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修补(精选十篇)
穿孔修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中男81例, 女28例, 年龄16~82岁, 平均45岁;溃疡穿孔到就诊时间4~72 h, 平均13 h。入院时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 发病超过24 h者均有全腹痛, 伴恶心、呕吐;体格检查有局限或全腹膜炎体征;腹穿 (+) ;血WBC多数升高, 少数降低或正常;多数患者腹部B超提示腹腔内积液, 腹部X线检查提示腹腔内游离气体, 少数患者则未见阳性征象。手术确定胃溃疡穿孔20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9例。入院时主要合并症: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34例, 休克22例, 肺源性心脏病4例, 肺部感染8例, 尿路感染2例, 幽门梗阻2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
1.2 治疗方法
109例均在全麻下行溃疡穿孔修补术。
2 结果
109中胃溃疡穿孔20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9例, 除术前合并肺源性心脏病者死亡1例外, 全部穿孔患者均治愈出院, 其中术后并肺部感染5例, 粘连性肠梗阻5例, 均经过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本组病例以老年人及务工人群为高发年龄, 原因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其重要器官的功能日益低下, 抗病能力逐渐减弱, 溃疡容易发生穿孔;少数老年人因各种原因生病后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治疗, 导致溃疡穿孔。而部分中年人群, 因生活压力大, 外出务工, 工作负荷重, 生活无规律, 对既有疾病无规范治疗和基本不治疗, 溃疡不能自愈, 终致穿孔。对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诊断, 临床上有溃疡病病史, 突然出现腹痛, 伴恶心、呕吐, 查体见局限性或全腹膜炎体征, 有休克表现, 腹穿 (+) , 血WBC升高, B超提示腹腔内积液, X线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 根据上述表现, 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年老体弱者, 因其机体反应力低下, 即使腹腔炎症严重, 血WBC可不升高、甚至降低。长期以来临床常以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作为判断上消化道穿孔的依据[1], 另外, 还应注意细小的穿孔, 溢出气体过少, 穿孔处被食物残渣和大网膜封堵, 或穿孔时间过长, 腹腔内游离气体被腹膜吸收, X线检查腹腔无游离气体, 腹部B超也可探查不到积液征。
3.2 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 临床上对诊断明确或估计腹腔渗液较多、有中毒症状或难以确定穿孔性质者应尽早手术, 选择何种类型手术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近年来, 人们普遍认为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修补术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理想方法, 对单纯胃溃疡穿孔可做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术[2], 欧美等国普遍把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修补术作为溃疡穿孔患者的彻底性手术, 但在我国始终得不到推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溃疡穿孔应首选修补术[3]。修补术的优点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一般医师均可施行, 操作简单快捷, 又不改变正常生理解剖, 因此是一种简单、安全、死亡率低、住院时间短的治疗方法[4]。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经内科治疗3个月, 溃疡愈合率达95%, 复发率与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修补术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远期并发症低于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修补术[5]。本组中109例胃溃疡穿孔患者行溃疡穿孔修补术, 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认为, 消化性溃疡穿孔是外科常见急腹症, 其诊断并不困难, 对轻症患者, 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但应密切观察病情, 一旦加重, 应及时中转手术。目前多数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腹腔镜下溃疡穿孔手术, 修补术仍是多数基层医院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切实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行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09例消化性溃疡穿孔行溃疡穿孔修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中胃溃疡穿孔20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89例, 除术前合并肺源性心脏病者死亡1例外, 全部穿孔患者均治愈出院, 其中术后并肺部感染5例, 粘连性肠梗阻5例, 均经过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急诊行穿孔修补术是基层医院常用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高德明, 吴金生.现代急诊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78.
[2]陈玉强, 郭文虎, 陈严绪.保留幽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0 (3) :284-285.
[3]Svanes C.Trends in perforated peptic ulcer:incidence, etiology, treat-ment, and prognosis.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00, 24 (3) :277-283.
[4]Hermansson M, Stael Von Holstein C, Zilling T.Surgical approach and 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peptic ulcer perfor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urgery, 1999, 165 (6) :566-572.
