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设计(精选十篇)
文化内涵设计 篇1
在当代世界信息一体化的全球浪潮下,不少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和本土意识,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融入了文化情感因素的设计作品往往更能被需求者所接受。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满足性消费转向文化精神性消费,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应该坚守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因此,现代设计艺术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将设计艺术的本土意识与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互通互融。现实生活是现代设计寻找艺术创意的广阔沃土,也是艺术原创性的重要来源。
新疆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极其丰厚,并且具有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仅就民间美术中的图案而言,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种类,独特的艺术手法,都生动展示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美学特征,例如古代石窟壁画上的图案、出土文物上的各种装饰图案等,都是我们进行现代设计时可以借鉴和研究的丰富资料。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图案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鞋帽、首饰、服装、地毯、壁挂、刀具、器皿、乐器、门窗建筑等。
维吾尔族花帽的图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图案素材多取自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形态,工艺手法也多种多样,图案纹样的构图多变并且组合新颖,一般多采用四瓣相同的单独纹样,顶部往往形成一组四面对称的适合纹样。按照图案构成的形式可以归纳为:单独适合纹样、满地散花纹样、巴旦木花纹样、十字对称纹样等。新疆和田地区的花帽以格子架绣女式花帽最负盛名;喀什地区的花帽以黑底白花、顶大口小,棱角突起的巴旦木男式花帽最具特色;伊犁地区的花帽以概括简练的单独纹样多见。
柯尔克孜族艺术中图案的特点,一是反映本民族历史的图案,二是反映自然之美的图案。图案制作上包括剪贴、绣制、编制、雕刻等多种工艺。柯尔克孜族艺术中的图案造型多见于牧民毡房中的花毡、挂毯等边沿部分的图案,从图案的造型结构上可以分为:以古代兵器为造型的传统图案,多见于花毡的中部以及墙面和挂毯的边沿部分,这类图案一般都是交叉而有序地排列着,造型大方明快;以山鹰形象为造型元素的传统图案,这种图案多见于花毡的边沿和墙围的中部;以群山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运用得最为普遍,多见于花毡、墙围的边沿部分以及枕头的顶部;以水波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又可以作为花边使用,常见于毡子及其他装饰品的边沿部分,常常给人以水波荡漾、波浪翻腾的感觉;以云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种图案常见于装饰物的边沿部分和餐具的中间,尤以角款最多;以动物为造型元素的图案,这类图案以动物的头、角作为图案造型元素,多见于刀柄、鞍具、木器上的雕刻装饰以及男子腰袋上缀挂的银质饰物上。素雅庄重的“阿合卡巴克”毡帽就具有代表性,帽子的上面表现为雪山,下面翻起的黑帽檐代表着黑水,“白山黑水”的装饰形式正体现出柯尔克孜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一般而言,白色毡帽上绣有四条黑色粗线条,也有一些毡帽还绣有单色图案。图案线条以粗线条为主,不多使用细腻线条进行刻画,因此显得豪放有力。图案的色彩通常采用大红、大绿、黑、白四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色彩艳丽明快。
维吾尔族建筑中的传统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括石膏花(多见于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及陵园建筑中)、彩绘、镂窗、拼花砖、木雕等多种装饰形式。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图案装饰因地区不同而不尽相同。例如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主要以几何形图案构成各式花纹,木格紧密;和田地区民居建筑中的壁炉外常常刻有土黄色图案,色彩朴素淡雅;喀什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常常绘有植物花卉图案,多以二方连续和单独纹样为主要表现形式;伊犁地区民居建筑中的壁炉上一般绘有各种装饰图案等。除此之外,新疆地区清真寺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也独具特色,几何形图案常常以直线相互穿插,结构十分巧妙。这种几何图案有平面也有立体形式,有时在几何纹中还加入花朵纹样。纹样多以藤蔓植物为主,图案造型有直立式、团花式等,均为按照同一单元左右延伸的二方连续,极少见到波浪式。清真寺建筑中的装饰图案还有叶形四方连续、桑椹纹、叶纹和卐字纹,花形则为波斯菊、莲花、牡丹,麦穗等各种花卉。天篷顶灯部位的装饰图案有圆形、八角形、多角形等。藻井纹样的外部为二方连续边饰,绘有花卉和风景图案,开窗的边饰作色彩的推移。藻井中间以几何形木格构成图案骨式处理,木格有卐字形间以八角形、有八角形间以十字形、有卐字不到边的四方连续图案,木格内填以平面彩绘花卉等多种装饰方式。小开窗上绘有外来风格的风景及花卉图案。壁炉上刻有石膏花饰浮雕,图案有花瓶、莲花等纹饰。门楣上则装饰有窗格纹、席纹、辫纹、莲花及莲蓬纹、经文纹饰等纹样。
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外沿 篇2
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内涵与外沿
设计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将成为设计之魂.人类的一切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于创意设计,而不再是惰性的、随意的、粗糙的杂乱无章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被不断设计着的.文化氛围中,甚至达到离开设计便无法生存的地步…….
