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产品

关键词: 血压计 替代 医学工程 水银

替代产品(精选九篇)

替代产品 篇1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设备,动态管理,医疗成本

1 水银血压计特点

1905年苏联医生Korotkoff发现了柯氏音,只有在动脉不完全受压时才会出现声音(即柯氏音)。柯氏音听诊法是水银血压计测量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由血压计,袖带和听诊器组成。

1.1 准确度临床认可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一版的“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在临床医疗人员认为,水银血压计来对人进行间接血压测量被认为是比较准的,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指标”。事实上目前能够替代柯氏音听诊法来真实客观的反映血压的间接测量的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1.2 精度高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血压计和血压表检定规程》,水银血压计的示值允许误差均为±0.5kPa(±3.75 mmHg);实际上我院对水银血压计的计量检定中水银血压计的示值误差可以达到±2 mmHg内。完全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定的示值误差范围要求的,其精度值是有保证的。

1.3 水银对社会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

水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重金属,可以给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胎儿接触汞造成儿童认知上的缺陷(如,智商下降),成年人接触高浓度的汞蒸气也会造成这种缺陷;

(2)可能造成致命和非致命的心脏病发作;

(3)容易导致早亡。

1.4 水银血压计的限制使用

自2006年7月1日起,含有水银的电子电气设备禁止进入欧盟消费市场。日本各州,省也逐步对含水银的电子电器设备使用进行限制;美国自2000年起,旧金山、波士顿和密歇根等多个州和城市开始禁售水银体温计。中国2007年开始执行对含有水银的电子电器设备的限制准入。

2 水银血压计的替代产品方案要求

2.1 替代产品必须达到水银血压计准确度与精度

为验证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按照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计量检定规程(JJG270-1995《血压计和血压表检定规程》和JJG692-1999《数字式电子血压计(静态)》)此选用了两款血压计做了如下实验。采用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XYB-1型血压计标准器(精度等级可以达到0.16)为血压标准器。将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台式血压计与日本爱安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UM-101电子血压计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该台式电子血压计的示值误差达到了国家法定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不用水银的电子血压计准确度、精度是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

医院里用于临床的医疗器械的使用率相对较高,要求该替代产品的使用寿命相应的要提高,该款血压计使用次数得达到30000次以上,高于民用的电子血压计。

此外,要求该替代产品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设计简洁,维修方便,方便临床医护人员的使用,安全可靠。同时医用电子血压计的设计还得考虑到医学计量的要求,易于检测,便于医工部门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

3 国内外一些典型产品介绍

3.1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弗里曼医院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出Greenlight-300型绿色、环保型血压测量装置,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无泵血压计。它采用硅片传感器,能获得精确的血压读数,测量结果显示在大型LED上。Greenlight300型的使用方法与水银血压计完全相同,即先将袖带围绕在病人手臂上,然后对袖带充气,通过听诊器听柯氏音,获得与水银血压计同样精确的读数。

3.2 日本爱安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UM-101的精密无水银血压计采用精密的传感器来测量,实现了较高的测量精度;而且采用柯氏音法听诊法来符合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的使用习惯,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水银血压计相媲美的使用效果,而且适合医院定期检测和校准。

3.3 上海有一家公司研发出了原创的助读式血压计产品也是柯氏音法电子化产品。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的专家会议纪要中,它被称为电子听诊新技术。

3.4 广州有一家公司研究出了采用柯氏音法的电子血压计,与传统的水银柱式血压计相类似,使用方法也相类似。

4 结论

虽然水银血压计具有精度高,使用范围广,但是因为水银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健康存在相当大的威胁,水银血压计的淘汰将不可避免,因此解决水银血压计的替代产品的问题很客观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同时要考虑医学上对无创血压计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方法的要求,根据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相关产品的研究,可以乐观的看到,医用无水银电子血压计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参考文献

[1]孟凡水.电子血压计性能评价问题探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27(3),193-195,204.

[2]张政波,吴太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27(3),196-199.

[3]基于振动法和柯氏音法的无创血压测量值差异度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29-30.

[4]艾秀华,李军等.电子血压计与汞柱血压计测量结果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31-432.

[5]吴海红.台式血压计与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值对比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125.

[6]中国计量出版社,全军医学计量测试研究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医学计量器具[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7]戴孝华.数字式电子血压计(静态)检定规程(JJG692-1999)介绍[J].中国计量,2000,59(10)41.

替代产品 篇2

澳华太阳能成为《济南市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第二批推荐企业 根据济南市政府决定,自2014年起,济南市100米以下新建高层住宅和集中使用热水的公共建筑一律设计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落实市政府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及节能替代产品的管理,确保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及节能替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济南绿色建筑协会向社会公开征集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产品及节能替代产品。

经济南市高层建筑太阳能应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专家组对企业申报的产品性能、应用业绩、维修服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评审和论证,我公司生产的澳华太阳能热水器以其过硬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实力、高品质的产品及超值的服务在众多参申企业中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第二批获得《济南市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推荐企业》之一,在济南市高层建筑太阳能应用中被优先推荐应用。

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确保产品质量行业领先;不断地提升服务品质,以积极配合济南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标准,保证安全,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把我公司打造成为行业内一流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成为高层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先锋典范。

供应链环境下的产品替代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产品替代缺货供应

供应链的随机库存理论的研究中,存在一个对供应链的上下游的的利润都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即缺货问题。绝大多数销售商在决定其某种产品的订货量时,仅仅根据对该种产品的预测需求量来决定其订货量,这样往往会发生缺货,缺货就可能导致产品的替代。根据销售商发生缺货后销售商和顾客的不同心理,可以把产品替代问题分为销售商驱动下的单项替代、同一销售商内的顾客驱动下的双向替代、不同销售商间的顾客驱动下的双向替代。其中不同销售商间的顾客驱动下的双向替代又可根据销售商是否销售同样的产品来加以区分。

一、 销售商驱动下的单向替代

单向(即向下)替代的产品(如汽油、集成电路等)在质量或功能等方面可分成几个等级,高档的产品可以替代低档的产品,但是低档的产品不能替代高档的产品。这类产品在计算机制造业非常普遍,如容量高、功能强的存储器芯片替代低容量、功能弱的存储器芯片等。通常销售商如果持有几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当低档次的产品发生缺货时,销售商有两种选择:延迟或回绝顾客订单而忍受缺货成本;或者用库存中更高档次的产品来替代,以便按时满足顾客的订单需求。

一般档次高其成本也高,因此销售商驱动下的理想的单向替代水平取决于高价值的产品与低价值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如果二者之间的价差很小,销售商还可以收到一定的利润,否则就会降低销售商的利润。特别是当顾客对高低档产品的需求确定后,在扣除库存成本后的高档产品的单位残差值低于低档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与单位缺货损失费用之和的情况下,如果低档产品出现缺货而高档产品尚有库存时,销售商应该用剩余的高档产品去满足顾客对低档产品的需求。理想的单向替代水平也取决于两种产品之间的需求相关性。如果两种产品的需求量之间呈强相关,那么产品替代的价值就不大;当两种产品需求量之间的相关性下降时,产品替代的收益也会增加。

从这种产品替代形式中,可看出当销售商愿意用高档的产品代替低档的产品进行销售时,销售商将会减少低档产品的缺货损失及高档产品的库存成本,销售商的损失将减少甚至盈利。当同一供应供应销售商高低档產品时,销售商驱动下的单向替代将有利于供应商;而当不同的供应供应高低档产品时,销售商的这种销售方式将有利于高档产品的供应商而不利于低档产品的供应商。

二、同一销售商内的顾客驱动下的双向替代

销售商通常同时储存多种功能相近以致能相互替代的不同品牌的产品。面对销售商供应的多种商品,当顾客所偏好的产品发生缺货时,顾客可能主动转向其他的替代产品,因此每种产品都能以一定的比率替代其他产品。据调查发现: 消费者在面临缺货时, 只有12%~ 18% 的消费者放弃当次的购买行为而不再去选择其他替代产品;大多数消费者将转而选择其他性能十分相近的不同品牌的产品。因此每种产品的需求由两部分组成:首选需求和次选需求。首选需求是由那些原本就偏好此产品的顾客的需求组成;次选需求是由那些由于所偏好的产品缺货而选择以此产品作为替代的顾客的需求组成。

销售商在决定各种商品的订货量时将会考虑它们彼此的替代率,各种商品的替代率越高时,销售商的期望利润将越高。 Chopra and Meindl研究了销售商内部的多种产品间的替代问题后得出结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高,销售商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弱,销售商从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重视顾客驱动的产品替代并对替代品进行联合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减少安全库存及减少库存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产品服务水平。

然而储存多种替代产品对销售商存在以下的不利之处:储备大量的相似替代产品为销售商预测每种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工作提出了挑战;订货成本增加,且量少类多不能发挥库存管理的规模效应;选择替代产品的决定权在于客户,销售商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客户的需求发生改变将导致产品积压。同时可看到,销售商储存多种替代产品使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利润减少。

三、不同销售商间的顾客驱动下的双向替代

在某一销售商处当顾客所偏好的产品发生缺货而顾客又不愿意购买销售商所供应的替代产品,顾客将可能转向供应同样商标产品的其他销售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通常是由顾客对这种商标的偏好度及顾客转向其他销售商的成本决定。这种情形通常是一个供应供应多个零售商,每个销售商将会有缺货损失,但是供应商损失减少的。面对顾客的这种对商标的偏好特点,供应同一产品的销售商将会彼此竞争博弈,他们的订货量是博弈的那什均衡,但并非是整个供应链的最优解,因此更好的订货策略是供应商和销售商共同合作采取一定的契约以降低彼此库存持有成本及延迟订货惩罚成本。

在某一销售商处当顾客所偏好的产品发生缺货而又没有替代产品时,顾客就可能转向其他的销售商购买不同商标的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这是销售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商间的替代问题,实际上这是两条供应链间的竞争问题。这种情形下,当销售商发生缺货时,顾客如果选择其他销售商的不同品牌的产品作为替代,那么发生缺货的销售商及其供应商都将遭受缺货损失,因此面对供应链间的竞争,链上的成员只有彼此合作提高供货能力及服务水平才能加强供应链的竞争。

综上所述,根据销售商和顾客面对缺货的不同心理,产品替代问题可以分为以上三个类型,不同类型的产品替代中销售商和顾客的行为对供应链上下游有着显著影响。未来对这些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将有助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更好地合作及制定有效的契约,使双方减少成本并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军:《供应链环境下可替代产品库存管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3.

