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通用9篇)
篇1: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实例二: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项目开发背景
某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其读者对象主要是该校的教师和学生,约20000人左右。馆藏各类图书300多万册,期刊4 800多种。图书馆工作人员约110人。
虽然该图书馆在某些局部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但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大部分业务工作仍靠手工完成。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决定开发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二.系统分析 1.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管理的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手段,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控制。
在该项目的可性行研究与计划工作中,系统分析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同主要领导、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对手工工作情况、工作流程、所完成的任务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新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初步调查研究的结果成为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目前,该图书馆有采购部、编目部、流通典藏部、阅览室、期刊部、咨询部、技术部(完成拍照、复印工作及计算机等设备的维护工作)、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各自相关的工作。该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涉及各类数据量大,读者人数多。手工模式下的工作劳动强度高,效率低,错误多,处理速度慢。
(2)在各类业务工作中,编目工作具有智力程度高、工作量大的特点,是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瓶颈。手工编目工作存在成本高、劳动重复和编目结果总体不一致等问题,编目规范难以彻底贯彻。
(3)在手工工作中,很多理论上可行的工作方法,如流通系统中的多轨制管理模式,公务目录和读者目录中多套目录体系的维护等,实际难以实现。
(4)便捷的读者服务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使直接面向读者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笔等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读者的查询、借阅等方面更为便捷、准确有效。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学校的每个办公地点和家庭进行图书的查询、预约、续借乃至馆际互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技术上讲,现行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完全能完成本系统的功能要求。在经济方面,该图书馆用于系统开发的预算基本可满足设备投入和人力投入。就收益而言,由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效益是社会效益。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将会极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读者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服务。在社会可行性方面,系统开发和开发后的运行等活动不违反现行法律,没有对他人的专利、版权造成侵犯,与现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冲突。系统开发时充分注意可操作性及易用性。现有员工通过培训完全能掌握系统和方便地使用系统。
综上所述,可行性研究最后认为: 该图书馆具备系统开发的条件,项目可行,建议开始开发。2.需求分析
根据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包括采购部、编目部、流通典藏部、期刊部、咨询部等部门。需求分析主要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用数据流图表示需求分析模型,必要时在局部分析采用原型法。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对流通部分的工作进行数据流分析。
(1)流通工作的数据流分析
流通工作应完成借还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流通查询、流通统计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如图1的IPO图所示。
(2)数据字典
以下为进一步说明数据流图内容的文件条目和数据项条目,其他条目略。
①文件条目 a.读者文档
文件名称:读者文档
简述:记录和保存读者的基本信息和借书信息
记录组成:借书证号,证码,姓名,性别,单位,住址,发证日期,有效使用期,读者类型,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借书证状态,允许借书数量,实际借书数量,借书记录={借书登录号+借书日期+续借次数},违章次数,累计罚款金额
组织方式:记录定长,按记录建立次序顺序排列有借书证号索引、姓名索引、证码索引 存取频率:100~300次/天 b.图书书目文档
文件名称:图书书目文档
简述:记录和保存参加流通的每种图书的基本书目信息
记录组成:索书号,题名,责任者,ISBN号,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日期,单价,装订,文种,页数,版次,复本量,复本记录={图书登录号},复本记录={图书书码},预约记录={预约读者借书证号}
文件名称:新书文档
简述:由编目部门发来的记录新入馆图书基本书目信息的文档。
记录组成:索书号,ISBN号,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日期,单价,装订,文种,页数,版次,复本量,{登录号}
组织方式:记录定长,按记录建立次序顺序排列 存取频率:O~1次/天 g.日志文档
文件名称:日志文档
简述:记录和保存流通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修改文件操作,供数据恢复用 记录组成:操作类型,操作日期,操作时间,操作对象=文件名+字段名,操作行为=原值+更新值
组织方式:记录定长,按记录建立次序顺序排列 存取频率:300~900次/天 加工说明
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列出五个加工说明条目,其他省略。加 工 名:取读者文档数据
编 号:2.2.1
处理逻辑:在读者文档的借书证号索引中查找所收到的证号,IF 无此证号THEN发“非法证号”信息
ELSE 从读者文档中调出相应数据,并发此数据到加工2.2.2. 激发条件:接收到读者借书证号时 输 入:读者借书证号
加 工 名:预约检查
编 号:2.3.2
处理逻辑:根据所还书的流通数据得到该书的索书号,根据此索书号读出图书书目文档中的相应记录,IF 有预约读者 THEN 发第一个预约读者的借书证号 ELSE 发无预约信息. 激发条件:收到所还图书的流通数据时 输 入:所还书的图书数据
输 出:“预约借书证号”或“无预约信息” ②数据项条目
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只列出五个数据项条目,其他省略。a.数据项名称:借书证号
别名:证号
简述:给每个读者借书证的一个唯一的、做标识用的号码
数据项组成:单位代码+流水号码
值类型:6位字符
取值范围:000000..99999 b.数据项名称:发证日期
简述:给读者签发借书证的日期
数据项组成:年+月
值类型:4个字符
取值范围:有意义的年、月值
(1)采购子系统
该子系统完成对图书馆文献资料采购工作的管理。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采购过程管理、馆藏财产管理、数据统计和报表、出版商数据管理等几个模块。
其中采购过程管理包括的功能有:套录订购数据,编辑采购数据,辅助采购决策,采购数据的检索、查重,打印订单或生成、发送采购数据交换文档,采购数据的验收、登记(个别登记、总括登记);
馆藏财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各类登记账管理,采购数据登记,采购资金管理、结算等。
(2)编目子系统
该子系统完成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编目工作的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编目查重、著录、套录标准数据、原始数据录入、编辑书目数据记录、数据校验、编排新书通报、打印款目卡片、打印书袋卡和打印书标等。
(3)流通子系统
该子系统完成对图书馆文献资料流通工作的管理。它主要由读者数据维护、书目数据维护、出纳管理、查询和统计及其他系统管理等几个模块组成。下边是这些模块的具体功能。
读者数据维护模块的功能包括:办理读者借阅证、借阅证件挂失与解挂、借阅证注销等;
书目数据维护模块的功能包括:新书登录、图书注销、图书挂失与解挂、图书暂停外借与恢复外借等;
