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模拟物(精选九篇)
食品模拟物 篇1
在食品包装外表面总是印刷着各种精美图案与标签, 虽然它们并未与食品直接接触, 但是其中的低沸点物质非常容易渗透并迁移至食品当中, 从而引起被包装食品的污染, 造成食品安全问题。UV固化墨由于不含有机溶剂, 再加上它具有固化快、可常温处理、对环境污染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印刷行业, 尤其是各种纸基食品包装材料的印刷。作为光固化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光引发剂是不可替代的成分, 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UV-531) 能够吸收波长为270-340 nm的紫外线, 而且它具有挥发性低、相容性好、容易加工等特点, 因此成为光引发剂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然而, 它具有一定的毒性, 并且容易发生渗透和迁移, 从而引起被包装食品的异味和毒性, 对人体健康安全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因此, 欧盟委员会出台的塑料法规 (EU) No.10/2011以及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卫生标准GB 9685均明确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中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迁移限量为6.0 mg/kg欧盟塑料法规还明确了用于淀粉、谷物、干面、固态糖类、坚果、奶粉、面包等干性食品的食品模拟物为改性聚苯醚 (Tenax-TA) , 并要求包装干性食品的食品包装中的受限制物质在Tenax-TA中迁移量不得超过法规限量, 这使我国食品及其包装面临了新的挑战。
目前对于各类光引发剂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C-MS) 、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但这些方法主要针对水基模拟物以及包装材料中含量的检测, 而对于干性食品模拟物中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迁移量的检测方法尚未见报道。的迁移量进行定量检测, 保障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产品的顺利出口, 以及满足日常检验检疫监管的需要。
2 材料与方法
仪器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 (美国Agilent公司) , 配有紫外检测器 (VWD) 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DAD) ;色谱柱:菲罗门Lunna-C18 (250 mm×4.6 mm, 5.0μm, 美国Phenomenex公司) ;分析天平 (XS205, 德国Mettler Toledo公司) ;超声波发生器, 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 购自瑞士BUCHI公司;离心机, 购自美国Sigma公司。
试剂
甲醇 (色谱纯, 德国Merck公司) ;改性聚苯醚 (Tenax-TA, 60-80目, 购自美国Supelco公司) ;2 m L针式注射器和0.45μm有机相滤膜 (与注射器配套使用) , 购自上海安谱公司。水, 经超纯水器 (德国MerckMillipore公司) 处理后使用。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纯度≥98%, 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其它试剂均为色谱纯。
高压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Phenomenex Lunna-C18 (250 mm×4.6 mm, 5.0μm) , 流动相:甲醇-水 (98:2, v/v) 混合溶液;流速:1.0 m 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90 nm。
标准工作溶液的制备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0.1 g 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 (精确至0.1 mg) 于100m L容量瓶中, 用甲醇定容, 此为标准储备液, 于4℃冰箱中避光保存。系列标准溶液由储备液用甲醇稀释制备。
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准确移取适量的标准储备液用甲醇逐级稀释成浓度分别为0.1、0.25、0.5、1.0、2.5、5.0 mg/L的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标准工作溶液。
样品的处理及测定
迁移试验:将食品接触材料制成4 cm×1 cm的试样, 放入20 m L的顶空瓶中, 加入0.1 g食品模拟物Tenax-TA均匀平铺于试样上, 密封玻璃瓶, 放入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进行迁移实验, 依据欧盟塑料法规中EU NO10/2011中对干性食品模拟物的温度和时间要求进行迁移试验。
迁移结束后Tenax-TA前处理:取出迁移单元中的试样后, 刮下纸上的Tenax到10 m L具塞离心管中, 向离心管中加入2.0 m L甲醇, 40℃超声振荡萃取30 min后于5000 r/min离心5 min, 取上层清液过有机滤膜后进行HPLC测定。
模拟物加标回收实验
称取0.1 g Tenax-TA于10 m L离心管, 加入1.0 m L标准溶液, 与Tenax-TA混合均匀后于通风橱敝口放置2 hr, 待晾干后按2.5中前处理步骤进行提取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利用DAD检测器对10.0 mg/L 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甲醇溶液进行200 nm~400 nm全波段紫外扫描。结果显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最大紫外吸波长收为290nm, 因此本方法以290 nm作为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紫外吸收波长进行检测。 (图1)
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通过考察了三种不同性能的分析色谱柱Phenomenex Lunna-C18、ZOBRAX Eclipse XDB-CN以及ZOBRAX-NH2色谱柱, 实验表明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在Phenomenex Lunna-C18以及ZOBRAX Eclipse XDB-CN均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而C18是使用最广泛的色谱分析柱, 因此选用Lunna-C18作为分析柱。
通过对不同流动相条件下, Phenomenex Lunna-C18柱对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色谱分离情况进行考察, 实验采用甲醇/水为流动相, 由于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极性较小, 为了使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在色谱柱上有合适的保留时间, 并与其它杂质良好分离, 优化后的洗脱条件为:等度洗脱, 0-15 min, 98%甲醇+2%水, 此时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保留时间为6.787 min, 具有尖锐对称的色谱峰形。 (图2)
提取条件的选择
通过考察了甲醇、正己烷、丙酮对Tenax-TA的提取效果, 提取温度分别为室温、40、50和60度, 提取时间10、20、30、60 min, 根据各溶剂的提取效率, 以及操作的简便性, 最终采用甲醇为提取溶剂, 在40℃超声提取30 min。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将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标准溶液进行稀释, 配置成0.1、0.25、0.5、1.0、2.5、5.0 mg/L的系列标准工作溶液。并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检测, 结果显示在0.1-1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通过对低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测定, 以信噪比 (S/N) 为3时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浓度为检出限, 结果表明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标准溶液检出限为0.05 mg/L。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对空白Tenax-TA进行标准溶液添加, 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 (RSD, n=6) , 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回收率均大于80%,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说明采用正己烷进行超声提取空白Tenax-TA中的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准确可靠。
4 结论
载机投放外挂物低速风洞模拟技术 篇2
载机投放外挂物低速风洞模拟技术
本文介绍在低速风洞中进行载机投放外挂物风洞试验模拟原理、模型设计、试验方法和结果处理,并讨论载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飞行姿态角诸参数对外挂物安全投放及其下落轨迹的影响.
