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修复(精选十篇)
联合修复 篇1
1 巷道概况
北二一号辅运巷位于+700m水平, 巷道总埋深为634.5m。巷道设计断面为直墙半圆拱断面, 巷道掘宽5.4m, 净宽5.2m, 直墙高度2m, 巷道净高4.6m。大巷布置在2#煤层中, 2#煤黑色、块状, 以半亮型~半暗型煤为主, 夹有薄层暗煤, 条痕褐黑色, 沥青状光泽, 阶梯状断口, 条带状结构, 块状构造, 内生裂隙较发育, 煤层厚度5.6m。巷道顶板以浅灰色粉砂岩为主, 呈薄层状, 断面较平整, 含大量云母片, 波状交错层理发育, 较致密, 局部夹泥质成分, 泥、钙质胶结, 厚13m~16.5m。巷道直接底, 薄层状泥岩, 较为松软, 厚度1m, 粉砂岩泥岩细粒砂岩厚9.9m。巷道顶底板柱状图如图1。
2 软岩巷道破坏特征及其支护原理
软岩巷道围岩强度低,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松散软弱, 力学机制和变形破坏的机理复杂。开巷后在地应力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 巷道围岩失稳, 出现冒顶、片帮及底鼓现象, 且巷道顶板、两帮和底板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直接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软岩巷道围岩力学特性复杂, 支护难度大。软岩破碎后仍具有一定的残余强度, 软岩大巷的修复应当尽可能以围岩残余强度为支护主体。软岩巷道支护原理:分析巷道围岩力学特性, 掌握压力分布及围岩移动规律, 充分利用巷道围岩的自承能力, 将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实现支护体与巷道围岩的力学耦合, 达到控制围岩变形的目的。
3 巷道复修工艺及支护参数
由于大巷变形破坏严重, 决定先将巷道帮部及顶部扩刷到设计尺寸, 之后采用“锚网——锚索梁——喷砼——注浆加固”联合支护方案, 即先进行锚网支护、顶部架锚索梁, 然后喷浆封闭, 最后进行壁后注浆加固, 待支护围岩体系相对稳定后起底到设计高度, 并补上下帮脚支护。
3.1 复修支护工艺
对大巷破坏严重区段, 挑顶、扩帮到设计尺寸后, 先打锚杆、挂网, 然后打锚索梁进行支护, 待喷浆封闭后, 进行壁厚注浆加固。
(1) 挑顶、扩帮前, 按照大巷原设计确定中、腰线。利用机械扩刷巷道到原设计尺寸, 扩刷施工中严格按照中、腰线控制巷道尺寸。支护前应严格检查巷道断面尺寸, 巷道尺寸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锚杆钻孔, 锚杆施工必须垂直于围岩表面, 施工顺序先顶后帮。锚杆孔深度小于锚杆长度100mm。锚杆间排距:800mm×800mm, 矩菱形布置。底角锚杆距离底板不大于200 mm, 下扎角度不小于20°, 锚杆外露长度15~50 mm。
(2) 锚杆安装。安装前将钻孔内的积水及岩粉吹扫干净, 用推杆将锚固剂送至钻孔底部, 用锚杆机带专用转换套筒带动杆体旋入树脂锚固剂, 对锚固剂进行搅拌, 直至锚杆达到设计深度。
(3) 安装完锚杆后拧紧螺母, 再用加长扳手预紧锚杆, 以保证锚杆安装牢固。锚杆预紧力不小于50N.m, 锚固力大于等于50k N。
(4) 锚索梁安装。首先对中间一根锚杆点眼定位, 打眼注入锚索后架梁, 然后按槽钢梁开孔位置打其余锚索眼, 锚索全部注好后, 张紧锚索梁所有锚索。锚索施工方向垂直于顶板轮廓线。锚索预紧力不小于120k N, 最大锚固力不小于380k N。
(5) 喷浆。喷浆前巷冲洗煤帮, 处理活矸;喷浆时均匀喷射, 采用先毛喷, 后进行二次喷浆成型的方式保证巷道成型尺寸及喷浆厚度、强度。复喷完成一周内每班进行一次洒水养护, 一周后每天养护一次, 28d后取芯, 强度应大于C20。喷浆厚度不小于100mm。
3.2 支护参数
锚杆采用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规格:φ22×3500mm, 配锚杆专用托盘, 带调芯垫片。锚固剂采用1节MK2335型+2节MZ2360型树脂锚固剂;钢筋网片规格:φ6.5-2000×1000mm。锚索梁支护:采用φ2.18×12300mm矿用防腐锚索, 锚索梁采用[16b槽钢。联合支护示意图如图2所示。
4 壁后注浆加固工艺及参数
大巷喷浆封闭后采用壁后注水泥浆的方法对围岩进行填充、加固。注浆工艺流程:机具设备安装→定位钻孔→封孔→配水泥液→注浆→冲管→拔管→管子冲洗、填孔→辅助工作。
注浆孔深6m, 按断面环形布置:帮部每侧布置两个孔, 顶板布置三个孔, 两帮脚钻孔向下倾斜10°施工, 其余钻孔垂直巷道表面施工。浆液配比, 水:水泥=1:1。注浆终止压力为2MPa。若长时间注浆压力不上升, 可将浆液配比调整为1:1.2, 若遇较大裂隙可加水玻璃浆, 浆液配比水玻璃:水:水泥=1:1:1.2.水泥采用标号42.5硅酸盐水泥。
5 加固效果分析
复修施工对大巷进行了喷浆封闭, 由于喷浆层为刚性材料, 抵抗变形能力差, 若围岩由较大变形, 喷浆层就会出现裂隙, 通过多大巷复修后三个月时间的观察发现, 除一处风桥立交加固点施工时附近20m范围顶板喷浆层破裂外, 其余部位喷浆层均未出现破裂现象, 说明大巷复修采用联合支护+壁后注浆加固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 达到了预期的支护效果。
6 结语
复修前, 巷道的变形已经使得大巷围岩应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 复修支护的主要作用是:使巷道尺寸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并对浅部松散围岩进行支护, 并将浅部支护体固定在深部稳定岩层上。黄陵二号煤矿北二一号辅运大巷的复修实践, 证明了“锚网索喷”+“壁后注浆”联合支护技术用于软岩大巷复修工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喜, 张晓康等.深埋破碎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研究[J].煤炭工程, 2007 (03) :76-77.
[2]马龙涛, 雷志锋等.软岩巷道变形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窗, 2014 (10) :76-77.
[3]蔡洪都, 刘刚等.浅埋薄基岩三软煤巷支护方式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 2009 (05) :49-50.
[4]单仁亮, 孔祥松等.煤巷强帮支护理论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07) :1304-1314.
