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歇后语及答案(精选6篇)
篇1:经典歇后语及答案
经典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篇一:经典歇后语大全聊天宝典
经典歇后语大全[聊天宝典]
网游装备/QQ号
免费注册亚洲交友
A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0)阿公吃黄连——苦也(爷)(比喻双主旗鼓相当,不分胜负、高下、优劣。)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中头喝水——勉强不得
(比喻不能强迫人去做不愿做的事。)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子爬坡——贪便宜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B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八十岁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半夜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抱住木炭亲嘴——碰一鼻子黑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C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茶壶煮饺子——倒(道)不出 拆了的破庙——没神 出窑的砖——定型了
厨房里的垃圾——鸡毛蒜皮
D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大老爷坐堂——吆五喝六 大炮打麻雀——不够本钱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刀尖上走路——玄乎 肚皮上磨刀——好险
肚子里敲鼓——心中乱扑腾
E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F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 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飞机上点灯——高明
飞机上挂口袋——装风(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平)飞机上做梦——天知道
G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刚孵出的小鸡——嘴硬腿软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撵鸭子——呱呱叫 狗头上长角——装羊 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挂羊头卖狗肉——里外不一
H 何家的姑娘嫁郑家——正合适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怀里抱冰——心寒
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火车拉汽笛——鸣(名)声挺大
J 捡芝麻丢西瓜——贪小失大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近视眼看月亮——好大的星 井里划船——前途不大
K 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孔夫子搬家——净书(输)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L 拉磨的驴断了套——空转一遭 拉琴的丢唱本——没谱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老虎拉车——谁赶(敢)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头上拔毛——不知厉害 老虎头上 篇二:经典歇后语大全
经典歇后语大全
A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中头喝水——勉强不得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子爬坡——贪便宜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阿公吃黄连——苦也(爷)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0)B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八十岁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半夜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抱住木炭亲嘴——碰一鼻子黑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C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茶壶煮饺子——倒(道)不出 拆了的破庙——没神 出窑的砖——定型了
厨房里的垃圾——鸡毛蒜皮 D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大老爷坐堂——吆五喝六 大炮打麻雀——不够本钱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刀尖上走路——玄乎 肚皮上磨刀——好险 肚子里敲鼓——心中乱扑腾 E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F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 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飞机上点灯——高明
