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检测 质量 准确性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精选十篇)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1

建设工程检测工作质量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保障, 它关乎着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工程建设质量检测中, 设备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检测结果判定的准确性。因此, 无论是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还是CNAS-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都把设备和量值溯源作为重要的管理要素。但在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因涉及使用环境要求高, 交叉使用多, 地点分散等因素, 使得设备的管理即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那么, 怎样才能抓住这个重点, 并且解决掉其中的难点,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是目前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 实验室测量器具的管理

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的管理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设备的配置要合理, 量程和精度应满足相应标准规范要求, 并建立相应的验收、核查、标识系统, 做到一机一档, 以满足使用前检查, 使用中准确, 使用后保养的基本要求, 保证检测结果的可追溯和准确性。

2.1 通用的计量器具

通用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 根据质量法的要求, 检测试验室应委托法定检定机构对测量力、长、光、声、电等进行检定。例如我们常用的温度计、秒表、天平、卡尺、电压表等。对于特殊的专用计量器具或仅使用部分量程的通用计量器具可通过校准确认量值的准确可靠。根据开展的检测项目、规范中对测量设备的技术要求来确定校准的量程和范围。如混凝土抗渗仪所配压力表的量程一般为4MPa, 而检测所涉及的最大量值一般不超过1.2 MPa, 因此没必要做满量程的校准;但要确保日常检测工作中使用频率高, 或关键检测点的全覆盖。校准的证书应及时发放到检测现场,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2 特制或自制的计量器具的管理

一般来说, 特制的计量器具没有规范的流程和校准的标准, 它是经过简单的测试的形式来校准的。这种特制的器具是相关的检测机构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设置的一种服务器具。它会按照客户的需求和相应的技术进行设计, 并采用一定的计量标准装置来进行校准。这种活动的结果不会有相应的结论, 由客户自己来决定是否能正常使用。这里的测试与前面所说的检测报告是不同的, 通常的计量器具主要功能是检测设备的外观和功能等, 而特制的计量器具是确定器具的量值。

2.3 其他计量器具的管理

在实验室中, 还有一部分不完全是用于计量的计量器具, 这类计量器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只会有一部分功能得到发挥, 例如容量瓶等。容量瓶一般用于某些化学分析中的稀释过程中, 在使用容量瓶的时候, 首先要注意它的标线。如500毫升的容量瓶, 它的500毫升标线就显得极为重要, 它关系着测量的准确性。当这种容量瓶应用于骨料的测量中时, 它仅仅是作为一个容器在使用, 它的标线和测量值的准确性不会影响到骨料的密度检测。因此, 在对这类计量器具进行管理的时候, 只需要检验容器是否存在漏水等现象, 只要不存在漏水现象, 且标线准确, 那么在实验中只要将瓶盖拧紧, 就不会出现问题和误差等。若容量瓶用于细骨料表观密度检测时, 则只需符合以上简单的条件, 但要用于化学分析过程中的稀释时, 则还须通过检定或校准进一步确认500ml量值的准确性。

3 计量结果的确认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 技术负责人应对仪器或设备检定的内容和结果等进行判定和确认。例如, 我们需要对抗压强度的试验机进行检测, 首先要确定它的范围, 由于抗压强度试验机是属于普通的测量仪器,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其机械性能、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等进行严格的检测, 确定其中的各类装置是否符合相关技术的需求, 并通过检定来确认量值的准确性。对检定证书或校准报告所给出的误差或与标准值之间的关系, 要依据相应的技术规范来判断测量仪器的可用性和使用方法, 也就是所谓的计量确认, 这是每个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按照溯源计划应完成的工作。

相关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需要通过专业的检定才能确定, 一般平行测定两次以减小不确定度。确定好计量特性之后, 要将其与实验室实际的测量结果相对比, 得出结论后才能确定相关的测量设备是否符合测量的需求。在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及测量器具必须符合相关的检测标准或规范规程, 应注重环境条件满足使用要求, 并且在使用中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来进行, 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4 非计量器具的管理

在非计量器具的维护验收中, 一般有两项工作, 第一是检测, 第二是检验。在新的计量设备中, 要检测设备是否满足检测的需求, 需要经过专业的检验, 以保证计量器具检测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器具的外观、各种性能和相关的指标等需要通过测量和试运行的方法来进行检测。

实验室计量器具的检测 (功能性检查) , 可以通过自己做检测试验来完成, 同时也可以交与相关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在检测工作中, 如果要对试件的强度等进行检测, 它的外观尺寸和形状等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试件不属于计量器具, 可以通过外观尺寸的检测来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例如, 在烘箱的检测中, 烘箱的温度不仅关乎着含水率的检测, 还影响到数据的检测结果, 但它本身不会直接测量含水率, 因此也不属于测量器具。我们可以对箱内温度的变化和均匀度等进行测量, 从而确定烘箱的测量是否准确。例如, 将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与满足实验室测量要求的最大允许误差进行比较, 如果示值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 则确认该设备符合要求即可以使用;否则, 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重新确认满足要求后, 才能够开始使用。

5 结束语

在实验室检测设备的管理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 其中, 所有的设备在使用前都需要检测, 保证器具能够正常使用, 以提高器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些设备的检测可以通过自己实验完成, 也可以由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此外, 计量设备应通过检定, 确保数据可靠, 并对测出的结果进行判断, 保证其使用方法的正确。相关的检测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以更好的完成数据的检测。

参考文献

[1]李鹏, 赵芳.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量值溯源应注意的问题[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3, 04:35-37.

