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精选八篇)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1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1~2006年于我院进行门诊治疗的277例学生胃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 男性164例 (占59.2%) , 女性113例 (占40.8%) , 年龄最大25岁, 最小19岁, 平均年龄21.7岁。
1.2统计学方法
各项观察指标以量化方式输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双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
2结果
根据对胃镜资料及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共检出慢性胃炎123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95例, 急性单纯性胃炎33例, 十二指肠溃疡26例 (伴出血11例) 。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4.4%、34.3%、11.9%和9.4%。发病前有规律性上腹痛42例, 上腹不适、隐痛35例, 反酸、嗳气23例, 4例无任何症状。其中, 精神因素致病所占比例在增大。
3讨论
胃肠道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等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本组研究发现, 各种急慢性肠胃炎、溃疡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 且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的不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所引起。因此, 要预防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 就应该普及健康意识,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1高校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常见诱因分析
3.1.1 饮食不当及生活作息不定
据调查, 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吸烟、酗酒、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诱因。而部分女生盲目追求苗条, 以饥饿限制进食和饮食不规律也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原因。同时, 由于大学生缺少管束, 课余时间多, 有些学生便通宵上网, 白天睡觉逃课, 导致睡眠不足。而睡眠不好会带来一系列人体节律的紊乱, 次日就感到头晕脑胀、食欲下降、无精打采, 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3.1.2 家庭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人生经历少, 对挫折、失败缺乏心理准备, 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 由于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周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时不适应, 容易产生茫然、失落、自卑、孤独, 严重者则产生忧虑、悲观与不安等心理障碍。[1]这些不良心理情绪刺激大脑皮层, 导致胃酸分泌紊乱, 造成胃、肠消化与吸收功能严重失调。
3.1.3 社会竞争及考试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当代大学生考试压力的增大, 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比例增加。本组研究发现, 24岁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可能与正处于毕业前期, 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压力明显增加有关。他们通常会选择通宵看书、频繁参加辅导班等, 精神紧张, 饮食不定, 这些都是胃病高危因素。而期末考试或者其它考试时间内, 来校医院门诊治疗的学生胃肠道疾病患者亦会有所增加, 可能也跟目前学生压力过大有关。
3.2高校大学生常见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方法及药物很多, 但不少患者得不到合理规范的用药, 导致病情迁延。笔者经过长期临床经验, 总结出如下几个注意点:
3.2.1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大部分浅表性胃炎可逆转, 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浅表性胃炎开始, 对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2]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根治幽门螺杆菌。胃粘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 可加服抗菌素, 如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卡那霉素、新霉素等。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增高可用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而各类治疗药物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内服用, 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抗酸类药物如胃舒平、乐得胃等, 宜在饭前30min或饭后1~2h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铋、硫糖铝等, 宜在饭前30min及睡前30min服用。
3.2.2 急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急性胃炎中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上腹胞胀、隐痛、呕吐等, 由食物毒素引起的常于进食数小时或24h内发病, 多伴有腹泻、发热, 严重的有脱水及休克症状等。对急性胃炎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食品, 忌刺激性及过于粗糙食物。呕血或黑便时可暂时禁食1~2餐, 予以补液和止血治疗 (止血敏、止血芳酸和维生素K1) , 同时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剂 (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 。24h后未见再出血和黑便, 开始进食流质, 同时口服胃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 。胃肠痉挛引起腹部绞痛时可用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呕吐时给予维生素B6或多潘立酮等。
3.2.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及干预
功能性消化不良由多种原因引起, 其诊断标准为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疼痛、早饱、厌食、暖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并持续4周以上。[3]患者经B超、胃镜或上消化道胃肠钡剂造影检查排除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及肝、胆、胰病变, 并排除可致胃肠道症状的其它全身性疾病, 可应用吗丁琳和果胶铋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 通过支持性鼓励性的交谈方式, 指导患者充分调动自身心理上的积极因素, 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或消除。
3.3高校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指导
近年来对胃肠道健康的研究发现, 胃肠对情绪及环境刺激有生理反应。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复杂, 各器官功能彼此联系, 其主要支配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 对内外环境刺激敏感, 易受情绪因素的影响, 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靶器官。高校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常处于紧张状态。心理的紊乱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构成不断的刺激, 可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为中介机制影响胃肠动力, 并可导致机体各器官功能改变[4]。因此, 首先, 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指导,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按时进餐, 注意科学的膳食搭配, 确保营养物质供应;其次, 应让病人了解胃肠道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关系, 运用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帮助学生积极地调整自我, 避免情绪应激。
4结语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心理应激对高校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胃肠道疾病患者, 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积极采取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 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而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常见胃肠道疾病及其影响因素, 为学校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于我院进行门诊治疗的277例学生胃肠道疾病患者。结果:检出慢性胃炎123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95例, 急性单纯性胃炎33例, 十二指肠溃疡26例 (伴出血11例) 。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4.4%、34.3%、11.9%和9.4%。结论:胃肠道疾病是影响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 多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心理应激所引起。医院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 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而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胃肠道疾病,心理干预,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江治云.大学生健康行为与胃病肠道病的关系[J].中国校医, 2003, 17 (5) :476.