作 者:蔡国华 Cai Guohua 作者单位: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北京,100074刊 名:空气动力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ACTA AERODYNAMICA SINICA年,卷(期):199917(4)分类号:V211.7关键词:外挂物投放 载机 模拟原理 模型设计 风洞试验
物联网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篇3
一瞬间,三个“最严”保“舌尖上的安全”同“向污染宣战”等十个词汇一起成为了今年的民生热词,更是让人们看到了过上好日了的希望。为此,很多的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为保障食品安全建言献策。其中,一群中国科技企业领域领军人物的发言,使互联网备受关注。随着物联网越来越被企业及政府所重视,许多与物联网相关的提议为人们勾勒了一幅未来智慧化生活的美好蓝图。
让物联网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千里眼“
两会上,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潘复生的相关提案引起了委员们的共鸣一一他呼吁要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及时实行食品召回或撤销。潘复生委员建议:在国家层而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对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质量追溯体系进行整合,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完整追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使之成为类似os认证(生产许可队证)一样的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丑闻不断,让人胆战心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迫在眉睫。有专家提出,构建一个立体的物联网体系,不仅能在食品生产的源头,更能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无缝感知、实时监控,把食品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能够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这就是物联网。早前,民建广东省委会就提出,构建,一东省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是有效解决广东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之一。如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监控、农业生产过程监控和农产品的品质检测等领域,包括上壤是否受到污染,畜禽是否健康,甚至栽种水果的品质如俐,都可以从物联网上知道得一清二楚。通过构建的食品安全物联网,能够实现对食品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而食品行业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实施跟踪与追溯常常会遇到信息断层。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条“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呢?答案可能就在物联网中RFID技术可能会为食品安全追踪溯源提供有力支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物联网RFID技术助力在安全食品供应链的应用,对企业来说,有助于食品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方而的管理,稳定和扩大消费群,提升市场竞争力;从食品供应链角度看,为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切实提高了整体供应链的服务水平。
众所用知,食品安全问题波及食品市场的稳定,关乎公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有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食品安全溯源是物联网发展的助推器
IT业界在提起物联网时,往往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物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现实生活里,随着诸多的物联网应用逐渐推出,人们也开始感受到了物联网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物联网并不是不值得吃的“螃蟹”。要发展物联网,必须以应用为基础进行自我完善。如果缺少了应用为支撑,再好的技术也表现不出来。
近年来,而对我国食品领域安全事件的频发,国家职能部门纷纷重拳出击。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理论条件。
去年底,国家商务部在青岛市召开了2013年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并决定启动第四批15个城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商务部、则政部分三批支持35个城市开展试点,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市场,强化流通食品安全行业管理,提高流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且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及国家粮食局的支持下,航天信息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方案,实现了粮库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其中,成品粮安全追溯是应用重点,采用条码和电了标签结合标识成品粮单品或包装品,实现了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流程追溯。
同时,采用条形码和电子标签相结合,对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督,实现全程溯源,这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60年国庆期间都得到了成功应用。这些经验证明,物联网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推广行之有效。
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食品安全控制已经是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建设已经可以给物联网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支持。只要物联网与食品安全溯源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能更快、更好。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食品物流系统 篇4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NFC,远距无线通讯
1 引言
近两年,“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等物联网概念层出不穷,“传感网”和“M2M”等概念也获得了空前关注。不同的概念是不同应用领域关注点不同的差异放大,从技术实现上核心都是强调信息的自动采集、无处不在的泛在融合网络和智能化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虽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但“行业应用”的缺失将是其发展的最大问题。物联网只有通过规模化的行业应用,才能推动产业的形成、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
结合食品安全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组建基于物联网的现代食品物流系统,可以针对果蔬、水产、畜禽的流通环节,实施安全检测、控制、预测、监控、溯源、信息共享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系统架构
现代食品物流系统将记录原材料、产成品从供应起点至需求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将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进行模块化。通过分析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组成供应环节的网络关系图(图1所示)。各模块数字化后,变成可提供数据的数据库。
现代食品物流信息技术系统(图2)主要由基础层、支撑层、数据层、业务层、应用层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基于各种通信方式基础上的近距无线通讯(NFC)、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卫星定位 (GPS) 技术、地理信息 (GIS) 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化仓管技术、信息交换技术、数据库、WEB技术等。
3 关键技术
如前文所述,现代食品物流系统几乎涵盖了通信技术的各个方面,就应用规模和技术难度来讲,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和无线通讯二个方面。
