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关键词: 膝关节 脱位 外伤性 损伤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精选十篇)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患者15例,患者均在术前行X线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肌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3]。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4.28±7.5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交通事故伤9例。其中9例患者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及内侧副韧带(MCL)损伤;4例ACL、PCL及外侧副韧带(LCL)损伤;2例ACL、PCL、MCL及LCL损伤。[4]

1.2治疗方法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常规膝关节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关节、穿刺抽取积血及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住院后2周行一期手术。具体方法如下:(1)一期手术:15例患者于关节镜下行PCL重建术。其中有12例断端位于侧副韧带起止点,锚钉固定于骨质上,线端缝合侧副韧带的起止点;断端位于侧副韧带中部的有3例,直接原位褥式缝合。(2)二期手术:术后4~6个月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当患者膝关节屈曲>90°时,存在前方不稳时进行二期修复。(3)术后处理: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程序,一期术后局部采用冰袋冷敷,对于MCL和LCL同时损伤的患者于完全伸膝位用支具固定,术后固定3~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二期手术后患肢用支具固定于膝关节屈曲20°。术后当天就可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3~4周后进行伸膝功能锻炼。6个月内不得进行体育活动。记录不同时期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4]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两次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为(93.5±5.2)分,与术前的(26.4±5.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经过穿刺抽吸后均有所改善;二期手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35°。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关节僵硬。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

3 讨论

膝关节脱位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待发现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膝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是及时复位的关键[5]。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患者通过X线片、MRI、肌电图以及患者体征就可确诊,但是对于有些可以自行复位患者更要重视潜在的神经、血管损伤。

膝关节脱位常常由运动损伤、高处坠落伤以及车祸伤等引起,并且还常伴有神经损伤、半月板、韧带结构以及腘血管等重要结构损伤[6]。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不仅要达到在外关节韧带修复重建后制动以利于其愈合的效果,还要避免膝关节粘连的发生[7]。分期手术刚好能达到这两种效果,一期手术包括关节囊、神经血管的修复以及关节外韧带重建,术后固定3~4周拆除石膏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待4~6个月后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相关研究表明分期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创伤小;(2)由于早期对关节内结构的干扰较小,能够避免发生关节粘连及关节滑膜炎的发生;(3)能够以最短的时间修复损伤的韧带结构;(4)能够避免PCL和ACL同期免重建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而导致的MCL或LCL愈合效果不佳。

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两次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且没有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一期手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经过穿刺抽吸后均有所改善;二期手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35°。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关节僵硬。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

综上所述,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恢复其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可以避免手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及膝关节急性,而且还避免了一次手术创伤较大导致的关节粘连,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入院后进行一期手术修复,术后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锻炼,46个月后行关节镜检查及韧带修复或重建术。观察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为(93.5±5.2)分,与术前的(26.4±5.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关节僵硬。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结论 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能严格把握治疗时机,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伤性膝关节脱位,韧带损伤,修复重建,分期治疗,关节镜

参考文献

[1]陈志伟,刘春磊,杨乐忠,等.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2):225-228.

[2]谢金元,王志烈,王军海,等.外伤性膝关节脱位临床治疗分析.实用骨科杂志,2013,20(2):183-185.

[3]凡有非,廖中亚,王小合,等.一期关节镜下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67-1268.

[4]席刚,张民,王祥猛.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研究进展.实用骨科杂志,2015,22(6):525-529.

[5]邱俊钦,林任,林伟,等.膝关节脱位多韧带损伤Ⅰ期修复重建的临床观察.中国骨伤,2015,28(12):1095-1099.

[6]李进取,王文波.膝关节脱位多韧带损伤临床研究进展.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4):254-257.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2

【关键词】外伤性;脱位牙;即可再植;固定;效果

外伤致前牙完全脱位在口腔科急诊中较为常见,好发于7~11岁儿童,若及时就诊且脱位牙体完整,可即刻行再植以保留患牙。以往临床采用诸如钢丝结扎固定脱位牙和邻牙,但該处理存在钢丝损伤口腔黏膜、牙龈组织等问题,诱发感染,且美观效果差。对此,本文研究了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脱位牙与邻牙处理的可行性和效果,随访发现较钢丝结扎固定处理整体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系外伤致牙完全脱位的32例40颗行即刻再植资料,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7~35岁,平均13.5岁。牙脱位离体时间:<2h 11颗,2~8h 29颗。全部脱位牙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撕裂。

1.2 方法 ①脱位牙处理 术前对脱位牙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然后置于庆大霉素溶液10 ml中浸泡10~15 min保存备用。②牙槽窝处理。常规局麻后用生理盐水和3%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受损牙槽窝,确保牙槽窝内充满新鲜血液,忌搔刮。对牙龈撕裂先行对位缝合,对伴有牙槽骨骨折先行复位后再缝合牙周组织。③牙再植复位。将脱位牙依原脱位方向逆向植入原来牙槽窝,轻轻加压复位,恢复生理性咬合,并适当调整。④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处理。挑选再植牙附近2颗健康牙作为基牙,对基牙和脱位牙唇面切缘与中1/3交界处酸蚀1min,待清洗干燥后,隔湿,涂布粘结剂,光固化复合树脂和消毒后的弹性结扎丝固定形成夹板光固化固定,光照50s并打磨抛光。术后2周内行根管治疗。初次复查为术后1周,对根尖未形成患牙,脱位离体时间<30 min患者作常规牙髓活力测定;对根尖已形成患牙,脱位离体时间>30 min患者行牙髓治疗。复查时间为1个月、6个月和1年。

1.3 复查效果评定 显效 无自觉症状,牙齿无松动,无叩痛,X线片显示牙根无吸收,牙周膜清晰,牙周骨质无破坏;有效 无自觉症状,牙松动I度,无叩痛,X线片显示牙根有轻度吸收,但吸收未超过根长1/3;无效 发现松动,咬合功能差,牙松动Ⅱ~Ⅲ度。有叩痛,X线片显示牙根吸收明显,超过根长1/2。

2 结果

2.1 40颗患牙再植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行X线片和牙髓活力测试)结果统计情况,如下表1.