[2]王维.建设工程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管理问题的探讨[J].电子技术, 2013, 10:76-78.

[3]张秋旺.浅析工程检测实验室测量结果的量值溯源[J].广东建材, 2009, 11:63-64.

[4]师红云, 陈立宏, 王爱军.积极参与实验室认证认可, 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0:181-183+186.

公路施工测量标准管理细则 篇2

1、测量组在组织进行施工控制网以及重要工程的定位放线之前,必须编制相应施测方案;一般工程的定位放线必须有图表。

内容包括:

① 测设数据、方法;

② 标桩埋设情况;

③ 精度要求,技术措施和工作进度安排。

2、施测方案须报项目总工程师审批后才能施测。

3、各种原始记录必须填写准确、清晰,不得任意涂改或销毁。

4、测量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检、复测制度。

① 施工坐标、标高以及与其相关的尺寸图、控制数据、施测图表、野外观测记录及所有转抄数据,必须核对无误且由核对人签字后方可使用。

各种内业计算必须至少2人进行分算,或一人独立计算2次以上,其结果经计算人签字后方可使用。

② 使用测量标桩必须认清点号,不得有误。对于较长时间未用的点须检查其稳定性。

③ 使用不明精度的控制点时,必须检查其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④ 各种外业必须有可靠的检核案件,并作好检核数据的原始记录。

5、加强测量资料的整理和保管。项目部测量组应及时向施工部门提供下列测量资料:

① 单位和单项工程控制测量成果(内、外);

② 沉降观测成果;

③ 场地平整及大型基坑开挖竣工测量成果;

④ 各单位工程竣工图。

6、认真做好测量日志的填写。内容应包括:施测对象及其略图(含数据);参加人员及作业部位;使用仪器的类别及编号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7、测量组应妥善保管本部门的仪器、设备防止失准、损坏。

① 仪器操作者必须熟悉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决不可违章作业,对于较远距离或坡地的迁站,必须将仪器卸下装箱,以防摔坏。

② 坚持按仪器的检定周期送检,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

③ 测量仪器损坏或检定不合格,应及时做出书面报告,经理部总工程师审批后,上报公司有关部门。

8、做好施工区域测量标桩的.保护。

① 位于施工区域重要的测量标准,测量人员应作好必要的保护设施,并向有关人员进行交底。

② 作业队,施工班组不得在测量标桩上堆压材料、余土和杂物。

严禁碰撞测量标桩。

③ 若测量标桩妨碍施工时,有关部门应及时通知测量组将其迁移,不得擅自毁坏。

9、施工中使用测量标桩,测量人员应进行详细检查无误后方可使用,防止出现测量事故。

① 使用三角点或导线点时,应检查连结三点以上的关系角度或边长。

② 使用水准点时,应检查与其相邻二至三点间的高差。

③ 使用建筑方格网时,应检查有关角度和边长,且注意使用点位与点号是否一致。

④ 位于施工区域永久性水准点、矩形网点、主轴线交点以及丁房中心线标桩,均应定期检查。

浅谈测量系统评定标准及方法 篇3

关键词:测量系统;标准;方法

中图分类号: AM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6-2

0 引言

检具、检测设备、测量系统:三者所表述含义相同,具体指装备在具有批量生产特征的企业生产现场,用于实时监测零部件制造质量的测量仪器;

工件:指机械加工中的加工对象;

标准件:指用于验收和日常精度稳定验证的测量设备附件,及检测过程中所用到的校准件、master件等。

1 验收标准及方法

对于功能型量规,如通止塞规/卡规,螺纹量规,触摸深度规等:

第一步:核对量规的长度尺寸及形位公差等,要求全部合格;第二步:用功能型量规对工件进行模拟测量做功能实验,要求达到使用要求,保证测量时不应与工件干涉等;

满足以上全部要求,功能型量规可视为验收通过。

对于计量型检测设备:

在做能力指数测试之前,应对指示器的分辨率进行判辨,具体要求如下:

当T>0.01mm时,RE≤1/20 T;

当T≤0.01mm时,RE≤1/10 T。

注:上式中“T”代表公差,“RE”代表分辨率。

2 重复性Cg 、准确性Cgk

2.1 步骤

评定Cg时:全部在工件上进行;

评定Cg时:将工件放置在检测设备上连续动态测量,连续20次,记录每一次的测得值;

