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合成(精选十篇)
后期合成 篇1
1分辨率与像素
“分辨率” (resolution) 就是屏幕图像的精密度, 是指显示器或者电视屏幕所能显示的点数的多少。由于屏幕上的点、线和面都是由点组成的, 显示器可显示的点数越多, 画面就越精细, 同样的屏幕区域内能显示的信息也越多, 所以分辨率是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单幅图像的分辨率, 我们称之为图像分辨率, 是指像素的多少及纵横排列。图像分辨率是和图像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技术参数。在图形环境中, 高分辨率能有效地收缩屏幕图象, 在屏幕尺寸不变的情况下, 其分辨率不能越过它的最大限度, 否则, 就失去了意义。
视频后期合成就是将影像进行处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大小、色调、和其它影像合成、字符叠加等。处理的结果最终要通过电视屏幕显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国家采用的电视标准是PAL制式, 它规定每秒25帧, 每帧625扫描行。符合ITUR601标准的PAL制视频, 一帧图像由720×576个像素组成, 采用的是长方形像素, 像素长宽比为1.067。在比较专业的涉及视频制作的软件中, 像素长宽比都是可以调整的, 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如3ds max、Premiere、After effects等影视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进行前期设置图像或视频画面分辨率时要设置成720×576。
2视频制作软件中有关像素的设置应用
像素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长方形的, 显示器的像素都是方形像素, 电视 (CRT) 屏幕的像素是长方形像素, 一般用长宽比表示。电视屏幕像素的长宽比为1.067, 这个参数对我们前期设置很重要。要制作PAL制视频且最终要播出必须选择长方形像素。我们现在视频后期合成大都使用Adobe Potoshop (图像处理) Adobe after effcts (视频处理) 生成影像, 软件有多种设置以满足制作人员的多种需求。
我们常制作的视频为PAL制式, 摄像机拍摄的素材分辨率为720×576, 像素长宽比为1.067。我们在视频制作过程中, 时常要在Adobe Potoshop处理图像和创意图形以及在Adobe after effcts进行多层叠加、运动合成。如果图像视频分辨率、像素和显示分辨率、像素设置不合适 (或高或低) , 合成后就会遇到视频抖动、视频有锯齿、视频波纹、特效效果差等现象。用于制作PAL制式视频图像通常设置如下 (以Adobe Potoshop为例) , 像素长宽比我们选择1.067的目的是为了满足PAL制视频长像素的需要, 为了更深的理解长像素和方像素的概念及应用, 我们分别新建两幅图像, 元素为圆, 图2的像素长宽比为方像素 (●) , 图3的像素长宽比为1.067 (○) 。
将○圆放到图3里, 如图4可以看出●圆成椭圆, 说明同一个图像元素用方像素表示和长像素表示会有差别, 这只是形状的差异, 其实颜色、亮度也会变化。这些只是作为一幅图像, 而活动视频是单位时间内连续多幅图像, 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将一幅图像或者图形与视频合成叠加构成我们需要的视频画面, 所谓的后期合成, 涉及的面很广, 后期合成的软件也很多, 以常用的Adobe after effcts (简称AE) 软件为例解释像素、分辨率与影视视频后期合成之间的关系。
将图2和图3里的两个圆导入AE软件, 进行Composition设置时我们选择720×576 D1/DV PAL 1.07视频格式 (如图5) ,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分辨率为720×576, 像素为长像素且长宽比为1.07的视频格式。
此时视频窗口方像素圆变形为椭圆, 长像素圆没变化, 分别将两个圆进行旋转360°, 方像素圆 (此时变形为椭圆) 保持椭圆不变, 而长像素圆则有变化, 从圆-椭圆-圆-椭圆-圆。图6、图7所示。
我们再对Composition进行设置, 选择同样的分辨率720×576, 像素选择方像素。如图8, 此时视频窗口方像素圆为圆, 长像素圆为椭圆, 同样再做旋转, 方像素圆维持圆的形状, 长像素圆还是变化的椭圆且形状与图7有了变化。如图9、图10。
我们知道显示器是逐行扫描的, 像素是方形的, 在分辨率同样的情况下, 才有了如此现象。也可以看出如果做圆的旋转只有图10的方像素圆看似最适合,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按图10的设置进行合成, 生成视频文件的分辨率就是720×576, 像素为方像素, 而在电视接收端像素大都是长像素, 因此也要变形为椭圆, 除非显示像素是方像素的接收端。通过分析, 对于图7长像素圆的设置过程, 看似变形, 当在接收端显示像素为长像素时就不会变形。由于点距和普通电视像素有弹性 (方像素是固定的) 多少也有变形, 只是肉眼难以分辨, 如同画面以每秒25帧速度感觉不到闪烁一样忽略不计。
3视频合成过程采用的是图像帧间压缩技术
在AE软件后期合成过程中, 很多时候是对视频素材进行处理, 兼容视频、图像格式很广, 而用途也各异, 因此就有了设置的多样性。格式的原则性和概念的理解度使我们在视频合成中少走弯路, 对视频处理才可以游刃有余。视频处理的合成就是像素的合成, 运算量很大, 视频是由一帧帧图像连接而成, 每一帧图像间其实就是像素点 (亮度, 颜色) 的变化, 视频生成其实就是一个视频压缩的过程, 通常采用的是帧间压缩, 简单的说就是记录图像与图像间变化的像素点并将其生成一个视频文件。因此, 合成的过程有两方面需要了解, 一就是图像和图像像素点的合成, 像素点的大小控制采用差动算法填充到相邻的像素点, 这样往往改变了原图的分辨率, 颜色、亮度要损失, 另外就是矢量放大或缩小, 在AE软件里是利用三维空间Z轴的变化或者摄像机镜头 (Camera) 进行, 若是高分辨的图像, 生成的视频文件很容易造成视频波纹。二就是利用帧间压缩记录连续图像之间像素点的变化, 当长像素和方像素图像之间压缩合成视频时, 视频很容易产生变形、抖动, 像素的颜色、亮度受损, 使得视频图像质量很差, 尤其是方像素的图像和长像素视频合成时生成的视频文件尤甚。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选择了一个视频格式, 严格遵循格式的要求进行软件设置, 使后期合成的视频文件流畅, 颜色、亮度还原好, 视频画面完美无缺, 这是视频图像艺术的技术要求, 也是视频图像艺术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威.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2]宁振华.Premiere6.5标准教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后期合成 篇2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加快,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影视相关技术的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影视包装专业在各高职院校迅速开设,并成为相对热门的专业,而《影视后期合成》作为影视包装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引玉。
[关键词]项目教学 影视合成 包装 教学模式
目前大量的电影、电视以及广告作品使用了后期合成技术,相关的后期合成技术已成为电影、电视和广告制作工艺和标准。影视动画行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目前大量的电影电视作品使用了后期技术,后期合成技术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国内电影、电视、广告业的发展,业界对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影视后期行业从业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国际影视行业市场开始接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加专业化的专业技术和更高的从业素养。
《影视后期合成》是影视包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学习《Maya》《影视动画》《影视动画综合案例制作》等后续课程的基础。现有影视包装专业授课模式仍以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影视包装专业方向定为影视动漫和网站设计方面,教师实践方面教学经验相对较差,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与企业联合办学采用项目单元化教学,将企业已完成的项目或者计划实施的项目用于教学中,并且将项目进行单元划分,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每个单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实践化。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影视后期合成》针对影视后期、广告制作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而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彻底打破原有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施,引入行业专业制作实训与仿真实训项目,广泛开展实训,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联系一些相关企业或单位成立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相关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来理论授课与实验分开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单元化的方法,对一些项目单元进行剖析。依据影视后期合成的制作流程,分为前期的创意单元与后期制作单元两个大的单元。在前期创意单元中,结合影视合成的镜头语言、客户需求分析、故事版制作、创意原点表现风格等相关理论知识,给予系统讲解。在后期的制作单元,分为概念设计单元、分镜故事版单元、三维模型设计制作单元、材质贴图灯光单元、分镜动画单元配乐合成单元几个部分,依据每一部分,结合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制作项目单元的同时学会了理论知识,不需要机械的记忆,同时制作出的项目单元让学生们颇有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关注影视广告行业的动向,为学生们分析当前流行热播影视作品的主要制作技术,合成方法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了解在相关行业中专业知识的应用。在学期末大作业中,设计一些具有较强实际应用价值的题目,采用项目引导的方法,按照项目制作的流程让同学们自行分组,并选出项目负责人和艺术总监来负责项目的进度和艺术质量,以达到良好的实践锻炼效果,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人才技能培养。在专业设置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习基地,除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合格外,实践要求必须达到“上岗标准”,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制作环节中,并建立团队意识,共同研究项目,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提高适应能力。实施方案方法:
(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将项目单元化,把影视后期合成相关的实践知识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景结合在一起,将学习具体化。着重讲解了电视包装、影视特效、电视广告、动画短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各阶段流程的高强度专业化训练,利用简单实用的项目单元讲解一些基础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再利用大的商业项目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按照公司制作流程进行安排和要求。同时逐步引入企业项目,分解项目开发流程,将学生编成项目小组,让学生跟随产品完成进度完成各自项目,最终按项目结项的原则进行教学上的课程考核,并从商业化和产品质量的角度最终对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价。
(2)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将学历教育与企业需求人才培训相结合,学用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
(3)充分调研影视后期合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坚持技术和艺术并重的方针,不能局限于软件的学习,应全方位素质提高。
(4)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仿真的实习环境和场所,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整个工作流程。或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践,让学生对后期制作的流程环节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计划:
(1)与企业联络开展合作,将相关的网络传媒公司,影视后期合成广告公司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制作流程嵌入专业教学计划中。
(2)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学生导师,采取导师工作室制度,指导学生创作,增加商业气息和使用价值,学生作品更有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3)组织专业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实训教学的相关记录,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备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组织老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
