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关键词: 目的论 目的 翻译 旅游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精选十篇)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1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旅游翻译,翻译策略

0 引言

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在蓬勃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预计, 到2010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将达到近10亿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5000年的发展使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慕名而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2008奥运会的召开, 中国旅游又会迎来崭新的时期,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 中国将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吸引旅游者。旅游翻译的好坏, 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所以, 注重旅游资料的翻译, 对于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1 翻译目的论

1.1 翻译目的论定义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一种崭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具体说来, 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 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 , 忠实原则 (Fidality rule) 。其中核心原则为目的原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简而言之, 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1】这个目的可以理解为:译者的目的, 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由于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 就必需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 交际场合, 听话人的背景知识, 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 这是种三元关系, 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推断原作意图和意义, 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 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 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2】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 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由此可见,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目的论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 提出了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 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的交流, 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1.2 旅游翻译的目的

旅游翻译是指“为旅游活动, 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是一种跨语言, 跨社会, 跨时空, 跨文化, 跨心理的交际活动。”【3】旅游资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 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 引起人们对参观旅游的兴趣。旅游资料英译本的主要读者是外国游客, 所以其目的主要有: (1) 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 发展我国旅游业, 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 宣传中国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 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外国游客, 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现在再来分析旅游文本的特点。旅游文本资料种类繁多, 比较常见的有景点介绍, 宣传广告, 告示标牌, 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 其中, 最具宣传特色最常用的是景点介绍。景点介绍包括以书面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景点介绍和通过导游当面讲解以口头翻译为主要形式的导游词。不同的旅游文本作用也不尽相同, 比如说, 旅游景点介绍目的在于提供关于景点的信息, 引发游客参观旅游的兴趣, 而导游词则更注重传播中国文化, 尽可能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通过翻译传递给外国旅游者。

2 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旅游资料是一种应用型文本, 本身有较强的目的性, 功能性。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是要确保原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功能对等。由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料的功能和目的都不同, 我们则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使译文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有效实现旅游资料的呼唤功能, 使译文为游客喜闻乐见, 我们往往采用变译手法, 变译是一种宏观方法, 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殊读者的特殊要求, 采取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3】其中主要包括:增补 (amplification) , 减译 (omission) , , 重复 (repitition) , 改写 (rewitting) 等等。

2.1 增补

增补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某些字, 词, 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 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 地名, 朝代, 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如:秦始皇陵是秦朝第一个皇帝花三十多年时间才为自己建立成的一个壮伟的陵墓, 一起陪葬的兵马俑共有八千多个。【4】

译文: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whose Mausoleum is a great tomb which he spent over 30 years building for himself, with about 8, ooo lifesize terra-cotta soldiers and horses buried here to protect the emperor after his death.

原文中的秦始皇对中国游客来说耳熟能详, 没有必要多做解释, 而外国游客则对他的身份不甚了解, 译文中用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来补充说明了秦始皇的身份。

再如:元宵节那天, 大红灯笼高高挂。

译文:“During 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 (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 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 can be seen everywhere.”

这份旅游资料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 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个较为透彻的了解。

2.2 删减

在旅游资料中, 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 若逐字逐句翻译, 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 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 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

如:“烟水苍茫月色迷, 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 人倚栏杆水排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 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 绵延40km的海滨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的长轴画卷。

译文: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t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

译文把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 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而英文译文中第一句对原文古诗进行了概况, 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旅游文体翻译的目的, 并且, 译文同样对译文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样会引起他们前来青岛旅游观光的兴趣。

2.3 改写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人写作方式也不同, 为了更好的像游客传达文化信息, 常常以游客熟悉或易于接受的方式翻译如: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 同样被誉为“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4】

译文:As one of the Four Tigers in Asia, Hong Kong is also known as the Oriental Pearl and the Shopping Paradise.

译文并没有将四小龙按字面含义翻译成Four Dragons, 而是按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翻译成了Four Tigers, 更有利于读者接受。

3 结束语

本文以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的目的论为指导, 探讨了在旅游资料翻译时根据原文不同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使旅游资料实现自己的功能, 达到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2】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 4) :p30.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p59.

【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p365-367.

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篇2

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翻译目的.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有效的翻译应适时加以归化的辅助.同时还就异化与归化问度的把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王悦 WANG Yue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外语教学部,上海,72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10(5)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交流 翻译 文化全球化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字幕 翻译策略《东邪西毒》

一、引言

国产影片翻译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影视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字幕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根据功能派“目的论”的观点,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行为发起者——导演的意图和目标文本接受者的期待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目的。译者依据导演的目的和译入语观众对影片的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本文用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字幕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的电影台词富有哲理、独具特色,该电影又有着很大的国际影响,其外文字幕功不可没。

二、字幕翻译的特点及难点

电影字幕的翻译是建立在原语文本基础上,为译入语观众提供信息,以便受众理解电影内容,达到交流的目的。

1.字幕翻译的目的在于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电影。由于字幕具有即时性,因而字幕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画面停留时间及观众的阅读速度,从而达到字幕闪现的同时被观众读懂。同时,字幕长短有限,字幕翻译尽量保持长度一致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交流。

2.字幕翻译应关注译入语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不管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都要高度关注观众的心理特征,尤其是涉及到电影中与文化相关的翻译。电影原文中可能涉及许多具有浓厚语言文化色彩的表达,由于不用语言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替代性,大大增加了电影字幕翻译的难度。例如,《东邪西毒》中讲到“醉生梦死”,涉及到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此类文化词时,要考虑译入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化繁为简。该影片的译者考略到译入语观众不熟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翻译时采用了拼音加诠释的方法。

3.字幕翻译的译文应与电影风格保持一致。电影前后字幕一致,风格统一,因而字幕翻译译文要和电影风格保持一致。如,《东邪西毒》翻译为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才更是王家卫想要表达的主题。影片中,弥漫颓废凄绝气息的画面,一成不变的旁白,给人一种空洞、茫然的感觉,影片围绕爱情、生死展开,似乎是有意抹去时间的概念,但每一个人的回忆和现实却离不开时间,可以说时间制造了一切,最终却又毁灭了一切。若将“东邪西毒”直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译入语观众将难以理解译文。

