成员提供咨询; 同时每月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和追踪随访, 总共6次。具体内容如下: 戒烟,控制体质量,合理有氧运动以及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的意义和方法等有关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内容。对照组离院后自行选择心内科门诊继续诊治。12月后记录2组患者戒烟、BMI、有氧运动情况; 血压、Hb A1c和LDL水平; 阿司匹林、波立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s) 和倍他乐克服用情况; 心血管事件次数 ( 包括死亡、再住院、再至急诊中心就诊) 。采用“生命网患者管理软件”( 默沙东生命网病患管理系统) 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2,3]。
1. 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疾病管理组和对照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生活方式改变随访6月,干预组生活方式: 包括、 控制体质量、坚持有氧运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0. 05) ,12月后,2组差异更明显( P < 0. 01) 。见表2。
注: 与基线比较,*P < 0. 05,**P < 0. 01;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P < 0. 01
2. 2临床指标控制情况随访6月干预组血压、 Hb A1c达标率、LDL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随访12月2组患者血压达标率( 血压 < 140 /90 mm Hg) 、Hb A1c达标率有统计学差异( P < 0. 01) 。LDL水平较基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2。
2. 3药物使用情况随访6月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类药物、倍他乐克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服药率( 79. 3% ) 高于对照组( 70. 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随访12月除ACEI/ARBs外,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类药物和倍他乐克干预组坚持服用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3。
2. 4 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随访12月,干预组随访期间死亡7例,对照组死亡10例,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总心血管病事件率干预组为20. 2% , 显著低于对照组( 40. 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P < 0. 0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1
3讨论
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 控制体质量和规律有氧运动锻炼; 控制血压( 血压 < 140 /90 mm Hg) ,控制血糖 ( Hb A1c < 7% ) ,降低LDL水平; 建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强化他汀、β 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s。规范化二级预防可以纠正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介入手术次数,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二级预防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执行不充分,这使得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的二级预防[1]。研究显示,院外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用率为76% ,ACEI或ARBs服用率为51% ,倍他乐克服用率为63% ,阿司匹林服用率为86% ,抽烟人群达到13% 。对降低LDL的治疗,全部达标者仅占10. 1% , 冠心病组的达标率只有5. 11% ,尚有94. 9% 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未能得到理想的控制[8]。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改善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
DMPs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的系统干预,包括对患者健康教育,咨询和随访,增加医师和患者间的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三低”(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 ,以缩小二级预防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实际差距[9,10,11,12]。
本研究从患者入院第1次急诊开始,对其各个危险因子进行评价,并据分析结果量身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以确保其各个危险因素得到良好控制。在患者参与DMPs的12月内进行随访,我们发现: 随访6月干预组联合服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2月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质量,坚持有氧运动,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服药依从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还比较了2组的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冠心病疾病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冠心病的预防 篇9
关键词:长期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高危因素,预防价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老年冠心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1]。有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超标均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2]。目前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降脂、降压、降血糖、降体重成为预防老年冠心病的主要措施,治疗性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防治老年冠心病的基石[3]。为了探讨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预防价值,本院选取1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冠心病患者192例,其中,男105例,女87例;年龄为51~73岁,平均(63.2±11.9)岁。所有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存在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超标。将所有老年冠心病患者顺序编号,奇数组列为对照组96例,偶数组列为观察组9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行5年的长期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使用快速血脂检测仪(南京丰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的高三酰甘油(TG)、高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LDL),使用三诺安稳血糖仪(日本三诺公司生产)检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升高可以直接测量。常规护理干预主要为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使用指导和临床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通风、周围环境的干净,患者出院时为其进行必要的生活指导。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应用、自我心理调节、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等,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医护人员要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并督促其将内容落实。