[2]Rajaram K, Tang C S. The impact of product substitution on retail merchandising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5:582-601.

[3]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M]. Prentice-Hall, Inc., 2001.

欧盟对中国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 篇4

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 (普雷维什和辛格) 提出的, 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 或者说, 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碳泄露”是指, 单边气候政策下, 减排国家的气候政策会导致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排放量的增加的效应。一方面, 实行进口替代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为发展本国经济所必需的工业部门;另一方面, 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程度越高, 碳密集型产品在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生产规模就越大, 所引致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越多, 进而“碳泄露”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大。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二、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现状

(一) 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先降后升

根据对《京都议定书》中非附件B国家进行分析, 将选取东盟国家、中国以及南非地区, 作为代表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非附件B国家或地区。2004至2013年,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 由2004年1178.00万吨下降至2008年1078.51万吨, 后又逐年上涨至2013年1734.73吨, 涨幅47.26%。其中, 中国对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2004至2007年, 年进口量下降约150万吨, 而后又于2013年上涨至616.74万吨;东盟国家以及南非地区对于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 2005年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分别为628.48万吨、130.63万吨, 2013年分别达1135.96万吨、237.59万吨, 增幅达40.09%、81.87%。 (1)

从整体平均水平来看, 欧盟国家对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东京议定书》自2005年2月16日生效, 2006年至2008年,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由1124.81万吨下降至1078.51万吨, 下降幅度为4.1%, 政策效用具有滞后性, 由此可见, 减排政策的实施对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 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呈上涨趋势

受限于国别、年限以及产品类别等数据的难以获取,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数据, 定义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 (单位:百欧/吨) 为,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于主要国家或地区, 出口额 (单位:百万欧) 与出口量 (单位:万吨) 之比。2004至2013年,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由2004年964欧/吨涨至2008年1591欧/吨,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于2009年降至1304欧/吨, 后又以稳定的增速上涨, 2013年出口价格为1371欧/吨。 (2)

国别上看, 2004至2013年, 欧盟对于中国出口的碳密集型产品价格为1208欧/吨、2139欧/吨, 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分别为10.29人民币/欧元、8.20人民币/欧元, 剔除汇率因素后, 2013年相对于2004年价格基础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为1704欧/吨, 高于2004年单价1208欧/吨;对东盟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为726欧/吨和1260欧/吨, 兑欧元汇率别67.00、55.67, 同中国情况相同, 剔除汇率因素后, 2013年价格仍高于2004年;对于南非地区的出口价格为1370欧/吨和1268欧/吨, 兑欧元汇率由9.9上涨至12.83, 上涨的汇率进一步导致实际出口价格的上升。由上述分析可知, 以东盟国家、中国及南非地区为代表, 从整体的平均水平来看,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对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实际出口价格呈现平稳上涨的态势。

(三) 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国际影响

从国际整体平均水平来看, 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的生效, 一方面,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另一方面,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实际出口价格平稳上涨。可以看出, 减排政策的实施对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出口价格都具有一定影响, 以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为基础,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已在国际市场中形成, 随着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在本国生产规模的扩大, 本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会给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碳泄露”。

三、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

(一) 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现状

1. 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先降后升、增速趋降。

2004至2013年间, 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数量先降后升, 涨幅35.37%, 同比增速趋于平稳下降。2004年中国进口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量为418.90万吨, 2007年下降至272.62万吨, 2008年开始从284.08吨上升至616.74吨;进口量增速从2011年开始趋于平稳, 在12%-15%的区间浮动。 (3) 虽然2008年开始至今, 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 但在《京东议定书》生效的2005年后的两年内, 进口量有明显的下降, 由此可见, 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于欧盟国家向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的碳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

2. 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集中于矿物燃料与钢铁。

目前, 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主要以矿物 (化学) 燃料、钢铁及钢铁制品为主, 2013年中国进口欧盟钢铁及钢铁制品与矿物 (化学) 燃料之和为405.54万吨, 占总进口量的66%;较少量的进口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纸及纸制品, 进口量分别为102.15万吨、73.84万吨, 占总进口量的16%、12%;很少量的进口非金属矿物制品, 进口量为35.21万吨, 仅占总进口量的6%。 (4)

(二) 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现状

1. 中国碳密集型产品产量涨幅明显。

从整体上看, 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逐年扩大, 由2004年的310688.93万吨上升至2013年的846718.36万吨, 涨幅约为1.7倍;碳密集型产品产量增速趋于平稳, 在6%~10%之间稳定浮动。按不同的碳密集型产品类型来看, 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 五种碳密集型产品的产量都上涨超过1倍, 其中, 涨幅最大的为纸及纸制品的产量, 上升约9倍, 由2310.77万吨上涨至22381.92万吨;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的产量增长程度较大, 2013年的产量约为2004年的4倍;其余三种产品, 钢铁及钢铁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矿物 (化学) 燃料的生产产量, 十年间的增幅在1~2倍间浮动。 (5)

2. 生产集中于高碳排放碳密集型产品。

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上述碳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钢铁及钢铁制品、矿物 (化学) 燃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纸及纸制品。2013年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钢铁及钢铁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与矿物 (化学) 燃料, 碳排放程度高居前三名, 产量占五种碳密集型产品产量的95%。 (6) 因此, 随着中国对碳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 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的影响

1. 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指数说明。

对于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给没有减排承诺的国家所引发的“碳泄露”, 仅仅依靠上述的指标无法对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准确的衡量与评估, 因此, 依据进口替代与碳泄露的定义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碳泄露”是指, 单边气候政策下, 减排国家的气候政策会导致没有减排承诺国家碳排放量的增加的效应) , 定义进口替代指数为, 碳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量的变化率与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变化率的比值。若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的现象明显, 则欧盟国家对中国存在或即将存在“碳泄露”, 反之亦然。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 Y表示中国碳密集型产品产量;M表示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碳密集型产品进口量;t表示时间。

若进口替代指数为负, 表示碳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进口反向变化, 若绝对值大于1, 说明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明显, 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可能性较大, 若绝对值小于1, 代表进口替代比较明显, 存在“碳泄露”可能性较大;若进口替代指数为正, 表示碳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进口同向变化, 若大于1, 碳密集型产品表现为潜在进口替代, 可能引起“碳泄露”, 若小于1, 则表示该碳密集型产品暂无进口替代, “碳泄露”可能性较小。

2. 欧盟进口替代对中国存在“碳泄露”可能。

由表2可知, 整体上看, 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趋稳。2005至2007年,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进口替代现象明显, 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大;2008至2013年,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不明显, 产量的变化与进口量的变化呈同向变化。从不同类别看, 2004至2013年, 钢铁及钢铁制品、纸及纸制品的进口替代现象明显, 存在“碳泄露”或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大;非金属矿物制品存在相对进口替代, 可能会引发“碳泄露”;非钢铁类其他金属、矿物 (化学) 燃料的进口替代现象比较不明显, 存在“碳泄露”的可能性较小。

数据来源: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全国宏观月度库、欧盟统计局, 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所得。

由表3可以看出, 目前存在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碳泄露”较大可能的产品为非金属矿物制品、非钢铁类其他金属, 纸及纸制品;钢铁及钢铁制品与矿物 (化学) 燃料进口替代不明显, 引发“碳泄露”可能性较小。由此可得出结论, 欧盟国家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现象, 对中国存在较大的可能引发“碳泄露”。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数据统计、计算与整理所得。

摘要: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 欧盟国家对中国的“碳泄露”问题得到了很多关注。从“碳泄露”主要渠道之一, 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替代入手, 首先, 介绍了进口替代引发“碳泄露”的传导机制;接着从出口量、出口价格, 以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对欧盟碳密集型产品出口现状做了阐述;最后, 分别从中国进口欧盟碳密集型产品、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生产, 以及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 详细分析了欧盟碳密集型产品对中国进口替代的情况。

关键词:欧盟,碳密集型产品,进口替代

参考文献

[1]李丽平, 任勇, 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 2008 (6) .

[2]伍华佳.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J].社会科学, 2010, 10:27-34+187-188.

替代产品 篇5

在中国的农机发展历史上, 没有任何一种农机产品能象玉米收获机这样得到国家层面、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用户层面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的10年时间里, 玉米收获机始终是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推广力度最大的产品, 这是由玉米作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与玉米在国家粮食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近10年来, 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但由于需求量增长远大于产量的增长, 玉米已经出现供需偏紧的态势, 从2010年开始, 国内向国际市场进口玉米的大门已经打开, 国内玉米市场是美国、巴西等玉米出口大国觊觎已久的市场, 国内的一些饲料、油料生产商、养殖企业也渴望从国外进口优质玉米, 让国内玉米产品更具竞争力是当务之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 机收率低一直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据农业部统计数据, 2011年国内玉米机收率仍只有33%, 而玉米机耕水平、机植水平已经达到了90%、80%, 与小麦和水稻的机收率比, 玉米机收率也是低的不在一个级别。目前小麦作物机收率近90%, 已经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收获, 水稻机收率近70%, 发展速度异常迅速, 所以提高玉米机收率已经成为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在国家“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农机发展规划、玉米产业发展规划及与农机有关的规划、计划、政策中都将玉米收获类机械列为农机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支持对象。

目前,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下, 玉米收获机产品得到了产业层面的积极响应, 受到了用户层面的欢迎。选在这个时间对玉米收获机产品的发展历程和其主要产品发展路线作一梳理, 旨在寻找玉米机产品发展的方向、市场需求的主线, 为今后企业经营此类产品提供借鉴。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玉米机收的探路者

在每年的秋收季节里, 虽然早已难觅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的身影, 但说到国内的玉米收获机, 却不得不对它做一回顾, 因为牵引式玉米收获机为中国的玉米机械化收获打开了一扇窗口, 让农民通过这个窗口, 看到了未来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曙光。