[2]王兴鹏.现代胃肠病学高级进修教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11-213.
[3]陈灏珠.内科学 (第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小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篇2
喘息是常见的一种呼吸症状,是呼吸气流急速通过狭窄的气道所产生的一种高调声音。小儿喘息性疾病是指一组具有喘息症状的呼吸道综合征,包括多种呼吸道疾病,但主要是指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喘息性支气管炎(简称喘支)、小儿支气管哮喘等三種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毛支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以6个月左右的婴儿多见,可有多种病原体感染所至,但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近几年人类偏肺病毒感染也引起重视。
毛支的诊断一般不难,有如下特点可做出临床诊断:1、年龄多在1岁以内;2、北方地区好发于冬春两季,南方地区以夏秋两季多发,有一定的流行性;3、急性起病,可有发热、咳嗽、突出特点是发作性喘憋,尤以晨起活动时显著,入睡后多明显减轻或缓解;4、两肺可闻及对称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喘鸣音,病后3~5天,两肺可出现中细湿罗音;5、胸部X线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影或阻塞性肺气肿改变;6、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分类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如能进行病毒分离或是血清学检测RSV-Ag,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重新修订的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短长;3、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5、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在肺部闻及哮鸣音才,可酌情采用以下两项中的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
关于喘支的诊断:从某种意义上讲,喘支是介于毛支与哮喘之间的一种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见于1~3岁的儿童,发病时喘息多为持续性,非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晨起活动时喘息较明显,虽然喘息较生,但患儿精神大多较好,玩耍基本如常;对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也不如支气管哮喘明显。约有30%的喘支患儿发展成哮喘。喘支与哮喘在遗传史、过敏史、血清LgE及肺功能改变等方面均相似,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喘支与儿童哮喘是一种疾病在两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毛支的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超声雾化吸入及雾化后吸痰非常重要,雾化药物可选用肝素钠(10~20mg+0.9%氯化钠液20ml,每天2~4次),盐酸氨溴素(15~30mg+0.9%氯化钠液20ml,每天2~3次),可稀释溶解痰液,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布地奈德混悬液(商品名普米克令舒)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雾化吸入且可由呼吸道黏膜的水肿,稳定细胞膜,对抗炎症介质对肺的损伤,降低AHR。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可使微粒保持在25um,从而顺利到达小气道,发挥作用。对于喘憋、哭闹严重的患儿,醒悟应用氯丙嗪、异丙嗪合剂(每次灌肠以镇静;加强腹部护理,防止腹胀及肠痉挛,是预防哭闹和喘憋加重的重要措施。对于RSV-毛支,应用INF—α,10万单位/(kg . d),肌注,或雾华吸入,20万单位/次,每天1~2次,连用3~7天,抗病毒有肯定疗效;三氮唑核苷雾化也有很好效果。基因重组干扰素γ(rINF—γ)治疗RSV—毛支,在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方面有较显著的疗效。干扰素的作用机理是在细胞表面与特殊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选择性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与蛋白合成,使病毒不能复制,且能增强肺吞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促使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分泌策划IgA,增加局部的抵抗力。对于重症毛支应用RSV—静脉丙种球蛋白(RSV-IGIV),静脉点滴一次(1g/kg),或雾化吸入(每次0.051g/kg,每天2次,用1~2天),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尤以雾化吸入疗效明显。RSV单克隆抗体(palivixumab)是一种人类单克隆IgG抗体,可特异性抑制RSV的F蛋白A抗原位点上抗原决定簇,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及直接中和病毒而发挥作用。用法:每次15mg/kg,每月一次,股注,用于整个RSV流行季节,在流行开始以前应用则效果更好。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对毛支的疗效尚不肯定。对于病情反复,或有证据表明是其它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者,应酌情加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以较高浓度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起效迅速,疗效肯定;因所吸入的药物剂量少,故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吸入药物后,立即用清水漱口,可减少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及口腔霉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药物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故应大力提倡吸入疗法。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证实,对于成人及年长儿同时吸入ICS+LABA,可针对哮喘两大病因进行治疗,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ICS可增加人体肺部β2受体的脱敏和耐受;LABA已被证实,可通过磷酸化作用机制来活华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加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激素用量及其副作用,也不会导致β2受体的密度下调。把ICS+LABA放入同一个吸入装置,方便病人使用,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值得注意的是,若哮喘患儿应用ICS效果不理想,大多是因为没有正确掌握用药技巧,应由哮喘专业医师指导用药。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院诊断治疗的患有胃肠道疾病的大学生56例, 男27例, 女29例;年龄18~25岁, 平均22.6岁。
1.2 调查方法
对患者胃肠道疾病类型进行统计, 以问卷调查方式, 了解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用药情况等相关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胃肠道疾病发生情况
经临床资料分析及胃镜检查, 56例患者中慢性胃炎26例, 检出率为46.4%, 消化功能不良18例, 检出率为32.1%, 十二指肠溃疡7例, 检出率为12.5%, 急性胃炎5例, 检出率为8.9%。
