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通用8篇)
篇1: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在回顾早期组织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及研究的.影响,简要介绍一些组织结构新模式,揭示信息技术影响下,企业必须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来适应新环境.
作 者:钟建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年,卷(期):7(1)分类号:B849关键词:组织结构 信息技术 企业信息化
篇2: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小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作者:苏 健 阮 波 贺 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结合广西的企业现状,论述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中小型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旅游企业;企业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12
篇3:浅析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讲,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寓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 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本身, 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 而是一场激进的组织变革。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结构、沟通以及习惯等。因此, 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总结和概括大量的研究和理论, 本文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一个方面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行为角度着手。
一、经济学角度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竞争性市场上成千上万的公司如何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这里讲的公司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全球。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于一个个独立的公司, 通过其中一些基本理论来描绘信息技术对于组织影响的几个模式[1]。
(一) 微观经济理论
信息技术对于成千上万个独立公司的影响,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1-α (式中L代表劳动力投入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Q代表产出量;A系技术系数) 。资本和劳动是被认为是可以相互自由替代的生产要素, 而信息技术通常寓于劳动之中, 可以显著的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常将信息技术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能够自由替代资本和劳动。当信息技术的成本降低, 它可以替代日益上涨的劳动。因此当信息技术转变生产职能时, 也即是将之前的手工劳动进行自动化处理, 那么全部的生产职能将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于一个固定的产出,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现在只需要比过去少的多的资本或者劳动。那么, 企业规模效应的模式不再依赖于劳动而是更多依赖于资本[2]。因此, 根据微观经济理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导致劳动的减少, 也即是信息技术替代了劳动。
(二) 交易成本理论
溯自科斯的交易成本认为, 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 一项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 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3]。运用市场这种治理机制会产生交易成本, 而运用企业这种治理机制则会带来协调成本。哪种机制所花费的成本较少, 活动就应该由其来完成。
交易成本是当一个企业在在市场上购买货物或者服务时发生除了该货物或服务之外的其他支出, 这些支出也成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因此交易成本相当于自然系统中的摩擦力, 只要企业使用市场则交易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是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以及资产的专用性[4]。如果企业从供应商处购买生产要素, 则与供应商必然建立契约关系, 但是由于契约必然是不完备的, 这一现实就为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合约的每一方都有积极性通过隐藏信息 (逆向选择) 和隐藏行动 (道德风险) 的行为来欺骗对方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高度信息不对称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必然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传统的降低交易成本办法是利用规模效应:垂直整合, 内部采购和分销, 通过进入新市场促进水平成长, 兼并小公司, 以及甚至形成垄断。
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得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公司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使得公司于外部供应商交易比内部购买更有价值。公司规模 (由雇员数量所决定的规模) 即使在公司收益增长期也能保持不变或收缩。当交易成本较少, 公司规模应该收缩, 因为此时从市场上购买它所需要的货物和服务比它自己生产更容易, 也更便宜。对于同样的业务容量和盈利水平, 如果公司能够通过电子市场与外部供应商和人员签订合约解决供货问题, 则当然无须雇佣工人、扩大规模, 及遭受管理成本上升的痛苦。
(三) 代理理论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可以看成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5]。委托人依据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通过签订相关的契约向代理人指派工作。但是代理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其工作可能和委托人的设想不尽一致, 工作效果也未如预期。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有股东———经理人、经理人———企业员工等。由于委托和代理双方目标差异而产生的成本, 就是代理成本, 它具体表现为监控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6]。监控成本是指委托人为了确保代理人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 (如雇人监督) , 保证成本是代理人为了使委托人确信他如预期般工作而需要付出的成本 (如经常汇报) , 剩余损失则是指企业完全由委托人经营时的收益与交由代理人经营时的收益的差额。
在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中, 使得每一个经理人可以监督更多的员工;同时信息技术使经理人和员工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下降, 那么保证成本随着下降。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 可以让企业在组织效益增长的同时减少经理人或者员工的雇佣。
二、行为理论
虽然微观经济学在解释市场中大量公司的运营和行动时有效的, 但是在描述或预测现实世界中一个具体公司的行动时却是比较有限的。在面对一个具体的公司时, 公司经理人要处理各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问题, 如如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设计各种产品营销组合以及优化库存等等。与经济学理论相比, 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行为更具有描述和预测作用。
虽然行为研究没有发现信息技术能够使得企业组织自动发生转型, 但是当高级管理层获得这种技术后, 可以将其当作工具来实现组织改变的目标。而且信息技术可以用来促进组织价值体系的创建和兴趣的培养。
因此信息技术可能对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常常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组织设计者的期待以及组织设计者潜意识的行为。在行为理论中, 信息技术队组织的影响可能并不如上述经济理论所描述的直观与简单。
(一) 决策和控制理论
依据决策和控制理论, 组织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及风险的条件之下作出的有限理性的决策。该理论认为决策者 (经理人) 不可能拥有和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 同时他们在选取方案时的正确判断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组织就是一种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决策的存在。处于组织底层的员工缺乏作出决策的信息, 组织必须集中决策并构造一个决策层级。层级的中层管理全体, 用以收集和分析信息, 并将其传递给决策者 (高层管理者) 。所以组织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其中当某人在此层级中上升时, 他的权力和责任随之增大。