作 者:陈雪清 CHEN Xue-qing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福建,福州,350012刊 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年,卷(期):“”(1)分类号:G05关键词:设计 设计文化 设计情调
丰富文化内涵的校服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校服设计;校园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81-02
1 引言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着该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是对生命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促使学生成长的无形推动力。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服不仅是学生身份的标志,更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校服还是国家教育形象的显现,能够展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发展趋势。校服的穿着属性及功能,会对学生心理和校园文化施以内在的影响,这正是校服亟待变革的重要原因。如何从文化角度来挖掘校服的价值,设计出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校服,是校服工作者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校服设计现状分析
2014年3月,江苏圣澜服饰创意有限公司(中国校园服饰文化产学研基地)组织人员在江苏省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的五所中学和五所小学的校服现状作了问卷调查。以江苏地区为代表,以点带面地看到全国发达地区的校服现状。其中学生对校服满意度调查部分的结果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统计数据均值在0.31~0.55之间,表明学生普遍对校服满意度不高,但同比2012年的满意度,调查统计数据已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由于近年来教育部对校服设计的重视和引导,我国也出现一批优秀的校服品牌,如“同桌的你”“伊顿纪德”“优卡”等。这些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校服的革新,但是开发的款式也多是模仿日韩和欧美校服风格,在以校服设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教育形象的研究上仍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校服设计如何体现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形象,值得探讨研究。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校服的款式设计和色彩设计两方面入手。
3 以丰富文化内涵为目的,推进校服设计的思路
款式设计丰富文化内涵 校服款式设计要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心理。21世纪出生的这代青少年,生活在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的年代。他们的年龄和思想己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事物有着自己个性的认识,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喜欢追逐时髦和潮流。这些对他们的着装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校服设计的现状已跟不上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学生不喜欢校服的根本原因。因此,校服款式设计要紧跟时代潮流,校服应该成为社会青春活力以及流行文化的标志。
作为校服设计师,不仅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审美特点,并且要用美的设计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时尚,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具体款式的设计上,一方面,可以参考每年官方发布的童装和青少年服装的流行趋势,将最新的流行元素运用到校服设计中,来丰富和更新校服的设计语言;另一方面,校服是体现国家文化的一个微窗口,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发展的程度,因此,校服设计应结合校园文化,融入本土特色,加入中国元素。例如:南通地区的校服设计就可以将当地著名的蓝印花布工艺、古老的南通土布织造和沈寿的仿真刺绣艺术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当地文化特色;景德镇地区的校服则可将传统瓷器图案运用在校服设计中。
校服款式设计要体现校园礼仪文化。“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社会文明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一个社会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所校园亦如此。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礼仪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单一的运动装作为校服主体,无法满足现代校园礼仪的需求。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来看,正装式和运动式必须同时具备,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
江苏圣澜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校服类型,正装式占71%,运动服式占29%。运动服式的校服在款式、功能上满足学生运动、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正装式校服则更加适合课堂氛围,穿着这样的服装学生自然会表现出庄重大方的精神面貌,带来一种心理暗示,起到行为修正的作用。穿着正装式校服也是一种对学生服饰礼仪的教育行为。例如,学生要保持服装的平整洁净,将外套熨烫平整后穿着,穿衬衫时下摆必须收在裤(裙)腰内,外套必须系纽扣(若是单排扣,可只系最上方一颗;若是单排扣,可只系中间一颗或上面两颗),等等。通过校服设计来规范服饰礼仪,以和谐得体的穿着来展示学生的美学修养,塑造一个真正美的自我。
校服款式设计要赋予校服更多意义。在设计款式时,一方面可适当考虑服装的多功能性,如校服可带安全防护设计功能,可正反面穿着,可脱卸内胆,可脱卸袖子变成马甲,可调节裤腰和裤腿的宽度,可收腰等,以适应季节气温变化和学生高矮胖瘦等差异。另一方面,可设计荣誉校服,同样款式的校服在配色上或细节处理上略作变化,以示区别。例如,荣誉校服可在领子上镶边,或者改变领子或袖子的颜色。所有学生一年四季身穿统一服装,会产生审美疲劳,缺乏新意。如果学校的班干部、志愿者、受表彰学生能穿上与统一校服略有差别的荣誉校服,不仅是校园美丽的亮点,也能强化身穿荣誉校服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引领作用,更能让其余大多数学生自发地向他们靠拢,进入比、学、赶、帮、超的积极状态,营造校园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
色彩设计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以色明礼”“以色证道”,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校服设计中,色彩既要符合校园审美,又要与中国色彩文化相应。从江苏圣澜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最喜爱的校服颜色为素雅的中性色(占57.6%),其次是色彩较重的深色(占28.4%),再次是鲜艳的饱和色彩(占14%)。因此,校服设计用色宜选用中性色作为主色调,配以庄重的深色,再以明快鲜艳的颜色为点缀。调查结果中学生列举了喜爱的颜色,其中最多的是天蓝色、白色、米色、藏青色和酒红色,这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经典的校服色彩是很吻合的。另外,校服配色还可巧妙利用校园建筑色彩、校标校徽色彩等元素。如果校园整体以体现水墨韵味的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校服也可以采用灰色、白色为主色调,配以校标的亮色为点缀,在视觉形象导示设计上跟建筑色系相呼应,与校园整体风格保持协调,体现出学校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色彩观形成是有内在理据的,校服设计也要符合中国人的色彩审美规律。藏青色属于沉静色,给人以沉着冷静、理性睿智的感觉,是各国校服用色中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国人也喜爱用蓝青色调,多用它作为服装、器物等的色彩,如青花瓷、青衣、蓝印花布等,有善良、仁慈、恭敬、谦卑的意思。中国人属黄种人,在使用明度很低的藏青色时要注意面积和色调的把握,否则容易显得沉重,使脸色看上去黯淡没有精神,通常与亮色搭配来打破沉闷的感觉。
颜色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古今中国都有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热烈,象征庄严、吉祥、喜庆、鲜艳,与福禄、进步、革命相关联,因此,红色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彩。中国人眼中的黄色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因为它是帝王之色,明亮的黄色烘托出一种皇家气象。在校服色彩设计中,就应当将民族特有的色彩审美融入其中。
4 结束语
校服设计立足于特有的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坚持继承校园历史文脉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校服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时尚流行元素和民族传统元素,以突出学生的精神面貌为主题,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健康审美情趣为出发点,加强校服设计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淑红.校服文化功能探究[J].科技信息,2012,8(22):
298.
[2]陈沫霖,李喆.校服:亟待变革的一种校园文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36-38.
[3]孙青青.美国中小学校服的教育功能研究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2(1):86-88.
