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

关键词: 社区 学院 研究 课程

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精选6篇)

篇1: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梁万生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 金华343009)

摘要: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课程的开发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国社区学院课设置的特点,以期对对我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促使我国社区学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学院; 课程设置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因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办学灵活多变,学生 开放入学,学费低廉等优点,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沃尔玛(Wal--Mart,世界第三大连锁超市)”。并且以其“出售”的各种课程,成为社区学院运作的核心。我们知道,社区教育是通过各类社区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它的建设将有助于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在新世纪高起点、高质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出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课程体系。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将有助于我国借鉴其有益经验为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服务。

一、概念探析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或“跑道”,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当然,对课程的理解有多种理解与界定,诸如把课程作为学科理解,把课程作为学习者的体验理解,把课程作为计划或目标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从某种角度或层面强调课程的内涵,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概念认识的一种历史轨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已经从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化、系统化状态,到动态的实践性、弹性甚至是非结构化的活动和过程的变化,不仅扩大了课程的范围和外延,而且也反映了对课程内涵及其本质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意义的定义,我们可以演绎出社区教育课程的定义:社区教育课程是由社区教育机构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学习者设计并提供,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全部安排。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

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特点

(1)重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当时的美国教育并不能提供这么多数量的空缺,或者说即使培养出来的人也会因为缺乏熟练的技术不能顺利上岗。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社区学院通过课程与教学更好地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目的在于:一是使职业教育从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的模式转变为宽泛的、针对岗位群的、以个性为本位的培训模式;二是随着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有学分, 修满必须的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或者职业证书;有的没有学分, 仅以娱乐、休闲、提高素养品位为目的。这些种类繁多的课程向公众开放,目的是将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普通民众打开,使每一个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院都能够从中受益。

(3)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性。与普通高等院校可课程设置相比,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体现其实践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室或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习完一门课程就要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该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为了保证课程的实用性,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都是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的,并强调与实践相结合,其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得社区学院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课程的设置始终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的需要为出发点。美国社区学院在诞生之初,其宗旨便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始终以本社区为中心,突出本社区的特色,始终以以社区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在招生方面,也是以招收本社区学院为主,并鼓励学院在毕业后能留下来为社区建设服务。

(5)课程的设置注重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也会大相径庭。美国社区学院为了能充分挖掘学员的潜能,根据学员的需要设置了众多的课程以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做不仅满足了不同学员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服务于个人的利益看作最优先的领域,其首要目标是认识、提高个人的尊严和能力。

(6)注重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自始至终秉承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即学习不光是为了谋取一份职业或是获得一项技能,更多的是领会终身学习的真谛。通过“ 学校—工作”方案,将职业技术课程融入学术性课程,克服了学生的长期“ 升学”

与“ 就业”的分离,并且在“ 学校—工作”实施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企校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不仅获得了职业技能,更获得了一种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学院在课设置上主要是借鉴和摸索的道路。其中也不免走了一些弯路。以上是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的特点,其中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社区学院的性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课程比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具有广阔的外延和内涵。社区教育课程从价值取向上,应以居民需求本位为主,兼顾学科本位。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居民学习需求的结构图来构建知识、技能体系。因此,非正规的课程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应占有主体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我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设置应具有本土化特色。社区学院的首要职责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全国的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主要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社区学院的课程的课程资源就应该相对丰富,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现代化、国际化,体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设置当地的优势产业课程,满足人们就业、致富的需求。比如,在浙江省萧山区的社区学院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作物青梅而开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青梅生产标准”课程,提高了梅农的经济收入,很受欢迎。现在,进化“青梅生产标准”的培训课程,已经成为“青梅系列”的精品课程。

(2)社区学院的课程在设置上应该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边工作,边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课堂搬到田地里,搬到工厂里。这样,让学员亲身体验课程内容,而不是将一味地去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3)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动态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社区学员课程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社区的发展相一致。学校的课程重在给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特点;而社区学院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兴趣,课程是按居民需求设置的,居民有充分的选择权。社区学院的课程比学校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领域宽泛、实用性强,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需求。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4)课程对象的广泛性。社区教育具有全民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所有生活、工作、学习在社区的人,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性别、职业。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应该是区域内的所有成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会应其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现阶段的我国社区学院,其主要任

务是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课程应该集中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面。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自然会对精神生活、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渴求。这样,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以更多的以社区生活、社区文化为主。

(5)课程目标的自主性。由于社区学院课程对象的广泛性,所以,表现在学习需求上就会呈现差异性。同时,普通学校教育更多的由于教育者确定的,而社区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社区学院课程目标,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社区学院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它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