从理论上讲,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以及拓展信息共享的通道, 从而使得信息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沟通直接从基层传递给决策层。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也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基层员工共享,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作出部分决策而不需要上级管理层的过多的干预。
关于信息技术组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组织会趋于高度集权, 中层管理者将逐步消失, 因为信息技术给予高层管理者所必需的决策信息而不需要中层经理的收集和分析。
(二)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关注于组织内层次结构和标准作业程序 (SOP) 的建立和完善, 将组织看作是响应外界不稳定环境的主要工具。但是当外界环境变化时, 组织发现它们几乎不可能改变它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习惯。
如果技术能够用来帮助实施组织内部已经存在的规则和程序, 则信息技术就可以被组织中各部门经理所接受。但是一旦信息技术威胁到现存的日常工作习惯, 则信息技术就有可能遭到排斥。在此种情况之下, 信息技术对于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的帮助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假以时日, 大部分组织将走向消亡。围绕信息技术, 新的组织结构将建立, 一些组织将信息技术兼并进他们的组织系统, 从而获得新生。社会学观点强调人影响组织的能力, 只有当组织中占据高层的经理人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决定组织结构时, 组织的变革才可以进行。因此组织采用信息技术与否决定于组织中分支机构、部门经理们以及高层管理者对于权力的理解和偏好。
(三) 后工业化理论
后工业化理论家们认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大多数工业国已经进入一种新的后工业经济和社会阶段。在此阶段中, 服务行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工业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 而高技术、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发达的高工资国家则蓬勃兴起, 这有利于知识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
根据后工业理论, 转型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为企业组织结构带了了一些内在变化:权力应该较多依赖于知识和才能而不是纯粹的正式职务;组织结构应该走向扁平化, 因为专业知识工作者将更多倾向于自我管理;同时由于知识和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广泛性和容易性, 组织的决策权应该下放。
这样一来, 信息技术将导致项目型的多维组织, 专业人员面对面或者通过网络组成一个个团队各自完成一个专门的短期任务, 一旦任务完成, 各团队将解散并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团队。由于专业人员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 使得办公不再依赖于地理位置, 因为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可将信息和知识在任何时候传递到任何地方, 组织不再象传统观念中的组织机构。
(四) 文化理论
文化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必须符合组织文化。根据文化理论, 每个组织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体系和理念。组织价值观和理念很少被它们的成员所反对, 一旦果真有人对此提出挑战, 则挑战者将被排斥或辞退。当组织的价值观和理念不再与现实相符时, 组织的成员会抵制现实、忽视现实乃至改造现实使之符合组织的文化。仅当文化赖以生存的组织灭亡或者高层改变价值观和理念时, 文化才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组织中高层管理者集体发生改变时才会进行, 因为正是这些高层管理者支持和维护着旧式的组织文化。
信息技术可能威胁亦能支持组织文化。比如,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企业组织中成员感受到了威胁, 随后这些组织中又出现了许多抵挡、阻挠和重新界定现实的努力。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也能支持组织文化, 比如银行业欢迎计算机在它们传统的资金转账、查询等业务处理方面为其降低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
(五) 政治理论
传统的组织通常被划分成许多专门化的部门 (比如营销、财务和生产等) 。这些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 它们之间互相争夺组织资源, 从而产生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政治理论将信息技术看成是组织中部门或团队为了影响政策、程序和资源分配而进行政治竞争的产物。
信息技术不可避免要将地域或者组织政治联系到一起, 因为这关系到获得一个关键资源即信息。信息技术影响到在一个组织中谁对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及如何做的问题。例如, 一个关于美国FBI发展全美计算机化犯罪历史系统的研究发现, 各州政府强烈地阻挠FBI的计划。各州政府觉得这样一来, 联邦政府尤其是FBI将有能力监督州政府如何使用犯罪历史及控制州范围内的犯罪历史信息, 而这些在美国政治中是各州自己的职能, 它们不希望联邦政府予以干涉。在各州的阻挠下, FBI的该计划没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111页) 有成功。[7]
三、结论和总结
由于信息技术潜在地改变一个组织的结构、文化、政治和作业, 因此, 当信息技术被引进一个组织时, 常常遇到顽强的抵抗。在这一方面, 微观经济理论不能用来解释组织对于变化的抵抗, 而一般来说, 行为理论对此现象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 组织抵抗引起了很多信息系统失败或者失效, 因此引入新的信息技术必然是困难重重的。组织革新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它包含了远比购买信息技术复杂得多的诸多因素。因此要获得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 必须恰到好处的利用和管理好组织变革。因此必须首先在组织价值观、组织理念和利益集团的调整方面进行变革。
我们应该知道如何看待组织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应该对此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而不是仅仅了解其中的皮毛;我们不要幻想信息技术本身会自动为你干活。为了能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效力, 必须积极地管理, 调整技术使之适应于组织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Gurbaxani and S.Whang, The impact ofinformation systemson or-ganizationsand markets, Communicationsofthe ACM[J], 34, no.1, pp5973, 1991.
[2]Pindyck, Robert s., and Daniel L.Rubinfield.Microseconomics, 5th ed.Upper SaddleRiver[M], NJ.:PrenticeHall (2001) .
[3]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M], 4:386-485.
[4]Williamson, Market and Hierarchies:Analysis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The Free Press[M], New York, 1975, P26.
[5]A.A.阿尔钦, H·登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6]迈克尔·詹森, 威廉·梅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篇4: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摘要:农村的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乡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性,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关键词:城市;农村;信息技术;二元社会结构;人力资源;农村人口;医疗保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4-0071-05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5%,对比2005年的1 931万人,农村网民人数增加了近10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由2007年的7.4%提高到2014年的28.8%,[1]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蓬勃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信息技术以突出的信息渠道、交流互动、商务交易等价值已经渗透到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不仅深刻改变城乡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从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角度看,农村信息资源严重匮乏是促使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但能有效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消除城乡间的信息壁垒,还能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我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重新探讨信息技术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希望可以为我国制定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研究的信息技术指基于通信网、互联网等可以提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等多种业务的通用智能工具,包含有收音机、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及互联网等各类信息技术装置和服务。
