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文献 钢琴 奏鸣曲 音乐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通用6篇)

篇1: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臵,他把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他的奏鸣曲也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艺术,特征 Abstract: Beethoven was a great German composer,His Sonata occupies the one and only position in the piano art history, he took the form of Sonata development to a new peak, improve the piano sonata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his Sonata also has a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and learning.Keyword:Beethoven,sonata,art,characteristic

一、引言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贝多芬是出生于波恩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这位年轻的钢琴家高度总结了从巴罗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欧洲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对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贡献。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大量的不朽名作,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肖邦《练习曲》一样,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文献中的核心作品。这套启蒙之作始于1795年,成于1822年,为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音乐经验。与任何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样,贝多芬奏鸣曲为后人的评论、分析、学术讨论提供了无尽的资料。

因此,本文对贝多芬的奏鸣曲的艺术特征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其次也是在对国内外研究的一种补充,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热爱贝多芬音乐的人事更好的了解贝多芬提供多一点的参考。

2、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

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研究是非常多的,学者多于贝多芬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在他的作品中,甚至于他的情感生活、生活习惯、性格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这里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加以综述,从而可以对本文的研究做到一个更好的借鉴和补充作用。

其中,部分学者是对贝多芬的交响曲的一种研究,比如有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 对贝多芬交响曲的研究,其在《贝多芬交响曲》1中指出,“贝多芬创作了9首交响曲,在这些交响曲中,交响曲曲式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并能描绘无限的情感冲突和表现。这 1 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种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在贝多芬的前两首交响曲中得到表现,而在第三首降E大调(1805年)《英雄交响曲》中变得特别重要。这部作品的组成,包括一个恢宏的充满创造力童的第一乐章,一个以葬礼进行曲曲式出现的深长舒握的乐章,一个热情奔放的谐谑曲,以及一个主题变奏曲式的终乐章。”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自己人生的一种研究,这种研究在学术界比较多,类似的文献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林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2,其在文章中有指出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曾从海顿学习对位法,后来听力逐渐衰退,再加上失恋,此后十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动荡,最终完全失聪,遭受到了命运最残酷的考验。可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危机。他振奋精神,继续作曲,为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对命运的抗争”。还有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和其他音乐家的一种比较,比较多的有舒伯特等世界著名音乐家,比如有庄璇的《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3中,文章选择了同属 1 8 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史上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与舒伯特,以他俩的声乐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阐述了作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的代表者,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声乐作品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作曲家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作曲家对会、对人生认识的角度及本人创作个性的不同,导致了两人作品的种种差异。但通观全局,2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3可以说,舒伯特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的声字创作理念,开创了新的歌曲形式,即艺术歌曲的产生,把歌曲的创推到了音乐史上的顶峰时期。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是对贝多芬的音乐的具体的一个研究,主要针对是他的钢琴曲,亦或是交响曲的某一章等,这样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有侯萌萌的《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4,文章首先对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再对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指出了在演奏中应该注意的情况,对演奏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纵观国内外对贝多芬的音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奏鸣曲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在今天这个社会,学习钢琴已经遍布于各个高校,钢琴的学习已经普及,但是大家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都还远远不够明确,这也就不能把一首曲子所包含的情感所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此研究一下贝多芬奏鸣曲,使演奏者更加完整表达出贝多芬奏鸣曲的感情,这也是研究贝多芬奏鸣曲的价值。

二、正文

(一)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 4 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以其独特的音乐个性和艺术才能,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贝多芬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2 5 6 部作品,其涉及内容广泛,成就非凡,尤其是在奏鸣曲上的成就,被西方音乐学家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5。

纵观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早期(1794—1800年)作品几乎遵循了古典奏鸣曲的基本形式,该时期作品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风格,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技法上的创新,突出地表现了早期贝多芬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7号、10号、13号、14号、22号、49号等。这些作品艺术品味较高,初步表现了贝多芬的创新意识。贝多芬的中期(1801一1814年)作品,即14首这一时期,他开始以自由的理念来来改变传统奏鸣曲的基本结构框架,从而使形式更好地为音乐主题和内容服务。如作品2 6 号的四个乐章,贝多芬第一次在第三乐章运用了葬礼进行曲,并在作品7 8 号的两个乐章中,从慢乐章开始过渡到快乐章,以致旋律结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大胆创新,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与结束部的方法,打破了原有奏鸣曲形式上的束缚,并将幻想风乐章、朗诵调,以及葬礼进行曲等乐章,创造性地结合夸张及力度 5 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的对比等技巧运用到奏鸣曲作品中,从而使其作品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使其奏鸣曲的风格更加多姿多彩。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幻想风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摆脱了一切传统的规则。这一时期的作品有101号、106号、109号、110号、111号等,这些作品的结构在贝多芬的心中已变得不再重要,为了吻合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他开始运用一种灵活且富有变化的形式来传达生活的哲理性,从而使其作品具有史诗般恢弘的气度和戏剧般非凡的魅力。如作品1 0 1号一改传统奏鸣曲的乐章次序,将谐谑曲改成了进行曲;作品106号贝多芬借用赋格与对立的慢速旋律对比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等。虽然此时的贝多芬个人生活非常不幸,加上双耳失聪,从而导致他创作量不大。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并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分析