出纳管理模块的功能包括:办理图书外借、还书、预约、续借、交罚金等手续;
检索手段:是否能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检索形式,如单项检索、组配检索、限制检索、截词检索和全文检索等。
响应时间:完成一个检索所花费的时间。
检索表达式的复杂性:是否可以利用任意中间步骤构造新的检索式,布尔检索所支持的逻辑运算的嵌套层数。
检索结果的输出形式:能否提供形式多样的检索结果输出形式,如卡片数据、机读目录数据、全文等。
用户易用性:用户界面是否友好,检索操作是否简单,是否有检索向导帮助自动生成检索式。
2.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如数据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对总体设计中得出的模块进行处理过程设计。在结构化设计中,处理过程设计可以多种图形化工具表示,如盒图、模块结构图等。由于处理过程设计涉及大量处理逻辑细节,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篇2: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肖 力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摘 要: 介绍某五星级酒店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 火灾自动报警 消防控制系统一、前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五星级酒店也越来越多。根据有关规范以及相应酒店管理方的要求,在这些五星级酒店里,都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此,本人结合一个工程实例,仅在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概要地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保护等级与系统组成:
1.1 该五星级酒店为一类高层建筑,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为一级保护对象。本系统采用控制中心型智能消防报警系统,具有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紧急广播等功能。系统包括手动报警按钮、感烟/感温探测器、警铃和水流指示器等报警装置。系统同时监视消火栓按钮、报警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及信号阀等的动作信号。
1.2 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信号总线采用环形总线的回路组成方式。所有接入环形总线的探测器、功能模块、手报带有自动隔离功能,有效减少局部线路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
1.3 消防控制中心内有下列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工作站、系统运行记录打印机、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盘、消防专用电话主机、紧急广播主机、应急电源配电盘、带有消防控制功能的电梯总监控屏等。
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
2.1根据不同功能性质布置相应的探测器。其中感烟探测器安装于酒店、裙楼等各处及各机电设备房内,而感温探测器安装于地下停车库、浴室、垃圾房及厨房内,用以探测火灾。另在燃气总表间、燃气管道、厨房设置燃气探测器,联动燃气快速切断阀。锅炉房设置两组点式防爆型定温火灾探测器;发电机房使用两组点式定温探测器。
2.2因本项目中高度超过800mm的吊顶内,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此吊顶内可不设置探测器。
2.3地下车库使用普通型感温探测器,其中一个地址带不超过20个普通非编址探测器;楼梯间每两层设置一个感烟探测器。
2.4在酒店用于多个区域的空调通风系统中,在风量大于950升/秒的回风管内设置风道式感烟探测器。当火灾报警控制器收到风道式感烟探测器发出的火警信号时,强制联动停止相关部位的风机,并接受其反馈信号,且此时机电设备监察(BMS)系统将不允许对有关风机进行控制。
3、消火栓起泵按钮的选择与设置:
消火栓起泵按钮安装于每组消火栓箱内。消火栓起泵按钮带有消火栓泵工作指示灯。消火栓起泵按钮可直接激活消火栓泵起动。
4、手动报警按钮的选择与设置:
地址式手动报警按钮与警铃一起,设置于消火栓旁或走道、疏散楼梯前室或出入口处、大堂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处,并使得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大于30米,而酒店部分两个手动报警按钮的间距不大于30米。另外,在酒店部分的报警阀室、变压器室、低压开关室、发电机房等处均设置地址式手动报警按钮。按动手动报警按钮,便会联动警铃鸣响,相应信号亦会于消防控制屏上显示。
5、.水流指示器安装于自动喷淋系统分区支管上。当压力开关动作而启动喷淋系统后,水流指示器会被触动而发出报警功用,并能指示失火区域。
6、酒店部分的其他相关设计:
6.1为方便酒店的管理,更加及时准确的得到火灾信息,在电话系统操作间,保安室等员工24小时值班处,设置远程重复显示盘。该重复显示盘显示酒店报警主机上所有的火灾报警信号。在酒店前台设置声光报警装置;当酒店部分发出任何火警信号时,都将触发声光报警装置动作。
6.2 为了在火灾时,及时进行人员疏散,同时考虑到酒店的特殊性,在酒店的走廊、残疾人客房卧室及浴室内,设置高亮度频闪报警器;其中走廊内高亮度频闪报警器的间距不大于15m。
6.3 所有客房内卧室里的光电感烟探测器采用带蜂鸣器的底座。火灾时,烟感被激活,蜂鸣底座自动响起。10英尺处最低音量85分贝,客房内最小音量75分贝。
6.4 在发生火灾当酒店电梯厅处的光电感烟探测器探测出火灾,并确认火警时,联动电梯回降。
三、消防联动控制: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以下消防设备和消防灭火系统具有联动控制功能:(1)消防水系统;防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2)非消防电源切断及电梯回降/电扶梯停止;(3)防火卷帘;(4)门禁系统;(5)气体灭火系统;(6)燃气泄漏报警系统
任何报警装置启动后,有关防火分区内的警铃会同时响起,而有关联动控制会投入工作,相应讯号亦会于消防控制屏上显示。此外,保安人员亦可启动紧急广播系统,以通知火灾层及相应上下层的人员进行疏散。除上述功能外,消防控制屏亦有显示消防水泵运作情况、水池和水箱的贮水情况等功能。
1、消防水系统的联动控制:
1.1消火栓泵由消火栓按钮或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盘的远程手动按钮直接起、停。1.2 喷淋泵由报警阀的压力开关直接动作或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盘的远程手动按钮直接起、停。
1.3 位于屋顶的加压泵,由安装在管道上的压力开关控制起、停,消防控制室监视其工作状态。
1.4 消防控制室内监控各消防水泵的起、停,显示各消防泵的工作、故障状态;显示消火栓按钮的工作部位;监视各水箱及水池的水位;监视压力开关、减压阀、信号阀、水流指示器等的状态;控制电磁阀动作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2、防排烟设施及空调通风系统的联动控制:
2.1接到火灾报警信号后,打开有关部位的电动正压送风口、排烟口,启动有关部位的排烟风机和正压送风机;停止相关范围的其他送、排风机。对于地下车库排风兼排烟系统,同时应关闭电动防火阀,并接受其反馈信号。
2.2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一排烟区的多个排烟阀或电动防火阀,需要同时动作时,仍采用独立的控制和反馈方式,不采用接力控制方式。当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自行启动。
2.3当风道式感烟探测器发出的火警信号时,强制联动停止相关部位的风机,并接受其反馈信号;此时楼宇自控系统将暂时不允许对有关风机进行控制,直到火情结束,恢复到正常状态。
2.4 设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防火阀运作后,应联动停止风机,并接受其反馈信号。2.5 消防控制室内联动控制盘的远程手动按钮可以直接起、停正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地库的补风机等防排烟风机,并且接收其反馈信号。2.6 厨房区域,防排烟控制应结合专业厨房公司要求。
3、非消防电源断电及电梯回降/电扶梯停止:
3.1火灾确认后,在消防控制室或配电室,可自动或手动切除相关区域非消防电源,接受其反馈信号。
3.2 火灾发生后,根据火情强制所有电梯依次停于一层,并切除其电源,接受其反馈信号(但消防电梯除外)。
4、防火卷帘的联动控制:
4.1 防火卷帘采用感烟器或感温器划分控制。当卷帘启动时,其附设的警鸣及闪灯会同时被启动,用以警告附近的人员或顾客,勿走近火区。卷帘关闭后,如有需要通过,有关人员可按动设于卷帘两边的控制箱,卷帘便会自动回卷,让有需要人员通过。卷帘到达高位后便会自行回落至关闭状态。
4.2防火卷帘两侧均设探测器组及手动控制按钮(有防误操作措施)。在两侧装设困难时,在火灾可能性大的一侧装设。
4.3 在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采取两次控制下落方式,第一次由感烟探测器控制下落距地1.8m处停止;第二次由感温探测器控制下落到底。并分别将报警动作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4.4 用作防火分隔用的防火卷帘,火灾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落到底。并将报警动作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