三、翻译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1.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主义翻译分析方法,其中杰出的理论家维米尔的“目的论”至关重要,对于电影字幕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忠实规则。“连贯规则”规定了译文跟译文接受者之间的关联,即“译文必须可解释为跟译文接受者的处境具有连贯性”(Reiss & Vermeer,1984:113),“忠实规则”规定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译文应尽可能地去接近原文的本质,但同时目的论也颠覆了原文在翻译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翻译的中心放在了译文导向上,同时赋予译者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自由。维米尔认为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同时二者又从属于“目的论规则”。

2.目的论给我们的启示。目的论中的“连贯规则”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电影译文对于译文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观众的处境和知识水平。“忠实规则”指的是译文对原文的“忠实”,译文应尽可能地去接近原文的本质,但同时目的论也颠覆了原文在翻译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翻译的中心放在了译文导向上,同时赋予译者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自由。

目的论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目的。目的论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等,而是强调在实现期望的基础上选择翻译策略。也就是说译者可以在目的论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能够帮助译入语观众理解电影内容,达到翻译发起者(通常为导演)想要的效果。

四、电影台词目的论与电影字幕英译

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需要考虑译入语接受者和客户的需要。对于字幕翻译而言,发起人(多为导演)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将采取的翻译策略,而发起人的目的是基于译入语观众(外国观众)的期望。

1.导演目的及译入语观众期待。一部影片的风格和主题是由导演决定的,并且决定着向观众传达的信息。导演对电影的解读对于翻译至关重要,因而电影字幕的翻译应符合导演的目的。王家卫导演的目标不仅是取得国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更是把中国武侠文化传播出去。

译入语观众最大的期待是译入语具有诉求功能,产生与原文观众相同的感受。同时,电影字幕意在辅助观众理解电影,所以应力求简洁易懂,不占用观众过多的注意力。

2.原语和译入语文本的分析。明确导演的目的和译入语观众的期待对于字幕翻译是不够的,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还需要对原文本进行分析,分析其语言特点,从而确定有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翻译目的。

该字幕原文的功能更侧重表情,而这部电影的字幕特色在于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借用旁白把零散的片段串连起来。从这些旁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人物的内心以及传达的电影主旨。例如电影的开篇台词,欧阳修的一段内心独白(旁白的一种),“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我不会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很多年之后”,是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属于现在将来时的修辞手法,具有魔幻色彩。另外,译者应注意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欧阳锋内心的孤傲与失意,这为整部影片定下了一种孤独寂寥的基调。

译文:In the years to come,I’ll be given the nickname: Malicious West.

Well,everyone can be very malicious.

If you’ve ever been jealous of someone.

I don’t care how others think of me.

It’s just that I don’t want others to be happier than I.

译文首先尊重了原文的时态,也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并且用词简洁,没有复杂句式、生僻词汇,因而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字幕。“malicious”“I don’t care”等也表现出影片人物欧阳修的孤傲。

3.翻译问题及策略。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不同,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诺德认为翻译中的难点可以分为四类,语用、文化、语言和特定文本。这些翻译问题的解决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解决。因为文本的类型决定了翻译风格,同时也决定了能否实现翻译目的。语用层面的问题解决后,下一层面的语言问题也可以解决。可见,目的论可以为翻译提供基本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诺德把目的论放在首要位置。

1)语用层面:基于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环境的不同,语用上的翻译问题主要是指文本外的一些因素,比如翻译发起者、译文读者、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时间、地点等。通过研究《东邪西毒》的字幕翻译,笔者发现其译文是以译语观众为导向的。这就要求翻译时需要解决文化、语言和特定文本上的问题。

2)文化层面:文化差异,包括风俗习惯、俚语等,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说法,因而给翻译带了挑战。笔者研究该影片的翻译后,对其处理方法进行了如下总结。主要的翻译技巧有意译、删减、音译加诠释。

例1:今年因为五黄临太岁 周围都有旱灾

It is the year of a total eclipse.Drought sweeps the land.

“五黄”是指风水里的五黄星,属于一颗凶星,也就是一种不吉利的说法。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具有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位高权重,古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它而于己不利。由于“太岁”一词含有很深的文化涵义,不仅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且很难用简短的语言解释清楚,所以在有限的字幕空间和时间内准确地翻译这类词汇难度很大。因而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基本涵义“eclipse”(运势黯淡)指出即可。

例2:白露(BAILU – Autumn turns)立春(LICHUN – Winter fades)

二十四节气,外国观众若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便难以理解影片的内涵。译者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保留原汁原味,但译文接受者难以接受这样的译文,违背了连贯规则。因而为了达到译入语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目的,译者又在拼音后面加上了注释,解释其所指。这样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特色,让外国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又尽可能地方便了外国观众的理解

3)语言层面: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上存在差别。词汇、句法的结构的不同,反应了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别。汉语较为委婉,先说一些铺垫,最后说出句子的重点;而英语则是先说出句子的重点。因而译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的差别,改变原文的语言结构以适应译文读者。

例: 你把我妹妹藏到哪里去了?

Where are you hiding my sister?

为什么你这么肯定我收留了她?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我知道她曾经来找过你

I know you’re the person she saw

之后就没有人再见过她

Before she disappeared.

可以看出汉语是流水句,重意合,以意思为组织语言的单位;而在英语译文中,通过使用“before”等连词,使句子逻辑清晰起来,从来符合英语观众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Criticism[M].2000.

[3]邓薇.孟庆升.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J].山西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82-84.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9(4):38-40.

[5]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2007.

[6]张春柏.翻译批评的一种语言学模式——简评《翻译批评——其潜能与局限》[J].上海科技翻译.2001(2).1-4.

[7]张美芳.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9(5):53-60.

[8]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13(4):5-10.