评定Cgk时:

①将工件的被测部位用高一级测量仪器标定,在校准件上校零,连续动态测量工件,记录每一次数据,将工件的标定值带入计算Cgk;②评价Cgk时要求连续动态测量,连续20次,记录每一次的测得值。

2.2 注意事项

在开始每一次测量前,工件都需重新装夹、定位;手动检测器具的操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检测设备重新装夹、定位。

2.3 计算公式

根据记录下的测量数据Xi,计算出平均值Xg和标准偏差Sg

然后按以下公式求出Cg

上式中,T为被测量的公差。

再依据验收开始前已获得的样件基准值Xm和xg计算出偏倚Bi

由此,就能按以下公式求出Cgk

2.4 评定

①对于新设备;

a当公差15?滋m时Cg≥2 ,Cgk≥1.67;

b当公差≤15?滋m且≥10m时Cg≥1.67,Cgk≥1.33;

c当公差<10?滋m时4Sg<1?滋m,2Sg+Bi<1m;

②对于日常周期检测、经大修或改造后的设备要求Cg≥1.33,Cgk≥1.33;

③当工件或标准件的被测部位Ra≥0.8时,Cg、Cgk比对偏差值评定可降一级;

④对没有校准件的测量设备,可用工件在高一级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出值后做为样件基准值,当工件或标准件的被测部位Ra≥0.8时,Cg、Cgk评定可降一级,最低为Cg≥1.33,Cgk≥1.33。

满足以上要求则认为Cg和Cgk通过,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 重复性及再现性R&R

3.1 步骤

选出被测工件个数i=5,随后按1-5进行编号,操作者k取2,每人对工件测试次数j取3,要求k·i·j=30;

第一位操作者按顺序对5个工件做第一次测量,并进行记录,然后,再按同样的顺序和完全相同的步骤、方式做第二次测量,记录测得值;

3.2 注意事项

后一次测量务必不能受前一次的影响,整个过程中不允许对检测设备作任何调整,其他操作者也按上述做法实施,从而获得了n组数据;

3.3 计算公式

根据每一位操作者对每一个工件的每一次测得值Xi、j、k,可以求得某一位操作者对5个工件中的某一件测量3次后的极差值Ri、k。全部极差的平

同样根据记录下的测得值,可以求得某一位操作者对5个工件中的一件测量3次后的平均值 和对全部5个工件的测量平均值k

计算多名(如:k=2)操作者测量平均值的极差Diff:

计算被评定的专用检测设备的重复性EV和再现性AV:

以上两式中的系数K1、K2与被测零件数量i、测试次数j和操作者人数k有关,可通过阅读相关系数表取得到,当i=5,k=2,j=3时,K1=0.5828,K2=0.7071,

T=USL-LSL

計算“R&R方法”的评价指标:

3.4 结果评定

①对于新设备验收。

a.当公差>15?滋m时,%R&R≤10%;

b.当公差≤15?滋m且≥10?滋m时,%R&R≤15%;

c.当公差<10?滋m时,%R&R≤20%;

②对于日常周期检测、经大修或改造后的设备要求%R&R≤20%;

③当工件的被测部位Ra≥1.6时,%R&R评定可降一级,最低%R&R≤20%;

满足以上要求则认为%R&R合格,准予通过,可进行下一步。

满足以上(重复性Cg、准确性Cgk、重复性及再线性%R&R)全部要求后,则认为该测量系统合格。

参 考 文 献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心血管内科和肾内科住院病人中需要进行血压观察病人为观察对象, 共126例, 男70例, 女56例;年龄18岁~86岁, 平均57.1岁;其中高血压病38例, 冠心病28例, 其他心脏病10例, 慢性肾脏疾病50例。

1.2 方法

1.2.1 病人准备

测量前让病人休息片刻, 以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测量前30 min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 排空膀胱。

1.2.2 测量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 使用汞柱式血压计间接测量血压。测量时病人取平卧位, 左上肢和右上肢肱动脉血压按规范要求各测量1次, 主要观测每次测压时第1次看到血压计水银柱波动数值、收缩压、变音和消失数值。

1.2.3 操作步骤

①方法一:按照护理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血压测量的操作程序[3]进行常规血压测量 (以下简称常规法) , 先选择病人左上肢, 袖带松紧、缠绕位置、听诊器胸件放置部位 (袖带下缘2 cm肱动脉搏动处) 等符合要求。分别记录第1次看到血压水银柱波动的数值、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数值、变值和消失的刻度数据。②方法二:袖带缠绕位置下移2 cm~3 cm, 将听诊器胸件部分 (1/2或1/3) 塞于袖带下肱动脉搏动处, 其余步骤和测量数据同常规法。③方法三:袖带缠绕位置下移过肘窝, 将听诊器胸件全部塞于袖带下肱动脉搏动处, 其余步骤和测量数据同常规法。按照上述操作步骤测量左右臂, 分别记录相应数据。