5、与门禁系统的联动控制:
当发生火警时,消防控制器联动相关着火区域及相邻防火区域的门禁控制器,打开着火层及相应防火区域的电锁,便于人员紧急疏散。
6、气体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
6.1在设置气体灭火的区域,每个保护区内都设有双探测器回路。当某一个回路报警时,系统进入报警状态,警铃鸣响;当两个回路都报警时,设在该防护区域内外的蜂鸣器及闪灯将动作,通知防护区内人员疏散,关闭空调及通风系统、防火阀;启动有关保护区域的“时间延迟”装置开始倒数;当“时间延迟”完成,控制盘启动气体钢瓶组上的电磁阀动作,打开气瓶,气体将经过相应管路到相应保护区域;气体释放后,设在管道上的压力开关将监测到气体已释放的信号。
6.2气体控制器将反馈两组探测器回路的火警信号、系统的故障信号和气体释放信号送至消防控制室内的火灾报警控制器。
7、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
7.1在燃气总表间、燃气管道设置燃气快速切断阀。
7.2 在酒店厨房、燃气锅炉房内设置的燃气探测器,在探测出燃气泄漏的情况后,除了联动燃气快速切断阀,还将联动相应燃气泄漏区域的排风机,以及时将泄漏的可燃气体排放至室外。
四、紧急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
1、本系统提供紧急广播及背景音乐广播。为了便于今后酒店的分开管理,在消防控制室各设置一套广播矩阵,两套广播矩阵之间通过音频通道和控制网络进行联网。同时亦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只消防专用话筒供酒店紧急广播之用。系统采用多线制,按定压100V工作。
2、广播系统设备包括多碟式镭射唱机、广播矩阵、功率放大器、可编程遥控话筒/消防专用话筒、音量控制器、就地音响控制等。
3、广播分区同消防分区,消防强切信号引自消防控制室。当发生火灾时,相关切换信号应引至广播矩阵来提供紧急广播。
4、广播扬声器设置: 在地下室、裙楼及酒店塔楼等处的扬声器功率为3W。有吊顶处设嵌入式天花扬声器,无吊顶处设表面安装型天花扬声器。
4.1 酒店大堂:设置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采用功率为3W的嵌入式天花扬声器,并在相应位置设置音量调节开关。
4.2 餐饮:设置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采用功率为3W的嵌入式天花扬声器,并在当地设置音量调节开关。
4.3 商业:设置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采用功率为3W嵌入式天花扬声器。平时可接入当地音源进行广播,火警时强切至紧急广播。
4.4 客房层走廊:设置紧急广播,采用功率为3W的嵌入式天花扬声器。4..5 客房门厅:设置紧急广播,采用功率为3W嵌入式天花扬声器。
5、系统的控制 :
5.1、本广播系统兼顾背景音乐,广播分区同消防分区。当发生火警时,本系统可自动中断相关着火区域及相邻防火区域的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广播的扬声器及就地音响的扬声器在火警状态下强切至火灾紧急广播状态。(按定阻方式工作的就地音响系统的扬声器,在火警状态时,将被强制切断。)
5.2 火灾紧急广播系统设置专用播放设备,扩音机容量为扬声器计算总容量的1.3倍。备用机可手动或自动投入,备用扩音机容量不小于火灾时需同时广播的范围内火灾紧急扬声器最大容量总和的1.5倍。
5.3
火灾事故广播输出分路,按疏散顺序控制,播放疏散指令的楼层控制程序如下: 5.3.1 二层及以上的楼房发生火灾,先接通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5.3.2 一层发生火灾,先接通本层,2层及地下各层;
5.3.3 广播接通后,同时接通着火层及相邻层(包括上层、下层)的警铃;当进行火灾紧急广播时,警铃暂停鸣响;当火灾紧急广播暂停时,警铃恢复鸣响,一次鸣响间隔15s,直至消防控制屏复位。有高亮度频闪装置的区域,当发生火警时,控制顺序与火灾紧急广播和警铃一致。
五、消防通讯:
1、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总机。除在各层手报按钮处设置电话插口外,亦在消防水泵房,防排烟风机房等规范规定之机电房,设置消防电话分机。
2、消防控制室内设直拨消防报警外线电话(119)。
3、消防电话系统为多线制消防电话系统。根据工程需要来确定电话主机的容量。
六、消防电源及接地:
1、火灾报警控制系统的主电源采用消防电源,主电源保护开关不应设漏电保护器。直流备用电源采用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专用蓄电池及控制用直流电源装置。酒店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直流备用电源的蓄电池容量按火警控制器在监视状态下工作24h后,再加上同时有两个分路报火警1h用电量之和计算。
2、消防控制室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欧姆。消防控制室设专用接地板。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均作保护接地,接地线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PE线)相连接。
七、导线选择及线路敷设:
1、消防联动控制电缆采用NHKVV型,系统其他导线采用在ZR型。
2、支路管线多采用暗敷(埋板或埋墙)。若采用明敷,须在金属管、槽表面涂防火涂料。
3、系统干线多采用防火金属线槽,内设金属隔板。
篇3: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1 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少数图书情报机构尝试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的编制和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 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 各部门逐渐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投入, 图书馆自动化就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自动化软件日趋成熟, 近百种国产自动化软件相继问世, 开发方式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 现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特点
2.1 功能齐全、集成性较强
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针对图书馆工作的每个流程, 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子系统, 比如采访、咨询、检索、查询等, 子系统的设置范围涉及现代图书馆的各个流程和业务环节, 实现了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强大的功能。各个子系统由于共享同一个书目数据库, 因此整个系统的集成性较强, 具有较好的数字资源共享一致性。
2.2 安全性和灵活性较高
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所谓安全性, 指的是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非法用户操作或者合法用户超于权限的操作。具体包括用户权限控制、用户使用范围控制、数据库感染病毒后的恢复能力、错误数据录入提示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日趋成熟, 已经建立了用户身份识别、登录口令识别、操作范围和操作权限限制、数据库开发控制锁等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所谓系统的灵活性, 指的是系统是否可以限制计算机硬件类型, 系统是否可以运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操作流程的图书馆。一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被应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后, 其功能是否发生变化, 系统还能否接收和输出标准的CNMARC数据, 能否接收其他系统的定长数据等, 系统是否可以自由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共享。目前, 我国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大多数时支持UNIX平台, 存在部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同时支持Windows平台和UNIX平台。目前的主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可运行在IBM、SUN、HP等多个厂家的服务器上, 支持AIX、Solaris、HP-UNIX等多种操作系统, 基本上都能够支持标准格式的输出数据。
2.3 开放性较强
DOS、UNIX、Windows等操作系统在我国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操作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 网络协议支持TCP/IP及IPX协议, 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了适合各类型图书馆的不同版本,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ILAS"系统 (文化部于1988年作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下达、由深圳图书馆承担并组织开发出来的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规模、各种类型图书馆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既可以在SCO UNIX上运行, 还可在与UNIX兼容的操作系统上运行, 适合于多种小型机。