浅谈翻译目的论在应用翻译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应用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 德国的汉斯·费米尔 (Hans J Vermeer) 提出了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目的论。在此之前, 翻译界流行的是“原文中心论”, 即在翻译过程中, 要着重强调翻译结果与原文的对等[1]。这种传统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及译者的主体性, 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而言,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中解脱出来, 是翻译理论的一项重大改革[2]。

二、应用翻译的文本特点

应用翻译也被称为“实用翻译”。应用翻译几乎包括除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 包括广告翻译、旅游翻译, 经贸翻译, 法律翻译, 等等[3]。实用性和目的性是应用翻译的一个重要的文本特点。

三、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原则:目的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其中, 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性原则认为, 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 译文期待以及译文的交际目的。因此, 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段。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译文应该与译文读者的交际情景及文化背景相一致, 使译文读者对翻译结果容易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要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 但忠实原则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原则”, 忠实原则反对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 而是认为翻译效果可以优于原文。

四、翻译目的论在应用翻译中的运用

1.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英广告翻译策略

广告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应用翻译, 其目的是对外宣传商品和服务, 激发潜在消费者购买欲望, 最终促使其购买行为发生。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删繁就简。广告文本内容一般简单明了, 其目的是让读者和消费者能够更清楚直观地了解其服务内容及商品质量。笔者将以中西方广告翻译以例, 研究翻译目的论在中西方广告翻译中的运用。汉语广告用词追求华丽, 句式结构严整, 而英语广告简洁明快。因此删繁就简是汉英广告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广告语是“衣食住行, 有龙则灵。”如果按原文文本进行的翻译显得繁琐,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删繁就简, 可以翻译为“Dragon Card will make your busy life easy.”这种翻译既简单明了, 又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2) 演绎法翻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进行广告翻译的时候也应该根据消费者思维习惯进行翻译, 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 摆脱传统的归纳法的限制, 采用演绎法进行翻译。例如浙江永嘉教仪广告语:“国家新开辟的旅游胜地———楠溪江风景区。乘舟从源头迤逦而行, 饱览江畔:崎林茂山水碧, 景色秀丽别致……值此浙南风景秀丽的楠溪江畔, 座落着闻名国内外教具生产的“龙头”企业———浙江永嘉教仪。”可以翻译为:“Standing by the side of the picturesque Nanxi river, a newly-opened resort by the state in south Zhejiang, is Yongjia 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a head enterprise well Known in and out ofChinaformanufacturingteaching facilities.”如果直接按原文文本进行翻译, 可能难以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 如果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 采用演绎法, 则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意思。

2.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汉英旅游翻译策略

本文从功能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 介绍翻译目的论在旅汉英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1) 增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在旅游翻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对于国外的游客来说, 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欠缺了解, 如果一味的按照原文文本进行翻译, 很可能难以实现旅游翻译的目的。因此, 在旅游翻译当中, 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 适当的增词翻译法是必要的。例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中, 关于兰亭的介绍:兰亭位于城西南兰诸山下, 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过兰花, 汉代又设过驿亭, 故名。本来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可以翻译为“The Orchid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mount Lanzhu in the southeastern suburb of Shaoxing.According to the legend, Gojian, King of Yue State during theSpringandAutumnperiod (770BC-476BC) planted orchid here and later a post pavilion was constructed here in Han Dynasty (206BC-220AD) .Hence the name“Orchid Pavilion”.

(2) 删减。中西方旅游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 例如中国旅游语言倾向于用词华丽、文笔优美、对比排列工整, 而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 表达直观易懂并且实用性较强。因而在将中国旅游文本翻译为英语语言时, 不必逐字逐句将中文文本翻译为外文文本, 而应该适度地进行删减。例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的绿竹翠柳, 岸边的村民农舍, 时而化入水中, 时而化入天际, 这是“果然佳盛在兴坪”。按照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可以翻译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andthewillowsandthe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the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在翻译时原文文本中的“果然佳盛在兴坪”在译文中被删减掉了。中国旅游语言喜欢引经据典, 以增添景点的观赏性。但是考虑到如果翻译文本的目标人群是国外游客, 就不必逐字逐句对典故进行翻译, 而只需要向游客传递基本的旅游信息即可, 过多的典故会给游客带来负担, 违背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3) 改译。由于中西方思维及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和传递旅游信息, 常常需要对旅游文本进行改译。例如:位于西安以西45公里兴平市东北的渭北塬上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的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是西汉11座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内随葬品极为奢侈丰厚, 武帝埋葬时口含蝉玉, 身着金缕玉衣, 随葬的珍奇异宝无数。茂陵四周有20多座汉室功臣、贵戚陪葬墓, 其中主要有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夫人等墓分布在陵的东西两侧。可以翻译为:“Located in Xingping City, 45 kilometers away from Xi’an, Maoling is the tomb of Han Emperor Wudi (Liu Che) of the 11imperial tombs in Western Han Dynasty, it was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and had the richest funeral objects.It is called‘the Pyramid of China’.It includes the main satellite tombs of Wei Qing, Huo Guang, Lady Li, ect.”原文文本中有众多华丽的形容词, 由于英语旅游翻译的简约性, 因而对原文进行改译以后更符合翻译目的论的要求。

笔者认为, 用翻译目的论去指导应用文本翻译, 可以使翻译效果等同于或者优于原文效果。从而使广告翻译与旅游翻译实现自己的文体功能。应用文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它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因此翻译目的论对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梁满玲, 高宇婷.论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J].科教文汇, 2009 (9) .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篇5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探讨了广告语言的特征,广告翻译的原则,以及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广告翻译的指导.

作 者:黄仕会 HUANG Shi-hu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江苏,210095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3(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广告翻译   功能对等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6

【关键词】美剧;字母翻译;受众;目的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美剧为代表的海外影视作品涌入国门,吸引了大量传统影视剧受众之外的人群。针对这一变化,笔者认为,作为应用翻译门类之一的影视翻译,不应从简单的“直译”“异议”“归化”“异化”等处理方法,或者单纯遵循如“信达雅”“功能对等”“语用关联”等理论进行文字处理,而应该遵循目的论翻译原则,基于受众特殊化和需要,采取相应翻译策略,。

一、中国的美剧受众群体特性和大学生受众的现实需求

据中南大学的吕航开展的网络调查,海外影视剧的受众偏年轻化,年龄介于15到25岁的人群占到了82%之多;受众文化教育水平较之全民偏高,本科学历占到6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受调查人群里学生的比例占近70%(吕航,2009)。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所的研究调查表明,美剧受众集中在19到40岁的青壮年且受教育程度偏高(王秀娥,2013)。

