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规律(精选十篇)
解题规律 篇1
例1 求undefined的值。
方法一:根据算式直接计算。
这种方法, 只要会多位数的乘法和开平方就能直接计算。缺点是计算量大, 耗力费时。该方法笨拙不可取。
方法二:推导法:找出规律, 推断结果。
分析题型结构, 有规律可循。观察如下几个简单的式子:
undefined
……
可得:undefined
这种通过观察简单的规律, 推导出复杂结果的方法, 其实是搞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 用老教材的观点看, 是不严谨的, 不过从新教材的观点看, 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探索规律、猜想规律、验证规律, 是新教材要求的学习理念, 也正是现代教育需要提倡的。
方法三:因式分解法求解。
设a=2002, 则
undefined
这种方法, 其实相当于是对解法二的证明。根据后两种方法的推导和计算, 可以推出如下结论:
1.四个连续整数的积与1的和是完全平方数;
2.代数式a (a+1) (a+2) (a+3) +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3.四个连续正整数的积与1的和的算术平方根与第二个整数的平方的差等于第一个整数 (还可推广到负整数) ;
例2 以下是一组数的排列, 请按其规律, 写出第n项的计算公式。
1、4、7、10、13、16、19、……
解法:经仔细分析对比, 发现该组数的后一项比前一项多3。观察以下式子:
n=2时, 4=1+3 (2-1) .
n=3时, 7=1+3 (3-1) .
n=4时, 10=1+3 (4-1) .
n=5时, 13=1+3 (5-1) .
……
由此可推断, 第n项 (n为自然数) 的值是1+3 (n-1) 。
根据例2可发现一个规律, 当一组数a1、a2、a3、…、an满足后一项比前一项多d时, 第n项的值为an= a1+d (n-1) (这就是高中将要学习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通过以上两例说明, 我们只要在解题过程中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勇于探索、会解一个题, 就能解同一类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练习:
1.求undefined的值。
2.求undefined的值。
3.化简undefined
数字推理试题解题规律 篇2
一、排序:题目中的间隔的`数字之间有排序规律
1、例题:34,21,35,20,36()
A.19 B.18 C.17 D.16
解析:数列中34,35,36为顺序,21,20为逆序,因此,答案为A,
二、加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加寻找规律
1、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4,5,(),14,23,37
A.6 B.7 C.8 D.9
注意: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这个方法可以用到任何题型;
解析:4+5=9 5+9=14 9+14=23 14+23=37,因此,答案为D;
练习:6,9,(),24,39// 1,0,1,1,2,3,5,(
)
2、前两数相加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
例题:22,35,56,90,() 99年考题
A.162 B.156 C.148 D.145
漫画试题解题的规律 篇3
图4 图3 图5 图6
例1.(2009年安徽卷,21题)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例2.(2010年安徽卷,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例3.(2011年安徽卷,第19题)图5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 ‘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例4.(2012年安徽卷,17题)图6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
C. 张勋 D.溥仪
怎样做漫画试题呢?
第一,仔细观察漫画是解题的前提。当一幅漫画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边看边想,明确漫画上有些什么人物或事物,对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就是先要获取和解读信息。例1图中画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一架飞机坠毁,下半部分一个个的士兵陷入泥潭;例2图中漫画中的葫芦上有一个“川”字,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例3图中漫画是由一课粗大的树干、一群猴子和“我们自由派绝不锯掉我们坐着的树枝”这句话组成;例4图中漫画是由画面上一人像乌龟一样趴在地上,本来妄图复辟的他这时被双龙石碑压得动弹不得,石碑上有“万岁”两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同时,配有“自作孽不可活”的标题。
第二,要把获取和解读到的信息和教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例1中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是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中”的越南战争这个考点;例2是 “武昌起义“这个考点;例3是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这个考点;例4是 “张勋复辟”这个考点。
第三,探讨获取的信息和调动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正确理解,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例1,教材上叙述:“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分析: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漫画深刻揭示了美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因此可知C项“美国侵略者的命运”是正确答案。
对于例2教材上叙述:“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学生如果对于这段内容较为熟悉的话,然后再注意到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A。
对于例3,教材的一段表述尤为重要:“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段话很好地揭示了德国代议制的本质特征。结合这段材料学生可以理解:这个漫画应该理解成德国政体中残留封建残余的东西,这个树枝就是象征专制的,自以为不能丢弃的东西。图片的寓意是议会被君主操纵,反对君主无疑是自寻死路,暗喻议会没有权利,反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专制本质,B符合题意,故选B。
遗传系谱图解的解题规律 篇4
一、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人类遗传病可分为下面五种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解题时先要判断出致病基因的位置以及显隐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别写出各个个体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各种基因型的概率。其中遗传病的性质可以依据以下步骤来判断:
(1)先确定是否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女性全部正常且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即可判断为伴Y遗传病,也称限雄遗传,这类病无显隐性之分。典型系谱图如图1。
(2)判断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可以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如图2),有中生无为显性(如图3)来进行判断,但是如果出现有无生有无时显隐性都有可能,这时我们可以看患者代代(指各亲代与子代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如果有连续性的往往是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可能性大但是不否定隐性遗传);不连续的则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如图4)。
(3)确定基因的位置,即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这时可以根据前面已经确定是显隐性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时,如果父亲正常而女儿患病可判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5);而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时,如果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者母亲正常,儿子患病即可判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6)。
