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破裂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6例, 男性36例, 女性20例年龄11-65岁, 平均38岁, 受伤原因为车祸撞击伤, 高处坠落损伤以及刀刺伤。其中开放性损伤7例, 闭合性损伤49例。合并脾破裂5例, 膈肌破裂2例, 小肠破裂4例, 右侧肾脏损伤5例, 胰腺损伤1例, 气血胸12例, 四肢外伤8例, 非手术治疗5例, 手术治疗51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因腹部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腹痛而就诊, 入院时26例血压<90/60mmHg, 30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 闭合性损伤49例中腹穿抽出不凝血47例。
1.3 诊治方案
依据外伤病史, B超及CT检查, 采用诊断性腹腔穿刺确诊。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禁食并持续胃肠减压, 维持电解质平衡, 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 定期腹部B超检查, 手术治疗:单纯清创缝合修补35例, 清创止血基础上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缝合修补12例, 凡士林纱布填塞压迫止血2例, 肝部分切除2例。
2 结果
治愈54例, 治愈率96.42%, 因失血性休克术中死亡1例, 术后死亡1例 (均为就诊时间较晚所致) 死于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诊断
开放性肝破肝裂较易诊断, 闭合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判断, 闭合性腹部损伤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肝破裂的可能: (1) 右季肋区外伤史。 (2) 右上腹压痛, 叩击痛及移动性浊音阳性。 (3)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 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4) 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完整性破坏, 有腹腔内积液。 (5) 腹穿抽出不凝血。 (6) 腹部CT对判断肝损伤的程度及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2 治疗
3.2.1 非手术治疗
具备以下条件的轻度闭合性肝损伤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1], (1) 循环稳定且连续监测血红蛋白, 血球压积无明显下降, 收缩压>90mmHg, 脉率<100次/min。 (2) 排除腹内需急诊手术的其它脏器损伤。 (3) B超示肝被膜下出现血肿及较小的肝内血肿, CT检查肝损为Ⅰ、Ⅱ级。 (4) 腹腔积血<400ml, 神志清, 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非手术治疗应有普外科医师定时评估, 且医生临床经验丰富, 保守治疗无效及时行剖腹探查术,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3.2.2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迅速止血, 彻底清创及充分引流[2]。手术方
法:宜选右肋缘下斜切口, 使用肝拉钩, 可使术中肝充分游离, 能将任一部分托于术者手中。开腹后积极寻找出血部位, 必要时用手捏法暂时阻断第一肝门的入肝通道, 如出血基本控制, 则考虑以肝动脉和门静脉出血为主, 否则应考虑肝静脉损伤出血。 (1) 单纯清创修补:表浅的裂伤单纯全层缝合, 较深的裂伤则应清创后缝合。清创时应对较粗的血管, 胆管逐一结扎或缝扎, 并尽量封闭死腔。肝内血肿的发生主要由止血不彻底及盲目缝合残留死腔所致。为避免肝内血肿发生, 缝合时应在直视下彻底止血, 并于创缘两侧先"U"形缝合, 再按先后上再前下, 先肝膈面再肝脏面的顺序逐一缝合, 对较深的裂伤可于裂伤内放置引流管。 (2) 填塞修补:如果创面较大, 较深, 经彻底止血后, 仍有少量渗血时, 可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入同时放置肝内引流管再缝合。 (3) 肝叶切除:肝切除指征包括局限性一侧肝脏呈星状破损, 严重肝外伤非手术切除无法止血者以及肝内较大血管断裂者[2]。做不规则肝切除时首先要充分游离肝周韧带, 使其完全控制在术者手中, 原则是只切除破裂部位, 不必切除过多肝组织, 以降低手术难度, 减少死亡率[3]。对复杂严重的肝外伤, 不能耐受复杂手术或条件技术不具备者, 为力争尽快控制出血, 可采用肝周填塞凡士林纱布填塞这一暂时措施抢救生命, 一方面为再次手术赢得时间, 另一方面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4]。
肝损伤在清创止血缝合后创面常有渗血或胆汁漏, 常规放置肝周引流, 良好的引流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对较严重的肝裂伤在放置肝周引流的同时均放置肝内引流, 可直接引流渗血及胆汁, 减少术后肝内血肿及脓肿的发生率, 同时减少胆汁及渗血对腹腔的刺激, 从而降低了腹腔粘连及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吕新生, 陈能志.肝外伤治疗方法的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3, 7 (1) :17-18.
[2]陈以明, 王坚.严重肝外伤的诊断和处理:附25例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 2003, 8 (5) :302-303.
[3]叶利洪.严重肝外伤23例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02, 7 (6) :392.
外伤性破裂 篇2
所做30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以男性青壮年为主(66%),1983—
1993年以高坠为主,1994—2003年以车祸为主,损伤发生部位以主动脉弓部及起始部为常见,且绝
大多伤者在30 min
内死亡。结论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应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 主动脉破裂,法医尸解
【中图分类号】r654,3;13919.
