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的名言(精选7篇)
篇1:交友之道的名言
幸福并不在于多友,而在于慎择友人及其价值。小编整理的交友之道的名言,供参考!
1、“老友”这个词人人都挂在嘴上,但是真正的友情却很罕见。——费德罗
2、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刘向
3、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纳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丘
5、古人说,老友是第二个“我”,多一个好老友实际上使你又获得了一次生命。——佚名
6、多和朋辈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泰戈尔
7、交绝不出恶声。——刘向
8、面对不幸,了解老友。——赫尔德
9、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翟
10、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林语堂
11、交老友必择己者。讲贯切磋,益也;追随游玩,损也。——《西畴老人常言·讲学》
12、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周兴嗣
13、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14、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葛洪
15、从外貌看来,人最宝贵,狗最低贱,但圣人一致认为:重义的狗胜于不义的人。——萨迪
16、生活交在种种友情之中得到充实。爱他人,并不他人所爱,这就是生存的最大乐趣。——威·史密斯
17、在危险之中,常有被疑的老友成为救星,最被信用的成为卖友的人。——伊索
18、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老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培根
19、老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徐干
20、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柴可夫斯基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丘
22、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不能忍,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陈毅
23、忠实的老友是菩萨的化身。——拿破仑
24、与恶人相处发同登舟入海,即便不致葬身海底,也不免受到惊吓。——伊本·穆加发
25、与老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李惺
26、三毛说:老友这种关系,美在锦上添花,贵在雪中送炭。——佚名
27、欲知其人,视其老友。——《意林》
28、删掉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鲁迅
29、寻找老友的人,是理应找到老友的,没有老友的人,说明他从未寻找过。——莱辛
30、交不为利,仕不谋禄。——稽康
31、怜悯你的人不是老友,帮助你的人才是老友。——托·富勒
32、只有不倚赖老友,不苛求老友,才可享受到交友的快乐。——佚名
33、你我是老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老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肖伯纳
34、你不要把那人当作老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老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萨迪
35、选友以求益。——弘一法师
36、老的树最好烧,老的马最好骑,老的书最好读,老的酒最好喝,老的老友最可信赖。——莱特
37、信任别人的善良是自己善良的明证。——佚名
38、用了狡计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将陷于危险埋伏之中。——伊索
39、知心老友相隔千山万水,也似近在咫尺。——泰格奈尔
40、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与愚者作伴,必定无益。——大卫王
41、一切善的终点与顶峰,生命最后的明星都是友爱。——埃·马卡姆
42、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卡莱尔
43、一个受了友情的感动去办事的时候,本来胆小的变得勇敢了,本来怕羞的有了自信了,懒怠也肯动了,性子暴躁的也谨慎小心肯对待人了。——萨克雷
44、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45、和老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46、友情就好比一颗星星,而爱情只是一支蜡烛。蜡烛是要耗尽的,而星星却永远闪光。——大仲马
47、谁若自顾快走,你别和他结伴同走;谁若对你薄情,你别把他当作老友。——瑟蒂斯
48、像爱情始于爱情一样,友情始于友情。——佚名
49、自制的友情比买来的友情要持久。——奥美利
50、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老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萨迪
51、人与人的友情,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圣·奥古斯丁
52、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都是错误的。——塞涅卡
5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54、“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佚名