进入网络发达,电脑、平板、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大学生掌握广泛接触海外剧目的渠道,是美剧进入学生业余生活的现实条件;美剧大多剧情跌宕引人入胜,追求新奇刺激的年轻人自然趋之若鹜;最重要的一点,笔者作为高校英语老师,了解到所教授的数个班级有半数学生会在课外关注美剧,他们认为观看美剧既能丰富课外生活,又能锻炼听力口语,扩充词汇,不失为寓教于乐的自学方式。

二、翻译目的论

德国语言学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强的活动,强调了译者首先要考虑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即目的),翻译是在特定的环境满足特定的读者(受众)特定阅读目的的跨文字跨文化活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应该是基于不同的(特定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相应)的翻译策略。所以不管是采取直译或异议,归化或异化,增益或删减等具体的翻译手段,翻译活动都是以目的为出发点,视具体情况来进行策略的选择。

三、美剧《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和受众观看目地分析

在中国风靡的美剧数量随着网络媒体发展日益壮大,学生往往会挑选接近生活的题材来练习听力和口语,譬如《老友记》《绝望的主妇》《生活大爆炸》等,亦譬如本文将要引用的《摩登家庭》,都是绝佳的口语化日常题材的剧目。《摩登家庭》是记录三个血缘关联的家庭内部和之间的生活琐事的剧集,生活口语化程度高,是锻炼口语了解美国百姓生活文化的绝佳材料。不同于一般出于娱乐目的观看剧集的观众,学生(或其他欲意借此途径提高语言水平的观众)有语言习得或巩固加强的目的。毋庸置疑,美剧地道的美式发音能提供贴近生活的实用性题材的听力素材,这些素材在平时的训练中是稀缺的;建立在老百姓生活之上的剧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美国文化;基于对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剧集出现的大量丰富的表述和词汇,能够扩充学生词汇,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本文所研究的受众限于意在通过观看美剧提高语言水平了解美国文化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英文听力水平和词汇构成不足以实现让其能不靠字幕完全理解剧情,因此,字幕(字幕翻译)是他们实现通过美剧学习语言的重要保障和借鉴,本文的主要探讨内容即为目的论指导下,实现字幕译文对意义传达和提高受众语言能力的双重作用。

四、目的论指导下字幕翻译实例分析

时下通过网络传播的美剧多采用保留原声,在屏幕下方提供中英字幕的双语传播方式,迎合了在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即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现摘取《摩登家庭》中的对白和对应翻译字幕进行逐一分析(译文选择人人影视字幕组)。在Season1Episode14(下文简称S1E14),Manny在描述其母亲Gloria发生交通事故现场时这样评价其母亲驾驶技术,”She cut the guy off.She is a terrible driver.She is a danger to us all.”字幕组处理为“是她撞的那个司机,她驾驶技术超烂,她是马路杀手”。这句英文对白原声就学生理解而言并无难度,此处翻译的亮点是将“对所有人而言,她是个危险(人物)”处理成“马路杀手”这样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表述。原文Manny的表述意在塑造自己母亲驾车技术不熟练给道路交通参与者制造麻烦甚至危险的形象,如果简单处理成“危险”,远不如时下近年流行的说法“马路杀手”来得直接达意。不仅翻译的目的达到,学生在观影时,可以借鉴此文作为“马路杀手”的英文表述,而非词不达意让人啼笑皆非的”killer on the road”。此处的译文处理办法,印证了笔者想要表述的目的论指导翻译的原则,即实现了意义的传递,又达到了作为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目的。又如S1E17中,面对遇到挫折的Manny,其继父Jay拿出了一副画,画上写着一句话”What doesn’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字面意思为“那些杀不死我们的会让我们变更强”,这样翻译未尝不可,但我们发现,这行提字出现在一幅画的下面,让人联系到中国画里也会有类似“万马奔腾”“鹏程万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提字,那么在处理时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比较工整的四字格或对偶句,排比句。这里字幕组处理为“大难不死,人更自强”,一方面,行文工整,符合我们常见的画框提字的格式标准,从常理上说得通;二来,意思对应完整,无增无补;三来,也是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提示我们在翻译时要遵循译入语文字表达习惯(譬如中文惯用四字格)。又如,翻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难点是双关表达的翻译,例如S3E5,Jay拿着自己公司的设计见客户,两人明显意见不统一,言语中有稍许冲撞。客户在表达自己想要的衣橱的设计时说,“当客人走入衣橱的时候,会被惊艳到,发出“Whoa! What do I hang first?(哇!我要先挂哪一件呢?)” 此时镜头迅速切换到面带愠色的Jay的独白”I wanted to hang myself.(还是先挂了我吧。)”此处双关含义明显,取自”hang”的两种不同含义,既为“挂”衣服又为“绞”脑袋,译文处理相当巧妙,用了一个“挂”字,既有传统“悬挂”的含义,在年轻人网络环境(多见于网络游戏)中还有“死亡,使死亡”的含义,用在此处表明了Jay面对客户要求极为不耐烦的心理状况。学生见此妙译,既能掌握单词”hang”的两个含义用法,还能学会将日常用语网络流行语运用到口语表达甚至是翻译当中去。

五、结语

对于学习任务在身的学生而言,观看美剧不仅在于娱乐,还在于其帮助提高英语语言的功能,鉴于这一特定目的,字幕翻译在处理时,不单要考虑意义的传达,必要时应赋予译文以知识传递的功能。借助剧集提供的中英文双字幕(译文),学生能活学活用这门语言,使观看美剧成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吕航.中国地区的美剧受众研究.中国校外教育[J].2009.12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J].2000年第1期.

[3]王秀娥.中国的”美剧热”与”美国化”.电影文学[J].2013年第17期.

