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精选8篇)
篇1: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名句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7、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0、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1、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7、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25、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7、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2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1、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2、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4、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5、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3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9、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4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6、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5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篇2: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是:“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结交朋友的尺度和标准。的确,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很正直的朋友。”可见,有几个“有德之朋”非常重要。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好的朋友,他们的好习惯就会影响到自已,使自己的坏习惯慢慢消失,而且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马克思跟恩格斯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所以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是一对“有德之朋”,所以他们之间才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相反,整天围在一群“无义之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一些坏习惯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自己也会被传染,一些小偷成群结队的去偷东西,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篇3: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品读经典边塞诗,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民族精神中的灵魂就是爱国主义,学生通过品读古诗,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指导学生吟诵边塞诗,可以使学生感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的显著特色是具有奔腾澎湃的爱国热情,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诗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正确认识唐代边塞战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四句诗所描写的内容。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接着,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边境的荒凉。第四句是写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接着,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第一、第二句所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第三、四句中所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通过吟诵边塞诗,可以让学生感动于战士们的勇敢豪迈,感受到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并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从小立志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
二、品读经典山水诗,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当今学生中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已迫在眉睫。品读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在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诗人感怀山水的诗词歌赋。他们遍览祖国名胜山水,写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读不尽悠悠的人文情怀,以诗歌赞美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李白所写的山水诗清新明快,洁净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出色地塑造了祖国山水的美好形象。例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首山水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读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山水诗流畅、质朴、清新,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指导学生去吟诵这些优美的山水诗,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之余,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解各种民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从而使每一名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三、品读经典离别诗,引导学生做个有情有义的人
公民人格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帮助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品读古诗,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有情有义的人。古诗中的送别诗常常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描写朋友或亲人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让学生诵读送别诗,就要让学生感受送别诗中的那份意境,感受诗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意。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就是《游子吟》。这首诗是通过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写慈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最后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以及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着重让学生走进母爱子、子爱母的感人瞬间,联系自己和母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让学生从小学会爱自己的母亲,感恩于自己的母亲。通过吟诵送别诗,学生充分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体会到诗中朋友、母子间的深情厚谊,让学生明白要珍惜身边的好朋友,孝敬父母,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篇4:中华传统美德
在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系注重身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马来语和国际语言英语,而华语,并未受到重视,并未规定为必修课。幸好,我校推行三语并重,即便一周内华语节只有五堂课,也不影响我对母语的热爱,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诚,反而使我对华语节格外珍惜。今天的华语节,老师教了我们新的名句,那就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和“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借着这两句名句,老师向我们说起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就是八德,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当中,老师重点强调的,便是孝和礼。
孝,是孝顺,乃中华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应具备的德行。孝顺父母,是为子女所应尽的责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可谓比天高,比海深。而我们即便穷尽此生,也无法回报他们,只能尽自己的责任,孝敬他们,使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会孝顺报答自己的父母,倘若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没有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我们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而我们要时时刻刻孝顺父母,,免得等到父母离去后才后悔,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礼,是礼貌,是维持社会安宁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而孔子所推广的儒家学说更是将“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便是“礼”。身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见到老师时要敬礼,身为子女,我们应该尊敬父母,父母责备时不要顶嘴。礼,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亦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奉行的品德。
华语课中,教会我的,不仅是语法和语文知识,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便我身在马来西亚,即便我是马来西亚人,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母语的热诚不会因此而改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我会一辈子牢记与实践。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华夏文明,不曾被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所淹没,未来,它将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传承下去。爱你,中华文化。
篇5: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3.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 轻诺必寡信。――《老子》
6.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7.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篇6: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2、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7、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8、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9、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易论第九》
10、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6、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佚名
1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0、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21、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3、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2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篇7: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腾公天下》
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论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天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光《报任安书》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篇8: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章:
关于开展“创建和谐寺院”及“弘扬爱国爱教传统 共建和谐清苑”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02-19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02-19
传统美德的免费教案02-19
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02-19
继承爱国传统范文02-19
爱国演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02-19
创新亲子游戏02-19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诚信02-19
继承爱国传统论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