飞机上挂口袋——装风(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平)飞机上做梦——天知道 G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刚孵出的小鸡——嘴硬腿软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撵鸭子——呱呱叫 狗头上长角——装羊 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挂羊头卖狗肉——里外不一 H 何家的姑娘嫁郑家——正合适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怀里抱冰——心寒 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火车拉汽笛——鸣(名)声挺大 J 捡芝麻丢西瓜——贪小失大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近视眼看月亮——好大的星 井里划船——前途不大 K 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孔夫子搬家——净书(输)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L 拉磨的驴断了套——空转一遭 拉琴的丢唱本——没谱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
老虎拉车——谁赶(敢)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头上拔毛——不知厉害 老虎头上拍苍蝇——好大的胆子 老虎嘴里拔牙——找死 老九的弟弟——老十(实)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鼠啃碟子——全是瓷(词)老鼠碰见猫——难逃
老鼠跳进糠囤里——空欢喜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梁山上的兄弟——不打不相识 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 龙王跳海——回老家 聋子的耳朵——摆设
篇三:经典歇后语精编
经典歇后语精编
马大哈当会计一…全是糊涂帐
马来西亚的咖啡——耐人寻味
马勺碰锅沿——常有的事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马路不叫马路——公道(比喻公正。②公平、合理。)
马尾巴提豆腐——串不起来
马蜂过河——带(歹)毒
马蜂蜇秃子——没遮没盖
马槽里的苍蝇——混饭吃
望远镜看风景——近在眼前
网里的鱼,笼中的鸟——跑不了
望乡台上看牡丹——做鬼也风流
望风扑影——一场空(比喻毫无所得。)
桅杆上的螺狮------靠天吃饭
马路边上的痰盂——人人啤
马蜂针,蝎子尾——惹不起
马尾做弦——不值一谈(弹)
马打架——看题(蹄)
马拉独轮车——就翻就翻
马后炮——弄的迟了 马尾搓绳——用不上劲
马尾绑马尾——你踢我也踢,你打我也打
马勺里的苍蝇——混饭吃
马撩后腿——逞强 马蜂窝——捅不得
蚂蚁背田螺——假充大头鬼
蚂蚁嘴碾盘——嘴上的劲
蚂蚁爬扫帚——条条是路
蚂蚁关在鸟笼里——门道很多
蚂蚁讲话——碰头
蚂蚁尿书本——识(显)字不多
蚂蚁搬磨盘——枉费心机
蚂蚁脖子戳一刀——不是出血的筒子
蚂蚁拖耗子——心有佘而力不足
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蚂蚁拾虫了——个个使劲
蚂蚁背螳螂——肩负重任
蚂蚁头上砍一刀——没血肉
蚂蚁吃萤火虫——亮在肚里
蚂蚁戴谷壳——好大的脸皮
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
蚂蚁扛大树——不自量
蚂蚁头上戴斗笠——乱扣帽子
蚂蚁碰上鸡——活该
蚂蚱上豆架——借大架子吓人
蚂蚱驮砖头——吃不住劲
蚂蚱斗公鸡——自不量力
蚂蚱打喷嚏——满口青草气
蚂蚱上豆架——小东西借大架子吓子
蚂蝗的身子——软骨头
蚂蝗见血——叮(盯)住不放
蚂蚁挡道儿——颠不翻车
蚂蚁抓上牛有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蚂蚁讲话——碰头
蚂蚁搬家——不是凤,就是雨
蚂蚱上豆架——小东西借大架吓人
蚂蚁看天——不知高低
蚂蚁爬树——路子乡
蚂蚁喝水——点滴就够啦
蚂蚁下塘——不知深浅
蚂蚁进牢房——自有出路
埋下的地雷———触即发
买回彩电带回发票——有根有据
买咸鱼放生——尽做冤枉事 买盒还珠——不识货
卖了衣服买酒喝——顾嘴不顾身
卖了儿子招女婿——颠倒着做
卖了犬褂买裤衩----短得见不了人 卖了儿子招女婿——胡折腾
卖闻孩子唱大戏——庆的什么功
卖水的看大河——尽是钱
卖炒勺的——拣有把握的来
卖米不带升——居心不良(量)
卖煎讲的赔本——贪摊)大了
卖螃蟹的上戏台——脚色不少,能唱的不多 卖木脑壳被贼抢——大丢脸面
卖瓦盆的——要一套有一套
卖瓦盆的摔跟头——乱了套
卖虾的不拿秤——抓瞎(虾)
卖盐的喝开水——没味道
卖棺材的咬牙——恨人不死
卖馒头的搀石灰——面不改色
卖豆芽的抖搂筐——干净利索
卖油的不打盐——不管(闲)事
卖油条的拉胡琴——游(油)手好闲(弦)卖牛卖发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 卖豆腐的扛马脚——生意不大架子大
卖花的,说花香;卖茶的,说菜鲜——各有一套。卖鸭子儿的换筐——倒(捣)蛋
买了麦子习笼屉——不蒸馒头蒸(争)日气 卖水的看大河——尽是钱
麦秆吹火——小气
麦芒戳到眼睛里——又刺又痛
麦糠搓绳——搭不上手
麦茬地里磕头——戳眼
经典歇后语精选
经典歇后语大全
经典歇后语汇编
经典歇后语摘录
经典歇后语精编
经典歇后语摘抄
经典歇后语集锦
篇2:经典歇后语及答案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百米短跑——有始有终
48、百年的瓜子千年的树——根深蒂固
49、百岁老人过生日——难得有一回
50、百万雄狮过大江——势不可当
扩展阅读:小学三年级歇后语及答案大全
1.赶鸭子上架 —— 吃力不讨好
2.泼出去的水 —— 收不回
3.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4.王八吃秤砣 —— 铁了心
5.王婆卖瓜 —— 旁人不夸自己夸;自卖自夸