[5]卓知权, 黄庆享等.古叙矿区“三软”煤层巷道支护技术设计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06) :84-91.
联合修复 篇2
以附着有生物膜的颗粒化有机粘土作为地下水修复中反应栅的反应载体,以柴油为对象,利用有机粘土对油料的吸附以及降解石油菌的协同机制,对石油烃污染水体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微生物降解柴油的最佳生长条件水平组合,即C:N:P为100:15:1,投菌量为15 mL,氧化剂浓度为1%,初始pH为5.通过海藻酸钠(SA)与HDTMA改性的蒙脱土(HDTMA-modified montmorillonite,HMM)颗粒化制备,并复合石油烃降解菌,研究了不同质量比SA:HMM、不同SA浓度及CaCl2浓度下HMM颗粒的水稳性和吸油性、降解菌活性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SA浓度为1%~2%,CaCl2浓度为2%~4%,SA:HMM=1:10时,获得的HMM颗粒粒径为2.5~4.0 mm,对HMM表面结构影响不大,吸油率可达原始HMM的.80%;将HMM颗粒与石油烃降解菌复合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膜厚度为300μm左右,生物量为40~50 mg・g-1.HMM颗粒复合生物膜为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化学吸附-生物降解联合修复提供了一种尝试.
作 者:马宏瑞 蔡勇 朱艳萍 张景飞 MA Hong-rui CAI Yong ZHU Yan-ping ZHANG Jing-fei 作者单位:马宏瑞,MA Hong-rui(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咸阳,71208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蔡勇,朱艳萍,CAI Yong,ZHU Yan-ping(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咸阳,712081)
张景飞,ZHANG Jing-fei(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联合修复 篇3
【关键词】 游离皮瓣 负压封闭引流 修复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9-0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8岁,上肢创面7例,下肢创面1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机械绞伤4例,重物砸伤2例。创面最小7cm*19cm,最大18cm*32cm;均伴有部分骨及肌腱外露、缺损。
1.2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入院后应先抢救生命,并早期应用抗生素,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手术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伤口清创,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5—7天后拆除,根据创面感染控制程度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酌情再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2次。待创面感染基本控制,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第二阶段根据受皮区软组织缺损部位、范围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游离肌瓣,肌皮瓣,穿支皮瓣或背阔肌皮瓣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创面。
2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中22例移植皮瓣一次性成功,皮瓣完全存活。1例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静脉危象,当班护士及時发现并报告医生后经急诊手术探查处理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6—24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避免了截肢的后果;减轻了患者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创伤重、病程长,需多次手术,容易对手术及疾病产生恐惧。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手术的目的,方式以及此类手术的开展情况,利用图片等方式介绍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顾虑及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2 术前术后应严格控烟 烟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可刺激微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影响皮瓣区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皮瓣坏死的严重后果。
3.3 供皮区皮肤准备 游离皮瓣通常选用较隐蔽、功能活动影响小,可切取面积较大的部位作为供区。临床根据受区情况通常选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等。护士应观察供皮区皮肤情况,皮肤应完整、无瘢痕,弹性好;避免在供皮区穿刺;术前3天应每日用柔软毛巾温水清洗,避免划伤皮肤,内衣每日更换,保持局部清洁。
3.4 负压封闭引流的观察护理
3.4.1 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 术后回到病房,用专用负压吸引器连接中心负压源,调节负压在-20kpa—-40kpa(150mmHg—300mmHg)。以引流通畅,不影响移植皮瓣边缘血供为度。一定的负压能明显增加创缘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加和微血管密度,促进慢性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改善微循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为皮瓣的存活提供有利条件。
3.4.2保持创面处于封闭状态 在接通负压后,观察人工海绵压缩出现管型,说明局部封闭良好;如封闭不严未出现管型,可听到漏气声音,应及时查找漏气部位重新予以封闭。