1.3 质量控制

①采用汞柱式血压计, 经计量部门校验, 并固定血压计。②指定专人经培训合格后专门负责血压测量工作, 并定时间、定体位、定方法。③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要求, 每次测压间隔2 min。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过程中, 有3例在听到第一声搏动前未见到水银柱波动, 视为无效数据;15例在搏动音消失前未发生变音。全部数据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

左上肢和右上肢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87, P<0.05) ;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52, P<0.05) ;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收缩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09, P<0.05) 。

左上肢和右上肢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7, P<0.05) ;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舒张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93, P<0.05) ;声音变弱和声音消失时舒张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3.33, P<0.05) 。

3 讨论

3.1 测量部位的选择

有研究发现, 两上肢间血压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护理学基础》本科教材第3版关于“血压的生理性变化”中指出, 由于右侧肱动脉来自主动弓的第一大分支无名动脉, 而左侧肱动脉来自主动脉的第三大分支左锁骨下动脉, 由于能量消耗, 右侧比左侧高10 mmHg~20 mmHg[3]。美国心脏学会在新指南中也指出, 大约20%的病人双上肢血压测量值之间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结果与前述报道结果一致, 左右上肢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关于血压测量部位是选择左上肢还是右上肢的问题, 目前在各种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规定, 只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测量血压时“裸露右上臂”, 若怀疑有外周血管病, 首次就诊时应测双臂血压。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报告书《人与试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中提出, 首次检查时建议应检查两臂的血压, 当两臂间持续存在差异, 则应采用血压高的一侧的数值。这是对于高血压病的血压监测的相关规定。

《基础护理学》教材规定对密切观察血压时做到“定体位、时间、部位和血压计”。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的班次、不同的护士可能选用不同的部位, 定部位则难以保证, 结果会因左右臂的差异而使血压值不准确, 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因此, 本研究建议我国教科书对测血压的部位予以统一规定, 对一般病人常规测右上肢;对外周血管病、高血压病等特殊病人, 首次就诊时应测双臂血压并进行对比, 取一侧上肢血压的数值。每次血压记录应标明部位, 以便他人参考, 保证定部位的严格执行, 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关于两臂差异在低血压、休克时如何取值目前无相关报道,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收缩压与主动脉压的相关性

王奎健等[4]认为, 听诊法测出的结果与真正的血管内血压相差可达平均8 mmHg, 在听得柯氏音出现前, 比听出来的收缩压高5 mmHg~15 mmHg处水银柱已经产生波动, 说明动脉血压早就到在气囊所在的前臂, 引起气囊的压力发生振荡[4]。作者在临床测量血压中也观察到部分病人在听到柯氏音前可先看到水银柱波动。本次研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观察, 结果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收缩压间存在一定差别,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54.09, P<0.05) 。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即压强) 。收缩压是当心室收缩时, 主动脉压急剧升高, 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5]。因此, 收缩压的数值间接反映了主动脉压。对收缩压的判断, 历来是按照Korotkoff第1期为标准, 这已成定论[1]。但由于近年来各种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 直接测量带来了可能。张红伟等[6]报道, 直接法测得的升主动脉内收缩压比袖带法测得的收缩压高6.4 mmHg, 但相关性良好 (r=0.863) 。本次测出的波动值比收缩压值平均高10.89 mmHg。研究的初衷是探讨水银柱的波动值与直接法主动脉压的关系, 其结果比动脉压高。因此, 当第1次看到水银柱波动的数值是否更能代表主动脉内压, 是否取代Korotkoff第1期作为收缩压的判断标准, 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3.3 舒张压的判断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心脏学会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规定以动脉消失作为舒张压。《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中对舒张压的规定是:当袖带内压降至心脏舒张压相等时, 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 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将Korotkoff第4期还是Korotkoff第5期的压力作为舒张压的判定标准还存在争议。为此, 在长期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均严格照教科书的规定执行, 选Korotkoff第4期还是Korotkoff第5期都由护士的习惯决定, 对于2个不同的判断标准带来的结果差异并未引起重视。因此, 不同的判断方法影响了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对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 第1次变音和声音消失时舒张压的判断值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F=254.09, P<0.05) 。石虹等[7]研究表明, 舒张压变音发生率左上肢为39.8%, 右上肢为39.5%, 以Korotkoff分期法, 并非每个人均出现第4期变音的汞柱值, 因此, 认为舒张压的表示方法以Korotkoff第5期的数值较为合适。多数文献报道舒张压的判断方法也是以声音消失作为标准。

吕卓人等[8]通过直接测主动脉内血压, 进一步表明Korotkoff第5期作为舒张压较第4期准确。研究指出舒张压Korotkoff第4期比直接法高8.4 mmHg (P<0.05) ;第5期与直接法测量值十分接近, 平均低1.9 mmH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1) 。