1、鲜明的时代节奏

贝多芬一生坎坷,屡遭不幸,但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他通过创作音乐作品为理想信念呐喊。这些思想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号召人们摧毁封建制度的伦理观念,“确立富有正义和善良的人性,高度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6。其奏鸣曲如《月光》《悲怆》《热情》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中,最富有丰富时代特征的作品《悲怆奏鸣曲》,其创作经历了暴风雨般的革命时代,这是一个呼唤“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贝多芬的思想意 6 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识在这个时代中得到煅铸与提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这首奏鸣曲里,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 小调,4/4 拍子,作者以庄严而悲壮的慢板转辉煌又欢快的快板;第二乐章三部曲式,降A大调,2/4拍子,作者运用的是如歌的行板;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c小调,2/2拍子,作者用的是快板的回旋曲。整个乐曲都充满了蓬勃而优美的旋律,洋溢着狂喜的跃进节奏,大胆奔放的幻想展现着贝多芬革命式的激情。其中作品所刻画的汹涌狂暴的音乐形象鲜明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也代表了当时人民大众顽强的斗争精神。还有彰显着黑暗社会即将过去,光明必然到来的《热情奏鸣曲》,作者在第一乐章中以号角型的音调以及几个小节的急速热情的快板,构成了雄性的抒情乐章,表现了英雄在充满信心地向命运、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着殊死的艰苦卓绝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了时代潮流奔腾向前的气势。

2、强烈的戏剧因素

强烈的戏剧因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显著而独特的风格。:“贝多芬的奏鸣曲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戏剧性效果”7,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音乐时常给人以波澜壮阔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贝多芬擅于突破传统的转调手法,运用等音转换或减七和弦做突然的远关系转调,以增加戏剧性的因素。如他在《热情奏鸣曲》中,其第一乐章从第2 3 小节开始,用f 小调的V 级作准备,接一 7 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个V7/Ⅲ,并运其至b3Ⅲ级上到2 5 小节,紧接着他又以小主和弦Ⅶ7 /Ⅱ、Ⅶ/ Ⅴ作巩固,自然地由v 7 转调到b A 大调主和弦上,从而进入新调,由此在形成美妙的和声音响效果的同时又增加了戏剧性因素。

(2)是贝多芬还常用突强或突弱来

强音乐的戏剧性。如在《悲怆奏鸣曲》的引子部分,贝多芬运用强后突弱,在一开始的主和弦,到减七和弦,后面立即弱下来,给人强烈的戏剧冲突感;同时贝多芬为了造成紧张的气氛,往往在持续的弱奏后,出现突然的强音,如《第九奏鸣曲》作品1 4号之l 中,音乐在弱拍或后半拍上大量使用强音,以此来表现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和强烈的戏剧性。

3、丰富的哲理意蕴

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感受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这使得他的音乐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如贝多芬的《第3 1 首奏鸣曲》,这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一部奏鸣曲,其体现了作曲家在绝望中等待希望的强烈情感”8。在乐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贝多芬通过调性的变化来体现自己复杂的情感,比如乐曲开始降A 大调象征着对美好的向往;在第1 6 小节时第一个离调和弦D D 三四和弦使人感觉到迎面而来的紧张感,紧接着在1 8,1 9 小节作曲家运用了离调和弦与主和弦、属和弦的交替,从而 8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体现了其内心的挣扎,再紧随旋律的向上发展,左和弦也呈向上跨越进行,最低音是大字一组的F 1,最高音是小字一组的b1,中间跨越了大字1组,大字组,小字组和小字1 组,从而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最后贝多芬以明亮的C 音表现了对希望的憧憬。这种旋律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贝多芬情感上的丰富变化和思想上的乐观积极,从而显示出他独具一格的哲理性特征。

(三)、贝多芬奏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解放了钢琴奏鸣曲,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搭建了一座桥梁,晚期的五首奏鸣曲演奏技术非常的难,但是贝多芬绝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作,他是通过音乐的本体,通过技术做为构建音乐的手段来表现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创作。他将人的本性与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每一首乐曲都体现了巨人般的风范。他永远走了历史的前端,表现了时代的进步精神。真、善、美,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那些集痛苦、欢乐、幻想、友善、崇高作品每一首都到达了最高的艺术境界9”。而正是因为贝多芬音乐当中的真、善、美,才得到19世纪俄国“强力集团”艺术家们的一直推崇,在这些音乐家们的心中,贝多芬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最高代表。

1、演奏力度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幅度较大,变化较丰富,这使得他的奏鸣曲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而这与贝多芬在力度对比方面的完善与创 9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新是分不开的。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常常可以看到ff/fff或pp/ppp的标记,贝多芬喜欢用这样的力度的强烈对比,表现情绪的大起大落和内心的矛盾。例如《悲怆奏鸣曲》作品l,其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前半句用f 后半句用p,两种不同音型的变换加上强弱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力度对比。又如贝多芬早期在维也纳创作的《悲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4 \4 节拍,C 小调,其引子部分与尾声相呼应,并贯穿曲子的展开部分,以此突出贝多芬丰富厚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带有两种矛盾的因素,一种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压力,贝多芬借用厚重的和弦将其表达出来;一种是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他借用节奏匀称的和弦表达出来,同时还伴有高音区柔和的八度旋律。这两种因素反复较量,音区上的高低变化使其在力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尤其是在第四小节时,力度低沉、严谨的和弦,继而转为节奏鲜明的快板,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感情的重心,并奠定了发展的基调。因此在发展部分一开始,音与音之间急速推进,使得第一主题的感情显得热情奔放、起伏不平,给人一种紧张、迫切之感;而在进入第二主题时,贝多芬运用两个旋律来表达感情的变化,一个是降e 小调,使其富有轻快感,一个是降E 大调,使其以平淡、稳定的节奏感逐渐达到了高潮,在强烈的两种不同的力度对比中,第一乐章显得庄严而辉煌,从而传达出了悲怆厚重的主题