二、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形成
城乡关系是一种基本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因此,城乡二元结构被定义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2]在市场成长、分工深化等力量促使下,中国经济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距,由此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为了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陆学艺等认为所谓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全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把全体居民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一经登记入册,一般就不能变更。非农业户口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基本上居住在城镇,称为城市居民。而农业户口的人则从事农业,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称为农民”。[3]因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就是按户籍把全国公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方面政府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政策,区别对待城市居民和农民;此外,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隔离城市居民和农民,使其各自的身份凝固化,难以逾越,从而形成城乡居民的社会区隔。[4]
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在长期考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5]我国在建国后,实行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分割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已有研究表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性工业化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数巨大且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严重制约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限制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6]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产生、存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辅助性制度。
三、解构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现实必要性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均衡发展,一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7]“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最早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1)医疗和保健;(2)在职人员培训;(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8]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非常不利,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发展落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政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导致城乡的教育资金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师资分配结构极不合理,城乡居民的教育权利不平等,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第二,农村医疗卫生发展滞后。乡村卫生院医疗设备、设施简陋、陈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极其匮乏且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农民难以在乡镇或者村级医疗机构就医,“看病难”现象依旧严重。第三,农民的迁徙自由严重受限。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使农民进城门坎高,直接影响了城乡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客观上剥夺了农民接受城市文明,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利。第四,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实行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农村人才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方面,笔者主要从人力资本的几种形成方式出发,分析信息技术给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以教育不平等为代表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二元社会差距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教育二元结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巨大,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相对而言,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和质量都不及城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衡等造成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城乡间发展都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技术保障。[9]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形态,对城乡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对教师来说,通过网站、视频等可以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教学网站等接触优质学习资源,与名师在线互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质量。
如今,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山东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湖北恩施 “云视讯”教学系统平台等启动“同步课堂”以及MOOC教学,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让两地学生平等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城乡学生在同一时间接受相同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公共教育服务均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因地域、经济等外界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10]
(二)信息技术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受体制和投入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不仅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而且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我国新医疗改革方案指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11]首先,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也是医疗装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治系统,对提高诊断效率和就诊速度,争取病人救治时间,实现医疗救治活动的有效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依托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和相关技术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疾病预防控制的网络末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延伸到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加强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能力;最后,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远程卫生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卫生信息共享等服务,可以提高城乡卫生资源共享与利用程度,提升城乡卫生服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市和农村在医疗服务能力上的鸿沟。