55、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象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56、老友也是说好话的多,所以真肯提你缺点的人倒是你难得的好友。——盖叫天
57、结友使心晓。——谢惠连
58、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伊索
59、友邪则已僻。——徐干
60、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善良关系更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或同事相处,都是如此。——佚名
61、必须切脉考察病根,交老友也必须考查对方的品德,否则是危险的。——伊本·穆加发
62、友情要像爱情一样才温暖人心,爱情要像友情一样才牢不可破。——穆尔
63、与人交,不为人所信,义未至也。——《意林》
64、这个人愿意为我流尽鲜血,牺牲生命,但他却不能向我公开藏在他内心一角的小小的秘密。友情啊,你不过是过眼的烟云,你象阳光一样光明灿烂,但只是可供观赏而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之物……——大仲马
65、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有的人你和他长住一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从来不会推心置腹说心里话;而有些人,刚刚相识,就一见如故,彼此像忏悔一样把所有的秘密都泄露出来。——佚名
66、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克雷洛夫
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68、交老友,贵在眼慈,横看成岭侧成峰——总是个好家伙。小疵人人有,哪个还不是也有,自己难道没有?——三毛
69、老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老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70、为老友若要情谊持久,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佚名
篇2:交友之道的名言
通常所说的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后进”,并不是指文化的各方面而言,主要是以经济的发展阶段为标准。
——〔日〕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
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苏〕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苏〕卡达耶夫:《时间呀,前进》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苏〕列宁:《伟大的创举》
保障家庭安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首要目标,也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
——〔美〕查·埃利奥特:《幸福生活》
社会进步使社会福利日益成为每个人的利益所在:它越来越紧地将全社会束缚在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契约中。
——〔美〕亨·乔治:《社会问题》
物产丰饶,人才荟萃,人民富足,方可称为强国。
——〔印〕瓦鲁瓦尔:《古拉尔箴言·政事篇》
我们的最后目的只能是一个一切人都享受平等的经济权利和机会的无阶级社会,一个按照计划组成的社会,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的水平,培养精神道德、合作、大公无私、服务精神,寻求正义的愿望、善意与仁爱,以至于最后达到世界秩序。
——〔印〕尼赫鲁:《自传》
政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充实的经济力量的基础上,谋求国民福利的不断提高,从而建立起一个光明的社会,使国民都富裕,能够过和平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
——〔日〕福田赳夫:《福田赳夫其人·岳父福田赳夫》
建设一个有着昌盛文化和福利的国家。……这应该是一座生活于二十世纪的我们继往开来的金字塔。
——〔日〕中曾根康私:《中曾根首相的思想与行动》
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国家健全就一切兴盛,国家腐落就一切完蛋。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统—一个国家很容易,但要治理它却很困难。
——〔德〕歌德《歌德文集》
获得统治是很大的事业,但维持它则是更大的事业。
——〔古希腊〕色诺芬
守业和创业是同样的艰苦。
——〔英〕乔叟:《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
人可以在一小时内毁掉自己一辈子的心血。
——〔英〕托·富勒:《箴言集》
一天的破坏,一百年才能恢复。
——〔法〕罗曼·罗兰,引自《罗曼·罗兰传》
创造物的毁灭只需一转眼的工夫,而重建它们却要整整一个时代。
——〔英〕康格里夫:《两面派》
建立国家千年的岁月也不够,使它倒地只需一瞬间。
——〔英〕拜伦:《拜伦诗文选》
怎样消灭贫穷,是推动现代社会前进并使之苦恼的一个重要问题。
——〔德〕黑格尔:《法哲学》
衣食足方能卫道。
——〔越〕胡志明:《胡志明选集》
济贫本身也是积蓄财宝,它会救你摆脱各种烦恼。用它来御敌,赛过最坚实的盾牌和最锋利的矛枪。
——《逸经·便西拉智训》
要想感动一个人的心,就必须先解决他的温饱。
——〔美〕范·弗恩:《威利斯·帕顿》
当一个人忍饥挨饿时,爱情、职责、家庭、宗教、艺术乃至爱国主义都没有意义,只不过是有名而无实的词语。
——〔美〕欧·亨利:《西部之心》