1831年, 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 (C.McCormik) 设计制作出第一台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 其收割效率超过了30个农民同时收割的效率,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牵引式收获机, 从此收获类机械逐渐代替人工进行收获作业。1975年, 中国农机院与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合作, 引进了法国的单行、双行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2行2YⅡ-2型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在之后的20年中, 又陆续开发出了2YⅡ-2A、2B、2C、2E、2F、2G共7个品种, 共销售了约4 000台。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需要与拖拉机配合使用, 适合在大面积地块作业, 为了收获, 拖拉机进地前需要人工开出割道, 然后才能开始第一次作业, 赵光2YⅡ-2型需55.8 kW的拖拉机牵引, 行距70 cm, 具有摘穗、剥皮、收穗装车、茎秆粉碎还田或收集的功能, 可以说是具备了玉米联合收获机雏形, 为我国后期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其保有量较大, 也让使用地区的农民长了见识, 增强了使用玉米机械进行收获的意识和玉米收获消费文化, 所以牵引玉米收获机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探路者。

但牵引式玉米收获机有机组太长、转弯半径大、机收前要事先开道及收获效率低等缺点, 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在土改前人民公社时期一些地方或者农场勉强可以使用,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 土地种植面积变小后, 牵引式玉米收获机失去了生存的条件, 很快被体积更小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替代, 而在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垦农场市场上也被进口的效率更高的大型收获机代替, 很快牵引式玉米收获机退出了国内农机作业市场舞台。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玉米机收市场的培育者

虽然牵引式玉米收获机起到了开启浑懵的作用, 但真正把国内玉米种植业引入机械化收获时代, 完成市场培育的却是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业生产对农机产品需求开始迅速增长, 小四轮拖拉机与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急增, 这一时期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由于体积较小、通过性能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拖拉机在拆除悬挂装置后还可以进行运输和其他农田作业等优点,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再加之背负式玉米机生产的初次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制造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扩散速度很快, 短短数年之间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就出现了几十家生产企业, 尤其是山东省,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良好的农机需求环境下, 涌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 较知名的有大丰、玉丰、国丰, 业内称“兖州三丰”, 还有巨明、宁联等生产企业, 鼎盛时期, 山东省有50~60家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 在这些企业的大力推广下, 玉米收获机市场呈现山东为中心呈辐射状开始向全国范围扩展, 再加之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 全国范围的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浪潮开始了。

各企业为了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纷纷开始推出新产品, 在产品结构上也作出了调整。2009年,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产品已经形成系列化, 从1行、2行、3行, 甚至也出现了4行机, 各地由于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迅速普及而机收率迅速提高, 山东省在2010年玉米机收率已经达到了75%, 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玉米机械化收获, 这其中绝大多数功劳应该归于山东省拥有的数万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作为动力输出的主机拖拉机产品的销量, 拖拉机销量的提升, 又带动了与其配套的农机具产品的发展, 这样, 背负式玉米机产生了蝴蝶效应。这一产品的出现, 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国内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所以业内人士把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封为功勋农机产品是实至名归的。

在玉米收获机的发展历史上, 背负式玉米机成功的取代了牵引式机型, 但是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却遇到了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就是小麦玉米兼收机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背负机与这两种产品的博弈才是玉米收获机历史上真正的竞争。

小麦玉米多用收获机——迷茫中错抓的稻草

在国内外农机产品发展史上, 在收获机产品上, 人们总是倾向于发明一种通用型的收获类机械, 就像人们总是希望发明永动机和万能药一样。在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过程中, 人们也曾经希望找到那样的产品, 一机多用, 稻麦联合收获机、水稻油菜联合收获机、小麦大豆联合收获机等, 首次购机的经济性是人们选择这种产品的主要原因, 但使用不方便, 收获效率低是这种产品最大的缺陷。

大约在2009年开始, 国内出现了一种由小麦收获机改装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以收获小麦, 在把拨禾轮换装成玉米割台之后, 再更换一些脱粒装置就可以变身成为一个摘穗式玉米收获机, 或更换一些脱粒机构后可以成为一个脱粒式玉米收获机,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只补贴玉米收获机, 小麦收获机被排除在补贴目录之外, 所以许多企业积极的开发两用式玉米收获机, 以便取得补贴资格, 所以补贴政策也促进了两用式玉米收获机的发展。

两用机曾经年销量超过2万台, 受销量增长的影响, 国内一些生产小麦机、水稻机的企业纷纷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装, 加入了两用机的竞争行列中, 其他生产拖拉机、机具的企业也纷纷进入。这一时期, 两用机也出现了差异化的发展势头, 重点是割台上的差异化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玉米种植行距的不统一, 各企业开发出了不同机构的割台, 但总体来看以2号小麦收获机改装的小麦玉米两用机最为典型, 它在动力、传动及整机布置上都使现在的配置玉米收获装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小麦玉米收获时对功率要求不一致会造成功率浪费。从实际使用看, 两用机收获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于机手, 小麦收和玉米收割台互换也不是轻松的活, 不是专业维护人员很难安装调试到位, 可以说小麦玉米两用收获机先天设计方面的缺陷决定了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在2011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对两用机的主机与割台分开进行补贴后, 原来一些利用两用机的名义进行套补的机会消失了, 一些企业失去了继续经营两用机的积极性, 所以两用机销量快速下降, 许多企业的产品很快退出了市场。目前, 在国家补贴目录中、在各种展会上、在市场销售终端, 两用机已经难觅其踪, 与背负机、牵引机不同, 两用机属于选错发展方向的错误产品, 而前两者属于过渡产品。

专用式玉米收获机——众里寻她千百度

在玉米机械化收获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两用机之后, 进入2011年, 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摸索, 许多企业看到了专用机的市场潜力, 大多数玉米收获机制造企业开始把专用机做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小麦、水稻收获机的发展历程来看, 两类机型都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兼收型等发展阶段, 但最终两类作物的收获方式都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且水稻机形成全喂入和半喂入两种完全不同的专业化收获方式。在三大作物中, 小麦和水稻植株性状相近、收获方式相似, 而玉米恰好相反, 玉米植株高大粗壮, 植株中上部位结穗, 且果实深藏于苞皮之中, 收获方式复杂, 难度很大, 对机器的技术含量和精度要求更高, 所以从作物本身特点看, 玉米收获机适宜采用专门的收获机械进行收获作业。当前玉米机已经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和兼用型, 现在国内玉米专用机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在用户购买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玉米专用机必将最终取代背负式、兼收机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玉米机械化收获将进入专业化收获时代。

从产品本身看, 玉米专用收获机产品型谱也已经初具雏形, 已形成了2行、3行、4行、5行、9行和小5行、小7行等系列化的产品, 甚至有企业也推出了1行玉米专用收获机, 如五征的单行机, 另外爱科、凯斯等跨国公司也向国内输入了8行、9行、12行玉米专用收获机, 丰富了国内玉米收获机产品, 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些产品中, 4行玉米收获机、3行玉米收获机由于发展较早, 产品适应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农场的耕作条件而受到了用户的认可, 是专用机里的主流机型, 但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2行机由于性价比突出, 更适应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且后期发展空间很大, 是值得期待的一个产品。

玉米收获机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经历了牵引式、背负式、多功能、专用机的替代与轮换, 玉米机收率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1%以下发展到2011年的33%, 可以说取得了卓越的战绩, 但这场战役目前只得了1/3的胜利, 而剩下的2/3的战斗才是最难啃的骨头, 因为2011年的33%的机收率的成绩主要是由农场、农垦、生产建设兵团系统、东北和山东等自然条件和制造业环境较好的地区支撑起来的, 一些地方机收率已经比较高, 今后在短期内机收率提高空间不大, 而其他省市和地区不是自然条件差, 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差, 或者是当地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低, 农民不接受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方式等, 所以后期国内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任务仍很艰巨。但从产品上看, 这些落后地区可以借鉴山东等机收率较高地区的经验, 省去产品选型环节的弯路, 直接引进先进适用的产品, 而一些收获效率高, 价格公道的专用玉米收获机产品将成为这些地区用户的首选。

替代产品 篇6

在国内的农机产品中, 没有哪两种产品能比全喂入收获机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更能体现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了。我们之前分析的履带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之间是不同时代产品之间的竞争, 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和一个壮年人在扳手腕, 胜负不言自明;轮式拖拉机之间, 大、中、小轮拖之间是一种互相替代, 梯度更替的竞争, 某种程度上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彼此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既是替代品, 又是互补品。而全喂入和半喂入收获机之间则体现的是纯粹的替代关系, 这两种产品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在国内收获机市场需求大爆炸时代, 目标市场与用户群体高度一致, 并且作业的对象也毫无区别, 在此情况下, 两种产品在市场上不可避免的成了天然的“克星”, 一种产品销量增长, 必然会挤占另一种产品的市场空间, 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后, 另一种产品的销量必然呈现反方向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替代品之间竞争特征, 另外从生产企业来看, 全喂入产品几乎全是国内自主品牌, 半喂入则主要是日韩企业, 所以全半喂入产品之间的竞争又像是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博弈……

半喂入昙花一现, 墙里开花墙外香

20世纪50年代, 我国在水稻插秧机和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已有所建树, 1957年我国著名的农机专家马骥设计出了半喂入水稻收割机, 当年有一款产品还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20世纪70年代早期, 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 进一步研制生产了这种卧式割台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如湖州-120型、江南-120B型产品曾经面世, 90年代开始开发立式割台的半喂入联合收获机, 但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落后, 制造能力差, 再加之当时农机消费氛围没有形成, 市场上需求量很小, 所以国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昙花一现, 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产业。

与此同时, 中国的半喂入水稻收获的观念和半喂入水稻机技术被引入日本, 由于半喂入水稻机体积小、损失少、效率高, 特别适合日本的小地块收获作业, 所以这一技术传到日本就引起了日本国内企业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中期, 日本洋马、久保田、井关、三菱等企业相继开发出了半喂入联合收获机, 并在日本国内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 现代农业开始迅速发展, 由于日韩两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相似, 经济发展水平又非常接近, 所以在日本畅销的半喂入水稻收获机也顺利地进入了韩国市场, 其时韩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由亚洲走向欧美, 所以韩国造半喂入产品迅速取代了日本的产品, 在韩国国内得到了普及。

