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期小细胞癌(精选六篇)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 年龄25~70 (平均47.3) 岁。全部患者均经细胞学或者病理组织学确诊, 且从未接受过放疗或者化疗, 预计生存期>3个月, 无其他恶性肿瘤史。将3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12, 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观察组给予口服拓扑替康胶囊1.4mg/m2, 1次/d, d1-5, 对照组使用静脉滴注依托泊甙100mg/m2, 1次/d, d1-5。在治疗之前给予患者预防性的抗呕吐治疗。
1.2.2 疗效评定
患者在至少治疗3个周期之后对疗效继续拧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WHO相关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 对照组有1例患者未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 (12/13) ,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7% (8/12) , 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13.7个月, 对照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4.0个月, 两组患者在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粒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等为主, 观察组粒细胞下降、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10.2%、6.5%、3.5%, 和对照组43.1%、16.9%、11.2%相比明显较低, P<0.05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脱发发生率为27.4%和54.8%, P<0.05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其余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拓扑替康是水溶性半合成的抗肿瘤用药, 口服拓扑替康胶囊是新剂型, 能够将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 在酸性条件之下较为稳定, 和静脉用拓扑替康相比, 在各系统中的暴露程度较低。
近年研究说明, 使用静脉注射拓扑替康对广泛期小细胞癌进行治疗, 其治疗有效率约为60%, 患者平均生存期在8个月作用。另有研究说明口服拓扑替康对比静脉注射依托泊甙对广泛期小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分别为64%和69%, 两组生存期、毒性等方面均近似。在2008年, 美国FDA正式批准使用口服拓扑替康加用顺铂对广泛期小细胞癌进行治疗。
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一线小细胞癌的治疗效果相近, 两组患者血液学毒性也较为相近, 观察组患者粒细胞下降、白细胞下降以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脱发的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也明显较低, 表明观察组口服拓扑替康加用顺铂治疗方案有着较少的副作用和较好的耐受性, 与以往报道结果相近。腹泻是拓扑替康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应用拓扑替康治疗的患者腹泻发生率约为20%, 其反应较为温和。本研究中观察组腹泻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较高, 然而反应较为温和, 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当前口服拓扑替康导致腹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和患者肠道腺体的局部作用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 口服拓扑替康加用顺铂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肯定, 患者耐受性较好, 造成副作用较少, 值得在广泛期小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分别为12、13例, 观察组给予口服拓扑替康胶囊1.4mg/m2, 1次/d, d1-5, 对照组使用静脉滴注依托泊甙100mg/m2, 1次/d, d1-5。患者在至少治疗3个周期之后对疗效继续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WHO相关标准进行。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 (12/13) ,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7% (8/12) , 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13.7个月, 对照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4.0个月, 两组患者在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粒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拓扑替康加用顺铂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肯定, 患者耐受性较好, 造成副作用较少, 值得在广泛期小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拓扑替康胶囊,广泛期小细胞癌,口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建华, 周均田, 周文伟, 等.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9, 21 (1) :35-36.
[2]黎莉, 刘亚民, 于学军, 等.拓扑替康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2010, 17 (10) :761-763.