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1—0046—0
3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il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yi xu一,chen xiao-gang,l xia,xie ying. &-hool oj
forp if medicine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ze fatal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methods the pathological data of 30
death cases caused by traumatic aorta ruptur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a】l cases were autopsied in 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 during the past twenty years. result most of victims(66%)were male aged between 26 and 40 years·the death
(7 out of 12 cases)were often seen in case of high fall injury in the former decades,and road traffic accident(14 out of 18 cas—
es)in the latter decades.mostly,the aorta rupture were found at the isthmus and ascending of aorta the majority of the victim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ome preventive measurement for decreasing
【key words】traumatic aorta rupture,forensic pathological autopsy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 卷(第1期)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是外伤中最严重损伤之一,常常危及人的生命,其致死率紧随机械性颅脑损伤之后,位居第二[ 国内
法医文献案例报告较多[ ’,还尚未见系统报告。本文复习相关的文献报告,结合30例尸解发现,对其法医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讨论。
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30例案例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1983—2003年
3月尸解档案,每例案例资料完整,死因明确。
二、方法
每例案例都在死后24 h内进行系统尸体解剖,且做he染
色,由3位病理医生观察诊断。
三、纳入标准
每例案例主动脉壁大体检查厚薄均一致,且主动脉内膜与
外膜破裂口部位正对,排除动脉瘤壁厚薄不一,破裂之内外膜裂
口位置相错开的情形;组织学检查破裂部位排除主动脉壁器质
性病变。
结 果
一、年龄与性别
本组资料中,15~20岁年龄段2例,21~25岁年龄段4例,26~30岁年龄段6例,31~35岁年龄段8例,36~40岁年龄段6
例,大于40岁年龄段4例;男性24例,女性6例,以26~40年龄
段男性青壮年为主(66%)。
二、时间分布与损伤方式
本组资料中,1983—1993年,主动脉破裂12例,以高坠为主
(7例,占同期损伤58.33%),1994 2003年18例,以车祸为主
(14例,占同期损伤77.77%)。见表1。
表1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时间分布与损伤方式
table 1 distribution between time and kind of injury of
traumatic aorta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 篇3
【关键词】 外伤性脾破裂;诊治方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57.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17-01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质地较为柔软,容易受到外力的打击而出现破裂的现象,同时脾脏的破裂容易引发大出血,因此加强外伤性脾破裂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当前脾外伤破裂大部分都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这就其诊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了我院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脾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226例的脾外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71例,女性患者有5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4岁到70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6.2岁,患者的平均外伤就诊时间为4.2h,其中有50例患者属延迟性脾破裂者。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诊断发现,患者中有96例是交通意外脾外伤,有75例受到打击伤害,因尖锐物质刺入造成的脾外伤患者是12例,摔倒造成的脾外伤30 例,自发性脾外伤6例,挤压造成的脾外伤 10例。
1.3 患者的临床病状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出上腹部的疼痛,有185例患者,向左肩背部放散者25例,同时166例的患者出现了口渴、心慌、出汗等临床症状,而有60例的患者能够明确其受伤位置,通过对224例患者进行B超诊断及诊断性腹腔穿刺,腹穿阳性者198例,B超阳性者201例,术中发现腹腔出血150~4 200 ml,平均1 500 ml。通过诊断发现,部分患者有带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患者的受伤部分集中在肾脏、颅脑、腹部、肠胃、肝脏、四肢、胸部等。
1.3 患者治疗方式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通常要采用两种治疗方式:①手术治疗,对于脾外伤程度为Ⅰ级的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方式,并对患者的其他脏器继续详细检查,确定无其他损伤后,置入重症监护室内,并采用输血、止血、抗感染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强化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如血压、心率、红细胞比积和腹部B超,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②手术治疗,对于伤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并根据患者脾受伤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采用切除、修补、移植的手术方式。
二 外伤脾破裂诊治中注意的问题
2.1 及时诊断、确定患者伤情
脾外伤会引发大出血,严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脾破裂的诊治要及时进行诊断,这是抢救外伤脾破裂的关键所在,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避免出现漏诊的现象。通过研究显示,早期确定患者的脾外伤破裂可以极大提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通常在临床中采用腹腔穿刺的方式提升诊治的成功率。腹腔穿刺要进行多部位、多次数的穿刺,使用9-10号针头最佳,此外B超对于脾脏的诊治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对出血患者不宜过多搬动,仅靠穿刺阳性及病史体症即可明确。
2.2 积极进行抗休克处理
出血性休克是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出血性休克的患者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通常要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留出置针的位置,必要时行颈内静脉或大隐静脉置
管。此外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血液补充,同时补充其盐分的补充,当体液复苏不能纠正休克患者时,要及时进行抗体手术和抗休克结合的诊治方式,降低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2.3 对于脾破裂治理方法的选择
要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选择治疗方式,这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通产而言,对于出现轻度脾破裂腹腔内出血患者,并且没有休克现象,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是要结合其他的脏器检查状况。在外伤脾破裂患者治疗中,要遵守先保命在保脾脏的原则,当脾脏的破裂危机患者的生命健康时,要果断进行脾脏切除,例如当患者脾脏出现严重破裂或者脾蒂严重断裂,并出现大出血现象,要进行全脾脏的切除,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要加强患者的生命特征监控,避免患者出现病情的恶化。
2.4 脾切除手术的注意事项
当进行外伤脾破裂手术时,要及时游离脾脏韧带,保留部分脾胃韧带,并小心的托出脾脏处理脾蒂,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果,但是要注意周围血管的保护,避免脾损伤造成胰腺以及血管的损害。同时若脾脏较大,粘连明显,出血较慢,先结扎脾动脉,原位脾切除。
三 总结
总之,外伤性脾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提升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水平,进一步规范诊治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从而降低脾破裂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要及时进行病情诊断,确定患者的伤情,并彩玉抗休克处理,优化脾脏切除手术的注意事项,提升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广辉,苏长岐.外伤性脾破裂226例诊治体会[J].吉林医药,2011,23(6).
[2] 陈爱玲.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J].大家健康,2011,8(11).