[4]徐宝华.从美剧《生活大爆炸》台词汉译看网络流行语.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3.6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7

1“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是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 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的目的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善, 而是强调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 采取多种翻译方法或策略。

翻译目的以及翻译要求, 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各种翻译策略的依据。并且在翻译过程必须遵照三大法则, 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诚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目的”有三种解释, 即读者的基本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的达到的目的。但是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连贯性原则”即疑问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忠诚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一致性。但是Vermeer指出这种“忠实性”的程度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

2 对旅游资料英译的分析

根据翻译目的论, 可对旅游资料英译做出如下分析:

首先,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读者的基本目的, 是希望通过旅游英译资料了解自然风光, 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文化和风土人情。译文的交际目的, 是宣传中国旅游资源, 传播中国特色 (旅游) 文化。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是使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 了解中国文化, 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可见, 三种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 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因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制约, 因为语言交际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解决文化制约这一障碍, 才能避免因文化的差异而发生误译、错译。文化对旅游资料英译的制约更多地体现在译者对词、句的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虽然概念意义一致或相近, 但内涵意义、情感意义等则不一定相同。

3 旅游资料翻译策略

Nord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基本策略。文献型翻译旨在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工具型翻译是在译文情景中实现预期的功能。由于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是介绍外国游客感兴趣的中国文化、风土人情, 增加趣味性, 实现“召唤功能”, 而不是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因此, 选择工具翻译策略既适合旅游翻译的目的, 也易于解决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下文以宁夏旅游为例, 从对景点景区和特殊文化两方面的翻译, 探讨了英译策略。

3.1 景点、景区等地名的翻译

旅游景区景点的翻译,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意译、音译、音义加直译或意译加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但是, 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翻译, 都不应简化忽略景点名称中的文化、历史内涵, 减弱译文的召唤功能。笔者在查阅宁夏旅游英译资料时发现一些景区、景点的翻译名称尚未统一, 在不同的旅游英译资料中有不同的译名, 但多采用以下方式翻译:

3.1.1 直译

一般采用直译也就是逐字翻译的方法, 如野荷谷译为Wild Lotus Vale。有些景点采用直译要比音译更易反映景点内涵。如老龙潭, 传说唐宰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 老龙便潜伏在潭底, 因而得名老龙潭。笔者见到对该景点的翻译有Laolongtan和old dragon pool两种译法。笔者认为直译为old dragon pool, 能够使外国游客产生联想, 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对外国游客而言, Laolongtan恐怕只是一串字符, 而无实际意义, 也起不了召唤功能。须弥山石窟, 译为Mount Sumeru Grottoes要比Xumishan Grottoes好。Sumeru可以使外国游客联想到佛教世界的中心, 也能反映这一景点的佛教文化内涵。西夏王陵译为Western Xia Imperial Tombs, 个人认为将Tombs改为mausoleum更贴切。Mausoleum意为magnificent and monumental tomb, 更符合皇家陵园的规模及气势。

3.1.2 音译加直译

宁夏有较多的旅游景区、景点采用了专名音译, 通名直译的方法。如:拜寺口双塔译为Twin Pagodas in the Baisikou Pass、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译为Zhenbeipu Western Film City、贺兰山岩画译为Rock Paintings of Helan Mountains。宁夏还有一些景点属于汉语的“单名”, 如高庙、沙湖, 一般译为;Gaomiao Temple, Shahu Lake;景点属于汉语的“双名”, 如贺兰山、六盘山、海宝塔、南关清真寺, 可译为;Helan Mountains、Liupan Mountains、Haibao Pagoda、Nanguan Mosque。其中对沙湖的翻译较有争议。因为沙湖有沙有湖, 沙水相连, 若译成Shahu Lake, 会使外国游客误认为那只是一个湖, Shahu是湖的名称。译名无法体现该景区沙漠湖泊融为一体的独特之处。宁夏极少有旅游景区、景点采用意译, 通常都是音译加直译、直译或者音译。如兵沟旅游区译为Binggou Tourist Area、胭脂峡译为yanzhi Canyon、火石寨音译为Huoshizhai、沙坡头也音译为Shapotou。尽管这些译名都结构简洁, 但却忽略了景区的特色或文化内涵。笔者以意译和加注的方法试译了这几个景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兵沟这个地方就以“浑怀障”的名字载入《史记》、《汉书》。因此地在历史上一直是屯兵戍边的军事要地, 兵沟便由此而得名。笔者将Binggou Tourist Area改译为Relic of Hunhuai Barrier (Garrision Town of Qin Dynasty) 。胭脂峡, 传说因天女下凡在河中洗脸, 胭脂染红河水而得名。实际胭脂峡里也有块石头呈红色, 映衬的流水也呈红色。因此译为Carmine Canyon。胭脂峡不仅有诗一般好听的名字, 而且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此种译法也只是求形似、结构简洁而已。火石寨是国家地质森林公园, 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 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 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因而取名火石寨, 译为Huoshizhai National Geopark (A Geopark with red hills) 。沙坡头, 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是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因此译为Shapotou Tourist Are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Desert Ecology) 。

3.2 特殊文化的翻译

译文的受众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国外旅游者。他们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预设知识, 这就要求译者对译文进行适当补偿操作, 如补充有关背景知识、解释性翻译等。例如介绍宁夏:In 1227, the Yuan Dynasty (1206-1368) overthrew the Western Xia and set up a Ningxia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following year,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name“Ningxia’’.外国游客很难从这段文字看出“宁夏”, 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因此这段翻译后应对“Ningxia”做一注解:“Ningxia’’means to put down theWestern Xia and to make the People there peaceful.

在有些人文景点的翻译中, 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找不到对等词, 或译文文化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是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的概念, 在英语中就找不到这样的对等词,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所指, 采用音义加注解的方式来翻译, 才能使译文的受众明白其意义。例如:This engraving of man’s face is made by grinding with stone ware and its lines are bold and smooth.This upside down triangle on the left represents yin, the female in Chinese ancient culture.If you reverse it into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it represents yang, the male.It typically reflects the worship of genitals.

4 结语

旅游英语翻译不仅是宣传风光美景, 更重要的是传播风光美景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要想使译本的跨文化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 译者需要认真读阅典籍, 多了解旅游文化, 具备跨文化意识, 注意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减少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和误解, 从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

参考文献

[1]范勇.“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个案[J/OL].外语教育网.

[2]李洁.论翻译目的论的阶段性发展[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S4) .

[3]陆小英.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

[4]赵阳.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

[5]杨晓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误区剖析[J].中州学刊, 2010 (5) .