[3]张力, 夏忠军, 管忠震, 等.拓扑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Ⅱ期临床研究[J].癌症, 2010, 14 (4) :419-422.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2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细胞治疗,预后,生存率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1],具有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治疗手段较局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 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有效的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 现就对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生物治疗科(以下简称“我科”)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 年8 月~2015 年1 月我科收治的22 例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60 分,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 个月。其中1 例失访,失访率为5%,余21 例均有至少一次的随访记录。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男17 例(81%),女4 例(19%),年龄36~78 岁,中位年龄是62 岁。 7 例患者仅治疗1 次,余14 例治疗均≥2次。15 例(71%)患者有吸烟史。 脑转移患者6 例(29%)。肿瘤位于左肺者12 例(57%),右肺者9 例(43%)。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程序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且全部患者都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分期标准
临床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标准(1973 年),局限期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及区域淋巴结,淋巴结包括双侧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区域。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喉返神经受累均为局限期。 超出局限期范围即为广泛期。 本组患者均为广泛期。
1.3 方法
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为化疗+放疗+细胞治疗,共16 例(76%)患者行综合治疗,余5 例患者因身体状况或经济原因仅行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或细胞治疗联合放疗,细胞治疗为树突状细胞疫苗(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方案。 化疗患者多采用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多数患者为4~6 周期。 18 例放疗患者中6 例行全脑根治性放疗及胸部放疗,余12 例仅行胸部放疗,其中2 例行头颅预防性照射。 在放化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放疗剂量。
细胞培养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PBMC,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 h,吸取悬浮细胞,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液及培养瓶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CD3 单抗(50 ng/m L)培养,定期给予补液及分瓶处理,根据细胞扩增情况,分3 次收集CIK细胞并回输,附有贴壁细胞的空瓶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第2、4 天时半量换液,第5 天加入小细胞肺癌抗原(NCI-H446), 第6 天加入rh TNF-α(500 U/m L),第7 天收获DC细胞,制成悬液,于皮下注射回输至患者体内。 回输前进行研究细胞的质量检测及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分析[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以采集PBMC当日计为第0 天,DC于第7、14、21、28 天行6 点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均为淋巴结引流区域,期间将扩增至一定数量及状态良好的CIK细胞分3 次静脉回输。此为1 个周期细胞免疫治疗,每周期间隔3 个月[4]。 细胞治疗前后均行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治疗后数值上升即为升,数值下降即为降,以首次和末次检查数值为准。 乳酸脱氢酶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乳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NSE检测采用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NSE检测试剂盒,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1.4 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WHO肿瘤评价标准为: 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而免疫治疗中,一些判定为PD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引起,且细胞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精神、睡眠及食欲上的好转,因此,患者的个人感觉亦是评判标准之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行非参数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疗效随访截止于2015 年5 月1 日, 有12 例(57%)患者死亡,其中8 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 例随访不足1 年。 治疗后患者中0 例CR,1 例PR,3 例SD,17 例PD。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7 个月,其中1、2 年生存率分别为85%、19%。 见图1~3。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21 例广泛期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示治疗方式(P=0.000)及细胞治疗次数(P=0.001)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而年龄、性别、吸烟、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把治疗方式及细胞治疗次数纳入Cox比例模型中,显示治疗方式(P=0.053)及细胞治疗的次数(P=0.08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96、0.251。 见表2。
3 讨论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而其预后很差,约60%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5],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虽然SCLC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且化疗方案较为单一,近年来,Meta分析示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非顺铂组[6],目前,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成为SCLC的常用治疗方案,且4 个周期和6 个周期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不明显,而延长化疗周期对患者生存率无作用。 多数研究支持早期同步放化疗,早期放疗将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效应,2010 年NCCN关于SCLC胸部放疗剂量推荐为1.5 Gy/f*bid,总量45 Gy或1.8~2.0 Gy/f*qd,总量60~70 Gy。