因此,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城乡卫生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保障城乡的公共卫生事业同步发展,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巨大差距。
(三)信息技术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保护农民迁徙自由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1. 信息技术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一方面,信息技术带来的办公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减少了传统行业普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同时也消除了一些重体力劳动或危险的工种,减轻了很多工作任务,这些都导致传统行业就业人数锐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从事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人员慢慢增加,信息劳动者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随之发生改变。
2. 信息技术改进劳动力就业方式。目前,劳务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交互和处理,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供需对接服务,不仅就业服务部门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就业者提供准确、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劳动者也可以拓宽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信息化就业已经逐步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市场、政策等,通过自主创业突现转移就业。
3. 信息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变劳动力知识结构,促使劳动力“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终身教育”。
4. 信息技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增加收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因素,[12]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就导致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不断降低,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这部分劳动力就必须向其他产业转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技术进步的特点也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空间和拉力,高新技术的发展拉伸了劳动力技能的层次,越来越多的城市劳动力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多岗位和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融合,并带动更多劳动力转移。
(四)信息技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保障农民基本人权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力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13]
我国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而且退休人员不断递增,参保规模迅速膨胀,管理对象趋向复杂,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种类繁多并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乡镇一级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机构呈现“碎片化”局面,各类社保信息缺乏统一信息平台,社会保障工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显得力不从心。[14]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结合愈加紧密,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数据保障。社会保障数据是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依据,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国城乡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才能确保社会保障数据完整、准确、兼容和安全。第二,信息技术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效率,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事业顺利运转的物质基础,是确保城乡居民享受适度社会保障待遇的关键环节。因此,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大大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利用和监管。第三,信息技术为城乡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社会保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人才来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各种工作,创新城乡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培训机制,可以尽快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是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搞好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可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领域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社会保障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充分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社会保障决策水平、有效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加速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结论
我国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束缚了信息、人才、专业技术乃至思想文化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延缓了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扩散,使农村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农民基本权力缺失,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福利、使用社会资源等方面产生根本性差别。
城乡差别的实质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该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信息技术还为打破户籍藩篱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撑,使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有了可能。例如,陕西等省份已经完成户籍改革,使户籍回归本位,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权利。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逐渐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比如增加农民价格上可以承受的上网设备数量,下调农村上网资费,推出农村手机上网流量套餐,加强农村互联网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村互联网使用水平,带动农民创收,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2015-06-03.
[2]靳占忠,孙健敏.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隐忧[J].高等农业教育,2012,(5):12-15.
[3]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1.