鼓膜穿孔必须进行手术修补吗 篇2
鼓膜常会因受到外伤而发生破裂穿孔,受损的原因包括用硬物挖耳、被掌掴耳光、昆虫潜入外耳道、高温的电焊金属溶渣等溅入外耳道或被爆竹的冲击波所伤等。
鼓膜的两面都含有丰富的、由外向內相互吻合的血管,其自身愈合的能力很强。医学界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鼓膜是人全身组织中自我修复能力最强的。因此,单纯性的外伤性鼓膜穿孔若没有使骨膜发生感染,其受损的鼓膜一般可在2—3周内自行愈合。此类患者可使用“干耳疗法”处理患处,也就是用于棉球堵在外耳道道口。实施其他任何疗法(如使用消炎滴耳剂等)都是画蛇添足的不当之举,甚至会引发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鼓膜穿孔患者若发生了中耳炎,其鼓膜就难以愈合。此病患者的中耳腔内若出现了肉芽组织或胆脂瘤,则需要进行较复杂的手术治疗。
患者的鼓膜穿孔若较大,病情往往难以自愈,这时可施行鼓膜修补手术。这种手术一般在门诊实施即可,患者不会有太大的痛苦。鼓膜穿孔患者如果在门诊进行手术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也可住院施行鼓膜组织片移植修补手术。鼓膜穿孔愈合后,患者的听力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穿孔修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4月的124例胃肠穿孔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开腹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18~55(34.2±4.1)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32例,胃窦部穿孔24例、小肠穿孔6例。腹腔镜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0~58(38.8±2.1)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34例,胃窦部穿孔19例,小肠穿孔9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生穿孔后36h内入院治疗,穿孔部位直径在0.6~2.5cm。组间年龄、性别、病况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在问诊时主诉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到全腹、时有轻度休克表现,体格检查患者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经影像学和腹腔镜检查,两组患者均符合《实用消化病学》中的胃肠穿孔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腹部正中位置做切口,开腹后探查,对胃十二指肠穿孔部位进行间断缝合,填塞网膜后打结。对小肠穿孔进行全层间断缝合后再作浆肌层间断缝合。冲洗腹腔后安置腹腔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为仰卧位。在麻醉起效后,建立气腹,在患者脐部做弧形切口,放入10mm trocar,置入30腹腔镜进行探查腹腔内的情况,胃和十二指肠穿孔选择于腋前线左肋缘下置入5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左锁骨中线平脐处置入5mm trocar作为辅助孔,使用吸引器,将腹腔内的脓性渗液吸除干净,对腹腔内的渗液和食物残渣清除干净后,应用2-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1-3针穿孔部位并缝扎闭合,结扎线上填入网膜后再结扎固定。由于小肠较为游离,对小肠穿孔的患者主操作孔、辅助孔部位多选在左下腹或右下腹,以及正中下腹处。在腹腔镜下应用3-0可吸收线对小肠穿孔进行全层间断缝合后再作浆肌层间断缝合。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充分的冲洗后,术中均在右肝下间隙、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分别放置橡胶或硅胶引流管引流。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嘱咐患者禁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拔出胃管后进食流质食物。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并总结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对照组为2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研究渐深入和完善,疗效与适应症甚至较传统开腹术更占优势,与传统开腹术比较,微创手术优点在于:(1)微创,手术结束后患者机体可尽快恢复,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机体痛苦得到较好缓解,有较高经济效益[3]。(2)出血少,对血流动力学造成的影响较小;(3)术后有较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传统手术,采用微创手术切口较少,故有较低感染几率,此外,腹腔镜下手术有开阔视野,对穿孔部位可清楚发现,而术后梗阻率、腹腔感染率低[4,5]。
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指标上,均低于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开腹组患者,并且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患者,该研究结果与孟祥旺[6]研究一致。表明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可改善手术效果,减少对机体的刺激,节省财力、人力,有较高安全性。患者可尽快恢复胃肠动脉,为胃肠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肠穿孔修补术治疗胃肠穿孔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胃肠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观察组62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胃肠穿孔修补术治疗胃肠穿孔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胃肠穿孔,修补术,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泗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4-1394.
[2]刘正凡.胃十二指肠穿孔外科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8):1820-1820.
[3]刘安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对比[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2):14-15.
[4]赵韶春,毕庶德,赵桂荣,等.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94,196.
[5]郑成竹.腹腔镜胃手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临床外科杂志,2002,10(5):264-265.
穿孔修补 篇4
【摘 要】目的:观察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0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抛掷硬币的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施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观察组施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穿孔修外术。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内最大胃酸排出量、溃疡愈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手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胃酸排出量明显更少(P<0.05),其溃疡愈合率明显更高(P<0.05),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联合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穿孔修补术;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R656.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104-03