6.瞎子戴眼镜 —— 多余的框框;装模作样;多此一举;多一层不如少一层;多余
7.瞎子点灯 —— 白费蜡
8.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9.小和尚念经 —— 有口无心
10.丈二和尚 —— 摸不着头脑
11.飞机上点灯 —— 高明
12.半夜三更放大炮 —— 一鸣惊人
13.木匠带枷 —— 自作自受
14.大水淹了龙王庙 —— 不认自家人
15.八级工拜师傅 —— 精益求精
16.冰糖煮黄莲 —— 同甘共苦
17.聋子耳朵 —— 摆设
18.上鞋不用锥子 —— 针(真)行
19.窗户边吹喇叭 —— 名声在外
20.借了一角还十分 —— 分文不差
21.大姑娘坐轿 —— 头一回
22.提着马灯下矿井 —— 步步深入
23.提着灯笼砍柴 —— 明砍
24.唱歌不看曲本 —— 离谱
篇3:经典歇后语及答案
一、题材选择
首要原则是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题材上的选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是他们能理解的事物, 这些用以构成艺术形象的生活材料较能唤起幼儿有限的经验, 对于幼儿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适合, 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古典文学主要有以下类型的素材可供选择改编。
(一) 选择古代诗歌及简单的题画诗, 尤以咏物和叙事诗为佳。它们描述的对象、情节都相对比较单一, 而且形象突出鲜明, 甚至在教师的某些提示下能做到可观可感。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对于柳树的形象给予惟妙惟肖的比喻描写, 有十分浓厚的趣味。
(二) 选择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谜语。例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诸如此类的谜语, 题目就是谜题的答案, 浅显形象的语言描述, 教师可使用挂画等辅助手段, 让幼儿结合游戏的形式积极参与。
(三) 成语故事或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片断。成语故事几乎取材于生活, 而且一些简单的成语常常在生活中提及, 幼儿对此有相当的表征经验。参考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内容 (培养幼儿优良品质方面的主题, 知识性主题, 趣味性主题) , 都广泛涉及, 是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素材最丰富的宝库。例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三心二意等, 富有情节性、趣味性, 而且故事中的道理比较浅显, 即使幼儿不能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也可以让幼儿享受阅读故事。与此类似, 长篇古典文学中,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幼儿阅读, 但是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细微情节加以概括或扩展,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四)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相类似, 而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成功例子是《西游记》长篇故事, 因为形象上的典型夸张、内容上的天马行空符合幼儿喜爱幻想的心理特点, 这类题材很受幼儿欢迎, 易于幼儿接受。
二、改编创作过程
选择了题材, 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做幼儿化的艺术处理。如对题目的制定, 结构的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突出, 以及艺术表达的处理等。
(一) 题目的制定。郑板桥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 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不但是诗, 其他文体也是这样。适合幼儿文学的题目应该是直接单纯并且富有趣味性的, 可以作比较夸张的修饰, 也可以是对故事概括化的总结, 例如李绅的《悯农》, 一般出现在儿童读物中, 常见题目为《锄禾》。
(二) 结构安排。一般是针对有情节的故事扩展而言的。诗歌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 就同样可以故事化, 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可以写成一个农民辛苦耕作的故事, 并且在改编的结构重设上可以更随意。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一般分为开头、展开及结尾。开头做到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展开一般采取顺叙, 但也有倒叙, 还可以设一个简单的“包袱”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结尾处要巧妙, 有意境, 令人回味。
(三) 艺术形象典型化处理。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很突出, 或者缺乏趣味性, 要对内容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形象加以修饰夸张, 使人物性格更鲜活, 植物动物形象拟人化等。例如, 可以把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树或风儿拟人化, 给《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和狐狸起名字等。