3.4.3 保持引流管通畅 若吸引管在连接负压后发生塌陷,敷料干硬,引流管内有分泌物堵塞,说明引流不通畅,应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反复冲管,抽吸阻塞管腔或更换管道,以保证引流通畅。
3.4.4 做好引流液观察 护士应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量并记录。如发现短时间内有大量新鲜血液吸出,要警惕活动性出血;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负压引流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5游离皮瓣的观察护理
3.5.1 游离皮瓣能否存活是整个手术治疗的关键 正常的皮瓣一般颜色红润,色泽与健侧相同或接近于健侧,弹性好,轻度肿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1s—2s),皮温略高于健侧。动脉危象表现为皮瓣颜色苍白,弹性差及皮温低于健侧,毛细血管充盈>5s;静脉危象表现为皮瓣颜色变深呈暗红色,皮温低,毛细血管充盈快,肿胀明显。另外术后24h内还应特别注意血压变化,因血容量不足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影响皮瓣的血运供应。本组1例皮瓣移植在术后24h内发生静脉危象,当班护士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完全存活。
3.5.2 体位护理 采用“梯形架空法”保护手术部位不受压,在手术区的上方、左侧、右侧呈梯形各垫一小软枕,使人工皮或肌皮瓣悬浮在架空的空隙中,均衡分散压力,从而保证了人工皮负压吸引不受压,维持皮瓣正常的血液循环。
3.5.3 疼痛护理 疼痛会引起微血管收缩,从而影响皮瓣的血液供应,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止痛很关键,一般遵医嘱在术后72小时内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q8h,使患者处于相对无痛状态。患肢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3.6 营养支持 由于患者创伤重,失血多,手术次数、部位多,创面大,病程长,机体蛋白质丢失多,应加强营养摄入。在无特殊饮食限制下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可静脉补充白蛋白等;保证充分的营养摄入,有利于创面的修复及机体的恢复。
3.7 康复指导 行皮瓣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患者大多肢端损伤重,手术创面大,术后72h内应取平卧位,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15°—20°,注意体位的摆放应 避免压迫患肢 。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作适当手指或足趾运动,观察肢端运动感觉恢复情况。术后24h—72h指导作皮瓣区关节外肌肉主动舒缩运动及健肢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及适当作皮瓣区关节活动。早期锻炼时注意患肢避免运动幅度过大,使皮瓣区受牵拉而张力过大。每次运动以3—5分钟为宜;上肢术后一般5—7天拔管后可逐步下床活动并用前臂吊带托扶上肢;下肢术后5—7天拔管后鼓励床上活动,一般2周后指导下床扶拐逐步行走,患肢不负重。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以促进患肢关节的功能恢复;做好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6—24月,根据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联合收割机易损件的更换与修复 篇4
1. 动刀片的更换
更换动刀片前, 应先拆下刀杆与摇臂焊合上球头销的锁紧螺母, 使球头与摇臂焊合分开, 拆下压刃器, 拆下刀杆压板, 将刀杆抽出。用錾子先剔去需更换的刀片, 再铆上新刀片。铆接时, 应注意将整个刀杆垫平, 把铆钉头顶在铆钉底模上, 然后用锤子把铆钉镦粗, 将刀片铆紧, 再用铆钉冲打出铆钉头圆帽。刀片铆接后应检查刀杆是否变形。
如发现个别铆钉松动, 一般可在割台上直接铆固, 将需铆刀片移到两定刀片之间, 在松动的铆钉下垫上垫铁, 再用铆钉冲把铆钉重新铆紧。必要时剔去松动铆钉, 换上新铆钉后铆紧动刀片。
2. 定刀片的更换
更换定刀片时, 先拆下护刃器上的方颈螺栓, 拆下护刃器, 用錾子剔去报废刀片;再铆上新刀片。铆接中应注意钉头应低于定刀片工作面。如果护刃器变形或损坏, 则换上铆有定刀片的新护刃器。
定刀片或护刃器在更换以后, 要进行检查。要求所有定刀片在同一平面内, 其偏差不超过0.5毫米。调整方法:在左右两端的护刃器之间, 拉紧一根细线, 细线放在每个定刀片的工作面上。如果其中某定刀片工作面与细线偏移太大, 则拆下该定刀片所在护刃器上的方颈螺栓, 刀片工作面向下偏移, 应抽去护刃器与切割器梁之间的垫片 (或以薄垫片换厚垫片) 。反之则调整方法相反。
3. 刀杆的校正
(1) 刀杆弯曲时校正。刀杆弯曲时, 可用木锤敲击校正。先校正最弯处, 注意不可用铁锤直接校正刀籽, 不能在刀杆上留下凹陷、毛刺和改变刀杆断面形状。
(2) 刀杆扭曲的校正。将刀杆没扭曲的部位固定在虎钳上, 用大活动扳手夹住扭曲部位, 缓慢地用力, 将刀杆扭曲的反方向扳转, 直到刀杆子直为止。校正时, 扳手夹持刀杆的位置尽可能靠近虎钳, 避免校正刀杆扭曲时引起刀杆弯曲。
(3) 刀杆断裂后应更换。因为刀杆撕裂的修复工艺较复杂, 而且修复后的刀杆很难保证其平直度及有关动刀片间的距离, 如果使用断裂的修复的刀杆, 常会加剧相邻零部件的损坏和产生卡滞现象。
4. 搅龙螺旋叶片的修复
割台搅龙和出谷搅龙都是螺旋输送结构, 螺旋叶片的损坏形式通常是皱褶、脱焊和边缘磨损。
叶片皱褶变形时, 可在其一边垫上枕木, 另一边用锤子锤, 叶片边缘磨损不严重的可暂不修, 磨损严重的应新做叶片用气焊焊牢, 脱焊部位用气焊焊补, 在叶片易变形处, 可在适当位置添加强筋。
5. 脱粒滚筒修复后的平衡校正
(1) 用户一般是对脱粒钉齿进行修复, 脱粒滚筒其他部分的修复应送修理厂进行。脱粒滚筒钉齿的修复可根据钉齿的损坏情况, 采用个别钉齿或整根脱粒齿杆更 (下转29页) (上接33页) 新。由于脱粒滚筒直径大、转速高, 在修复后如不平衡, 运转时将产生很大的振动, 因此脱粒滚筒在修复后必须进行平衡试验。
(2) 经修理后的脱粒滚筒如果没有进行动平衡试验, 必须进行静平衡试验, 否则不能安装使用。静平衡试验的简易方法:拆除滚筒与其他部件的传动带, 轻轻转动滚筒, 如果滚筒在转速降低并停止前无反转现象, 滚筒的任一部位均能在最上方停止, 说明滚筒重量得到了平均分配, 滚筒基本平稳。如果滚筒静止前要正、反转反复几次, 且经2-3次停止转动, 都是同一根脱粒齿杆处于上方, 说明该脱粒齿杆相对较轻, 应在该齿杆上加一些垫片或螺母, 且所加重量尽可能均衡分配在整根齿杆上, 反复几次校正, 直至脱粒滚筒停止时的情况符合平衡校正要求。
6. 轴颈磨损的修复
收割机各传动轴的轴颈使用较长时间后, 常出现较大的磨损或键槽损坏, 常用表面焊补法修复。
(1) 拆下需修的轴, 有条件最好将需焊补的轴颈车圆, 以使焊层厚度均匀。