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十二指肠黏膜受损[1]。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慢性疾病,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疗效欠佳,其受损的十二指肠黏膜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损伤,侵及肌层,导致十二指肠肌层缺损,造成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此时患者的治疗难度增大,且患者往往伴随有全腹部疼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极为不利,容易引发消化性溃疡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临床上应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但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仍然存在争议。为了探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特选取了10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比的方式分别进行单一的腹腔镜穿孔修补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进行手术治疗且随访成功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胃酸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以及CT检查,被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分组方法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采取抛掷硬币的随机分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69岁,平均年龄(45.17±15.62)岁;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为6~12h,平均(8.93±2.09)h。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5.29±15.86)岁;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为6~13h,平均(9.07±2.1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施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于脐孔旁作切口,置入套管针和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并将腹腔内杂物吸出体外,对溃疡穿孔部位进行定位,沿十二指肠纵向进针,对十二指肠肌层进行间断缝合,冲洗腹腔,常规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施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穿孔修补手术操作步骤同对照组,穿孔修补完成后,在距离胃幽门部7cm处对胃网膜右血管神经进行切断,紧贴胃壁对胃小弯壁进行分离,采用丝线对迷走神经胃前支和胃贲门下方迷走神经进行切断,将迷走神经向胃底延伸的分支切除,对食管进行游离,牵拉食管小网膜,切断食管周围软组织和神经干向食管延伸的分支,并进行结扎。
1.3 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手术后2周,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对比其临床总有效率;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最大胃酸排出量、溃疡愈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即溃疡部位基本愈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即溃疡部位面积缩小幅度达到50%,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即溃疡部位面积缩小幅度不足50%,甚至出现恶化,症状未得到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胃酸排出量检测方法[4]:在空腹状态下,给予患者胃酸刺激剂进行皮下注射,采用胃管抽取4次胃液,以0.1m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滴定标本,以0.2g/L的酚红作为指示剂,对胃酸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对比 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最大胃酸排出量明显更少,其溃疡愈合率明显更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属于慢性消化道疾病,急性发作期往往发病急骤,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为主,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上部,在十二指肠溃疡中所占比例高达95%[5]。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病变过程主要为十二指肠黏膜层糜烂、十二指肠急性溃疡、十二指肠慢性溃疡,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会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常见的十二指肠并发症,穿孔是溃疡的首发表现,发生溃疡穿孔后,患者的腹部疼痛会从上腹部扩散至全腹部,引发严重后果[6]。
目前,临床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主要采取穿孔修补术,这种手术方法主要是针对患者十二指肠肌层发生溃疡性穿孔而进行的修补手术,通过修补发生穿孔的十二指肠肌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穿孔修补术多在腹腔镜下进行,通过腹腔镜对病灶进行探查,对穿孔部位进行修补,可有效减轻手术操作对十二指肠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还可以减少手术时间[8]。但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单纯的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近期疗效较好,但术后由于胃酸排出较多,导致其远期疗效欠佳,溃疡愈合不佳,容易出现复发以及十二指肠狭窄等并发症[9]。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新术式,主要是通过切断支配胃壁细胞区以及延伸向胃底和食管的迷走神经分支,来减轻患者的腹部疼痛,促使胃酸排出减少,有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溃疡穿孔愈合,同时,其与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联合应用,可弥补腹腔镜穿孔修补术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10]。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施行单一的腹腔镜穿孔修补术,观察组在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基础上施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说明加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不仅不会增加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反而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最大胃酸排出量明显更少(P<0.05),其溃疡愈合率明显更高(P<0.05),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说明加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可有效减少胃酸排出,促进患者溃疡穿孔的愈合,减少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联合穿孔修补术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任.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417,1419.
[2]宋学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04-105.
[3]张栋军.腹腔镜下穿孔修补联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8(1):45-46,49.
[4]伍岗泉,车萧,邹国杰,等.腹腔镜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20):4171-4172.
[5]李卫东.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6):90-91.