文化内涵设计 篇4
关键词:设计之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自然
提起设计之美, 不得不提到中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 而一提到中国的传统设计之美, 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道家文化的身影。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 是千百年来给予人们启迪与深思的莫大的动力, 它与儒家传统文化一样,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道家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崇尚自然, 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同时主张清静无为, 反对斗争, 讲究“人天合一”“以简应繁”等。
这些思想恰好与中国传统设计的思想、文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 不论人们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还是道家大师们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在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 逐渐形成了中国一种独特的传统的艺术形式, 这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当然更包括独特的设计之美的形式。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来讲,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研究设计之美, 应该来得更容易些, 毕竟中国是个少有的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 仅从我们本国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就能获得极其丰厚的设计灵感与启发, 甚至给我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出于这样的考虑, 又经过我细致的资料查阅得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而随着历史一页一页的丰厚积淀, 涌现出的无数具有设计之美的器物简直是让人应接不暇, 而这其中体现道家文化思想的实例更是数不胜数。
例如,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一个主要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 道的法则是自然, 即自然是道的一个特性, 而“法”, 即法则, “道不违自然, 乃得其性, 法自然也”, 这形象生动地显示了道家学派对世界的认识。。我觉得它说得很有道理, 人皆是来自于自然, 这点不容置疑, 既然如此那么道出自于自然, 人类服从于道, 顺应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而这一观念也在中国古典的景观艺术设计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下, 我国古代传统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 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对世界万物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使工匠们将居住环境设计成此美景, 这也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心愿。工匠们运用许多基本的手法, 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梦想。
“崇尚自然, 顺应自然”, 道家的又一重要思想, 人类产生于自然, 在自然中成长, 就应该崇尚与顺应自然, 这点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之中, 比如被广泛应用的整齐的形式, 对称的手法……天坛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它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所以很具有代表性。
在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 对称与整齐体现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古代, 人们把对称和整齐看作是对吉祥美满的一种追求与渴望, 这也和人们常说的“好事成双”有关, 人们认为“福无双至”, 因此对称的东西也将给他们带来好运, 所以工匠们设计的图案大都是对称的, 人们也更多地实用这样的产品, 虽然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事情, 但也顺应了我国传统的稳重、保守、中庸的思想特点。
而自然万物中许多动植物都是具有对称美的, 人们正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 发现美的事物, 从而创作出更多美的东西。
这也正说明了这些设计灵感与道家文化思想的紧密联系, 设计的美在中国传统的这些奇妙的建筑中、精美的图案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及他的《道德经》, 无不给后人以莫大的启示。他“无为而治”的主张, 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 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这一历史时期的某些作品, 也反映了种种老子思想给他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谈起道家的代表人物, 就不得不提到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读过《庄子》, 也看过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 感触颇深。而他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也是中国传统设计依据中重要的一笔。例如, 他主张“乘物以游心”, 我想, 这对于物欲横流的现在, 就是抛弃物欲, 从而随心所欲, 完全根据自己的心而活。他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理解, 唯有用多年的亲身体悟, 加上天才的头脑, 才能得出如此明智的大道理。沉默是金, 亦是一种看破一切深明一切而又谦卑至极的能力, 一般的俗人又怎能轻易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谦逊, 又何尝不是庄子思想的最好体现呢?
喜欢庄子这个人, 不仅因为他具有终极意义的思考, 也不只是因为他在当时超前的思想, 更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或许有人觉得他是异类, 他的思想古怪, 但都改变不了他重要的历史地位。
庄子认为, 人之所以活得累, 不能够“乘物游心”, 其根本就是因为放不下对“权”和“利”的欲望,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人活于世, 归根结底, 要么放不下对权的渴望, 要么对利割舍不下, 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便可以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自己的本心而活。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验的不断丰富, 人心越来越复杂, 之前的棱角也被打磨得无比圆滑, 但为什么成年人再也找不回孩童般的快乐了呢,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的本心吧。提到这里, 中国古代设计中无处不蕴含“中和”这一理念。所谓中和, 是中国美学的特有术语, 它的基本特征是协调和谐, 刚柔相济, 安宁平和, 体现“中庸之道”, 它既出于孔子的思想, 也与道家所推崇的自然的理念十分顺应。在这一方面, 我国古代一些时期简洁朴实的中国传统服饰就比较容易说明这点。其一大特征是中庸含蓄、重平面装饰而不重人体造型。在剪裁上有意掩盖人体的曲线、克制人的个性情感, 女装尤为突出。人们追求衣装的松软、舒适, 这一切皆能表明中国人的中庸。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 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 一为裹藏而已。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 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 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这恰恰总结性地说明了道家文化和中国传统设计之美之间潜移默化的关系, 道家文化更是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着中国古代的传统设计观念。同时, 从这些关系的比较中, 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来说的重要意义。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普遍的联系,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正如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设计之美的深远影响一样, 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特殊到一般, 这一点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于是我们逐步得以得出这一结论。
所谓设计之美, 一方面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讲,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设计思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达, 从而展现的一种美的感受, 其中当然也包括其实用的功能等必要的要素。而另一方面是从使用者角度来思考, 是对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的一种美的体会。综合这两方面, 我认为设计之美就是涵盖材料、结构、功能与形式等诸多要素的, 对于设计这门艺术的综合的感受。
文化精神与设计之美的关系, 就好比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就像眼睛需要眼睑来保护一样, 设计之美的体现同样离不开文化精神这一强大的传播媒介, 在这一点上, 两种事物的含义是相同的。
或许设计之美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但我觉得文化精神是赋予了设计之美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是其它精神所无法给与的。有文化精神作为基础, 我们不会觉得这件作品是空洞无实的, 相反, 我们会赞叹于它精巧的形式以及它深刻的内涵, 而这内涵就是文化精神赋予的。就比如要评价一个女孩的美, 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她的外表层面上呢, 那样的评价未免太过肤浅, 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美丽, 是兼内在与外表于一身的美丽, 是更深层次的评价。
解析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即材料, 结构, 形式, 功能) 不难发现, 文化精神对这些要素也分别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比如, 随着文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逐渐从原始人类向文明时代进化, 对材料的掌握也随之越来越好;同样, 在结构的把握上, 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也在不断进步;设计的形式越来越美观、多样, 功能越来越复杂、强大……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文化精神的迅速崛起密不可分。这样, 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剖析设计之美的本质来谈, 都可以看出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 这是不是仅仅说明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的影响局限于古代呢?答案是否定的。诚然, 大量的论证都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传统的设计思想进行的, 但谁又能说我国五千年来绝大部分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没有被传承保留以及继续发扬下去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文化精神越来越演变成为影响设计之美的重要甚至是主导因素。