2、曲式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在曲式结构上做了许多完善和创新,其奏鸣曲的形式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各种规律,从而使奏鸣曲的形式真正做到了为内容和情感服务。比如贝多芬在乐章次序上的创新。众所周知,钢琴奏鸣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套曲,自身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结构:一般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的形式为:快板——慢板——快板;四个乐章形式为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第一乐章通常以奏鸡曲式写成。而贝多芬打破了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乐章次序,他为了使音乐形式变得更富有新意,而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和结构规则。如在奏鸣曲《月光》中,在第一乐章里,他把抒情的慢板替代传统的奏鸣曲式,再把富有积极性奏鸣曲式的乐章放在最后一乐章的位臵。在开头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由序曲开始,其旋律优美,节奏柔弱,第二主题、则由大调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主题与第一二主题呼应,最后在月光中,极富浪漫色调地将全曲结束。在最后一乐章里,贝多芬为了表达激烈的感情,将其创作为激动的迟到的奏鸣曲式快板,升C 小调,4 /4 拍,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题显得波涛汹涌,副部加大了控诉般的力量,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风雨中的雷声,刚强有力的旋律,在严整的形式下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同时,升c 小调分解和弦是第一乐章的基础,又是第一乐章的主部的核心,由此形成整个奏鸣曲的音调、调性、调式、和声方面的统一。

可以说,这种统一性与贝多芬对曲式结构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又如降A 大调奏鸣曲0 P。2 6,第一乐章没有用奏鸣曲式,用的是主题与变奏曲,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是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是回旋曲。虽然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奏鸣曲形式的乐章,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完全打破了乐章顺序方面的传统,从而体现了他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3、乐段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贝多芬乐段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曲式连接部的与众不同上。连接部是奏鸣曲式中的附属部分之一,是主部主题通往副部主题的连接部分,将相互对臵的两个主题在材料、调式调性及音乐形象等方面连接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连接部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表现出主题材料的积极发展,具有一定的展开性因素,在陈述结构上也相应表现出非方整性的特征。连接部的重要任务是调性的过渡和转换,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在原调(主调)中逗留的部分、实质性的转调部分、在新调(副调)上为副部做准备的部分。

在贝多芬之前的钢琴奏鸣曲中,一般的连接部结构都比较简单,仅仅采用一些经过式和补充式的写法,因此也只能起到单纯的连接过渡作用,不仅没有独立的主题,其调性转换也相对较少。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各乐章的连接部则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一改传统连接部简单且直接的过渡方式,使其在曲折且富有变化的同时还形成了相对的独立连接部主题,不仅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矛盾性,还使其奏鸣曲的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

(四)、贝多芬奏鸣曲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与价值

1、对传统奏鸣曲创作结构改革所做的贡献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 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 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他提出一个主题、一个副题,然后获得一个结论,结论的性质或是一方面胜利,或是两方面调和。他特别运用的赋格曲,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音响辩证法的足够理由,由于同一主题以音阶上不同的高度三四次地连续出现,由于参差不一的答句,由于这个曲体所特有的迅速而急促的相互追逐的演绎法,因而使硬性的奏鸣典型化成为表白情绪灵活的工具,形成了钢琴奏鸣曲的“贝多芬风格”10。罗曼〃罗兰描述道: “这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感情在这儿是一位强大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是在某一个片断或是音乐体裁的结构规律中寻求统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规律中获得统一。”

2、对创作重点改革所做的贡献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以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 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 239 个小节。

把姊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 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

(五)、贝多芬奏鸣曲对钢琴演奏艺术所留下的影响 贝多芬的奏鸣曲对后期的各种钢琴奏艺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突出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使得钢琴奏扩大音域和增强与扩大强弱音有了可能性

贝多芬赋予了钢琴奏鸣曲以巨大的思想、社会、情感容量,复杂的内涵要求扩大了奏鸣曲的形式。除了最早的六首奏鸣曲外,其余的都是为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钢琴而作。从第一首奏鸣曲作品2之1起,贝多芬就运用了F1(大字一组F)到f3(小字三组f)之间的全部音域。到C大调奏鸣曲(作品53),第一次出现a3(小字三组a),那是1803年。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贝多芬已得到了埃拉尔琴行赠送给他的加大键盘的钢琴,而这首奏鸣曲的音域和气势都从额外增加的音中得到受益。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又扩展到c4(小字四组c),作品81a更进一步出现降e4(小字四组降e),这意味着那时的钢琴已经有f4(小字四组降F)存在。低音区则扩展到C(大字一组C),共五个半八度。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直使用着尽可能宽的钢琴极端音区。另一方面贝多芬把当时不能演奏的音乐在乐谱上先保留下来,寄望于将来钢琴改进后再演奏,这可以从他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作品2-31第一章的84-85小节,作品53第一乐章的229-234小节。当时的钢琴是没有办法弹奏这些音符的。

2、踏板功能的开发与连音演奏法、歌唱式演奏法的运用

在锻造新的音响和风格时,贝多芬创造性地使用踏板,并且为这些用法增加了特殊记号。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比较细致的注入了踏板记号。当需要一种蒙上面纱般的音质时,当拍点音、和弦或琶音需要获得支撑时,当一个声音要突出于其周围的音符时,就会看到他的踏板记号。第一次亲自标明踏板的作品是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26)。全部奏鸣曲中写了踏板记号的地方,虽只是有限的几处,但弹奏效果之明显和强烈却使人惊异。如《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广板部分,有贝多芬所写上的踏板记号,这是十分必要的;乐章的结束部(第219小节起),贝多芬也写有踏板记号,听来犹如远处雷鸣,动人心魄。更奇妙的是这一乐章的两句“宣叙调”(143小节起和153小节起),贝多芬要求每一整句只用一个长的踏板,这就会造成声音的混杂不清,不少人因难以忍受,就早早地把踏板放掉或换掉。岂不知贝多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空谷回响似的混杂不清的效果。应该理解一点是:贝多芬时代的钢琴最高音都无法延得很长,那时的钢琴的延音性能比现代钢琴性能差。所以,我们在按照贝多芬的指示使用延音踏板时,耳朵的精细鉴别、手指的触健、音量的控制就很有必要了。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如何使用踏板从而更好地开发出贝多芬踏板音乐的内涵。