(6)课程的设置应以调查为前提。社区学院应该形成调查的好习惯,即在课程的设置前到社区实地考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当前该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依此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萧山社区学院,结合萧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其课程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其课程在实施上以小城镇为基本单位,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来自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需要为依据,随发展需要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总之,其宗旨始终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造就新型农民为中心。

此外,在课程结构上,应该强调课程结构的非常规性。社区教育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除了部分课程是以学科本位呈现的常规性课程,更多的课程应该是以需求本为导向的。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像普通高校那样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价值取向的,而应该是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在课程管理上,应该强调开放性。不应该像普通学校的课程管理那样比较严格,而应该给其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也就要求社区学院在课程的管理方面,能够大胆地创新,采取更为开放、灵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保.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李阳琇.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基本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3]黄丽娜.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5).[4]何锡涛.借鉴国际课程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高职课程的改革[J].职成教育研究

[5]邵宏.社区教育新视野[M].浙江人民出版社.

篇2: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

学校名称:美国巴德学院(安南代尔哈得逊) Bard College (Annandale-On-Hudson)

所在位置:美国,Annandale-on-Hudson

学校设置类型:文理学院

创建时间:1860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私立

学生人数:2062人

院校地址:PO Box 5000 Annandale-on-Hudson, NY 12504-5000 (845) 758-6822

学校中文网址:/school/2976

巴德学院始建于1860年,是一所4年制文学、科学高等教育学府。该校热门专业是社会科学和历史、外国语言/文学、视觉/表演艺术,有全职教师100人,学生教师比例为9:1。巴德学院共有学生1800人,其中本科生1600人。女生占58%,男生占42%。学生来自全美50个州、地区及其他47个国家。本州学生占28%。海外留学生占5%。新生中83%可升入二年级继续学习。

课程设置

篇3: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发展于美国, 现今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特别是以实施全面的通识教育为理念的美国文理学院, 其通识课程更具特色。因此, 研究和借鉴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 尤其是其通识教育观念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在通识教育发展历程上所处的经济、文化、政治条件不一样, 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不同。所以, 中国大学不能盲目地以美国大学为参照系改革自身的通识课程模式, 而应立足客观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 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 以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指导通识课程模式的构建和改革。

因此, 总结和学习美国优秀文理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取长避短, 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美国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观念和通识课程模式进行研究, 希望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探索出一条把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的道路。

一研究背景

美国文理学院是一类具有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 是美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 美国共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 文理学院所占比例尽管不高, 但却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伯顿·克拉克认为美国文理学院是“与众不同”的学院, 他指出, “在巨型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这些小学院在美国社会中仍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许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私立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系统中的浪漫元素。”

美国文理学院的雏形源于早期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院模式。自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到19世纪末的200多年里, 文理学院一直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 在美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初步建立后, 文理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逐渐被取代。卡内基教学促进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把文理学院的特点描述为:办学重点在于学士学位课程, 学士学位授予量占所有学位授予量的50%以上, 文理学科领域所授出的学士学位占所有学科所授出学位的50%以上。据2005年卡内基教学促进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统计, 美国文理学院有287所, 占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6.50%, 入学人数527533人, 占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入学人数的3.00%。与综合型大学相比, 文理学院规模小, 但办学特色鲜明, 而且以其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在美国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教育界历来都很重视文理学院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尽管通识教育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却始终不甚理想。美国文理学院一直以本科教育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其通识课程很具特色。帕斯卡瑞勒等人的研究指出, 文理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有很多优秀的、独特的做法, 因此文理学院确实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教育大国, 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 中国却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如何实现中国教育强国之梦?本文通过对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系统研究指出, 如果我们可以借鉴其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 结合中国现实国情, 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 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不仅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也能探索出一条实现中国教育强国之梦的道路。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强化特色意识, 重视特色建设, 确立和实施学校特色化发展战略, 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美国文理学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对通识教育相关文献的查找中, 笔者发现学者们所关注的基本上是研究型大学, 具体地说是少数几所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 而对实施全面通识教育的文理学院的关注有限。笔者在资料搜集中发现, 我国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研究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 目前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不多, 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本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理论研究。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视角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既有研究美国通识教育史、理念、本质的, 也有探讨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 总体来说, 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学校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工作, 并没有从实质上去寻找通识教育的精髓, 因此, 通识课程在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而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理念正是全面地实施通识教育, 所以其通识教育课程极具特色, 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提供良好的借鉴。