二、遗传病概率的计算
解题时在确定了遗传病类型的基础上,先把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写出来,再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如果是隐性遗传病时先把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写出来,再推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型即隐性突破法。如果是显性遗传病时可先把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写出来再推出其他个体的基因型。
例如图7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Ⅲ3和Ⅲ1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基因检测
C.性别检测
D.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如果Ⅲ1和Ⅲ4违法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
分析:
(1)由系谱图可看出,Ⅱ5和Ⅱ6生出不患病的个体Ⅲ3,可确定甲病是显性遗传病,再根据Ⅱ5有病而Ⅲ3正常可排除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确定了基因位置的基础上再利用隐性纯合子突破法,推出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因为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Ⅲ3和Ⅲ5的基因型都为aa,Ⅱ5和Ⅱ6的基因型都为Aa,利用分离定律可知Ⅲ4的基因型为1/3AA或1/3Aa,因Ⅲ1正常故为aa可知Ⅱ2为Aa,又因Ⅱ1正常再推出Ⅲ2为Aa。
(2)由Ⅱ1和Ⅱ2生育出患乙病的Ⅲ2,可确定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Ⅱ1家庭均无乙病史,所以致病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以隐性基因为突破口写出各个个体的乙病基因型,因Ⅲ2患乙病故基因型为XbY,可知Ⅱ2为XBXb,再写出Ⅲ1的基因型为1/2XBXB 或1/2XBXb。Ⅱ6家庭无乙病史,可知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XBY、XBXB,则Ⅲ3的基因型为XBXB,最后综合起来可知各个体的甲乙两病的基因型。
小说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规律思路 篇5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一、情节类
二、人物类
三、环境类
四、主题类
五、语言类(含义题、赏析题、作用题)
六、拓展类
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一、概括情节
基本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时、地、人、事、结果(注意字数限制)】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梳理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完成下列填空。【特别关注所给故事情节的概括,它往往提示了概括的内容、角度、语言形式等。】 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如何感知情节
1、感知情节要看过渡。
(1)时间的变化:
《故乡》“渐近故乡”“第二日清晨”“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地点的转移:
《心声》在教室里、小树林里、教室里、公开课上(3)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孤独之旅》
胆怯——恐慌——孤独——不再恐慌——勇敢坚强 《我的叔叔于勒》 恨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躲于勒
《杨修之死》
(改建园门)心甚忌之---(分食贡酥)心恶之---(揭操杀侍)愈恶之---(状告曹丕)愈恶之----(教植行事)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教植作答)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妄解口令)大怒(推出斩之)
(4)事件的发展: 《孔已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场面
受嘲笑(窃书、科举失利)——教写“茴”字——分食茴香豆——偷书被打断腿——最后一次喝酒)
(5)人物出场的顺序:
《智取生辰纲》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卖酒诱官军----吴用巧下蒙汗药----官军上当饮药酒-----群雄智取生辰纲
2、关注对比: 《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 概括情节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年轻人资助(捐助)贫困生。或年轻人抓阄资助(捐助)贫困生。2.(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参考答案: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3.(2010·浙江省湖州市)《一包花生》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3 分)① —筹款遭拒— ② — ③ —富翁来访—得到善款.参考答案:① 学校被毁 — ② 种植花生 — ③ 准备材料
二、鉴赏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浙江省衢州市)《让儿子独立一回》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洒脱、豪放、热心、老实、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寡言少语、郁郁寡欢、循规蹈矩、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 人物形象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3 分)
参考答案: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2.(2010,福建省石狮市,19—24,18分)阅读《花事》一文,完成各题。请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参考答案: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父亲对文文的指责(分析合理即可得2分)3.(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3分)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
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基本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2)暗示 的社会背景。(3)渲染 的气氛(景物特点)。(4)烘托人物 的心情。(5)表现人物 的性格。
(6)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
(7)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作铺垫。
2、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语言表述:
具体描写了 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 渲染(创设)了一种 气氛;
烘托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环境描写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
2、(2010·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性的爱抚》
(2分)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2分)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3.(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开头一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气质。评分:答出烘托人物得1分,答案完整得2分。
4.(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 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参考答案: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或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主题探究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基本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方法: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②分析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时代特征。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表现手法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语言揣摩