全喂入横空出世, 水稻机收大幕开启

建国初期,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 国家购买了一些国外的成熟产品投入到了各个农场、兵团和农垦系统, 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总共进口了7 000多台各式各样的联合收获机。这期间一些科研院校开始对进口的产品进行拆解分析、模仿制造, 一些收获机样机被仿造出来,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些样机和研究成果最终没有转变为商品。但是, 初次的尝试为后期国内收获机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也培养出了一批农机科技工作者。

国内全喂入收获机真正开始发展是在小麦收获机跨区作业之后开始的, 在1987年左右, 河南、陕西等地的一些机手开始跨区作业, 之后这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开始大规模发展。跨区作业推动了小麦收获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同时也促进了水稻跨区作业的发展, 国内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就是在小麦收获机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而来的, 有别于国外全喂入收获机产品, 可以算得上是“横空出世”。在国内生产全喂入收获机的企业几乎全是中国本土的农机企业, 这种局面直到2009年才开始打破, 久保田在苏州推出了PRO688Q型全喂入收获机, 主销东南亚, 之后2010年才开始在国内销售;2010年约翰迪尔也推出了全新的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产品。

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通常比小麦收获机的2号机体积要小, 割幅在0.8~2.0 m, 采用履带式行走装置, 在南方水田区通过性好, 再加上性价比非常突出, 所以从新产品推出后就被用户接受。到2009年, 全年销量超过了4万台。

日韩半喂入从天而降, 机收市场培育加速

就在国内自主品牌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风生水起的关键时刻, 日韩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从天而降。虽然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但是其发展成成熟产品及形成产业则是在日本和韩国完成, 与国产的全喂入相比, 半喂入具有很突出的优势。

(1) 半喂入技术先进, 性能稳定。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在日本和韩国经过20年的发展, 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在推向中国市场后, 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又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性改进。其首次故障间隔可以达到800 h, 这是国产全喂入的3~4倍, 上佳的稳定性让半喂入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虽然半喂入比全喂入要贵得多, 但是用户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 仍会优先选择半喂入收获机。

(2) 半喂入收获效率高, 使用经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是指割台切割下来的谷物全部进入滚筒脱粒的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类作物的联合收割机大多采用这种喂入方式。其缺点是茎秆不完整, 动力消耗大。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指割台切割下来的作物仅穗头部进入脱粒滚筒脱粒的联合收割机。这种机型保持了茎秆的完整性, 减少了脱粒、清选的功率消耗。

(3) 半喂入有更高的适应性。半喂入采用的从水稻根须部割断的收割方式完全不同于全喂入的拨禾轮式喂入方式, 所以对于倒伏的、稠密的、青熟相间的水稻半喂入有更好的适应性, 另外半喂入紧凑的结构也让其有更好的通过性, 洋马在国内推广的仅有10.3 k W (14 hp) 的EE-60系列2行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在国内条件很差的山区丘陵地区都能适用。目前久保田、洋马在国内推出的最大的69.8~73.5 k W (95~100 hp) 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体积也比小麦2号机要小得多。

在市场竞争中, 全喂入和半喂入收获机的价格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用户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各地的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不断提高, 很快水稻收获机市场进入了成熟期。

半喂入步步紧逼, 全喂入节节败退

半喂入独特的优势和良好适应性, 让其一进入国内市场就成为抢手货, 给全喂入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政府的购机补贴推波助澜下, 半喂入的购买门槛开始降低, 从2000年起, 日本井观、三菱等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韩国东洋成立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 随后国际、大同、LG等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样中国国内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市场几乎成了日本和韩国企业竞争的舞台。

由于技术溢出效应,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纷纷进入半喂入收获机领域, 2010年曾经达到25家, 其中有一定实力的有常发锋陵 (原江苏锋陵) 、富来威、宇成等, 其中常发锋陵曾被看作民族半喂入收获机的希望, 2010年销量曾超过1 500台, 基本上进入了规模化经营的水平。

半喂入国产化加快, 日韩系的产品被迫降价, 半喂入收获机价格也开始从“天上”掉落到了“人间”, 虽然仍与全喂入有一定的差距, 但补贴后, 大多数农民已经能够消费得起。产品价格的降低又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众多企业的加入, 让更多的半喂入“新产品”进入市场, 2000年全半比例为15:1, 到了2009年则转变成2.5:1, 半喂入俨然和全喂入有了分庭抗礼之势, 而全喂入则进入了举步维艰的不利境地。

全喂入卷土重来, 半喂入风光不再

市场经济的魅力就是其无穷的变化与永远的不确定性, 就在许多人看空全喂入收获机, 认为由半喂入主宰的时代即将来临时, 国内市场需求环境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收获机产品结构开始了巨大的调整, 全半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喂入卷土重来了。

进入2009年后, 全喂入企业开始寻求技术突破, 一些新的行走、脱粒、筛选技术, 尤其是半喂入收获机脱粒技术被应用到全喂入产品上, 还有纵轴流脱粒技术、双滚筒、纵轴流加切流技术等被引入全喂入收获机产品上, 全喂入产品的作业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全喂入收获机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者重新认识到全喂入的优势, 全半竞争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1) 全喂入性价比更高。虽然国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在上升, 但价格仍将是农民选择农机时第一考虑的因素, 所以在全喂入技术得到升级, 作业效率与半喂入持平的情况下, 就是作业成本稍高一点, 农民仍会选择购买价格更低廉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 这也是全喂入在与半喂入近二十年的竞争中一直坚持生存下来的最根本原因。

(2) 全喂入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半喂入产品是基于日韩小规模农业生产而研发的产品, 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快速推广, 是因为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日韩小规模农业种植有极大的相似性。但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 中国农村开始出现土地集中、土地流转、连片种植等形式多样的规模化农业生产, 所以适合准规模化和大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全喂入收获类机械, 包括轮式收获机和履带收获机两种行走方式的收获类机械需求量开始增加。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看, 大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就没有产生对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需求, 所以据此推断, 今后随着国内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 半喂入收获机的市场将会区限于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小地块水稻种植区域, 而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区、东北大田水稻种植区的作业会被效率更高的大功率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占据。

(3) 补贴政策不再偏向于半喂入。随着半喂入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各地水稻收获时用机紧张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缓解, 所以各地已经不再把半喂入作为重点补贴产品, 这就让全喂入和半喂入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半喂入收获机产品由以前补贴5万~8万元/台, 变为3万/台左右, 补贴额度降低后, 购买能力有限的用户更多地选择了价格较低的全喂入。

(4) 回收时间变长。在保有量较小的2003—2005年, 一台27万元左右的半喂入产品, 由于作业面积有保障、作业时间长, 一年半或最多两年就可收回成本。现在随着半喂入和全喂入机型的急剧增多, 半喂入成本回收期已变成3~5年, 出于经营风险考虑, 一些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全喂入。

全半均有机会, 后期发展值得期待

市场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 市场唯一的不变就是它一直在变化着。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半喂入产品和全喂入产品之争仍将继续,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仍将难分仲伯。中国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仍只有60%, 与小麦机近95%的机收率仍没法比, 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更高, 所以水稻收获机类产品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各类产品都有可能胜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可能将为大功率、高效率的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山区丘陵地区农机需求不断被激活, 秸秆综合利用再次提上日程, 半喂入收获机的空间也会得到拓展。

替代产品 篇7

国外有关农产品产业经济的研究常考虑替代品的作用。有文献分析研究农产品的相对营养状况[1]、进口压力[2]、供给变动趋势[3]、国际国内价格传导[4]、食品安全事件[5]时,考虑了替代品的作用。研究农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因素时,有必要将替代品纳入分析框架,考察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内已有文献研究农产品产业经济时考虑了替代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替代品市场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王钊和姜松[6]探究菜价波动时发现:邻域蔬菜价格显著影响本地蔬菜价格,其研究结论表明不同主产区间蔬菜替代明显。张立中等[7]在探索生猪价格波动调控政策时,也考虑了肉鸡市场的变化。研究猪肉价格变动时,有研究将牛肉价格作为替代品进行分析[8];研究禽蛋时均有文献[9]考虑了替代品的作用。其次是分析价格领域外的其它农业经济问题时,部分文献也考虑了替代品的作用。如蔬菜[10]、猪肉[11]消费量变动机理研究;绿色农产品消费[12];小麦、棉花、蔬菜、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13,14,15]等。在考察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因素时,部分文献也考虑了替代品的作用,但一般仅把替代品作为外生变量。替代是相互的,譬如当苹果价格波动影响香蕉价格时,香蕉价格的变动又会反作用于苹果价格。因而,研究替代品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时,从内生的视角去分析可能更符合经济现实。

各类水果价格波动原因虽然迥异,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性,各类水果品种间存在或多或少的替代关系,正因为替代关系的存在,各类水果市场相互影响,相互间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并不为零。因此,虽然水果市场品种多,但可以考虑通过调控某类大宗水果的价格来缓解整个市场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本文欲以大宗水果品种苹果、香蕉、橙子为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三类水果市场基于替代的动态影响关系;并运用多变量条件异方差模型论证三类水果市场的整合性,为政府调控水果市场提供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介绍VAR模型的文献较多,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的应用也较为成熟,这部分将重点说明VECH类模型。构建VAR模型是为了进一步建立多变量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VECH):VAR模型中的回归方程组为VECH模型的均值方程组,反应的是水果价格均值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构建的VECH模型方差方程是为了反应水果价格条件方差之间的关系

1.1 VECH模型

ARCH模型[16]和GARCH模型[17]的研究对象是单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为了研究多变量波动的相互影响,需要采用VECH模型。

式中:Ht为水果价格条件方差矩阵;C0为常系数矩阵;Ai和Bj分别为扰动项系数矩阵和条件协方差项系数矩阵;算子为Hadamard乘积,表示的是前后矩阵内对应项相乘[18],p和q分别表示扰动项和条件协方差项滞后的阶数。为减少方差方程待估参数的个数,Ai和Bj一般被限定为对称矩阵。由于一般GARCH(1,1)模型便可以模拟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故确定p和q值为1。本文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变量: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故确定变量个数为3。假设矩阵Ht对角线上的元素为hnnt,hnnt即为所构建的水果价格VAR模型第n个内生变量所对应VECH模型中方差方程的条件方差;假设矩阵Ht非对角线上的变量为hmnt,hmnt(m≠n)为第m和n个内生变量的条件协方差;估计过程中,限定常系数矩阵为标量,即矩阵内各元素均相等。