教育观念与课程模式之间既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但由于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 所以,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间接联系。本研究认为教育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它们赖以维系的纽带, 而由于教育观念具有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 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之间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主要表现为一对多或多对多。

在中美大学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的对比研究中, 不应只侧重于单纯的模式比较, 因为模式只是外在形式, 教育观念才是内在本质, 对模式的研究和比较有助于凸显教育观念的不同。而认识到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中国大学正确看待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从而有选择地借鉴, 并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校特色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 创建与此观念相呼应的课程模式

二概念解析

1. 文理学院

本文研究的文理学院是指美国的文理学院。《教育大辞典》第3卷对文理学院的定义为: (1) 仅设文、理系科的高等学校, 以实施博雅教育为主。有些亦提供某些专业性教育, 如音乐、美术等。学制一般为四年, 有权授予学士学位。少数学校在某些基础学科领域亦可授予硕士学位。 (2) 设文、理系科的学院。芬斯特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从功能的角度为文理学院下了定义, 认为文理学院是指处于综合性中学和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学校, 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学生打下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基础, 但同时也可以设置专业性的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初步实现专业化, 搭建中学和大学的高层次专业化课程之间的桥梁。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四年制文理学院, 属本科学院的第一类, 主要招收18~24岁的全日制学生, 且每年至少授予10%的艺术与科学类学士学位, 涉及领域包括艺术、人文、语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授予不多于50个硕士学位、不多于20个博士学位的文理学院。

美国文理学院 (也被称为“自由学院”、“博雅学院”等) 的特色就是注重全面的综合教育, 课程设置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最新的卡内基分类把目前美国高校中的125所学院划入文理学院这一类。这125所文理学院都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今天, 依然坚持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模式, 秉承博雅教育的教学理念, 以“小而精且独立”闻名。

文理学院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 (LAC)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arts不应简单地理解成“艺术”, 而应该是素质、能力和思想等因素的综合“软实力”。文理学院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谋生技能, 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文化人。由于文理学院主要提供本科教育, 因此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 而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忙于科学实验和论文发表。同时, 文理学院的规模小, 师生间互动密切,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

绝大多数文理学院只招收全日制学生, 实施全面的本科教育, 仅有29所学院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在许多美国人心里, 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的、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这使一流文理学院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院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美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高校排名机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每年发布的排名中会单列出文理学院一项, 这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文理学院本科教育的重视。

2.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 education”, 国内也有人翻译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是一般教育。通识教育这一译法, 最早为台湾地区的学者所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被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所接受和认同

与“General education”相对的是“Special education” (专业教育) 。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指出:“教育可被广义地分为general和special两个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加州大学的莱文指出:Special education侧重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 而General education侧重于知识的“宽度”。因此, “general”和“special”不是指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而是与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问题有关。可见, 对“通识”有两种理解, 即“可融会贯通的知识”和“适用于所有人的知识”, 前一种理解侧重于知识间的关联性, 指学科的融合与互相渗透;后一种理解强调知识的适用性, 指没有文化的阻隔。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 都体现出对教育内容的重视。

追根溯源, 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 也译为“博雅教育”) 始于古罗马时代, 1828年的《耶鲁报告》肯定了其价值。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对自由教育的理解会有差异, 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界的肯定和推崇。今天, 自由教育依然被当作美国高等教育的精髓。自由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或职业技能, 而在于通过提供广泛的内容, 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典的博雅教育, 是以培养“理智的自由人”为目标的, 其教育对象以上层社会的“有闲阶级”为主, 以“七艺”, 即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教育以及19世纪由纽曼提出并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由教育都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兴起的通识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事实上, 自19世纪通识教育被提出以来,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 学者们观点不一。我国学者李曼丽搜集和整理了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本文借鉴了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 公民意识的培养, 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人生知识, 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通识教育代表了西方的大学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贯穿于整个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纽曼、赫钦斯还是布鲁贝克、博耶都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是西方大学的文化代表, 它本身就是一种大学精神的体现。

通识教育的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 在不同的教育时空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大体上包含两层含义: (1) 物质层面, 通识教育告诉人们如何做事; (2) 精神层面, 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并超越人的存在本身, 通识教育告诉人们怎样做人, 因此与职业教育、专门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目标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 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