(4)根据以上方案的实施,总结出利弊,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相关研究报告。
总结:项目化教学是未来应用性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是拉近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就业之间距离的行至有效的方法。文章针对《影视后期合成》做一初步探讨,以求在项目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进而在相关课程中进行推广,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后期合成 篇3
关键词:动画制作;后期合成;镜头设计;特效制作
0 引言
动画制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后期合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后期合成已经从单纯的画面重叠、胶片对接等转化为画面处理、特效添加等综合性的后期合成,并且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合成技术。利用后期合成技术,提高了动画的整体表达能力,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丰富,从整体上强化了动画的观赏性能和视觉接受能力。本文将针对后期合成技术在动画的中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从合成技术镜头的运用和设计以及数字特效的应用两个方面及展开讨论,为实际的动画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合成技术镜头及其设计
合成镜头是动画后期合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动画的整体特效效果。后期合成鏡头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镜头的应用和设计。
1.1 合成技术镜头的运用
镜头的运用是镜头选择和设计的基础。在动画镜头的拍摄过程中,会用到多种镜头的拍摄技术,例如移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等,每种镜头的功能是不同的。除了常规的几种镜头之外,动画制作过程中还会用到两种特殊镜头。
综合运动镜头。综合运动镜头是数字化特效镜头的重要表现,对于提高动画的整体制作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化运动镜头是将多方向的运动轨迹画面进行综合化处理,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利用综合化镜头能够达四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利用一段镜头表达叙事的情结完整;第二,提高镜头画面的动态连续性;第三,提高镜头画面的多元性表达;第四,提高画面与声音的节奏性。
空镜头的运用。空镜头是动画制作过程中较为特殊的镜头方式,在这中镜头的拍摄过程中,大多利用画面的空间表达性,来对整个故事的背景进行描述,从而提高整个画面的叙事效果。在动画影片中,空镜头能够产生借物寓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
1.2 合成镜头的画面设计
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镜头的拍摄是画面形成的方式,而设计则是画面呈现在银幕中的途径,良好的设计方式对于提高动画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画面的构图。构图是画面整体设计的重点,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构图是针对整个动画故事情节进行构思,并将各个片段式的画面进行重组和分配,从而达到勾画整个故事情节的目的。在构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保证故事的整体性。在画面的重组和情节的重构过程中,故事的整体性不能被破坏;第二,画面的连续性。画面的连续性不是指画面演播过程中的连续性,而是指画面内容情节的连续性。
色彩的设计。色彩是动画片重要的特点和基本元素构成,色彩的多重性也是动画片区别于一般电视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动画色彩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故事的叙事风格,并且是故事环境烘托的最佳方法。良好的色彩设计能够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视觉传递能力,也是赢得观众的基本元素。
光影的设计。与色彩相比,光影的设计是烘托故事叙事环境的重要手法,对于提高环境的影像的对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动画片中光影的运用也是很讲究的,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假设一些光源,当这些不同角度的光源点射到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事物的视觉表现力。
2 数字特效在动画中的应用
在现代动画后期合成过程中,数字特效是动画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限度提高动画视觉效果的方式。与其他电视节目形式相比,动画是最不受环境限制的艺术方式,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空间,提高动画的基本表现能力。特效技术能够达到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故事表达效果,能够充分展示设计者对于虚拟世界的想象。但是,特效技术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世界范围内,让观众从心理上接受的话的叙事方式。因此,在数字特效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事物及其色彩的本质性
事物,包括人物、景物等,在实际的动画表现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根本。在动画的表现过程中,观众能够接受夸张的事物表现,但是,最终事物在表现过程中要还原到事物的本质,人物就是能够说话、活动的人物,汽车就是能够运动行使的交通工具。除了基本的事物之外,色彩是动画特效经常作用的对象。在实际的特效应用过程中,处理的原则是复原事物与色彩本身的整体关系,不论是虚拟生成,还是合成抠像,都是应结合所处场景的环境,光线情况,统一色调、色彩、恢复质感,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2.2 运动轨迹的合理性
在动画数字特效应用过程中,事物的运动轨迹通常会被夸大,这种夸大对于表现画面的视觉冲击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这一内容特效处理上,必须保证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要围绕人性的视觉习惯进行拓展。如高空遥感镜头,可让观众体会到俯瞰大地,头照众生的感觉。镜头的运动也有其规律,传统的摄像要运动有着非常严谨,成熟地规范,在数字特效中仍然不能打破,如果随心所欲地让摄像机运动,会造成形式脱离内容的结果。
3 结语
利用后期合成技术,能够较好的提高动画的表现力和整体画面感。在实际的动画后期制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动画表现的基本原则,特别是特效的真实表达力,从而提高观众的认可度,实现动画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淑英.定格动画的后期合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影视后期合成“模块化”学习策略 篇4
“模块化”教学策略来源于笔者10年的项目制作和6年教育经验的总结。本栏中分为三大部分来介绍AE的基础常识、模块策略和学习方法。
●后期合成方向的软件类型
影视后期合成方向的软件分为两大类型:层编辑和节点操作。以“层编辑”为代表的主流软件是AE以及曾经流行的Discreet Combustion,其工作界面如图1和下页图2所示。
以“节点操作”为代表的主流软件是The Foundry Nuke和Eyeon Digital Fusion,其工作界面如下页图3和图4所示。
●基于AE的模块策略
在对AE的界面和菜单有了一个相对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后,建议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专项学习。模块化的教学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下是AE的11个模块的学习策略。
1.工作流程与基本操作
在学习软件技术之前,首先要从宏观上理解AE的项目工作流程,通过项目工作流程去明白应该从哪些技术入手,明确哪些技术是必须要掌握的。
“图层、动画关键帧、曲线编辑器和嵌套关系”都是AE制作动画和特效的重要知识。
2.常用特效滤镜的应用
在处理基本滤镜合成的工作中,一般不会用到太多的特效滤镜,而且学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滤镜都学全。
笔者将日常合成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特效滤镜做了归纳和整合,挑选出了高效、稳定和快捷的15个滤镜,并将它们划分为常规组、模糊组、透视组和转场组4个部分。
3.文字及文字动画的艺术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在影视后期合成中,文字不仅仅担负着补充画面信息和媒介交流的角色,而且也是设计师们常常用来作为视觉设计的辅助元素。AE中的文字功能,包括了创建文字、优化文字和文字动画等方面,熟练使用文字功能模块,是一名特效合成师最基本的必备技能。
4.三维空间的魅力
在复杂的项目制作中,普通的二维图层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求。而AE为设计师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三维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可以创建三维图层、摄像机和灯光等并进行三维合成操作。这些3D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作品增添了更强的视觉表现力。
5.镜头的色彩修正
在影视制作中,不同的色彩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舒服的色彩可以营造各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拍摄设备以及摄影师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拍摄画面与真实效果有一定的偏差是很常见的,此时就需要设计师对画面进行色彩校正,以便最大限度还原色彩的本来面目。有时候,导演会根据片子的情节、氛围或意境提出色彩上的要求,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要求对画面色彩进行处理。
6.特技抠像技术
抠像一词是从早期电视制作中得来的,英文名称为Key,意思是吸取画面中的某一种颜色作为透明色,将它从画面中抠去,从而使背景透出来,形成两层画面的叠加合成。例如,把一个人物抠出来之后和一段爆炸的素材合成到一起,那将是非常火爆的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效果在荧屏中常常能见到。
一般情况下,在拍摄需要抠像的画面时,可使用蓝色或绿色的幕布作为载体。这是因为人体中含有的蓝色和绿色是最少的,另外蓝色和绿色也是三原色(RGB)中的两个主要色,颜色纯正,方便后期处理。
镜头抠像是影视特效制作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在电影电视里面的应用极为普遍,国内很多电视节目、电视广告也都一直在使用这类技术。
总的来说,抠像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前期拍摄的源素材,另一方面是后期合成制作中的抠像技术。针对不同的镜头,其抠像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7.镜头稳定与反求
在前期拍摄中,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得到的常常是一堆画面抖动的镜头素材。而在后期处理中,这些素材又需要加入到整个影片项目中,那么就需要在AE中做必要的后期处理以消除画面抖动。以上处理的过程与技术,可以称之为镜头稳定的应用。镜头稳定可以将一些貌似废弃无法使用的镜头,“变废为宝”为我们所用。还可以省去重新拍摄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所谓的运动跟踪,是对动态镜头中的某个或多个指定的像素点进行跟踪分析,并自动创建出关键帧,最后将跟踪的运动数据应用于其他图层或滤镜中,让其他图层元素或滤镜与原始镜头中的运动对象进行同步匹配,因此运动跟踪的基本原理可以理解为“相对运动,即为静止”。运动跟踪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在镜头画面中替换或添加元素。
以前在处理镜头的反求时,往往都需要借助专业的反求软件,如Bou jou、Matchmover等。但现今AE提供了这样的反求功能,能满足用户的一些常规镜头跟踪的需求,其跟踪的数据也可以输出给三维软件去使用。
8.表达式的应用
表达式是由数字、算符、数字分组符号(括号)、自由变量和约束变量等以能求得数值的有意义排列方法所得的组合。
在AE中,表达式是基于Java Script和欧洲计算机制作商联合会制定的ECMA-Script规范,具备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动画功能,甚至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函数功能来控制动画效果。与传统的关键帧动画相比,表达式动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既可独立地控制单个动画属性,又可以同时控制多个动画属性。
9.仿真粒子特效