[6]Yogesh K Vashist,Emre F Yekebas,Florian Gebauer,et al.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duodenal stump in penetrating duodenal ulcer diseas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uodenojejunostomy with “classical” stump closure (Nissen-Bsteh)[J].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2012,397(8):1243-1249.
[7]王阳龙,吴新勇.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5):7542-7543.
[8]曲军.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6):100-101.
[9]王冰,梁世杰,蒙政初,等.腹腔镜修补术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中的价值[J].微创医学,2015,10(2):236-238.
[10]Oida T,Kawasaki A,Mimatsu K,et al.Is Jaboulay gastroduodenostomy effective for treating duodenal stricture due to duodenal ulcer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term Clinical consideration[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109):1235-1239.
穿孔修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胃穿孔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研究组中男37例, 女20例;年龄25~69 (46.55±3.88) 岁;病程1~6 (2.34±1.02) h;穿孔部位:胃小弯21例, 胃窦36例;穿孔直径0.2~1.1 (0.53±0.12) cm。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1例;年龄23~71 (47.01±4.16) 岁;病程0.5~6 (2.28±1.11) h;穿孔部位:胃小弯19例, 胃窦37例;穿孔直径0.3~1.0 (0.54±0.09) cm。所有患者都无上腹部手术史, 且心、肝、肾功能均正常, 在本次治疗前的3个月内无使用抗消化性溃疡和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排除病理证实癌变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经腹腔镜行修补术:患者行全麻, 建立气腹, 并将压力控制在13~15mm Hg, 在脐部置入鞘管及腔镜, 先对腹腔内情况进行探查, 依据穿孔发生的位置, 选择相应穿刺点, 并建立其余鞘管。先吸净腹腔内脓液, 同时吸净胃液。后采用腔剪在穿孔边缘剪取一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或根据主刀者的经验在判断非癌性后, 采用0/1Dexon线, 在距离穿孔的5~8mm处行全层缝合1~2针, 在大网膜的覆盖固定下修补穿孔。后将腹腔内的渗液进行清除, 后使用少量盐水进行冲洗, 并在穿孔处和下腹部各放置一个引流管。对照组为开腹修补术:患者行全麻, 在上腹部正中作一长约12cm的切口, 将穿孔部位充分暴露后, 对穿孔进行修补, 方法同研究组。两组术后都常规给予抗炎、制酸、胃肠减压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术后1、24、48、72h的胃泌素水平、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泌素水平的检测于观察时间的当天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液2ml送检验科进行胃泌素的测定。肠鸣音恢复时间:在手术后每隔2h分别进行一次肠鸣音的听诊, 每次听诊时间不少于1min, 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听一次。当各听诊区的肠鸣音达3次/min时则判定为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1h胃泌素水平差别不明显;两组术后2、48、72h的胃泌素水平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存在差异。见附表。
3 讨论
胃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 具有起病急, 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 若不及时进行救治, 不但可有并发急性腹膜炎的风险, 还可能引发休克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制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的大量应用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使得溃疡病的发生率有着明显的下降, 也使得穿孔愈加处于隐匿化[3], 故在治疗上多以修补术为主。开腹修补术是以往最常用的方式, 其在操作过程中多遵循术者的临床经验而行, 若冲洗不彻底可导致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增加[4], 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 腹腔镜也成为近几年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与开腹修补术相比较, 经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面积小、探查面积广、术后恢复快等特点[5,6]。
胃肠功能的恢复是胃部疾病手术治疗患者恢复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以及术中胃肠道功能的牵拉等都可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腹腔镜手术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 减轻胃肠道的抑制程度;同时腹腔镜手术中不需太多的牵拉, 对胃肠道功能的扰乱较轻, 同时腹腔镜手术由于术后恢复较快, 患者能较早进食, 食物的摄入也有助于胃肠道的蠕动增快, 进而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7]。胃泌素可有效地促进肠道的分泌功能, 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也可导致其水平的降低。我们通过对57例行腹腔镜修补术和另56例行开腹修补术的胃穿孔患者进行比较发现, 两组术后1h的胃泌素水平差别不明显, 但术后24、48、72h均存在差异, 以腹腔镜修补术的一组较高, 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的应激反应较低, 对胃泌素水平的影响较小, 故术后恢复更快。同时还发现经腹腔镜修补术的一组术后不但肠鸣音恢复较快, 且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也较早。因此, 对穿孔患者而言, 行腹腔镜修补术的更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胃穿孔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24、48、72h的胃泌素水平、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1h胃泌素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术后24、48、72h胃泌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肠鸣音恢复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较短,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缩短,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胃穿孔患者而言, 经腹腔镜下修补术更有利于其胃肠动力的恢复。
关键词:腹腔镜修补术,开腹修补术,胃穿孔,疗效,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涛, 王聪, 张翊美.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诊治的探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2) :90.
[2]张文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63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5) :2227-2228.
[3]崔金鹏, 王文瑞, 张家国, 等.腹腔镜、胃镜联合治疗胃穿孔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3) :204-205.
[4]陈魁夫.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34) :7519-7520.
[5]张太成.腹腔镜下行胃穿孔修补术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3 (2) :310.