信息的自动采集要靠传感器来完成,如何将温度、湿度、压力、亮度等食品环境的变化转化为数据源,可供采集和处理,是现代食品物流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几乎可以反馈任何需要感知的信息。食品物流等物联网领域对传感技术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传感器要微型化,可以嵌入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环境和物体中,特别是要适合片上系统(SoC)的集成。微型化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廉价化,大量的数据采集需要投入数量众多的传感器, 低成本的传感器使整个网络的建设更加现实。
无线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相结合,组成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又叫传感网,即由于此。网络中一个节点的基本功能就是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经过转化、处理,再运用无线通讯技术将数据传递出去,因此节点构成可以基本分为三部分:传感单元、处理单元、射频单元,如图3所示。
无线通讯可分为近距无线通讯和远距离无线通讯两部分,近距无线通讯可组成本地的局域网络,远距离无线通讯可以接入internet等公共网络组成广域网。
虽然物联网统一的接口规范还在制定当中,但已经�淕�有一些成熟的行业标准供使用,近距无线通讯可采用的现行标准有RFID、zigbee、WIFI等,都可以方便的和传感器组成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传感网络规模配置比较灵活,一个最小的本地局域网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完成所需一种或几种信息的采集,多个这样的本地网络可以完成整个所需监控区域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图4)。
一个无线传感网的本地局域网络功范围能有限,不能对食品物流的整个链路进行跟踪,对于大范围的不连续区域也不能有效的感知覆盖,只有依靠远距离通讯技术,组成一个广域网络(图5),才能对整个物流系统全面检测。远距离无线通讯网络也有现成的技术和成熟的网络,利用GPRS, EVDO, TD-SCDMA等公网,无需架设新的网络,即可有效的完成信息的交换。
整个食品物流系统的无线感知网络,包含平面式的网络架构和分层式的网络架构,采用多种网络架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用的组网需求和管理需求。其中平面式架构更适合一个本地网络,分层式网络架构更适合广域网络。
传感器不能定位自己的位置,需要与定位技术以及电子地图相结合,才能完善食品物流系统中的信息。GPS和GSM、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有助于物流系统实现更加快速和准确的获得地理位置信息。
4 前景
食品是国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选择果蔬、水产、畜禽为对象,融合物联网技术,对传统食品物流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传统食品物流向现代食品物流的转变,不仅是食品安全和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用物联网技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篇5
1 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简称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物品与物品连接起来, 使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与高技术融合的产物, 涉及的技术涵盖了射频识别、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全球定位、智能嵌入以及数据通信等诸多行业领域[2]。主要功能包括全面感知、超级运算、实时监控、智能管理。物联网目前主要应用于传感技术所推动的各垂直产业链。
2 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易出现于种植、加工、销售这三个环节。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违规使用农药、过量施用化肥、滥用植物激素、信用缺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以及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等[3]。
2.1 源头污染问题严重
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在种植、养殖业中大量使用, 从源头上带来极大食品安全隐患。过量施用化肥, 不但造成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而且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2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严重
目前, 我国使用的添加剂用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食品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营养、方便、多样化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而一些企业滥用如苏丹红、吊白块、硫磺等食品添加剂, 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2.3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消费者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 如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合理膳食知识及维权意识薄弱,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4 行政监管不完善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和对接, 加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避免相互推诿责任。
随着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 其危害程度越来越深, 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 保障食品安全变得刻不容缓。
3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可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目标, 在现阶段监管人员监管难、执法难, 消费群众维权难, 食品生产者责任明确难的背景下, 可有效解决问题食品追溯难、食品生产链监管力度弱、消费群众与质检者联系弱等情况。食品生产者、质检人员、消费人群三者是密切联系的, 如图1所示:
应用物联网技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主要应用技术如下。
传感技术: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的生长受制因素众多, 对众多因素的监控成为保证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前提。传感技术的应用成为农作物良好生长的保证。
3S技术:3S技术应用分别为, RS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应用, 可以准确及时地估算农作物产量, 对气候气象进行预报, 对病虫害进行预测。GIS的应用将实现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对农作物生产起到优化作用。
远程影像监控技术:利用影像监控技术可实时监控各基地食品生产加工状况, 与监控点实现在线交流, 同时做到指导生产全时信息化。依据监测信息, 开展分析研究, 做出科学决策, 提升食品加工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发展。另外, 远程影像监控视频开放将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心理。
RFID技术:RFID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 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 为每个生产阶段以及分销到最终消费领域的整个过程提供信息记载, 针对每件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进行记录, 实现食品信息全覆盖。
云技术:云技术在质量检测环境中, 可以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储存在云资源池里。在消费者或监管者发现问题食品时, 可通过该技术配合RFID技术, 完成对问题食品的追踪, 明确责任人。
二维码技术:食品在销售时, 消费者可依靠二维码对食品信息进行全程追溯, 使用该技术有利于食品溯源、物流监管、召回和防伪, 保护消费者权益。
4 结语
物联网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控制措施, 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托物联网技术, 可构建食品行业高效的追溯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对食品相关信息的追溯,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4]。
参考文献
[1]马长路, 曲爱玲.物联网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相辅效应[J].食品工业, 2015 (9) :212-214.