1.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苹果、香蕉和橙子互为替代品,理论上替代关系的存在会促使这三类水果价格相互影响。若苹果价格上涨,消费者对香蕉和橙子需求的改变导致这两类替代品价格发生变化;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苹果价格。这意味着若从经验数据出发,模型结果应表明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

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这三类水果价格之间的经验关系,为下一步建立VAR模型打下基础。建立VAR模型前,首先需要验证所分析的时间序列变量统计上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不然VAR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就不成立。格兰杰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变量Y的问题,即分析当前的变量Y能够多大程度被过去的变量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能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变量Y受到变量X的滞后影响,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19]。

1.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于所建的VAR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内生系统,外部冲击对系统内各内生变量的影响是动态而又相互交织的。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系统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外部冲击对系统内所有内生变量影响的轨迹,若在第0期给苹果价格一个外部冲击,则通过所构建的VAR内生系统,会得到苹果、香蕉、橙子价格一系列的值,这些所求得的结果为由苹果价格的脉冲所引起的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的响应函数[19],同理,对于香蕉和橙子价格的外部冲击也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值。脉冲响应函数反映了来源于系统一个内生变量的外部冲击对系统内其它变量各期影响的轨迹。

1.4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期限为2002年1月至2014年5月,共计149个时间序列样本。由于连续性可比时间序列价格数据获取的困难,本文选取水果市场中典型的大宗品种苹果、香蕉和橙子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数据来源于2003-2013年的《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的数据来源于各期的《中国统计月报》。本文中苹果、香蕉和橙子的零售价格(元/kg)指的是水果主产区集贸市场的成交价格,具体说明详见《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中的附录。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水果价格平稳性检验分析

以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建模,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出现偏差。在采用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建模时,有必要对价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测。表1显示了三类水果价格平稳性检验结果。苹果价格ADF平稳性检验结果对应P值为0.0253,在97.47%的置信度下拒绝序列不平稳的原假设。同理,香蕉、橙子价格平稳性检验所对应t统计量均表明其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序列不平稳的原假设。总之,样本期内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序列平稳。

注:检验形式中“c”和“t”分别表示平稳性检验模型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第三项表示滞后阶数。

2.2 水果价格相互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结果对滞后期的选择较为敏感,本部分共列示了滞后1-10期所对应的F统计量(表2)。表中共60个F统计量,其中有51个统计量表明至少能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比例高达85%。即大部分F统计量表明可以接受“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总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从经验上验证了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相互影响的结论。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香蕉→苹果”表示原假设“香蕉价格不是苹果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其它解释类似。

2.3 水果价格动态影响程度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从经验上验证了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经验上相互影响的结论,但没有回答作用程度的问题。三类水果价格相互影响,为进一步采用VAR模型打下基础。在构建VAR模型前,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滞后1-10阶时各统计量所表明的最优滞后阶数选择结果(表3)表明,LR、FPE、AIC这三个统计量所决定的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7阶,而SC和HQ这两个统计量所决定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考虑到FPE和AIC这两个统计量滞后2阶和7阶统计量值相差较小,且为了减少下文所建VECH模型的待估参数,本文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阶。

注:“*”表示第一行所对应统计量决定的最优滞后阶数;log L、LR、FPE、AIC、SC和HQ分别表示似然函数对数值、似然比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赤池信息准则、施瓦茨准则和汉南-奎因准则。

由于VAR模型具有动态的特征,估计的回归系数经济意义并不明显,建立VAR模型的目的是为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打下基础。脉冲响应函数能清晰反应VAR系统内某一经济变量受到冲击时,其它变量动态响应的过程。对于水果市场而言,若苹果价格受到冲击而发生波动,由于替代关系的存在,香蕉和橙子价格也会相应发生变动,同时也会反作用于苹果价格。因苹果价格受到冲击所导致的三类水果价格的动态变化情况构成了各自的脉冲响应函数。

苹果价格受到一单位标准差新息的冲击时,苹果和香蕉价格上涨明显,橙子价格出现明显振动(图1)。第1期苹果价格上涨约0.19元/kg;第2期和第3期上涨幅度逐步增加,达0.33元/kg和0.37元/kg;从第4期开始逐步下降,直至第6期后上涨幅度逐步稳定在0.31元/kg左右。来自苹果市场正向的外部冲击也促使香蕉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上涨幅度由第2期0.03元/kg逐步上涨至第5期的0.21元/kg;从第6期起上涨幅度逐步回落到第9期的0.13元/kg,之后各期逐步保持稳定。受苹果市场的冲击,橙子价格振动明显,但上涨幅度比较小,第2-6期橙子价格稍微下降,第7期开始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总之,来自苹果市场的冲击不仅会影响苹果价格,还会促使香蕉和橙子价格发生显著变化。

当香蕉市场受到一个标准差单位新息的冲击时,香蕉和苹果价格会显著上涨,橙子价格经历短暂下降后也恢复上涨的态势(图2)。香蕉价格上涨明显,但各期上涨幅度波动较大。第1期和第2期香蕉价格分别上涨0.21元/kg和0.28元/kg,从第3期开始上涨幅度逐渐下降至第9期的0.01元/kg,之后几期上涨幅度又缓慢抬头。来自香蕉市场的冲击致使苹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由第1期0.09元/kg上涨至第4期的0.18元/kg,之后逐渐下降,最后稳定在0.14元/kg左右。第2-4期橙子价格先经历小幅下跌,之后各期出现明显上涨。来自香蕉市场的冲击不仅影响香蕉价格,并对苹果和橙子价格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来自橙子市场的冲击也显著影响了苹果和香蕉的价格(图3)。橙子价格第1期和第2期上涨幅度分别为0.17元/kg和0.18元/kg,从第3期开始,上涨幅度逐渐下降到第7期的0.06元/kg,第8期起,稳定在0.05元/kg左右。来自橙子市场的冲击促使苹果价格显著上涨,且上涨幅度逐期增加。第1期上涨幅度为0.05元/kg,并逐渐上升到第11期的0.22元/kg,之后各期稳定在0.22元/kg左右。橙子市场价格的变动促使香蕉价格上涨,上涨幅度波动明显。第1期到第5期上涨幅度稳定在0.05元/kg左右,此后逐渐上涨,上涨至第8期的0.11元/kg,之后各期稳定在0.09元/kg左右。来自橙子市场的正向冲击也促使苹果和香蕉价格显著上涨。

总之,来自苹果、香蕉和橙子市场任何一类水果的外部冲击除了导致自身价格发生明显波动外,还会影响其它两类水果的价格。该过程就是其它水果市场对所受冲击水果替代的过程。图1、图2和图3清楚地展示了当某类水果价格受到正向冲击时,该类水果价格首先会明显上涨,但随着时间推移,上涨幅度均会经历下降的过程,这在香蕉和橙子市场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因为替代水果品种的存在,才导致上涨幅度发生明显下滑,从而降低所受冲击水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

脉冲响应函数表明苹果价格波动对整个水果市场影响较大。当苹果市场受到冲击时,其价格上涨幅度虽然从第4期开始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图1);但当香蕉和橙子市场受到冲击时,开始几期其上涨幅度较大,但之后苹果价格上涨幅度分别于第5期和第3期超过香蕉和橙子价格的上涨幅度(图2和图3),这表明苹果市场对香蕉和橙子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即苹果对香蕉和橙子的替代作用明显。这启示着可以基于水果品种间的替代关系,通过调控苹果生产和供给,间接降低整个水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

2.4 水果市场替代程度分析

水果市场内苹果、香蕉和橙子替代关系的存在会导致这三类水果价格相互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当某类水果价格变化时,各水果品种价格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情况。不同水果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虽然互为替代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方差分解的目的是探究当某类水果价格受到外部冲击时,其它水果品种通过替代分担外部冲击的大小。替代品的存在可以减缓外部冲击后水果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

苹果市场受到正向冲击面临上涨压力时,其主要通过自身价格的变化来分担上涨压力,香蕉市场也会分担一部分来自苹果市场的上涨压力,橙子市场贡献较小(图4)。具体而言,第2期苹果市场几乎分担了外部冲击所造成的全部上涨压力,贡献比例达到99%,但余下几期的贡献逐步下降,直到降低到第8期的81.65%。与此同时,香蕉市场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比例逐渐增加,从第2期的0.63%上涨至第7期的18.07%。苹果市场贡献逐步下降而香蕉市场贡献逐步上升的过程也就是由于苹果价格上涨,香蕉对苹果的替代过程,正因为香蕉市场的替代,苹果市场由于外部冲击所导致的波动程度才有所缓和。从第9期开始,苹果和香蕉市场所承担上涨压力的贡献逐步稳定,分别在82%和16%上下浮动。橙子市场分担苹果市场上涨压力的贡献比例较低,虽然呈现出缓慢上涨的趋势,但最高时不超过2%。

同理,当香蕉市场受到正向外部冲击面临上涨压力时,其通过自身价格的上涨分担了一部分压力,苹果市场在缓解香蕉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橙子市场也有一定的贡献(图5)。第1期香蕉市场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为83.11%,之后下跌明显,直至降低至第15期的43.63%,但下降幅度逐步减小。与此同时,苹果市场的贡献逐步增加,由第1期的16.89%上涨至第15期的51.34%。值得注意的是,从第13期开始,苹果市场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超过了香蕉市场,表明苹果市场对来自于香蕉市场的外部冲击较为敏感,苹果对香蕉的替代性较强。橙子市场也有一定的贡献,且贡献比例逐步上升,从第9期开始,稳定在5%左右。

当橙子市场受到正向外部冲击面临上涨压力时,苹果和香蕉市场在分担其上涨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6)。第1期橙子市场承担的上涨压力贡献为85.32%,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贡献比例逐步下降,直至下降到第15期的15.55%。与此同时,苹果市场承担来自橙子市场上涨压力的贡献比例逐渐增加,由第1期的9.19%上涨至第15期的70.77%。值得注意的是,从第5期开始,苹果市场的贡献就已超过橙子市场本身。这意味着苹果价格对橙子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前者对后者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较大。香蕉市场所承担上涨压力的贡献也在波动中显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第1期大小为5.50%,从第10期开始,贡献比例稳定在13%左右。

总之,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相互影响,相互间的替代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苹果市场对来自任何一类水果市场价格变动的信息均较为敏感,价格变化较大,分担各类水果市场上涨压力的贡献也较大。其中,苹果市场中,苹果价格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一直最高;其在香蕉和橙子市场分担上涨压力的贡献也持续上涨,分别于第13期和第5期超过它们自身的贡献比例。这意味着苹果对香蕉和橙子的替代作用较强。这进一步佐证可以通过稳定苹果的供给和价格来缓解整个水果市场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

2.5 水果市场整合性分析

消费者购买偏好和苹果、香蕉及橙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质性是这三类水果相互替代的基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也从经验上表明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相互影响。这部分分析的重点在于考量三类水果价格两两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否会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也就是说,水果市场内部的整合性是否稳定?