2.4 标准化程度较高
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要遵照相应的国际和国内标准, 中文图书和期刊采用CNMARC数据格式, 西文图书和期刊采用LCMARC数据格式。输出书目数据采用统一的标准, 才能有效方便地建立不同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并兼容各种汉字内码体系, 适合多种文字处理。
3 目前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系统设计与结构存在问题
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起步时间较晚, 因此发展相对不够成熟, 国外软件在系统设计、编程思想等方面相对于国内软件都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服务;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较早实现了模块化构建。当前客户端/服务器端 (C/S) 模式是我国国内图书馆集成系统的主要形式, 随着读者信息需求海量化发展, C/S模式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在广大读者面前:速度较慢、性能下降、稳定性较差等。国外系统在完善基本功能外, 还大力开发系统扩展功能, 特别是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和信息共建共享功能。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涉及了传统图书馆业务的各个方面, 由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公共查询等控制模块集合而成。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看,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还不够成熟, 数字资源处理功能也不够完备, 对于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全文数据的处理等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文超文本查询功能还没有实现。
3.3 系统的网络化功能不强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得图书馆网络化成为必然趋势。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 就必须具备强劲的网络或功能, 但是目前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还不具备网络互连的功能, 这一现象表明, 目前使用的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性能是远远落后的。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应该实现联机采访和联机编目, 要能为读者提供联机检索和网上查询等。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优化
4.1 致力于提高个性化的服务, 不断提升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检索功能
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更优质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系统必须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还应对, 从而能够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首先, 要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 对图书的编目、查询、检索等各个作业流程加强管理;第二, 在信息检索方面, 国内图书馆可以尝试建立不同的信息数据库, 并尝试与国内外数据库系统自由联机, 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检索功能。
4.2 从集成系统向系统集成发展
集成系统的思想是立足于客户需求, 将不同的分离的子系统, 联合成一个一体化功能更为强大的效率更高的系统;系统集成的思想是将标准数据库分割, 分割后形成的标准模块具有标准的软件接口, 有统一的二次开发平台, 通过这些标准模块的灵活组合, 可以拓展功能,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
4.3 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对各种图书馆业务进行汇总和掌握,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出现的数据流的统计和分析实现的。数据流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图书馆工作室十分必要的。图书馆内各种业务的操作都以数据流的形式反映到数据库统计中心, 系统管理员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和掌握, 就可以对图书馆的工作改进提供参考数据, 同时可以对每一个操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帮助每个人最短时间内了解不足、掌握系统的正确操作。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者可以对系统的统计项目加以细化, 并生成数据模块, 以文字、报表、统计图等形式对工作中的数据流进行统计分析。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要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加以丰富内容, 或者将其整合为一个专用模块, 以子系统的形式出现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中。
4.4 采用成熟稳定型数据库, 提供全文检索和元搜索功能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选用数据库时, 或者是自己开发, 或者是使用商业型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有的采用文件形式, 有的采用层次型结构。而从长远来看, 商业数据库系统的成熟可靠使其成为大多数自动化系统的选择目标。大型的商业数据库系统不仅具备高效的写存方式, 而且可以简便快捷的实现检索操作。此外, 大型商业数据库成熟和稳定的特性也是自动化系统所需求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采用大型商业数据库的同时, 内嵌一个文本检索软件后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也是广大读者的需求, 自然也引起系统开发者关注。利用Z39.50、SQL、HTML分析以及其它相关技术, 可以轻易地实现这种需求。用户在主界面只需输入所需要了解的关键词, 系统引擎就会自动把这一关键词信息传递给不同的数据存储库。在存储库中将检索信息集中处理按照预定的排序方式显示出检索结果。
4.5 实现图书馆之间多元接口的网络互联
多元结构的网络互联是网络时代的今天, 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真正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网络互连, 就要具备强大的网络互联功能, 要巧妙地解决好多元接口的技术问题, 比如联机访问接口、系统与各种关系型数据库的接口、、HTML超文本接口、多媒体信息处理接口等。
4.6 做好系统二次开发, 致力于提供特色化读者服务
信息时代背景下, 用户对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大,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不断开发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已经成为了其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在众多的系统设计理念中, 以用户为中心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主流设计理念这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方面。系统模块的设计应该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 提供深层次的动态连结, 要致力于节省用户的时间, 大幅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以及信息查询效率。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和增强, 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未来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需要国内外同仁一致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万雪梅.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分析[J].现代情报, 2009.