许多行为都可以用肚子饿来说明;可以说,种种下流的事情,都是为了塞饱饿肚子才做出来的。
——〔苏〕高尔基:《敌人》
贫穷使人失去道德。
——〔美〕爱默生:《处世之道·财富》
贫困是苦难之母。
——〔英〕骚塞:《奥尔良少女的幻想》
贫困是罪恶之母。
——〔古罗马〕卡西奥多鲁斯:《杂录》
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食物就是上帝。
——〔印〕甘地:《致埃德加·斯诺的信》
饥饿是无政府状态之母。
——〔美〕胡佛:《191月1日答记者问》
只要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繁荣昌盛。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世界需要的不是赎救罪恶,而是拯救饥饿和压迫,这无需将希望寄托在上天,这地球上什么事都可以希望得到。
——〔瑞士〕迪伦马特:《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
穷能使人沉沦,也能使人升华。
——〔苏〕高尔基:《苏联记游》
人类生活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穷。
——〔苏〕高尔基:《没用人的一生》
贫穷制造了悲惨不幸和精神上的堕落不振。
——〔丹〕彭托皮丹:《乐上》
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它确实破坏了自由,使平等无法实现,多数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英〕约翰逊:《致詹姆士·鲍斯威尔的信》
人世上有个暴君,这个暴君残酷无情,“饥饿”——就是他的姓名。
——〔俄〕涅克拉索夫:《铁路》
哪里有穷困,哪里就有苦难。
——〔法〕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在贫困笼罩着的地方,就谈不上贞操和罪行,也谈不上道德和智慧了。
——〔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贫穷会毁掉一切美德。
——〔英〕弗洛里奥:《第一批成果》
贫穷使人失去道德。
——〔美〕爱默生:《处世之道·财富》
穷人没有自由,在任何国家他都得为别人效劳。
——〔法〕伏尔泰:《信奉袄教的波斯人》
只有武装的人民才是人民自由的真正支柱。
——〔苏〕列宁:《俄国革命的开始》
任何国家若要伟大,其主要之点,就在要有一个善战的民族。
——〔英〕弗·培根:《论邦国底真正伟大之处》
在缔造一个政府时,必须注意武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借口,而不重视国家军事的发展,则从后世的眼光看来,他们绝对要算是民族的罪人。
——〔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
只有一个秘诀可以主宰世界,这就是强大,因为只有力量才没有谬误,也没有幻想。这是千真万确的。
——〔法〕拿破仑
统治世界的女王是武力,而不是意见,但意见却能使用武力。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军队一直是权力的基础,这在今天依然如此。所以权力总是在掌握军队的人之手。
——〔俄〕列夫·托尔斯泰:《上帝的王国在你内心》
作为一般的规律,高度的文化和武力,照例是并行不悖的,希腊和罗马就是最好的证明。
——〔德〕戈尔茨:《武装的国家》
若想边界得以保全,军力的增强乃是先决条件。
——〔德〕蒙森:《罗马史》
国防比富裕更重要。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以可接受的代价换取可靠的国防,是每个珍惜行动自由的独立国家的.根本大计。
——〔美〕约·柯林斯:《大战略》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加强祖国国防实力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苏〕帕夫洛夫斯基:《苏联人民的伟大功勋》
如果没有军队,也就没有政治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
——〔法〕拿破仑:《拿破仑书信集》
任何一个君主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它是不稳固的。
——〔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没有常备军,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都不能长久流传。
——〔英〕亚当·斯密:《美国军事学说》
帝王的权威要靠武装力量来保卫。
——〔英〕吉本:《罗马帝国的衰亡》
……精神的武器如果在人民的心中被意识到,被唤醒和燃烧起来的一时候,它的威力……甚至超过装备齐全和全副武装的一千支舰队和一千支军队。
——〔印尼〕苏加诺,引自莱格《苏加诺政治传记》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在整个历史上,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总是与其军事实力大致相当的。
——〔美〕基辛格:《白宫岁月》
没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能够长久保持和平的。假使它没有外敌的存在,那么就会发生内在的敌人了。正好像一个强壮的身体,似乎是不会感染外来的疾病,可是他们的强壮却是足以使他们衰亡。
——〔英〕李费,引自《西洋世界军事史》
所有武装的预言家都是得到胜利,所有没有武装的预言家都遭覆亡。
——〔意〕马基雅弗利:《美国能打赢下次战争吗?》
谁有强大的军队,谁就正确。
——〔法〕拿破仑,引自《拿破仑传》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
——〔英〕史文朋:《为国家进一言》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俾斯麦,引自帕麦尔《俾斯麦传》
爱好名誉和独立的国家都应该意识到本国的和平和安全,靠自己的剑来保卫。
——〔德〕俾斯麦:《演说》
勇士壮胆靠的是什么?剑!/奴隶解放靠的是什么?剑!/劈断暴君的索链,挣脱它的/镣铐和地狱靠的是什么?/———剑!