(四) 艺术表达。文言文语言的改编, 对教师的文字功底要求相对比较高。对语言浅显化、拓展化、形象化等处理是整个古典文学幼儿化改编的关键。具体语言要求正如儿童文学家朱庆坪所说的:“形象而有趣, 浅显而美听。”例如《猪八戒吃西瓜》:“西瓜一块不够吃, 我把孙悟空的一块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西瓜真解渴, 再吃一块不算多, 我把沙和尚的一块也吃了吧。”他又吃了一块, 这下只留下唐僧的一块了。他捧起来, 又放下去, 放下去, 又捧起来, 最后还是憋不住, 把这块西瓜也吃了。”虽然对话中猪八戒的话只是简单句式的重复, 但是有音乐美的排列效果, 而且充满趣味性, 是相当适合幼儿的。
三、运用
改编好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或生活的阅读活动中。当然也可以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例如挂画、相片、玩偶等。其次, 形式上也可以丰富。可以是表演游戏、角色游戏, 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 例如《成语大观》。幼儿教师对经典文学的运用不必执著于文学价值的挖掘。经典文学的作用除了教育性以外, 就是为幼儿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其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及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4]章红.论幼儿语言文学的接受[J].早期教育, 2005 (11) :10-13.
篇4:经典歇后语及答案
一、解放前至今有关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1.傅振伦在《歌谣周刊》第68号(1924年11月16日出版)上发表的《谜语歇后语研究之一斑》一文中认为歇后语包含“句首”和“句尾”两部分。这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篇把歇后语与“句的概念”联系到一起的论文。
2.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提出“新兴的歇后语”,认为“这种歇后语是用来歇后的成语,原来是两截的,歇却一截,形式上也还可以成句”。陈氏也是把歇后语与句子形式联系了起来。
3.温锡田在发表于《国语周刊》第91期(北平《世界日报》1933年6月24日)的《论“俏皮话”》和第92期(北平《世界日报》1933年7月1日)的《再论“俏皮话”》中,关于俏皮话的形式,其归纳为:(1)“全形”是两句,上句是“前提”,下句是“断语”;(2)“前提”的构成,从语法上看,有三个形式。温氏是第一位从语法形式的角度分析歇后语句法结构的学者,他暗示了歇后语是由两个分句组合而成的复句的观点。
4.黄华节在《太白》半月刊2卷6期上的《歇后语》一文中,认为从“造句法”上看,歇后语一律是由两个“子句”构成。黄氏第一次从造句法角度正式引入了“子句”的概念,表达了“歇后语都是复句”的观点。
总之,这一时期关于歇后语的句法结构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的。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张瑰一在《修辞概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11月第1版)里认为,“一般的歇后语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前半是一个比方,后半是这个比方的解释。”张氏认为歇后语后一部分可省略,这就暗含了前半部分是可以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歇后语研究从结构形式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很少。
(三)新时期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1.马国凡、高歌东在合著的《歇后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一书中指出,分析歇后语的语法结构要着眼于说明部分。关于歇后语的语法作用,从词汇角度上看,歇后语的前后部分是“同义”成分;从语法角度上看,歇后语的前部分与后部分是同位语,在句子中充当同一成分。马氏等充分认识到了歇后语具有充当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但完全忽略了歇后语也可以独立成句的功用。
2.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一书中曾指出,歇后语的“比喻部分”运用了多种“语言结构方式”[1],可以是词也可是词组和句子。而歇后语的“解释部分”的结构有用词充当的,有用词组充当的,也有用句子充当的。王氏第一次较为明晰地分析了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方式,其观点为以后的歇后语句法结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温瑞政在《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出版)一书中,指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最简单的“引”和“注”由一个词构成,多数是由词和词组成的“结构”。温氏还指出,“引”和“注”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但温氏的看法有偏颇之处,“引”和“注”有时也会是由句子构成的,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语法上的表现过于绝对,但温氏从整体上是把歇后语当成单句来看待的。