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1)饮食护理。饮食是预防和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关键条件,食物中的钠盐、糖、脂肪与人体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密切相关[4]。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合理摄入能量,减轻机体胰岛的负担,控制体重,纠正体内已经发生的代谢紊乱等。患者的饮食要切忌暴饮暴食,要定时定量进行合理调配。降低钠盐的摄入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尽量控制为3~5 g/d,禁食腌制品和含钠盐较高的食物。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低糖、低脂、低胆固醇、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清淡素食为主,适当食用鱼、肉、蛋,尽量多吃降脂作用明显的含碘的食物。(2)药物应用。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长期饱受病魔的折磨,需要服用药物来持续治疗,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多使用一些不良反应少、经济廉价、长效效果较好的控释片剂,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3)自我心理调节。医护人员要对每位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一切不良的心理状况,恢复其耐心治疗的信心,增强其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使其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可以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4)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与其不良的生活习性有关,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的充足,每天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平时运动要适时适量,坚持有恒,有序有度。老年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长时间吸烟可以提高冠心病的危险性2~3倍,使得患者的心跳加速,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大幅攀升,同时烟内的尼古丁对降压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酒也可使患者的心率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病症,提高老年冠心病的危险性。(5)冠心病预防知识教育。医护人员要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病因的形成和作用方式的认识,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控制多种致病高危因素,减低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1.3 评价标准
血压正常: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90 mm Hg;血脂代谢正常:高TG血症(<1.7 mmol/L),高TC血症(<5.7 mmol/L),高LDL血症(<3.6 mmol/L);血糖正常:空腹血糖<6.1 mmol/L;体重指标(BMI):正常<24 kg/m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控制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体重超重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个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均明显降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新发生冠心病比较
两组患者新发生冠心病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新发生冠心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0,P=0.003<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越发明显,其致死率和病残率极高[6]。冠心病是我国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器官和身体机能逐步减弱,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大幅增加,且病情更严重。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护理干预为辅,许多药物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稳定患者病情,甚至治愈[7]。有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存在多种高危致病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因,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P<0.05;1 mm Hg=0.133 k Pa
老年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其体内的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长期堆积后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最终引发冠心病。老年患者的高血压会导致体内的血流速度发生明显改变,影响了其体内正常的血脂沉降速度。高血脂使得血液脂质变多,加快了脂质的沉降,缩短了堆积时间,病情更加不易控制。高血糖是血糖增加的明显体现,不仅加速了脂类的沉淀,使得血糖也随之沉降,斑块病变更加迅速。体重超重的老年患者体内脂类严重超标,使得血液中的脂类也大量增加,老年患者经常同时伴有这几种高危因素,俗称“三高”。如何控制高危因素的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次研究也表明,观察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体重超重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新发生冠心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有效控制患者的各个高危致病因素,戒烟戒酒,调脂降糖降压,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缓解和和控制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8]。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了解和认识到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改观其病症,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这种疗效是任何药物都不可替代的[9]。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干预了患者体内血压、血脂、血糖的代谢,使得病情得到了明显改观。
综上所述,长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及高危因素具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还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Hao PP,Chen YG,Wang JL,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ighdose statins administered prior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reduc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2010,37(4):496-500.
[2]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3]侯莉,李家容,尹秋生,等.综合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及高危患者中的预防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61-2562.
[4]李淑芹,符红,陶乃娟.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2):179-180.
[5]曹少军,胡书明,尹秋生.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3):156-158.
[6]Walker DB,Jacobson TA.Intiating statins in the elderly:the evolvingchallenge[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08,15(2):182-187.
[7]余小萍,朱萍,王荣,等.护理干预对冠心病高危因素影响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4,4(6):14.
[8]杨永丽,胡洁,代静.269例住院心血管病人死亡高危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94-96.