外伤性脾破裂诊治综述 篇4
1 临床资料
1.1 损伤类型和时间
脾脏损伤的程度按1986年CaLL和SHEELE分级, Ⅰ级:脾包膜撕裂;Ⅱ级:脾实质破裂但不到脾门;Ⅲ级:脾实质破裂延长到脾门或部分断裂;Ⅳ级:整个离断或严重破裂。
1.2 临床表现
均有腹部外伤史, 主述以腹痛为主。腹部有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
1.3 辅助检查
行动态多点腹部穿刺, 抽出不凝血液;行腹部B超检查, 提示腹破裂;腹透检查, 提示有膈下游离气体。
1.4 治疗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讨论
脾脏是腹腔内实质性脏器, 血运丰富, 组织脆弱, 稍受外力极易破裂, 是腹腔内最易因外伤而发生破裂的脏器, 主要危险是大出血, 所以脾破裂需迅速诊断治疗。
2.1 诊断方法
2.1.1 症状与体症:
外伤性脾破裂的患者均有左胸腹部外伤史, 入院时腹痛为主要症状, 查看患者多有贫血貌, 查体腹肌紧张, 有压痛, 反跳痛阳性, 脾区有扣击痛。
2.1.2 辅助检查:
优先推荐动态多点腹腔穿刺, 腹穿抽出0.1mL液体为阳性。华积德等报道多点动态腹穿阳性率高达92.4%。病情允许下还可行腹部B超、CT检查, 对明确检查有很大帮助, 在基层医院, 腹穿及B超是对外伤性脾破裂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也可进行诊断性腹腔灌洗, 对高度怀疑脾脏破裂的病例是必须的, 敏感性高达60%~99%。
2.1.3 鉴别诊断:
有合并伤存在时, 其症状往往被掩盖而延误诊断。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应仔细检查腹部情况, 系统地全面及动态观察, 避免漏诊。
2.2 治疗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重点强调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能改善患者一般状况, 保证其顺利进入病房或手术室, 院内急救则视具体情况实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强调尽量保留脾脏, 但保脾治疗必须在“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下进行。
2.2.1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⑴局限左下腹的钝挫伤;⑵血液动力学稳定;⑶无或仅有轻度腹膜刺激症;⑷B超或CT是血肿包在脾内;⑸实验室指示显示出血已趋于停止;⑹不需要输血或输血量仅限于1~2U以内者。治疗均卧床、禁食、补液、严密动态观察, 同时应用抗生素及止血剂。近年来采用非手术疗法保留损伤性脾的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985年TOULOUKIAN综合5个医院报道儿童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成功病例近200例, 故有学者认为儿童脾损伤有70%的病例能保守治疗。TOM等报道采用非手术疗法9例, 占脾损伤病例36%, 中转手术2例。国内同期有学者报道脾损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率高达50%以上。
2.2.2 手术治疗: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时, 探明脾破裂后, 应在清理腹腔积血的同时迅速止血, 并根据探查损伤的程序和部位选择手术方式, 脾破裂缝合修补术适应症为:⑴脾被膜撕裂伤;⑵脾实质撕裂, 但未累及脾门及大血管;⑶脾被膜下血肿, 经切开清除血肿后, 脾实质较浅小的裂口;⑷患者生命体征稳定;⑸无腹内其他脏器严重损伤, 无严重合并伤或多发性损伤, 无腹内空腔脏器损伤或明显腹腔感染。⑹患者年龄60岁以下。自体脾组织片大网膜内移植的适应症:⑴脾破裂或多处破裂, 无法实施修补或部分切除;⑵脾门撕裂, 脾蒂血管离断, 无法实施其他保脾手术;⑶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 部分脾组织尚有活力者;⑷同脾破裂缝合修补术适应症 (4~6) 。全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是基层医院主要的可行的手术方式, 其止血安全可靠, 又能保留脾脏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但是也不能一味保脾盲目实施而造成术中大出血或术后出血, 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坚持“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
摘要:腹部外伤为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 而且脾脏在腹部外伤中受伤率最高, 本文就外伤性脾破裂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探讨诊断和治疗最佳方法。
关键词:外伤,脾破裂,诊治,综述
参考文献
[1]华积德.脾外伤的处理[M].肝胆外科杂志, 1997, 5 (6) ;375~377.
[2]吴孟超.腹部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2:534~536.
[3]裘法祖, 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018~1019.
[4]华积德, 沈炎明.腹部内脏伤468例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 1992, 8:278~279.
[5]杨平, 田建洪, 钱中亚, 等.外伤性脾破裂41例非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 19 (12) :763.
[6]夏穗生.从现状出发努力促脾外科向前发展[J].实用外科杂志, 199, 19 (12) :707~708.
[7]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57~573.
[8]吴再德, 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2~463,
[9]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59.
[10]谭毓铨.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69~572.
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护理 篇5
关键词 外伤性 肝破裂 护理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被周围的韧带固定于右季肋部,质地脆软,极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打击而损伤,是最常见的腹部脏器伤之一。若治疗和护理不当,出现大出血和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采取积极治疗和护理方法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肝外伤破裂患者29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男26例,女3例,年龄13~55岁,平均38.8岁;其中车祸伤1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刀刺伤6例,其他1例。开放性损伤16例,闭合性损伤13例,对本组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患者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综合治疗和高效护理,治愈29例。
护 理
术前护理:①体位:给患者取平卧位,可将头及下肢抬高15°,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呼吸,或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等,畅通呼吸给予氧气吸入。②病情观察:建立2~3条静脉通道,配血,使用留置针,一通道输药或遵医嘱给予平衡液,另一通道输血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全身局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监测脉搏、呼吸、血压、CVP和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等并记录。③术前准备:根据病情手术和麻醉的方式迅速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如抗休克同时做好皮试,备皮和备血及置入尿管等。④心理护理:肝破裂的患者多在意外情况发生,而且并有内出血,患者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应给予心理支持,安慰患者,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恐慌情绪。
术后护理:①基本护理:术后囑患者取平卧位6小时,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腹腔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定时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和隔下脓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15~30分钟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合度和尿量1次,病情稳定后1小时1次,并做好护理记录和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体温过高,则及时查找原因,应考虑膈下或修补残腔内是否有感染情况。若术后血压进行性降低,应注意有无继续出血的可能,并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处理。术后告知患者暂禁食水,待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慢慢给予流食和半流食至正常饮食。②基础护理:患者术后视病情卧床休息5~15天,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早离床活动,防止诱发活动性出血,一般可采取半坐卧位,以利于呼吸和胸膜腔引流,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防止膈下脓肿。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以防肺部感染和压疮发生。③再出血的观察护理:再出血是肝破裂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术后早期观察及护理的重点,密切注意伤口渗出情况,有无腹痛、腹胀,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和面色苍白等失血症状。腹腔引流液呈鲜红色,引流量增多,超过500ml/日或2小时引流量200ml以上,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1],应立即通知医生尽快配合医生做好处理,另外还需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排血便等消化道症状。④引流管的护理:肝破裂经手术清创止血后,应观察创面有无渗血和胆汁漏出,因为手术引流不仅可观察止血效果,还可减少腹腔感染及胆汁性腹膜炎,因此需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定时更换无菌引流袋,指导患者不要将引流袋抬高超过伤口平面,防止逆行感染[2]。⑤胆瘘的护理: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禁食,按医嘱使用抗感染和抑制胆汁的药物。⑥感染的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加强支持治疗。⑦术后疼痛的护理: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会使患者焦虑、失眠,根据病情及时给予止痛,镇痛泵的护理,按医嘱给予哌替啶、强痛定等止痛药物,并给患者创造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以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肝外伤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及B超,CT辅助检查和腹腔穿刺等,因此对于肝外伤破裂的患者要早期正确诊断,配合医生治疗,快速恢复体液平衡,在抢救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快速准确做好术前配血输血各种准备,术后各种护理,抗失血性休克同时手术治疗,以抢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郭玉英.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7,36.