仿真粒子系统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标志着后期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由于粒子系统的参数设置项较多,操作相对复杂,往往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内容。其实,只要理清基本的操作思路,同时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力学基础,粒子系统的掌握应该比想象中容易一些。
10.视觉光效系列
在很多影视特效及电视包装作品中笔者都能看到光效的应用,尤其是一些炫彩的光线特效,这是由于不少设计师把光效看作是画面的一种点缀、一种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表现手段,然而正是这种观念恰恰体现出设计师对光效的认识是相对肤浅的。
在笔者看来,光其实是有生命的,是具有灵性的。从创意层面来讲,光常用来表示传递、连接、激情、速度、时间(光)、空间、科技等概念。因此,在不同风格的片子中,其光也代表着不同的表达概念。同时,光效的制作和表现也是影视后期合成中永恒的主题,光效在烘托镜头的气氛、丰富画面细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软件交互应用
软件的交互应用是很频繁的,如在制作电视栏目包装时,常常在三维软件中制作主体场景的同时,还会涉及一些图片、文字等辅助元素的使用。如果所有的元素都放在三维软件中制作,不仅会降低设计师的工作效率,还给后续的修改和延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部分特殊的效果元素(如文字元素的动画制作)可以在AE中制作,然后根据从MAYA或MAX中输出的参考体位置和摄像机数据来匹配该元素所在的位置,应该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案。以上匹配的过程与应用笔者将其称为“软件交互的应用”。
●学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但同时也是自我修正与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学习AE大致有以下3个阶段(或称3个过程),这3个阶段无法逾越,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走过。
1.修炼基本功
第一阶段:需要对AE的界面和菜单有一个相对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对软件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之后,以“模块化”方式去进行专项学习。
2.模仿好作品
第二阶段:学生在各个模块学习完成之后,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软件操作和应用能力。此时,可以尝试去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和看一些比较优秀的视频教学。在模仿的过程中,需要多想、多思考、多总结。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把模仿的一些视频效果适当运用到相关的商业项目中,这样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学习信心。
3.技艺都重要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就不仅是技术所涉及的范畴,我们的目标是“软件+创意”,制作出优秀的作品。从事影视制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平时多看看平面设计、设计排版和色彩搭配,甚至是多听听音乐……途径不胜枚举,但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技术固然重要,但艺术占的比重更大。
后期合成 篇5
摘 要:以动画专业影视后期合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为主题,尝试将实战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了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任务制定、实践团队构架和课程考核评价。分析与总结了项目式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成果,即通过项目式教学驱动穿越课程的边界、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成长、促进师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以期对建立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影视后期合成;微电影;项目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传统设计类课程偏重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和学生个体创意的展现,课堂练习和课程作业大都围绕某单一知识点或某一门课程做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上教学场地、教学思维、教学手段的局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熟悉市场、不了解综合性项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眼高手低”在工作后难以融入团队。为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笔者尝试把企业微电影制作的实战项目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工作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带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任务,并邀请企业项目负责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对其作品给予意见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战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市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可在较大程度上实现高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培养应用型人才。
1 项目式教学的实践目的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导入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相关信息、拟定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制作并最终评价制作效果及个人表现,学生通过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亲力亲为,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1]
影视后期合成是我校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像合成的技术原理,在前期和中期制作的基础上,合成最终的影片及润色画面表现。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理论,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达成高层次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制作掌握综合技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图1)。[2]
2 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专业都通过设置连续性、渐进性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将项目制作融入课堂则是能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的项目通常有企业实战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教师自命题项目。[1]其中,前两者由第三方提出具体制作要求,而后者则通常是由教师综合教学难点和设计的需求设置的虚拟设计项目。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属于企业实战项目,是针对甲方的具体要求去完成制作,属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完整实践工作的项目教学模式。[1]
2.1 课堂教学设计
影视后期合成课程重点强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的技能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扎实的理论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保证。为了保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该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虚拟项目,后实战项目;先机房教学,后实地拍摄与制作”的教学方式。[3]
我校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总计64学时,共8周。其中,前6周的教学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根据影视合成的关键技术将课程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如“Alpha通道与遮罩”“轨道蒙版”“混合模式”“动画控制”“抠像”“调色”“稳定与追踪”等。在每个子课题的教学中,以讲练结合的方式着重练习2~3个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点评。
2.2 实践任务制定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导入了与中山市公诚咨询有限公司联合设定的商业计划项目“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在课程后2周的时间集中带领学生完成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实战项目。微电影的主题是:反映公司深化改革的情况,传递正能量。中心思想是:以微电影的形式侧面反映分公司深化改革的举措、基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状态及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整体风格:诙谐幽默、积极向上、振奋人心。制作技术要求是:a.结合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定制微电影剧本,展现设计的原创性;b.微电影要求时长8~10分钟,画面高清,画幅统一为16:9。在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均有机会与企业的项目负责人面对面地探讨项目制作的各项细节问题,并就制作中的技术问题与指导教师们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影片最终完成之后再综合教师和企业意见,从微电影的剧本创意、视听效果、拍摄与后期处理技巧来对影片的效果进行综合判定。[4]
由于此次项目完成的时间紧迫(实际制作周期为23天),故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与企业签订项目合同后的第一时间,就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微电影创作的一般方法,列出三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并逐一实施:第一阶段是项目前期制作(计划10天内完成)——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甲方提出的剧本初步设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供剧本方案,根据甲方反馈的情况修改并确定最终剧本;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到甲方公司实地考察,落实拍摄场地取景安排,并制定出详细的拍攝计划。第二阶段是项目中期制作(计划2~3天完成)——学生分组按照第一阶段设定好的拍摄计划及分镜头到实地拍摄画面素材,同时采集影视同期声以备后期剪辑合成使用。第三阶段是项目后期制作,即微电影的剪辑合成阶段(计划10天内完成)——每个小组根据剧本设定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粗剪,集合各小组的粗剪段落,加上片头片尾及影片配乐,形成完整的影片,经教师和学生共同统一修改后,提交粗剪影片给甲方,待甲方反馈修改意见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精剪过程,将最终完成的微电影成片提交给甲方。至此实践项目圆满完成。
2.3 实践团队构架
在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全体学生构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制作团队。指导教师按照微电影拍摄制作的需要分出4个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愿加入不同的小组,并由学生自定小组负责人,每组人数根据实践任务工作量不同而有差异。小组各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完成微电影相应场景的剧本修改、分镜头设定、实地拍摄、剪辑合成的全过程。小组负责人一边负责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展和各项拍摄与制作的具体事务,一边直接与指导教师沟通。这样的团队构架保证了整个制作过程中高效率的沟通与制作,是项目最终按时保质完成的关键保障。