目的论在国际金融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篇8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 (Reiss) 和弗米尔 (Vermeer) 提出的一种翻译观。目的论强调翻译的互动、语用 (Pragmatic) 特征, 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 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翻译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该原则认为, 整个翻译过程, 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语际连贯一致, 即忠实于原文, 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后来, 诺德 (Nord) 对目的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诚” (Function and Loyalty) 的翻译观, 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功能, 即译文文本在译语情境中按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这和弗米尔的观点一致。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 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范畴。对于原作者、发起人、译语读者, 译者有协调他们关系的责任, 应该以忠诚赢得各方的信任, 在这几者之间取得平衡, 协调译入语文化和译出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功能加忠诚原则, 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 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 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 且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它把翻译看做一种需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翻译目的论对国际金融英语的翻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国际金融文本的词句特征

国际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范畴, 其涉及国际收支、外汇市场、国际信贷、国际结算、涉外保险、金融衍生产品等诸多领域, 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国际金融文本主要包括涉外保函、金融函电、各类业务合作协议、信用证、涉外保险单据等,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也具有特殊的词汇和句法特征。准确分析国际金融文本的词汇、句法特征将有助于对上述文本的正确理解和翻译, 也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提供依据。

1.专业词汇量大, 专业术语多

以国际结算业务中使用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 为例, 第十四条A款规定:“A nominated bank acting on its nomination, a confirming bank, of any, and the issuing bank must examine a presentation to determine, on the basis of the documents alone, whether or not the documents appear on their face to constitute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

在这里, “confirming bank”是保兑行的意思, 是指在信用证业务中, 接受开证行的委托和要求, 对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的付款责任以本行的名义实行保付的银行。保兑行是特有的术语, 不能用其他词来替代, 如不能翻译成“确认行”。同样, “A nominated bank”是指被指定银行, 而不能翻译为“被提名银行”或“被任命银行”。“issuing bank”在国际信用证中是指开证行, 而不能翻译成“签发行”。“documents”在这里是单据的意思, 不能翻译为“文件”。“a complying presentation”是相符交单的意思, 意指提交的单据没有不符点。在这里, “comply”不能翻译成“遵守”, “presentation”也不能翻译成“呈现”。上述整句话可翻译为“按照指定行事的被指定银行、保兑行 (如有的话) 和开证行必须审核交单, 且仅基于单据本身确定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在上述短短的一段文字中, 就出现了多处专业术语, 国际金融文本中专业词汇量大、专业术语使用频繁的特点可见一斑。

2.结构复杂的长句的使用

在国际金融文本中, 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的情况屡见不鲜。以《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 (国际商会第681号出版物) 为例, 第48条规定:“Payment must be available in immediately available funds on the due date at the place where the draft or documents are payable, provided such due date is a banking day in that place.” (款项应于到期日在汇票或单据的付款地以立即能被使用的资金支付, 只要到期日是付款地的银行工作日。) 第105条规定: “If a credit prohibits partial shipments and more than one set of original multimodal transport documents are presented covering shipment, dispatch or taking in charge from one or more points of origin (as specifically allowed, or within the geographical area or range stated in the credit) , such documents are acceptable, provided that they cover the movement of goods on the same means of conveyance and same journey and are destined for the same destination.” (如果信用证禁止分批装运, 而提交的正本提单不止一套, 装运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港 (信用证特别允许或在信用证规定的特定地理范围内) , 只要单据表明运输的货物是用同一艘船并经同一航程, 目的地为同一卸货港, 则此种单据可以接受。) 可见, 结构复杂的长句的使用是国际金融文本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3.文体正式, 具有法律文本的特征

国际金融文本、特别是各类业务合作协议和国际结算单证, 在行文方式上非常严谨, 多用书面语, 逻辑严密, 结构紧凑, 具有法律文本的特征。

4.语言简洁明了

作为实用文本, 国际金融文本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力图用简洁的语言来充分展示国际金融信息。在涉外保函、金融函电、信用证、涉外运输和保险单据中都具有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

三、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国际金融文本的翻译原则

由以上例证可以看出, 国际金融文本的应用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国际金融文本的预期功能就是向特定的读者群体传递一定的信息, 目的性明确。 (2) 强调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值。国际金融文本的读者更多的是想了解相关国际金融业务和信息, 他们不同于文学欣赏的读者, 也不同于娱乐性的读者, 不是看中译作的审美价值或趣味性, 而是强调译文是否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 他们关心的是所得到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国际金融活动, 是否能获得最大利益或者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等。 (3) 专业性强。国际金融文本是专门用途文本, 内容涉及大量专业术语, 如果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把握不准确, 则很容易造成误译, 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根据以上国际金融文本的特征、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忠诚原则, 笔者认为, 国际金融文本的翻译应遵循准确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流畅性原则。

四、目的论在国际金融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举例

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是指译文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用词准确, 不存在误译现象, 使读者从译文中能够获取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信息。

译文不准确会产生歧义, 严重者甚至带来损失。例如国际金融文本中的各类业务协议、证明等多是规定了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或是对某一重要事项进行证明, 如果翻译错误, 会使协议方按照错误的理解执行, 引起较严重的后果。

要使译文准确, 关键是对词义的正确把握, 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例如:“margin”原义是“页边的空白”、“边缘”的意思, 但在国际金融文本中有不同的含义, 应根据上下文来正确判断, 把握其词义并翻译。

(1) “The I.M.F. system of fixed exchange rates ensure that apart from devaluations and revaluations, exchange rate can fluctuate only with narrow margins.” ( 国际货币基金的固定汇率制确保除贬值和重新升值外, 汇率波动的幅度很小。) 在这句话中, “margin”表示“幅度”的意思, 因此, 应翻译为“幅度”, 而不能翻译成“边缘”。

(2) “If he can determine this in advance, he is better able to fix his price for the resale of the goods at a level that will provide a satisfactory profit margin” (如果他能预先明确这一点的话, 他就能更好地把销售货物的价格确定在一个令人满意的利润差额的水准上。) “margin” 在这里表示价格与成本的差额, 也就是赢余的意思。

(3) “Even with a formal contract, there is always the risk that the customer may not be able to carry it through, therefore, the bank may insist on a cash margin.” (即使银行和客户之间有了正式的合同, 但总是存在着客户可能不执行其合同的危险。因此, 银行可能坚持现金抵押。) “margin”在这里是“抵押”的意思。