[6]袁冠军.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 2014, 13 (2) :169.
穿孔修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集了1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病人中男11例,女6例,年龄范围是18~68岁之间,病程为1~3年之间。14例病人的穿孔部位是软骨部的中前份,3例病人的穿孔部位是软骨部的中后份,病人的穿孔直径范围是0.2~1.5 cm之间。该组患者导致穿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进行了上颌窦囊肿上颌窦开放囊肿切除加鼻中隔的矫正手术(6例),进行了微波治疗鼻中隔黏膜的糜烂出血(4例),进行了鼻息肉手术(2例),长时间接触到腐蚀性气体(3例),不明原因(2例)。病人临床症状包括:鼻塞、头痛、结痂、鼻腔干燥、呼吸时发出类似吹哨的声音、反复出血等。
1.2 手术修补方法
在病人局麻满意后,向病人鼻中隔双侧的黏骨膜注射10 m L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中会滴加两滴浓度为0.1%的肾上腺素。注射生理盐水会有助于剥离病人的鼻中隔黏膜,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手术过程如下:首先,用尖刀切除1~2 mm的穿孔边缘黏膜,创造新鲜创面。然后,在鼻中隔的左侧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弧形切口位置是沿着黏骨膜下面的分离切口到穿孔后30 mm。最后,在切口后方2~3 mm的地方切开软骨。再利用同样的办法剥离右侧鼻中隔黏膜。切除穿孔前、后、上处的适量软骨,使软骨缘在黏膜创缘内1~2 mm处。在病人穿孔的后方取走穿孔直径大3~4 mm的软骨或骨质,把取下来的软骨或骨质修平整后将其放在穿孔处。假如病人穿孔过大,就需要用可吸收的线在穿孔的前后左右各缝合1针,起到固定作用。如果穿孔修复手术后病人出现合并明显的鼻中隔偏曲现象,则需要同期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手术过程中若发现出血点,则需要利用微波热凝达到止血效果。穿孔修复手术后需在鼻中滴加抗生素滴眼液,在双侧鼻腔内填塞表面含有金霉素的眼膏,在静脉中滴加广谱抗生素5~7 d。2 d后取走明胶海绵,穿孔愈合前需在穿孔处涂金霉素眼膏,促进移植物的生长,在临床中我们尝试着寻找新的修补材料取材部位,在并发鼻窦囊肿的患者,我们在切除钩突开放鼻窦时,留取钩突及骨质修补鼻中隔穿孔。
1.3 修补原则
进行穿孔修补之前必须诊断出病人穿孔的原因,然后在根据病因制定修补方案,为病人进行修补治疗。如:穿孔由物理化学方面引起,则应该改善病人的生活环境,降低吸入有害化学物质的几率;穿孔由铬酸溃疡引起,则应该通过涂浓度为5%的硫代硫酸钠的软膏进行修复,若部分有肉芽组织则应该用浓度为10%的硝酸银烧灼;穿孔由鼻腔内经结痂或出血引起,则应该通过涂浓度为2%的黄降汞软膏和浓度为10%的抗生素软膏或硼酸软膏修复;而对于那些没有炎症病因却有显著的临床症状的穿孔或鼻功能障碍的,则应该进行手术修补。一般情况下,穿孔直径<0.5 cm的穿孔修复成功几率较高;穿孔直径在0.5~1.0 cm之间的穿孔修复成功几率也相对满意,修复成功几率在90%左右;穿孔直径>1.0 cm的穿孔修复成功几率较低。
2 结果
修补手术后1个月通过对鼻腔检查,17例患者鼻中隔穿孔修补已经开始愈合,患者的鼻塞、鼻干均得到改善,手术后2.5个月,通过对鼻腔检查,17例病人的鼻中隔穿孔均修复成功,完全愈合,并且通过检查发现17例病人鼻中隔黏膜的色泽较好,手术前的鼻部症状均消失。跟踪调查6个月后发现,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
3 讨论
鼻中隔穿孔属于鼻科治疗过程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带给患者的病症有,结痂、鼻腔干燥、疼痛、出血、瘙痒等[4,5]。而且穿孔会使病人呼吸时发出类似吹哨的声音,这使得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修复穿孔的方法包含:保守治疗、病因治疗、手术治疗[6,7];修复穿孔的手术路径包含:鼻外径路、鼻内径路、经鼻面中部脱套式修补术;鼻中隔穿孔修补手术方法包括:复合瓣修复的方法、有黏膜减张或转移缝合的方法、带蒂下的鼻甲瓣修复的方法、游离组织的皮瓣修复的方法等,其中钩突粘膜骨质瓣就是游离组织的骨质皮瓣,在选取时考虑避免术后感染无法成活,我们选取了鼻窦囊肿的患者。随着鼻内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使得鼻中隔穿孔的修补术大多数可以在内镜下进行[8]。Presutti等医师认为,鼻内镜技术可以帮助暴露手术视野、分离或缝合黏膜瓣提供足够的空间。无论选择哪种修复手术方法,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较好的黏膜血供[9,10]。在进行鼻中隔穿孔的修复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进行修复手术前必须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穿孔情况和穿孔病因,通过病人的自身情况制定最合适的修复方法,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2)在进行鼻孔堵塞,应该合理控制堵塞的松紧度,避免出现因堵塞太紧而影响移植瓣供血的情况[11]。手术过后需要进一步进行以下处理:(1)使用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对鼻腔进行防御感染措施,达到促进移植物生长的作用。(2)取出鼻腔内的堵塞物后,观察移植物生长的情况,使用生理盐水棉片进行湿敷处理。(3)切除蒂部时,应该多留意使用塑料薄片或凡士林纱布分隔创面,预防鼻腔粘连[12]。
该研究发现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对于鼻中隔穿孔患者效果显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同时,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穿孔的修复手术路径和方法的完善改进,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穿孔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对于较大的复杂的一些鼻中隔穿孔的修复效果依然不太令我们满意,所以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研究改进修复鼻中隔穿孔的临床方法,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
摘要:目的 探析鼻中隔穿孔修补(取钩突粘膜带钩突骨质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该院收治的1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对其采用鼻中隔穿孔修补(取钩突粘膜带钩突骨质修补)手术,观察17患者治疗效果。并在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后1~2.5个月之间,17例病人的鼻中隔穿孔均修复成功,完全愈合,并且病人鼻中隔黏膜的色泽较好,手术前的鼻部症状均消失。跟踪调查6个月后发现,病人没有并发症现象出现。结论 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对于鼻中隔穿孔患者效果显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中隔穿孔,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泗长.手术学全集·耳鼻咽喉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23.
[2]王光德.微波治疗肥厚性鼻炎194例体会[J].西南国防医,2011,1(12):45.
[3]蔡继林,李望根,刘述华,等.鼻内镜下带蒂黏骨膜瓣转移修补鼻中隔穿孔[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1):64-65.
[4]孙佩智,庞长安.带蒂下鼻甲黏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再穿孔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1):517-518.
[5]王荣光.临床鼻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0-131.
[6]卜国铉.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9-264.
[7]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3-206.
[8]张庆泉.鼻中隔疾病[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11:55-67.
[9]肖根生,姚齐.唇龈沟进路鼻中隔穿孔修补术[J].苏州医学院学报,2011,20(6):589-589.
[10]陈文文,钱炜.鼻和鼻窦显微外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50-51.
[11]高增斌,马敬,许学海,等.鼻中隔软骨翻瓣法加鼻甲黏膜修补鼻中隔穿孔[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6(6):241-242.