冠心病的预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3月收治老年合并冠心病患者150例, 其中男90例, 女60例, 年龄60岁~83岁, 体重 (63±7.5) kg.术前均经内科诊断合并冠心病, 冠心病史3年~15年, 近期无心绞痛发作, 心功能Ⅱ~Ⅲ级, 左室射血分数41%~69%, 平均 (50.3±6.1) %, 术前口服美托洛尔, 静脉滴注极化液1周。
1.2 麻醉方法及术中处理
麻醉前30 min肌注安定10 mg, 阿托品0.5 mg, 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 30 min内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10 m L/kg, 硝酸甘油0.1~2μg/ (kg·min) 静脉泵入。快速诱导吸氧去氮,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 丙泊酚1~1.5 mg/kg, 芬太尼1~2μg/kg, 维库溴铵0.15 mg/kg.作用完全后气管插管, 行机械通气, 设置潮气量8 m L/kg, 呼吸频率12次/min, 人工气腹后增加至16次/min, 同时静注芬太尼0.1~0.2 mg, 加深麻醉。心率超过90次/min,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1 mg, 心率控制在60~70次/min, 心率低于52次/min, 静脉注射阿托品0.3 mg.手术时气腹压力设置低于12 mm Hg (1 mm Hg=0.133 kPa) , 患者保持小于20°头高足低位。
1.3
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呼气末CO2浓度、气道压。
2 结果
本组150例, 有10例因胆囊三角粘连致密以及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中转开腹完成胆囊切除。术中人工气腹, 头高脚低位后118例患者心率增快, 较基础值增加,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1 mg后心率下降, 心电图ST段较术前没有发生改变。术后无1例发生心绞痛。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老年患者行此手术的也越来越多, 术后非手术并发症引起死亡病例时有报道, 多见于心血管意外。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术后非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3.1 冠心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常常减退, 通过针对性治疗后, 调整了心肌供氧平衡, 改善心功能, 可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
极化液在心肌外科运用多年, 用来改善心功能, 术中心肌保护, 术后维护心功能效果确切。可能机制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 膜稳定性及抗心律失常作用; (2) 心肌能量改善及能量代谢酶的影响; (3) 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 (4) 改善心肌葡萄糖利用及心肌收缩功能; (5) 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降低聚集性及血液黏度从而有利于缺血区域心肌的血供, 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等。我们观察的病例中, 有的手术时间和气腹时间较长, 没有发生ST段的改变, 通过极化液的治疗, 术前合并偶发室早患者术中没有恶化, 复方极化液中胰岛素有利于钾、镁进入心肌, 增加心肌组织内的血氧浓度, 有利于控制心律失常, 达到治疗目的。
3.2 术中、术后持续静脉泵入硝酸甘油可增加心肌组织内的血氧浓度, 在缺血区心肌组织氧压的增加明显大于心肌血流量的增加, 心肌血流增加可导致心肌血流容积增加, 进而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增加, 即心肌收缩功能的增加。
全麻后气腹前SVR无明显变化, 但平均动脉压可因麻醉药对心肌抑制导致心肌指数降低而降低, 若再取头高脚低位体位可因回心血量减少, 使MAP和心肌指数进一步降低。气腹压迫腹腔内动静脉系统, 使血供和回心血量减少, 后负荷增加影响心肌指数和SVR.后负荷显著增加, 可使左室壁张力和心肌氧耗增加, 对合并心脏病患者, 后负荷增加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 甚至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受阻, 多见于舒张期功能减低, 难以承受强度较大的刺激。硝酸甘油增加了缺血区心肌组织氧压并且使心肌收缩功能增强, 减轻了全麻和气腹后负荷增加的心脏负担, 提高了强度较大刺激的耐受力。高碳酸血症可加剧全麻和气腹后上述并发症, 术中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及时发现降低腹压, 过度通气可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临床实践发现, 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心肌缺血往往导致心动过速, 限制了使用。我们术前口服, 术后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发挥较弱膜稳定作用, 无内在拟交感神经活性, 具有负性变力, 负性传导, 负性变时作用。它能有效拮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肾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 降低心率、心排血量和血压。两种药物同时运用用量较常规减少, 降低心率, 降低血压较缓, 效果确切, 持续时间长, 血流动力学平稳。
3.3 手术后,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有较高恶心、呕吐发生率, 加之疼痛等因素, 增加了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负担, 同时增加了心肌缺血发生率。
手术应激与手术创伤小, 术后持续运用硝酸甘油和美托洛尔48 h, 大大减轻了手术应激导致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预防了心肌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