[2]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4.
[3]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1) :18-20.
物联网在食品生产环节的应用设计 篇6
当前, 社会经常出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 这些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比如, 疯牛病、瘦肉精、猪链球菌感染、抗生素残留等疾病, 这些疾病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卫生部门非常关注的, 各界卫生部门、监管部门、农业部门要加紧开展卫生防御工作。我国的肉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国从2002 年起就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技术, 在生猪屠宰企业中使用这种新技术开展RFID射频识别, 进而出现了应用广泛的RFID生猪屠宰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全程监控、全程管理的功能, 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能够确保各项生产的准确性, 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卫生检验数据、免疫数据等, 真正达到HACCP质量监管要求。RFID方案的制定能够进行质量数据沟通, 能够顺利实现食品管理指标。由此可见, 贯穿这种RFID方案是非常有效的。
二、食品生产环节的特殊要求和应用技术设计
(一) 食品生产环节的特殊要求。食品生产环节不同于其他的生产环节,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在农作物种植方面, 应运用RFID的田间伺服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将农作物的品名、等级、日照量、降雨量、农田代码以及收获期和田间管理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其目的就是为科学化种植奠定基础、为食品原料提供数据。第二, 在养殖业方面, 食品生产环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在养殖产品活体身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 将养殖场内的牲畜以及水产品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 具体要将牲畜的来源、品种、喂养的饲料以及在牲畜或水产品患病期间对其的治愈情况进行分析, 以确保食品在生产环节能够安全。
(二) 食品生产环节的应用技术设计。在食品生产环节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全面应用RFID技术, 以此来对动植物进行数据编码, 同时, 为区分动植物之间的产地、类别或是品种等问题, 还应使用带有芯片并且可擦拭的电子标签, 此外, 在对牲畜或是水产品的喂料信息进行记录的时候, 最好以表格的形式来进行记录, 要将其用药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 可以将用药的种类、名字、数量和次数进行记录, 同时, 还要将患病的原因、具体情况和治愈的具体情况详细地填写在表格之中。众所周知, 对牲畜或是水产品的喂料信息和用药信息等的统计是相当大的工程量, 相对来说占据的空间就会更大一些, 所以, 为了节省芯片的储存空间, 工作人员应该将相关的具体数据存入到RFID的中间件中, 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芯片的空间, 也方便工作人员日后的查找, 当工作人员在查询的时候, 根据电子标签的索引, 就检索到了此数据。如果是价值较小的食品, 没有电子标签进行处理的话, 就可以采用成箱的集中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集中标识和处理的时候, 要采用中远距离RFID的实际情况对电子标签进行填写, 当填写的数据通过RFID中间件的时候, 就要采用无线网络对其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在此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对数据进行检测,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三、物联网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国目前时常出现禽流感等恶意疾病, 还时常伴随着地沟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如此环境下,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最为重视的。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一般都包括食品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一定会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 大多生产厂家都称自己的产品为绿色食品, 实际上, 消费者是不能够通过食品的表面来断定其食品是否是绿色食品的, 这种情况就使得人们会对食品产生担忧。当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时, 消费者就可以通过RFID技术, 吃到新鲜的食品, 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准确地分辨出该食品是否是绿色有机食品。总的来说, 物联网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全面应用在食品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原因就是保证消费者的安全。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制假贩假的商贩, 这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当物联网技术出现的时候, 就会压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甚至会打消这种情况, 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信息标签, 消费者可以自行地对标签进行检索, 以此来了解产品的生产环节, 减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结语
食品模拟物 篇7