[4]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7-21.
[5]张根明.二元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1993,(3):13-17.
[6]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5,(1):21-31.
[7]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8]【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0.
[9]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26.
[10]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5-03/30/content_9560.htm,2015-03-30.
[12]王建华,李录堂.农户经济改造的新动力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8):108-112.
[13]张文,唐萧萧,徐小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异分析[J].求实,2013,(5):45-49.
[14]郭燕飞.论信息技术对社会保障工作的作用[D].南京.东南大学,2013:16.
篇5:浅谈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第13组
作者:王文亭 张国利
指导老师:钱大琳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形式 扁平化 虚拟化
参考文献:《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薛华成 清华大学出版社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对货运站作业组织的影响分析》 徐维祥 杨肇夏 摘自
《铁道学报》第23卷第6期 2001年12月
写在前面:
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应用与普及,毫无疑问对运营管理、管理者的行为、组织、企业战略、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其对组织的影响作以比较具体的阐述。鉴于内容比较抽象,我们在起笔时尽可能设计了比较通俗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不恰当或者说不准确的地方,还希望老师指出。
正文:
作为一门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看做是管理组织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管理组织管理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管理的重要问题。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下,组织形式已经出现了几种典型的类型。
其实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存在一个组织形式的问题。大到一个国家政权的政体,小到像我们第13小组的这样两个人的小集合,都存在着组织形式的问题。说到我们两个人的小集合,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想要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组织,那么这个集合里元素不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有各种信息,还有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和我们有关的一些事务,还有各种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很混乱了,其实捋清楚的话,只有两类,一个是业务层级上的,一个是人事层级上的。这两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类似于不同角度。会存在非常明显的交集。我们的组织形式,就是在组长坚强领导下的半民主制度。此处不多提。
我们暂且就以某果汁生产商为例,介绍一下管理信息系统时代的这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
从大面来看,组织形式要分这么几类,U(unitary)型——直线职能制,M(multidimensional)型——矩阵式组织,H(holding company)型——控股型,V(virtual)型——虚拟组织——动态联盟,听起来都挺复杂的。为了将复杂东西明晰化,下面是具体说明(纯属原创,如有雷同肯定是他们抄我们的)。
·U型组织——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组织结构(unitary structure)
1. 纯直线制结构。
这种结构最典型的特点是每个职工都只有一个领导。说是纯直线制,或许会有人不理解。其实是这样的,从任何一个职工出发往上找领导,都只有一条线上去,没有
分叉,也没有诸如监督一类的成分。比较简单的小企业其实很适合这种模式。小果汁厂的厂长管几个工长(管不了几个人也是工长),通常的日常生产都是由这些经理负责的。当然整个企业的所有事务厂长都要很了解。从信息角度来看,信息流动的方向也是很单一的,由下而上,直线流动,一直汇总到小果汁厂厂长。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这个要常见一些。很明显,在纯直线制结构中,厂长的负担太重。而在直线职
能制组织结构中,厂长下直接分设了一些职能类部门。比如说刚才那个小果汁厂后来干大了,厂长挺有野心的,就又挑了一些适合的人才组成了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公关部,财务部,广告部什么的。这些部门都直接受厂长领导。这么看来部门经理也算是挺大个官了吧?然而并非如此,因为这些部门并非权力部门,他们只是在全厂指定的规则基础上办理事务手续。比如广告部,请了他们市电视台挺漂亮一女主持人代言,想要在包装上印女主持人喝该果汁的照片,广告部经理必须在制定好严谨的规划后将计划书交给厂长,厂长批准后,厂长直接授意生产包装的车间按照厂长的标准生产。这样厂长就省了构思广告的精力,自然就有精力把公司做大做强。然而这种结构缺点也十分之明显。比如刚才的那个广告部经理,平时和厂长走得近,大家都认为他是红人,那么渐渐的在权力欲膨胀的时候,经理就可能直接去要求车间怎样怎样了,这样就缺少了整体上的规划,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
·M型组织——矩阵式组织,多维组织(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M型组织其实是在U型组织基础上的延伸。就是增进了任务过程的负责制。在纯直线制结构的基础上加了一维——任务维,每个任务都有车间对其直接负责。这里不太好理解。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一位经理人要同时对两个上司负责,分别是组织本身的领导和正在做的任务的领导。而这第二个领导,就是项目的负责部门。教材上说还存在一个第三维,即为职能部门。我们小组认为,称其为第三维有些牵强,因为他毕竟不是一个领导部门或者说是权力部门。它只是一个支持的结构。这就是上述第二种直线职能制组织与任务维度的结合产物。
矩阵式组织做到更大一些的时候就会出现事业部组织结构。所谓事业部就是把刚才的第二个维度用部门形式存在,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从地位上讲或者说从到最高领导的距离的角度来讲,事业部与车间类似。
通过M型结构,就实现了厂长权力的下放,由统一领导转换为了协调领导。从员工角度来说,权力的下放也会增进下级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说,这样的“扁平式”结构是一种趋势。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开始的那个果汁公司。公司发展十分不错,经过市场部的调查,在董事会决策之后,便有了做其他果汁、饮料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点,厂长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下设了事业部,比如“果灿烂”开发部、“寒带·果粒”开发部什么的,这些部门进行新果汁的研发,分别独立的对这种产品负责。因此他们也就相应的有了一些权力,去从整体上规划它所研究的产品,去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要求生产流程。事业部在工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职能部门的支持。从信息流动角度来看,事业部是拥有着对他们所研发的产品的绝对领导权的。