文化精神影响了设计之美的深度。这体现在,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 将本民族的或者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植入设计理念之中, 这样的设计, 拥有的不再是空洞的形式, 而变成了蕴含丰富文化精神的一种深层次的设计。而这也已逐渐演变为一种主流, 一种植根于丰厚文化积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设计趋势。
例如, 经典的青花瓷版法拉利跑车便是达到足够设计之美深度的杰作。
同时, 文化精神影响了设计之美的广度。文化给予了人类的一切, 当然所有的人类设计都离不开文化方面的基础, 这让设计之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设计之美被广泛应用。这些新奇的创意正以它们各自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文化意蕴, 毋庸解释, 一切答案尽在其中。
不同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的影响各不相同, 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文化精神对设计之美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文化精神是设计之美灵魂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想, 把握好对文化精神的深刻体味, 从而更好地展开设计工作, 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记得于丹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山坡上开满了鲜花, 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我想作为设计师要做的, 便是找出常人眼中的饲料——那些真正的鲜花, 为更好地服务生活而努力。
参考文献
文化内涵设计 篇5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营造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應。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形式语境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作为餐饮空间的形式语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可以是单一的要素,也可以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它们通过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装饰形态符号、情景形态符号、照明形态、色彩关系、材料与肌理等因素来控制整体环境气氛。并通过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形态来统一格调,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的结论: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主题立意决定着表达方式多样,由文化内涵的营造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
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表达方式随着主题立意的不同而变化,通过餐饮空间的命名、主题景点、材料陈设、设计符号语言元素等均能让人体味到独特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利用装饰材料的肌理与灯光设置创造出来的独有的文化艺术空间,艺术静物的点缀,通过合理的布局安排家具布置,使人们带着浪漫、舒适且新颖的综合感官体验着主题餐厅。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篇6
一、在企业形象设计中重视文化内涵的意义
1、文化内涵让企业形象更加丰富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注重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自身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在一些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追求企业效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的管理者开始认识到文化内涵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现代的消费者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也越来越能够体会和认知到企业形象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从而对于此类型的企业更加的青睐。基于此, 企业的在形象设计过程中, 对于“企业形象”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 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进行理解。企业形象不仅仅是企业的外在标识, 更为重要的是, 它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可以通过企业形象的简单标识体现出来。在企业形象设计中重视文化内涵, 不但能够使得企业的文化得到展现, 也能够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IBM公司为例, 这家公司在行业内部一直以追求创新著称。在企业形象设计过程中, IBM公司聘请著名的设计家保罗兰德为公司进行设计。他将公司的全称的首字母进行浓缩, 成为IBM三个字母进行排列。其中, M字母的大小是I和B两个字母整体之和, 这体现了公司的品牌价值最重要的地方在于M, 也就是machines机器。这个设计成为企业形象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不但简洁明快, 而且结合公司的企业文化, 体现了企业在行业内应有的位置。
2、文化内涵让企业形象具有持久生命力
企业之所以塑造企业形象, 就是为了让企业在竞争中以更加简明、更加独特的标识让消费者过目不忘, 也希望依托形象设计体现出企业所追求的发展理念。很多企业的形象标识看似设计非常简单, 但是其中的确蕴含了设计师以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为基础所提炼出来的文化内涵。而在一些企业中, 企业形象设计的过程却不顺利, 这些企业的形象设计由于只注重表面性的设计元素, 没有对企业最核心的文化元素和发展理念进行理解融入, 从而使得这种企业形象的设计只是浮于表面, 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 那么也就不能成为企业形象的代表, 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 也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基于此, 我们认为,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想象设计, 能够成为企业的一种简明的代表, 甚至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具有了文化内涵的企业形象设计, 就具有了生命力。由于它与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 因此它也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不断具有新的内容, 从而与企业一同发展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 它也将为企业的发展不断的贡献新的力量。
二、基于文化内涵的企业形象设计策略
1、深入理解、提炼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企业形象的设计, 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发展服务。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精神有深入的了解。不但要了解企业已经建设好的企业文化, 还要了解企业的产品, 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以及企业的发展历程。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真正反映企业独一无二精神品质的作品。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只有建立在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所设计出来的企业形象才是真正与企业精神品质所契合的, 也才能够与企业共生共长, 具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以中国移动通信的企业形象为例, 它是由一条线条进行移动所组成的六面体网络图案。这个是通信蜂窝网络的抽象化, 回旋的线条就像握紧的双手, 寓意着沟通, 也寓意着通信能够拉近人们的距离。这个企业形象的设计就非常深刻的表达了中国移动通信这家企业的文化内涵, 也传达了它作为一家通信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理念。
2、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企业形象设计具有独特品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外在整体呈现, 是中国文明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 它涵盖了中华文明历代繁衍所生发出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意识。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几千年的文明绵延, 给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品质。企业形象设计, 所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企业的标识, 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企业精神与企业内涵的载体。因此, 对于现代的设计师而言, 在企业形象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结合, 遵照二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使得企业的形象设计具有更加独特的品味。对于所有的设计来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一座宝库, 都是设计师灵感和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
以上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企业形象标识。这个标识从整体上看, 借鉴了中国古代印章的形状, 并且以汉字的“中”作为基本形状, 而在两旁衍生出了“印”字的形态, 整体设计也是用最受中国人喜爱的红色, 契合了印章的设计理念。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专门从事人民币印刷业务的公司, 具有非常独特的身份, 它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这个设计非常契合的文化和行业特性, 印章的造型设计也非常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使得企业的形象具有非常独特的品味。
综上所述, 将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形象的设计中, 企业的形象设计将会具有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更为持久的生命力。现代企业重视这一点, 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文化的内涵, 那么企业将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智, 刘颖.用“以人为本”塑造个性化的现代企业形象[J].商场现代化, 2005 (29) .