4.谭永详在《歇后语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中认为:“歇后语是成句的,而且都是单句。不管它的形式复杂与否,都可以切分为前后两部分。”谭氏第一次很明确地提出歇后语绝对都是单句的观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开拓作用。
5.唐启运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一书里,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可构成单句,也可构成复句。唐氏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歇后语既有单句形式也有复句形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6.孙维张在《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中,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结构段之间,不具有语法上的衔接关系”。认为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是“主语——谓语”关系固然值得商榷,但孙氏的全盘否定,使其研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这一时期加强了对歇后语结构的语法研究,但有待进行新的探索。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歇后语句法结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研究有两大主张:一种是传统的看法,认为歇后语成句后都是单句;另一种则继承了开放的观点,认为歇后语中既有单句也有复句。
1.传统观点 认为歇后语都是单句,如王勤在《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中就总结到“歇后语的表层的结构形式是简单句”。
2.开放观点认为歇后语成句后既有单句也有复句,比如范晓就提出像歇后语“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这样的句子不仅是复句而且是主谓式的复句,[2]并提出了“主谓复句”这个新概念。
但也有学者对范晓的“主谓复句”提出质疑,如肖伟良在《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一文中,认为范晓所举的6个歇后语句子并不能简单地都归纳为“主谓式复句”,而应分属不同的类型。那么,究竟什么是句子?什么是单句?什么是复句?它们的成立和区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在歇后语句型结构的研究中出现单复句定位分歧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歇后语句法结构的细化研究——“双主谓结构单句”和“双主谓结构复句”
肖伟良在《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提出“双主谓结构单句这一类型的句子,都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前一个主谓结构充当主语,后一个主谓结构充当谓语。”[3]他把范晓先生的六个例子:
(1)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石头上碰钉子——硬碰硬。
(4)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
(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6)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倒不出。
上例中的(3)(5)划分为双主谓结构单句,把(1)(2)(4)(6)划分为双主谓结构复句。肖先生主要是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个方面来阐释他们的区别:
第一,从语法意义上看,单句就是“能够简单地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的句子,所以像(3)(5)这一类句子都是单句。而且他也认为在(3)(5)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意义上缺乏自足性,像“硬碰硬”“礼轻情义重”等作为句子都不能成立,所以,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不能单独成句。
第二,从语法形式上看,肖先生认为“单句是有一套结构中心的,……结构中心的多少是区分单句和复句的重要语法标志:有一套结构中心的是单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结构中心的是复句。”[4]他认为像(3)(5)这一类句子,作解语的主谓结构只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而不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所以,这类句子只有一套语义中心,是双主谓结构单句。
综上所述,我们赞同歇后语成句后句型结构有单也有复的开放观点,但肖先生的细化研究也有让人不信服的地方。比如,他认为歇后语成句后都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若按他的单句成立标准来判定,那歇后语不就都是单句了吗?还有,他认为(3)(5)句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意义上缺乏自足性,那(1)(2)(4)(6)句中充当解语的主谓结构在结构和意义上就不缺乏自足性吗?所以,单复句的划分标准究竟如何科学地确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一点思考
1.为什么会在歇后语句型结构研究中出现单复句的分歧现象呢?