穿孔修补 篇7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108例, 但失访病例19例, 实际获得病例89例, 均术后1~2个月行胃镜检查并活检, 病理证实为溃疡;其中男102例, 平均年龄 (40.3±16.3) 岁, 女6例, 平均年龄 (46.3±30.5) 岁;胃窦部溃疡穿孔28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79例, 高位胃溃疡1例。
手术方式:均行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术, 常规上腹部正中探查切口进腹, 沿穿孔纵轴缝合穿孔, 外用大网膜覆盖。
术后治疗: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 mg静滴, 1次/d, 待恢复进食后服用兰索拉唑30 mg, 1次/d, 硫糖铝混悬液 (舒可捷) 1包, 3次/d;出院后消化科定期随访。
随访方法:电话随访, 共远期随访病例89例, 获得患者服药情况, 服药期限, 有无溃疡愈合及并发症等。
结果
89例患者中, 75例溃疡愈合, 11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9例存在伤口感染, 2例出现肺部感染;89例全部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41例服用H2受体抑制剂, 48例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63例服用抗幽门螺杆菌 (Hp) 药物, 2例服用其他药物。
讨论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属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大部分需急诊手术, 手术方式通常包括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联合胃部分切除或胃引流手术, 手术方式各有利弊, 具体术后效果目前仍有争议[1,2]。但随着近年来损伤控制外科理论的提出与优化[3], 目前已倾向于首选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术[4,5]。众所周知, 单纯修补仅仅是解决穿孔问题, 不能解决溃疡本身, 所以, 术后正规的内科治疗必须遵守。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黏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 (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 增强或保护因素 (黏液/HCO3-屏障和黏膜修复) 减弱, 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溃疡的内科治疗目前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 保护胃黏膜, 根治Hp三个方面。药物方面包括抗酸药、H2受体阻断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质子泵抑制剂、胃泌素受体阻断药、黏膜保护药、抗Hp药物等。我们随访患者中, 主要服用药物为黏膜保护药、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抑制剂及抗Hp药物, 其他药物较少, 且多为联合用药, 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消化道溃疡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6], 新的药物的研发使得消化道溃疡的治愈率大大提高[7]。
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 经单纯修补术及术后正规内科治疗, 随访得知绝大部分溃疡患者目前均治愈, 仅14例患者目前仍在继续服药, 考虑与未正规服药、年龄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研究表明[8], 老年患者易形成穿孔, 溃疡不易愈合;虽然食物在消化性溃疡发病学上的令人信服的作用无明确的循证依据, 但饮食对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如某些食物如高脂肪和油炸食物可激发溃疡疼痛, 这可能与刺激胃分泌或胃排空率改变有关;有的研究尚表明心理干预与溃疡愈合有关[9]。我们发现另一有趣的现象, 所有溃疡病穿孔患者中, 仅有1例为胃高位溃疡, 其余均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胃窦部穿孔;高位胃溃疡发生率低, 恶变率高, 除了有一般溃疡症状外, 尚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 正规的内科治疗能否治愈高位胃溃疡, 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认为, 上消化道穿孔除手术及术后用药外, 必须术后行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明确, 明确为溃疡病时, 才能继续内科治疗, 我们曾经有过教训, 1例患者因穿孔入院, 行单纯修补后告知其出院后行胃镜检查, 但由于某些原因患者未行胃镜, 仅仅口服抗酸剂治疗, 后病情复发, 最后确诊为胃癌。术后胃镜检查的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循证文献, 我们的经验是术后1~2个月即可行胃镜检查, 因1~2个月后, 患者绝大多数溃疡穿孔处已完全愈合, 且术后身体状况及机能基本恢复正常, 能耐受胃镜检查。联合正规的内科药物治疗, 合理饮食, 良好生活习惯及必要的心理干预组成溃疡的综合治疗措施, 绝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溃疡愈合, 但具体愈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及相关循证依据的出现。
我们体会到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良好, 且推荐, 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胃窦部溃疡穿孔患者中, 急诊行单纯溃疡穿孔修补术可成为首选手术方式, 该方式简单方便, 创伤小, 符合现代损伤控制外科理论,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arlson DS, Pfadt E.Perforated peptic ulcer.2004, 34:88.
[2]Korica M, Petakovi G, Gavrilovi S.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forated gastric ulcer.Med Pregl.2002, 55:513-516.
[3]周健, 蒋耀光, 董显凯.损害控制外科[J].创伤外科, 2004, (6) :72-74.
[4]Chalya PL, Mabula JB, Koy M, et al.Clinical profile and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forated peptic ulcers in Northwestern Tanzania:A tertiary hospital experience, WorldJEmergSurg.2011, 6:31.
[5]Yetkin G, Uluda M, Akgün I, et al.Late results of a simple closure techniqu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n duodenal ulcer perforation[J].Acta Chir Belg.2010, 110:537-542.
[6]陈进.消化道溃疡研究的药物治疗及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6) :552-553.
[7]姚宏昌.消化道溃疡研究的若干进展[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0, (31) :8-10, 15.
[8]Thorsen K, S reide JA, Kvaly JT, et al.Epidemiology of perforated peptic ulcer:age-and gender-adjusted analysi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 19:347-354.