海洋结构物的牵引装船, 是指通过牵引工具 (比如:拉力千斤顶, 拖拉绞车等) 及配套系统, 把海洋结构物从建造场地, 沿着滑道, 向驳船上转移的工作。牵引装船, 是海洋石油平台施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立一套牵引装船模拟仿真软件系统, 可以验证装船方案的安全可行性, 可以在电脑上进行牵引装船工作的实操工作的演习, 同时也可用于对技术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模拟仿真软件系统内核, 最大程度地模拟牵引装船的实际工作, 支持多人在多台电脑上联机, 互相配合, 一起完成结构物装船工作的演练。本文以2台75 t拖拉绞车系统为例, 对各个系统的构成与数据相互传送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模拟系统功能需求。
1 结构物装船工作流程
清理驳船甲板:按照设计图纸, 对驳船上滑道摆放区域和焊接固定区域进行清理。
滑道处理:接长陆地滑道至码头前沿, 摆放驳船上滑道, 并焊接固定。
设备、工具和器械安置:在驳船上焊接主拖拉点, 并焊接固定, 在陆地上摆放2台75 t拖拉绞车及配套系统, 在码头前摆放4台10 t系泊绞车及配套系统。在滑道上设置止拖点, 避免拖拉超过设计位置。
驳船就位:在拖轮的协助下, 驳船在陆地滑道前就位, 使驳船滑道与陆地滑道基本对齐。拴紧靠驳用尼龙缆至码头带缆桩。
设置拖拉系统:用拖拉卡环把主拖拉点和800 t滑轮组连接在一起。从拖拉绞车的滚筒上拽出钢丝绳, 在滑轮组间来回穿引, 完成后, 用锚卡子扣死。利用小卷扬机把滑轮组牵向导管架滑靴上的拖拉点, 用卡环连接, 完成拖拉系统的连接。
设置系泊系统:从系泊绞车的滚筒上拽出缆绳, 挂到驳船左右舷的带缆桩上。
设置监测系统:在驳船四个角, 左右对称选定四个点, 安置四个标尺, 在陆地滑道外侧设置观测点, 为防止视觉障碍干扰, 设置两个, 用于观测驳船横倾和纵倾状态。在码头边, 安装验潮标尺, 随时测量水面高度, 验证潮汐。在结构物下的滑靴上, 画好刻度线, 用来跟踪结构位置。
设置调载系统:驳船自带调载系统, 额外需要布置的是一名调载工程师和电脑及调载计算软件, 以根据潮汐, 进行即时的调载计算, 修正原设计的调载计算。
安装辅助千斤顶:在组块滑靴后侧, 各安装1台200 t千斤顶, 用于克服牵引启动摩擦力。
牵引装船:驳船调载, 使驳船上滑道与陆地滑道高度大致齐平。调整系泊缆, 使陆地滑道与驳船上滑道对齐, 系泊绞车刹死。收紧拖拉绞车, 根据计算, 拖拉绞车带50%的牵引力。助推千斤顶加力, 结构物启动。持续牵引至码头前。持续调载, 保持驳船上滑道和陆地滑道齐平。根据调载计算报告, 结合实际潮汐和观测到的船舶状态, 进行调载与牵引相结合的操作, 完成导管架重心, 由陆地向驳船上转移, 直至结构物牵引到位。结构牵引装船工作完成。
2 模拟系统名词定义
模拟系统:整个软件系统, 称为模拟系统, 全系统完全通过键盘输入、视觉观看和头脑分析构成, 没有语音交流。模拟系统交互关系图见图1。
系统:模拟系统的各个分支系统, 包括系泊系统、拖拉系统、监测系统、调载系统、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
模型:各种船舶、设备、器械和工具的3D数据模型。
平台:启动软件后, 某系统在电脑上的工作窗口。
输入框:平台上的数据的输入框, 通过键盘输入, 通过输出按钮送出, 人为更新。数据输出时, 有语音提示。
接收框:平台上的数据接收框, 显示接收到的数据, 即时更新。当数据更新时, 有语音提示。
功能按钮:可以进行某一功能的操作, 比如启动按钮、停止按钮和提升拉力按钮等。
数据输出按钮:进行数据输出的按钮。
信息按钮:进行信息交换的按钮, 关联的两个平台上, 同时响应, 并伴有语音提示。
对话广播框:用于作业复杂情况和紧急时的沟通, 每个操作平台都配备此项, 后面不再赘述。通过对话广播框, 可以自由打字, 自由观看, 类似于群聊天室的功能。除对话广播框以外, 各个平台只能与指挥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
3 模拟系统功能需求
3.1 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 主要包括:海陆数据, 风、流、浪、潮汐、运输驳船、运输拖轮、导管架、系泊绞车系统设备、拖拉系统设备、滑道、监测系统设备、驳船调载系统等的基础数据模型。
3.2 滑道布置
主拖拉点、陆地滑道和驳船上滑道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
3.3 辅助千斤顶布置
辅助千斤顶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
3.4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 在实际作业中表现为:人员通过对讲机对话, 互相交换信息。在模拟系统中, 通信系统是模拟系统中的虚拟系统, 不必真实模拟出来, 它反映的是数据输出和信息响应。
3.5 系泊系统
四台系泊绞车及系泊缆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分配给系泊系统四个相同的平台, 也就是四台电脑由四名人员各自负责。平台上显示与系泊绞车连接的系泊缆的动态拉力数据、提升拉力按钮、降低拉力按钮和安全拉力数据警示标识、数据输入框、数据输出按钮和数据接收框。软件设置拉力数据超过警示标识数据为红色。当某一系泊缆的拉力数据显示为红色, 人员填写数据输入框, 并按下数据输出按钮, 把数据发送给指挥系统, 等待指挥系统把目标数据返回到数据接收框, 进行降低拉力操作。在数据输入和输出时, 平台有语音提示。
3.6 拖拉系统
拖拉绞车、滚筒、动力站、拖拉索具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分配给拖拉系统两个相同的平台, 由两名人员分别负责。操作平台上显示拖拉力动态数据、绞车启动按钮、绞车停止按钮和信息按钮。当指挥系统命令启动或者停止时, 信息按钮响应, 人员进行启动或者停止操作。信息按钮响应时, 伴有语音提示。
3.7 监测系统
验潮标尺、水平仪和滑靴刻度线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分配给监测系统三个不同的平台, 由三名人员分别负责。验潮标尺平台上显示潮水高度数据输入框, 数据输出按钮和信息按钮。当指挥系统命令验潮时, 信息按钮响应, 填写潮水高度数据, 并按数据输出按钮, 传给指挥系统。因无法量取实际的水深, 应预先按照潮汐表, 绘制潮水高度曲线图, 按照曲线图的数据填写数据。水平仪平台上显示驳船上四个目标点的高度数据, 数据无法采集, 模拟系统中, 从指挥系统的数据库中调用, 来源于船舶状态。如果数据超过允许状态数值, 通过对话广播框, 发送给其他平台。滑靴刻度线平台上显示结构物与驳船纵向相对位置的数据输入框、数据输出按钮和信息按钮, 当结构物牵引到某一设计位置, 按信息按钮, 填写数据输入框, 并发送给指挥系统。作业的实际数据无法采集, 模拟系统中, 从指挥系统的数据库中调用, 来源于结构物状态。
3.8 调载系统
调载计算机、调载泵和舱位仪表的布置, 通过独立的3D动画效果来实现。分配给调载系统两个不同平台, 由两名人员分别负责。调载计算机平台内置计算软件, 滑靴刻度线数据接收框、目标舱位数据输入框和数据输出按钮。根据由指挥系统转传过来的滑靴刻度线数据进行计算, 确认目标舱位数据。通过目标舱位数据框和数据输出按钮发送给指挥系统, 再通过指挥系统转传给调载泵和舱位仪表平台。