2.2 相关影响因素
精神因素:56例患者中精神因素致病31例, 发生率为55.4%, 其中考试紧张11例, 过度疲劳9例, 就餐时情绪不佳8例, 情绪波动3例, 发生率分别为19.6%、16.1%、14.3%和5.4%。饮食方式:饮食不合理致病19例, 发生率为33.9%, 其中用餐过快6例, 用餐时过量运动5例, 不按时就餐4例, 暴饮暴食2例, 偏食2例, 发生率分别为10.7%、8.9%、7.1%、3.6%和3.6%。用药因素:药物服用3例, 发生率为5.4%。其它因素致病3例, 发生率为5.4%。
3 讨论
3.1 大学生胃肠道疾病诱发因素分析
3.1.1 精神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受到家庭的庇护, 当离开家长独立生活后, 面对陌生的环境及群体, 难免会出现茫然、失落、孤独、自卑等心理, 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督促大学生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给大学生注入了无形压力, 因此,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寻找考研、考公务员出路, 进而形成考试压力。而调查中发现临毕业、考试前就诊学生数量较多, 这可能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考试前紧张、考试前通宵看书等因素有关。在多重心理情绪的刺激下, 使得胃酸分泌紊乱, 引发胃肠道疾病[2]。
3.1.2 饮食方式
调查显示, 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挑食等不良习惯是造成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关键原因。大学生活管束较松, 课余时间较多, 有些学生沉迷网络, 导致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 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有些女大学生为追求身材苗条而节食, 甚至采用“辟谷”减肥方式, 在无医生指导情况下, 多种减肥方式影响了胃肠道功能。
3.1.3 生活习惯
此外运动较少、滥用感冒药物、作息时间不科学等也对胃肠道产生一定影响。
3.2 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3.2.1 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开设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选修课程, 如心理学;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发挥校医院、校外医疗机构的作用, 加强学生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指导, 提升学生的胃肠道保护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3.2.2 心理辅导
调查显示, 心理因素是造成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首要因素, 因此, 必须关注学生心理指导。一方面, 深化推行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转变仅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展开全方位考核, 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教学,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下, 减轻学生对就业、前途等方面的担忧[4]。另一方面, 设置专门心理辅导岗位, 配置心理学教师、医疗机构心理医生等高素质辅导人员,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减轻学生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3.2.3 多方配合
加强宿舍管理, 严格宿舍人员就寝制度, 定时开关宿舍门, 加强夜间、午间查房, 保证学生按时休息。与学校食堂展开沟通, 促使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更多花样、更多营养的食物。学校医疗卫生部门要实时做好学生体检, 并对学生定期展开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 降低胃肠道疾病发生率, 将胃肠道疾病影响控制到最低。
3.3 大学生常见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
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要坚持对症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征给予对应的治疗措施。 (1) 慢性胃炎治疗:其治疗关键在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以PPI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2) 急性胃炎治疗:常表现为腹痛、发热、休克等症状, 应及时给予补液、退热、输氧等治疗;若出现呕血、黑便则要禁食1~2餐, 且进行输液与止血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等药物, 以保护胃黏膜。 (3) 溃疡治疗:采用雷尼替丁等H2受体桔抗剂治疗, 或进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同时, 对患者进行抗感染预防。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常表现为上腹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 且持续时间较长, 此时要对患者进行胃镜、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在确定是胃肠道疾病后, 采用果胶铋及吗丁啉进行治疗。 (5) 在治疗过程中, 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如注意静脉注射速度、与患者展开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 以降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促使早日康复。
不合理饮食、负面心理因素是诱发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关键因素, 因此, 在对胃肠道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且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校医院、食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进而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 减轻胃肠道疾病的影响。
摘要:目的 调查大学生胃肠道疾病发生情况及诱发原因, 提出针对性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大学生胃肠道疾病患者56例, 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疾病原因、患者病情, 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 其诱发因素主要为精神压力、不合理饮食、滥用药物等。结论 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由多种因素造成, 医院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必须利用学校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式,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进而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胃肠道疾病,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黄纯炽, 李翀, 王春琳,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 11 (04) :346-348.