(2) 用振动堆焊最好, 振动堆焊焊层均匀细密, 焊后变形小、硬度高。焊补后的轴颈, 一般应比原来需要的尺寸大5.8毫米, 以备机械加工。
(3) 焊补后的轴如有变形, 应先校正, 再车削加工。
(4) 有键槽的应用铣床加工出键槽, 也可以手工加工。
联合修复 篇5
[关键词] 铸瓷;微创修复;美学修复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5-0141-02
在临床上对于牙体缺损损坏的情况多采取全冠修复治疗方法,而现代医学观点认为牙体修复要强调微创治疗。因此作者对于不同缺损情况的相邻前牙联合应用全冠与贴面两种不同修复方法进行美学修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6例,口内前牙需进行美学修复并同意采用全冠与贴面两种修复方法。共制作62颗前牙修复体,铸瓷全冠42颗,铸瓷贴面20颗。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18岁。上颌牙50颗,下颌牙12颗。其中变色牙11颗,间缝关闭27颗,解剖外形异常16颗,外伤8颗。
1.2 方法
①经过口腔检查及拍X片后,牙体预备前先进行美学分析确定美学设计方案。从微创的角度考虑,牙体缺损面积不大的前牙选择贴面的修复方式,死髓变色牙采用全冠的修复方式。材料均选择义获嘉Empress铸瓷系统。先进行初步的选色,确定牙色和透明度,然后取硅橡胶指导印模,常规排龈。②采用全冠修复方式的基牙常规全冠预备。贴面采用包绕型牙体预备设计,根据患牙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局部麻醉,先制备定位沟,均匀磨除唇面龈端1/3~1/2牙体组织0.3~0.5 mm。用圆头锥形车针制备平齐牙龈的无角肩台。切端磨除2 mm,保持车针与舌面平行,在舌面切端1~3 mm的位置制备切端舌侧边缘线,邻面的预备扩展到接触区,进入1 mm,根据邻面接触情况可适当向舌侧延伸也可包绕整个邻面。排龈后制备0.25 mm龈下肩台,并精修基牙肩台使肩台光滑连续。③最终选色,本文采用分步法比色,具体的方法是在自然光线下采用Vita3D比色板,按患牙相邻牙的牙齿中1/3部位为准获取牙齿的基本颜色;后采用与所用瓷粉对应的瓷粉比色板,按照牙面不同区域颜色的差别度大小,采用区域区分的方法直接确定所用瓷粉的颜色,用数码相机记录数据,用硅橡胶印模取模,一起交技工室灌注石膏模型制作,暂时性修复体粘接。④试戴铸瓷全冠,贴面是否完全就位,形态大小是否协调,所有边缘是否密合,颜色是否匹配,接触区是否合适,咬合是否有干扰。选择Try-inpaste试色糊剂进行试戴,确定两种修复体的颜色协调一致。⑤粘接时要应用橡皮障保证工作区的绝对干燥,用37%磷酸酸蚀基牙牙体的表面15~30 s,酸蚀基牙的同时用9.6%氢氟酸酸蚀修复体的组织面60 s,清水彻底冲洗吹干,涂布硅烷偶联剂并避光反应60 s。均匀涂前处理剂、粘结剂,将树脂水门汀Variolink Veneer直接涂布于贴面的组织面上,将修复体置于基牙表面,轻压修复体,确保贴面完全就位,挤出多余的树脂水门汀,唇侧,腭侧分别光固化,小心去除残余的水门汀。粘结铸瓷全冠修复体采用自酸蚀树脂水门汀即可。粘结后均需进行调■,磨光,常规医嘱,定期复查。
2 结果
经两年观察,根据牙龈组织健康情况、修复体边缘适应性、颜色匹配、表面有无染色及光洁度、有无瓷裂纹和继发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62颗修复体牙龈组织健康情况均正常,1颗贴面脱落,2颗铸瓷全冠发生瓷裂,成功率为95.2%。失败的修复体经过重新粘接和制作处理后,观察1年,修复效果满意。应用全冠与贴面两种修复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
与传统的全冠预备需要磨除70%以上的牙体组织相比,铸瓷贴面的牙体组织磨除量根据牙体预备方法的不同仅需7%~30%,最大可能地保护了正常牙体组织,完美地体现了微创修复治疗的原则,扩展了牙体美学修复的适应证范围。尤其对于青少年前牙活髓的患者有益,由于此类患者牙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髓腔大,当采用冠修复方法时切割牙体组织多容易损伤牙髓,有时由于临床牙冠短,很难取得足够固位力,铸瓷贴面利用牙齿的釉质层,依靠高强度树脂粘接提供足够的固位力,况且透明度与真牙相似,美观性高,而现代保存牙科学已经证实经过粘结的铸瓷贴面可以和预备体结合成一个整体,分担相应的应力共同承受■力,行使咀嚼功能[1]。铸瓷贴面因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及美学效果被认为是目前瓷粘结性仿生修复技术最先进的临床应用方式[1]。
在前牙美学修复中成功的比色和颜色的传递是临床的主要工作。患者的牙齿尤其是四环素牙的患者有很多个性特征,包括一些裂纹、斑块,技师能否准确表达临床的比色效果对医生临床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2]。应用铸瓷全冠进行美学修复适应范围广,在颜色、形态方面能得到统一,可以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全瓷冠对颜色的影响可以通过瓷层的厚度和技工室的制作进行调整,而铸瓷贴面则对于基牙的牙体情况有一定的要求,瓷贴面对底颜色(牙齿与粘结材料的综合颜色)的遮盖能力、材料对光线的透射率,都会对修复体最终颜色产生直接影响[3]。瓷贴面较薄,且透明度大,自身遮色效果有限,故修复色差较大的患牙有一定难度[4]。两种修复方法联合应用不仅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操作时间,还要考虑两者的比色、形态的协调,对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口腔材料选择和技工制作均提出更高的要求。Clarke认为明度值是牙色控制的第一要素,其次是饱和度值。也就是说人眼首先察觉的是牙的明亮度,然后才是饱和度。作者建议对于色差较大的患牙可以通过调整明度值利用视觉差达到美学效果[2]。
因此,只有当修复体或一种治疗方法在满足了生物学要求和机械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微创修复的理念,美学目的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亮. 铸瓷贴面在牙体美学修复中的应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1,1(23):291.
[2] 李亮,马盈宇,李慧. 四环素牙修复与相邻牙颜色匹配效果的临床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6):343.
[3] 樊聪,冯海兰. IPS-Empress铸瓷贴面的临床效果评价[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2):139.
[4] 陈吉华,周国锋,卫张蕊,等. 瓷贴面及人牙釉质透射率的测定与比较[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24(6):513.
联合修复 篇6