三、结语

贝多芬的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在前辈音乐家的基础上,将奏鸣曲做了许多完善,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还是在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创新和发展,把奏鸣曲发展到奏鸣曲音乐的新的高峰。因此,他的奏鸣曲有相当多的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提高演奏技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German Poet friedrich von schiller.许新译.《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世界,1998.10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Value Engineering.147期

3、庄璇《舒伯特与贝多芬声乐作品的比较》.黄河之声,2012年,第5期

4、侯萌萌《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研究,音乐

5、冯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刍议》西南大学,2011级硕士

6、郑霏,《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与演奏风格》华东师范大学,2009

7、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齐鲁艺苑,2009

8、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青岛大学,2009,硕士

9、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 延边大学,2007,硕士

10、把姊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 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

篇2: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弥久日新,越来越受到演奏者与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从其创作的背景、美学观念、旋律、和声、曲式的特征等几个方面,力图概括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基本线索与某些共性特点。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古典与创新;托卡塔;谐谑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几乎横跨了他一生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音乐创作话语系统的基本特点。其9首作品基本情况见下表: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呜曲的结构基本上是传统的,但在听觉上带给听众却是新鲜的。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传统曲式结构的守护者,他努力以自己的非凡创造力让传统曲式放出光彩。他甚至批判自己多年的好友米亚科夫斯基的创作拘泥于传统,小心翼翼,把作品弄得“光滑平整”。光滑平整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是格格不入的。

现就他的三首战争奏鸣曲作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第六章奏鸣曲

一乐章:Allegromoderato,4/4拍子,奏呜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三度双音锐利地动机式级进下行,性格粗野强悍又冷酷无情,副部主题是抒情性的、长线索的,性格是抑郁的,“陈述简练、没有华采。自然调式的旋律几乎没有和声支持,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展开部情绪由不断累积扩张至全曲高潮,效果是多调性的。再现部将二个主题作了高度浓缩,最后强奏主题动机结束。

二乐章:Allegretto,2/2拍子,E大调,是单三段式的加沃特舞曲。自始自终由左右手断奏的和声组成,这里面有作曲家一贯的谐谑风格。

三乐章:Tempodivaizerlentissimo,慢速的圆舞曲,c大调,9/8拍子。旋律有俄罗斯的民歌传统,旋律与和声都比较温情。

四乐章:Vivace,2/4拍子,回旋曲式但不典型,充满了动力,主要主题与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有亲缘关系。但风格是风趣调皮的,与一乐章邪恶残暴的形象迥然不同。

第七首奏鸣曲

一乐章:Allegro,坐卧不安的快板,6/8拍子,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以八度重复出现,有不详、不安之感,副部主题为小行板,拍子在9/8与6/8等拍子中变换,歌谣体曲调有些抑郁、悲哀,如遥远的模糊的回忆。展开部低音节奏相当狂野。再现部相当兴奋,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

二乐章:Andantecaloro6e,慷慨激昂的行板,3/4拍子。感情深沉。主题优美,与贝多芬的奏鸣曲二乐章写法有些相似,和声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切分节奏,让人联想到钟声,随后乐思递进涌动至高潮,最后再现钟声般的第一段,安宁、平和、幸福。

三乐章:Precipitato,猛烈的7/8拍子,是一首托卡塔般急速的终曲。节奏狂野,不协和音响也比较尖锐,乐曲一路狂飚猛进。然而有意思的是,乐曲结构却非常对称:ABcBA。第七奏鸣曲“受到批评家们无条件的热烈赞扬,他们肯定地认为,奏鸣曲的音乐充分表现了苏联人民健康的、目标明确的处世态度,在它那种威严的音调中想起的是祖国之声。”

第八首奏鸣曲

这是<战争奏鸣曲>中最抒情一首,作曲手法上采用全音音阶,曲式结构相对自由。

一乐章:Andantedolce-Allegromodera£0一An.dantedolcecomepirma—Allegro,B大调,4/4拍子,速度变化较多,不典型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优美宁静,副部主题稍带哀愁。展开部回到了作者喜欢的那种狂野野尖锐的效果。

二乐章:Andantesognando,如梦的行板,D大调,3/4拍子,变奏曲式。全曲始终弥漫着难以捉摸的如梦的意境,主要主题是小步舞曲风格的旋律。’

三乐章:Vivace-Allegro ben ma rcto-Andanti.m—Vivacecomeprima,B大调,12/8拍子,典型的回旋曲式。主要主题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塔兰泰拉的节奏热情又有些俏皮。

关于其9首奏鸣曲的旋律,在此我首先想引用普罗科菲耶夫前辈拉赫玛尼诺夫的看法。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是“作曲家主要的、迫切的目标”。普罗科菲耶夫的看法同他如出一辙,他在致前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赫连尼科夫的信中说:“我从不怀疑旋律的重要性,我爱旋律,认为它是音乐的最大要素,我多年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提高旋律的质量。找到一条能让外行一听就懂,同时又是新创作的旋律是作曲家最艰巨的任务,危险太多,可能流于琐碎或庸俗,可能是老调重弹,在这一点上,创作复杂的旋律的反倒容易得多。”