——〔英〕内·贝利:《剑》
我赞颂剑,/它从桎梏中解放真理;/我赞颂剑,/它作战场上提卫祖国的荣誉。
——〔塞尔维亚〕兹麦伊:《光荣属于剑》
历史上能看到的壮丽事业,/从来都是用剑来完成;/今后将要进行的一切伟大事业,/最后也都要靠剑才能成功!
——〔德〕拉萨尔:《弗兰茨·冯·济金根》
历史家施洛塞尔曾深信,只有“火和剑”能完成人类命运中的伟大的激变。
——〔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文选》
我们的威力就在我们的剑上。
——〔古罗马〕布伦纳斯
征服所揭示的奥秘比好奇心要多;科学的道路常常是用剑开辟的。
——〔英〕西·史密斯:《席间闲谈》
手握武器的预言家胜利了,而不拿武器的预言家都毁灭了。
——〔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和你拿着枪和剑不能刺杀思想一样,你只拿着思想也不能对抗枪剑的力量。
——〔日〕河上肇,引自《日本历史人物传》
除非一切办法用完,最后才可使用刀剑。
——〔波斯〕萨迪:《蔷薇园》
武力总是在败坏事情,文明的劝导比军事武力更能成事。
——〔英〕李约瑟,引自《新体文摘》
唯有不惜代价,用枪杆子才能夺取自由。
——〔保〕格奥尔基·拉科夫斯基:《森林的旅客》
力量能征服一切,却是短暂的。
——〔美〕林肯:《演说》
用剑获得的国土,会再次被用剑夺去,但是,用锄头获得的却是永远的。
——〔德〕蒙森
一切是我的,黄金说;/宝剑说:一切属于我。/我买一切,黄金自夸;/宝剑说:一切由我拿。
篇3:浅谈《大学》之道的领导科学
一、《大学》之道对领导人的科学设计
《大学》的“三纲”不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古人认为,真正能够有大成就的领导,须彻底了解“能知”之性的大机大用才可。这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科学,这篇短文无法详细说明。
简要言之,《大学》对领导人的要求,虽然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但更关注的则是他的综合素质。“格物”可理解为学习各种知识,但也包含有格除心中过分物欲的意义,是对待自己的理性与明晰万事万物理性的结合。做到 “格物”,然后能够“致知”,也就是懂得人生、事业的真实道理和意义。之后才能“明德”,明确地树立起道德与理想, 并真诚而热烈地去追求。达到道德的要求并不足够,在担当领导之前,《大学》还设置了一个管理家庭的考验。古代的家庭人口繁多,其人情世故远非现在社会的小家庭形式所可比拟。因此,还需要“齐家”,等有了“基层”管理经验后, 国家方能赋予重任。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的政治设计初衷对领导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也符合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只不过其“德” 基于传统文化的“道”,而今日我们谈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 但在阶级角度之外,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从世俗生活的角度而言,传统《大学》之道对领导的培养和认定无疑是具备科学性的,其合理内核是经过了无数考验的。
二、政治现实与科学设计的博弈
美好的愿景落到实际,总会产生偏差,历朝历代组织机构的建制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冗杂起来,理论道德上的政治为民抵不过利益取舍下的政治为官。于是《大学》 设计的修齐治平的理想政治一转而为“治天下不如安天下, 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消极管理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以自己利益为本位的所谓“中庸”的官场文化。1
“治天下”尚带有积极进取的意态,也许是一心为民, 也许是向上邀功,也许两者兼备,总之还是想方设法在干事。 皇帝、宰相等等首长们考核干部自有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 但是“干得多必然也错得多”,制度不论好坏,执行的都是在场上的人,当官场相互掣肘,任何错事都有可能成为某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在仕途上的致命污点。唯有当其从心理到行为均“成熟”以后,才能受到集体“赏识和认可”,成为“酱缸文化”的游泳高手。特别是对受到层层监督的基层官员而言,不办事与少办事,显得更为稳妥。
在中国历史上,越到政事疲敝之时,治官的官越来越多, 治民的官越来越少,这其中就隐含着这种人性的趋向。因此,对官员来说,往往行放任政策,总还可以苟安,行干涉政策,就不免弊余于利。到了这一步,深受环境浸染的官员们自然也不指望通过积极的工作来获得认可,本能地倾向于天下太平无事即可,将被动的、掩耳盗铃式的管理模式美其名曰“安天下”,仿佛达到了《大学》“平天下”的君子之道。由此形成管理层中的“拖”、“推”、“蒙”、“哄”、 “骗”等等腹黑的官场文化,干得好不如吹得好,大家心照不宣,只要任上不出事,那就是自己“平天下”的本事。2当发展到各处不断有百姓抗议之声,社会进入不稳定状态时,同样还有“能平事”、“能救火”等等各种理论和考核标准作为治事能员的参考。
当然,纵使那些俊杰们位极人臣,却也再没有心力去扭转乾坤,偶尔冒出那么几个,当时的政声也往往不太美妙。 大家集体唱赞歌,直到下一次暴力运动席卷。缺少文化与制度的建设和纠正,一切又都周而复始,这样的情况在明清两代的笔记中颇为显著。
三、重新审视《大学》之道的领导科学