[2]郭艳玲.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功能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篇4:某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10-01
1 引言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整体水资源紧张,对污水的循环利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对污水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污水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加大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与运用力度,对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主要通过工业用PC机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同时相关单元利用PLC作为控制单元,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在中控室设置大屏幕实现对污水处理各个环节的实时视频监控,并可实现对各个监控点的实时显示、故障报警、故障诊断等。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采用备份控制方式,正常情况下采用远程控制方式进行控制,近程控制方式作为备份方式,当远程控制手段出现异常时,迅速进行切换,实现控制的无缝对接。作为中央控制单元的工业用PC机与各关键节点PLC之间采用串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交换,近距离的通讯采用双绞线进行通讯,长距离时选用光纤进行通讯。节点控制采用PLC控制,对于控制对象较多的关键节点,选用多台PLC进行控制,PLC之间数据交换通过内部链接寄存器,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2 杂物处理格栅单元控制与实现
设置格栅单元主要是用来除去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和杂物,确保后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一般根据水源情况分别设有出格栅和细格栅两个步序,粗格栅去除去那些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阀门的较粗大的悬浮物,而细格栅用以去除粗格栅难以去除的呈悬浮物状的细小纤维。使用格栅单元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由于污水水源来水量不确定,有时可能会出现断源现象;第二,水中大块杂质含量随季节性及白昼交替而变化;第三,启动格栅之前先启动螺旋输送机,结束时则逆序停止;第四,尽量提高格栅的利用效能,力求有水流动时才启动该单元系统。每台格栅前后安装有液位传感器,PLC根据液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位差值和时间设定,自动控制格栅除污机的运行;当水位差值超过设定值或时间设定值时,自动控制格栅和螺旋输送机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运行。设在前池的液位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水位信号送到控制运算器,PLC根据检测值与设定值的差值来自动控制污水提升泵运行,既要保证水泵的安全,又要保证悬浮物和杂物不危害下级设施。
3 进水泵房单元控制与实现
进水泵单元控制打破传统的由人工进行控制,随意性大,容易发生生产事故的现状,采用水位传感器,实现对水位的自动检测、对比与控制。并设置延迟单元,减少电机的频繁开启与关闭,保持水泵的平稳开启与关闭,避免浪费电力,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如果采用恒液位变频控制,大多数是用在设备为一用一备的场合,一台变频器拖两台泵,通常是用在小型污水处理厂或者工业污水预处理过程中。对要求恒液位变频控制的采用一台变频控制,剩余的泵全部为工频控制,现场一台变频控制泵,两台工频控制泵,远期将再扩展两台工频泵;笔者所采用的控制方案,采用了简捷化设计,缺点是如果要实现恒液位控制,变频控制的水泵将长期运行,为了解决好这问题,在程序控制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造,保证了其达到很好的运行效果。
4 鼓风机房单元控制实现
曝气系统由进气总管和曝气链组成,单条曝气链由特制弯管、夹布橡胶管、PE管、鋼丝绳、EPDM橡胶管和橡胶膜管式微孔曝气器及配件组成。曝气链之间平行排列,互相之间留有一定的的间距,曝气时曝气链不会相互干扰,而且曝气均匀。每条曝气链由若干组曝气器单元悬挂在进气PE管(浮在水面)上的组成。曝气系统是一个严重滞后的控制系统,所以采用一般PID控制算法在该系统中很难实现,必须充分研究污水处理厂的现实状况,科学选定现场鼓风机的频率。当已经启动了一台工频鼓风机且变频鼓风机也达到了设定频率上限时,如果此时DO值还是低于2m/L,则提示报警,说明现场发生问题,由人工检查是否发生管路故障。同时,要强化对鼓风机的保护,如果在所有进气阀出现关到位状态时,则必须立即停止所有鼓风机;且如果现场没有进气阀处于开到位状态,但有半开状态信号,如果此种情况存在持续5s以上则也要停止鼓风机设备,确保设备安全。
5 加氯间单元控制实现
氯是污水处理中消毒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氯气的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必须要加强对加氯间单元的控制,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人员安全和消毒充分。加氯间设备共有两台轴流增压泵(一用一备),两套二氧化氯发生器。因为消毒过程采用的是负压原理,只有在负压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二氧化氯发生器才能其作用将消毒液和水混合达到消毒的目的,所以要采用顺序控制方式,即先启动轴流增压泵,约30s左右再启动二氧化氯发生器,停止时逆序,两增压泵都发生故障或者两个二氧化氯发生器都故障时,系统自动紧急停止。
6 脱水机房单元控制实现
脱水机房设备众多,有螺旋输送机、加药泵、清洗泵、进泥泵、除磷加药泵、搅拌器等设备。为了确保控制的稳定和可靠性,采用3组PLC对以上设备进行控制。脱水环节的基本程序是:进泥泵将浓缩储泥池的污水运输到脱水机;清洗泵将清洗脱水机滤波并消毒,水源来自加氯间单元的接触池;加药泵负责将PAM池中的药剂运输到脱水机;除磷加药泵用于改良SBR池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化学除磷。PAM池搅拌器不影响系统的全自动运行,但只要处于自动控制状态下将和脱水机同时启动,也可以切入到点动或近控状态下由人工操作。
7 故障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确保下游水质安全和设备人员安全,笔者在该自动控制系统中设计了3级故障显示报警系统,Ⅰ级设置在控制现场各控制板,用指示灯指示设备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当设备正常运行时对应指示灯亮,当该设备运行有故障时指示灯以1Hz的频率闪烁。为防止指示灯灯泡损坏不能正确反映设备工作情况,专门设置了故障复位/灯测试按钮,系统运行任何时间持续按该按钮3s,所有指示灯应全部点亮,如果这时有指示灯不亮说明该指示灯已坏,应立即更换,该按钮复位后指示灯仍按原工作状态显示设备工作状态。Ⅱ级故障显示设置在中心控制室大屏幕监视器上,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有文字显示故障类型,工艺流程图上对应的设备闪烁,历史事件表中将记录该故障。Ⅲ级故障显示设置在中心控制室信号箱内,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信号箱将用声、光报警方式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故障。在处理故障时,又将故障进行分类,有些故障是要求系统停止运行的,但有些故障对系统工作影响不大,系统可带故障运行,故障可在运行中排除,这样就大大减少整个系统停止运行时间,提高系统可靠性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伟,许春莲.PLC与组态软件在污水处理装置性能评价系统的应用[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1(1).