本部分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VECH模型,针对所研究水果价格序列的条件方差或条件协方差建模,估计过程中,为了减少VECH模型中待估参数个数,本文将残差项系数矩阵和条件方差项系数矩阵的秩均设定为1。表4显示了VECH模型方差方程组运行的结果。苹果、香蕉和橙子这三类水果价格方差方程所对应的扰动项系数a11、a22和a33均不显著,而条件方差项系数b11、b22和b33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这表明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的条件方差主要受前期条件方差的影响,而外部冲击的影响并不显著。方差常用来衡量波动的大小,这表明这三类水果价格本期的波动主要是其前期自身波动信息传导的结果。同理条件协方差方程中残差项系数amn(m≠n)所对应的Z统计量表明不能拒绝回归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而条件协方差项系数bmn(m≠n)所对应的P值均远小于0.01。这表明三类水果价格所对应的本期条件协方差项也主要是由前期条件协方差项所影响,而前期外部冲击影响的结果并不显著。条件协方差反映的是所研究经济变量的联合波动情况,这意味着水果价格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内生的,外部冲击影响并不显著,这种联合的波动关系基于水果间的替代。正由于水果市场中相互间基于替代内生关系的存在,才将各水果品种整合成一个大的水果市场,且水果市场内部的整合性较为稳定,任何一类水果价格受到外部冲击时,其它水果品种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3 结论

苹果、香蕉和橙子价格相互影响,来自任何一类水果的外部冲击除了导致自身价格发生明显波动外,还会影响其它两类水果的价格。经验数据表明,当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滞后1-10阶时,多数F统计量证实三类水果价格互为格兰杰因果,即这三类水果价格相互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反映当某类水果价格受到冲击时,各类水果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也即为相互替代影响的过程。正因为替代关系的存在,才缓解了所受冲击水果市场价格上涨的幅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苹果市场在承担各类水果市场因外部冲击而导致的上涨压力中扮演重要作用,苹果价格对香蕉、橙子及其自身市场的外部冲击变化较为敏感,即苹果对香蕉和橙子的替代性强,这意味着可以重点调控苹果的生产和供给来缓解整个水果市场价格的波动程度。显然,各类水果市场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意味着调控某一类水果市场时,要充分考虑对其它类别水果市场带来的影响,主要水果市场的波动会传导至其它水果市场,政府相关调控措施的出台要从水果市场全局出发,考虑各类水果市场之间内在的替代影响关系。同时,某类水果市场受到诸如气候灾害、虫灾、食品安全等突发性事件的冲击时,除了评估该类水果市场所受到的影响,还应考虑对其它类别水果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

替代产品 篇8

实物期权方法是研究不确定条件下投资时机决策的标准方法, 它假设投资的机会与关于投资项目的美式看涨期权类似, 从而投资时机决策等同于期权的最优执行决策。在传统的实物期权模型中, 最优执行问题总是被模型化为没有策略互动的孤立的最优停时问题。然而, 产品的可替代性决定了外向型企业决策会不同程度受行业内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企业决策的影响。本文将实物期权方法和博弈理论结合起来, 利用期权博弈 (Option Games) 理论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不同的外向型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以解决企业在产品投资时机决策中所面临的等待以获得实物期权价值和抢先进入市场以获得市场先发效应、先发优势之间的冲突。重点研究信息因素对外向型企业产品投资时机决策的影响, 分别分析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 企业最佳时机和相应的策略选择。

一、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研究, 并且在确保不失实用性的情况下, 本文首先提出如下假设:

1. 市场上存在企业i=1, 2, …

N均是理性投资者, 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 存在严格的竞争关系, 不会共谋, 决策依据都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他们共同拥有提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权利。同时, 先进入的企业获得所有可能的利润, 后进入者一无所获, 即“赢者通吃”。

2. 外向型企业会在产品投资项目价值达到某一最佳点时触发投资行为, 该点称为投资触发点。

在企业间争夺投资机会的博弈中, 每个企业都是通过选择投资触发点来确定投资时机。项目对每个企业的价值为Vi (i=1, 2, …N) , 每个企业完全垄断情况下的最佳投资临界值为Vim (i=1, 2, …N) , Vim>Vi, 每个企业的投资成本为Ii (i=1, 2, …N) 。

若V1=V2…VN=V且I1=I2=IN=I, 则称这N个企业是对称的;若每个企业都了解除自己以外的其它N-1个企业的项目价值、投资水平和最佳投资临界值, 则称该博弈为信息完全的。部分了解或不知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N-1个企业的项目价值、投资水平和最佳投资临界值, 则称该博弈为不完全信息的。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时机决策模型及分析

市场上所有企业同时发现一个产品投资机会, 每个企业都有两个选择策略, 投资或延期。每个企业在进行决策时, 不得不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由于信息是完全的, 竞争对手的行为对企业决策影响程度较高, 选择立即投资的企业可能提供足够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选择延期的企业发现无利润空间, 可能选择放弃投资。为了使研究更有意义, 本文在此只分析同时进行决策的情况。其博弈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企业j表示对企业i最有竞争威胁的某个或者其他所有竞争企业的整体。F表示企业延期所带来的实物期权价值。Vim表示企业i完全垄断情况下投资收益。

利用博弈理论分析得出:若Vim>Fi, 即企业在完全垄断情况下的投资收益高于完全竞争情况下延期共享收益, 均衡结果是都选择立即投资。若Vim

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 外向型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环境激烈, 每个企业都清楚了解不同决策情况下的收益情况, 企业产品投资时机受完全垄断情况下投资收益和完全竞争情况下延期共享收益的影响。独占投资收益大于延期共享收益时, 企业最佳投资时机是发现机会立即投资, 抢先进入市场以获得市场先发效应、先发优势;独占投资收益小于延期共享收益时, 企业两种策略选择都有可能, 出于风险规避角度考虑, 企业应选择立即投资, 而风险偏好型的企业, 可以考虑延期投资, 等待以获得实物期权价值。

三、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时机决策模型及分析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如果外向型企业的产品投资项目价值大于投资成本Vi>Ii, 在企业决定是否投资时, 则必须对其它企业在下一时刻投资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因为所有企业的策略都会对竞争对手能否获得投资机会产生影响。本文在此首先分析行业内双寡头竞争情况下的企业产品投资时机决策, 然后加以推广。

市场上有两个寡头企业i (i=1, 2) 提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考察企业 (企业1) 面临竞争对手 (企业2) 抢先投资威胁时的投资收益和投资临界值。本文假设企业1关于企业2抢先投资临界值v2m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即企业1不知道v2m的值, 只知道v2m是服从分布的独立随机变量。换句话说, 企业1不知道企业2的抢先投资时机, 但可以按某个概率分布对此做出推测。是累积概率函数0<<1且单调递增, 并且在分布区间上, 具有连续可导的概率密度函数。

由于企业1推测只有当收入流V首次到达某个临界值v2m时, 企业2才投资。所以, 当V在时刻t到达某个新的更高的值时, 企业1通过观察企业2的投资行为获得有关企业2的最新信息。具体讲, 如果此时企业2投资, 则其临界值就是当前值;如果此时企业2没有投资, 则企业1知道企业2的投资临界值是介于当前值和分布区间上界Vh之间的一个值。即。根据贝叶斯法则, 此时企业1对企业2投资临界值v2m分布的条件推测为:

由上式可知, 为企业1推测的投资临界值v2m的企业2在未来 延期等待实物期权的可能性;为企业1推测企业2未来抢先投资的可能性。

由于企业1需要随时根据新的更高的值来更新对企业2投资临界值v2m的推测, 并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时机决策, 因此, 企业1的收益V1也受的影响, 且企业1要确保抢在企业2之前投资, 就必须有v1m

其中:r表示无风险利率, a表示期望增长率。

考虑的情况下, 根据标准的实物期权模型, V1满足如下微分方程:

σ是瞬时波动率。通过微分求解v1m得:

由此可知, 企业1的投资临界值v1m介于传统的马歇尔投资临界值和完全垄断投资临界值V1m之间。表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1即使在受到企业2抢先投资威胁, 等待而非立即投资仍然是有价值的, 双寡头竞争企业应选择延期投资, 以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获取实物期权价值。

由于本研究假设先投资的企业获得所有可能的利润, 后投资者一无所获, 当外向型企业在投资决策时, 面临全球众多竞争对手抢先投资挑战以及相应关于竞争对手决策信息获取难度加大的情况下, 出于风险因素考虑, 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 很可能选择立即投资, 抢先进入市场以获取可能的所有利润, 每个企业都会选择相同的决策行为, 最终会表现出“囚徒困境“的特征。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期权博弈理论, 研究了外向型企业在产品可替代竞争环境下, 信息掌握程度对企业产品投资时机决策的影响及相应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企业产品投资时机受完全垄断情况下投资收益和完全竞争情况下延期共享收益大小的影响。独占投资收益大于延期共享收益时, 企业最佳投资时机是发现机会立即投资, 抢先进入市场;独占投资收益小于延期共享收益时, 风险规避型企业应选择立即投资, 而风险偏好型的企业, 可以考虑延期投资, 等待以获得实物期权价值。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双寡头竞争企业延期投资收益高于立即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企业应选择延期投资, 以获取期权价值。

针对不完全信息个企业完全参与竞争情况, 本文在先投资获取全部利润, 后投资者无利润的假设前提下, 根据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全球竞争环境, 简要进行了定性分析, 有待在今后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更为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1) :77~91

[2]陆源朱邦毅:基于半方差的投资项目风险度量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90~95

[3]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2) :263~92

[4]Black F and Scholes 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 :637~659

[5]戴国强徐龙炳陆蓉:VaR方法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借鉴及应用[J].金融研究, 2000 (7) :45~51

[6]Svetlana Boyarchenko, Sergei Levendorskii.American options:the EPV pricing model[J].Annals of Finance2005 (3) :267-292

[7]何德忠孟卫东:企业投资决策的期权博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004, 27 (10) :164~166

[8]吴建祖宣慧玉:经营成本对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影响的期权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 2004, 22 (5) :30~34

[9]夏晖曾勇唐小我: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物期权方法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 2004, 7 (1) :88~96

替代产品 篇9

随着各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产品同质化时代已经来临,试想市场上具有美白功效的牙膏有多少种品牌? 因此,如此饱和的市场使得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产品供应链的各成员该作出怎样的决策以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呢?