[2]胡蓉, 谢春娅, 唐正义.大学生胃痛的影响因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05) :482-485.
[3]史雪莲.大学生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9 (11) :222-2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4
1 现场案例 (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1月6日, 气温较低, 天气寒冷, 盖州市某村某规模养猪场, 有两个猪舍突然出现部分猪拉稀、呕吐等为主要症状, 其它猪舍陆续出现上述症状, 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比较严重。场主对本病先怀疑是大肠杆菌, 给患病猪口服杨树花, 庆大霉素、酸新霉素等口服液, 效果不明显, 共发病35头, 其中仔猪24头, 死亡12头;育肥猪8头, 死亡3头, 均为病程延长而至死亡。
2 临床症状
患病猪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 水样并有气泡, 在发病末期, 由于脱水, 粪稍粘稠, 体重迅速减轻, 体温下降, 发病后2~7d死亡, 耐过的小猪, 生长较缓慢。生长期猪和育肥猪经过良好, 其临床症状常只限于1d或者数天的采食下降, 腹泻, 个别出现呕吐, 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母猪食欲不振、呕吐, 继而腹泻, 部分母猪体温升高, 高度衰弱, 哺乳母猪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
3 剖检变化
眼观变化主要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固的乳汁, 胃粘膜有轻度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充满黄色是泡沫性的液体, 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充气而使肠壁扩张而变薄, 呈透明状。肠系膜血管充血, 组织学变化主要在小肠段, 表现为浆液———卡他性炎或卡他性炎。胃表现为从微小病变到特有的卡他或卡他出血性炎。大肠因血管充血而怒张, 呈卡他性炎。
4 临床诊断
4.1 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得出初步诊断, 同时应注意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相区别。
4.2 实验室诊断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可以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抗体法等做出诊断。
4.3 病料采集
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把感染的小肠两端扎住其内容物是分离病毒的理想样品。因病毒热敏感, 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该是新鲜的或冷藏储存。
5 预防及治疗
5.1 预防措施
要加强猪场的检疫工作, 定期清扫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当猪群发病时, 应立即隔离, 对健康猪群进行免疫, 加强环境消毒。
5.1.1 合理消毒
空舍要用2~3%火碱液或0.5%过氧乙酸、0.3%次氯酸钠对墙围、地面、栅栏刷洗消毒、带猪圈舍要用0.1%次氯酸钠或0.2%百毒威进行消毒。
5.1.2 自繁自养
本病及易传入猪场, 猪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 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 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 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21d, 确实无病时方可混群。
5.1.3 科学免疫
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30d注射2ml, 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 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 应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5.1.4 注意隔离
生长育成舍猪群发生本病时, 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 隔离病猪, 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5.2 治疗方案
用黄芩多糖注射液按4ml/头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d。盐酸沙拉粒沙星注射液2ml/头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d。另外要补充体液, 防止脱水和酸中毒为主, 促进病猪康复, 为病猪提供充足的饮水补充盐液 (ORS) :每升水含有氯化钠3.5g, 氯化钾1.5g, 碳酸氢钠2.5g, 葡萄糖20g。对失水严重的病猪, 静脉注射林格尔和葡萄糖注射液, 用量根据病情而定, 20kg以上病猪一般滴注1~2次即可脱离危险。
6 讨论
经过采取上述几项综合治疗措施, 用药3d后患病猪明显好转, 采食量恢复。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5
1 流行特点