调载泵和舱位仪表平台上显示各舱的即时舱位信息、调载泵的目标舱位数据的几个接收框、几个注水操作按钮、几个排水按钮、几个停止按钮和信息按钮。在得到新的目标舱位数据后, 进行注水或者排水操作, 完成调载作业后, 按停止操作按钮和信息按钮, 把调载完成的信息反馈给指挥系统。
3.9 指挥系统
在实际作业中, 指挥系统就是牵引装船作业的总负责人。作为滑移装船功能需求模拟系统的中枢系统, 对系泊系统、拖拉系统、监测系统和调载系统, 进行一点对多点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因为指挥系统有些庞杂, 针对四个系统, 设置四个平台, 即系泊系统指挥平台、拖拉系统指挥平台、监测系统指挥平台和调载系统指挥平台, 由四名人员分别负责。为了保证作业的安全有效, 这四名人员可以在平常状态下, 通过对话框进行沟通和讨论, 并设置密码, 其他平台人员不可见。另外, 分配给指挥系统一个数据库, 供模拟系统存储数据和调取。
指挥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1) 储存着模拟系统所有的数据, 包括环境数据、船舶、设备、机械和工具等的静态和动态数据;
2) 可以和各个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对各个系统的平台进行信息发送和响应;
3) 因为各平台不能直接进行联系, 指挥系统具有转传数据的功能。
4 结语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设计 篇8
关键词:食品检测,物联网,安全追溯
一、设计理念
本应用设计的主旨是希望该系统能自动对食品安全各处理过程进行辅助操作, 并记录操作流程与结果, 尽可能的不要对生产处理流程产生影响。想要快速识别各种食品检测数据并记录就必须依靠各种灵敏的传感器、食品安全速测仪、以及快速的标记工具, 比如条形码、二维码标记。
为了不对正常的工作产生影响, 物联网设备、食品安全速测仪设备通过软件技术完全可控。软件控制设备自动完成各环节工作。尽可能的解放人工操作。整个系统只需要操作人员上岗时佩戴相应的射频卡或通过指纹识别确认工作人员信息, 工作人员只需完成其日常工作即可, 其他的记录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
二、系统运行环境及设备支持
系统开发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SQL Server2008开发PC中心控制端, 使用android版eclipse开发移动端。
涉及的设备有超高频RFID读写卡器、条码、二维码热敏打印机、食品安全速测仪、IP网路摄像头等。要求相应的设备能通过usb接口、串口服务器、网络中心交换机连接到中控系统。
1. 无线射频读写器的引入
无线射频读写设备与计算机的连接一般采用com (RSR232) 接口或者usb接口。对于不同的接口, 所使用的连接与应用技术也有所不同。不同接口的设备在开发包中会有详细说明, 需要根据不同的接口封装相应的接口函数进行操作。
不管使用哪一种接口都需要对设备接口函数进行二次封装以便系统调用。主要函数参考3.1中的射频卡操作类:
2. 食品安全速测仪
常见的食品安全速测仪是检测食品中是否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甲醛、二氧化硫和吊白块等六大项目。其中农药残留主要针对:蔬菜、瓜果、粮食、茶叶、水等;亚硝酸盐、硝酸盐主要针对:腌制食品及肉制品, 如蒸煮、烟熏火腿, 火腿肠, 腊肠, 酱菜, 鲜肉, 奶粉等;甲醛主要针对:冰鲜类水产及其干制品, 如冰鲜鱼, 牛百叶, 干虾;二氧化硫主要针对:干货制品及药材类, 如白糖, 虾仁, 冬笋, 银耳, 莲子, 荔枝, 白瓜子, 蜜饯, 黄花菜, 中药材等。吊白块主要检测对象:米, 面和豆制品, 如腐竹、粉丝, 面粉, 馒头, 面条, 白糖, 榨菜等。
为避免人工操作记录, 应选用usb或串口可连接通信的速测仪, 可参考3.1中速测仪设备操作类。
3. 其它物联网设备
条码、二维码打印机用于标记已检测的对象, 因此需要安置在检测或工作车间, 中控系统通过网络控制打印标记。IP网路摄像头用于记录操作流程, 可在进行检测的时间点对工作现场进行采样并保留。
三、系统设计概要
1. 系统中必须的主要公共类
系统主要公共类应该包括3个, 用于记录检测员信息、检测数据结果、采样结果以及视频采样等信息的保存应该以数据库为载体, 所以封装数据库相关操作函数的类Data Operate.cs是必须的。无线射频设备的查找设备, 打开设备, 搜索射频卡, 读取射频卡信息, 对射频卡进行写操作, 关闭设备等操作的rfid Operate.cs。打印机、摄像头等基础物联网的操作类auto Base Operate.cs等。主要包含以下几大函数, 这里只给出函数的参数、返回类型及功能, 数据库相关函数因特网上就有大量实例, 这里不再累述。无线射频和自动物流设备函数的具体设计比较繁琐, 但是厂家一般都会提供设备开发包, 结合设备开发包读者可以自行设计。
2. 信息的单向记录
所有操作流程的记录信息将单向传输并记录。因为该系统将作为事故追溯或者需要面向大众查询的, 所以要求信息具有不可修改的特性, 系统历史数据保存严密, 并且定期自动异地备份, 以确保不会遭到人为的破坏。同时要求系统在遭到破坏或损坏时可以尽快的恢复, 以确保信息的安全。
3. 不同设备采集信息标准与进度同步问题
记录生产或工艺流程等过程环节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可能不唯一, 因此, 各参数如何做到同步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自动生成的过程描述与探头采集的图像或视频同步记录, 可以通过生成检测结果时自动调用采集函数。需要做到查询流程点时可以方便的查阅对应的过程描述信息, 以及同一时间的声音、图像或视频信息。采用单向记录的方式, 对各设备采集信息的时间点或时间段进行记录,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采用逆向查询, 找出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因为空间及存储便捷等原因存储在不同的设备中。因此, 在记录该项信息发生时间的同时还需要记录该项信息存储的位置以及存储形式, 加解密方法, 授权的访问者等。
4. 其它
解决从不同设备采集的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 存储在各种设备中。并且解决各种信息存储形式, 如数据唯一性可以通过微软的md5散列生成摘要并记录保存 (例:System.Web.Security.Forms Authentication.Hash Password For Storing In Config File (yourdata, “MD5”) .To String () ;参数yourdata即为需要散列的信息, 函数返回散列后的结果) 。
可以通过射频卡、指纹识别及口令识别等方法控制访问权限。系统的实现可以使系统自动的从多方面 (如声音, 图像, 视频, 仪器检测结果等) 记录食品的生产全过程。