[2]陈厚忠.怎样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
[3]郭夏玲.特定价值分析下企业激励机制的人文化建构[J].科技资讯, 2006 (02) .
[4]刘英宁, 刘驰.对国内中小型企业形象设计 (CIS) 的推广与思考[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试析广告创意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篇7
一、广告创意设计中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
广告创意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即激发物性商品伴有的潜在的文化语言, 一般而言, 物性商品伴随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 积淀下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不管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还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不管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还是爱国爱家、团圆美满, 这些都是潜藏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力量, 是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东西。带着这些文化烙印去进行广告创意设计, 自然而然地就在广告中体现了出来, 比如“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 就契合了现代人们为了事业多在外打拼进而对家产生了强烈的思念, 简单朴实的语言却打动了太多国人的心;“人头马一开, 好事自然来”, 则体现了中国人历来都看重吉祥如意好兆头的的文化心理;“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就收脑白金”的广告创意则符合了中国人孝敬父母、过节送礼表心意的文化内涵;“非常可乐, 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则激发了众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等等。
(二) 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突出了地域的特点发展而来的自己的文化。大至整个国家, 小至一个村落、社区,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 产生了独有的人文精神, 加上不可变更的诸多影响, 交叉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华民族地大物博, 文化博大精深, 也包括了很多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广告创意设计中, 涉及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的文化特性, 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向往, 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 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比如:新疆的伊力特酒的广告宣传语就是“真正的猎人需要一把好枪, 真正的猎手需要一批好马, 真正的男人需要一种豪情!伊力特曲, 英雄本色”。这个广告创意体现了人们不熟悉的西域豪迈粗犷的民风和神秘的环境, 激发了人们的向往心理, 从而一炮走红。
(三) 流行文化。
所谓的流行文化就是当下流行的、人们喜欢的时尚文化。设计本身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 广告创意设计必须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符合人们的文化诉求, 继而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才能更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而流行文化就是最好的创作载体。在创意设计中, 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权威效应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结合商品本身的特性, 推销产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而树立产品或品脾的良好形象。比如, “三精蓝瓶口服液”, 就是利用一些已经做了妈妈的女明星的明星效应来进行广告创意, 从而激发人们的心理共鸣, 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宝洁公司的“舒肤佳”香皂则是以“中华医学会”的权威验证来向消费者进行推荐, 使得消费者的心理非常放心并十分想用。
(四) 超前文化。
超前文化也就是一种超前意识, 通过一些载体向人们展示一个新世界, 一种新的意识, 在广告创意设计中, 利用视觉的角度, 通过各种技巧凸显要宣传的东西, 向人们展示的就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形象, 进行一种新的文化演绎。比如, “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宣传就是非常成功的, 中国人一贯喜欢喝茶, 对于咖啡则并不热衷, 但是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成功地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 而广告的形象画面, 则给人一种意识:如果你喝“雀巢”咖啡, 你就能够得到一种高品位、高档次的生活。这样的广告创意和宣传就是一种超前文化, 带给消费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给其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对商品产生了认同感和尝试心理, 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二、广告创意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的具体原则
广告创意设计挖掘的是商品的文化内涵, 也要分析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一) 针对性。
也就是说, 广告创意设计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 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 根据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设计, 以便尊重其文化习俗, 引起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从而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比如, “百年润发”的创意设计, 其中采用了很多传统的民族元素, 如京剧、二胡、锣鼓等, 将商业性和民族文化气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借古抒情, 在给人极强的心灵震撼的同时, 也使消费者对广告的情感趣味、文化气质产生了喜爱和执着, 在文化心理趋同的影响下, 就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心理, 并对品牌产生一个良好的整体认知。再比如, 世界著名的一些服装品牌, 他们的广告就充满着浓郁的地域风情, 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香奈儿的典雅、庄重有着英格兰民族的绅士气派和贵族气息, 范思哲则在绘画、雕塑等古典美的环绕下体现了意大利人的奔放、热烈。
(二) 适应性。
广告创意设计必须要适应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接受心理, 尊重受众的思想, 认同其文化内涵, 否则则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甚至会弄巧成拙, 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 曾经影响非常恶劣的“丰田霸道广告事件”, 广告中, 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 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 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作揖, 背景为高楼大厦, 配图广告语为“霸道, 你不得不尊敬”, 这则广告一经发出, 就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不满, 石狮子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的象征, 而在广告中却向日本品牌汽车“行礼作揖”, 而且联想到“卢沟桥、石狮子、抗日”三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让人感到愤怒, 极大地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
三、广告创意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
(一) 物性商品的文化阐述。