肿瘤的免疫逃逸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SCLC患者体内存在功能缺陷的多种免疫细胞[7],而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疗法等。 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向肿瘤患者体内回输带有特定抗原的免疫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8]。 DC与CIK的结合可更好地提高CIK细胞数量,经过DC的刺激,CIK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能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质颗粒,直接杀伤靶细胞,且能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杀死肿瘤[9,10]。 理论上负载肿瘤抗原的DC及CIK有机结合能产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双重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在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疗效[11]。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此治疗。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C+CIK疗法,3 个月为1 个周期,配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7 个月,蔡述华等[5]在研究66 例广泛期SCLC时发现,仅使用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 个月。 马楠等[12]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 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 个月和16 个月,提示细胞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13]。 郑晨宏等[14]利用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纯化疗,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组患者通过Cox分析发现,细胞治疗次数及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免疫治疗需一定的时间建立免疫应答,进而有可能与出现长期的临床效应有关[15],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患者自身免疫力逐渐提升,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组中部分患者(约30%)在第1 周期细胞治疗时即出现精神、 体力或食欲上的好转,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比例有所上升。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其科研机构在研究癌症治疗性疫苗时发现,DC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能够反映生物活性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与免疫治疗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16],且免疫治疗通常需治疗数月后才能见肿瘤的明显回缩,甚至有时由于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汇聚于肿瘤部位而导致肿瘤体积增大[17],因此不应单从肿瘤大小变化来判定肿瘤治疗的效果,目前仍需进一步探寻其评价标准。
在SCLC中,NSE多升高, 且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患者中,有11 例(52%)患者行细胞治疗后出现NSE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中, 无论是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其升高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18],Meta分析示乳酸脱氢酶对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组21 例患者中,10 例(48%)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上升,但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 均考虑可能与患者数量偏少、年龄大、体质较弱有关,亦可能与SCLC进展太快有关。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广泛期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7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0.0±5.2) 岁, 平均KPS评分 (73±6) 分。纳入标准: (1) 根据2011卫生部肺癌诊疗规范, 患者为影像学、病理组织学证明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2) KPS评分≥70分; (3) 无放疗禁忌; (4) 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的病灶, 直径≥1 cm; (5) 治疗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签署治疗同意书; (6) 化疗3周期后远处转移灶完全缓解, 原发病灶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将依从性差, 不符合的患者剔除。实验涉及科室比较多, 需多科室协作完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 每组4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同步放化疗, B组给予单纯化疗。A组治疗方案:放化疗同步进行, 放射剂量为50 Gy/25f, 常规分割计量为2 Gy/次。化疗方案采取EP或EC方案。B组治疗方案:单纯化疗, 化疗方案采取EP或EC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 采用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进行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同时观察治疗3 d内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不良反应, 包括血液毒性、恶心呕吐、腹泻、疲劳等不良反应。在治疗2年时,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符合正态及方差齐性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 两组患者生存期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3个月后近期疗效比较
经治疗3个月后,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63%明显高于B组的61.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3 d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3 d内, A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液毒性和疲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2.3 两组治疗2年时生存期的比较
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期来看, A组患者的生存期存活人数均明显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3, P=0.00) , 见表4。
例
3 讨论
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疗效、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胸部放化疗治疗相比于单纯化疗, 能改善治疗效果, 减少毒性反应,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 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能从治疗中得到更多的疗效。
本研究中起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生存时间与接受单纯化疗治疗的患者相比, 同步放化疗具有优势, 能够减少化疗副作用。SCLC是对化疗极为敏感的一种肿瘤, 本研究中3个月时同步放化疗有效 (PR+CR) 的患者为40例, 占81.63%;单纯化疗有效 (PR+CR) 的患者为30例, 占61.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化疗治疗SCLC, 化疗有效率高, 但复发率也高。初始化疗效果好并不意味着生存时间的延长。联合胸部放疗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SCLC细胞生长活跃, 而骨髓造血细胞亦生长活跃。广泛期的患者已有远处转移, 此时对胸部原发病灶及纵隔的放疗能控制局部肿瘤的发展, 控制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 减少化疗的使用剂量。本组98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9例 (50%) 接受了胸部放疗, 分析疗效见显著差异, 亦提示上述观点。