(一)含义题:
1、理解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具体步骤:(1)结合语境思考(2)指出表层意思(3)挖掘深层意思。
2、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以理解“关键词”含义为突破口):(1)概括性词语,使之具体化。(2)指代性词语,明确指代义。(3)比喻性词语,写出比喻义。具体步骤:(1)寻找关键词(2)联系上下文(3)分析语境义
含义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1分),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1分)。2.(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小说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答案:批判了社会上一些人冷漠自私,呼唤热情善良的健康感情。评分:每个要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2010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听出心灵的杂音》
本文标题“听出心灵的杂音”有哪两层含义? 4分.参考答案:两层含义:一是指“几个同学”撒慌听出病患者心脏的杂音;一是指吴大夫和院长听出“几个同学”心灵深处不诚实的杂音。4.(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5.(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意思对即可。2分)
6.(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参考答案:
(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二)赏析题:
1、赏析加点词语作用:(词语),地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现力词语等),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或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悬念: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巧合:展开情节,引出人物,暗示主题,使情节紧张。
3、抑扬:以感情铺垫,引发好奇;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4、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5、侧面烘托:衬托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景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6、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7、照应: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以小见大: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讽刺: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增强文章的深刻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特点,表达了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语 势,加强了感情。反复,夸张:
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赏析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福建省石狮市)《花事》
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句中加点词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1分)2.(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参考答案: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2分)3.(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参考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三)作用题:
1、标题的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2)提示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3)贯穿全文线索(4)透露情感、主旨
2、理解某句或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内容上作用: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切入点为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关键词语。(2)结构上作用 :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 主旨
作用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写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 分)参考答案: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或者: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
拓展延伸
1、基本题型:启示类、评价类、续写类等。
2、答题要领:
联系生活(启示类)
审清题意—理解文章— 分析充分(评价类)
氧化还原反应问题解题规律归纳 篇6
一、守恒律
1.电子得失守恒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相等(或者说化合价升高总数与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
应用1 计算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多少。
例1 KI与KIO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单质碘,问该反应中被氧化的碘元素与被还原的碘元素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解析 K→化合价升高1价,被氧化;KO→化合价降低5价,被还原。要使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KI与KIO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5∶1,则被氧化的碘元素与被还原的碘元素的质量之比也为5∶1。
应用2 确定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中元素的价态。
例2 在含有0.078 mol FeCl溶液中,通入0.009 mol Cl,再加入含有0.01 mol XO的酸性溶液,溶液中的Fe恰好全部被氧化,并使XO还原为X离子,求n的值。
解析 Fe→Fe,1 mol FeCl失去1 mol电子;Cl→Cl,1 mol Cl得到2 mol 电子;O→X,1 mol XO得到2(6-n) 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规律,FeCl失去的电子数等于氧化剂Cl和XO得到的电子总数,即0.078×1=0.009×2+0.01×2(6-n),解得n=3。
应用3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例3 配平方程式: P+ CuSO+ HO→ CuP+ HPO+ HSO。该反应中160 g CuSO可氧化P的质量是 。
解析 该反应中氧化还原关系较为复杂,既有CuSO与P的氧化还原反应,又有P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Cu,P元素化合价降低3价;SO→P,Cu元素化合价降低1价;→HO,P元素化合价升高5价。生成1 mol CuP共得到6 mol电子,生成1 mol HPO失去5 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规律,CuP与HPO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5∶6,即CuP的系数为5,HPO的系数为6;然后通过观察法写出其他各物质的系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11P+15CuSO+24HO=5CuP+6HPO+15HSO。
因为CuSO与被CuSO氧化的P之间仍符合得失电子守恒规律,所以CuSO与被CuSO氧化的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n(CuSO) == 1 mol,可氧化的P的质量= mol×31 g·mol=6.2 g。
2.电荷守恒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前后,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相等。