2.4 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堂表现、影片效果评价、小组自评和组内互评,它们分别占总评分的20%、30%、20%和30%。其中,课堂表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及课堂学习情况给出评分;短片效果评价主要由教师结合企业意见以及最终成片的展示效果为每组评分;小组自评主要由组长根据每组工作量的多少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自己小组的表现给出自评分;而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则是每个组员参考工作量、对小组的贡献程度以及责任心为组内其他成员打分。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兼顾考评学生课内学习和实践表现,还能发挥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初期培育。[4]
3 项目式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成果
微电影《蜕变》的拍摄与制作项目从签约到提交成片,总共经过23天的制作时间,参与学生共计27人。除了按时保质地提交项目成果获得了甲方的好评外,此次项目式实践在教学研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3.1 项目教学驱动穿越课程的边界
微电影制作项目涵盖从前期剧本创意到后期剪辑合成的整个制作过程,将这种实战型、综合性项目引入课堂,彻底打破了专业课程各自为阵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汇起来,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制作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将僵化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灵活的运用从而促进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转化为对创意思维的引导和启发。
(1)项目前期制作。这一阶段的制作重点是确定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以及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以确定拍摄与制作的详细计划。期间不仅需要动画剧作、动画台本、视听语言等多门课程的理论支撑,还能培养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与项目策划及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中期制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遵循“多角度、多景别”的指导原则,完成影像及声音素材的现场采集工作,需要利用专业课摄影与摄像、影视广告等课程中学习到的影像拍摄技巧,在视听语言、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音乐制作等课程的理论指导下,采集到丰富多变的画面素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需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画面的呈现方式,即如何组合多角度拍摄的影像素材使得同一场戏的画面表现更加丰富,避免刻板单一的画面效果;二是画面组接技巧,即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之间如何无缝衔接、过渡自然,最终能够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既定的影片主题;三是拍摄技巧,即通过现场测光、监控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拍摄到的素材可用,另外尽量使用同品牌、同型号的设备拍摄,以减少不同设备采集到的素材存在较大色差的问题,增加后期处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3)项目后期制作。在采集到大量画面和声音素材的基础上,参考前期剧本和分镜头的设定,依靠影视后期合成、剪辑技巧、片头设计与特效、声音制作等专业课程的方法支撑,完成微电影的初剪,并根据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反馈完成影片的精剪、合成与特效制作、片头片尾制作、全片调色以及影片配乐的全部工作。
3.2 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项目实践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之前的孤立学习转变为工作小组的模式,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小组中担任起导演、编剧、摄影、监制、剪辑、配音、合成、特效制作等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并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通过完善自己和协助他人来发挥自己能量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个人与集体得以共同成长。特别是学生在与企业负责人、与指导教师一对一的不断探讨中,掌握了综合性项目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5]
3.3 项目教学促进师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整个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决定了影片质量的高低,即剧本的创意与写作、素材的拍摄与采集以及后期的剪辑与合成。特别是影片后期合成与剪辑工作,是项目实现的重要阶段,包含技术含量最高和难度最大的知识点,是决定最终影片效果的核心部分。师生共同努力,经过不断的实验和尝试,最终通过影片节奏的把握、片头片尾的制作和影片配乐的出色制作达成了影片理想的视听效果,而师生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显著的提升(如图2)。
4 结语
首先,在影视后期合成课程的课堂讲授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引入微电影制作实战项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使师生在积极主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提升与成长。其次,这种教学方法更强调知识的多元性、跨学科性、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后,在项目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由单向传授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被有机地联系起来,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丰富了教师的实战经验。
总而言之,在后期合成课程教学中使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初步打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障碍,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蔡玉硕.包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装饰,2014(09):129-130.
[2]李文嘉,张毓云.协同教学模式下的家具设计课程实践研究——以校园家具设计专题为例[J].装饰,2014(06):107-109.
[3]刘瑞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7):150-151+160.
[4]单文霞.服装专业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化形态的探索与研究[J].装饰,2015(08):113-115.
[5]路明.解析平面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又见》[J].装饰,2016(01):92-93.
作者简介:赵竞(1982—),女,湖北松滋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图形与动画设计,数字艺术设计。
郭磊(1978—),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藝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虚拟设计。
后期合成 篇6
一、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的发展及蒙太奇在后期编辑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 影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后期编辑是影视制作中最后的一步处理,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再创造环节。主要任务是将文字、画面和声音等合成一个整体, 也可以说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做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影片。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采用线性的编辑手法或非线性的编辑手法来完成, 线性编辑比非线性编辑手法的出现早很多, 是从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的发展。非线性编辑有许多优于线性编辑的地方。例如, 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影视制作结合的桌面编辑演播室, 其原理就是非线性编辑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实现了传统的制作设备与计算机的完美结合, 将数字化文件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储存起来, 然后就可以对一个视频类的节目进行多次编辑, 也可以随时挑出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观看。蒙太奇是后期制作中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 它在后期编辑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向某个的方向, 激发观众的联想;第二, 通过镜头的组接来表现内容的主次方面, 以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第三就是创造独特的影视空间, 让人们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根据以往的经验, 人们总结出了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种模式。叙述蒙太奇是指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符合逻辑思维的方式将不同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叙述一个完整的事情;表现蒙太奇是通过画面与画面或者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变化, 创造出单个画面无法产生的意境和更深层的寓意。
二、特效合成的发展历程及常用软件及最新技术应用
数字特效技术就是指的运用计算机的图形技术通过计算机上一些相应的软件来表现各种场景或场面的一种数字应用技术, 例如可以模拟火山爆发的场面, 汽车侧翻的场面、发生大爆炸的场面, 还包括一些不太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月食、日食、陨石的降落等, 还有一些机器的变形动作等等。这种技术既包括三维的虚拟场景, 角色的服装和一些后期的处理等方面, 也可以按照他们生成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计算机图形技术、后期特效软件处理技术和数字影像合成技术。计算机特效的应用也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才日趋成熟, 最开始的计算机特效只是指的影视作品中的镜头切换, 而现在, 计算机特效用作动画的开场特效和在影视作品中加入一些3D的动画特效来增强视觉。而现在一些最新技术被应用在影片中。例如《阿凡达》的拍摄中利用3D虚拟摄像系统和摄像机, 它对表演捕捉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数字影视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制作展望
影视后期制作和特效合成在影视作品中的大量的应用为影视效果带来了非常大的提升, 甚至可以说是数字影视产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变革, 因为它可以实现许多在真实场景中不可能或者不容易发生的场景, 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看电影时的感官享受, 随着以后3D甚至是4D效果电影的逐渐普及, 更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一定能再掀起电影热。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增加, 想要充分的满足观众心里的想象光凭借这以往传统的拍摄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我国现在还不太重视蒙太奇的发展, 往往就是一个镜头到底, 这会破坏节目的节奏, 所以应该增加蒙太奇技术在我国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是国内影视作品在以后能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数字影视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合成的制作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影视产业以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所以, 应该积极向国外学习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来完善我国后期制作和特效合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碧茹.浅论数字化影视后期技术应用前景[J].科技风, 2008, (11) :69.