血生化在广泛期SCLC中是一个重要的预后相关因子, 与疗效、生存期密切相关[2]。LDH升高是广泛期SCLC预后不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疲劳均能在血生化中体现。对于血液毒性强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注意观察治疗后血液生化水平变化, 对后续治疗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远处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较大, 广泛期SCLC的预后通常与所在转移部位有关。肝脏双重血供, SCLC一旦出现肝转移, 预后就会较差。胸部放疗能减少肝脏转移和脑转移, 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一项单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胸部放疗能提高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局控率[4]。Ou等[5]学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 3428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接受胸部放疗 (1204例) 与未放疗相比, 中位生存时间以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8个月vs 4个月, 27.8%vs16.2%, 9.3%vs3.8%, P<0.0001, 2年生存率提高了5.5%, 同时多因素分析显示, 放疗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 HR为0.721 (95%CI为0.670-0.776) , P<0.001。在2010年ASCO上, 研究人员的Ⅱ期临床试验提示广泛期SCLC化疗后缓解的患者加用胸部放疗40 Gy/15f和PCI25 Gy/10f, 与历史数据对照, 可降低胸内复发率, 并且安全性良好。目前正在进行的RTOG0835和CREST等临床试验将进一步研究胸部放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6]。另外国内中国医学科学院朱慧等[7]回顾性分析154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放疗采用常规分割1.8~2.0 Gy/次, 1次/d, 总剂量为40~60 Gy。化疗采用EP方案 (顺铂+依托泊甙) 、CE方案 (卡铂+依托泊甙) 或者CAO方案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 , 中位生存来看, 放化疗组为17.2个月、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6.0%和10.1%, 化疗组为9.3个月、16.9%和4.6%, 两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来看, 放化疗组为10个月、2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17.4%和10.5%, 化疗组为6.2个月、9.8%和4.9%.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放化疗组胸内复发率为29.6% (21/89) , 化疗组胸内复发率为64.1% (42/65) , 差异有显著性 (P=0.000) 。证实胸部放疗能降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局部失败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
胸部放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来看, 经治疗3个月后,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63%明显高于B组的61.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 d内, A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步放化疗患者生存质量较高。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期来看, A组患者的生存期存活人数均明显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3, P=0.00) 。已经说明了胸部放疗对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胸部放疗治疗广泛期SCLC, 从与单纯化疗比较来看, 在疗效、生存质量、2年存活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强调规范治疗外, 还要提倡胸部放疗的治疗, 只要患者一般状况可耐受, 给予合适的同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摘要:目的:评价胸部放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9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 每组49例。A组给予同步放化疗, B组给予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以及2年时存活率。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63%明显高于B组的61.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 d内, A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液毒性和疲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生存期来看, A组患者的生存期存活人数均明显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13, P=0.00) 。结论:胸部放疗在伴有远处转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具有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2年存活率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胸部放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参考文献
[1]Chermiti Ben Abdallah F, Ben Ali G, Sadok Boudaya M, et al.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advanced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Rev Mal Respir, 2014, 31 (3) :214-220.
[2]Garg S, Gielda B T, Turian J V, et al.Patterns of regional failure in stageⅢ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 and resection[J].Pract Radiat Oncol, 2013, 3 (4) :287-293.
[3]Han J Y, Lee Y S, Shin E S, et al.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urvival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irinotecan plus cisplatin chemotherapy[J].Pharmacogenomics J, 2014, 14 (1) :20-27.
[4]Liew M S, Sia J, Starmans M H, et al.Comparison of toxicity and outcomes of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with carboplatin/paclitaxel or cisplatin/etoposide in stageⅢ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Med, 2013, 2 (6) :916-924.
[5]Ou S H, Ziogas A, Zell J A.Primary signet-ring carcinoma (SRC) of the lung: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 study of 262 cases with comparison to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J].J Thorac Oncol, 2010, 5 (4) :420-427.