今天我们以古鉴今,既要看到传统经典所记载的修齐治平等等理念是为人性打造的政治理想,也要认识到在其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从自身修养做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程固然美妙,古代也不缺乏监督、考核、 选拔、教化等等的制度和力度,甚至在肉刑、连坐等处罚力度方面远超今世,但却依然无法抵挡住整体的崩溃,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其实《大学》之道并没有错,对领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 是从人性出发而建立,但却无法抵挡人性而已。也因此,中国传统政治从来都是“外儒内道”,儒家合理科学的精神早已被偷换。许倬云将此说成儒家理想通过法家实践来体现, 其实问题的关键完全就在于其出发点的位置。以儒家最高的 “天下平”的“大同社会”为出发点,那么领导人的修养就需要达到“三纲”的高标准。等而下之,以传统文化中所谓以“霸道”维护天下稳定的模式出发,对领导人的道德要求就没有那么高,毕竟生产力条件摆在那里,这样的领导人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陷入各种人性陷阱,也因此而形成了前面所谈到的“酱缸”。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达到《大学》的修养。
由此看来,儒家的立意无疑是高明的,而且是超前的, 只不过现实很无奈,当“天下大同”沦为口号,现实的利益才是个人的“目标”。而今天我们则有了社会前进的共同方向,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毛泽东主席的口中,常常被指代共产主义,因此,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选拔机制中,如何借鉴传统儒家的精神,参考其科学设计的理念,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改造的一个方面。当然,法治是当前的主要手段,这一点毋庸多谈,但社会主义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将为实现大同理想而构筑的“三纲” 领导科学现代化,将立身处世的道德出发点作为考察领导的对象,将《大学》合理的内核加以应用,也应当是情理中事。 物质文明上可以先富带动后富,精神文明也同样如是,而领导人,自古以来的理想即是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远远超越榜样的作用。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却同样要以《大学》 之道的领导科学作为基础。
摘要:共产主义与传统大同社会有其共通之处,对领导的要求也可以借鉴古代《大学》之道的模式。
篇4:冯道的做官之道
冯道所生活的时代,形势极不安定。唐朝灭亡后,中国北部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汉只存在五年。这中间,后晋被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所灭,辽国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在这种动荡混乱的局面下,冯道却凭着老谋深算、圆滑多变的政治权术,稳稳地做了五朝元老。冯道最大的本事是见风转舵。他非常善于分析形势,观察风向。对于他来说,给谁做臣子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保住官位,他肯为任何人效劳。官,这就是他的灵魂。因此,在他身上表现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永远紧跟当权者。
后唐时,冯道开始发迹。唐明宗时他当了宰相。明宗以后的唐闵帝,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推翻。李从珂推翻了冯道的主子,他当然是冯道的敌人。但是冯道一点也不计较这些,他及时劝进,也就是拥戴李从珂作皇帝。他又在新主子下面做了司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败李从珂,建立后晋,做了儿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一个皇帝,居然把契丹叫爸爸,自称儿子。冯道就在这个儿皇帝手下做了首相。契丹灭后晋,冯道主动入朝,做了太傅。契丹退回北方,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前去投奔,又做了太师。刘知远的儿子继位不久,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推翻,冯道帮郭威诱杀了后汉宗室,又在郭威建立的后周朝内做了太师。前后三十年的官场生涯,冯道历事五个政权、十一个君主,始终没离宰相、三公、三师的高位,做官真是做绝了。
冯道会保官、保身,靠的是遇事不表态、依违两可的圆滑处世之道。他深知在形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任何不慎都会遭致杀身大祸,从而使自己成为政权变换的殉葬品。因此,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从不参与任何担干系的事情,“人莫测其喜愠”。遇事慢开口,不出头,不担责任,这是他做官的秘诀。