表1 40颗患牙再植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结果及效果情况

复查期疗 效(n)成功率(%)失败率(%)

显效有效无效

1个月143--------

6个月3103

12个月484

合 计8221075.0(30/40)25.0(10/40)

注:疗效评定为“显效”和“有效”认定为再植成功。

2.210颗牙再植失败中6颗牙系外伤后3个月出现根吸收,牙位离体时间超过2h。但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4周后拆除未现树脂松动迹象,亦无继发牙龈炎情况。

3讨论

正如前面所言,在口腔科急诊中常见外伤性完全脱位疾病,且以7~11岁儿童居多,因此及时治疗恢复牙齿功能,同时保持接近自然牙的美观度是牙外伤脱位手术治疗方向。一般来说,外伤致前牙脱位经清洗消毒处理后再置入原先牙槽窝可实现保留患牙目的,且可恢复牙功能。有文献报道,临床脱位牙再植成功率最高可达89%,而再植失败主要由于牙髓坏死和压根吸收[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再植成功率为,与文献报道较为接近。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成功率的因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3.1牙龄和就诊时间牙龄短意味着牙列稀疏,牙冠短小,尤其是前牙稳固性差,在外部撞击下易出现牙脱位,这也是为何7~11岁儿童是外伤性完全牙脱位的主要年龄群。不过牙齿牙龄短的,同样意味着其根尖孔发育并未完全,根管粗大,血运好,因此牙周膜和牙髓里的血管重建能力强大,若即刻行再植处理,脱位牙牙髓仍可保持较好的活跃度,及时复位甚至可以免去根管治疗。而外伤致牙脱位后,离体牙时间超过2h,此时牙髓变形坏死几率增大,这会降低了再植成功率,而且在只能行体外根管治疗和搔刮根面处理,术后仍会出现牙髓坏死继发根尖牙周炎,预后普遍较差。本文研究结果被评定为“优”的患者均为年轻患者,且牙离体时间<2h,而10例再植失败患者中6例离体时间>8h。

3.2外伤脱位牙再植术。再植牙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出现牙吸收,或手术未处理好牙吸收问题。因此,外伤完全脱位牙手术的根本原则是控制牙吸收,目前根管治疗是有效的处理方式,通过牙髓活力测试牙髓坏死情况以作出及早行根管治疗判断,吸收处理掉坏死牙髓。另外,从年龄上看,年龄越大,出现根吸收情况越早。分析原因可能年龄小,根周膜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再生能力强[3],这与前面提到的年龄小患者建议即刻行治疗的道理一致。在手术方式选择上,由于脱位牙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稳定固位和防止咬合创伤,本文考虑到传统的不锈钢丝结扎固定术存在易发生咬合创伤和诱发基牙和患牙牙龈炎,不利于口腔卫生等弊端,提出了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代替钢丝结扎固定的可行性,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消除了钢丝固定给患者口腔黏膜带来刺激,保证了口腔卫生,而且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本组资料显示,再植成功率高达75.0%,且光固化复合树脂夹板拆除时未现树脂松动迹象,亦无继发牙龈炎等情况,患者口腔状况良好,提示此固定疗法具有可行性,建议临床作进一步研究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德芸,史宗道.外伤全脱位牙自体再植术的临床观察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7(19):418-419

[2] 许丽萍,朱晓珍.脱位牙再植术的临床观察[J].武汉大学报医学版,2010,5(11):95-97

[3] 陈炳煜,程付良.光固化树脂夹板固定法治疗外伤脱位再植前牙[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3(32):72-75

姓名:贾艳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73年8月15日 籍贯: 河南省周口市 民族:汉 职称:主治医师 学历:本科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的36 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1 年8月—2014 年8 月期间收治的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 所有患者经CT、MRI等检查和诊断均符合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诊断标准[3]。 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5 例, 年龄21~49 岁, 平均年龄 (36.2±5.1) 岁。 脱位原因:其中交通事故伤23 例, 高空坠落伤8 例, 运动伤4 例, 打击伤1 例。 所有患者均变现为患肢肘关节畸形, 局部红肿胀痛, 肘关节活动受限明显, 尤其是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完全受限。 排除标准:①排除既往有尺桡关节外伤患者;②排除合并感染、严重骨折等患者;③排除损伤神经、血管的患者等。

1.2 方法

1.2.1 评估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 前臂旋后90°, 肘关节水平伸直为拍摄正位;肘关节屈曲90°, 前臂中立位大拇指垂直向上为拍摄侧位。 对患者进行标准尺桡骨正侧位X线拍摄。 根据X线片图像桡骨头、肱骨小头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判断脱位情况。 对脱位部位进行神经血管功能评估, 尤其是肱动脉正中神经, 在手法复位时容易嵌夹。 观察脱位部位是否出现肱骨骨折、桡骨骨折以及冠状突骨折等状况。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取仰卧位, 于臂丛麻醉下行手法复位治疗, 助手双手握住患者患肢上臂, 另一助手同样姿势握住患肢前臂, 使患肢处于解剖位, 并沿上肢纵轴拔伸牵引。 屈伸肘关节呈90°, 术者拇指按住桡骨头, 使前臂呈旋前位, 另一拇指按压桡骨小头内侧, 在周前外侧隆起部位按压, 直到听到“咔嚓”一声, 表明复位成功。 再次复查X线保证复位成功后, 取患者前臂旋前位, 肘关节屈曲90°, 选择2 mm克氏针钻并贯穿桡骨至尺骨横向位置, X线透视满意后石膏固定, 6 周后拔出克氏针。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个月, 观察腕肘关节功能、 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 腕肘关节功能采用Cassebaum评分进行评估, 优:伸肘15°至屈肘130°;良:伸肘30°至屈肘120°;可:伸肘40°至屈肘90~120°;差:伸肘40°至屈肘<90°。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评估疼痛情况, 满分10 分, 分值越高, 疼痛越剧烈。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分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满分100分, 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腕肘关节功能

治疗后患者腕肘关节功能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见表1。

2.2 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

治疗后患者VAS、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上尺桡关节由尺骨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组成, 在肘前臂轻度旋前、内翻屈肘时, 前臂受到外力冲击, 在桡骨小头和尺骨桡切迹间产生侧向力, 由于肘关节有倾角存在, 在前臂屈肘旋前位时尺骨轴冲击力的内分力使肘内翻, 进一步增加了桡骨小头脱位的可能。而当受力大于关节承受范围之外, 会引起桡骨小头韧带断裂, 导致关节脱位。 既往研究显示[5], 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前臂旋前力度较大而引起上尺桡关节不稳定造成。 上尺桡关节的稳定因素包括前臂骨骨间膜、肘关节囊以及环状韧带, 而前臂旋前会使骨间膜松弛, 导致稳定因素下降, 在外力作用下, 导致环状韧带断裂, 最终引起上尺桡关节脱位。 尽可能早的治疗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是保证预后的关键。