当然,维数多,也可能出现组织上的混乱。这就要求一个比较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具体应该下设怎样的部门,部门职能如何,都应该因公司而异。然而对于一个中型的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
·H型组织(holding company structure)以及V型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
H型组织其实就是由独立最高领导或寡头制进化为多人拥有最高领导权。可以认为是总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投资子公司,然而对于每个子公司来说,又都有其他投资者。2.
当然这个投资者既有可能是自然人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法人。这样对于公司总部来说,这就是一个控股(holding company)结构,子公司仅仅是盈利的手段,是一个利润中心。子公司同样有董事会等领导机构,同样可以按照M型构造它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结构还可以不停的延续下去。
而V型更是完全的利益产物。比如刚才那家果汁公司可以与健身品牌,美容品牌合作,在一个协议的制约下,形成一个健康生活套装之类的产品。各企业其下设各部门之间可以有并非相同领导下的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就是这个意思。回头这个产品做完了,这个virtual的组织可以继续合作也可以就地说bye,再各自寻找新的项目和新的战略伙伴。正所谓,共同的利益使大家联合在一起。这种结构里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签订的协议是支撑这种结构的重要内容,而实质上共同的利益则是真正的V型组织支柱。
鉴于这两种涉及到太多经济学知识,我们小组就不再拿刚才那个果汁厂说事了。不过只要一切顺利,这个果汁公司总要做大做强,总要上市,总要建立合作关系,那时在一个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下,这两种组织形式必将有更好的发挥。这是大企业的发展方向所在。
小结:
综上所述,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形式的影响主要是扁平化(减少层次增大幅度)和虚拟化(联盟临时化)。想要达到扁平化,上级要放权,下级要主动,信息就是命令。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组织自生自灭,如果做得好,系统自然会越来越复杂。管理复杂系统唯一稳妥的方式就是依赖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组织形式的改变,而组织形式的进化同样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实例:
本文最后,让我们看一个实际的例子。看一看TMIS系统是如何改变了铁路作业的形式。篇幅限制,这里仅以装卸车生产组织和作业流程为例。
在运用TM IS 之前,车站设有运转和货运两个车间,5 个主要生产岗位,整个作业由 12 个主要阶段或步骤完成,作业过程大致是如下流程:
(1)货调依据日装卸计划制定装卸车阶段计划
(2)货调将装卸车阶段计划和装完信息通知区长
(3)区长根据装卸车需求制定取送车钩计划
(4)区长将取送车钩计划下达给调车组
(5)调车组按钩计划进行调车(取送车)
(6)调车组将调车执行结果和变化情况通知区长
(7)区长将作业车送到信息通知货调
(8)货调通知货运员装卸车
(9)货运员组织装卸车
(10)装卸人员向货运员报告装卸完成(11)货运员将装卸完报告给货调
(12)货调将装卸车完成情况和装卸车阶段计划告诉区长
而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以后,由于TM IS 对货运作业信息进行了优化处理,信息的共享和高效传输,使得作业步骤简化。
过去由两个人分别负责的运转工作和货运工作现在可以由一个人承担。
值班员(兼任货调和区长)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可以同时制定并下达钩计划和装卸车计
划。
以往的串行作业变为了平行作业。TM IS 成功运作后可以将运转和货运两个车间合并,主要生产岗位压缩为 3 个,整个作业流程简化为 6步。
篇6: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顾名思义,信息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及表现的技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
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3.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
4.计算机多媒体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其优越性。科学实验纷繁多样。微观的、宏观的、活动的范围很广。传统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较多,学生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的试验,往往没有这种试验环境。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此类实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节省了自然资源。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以下几点误区
1.软件设计喧宾夺主。可能是软件制作者基于想要吸引学生的目的,在软件中设计了一些小的花絮,如鼓掌、喝彩、动画鼓励、科普常识等等。这样一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二来可能会因为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幼稚,反会引起学生的烦感。2.违背教学原则。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备课要有“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而教学软件因为制作周期较长的原因,导致教法陈旧不说,就其内容本身来说,虽说是集合了数百位名家名师的倾心力作,他们的教案不可谓不好,但是首先,你不是他。记得齐白石老人曾经这样说过“学我者死”,正所谓形易画而神难描,你纵然能用他们的教案,但他们的神韵是无法从中窥视的。其次,他们所针对的学生与你所针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教案也是不足取的。这样的结果是:⑴造成一些教师不思考、生搬硬套,从而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再提高。⑵因不能因材施教,会造成一些同学“吃不饱”,而另一些同学“消化不良”。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篇7:电子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学号:姓名:学院:班级: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科技和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涉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中来,在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着重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途光明。