[2]周莹莺.浅析数字影视后期剪辑编辑艺术[J].科技与生活, 2009, (23) :89.
[3]许声华.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J].科学咨询, 2011, (3) :78-79.
后期合成 篇7
一3D立体后期基本流程
3D立体后期特效合成涉及到立体拍摄素材的矫正、三维特效的制作、立体合成调整等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1.拍摄素材
使用立体摄像机拍摄画面,存储介质一般为SR磁带或硬盘记录等。在拍摄时需注意以下所述问题。
在3D立体拍摄时,应避免拍摄图2所示的场景。
在拍摄或后期三维软件和合成软件中应谨慎使用摄像机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避免产生小人国效应(图3)与卡片效应(图4)。
拍摄时需注意边框效应。应通过拍摄景别的调整,使被拍摄对象处于不会出现视野冲突的灰色区域.避开网格阴影区域,避免边框效应或边框切割,见图5。如果在拍摄时无法避免某物体的边框效应,应尽量使处于画面边缘的物体迅速移入或移出画面,或者通过降低亮度色饱和度的方式,降低人眼的关注度。
注意拍摄画面中物体的高光、反射,避免左右眼画面的不一致。例如,高楼大厦的玻璃、水面、金属字等等。
注意焦点平面与会聚平面矛盾。立体电视拍摄主体人物和景物应放在会聚平面上,焦点平面与会聚平面位置相同,并应保持同步移动。当焦点平面与会聚平面位置不同时,为了降低人眼观看的不适,可采用扩大景深范围的方式,确保较大的清晰范围,使拍摄主体清晰。见图6。
2.立体校正
将拍摄素材导入Mistika或Nuke (Ocula插件)做左右眼矫正,首先要进行“对帧”处理,即确保左右眼画面帧数、位置一致,然后再进行会聚角调整、画面变形调整、色彩匹配、摄像机镜头焦点调整、会聚面调整等等。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
会聚角(convergence angle)是指人在观看近距离物体时双眼视线向内侧会聚,以被观看物体为顶点,双眼视线形成的夹角。大脑可通过会聚角得到一定空间深度信息,其有效范围约在20米以内。这是人类双眼立体视觉的主要参数之一。同理,两路摄像单元模拟人的双眼拍摄时,镜头光轴形成的夹角即为会聚角。
会聚平面(convergence plane)是指采用会聚法拍摄时,两摄像镜头的光轴交叉点所在的、与光轴夹角中线垂直的平面,也称为假想屏幕。在会聚平面上的被摄物将正好显示在立体电视的屏幕平面上,也称为零视差平面或零平面。
3.Smoke合成分拆镜头
将校正后的立体图像导入Smoke设备,依据镜头分类、画面需要等将图像序列分段处理,以备其他工作流程环节调用。
4.平面设计
依据画面需要,使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画面最终合成示意图,确立画面中的相关元素,并初步确定各元素的立体空间关系,供后期实际合成参考。
5.分镜制作(动态素模Layout)
依据画面需要,参考平面合成示意图,制作相关元素动画,使用立体监视器查看各元素运动动画、立体空间关系是否正确、舒适等。
6.三维特效VFX
依据画面需要,参考平面设计合成示意图、分镜制作(动态素模Layout),使用三维特效软件——Maya、3ds Max、Cinema 4D等制作相关元素(如文字特效、花瓣、烟火、雨雪等),丰富画面。目前较流行的三维软件现在都支持3D立体制作系统,熟悉相关原理后使用虚拟立体摄像机也非常方便,并且制作出来的图像不会有画面变形、色彩、对焦不一致等实际拍摄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维软件制作中首先要依据图像投影平面尺寸(即播放介质,例如影院巨幕、家庭投影,家庭3D电视机)和观看距离,来建立立体摄像机设置场景等等。重点是确定光轴交叉点即会聚平面(假想屏幕)的位置,其对应关系就是观看3D图像时显示屏幕平面的位置,依此确定视频中元素的立体关系(入屏、屏幕上、出屏)。
7.最终合成
将之前Smoke分拆的图像序列、三维特效VFX制作的各元素的图像序列,导入到Flame或Quantel等合成设备,参考平面设计合成示意图、分镜制作(动态素模Layout),进行最终各元素的立体空间调整、整体调色、特效处理等等,最后合成输出。目前较流行的后期合成软件的高版本都支持3D立体制作系统。实际使用中,如只需对图像做剪辑、简单合成处理时,可无压缩实时处理视频文件;如若对图像做分层、复杂合成时,需要设置好代理,这样将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常用的后期合成软件有Flame、Quantel,Smoke、Nuke等。
3D立体画面要比传统的2D后期制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三维渲染(两路高清)、左右眼画面修复以及后期修改(双眼同时)等工作上。在3D立体节目的后期特效合成中.更强调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各工种岗位之间的高度配合.工作的细致和耐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应避免由于前期拍摄导致的左右眼画面不一致,依赖后期三维跟踪或画遮罩mask或“擦光”等方式修正的现象,应将有限的时间着眼于3D立体的完美呈现,着重3D立体表现艺术方式等。
二3D立体;后期特效合成
后期特效合成应注意下述问题:
1. 物体“出屏”
画面中物体“出屏”的频率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以减少观看眩晕感,增强观看舒适度。
2. 画面剪辑
镜头的剪辑速率不宜过快,尽量不采用”快切”方式,特别要注意保持画面衔接时立体效果的统一性(即:时差的统一、汇聚面一致和元素空间的正确性,连续性)。通过不同场景的立体电视构图设计,避免空间跳跃较大的画面切换,并降低镜头之间的切换频率,空间跳跃关系见图8。
3. 镜头运动
传统2D视频包装中常用的制作手法、特效等,对于3D立体包装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镜头景深、镜头光晕、运动模糊、镜头的推拉摇移、快速运动等等。
4,图文包装
字幕、角标、字幕条、人名条等都可采用“出屏”效果,处于画面的最前端.以达到正确的立体效果。在图文包装时应避免出现画面中物体空间位置和遮挡关系的错误,遮挡关系矛盾的处理见图9 (二层小型演播厅及新闻调度指挥中心效果图)。
三特效合成实例
下面以《国脉》为例,详细介绍后期特效合成工艺。
1. 项目概况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首部3D版人文纪录片《国脉》,于5月28日在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和院线播出。该片将填补央视创作3D版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空白,也将对中国3D电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能够参与此次项目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更是一次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宝贵机会。
首先我们团队根据图像需求,制定了项目后期制作详细内容,确立了相关后期制作项目的进度,并制作了相关文物后期特效合成示意图,以及前期拍摄时的特效镜头LAYOUT (素模动画)。
根据前期制作的方案,协助导演进行了3个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青铜器后母戊鼎)的前期立体拍摄。
2013年1月底,对相关文物开始进行立体合成特效制作,反复尝试各类立体效果,并与导演组讨论,修改相关后期制作方案等等,随后全面展开后期制作。
2. 创意策划
《中国国家博物馆》3D版纪录片《国脉》将以大气、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叙事风格,对四羊方尊、红山文化玉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数十件国博的镇馆之宝进行近距离展示,首次立体化呈现两大基本陈列。在与导演组反复多次讨论后,制订如下制作基调:
(1)主观意识从平时习惯的2D向3D转变
首先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以往2D在构图只要考虑平面的构图效果就是最终效果,而3D不但要考虑平面效果还要考虑“Z轴”纵深对构图的影响,例如通过”Z轴”的空间来加强主次关系。
其次就是物体的运动轨迹,3D有了“Z轴”,是通过三个轴向来控制物体,要着重考虑3D的特性,利用“出屏”、“入屏”来更进一步加强画面的主次关系。
(2)从始至终都以沉稳、简约,精致为视觉主导风格
这次根据导演组要求,项目整体风格“稳重、大气,突出历史感”。
首先从画面的构图,以最简约的构图形式突出主题,每一幅画面做到“精致”效果。
其次,从动画的运动形势以“沉稳大气”为主导,突出节奏感,强调画面“动、静”结合以突出画面的气势。
(3)色调方面以“稳调熟色”为主要风格
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避免大反差、避免高纯度颜色出现在画面。要求画面的明度和颜色也要做到“和谐,精致”,以突出文物,增强画面美感。
3. 前期拍摄
依据图像需求,针对“人面鱼纹彩陶盆”、“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和“后母戊鼎”三个文物拍摄,前期进行了分镜头的处理和后期合成PPT示意图,并制作了LAYOUT(素模动画)。1月14日至1月16日,在拍摄现场与导演组进行充分沟通,协助导演进行拍摄,累积拍摄了14组镜头,将近15分钟的素材,输出到SR磁带(25P,10bit)
4. 后期制作
2013年2月中旬,依据前期制订的后期制作方案,有序地全面开展后期制作,并根据具体拍摄素材及时与导演组商讨具体可行性、变更计划等等。整体工作涉及到平面设计、三维特效、AE、NUKE、FLAME、SMOKE合成等等,具体内容如下:
(1)效果图设计方案
文物的表现,最初的设想是提取文物本身元素,演化排列为背景,但这种方案有两个缺点:一是部分文物本身可能提取不出视觉效果较好的元素,单独寻找的话可能导致年代和风格的错位;二是某些元素图案可能比较繁琐,作为背景会吸引观众视觉,考虑到3D图像的特点和文物展示的需要,第一种方案被搁置。经过和导演组反复讨论,设计出了第二种方案:根据文物风格,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参照(例如:梅兰竹菊),采用手绘花草等方式作为背景装饰,如“钧窑海棠盆“就采用水彩风格的海棠花作为装饰,以达到“系列感”、”延续性“。最终因拍摄的文物镜头有黑背景也有白背景,白色背景上,水彩花卉植物可以犹如在画纸上展开一样的呈现,效果较好;而黑色背景上,从文物上提取的图案或相关元素,可以如黑夜中的星云一样若隐若现。不同的背景采用不同的方案,能很好地衬托出文物本身的材质与3D效果。以这两种方案为基础,经过多次的商讨与修改,最终完成并呈现给大家。
在文物名称的展示上,考虑到3D效果中文物名称会有较强的“出屏”效果,因此在字幕条的设计上采用简洁与古典相结合的方式,用一朵由单线构成的云纹为引,引出一条淡淡的细线,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纹样,又不会对文物的展示造成影响。字体的选择上,采用始于汉末,通行至今的楷书,楷书作为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字体,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符合片子大气磅礴的感觉。在字幕条的色彩选择上,红色线条衬托金色字体,于细节处展现最能代表中国的红黄色搭配。
在效果图的制作中,我们强调严谨性、准确性、专业性,参考了《汉字演变500例》修订版以及续篇、《中国艺术通史》、《地图的见证》、《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美术》等书籍。