他的9首奏鸣曲中的旋律,整体上基本具有传统大小调的特点,从奏鸣曲的调性逻辑上能够看出普罗科菲耶夫与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俄国作曲家所实践的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了它。他的旋律既不甜腻又不俗气,喜欢通过重复来制造激情,而且作为主要主题陪衬的丰富的从属乐思同样如波浪呼应起伏。旋律运动方向常常是大跳的、长线条的,他喜欢在远离主音的音级上作点文章。然而,他的作品还是被人指责缺乏旋律性,这让他很是苦恼,但他却不想改变。“我不想戴什么面具,我永远希望我是我自己”,“探索自己独创的音乐语言,永远是我一生中的根本的优点。”

再看看他的奏鸣曲中和声语言的特点,他的和声总原则体现在“牢牢掌握古典和声的最根本思想和保持其具体曲式手段以及运用现代新和声技术的能力。”他以“新的手段丰富和声,而不是以新的手法排除旧的和声,是并用而不是取代。”他的和弦结构原则是在三和弦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他自己所要求的动力性与丰富性。在奏鸣曲中,他通常使用如下四种和弦类型:(1)普通的三度结构和弦;(2)复杂化三度结构和弦;(3)非三度结构和弦;(4)复杂化的非三度和弦。从他的9首奏鸣曲中看出他对和声的两种态度:其一,不协和和弦不一定要求解决到协和,它具有独立性。其二,和声的紧张性与和声的结构意义是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如在第六首奏鸣曲(op82)一乐章的结尾部分,他把三个A从大字二组、大字组、小字组按八度叠置,中间放一个大字组的bB,我们知道A音的八度重复造成的音响效果是绝对协和、纯净的,而添加的小二度bB音却又是极不协和的。与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语言相较,斯克里亚宾重视对和声色彩的追求。有时甚至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1912—19斯克里亚宾创作的最后5首作品,取消了调号,和声语言迷朦飘忽,它越过了勋伯格所谓“飘浮的调性”。甚至走到了无调性。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尽管相当大胆。但能看出来,它还是扎根在传统的土壤里,还是被约束在作品塑造的形象中,换句话说。它没有成为目的,仅是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他与他的前辈穆索尔斯基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穆索尔斯基的和声语言“大胆、新颖”却有些“粗糙”。

普罗科菲耶夫则显得训练有素。再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20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现代作曲的和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余年的.国外生活。无疑也给普罗科菲耶夫带来了一些影响。至少在如下两点上,普罗科菲耶夫是坚定的:即“不协和弦的解放”与“和声材料的个性化”。但他却不是一个砸碎锁链的先锋战士,他的奏鸣曲创作还不能说充分和集中体现了一切现代和声的特点。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他一生创作的一些共性特征,如古典与创新的品质:古典的线索源于幼年时代。耳濡目染其母亲在钢琴土演奏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培养了他良好的古典音乐趣味,这种趣味也渗透到他的创作中。他创作中的古典特征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古典主义的冷静、理智、平淡并不是普科罗菲耶夫想要与之靠拢的东西,新古典主义为了寻求某种“秩序”原则,转而向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时期的体裁求援。他与斯特拉文斯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人互相对彼此的作品持批判的立场。普罗科菲耶夫称斯特拉

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是“巴赫加上虚伪精神”。乌克兰克雷然诺夫斯基认为斯氏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调性、主调和声、节拍律动与乐句结构等几个方面。关于创新性,普氏曾说“它始于我和塔涅耶夫见面,他说我的和声平谈,从而刺激了我。”“这条线一开始是寻找和谐的音乐语言,然后演变成寻找语言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他的钢琴语言广泛继承了l9世纪钢琴音乐传统与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野性有力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他新颖的个性化风格。与俄罗斯钢琴学派相较。他的表述方式与传统俄罗斯钢琴学派多有冲突,诸如大量的nonleagato的触键、大跳音程、独特尖锐的节奏、相距甚远的两个声部平行等等。和声语言上的冒险拓展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势力范围。

托卡塔性是其钢琴奏鸣曲音乐语言乐此不疲的一种呈现方式,托卡塔加尖锐的敲击效果在9首奏鸣曲中极为常见。

又如谐谑性,他的奏鸣曲中带有许多诙谐因素——从善意的滑稽可笑到大胆的嘲弄讽刺。即使许多浪漫化的抒情音调,包括装饰音、叹息的小二度或者是一再强调的抒情模进,在他手中也能变成尖刻讽刺的手段,如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他还喜欢在创作中把连续的大跳运用到乐句中,以造成诙谐活跃的气氛。他弘扬了斯卡拉蒂、海顿古老时代的诙谐技术。

篇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在欧洲的钢琴奏鸣曲中, 贝多芬在初期一直遵循古典形式的创作方式, 但在其独创性的驱使下, 贝多芬开始挣脱传统束缚, 寻求更为自由化的创作方式。随着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 贝多芬的独创性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其奏鸣曲呈现出的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性, 最能体现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方面的天赋。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是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常用的大型、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在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下, 呈现出的古典艺术性尤为明显。众所周知, 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天才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一直被认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在音乐上的不懈追求加之天赐禀赋, 在其独创性下, 贝多芬纵情于寻找更加自由化的创作和演绎。与之前的钢琴家相比, 他的钢琴奏鸣曲呈现出更加扩大化的音域、更加明显的对比力度, 手指弹奏技巧明显提高, 同时其奏鸣曲曲构内部的对比更为突出。贝多芬挣脱传统束缚, 刻意求新到完全自由化的曲式结构, 成就了贝多芬完全自由化的钢琴奏鸣曲巅峰时代的到来。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艺术特征,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将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 也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的天才禀赋, 在其独创性下呈现出的钢琴奏鸣曲的内容与演奏风格的不同。