关键字:电子信息技术 社会经济 生活方式 信息经济时代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human
student number:23name:Sun Xincollege:College of Liberal Artsclass:1111121
Abstract: Since 20th century, the man has made a series of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Electron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volv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life and industry,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festyle changes.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n focus from clothing,food,housing to introduce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human;finally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bright future.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cio-economicLifestyleioninformation economy.该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
1前言 术、管理决策技术等为管理者提供辅助管
人类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1]。电子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理、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目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有很多种,而应用最多、国内炒得最热的是ERP系统。ERP系统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工具,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使用ERP系统[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环节和层次,可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2纺织专用CAD系统
2电子信息技术对纺织业的影响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在三方面:纺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纺织专业CAD系统、纺织生产过程自动化[2]。
2.1纺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率的图形处理能力,辅助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纺织CAD的功能主要有五种:
(1)纱线的计算机仿真:普通纱线、混色纱线和花饰式线的仿真。
(2)机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素织物组织设计、色织物组织设计、大提花织物设计。
(3)针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花花型设计和结构型设计。
(4)纺织品印花设计:印花织物的花样图案设计。
(5)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服装设计和三维服装设计。
纺织专用CAD系统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使服装生产更加美观、多样、便捷。
篇8: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业务,可以优化组织结构,精简中层管理人员,减少人力成本;促使决策层和执行层敏锐观测到市场和内部信息,通过直接交流和反馈,及时作出决策;充分调动内部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使其充分了解企业战略目标以正确执行战略目标;加强了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交流,进而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帮助员工个人提高生产效率。
二、信息技术“生产悖论”的理论综述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被人们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上,信息技术以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三种方式影响竞争[1]。
20世纪90年代初,理论界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六个假说,分别是:统计不当、时滞、利润再分配、不善管理、资本存量、替代效应[2]。美国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也遭遇到“生产率悖论”问题。90年代中期起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开始逐渐消失,欧美学者关于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本达成了共识: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称正相关趋势。
引起人们最初对“生产率悖论”特别关注的是著名经济学家Steven Roach教授提出的计算机化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绩效之间微弱关系这一观点。即,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并不一定带来生产率的增长。
90年代后期,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信息技术和组织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两大机构研究成果,证实了悖论的消失。同时相关研究的其他国家企业的研究也得出了悖论逐渐消失的结论。
在我国,信息技术与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宋玉华和王莉利用Gordon(1999年)的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3]。孟倩应用事件分析法提出生产率悖论不是一种全球化现象,证明了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能够从市场中体现出来[4]。
90年代末21世纪初,国内关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ERP的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方面。同时,国内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或结构方程模型开始实证检验IT对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绩效影响,王铁男等、孙林岩等,同样得出了IT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绩效的实证结论[5]。
三、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的影响综述
国内近年来对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如李随成和杨庆(2008)、焦豪等学者,这些研究侧重于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6]。