[2]汪小澄,肖志怀.PLC在一级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1(1).
[3]王芳.污水处理厂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12).
篇5: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分析
冯 原
(重庆机器人有限公司 重庆 双桥)
摘要:介绍了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研究开发意叉,提出了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对设计出的砖窑自动化系统切条装置、切砖钢丝快换装置、分砖合砖装置、翻砖装置、机器自动化码垛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论述了其特点。关键词:机器人;自动化系统 1 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概述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砖窑都采用的人工制砖和码砖,部分采用的是半自动化制砖,但码砖依然是依靠人力。由于这种传统的制砖方式导致绝大多数砖窑处于低效率、高消耗的运行模式;另外由于手工作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码垛方式的不固定,由此进一步影响最后砖坯烧结的效果;并且砖窑生产环境及其恶劣,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工人患病几率会提高。自动化系统实际上将生产过程中人为造成的不确定因素降到较低水平,并使工序间运作协调一致,整个自动化系统按一定节奏,连续不断地进行自动化生产,从而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为了适应国内砖窑生产厂家的需求,研制开发了同时具备标准砖、非标砖生产能力的自动化生产线。它适用于一般砖窑行业中标准砖、非标砖的自动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制砖码垛的生产方式,进而以高效、优质、敏捷的方式生产。并可降低物耗、降低成本、节约投资,消除了操作人员的不安全性、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2 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根据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要求及其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从当今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市场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指导思想与原则:
(1)研制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满足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要求。
(2)在充分吸收当今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与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性的进行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设计,并把机械系统与电控系统的品质与可靠性视为成功的关键。
(3)尽量采用现有成熟技术与零部件,提高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与通用性,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与可靠性。做到产品功能与造型设计和谐、统一、美观。尽可能按定型产品、中小批量生产的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求尽早形成定型产品,并易于扩展与组合、维修,且以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生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3 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根据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砖窑自动化系统的优点的基础上,针对标准砖、非标砖的生产工艺要求与特点,创新设计出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3.1 切条装置设计与分析
切条装置位于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的最前面,为使其具有可靠性高、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也为减少机构复杂性和针对不同砖型的快速适应能力,采用FESTO紧凑型气缸驱动的闭闸式切条机构和用于调整切条长度的可变位置挡块机构。
当砖条(标准砖或非标砖)由真空挤压成型机输送出来,推动挡块机构并触发接近开关,促使闭闸式切条机构动作。完成后,挡块由气缸推动并抬起一定高度,下方输送线加速并将切好的砖条输送至下一工位。如此循环运作,实现连续切条的工艺流程。3.2 切砖钢丝快换装置
当砖从切条机出来,进入切砖机,经过其加工便成为砖坯。切砖机是采用推板推动砖条,通过固定的钢丝切割成所需的大小。钢丝的间距是可调的,可以根据所需砖坯的尺寸进行调节。切砖机采用大功率的电机和连杆滑块机构实现推板的往复运动,但是传统的切砖机只有一套钢丝切砖装置。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断钢丝的情况,将会导致这一工序无法正常完成,并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合这些经验,我们设计采用了快换式的钢丝切砖装置,在出现断丝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的驱动该装置,换下断丝的切砖模组,换上新的切砖装置。如此,就可在不影响系统运作的前提下,快速高效的更换钢丝。3.3 分砖合砖装置 3.3.1分砖装置
主要是将空心砖均匀、平稳地推送到两旁的输送线上,为了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推板左右侧运动不一致导致的推板倾斜,设计采用
FESTO紧凑型加强活塞杆气缸和平行链轮的结构,有效的避免了由推板的倾斜产生的砖坯歪斜现象。3.3.2 合砖装置
考虑到后段工序的工艺性,在完成分砖和翻砖的步骤后,须将两旁输送线上的砖坯分别合拢到中间的输送线上。设计采用FESTO的紧凑型加强活塞杆气缸和双平行链轮的结构,相对于传统的连杆推板,有效的节省了空间,平行链轮的结构保证动作可靠、精确及足够的刚度。3.4 翻砖装置
在一般的砖窑生产中,空心砖在烧制码垛时须砖孔朝上。这样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使砖与砖之间的温差减小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从而使烧制的过程更稳定,烧制出更优质的空心砖。基于这些工艺分析,设计了翻砖装置。
翻砖装置由转子和同步带输送线组成,转子和同步带输送线均由变频电机控制,使转子和输送线达到一定的速度比,以实现翻砖过程的连续、稳定、高效。
3.5 机器人自动化码垛系统
从自动切砖系统到移动平台采用了桥式抓坯和环形输送线的结构,环形输送线环绕整个砖窑布置,无论移动平台运行到哪个位置,都能保证砖坯的送达。桥式抓坯负责将切砖系统加工完成的砖坯放置到环形输送线上,同时在移动平台上布置的桥式抓坯可以将环形输送线上的砖坯抓到移动平台的布坯台。将两台YASKAWA的MOTOMAN-MPL800型码垛机器人布置在移动平台上,移动平台在环绕整个砖窑的轨道上运行。机器人上安装相应的夹具,完成抓取砖坯到码垛的工序。4 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1)由于系统切砖钢丝快换装置、分砖合砖装置、翻砖装置、机器自动化码垛系统协同作业,缩小各自运动范围和作业内容,并采用连续切条装置,从而提高了生产节拍,可以完全胜任标准砖和非标砖的生产,机器人的使用颠覆了传统制砖模式,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设计生产能力可以达到每小时45000块标准砖。
(2)由于砖机各部分充分考虑对不同型号相似零件的可适应性.易于实现近似柔性作业生产,并以高效、优质、敏捷的方式生产:(3)机器人砖窑自动化系统可进行自动监控处理和报警;(4)可靠性好,自动与手动两种作业方式易变更。5 结论
篇6: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变电站自动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所以成为热点,是建设的需要。日前全国投入电网运行的35-110kV变电站18000座(不包括用户变),220kV变电站有 1000多座,500kV变电站大约有70座。而且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年都有数千座新建变电站投入电网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特别是自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全范围内开始的大规模城乡电网改造,不但要新建许多变电站,现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还有五十年代的老旧变电站因设备陈旧老化而面临改造。二是市场的因素,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可在远方设立集控站,通过远方遥控、遥信、遥测、遥调、遥视等五遥功能集中监控若干个变电站,变电站现场实现无人值班,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它通过SCADA系统与MIS系统结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管理效率,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三、论文提纲
1、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一次系统设计;(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二次系统设计;
(5)线路微机保护系统设计(速断、过流、零序保护设计)(6)配电变压器微机保护系统设计(7)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8)监控软件的设计及图形界面的设计
2.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