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现出古典艺术性。

在欧洲古典音乐中, 钢琴奏鸣曲是最为常用的, 也是最为大型、多乐章的作品结构形式。这个时期的钢琴奏鸣曲, 难以避免都带有古典艺术的特征。贝多芬也不例外, 其在3岁之前的钢琴奏鸣曲也印有古典艺术特征的烙印。在这一时期, 他遵照欧洲古典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其独创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1798年出版的Op.10, 就是贝多芬在尊重已有创作规则的前提下, 呈现出自己创作观点的作品。其中第四乐章更为完美地体现了高度创作性的头脑在传统乐章规则中的挣脱与纠缠, 并完美解决了表现主题的问题。

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逐渐走向非正统性。

在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中就开始呈现出其在传统束缚中表现出来的独创性。随着他天才禀赋的成长, 他迎来了其钢琴奏鸣曲的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 他想要摆脱古典形式的约束, 致力于改变奏鸣曲的形式, 开始使创作完全服从其想象力的驱使。在这一时期, 贝多芬的心理和生理更趋于成熟, 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逐渐走向非正统性。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非正统性的艺术特征, No.2, D小调是最好的例证。在属调部分, 它简短的引子和Allegro互为补充, 而当整个过程在第七小节被重复时, C大调却意外地成为开始。直至到了第二十一小节, 才有了D小调的完美段落。No.2, D小调更为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此时期的钢琴奏鸣曲趋于非正统性的特征, 也突出表现了他在钢琴奏鸣曲上非同寻常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现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性。

贝多芬在钢琴奏鸣上的独创性在前期只是显山露水而已, 但在后期, 他的这种创作上的独创性和受其想象力驱使的力度则表露无遗。贝多芬摆脱一切束缚,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美自由的表现。这一时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突出特点是:即兴性、深刻哲理性、心理探索性以及浪漫艺术性。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创作于1816年的《A大调奏鸣曲》 (Op.101) 更为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特点。在《A大调奏鸣曲》 (Op.101) 中, 贝多芬创作了一种在钢琴奏鸣曲中从未出现过的混合风格、慢速引子和奏鸣曲快板乐章, 其中展开部分包含了一首赋格。《A大调奏鸣曲》 (Op.101) 因其独有的混合风格, 被称为对位协作方面最为神奇的作品。

三、小结

篇4: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在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有两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命名的,《悲怆》就是其中之一。悲怆奏鸣曲作于1799年,英国著名的音乐家路易·肯特纳认为“《悲怆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演变中是一个重要阶段。这在这首奏鸣曲中,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已经消失。由于生活经历的阴暗面,过去他在青年时代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力量已让位给一个成年人的感情,他逐渐陷入于经常的悲剧情绪中”。这种“悲剧情绪”不单来自于他已开始感到的耳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艺术家,他独立的个性愈益强劲的萌生与发展起来,于是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人际及至他自己发生冲撞与矛盾。贝多芬在自己的纪念册中曾写到“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悲怆奏鸣曲》的诞生,是伟大的音乐家作为生活在世纪末维也纳的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历程进入到一个崭新成熟阶段的艺术再现。

许多演奏者看到这首奏鸣曲的名字,再看到第一乐章引子上所标记的Grave(壮板),会以为演奏情绪应该像葬礼进行曲一般。其实不然,这首作品在首次出版时贝多芬曾为其定名为《激情大奏鸣曲》,这个名字对我们掌控整首作品情绪基调是有指导意义的。事实上,本首作品除了第一乐章的引子外,我们很难从音乐语言中体会到“悲怆”,更多的是像火一样的激情、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应该理解为可能随时会爆发的被压抑的情绪。作曲家通过小调性的引入,附点节奏的运用,和旋进行在模进的方式下逐步推入到减七和弦,来表达情绪上的愤慨。这种手法与贝多芬中后期作品《爱格蒙特》序曲是异曲同工。演奏者在弹奏这部分时,一定要把握节奏,不能过于随意,同时要注意这里的主要和弦追求的是音色上厚重与深度。在第四小节最后两拍一串清晰华丽的过度跑动,将乐曲由c小调引入降E大调,这时的音乐情感披上了祥和安宁的色彩。在演奏这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部小指的旋律,就像交响也团中的长笛与双簧管一样悠扬,而低音声部像一幅图画的背景颜色,不安而躁动的情绪一直隐藏在这如歌的旋律之中,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直到引子进入至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出现。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童年》第十一章中,写出他的母亲弹奏这首作品时所给予他的强烈印象:“她弹起了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我感到一种悲哀、沉重和阴暗”。可能托尔斯泰指的就是这一段引子所给他带来的第一印象吧。