外伤性肠破裂诊治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0例, 女28例;年龄12~79岁, 平均年龄45.5岁。损伤类型:闭合性损伤96例, 开放性损伤1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者为0.5h, 最长者为4d。致伤原因:车祸伤85例, 撞击伤11例, 刀刺伤7例, 坠落伤5例。损伤情况:肠管1处破裂78例, 2处破裂5例, 2处以上破裂22例。其中十二指肠破裂2例, 小肠破裂94例。结肠破裂9例, 直肠破裂1例。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47例, 其中肠系膜裂伤5例, 肝破裂12例, 脾破裂13例, 肾破裂3例, 胰腺损伤2例, 膀胱破裂2例, 骨盆骨折腹膜后血肿4例, 四肢骨折3例, 多处复合伤3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者70例, 伴休克15例。诊断性腹腔穿刺96例, 其中阳性80例占83.3%:行腹部X线摄片检查80例, 53例有隔下游离气体, 占66.2%, 床旁B超检查108例, 腹腔积液89例占81.6%。
1.3 治疗方法
本组108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治疗, 其中行单纯肠修补术73例, 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2例, 肠修补加肠部分切除吻合术8例, 结肠造瘘5例:术中用大量生理盐水+甲硝唑反复彻底冲洗腹腔并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合并休克危及生命的损伤第一时间处理, 积极抗休克同时根据病情和合并脏器损伤情况, 行肝修补术, 脾切除或修补术, 肾修补或切除术, 膀胱修补术, 待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病情稳定后行四肢骨折手术。
2 结果
治愈107例, 死亡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 肠粘连及肠梗阻5例, 肠瘘1例。死亡原因为就诊时间较晚, 合并严重休克和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而死亡。
3 讨论
因为肠道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 且腹腔周围多为软组织缺乏象骨骼这样坚固组织保护, 撞击.挤压.刀刺等外力直接导致肠道破裂、跌倒、坠落等暴力可因剪切力作用或传导力超过肠管壁耐受而致肠道损伤破裂。也有少数在病理情况下 (如肠粘连或畸形肠道慢性炎症) , 即使轻微外力亦可导致肠破裂[1];临床上以直接暴力所致肠破裂最常见[2]。由于小肠占据腹腔大部分空间, 加之系膜较长活动度大, 故小肠破裂伤在临床上多见, 占腹部钝性损伤的5%~15%[3], 本组108例资料中小肠破裂为94例。
3.1 影响早期正确诊断的因素
开放性损伤所致肠破裂早期诊断并不困难, 而对腹部闭合伤致肠破裂在临床上时常发生漏诊误诊, 国内报道多在10%以上, 病死率可高达15%[4]。早期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合理处理, 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5], 有以下因素可影响早期正确诊断: (1) 医师对病史和受伤机制了解不全面不仔细, 查体不全面, 加之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容易漏诊。 (2) 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平稳, 没有整体观念, 只重视抢救患者生命而忽略非致命性损伤 (包括肠破裂) 诊断处理, 在行肝脾破裂等剖腹探查手术过程中, 探查不仔细不全面, 导致漏诊较为隐蔽肠破裂。 (3) 肠破裂早期外溢内容物较少且局限, 腹膜炎症状不明显, 如果肠管破裂穿孔直径较小, 破口早期可被黏膜.血凝块.食物残渣或干燥的粪便暂时堵塞[6], 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4) 部位特殊:位于腹膜后肠管 (如部分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及直肠) 破裂后, 其内容物不进入腹腔而局限于腹膜后间隙, 无腹膜刺激征象。 (5) 肠管延期坏死:部分肠管损伤早期仅为肠壁浆肌层损伤, 由于局部组织挫伤水肿逐渐加重, 导致挫伤肠管迟发坏死。 (6) 昏迷患者因不能及时提供受伤情况, 小儿检查查体不合作及老年患者机体反应迟钝, 早期均易漏诊。
3.2 正确诊断外伤性肠破裂的依据
主要诊断依据有[7]: (1) 腹部有暴力外伤史。 (2) 迅速出现腹部三联征 (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 或弥漫性腹膜炎。 (3) X线腹透或摄片膈下有游离气体。 (4) 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浑浊米水样或肠内容物。然而外伤性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对患者处理和愈后至关重要要, 但患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 诊断较为困难。要做到早期明确诊断, 避免漏诊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了解受伤经过和机制, 全面仔细的查体反复比较特别要注意症状和体征的动态变化,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思维应全面避免顾此失彼。 (2) 诊断性腹部穿刺是早期准确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该方法简便经济准确率高, 正确的穿刺方法和反复.多次不同部位的穿刺可提高穿刺阳性率, 每次可以调换不同方向, 穿刺前患者侧卧位数分钟, 本组穿刺阳性率83.3%腹腔灌洗有助于早期诊断[8]。 (3) B超检查经济方便可靠, 特别是床旁B超检查可避免过多搬动病员, 应动态观察变化必要时复查, 本组阳性率81.6%:腹部立位X线摄片检查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诊断成立, 本组腹部X线检查80例, 53例有隔下游离气体, 占66.2%。
3.3 治疗
肠破裂诊断明确或有高度怀疑者均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 手术时间的早晚与预后有直接关系[9]。术中首先应重点探查处理严重损伤部位, 根据损伤情况作相应处理, 再按顺序仔细全面探查特别要注意后腹膜脏器避免遗漏, 动作应轻柔、准确、迅速。
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肠破裂有以下特点: (1) 损伤程度大多数较为严重, 破裂口较大, 不规整。黏膜外, .肠管内压力差大。肠内容物不断外漏, 腹腔内容物多, 污染重, 临床症状重且进展迅速, 不易自行愈合。 (2) 不易估计肠破裂和腹腔内其他脏损伤情况, 破裂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时常有合并脾、肝、肾。膀胱等其他腹腔脏器的损伤发生,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更应强调早期行剖腹探查术, 有时不必一定要明确诊断后才手术。
3.4 术中情况处理
3.4.1 腹腔内污染的处理
外伤性肠破裂其内容物极易污染整个腹腔, 手术切口也易受到污染, 在手术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无菌观念注意保护切口和未受污染的腹腔, 在手术时将腹膜外翻可有效保护切口[10], 对于污物不多或范围局限者可予局部冲洗。对于合并弥漫全腹膜炎者给予大量生理盐水+甲硝唑进行彻底冲洗, 直至清洗液清亮为止, 在临床手术中我们用生理盐水5000~10000mL反复冲洗, 再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 吸净后常规放置有效的腹腔引流管, 这样可减少术后腹腔感染及毒素吸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4.2 重视对合并伤的处理