为了保证血压测量值的准确性, 建议教科书应该统一规定舒张压的判断标准, 一般舒张压读数取Korotkoff第5期 (消失音) , 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柯氏音不消失者, 以柯氏音第4期 (变音) 定为舒张压, 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一致。

3.4 袖带位置的影响

冬季由于病人衣服较多, 脱袖麻烦, 脱衣服很容易致病人受凉, 有时为了省事, 就卷袖于上臂, 使袖带不能缠于正确位置, 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次将听诊器胸件放置于正确位置、部分塞于袖带下和全部塞于袖带下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袖带位置是否正确也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由于听诊器胸件塞于袖带下, 致袖带过紧, 使血管在未充气瓣已受压, 故测出的血压值偏低。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汞柱式血压计进行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判断标准对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选择内科病人126例, 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通过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 比较左右上肢、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时, 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值与听到第一声搏动音、变音值与声音消失值血压变化。[结果]左上肢和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诊器胸件置于不同状态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看到水银柱波动和听到第一声搏动音的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压测量部位一般选择右上肢, 舒张压一般应以消失音为准, 袖带位置不准确使测得的血压偏低, 水银波动值与主动脉压和收缩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汞柱式血压计,测量方法,血压,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9.262.

[2]方伟.临床血压测量方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11 (1) :44.

[3]周月英, 吴延庆.血压研究的新进展[J].江西医学院报, 2004, 44 (6) :130.131.

[4]王奎健, 杜志民, 林天, 等.血容积变化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0, 12 (2) :6.

[5]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3.104

[6]张红伟, 刘兰, 胡晓燕, 等.袖带位置对肱动脉血压测量值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9) :47.

[7]石虹, 傅志君, 周京敏, 等.医学生舒张压测量过程中变音与消失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 (10) :477.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5

关键词:标准电阻器;示值误差;自由度;测量不确定度

中图分类号:TM9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16-02

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通过对10Ω标准电阻器在规定的条件进行测试后,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分析技术规范》,全面分析影响此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综合评定后找出以下主要因素:

(一)由于用于测试的GR1689RLC精密数字电桥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

(二)由于在测试过程中存在各种随机因素,从而影响到读数具有不重复性。

三、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超精密直径和形状综合测量标准装置 篇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超精密直径和形状综合测量标准装置。精密回转体零件是构成现代精密机械的最基本、最主要零件之一,是保证精密装备精度的关键部件。近年来,随着超精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现行的测量水平和装置,已不能满足超精密制造业对精密回转体零件的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表面质量等的测量需求,限制了超精密仪器生产链的形成。为打破这一困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承担了“超精密直径和形状综合测量标准装置”课题,选择了对生产制造影响最广泛、最急需统一的关键量———直径和形状进行研究。通过对仪器设计的多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课题组已成功研制出超精密直径和形状综合测量标准装置,完成了基于误差分离技术的超精密直径和相关形状评价方法的研究,可实现对回转体类零件的直径、截面圆度、母线直线度、圆柱度等的精密测量,填补了我国在超精密直径和形状综合参数测量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为我国高端制造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及相关形状评价方法的研究,为降低直径和形状测量不确定度、提高我国直径和形状测量水平、有效监控与实现直径和形状量仪的进口及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我国GPS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提高我国精密仪器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气门阀座标准件下沉量测量方法 篇7

本例中,0.012mm的下沉量是很难用常规的直接测量的方式获得的,可采用其他间接测量的方式来获得。

分析及解决办法

先来分析一下0.012mm测量要求的形成。这个尺寸是由于在标准件工作锥面内有一小块活动块(下沉块),下沉块在移动(构成下沉量)前是与整个标准件锥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工的,0.012mm是整体加工后经过移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在移动前是整个锥面的一部分,即移动前在这个锥面任意截面上与标准件原锥面一起构成一个标准的圆。而现在通过移动小块,锥面的任意截面则构成了非标准的圆r1。

在对该活动块进行一定的偏心移动而有意造成一定下沉0.012m m,以便对量仪进行示值校对,所以这个下沉的值的准确度很重要。

基于这个非标准圆的圆度误差主要是由移动小块而引起的,所以可以考虑通过测量截面圆的圆度误差,来求得下沉量0.012mm的要求。从图1中不难看出,所要求的下沉量0.012mm的方向是锥面的法向方向,而如果测量锥面截面圆的圆度误差,其评价出的圆度误差都是测量触测(水平)方向,如图2所示。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运算,把水平方向的圆度误差值r1转换成所要求法向方向的值r2。

截面圆的圆度误差可以用三坐标测量机或圆度仪来测量,下面以三坐标测量机测量为例。

按要求,先测量标准件的上表面,并以上表面为基准建立工件坐标系1,测量内锥面,得到实际锥角;再在锥面内规定的截面上手动测量一个圆1,并以圆1为圆心建立坐标系2;然后以自动生成圆的程序,在规定的截面上自动生成圆2,生成圆2的点应以含括下沉的那部分且能真实反映由于下沉而引起的圆度误差;最后触测圆2,并评价出圆2的圆度误差。