后晋石敬瑭临死前,嘱托冯道辅立他的幼子石重睿。冯道接受了。但石敬瑭死后,天平节度使景延广主张立长子,冯道也不反对,因为他不愿冒风险充当石重睿的保护人。结果石重贵做了皇帝,冯道照样做首相。景延广拥立有功,掌握了大权,主张反对契丹,引起争论。冯道不表态,“依违其间”。石重贵听从了景延广的主张,于是同契丹的关系破裂,并被契丹消灭了。契丹灭晋后,捉住景延广问罪,有人揭发冯道也参与反契丹之谋,辽主却很明白,立即驳斥道:“此叟非多事者,勿妄引之!”结果他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在契丹那里继续做官。
冯道总是以“忠”来标榜自己。他确实是够“忠”的,任何人掌了权他都可以效忠,实际上连一点封建的气节都没有。晋高祖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接到辽主的封号后,感恩不尽,为表示对父皇帝的崇敬,派冯道出使辽国。对于这个极其可耻的使命,他当时觉得只有冯道能够承担,而冯道确实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他对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无耻到这种程度,可以说登峰造极了。
冯道的品行当然十分可憎,就是在封建社会里也为人所不齿。司马光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欧阳修也认为,冯道这个人“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出现,正适合了五代时期腐朽政治的需要。当时的武夫们凶残地杀来杀去,谁夺得政权,也需要这样一些官僚来维持局面,安抚人心。冯道的存在,正可以承担这种使命。他所代表的那一群庸碌官僚,有如皇帝宝座上的扶手和靠背,谁来坐都没关系,都有用。当时那些腐朽的君主,对冯道之流的需要,也仅此而已。因此,冯道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司马光也多少看到了这点,指出:“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统治者的需要,是冯道得志的前提。
冯道的做官之道,实际上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客作风的结晶。这种看风转舵的本领,固然不合于封建的正统道德准则,却十分适合封建官场的需要。这就使它成为封建正统道德的必要补充,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封建道德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官僚政客,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封建政治的特点是个人专制,任何一级官吏都只对上司负责,因此他们不怕百姓,只怕上司。上司一发怒,他就可能丢官丢头,甚至株连九族。因此要当得好官,就必须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每一级对每一级都得如此。遇到较为精明的皇帝,局面还可能好一些,赶上那些腐朽者当政,这种习气在官场中弥漫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流毒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且会严重地腐蚀我们党的党风。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决不能容许随风转舵,投机取巧。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决不提倡忠于个人,忠于上司,更是极卑视阿谀奉承的无耻作风。共产党人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明哲保身,“依违两可”。然而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污毒,其中包括“冯道之道”,不是轻易就能退走的。今天,我们要胜利地实现四化,官僚政客的腐朽作风必须从我们的队伍中彻底铲除。这种作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回顾一下历史,可以增加一点知识。冯道的卑污灵魂,就是构成这种作风的一种成分。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封建专制的官僚政治。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官僚。做官是有利可图的,但也十分危险,弄不好就要杀头。即使做到宰相的高位,有时也难免满门抄斩的下场。这种例子在历史上真是举不胜举。虽然如此,却也有极会做官的,不管政治风云如何神奇莫测,他都可以稳坐钓鱼船。读《五代史》等书,可以看到五代时期的冯道,就是这种人物当中最有名的代表。
冯道所生活的时代,形势极不安定。唐朝灭亡后,中国北部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汉只存在五年。这中间,后晋被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所灭,辽国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在这种动荡混乱的局面下,冯道却凭着老谋深算、圆滑多变的政治权术,稳稳地做了五朝元老。冯道最大的本事是见风转舵。他非常善于分析形势,观察风向。对于他来说,给谁做臣子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保住官位,他肯为任何人效劳。官,这就是他的灵魂。因此,在他身上表现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永远紧跟当权者。