外伤性肠破裂时常合并其他脏器 (如肝脾等破裂) 损伤而危及生命, 此时应首先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合并伤进行处理, 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再妥善处理其它损伤[11], 在抢救患者生命时应有整体观念术中探查应全面, 避免漏诊;其次对其他一些非急诊合并症进行处理如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
3.5 预后和死亡原因
外伤性肠破裂只要早期正确诊断, 及时实施有效手术等正确处理治疗, 一般都能治愈而且不留后遗症, 本组病例发生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 肠粘连及肠梗阻5例, 肠瘘1例, 死亡1例, 其死亡原因是就诊时间较晚, 严重休克、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 外伤性肠破裂是普外科常见急症, 早期正确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早期给予正确的手术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术中遵循“先救命再治病”原则, 全面仔细探查, 避免漏诊误诊可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所致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108例外伤性肠破裂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08例外伤性肠破裂患者, 闭合性损伤96例, 开放性损伤12例, 行单纯肠修补术73例, 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2例, 肠修补加肠部分切除吻合术8例, 结肠造瘘5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 肠粘连及肠梗阻5例, 肠瘘1例, 死亡1例。结论 外伤性肠破裂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容易漏诊, 在抢救患者生命时必须有整体观念, 术中探查应全面, 以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外伤性肠破裂。
外伤性脾破裂诊治进展 篇7
1 损伤原因及分型
1.1 损伤原因
综合文献报道, 外伤性脾破裂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坠落、撞击伤、多发性损伤等, 作者复习近年有关外伤性脾破裂诊治文献16组、纳入1216例病例资料中, 描述损伤原因组占68.75% (11/16) , 病例占46.64% (564/1216) [2,3,4,5,6,7,8,9,10,11,12], 未描述损伤原因组占31.25% (5/16) , 病例占53.62% (652/1216) [1,13,14,15,16]。其中, 车祸54.25% (306/564) , 坠落19.15% (108/564) , 撞击伤18.97% (107/564) , 刺伤4.96% (28/564) , 复合性损伤8.29% (216/564) 。
1.2 损伤分型
损伤的分型总体上反映了病情的轻重缓急, 是决定救治手段以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脏外科学组于2000年9月制定了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 包括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 手术所见脾损伤长度≤5.0 cm, 深度≤1.0 cm;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 cm, 深度>1.0 cm, 但未累及脾门, 或脾段血管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或脾脏部分离断, 或脾叶血管受损;Ⅳ级:脾广泛破裂, 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17]。脾脏损伤程度分级除了对决定救治手段外, 对于科学评价疗效有其实际临床意义。然而, 作者在复习的文献中, 描述脾脏损伤程度分级的文献占50% (8/16) 、病例占36.10% (439/1216) [2,3,5,7,8,9,10,11], 未描述脾脏损伤程度分级的文献占50% (8/16) 、病例占63.90% (777/1216) [1,4,6,12,13,14,15,16]。因此, 在临床诊疗中普及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将是提高脾破裂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1 临床表现
脾破裂患者多数表现为原发性损伤后的急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等, 并依据脾损伤的类型或复合伤等情况, 表现出致死性、急性或延迟性脾破裂等。
2.2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对于脾破裂诊断和伤情的评估具有指导性意义。B超检查简便、易行、快捷且无创具有很高诊断价值, 临床上普遍应用;CT、MRI检查同样具无创伤性, 可提高脾破裂确诊率及其合并伤, 并可指导损伤分级[18], 但应强调在病情许可情况下进行此检查, 毕竟该检查设备固定, 需要对患者一定的搬移才能进行, 有导致或加剧脾破裂出血的可能, 同时在部分病例中出现延误最佳抢救时间的现象。对于致伤原因复杂或剧烈、病情并非单一表现为急性腹膜炎或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出血非常凶猛, 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3,16,17], 对于此类患者既不能只顾及脾破裂的诊治, 忽略其他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也不能以有其他的损伤而延误脾破裂的救治。此时腹腔诊断性穿刺对明确诊断有直接的帮助, 阳性率可达100%[3]。鉴于脾破裂随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诊疗中不能一味强求术前明确诊断和准确分级, 采用何种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和进行伤情评估应根据伤情和患者的全身情况来进行选择。
3 救治原则及手术
“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是脾破裂的救治原则和金标准[19], 对手术指征明确者, 切勿贻误手术时机。术式包括:脾破裂生物胶粘合、物理凝固止血、脾破裂捆扎、脾部分切除、脾动脉结扎、脾动脉栓塞、脾切除术等。资料总结脾脏损伤程度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如图1[14]。
3.1 非手术治疗
目前关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学者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 暴力较轻的单纯性脾破裂; (2) 无休克或轻度休克者经快速输液1000 ml后血流动力学就能稳定; (3) 脾损伤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者;腹腔积血局限在脾周或估测出血量在500 ml左右; (4) 神志清楚, 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及腹膜炎体征的检查; (5) 没有腹腔内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20,21]。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危险在于腹腔出血未得到控制或再发生出血, 因此, 在保守治疗的期间, 应动态观察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变化, 随时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各家报道不一, 总成功率30%~70%, 但保守治疗存在住院时间长及并发症多等缺点, 一般来说病理性脾破裂及老年患者则不考虑非手术治疗。