四、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应用前景广阔。从近年来看, 由于发生太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已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 因而食品行业特别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可以解决食品行业监管复杂, 追溯困难的困局。
参考文献
[1]苏铁青.RFID电子标签印刷现状及发展前景综述[J].金卡工程, 2007, (1) :33-3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篇9
近几年,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出现了毒奶粉、苏丹红、毒豇豆、龙口粉丝、染色馒头等食品质量问题, 食品安全领域警钟频敲。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检测和环保体系以及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管理、追溯的“源头到餐桌”的信息溯源体系, 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加上我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的提高, 物联网已经逐渐从产业远景走向现实应用。
1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食品已逐步向专业化生产方式及全球化贸易模式的趋势发展。据报道,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食品因添加剂不符合卫生要求、农药残留、食品污染等问题而被查扣, 从而引发贸易纠纷, 影响国际贸易。
品牌是食品企业的生命, 是食品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保证食品安全。否则, 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 食品企业便难以为继, 如前几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食品安全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引发大量食源性疾病, 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 经济效益减少。并且, 食品安全事件增加医疗费用, 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升, 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最终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目前的食品行业中, 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 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漏洞, 就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 中间环节如果增加, 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客观上就会增加。一方面, 生产者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不同的行为选择, 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 如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或接触到传染源都将直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 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 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环节连接起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 对食品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手段, 但由于管理不严, 并且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 经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出错率较高等问题。为此, 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 可以追溯“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信息, 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 并在全球引起越来越高的关注。所谓物联网, 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网, 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是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在互联网上人是主体, 而物联网则可以是人类生活中具体的任何物品, 物品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讯以及信息交换。物联网具有智能属性, 可以通过智能控制和自动监测进行自动操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 以及物与网络的连接, 方便识别、控制和管理。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在这张网中, 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达到智能化定位、识别、管理与监控该物体的目的。这里的“物”主要有如下功能模块:CPU、存储设备、操作系统、信息接收器、数据发送器、数据传输通路、专门的应用程序、世界唯一的网络识别、通信协议。
物联网的组成:典型的物联网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 即由信息采集系统 (RFID系统) 、产品命名服务器ONS (Object Naming Service) 、信息服务器PML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实体描述语言) 和应用管理系统 (Processor) 等组成。其中:
(1) 信息采集系统。包括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 (tag) 、阅读器 (Reader) 以及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软件, 主要完成产品EPC码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的采集和处理, 以及产品的识别。
(2) 产品命名服务器ONS。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在信息服务器PML与各个信息采集点之间建立关联, 实现产品PML描述信息与物品电子标签EPC码之间的映射。
(3) 信息服务器PML。由用户创建并维护信息服务器PML中的数据定义规则, 用户利用XML对物品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并根据事先规定的规则对物品进行编码。在物联网中, 信息服务器PML为了便于其它服务器访问, 以通用的模式提供对物品原始信息的规则定义。
(4) 应用管理系统。通过获取信息采集软件得到的物品电子标签EPC信息, 并通过产品命名服务器ONS找到物品的信息服务器PML, 以Web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提供诸如信息跟踪、查询等功能, 用户也可以通过无线PDA或手机实时了解物品的情况。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 要求能够识别和追踪食品供应的每一个环节。借助物联网技术能将互联网与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起来, 实现识别和管理智能化。
3.1 系统结构
系统由3个层次组成: (1) 传感层:以RFID、传感器、EPC编码为主, 从生产开始, 将统一的EPC编码标识植入食品, 在食品生产和流通关键环节安装读写器, 自动记录食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动态记录, 实现对“物”的识别; (2) 传输层:将数据通过网络技术保留到互联网上的食品供应链信息平台, 实现海量数据传输共享; (3) 应用层:是各种商业模式在物联网上的具体应用, 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供应链信息平台等系统软件操作平台。
3.2 系统构建
3.2.1 数据采集
以RFID、二维码核心技术为基础实时监控食品生产的相关现场活动, 进行图象数据和EPC编码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管理。将数据采集和跟踪贯穿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的全部流程中,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于食品第一线, 信息采集可采用无线PDA、RFID阅读器等方式, 来获取食品的实时相关信息。
3.2.2 标准
标准主要包含RFID、二维码标准, 可分4类: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一致性标准、应用标准。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相关的标准内容主要有:商品条 (GB 12904码) 、时间表示法 (GB/T 7408) 、数据元、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 以及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GB/T 18391 2002) 等。
3.2.3 网络
网络是将所有分散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中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及XML技术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管理, 所有数据一旦输入就可以立即查询。
3.2.4 协议
主要指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采用的网络协议, 除了必须的网络协议外, 还有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通讯协议。RFID网络协议SLRRP是一种简单、灵活的阅读器网络协议, 可用来在控制器和阅读器之间传送状态、控制、配置和标签信息。
3.2.5 监管平台和数据中心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的数据进行整合, 实现从“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追踪及其过程的反向追踪。以互联网为依托, 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可以信息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 将质量产品控制策略传输到公用数据中心, 建立监管平台。
3.2.6 应用系统
一般由开放的数据终端组成。通过数据终端可以查询食品的原料来源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信息。
4 结语
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食品产业链数据,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 从而保证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
参考文献
[1]梁正平, 纪震, 林佳利.基于三位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 (3) .
[2]卢子甲, 郑现伟, 谭斌斌.物联网技术及应用[J].企业家天地, 2009 (12) .
[3]古丽萍.对于我国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思考[J].通信世界, 2009 (40) .
相关文章: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02-16
验证哥德巴赫猜想02-16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分析02-16
第14节巴赫02-16
第十四节 巴赫02-16
可信身份认证02-16
城镇中小学教师培训02-16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02-16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02-16
工程对造价管理影响研究论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