示意图如图10 (左侧为原始画面,右侧为合成画面)。
(2)文物特效合成
影片最终采用的一共涉及15个文物特效合成,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设计相应的元素,对拍摄素材做矫正处理(左右眼画面呈现不一致,例如光斑、色差等),然后对画面做“稳定”处理并使用Boujou软件进行“跟踪“处理,经由三维工作站制作成三维动画,再将所有合成元素分层输出到Flame设备,由其确定“会聚面”,调整立体效果,最终输出每个镜头。其中,对于不是蓝背或绿背拍摄的素材,采取用AE、NUKE软件绘制ROTO的方式提取出文物,由于是立体制作(左右眼画面),所以对于影像“边缘”的处理是个挑战(很容易导致边缘闪烁,观看不舒适),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耐心、细心的工作。
在“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前期拍摄的时候台子的转动旋转速率不一(摄像机未做运动).在尝试了各种解决办法后,决定使用FLAME里Bicubic图像变形模块下手动方式去调整动画,使制作出来的龙的素材能够根据龙瓶本身形态与之巧妙结合起来,这样龙的动画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龙瓶后面“浪”元素等也作了虚化的处理,以突出文物。这个镜头与前一个镜头通过走线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镜头的衔接问题。在做线条延伸动画中,在关键的几个点加了光来做点缀,以使画面“精致”。如图11。
“人面鱼纹彩陶盆“文物的特效制作难点是”鱼”的动画,要实现盆中的“鱼”活灵活现的画面感。由于鱼的形态只是线框,并无厚度感,所以鱼的柔美曲线感不好表现,经由Maya软件对面片网格化处理,键入骨骼绑定,并手动调整关键姿态,输出整体鱼的动画,再经由Flame将其动画匹配,建立网格修改整体形态,调整立体视差,最终合成。我们对鱼的动画不是非常满意,还可以再真实、再生动,但由于整体制作周期的关系,不能再次反复实验,留有一个小遗憾。如图12 (左侧为原始画面,右侧为合成画面)。
“三彩釉陶女佣”文物的特效制作难点是花瓣.花瓣的真实飘动感觉。反复实验,确定选用淡粉色桃花,做出前景和远景两组动画,前景镜头特别强调了“出屏”效果,其中我们还增加了“一整朵花自然飘落的过程中,让它散开,分成很多瓣”的动态,以增加画面的感觉和变化。如图13 (左侧为原始画面,右侧为合成画面)。
以上是以《国脉》纪录片的特效合成制作为例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伴随着中国3D试验频道的开播,我们制作了如《景泰蓝——绽在指尖的火焰艺术》、《春晚是怎样炼成的》等纪录片和许多片头、宣传片包装的3D项目,在这些制作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在前期做好充足的沟通工作和策划工作,注重团队合作,强调细节,就是在这样细致的环境下,我们才能有序地开展工作。立体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在制作周期和制作细节上都有很大不同,通过这些项目,使用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应用了新的技术,探索钻研出立体3D特效合成的工艺流程。
摘要:介绍了立体电视节目后期的基本流程,后期特效合成应注意的问题,分享了纪录片《国脉》的特效合成制作经验。
关键词: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特效合成,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GY/T 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GY/T 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
[3]ITU-R BT.1438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 Pictures
[4]ITU-R BT.2G23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broadcasting of 3DTV programmes
[5]ITU-R BT.2024-0-201208 HDTV digital image system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3DTV programmes for broadcasting
[6]ITU-R BT.2027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for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HDTV ADTV programmes
后期合成 篇8
1 非线性编辑的内涵
1.1 非线性编辑的定义
非线性编辑是指通过Premiere等计算机相关编辑软件,先对视频材料进行整合编辑,然后将编辑后的素材转化成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中。.非线性编辑通过对视频制作软件的高效利用,完成了视频处理和声音修改,并且加入了一些特效,使得视频的呈现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非线性编辑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对于其他外部设备依赖性不强,数字化制作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操作来实施,对于视频素材能够合理地调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排序,简便使用,随机性明显。
1.2 非线性编辑的优势
非线性编辑技术实现了传统设备的集成技术,避免了设备分散造成的麻烦,减轻了后期制作所需要承担的设备投入和成本开支,相对于线性编辑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1.2.1 图像效果有保证
传统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多次使用和修改,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使素材信息信号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导致视频图像的效果大大折扣,而且传统编辑技术对素材信号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图像效果和后期制作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相对而言,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对素材使用时采用的是数字信号,不管处理编辑的次数多少,都不会对信号造成影响,这样保证了视频图像的呈现效果和影视后期合成制作的质量。
1.2.2 编辑制作效率高
相对而言,非线性编辑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视频文件的编辑,并且搜索素材和处理素材的准确性高、速度快。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编排视频素材时,软件所具备的平行式存储方式有利于素材的处理和调整,再加上灵活性更强的字面特效,使得编辑流程更加简便,编制制作效率大大提升。
1.2.3 音画同步效果好
传统现行编辑的音画同步效果较差,影响到观众的观赏质量。而非线性编辑技术利用音效控制器的平衡音效导入技术实现了声音文件的有效处理,使得声音和画面的及时结合,保证了音效与视频的同步效果,从而使视频的观赏性大大提高。
1.2.4 后期制作成本低
传统线性编辑后期制作成本高,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减少了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成本。由于非线性编辑技术不需要依靠外部设备,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就能够完成视频素材的整个编辑过程,并且非线性编辑简便、灵活、实用,可以实现多款编辑软件的兼容,完成对视频素材的辅助编辑工作,编辑效率高且后期制作成本低。
1.3 非线性编辑的缺点
虽然非线性编辑同线性编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编辑还存在一些缺点。
1.3.1 编辑时间比较紧张
非线性编辑效率极高,方便快捷,能迅速完成视频后期制作。然而,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模式还属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编辑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思维不固定,需要随着节目的调整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计算机硬盘中存储尽可能多的素材,从而保证视频制作中的随时使用。所以需要对素材进行一一筛选并将选择的素材编辑成片,再输出到磁带上。这样使得编辑时间比较紧张,许多时候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素材的输入、筛选和输出上。
1.3.2 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待提高
当前,观众对影视节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非线性编辑也面临着升级和挑战。随着后期制作水平的提高,对非线性编辑的设备要求也更高。由于非线性编辑在软件和系统方面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升级系统后还需要考虑和处理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所以,在非线性编辑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编辑人员操作不当和技术有限而导致系统死机的情况,严重时还会损坏和丢失重要文件数据,使得非线性编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削弱。除此以外,非线性编辑需要将大量的素材存储进计算机硬盘中,有时会因为硬盘空间不足等问题,给编辑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降低了后期制作的效率。
2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构成