穿孔修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5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接受单纯穿孔修补术治疗, 治疗组39例接受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18~76 (57.9±2.4) 岁;治疗组中男27例, 女12例, 年龄21~78 (55.7±3.4) 岁。患者入院后, 经过腹部X线检查以及腹腔穿刺, 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43例, 胃溃疡42例;首发29例, 复发56例;患者于发病后1~17h入院接受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 对照组手术方法给予患者开腹单纯穿孔修补术治疗, 对患者实施全麻, 于患者脐带边缘约1cm左右做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在锁骨两侧的中点肋缘下2cm做出一个切口, 将操作器械放置好, 将出现溃疡部位的腹腔内液体和周围的食物残渣进行清除, 用临床专用的医用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同时选用大网膜对其进行固定覆盖, 术后留置引流管, 便于对腹腔进行冲洗, 实施引流。 (2) 治疗组手术方法:给予患者胃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取硬膜外麻醉, 从患者的右上腹直肌做切口, 进入腹腔实施手术治疗, 将腹腔内渗液以及穿孔部位的污物进行清除, 将十二指肠近端包括发生溃疡的部位进行切除, 同时将胃部远端约3/4左右部分进行切除, 如有需要, 可给予患者胃空肠吻合术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均给予患者平衡水电解质、降压、抗感染以及胃肠部位制酸等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对患者实施为期60d左右治疗。
1.3 疗效观察
在实施治疗期间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并做详细记录。患者出院后5~17个月, 对其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症复发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治疗, 无死亡病例发生。对照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发热等生命体征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为消化道系统常见的疾病, 其中急性穿孔为其常见并发症, 该病症的致死率较高, 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较大,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临床对其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 且方法多样。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单纯穿孔修补或胃部分切除术对患者实施治疗。从相关临床研究中可以看出, 对于病史短, 病情轻, 年龄小的患者, 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可采取保守的手术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治疗, 保证手术实施的安全有效, 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单纯穿孔修补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费用低, 较易被患者接受[2]。但该种手术方法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病症复发率高。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是将富含壁细胞的大部分胃窦与胃体进行切除, 从而对病灶进行彻底清除, 达到治疗效果, 且该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术后病症不易复发。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采用单纯穿孔修补术, 操作便利, 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安全可靠, 但使用该手术方法的患者病症复发率较高;采用胃部分切除术复发率小,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 在实施治疗时,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武洪友, 张跃.开腹单纯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7 (7) :61-62.
穿孔修补 篇9
【关键词】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R65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40-02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perforated duodenal
ulcer after laparoscopic repair
Chen xiong1, wu zu guang2, liu hong tao2, li en2
(1.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second Hospital of Mei zhou, Guang dong,514000
2.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sity,The People,
sHospital of Mei zhou,Guang dong,51403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repair on stress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perforated duodenal ulcer . 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divided 48 cases of perforated duodenal ulcer from 2011.3 to 2012.2 in our hospital into two groups: 26 with laparoscopic repair(LG) and 22 with open operation (OG) .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and 12 h, 1 d and 2d after operation for measuring cortisol, IL-6, C-response protein and glucose. Result:The levels of cortisol, IL-6, CRP and glucose in both OG and LG were remarkably higher at 12 h postoperatively than that at preoperation, The levels of cortisol, IL-6, CRP and glucose in the OG was much superior to the LG postoperatively (P<0.05). 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ress response of LG is less than that of OG. This might suggest the quick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receiving laparoscopic repair of perforated duodenal ulcer.
【Key Words】laparoscopy,perforated duodenal ulcer,actue,stress reponse
腹腔鏡外科技术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腹腔镜也逐渐扩大到普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并取得比开腹更好的临床效果[1]。与开腹相比,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疼痛较小等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必然会引起应激反应,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急性期应激反应阶段,应激反应的指标与创伤大小呈正相关,是反应组织损伤程度的早期敏感指标。临床上关于报道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与开腹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文献较少。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梅州医院普外二科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前壁球部溃疡穿孔的48例患者分为腔镜组(26例)和开腹组(22例)。腔镜组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2岁;开腹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突发上腹部疼痛,随之全腹疼痛。查体均有明显腹膜炎体征。患者无幽门梗阻及出血病史,无上腹部手术病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麻。
1.2 手术方法
微创组:脐下缘置镜, 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加剑突下置入Tr ocar ( 3 孔法) 。首先吸出腹腔积液,探查全腹腔, 术中确诊后, 调整手术床头高脚低、左侧倾斜20~ 30度, 在穿孔口两侧沿十二指肠球部的纵轴用2- 0 带针的抗菌微翘作腹腔镜下全层字缝合2~ 3 针, 再将附近的网膜组织固定覆盖到溃疡穿孔部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全腹腔, 至吸出的冲洗液澄清为止。然后术中于小网膜囊和盆腔各置入1 条腹腔引流管引出体外。缝合腹壁各小切口。
开腹组: 取上腹正中切口, 长约10~ 15 cm, 进腹后探查, 确诊后在穿孔口两侧沿十二指肠
球部的纵轴用2.0抗菌微翘全层缝合2~ 3 针, 将附近的网膜组织覆盖固定到穿孔处。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吸出的冲洗液澄清为止。然后于小网膜囊和盆腔各置入1 条腹腔引流管引出体外。最后逐层关腹。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1d、2d抽取患者外周血5 ml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以上指标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得;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血皮质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血糖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l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手术前后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指标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前的血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血糖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开腹组患者术后12 h、第1d、2d血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2 h的血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12h、第1天、第2天,开腹组患者的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微创组(P<0.05)。与LG组相比,OG组血糖增高幅度更大,回落速度较慢,LG组在术后2d血糖已降至正常。见表1.