3.原子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与一般的反应一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应用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或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二、物质转换规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可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
应用 用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三、性质表现律(价态律)
1.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如F、O、Fe、H、CO、KO、HO、O等。
2.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X(卤素离子)、H、H等。
3.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以一种性质为主,一般遇强氧化剂表现还原性,遇强还原剂表现氧化性。例如:2FeCl+Cl=2FeCl;FeCl+Zn=ZnCl + Fe。Fe、SO、H等以还原性为主,Cl、CO、NO等以氧化性为主。
4.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各种价态的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如HCl中H处于最高价态+1价,遇金属等还原剂时可表现氧化性;其中的Cl处于最低价态-1价,遇到KMnO、MnO、KClO、Ca(ClO)等强氧化剂时表现还原性。
应用 判断元素或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有无。
四、价态转化规律
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同时,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根据这一规律,歧化反应中反应物价态应介于两产物价态之间,而归中反应中产物价态应介于两反应物价态之间。
应用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高低。
1.邻位转化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进行。
(1)元素处于最低(或最高)价态,遇一般氧化剂(或还原剂)时转变至相邻价态。例如:
2H+O=2↓+2HO
2Cl+Cu=2Cl+CuCl
(2)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遇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被氧化(或被还原)至相邻的高价态(或低价态)。例如:
O+Cl+2HO=HO+2HCl
O+2HS=3↓+2HO
(3)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可发生歧化反应,且一般发生邻位转化(即歧化律)。例如:
+HO=H+HO
3+6NaOH=2Na+NaO+3HO
3O+HO=2HO+O
2.跳位转化律
(1)元素处于较低(或较高)价态时,遇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发生跳位转化。例如:
+6HNO(浓)=HO+6NO↑+2HO
2KO+16HCl=2KCl+2Cl+5Cl↑+8HO
(2)当加剧反应条件(如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强酸性、增大反应物的量等)时,可发生跳位转化。例如:
3+6NaOH=5Na+NaO+3HO
4H+5O=4O+6HO
H+8HNO(浓,足量)=HO+8NO↑+4HO
例4 G、W、X、Y、Z均为含氯的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方程式未配平且氯元素一定有价态变化)。
①G W+NaCl
②W+HO X+H
③Y+NaOH G+W+HO
④Z+NaOH W+X+HO
请判断G、W、X、Y、Z中氯元素化合价的高低。
解析 反应①中G→Na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氯元素的化合价G 3.互不交叉和换位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不考虑其他元素之间的反应,下同)时,产物的价态必介于两反应物的价态之间,且其变化是不交叉的。 (1)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相互转化。例如:C与CO、CO与CO、Fe与Fe、Fe与Fe,或S与HS、S与SO、SO与HSO等均不反应(因此可用浓HSO干燥SO)。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生成中间价态的物质,且只靠拢不交叉。也就是说,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为同一中间价态,也可能不为同一价态,但一定介于氧化剂与还原剂中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即归中律)。例如: H+HO(浓)=↓+O↑+2HO KO+6H=K+3↑+3HO 应用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物质的变化以及预测反应的产物,判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及转移电子数。 例5 (1)在反应KClO+6HCl=KCl+3Cl↑+3HO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转移电子数为 。 (2)在反应HS+HSO(浓)=S↓+SO↑+2HO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转移电子数为 。 解析 (1)由于K中Cl元素价态与H相同,则KCl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不换位)。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Cl,该反应为归中反应,转移电子数为5。 (2)与O中S元素化合价恰介于H和HO之间,根据互不交叉规律,只有S为氧化产物、SO为还原产物时,价态变化才不交叉,转移电子数为2。 五、性质强弱律(性质递变律) 1.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为“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弱还原剂”,即对于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说,氧化剂一定比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还原剂一定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也就是说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还原剂、还原产物。例如:在反应2Fe+Cl=2Fe+2Cl中,氧化性Cl大于Fe,还原性Fe大于Cl。 应用1 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例6 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并说明原因。 (1)Fe+Cu=Fe+Cu 。 (2)2Fe+Cu=2Fe+Cu 。 解析 (1)因为氧化性Fe (2)因为氧化性Fe>Cu,还原性Cu>Fe,该反应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所以该反应能够发生。 应用2 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例7 已知反应: (1)I+SO+2HO=HSO+2HI (2)2FeCl+Cl=2FeCl (3)2FeCl+2HI=2FeCl+I+2HCl 试判断I、SO、Cl、FeCl四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 解析 根据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由反应(1)可得出:I>HSO>SO;由反应(2)可得出:Cl>FeCl;由反应(3)可得出:FeCl>I。综上所述可知四种物质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Cl>FeCl>I>SO。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2NaCl+2HO=2NaOH+Cl↑+H↑(氧化性Cl大于HO,还原性H大于NaCl。这是由反应条件电解所决定的);Na+KCl(熔融)=NaCl+K↑(还原性K大于Na,这是因为K的沸点758 ℃比Na的沸点883 ℃低,生成的K为蒸气而脱离反应体系,使反应能有效地向右进行)。 2.在相同条件下,总是氧化性或还原性最强的微粒优先发生反应。例如:向含有Br和I的溶液中滴加氯水,则I将优先被氧化;向含有Cu和Ag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则Ag将优先被还原。 应用 判断混合溶液中离子发生反应的顺序。 例8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FeBr溶液中通入少量Cl ,通入过量Cl 。 (2)FeI溶液中通入少量Cl ,通入过量Cl 。 