《悲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情绪突然改变(Allego di molto econ brio),灿烂的急快板与壮板的引子部分的音乐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可以理解为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种大跨度的情绪对比是贝多芬的一个音乐特征。第一主题突出了蓬勃而出的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下声部以高速的震音作为铺垫,一次又一次的模进发展就像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充分的表现了贝多芬式的激情,表现出交响乐般雄浑的气势,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贝多芬的音乐情感表现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作用。第二主题沿用了第一主题的速度,使激动的情感一直继承下来,而由小调转入大调的调性处理使得第二主题增添的明快,具有一定田园般的风格。因此,演奏这里的是时一定要强调手指对旋律跳音的控制,使之轻快,明亮。就像是狂风暴雨后的天空闪现的一丝霞光,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在经过两个逐步加深力度的音阶跑动以及第一主题旋律部分的切入,使乐曲重新回归到沉重的引子动机,加深了压抑而凝重的情感。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继承了呈示部的写作手法,但调性上的不稳定与和声不协和的处理手法,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冲突,就像是浑沌的现实生活使我们无从适应、无法摆脱。从乐曲第139小节~196小节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演奏者在发展部分一定要把握每一句旋律的逻辑性、矛盾性,将旋律充明确的勾勒出来,同时要将代表复杂情绪的强弱关系和声关系表述清晰,合理的安排好每一乐句在发展部所承担的情感表达,这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我们可以将此段像叙事曲一样表述出来。再现部出现在第197小节,与命运的抗争(第一主题旋律)再次出现,为我们的困惑指引了方向,号召继续抗争下去,第一乐章最后一个乐句要弹奏的果断有力,拍子要稳,不要做任何的节奏变化。本句预示只要不断地抗争,光明、自由的生活就一定会实现。

痛苦和期望,沮丧与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第一乐章中得到了鲜明、形象的反应,这首作品虽然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已经鲜明地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的戏剧性、交响性以及英雄性的基本风格。

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Adagio cantabilc),有本章是贝多芬优美的慢板乐章之一,其风格非常接近德国民歌,曾有人将之改变为合唱作品。流淌在降A大调上如歌的旋律,宁静朴实的风格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第一乐章是一种抗争,那本章就是享受抗争胜利后的祥和生活。在本章节,很多演奏者认为比起第一乐章的技术难度容易得多,但笔者认为,要演奏好第二乐章并不简单,要对音乐的和声功能走向做到清清楚楚,更要有较为深厚的手指独立控制能力和音效想象力,因为本章节的速度虽慢但音乐表现更为细腻。外声部手指的控制,右手上声部的下键要藏势而不缺乏厚重,同时要兼顾乐句气息的流动;内声部手指的控制内敛而平静,就像背景色一样不突兀而又能表达出整体的情绪基调;低声部手指仿佛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的拨弦;踏板的使用根据曲式段落情感的发展细致的划分层次。贝多芬将对生活的憧憬化成一个个音符,让它们温暖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Allegro)回旋曲式,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回旋曲式特点和戏剧性结合的终曲,音乐富有急切的渴望,同时具有浓郁的歌唱性。因为回旋曲特性的原因,使得每一次主题的发展都有不同含义的变化。生机勃勃的主题旋律不断发展为轻巧的、牧歌般的、暴风骤雨般的音乐语言,仿佛人们在不断探索追求着田园般的幸福生活。第一发展主题非常具有田园般的色彩,尽管在其中包含了一些利用反复的三连音所体现的斗争场景(33小节~59小节),本段的弹奏重点是手指对旋律音色的把控,要将每一个旋律音处理的晶莹剔透。第二发展主题是用了复调创作手法来表达一个类似于圣咏的合唱段落,要注意这一段多个声部的相互呼应,每个声部的歌唱性都要一一展现出来,随后经过一大段落非常俏皮的下行手指调音,逐步演化为躁动不安的音乐色彩,本段最难做到的是每种情绪之间转换。可以尝试将每个代表不同色彩的乐段单独拿出来进行色彩弹奏训练,再融会到一起来强调鲜明的音乐戏剧性。第三发展主题是由第一发展主题与第二发展主题演化得来的,它继承了歌唱性的本质,又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悲怆的第三乐章并没有像第一乐章具有交响乐的激情,也没有凝重的压力覆盖。更多的对田园般生活、自由生活的向往。

《悲怆钢琴奏鸣曲》体现了贝多芬在18世纪末其音乐风格逐步走向成熟,它是体现贝多芬个人音乐风格的一个伟大作品,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贝多芬在音乐中创造了一个“贝多芬”。阿斯特·奥尔加曾说过“悲怆奏鸣曲皆是对过去的埋葬,也是对未来的庆幸。这部作品比贝多芬所写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似乎更能预示新世纪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

[2] 阿斯特·奥尔加.贝多芬一生[M].

[3] 菲利克斯·胡赫.贝多芬[M].

[4] 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

篇5:浅论贝多芬奏鸣曲

摘要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完成于1804年,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华尔斯坦伯爵,所以这首作品也叫做《华尔斯坦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作品之一,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钢琴奏鸣曲。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视角,试图解读贝多芬作品的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从而更好的发现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价值,并渴望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演奏,体会

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uonare意即发响)。13世纪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波恩时期他的一位庇护者和挚友、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华尔斯坦伯爵所作。出生于波西米亚的伯爵比贝多芬大八岁,在1787岁至波恩和贝多芬。在贝多芬年轻时,他就认清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是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热烈支持者,给予贝多芬充足的经济支持,并送给贝多芬新的钢琴,而这架钢琴更加的灵活,可以快速的弹奏跳跃的声音,也能够弹奏出和弦的颤音与震音,贝多芬很可能为要试验并发挥其出色的本能,运用了他的全部写作技艺,创作了了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黎明》,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大自然光辉的景象。

(二)作者简介

维希·凡·贝多芬(1700-182),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与海顿、莫扎特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R.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贝多芬出生十德国波恩城的贫民家庭,很早就显T出了音才能,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枪》《热情》等。他一生坎坷,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持“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写下了不朽的《第九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风格和音乐特性

(一)风格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这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乐章,主题旋律描绘出细腻生动的形象,赋予给它一个丰富的内涵,旱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有养独特的风格。