单复句的区别很鲜明,尤其是在结构形式上,单句结构就是“主语+谓语”,而复句结构就是“(主语+谓语)+(主语+谓语)”。综上所述,在歇后语句型结构中出现单复句分歧现象的原因是:
从语气方面,有些学者认为歇后语前部分是话题,即主语部分,后部分是说明话题的,即谓语部分。他们认为前后部分都是由各种结构来充当的,并不把前后都看成是有语气、语调的句子。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前半句有主语(外甥),有谓语(打灯笼),后半句也有省略主语(外甥),也有谓语(照舅),所以前后两部分可以被看作是两个分句。既然是句子,就必定有语气,前一个分句是陈述语气,而后一个分句则是感叹语气。前后语气的差异是判断句子是否是复句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语法意义方面,有些学者看到了“语义指向”的问题,注重了句子中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肖伟良曾提出“双主谓结构单句作解语的主谓结构只能陈述整个譬语,而不能陈述作譬语的主谓结构的主语。”如:(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就不能被说成“千里送鹅毛——千里礼轻情义重。”“千里”的语义是不指向“礼轻情义重”的。所以这类句子只有一套结构中心,是双主谓结构单句。而像“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可以被说成是“老鼠进风箱——老鼠两头受气”。“老鼠”的语义也指向后面整个解语。有的学者只考虑了结构形式上的问题,而忽略了语义指向问题。
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方面,其实无论单句还是复句都是从语法形式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句法结构,而歇后语却恰恰是无论句子结构形式的单复却都表达了同一种语法意义的句子。没有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也没有无语法形式的语法意义。例如,范晓在《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中就提到“歇后语复句如果在两直接成分之间加上‘是’‘真是’或‘叫做’之类,还可以转化成主谓单句。”[5]王勤在《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一文中说到“歇后语的前后部分可以互相转换表达,构成语法上的判断句,修辞上的隐喻。”[6]歇后语成句后的语法形式有单复两种,但它们却可通过转化的形式被揭示出相同的语法意义。有些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区分单复句的标准有哪些?本文认为区分单复句的标准应有三点:
(1)语气上的差异:一个单句只有一种语气,但复句不一定只有一种语气。
(2)语法形式上的差异:
1)单句结构是“主语+谓语”,而复句结构是“(主语+谓语)+(主语+谓语)”。
2)单句的是由句子成分直接组成,而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分句。
(3)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1)单句的语义指向明确,只有一套语义中心,只表达简单的一层意思;而复句的语义指向复杂,不只一套语义中心,表达的意思也不止一层。
2)当单复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似时,可以通过插入“是”“真是”或“叫做”等判断词来检验该句是否可以转化成明显的单句,如果可以转化,就可以判定该句为复句。
注释:
[1]王 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3).
[2]范 晓.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J].汉语学习,1984,(1).
[3]肖伟良.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J].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4).
[4]肖伟良.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J].梧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4).
[5]范晓.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J].汉语学习,1984,(1).
[6]王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3).
参考文献:
[1]温端政 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
[2]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邢福义 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5:经典的幼儿园歇后语及答案
兔子跑进磨房里 —— 干啥用
兔子过岭 —— 难逮
活剥兔子 —— 扯皮
羊群里跑出个兔 —— 数它小,数它精;就你小就你鳖咕
兔子拉犁 —— 不讲套数;寸步难行;心有余而力不足
兔子的嘴 —— 三片儿;三片
兔子作揖 —— 一下子站起来了;站起来了
小兔遇到头场雪 —— 蒙了
垡子地里撵兔子 —— 没有大跑头;没有大跑
跑昏的兔子 —— 好捉;好逮
兔子唆起狼来 —— 这还了得
扬杈打兔子 —— 尽在空里岔
骆驼撵兔子 —— 白费工夫;白费劲;枉费工
兔子创窝 —— 不是人干的活
兔子爬杆 ——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兔子跑到磨道里 —— 冒充大耳朵驴;假充大耳朵驴;假充大尾巴驴
老母鸡撵兔子 —— 假充鹰;冒充鹰
兔子拜月亮 —— 妄想成仙
在娘娘宫拴了个兔捣碓 —— 没点人样儿
兔子弹棉花 —— 单蹦
蛤蟆追兔子 —— 差得远;差远了
兔子挖洞 —— 留有后路
用五眼枪打兔子 —— 光有响头没有准头
篇6:歇后语及答案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