关键词:大跨度巷道,注浆锚索,复合注浆,加固技术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 顶板受力条件变得更复杂, 巷道围岩压力会不断增大, 巷道维护变得更困难。特别是当巷道跨度比较大时, 极易出现围岩受力变形, 导致巷道控制困难, 因此, 大跨度易变形巷道的支护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现场地质条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王坡煤矿主采3#煤, 平均厚度5.97 m, 平均倾角为6°, 抗压强度为15.5 MPa, 内生节理裂隙发育, 局部含有两层夹矸。直接顶为砂质泥岩, 平均厚度4 m, 抗压强度为41.6 MPa, 局部含有粗粉砂岩。底板为泥岩或细粉砂岩, 平均厚度2.1 m, 抗压强度为36.7 MPa。
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永久硐室, 分别布置在集中轨道巷与集中回风巷、集中轨道巷与集中胶带巷之间, 局部巷道布置密度高、距离近, 形成了近距离高密度巷道群, 临近区域采掘影响易造成围岩失稳甚至变形破坏 (见图1) 。
集中轨道巷断面尺寸为长×宽=4.5×3.1 m, 沿煤层底板掘进, 巷道顶板有2.9 m的煤层、砂纸泥岩、中砂岩等岩层, 全断面采用锚杆索加喷浆联合支护。但是在建井前期就已发生底鼓、帮顶喷层开裂等破坏, 通过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 受附近掘进巷道和硐室开挖影响。由于采区变电所周围巷道和硐室多, 掘进动压导致巷道与硐室之间的隔离煤柱围岩失稳、变形增大; (2) 附近工作面开采的影响。3212综采面回采动压导致巷道变形更加严重; (3) 巷道支护强度不足。巷道埋深超过450 m, 巷道两帮围岩处于应力升高区, 支护强度不足。
2 巷道围岩钻孔窥视及分析
为准确了解巷道围岩的破坏情况, 进行了围岩结构钻孔窥视, 见图2。
顶板从开口处往顶板深部, 裂隙开始表现为多而无序, 说明围岩破碎严重, 随着深度增加, 裂隙多表现为水平横向裂隙, 裂隙多沿岩层的层理面扩展, 其中在2.4 m处发生离层, 锚杆长度为2.3 m, 离层范围在锚杆锚固区外;随着钻孔深度继续增加到4 m以后, 横向裂隙逐渐减少, 钻孔完整性保持较好, 说明巷道顶板4 m深部处围岩基本完好。
窥视结果表明, 锚杆支护区域位于离层扩展区以下, 可能存在不稳定和继续离层的情况, 为了控制表面锚杆锚固区岩层的继续变形, 需要设计加固方案在加固锚杆锚固区整体承载能力的同时, 增加大结构承载能力。
3 大跨度变形巷道加固技术的分析选择
针对该矿大跨度变形巷道的实际情况, 要求对其围岩薄弱破碎区域进行加固, 防止巷道在服务期内出现顶板破坏冒漏等事故, 从而满足巷道的支护要求, 实现服务期间的安全。
变形巷道围岩加固通常可采取的方法包括:
(1) 棚式支架支护。
破碎围岩巷道棚式支架配合金属网维护, 可以防止破碎煤岩体的突然塌落冒顶。但由于棚式支护为被动支护, 难以对巷道围岩施加有效控制变形的预应力。
(2) 破碎围岩锚杆、锚索支护。
对于已发生离层、破坏的巷道破碎围岩, 采用锚杆锚索补强支护时, 由于围岩开裂破坏, 内部完整结构消失, 可锚性下降, 锚杆锚索预紧过程所需的锚固力不足。而且, 围岩内部开裂离层部位将阻断锚杆锚索作用于围岩的预应力在锚固区的传递, 此时简单的锚杆锚索补强支护, 也往往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发展。
(3) 注浆加固。
对变形巷道进行高压注浆的目的是充填已经变形的巷道围岩内部裂隙, 将破碎围岩进行胶结加固, 提高其自身的承载能力, 重构完整的围岩岩体结构, 形成连续的巷道围岩结构体, 以有利于锚杆 (索) 加固时围岩内部力的传递, 可以显著提高加固效果。因此, 注浆加固是整个巷道加固的基础, 也是保证加固效果的基本条件。在实施高压注浆后, 破碎围岩基本上可以恢复到连续状态, 但自身承载能力仍不能满足巷道加固要求, 注浆施工后必须补强对集中轨道巷围岩的支护。
4 大跨度变形巷道围岩加固的参数与实践
根据前面研究确定集中轨道巷加固技术主要采用高压复合注浆配合强力锚索支护, 结合钻孔窥视结果和工程类比法, 综合确定巷道加固采用初次水泥浆注浆、二次化学浆注浆和三次强力锚索补强的综合加固顺序, 并确定相应参数, 如图3所示。
水泥注浆加固参数:围岩水泥注浆钻孔成排五花布置, 排距1.8 m, 布置在两排锚杆之间, 间距1.2~1.6 m, 两帮靠近顶底板的注浆孔上仰或下扎15°, 其余钻孔垂直于两帮;顶板靠近两帮的注浆孔, 外扎15°和4 5°, 其余钻孔垂直于顶板。帮孔深度6 m, 顶孔深度4 m, 孔口注浆压力3~5 MPa。
如图3 (a) 所示。
化学注浆加固参数:水泥注浆完成后, 帮顶进行化学注浆, 进一步改善围岩结构完整性。化学注浆孔沿巷道断面五花眼布置, 排距2.7 m, 间距2~2.25 m, 化学注浆孔深度均为3 m, 封孔深度0.8 m注浆终止压力6~8 MPa。如图3 (b) 所示。
围岩补强支护参数:化学注浆施工完成1天后, 进行注浆锚索补强支护。锚索选用直径22 mm的1×19丝锚索, 长度5.3 m, 采用一支K2335和两支Z2360树脂端部锚固, 其余部分采用水泥浆锚固。顶板锚索采用三花布置, 间距1.5 m, 排拒1.8 m。巷帮锚索间距1.3 m, 排拒1.8 m, 底脚锚索下扎5~10°, 其余帮锚索垂直岩面布置。如图3 (c) 所示。
5 监测效果分析
锚索受力监测曲线如图4所示, 锚索在预紧后的两三天内预紧力均有不到10 k N的下降,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仪器的误差;二是注浆加固没有将巷道围岩内的微小裂隙注实, 导致在高预紧力的情况下, 巷道围岩内的微小裂隙被压实。在后期的监测曲线可以看出, 锚索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且受力逐步增加, 说明注浆加固工程施工质量合格。
6 结论
(1) 集中轨道巷发生变形和破坏的原因主要为巷道支护强度弱、应力条件复杂和受到3212综采面的开采采动影响, 钻孔窥视结果显示, 巷道在离层和变形主要发生在距离巷道表面4 m范围以内。
(2) 通过对比棚式支护、锚杆索支护和注浆加固等巷道加固修复技术的适应性, 综合集中轨道巷的变形与裂隙发育特点, 确定采用初次水泥浆注浆、二次化学浆注浆和三次强力锚索补强的综合加固技术, 并详细设计了相应的支护参数。
(3) 现场的加固实践表明, 在集中轨道巷在采用修复加固技术以后支护体整体承载能力增强, 支护构件受力合理, 对巷道的控制效果优良。
参考文献
[1]黄兴, 刘泉声, 乔正.朱集矿深井软岩巷道大变形机制及其控制研究[J].岩土力学, 2012, 33 (3) :827-834.
[2]王博.大变形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 2011 (4) :34-36.
[3]周廷振, 黄茂鸿.软岩大变形巷道卸压与可控大变形支架支护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 2010, 38 (8) :50-52, 55.
[4]于清军, 张万超, 杨志军.锚注加固技术在塌陷变形巷道治理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 2009 (S1) :740-742.
[5]孙向阳.矿用钻孔窥视仪在煤巷掘进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 (6) :125-126.