只引起猪发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泄病毒, 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 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 传播速度很快。50%左右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断奶、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后都为良性经过。呈散发性或流行性, 全年都可发生, 但以寒冷季节 (冬季、早春) 和产仔季节发病最多。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很短, 一般为12~18h, 传播迅速。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 12~24h会出现呕吐, 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 粪便呈黄色, 常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恶臭, 体重迅速下降, 仔猪明显脱水, 发病2~7d后死亡, 死亡率可达100%;2~3周龄的仔猪, 死亡率相对较低。断乳猪感染后2d发病, 表现水泻, 呈喷射状, 粪便呈灰色或褐色, 个别猪呕吐, 在5~8d后腹泻停止, 死亡少, 但体重下降, 常表现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后感染, 症状较重,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 也有些哺乳母猪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 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变薄, 内充黄绿色或灰白液体, 含有气泡。小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 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肠壁弹性下降, 管壁变薄, 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心、肺、肾未见明显的肉眼病变。将空肠剪开, 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 平铺在玻璃平皿内, 加少量生理盐水, 低倍显微镜观察, 可见到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4 诊断要点
在冬春季节, 猪只发生水样腹泻、呕吐, 尤其是2周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也引起类似的猪腹泻临诊症状。所以必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的诊断, 才能确诊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判定作出诊断。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 成年猪则经5~7d后康复。小肠壁变薄, 半透明, 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隐深度之比, 正常猪为7:1, 而病猪则为1:1。进一步确诊, 则须分离病毒或接种新生仔猪。在本病的诊断中, 应注意与仔猪大肠杆菌病相区别, 仔猪黄痢只发生于新生仔猪, 白痢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大肠杆菌为致病菌, 通过细菌学检查和抗生素药物治疗有效。
5 预防与治疗S
5.1 预防
在母猪产前20~30d于后海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弱毒苗2ml, 对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ml, 定期进行环境消毒。
5.2 治疗
对于本病本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对症治疗十分重要, 预防脱水及酸中毒。应用康复猪全血10ml给初生仔猪口服, 1次/d, 连续3d, 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病小猪可以静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 也可口服补液盐;并可采用药用炭、鞣酸蛋白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 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桂琴.鸡痘的诊断及防治对策探讨[J].畜牧兽医杂志, 2009 (04) :78-80.
[2]田盛林.近年鸡痘的新变化及科学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12) :110-112.
[3]郭欣怡.近年鸡痘流行特点及应对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 2015, 61 (10) :84-87.
[4]刘诗柱.鸡痘流行新变化及应对措施[J].中国家禽.2012, 34 (19) :53-5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篇6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是较新的病理学概念, 它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 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 主要包括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鞘瘤等。胃肠道间质瘤发病于任何年龄段, 男性略高与女性[1]。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至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所以, 笔者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1年4月至2012年5月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5例, 男性32例, 女性23例, 年龄15~83岁, 平均年龄 (58.3±3.8) 岁。其中发生在胃部26例 (胃底部12例, 体部8例, 窦部6例) , 发生在十二指肠6例 (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各3例) , 发生在小肠18例 (空肠13例, 距离屈氏韧带5~118cm, 回肠5例, 距离回盲部12~100cm) , 发生在直肠5例距离齿状线5~6cm, 位于直肠左右两侧壁。本组55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 免疫组化学染色提示CD117全部阳性, 28例为CD34阳性。