后唐时,冯道开始发迹。唐明宗时他当了宰相。明宗以后的唐闵帝,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推翻。李从珂推翻了冯道的主子,他当然是冯道的敌人。但是冯道一点也不计较这些,他及时劝进,也就是拥戴李从珂作皇帝。他又在新主子下面做了司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败李从珂,建立后晋,做了儿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一个皇帝,居然把契丹叫爸爸,自称儿子。冯道就在这个儿皇帝手下做了首相。契丹灭后晋,冯道主动入朝,做了太傅。契丹退回北方,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前去投奔,又做了太师。刘知远的儿子继位不久,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推翻,冯道帮郭威诱杀了后汉宗室,又在郭威建立的后周朝内做了太师。前后三十年的官场生涯,冯道历事五个政权、十一个君主,始终没离宰相、三公、三师的高位,做官真是做绝了。
冯道会保官、保身,靠的是遇事不表态、依违两可的圆滑处世之道。他深知在形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任何不慎都会遭致杀身大祸,从而使自己成为政权变换的殉葬品。因此,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从不参与任何担干系的事情,“人莫测其喜愠”。遇事慢开口,不出头,不担责任,这是他做官的秘诀。
后晋石敬瑭临死前,嘱托冯道辅立他的幼子石重睿。冯道接受了。但石敬瑭死后,天平节度使景延广主张立长子,冯道也不反对,因为他不愿冒风险充当石重睿的保护人。结果石重贵做了皇帝,冯道照样做首相。景延广拥立有功,掌握了大权,主张反对契丹,引起争论。冯道不表态,“依违其间”。石重贵听从了景延广的主张,于是同契丹的关系破裂,并被契丹消灭了。契丹灭晋后,捉住景延广问罪,有人揭发冯道也参与反契丹之谋,辽主却很明白,立即驳斥道:“此叟非多事者,勿妄引之!”结果他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在契丹那里继续做官。
冯道总是以“忠”来标榜自己。他确实是够“忠”的,任何人掌了权他都可以效忠,实际上连一点封建的气节都没有。晋高祖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接到辽主的封号后,感恩不尽,为表示对父皇帝的崇敬,派冯道出使辽国。对于这个极其可耻的使命,他当时觉得只有冯道能够承担,而冯道确实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他对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无耻到这种程度,可以说登峰造极了。
冯道的品行当然十分可憎,就是在封建社会里也为人所不齿。司马光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欧阳修也认为,冯道这个人“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出现,正适合了五代时期腐朽政治的需要。当时的武夫们凶残地杀来杀去,谁夺得政权,也需要这样一些官僚来维持局面,安抚人心。冯道的存在,正可以承担这种使命。他所代表的那一群庸碌官僚,有如皇帝宝座上的扶手和靠背,谁来坐都没关系,都有用。当时那些腐朽的君主,对冯道之流的需要,也仅此而已。因此,冯道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司马光也多少看到了这点,指出:“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统治者的需要,是冯道得志的前提。
篇5:为人之道的经典名言
2) 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
3)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4)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5)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6)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 拿破仑
7) 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 陶铸
8)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 《伊索寓言》
9) 饱暖则气昏志惰,饥寒则神紧骨坚。——王永彬
10) 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11)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省心录》
12) 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
13) 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14)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
15) 朋友是财富,健康是本钱。