3.2 全脾切除术加自体脾组织移植
Ⅳ级脾破裂脾脏损伤严重, 术中大多合并凶险的出血, 难以保留脾脏, 一般选择行全脾切除术。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全脾切除术后易导致凶险感染、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在全脾切除术需附加施行自体脾组织移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2], 但近年的研究显示移植的脾组织有梗死、感染、出血等风险[23]。目前多主张在脾破裂术中应尽可能原位保留脾脏或行带血管蒂的自体脾组织移植。
3.3 保留脾脏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Ⅰ级、Ⅱ级和Ⅲ级脾破裂基本都能完成保脾手术。Ⅰ级、Ⅱ级脾破裂大多可通过施行粘合凝血止血或缝合修补术等方式来完成保脾任务。Ⅲ级, 甚至部分Ⅳ级脾破裂可通过脾动脉结扎或脾部分切除术来完成保脾手术。脾部分切除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但具体要保留多少脾脏, 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需保留至少1/3的脾脏[24]。脾动脉结扎术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 一般要配合缝合修补术, 但在结扎脾动脉主干时要确保胃短动脉等侧支供血动脉未受到毁损。
3.4 腹腔镜技术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自1992年首例报道以来, 其微创的优点受到临床医师日益关注, 2001年Ren等[25]报道第1例手助式腹腔镜脾切除术 (HALS) 治疗外伤性碑破裂以来, HALS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各种先进器械的逐步应用, 目前已能在完全腹腔镜下行脾破裂修补, 部分切除和完全切除脾脏手术[26]。但该技术手术操作难度大, 手术器械要求高, 仍难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3.5 脾破裂的脾血管栓塞术
采用介入技术行脾动脉栓塞具有创伤小、无需特殊麻醉、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特点。但目前对于介入治疗脾破裂的指征和适应证未能达成统一, 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27]。近年来,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报道越来越多。刘铁等[28]认为栓塞体积应尽量掌握在40%以下, 使伤者在获得较好的栓塞止血效果的同时, 减轻治疗后伴随的副反应程度。
3.6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
延迟性脾破裂 (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 DRS) 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腹部外伤48 h后才出现脾破裂症状者, 约占脾外伤14%~20%, 病死率10%[29]。发生机制: (1) 脾包膜下破裂, 脾损伤后包膜完整, 经过一段时间后, 出血量增加, 血肿张力增大, 包膜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 (2) 腹外伤后致脾包膜及脾组织均有损伤, 但血凝块或周围组织和脏器包裹嵌顿裂口, 一段时间后, 由于血凝块的机化或体位、腹内压的突然改变 (如二次意外撞击、振荡, 甚至剧烈咳嗽等) , 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的症状[30]。值得庆幸的是现代先进仪器的应用, 已使延迟性脾破裂误诊率下降至1%[31]。
4 展望
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11~69岁,平均年龄35.8岁。腹部撞击伤36例,挤压伤17例,坠落伤9例,刀刺伤4例,牛角伤3例,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63例,伤后就诊时间最早30~40min,最晚23h,平均就诊时间为6h。
1.2 损伤种类
手术中证实,空肠破裂37例,回肠破裂29例,结肠破裂6例,单一处破裂52例,2处破裂13例,3处以上破裂7例,合并腹腔其他脏器损伤10例,其中肠系膜损伤2例,肝损伤4例,脾破裂2例,胃损伤1例,膀胱伤1例。
2 诊断
对开放型腹部损伤时,临床医生会想到有无肠破裂的可能,而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开放损伤,如四肢骨折等明显损伤部位。而易遗漏或掩盖腹部闭合性的内脏器官损伤或破裂,因此,详细了解病史,询问受伤经过,受伤部位外力大小,方向作用力,当时病人的反应性,全面系统仔细检查,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肝浊音界有无变化,有无腹部移动性浊音,肠蠕动是否减弱或消失等改变的情况,一时不能明确诊断时应注意反复检查比较,掌握动态变化。对可逆病例应行腹腔多部位穿刺术和腹腔灌洗术,此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阳性率可达90%以上[2],对早期诊断帮助极大,但应注意一二次穿刺阴性不能排除诊断。X线检查,可发现气腹征,腹腔积液征及腹膜后积气征;B超检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即可发现,尤其能发现合并实质性脏器伤有帮助,对部分病人的诊断难以确定,而又具备剖腹探查指征者,应积极剖腹探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同时获得早期诊治。
3 治疗
手术治疗:72例全部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肠修补54例,部份行肠段切除吻合5例,肠修补加部分肠段切除13例,结肠造瘘2例,放置腹腔引流63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6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治愈69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创伤性多器官损伤合并出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外伤性肠破裂治疗越早越好,其预后的好坏与治疗早晚以及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但当机体存在多脏器多部位损伤时,应按创伤的治疗原则进行,首先处理致命伤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然后再进行肠损伤的处理,在处理肠破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旦病人诊断明确或可凝性较大,但又具备剖腹探查指征时,应尽早进行剖腹探查术。(2)术中探查应仔细全面,不能满足已有的发现,而遗漏一些较偏僻部位的损伤。(3)手术方式以简单有效为原则,因大部分肠管血液供给丰富,并有浆膜覆盖,愈合能力强,单纯修补即能有效。对不同肠管的损伤状况选用适当手术。(4)对腹腔内感染的处理应根据感染的程度和范围内定,对损伤后早期做手术的病人,若腹腔内感染不重,范围不宽,在彻底清除腹腔内炎性液后,视病情安放引流条,对污染严重者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然后将冲洗液吸净。是否用抗生素液冲洗,目前意见尚未统一,视病情需要放置引流管或双腔引流管,腹壁切口污染不重,可分层次缝合,污染严重者,皮下应留置引流物。
4 讨论