由此,近年来替代性产品的供应链竞争决策研究课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Boyaci等[1]从两条相互竞争的二级供应链出发,假定链上的价格相似,主要以服务质量水平为竞争因素,分析两条供应链的竞争情况,证明协调后的供应链较之非协调供应链更优。徐兵等[2,3]建立两条竞争供应链的超网络结构,并利用博弈理论和Newsvendor模型, 分析各链内上下游企业间纵向竞争与同层企业间横向竞争的情况,得到相关的收益共享合同; 然后, 又针对两条分别由单生产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两条供应链在货架展示量与价格方面的竞争。鄢仁秀[4]构建基于价格竞争、 服务质量竞争和服务质量与价格共同竞争三种二级双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模式下企业的最优利润及协调问题。Xia[5]在消费者偏好及价格竞争的环境下,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由双供应商与多消费者所组成的二级双供应链模型中各供应商的最优决策。Zhao等[6]针对由两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所组成的竞争供应链,研究当制造成本及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各供应链上成员的占优竞争决策。Rajagopalan等[7]构建了由一个供应商向两个零售商提供多种同质产品的竞争模型,研究在顾客对价格、品种、搜索成本敏感的情况下多产品销售对零售商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余盼盼[8]研究在价格及服务双重影响下两个制造商、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竞争供应链模型的最优决策与协调问题。施国洪等[9]考虑两个零售商间存在价格和服务竞争的情况, 研究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中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决策问题。姚浩锋[10]构建基于价格和服务竞争的内河航道决策模型,并比较分析集中式决策、完全分散式决策以及航运联盟分散式决策3种情况下各个决策主体的最优决策和最大利润。

以上的研究均把两条竞争供应链的产品假设为可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并不考虑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然而在实际中,同质化产品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口味上的不同,在不同的消费者眼里,这种差异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且多项研究表明,竞争供应链的产品差异程度会影响供 应链内部 的协同与 供应链之 间的竞争[11,12,13,14]。因此,研究替代性产品的供应链竞争决策问题,还必须考虑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程度。有文献引入替代性产品之间的竞争强度或影响效应因子进行研究[15,16,17],但是都把价格、服务等竞争因素的因子 ( 竞争强度或影响效应因子) 分别进行设置, 从而导致无法完全体现产品替代度对供应链的影响。 也有个别文献[18,19]设置了单独的产品替代因子进行探讨[18,19],但都仅考虑了价格这单一的竞争因素。 并且以往的这些研究都是把同质类产品的竞争放在传统分销渠道上进行分析,但是随着网络销售的兴起,同质类产品的竞争已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分销渠道,他们在网络销售渠道中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网络销售渠道中,产品之间的竞争因素与其在传统分销渠道中有所不同,其物流服务和价格都是竞争的重要因素,且多项研究表明物流服务已成为网络销售企业的重要战略手段[20,21,22]。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网络销售企业应如何决策以应对替代竞争和获取最大利润? 因此,本文将针对网上销售的两条供应链在物流和价格上共同竞争的情况,以三级供应链系统为背景,引入产品替代度,构建一个零售商重叠的双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模式下的两条供应链的竞争决策问题, 重点分析产品替代度对两种决策结构下的供应链决策和协调的影响。

2模型描述和符号说明

2. 1模型描述及假设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商会通过同时销售多种具备一定替代性的产品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利润。 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零售商重叠的供应链竞争模型,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两条竞争供应链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每条供应链由一个制造商一个分销商与一个共同的零售商组成。制造商以批发价把产品提供给分销商,分销商再以批发价提供给零售商 ( 这一过程没有实物流通) ,零售商通过电子销售平台以价格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 这一过程没有实物流通) ,分销商以物流服务质量把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给出了以下假设:

( 1) 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都是完全理性的经纪人,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均有自己的决策权,其风险态度为中性。

( 2) 制造商和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分销商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其订货量,也等于制造商的供给量,零售商与此类似,本文不考虑缺货成本或产品滞销成本。

( 3) 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足够大,能够满足分销商的订购要求。

( 4) 分散决策时制造商为主导,其他成员为追随者。

( 5) 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受产品价格、物流服务质量及产品替代度影响。

2. 2函数和符号说明

根据以上假设,引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与价格的经典线性关系,把这种线性形式扩展到需求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并考虑两条链的产品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参考文献[8]和[23]、[24]中的需求函数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确定市场需求函数为:

其中Di为市场对产品i的需求; α 为基本市场规模,是一个定值; pi为产品i在市场中每单位的售价; ei为分销商i为顾客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 θ 是产品替代度,表示竞争产品之间的相互可替代度, θ∈[0,1],当 θ = 0时表示两种产品完全不可替代, θ = 1时表示两种产品完全可替代; β 表示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 λ 表示消费者对于分销商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的敏感程度; 根据市场,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比对服务的敏感程度大,因此 β、λ 存在 β > λ 的关系

本文采用文献[10]中关于物流服务成本的假设,即分销商的物流服务成本是e的二次函数:其中,γ 为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对成本的影响系数。本文认为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仅与该企业有关,而不对具体产品的服务质量成本系数进行区分,一般情况下成本影响系数比敏感系数大,因此存在 γ > λ。

其他符号说明: ci表示产品i的生产成本; wi表示产品i的一级批发价格; si表示产品i的二级批发价格,他们的关系为pisiwici0; πlki表示供应链i的节点企业k在情形l下的利润函数,πlr表示共同零售商在情形l下的总体利润,πli表示供应链i在情形l下的整体利润函数,其中i∈{ 1,2} ,1表示供应链1,2表示供应链2; k∈{ m,d,r} ,m表示制造商,d表示分销商,r表示零售商; l∈{ dd,cd,sd} ,dd表示分散决策,cd表示集中决策,sd表示契约协调决策。

3竞争供应链的分散决策模型

当SC1和SC2均采用分散决策结构时,由于制造商为链上的领导者,分销商、零售商为跟随者, 因此对于每条供应链可在整个系统中采用逆向归纳法求Stackelberg均衡解,分析其动态博弈情况。

根据市场需求函数,可得SC1和SC2共同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对应的,SC1和SC2上的分销商的利润函数为:

同理,SC1和SC2上的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根据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1: 在分散决策模型下,SC1最优决策集 ( w1*,s1*,e1*,p1*) 为:

其中,k1= 3θ2+ 9θ + 4,k2= θ2+ 7θ + 4,k3= ( 1 + θ) ( 1 + 2θ) ,k4= θ2+ 4θ + 2 ( 下文中的k1、k2、k3和k4与此同理,不再做说明) 。

相应的,在分散决策模型下,SC2最优决策集 ( w2*,s2*,e2*,p2*) 为:

证明: 采用逆向推导方法求解最优决策。首先, 分析零售商的最优决策问题。由式 ( 2) 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可求得其关于p1、p2的偏导数为:

最后,分析制造商的最优决策问题。将所求得的p1*、p2*、s1*、s2*、e1*、e2*函数式代入式( 4) 中,并求解 πdmd1关于w1的偏导数以及 πdmd2关于w2的偏导数,然后令,则联合可求得制造商1的最优批发价w*1和制造商2的最优批发价w*2为:

4集中决策模型及协调机制

4. 1集中决策模型

在集中决策模型中,SC1、SC2各自供应链上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结成联盟,以其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最大化作为决策依据。因此,集中决策下, 产品1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函数为:

相应的,集中决策下,产品2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函数为:

根据SC1和SC2的整体利润函数,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定理2: 在集中决策模型下,SC1的最优决策集 ( e1*,p1*) 为:

相应的,在集中决策模型下,SC2的最优决策集( e*2,p*2) 为:

证明: 由式( 8) 可知SC1的Hessian矩阵为 ,SC1的Hessian矩阵的一阶顺序主子式H1= - 2β( 1 + θ) < 0,则可知SC1总利润函数 πc1d是p1、e1的严格凹函数; 同理可求得SC2总利润函数 πc2d是p2、e2的严格凹函数,因此可知利润函数 πc1d和 πc2d存在关于其各自产品零售价格和物流服务质量的最大值。求式( 8) 和式( 9) 关于p1,e1和p2,e2的一阶偏导数,并令一阶偏导数为0,则得:

对式 ( 12) 中4个等式联立求解即可得证。

4. 2协调机制

本文研究的是各供应链上的主体在线上的价格竞争和分销商在线下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链竞争与协调问题,实际场景如工厂 ( 制造商) ———阿里巴巴中小商家 ( 分销商) ———淘宝网代理店 ( 零售商) ,在该模式下,物流服务水平由分销商而非零售商确定。由于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零售商的效益,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成员以较低的价格及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实现供应链集中决策效果以及结合现实情况,本文为分散决策下的供应链成员构建 “改进收益共享 - 成本分担契约”。在改进收益共享契约下,供应链上游通过降低批发价激励下游成员作出令整个供应链系统利润提高的价格决策; 在成本分担契约下,零售商与分销商按一定比例分担物流服务成本,这有利于降低分销商的风险态度, 使得即使未来市场发生变动,仍能确保分销商以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在改进收益共享 - 成本分担契约下,零售商从分销商i处以较低的批发价格si获得产品的同时,以1 - μ1比例的收益作为回报分给分销商i,并且零售商为分销商分担  比例的物流服务成本1; 分销商从制造商i处以较低的批发价格wi获得产品的同时,以1 - μ1比例的收益作为回报分给制造商i。具体协调的模型如图2所示。

由此可知,在改进收益共享 - 成本分担契约下, 供应链的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显然,式 ( 16) 与式 ( 8) 、式 ( 9) 是相同的。

定理3: 下式中ei*、pi*均代表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决策值,具体见定理2。当契约中的一级、二级批发价格 ( wis、sis) 为:

并且,比例因子 ( μ1,μ2,) 满足以下条件:

即改进收益共享 - 成本分担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为了更进一步直观分析比例因子的约束情况,将在5. 2节中以数值方式具体展现因子 ( μ1, μ2,ф) 的取值范围。

证明: 对式 ( 13) 求 πsrid关于pi的一阶条件, 并令其等于0,可得pis如下:

要想使 πisd= πicd,需满足pis= pi*和ei= eis= ei*, 其中pi*和ei*由定理2可知,则由式( 20) 可得:

将式( 20) 代入式( 14) 后,求其关于si和ei的一阶条件,并令等于0,联立方程可求得最优物流服务eis为:

要想使需满足则由式 ( 22)可得:

由此证得式( 17) 、( 18) 。

由式( 21) 、( 23) 知wis、sis,又知最优零售价格pis= pi*和物流服务水平eis= ei*,则代入式( 13) 、( 14) 、 ( 15) ,可得:

要想各方均接受此合同,三方的收益需分别大于分散决策下的收益,即, 由此证得式( 19) 。

5结果分析

我们将分析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情形下竞争供应链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产品间的替代度对供应链决策和协调的影响。

5. 1分散和集中决策下供应链最优决策p、e的影响分析

两条相互竞争的供应链各级在作出最优决策时, 不仅会考虑自身供应链的影响因素,还会考虑对手供应链对自己的影响。通过定理1及定理2,我们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1: 在分散决策下,SC1和SC2产品最后一级的零售价格直接受到自身供应链上一级决策的影响,间接受到对手供应链的影响,则产品1的最优市场零售价格直接受到自身供应链二级批发价格及物流服务质量影响,间接受到对手供应链一级批发价格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产品1的零售价格随着其二级批发价格、物流服务质量和对手供应链一级批发价格升高而升高。产品2情形与产品1类似, 不赘述。

证明: 由式 ( 5 ) 可知,即产品1的零售价 格是其二 级批发价格和物流服务质量的增函数; 由式( 5 ) 可知,产品1的二级批发价格是竞争链一级批发价格的增函数。产品2的证明情况如同产品1,在此不赘述。 由此即得推论1。从现实角度分析可知,由于两条供应链的零售商是重叠的,所以零售价格在零售商处不会产生再次竞争,零售商仅会根据自身的利益与产品的二级批发价格直接制定零售价格,而其他非重叠的结构成员则会相互竞争。

推论2: 在分散决策下,SC1和SC2产品的最优物流服务质量受自身供应链纵向影响与同层企业横向的影响,即产品1的最优物流服务质量e1不仅受自身产品一级批发价格w1的影响,还受到替代品 ( 产品2) 的批发价格w2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产品1的物流服务质量e1随自身一级批发价格w1升高而降低,随产品2一级批发价格w2升高而升高。产品2情形与产品1类似,在此不赘述。

证明: 由式 ( 5) 可知,

,即产品1的物流服务质量是其一级批发价格的减函数,是竞争产品2一级批发价格的增函数。产品2的证明情况如同产品1,在此不赘述。由此即得推论2。

推论3: 在集中决策下,SC1和SC2产品1、2的最优市场零售价格、最优物流服务质量关于产品1、2成本价格差与产品替代度之间存在强关系,具体表现为: 在产品替代度一定的情况下,产品1与产品2的最优零售价之差和最优物流服务质量之差均随着他们成本价格差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加大,最优零售价格与成本差之间的关系有所弱化,而最优物流服务质量与成本差之间的关系有所强化。

证明: 由式 ( 10) 、式 ( 11) 可知,( c2-c1) ,则产品1、2的最优零售价之差和最优物流服务质量之差均与产品1、2成本差以及产品替代度之间存在关系,假设c1= 400 < c2,该关系具体表现如图3、图4所示,由此即得推论3。

5. 2产品替代度 θ 对供应链决策和协调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多篇论文算例参数的分析[25,26],结合现实市场规律,归纳参数设置的两大基本原则:( 1) 对于需求函数Di( pi,pj,ei,ej) = α - β( pi- θpj) + λ( ei- ej) 有 α/β100,这符合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市场基本规模一般较大; ( 2) 考虑到产品1和产品2是相同类型但存在一定差异的产品,因此产品成本参数c的设置需满足0 < c2/ c12。因此,本文对参数的基本设置为: α = 350 0,β = 3,λ = 2,γ = 50,并把产品1和产品2的成本设置为c1= 400元,c2= 420元。表1对上节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决策影响因子分析。

由表1的数据可知: 在分散决策下,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产品1和产品2的最优一级批发价格、二级批发价格以及零售价格都会相应地降低, 并且降幅 Δpidd< Δwidd< Δsidd,说明在供应链的前半部分,产品替代度对价格的影响是逐步放大的,而在供应链的后半部分,产品替代度对价格的影响反而缩小。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在后半部分,双方的零售商是共同零售商,而共同零售商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价格,所以在该环节没有了竞争,同时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产品1和产品2的物流服务质量均会提高; 产品1和产品2的一级批发价格、二级批发价格以及零售价格都较为接近,但始终存在w1< w2,s1< s2,p1< p2,说明SC1较SC2具有优势, 但不显著,该优势的来源是在本例中SC1的成本假设比SC2低。类似分散决策的反应,在集中决策下, 产品1、2的最优零售价格会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而降低,产品的物流服务质量则会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而提高。通过比较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的共同决策量 ( 零售价格和物流服务质量) ,我们发现不管是产品1还是产品2,集中决策下的零售价格始终比分散决策下的情形低,集中决策下物流服务质量始终比分散决策下的情形高,并且发现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零售价格降幅 Δpidd、Δpicd存在 Δpidd< Δpicd的关系,且物流服务质量增幅 Δeidd、Δeicd存在 Δeidd< Δeicd的关系,这说明相比分散决策,产品替代度的变化对集中决策的供应链决策影响更大。因此,在两条供应链竞争的过程中,不管对手采取什么结构决策,采用供应链集中决策对自己更为有利。

根据参数设置,可进一步分析在两种策略结构下市场需求量和供应链总利润随产品替代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具体如图5、图6所示。

由图5、图6可知: 在双方都采取最优决策后, 两种策略结构下的市场需求量均会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相比分散决策,集中决策下的需求量变化更为突出。这一现象可从表1中的分析找到原因: 集中决策下零售价格的降幅比分散决策下的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中决策下的总利润比分散决策下的总利润高,但是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 产品1、2集中决策下的总利润随之下降,而分散决策下的总利润却随之上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集中决策下的价格降低幅度过大,造成需求量的增加无法弥补零售价格降低带来的损失。

契约协调下的供应链能实现集中决策效应的前提是合理地确定收益共享—成本分担契约因子 ( μ1, μ2,ф) ,由于ф大部分是由行业经验所决定,在此我们采用现实中常用的5 - 5成本分担方式,令ф = 0. 5,保持其他参数设置,研究产品替代度的变化对因子取值范围的影响。根据式 ( 19) 分别计算出 θ = 0. 3,θ = 0. 6,θ = 0. 9时,契约协调下SC1的 ( μ1, μ2) 的取值范围,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得,在产品替代度一定的情况下, 当收益共享契约因子 μ1、μ2在图中对应的阴影区域内任意取值时,契约协调决策都能保证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不小于其在分散决策下的利润,即此时的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帕累托最优,并且该阴影取值范围有利于改进收益共享契约的最终设计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讨价还价。同时我们发现,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阴影区域面积不断地缩小,这表明: 当产品替代度增大时,企业之间 合作的讨 价还价余 地越来越 小。因此,谈判企业在产品替代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应减小讨价还价的幅度以避免谈判破裂,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

6结论

本文针对网络销售竞争的情况构建了基于物流与价格双重竞争的两条三级供应链竞争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散决策模型与集中决策模型的供应链最优决策问题,重点分析了产品替代度对两种模型结构下的供应链间竞争决策的影响,得到以下管理启示:

( 1) 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受到自身供应链及竞争供应链的共同影响,因此,供应链的各主体在作出各自决策前,不仅要考虑自身上级的批发价格或物流服务质量,还需考虑对手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 2) 在供应链竞争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采用集中决策以获取市场最大利润,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虽然市场需求量会增大, 但供应链的总体利润却会下降,这情况刚好与分散决策的结果相反,因此,供应链上各主体要意识到这点,以避免供应链联盟过程中产生误会或放弃集中决策。

( 3) 在协调契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分配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因此,确定收益共享 - 成本分担契约因子 ( μ1,μ2,ф) 的取值区域尤为重要。 ( μ1, μ2,ф) 的取值需保证在协调契约下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利润不低于各自在分散决策下的利润,从而保证实现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效益。 的取值一般都由行业经验所决定,而 ( μ1,μ2) 的取值由供应链成员在供应链中讨价还价的能力所决定。( μ1,μ2) 的取值区域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主体根据自身地位进行讨价还价,有利于供应链联盟的成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品替代度的增大,( μ1,μ2) 的取值区域会随之缩小。因此,企业在产品替代竞争比较大的情况下,应避免过分讨价还价而使谈判破裂, 影响双方的合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无线资源 下一篇:无线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