[6]Jeremic B, Machtay M.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2004, 18 (1) :91-100.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收集从2011年7月~2013年1月全部来自吉林省肿瘤医院的患者, 44例患者全部为初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均经组织学和 (或) 细胞学确诊且有可测量或可评估的肿瘤病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ECOG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分别采用EP方案化疗, 其中依托泊苷:100mg/m2, 静滴;顺铂:75mg/m2, 静滴, d1, 每3w重复。治疗组同时配合参一胶囊20mg, 2次/d, 口服, 每3w重复。化疗前常规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止吐治疗。治疗4w期后评价疗效及其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 疗效评定
根据RESIST1.1疗效评价标准对肿瘤客观缓解率进行评价,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以CR+PR计算有效率 (RR) 。
1.3.2 毒副反应
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制定的毒性评价标准 (CTCAE) (第3版) 进行评价。
1.3.3 生活质量评定
采用FACT ̄L (4.0) 中文版, 由FACT ̄G (癌症病人生存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 的27个条目和肺癌附加模块的9个条目构成, 其中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肺癌附加关注等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CR 12例, PR 5例, RR 77.3%, 对照组CR 10例, PR 3例, RR 59.1%,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毒副反应
EP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 以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最为显著;在非血液学毒性中, 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及乏力发生率较高, 其他毒性反应轻微。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III~IV度抑制率为27% (6/22) ;粒细胞III-IV度抑制率为27% (6/22) ;血小板III~IV度抑制率为18% (4/22) 。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III~IV度抑制率为54% (12/22) ;粒细胞III~IV度抑制率为45% (10/22) ;血小板III~IV度抑制率为45% (10/22)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两组情况相似,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2.3 生活质量评定
两组治疗前后FACT ̄L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除生理状况外均有明显增加,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各领域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 (P<0.05) , 对照组治疗后功能状况、肺癌附加关注及总分较治疗前下降 (P<0.05) , 而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及情感状况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见表3。
3 讨论
EP方案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首选化疗方案, 据文献报道[2]EP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客观缓解率为70%~85%, 中位总生存时间8~13个月, 2年生存率5%。虽然新的化疗药物不断出现, 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改善并不明显。1981至2008年所有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 生存时间每年只提高了0.63d[3]。
注:*两组III~IV度抑制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人参是我国名贵的传统中草药, 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补五脏, 除邪气, 轻身延年”之功效。人参的主要有效成份是人参总皂甙, 文献报告和试验研究证明经过提取出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优于人参[4]。参一胶囊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Rg3, 其化学名称为20 (R)  ̄达玛烷烯二醇 ̄3 ̄O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2)  ̄β ̄D ̄葡萄吡喃糖, 是一种四环三萜皂苷, 分子式为C42H72O13, 分子量为784.3, 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北川勋在1980年制备和确定其分子式。有研究报道人参皂苷由于它以细胞膜受体、离子通道、核受体为作用靶点, 故其药理作用相当广泛[5]。现代药理表明人参皂甙Rg3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6~8]、抑制肿瘤细胞增殖[9,10]、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11,12]、抑制肿瘤血管生成[13,14]、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15~17]、影响肿瘤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表达[18]、增强肿瘤放、化疗患者免疫功能[19,20], 并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保护作用等[21]功效。
因此,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达77.3%, 且毒副反应明显减轻, 尤其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并能改善患者因化疗引起的乏力症状;也进一步证实参一胶囊 (人参皂甙Rg3) 与化疗联合有增效减毒作用, 且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将44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EP方案化疗, 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参一胶囊口服。EP方案化疗联合参一胶囊能够提高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并且可以降低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初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32例, 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PS评分0~3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 有明确的可测量病灶。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2例;年龄50~72岁, 中位年龄66岁。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EL (依托泊苷+洛铂) 组18例和EP (依托泊苷+顺铂) 组14例。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P>0.05, 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EL组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 (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583) 75 mg/m2静滴, 1~4 d;洛铂 (厂家: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08) 30 mg/m2静滴, 1 d;21 d为1周期。EP组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75 mg/m2静滴, 1~4 d;顺铂 (厂家: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812) 20 mg/m2静滴, 1~3 d;21 d为1周期。每周期治疗前检查心电图、每周检查血常规、肝肾功。符合化疗条件者开始化疗。每两周期行胸部、腹部及头颅CT检查。化疗前常规使用5-HT受体拮抗剂止吐、PPI抑酸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按照RECIST 1.1评价标准[9], 分为完全缓解 (CR:全部病灶消失, 至少维持4周) 、部分缓解 (PR:病灶最大径总和缩小30%以上, 至少维持4周) 、稳定 (SD:介于PR和PD之间) 和进展 (PD:病灶最大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发病灶) , 以CR+PR计算有效率 (response rate, RR) 。至少化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毒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CTC 3.0标准分为0~Ⅳ度[10]。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 为患者开始治疗至进展、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全组患者随访至2015年8月, 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 (3~18个月)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t检验,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生存分析比较用Log 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比较