主题的节奏,在轻柔的低音旋律,表明自然即将到来。然后在高音区出现快速的旋律,像清晨鸟儿欢鸣,在泉水流淌。音乐强调高低音的对比度,采用两种有力的对比来展现两种不同的气氛的感觉,同时,优美的音色的组合,优美的线条清晰流畅。主题旋律的幅度非常大,给人一种闪烁的感觉,它以广阔的气氛和灿烂的色调组和微妙的和谐乐章,从开始到结束在整个运动,音乐描绘了一幅黎明微微的画而,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场景。接养,第_个主题出现在主题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民间小调,它与C大主题形成三度的关系。由此音乐变得更加热情和稳定,并使得主旋律形成羡慕的色彩、情感和形象的对比。

主部主题的旋律缩减后在出现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旋律、节奏、力度、和声、色彩等各方而进行各种变化,增强了音乐的活跃气氛,造成乐思发展的积极动力。在动机的高音的主题被压缩,突出旋律和节奏紧凑,形成一个强大的动力。减少的旋律是贝多芬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在高低音来同地跳跃的动机再次出现时,旋律给人紧迫感为湍流,鸟儿歌唱争先恐后。在主部与副部的主题调性的不统一,按照奏鸣曲一般原则,再现部分的主、副部主题在调性上应取得一致。这首奏鸣曲是个例外,由于副部主题部分的变化,连接部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音乐思维发展的另一阶段,而不是简单地“重复”。

(二)音乐特性

《黎明》的音乐特性我们以它的第一乐章来分析,第一乐章是非常独特的奏鸣曲乐章,充满戏剧性,具有协奏曲一样的华丽的风格,整个作品就是情感的碰撞,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具表现力和最具丰富情感的乐章。从整个奏鸣曲乐章来看,第一乐章整体的情感是属于雄伟的、庄严的、阳光的,表现的有黎明的自然风光景象,也有黎明前的黑暗,代表着黎明的戏剧性形象也是贝多芬矛盾情感的爆发与抒发。在整个奏鸣曲中,第一乐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为作品的情感奠定了基调,也为情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从其音乐中逐渐的引申出了整个作品情感。

三、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结构和技巧运用

由于“黎明”的旋律主要出现在第二乐章,而第二乐章前有

一个简短的序奏,所以下而我将重点分析这两部分的曲式结构与技巧运用。

(一)序奏曲式结构

以序奏为例,序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乐章,而木质是第二乐章的导入部,单二部曲式,F大调,6/8拍,慢板。短短的二十八个小节里蕴涵了无穷的深意:朦胧暗淡,有着一种幻想的沉思和庄严的宁静。此序奏A段是以附点的大跳音型为主,左手浑厚低沉的八度和右手带附点的大跳进行,缓慢并以极弱的演奏,表现出一种安静,如梦境般的美。B段是以A段的基木音型变化发展而来,新出现的连续小切分模糊了拍点,更加增添了幻想和憧憬的意境。A'是第一部分装饰性的变化再现,右手大跳音程的幅度更大,左手织体更加丰富,随着内心情绪的增长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戏剧性的高潮。在结尾处,柔和明亮的右手长音像远处传来的牧笛声,预不着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乐场而的出现。

(二)技巧运用

这一乐段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乐句线条长和力度对比鲜明的特点,谱而上无处不在的大小连线与力度标记显不出了作者在这力一而极高的要求,力度表情标记是作者写给演奏者的话,只有按照谱而所给记号精准的演奏,才可能与距离作曲家的创作初衷更近一些。乐句是音乐中的呼吸,把握好乐句的起落是关键,第一大乐句即A段,(1-9小节)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两小节为一个层次,以PP为起点,随着音高音量及感情上层层递进,在第6小节时达到sf,再缓缓落下,以PP结束。弹奏时,对十力度的控制要注意触键时的速度与深度,虽然很弱但也要缓慢地把每个音弹到底、弹扎实,随着力度的加大那就要借助手臂甚至是腰部的力量把音乐推向高潮。在乐句中不停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应格外注意,它的存在虽然使音响暂时停卡了,但音乐中的意境和感情仍然在继续,休止符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如果练习时一看到休止符便潦学地把手抬起,那么,音乐的连贯性就会被打断,情感的起伏与音乐的流动更是无从谈起。同时,踏板的转换必须要干净利落,不能将前音的音响延留到休止符处。第二大乐句即B段,(9-16小节),是序奏的主旋律。这一乐句的开始与上一乐句的结束在同一小节,音域的降低与突强的力度标记使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乐句是由四个小乐句组成,是根据音区的变化和力度表情记号的转换来划分的,所以,它们之间的对比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小乐句是在C,D音突强后迅速减弱并收住。第二小乐句是从11小节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开始的,整体音域提高且力度很轻,与前一句形成较大反差,就如两个人在-应一答的对话一般。弹奏时,应注意节奏,不能囚为是另一句子的开始而在连续的一六分音符上有所停顿,并要迅速转换思维和触键力一式,只用指尖轻柔的弹下琴键的二分之一深度即可,甚至可以弱到似有似无,在演奏B段时应重点弹奏出音乐的层次,要使音乐具有立体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平而上。

总结

在《黎明》的第一乐章中,作者描绘的就是大自然曙色初现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音乐表演者来说,一定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勇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文学、绘画、摄影还是戏剧等方面都要涉足,不能仅仅埋头练技术,若不能热爱自然,没有细腻的情感,则不能体会大自然所带给贝多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

篇6:贝多芬第五奏鸣曲曲式分析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用心品读贝多芬范文 下一篇:技术优势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