相关研究认为[6], 对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前臂旋前、旋后复位均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但旋后复位效果更佳。 该文对该院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前臂旋后复位后, 采用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 以克氏针进行固定, 术后配合功能锻炼, 结果发现, 治疗后患者腕肘关节功能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结果与郑丹等[7]研究结果一致。治疗后患者VAS、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表明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有显著效果,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结果与学者胡浩等[8]所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 术后配合功能锻炼也有效的促进了患肢的恢复,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腕肘关节功能,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并发症较少, 对临床治疗该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临床36例该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肘腕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腕肘关节功能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患者VAS、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外伤性上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腕肘关节功能,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上尺桡关节脱位,经皮尺桡骨固定,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福成.肘关节侧方脱位伴尺神经卡压1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4) :104.

[2]高德生, 王明忠.孟氏骨折合并下尺挠关节脱位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4) :309.

[3]杨辉, 唐三元, 唐天华, 等.上下尺桡关节陈旧性脱位1例并文献复习[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2) :181-183.

[4]党洪胜, 陈占峰.尺骨不愈合继发上、下尺桡关节脱位一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6) :622-623.

[5]孙丽颖, 田光磊.桡尺远侧关节脱位与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 (16) :1267-1270.

[6]熊家伟, 刘国辉, 成德亮, 等.尺桡骨骨折合并上尺桡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6) :436-437.

[7]郑丹, 许乐宋, 振宇.纯外伤性上尺挠关节脱位的治疗体会[J].工企医刊, 2014, 17 (4) :60-61.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4

结论 方丝弓托槽是一种稳固的年轻恒牙松动或脱位固定方法。

【关键词】 年轻恒牙;牙外伤;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49-02 中图分类号:R 781.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5

外伤致使牙齿松动或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这主要是由于年轻恒牙牙根尚未发育完成,而且牙周膜具有弹性,水平外伤撞击常导致牙齿完全脱位[1]。外伤松动或脱位牙若处理方法不当可致牙齿缺失,影响美观,造成修复困难。儿童因牙萌出参差不齐,牙冠短小,固定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探求一种较好的年轻恒牙松动或脱位固定方法,我院对松动或脱位年轻恒牙采用方丝弓托槽方法结扎固定,并与常规的牙弓夹板固定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2010年来我院就诊的外伤松动或脱位牙儿童患者32例共51颗牙。其中男性21例共35颗牙,女性11例共16颗牙,脱位牙14颗,松动牙37颗,年龄8~12岁,外伤时间为20 min~24 h。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6例27颗牙,脱位牙7颗,松动牙20颗;对照组:16例24颗牙,脱位牙7颗,松动牙17颗。

2.材料①试验组:杭州西湖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槽沟为0.022英寸普及型方丝弓托槽,京津釉质粘结剂,0.018英寸的澳丝;②对照组:牙弓夹板。

3.方法 ①试验组:首先拍X线片观察外伤牙牙根及牙槽骨骨折情况,将脱位牙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较重时,用沾有生理盐水的纱布轻拭,不可刮牙根面,以免损伤根面的牙周组织影响愈合,再置于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溶液浸泡30 min待用,牙槽窝用生理盐水冲洗除尽异物及污物。然后将脱位牙进行复位或行再植术,复位至外伤前的位置,复位时尽量用最小的压力。复位确定咬合关系后,用37%的磷酸酸蚀脱位牙及相邻两侧至少2个稳固牙齿的唇面,以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0.022英寸的方丝弓托槽在唇面上,若牙冠特别短小者直接在唇面粘结颊面管。用0.018英寸的澳丝按患者牙弓形态弯制片段弓,选用0.25 mm的结扎丝连续结扎弓丝,弓丝末端回弯,避免刺伤黏膜,同时调GFDA4以解除咬合创伤。②对照组:拍片、复位、再植方法同试验组,固定用成品牙弓夹板,长度包括脱位牙及相邻两侧至少2个稳固牙齿,弯制成与患者牙弓相一致的牙弓弧形,用0.25 mm的结扎丝结扎固定夹板。

4.观察指标 固定2~3周后复查,记录牙齿的松动情况、牙齿伸长情况、牙弓形态、牙周情况等,并拍摄X线片以了解牙周愈合及牙根吸收情况。并于拆托槽时、3个月、半年、1年进行复查X线片,了解根尖情况。

5.愈合标准 患牙无不适,临床检查无叩痛,松动度小于Ⅰ度,牙龈正常,咬合功能良好,X线片示牙周膜性愈合或者骨性愈合,无明显牙根吸收。

6.统计学方法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患牙固定2~3周后,拆除夹板患牙松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牙弓形态理想上方丝弓托槽固定法优于牙弓夹板固定法,且牙弓夹板固定法更易造成牙龈炎和牙齿伸长。见表1。

2.两组牙根吸收情况比较 两组在2~3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牙根吸收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论

处在发育中的年轻恒牙,由于牙根较短,根尖尚未形成,牙周膜和牙槽骨组织疏松,当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造成牙齿松动或脱位。其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妥善的治疗、复位和固定是脱位牙齿良好愈合的保证。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牙弓夹板结扎固定,但该固定方法由于牙齿表面光滑、牙冠切端宽大、牙颈部细小,结扎丝可向牙颈部滑动,易造成固位不佳。

本研究将方丝弓托槽固定方法用于年轻恒牙外伤松动或脱位的固定,并与传统的固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应用方丝弓托槽固定方法,牙齿的无松动率达100%,牙弓形态理想为92.6%,牙无伸长情况为100%,牙龈炎患病情况为7.41%,与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方法比较,在牙弓形态理想、牙伸长情况、牙龈炎患病情况等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但对于牙根吸收,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