联合修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09年—2012年以来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前牙因龋坏或创伤折断至龈下的患者28例,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年龄16岁~40岁;上前牙颈部折断27例, 下前牙折断1例 (骨性反患者) 。断根无松动, 牙周健康, X线显示断根长度大于同名牙冠长度, 无其他骨折线, 牙根与牙槽骨无粘连。折断面在龈下1 mm~4 mm, 断根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和牙周治疗, 无根尖周病变。
1.2 方法
1.2.1 根管治疗
对折断牙在正畸治疗前1周均予以完善的根管治疗, 术后根尖片显示完善根充, 根尖无炎性病变。
1.2.2 正畸导萌治疗
采用片段弓技术, 选用患牙两侧各3个邻牙作为支抗牙, 粘接方丝弓托槽, 托槽粘接可稍偏切端, 槽沟尽量在同一高度, 便于主弓丝直接入槽。选用直径0.8 mm的不锈钢丝弯制牵引钩, 去除部分根充材料, 将牵引钩的一端用磷酸锌粘固于根管内, 外端弯成圆形钩, 钩的尖端向舌侧, 以备牵引用。主弓丝用直径0.4 mm的正畸不锈钢圆丝, 以维持支抗及牙的稳定性, 辅弓用0.014的NITI圆丝, 主辅弓入槽后结扎固定, 末端回弯, 利用链状橡皮圈对患牙进行牵引, 牵引力约30 g, 不超过60 g。每2周复诊1次, 直到患牙达到预定位置, 去除牵引力, 结扎丝垂直悬吊结扎, 保持断根的垂直高度, 患牙近远中邻牙间可放置NITI推簧, 保持水平距离。保持6周~8周。
1.2.3 修复治疗
保持6周~8周后, 去除牵引装置, 按桩冠预备原则进行根管预备取桩核, 桩核制作好后, 粘固于根管内, 然后按烤瓷冠要求牙体预备, 常规排龈, 取模, 制作临时冠, 比色, 1周后粘固修复体。
2 结果
28例患者经过1年的跟踪观察, 1例患者因咬硬物牙根劈裂, 桩冠失败;1例因桩长度过短, 桩冠脱落失败。其余26例桩冠在外形、固位力和牙周方面均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 讨论
前牙折断至龈下或牙槽嵴顶下的病例, 由于基牙短小, 固位效果差。临床上为了增加固位体的高度, 基牙预备常达龈下较深的位置, 破坏了生物学宽度, 在生物学宽度破坏之处, 牙周组织会引起明显的炎症, 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特别是修复体边缘位于龈下者, 常引起慢性龈炎和局部牙周组织丧失。因此直接进行烤瓷修复, 常会出现修复体脱落、松动折断, 导致修复失败。本组病例通过正畸矫治技术, 增加了残根、残冠的临床冠高度, 使永久修复体的牙冠位于健康的牙体组织上, 形成环状肩台, 取得了“箍效应”过程中所需要的牙体预备高度, 避免了根内桩引起的根折, 增加了修复体的稳定性, 减少了基牙的继发病变并降低了拔牙率。事实上, 牙体组织仅仅损失到上皮附丽处, 只要牙根很少量的导出即可获得足够组织, 保证颈线的延伸和箍效应作用的发挥[1]。
3.1 适应证
(1) 患牙颈部折断线在龈下1 mm~4 mm。 (2) 折断面为水平或斜向的单发性牙折。 (3) 折断线以下的牙根不短于同名牙的冠长, 即冠根比例不能严重失调, 否则不利于桩冠固位及受力。
3.2 禁忌证
(1) 牙根过短、弯曲、根管钙化闭锁者。 (2) 根尖周有病变的患牙应在彻底治疗后再行牵引。 (3) 深的牙周袋慎用或禁用。 (4) 颈部折断并伴有根折者[2]。
3.3 诊断及治疗设计
(1) 初诊时必须对患牙及其邻牙的牙体, 牙髓、牙周的损伤程度、间隙大小, 牙齿的发育阶段, 做全面检查和正确评估, 设计方案与患者沟通, 并达到共识。 (2) 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3) 正畸牵引:采用片段弓技术沿牙体长轴方向牵引断根并达到龈上大于1.5 mm的位置[3]。
3.4 牵引原则
断根牵引应遵循正畸持续轻力的原则, 从30 g开始, 否则会引起根尖周牙槽骨和牙根的吸收。视需移动距离[4] (即导萌距离=残根根面距牙槽嵴顶的距离+2 mm的生物学宽度+冠边缘在健康牙组织上的位置至少1 mm) 不同, 一般8周~10周能移动3 mm~5 mm。牵引过程中应保持间隙, 待牙根移动至预定位置后, 需硬弓丝保持6周~8周, 待骨改建结束, 牙根基本稳定后, 再行桩冠修复, 以防止牙根回缩。
3.5 牵引注意事项
对于此类患牙,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牵引过程中首先注意牵引力与牙体长轴方向一致, 防止牙根在牵引过程中偏向唇舌侧或向近远中方向移动。其次, 及时调磨牙齿的切端和舌面, 防止牵引过程中出现咬创伤;牵引力量不要过大, 否则会造成牙齿松动和牙根吸收, 牵引后形成的根尖低密度区, 可随时间的延长而自行修复, 但首先要保证完善的根管治疗。在牙齿牙向移动时, 有骨组织在根周牙槽嵴顶的冠方沉积, 同时牙龈纤维也会被拉长, 使牙龈向冠方移动, 为保证美观效果, 可在牵引完成后行牙龈成形术。
3.6 核桩冠修复注意事项
只有在桩核边缘下方≥1.5 mm处的健康根面上建立冠的边缘, 也就是最终修复体的边缘, 才是正确的, 否则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患牙牙根折裂。且桩冠修复应适当减小牙力, 降低咬, 防止咬过紧而致桩冠脱落。
3.7
治疗前的医患沟通很重要, 医生应主动为患者介绍修复前正畸的必要性、目的、方法、疗程, 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 详细解答各种问题, 消除疑虑, 使其更了解治疗的可行性, 从而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本文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恒前牙颈部折断, 牙齿移动迅速、效果肯定。结果证明前牙折断至龈下或牙槽嵴顶下的病例, 正畸牵引是一种简单、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提高了患牙的保存率和利用率, 无不适感、不损伤邻牙, 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跟踪随访时间仅1年, 对牙齿唇舌向、近远中向、牙龈向是否会有位置改变, 根尖部牙周膜、牙槽骨及骨密度等远期疗效的观察, 还有待临床的继续跟踪。
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牵引和桩冠修复对前牙颈部折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8例前牙颈部折断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 粘接根内牵引钩, 利用患牙近远中邻牙进行正畸片段弓技术牵引牙根, 等牙根断端达到理想的修复位置后停止牵引, 保持6周8周, 然后行桩冠修复。结果 28例患者跟踪观察1年, 1例因桩长度过短, 桩冠脱落;1例因咬硬物, 牙根劈裂, 桩冠失败。其余26例桩冠在外形、固位力和牙周方面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结论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恒前牙颈部折断, 方法简单, 不损伤邻牙, 可以提高断根的保存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前牙,颈部折断,正畸,修复
参考文献
[1]Walmsley AD著.陈吉华主译.牙科修复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5:102-104.
[2]刘正.保存牙科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124-125.
[3]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3.