EL组患者平均完成化疗 (5.33±2.00) 周期, EP组患者平均完成化疗 (5.14±1.88) 周期, 两组完成化疗周期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1) 。
2.2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疗效均可评价, 两组均无CR患者, 且所有患者均观察至疾病进展, EL组RR为77.78%, EP组RR为78.57%, 两组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生存分析
随访至截止时间, 两组中位PFS均为8个月, EL组95%CI:6.040~9.960, EP组95%CI:6.343~9.6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 Rankχ2=0.914, P=0.339) 。
2.4 两组患者副作用比较
所有患者均观察副作用, 且均出现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表现为贫血及白细胞减少, 未观察到血小板减少。EL组和EP组Ⅰ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2.22%vs.0.00%, Ⅱ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6.67%vs.100.0% (P>0.05) , 两组均未见Ⅲ、Ⅳ度恶心、呕吐。EL组和EP组Ⅰ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0.00%vs.14.29%, Ⅱ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4.44%vs.42.86%, Ⅲ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0.00%vs.14.29% (P>0.05) , 2例Ⅲ度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EP组, 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纠正, 两组均未见Ⅳ度白细胞减少。EL组和EP组Ⅰ度贫血发生率为0.00%vs.14.29%, Ⅱ度贫血发生率为44.44%vs.28.57%, Ⅲ度贫血发生率为0.00%vs.14.29% (P>0.05) , 2例Ⅲ度贫血均发生在EP组, 经输血治疗后纠正, 两组均未见Ⅳ度贫血。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40岁以后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发病率及死亡率在75岁达到高峰[11]。老年肺癌患者往往具有基础疾病多、化疗耐受性差等特点, 近年来以EGFR-TKI类药物为代表的靶向治疗使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随着精准医疗的兴起, 这一改变仍在不断深化。然而对于小细胞肺癌, 虽然已进行了很多相关的临床试验, 但目前尚未发现有明确临床获益的靶向药物[12]。因此化疗仍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顺铂、卡铂联合依托泊苷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方案, 但顺铂消化道反应重, 卡铂骨髓抑制重[13]。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的为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如果治疗的副作用过重,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难以从治疗中获益。王彩英等[14]于2009年最早报道洛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26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 中位年龄61岁, 有效率92%, 副作用仅为骨髓抑制, Ⅲ度白细胞减少11.5%, 无Ⅳ度白细胞减少, Ⅲ~Ⅳ度血小板减少7.7%, 均为可逆性骨髓抑制给予治疗后很快恢复, 未见治疗相关致死性毒性。证明了洛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用于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后有多项标准剂量顺铂、洛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结果均证实二者疗效相当, 但顺铂的消化道反应较重, 洛铂的血小板减少明显[15,16,17,18,19]。
小细胞肺癌对顺铂初治敏感, 但老年患者耐受性差, 本研究将顺铂剂量降低20%, 探讨了小剂量顺铂与标准剂量洛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显示, EL组与EP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中位PFS均为8月 (P>0.05) 。两组副作用均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组与EP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8.89%vs.100.00%, P>0.05) , 均为Ⅰ~Ⅱ度;EL组与EP组白细胞减少 (44.44%vs.71.43%, P>0.05) 及贫血 (44.44%vs.57.14%, P>0.05) 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大多为表现为Ⅰ~Ⅱ度, 2例患者出现Ⅲ度白细胞减少及贫血均发生在EP组, 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输血治疗后均纠正;两组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小剂量顺铂与标准剂量洛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似。二者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相当, 两组均未出现Ⅲ~Ⅳ度消化道反应, 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有所不同。李旭等[19]于2016年发表的一篇纳入4例顺铂或洛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 EL方案与EP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总有效率大致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EL方案在Ⅲ-Ⅳ度消化道反应比EP方案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L方案与EP方案在Ⅲ-Ⅳ度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大致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20,21]。本研究显示EP组不论在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均未明显高于EL组, 分析原因, 上述临床研究顺铂剂量为75~100 mg/m2, q 21 d, 而本研究减量20%为20 mg/m2 d 1~3, q 21 d, 即60 mg/m2, q 21 d, 从而降低了顺铂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两组均未出现血小板减少。除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存在选择偏倚有关外, 可能与依托泊苷的用法有关, 该4项临床研究的中3篇依托泊苷用法为100 mg/m2静滴, d 1~3, q 21 d, 本研究用法为75 mg/m2静滴, d 1~4, q 21 d, 单次剂量较小,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依托泊苷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综上所述, 小剂量顺铂与洛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相当, 降低顺铂的剂量强度在降低消化道反应的同时并未降低疗效, 两者均可作为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顺铂疗效确切, 抗瘤谱广, 费用低廉, 但常规剂量老年患者耐受性差, 继续开发替代药物的同时, 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剂量。