采用方丝弓托槽固定牙齿,其固定的位置在牙冠中1/3,不仅使牙弓受力点与支点几乎在同一位置上,使咬合力在第一时间得以充分分解,增加了抗力性[2],由于外伤牙及相邻组织的健康牙上都有托槽且弓丝嵌镶入槽沟后结扎固定,此段牙弓由弓丝连成一整体[3],又有适当的弹性,使咬合力均匀地分布在各个牙齿上,并有一定的生理动度,可从颊向,垂直向,近远中向三维控制牙位。本研究应用0.018英寸的澳丝弯制与牙弓形态基本一致的弓丝,与各托槽槽沟贴合,有足够的强度起支持、连接固位作用,有较好的稳固性,治疗后患者牙弓形态及颌曲线与伤前无明显改变。而且用方丝弓托槽固定,其托槽距离牙龈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易存积食物,有利于牙齿邻面及龈缘的清洁与自洁,有利于维护牙周组织健康,避免细菌滋生造成牙龈炎、牙周炎。从研究中发现,部分患牙固定后出现牙根吸收,均为脱位>2小时者,这与汪俊[4]的研究一致,说明牙根吸收与固定方式没有直接关联。

总之,采用方丝弓托槽固定外伤松动或脱位的年轻恒牙,患者护理方便、易清洁,无牙龈炎发生,同时避免用力不当造成牙根吸收或牙齿伸长,由于弯制的弓丝与患者牙弓形态一致,治疗后牙弓形态无明显改变,比较稳固,固位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固定外伤松动或脱位年轻恒牙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

[2]张继强.关于松动前牙固定的力学探讨[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2002,18(1):62.

[3]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

[4]汪俊,李成皓. 儿童外伤全脱位牙的应急处理与再植后的替代性吸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8,18(5):289-292.

(收稿日期:2010-07-06 修回日期:2010-09-06)

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52例治疗体会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10年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患者52例 (59颗牙),男35例,女17例;年龄7~14岁。其中上颌中切牙39颗,上颌侧切牙14颗,下颌中切牙6颗。根尖未发育完全48颗,根尖发育完全根尖孔闭合11颗。所有脱落牙牙体基本完整、外伤前无牙槽骨吸收、患牙保存良好,离体时间为15 min~2 h。体育运动和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

1.2 方法

1.2.1 再植前处理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患牙,污染严重的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10 min,尽可能去除牙根表面的碎屑及异物,保留根面的牙周膜组织。患牙放于生理盐水中备用。

1.2.2 牙槽窝处理及再植

常规局部麻醉,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用镊子轻轻去除异物及血凝块,不搔刮骨壁。伴有牙槽骨骨折的先进行复位,再轻轻地将牙齿放入到牙槽窝内,让患者咬小块纱布,使牙齿完全复位,缝合撕裂的软组织。

1.2.3 再植后固定

单颗脱位牙植入牙槽窝后,如果相邻牙齿稳固,用双股不锈钢丝行“8”字结扎固定。两颗或两颗以上牙脱位并伴有牙槽突骨折者,牙弓夹板行单颌固定或局部方丝矫正器固定。适当调磨患牙或对合牙,避免咬合创伤。

1.2.4 再植术后处理

应用抗生素5~7 d。若牙齿接触泥土,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漱口液保持口腔卫生,术后1周流质饮食,1个月内避免用患牙咀嚼。

1.2.5 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每周复查1次,检查牙松动情况、咬合、牙色,无特殊情况者2~3周去除固定装置。3、6个月及1年、1年半、2年复诊,对根尖发育未完成牙齿,若有牙变色、牙髓炎症状、炎症性吸收等,及时作根尖诱导成形术;对根尖发育完成牙齿,再植术后3周作根管治疗。

1.3 疗效评估标准

良好:牙色正常。咬合功能正常,无松动。无叩痛,X线片示牙根无异常透射区。较好:牙色稍暗,咬合功能较好,松动I度以内,无叩痛。X线片示牙根少许吸收,吸收未超过根长1/3。失败:牙色暗,咬合无力。松动Ⅱ~Ⅲ度,有叩痛,X线片示牙根广泛透射区,吸收超过根长1/2。

2结果

59颗患牙再植后,经1~2年随访观察:48颗根尖发育未完成牙齿中35颗良好,11颗较好,2颗因离体时间过长且有牙槽突粉碎骨折,1年后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动,给予拔除。11颗根尖孔闭合牙齿中5颗良好,3颗较好,3颗因离体时间过长及就诊前用卫生纸或干纱布包裹牙齿,半年后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动,再植失败。本组病例良好46颗,较好8颗,成功率为91.53%;失败5颗,占8.47%。

3讨论

通过对59颗脱位年轻恒牙再植术后1~2年的随访观察,大多数脱位牙得以保留,表明了年轻恒牙极强的生命力。影响年轻恒牙再植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离体时间

年轻恒牙离体时间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离体时间越短,患牙预后越好。牙根表面牙周组织的活性决定了再植牙是否成活[1],离体时间越短,活性牙周组织保留越多;离体时间越长,牙周组织变性坏死越多,牙根吸收和感染机会增加,而牙根吸收是牙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离体干燥15 min内的牙,再植后没有或仅有有限的根吸收;在0.5 h内进行再植,90%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而在2 h以上的患牙则有95%发生牙根吸收[2]。因此, 应争取时间尽早再植,以0.5 h内植入为最佳。本组病例中再植效果良好的40颗牙齿,离体时间均在0.5 h内。对于脱位牙离体时间较长或污染者,应浸入抗生素生理盐水中,但时间不宜过长,以10 min左右为宜,已经证实抗生素会破坏牙齿牙周组织。

3.2 正确的保存方式

牙再植愈合以牙周膜愈合最理想。要获得牙周膜愈合,保持牙周膜细胞生命力是关键,也就是脱位牙牙周膜生理环境很重要。当牙齿脱位后暴露在空气中,其正常的生理环境即受到破坏,牙周膜细胞坏死,牙周膜发生扭曲、变形。因此,对于脱位牙无条件立即复位,应将患牙置于患者的舌下或口腔前庭处,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盐水或自来水的杯子内。牛奶是最好的保存液,因它的渗透条件适合于根面细胞的生存。有研究[3]表明,脱位牙在适宜的保存剂中1~3 h内被再植将不会或很少出现并发症,脱位牙愈合率较高。本组病例中有10颗牙保存在牛奶或唾液中且离体时间在2 h之内,再植后均成活。