肠损伤特别是小肠损伤,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获得良好地功能恢复,同时对于小肠广泛损伤要尽最大限度保留小肠长度,以免造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障碍,预防修复后肠管狭窄,一般采用间断横向缝合为宜。腹腔有重污染者防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因此要彻底地进行腹腔冲洗有效地进行引流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防医源性损伤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孟超.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18~1324.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体会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21例,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年龄7岁-53岁, 18岁以下6例, 全部为闭合性脾脏损伤.受伤原因有交通事故、坠落受伤、摔伤、斗殴受伤、刀刺和挤压伤, 损伤部位有脾脏上极、中部、下极.就诊时间1h-8h, 腹腔内积血500ml-1500ml.
1.2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Ⅰ级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 轻度损伤.Ⅱ级:脾裂伤长度>5.0cm, 深度>1.0cm, 脾段血管或脾门未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或脾叶血管受损, 或脾脏部分离断;Ⅳ级:脾广泛破裂, 或脾动静脉主干、脾蒂受损.
1.3诊断方法可采用胸腹、背部外伤史、阳性体征结合诊断性腹腔穿刺, 辅助检查B超、CT等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进行诊断[2].诊断依据: (1) 明确的外伤史. (2) Kehr征、Balance征. (3) B超、CT、DSA、核素扫描.B超对被膜下脾破裂敏感, CT对脾包膜下血肿和脾实质损伤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4) 腹腔穿刺及灌洗, 腹腔多点动态穿刺可明显提高阳性率.
1.4治疗
1.4.1保守治疗疗程约3-4周其方法为 (1) 患者留外科监护病房, 绝对卧床休息1周以上; (2) 严密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亚积,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 尽可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脉搏<120次/min, 收缩压>90mm Hg) ; (3) 定期复查腹部彩超和CT; (4) 短期内禁食禁饮, 持续胃肠减压, 待生命体征平稳、腹部症状减轻或肠蠕动恢复后进食; (5) 适当使用止血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6)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 部分病例可适当输血.
1.4.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脾破裂分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休克的患者, 立即补充血容量, 控制出血, 清理手术术野;对I级、Ⅱ级患者, 行缝合修补, 使用医用胶粘合;Ⅲ级患者行保脾术, 结扎脾脏破裂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或结扎脾动脉;Ⅳ级患者行脾全切术, 同时对合并症进行治疗.术中清创、止血彻底, 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 术后留置引流管, 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补液, 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胃肠减压, 适当给予营养支持.
2结果
21例病例中5例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16例, 其中保脾手术10例.16例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了感染发热4例, 脾动脉结扎后出现脾坏死2例, 再次出血者1例.感染发热通过对症治疗好转, 脾坏死和再次出血者通过脾切除术后痊愈.21例病例均痊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3讨论
脾破裂后容易引发大出血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及时合理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十分重要.严重脾外伤的切脾适应证为: (1) 脾蒂断裂, 脾动静脉破裂, 严重广泛脾撕裂伤, 脾门撕裂, 临床有出血性休克的症状,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 (2) 合并其他严重损伤, 如脑外伤等, 保脾手术可延误救治. (3) 破裂的脾是病理性脾, 如脾功能亢进症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脾脏功能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 保脾理念越来越被临床医师重视, 尤其对低龄人群更为重要.脾切除后机体可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 脾脏造血、储血、滤血功能丧失, 血小板数量增加, 血液流变学变化, 血栓形成几率增高, 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减退, 儿童可发生以肺炎球菌为主的凶险性感染, 保脾手术越来越受到外科医师的重视[3].施行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适应证: (1) 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2) 无合并严重的致命伤; (3) 脾破裂为Ⅲ级或以下, 无合并多处深且面积大的脾破裂或紧急大出血; (4) 属于闭合性的腹部外伤, 没有出现空腔脏器的破裂; (5) 年龄较小, 尽量需要考虑保脾.术后注意事项: (1) 术后绝对卧床>72小时, 1-2周内卧床休息, 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 (2) 避免剧烈咳嗽; (3) 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4) 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情况, 腹腔引流管至少保留>72小时.如引流液>500ml/小时, 应果断二次手术行脾脏切除; (5) 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彩超、CT等; (6) 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
综上所述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首先要以挽救生命为前提, 其次再考虑保脾治疗.这样既可以减少患者死亡率, 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脾脏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例中保守治疗5例, 手术治疗16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正确选择手术时机, 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林, 孟镔, 李先贵等.112例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治疗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4) :445.