以QUINDOS测量软件为例(测量程序此处省略),评价出的圆度误差r1是沿测量触测(水平)方向的值,而我们要求的0.012mm是锥面法向方向的值,所以通过下列函数关系计算,转换成我们所需要的值:r2=r1×cosa/2

式中r1——三坐标测量机评价出的

圆度误差值(mm);

r2——需要求的锥面矢量方向上的值,0.012mm的值(mm);

a——锥角的角度值(°)。

本例中,测得r1=0.0176m m,锥角a=90.011°,则要求的r2值为0.0124mm。

这种方法经在不同产品反复测量验证,不仅测量结果可靠,且重复性也很好。

结语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与测量不确定度 篇8

关键词: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测量

1 对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内容的认识

量测不确定度就是对量测结果的质量的定量评定, 量测结果是否有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 所以量测结果必须有不确定度说明, 才是完整的和有意义的。对于量测结果的表示可区分为误差与量测不确定度, 其分别为古典误差理论与现代误差理论的核心。然而, 在古典误差理论中, 以真值作为反映量测结果的偏离程度依据, 由于真值在实际的应用中难以求得, 使得古典的误差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难以有效使用。现代误差理论将以量测不确定度方式来表达, 由于其可定量表示量测结果是目前计量学领域中一个较新的概念, 它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按照计量标准的考核规范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要求, 应先找到影响测量结果的各单项误差的极限值, 再根据其误差的性质确定其属于何种分布, 此时就可以确定其修正因子的大小了。再将各单项误差极限值除以相应的修正因子后, 转换成相应的标准偏, 并以标准偏表示该项的标准不确定度, 如果此时各单项误差是彼此相互不关联的, 再用均方根法计算出组合标准不确定度, 最后再将组合标准不确定度乘以一个修正因子, 就得到了测量结果的扩充不确定度。以上述可见, 按照计量标准规范推荐的方法, 要比用以往方法计算出的不确定度更加合理一些。

2. 对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中“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的认识

量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是由于我们对于被量测量与影响因子两者之认识的不完整所造成的。即使在修正已知的系统效应后, 修正后的量测结果也只是一个被量测量的评估值, 这是由于随机效应及我们对于修正量大小本身只是一个评估量。我们注意到对于一个经过修正后的量测结果可能已经非常的接近被量测量的值, 即使量测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大的不确定度。在另一方面, 量测的不确定度必须不被未知误差所混淆, 影响量测的不确定度许多可能的来源包含:1]对于被量测量的不完全界定。2) 对于被量测量的不完整了解。3) 采用不具代表性的样品。4) 在量测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环境条件量测的不完整。5) 读取类比仪器数据的个人偏差, 包含视差效应。6) 有限的解析度或识别能力。7) 量测标准与参考材料非解析值。8) 由外部来源和使用资料转换演算影响因子的非解析值。9) 在量测方法与程序中结合近似方法与假设条件。10]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被量测量的观察变化。

不确定度的来源不一定是独立的, 且一些或1-9项中可能贡献于重复观察下的变化。假如所有量测结果的影响量间是可以变化的, 则其不确定度可借由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来评估。但这似乎在实际的情形是不可行的, 因为在这样一个详细的实验评估其不确定度需耗费相当大的费用与时间。再者, 这个模式可符合相对量测需求的精确性的需求。然而, 由于数学模式总是不完整的, 所有适当的输入量可以被改变, 以致于不确定度评估尽可能是基于实验的数据。利用实验标准与管制图可以建立统计管制的量测系统, 且这些数据可被使用作为获得合理的量测不确定度评估。当实验数据显示数学模式是不完整的, 则这个模式就应该进行修正。

在一般情形, 数学模式应该是几个输入量的函数, 由输入量来获得量测结果。假如输入量为UcX1, ……, Xn, 则我们可以写出量测结果y与输入量X;的关系函数, 如下式所示。

这个函数可以了解输入量所具有的不确定度, 亦即整个量测过程中量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这也是整个量测过程的误差源。

再ASTMD638为例, 材料拉伸破坏强度被定义为力量 (F) 需要除以试件的截面积[A], 该截面积又被定义为厚度T与宽度W的乘积。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下式来近似材料拉伸强度量测的数学模式:

由于可以直接地看出函数中, 多数可能的影响量并不是明确的, 因此我们称它为最初近似。例如, 在尺寸上的温度效应、试件的强度、拉力机的惯性效应或力量作用下不同样品的颈缩或伸长行为等等影响因素并未被考量。由于这个近似式将会影响最后的不确定度评估, 如果觉得这个最初近似式是不合适的话, 可以进行修正, 使其涵盖其它的影响量。