3.3 牙髓活力

① 年轻恒牙牙根未发育完成,根端宽阔,根尖孔呈喇叭口状,有丰富的血运和较强的抗感染能力,牙周膜和牙髓血管修复能力强,牙根得以继续发育。本组病例中48颗根尖未发育完全的年轻恒牙:再植后有35颗牙髓活力测试呈阳性反应,牙髓活力恢复率为72.92%,牙根继续发育完成;11颗因牙齿变色及时行根尖诱导成形治疗;2颗离体时间过长且有牙槽突粉碎骨折,牙根重度吸收,Ⅲ度松动,给予拔除。②根尖发育已完成的脱位牙,过去主张再植前行根管治疗,以减少日后可能出现的牙髓坏死、牙根吸收和根尖感染的机会;并且离体牙作根管治疗较为方便。目前观点认为[4]:若就诊迅速或复位及时,应在术后3~4周再作根管治疗。如果再植前行根管治疗,不但延长了患牙离体时间,还使患牙牙根受到进一步的损伤,导致牙根吸收。牙再植后3~4周,松动度减少,而炎症性吸收又正好于此时开始,所以再植后3~4周作根管治疗是最佳时期;如果脱位2 h以后就诊,牙周膜重建可能性很小,最好在体外完成根管治疗,并经根面和牙槽窝刮治后植入固定。

3.4 固定时间

牙再植术后一周足以产生维持脱位牙于正常位置的牙周支持,如果有牙槽骨骨折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但不可过长,固定时间过长可增加牙根吸收率,还可造成牙槽嵴高度的显著降低[5]。固定时间以 2~3 周为宜,早期的功能刺激有利于根面修复性牙骨质的形成,防止牙根移位吸收或骨性粘连。

3.5 再植术中注意事项

①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时拿住牙冠部分,不要接触牙根部分。②操作中避免擦拭患牙,以免损害牙根的神经和纤维。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面,去除表面的碎屑及异物。③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牙槽窝,用镊子轻轻去除其内的凝血块及污染物等,不可搔刮。④牙齿复位时要轻轻用力,否则根尖组织破坏,不利于牙髓存活;⑤牙髓有希望存活的,应尽量直接植入,密切观察,一旦发现牙髓坏死,立即行根管治疗术。

综上所述,年轻恒牙外伤性脱位,经过适当的处理,再植是有效的。离体时间短、采用湿保存方法、尽量保护根面牙周膜活性、良好固定和调合、必要时行根管治疗,是年轻恒牙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中只有10颗牙采用湿保存法,所以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外伤性脱位牙的卫生宣教、加强对脱位牙紧急处理的意识,使患牙得以更好的保留。

参考文献

[1]张旭光,张震康,耿温琦,等.枸橼酸处理牙根对即刻再植牙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6,10(2):68-70.

[2]凌均桀.牙髓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1.

[3]殷立行.牙再植的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3(1):65-66.

[4]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患者共146例;其中男96例, 女50例;年龄21~43岁;共368颗牙, 均为恒牙。

1.2 分度及入选标准:

1.2.1 分度

对所有患者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患者进行患牙检查摇动患牙的切缘, 观察患牙向唇舌及近远中方向摇动幅度进行外伤牙松动度诊断分度[1]:I度唇舌向松动;Ⅱ度:近远中向松动;Ⅲ度:垂直向松动。

1.2.2 纳入标准

前牙外伤性松动Ⅱ~Ⅲ度, 和不完全脱位牙; 排除标准:牙齿冠折、牙齿根折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方法者;嵌入型脱位牙;牙齿完全脱位的离体牙;合并有齿槽骨及颌骨骨折。

1.3 方法

1.3.1 分组

将146例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采取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固定, 对照组70例采取金属丝结扎法固定;两组在年龄、性别、牙齿松动脱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具有可比性。

1.3.2 治疗

1.3.2.1 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

创伤发生后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 了解口腔内创伤情况, 检查牙齿创伤程度, 进行口腔消毒, 清理口腔创面, 进行必要的止血缝合;采取局部麻醉对外伤后的松动牙或脱位牙进行复位至正常位置, 严格进行咬合关系复位, 反复证明咬合关系良好后, 采取不锈钢丝 (直径0.9 mm) , 沿复位牙及邻牙牙冠唇面中1/3外形制作与牙弓形态基本吻合的唇弓, 长度包括松动牙两侧至少2个稳固牙, 用体积分数0.75的乙醇溶液清洁牙齿表面, 并进行冲洗和吹干, 涂底胶, 以京津釉质粘合剂将唇弓固定于每牙唇面中1/3处, 以恰好覆盖唇弓为宜, 表面修整光滑平整。

1.3.2.2 金属丝结扎法

常规清创、止血、复位处理, 取直径0.25 mm的不锈钢结扎丝在松动或脱位牙两侧至少2个稳固牙范围内沿各牙牙颈部行连续“8”字结扎, 扎紧。

1.3.3 观察内容

固定4~6周后检查患牙固定效果[2]及牙周指数变化 (牙周指数:对全部病例于固定前向患者施教正确的刷牙方法, 告知在固定期间均应遵循统一医嘱。并在固定前和拆除固定装置时分别记录。菌斑指数 (plaqueindex, PLI) 牙龈指数 (gingival index, GI) 计分标准以教材标准为准) 并进行比较。

1.3.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结果

2.1 固定效果

对两组病例与治疗后依据固定效果评估标准进行评价, 并进行总有效率比较, 具体 见表1。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牙周指数

对两组病例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牙周情况比较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外伤性松动牙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的一组松动牙固定为一整体, 使这些松动牙形成一个多根牙, 从而分散牙合力, 减少或消除咬合创伤, 以利于牙周组织的愈合和牙槽骨的新生[3]。我们采用的钢丝-釉质粘合剂固定法是将松牙固定点上移至牙冠中, 不仅使牙弓受力点与支点几乎在同一位置上, 使咬合力在第一时间得以充分分解, 增加了抗力性;同时可以有效的避免了以往的采用传统的金属丝结扎固定方法, 对牙周组织、牙龈局部刺激, 对牙周组织、牙龈可以起到有利维护, 保证了牙周组织、牙龈健康, 防止牙周组织、牙龈感染。另外由于采用了釉质粘合剂粘结时可以经过打磨等方法使得牙齿表面光滑, 在牙面平滑过渡不与牙龈接触, 不会对牙周组织、牙龈产生刺激作用, 并且能够减少食物的存积, 方便了对牙齿邻面及龈缘的清洁与自洁, 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牙龈萎缩、炎症发生和牙槽嵴水平吸收的现象。 通过对本组病例治疗结果进行观察, 应用采取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固定实验组总有效率96.05%明显优于金属丝结扎法固定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牙周情况牙周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牙周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固定固定效果牢靠, 操作简单, 外观美观, 对牙龈、牙周组织损伤小优点, 是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治疗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牙周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牙松动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患者共14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采取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固定, 对照组70例采取金属丝结扎法固定, 观察两组固定效果及牙周指数变化。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6.05%,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牙周情况牙周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牙周指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钢丝-釉质粘合剂固位方法固定固定效果牢靠, 操作简单, 外观美观, 对牙龈、牙周组织损伤小优点, 是外伤性牙松动脱位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不同牙周固定术,外伤性牙松动脱位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8.