1.2 临床检查
本组患者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 主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与肿瘤大小、部位及性质有关。消化道出血28例 (50.91%) , 多发生在胃、十二指肠, 主要表现为呕血、腹部不适感及黑便, 且大量出血, 大部分患者入院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贫血;腹部肿块及腹痛12例 (21.82%) , 多发生在小肠, 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便血, 肿块可长时间生长且形体颇大;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 主要表现为下腹坠胀、便秘及排便异常。
26例胃部间质瘤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 其中发现胃腔内黏膜下隆起型肿块为14例, 伴有溃疡3例, 伴有大量出血3例, 黏膜未发现异常6例。术前胃镜活检明确诊断6例。5例十二指肠与15例小肠间质瘤行CT、MRI检查均发现腹腔内肿块, CT、MRI检查均清晰可见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增强扫描对确定肝脏与腹膜是否转移有较大帮助。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均行消化道X线造影, 均无肿瘤显现。本组9例伴肝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后发现转移病灶。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活检确诊。
1.3 方法
本组4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因肿瘤无远处转移, 比较局限, 均进行根治性切除术, 未见切缘有肿瘤细胞残留。9例伴肝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 3例为左肝外叶单发转移, 进行原发灶与左肝外叶切除术;6例患者为多发, 出现在肝脏Ⅴ、Ⅵ、Ⅶ段, 均进行原发灶切除术, 术后给予药物辅助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恢复均良好。术后随访1~5年, 平均 (2±0.5) 年。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 疗效满意。46例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与随访情况, 见表1。胃部间质瘤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 相互比较P<0.05, 差别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其次为小肠。46例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随访44例 (95.65%) , 肿瘤复发与转移12例 (27.27%) , 术后3~24个月复发与转移, 平均 (18.5±2.6) 个月, 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 相互比较P<0.05, 差别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12例患者均行二次手术治疗, 全部恢复。6例多发肝转移患者, 在术后均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 (400mg/d) 治疗, 疗效满意。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 在胃肠道中其细胞是唯一表达癌基因CD117与CD34的细胞,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特点, 可向平滑肌、神经或不定向分化, 是具有恶性潜能的一种胃肠道黏膜下肿瘤[2]。胃部发病较多, 其次为小肠, 本组46例行根治切除术患者, 胃部间质瘤为21例 (45.65%) , 小肠为15例 (32.61%) , 两组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主要以肿瘤大小及肿瘤核分裂来判断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分级与预后[3]。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症状, 其次为腹部肿块与腹痛。消化道内镜一般不能准确判断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粘膜下局限性隆起型肿块为胃部间质瘤最常见表现, 所以胃镜活检阳性率较低, 应与内镜超声或CT联合检查, 提高阳性检出率。小肠间质瘤大部分在腹部肿块显著后或开腹探查时才可正确判断, 但是较小的肿瘤行X线造影也较难发现, 应结合较高准确性的CT或MRI检查[4]。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最终诊断依据。肿瘤病理的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包膜不完整且质脆, 切面平整, 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较大的肿瘤显示中心出血、坏死与囊性变。梭形细胞, 上皮细胞与混合型细胞为组织学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类型[5]。