目前,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所使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从硬件组成来看,主要有工作室、配置较高的PC、专业性的显卡和声卡以及其他外设装备,其中显卡尤为重要,要保证能够实现模块数据的正反向转化,保证视频素材的采集和输出流程。从软件组成来看,主要有系统软件、二位和三维动画软件、音频处理软件以及Premiere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影视后期合成制作中,软件的作用愈发重要,对软件的使用水平直接关系到视频编辑效率和质量。非线性编辑系统特别注重对影视素材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最后通过硬盘、磁盘、光盘以及录像带等介质对影视后期制作进行记录。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可以发现数字化存储的优势特别明显,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排序和处理并行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的视频素材,使得影视后期制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对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深入研发和推广,有利于提高影视后期制作的整体水平,实现后期制作的专业化发展,为大众呈现更具观赏性的影视作品。
3 非线性编辑与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技术的关系
3.1 对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技术的认识
在影视制作的前期主要是关于作品的拍摄。进入后期制作后,需要对前期拍摄的视频素材进行剪辑、整合和处理,也就是所谓的后期编辑。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非常好的处理加工,对原本杂乱无章的素材进行合理编辑才能最终呈现具有观赏价值的完整作品。影视后期制定对编辑技术要求非常高,编辑人员需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进行剪辑和加工,实现声音、图像、数字转化、数据输入输出等多方面的合成制作,最终诞生出一件优秀作品。当前,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技术常用的软件除了Premiere非线性编辑软件外,还包括比较实用的After Effects CS4、Nuke 5.2v3 32位、Boujou 4.0、Illusion 3.0、phtoshop CS3、Vegas 7.0等诸多视频编辑软,另外还包括一些必要的合成插件等。
3.2 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影视后期合成制作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美国就开始研究影视节目后期合成制作技术,研发出“桌面编辑演播室”,这实际上就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起步。我们可以发现非线性编辑实质上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上而形成的,由于非线性编辑技术能够实现与传统设备的完美结合,提高影视后期合作制作的效率,所以,其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非线性编辑系统对于影视后期合成制作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其简捷灵活的运用,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图像效果和视频质量,得到了广大影视编辑人员的青睐和使用。
4 非线性编辑与影视后期合作制作技术的结合应用
4.1 输入和采集
利用音频采集卡、视频采集卡以及视频编辑软件,将视频材料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
4.2 编辑素材
对视频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好素材的出点和入点,保留合适的片段,进行合理的剪辑,对不同素材进行组合和拼接。非线性编辑使得素材编辑的精准度非常高,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灵活地查寻和观看素材,迅速完成对素材的调用、排序、模拟和剪辑。
4.3 特技处理
特技处理方面主要涉及到叠加合成和转场特效。从音频素材来看,需要进行混响特效处理,将复杂的音频素材和视频素材组合起来,实现音画同步,提升展示效果。
4.4 制作字幕
制作字幕有硬件字幕和软件字幕两种方式。硬件字幕速度快,只要配备支持双通道的硬件设备就基本能够实现音画和字幕的叠加效果,而软件字幕一般不适用于字幕较多的影视作品。当前,非线性编辑系统已经配备了硬件字幕。
4.5 生成和输出
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生成完整的视频文件,然后输出到光盘、录像带或外存设备基本上完成影视后期制作。
5 结论
非线性编辑相对于传统线性编辑优势明显,对于影视后期制作起着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后期合作制作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站.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优劣分析[J].福建电脑,2008,(6).
[2]魏中.浅谈非线性编辑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3).
后期合成 篇9
一、数字影视后期编辑概况
一般来说, 制作影视作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前期准备、实际拍摄以及后期制作。前期准备主要是策略与准备, 实际拍摄则是利用摄像机或者摄影机来记录画面, 后期制作则是整理记录的画面信息与声音信息, 然后根据规划和情节的实际要求来制作特效镜头, 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整合并剪辑所有的素材, 最后完成影视作品。传统的剪辑, 也就是纯手工的剪辑。传统的剪辑, 人们都要先冲洗拍摄阶段的拍摄底片, 然后制作成工作样片, 最后再剪辑工作样片。具体来说, 也就是在剪辑样片之前, 剪辑师需要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镜头, 然后根据胶片剪开的先后顺序, 使用胶水将其粘在一起, 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其组合的效果。可以看出, 原本的影视后期剪辑属于非线性的方式, 但是这一种剪辑无法制作特殊的场景, 如无法实现两个镜头之间的叠画制作, 并且画面的颜色也很难调整, 这样的纯手工后期剪辑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1]另外, 人们还可以通过编辑机来完成影视编辑。对于编辑机而言, 放像机和录像机是主要的构件, 编制人员通过放像机就可以选择出合适的素材, 然后记录到录像机磁带上, 进而循环往复。如果编辑机的配置达到一定的要求, 也可以完成特效制作, 如制作叠化和划像、调整画面色彩等, 这就是编辑机比人工先进的地方。但是在磁带中画面的排序是一定的, 无法随意添加或者删减镜头, 除非重新记录修改点之后的所有画面, 所以这一种编辑方式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线性编辑。对于数字影视后期编辑,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影视作品的剪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影视编辑属于非线性编辑, 主要是根据具体的要求, 对于已经排列好的镜头进行添加和删减的操作, 确保能够满足特效镜头的高质量要求。如果进一步拓展软硬件, 还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特效制作的任务。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数字影视后期动画与特效的编辑, 就是利用数字合成技术来组合素材, 进而呈现出完整的影视节目。[2]对于影视业而言, 后期的数字影视编辑是一大进步, 不但可以减轻人们的工作负担, 同时又能提升工作效率。
二、数字影视后期特效合成制作技术
数字影视的后期特效合成制作,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图像处理技术 (在数字合成的时候, 就需要硬件与软件的配合使用, 一般来说, 常用的软件包含Adobe Premiere、Paint、After Effect等, 并且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 几乎可以满足人们任何的特效镜头的要求[3]) , 然后将一些无法利用拍摄来呈现的场面添加到影视作品之中, 如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火山喷发、大爆炸或者洪水等, 都可以通过特效制作完成;另外, 也有部分利用摄像机无法拍摄的, 但又是影视作品需要的画面, 如八大行星的转动、日食等画面, 都是利用后期的特效制作完成的。当然, 通过特效处理, 也可以让我们的拍摄环境变得更加简单, 为已经完成拍摄的画面添彩。例如,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影视剧《花千骨》当中就有很多御剑飞行的画面 (如图1) , 其拍摄都是在绿色幕布的环境下完成的, 然后在后期增加特效, 而观众看到的就是经过特效制作之后呈现出来的画面。当然, 利用后期特效处理, 也可以将原本不属于同一个空间的场景组合起来。例如, 电视剧中, 男主角和女主角都分别在自己家里, 但是从电视画面中看, 似乎两个人就只隔了一堵墙。但是我们需要注意, 这里所使用的特效并非是画面的简单拼接, 而是在播放之前, 需要单独处理每一个画面, 然后再将其合并。
随着3D技术的日益成熟, 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影视作品的后期特效合成制作当中。例如, 《阿凡达》在拍摄过程中就是利用的3D摄像系统, 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利用数字影视作品后期的特效制作, 就可以让整个作品呈现出层次感和饱满感, 甚至可以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结语
现阶段, 数字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已拥有一定的规模与体系, 并且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对于今后影视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 配合使用国外的先进技术, 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方法。
摘要:对于数字影视而言, 其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目前,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成熟, 使得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与特效合成拥有无限的可能。本文在对数字影视后期编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特效合成技术, 希望对今后的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制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影视,后期编辑,特效合成
参考文献
[1]苏建凯.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6) :241.