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设计者的灵感一现的点子, 而且是物性商品的文化阐述。也就是说, 要对商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找出商品中和人类的情感联系紧密的点, 发掘物化商品中的文化内涵, 将商品自身蕴含的较为丰富的情感特征通过传媒进行有效传播, 从而达到对商品进行强烈关注的效果。比如李宁飞甲《墨球篇》的广告, 就是中国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的广告, 先是用水墨画和太极元素来体现运动的张力, 然后在黑白世界中突现李宁品牌标志, 非常醒目, 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二) 物性商品制造历史的文化性。
物性商品在追做过程
马拉松式景观发展
刘瑶 (福建农林大学2010级研究生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马拉松式景观规划设计, 意指有限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使用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价值, 城市景观的生态系统首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符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因素影响, 在一定限制的使用空间内, 让深陷钢筋水泥的现代人类感受到接近于自然的空灵气息。
关键词:马拉松;城市景观;形式美学;生态设计
景观在中国的发展史远远比不上中国园林史的悠长,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出现的时间是很短的, 并且受西方景观建筑的影响, 只是借鉴了美式景观的形式, 没有参透其中的精髓, 没有结合土地资源与人的使用主观性的角度出发, 造成了资源浪费, 加深了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很多的景观公园, 标识性园林景观使用寿命短暂。目前的景观规划只是处于短跑式的状态, 前面用力过猛导致后劲不足, 违背了自然的发展规律, 不能可持续发展。所谓马拉松式景观, 顾名思义, 在可规划的土地上增加土地使用的延展性, 充分考虑人对土地的依赖性和人所具有的主动地位。对于有限场地的规划和对于本土植物利用的程度不足是现在景观的主要问题。作为城市绿洲的城市景观, 为城市提供自然环境, 改善城市面貌, 降尘、减噪, 吸收CO2, 放出O2, 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等, 同时城市景观还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陶冶情操, 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城市景观规划成为改善城市人类与自然对立关系的重要手段。
1. 景观规划的美学
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在一定限制的使用空间内, 让深陷钢筋水泥的现代人类感受到接近于自然的空灵气息, 但在规划设计上却不能照搬森林原始的凌乱美, 以极致的小空间设计理念达到身处大自然的效果, 这个要求是苛刻, 却是可以实现的。
1.1.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为例, 一个等同于二线城市公园面积大小的庭院设计, 讲究的是壶中天地, 以有限中见无限, 有形的动作越少, 容纳无形事物的空间也就越加宽广, 人的实用性也就更加舒适合理。其中景观空间处理应该从单个空间自己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要注意空间的大小、封闭性和围合性、色彩、形状和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不同空间的处理要注意先后顺序、层次、排列。
1.2.古典园林讲究的是真善美, 真表现在, 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 主要便在园林景观对实用, 伦理, 理想的功利关系, 美是以假乱真, 有若自然。这些原则经过合理的理解分析, 是可以用在小区景观, 公园景观的设计规划上, 以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式为基础, 以西方景观设计为引导, 发展符合中国的景观美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情感上的感觉, 这种心灵上的触动比视觉上的冲击来的更深、更远、更悠长, 为了更加突出
中, 本身就凝结了人类的情感因素, 体现了当时所处时期的阶段特征和情感倾向。而我们的广告创意设计, 就要挖将商品中的时代精神与情感倾向挖掘出来, 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彰显历史的文化性。比如, 非常畅销的“万宝路香烟”, 香烟盒上就是大面积的几何红色图案和西部牛仔形象, 引起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特性, 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大受欢迎。
情感性, 我们可以通过收缩视野, 产生深度与宽度上的对比;通过增加层次, 形成深远判断上的错觉, 从而营造一种氛围使使用者产生好感和对美得热爱与追求。
2. 景观的生态设计
2.1.景观的可持续性
马拉松式景观规划设计, 意指有限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使用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价值, 除了外在形式的设计要规划合理外, 其中的生态设计也是同样重要的, 犹如某地景观的灵魂。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要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 运用植被、工程、艺术等技术方法, 使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形成人与自然地和谐的城市环境, 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
2.2.生态设计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生态系统首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符合当地的人文, 地理, 经济等多方因素影响。生态设计要保证景观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具备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湿度等舒适的自然条件, 植物的物种选择不要选择具有入侵性的品种, 以免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的小品、构筑物的设计要保证本身和使用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易变性, 为某个地方出现一些人为破坏或者自然损害时所要采取的有效措施来进行修复。
3. 对策与建议
景观的发展注重其创造性, 注重城市的美化和环境的优化, 生态设计更注重生态环境的过程和格局的规划和设计, 其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建设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满足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合理性和居住舒适性要求, 形式上的美化和系统上的合理性, 两者结合才可以使景观达到可持续发展, 让现代景观发展的更稳健更持久。
指导老师郑郁善许林峰
参考文献:
[1]刘赟硕.论空间中的肌理及在风景园林中的含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208—209;215.
[3]陈平著.外国建筑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4]周尔泰.成都市方池街古文化遗址初探.2003 (1) .
[5][12]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刘瑶, 福建农林大学2010级研究生。
摘要:广告创意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表面上看来是创意设计人员灵光一现想出的点子, 其实是对商品的理解和对蕴含其中的潜在文化的发掘, 从而使物性的商品获得一个较为崭新的文化思维, 并且通过广告的传播扩大这种文化影响, 对消费者进行文化诱导, 赋予商品活的灵魂。这种物性的商品精神的宣言以及对于物化文化的阐述,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广告。本文通过对伴有文化意味的广告创意设计的具体分析, 对于广告创意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的具体原则和重要意义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广告,创意设计,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具体原则,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艳波.《论广告创意设计的文化内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29卷4期
[2].张荻.《试论广告创意的民族文化内涵》.《长白学刊》.2009年第3期
[3].周茜.《广告创意设计的文化内涵探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4期
[4].刘赍.《解读广告创意的文化内涵》.《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6卷3期.