一些研究证实IT对生产率有正面的影响。威尔指出,事务性IT投资显著提高了生产率[7]。希特与布莱杰夫逊的研究利用了370家公司的数据,发现IT投资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并创造了消费者价值[8]。安德森研究证明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的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德瓦拉耶和科里证明了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程度越高,组织的财务和质量绩效就越好[10]。Andersen和Segars也提出,IT的使用会影响组织的分权情况,进一步会影响组织绩效[11]。
前文概述的关于IT作用机理的理论假说的关注焦点和研究内容不同,如,IT资源理论的理论基础关注焦点是IT资源怎样与组织的其他资源实现互补、怎样获取IT资源及保持信息技术这一竞争优势。
四、对信息技术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随着对信息技术投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给社会和组织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还是巨大的投资黑洞。尽管有研究表明,1991年后“生产率悖论”消失,并且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研究者发现了IT投资可带来回报,研究者开始从信息技术绩效评价这一新视角展开研究。
研究者可以用财务标、生产率、企业股票价值、中间业务流程和产出等指标来反映组织绩效。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实施、评、估改进4个环节贯穿于信息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因此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不仅是一种事后结果性评价,也是信息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分析。
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系统的评价主要通过软件质量及成本核算进行评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1979年B.W.Boehm和J.R.Brown等人首次提出软件质量模型并开始进行软件质量度量;Ansi先后于1983年和1985年提出软件质量评价的标准和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系统建设投资逐年迅速增长,人们更加关注信息系统评价的经济可行性问题。例如,1992年12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信息系统和经济学国际会议”使得信息系统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五、未来研究方向
在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未来研究中,一方面,应更多地通过对信息技术管理、相关互补因素对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关注,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治理的成熟度和信息技术投资效率,如管理的实践、治理政策、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等,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进而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生产效率、组织绩效、组织结构及其他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研究中,应更多地关注组织IT治理的成熟度,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效果。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问题日益引起企业与学术界的重视。笔者概述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理论假说,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及绩效评价影响的研究现状,并总结归纳出此方面未来发展中的研究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组织绩效,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谢康,乌家培.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论丛[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楼润平,薛声家.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理论假说与实证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9(008):48-52.
[3]孟倩.生产率悖论与中美两国信息技术投资效果比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001):68-73.
[4]安德鲁,麦卡菲,埃里克.IT如何创造竞争优势[J].商业评论.2009(8):104-110.
[5]王铁男,沈南,李一军.组织单元间的差异性对信息系统应用绩效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2):26-38.
[6]焦豪,邬爱其,张样.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度量与功效——本土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3):596-603.
[7]李随成,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55-63.
[8]Weill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erformance:A study of the valve manufacturing sect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4):307-333.
[9]Hitt L M,Brynjolfsson E.Productivity,Business Profitability,andConsumer Surplus:Three Different Measures of[J].MIS quarterly.1996,20(2):121-143.
[10]Andersen T J.Information technology,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settings[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0(2):101-119.
相关文章: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论文提纲02-07
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选择的影响02-07
车站设备设施通过能力对客流组织影响的分析02-07
组织承诺对员工影响研究论文02-07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论文02-07
组织公平对组织承诺多维影响关系的实证探讨02-07
不同生长调节剂水平对木薯组织培养的影响02-07
淬火温度对20Cr13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02-07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探讨02-07
浅谈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