解析 因Fe、Br、I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当通入过量Cl时,Fe、Br、I都可被Cl所氧化,此时两溶液中反应相似,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2Fe+4Br+3Cl=2Fe+2Br+6Cl 2Fe+4I+3Cl=2Fe+2I+6Cl 当通入少量Cl时,由于还原性I>Fe>Br,FeBr溶液中只有Fe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2Fe+Cl=2Fe+2Cl FeI溶液中只有I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2I+Cl=I+2Cl 3.一般来说,同一元素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如氧化性:Fe>Fe;价态越低,其还原性越强,如还原性:HS>S>SO。不过也有例外,氧化性HO>HO,原因是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初生态”的氧原子。 4.一般来说,酸性越强、浓度越大、温度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例如:KMnO在酸性溶液中氧化性最强、中环境次之、碱环境中最弱;浓盐酸具有还原性,而稀盐酸没有;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稀硫酸没有;温度越高,碳的还原性越强等。 应用 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选择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 六、反应先后律(难易律) 一般来说,在同一反应环境中,浓度相同或相近的氧化剂遇到若干种还原剂时,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同理,在同一反应环境中,浓度相同或相近的还原剂遇到若干种氧化剂时,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例如:还原性I>Fe,将Cl通入FeI溶液中,先发生反应Cl+2I=2Cl+I,后发生反应Cl+2Fe=2Fe+2Cl;还原性Fe>Br,将Cl通入FeBr溶液中,先发生反应Cl+2Fe=2Fe+2Cl,后发生反应Cl+2Br=2Cl+Br。 应用 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及反应顺序。 七、反应方向律 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按照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与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反应,生成氧化较弱的物质和还原性较弱的物质的方向进行。也有例外,如还原性Fe>H,但FeO+4H 3Fe+4HO(g),原因在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生成的水蒸气被排出可使平衡不断向右移动。类似的有还原性Si大于C,但2C+SiO=Si+2CO↑ 应用 用于预测反应的可能性。 一是分类欠缺, 整合能力不强。如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题16:“请联系全文, 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 (4分) ”。 (“2012年佛山一模语文卷”请上http://www.baidu.com网查询, 本文从略) 考生答:“ (1) 它身上拥有美丽纯洁, 脱俗、清馨的气质; (2) 花无异色, 含露低垂, 清新脱俗, 散发淡淡的清香; (3) 不附庸风雅, 矜持含蓄; (4) 顽强, 坚持, 自持, 一成不变。 (得2分) ”。 (1) (2) 答点既写“外形”又答“内质”, (3) (4) 答点同属“内质”, 答点紊乱, 也漏答“启示”答点。可见考生不懂得按“外在特征→内在特征→给人思想启示”进行分类整合而丢了2分。 二是要点不全, 概括能力不强。如上例问题, 参考答案是“ (1) 美丽、芬芳、妩媚; (2) 清纯高雅 (超凡脱俗、不附庸风雅、天然淡泊) 、矜持含蓄; (3) 羸弱轻柔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考生除了缺乏分类而将 (1) (2) 混答外, 第 (3) 答点因概括不出而漏答。 三是随意作答, 转换能力不强。如题目问“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 (“合唱团”“竞选”) 作简要赏析 (4分) ”。考生答“这两处词语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 富有生机, 更说明了树蛙的声音特点;‘合唱团’突显了群体的庞大, 更具说服力。‘竞选’一词更能表现黑顶山雀的能力, 更具吸引人, 引人入胜, 更具科学性、准确性” (得1分) 。这个答案与参考答案“ (1) ‘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2) ‘竞选’运用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了黑顶山雀为争夺等级地位鸣叫的变化”差别很大, 失分严重, 主要原因在于考生缺乏转换能力。 四是字数超多, 答题不合规范。考生往往不分点作答, 思路混乱, 而字数又写得特别多, 使表达未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丢分颇多。 有鉴于上述四种情况, 我们在阅读复习阶段务必要落实“整合、概括、转换、规范”文本阅读四环节, 提升应考能力。 一.先说整合, 略谈两类 ㈠首先整合高考必考论述文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 (五类热点题型整合, 限于篇幅, 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含义理解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3、14两题, 2009年13题, 2008年13题, 2007年13题。 (题略, 下同) 2.信息筛选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2题, 2010年12题, 2009年12题, 2008年12题, 2007年12题。 3.文意归纳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0年12题, 2009年12、15题, 2008年15题。 4.文脉梳理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5题, 2007年14题。 5.观点评判型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5题, 2010年15题, 2009年14题, 2008年14题, 2007年15题。 ㈡其次整合高考选考类 (所有文体) 阅读题型及解题规律 (八类热点题型整合, 限于篇幅, 解题规律介绍从略) 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语句含义 (效果)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4题、21题, 2010年17题, 2009年16题, 2008年19题。 2.分析语言特色的题[语句写作技巧 (手法)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9题, 2010年19题, 2008年20题。 3.分析材料、手法、语句作用的题[行文表达作用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6题, 2010年20题, 2007年16题。 4.提取要点的题[信息筛选 (概括) 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7题、20题, 2010年16题、18题、21题, 2009年17题、19题, 2008年17题, 2007年19题。 5.分析写作意图的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18题、21题。 6.评价观点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9年20题, 2997年20题。 7.归因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11年18题, 2008年16题、21题, 2007年17题。 8.文本内探究类题题例:广东高考2008年18题, 2007年18题、21题。 二.次说概括, 谈六点 文本阅读概括表述题信息取舍规律约有六种: 1.举例处, 取概述舍例子。行文常常离不开举例。举例是围绕文段前后的概述性文字列举事实的, 因此概述部分是主要内容所在。 2.人景处, 取人舍景。文段中既写人又写景时, 写人处自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3.映衬处, 取主舍次。为了使描绘的对象特点更为鲜明, 使行文的内容更为厚实, 作者常常借“彼物 (人) ”以衬“此物 (人) ”, 而“此物 (人) ”必然是文段的中心所在。 4.转折处, 取后舍前。遇到有“却”“不过”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的语段时, 一般说来, 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的主要意思。 5.正反处, 取正舍反。阐述事理时, 为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为鲜明, 常常在正面说理之余辅以反面说理, 以彰显作者的观点。此时, 正面说理处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6.比喻处, 取本舍喻。比喻的目的是帮助描写、说理, 所以在喻体与本体之间, 本体才是段落的中心所在。 