文化内涵设计 篇8
1 文化属性确立
茶文化在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在文化上也会有一些差异。由于文化的定义比较大, 涉及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因素又以各地区在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的差别较大。茶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 因此在各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普通的休闲建筑, 照办其他现存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具体而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茶园环境的自然属性, 在建立茶园文化景观时一定要结合选址地周围的实际环境, 使茶园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否则, 设计的茶园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自然属性相互冲突, 不利于发挥茶园景观的作用。一个与周围不相称的景观, 对于游客也没有任何吸引力;第二, 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最早起源于我国, 然后传入到其他国家, 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应的茶园景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我国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时, 不能照搬别人的茶园景观设计。而是要结合我国的茶文化背景, 否则, 一味照搬别人的设计, 只会导致自身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不伦不类;第三, 地方文化属性。我国的茶园文化设计首先要考虑我国的茶文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地区在建立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时, 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只有综合我国的大文化属性和地区文化属性, 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园文化景观。文化属性是支撑茶园设计的核心要素, 脱离了文化属性的茶园设计都很难经得起推敲, 最终也会被淘汰掉。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设计为例, 汉中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神态环境, 这为汉中西乡的茶园文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中西乡在开展茶园设计时结合汉中丰厚的文化历史, 在充分利用好汉中的生态背景条件下, 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这为该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
2 自然属性
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设计建立一些外在的景观, 但是却无法建立自然的景观和风貌。因此, 我们在建立茶园文化设计时, 一定要发挥自然景观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外部景观设计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只是起辅助作用, 是在自然景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通过外部景观的点缀修饰作用, 让自然景观或者茶山的文化属性表现的更明显。在茶园文化景观当中, 自然景观以自然乡村风貌和天然茶山为主。自然因素对于茶园景观的设计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因此在进行自然景观设计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基质, 不能脱离实际而主观臆想的去设计。否则, 设计出的景观设计, 在原有基质上无法实现, 或者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彼此冲突, 这样导致最终的茶文化景观设计效果很差, 也会与最初的设计动机相去甚远。
我国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从气候上看, 南方地区湿热, 雨水量较为充足, 而北方地区则相反, 北方干燥寒冷, 相对降水量较少。截然不同的气候对应的差别较大的自然风貌。由于南方雨水充足, 所以在土地上主要是水田和茶园。在自然景观上, 则表现为数量众多的茶山。北方由于雨水量匮乏, 在土地耕作上以旱田为主。在自然景观上则表现为茶田与旱田共存的局面。从降水量这一因素就可以看出, 气候的差异对于自然风貌的影响。不同的自然风貌, 也就需要进行不同的茶园文化设计。因此,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茶园文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 设计茶园文化景观。通过设计出凸显当地特有的茶园景观, 不仅能表现当地的茶园文化, 也有利于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
3 景观形式展示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想设计出的茶园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 对于我们的要求则更高。这主要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通过良好的规划, 确保茶树的种植布局合理;二是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要与周围的动植物群落保持和谐共处的布置。这就需要我们在茶文化景观设计时, 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 在良好的大局观的指导下, 设计出规划区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整体布局。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景观的分类。单从结构上分类, 景观不外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其中自然景观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到过, 它容易受到各地区的气候、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茶田、茶山等农业景观。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 还要充分考虑规划地的自然景观, 因为如果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更好的体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因此, 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指导与从属的地位关系。在设计茶文化景观时所涉及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为了突出规划地所特有的茶文化以及当地的特殊文化。这种人文景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各种历史建筑以及山水风貌, 还包括规划地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通过在实际茶园文化景观时设计的人文景观, 增加茶园文化景观的特色与魅力, 同时对于宣传当地的文化也大有裨益。
从景观是否纯天然进行分类, 景观又包含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进行茶园景观设计时, 必然要综合使用这两种景观, 如何使得这两种景观搭配得当、交辉相印, 需要设计者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茶田在景观中无疑是属于自然景观, 如何在构造茶园时, 通过构造的人造景观更好的凸显自然景观的特色, 需要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茶园文化所包含的“雅”的意境, 另一方面要确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之间的主次地位。毫无疑问, 与人造景观相比, 自然景观更能凸显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之时, 需要确定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思想, 通过人造景观的搭配, 使得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能更好的凸显当地文化。只有这样, 设计出的茶园文化景观才能更具特色, 也更能吸引游客前来欣赏。这对于宣传当地文化, 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与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说来, 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就是要在茶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 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实际的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 通过设计的文化景观更好的宣扬当地文化, 凸显美丽的自然景观。只有结合规划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设计出的文化景观才是最适合当地的茶园文化景观。如果各个不同的地方, 都采取生搬硬套的模式, 按照同一个模板进行同样的茶园文化景观设计, 那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地方文化为内涵, 是为了使当地文化更好的为世人所知。
4 科学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施工时, 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工程。如果施工过程不得当, 对于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的落实效果也会打折扣。茶园工程包含的工程较多, 需要在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茶园工程中的土方工程为例, 该工程不仅工程量偏大, 任务也很重。如果在施工之前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旦在某一个施工环节出现纰漏, 导致整个施工过程需要返工, 对于整个茶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 在进行茶园文化景观设计需要对茶园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过程, 才能更好的完成茶园景观的设计。
5 综合管理规范