又如, “open”一词基本意思是“开着的, 打开、公开的”, 但在国际金融文本中, 在与其他词语搭配时, 会产生某些特殊的词义, 翻译的时候要注意。 (1) “open account”、“open position”中“open”是“未付清的、未清算的”意思, 因此, “open account ”应翻译成“未结算账户”, “open position” 应翻译成“未结清期货合同”。 (2) “open policy” 中“open”是“预约的”意思, 因此, “open policy”应翻译成是“预约保险单”。 (3) “open contract”中“open”表示“无条件的”, 因此, “open contract”应翻译为“无条件契约”。

再如, “Regarding our outstanding account $6, 000, we must request you to send us immediately your check in settlement.”这里, “outstanding”是“未付的、未清算的”的意思, “settlement”是“结算”, 此句应翻译为“有关未付账6 000美元, 你方须立即寄来支票, 以便结账”, 而不能翻译成“有关我们的突出的6 000美元账目, 请立即寄来支票, 以便解决。”否则, 不仅使人读不懂, 还会酿成错误。

2.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国际金融文本专业术语的翻译上, 指金融术语的翻译要规范、专业, 对于专门的术语要有固定的译法, 不能随意发挥。这就要求译者在其专业翻译领域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 对拟翻译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 就会出现外行的笑话, 使译文随意化, 不符合本专业的规范, 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例如, “Full set of clean on board ocean Bills of Lading marked ‘freight prepaid’, made out to order and blank endorsed notifying China Textile Imp/Exp corp.” (全套清洁、已装船、注明“运费已付”且空白抬头、空白背书的海运提单, 通知方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在此句中, “full set”要翻译成“全套”, “on board”指已装船, “Bills of Lading”是“海运提单”, “freight”是“运费”, “made out to order”是“空白抬头”, “blank endorsed”是“空白背书”的意思。如果翻译成“全套干净的、在船上的、标注“货物先付”的、作出命令的、空白背书的、通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海洋提货单”。虽然在语法上没有错误, 但由于没有翻译出对应的专业术语, 因此看起来很令人费解, 且十分不规范、不专业。可见, 每个专业术语都对应着固定的译文, 不能随意改变。

又如, “We hereby engage that all payment will be duly made against documents presented in conformity with terms of this credit.” (我行保证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付款。) 在这里, “credit”特指“信用证”, 而不能翻译成“信誉”。“This credit is to be negotiated at sight basis.” (本信用证将即期议付。) 在国际信用证业务中, “negotiate”是“议付”的意思, 而不能翻译成“谈判”, “at sight”是“即期”, 不能翻译成“一见到”。如果将这句话翻译成“一见到本信用将谈判”, 则会引起笑话。可见, 只有对所翻译的专业较为熟悉, 才能做到翻译得规范。

3.流畅性原则

流畅性是指译文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 流畅、简洁, 符合原文的风格, 且通顺易懂。国际金融文本中经常使用含有多个从句的复合长句, 句子结构长, 语法关系复杂。在翻译这种类型的长句时, 必须弄清原句结构关系, 分清主次, 以主句为主导, 从句作说明, 用流畅的中文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译文是否流畅、得体, 是译者的语言运用与转换能力的综合反映。

例如, “Insurance policy or certificate or declaration in two negotiable forms indicating ‘original’ and ‘duplicate’ plus one non-negotiable copy endorsed in blank for full invoice value plus 10 percent with claims payable in Japan in the same currency as the draft, covering all risks and war risks.” (可转让形式的保险单[或保险证明/保险声明]一式两份, 分别注明“正本”和“副本”, 另外加上一份不可转让的副本, 空白背书, 投保金额为110%发票金额, 注明索赔地在日本, 索赔币种为汇票币种, 投保险别为一切险和战争险。) 原文中, 自“in two negotiable forms”后面的所有分词和介词词组都是修饰前面的主语“保险单 (或保险证明/保险声明) ”的, 但翻译时如果在主语“保险单 (或保险证明/保险声明) ”前加入一系列的以“的”表示的定语来修饰主语, 就会显得定语过于冗长, 晦涩难懂, 因此, 要用断句法将长句拆散来翻译, 以便于理解

又如, “The certificates (FRCD-floating rate certificate of deposit) , which are fully negotiable, constitute unsecured obligations of the issuing bank and ran pari passu with all other deposits of the bank.”这句话也比较长, 为使人一目了然, 可将长句断开, 分段翻译, 即“浮动利率存单完全可以流通, 这就使发行银行承担了未获担保而支付的义务。此种存单与银行的其他存款具有同样的地位。”经过这样处理, 译文就流畅、易懂得多了。

总之, 国际金融文本具有专业性强、句式复杂、语言简明严谨等特点。在进行国际金融文本的翻译时, 翻译工作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汉语功底、广博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国际金融文本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仕彬.金融翻译技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编译.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UCP600)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3]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编译.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 (ISBP)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4]翟步习.外贸信用证的语言特点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5) .

[5]刘元秀.翻译目的论之新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7) .

[6]刘霁.国际信用证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5) .

[7]翟步习.国际商务信用证英语句式结构解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2) .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9

奈达 (1964) 认为, 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指译入语应与原语各单元保持高度一致[1]。形式对等旨在让读者最大程度的获取原语信息, 将原语信息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译入语。而动态对等则追求对等效果, 也就是说, 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应与译入语及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等。

1.1、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在文化翻译中应用广泛。汉语和英语在交际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 在两种语言转换中, 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很难。因此, 怎样处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主要问题。“这种以受众为主的方法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 认为语法, 词义, 以及文化意义词汇的归化非常重要” (奈达, 1964:167-168) [2]。以下通过例子来阐述动态对等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例1:

SL:You’re the one who married Jonathan, so it stands to reason you thought he was the bee’s knees.If I’d told you then what part of a bee I thought he was, you’d have hated me. (Jill Mansell, 2003:1) [3]

在上例中, 对于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 “bees”的联想意义并不相同。在英语中, 短语“the bee’s knees”是出类拔萃的意思。如果直接译成出类拔萃, 译文则稍显平淡。

TL1: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 明摆着你觉得他很出色, 要是我早说他不怎么样, 你肯定会恨我的。

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原文表达出来的强烈感情色彩。由此产生了第二种译文:

TL2: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 明摆着你觉得他是个金龟婿。要是我早说他是个龟孙子, 你肯定会恨我的。