大学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 存在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 重视学科专业的划分, 从而忽视知识的整合和融合的现象。这样使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时感到难以适应, 同时, 过分重视专业化教育往往导致忽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结果是学生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自我、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很难产生全面的认识, 缺乏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所需的道德、情感、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而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关普遍内容的教育, 不仅包括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 公民意识的培养, 健全人性的熏陶, 还包括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生知识, 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精神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美国, 大多数文理学院实施纯粹的自由教育, 不强调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虽有少量学院设置了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 但仍以自由教育为重。课程的设置通常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 学生需要学习丰富而广博的课程, 如英语、文学、外语、生命科学、数学、哲学、宗教、物理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视觉和表演艺术、地区种族和文化研究、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等。学生在文理学院接受教育后, 或迈向社会参加工作, 或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 都相当受欢迎。文理学院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自由教育。如科比学院必修课要求学生按顺序学习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四大学科的若干门课程。选修课则可以按顺序选择每一学科的任何课程。例如, 在艺术里选修“创造性的表达”、在人文科学里选修“判断力和信仰”、在自然科学里选修“探索的过程”、在社会科学里选修“社会分析”等。还有一些文理学院则没有规定必修课程, 几乎完全实行选修制。例如, 阿姆赫斯特学院的学生就是在33类学科和2个研讨课中自由选修。33类学科主要包括了美国研究、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和艺术史、亚洲的语言和文明、天文学、生物学、黑人研究、化学、古典名著、计算机科学、写作、经济学、英语、环境研究等。33类学科下又开设了800多门课程, 2个研讨课下又开设了若干不同主题讨论课, 每个主题下又开设若干门讨论课。此外, 圣·约翰学院至今仍实施赫钦斯的名著经典课程。学生在读期间要通读文学、数学、哲学、神学、科学、政治学、音乐、历史、经济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因为圣·约翰学院的教育者们认为这些名著体现了永恒而普遍的价值, 值得所有学生精读熟记, 反复背诵。圣·约翰学院的名著经典课程广受好评, 在2005年的《普林斯顿评论》“学术气氛最好的本科院校”排名中位居前列。

根据调查发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文理学院对通识教育在数量、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通识教育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多数学院其通识教育的比例占到本科课程的1/3到1/2, 优化了课程结构, 而且增加了指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 更加强调写作、口头交流及数学课程等。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通识教育中专门设有计算机课程。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主流, 因此, 跨学科和课程的整合在文理学院中变得十分普遍。此外, 目前大多数文理学院采用分布必修的课程模式, 但分布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一些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还展现出独特特征, 如有的学院明确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体验学习”;有的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外, 还要参加某些政府部门或教会的服务;有的学院对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有的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讲座和艺术表演活动等) ;有的学院还规定, 学生要对参加的活动作书面或口头的报告;有的学院开设了全校范围的“问题晚餐”, 在此期间会邀请全国知名人物出席, 学生和教师须就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调查还发现, 出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 学院会经常性地修订其通识教育课程。从广义上来说, 学院修订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包括竞争、评审、职业发展等因素;从狭义上来说, 是为了满足学院自身的发展, 包括解决学院内部的学术和体制的问题。

总体来说,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1) 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最优秀的通识教育没出自哈佛、耶鲁, 而是出自于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小型学院。那里坚持小班授课, 一门课有十个学生一起上课就已经算是大课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讨论问题以及合作研究。对比起来, 通识教育的推行在中国高校中时常遭遇困难, 其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能长期深入地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和分享的教师。 (2) 以生为本, 学校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优良的条件。哈佛的本科生教育曾一度排名下滑, 原因主要是学校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商学院、法学院等职业教育上, 而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这也促使了哈佛的全面反省。实际上, 在美国的自由人文教育中有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是教学课程的安排, 它强调文理交叉课程、核心课程、原典阅读课程等;其次是独特的宿舍文化, 导师和舍监会在宿舍内跟学生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密切而深入的交流, 学生也会以宿舍为基础组织各种活动和讨论;再次是学生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参与社会实习, 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这三类活动都会得到教授、管理部门乃至校友的大力支持。