解题示例1: 2010广东题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注:省略号是小说举例的文字)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 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说明做贼心虚) 概括规律: ⑴举例处, 取概述舍例子 ⑵人景处, 取人舍景 ⑶映衬处, 取主舍次 ⑷转折处, 取后舍前 ⑸正反处, 取正舍反 将三段留取的句子整理并概括: 突然醒来。……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 发现是空的。……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她知道, 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 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他说, 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可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为: (1) 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答案 (2) (3) (4) 点概括从略) 解题示例2: 2009广东题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题16.画线部分“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 …… 概括规律: ⑵人景处, 取人舍景 ⑹比喻处, 取本舍喻 核心句“他转过身, 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 踩出深深的凹痕……”寄寓了贵族“扎根大地” (扎根农民) 的意思。整理出答案:17.⑵:从日常生活方面, 写托翁虽身为贵族, 却离不开土地, 离不开田园, 离不开日常劳动。 (答案⑴⑶点概括从略) 16.寄寓贵族“扎根大地”之意。 三.再说转换, 谈七点 文本阅读题表达转换规律约有七种: 1.原点换元, 从原词句特点思考以替换同义词句。 2.同义互换, 即不同的语句在说大体相同的意思, 这些语句之间自然就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3.宾主互解, 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 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 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 要理解这些“宾句”, 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 4.因果互解, 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 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 或就果求因。 5.虚实互解, “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抽象为虚;显者为实, 隐者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为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 乃至以虚代实, 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6.连义互解, 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 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 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 这是“连义互解”。 7.对义互解, 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互换规律深入解读文章, 转换表达, 求取准确答案。具体以2012年高考广东佛山一模语文16~21题为例进行例说: 1.原点换元, 具体有6小点: ⑴题目关键词换元 题16.请联系全文, 简要概述百合花的特点。物的“特点”可换成:形、质、旨。按这三点去“联系全文”, 就不会失分。 ⑵文本标题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标题“你能听到我吗”有三点可换元。你:第二人称, 拉近距离, 亲切;听到:环境安静无噪音方可“听到” (因果联系) ;吗:询问语气, 引起关注、兴趣。 (三角度三点答案) ⑶题目赋分换元 题21.“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 (6分) ”, 6分:起码答三个要点, 分 (1) (2) (3) 点答。 ⑷题目问题换元 题20.“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 ”“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换成: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转换为要点多。 (答案求因求全:求偶/群体大小/对象/好奇/争食/环境噪声) ⑸指代词换元 “你能听到我吗”, 我:即文中“动物们的鸣叫声”。 ⑹文中关键词换元 题19.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 (1) 合唱团:在一起唱歌的大群人群, 有声音有形象。 (2) 竞选:竞选高职, 争夺等级地位等, 有声音有变化。 2.同义互换 如解答题19, “合唱团”与前“它们”“雄性树蛙”同义, “团”与后面“队伍壮大” (大群) 近义, “唱”与前“鸣叫”同义。综合分析得出答案:“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 形象地写出了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大群雄性树蛙。 3.宾主互解 题17. (5) 段划线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所说的 (5) 段划线句是个比喻句, 目的是为了阐释前后主旨句“……它身上美丽、纯洁、脱俗、清馨的气质……”“清新脱俗的百合花散发淡淡的清香, 就像婀娜多姿的清秀佳人, 如梦似幻, 超然脱俗, 不染纤尘”。喻体与本体宾主互解。 解释宾句要从主句求解:⑴比喻 (博喻) ;⑵连用四个喻体形象写出百合花的美丽, (1) “月下的霜雪”从整体写出花朵颜色的乳白、朦胧优雅 (纯洁) 特点; (2) 用“无瑕疵的白玉”描写花色的纯然无瑕 (纯洁) ;用“像少女的肌肤”写出花的柔嫩 (清馨) ; (3) 用“像水洗的胭脂”写出花的清新妩媚 (脱俗) 。 4.因果互解 题20.根据文章内容, 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 (即为什么会鸣叫?“哪些”“5分”:要点多) “鸣叫声”是“果”, 回答的要点是“因”。一般行文, 先因后果, 变式行文则先果后因。与“鸣叫声”的同义互解词有: (3) 段“招牌叫声”, (4) 段“鸣叫声”, (5) 段“叽叽喳喳”, (6) 段“嗓门……高”, 因此, 据因果互解法可得答案: 动物的鸣叫声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求偶; (2) 群体的大小;对象的不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争取食物;环境噪声。 5.虚实互解 题18.请结合全文,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6分) 解析:本文写与百合相关的景物人事为“实”, 写百合的内在品格与给人的启示及感受等为“虚”, 提炼核心句转换。 【参考答案】 (1) 自然事物, 只有融入人的生活, 才更有价值更具魅力。 (2) 本文分别叙写了百合花给我的童年带来幸福:百合优秀品格陶冶了我的性情;给我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百合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万事随心”“百年好合”等象征意义。 (3) 所以, 百合已由一种简单的存在体走进了人的心田, 走进了文化, 成了经典, 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之情。 6.连义互解 如解答题18和题16, 可用连义互解:文段 (1) (2) (3) (4) 写百合花外表的“美丽旖旎”“芬芳妩媚”转到文段 (5) (6) 写百合花内在的“超然脱俗”“矜持含蓄”, 再转到 (7) (8) (9) (10) 段写百合花给人的思想启示“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激进的灵魂”“带来了祥和、安宁和温馨”“一种文化, 一种经典的创造”“变成一种永恒”。进层的词语有段 (5) 的“尤为”, 段 (7) 的“尽管……却……”等。 这样连义互解第16或18题就会准确得多。 7.对义互解, 即语义相反相对的语句之间有一种互相解释的关系。 如“你能听到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常回答有:⑴能听到, 因为周围环境很静, 无噪音干扰;⑵不能听到, 因为周围环境很嘈杂, 不安静。 ⑴与⑵是相反关系。答题时, 不能忽略从反向思考回答。 四.后说规范, 谈两点 1.规范答题。何谓规范答题?一句话:答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就是规范答题。实际上, 规范= (或≈) 整合+概括+转换。如果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整合信息, 概括准确, 转换到位, 那么表达就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就自然达到答题规范的要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2.