联合修复 篇8
关键词:正畸,修复,前牙,美学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牙齿形态、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其与脸部的协调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而由于前牙所在的特殊位置, 当其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缺失和缺损, 不仅影响了口颌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对患者的面容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通过正畸联合修复方案对75例患者进行治疗, 以恢复患者前牙美学, 同时令其牙齿咬合功能达到正常。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75例前牙缺失、缺损并伴有错颌畸形患者75例, 男29例, 女46例, 年龄21~47岁, 平均 (31.22±2.5)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牙齿不齐, 上下牙齿咬合关系不良, 上下牙弓形态不协调等错颌畸形, 并伴有前牙缺失。以上患者前牙缺失原因包括:先天性缺失、埋伏牙拔除和严重龋齿坏死等。患者的牙周组织未发生病变, 且牙根表现正常。
1.2 方法
1.2.1 准备工作
本次研究中所选7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错颌畸形,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对患者患牙区域牙周组织进行治疗, 以保证患者口腔状态良好。在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后, 取研究模型, 拍摄X线的全景片, 通过对模型的反复测量和X线的全景片的分析, 制订出针对每例患者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最优方案[2]。
1.2.2 正畸
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对应的矫治器对其前牙牙列进行矫正固定[3]。例如前牙牙列缺损并伴有牙齿扭转, 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正技术进行矫治;深覆颌、牙齿错位、斜轴等错颌, 需要使用MBT直丝弓矫正器;对于所需支抗力较小的矫治, 则可使用阶段性唇弓固定矫治器。患者佩带矫治器时间约为4~12个月。
1.2.3 修复
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 进行患齿修复时, 要告知患者选择不同修复材料, 花费存在很大差异。医生和患者要达成一致的修复意见, 为患者修复患牙, 大多选择烤瓷牙, 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在患者前牙牙列获得较好的矫治效果后, 开始进行修复治疗。依据烤瓷牙修复的要求, 常规备牙、Vit三维比色板和印模。烤瓷牙制作完成后, 粘接固定烤瓷牙。
1.3疗效评价
患者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结束后, 恢复前牙美学是否成功, 需要依照4项指标进行评价。 (1) 修复完成后前牙排列整齐、美观, 同时恢复正常覆颌、覆盖; (2) 牙周色泽正常, 牙龈组织健康, 龈边缘密合, 牙髓活力正常; (3) X光牙片显示根尖无吸收, 修复体颈缘密闭性良好, 冠桥无松动脱落。 (4) 基牙未出现松动、移位现象, 外形恢复良好。以上有一项没有达标, 均认为矫治失败。
2 结果
本组75例患者通过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后, 牙列的完整性得到恢复, 而且患者牙颌平面与曲线异常情况得到有效的矫治, 从而实现正常覆颌和覆盖的关系, 使患者颜面美观程度与咀嚼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经随访, 发现患者前牙覆颌与覆盖、磨牙等关系未发生变化, 修复体无异常;基牙未出现松动、移位现象;牙根未出现断裂, 基牙牙龈缘健康。成功率为100%, 且均未出现复发状况。
3 讨论
前牙的缺损、缺失以及牙列不齐, 不仅对牙齿功能产生影响, 更有损其面容美观, 因此对前牙的美学及功能恢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然而在目前口腔修复治疗中, 一定数量的前牙治疗病例仅仅按照常规方法是难以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 满足患者对美观和功能的双重期望。面对这种问题, 需要对患者的口腔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将正畸与修复的治疗方法相联合, 设计出最优化的矫治方案[5]。
在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中, 其前牙先天缺失并伴随散在间隙, 由于中线的偏移或间隙不均、倾斜等原因, 都会造成患牙对缺隙修复的空间过小, 只通过正畸或是修复治疗单一治疗措施,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面对这类特殊病例, 笔者首先采用正畸治疗, 调整中线、集中牙齿间隙, 从而使倾斜牙恢复正常, 使牙根直立。正畸治疗的成功, 则为随后的前牙修复营造出最优的生理条件[6]。该种治疗方案, 使修复体能够获得较长的长期状态, 同时通过牙齿修复, 既可以恢复患者牙齿的正常生理功能, 也可以使颜面部达到理想的美学效果。
前牙不正常的排列, 修复空间严重不足, 使义齿的安装遇到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困难, 以固定矫治术将咬合打开, 再以摇椅弓将下颌的咬合打开, 使下颌的pee氏曲线保持整齐, 上颌通过直丝弓唇倾功能将前牙唇倾度进行恢复, 使覆颌和覆盖的关系得以恢复, 减小义齿的安装困难。对于上颌前突并伴有过深覆盖或覆颌等不良影响, 使患者颜面美观受到影响, 在下颌修复时要以固定矫治治疗方法, 对覆颌状态进行解决, 而上颌要以固定烤瓷治疗方法使覆盖得以解决。从而令烤瓷冠唇具有更好的美观性, 减少倾度, 取得理想治疗效果。与传统单一治疗对比, 正畸修复联合恢复治疗前牙的策略不但令患者对牙齿功能得以恢复, 又可以最大程度上使患者的颜面美学得以恢复。牙齿一旦改向, 就会受不同压力影响, 改向牙齿和正常牙齿做连冠固定的修复, 能控制牙齿承受压力方向。例如:患者前牙由于外伤会造成冠根出现联合折断, 残留的牙体组织小于1 mm高, 基牙短, 很难完成固位, 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传统治疗方案为固定, 会将基牙到龈下深一些位置, 从而生物学宽度遭到破坏[7]。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 人体牙组织生物学一旦受到破坏, 就会出现慢性牙龈炎或牙周组织丧失等症, 所以, 对牙齿修复后, 修复体易发生脱落或松动等问题, 导致修复治疗失败。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以正畸牵引术将残根粘结于托槽上, 提高到牙冠的高度, 再进行桩核的修复, 将烤瓷冠进行修复后, 冠修复体与牙体组织结合在一起, 实现箍效应指标中对牙体预备高与修复体两种稳定的指标, 降低牙周组织继发病的发生几率。
本研究75例患者通过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后前牙形态恢复正常, 修复完成后前牙排列整齐、美观, 同时恢复正常覆颌、覆盖;牙周色泽正常, 牙龈组织健康, 龈边缘密合, 牙髓活力正常;X光牙片显示根尖无吸收, 修复体颈缘密闭性良好, 冠桥无松动脱落;基牙未出现松动、移位现象, 外形恢复良好[8,9]。治疗后1~2年进行随访发现, 患者修复体保持稳固的状态, 而且基牙没有发生松动, 患者牙周组织十分, 且前牙覆颌与覆盖保持良好的关系。综合上述病例分析, 以正畸联合修复的治疗方法效果理想, 在恢复患者前牙美学基础上, 也恢复了患者的口腔功能, 治疗方案比较稳定, 而且临床易于操作, 矫治效果显著, 未出现复发, 可以作为一种恢复患者前牙美学的理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Paula D F Jr, SilvaéT, Campos A C, et al.Effect of anterior teeth display during smiling on the self-perceived impacts of malocclusion in adolescents[J].Angle Orthod, 2011, 81 (3) :540-545.