在通识教育的操作层面, 国内高校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与国外相比, 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根据笔者对所在大学的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中, 以下几点较为重要:首先, 通识教育应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常体现为对他人观点的理性思考, 特别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但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只限于原典阅读, 还需要大学生接触现实世界并学会反思。其次, 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强调对审美观的培养。为此, 通识教育中应包含大量与美育有关的课程和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体验馆等, 甚至还要学会亲近大自然。此外, 通识教育还应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接受不同观点、学会宽容, 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要让他们学会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有争议的问题, 并能尝试着自己寻找改善现状的途径。因此, 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中, 通识教育还应注重“在做中学”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 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 密切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最后, 通识教育应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识教育应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 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创造社会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学会相互合作。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在教学实践中, 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采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先招募一批有志于通识教育的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 以一定的比例配备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来组建“试点班”。在“试点班”中应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密切交流, 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和经典名著研读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参与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并学会在研究中学习, 支持学生自行组织社团, 鼓励学生到社会各个部门去实习。通识教育的方式不必遵循某一固定模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持本土特色及鼓励创新, 其成功的标志不在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全面设立, 而在于培养出全面发展同时又有责任感的人才, 因为衡量一个好大学的标准之一便是它究竟能培育出多少栋梁之才。

3. 课程模式

关于课程模式的含义, 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教育大词典》将课程模式解释为课程类型, 指出, 课程类型 (Curriculum types or categories) 也称“课程模式” (Curriculum models) 。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用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 要弄清课程模式的含义,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模式。其实, 模式与模型是有关系的, 但两者有很大不同。模型可分为实物模型和非实物模型, 前者指与原型有着相似结构、相似物理性质或相似过程的模型, 后者多为抽象层面, 如数学模型、思维模型等。而模式除有“模”的含义外, 还包含“式”, 即指样式、形式。因此, 模式的含义比模型更宽泛, 它更侧重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 (课程) ”一词, 意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我国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课程模式, 《教育大辞典》给出的相应解释是:亦称“课程类型”, 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 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课程模式是一种课程范式, 具有典型性和简约性, 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且适应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因此, 课程模式既是一种结构模式, 也是一种功能模式, 它既要规定课程的基本构成又要设定其相互关系, 同时这种范式的构建又是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向的。

篇4:设计课程飞入美国商学院

独立开办设计学院

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所开办了名为“管理团队迈向创新与成功(Managing Teams for Innovation & Success?熏 MTIS)”的5天课程,旨在让公司主管们用新眼光重审旧经验。他们让主管们戴上厚重的皮手套和模糊视线的眼镜,设身处地地了解残障人士在包装礼品时可能有的感觉,就这样,用一些基本工具和手工材料,让管理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激发创意。

同时,斯坦福还在紧锣密鼓地创办一所新的设计研究所,给商学、工程与设计学系的学生教授设计思想与策略。这个设计研究所由美国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创办人、斯坦福工程系教授大卫·凯利(David·Kelley)创办。

美国另一所顶尖设计学校、伊利诺依理工学院的设计研究所则已经瓜熟蒂落了,它的许多毕业学生已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中半数以上的人在公司担任策略、行销与研究工作,而不只是设计;一些大的顾问公司,如麦肯锡(McKinsey & Co.)也在网罗这个研究所的毕业生。

其实这些设计研究所的成立是10多年来商学院校不断在课程中加入设计思想的尝试结果,哈佛商学院的“创新过程管理”(Manag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西北大学的“产品开发与设计”(Product Development & Design)、乔治城大学的“新产品与服务研发”(Developing New Product & Services),都是极受MBA学生欢迎的课程。以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为例,多年来一直有一个选修课程,让学生研究汽车改良。

合作开课获益多

与独立开办设计学院不同的是,许多商学院选择的是与设计研究机构合作的开课方式。

卡耐基·美隆大学提波商学院(Tepper)的“整合产品发展”(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课程,堪称这种合作的代表作。在这项训练课程中,设计师、工程师与行销人员通力合作,共同研发既具有商业价值、又实际有用的产品,这迫使惯于进行财务与利润分析的MBA学生展开更有创意的思考。

加州柏克莱大学的哈斯商学院(Hass)的营运学教授莎拉·贝克曼(Sara L. Beckman)与美国著名设计公司IDEO、柏克莱工程学院以及加州艺术学院合作,教授一门名为“新产品发展程序管理”(Managing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的课程,将强调解决问题的MBA学生们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设计过程中的发现问题上。

今秋,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也即将在意大利米兰和丹麦哥本哈根开办一个名为“设计、创新与策略”的主管课程。

还有许多商学院与波士顿的合作设计基金会(Corporate Design Foundation)合作开发设计课程,其中包括单一的设计选修课程,也包括在MBA课程中加入传统产品设计的内容。