规范写字。答题还要写规范字, 即字迹工整不潦草不涂改。“字为文章之衣冠”, 答案“外貌”“眉清目秀”, 阅卷老师想不给印象分都难。 一、探索条件型 这种类型的试题是给定结论来探求能得出结论的条件,能得出结论的条件又未必唯一.在解这类题时,要对结论、图形进行归纳、分类,利用有关的性质和定理进行推理、计算.解答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从所给的结论出发,运用“分析法”逆推上去,设想出合乎要求的条件,逐一筛选,从而找出满足结论成立的适当的条件,并用“综合法”加以证明. [例1]如图甲,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解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试探究:当△ABC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BC(点C、F重合除外)?画出相应图形,并说明理由.(画图不写作法) (3)若,BC=3,在(2)的条件下,设正方形ADEF的边DE与线段CF相交于点P,求线段CP长的最大值. 解:(1)①CF与BD位置关系是垂直、数量关系是相等; ②结论仍成立.(证略) (2)当∠BCA=45°时,CF丄BD(证略). (3)(证略)当具备∠BCA=45°时 ∵0 [评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探索条件的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利用全等知识较容易求出问题(1),在(1)中已有的结论下进行问题(2)中条件的探索,利用问题(1)中留下的线索,运用“分析法”逆推上去,设想当∠BCA=45°时满足题意,再用“综合法”加以证明,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探索结论型 试题的题设中给出明确的条件,需要判断猜想相应的结论;或变换某个题设条件后,去探索对结论的影响.解这类问题,要根据条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猜想,特别注意的是,准确的图形能提高猜想的准确性,解题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从所给的条件(包括图形特征)出发,进行推断、论证、探索、归纳、猜想出结论并加以论证,或者分不同情况加以讨论后作出结论. [例2]如图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QMNP,∠M=∠B,M是正方形ABCD的对称中心,MN交AB于F,QM交AD于E. (1)求证:ME=MF. (2)如图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与线段M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3)如图3,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AB=mBC,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与线段M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根据前面的探索和图4,你能否将本题推广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情况?若能,写出推广命题;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证明:(1)(略) (2)ME=MF.证明:(略) (3)ME=mMF.证明:(略) (4)平行四边形ABCD和平行四边形QMnP中,∠M=∠B,AB=mBD,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Mn交AB于F,AD交QM于E.则ME=mMF. [评析]此题是一道结论探索题.此类问题一般先设置一个让学生容易探索的问题情景,在获得结论之后,再创设一个题设变化、图形变化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探究问题对结论的影响.解决此类问题应对原命题的结构特征、辅助线的作法、解题的思维策略精心研究,然后在变化的几何图形中进一步审视原来辅助线的添加、证明思路能否迁移,抓住其中的“不变因素”,利用类比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探索规律型 规律探索问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所提供的若干个特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揭示和发现题目所蕴含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虽然探索的规律有其特殊性,但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和思路却具有一般性:要么特殊探路,要么逆推分析,要么数形结合,要么分类讨论,要么进行转化(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或方程问题),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看起来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解决规律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是:通过对所给的结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其变化规律,并由此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再给出合理的证明或加以应用. [例3]如图,P1(x1,y1),P2(x2,y2),……Pn(xn,yn)在函数的图像上,△P1OA1,△P2A1A2,△P3A2A3,……△PnAn-1An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OA1、A1A2、A2A3,……An-1An都在x轴上. (1)求P1的坐标; (2)求y1+y2+y3+……+y10的值. 解:(1)(略)P1(2,2)。 (2)(略) [评析]本题以反比例函数为背景,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把代数和几何融为一体.较好地将“代数式规律探索”和“图形规律探索”结合在一起.全面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规律探究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 四、探索存在性型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存在性问题可分为:①点、②线(直线)、③面(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④相等、平行、垂直、相似、比例关系的存在等. 探索存在性时,常常遵循从特殊(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到一般的规律,可采用“假设检验法”,即假设存在→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先对结论作出肯定的假设,然后由肯定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或挖掘出隐含条件,辅以方程思想等,进行正确的计算、推理,再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判断是否与题设、公理、定理等吻合.若无矛盾,说明假设正确,由此得出符合条件的数学对象存在;否则,说明不存在. [例4]如图,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1,0)、B(3,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在其对称轴的右侧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D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M是抛物线上一点,以B、C、D、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试求出点M的坐标. 解:(1)(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2)存在.(略) 符合条件的点P坐标为或(2,3). (3)由B(3,0),C(0,3),D(1,4),根据勾股定理, 得, ∴CB2+CD2=BD2=20, ∴∠BCD=90°,设对称轴交x轴于点E,过C作CM丄DE,交抛物线于点M,垂足为F,在Rt△DCF中,∵CF=DF=1,∴∠CDF=45°, 由抛物线对称性可知,∠CDM=2×45°=90°,点M坐标为(2,3), ∴DM∥BC,∴四边形BCDM为直角梯形,由∠BCD=90°及题意可知, 以BC为一底时,顶点M在抛物线上的直角梯形只有上述一种情况; 以CD为一底或以BD为一底,且顶点M在抛物线上的直角梯形均不存在.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2,3). [评析]本题以二次函数为载体,考查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勾股定理等相关知识.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将代数和几何融为一体,充分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较好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短文改错的宗旨是测试考生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给出一篇短文, 设有10个小题, 10分制。