在完成了茶园文化景观的施工过程之后, 并意味着茶园景观设计工作的完结。还要通过在具体的茶园文化景观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茶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使得茶园文化景观的外观能够较好的延续下来。在具体的养护过程中, 茶园景观的养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质情况, 以及对于景观植物的一些特殊要求等因素, 对包含茶树在内的所有景观植物实施施肥、修剪等养护工作。茶园的管理工作较为繁琐, 它主要包括对茶园景区的看管、景观设施的维护工作, 以及对游客的服务管理工作等。通过规范的管理工作, 有利于提高茶园文化景观的管理水平。在这种高水平的管理前提下, 才能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茶园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帆, 石锦安.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7) :14873-14875
[2]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10 (03) :45-49
[3]蒋秀碧.论我国茶文化及其社会功用[J].时代文学 (下半月) .2009 (11) :205-206
[4]邱海蓉, 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9 (01) :271-274
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探究 篇9
关键词:文化内涵,建筑景观
中国的校园景观历来存在, 从早期的骊山书院到三味书屋, 从私塾到如今的高等学堂, 经历着一年又一年的变化, 蕴含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而在今天, 校园景观设计已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 是所有景观工作者的重点。在各种学校崛起的时代里, 将景观体现文化性, 提高校园景观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1 文化内涵
文化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 它最早起源于西汉刘向的《说苑》, 意思为文治、教化, 在后来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 又逐渐衍生出了人类心灵、知识等多重含义。直到今天, “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词, 成为许多学者争相研究与争论的对象。虽然对文化至今尚无统一定义, 但是, 也达成了一个共识, 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发展与创造形成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成果[1]。所以, 我们可以将文化的内涵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风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产物, 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劳动和进步的产物, 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如文化的来源一样, 建筑也来源于生活, 时刻反映着生活, 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所以, 建筑文化的创造, 是每一位建筑师都应该要自觉承担的历史重任。而让每一个建筑蕴含的艺术文化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和启迪, 更是时代交付给他们的挑战。
2 建筑景观文化内涵的表达
2.1 校园景观中建筑的文化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大学校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校园的建筑环境。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位于不同的地域, 并且孕育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做比较, 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了雏形, 虽然在之后不断完善, 但是它的园内建筑仍然还是效仿着中国古典式的造型, 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风格, 这就决定了北京大学更充满着人文气息。作为后起之秀的清华大学, 领略了西方大学的建筑以及风格, 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以及西化色彩明显的建筑特征。这就说明了2所不同高校在建筑上体现的文化性。
2.2 校园景观中水景的文化性
中国古代文化绚烂而多彩, 不过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文学家们对山水自然的眷恋。孔子也曾在《论语》中说到过:“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2]。这就说明了山与水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水景不仅仅只是一个水体, 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每一个校园, 我们都会发现有一滩湖水, 都有着烟波浩渺的印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描述的就是清华大学美丽动人的荷塘水景, 曲折的水道和形态多样的水态给人以亲切自由的感觉。如果在湖中种植一些观赏花卉或种植一些姿态优美的树种, 整个湖塘不仅美化了校园, 而且还丰富了水体的空间景观, 从而增加了校园环境的文化性。
2.3 校园景观中植物的文化性
绿地系统一直是校园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都坐落在山林中, 环境幽静, 让每一个莘莘学子以一种恬静的心境去学习。为了彰显校园的文化性, 每个学校在植物造景的选择上应该尽量表现自己独特文化氛围的类型, 让花草等植物身上的象征意义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与象征。比如, 中国人民大学就从本校的各个方面出发, 将玉兰花定为他们的校花, 将银杏树定为校树, 在他们看来, 这玉兰花和银杏树体现了它们学校, 以及代表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可以从一个学校的不同植物景观上观察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说到植物, 就不得不提起湖北武汉大学的樱花。“樱花”是武大的一个标志, 每年3月, 大片的樱花盛开, 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使游客们不得不赞叹武大优美的校园环境。武大的樱花也有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文化, 武大校园内的樱花原来有一部分是1939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种植的, 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樱花已经是30年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结果。从而让我们在感叹“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同时, 也产生强烈的民族情绪, 对师生以及游客都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 使校园的文化性得以彰显。
3 结语
文化教育不仅来自于书本和课堂, 校园环境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它承载着学校的人文历史, 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 代表着学校的精神和理念, 不仅可以让师生带来身心上的舒畅, 还能给所有游览过校园的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因此,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水平, 还要关注文化, 将文化因素引入教育, 也要引入社会, 从而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新军, 史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体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4)
浅谈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篇10
1895年法国电影《火车到站》在巴黎公开放映,标志着全世界电影海报的开始,第一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电影海报出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在北京前门大观楼公映,海报也随之出现。早期电影海报是中国电影文化的时代表现。例如:解放前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海报《再升花》(图1)用简单的红黑蓝等强烈色彩,结合中国字画的绘画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年画风格的电影海报表现形式。但是,这一阶段的电影海报绘画设计应用的元素比较单一,书法流于市井。整体背景采用了黑色,画面色彩过于厚重,给人压抑之感。海报中心是演员胡蝶的人物画像,形象不生动。整体构图缺乏美感,没有视觉冲击力,并且海报没有做到精确地表现与反映影片所涉及的内容,缺乏现代绘画的设计创意,还处于较低的艺术水平。
(图1)
(图2)
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影及电影海报成为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时尚娱乐文化与政治宣传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电影海报的设计及绘画元素应用艺术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形势。例如上世纪的港台电影《花样年华》(图2)为中国电影海报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冲击。首先,整个画面表现出了浓郁而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整体采用暖色系中的红色和黄色色调,色彩艳丽,画面美轮美奂。寓意着青春亮丽的美好年华。画面主体是两位主角拥抱在一起,采用写实的个性化表现手法,生动的体现出了电影情节中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美术色彩如梦如幻,加上现代技术的渲染和运用,整体感觉有一种紧张、神秘、凄美的调子,如梦境般的朦胧柔美,让人回味无穷。其次,海报采用了字体式和摄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美好人生如诗如画地体现出来。海报的创新性绘画设计与艺术渲染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得以相辅相成。体现出设计的灵魂,做到了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电影海报设计元素的艺术形式。改革开放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个性化写实主义绘画风格有突破性表现,人物个性与情态表现生动,绘画手法与摄影、摄像艺术手段相结合;其次,设计及绘画元素应用技术手段逐步趋于丰富,注重书法艺术与电影主题的结合,色彩应用与电影主题艺术色调相互吻合,构图及图形主题得到突出,整体电影海报的绘画设计元素比较贴切电影的主题。
每个时代的电影作品,都需要电影海报来传达作品的灵魂和思想内涵,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形式,提高了影视作品的关注度。当下的电影海报中普遍应用了类似于抠像、映射、虚幻等电子影像后期加工技术,配合美术设计、电脑绘画的色彩渲染及构图组合,使电影主题与主角形象相得益彰,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