肿瘤的大小与有丝分裂数是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外科手术治疗为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肿瘤大小、部位与性质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术中迅速冰冻切片活组织病理检查, 并检查切缘 (除定性诊断) , 确保根治性切除[6]。本组21例胃部间质瘤根治切除术的患者, 均顺着肿瘤边缘>2cm, 进行胃大部分切除。1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顺着肿瘤边缘>10cm, 最大限度的切除相应的小肠系膜, 避免复发, 均做到了根治性切除。对高度恶性或低度恶性的较年轻患者, 应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因为此类患者局部复发后疗效差, 而低度恶性或手术风险大的患者, 应进行局部切除术。本组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 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3例行局部切除术, 随访无复发与转移发生。直肠间质瘤大部分术前活检均可确诊, 若患者术前伴有肝转移或术后复发肝转移, 尽量采取手术切除, 不宜切除转移病灶的患者可选择术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总之,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不易诊断, 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或腹痛症状出现可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原病灶及转移病灶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对复发与转移患者, 给予二次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蔡世振.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及治疗 (附16例分析) [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5) :50.
[2]费维国, 姚坦.3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13 (8) :38-39.
[3]刘晓峰.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2) :32-33.
[4]张渝.12例胃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J].重庆医学, 2011, 30 (5) :75-76.
[5]罗华友, 钟鸣, 田衍,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 17 (3) :53-55.
牛胃肠炎病因、诊断与治疗 篇7
1. 病因
牛胃肠炎的发生主要与饲养管理不当有关。营养不良、过度使役、长途运输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使胃肠道内的条件性致病菌毒力增强而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而发病。滥用抗生素, 也可造成胃肠菌群紊乱, 引起二重感染。
(1) 原发性胃肠炎致病因素有:饲喂霉败饲料或不洁的饮水;采食了蓖麻、巴豆等有毒植物;误食了含有酸、碱、砷、汞、铅、磷等有强烈刺激性或腐蚀性的化学物质;食入尖锐的异物损伤胃肠黏膜后被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感染, 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畜舍阴暗潮湿, 卫生条件差, 气候骤变, 车船运输, 过劳, 牲畜处于应激状态, 容易致使胃肠炎的发生;滥用抗生素, 使胃肠道的菌群失调而引起该病。
(2) 继发性胃肠炎致病因素有: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很多内科病也可继发胃肠炎, 如急性胃扩张、肠便秘和肠变位等。
2. 临床症状
牛发生胃肠炎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消瘦、体温下降、鼻腔干燥、气促、喘粗、脉象细数。反刍消失, 食欲减少或不食, 眼结膜先潮红后黄染, 粪便呈稀粥状, 严重者甚至呈水样, 粪内混有未被消化的草料或混有血丝, 患牛表现口渴, 舌苔黄厚, 脉搏细弱, 并伴有脱水症状。
3. 诊断
首先应根据全身症状、食欲、舌苔变化, 以及粪便中含有病理性产物等, 作出正确诊断。同时进行流行病调查, 血、粪、尿的化验, 对单纯性胃肠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继发性胃肠炎可进行鉴别诊断。怀疑中毒时, 应检查草料和其他可疑物质。若口臭明显, 食欲废绝, 主要病变可能在胃;若黄染及腹痛明显, 初期便秘并伴发轻度腹痛, 腹泻出现较晚, 主要病变可能在小肠;若脱水迅速, 腹泻出现早, 并有里急后症状, 主要病变在大肠。
4. 治疗
由于牛胃肠炎病因复杂, 重症患牛发病急, 迅速消瘦, 临床上常内服抗菌素类药物, 虽有一定疗效, 但多数患牛愈后常继发前胃弛缓、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而采用中草药方剂治疗牛胃肠炎不仅疗效好, 而且可避免使用抗菌素类药物给牛带来的愈后不良反应。
郁金香散:郁金、白芍、黄莲、大黄、黄芩、黄柏各30 g, 栀子、茯苓、木香各25 g, 水煎服。每天1剂, 连服5 d。加减:有脓血者, 去白芍加赤芍、槐花米、侧柏叶;腹泻不止者, 去大黄加诃子、石榴皮;若开始出现便秘, 然后拉稀者, 则加重大黄用量, 再加芒硝、槟榔;伤津口干舌燥者, 加玄参、石斛、麦冬;腹痛严重者, 加元胡、姜黄。
白头翁汤:白头翁72 g、黄柏36 g、黄连36 g、秦皮36 g、黄芩40 g、枳壳45 g、芍药40 g、猪苓45 g。水煎取汁, 一次灌服。
银白汤方剂:金银花、白头翁各100 g, 黄连、花粉、丹皮、木香、枳壳、陈皮、黄芩各30 g, 板蓝根、茯苓50 g, 甘草24 g, 以上为基本方剂。体虚消瘦的患牛加黄芪100 g;便稀呈水样而便内无潜血的患牛加米壳100 g或五倍子100 g (研为细末) , 减去黄连、黄芪;便中潜血多的患牛加五灵脂50 g, 减去米壳、五倍子, 另外, 方剂中金银花的用量可以加大到120~150 g。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8