除了有1题正确之外, 其他9题均有错词、漏词或多词, 简称“错、漏、多”。学生务必关注命题角度, 注意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步骤与技巧, 分清错误的类别, 对症下药, 思考判断。 一、错词 错词的类型复杂, 但常见的还是搭配错误与语法错误, 特别是学生平时写作时常犯的错误最易为命题者所关注。对于平时常常疏忽、常常出错的地方要精心改正, 做题时更要小心仔细。 1.Different people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 3.The students each has a dictionary. 4.There are falling leaves on the ground. 5.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soon. 1.language应加s 2.hurry应改为hurried 3.has应改为have 4.falling应改为fallen 5.hear应改为hearing 6.their应改为her/his 7.those应改为that 8.where应改为that/which 9.careful应改为carefully 10.and应改为but 二、漏词 漏掉的往往是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这又与前后词的搭配有关。见到名词, 应考虑是否缺了冠词, 见到动词, 可注意后面是否少了应与之搭配的介词或其他词。 1.She is such good teacher that we all like her. 3.I like swimming, but I won’t be able tomorrow. 4.At age of 12, he started writing his own book. 5.He interested in playing computer games. 6.His father not here and he had been to Shanghai. 7.I against the plan that he put forward just now. 8.—I like playing football.—What you? 10.The baby is taken good care by his grandma. 1.good前加a 2.watch后加out 3.able后加to4.age前加the 5.interested前加is 6.not前加was7.against前加am 8.What后加about 9.has后加been 10.care后加of 三、多词 多余的词, 往往是结构词, 如冠词、介词、代词等。可以根据涉及的名词、动词的特点, 搭配和含义判断是否多了冠词、介词或副词;还可以根据全句的结构和意义, 判断是否多了连词或其他词。 1.除去a 2.除去at 3.除去第二个to 4.除去it 5.除去more 6.除去will 7.除去to 8.除去and 9.除去第二个to 10.除去back 总之, 短文改错能检测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一篇约100个单词的英语短文, 要求考生对标有题号的每一行作出判断, 若有错误就将其改正。短文中的错误往往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语境来进行判断。短文改错的考查注意了语言知识的覆盖面, 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冠词、连词、动词、介词等。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其错误类型, 同时多加练习, 方可掌握最佳的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王峰.高考短文改错题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J].英语考试研究, 2010 (10) . 一、图表类题 遗传基本规律图表类题的解题一般可从表格中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入手, 推测出亲代的基因型;解题的步骤一般从确定遗传方式开始, 然后推断出各种基因型及其比例。 【例1】 果蝇的长翅 (A) 对残翅 (a) 为显性、刚毛 (B) 对截毛 (b) 为显性。为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可以推断出等位基因A、a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b可能位于____染色体上, 也可能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填“常”“X”“Y”或“X和Y”) 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若只考虑果蝇的翅型性状, 在F2的长翅果蝇中, 纯合体所占比例为。 解析:此题中不论是实验一还是实验二, F2中长翅和残翅的雌雄果蝇比例都为1∶1, 据此可推断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而另一对相对性状 (刚毛和截毛) 则情况百出, 由于实验一和实验二亲本组合中雌雄正好相反, 而且F2的数据中表现型雌雄也正好相反, 这就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简单类型 (X染色体上有基因, 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有所不同, 它的Y染色体上也有相应的基因, 我们不难推出实验一亲本为AAXBXB、aaXbYb, 实验二亲本为AAXBYB、aaXbXb。 由此也提醒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Y染色上相关基因的存在, 不要只考虑X或常染色体。 二、遗传系谱图类题 解答这类题型可分三步走:第一, 析图判断遗传方式;第二, 据图结合题干信息推断个体基因型;第三, 巧用“先分后合”的思想来解决两种以上的遗传病计算。 【例2】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 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 称为苯丙酮尿症 (PKU) , 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 。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 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 (羊水细胞) 的DNA经限制酶MspI消化, 产生不同的片段 (kb表示千碱基对) , 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 结果见图2。 从图1很容易判断出苯丙酮尿症 (PKU)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解题时, 应“先分”:先计算出苯丙酮尿症 (PKU) 的患病概率, Ⅱ2和Ⅱ3所生的正常女儿为1/3AA和2/3Aa, 正常男性为69/70AA和1/70Aa, 所以两者婚配后生出患苯丙酮尿症孩子的概率为2/3×1/70×1/4=1/420, 正常的概率为419/420。接着计算患红绿色盲的概率:由题干信息“Ⅱ2和Ⅱ3色觉正常, 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可知Ⅱ2和Ⅱ3的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BY和XBXb, 则他们婚配所生的女儿为1/2XBXB和1/2XBXb, 正常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BY, 则两者婚配后所生的子女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1/4=1/8, 正常的概率为7/8。“后合”:生一个两病都患的孩子的概率为1/8×1/420=1/3360, 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7/8×419/420=2933/3360, 则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1/3360-2933/3360=213/1680。 三、与基因频率关联类题 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个数/ (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 。 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先判断能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的条件, 如 (1) 在一个很大的群体中; (2) 随机婚配而非选择性婚配; (3) 没有自然选择; (4) 没有突变发生; (5) 没有大规模的迁移, 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然后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进行计算。 这类题型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 (I卷) 中有所体现, 解题时可以依据上述三种方法来完成。 摘要:立足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 分类探讨遗传基本规律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规律例说 篇7
数学探索题解题策略与规律探析 篇8
解题规律 篇9
例析遗传基本规律题的解题技巧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