篇5:美国法学院课程设置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美国这个国家一直给我们美丽热情的印象,而且因为美国的教育出色,高校所提供的课程有质量保障,成为学生们主要选择的国家,成为我国的留学热门的不二之选。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Georgia Tech,也被简称为Gatech或GT,又译乔治亚理工学院,1885年建校,坐落于美国东南部第一大城市亚特兰大,是一所美国顶尖的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并称为美国三大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是北美顶尖大学联盟美国大学协会的成员校,也是公认的公立常春藤名校之一,在201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综合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美第36位,公立大学第7位。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代表学科就是工科,该校是美国最好的理工学院之一。一般人说到美国三大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无疑是理工科具强的领头,加州理工学院理科不输于MIT,但是工程略逊一筹,排名第二,佐治亚理工的工程不及MIT但是略强于CalTech,理科虽然近几年快速追赶,但是由于基础弱于前两者,屈居第三,其科研能力也不容小视,Georgia Tech下属的航空系统设计实验室(Aerospace System Design Laboratory,简称ASDL)承担了美国政府的一些机密的重大科研项目,例如帮助航空制造公司攻克设计先进商用飞机的技术问题,为美国国会制定详细的登录月球和火星的预算,以及为美国空军研发最先进战斗机等。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除了位于亚特兰大市的主校区,该校在佐治亚州沙瓦纳和法国洛林大区的首府梅斯开设了分校。2006年,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办学,在上海开设双学位项目。2013年,佐治亚理工学院与天津大学合作办学,在深圳开设ECE双硕士学位项目。

专业

建筑、工程管理、工业设计、城市区域规划;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生物、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地球与大气科学、数学、物理、心理学;管理学、技术管理; 数字媒体、经济学、科技史、信息设计与技术、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算法、组合数学以及优化论、生物工程、人机互动、计算金融学、统计学等。

课程

篇6:美国社区大学与美国学院的区别

美国社区大学与美国学院的区别。社区大学的年平均学费为两千多美元,普通公立大学的年均学费接近六千美元,社区大学的学费不足公立大学的一半。不仅如此,如果学生上社区大学,学校家较近,食宿费用上也可以节省很多。

著名的纽约城市大学也是美国社区大学联合会的成员,不同的是纽约城市大学提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是该校的毕业生。

二十世纪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区大学的发展。二战后,很多退伍兵返回校园读书,也促进了社区大学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六十年代,“婴儿潮”一代大量涌入社区大学大学;七十年代,越战退伍兵也曾是社区大学的重要生源。八十年代后,社区大学加强了和社区以及当地中学的互动。

在假期,社区大学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办一些课程,从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烹调,写作,到科技,计算机,甚至企业管理,样样都有。除了学位课程,社区大学还提供大量的成人培训课程。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并不是为了拿学位,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获得所需的职业技能。社区大学也常常为社区居民举办知识讲座。

美国的大学和学院统称“College”,美国高等教育学府有许多不同的系统。

社区学院:

美国的所谓“Community College”,亦即“社区学院”或“社区大学”,或可称为“两年制大学”(以下统称为“社区学院”),大多是公立学校。这是亚洲国家所没有的一种教育系统(绝不是中文翻译意思上的“街道学院:),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它提供二年大学一般课程教育,学校会颁发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你可以转到四年制大学或学院继续念书,许多学分都是大学承认的。社区学院有许多加强语文或其他学科计画,帮助你先选一些较轻的课程,打点一下学习基础,再去念一般大学课程。尤其是语言能力较差的外国学生,需要先「恶补」一下英文,或是申请不到大学的学生,社区学院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社区学院可说是进入大学的一个跳板,而且它对英文和学科的需求不像大学或学院严格。社区学院同时提供专业技术和职业训练课程。社区学院还有一项最大的优点,学费相当便宜,比大学或学院少很多。有的社区学院规模很大,不亚于大学,有上万名学生。

美国的社区学院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学院占绝大部分约85%左右。每所社区学院都带有它所服务的地区的文化及地理特性,同时它们又具有许多共同点。大多数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课程:语言培训ESL课程、学士转学课程、生计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后者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

美国学院:

学院大部分是私立学校,也有少部分是公立的。提供四年教育课程,通常是文学领域,不提供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一所认证合格的学院获得四年制学位,可以到任何大学研究所继续深造。通常提供学生宿舍和校外租屋。

以上便是为大家解读的是美国社区大学与美国学院的区别,计划赴美留学的同学不妨来了解一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百利天下教育旗下美加百利留学

(liuxue.bailitop.com)凭借独创的职业规划服务,按照文理工商专业细分,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制定职业规划,帮助其选择适合的专业与学校,最终成功留学。想了解更多留学信息,可以直接联系百利天下教育(),电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美国课程改革 下一篇:空间查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