[2]孟瑶.影视后期特效制作及合成的重要作用[J].学园, 2013 (32) :197.
后期合成 篇10
从柏拉图到康德到维特根斯坦,每一个清醒的人都在苦苦追问:“真实是什么?”康德说:“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心”;黑格尔认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性感官”,意指视听与其他感官形态不同,可以理解和把握世界及其意义[1]。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感官时代也随之悄然而至,这将是一个视像化生存的时代。在众多影像中,影视的后期制作完成了人们想象和无法想象到的各种场面的模拟,这些被模拟出来的影像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始变得越来越真实,甚至难辨真伪,也为电影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当影视后期合成所制造出愈来愈多的虚拟“真实”影像的同时,以传统手绘为形式的二维动画仍然占有着一席之地。虽然手绘的平面图像感觉比起CG特效是显得粗糙不少,但它的魅力是不会被三维动画所制造出的虚拟影像所盖过的。
1 影视后期合成中虚拟场景的搭建
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都开始运用三维动画制作特技镜头,来打造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奇幻场景,达到了足以乱真的效果,而三维动画也变的越来越流行,人物、场景、动作都能够做到逼真无比。
1.1 逼真的三维虚拟空间能否取代传统手绘画面
当人们被数字技术打造出的虚拟空间所迷惑的时候,是否开始寻求一种形式上的回归。相反,传统的手绘效果却能产生一种形式美,其中人的技巧、力量、线条、笔触等纯形式因素,能给人以远非自然形式所能给予的东西。它并不是自然界真实的色彩,而是解放了的色彩的自由形式,是人的自由形式。它不只有装饰风,而且有深刻的意味。即是说,它直接显示人,显示人的力量,从而使构图、线条、色彩、虚实、比例……本身具有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如法国动画电影《美丽三重奏》(Belleville Rendez-vous),人们就会完全被手绘线条的画面所感染打动。在第75届奥斯卡获奖短片中的日本短片《Mt.Head》,也是以传统手绘的形式,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但却打造出了一个颇具日本传统文化感的动画片。所以即使三维动画技术再如何发达,也无法取代以传统手绘形式出现的画面[2]。
1.2 以传统手绘的平面图像构建虚拟场景
虽然手绘的平面图像具有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的形式美,但在影视后期合成中,仍无法担当起构建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虚拟场景的重任。在很多后期合成软件中,都具有三维合成的功能,也就是说将平面图像导入到后期合成项中进行三维空间内位置的调整,从而搭建出虚拟的三维场景空间。如由Adobe公司推出的专业后期合成软件After Effects(以下简称为AE)。作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合成软件,AE所具备的3D合成功能,就完成在影视后期合成中平面图像的三维体现,构建出具有三维空间感觉,又不失传统手绘感觉的虚拟空间。
2 对After Effects中3D合成功能的探究
AE能够将在Photoshop或Illustrator中已经编辑好的平面图像作为素材导入其中,为动画进行下一步的制作。除了具备强大的平面图像的合成功能,它还提供了三维的操作方式,大大增强了图层的3D合成能力,可以方便、准确地体现出图层之间的透视关系[3]。
AE三维场景的合成能力,使得图层之间不止有二维中x和y位置上的差别,还可以有纵深z上的差异。不同图层之间可以相互遮挡,还能够投射灯光,形成图层之间的投影,并且AE还能够架设自己的摄像机,使素材形成透视画面,当为摄像机设置位置关键帧后,就能产生各种电影中所需要的推、拉、摇、移等镜头动画。
运用平面图像在AE中进行三维场景的搭建,就犹如在AE中用“纸”来“搭积木”。这听起来似乎是十分简单的,但其实它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在软件中的调试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既要确保你所画出的那些“纸”,能够在软件的后期合成中被搭建为“积木”;又要在这些“积木”被搭建完成后,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同角度看上去的空间感觉以及投射灯光之后的效果。要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三维,而是“伪三维”,所以调试起来会很慢。
3 运用AE的3D合成功能进行平面图像的三维合成
3.1 前期工作中严谨的重要性
在搭建场景前需要先做好平面图像,画出所要搭建物体的至少两个面(仰视情况下)。当摄像机将进行镜头运动的时候,那物体至少要有三个甚至五个面,在制作平面图像的时候就要把物体的每一个在场景中能够被看到的面都画出来。还需注意面与面之间的可衔接性,在手绘时,要严谨。因为在前期的绘制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小的误差,在后期的合成中将会把这个小误差扩大化,造成视觉上的不舒服,甚至是无法搭建出物体,造成前功尽弃。
3.2 在后期合成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当平面图像制作完成后,转入后期合成软件中,将平面图像导入AE,打开其3D功能,在将平面图层设置为3D图层后,对该图层的材质属性设置往往会由于图层过多而忘了对其进行设置。在默认状态下,3D图层的Casts Shadows(阴影投射)属性的选项是被关闭的,图层将不会有投影,三维空间的感觉也就无法显现出来,所以每次操作都要将其设置为On(打开状态)[4]。
3.3 简化时间线中的图层操作
在一个场景中,不可能只搭建一个物体,就需要许多平面来构建物体。当需要其中一个物体进行单独运动的时候,这个物体上所有的面都要同时进行运动。但是不可能在进行单个物体动画的时候,将这个物体的每一个平面都进行位置的调整。如对单个物体进行搭建,然后形成新的合成项目(Comp),再将已搭建好物体的Comp拖入到场景中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更方便地控制物体的运动。将已搭建好的物体合成项拖入另一个合成项,使其成为一个复合层,将该层设置为3D图层,这样只对一个合成层进行移动、缩放和旋转就可以了,但是此时这个合成层的显示是不正确的,只要将时间线窗口中该图层的塌陷开关(Collapse)打开,该合成项就能正常显示[5]。再如,在物体的每个面都搭建好之后,为新建一个空物体层Null 1,在时间线右击选择New→Null Object,或者选材菜单Layer→New→Null Object。然后将物体每个图层的父级属性栏Parent都设为刚才所新建的空物体层(Null 1),如果在时间线左边的栏目里没有Parent的显示,可以在栏目类型区按右键,选择Columns→Parent,该属性栏就被显示出来[6]。
无论是三维动画还是由传统手绘出来的平面图像,都是为影像服务的,都在力求构建出给人以视觉享受的虚拟空间。利用后期合成软件的三维合成功能,将平面图像进行三维操作,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刘向群,李志刚.After Effects 6.0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任海峰.After Effects经典影视特效案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俄)杨学昭编.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人体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日)望月昌树著.张月译.数吗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a02-20
后期扶持02-20
后期质量02-20
Photoshop后期综合处理打造明亮有神的眼睛教程02-20
人像摄影后期处理教程02-20
活动后期总结02-20
班主任精细化管理案例02-20
后期工作思路02-20
开发中后期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研究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