1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7)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1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9)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篇6:夫妻相处之道的名言
3、最理想的夫妻关系是,亲密而带适当疏离,坦诚中保留部分稳秘,即可两情缱锩,又有个人天地。
4、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5、信任是婚姻关系中两个人所共享的最重要特质也是建立愉快的、成长的关系所不可短缺的。
6、维持夫妻间的好感,双方都应当俯就对方一些,切不可各人都保守自己的个性和爱好。
7、为了爱情的继续,婚姻的美满,妻子固要取悦丈夫,丈夫也要取悦妻子,至于如何取悦,乃是一种高级的艺术。
8、生活中遇到不痛快的事,双方要互相体贴、温存、安慰,万不可互相指责、埋怨、伤了感情。
9、人都有缺点,也都有长处。多看对方优点和长处,并潜心去学习,彼此互补短长,感情也会愈加巩固。
10、迁就、容忍、屈服、接纳、适应、宽恕、谅解、妥协、韧力、认命,婚姻爱情可训练出。
11、妻子如果一方面要把丈夫紧紧抱到怀里,一方面又要他出人头地,天下根本没有这种便宜的事。
12、明智的夫妇都力求使对方保持自然状态。既然你选择对方,就应该让对方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
13、家庭生活中,难免有不同意见和争执。这时,要懂得让步。非原则性问题,应互相谦让。
14、婚姻生活者,半睁眼半闭眼地生活也,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眼睛睁得太久,或用照妖镜照得太久,恐怕连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
15、古人说相敬如宾。这一点在新婚时是可以做到的,越到后来越要注意,万不可越到后来越看对方的缺点。当众人面前,尤其要注意互相敬重。
16、夫妻之间,总得相互谅解。倘若有错处,就宽容大度加以原谅。
17、夫妻生活中最可贵的莫过于真诚、信任和体贴。
18、夫妻间平等相待,是制造幸福家庭的基础。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可能有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美满。
19、夫妻好比同一把琴弦上的弦,他们在同一旋律中和谐地颤动,但彼此又都是独立的。
20、不可拿什么比自己的配偶更好的异性人与自己的配偶比较。
21、彼此中间不要说一句谎言,不要用一点诈术,不要作一件欺骗对方的事。如果不谨慎说了一句谎言,或作了一件不诚实的事,应当急速向对方承认,切不可再说谎遮掩。彼此中间要建立极好的信用。这样能免去二人中间许多的祸患罪恶和危险。
篇7:为人之道的经典名言
2) 卑鄙之极,必生奢男;厚德之至,定产佳儿。
3)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4)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
5)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 《别林斯基论教育》
6) 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林逋
8) 宁枉百万步,曲木不可息。宁忍三日饥,邪蒿不可食。——杜睿
9) 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苏霍姆林斯基
10) 你真诚地自我肯定,你更有雅量肯定别人。
11) 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
12) 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 做人要正直无欺,真实无伪,又要温厚和平,勿太梭角峭厉。——陆陇其
15) 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6) 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7) 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8)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19) 友谊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求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20) 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 关于为人之道名言
★ 人生必学的为人之道
★ 《坛经》中的为人之道
★ 为人真诚的名言警句
★ 描写为人的名言警句
★ 为人名人名言
★ 淡泊为人散文
★ 为人勤俭作文
★ 《金刚经》为人轻贱
相关文章:
母亲的幸福指数02-21
美食提升幸福指数02-21
浅谈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02-21
享受教育的幸福02-21
职业幸福指数02-21
初中期中考试动员大会讲话稿02-21
化工企业安全试题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02-21
化工企业安全论文提纲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汇报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