A类不确定度评估系由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推导得到, 在统计分析方法中, 该型态的不确定度评估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我们仅考量测试结果的标准差作为A类不确定度评估。通常评估一个量测值系由这些测试结果的平均值来决定。例如, 对一个被测量值X, 在同一条件下进行n次独立重复量测, 量测值为, 可由下式得到样本之算术平均数x:

x为被测量值X的估计值即测量结果。以来表示实验标准偏差Sx, 关系式如下所示:

这些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程式加以计算得到, 例如:在Excell中可以由AVEGAGE和STEV功能很快且容易得到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3 小结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使用量测不确定度的问题, 对于量测不确定评估方法有下列几项重点可供参考与应用:

量测不确定度是表明了对量测结果的不可信程度。这是一个可以定量评定的参数, 它不包括或以修正的系统误差, 也不包括异常值。当我们给出量测结果时必须同时给出其量测不确定度, 这样量测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精度”在传统使用中常被混淆, 因此建议回避使用。需要表示量测结果分散性程度时可用重复性及再现性。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9

在齿轮测量中心出现之前, 我们通常使用齿轮单项检查仪器对齿轮进行测量, 如分别使用渐开线检查仪、螺旋线检查仪、齿距检查仪、跳动检查仪等对齿轮的齿廓偏差、螺旋线偏差、齿距偏差和径向跳动偏差进行测量。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 齿轮测量中心作为光、机、电相结合的高技术齿轮量仪, 已经成为测量齿轮、刀具时应用最广泛的重要测量仪器。

本文使用P40齿轮测量中心对标准齿轮进行测量并对齿距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1 测量步骤

以测量模数为3、齿数为40的标准齿轮为例, 其测量方法如下:

(1) 首先进行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将标准齿轮置于恒温实验室恒温8 h以上, 恒温实验室的温度满足20℃±0.5℃, 温度变化率小于0.5℃/h, 湿度小于70%;使用脱脂棉和120号航空汽油将标准齿轮擦洗干净, 并用无尘布将每个齿的左右齿面均擦拭干净;同样将与标准齿轮配套的芯轴和齿轮测量中心上、下顶尖擦拭干净;戴手套, 将标准齿轮装卡在芯轴上, 且保证装卡牢固。

(2) 开启KLINGELNBERG P40齿轮测量中心的气源、电源;打开齿轮测量中心测量软件, 使齿轮测量中心各轴回到原点, 根据齿轮的模数选择最优直径的测针并对测针进行校准;使用上下顶尖将芯轴和标准齿轮装卡在齿轮测量中心的回转工作台上。

(3) 进入“CYLINDER GEAR MEASUREMENT”圆柱齿轮测量软件, 在“Data Involute symmetric”界面输入被测齿轮的模数、齿数、螺旋角、压力角、齿宽、变位系数、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等参数。

(4) 在“Stylus”界面输入之前选择的探针直径值, 并点击“set Preset”进行设定。

(5) 根据齿轮参数, 计算出评定齿廓偏差需要测量的范围和评定范围。对于模数为3、齿数为40的标准齿轮, 起测值为116.692 mm, 终测值为126 mm;起评值为116.408 mm, 终评值为124.675 mm。

(6) 根据齿轮参数, 计算出评定螺旋线偏差需要测量的范围和评定范围。齿厚为25 mm的标准齿轮, 起测值为0 mm, 终测值为25 mm;为了避开齿轮边缘的倒角, 起评值可设为2 mm, 终评值可设为23 mm。

(7) 选择齿轮需要评定的各项参数。

(8) 将测针移动至被测齿轮的下边沿, 并读取该位置的Z轴坐标。

(9) 对测量齿轮的装卡进行修正, 一般情况选芯轴上端和下端两个圆跳进行修正。将测针制动至需要修正的上端芯轴附近, 读取该位置的坐标值;然后将测针移动至芯轴下端的某一位置, 读取该点的坐标值。程序开始测量时, 测针会分别扫描上端和下端两个指定的圆周, 然后根据扫描的数据对齿轮的装卡进行补偿

(10) 旋转工作台, 将需要被测的第一个齿移动至测针附近, 点击“start”键进行测量。

(11) 测量完毕后打印记录。将齿轮和芯轴取下, 并将齿轮从芯轴上取下, 涂防锈油放回包装盒内。至此测量过程完毕。

2 齿距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2.1 数学模型

直接法测量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Fpimax———齿距偏差读数中的最大值;

Fpimin———齿距偏差读数中的最小值。

2.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2.2.1 测量安装的影响

安装误差由锥度芯轴的跳动和测量设备的上下顶尖回转误差决定, 可以用径向和轴向的跳动来表征, 当工件为直齿轮时不考虑轴向跳动的影响, 其径向跳动的影响类似于一个偏心e, 本文按e=0.5μm估计, 反正弦分布。取影响最大的情况, 即c1=1, 因此

2.2.2 测角误差的影响

仪器的测角误差δ1按齿轮量仪实测能够达到1〞估计, 误差分布为均匀分布, 自由度为无穷大, 标准齿轮的分度圆半径按常用的规格r=60 mm计算。则: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2.2.3 测头探测误差的影响