[2]武红梅.方丝弓矫治器固定外伤松动牙的疗效分析.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14 (4) :16.

外伤脱位牙再植术临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几年来临床病例共计18例患者, 35颗脱位牙, 其中上前牙21颗, 下前牙14颗。其中男12例, 女6例。年龄组:15~20岁, 男3例, 女2例;21~30岁, 男5例, 女3例;30岁以上, 男4例, 女1例。脱位时间:0.5~2h以内12颗, 2~4h以内8颗, 4~8h以内14颗, 8~24h以内1颗。

1.2 处理方法

1.2.1 脱位牙的处理

脱位在4h以内的牙齿, 将牙齿用含抗生素的0.9%氯化钠溶液浸泡30min并冲洗表面粘着的异物, 牙根表面残留的牙周膜在冲洗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护, 牙髓不做处理。

脱位4~8h内的牙齿, 用清水冲洗表面的泥沙等异物, 冲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残存的牙周膜, 体外做开髓, 去除牙髓, 根管预备消毒后, 进行根充。用含抗生素的0.9%的氯化钠溶液中浸泡30分钟。

脱位8~24h以内的牙齿, 用清水冲洗表面的泥沙等异物, 冲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残存的牙周膜, 体外做开髓, 拔髓根管预备, 消毒后进行完整根充, 同时彻底去除坏死的牙周膜之后置于含抗生素的0.9%的氯化钠中侵泡。

1.2.2 植牙

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麻醉显效后首先清除牙槽窝内的骨碎片及异物, 轻轻搔刮牙槽窝, 使鲜血充满牙槽窝, 植入脱位牙使牙齿复位后, 同时恢复移位的牙龈及牙槽骨, 若有牙龈撕裂等症状则给与缝合, 复位牙齿, 以牙弓夹板或钢丝结扎后光敏材料或自凝塑料固定等方法固定牙齿后用咬合纸查找有无早接触, 再以牙钻调整咬合, 尽量使牙齿与对颌牙无接触。

1.3 术后护理

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以氯己啶含漱液每日6~8次含漱, 每次3分钟, 嘱患者第一周进食流食, 一周后改为半流食或软质食物, 勿用患牙咬物, 这一点对再植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术后定期来院复查, 观察牙齿颜色, 检查牙髓活力以及固定物有无松脱, 必要时拍摄牙观察牙周及牙根情况, 做好记录, 留作随诊观察。

1.4 疗效评价

好:拆除固定装置后再植牙无松动, 牙龈恢复正常, 牙片显示牙周膜完整;中:拆除固定装置后再植牙松动度在I度之内, 牙龈恢复正常, 牙片显示牙周膜变窄或消失;差:拆除固定装置后再植牙松动度在II度或以上, 牙龈萎缩, 牙片显示牙槽骨或牙根有吸收。

2 结果

见表1。

在31岁年龄组的脱位时间在2~4h的3颗牙齿在植入后第三天开始出现自发痛合并咬合痛, 在局麻下经开髓引流术, 完善的根管治疗后保存了患牙。

3 讨论

牙齿离体时间越短成活率越大;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及残存的牙周组织保存的越完整成活率越大, 良好固定而且无早接触的咬合关系也是成活率的保证。

关于再植牙愈后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牙再植后在牙槽窝内生长牢固有三种方式:第一, 通过肉芽组织嵌入牙根的吸收窝内形成暂时的愈合即软组织愈合。第二, 通过牙周膜组织的再生而愈合。第三, 牙根与牙槽骨之间发生骨性的粘连即骨性愈合。在本文35颗脱位牙中只有一颗牙齿彻底的去除了牙周膜, 其它的牙齿在处理的时候均注意了保留残存的牙周膜,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量保留残存的牙周膜, 术后牙齿愈合的就越好。

同时因为牙齿脱位后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且脱位牙的牙髓由于没有血液供应, 脱位时间越长, 牙髓的液化、坏死合并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植入后在根尖部位发生的炎症更是影响再植牙的成功率主要因素。因此作者认为脱位时间稍长的患牙, 体外做开髓, 去除牙髓, 根管预备消毒后, 进行根充也能极大的提高牙齿的成活率。在对牙槽窝的处理上, 作者认为如果伴有牙槽骨骨折, 牙槽骨的处理应该在牙齿植入后, 再行牙槽骨复位, 牙与牙槽骨密合度会大大的增加, 同时也有力的保障了牙齿的成活率。

关键词:脱位牙,植牙,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例患者中, 男112例, 女74例, 年龄18~55岁, 牙脱位均为外伤所致, 一般为上下切牙或侧切牙脱位并有的伴有邻牙少量牙体缺损, 脱位牙齿离体时间最短10min, 最长12h。牙龈粘膜无撕裂, 拍片示无牙槽骨折裂。

1.2 材料

3M聚碳酸酯成品冠 (美国3M齿科有限公司) , 藻酸盐印模材料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 , 自凝牙托粉和液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 。

1.3 治疗方法

对于离体2h以内的牙齿, 用生理盐水冲洗牙齿表面的污物, 注意保护牙周膜, 然后置于庆大霉素液体中备用, 对于离体2h以上的牙齿, 用生理盐水冲洗牙齿表面的污物, 用手术刀去除牙周膜、骨折残片, 并倒充填, 置于庆大霉素液体中浸泡备用。2%利多卡因局麻下进行脱位牙及临牙牙体预备 (脱位牙口外预备) , 然后清理牙槽窝, 清除异物, 植入脱位牙并适当调整共同就位道, 选则合适大小的聚碳酸酯冠磨改与预备牙相适应就位, 利用藻酸盐印模材连同冠套取模, 并连同冠套取下, 在阴模内用白色自凝连接各牙单位, 待固化, 取下打磨, 丁香油粘固剂粘固, 降低咬牙合, 避免患者咀嚼。术后抗炎抗感染治疗。