[2]Guo J, Gong H, Tian W, et al.Alteration of gingival exposure and its aesthetic effect[J].J Craniofac Surg, 2011, 22 (3) :909-913.
[3]Fonseca L M, Araújo T M, Santos A R, et al.Impact of metal and ceramic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on judgments of beauty and other face-related attribut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4, 145 (2) :203-206.
[4]Niu W, Guo J.The periodontal factor in esthetic smile design--altering gingival display[J].ACS Synth Biol, 2014, 6 (9) :45-49.
[5]Al-Jabrah O, Al-Shammout R, El-Naji W, 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gingival display during smiling using two intraoral dental biometric measurements[J].J Prosthodont, 2010, 19 (4) :286-293.
[6]Ravon N A, Handelsman M, Levine D.Multidisciplinary care:periodontal aspects to treatment planning the anterior esthetic zone[J].J Calif Dent Assoc, 2008, 36 (8) :575-584.
[7]Allen E P.Use of mucogingival surgical procedures to enhance esthetics[J].Dent Clin North Am, 1988, 32 (2) :307-309.
[8]Sackstein M.Display of mandibular and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during smiling and speech:age and sex correlations[J].Int J Prosthodont, 2008, 21 (2) :149-151.
联合修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牙周病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34例, 其中男56例, 女78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32.3±2.2) 岁。观察组134例, 其中男61例, 女73例;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 (31.3±2.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病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刷牙、漱口、洁治术等基础治疗。
1.2.2 观察组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 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根据治疗需要对余留牙齿进行合理的调磨, 固定时根据患牙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然后进行修复体试戴、调整、粘结, 进行调牙合, 建立合适的咬合关系, 减小牙合力, 达到恢复咀嚼能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完全好转, 可以进行正常的咀嚼功能;有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明显好转, 可以进行一般的咀嚼功能;无效:患者牙龈红肿触痛, 牙齿松动, 牙周袋形成等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咀嚼无力。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牙周病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牙周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类型[4], 牙龈炎的病变仅局限于牙龈组织,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引起的, 牙周炎的特点是牙周袋的形成和牙槽部的吸收。牙周病主要是由吸烟、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有报道称[5], 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病变部位产生刺激, 使牙菌斑和牙石的数量增多, 进而出现牙周病。研究表明[6], 心理压力大的人牙周病发生率是压力小的人2倍。因此,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是预防牙周病的关键。
固定修复是修牙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7], 首先通过基础治疗后, 然后进行固定修复, 可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具有对抗侧向移位的能力, 外表美观, 患者感觉舒服, 受到众多牙科患者的欢迎。从研究发现, 给予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5%, 给予基础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9%,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相似[8]。综上所述, 基础治疗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周病治疗效果满意,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咀嚼功能, 外观无异样,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ilip Keulemans.The influence of framework design on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laboratory-made inlay-retained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fixed dental prostheses[J].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09 (7) :844-849.
[2]吴国麟.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 :62-64.
[3]Ma PS, Brudvik JS.Managing the maxil ary partial y edentulous patient with extensive anterior tooth loss and advanced periodontal disease using a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J].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08 (4) :259-263.
[4]林捷.固定式恒久牙周夹板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3 (1) :105-106.
[5]呼迎春.牙周病基础治疗研究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3 (11) :89-90.
[6]杨艳辉.活动和固定义齿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2 (1) :128-129.
[7]向兰峰.浅析联冠或固定桥法修复前牙松动移位缺失[J].医学信息, 2013, 1 (11) :223-224.
联合修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和过小牙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6岁~30岁, 平均年龄 (25.1±1.3) 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17岁~32岁, 平均年龄 (26.3±1.5) 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 具体治疗过程如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患病牙齿进行正畸修复, 为随后的牙齿种植创造条件。一段时间之后借助树脂对患病牙齿进行临时修复, 最后再为患者移植种植体, 并为患者佩戴相应的牙套。对照组患者采用分开修复的方式, 其主要的治疗过程为先对患者进行义齿植入, 然后对其进行矫正治疗[2]。此外,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修复及矫正的时间, 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种植体无任何松动, 检查种植体无透明区;有效:患者的种植体基本无松动, 检查种植体无透明区;无效:患者的种植体有松动, 患者存在不适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牙齿的美观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年轻人, 对于牙齿问题高度重视[3]。在临床上, 牙列缺损和过小牙是常见的牙齿疾病, 发病率较高,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牙列缺损及过小牙问题的存在, 不仅对患者牙齿的美观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并且影响到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咀嚼困难, 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 牙列缺损以及过小牙问题不容小觑, 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及时治疗, 以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治疗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疾病中, 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 还确保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 牙列缺损主要的致病原因与患者的牙周损伤以及肿瘤有关, 而过小牙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无论是牙列缺损或是过小牙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治疗, 使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健康[4]。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 而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分开修复, 从结果上看,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这可以说明, 在针对于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的临床治疗中, 采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是非常科学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
牙列缺损和过小牙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主要优势包括: (1) 能够显著提高种植体的咬功能。在进行正畸修复治疗的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是种植体的咬功能, 如果种植体咬功能较低, 治疗效果会不佳, 对患者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 其种植体的咬功能较高, 这也是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5]。 (2)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其种植体种植后的适应能力大概在90%左右, 可见, 正畸修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种植体的适应能力, 确保种植成功。与其他治疗技术相比, 其种植体的适应能力大约高出20%左右, 从而实现了对患者的科学治疗和有效治疗。 (3) 在进行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的治疗中, 采用正畸修复治疗的方式能够对义齿的集中或者是分散进行修复治疗, 进而增加了种植的空间, 提高了患者牙齿的美观性, 实现了良好的种植效果。可见, 在针对于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的临床治疗中, 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优势明显, 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 在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质量, 还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在治疗前, 需要对患者牙列缺损及过小牙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结合患者的意愿制定科学的治疗计划, 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确保治疗效果[6]。 (2) 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一般应要求患者每1个月左右到医院复诊1次, 确保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3) 在对患者佩戴牙套的过程中, 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意愿选择相应的牙套, 并且要科学地调整牙套的角度,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确保治疗质量。
总之, 在针对牙列缺损和过小牙的治疗中, 采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达到治疗预期, 且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丽蓉.牙列缺损和过小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4 (2) :122-123.
[2]刘露黎.牙列缺损和过小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11 (10) :132-133.
[3]王彪, 陈新中, 李泽华, 等.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246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4 (4) :332-333.
[4]邱华夏.Dyract复合体临床修复过小牙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11 (6) :332-333.
[5]杨欲晓, 王涛.牙列缺损伴错畸形的正畸修复联合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5 (4) :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