测头的探测误差δ2与测头的使用方法有关。当测头仅用作定位使用时, 可以只考虑其定位精度;而需要从测头读取测量数据时, 则带入测头有效量程内的最大允许误差值。本文按0.2μm估计, 均匀分布, 则可得

2.2.4 读数误差的影响

读数误差在数字式设备中表现为量化误差, 按0.2μm估计, 均匀分布, 可得

2.2.5 齿面形貌的影响

齿面形貌差的齿轮使测量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带有一定不稳定性, 将其影响按0.2μm估计, 均匀分布, 可得

2.2.6 温度影响

环境温度对齿轮项目测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测量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测量设备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在已经限定实验室温度条件和规定了测量回零误差的情况下, 温度影响在测量误差中占比重不大, 本文不确定度分析按0.1μm估计, 均匀分布, 灵敏系数为1, 可得

2.2.7 重复性的影响

测量重复性的影响可以由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 对一标准齿轮测量10次, 得到齿距累积偏差数据为3.3、3.3、3.2、3.1、3.2、3.3、3.3、3.2、3.2、3.3μm, 由贝塞尔公式可得:

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由于各输入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故可得齿距偏差测量读数的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 (1) 式, 齿距累积总偏差由两个读数得出, 且各读数的不确定度相同, 因此齿距总偏差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确定度

2.4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 则扩展不确定度

3 结论

使用KLINGELNBERG P40齿轮测量中心能够准确有效的对标准齿轮进行测量, 实际测量结果证明, 该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操作简单、测量结果可靠, 能够满足标准齿轮的测量要求。

参考文献

[1]JJG 100—2006标准齿轮[S].

[2]孙玉玖, 崔岩梅, 李涛, 等.齿轮测量中心的设计与精度分析[J].计测技术, 2009 (6) .

[3]叶寒, 宋远, 顾嘉.齿轮测量中心误差补偿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 (5) .

[4]孙光宇, 李平.齿轮测量中心标准中齿廓倾斜偏差测量不确定度参数的确定[J].工具技术, 2009 (9) .

印刷企业测量仪器管理心得 篇10

1.对检测人员的要求

(1)专业计量人员需经法定计量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测量仪器使用人员须经测量仪器管理部门相应培训后,方可操作使用仪器。

2.建立控制程序及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指引文件

(1)建立控制程序,对测量仪器的配置、验收、周期检定/校准、维护和储存进行全过程管理,制定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指引文件以及内部自校比对文件。

(2)经验收合格的测量仪器,由仪器管理人员负责编写《测量仪器总表》,记录设备使用部门、名称及规格型号、仪器编号、生产厂家、购买年月、量程/精度、校正类别、检定或校准周期/日期/结果等。

(3)使用部门人员负责所需测量仪器的使用、维护和日常保养管理。

3.仪器的校准

(1)测量仪器种类较多,根据仪器精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测量仪器的校准类别分为 A、B、C三类。

A类为仪器精度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必须按周期进行外部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仪器;B类为仪器精度对产品质量无直接影响影响较小,需按周期进行内部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仪器,以及使用过程中精度变量小,只需一次性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仪器;C类为仪器精度对产品质量无影响的辅助测量仪器。

(2)根据编写的《测量仪器总表》校准周期,按以上类别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A类:外送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仪器必须外送法定计量部门检定或校准;B类:内部检定或校准的测量仪器按内部自校比对文件进行校准,并保存原始检定或校准记录。

(3)凡涉及客户要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级必须达到A级(不合格则退货)的检测项目,对其测量仪器须更加严格监视与管理。例如,色相、条码、VOCs、邻苯类、甲醛类的测量仪器所检测的结果须定期进行内部自校比对或外送校准比对,以确保仪器测量结果准确、有效、一致,内部自校比对结果须做相应记录。

(4)由于车间温湿度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且车间环境比较特殊,粉尘及油墨的腐蚀性较强。因此,车间所用温湿度计应每季度进行数据比对,以保证温湿度测量的准确性。

4.仪器的标识

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测量仪器,应粘贴合格标签,并注明有效期。对于不方便粘贴标签的测量仪器,可将标签粘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部门妥善保管。对于校准不合格的测量仪器,应撤离使用现场或做停用标识。

5.仪器的维护

(1)在测量仪器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部门发现仪器失准、损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追查使用该仪器检测的产品流向,评价以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确定对已检测项目进行复查或重新检验,同时组织对仪器故障进行分析、维修以及重新校准。

(2)对无法修复的测量仪器,经使用部门负责人确认后,由总经理批准报废或做相应处理(如封存)。

(3)使用部门人员负责对测量仪器的使用、保管和维护进行监督检查。

6.仪器的使用记录

按规定保存好测量仪器的各项记录,如检定证书,校准、维修、保养、封存、报废记录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社会安全类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分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人们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