1.4 疗效评价

优:无自觉症状, 牙龈附着正常, 咀嚼功能良好, 无松动, 修复体完整, 无缺损, 无松动, 色泽正常, 43例, 占23%;良:无自觉症状, 咀嚼功能较好, 松动1度以内, 叩诊不适, X线片见根尖有吸收, 修复体完整, 无缺损, 无松动, 色泽正常, 118例, 占63%;差:咀嚼功能差, 松动1度以上, 叩痛, 牙龈形成瘘孔, X线片见根尖有吸收。修复体明显缺损、磨损或折裂, 松动或脱落变色;修复体边缘伸展过长或短, 边缘密合度欠佳;临床检查龈缘红肿, 治疗牙叩痛;修复体与邻牙接触欠佳, 出现食物嵌塞, 15例, 占8%。牙体预备后脱位牙的临牙出现急性牙髓炎, 进行相应的根管处理, 10例, 占6%。3个月后脱位牙松动, 直接去除搔刮牙槽窝压迫止血, 粘接临时冠桥, 待创口完全愈合后永久冠桥修复。

2 讨论

(1) 口腔颌面部损伤常致牙齿脱位, 牙再植是恢复完整牙列及咀嚼功能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牙再植是指将已完全脱位的牙齿经适当处理后重新植入原来的牙槽窝内。牙再植获得理想的愈合是牙周膜的愈合, 即再植的牙周膜发生一期愈合。影响牙周膜细胞活性的主要因素是脱位牙的干燥时间、牙周膜的感染与机械损伤。牙再植的成功率与再植牙的干燥时间密切相关。

(2) 牙再植的成功率与生理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成活率越高。由于轻恒牙根尖孔未发育形成或形成不久, 根管粗大, 牙髓组织疏松, 血运丰富, 细胞成分较多, 因而其防御及修复能力较强[2]。

(3) 脱位牙对应牙槽骨是否骨折在牙齿再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植前必须保持牙槽窝的完整性, 去除牙槽窝中再植牙的异物。

(4) 合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牙再植成功的有效手段。手术操作的体会: (1) 对于未经过根管治疗的牙齿, 再植时尽可能握持牙冠, 根面及牙槽窝尽量不用利器暴力搔刮, 以尽可能保存残留的牙周膜; (2) 术中应保证无菌操作, 术后抗菌素应用,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十分重要。

(5) 采用脱位前牙聚碳酸酯冠桥固定桥即刻修复固定, 可将松动牙及脱位牙固定连接成新型“多根巨型牙”, 既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愈合,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前牙功能和美观等需求。因为常用的几种松牙固定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美观, 功能及有异物感等缺点, 故利用聚碳酸酯冠桥固定即刻修复脱位牙, 在起到了固定脱位牙及修复临牙的基础之上, 又满足患者的功能和美观的需求。另外在固定修复后需要使患牙得以暂时休息, 防止咬合创伤和牙合负担过大, 如有早接触应做调合, 使再植牙脱离接触, 以利于再植牙的愈合。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脱位前牙修复的新方法, 指导临床。方法 通过对186例脱位前牙的常规处理, 牙体预备, 植入, 复位聚碳酸酯联冠固定, 随访1年观察。结果 成功率86%。结论 即刻聚碳酸酯联冠固定、修复外伤性脱位前牙效果良好, 同时恢复了患者脱位患牙功能及改善了美观。

关键词:外伤性脱位前牙,牙再植,牙体预备,聚碳酸酯联冠

参考文献

[1]殷立行.牙再植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23 (1) :65~66.

[2]邱蔚六.口腔合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37~341.

[3]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0, 10 (增) :110.

[4]黄辉.聚碳酸酯冠在前牙残根残冠美容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纵横, 1999:15 (3) .

年龄:髋关节脱位治疗的关键 篇9

髋关节脱位是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本身并不会引起疼痛,所以宝宝很少因此而哭闹,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带他去看医生:

婴儿期

外观:大腿、小腿与对侧不对称,可表现为增粗、变短或变细、外旋(脚尖指向身体外侧,见于单侧);臀部增宽(见于双侧)。

皮纹:臀部、腹股沟与大腿皮纹增多、增深,不对称。

肢体活动:在换尿布时最容易发现。有问题的那条腿活动少。给宝宝把尿或换尿布时双腿分开受限,或出现髋部弹响等。

幼儿及儿童期

步态异常:走路较晚,或开始走路时步态不稳,呈蹒跚、摇摆或摇动步的样子(单侧);双侧脱位则表现为走鸭行步,肢体不等长,躯干侧弯等。

宝宝体内出了什么问题?

髋关节脱位的原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十分明确,以下因素有可能导致髋关节脱位:

遗传因素。髋关节脱位的孩子,其家族中的发病率高达20%~30%,而且在女孩当中更为多见。

韧带松弛因素。妈妈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分泌大量的激素,以促使韧带松弛,便于分娩。超量的激素可能是引起婴儿髋关节脱位的重要因素。

胎位与机械因素。髋关节脱位的婴儿中,臀位产出的高达16%~30%。臀位产发生先天性髋脱位较头位产要高出10倍。

在我国,每25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男女比例约为1∶4.75。

医生会做什么样的检查?

髋关节脱位的检查主要靠医生的手法检查和X光照相来诊断。

手法检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奥托兰尼(Ortolani)法;巴罗氏(Barlow)法;加里阿齐Galeazzi或Allis法;另外还有双下肢等长检查、髋关节外展或4字实验。同时,还要根据X光照片中骨块的形状、相互关系和角度判断脱位的类型和程度。

通过家长的情况介绍、手法检查和分析照相结果,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医生就能基本做到确诊,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有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年龄越小,症状越轻,就越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有时发现较早的复杂难治畸形也可先行保守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

保守治疗

以支具和石膏固定为主,而且石膏固定的稳固性更好些。石膏固定分2~3个阶段,医生用手法将脱位的髋关节复位后,再用不同形式的石膏固定住,有时还要做内收肌松解(一个很小的手术),然后经过X光照相判断复位成功与否。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几种类型的髋关节脱位:比较严重的畸形;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失败;行走后就诊较晚、年龄较大的孩子等。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髋关节脱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后再脱位、髋关节活动不良等。股骨头缺血坏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后再脱位、髋关节活动不良等并发症与畸形程度、治疗方法以及术后功能锻炼有关。

特别提醒:抓住治疗关键期

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孩子6岁以前如果能得到正确治疗,大多都能治愈。如果超过8岁,关节病变已经很严重,治疗效果就不太满意。