“金龟婿”和“龟孙子”是两个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汉语词汇, 其中也都包含“龟”字。这与原文中的“bee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 采用归化法谨慎措辞, 选用了令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词汇进行翻译, 达到了更高级别的忠实。

1.2、法律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注重语言上各个单元形式上的对等, 在翻译多种文本类型时应用广泛, 特别是法律文本, 科技文本等等。以下这个例子旨在阐述形式对等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法律文本的特点是严谨, 严肃, 规范化。对于法律文本来说, 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 还要与原文的文本风格保持一致 (孙万彪, 2003:6) [4]。例2:

SL:未经事先书面批准, 任何一方不得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任何和全部权利和权益让与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任何第三方。但乙方有权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和权益让与及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一家关联公司, 但是乙方应继续保证该关联公司将以本协议拟定的方式完成对股权的购买 (孙万彪, 2003:19) 。

TL:Without prior written approval, no Party shall assign any and all of it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delegate its 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is Agreement to any third party.However, Party B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assign it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delegate its responsibilities hereunder to an affiliate;provided that Party B shall continue to warrant that such affiliate will complete the purchase of the equity interest in the manner contemplated by this Agreement. (孙万彪, 2003:10-11) 。

原文中的“将”、“其”等词是汉语中的典型法律用语, 因此此处相应的翻译成“shall”、“its”。这样一来, 译入语和原语在内容和风格都保持高度一致, 体现了法律文本中语言规范化的特点。因此, 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对于译者来说, “奈达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除了严格的字对字的对等之外, 为译者开拓了一条新路。他引入的形式和动态对等概念对于引入以读者为基础的方法论至关重要” (Munday2008a:43) [5]。然而, 奈达的理论也引起了很多批评。比如, “如何衡量对等效果, 由谁来衡量?” (Munday, 2008b:43) 。衡量对等效果是非常主观的, 而且在零对等情况下, 译者自由度过大往往会导致信息误译。

2、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首先强调翻译的所有目的, 这些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因此, 了解原语翻译目的以及译入语的功能目的对于译者来说尤其重要” (Munday, 2008:79) 。“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译入语的目的, 同时也要了解, 不同的文本题材有着不同的目的” (Vermeer 1989/2004:234) [6]。也就是说,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文本题材, 读者群体以及作者意图, 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不同。

目的论在翻译不同文本题材中, 包括旅游文本, 广告, 宣传类文本等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 目的论在译界仅限于非文学题材的翻译, 因为文学题材的目的并不明确, 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目的,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 文学题材也往往更为复杂。

2.1、目的论在旅游文本中的应用

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例3:

SL: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的青云谱道院内, 青云谱道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青云谱园内, 仓木翠绿, 掩映着殿宇云阁, 丹桂碧池, 环抱住凉亭月楼, 意境幽雅, 宛若仙境。[7]

这个例子节选自一个介绍中国风景名胜的网页。这个网页的目的是向外国人简要介绍这个景点, 从而吸引外国友人前来参观。目标阅读群体是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因此, 没有必要将文中所有文化意义词汇全部译出, 译者也可灵活重组原句, 使译文更为流畅。根据目的论的连贯和忠实原则, 只要译者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保持一致, 而译入语目的也得以传达, 译文便可行。

3、结论

本文通过具体翻译实例, 阐释了奈达的对等理论以及德国目的论在不同文本体裁中的应用, 得出结论:对于译者来说, 对等理论和目的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 这些理论并不是万能的, 对于不同的文本体裁来说, 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限制。比如, 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收效甚微, 而奈达的对等理论由于对等程度的衡量过于主观备受争议。因此, 笔者认为, 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 文本风格, 读者群体及作者意图,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1964

[2]、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1964:167-168

[3]、MANSELL, J.The One You Really Want[M].London:Routledge, 2003:1

[4]、孙万彪.英汉法律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6

[5]、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 2008a:43.

[6]、VERMEER, H.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In:L.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on:Rouledge, , 1989/2004:227-238

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篇10

目的论由维米尔提出, 在目的论中, 最为重要的是译作的目的, 因为译作目的决定了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目的论基本原则包括:译文由翻译目的所决定;译文通过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传达信息;译文所传达信息不清楚的译回原文;译文内部一定连贯;译文一定要与原文连贯。

二、目的论下景区介绍翻译原则

景区介绍翻译要求译者出于适切的翻译准则, 客观上分析翻译原文的内容和功能, 从微观上选择具体的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景点介绍的文本功能, 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1.文化内涵

原文:从山脚到山顶虽然只有几十公里的行程, 但垂直分布的景观带却好像经历了欧亚大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变化, 游客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感觉到从温带到寒带的不同自然景色, 如同游历了半个世界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真可谓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原译:There is only ten meters long from the feet to top but the vertical landscape belt seems to has experienced about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changes in Euria from subtropical to polar tourists can enjoy various natural sceneries from frigid zone to temperate zone within hours.It just like have happened for half a century and experienced from spring to winter.the mountain has different views in four seasons and has various climates within kilometers。

目的准则是目的论的核心。翻译行为最终由翻译目的决定, 解释应使文本在其所应用的语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翻译应该注重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

改译:There are only ten meters long from the feet to top but the vertical landscape belt seems to has experienced about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changes in Euria.From subtropical to polar, tourists can enjoy various natural sceneries which range from frigid zone to temperate zone within hours.It seems that have happened for half a century and experienced from spring to winter.The mountain appears different views in four seasons and the climates are various within kilometers。

2.语用理解

由达到一定翻译目的, 应注意翻译中语用效果的表达。引用目的语中相关的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文本中特定文化内涵的表达达到一定语用效果, 使翻译文本更加通俗易懂。

原文:长春, 吉林省省会, 全省政治, 经济, 文化和交通中心, 东北地区中部最大的中心城市。长春有“汽车城”, “电影城”等美誉。

译文:Hornored as China’s Detroit and Los Angeles, Chang Chun, the capital of Ji Lin Province, i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re of the province and an important hub of transpor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三、结语

旅游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在旅游文化交流中应寻找目的论和旅游翻译的有效切入点, 让外国游客们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目的论在景区介绍翻译中应用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M].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 下一篇: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