实时显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参数(包括电压、电流、功率、频率、cosφ等参数)和运行趋势图,故障报警显示,建立实时和历史数据库,实现SCADA功能。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3.主要技术指标
功率因数不低于0.9,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要求。结论
4.设计的思想及过程
(一)电气一次部分的设计
1.变电所主接线方案的设计
2.负荷的计算和主变的选择:
(1)负荷的计算和无功补偿
本变电所的电压等级为110/35/10kV,主要的负载在35kV和10kV的线路上。负荷的计算就是把35kV和10kV电压等级上的总的负载算出来。一方面,为了提高电网的有功功率,也就是降低无功功率,要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这样就使选择的主变压器的容量减小,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为使变电所的功率因数不低于0.9,要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也就是把10kV和35kV线路上负载的功率因数从0.8提高到0.9,而在具体的补偿中,使用并联电容器的补偿方式。
(2)主变压器的容量选择
在本设计中,为了满足运行的灵敏性和供电的可靠性,应选两台三绕组变压器,主变压气容量应根据5—10年的发展规划进行选择,并考虑变压器正常运行和事故时的过负荷能力。所以每台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按Sn=0.7PM(PM上一步无功补偿后的视在功率,即供电容量)选择,同时每台主变压器的容量不应小于一、二级负荷之和,依据上述要求选择所用变压器的型号。3.短路电流的计算: 短路电流的计算主要是为了选择电气设备、校验电气设备的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进行继电保护的设计和调整。对于整个电网来说,要考虑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短路时的情况,将设计的主接线按其阻抗的形式转化为电力系统界限的示意图,再根据所选主变的参数、线路的阻抗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4.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按正常运行的条件进行选择,对110kV、35kV和10kV的母线按经济的电流密度算出其截面,按照截面面积和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母线;对断路器的选择依据其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开断电流来选择,隔离开关按其通过的额定电流必须大于此回路的电流来选择,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均依据一次侧和二次侧的电压和电流进行选择;对所选的母线和电气设备要进行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的校验,看所选的母线和设备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校验时遵循短路时的情况来校验。
(二)二次部分及监控部分的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与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如果设计与配置不合理,保护将可能误动或拒动,从而扩大事故停电范围,有时还可能造成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因此,合理地选择保护方式和正确地整定计算,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安全、经济的提供电能,必须及时而准确的掌握系统的实际运行的情况,随时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事故和异常情况,必须对电力系统实施监视和控制。也就是说要对系统中的一些器件进行监视和控制,在这一部分中,最基本的是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首先要对电器设备编号,完成模拟量和数字量的采集,然后使用组态软件对其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程,最后通过人机界面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
参考文献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周 次 1 2 3 4
设 计 内 容
熟悉工艺要求和设计内容,查阅资料 熟悉工艺要求和设计内容,查阅资料
总体方案设计和硬件配置
一次系统图设计
完 成 情 况
教 师 检 查
二次系统电气原理图
二次系统电气原理图
控制程序软件设计与调试
控制程序软件设计与调试
监控组态软件和通讯软件设计
监控组态软件和通讯软件设计
绘图,整理说明书
篇7: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发展趋势
【 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发曾经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当时推出了目前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几个大型自动化系统(如南京汇文、北邮MELINETS),并提出了“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在此之后,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处于相对平淡的一个历史时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整体技术实现上,都没有大的突破,有的研究人员甚至认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经到达了顶点,没有发展的余地。
近一年多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自动化与网络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调研、选型、论证和实施的全过程。其间接触到了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些发展状况,国外自动化系统已经在我们所说的“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之上,在多个方面(如体系结构、移动计算、门户集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总结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要趋势,一方面为有志于提高国内自动化系统水平的有识之士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希望引进国外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提供一个当前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况。
1 简要历史回顾
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美国海军兵器中心(NOTS)就在IBM 701机器上进行了单元词匹配检索。1958年,IBM的研究员卢恩进行了著名的自动抽词试验,开创了自动分类、自动标引、信息检索等多个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之先河。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真正发展是在1964年LC发起研制机读目录(Machine Readable Catalog)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编目系统为基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已经成形,同时还出现了以编目系统为纽带的联机编目协作网,例如OCLC,BALLOTS,RLIN,WLN等;当时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由大学图书馆或有条件的大型图书馆自主开发的,如东伊利诺斯大学的联机图书流通系统,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图书采购系统等。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单一功能性系统转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其典型代表是西北大学的NOTIS系统;这期间还出现了专门为图书馆研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公司,其中Innovative Interface.Inc成立于1978年,Sirsi成立于1979年,Dynix(epixtech)成立于1983年,Notis成立于1983年,Ex libris成立于1980年。商品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出现,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使得图书馆能更进一步地专注于资源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基本上不再自己独立研制软件,而是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
篇8:某职业健康体检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1 系统目标
1) 实现职业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
2) 依据网络和软件改进数据采集、存储、传递的方式, 减少手工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3) 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接口, 利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促进各种资源内在信息环境下的优化组合, 实现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和医技管理系统、检验LIS系统、档案查询等信息的共享。形成管理层次分明、业务分工合作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平台。