保守或手术治疗后的护理与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关系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其间,如何预防和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最严重的问题。而且,家长不能全依靠医生的治疗。医生的治疗只是尽力恢复髋关节的形态,而其功能的恢复主要靠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的功能锻炼。正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否则会前功尽弃。孩子年龄小,自主锻炼的效果有限,需要家长耐心、长期地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活动肢体。也不能让孩子过早站立负重,以防股骨头缺血坏死。

外伤性膝关节脱位 篇10

资料与方法

本组外伤脱位牙行脱位后再植患者52例, 男29例, 女23例;年龄11~42岁, 共有83颗脱位牙, 即刻行牙再植术, 其中上颌尖牙15颗, 上颌中切牙34颗, 下颌中前牙7颗, 上颌侧切牙27颗, 脱位时间1.5~24 h, 所有脱位牙牙冠根均无缺损, 牙体完整, 脱位牙槽窝周围牙龈有不同程度挫裂伤, 牙槽窝内凝血块良好, 无活动性出血, 邻牙无松动, 牙槽骨无骨折, 牙周情况良好, 离体牙保存在饮料瓶内普通饮水中浸泡, 牙根表面可见少许牙周膜残留。

手术方法:1牙槽窝处理: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 搔刮牙槽窝, 注意保护残留的牙周膜, 彻底去除牙槽窝内陈旧性血凝块, 及对周围撕裂的牙龈及口腔黏膜进行彻底的清创。2离体牙处理:对于牙齿以及牙床一般情况较好及离体时间较短离体牙, 在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牙周膜的保护工作, 首先用生理盐水对牙齿进行一个彻底的清洗, 清洗结束以后将其放入庆大霉素 (8万U/10 m L) 溶液中进行彻底的浸泡30 min, 然后用浸润有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的纱布对牙周膜进行包裹保护;对根尖孔已发育完成, 离体时间较长的离体牙行牙髓切除术及根管充填术。3脱位牙植入:将清洗处理好离体脱位牙植入牙槽窝, 用正畸托槽和弓丝固定植入脱位牙, 然后调颌解除牙颌干扰, 术后用复方氯已定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卫生, 常规口服抗生素1周。术后1~2个月拆除固定托槽和弓丝装置, 使患牙得到保存, 术后6个月、1年、2年定期复诊。

疗效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 检测再植牙的松动度及牙髓活力、牙齿色泽度, 并摄口腔根尖放射片。1完全成功:术后复诊至少要维持2年的时间, 再植牙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 牙龈附着无明显异常, 正常的咀嚼功能没有异常感觉。X线示:牙周无骨质破坏, 牙周膜间隙未增宽。2基本成功:术后随访时间至少维持1年半, 再植牙不够牢固出现Ⅰ度松动, 但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觉, 牙龈附着正常, 咀嚼功能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X线示:根尖有小量透影区。3失败:术后随访1年, 再植牙不够牢固出现Ⅱ度以上松动, 患者经常会出现疼痛等症状, 牙周袋较深, 咀嚼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X线示:牙根吸收, 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 有牙周骨质破坏。

结果

疗效评价为完全成功58颗 (69.88%) , 基本成功17颗 (20.48%) , 失败8颗 (9.64%) 。愈合判断为牙周膜愈合54颗 (65.06%) , 骨性愈合22颗 (26.51%) , 纤维性愈合7颗 (8.43%) 。

讨论

完全性牙脱位再植能否成功, 取决于就诊时间及脱位牙保存方式[2]。脱位牙应尽可能行再植术, 最好不能超过45min, 全脱位牙牙髓血管再生的因素与牙在体外时间有关, 离体时间越长, 越不利于再植后血管的再生及牙周膜的愈合。所以, 脱位离体牙如果想进行再植, 在时间上一定是越快越好, 在牙脱位后一定要对牙周膜进行及时的保护处理, 然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正规的牙科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进行再植。在受到损伤之后对牙周膜细胞活性进行正确的保护, 可以有效地促进再植牙愈合, 提高再植的成功率[3]。

前牙的位置在所有牙齿的最靠前的位置, 其经常处在一个暴露的位置, 对于每个人面部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影响一个人容貌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头面部发生意外伤害的时候非常容易造成前牙的损伤, 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损伤将会对人的容貌以及发音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于正常的人际交往等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心理上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外伤性脱位牙的牙髓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缺血性坏死。因此, 牙再植前应当进行体外根管治疗。

用正畸托槽和弓丝固定脱位再植牙, 优于传统牙弓夹板固定。用正畸托槽和弓丝固定再植牙, 有利于脱位牙就位, 自洁性能良好, 便于再植牙三维方向的精确调整。咬颌性损伤是牙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植牙行牙间固定后将调颌, 解除牙颌干扰, 避免咬颌创伤, 使用复方氯已定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常规给予抗炎药物5~7d预防感染, 促进牙周膜正常愈合[4]。

脱位牙再植术后有牙周膜愈合、骨性愈合、纤维性愈合3种愈合方式。牙周膜愈合 (1期愈合) , 是脱位牙再植术后较为理想的愈合方式, 即断裂的牙周膜 (牙根面与牙槽骨壁上的牙周膜) 再愈合, X线片可见宽窄一致均匀的阴影;骨性愈合, 由于破骨细胞活跃, 根面发生吸收, 牙槽骨壁上有肉芽组织增生, 逐渐形成骨性愈合;纤维性愈合, 是脱位牙再植术后不能完全愈合, 常常造成再植牙失败, 因牙根于牙槽窝间充满纤维及肉芽组织, 不发生骨化, 牙齿松动, 常需拔除再植牙。

摘要:目的:观察外伤脱位牙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以来收治外伤导致牙完全性脱位后再植患者52例 (83颗牙) , 再植术后进行随访,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再植术后, 完全成功58颗 (69.88%) , 基本成功17颗 (20.48%) , 失败8颗 (9.64%) 。牙周膜愈合54颗 (65.06%) , 骨性愈合22颗 (26.51%) , 纤维性愈合7颗 (8.43%) 。结论:发生完全性牙脱位后, 正确地保存脱位牙, 并及时就诊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再植成功率。

关键词:外伤脱位牙,再植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14.

[2]王顺国.89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的临床观察[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 (4) :403-404.

[3]樊明文, 王邦康.口腔科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外伤性低颅压 下一篇:外伤性泪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