1 发病原因
胃肠异物梗阻主要是由于患犬吞食或误食骨头、果核、橡皮、塑料玩具、袜子、线团、毛球、金属球、石头等异物,如果体积稍大不能通过幽门时造成幽门部阻塞,能通过幽门进入小肠的,在较细的小肠段就易引起肠梗阻,导致胃肠道不通。有异食癖、肠道寄生虫感染或者缺乏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宠物更易发生本病。
2 病例介绍
病例1: 金毛犬,3岁。主述: 突然发病,精神一天比一天差,就诊时患犬已食欲废绝、呕吐,2 d未见大便。触诊病犬腹部疼痛,进行了血常规和X射线检查。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压积( HCT) 升高,存在脱水。
病例2: 萨摩犬,7月龄。主诉: 该犬已养4个月,未曾免疫,就诊前2 d开始不食,呕吐,平时有乱吃杂物的习惯。先进行了犬细小病毒、冠状病毒和寄生虫检查,均为阴性,之后进行了血常规和X射线检查。血常规检的白细胞( WBC) 、中性粒细胞( NEU) 值升高,说明存在炎症。
3 X 射线检查
在影像学中,胃肠异物分为高密度异物和低密度异物。需拍摄X射线正位与侧位两个方位X射线片,以便评价异物形态。高密度异物X射线平片检查即可发现,低密度异物需进行造影检查。
高密度异物主要为金属、石头、厚的塑料玩具等,X射线平片即可显示出异物的形状和大小及其阻塞的部位,但如果发现异物边界锐利,应注意观察有无穿孔情况。
病例1患犬拍摄腹部正位和侧位X射线平片后,在腹中部小肠区域发现一高密度圆球形异物( 见图1、图2) ,诊断为金属球异物引起的肠道梗阻。
低密度异物或与腹腔软组织密度相近的异物在X射线平片中不易发现,但可看见大量气体聚集在肠道,此时应怀疑是否有梗阻,要增加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在梗阻处钡剂前进迟缓或受阻,可依此显示阻塞的部位与程度。
病例2患犬腹部X射线平片未见异物影像,只见肠道有少量积气和粪球( 见图3、图4) ,之后进行了胃肠钡餐造影,显示胃内钡剂排空受阻,造影后15分钟时钡剂大量聚集在胃底与幽门处,未进入小肠( 见图5) ,造影后40分钟时造影剂仍大量停留此处( 见图6) ,造影后2小时时造影剂仍大量聚集在幽门处,十二指肠只有很细钡流( 见图7) ,造影后6小时时摄片,胃内造影剂主要聚集在幽门处,少量进入含有空气的降十二指肠( 见图8) ,依不同时间点的造影片诊断该犬为胃肠异物梗阻。
4 手术治疗
胃肠道异物梗阻一经确诊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病例1与病例2,与宠物主人沟通后均同意进行手术。
4. 1 器械
一般软组织切开、止血、缝合的常规器械,经高压蒸气灭菌。
4. 2 麻醉
按每千克体重0. 04 mg皮下注射阿托品,15 min后用丙泊酚静脉推注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异氟烷吸入麻醉,手术全程心电监护。
4. 3 保定
手术台上仰卧保定,四肢张开。
4. 4 术式
术部常规剃毛消毒,在距离异物最近的腹白线上作5 ~ 10 cm长的切口,切开各层组织,打开腹腔,暴露大网膜,移开大网膜,用手指伸入腹腔探寻含有异物的胃或肠管,轻轻拉出体外,用浸有生理盐水的灭菌纱布块将含异物的胃或肠管与周围组织进行隔离。检查梗阻处肠管坏死程度,若缺血发黑、坏死严重或有穿孔倾向的需采取肠管切除术。
病例1: 只有肠管有异物,经检查肠管坏死不严重,采取肠管切开术,在梗阻肠管的前方肠管背侧做纵向切口,切开肠管,止血,将异物从该切口挤出或者用肠钳夹出来( 为一金属球) ,清理肠管切口处的粪便,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切口,之后再结节缝合加固,助手用肠钳夹住切口两端,用灭菌注射器抽生理盐水从切口前方的肠管刺入管腔,注入生理盐水使肠管充满液体,之后拔出针头,挤压该肠断,检查缝合切口是否漏液,若漏液需加固缝合使不漏液。对缝合切口进行清洗,更换手套和器械,将大网膜覆盖在该段肠管上,并缝合固定数针,之后还纳肠管进入腹腔。
病例2: 经检查,幽门处有异物梗阻,降十二指肠同时有线状异物梗阻,导致肠管串珠状勒在一起( 见166页彩图9) 。先将胃切开,取出胃内异物,为一果冻塑料壳( 见166页彩图10) ,常规闭合、清洗、还纳。之后在串珠状肠管的中断切开肠管,从此处拉出两边梗阻的线状异物,为一塑料袋( 见166页彩图10) 。同病例1一样缝合肠管,检查是否漏液,清洗、还纳腹腔。常规闭合腹腔。
4. 5 术后护理
术后戴项圈,腹部手术衣包扎,静脉输液、抗菌消炎、补充电解质与能量,前3 d禁水、禁食,第4天给予流食,第9天拆线出院,给予正常饮食。
5 体会
5. 1 关于发病症状
胃完全梗阻时主要发生在幽门,引起宠物呕吐。小肠梗阻时愈接近于胃其临床症状愈急剧,病程发展愈迅速,特征性症状是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痛初期表现为腹部僵硬、抗拒检查。
对于小型犬多能触诊到小肠阻塞物。梗阻发生于前部肠管时,呕吐可成为一种早期症状。初期呕吐物中含有未消化食物和黏液,随后在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和肠内容物。持续呕吐导致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并伴发碱中毒,最终虚脱、休克而死亡。
慢性小肠梗阻主要表现为患病宠物逐渐消瘦,体重下降,粪便稀薄呈黑色或带有血丝,并有腹泻久治不愈病史。
5. 2 关于诊断方法
对于胃肠道疾病,在排除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犬瘟热病毒、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的基础上,首先要进行腹部仔细触诊检查,如有腹痛症状或者能触诊到腹腔肿块的要及时进行X射线检查,若为高密度异物易于诊断,若为低密度异物平片无法确定的要进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间隔30 min ~ 1 h摄片一次,通过钡剂的流动情况来判断胃肠是否有梗阻,有梗阻则在梗阻前段钡剂大量滞留,间隔不同时间点摄片钡剂仍然有大量滞留,则可判定有梗阻。要注意胃肠梗阻与单纯胃肠炎、病毒感染与寄生虫感染的鉴别诊断,有时梗阻和其他疾病同时发生,这时就要注意不能漏诊。
5. 3 关于治疗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