4) 提供代码字典和文本模板等多种方式增强系统易用性。
5) 统一授权, 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
6) 有完整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有强大的文件打印预览及打印功能。
7) 系统具备较高的健壮行以及较好的性能。
2 系统业务与功能
整个职业健康体检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数据初始化、体检预约管理、体检信息初始化、体检准备、登记体检人员基本信息等, 第二部分是体检人员到各体检部门体检以及各个部门体检结果的录入, 体检要完成两类项目:一类是普通的体检项目, 如内科常规、五官检查等等, 这类项目比较简单, 体检结果可以直接从系统内的录入界面输入;另一类是医技体检项目, 如B超、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等等, 这类项目一般由医技系统完成, 因此要实现其它医技相关系统与体检系统的数据共享。第三部分是体检结果打印、结论性意见汇总备档、职业健康检查个体报告生成、团队总结报告生成等。
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 规范具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流程, 实现全流程质控, 以使劳动者享受到高质量的职业健康检查服务。通过身份证形成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受检人员唯一编码, 逐步建立劳动者连续性职业检查档案。
2)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促使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在实现信息化规范管理的同时, 保证工作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
3) 系统能够配置不同危害因素、不同在岗状态下体检项目套餐。根据各个不同检查环节的特点进行各种信息的分级提醒, 以协助医务人员能够根据每个受检人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检查工作, 确保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
4) 系统具有兼容各类检验检测仪器的功能, 能够与仪器专用网络版软件实现数据共享, 一方面仪器系统能够自动读取体检系统中的信息, 实现自动上机, 另一方面, 仪器系统完成所有操作后, 体检系统能自动获取检查数据结果, 减少医务人员输入工作和人为因素对体检结果的影响。
5) 系统不仅能提供本次体检结果, 还能提供受检人员历史体检档案、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 、靶器官、接触史、病史、自觉症状等相关资料查阅, 同时对于复检人员, 系统具有开设专用通道功能, 直接提供受检人员的两次体检结果进行横向对比。
6) 系统能够出具受检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检查报告、复检人员通知单、根据企业受检人员总体情况向企业出具职业性健康体检总结报告书等。
7) 系统提供移动体检软件版本, 支持外出上门服务;系统能够与内部网络系统无缝对接, 并能够支持多台笔记本电脑现场裸机运转, 无需依赖现场网络, 支持现场方案配置、体检项目自动匹配、历史档案检索参考等功能。
图1为业务流程图。
3 设计难点
1) 系统如何实现与现有检验LIS系统以及医技软件 (B超管理系统、CG512心电图工作站、NOAH电测听系统以及肺功能系统等) 通过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传输。
2) 不同工种, 不同危害因素、不同在岗状态下生成与之相对应的体检项目套餐, 并通过身份证形成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受检人员唯一编码, 建立劳动者连续性职业检查档案。
3) 利用基础数据, 以表格、图表等形式生成用户所需的各类体检报告、评价报告、查询统计、报表数据、以及结论性意见汇总等。
4) 利用VPN技术或其它远程录入方式, 在确保数据安全与设置权限的前提下进行远程数据的查询、采集与传输。
4 结束语
本系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为指导原则, 结合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 采用的B/S多层体系架构。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海娜.某电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组织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6 (8) :26-188
[2]姚惠林.职业健康监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初探[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42-1734.
篇9:某公司稀土液自动配置系统设计
【关键词】稀土液配制;PLC控制;PID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46-01
1、引言
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增加很快,同时汽车的尾气排放量也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蜂窝型汽车尾气净化器降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净化器的核心技术是涂覆在蜂窝陶瓷载体表面的催化剂,一般是由稀土复合贵金属组成。绵阳市某公司对于汽车尾气过滤载体所需要的浸液的配制仍是工人进行手工配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进行管理以及对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以此为研究背景,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稀土液自动配置系统,对传统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该设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了更大利益。
2、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
稀土液的配制过程中要注意温度、密度和液位的控制,本文着重讲述温度的控制。稀土液的制备工艺在配液箱、储液箱中完成。绵阳市某公司对于汽车尾气过滤载体所需要的浸液的配制过程是这样的:在启动配液装置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按一定比例将原浆液配制好,配液完成后液位达标,再用搅拌棒进行手工搅拌,然后将配液箱中的液体用燃气炉进行点火加热到30%时测的密度为1.15~1.17g/cm3,若温度、密度都达到指标,启动输送泵将配制好的液体输送到储液箱中,输送时要保证储液箱中液位不会高于最高液位。在此过程中,搅拌的速度是可调的,温度和密度是根据工人的观察和经验来判定的。对于载体的浸泡过程也是手工操作来完成,对于时间的控制就是由操作人员凭借经验来估计。
这样不仅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而且产品的生产效率低和产品质量不稳定,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课题对其配制方法及浆液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用PLC控制技术实现稀土浸液的自动配制并对其参数进行实时在线检测,优化了稀土液配制过程。
3、稀土液配制自动控制系统的配置方案
根据车间实际情况完成的稀土液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结构改造,系统由PLC控制箱,温度传感器、液位检测器、密度检测器等组成,如图1所示。
4、稀土液自动配制系统硬件组成结构
稀土液配制控制系统主要由配液控制台和配制装置组成,其中控制台中含有工控机,PLC及其模拟量模块,变频器,开关电源组成,配制装置中主要由继电器、电磁阀、电加热器、温度、液位、密度变送器和配液箱体等组成,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5、系统软件设计
在净化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温度控制是整个配制过程的关键,影响着净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对于储液箱的温度控制,要求温度最终保持在60℃恒温保持。在现代工业控制中有许多控制算法,PID控制是常见的一种控制算法,由于其不需要求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算法简单、参数易于整定、鲁棒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ID调节器可以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整时间,从而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1)温度PID算法的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2)PID算法的实现
PID控制器的关键是整定出PID的三个参数: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使PID的控制效果尽量最优。对于储液箱的温度控制,使用STEP7软件中的PID向导生成PID子程序等,然后编写程序实现温度的控制,程序如图4所示。
采用PID指令向导生成PID程序块和中断程序块等,将图4程序下载入PLC后,将S7-200PLC切换到RUN模式,打开PID调节控制面板,先选择手动调节。手动调节主要是为了避免一开始就让系统自整定,系统可能会整定失败,所以先手动整定,使得每个参数几乎接近系统自整定的参数值再选择自动调节,这样比较容易使系统整定成功。
最终温度要求恒温保持60%的整定曲线如图5。
6、结束语
相关文章:
Oracle课程设计 图书管理系统02-22
图书系统02-22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02-22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示例02-22
图书出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02-22
图书管理系统全套文档02-22
简单图书管理系统设计02-22
图书推荐系统02-22
质量目标汇总02-22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