摘要:目的 评价小剂量顺铂与标准剂量洛铂联合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治的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32例, 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 EL (依托泊苷+洛铂) 组18例, EP (依托泊苷+顺铂) 组14例, 治疗21 d为1周期, 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EL组与EP组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 均为8月 (P>0.05) ;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 (88.89%vs.100.00%) , 白细胞减少 (44.44%vs.71.43%) 及贫血发生率 (44.44%vs.57.14%) 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 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小剂量顺铂与标准剂量洛铂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相当, 降低顺铂的剂量强度在降低消化道反应的同时并未降低疗效, 两者均可作为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
广泛期小细胞癌 篇6
关键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序贯放化疗,生存时间,胸内复发
肺癌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时候可以采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放化疗) 方式[1]。本研究中, 笔者从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 探讨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及胸内复发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 其中,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9~81岁, 平均年龄 (59.12±2.3)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 确诊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0例, 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学相关部门同意, 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相关情况,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 利用64排螺旋CT (飞利浦公司, K MX-8000) 对患者进行连续扫描, 层厚为5mm。扫描范围从患者的环状软骨至肾上腺处。扫描结束后, 将图像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上, 由2名医师进行靶区及重要器官勾画。然后制定具体的放疗计划, 确定实际放疗剂量。严格控各重要组织以及器官的具体受照剂量, 包括脊髓和食管等。利用直线加速器 (医科达, PRECISE) 进行6 MV X线照射。以66~70 Gy剂量对肿瘤进行照射, 每次2.0~2.5 Gy, 每周照射6次。化疗采用EP方案[4], 顺铂 (DDP) (国药准字:H20040813, 生产厂家: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H37021358) 75mg/m2静脉滴注, d1。分3d给药, Q21d。足叶乙甙 (VP-16) (国药准字:H32025583, 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356701) 100~120mg/m2静脉滴注, d1~d3。治疗过程中按照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具体使用剂量。对照组:先进行4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 治疗结束2~4周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先进行2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 治疗结束2~4周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 然后再予以2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5]。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 并使用SPSS公司推出的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所得计数资料均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均进行t检验。并检测P值,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两组生存时间分析
经统计和比较, 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3 两组胸内复发情况分析
经统计和比较, 两组的胸内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2.4 两组治疗毒性反应情况分析
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毒性反应为血液学毒性, 经比较, 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时候, 大多采用化疗的方式以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6,7]。
化疗是利用各种化学药物来对患者进行全身性的治疗, 不同的化疗方式会对患者的近期生存情况造成不同的影响[8]。全身化疗可以有效地对患者的全身病灶予以控制, 并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发现, 利用全身化疗的方式较易出现较高的胸内复发率[9,10]。例如, 在治疗脑转移患者的时候, 有可能无法达到较高的脑转移病灶内的药物浓度, 因此导致治疗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1]。因此, 临床治疗可以联合使用放疗的方式, 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来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12,13]。化疗大多采用一线EP方案, 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但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等[14]。其中主要的为血液学毒性, 包括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等[15]。化疗后肿瘤降期, 先予以4个周期的化疗治疗之后, 再予以放疗, 此时肿瘤的负荷小, 细胞乏氧比率低, 照射范围明显缩小。因此可以达到更好的放疗效果, 治疗毒性反应更轻微。对于经过临床评估, 年轻、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 可予以6个周期的化疗。如果经过一线化疗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性效果, 可采用二线化疗方式进行治疗, 然后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之后予以再次放疗治疗。如果经过一线化疗患者病情较为稳定, 则可以进行放疗治疗, 并采取先进行2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 治疗结束2~4周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 然后再予以2个周期的EP方案治疗的序贯方案。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 在勾画具体放疗靶区范围的时候, 要按照化疗后胸部的肿瘤残留情况进行勾画。本研究中, 对4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即分别采用不同的序贯放化疗方案来进行治疗。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及胸内复发率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即提示, 采用两种序贯放化疗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及胸内复发率的影响差异不大。分析原因, 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容量偏小以及观察时间较短有关。因此, 对于两种方案在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及胸内复发率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延长观察时间, 扩大样本容量, 予以进一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