[2]王刚, 马海霞.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J].吉林医学, 2013, 34 (35) :7422-7423.
外伤性脾破裂18例治疗体会 篇10
關键词 脾破裂 脾切除术 出血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血供非常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外伤、暴力等因素易致脾破裂而致大出血,危及生命,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第1位,20%~40%。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率逐渐上升,2006年6月~2012年6月收治脾破裂患者18例,现将救治过程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28~72岁,平均41岁;病程2小时内12例,2~12小时3例,12小时以上3例,其中2例达5天和29天。入院时休克5例,出血量超过1200ml 9例,<800ml 9例。
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坠落伤3例,钝物击伤5例。
损伤部位及程度:脾上极裂伤5例,脾下极裂伤7例,脾膈面伤4例,包膜下出血2例。根据裂伤长度、深度及范围按李广华教授提出的4度分类法分类[1]:①Ⅰ度:单个浅裂伤,深度<1cm、长度<5cm,3例;②Ⅱ度:单个的深裂伤,深度>1cm、长度>5cm但未裂及脾门,9例;③Ⅲ度:星状破裂,部分脾组织已离断;④Ⅳ度:脾组织广泛挫裂伤,脾门区裂伤,或脾蒂断裂。
合并伤:两例合并左胸部肋骨骨折。
治疗情况:本组18例患者,均通过手术行脾切除术,其中1例经保守治疗48小时后中转手术。
并发症:本组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发热4例,术后脾窝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均经过保守治疗而痊愈。无死亡病例。
讨 论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脾脏是腹腔实质性器官,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脾损伤占首位,近40%,脾损伤主要表现是内出血和腹膜刺激症,如早期外伤后即出现明显症状,即表明病情严重、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结合辅助检查,一般诊断不难,而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轻微,这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分析受伤部位,结合各项检查,做出综合判断。B超检查无创、简便且分辨率高,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CT检查有很大价值,目前CT基层医院已普及且准确率很高,已成为诊断脾破裂的“金标准”。腹腔穿刺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90%。如果B超、CT、腹腔穿刺联合应用正确率可达98%以上。其他检查如血常规检查临床意义不大,参考价值有限。如患者左上腹外伤后出现休克表现且腹穿抽出不凝血液,应高度怀疑有脾破裂可能。但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伴有合并伤,腹穿又阴性者,可能造成漏诊和误诊,其中本组病例中有两例迟发性脾破裂患者,伤时未明确诊断,直至伤后5天和29天出现症状时才得以明确诊断。因此体会,左上腹或左下胸部外伤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反复多部位腹腔穿刺,必要时行腹腔灌洗,在抗休克的同时行B超和CT检查,及时发现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等合并症。
外伤性脾破裂的补液输血:外伤性脾破裂出血量大,极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第1步。要求:①尽快建立1~2条静脉通道,以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大隐静脉为佳。②快速输液,应根据生命体征估算出血量,休克患者估算失血量1200ml,因此应快速补液1500ml以上液体,红细胞悬液2U以上。补液成分以平衡液及0.9%氯化钠溶液为主,再辅以胶体羟乙基淀粉,补液时注意晶体胶体一般1~2∶1,应用羟乙基淀粉一般不超过1000ml,原则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③输血脾破裂患者术前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可不输血,如果有休克表现或血压不稳定,则在补液的同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悬液2U以上,术中在排除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后,可采用自体血回输,这样既经济又避免了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可根据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可多次输血。
止血:随着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脾破裂患者的各种保脾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以前“留之无用、切除有益”的观点已彻底被摒弃。目前的观点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脾脏,特别是儿童。根据李广华教授提出的分级,Ⅰ级脾损伤和包膜下血肿,可采取保守治疗,但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Ⅱ级以上脾损伤往往出血量大,难以自止,手术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包括脾切除、脾修补、脾部分切除术等,其中脾切除术止血效果最为确切。本组病例中笔者全部采取脾切除术,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手术操作中,关键环节是充分显露脾脏,控制出血,查明伤情,如果术中还有活动性出血,应首先于胰腺上缘将脾血管按压在脊柱上,或抓住脾蒂,先控制住出血,再逐步游离脾周韧带。脾蒂断端血管结扎要可靠。在处理脾蒂时注意不要损伤胰腺尾部。
合并伤处理:对于诊断有多发伤的患者,其急救处理应将维持呼吸道通畅放在首位,必要时气管切开,以避免窒息,如有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如张力性气胸应先处理,其次为休克复苏及脑损伤、胸部损伤的处理,腹部探查要仔细认真,避免遗漏腹部其他脏器损伤。
外伤性脾破裂是腹部损伤中常见病,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应根据术中情况采取各种相应的手术方式,尤其在休克、腹腔大出血时,应果断采取脾切除术,在全身条件允许时,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要尽量保留脾脏,迫不得已时行自体脾片移植。总之,既能控制外伤性脾破裂出血,又能维持脾脏功能的手术是当今脾脏外伤治疗的方向。为使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达到最佳疗效,应把握术前、术中、术后3个重要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早期及时诊断;②迅速纠正休克;③缩短术前准备时间;④术中迅速可靠止血;⑤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腔引流情况;⑥处理好合并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体会02-15
外伤性前房积血护理02-15
外伤性肝损伤02-15
外伤性前房积血02-15
外伤性脾破裂02-15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体会02-15
医保外伤性患者确认书02-15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02-15
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02-15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论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