与术前相比,▲P<0.05;与开腹组相比,★P<0.05
3 讨论 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应激原刺激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手术刺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儿茶酚胺水平发生改变;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使机体皮质激素水平发生改变;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激活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导致应激反应的发生[2]。诸多研究证实,和同类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相对创伤小,机体应激反应轻,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
对手术刺激, 细胞可出现一系列细胞内信息转导和相关基因的激活, 表达相应的蛋白质, 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应激( cell stress)。细胞应激引起表达改变的基因, 被叫做应激基
因( stress genes), 由应激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被统称为应激蛋白( stress prote ins), 如多种急性期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等[3]。应激反应发生时, 通过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可使细胞应激反应增加。体内外实验均已证明, 手术后血中白细胞介素6( IL-6)、IL-1、IL-8、C 反应蛋白( CRP )等相关应激因子水平与手术损伤大小呈正相关, 可较敏感地反映组织损伤程度。本研究中,腔镜组术后12h、1d、2d的 IL-6水平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开腹手术,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开腹组术后仍高于术前。说明急性期反应蛋白、多种细胞因子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变化要小于开腹组,提示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细胞体液反应更轻。
皮质醇为创伤应激反应中唯一的抑制性调节因子。血浆皮质醇的升高既是人体对应激刺激的正常反应, 又是衡量人体应激反应大小的客观指标[4]。创伤后15~ 20m in血中浓度即升高, 高峰出现在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状态。皮质醇水平测定可以反应创伤大小。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2h皮质醇水平达到高峰,术后1d和2d皮质醇水平逐渐下降,但开腹组术后皮质醇水平增高较腔镜组明显,术后12h、1d和2d均明显高于腔镜组(P<0.05)。研究已证明,手术创伤越大,肾上腺皮质应激反应就越强烈,血中的皮质醇水平就越高。本研究结果提示,腔镜组组创伤轻于开腹组,但血浆中皮质醇的浓度维持时间短,回落快。
高血糖状态是手术创伤应激反应的表现。应激反应引起循环血内分解代谢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醇等浓度升高,葡萄糖利用降低,使血糖升高[5]。本研究结果表明,开腹组患者术后12 h、1d和2d的血糖均高于腔镜组患者。与腔镜组相比,开腹组血糖增高幅度更大,回落速度较慢,腔镜组在术后2d血糖已降至正常,这表明开腹组对术后应激期血糖的影响要大于腔镜组。
本研究表明,腹腔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应激反应轻,这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Boo Y J, Kim WB, Kim J, et al.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after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acute cholecystit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 J ].Scand J Clim Lab Invest, 2007, 67( 2): 207- 214.
[2] Landm an J, O lweny E, Sudaram CP, et al.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immunological and stress response following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r localized renal cell carcinoma. JU rol 2004, 171( 4): 1456- 1460.
[3] PERSEC J, PERSEC J, HUSEDZINOVIC I. Postoperative pain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stress response after preoperative analgesia with clonidine or levobupivaca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09 Sep,121(17-18):558-563..
[4] Walker WS, Leaver HA. Immunologic and stress responses following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and open pulmonary lobectomy in early stage lung cancer[ J]. Thorac Surg C lin,2007, 17( 2): 241-249.
胃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2例, 患者的年龄为38~78岁, 平均年龄为 (54.8±6.5) 岁, 发生幽门管穿孔的患者有12例, 发生胃体部小弯侧穿孔的患者有18例, 胃窦部前壁穿孔的患者10例。其中胃溃疡穿孔直接≤5mm的患者17例, 穿孔直径在6~10mm的患者15例, 穿孔直接≥11mm的患者8例。患者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1~12h, 平均手术时间为 (6.5±1.5) h。本组40例患者中, 有明确胃溃疡史的患者22例, 有浅表性胃溃疡者10例, 完全没有溃疡史的8例。患者穿孔前6小时饮酒的患者18例, 过度劳累者11例, 情绪激动者8例, 不明原因性溃疡者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病急、腹上区出现持续性刀割性的疼痛, 疼痛感放射至肩部, 并很快蔓延至全腹, 患者面色苍白、肢体发冷、出冷汗, 并伴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20例患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检查
两组患者均行血常规及B超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 患者白细胞计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以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数在 (15~20) ×109/L, 并且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患者因体内脱水, 导致血液浓度升高, 患者血清淀粉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对患者采用B超检查, 患者应取仰卧位时, 可在肝前缘与腹壁间的肝前间隙出现气体强回声, 其后方常伴有多重反射。患者取坐位检查时, 通过肝可以在膈肌部与肝之间出现气体回声。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治疗
患者均经腹腔镜下行修补手术, 术中对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的方式进行全麻手术。对患者腹腔内灌注CO2气体, 让腹部充盈, 在脐上1cm及剑突下7.5cm处分别先后对患者插入10mm的穿刺梢。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或手术过程, 适当对患者增减切口。对于胃溃疡直径≤5mm的患者宜采用明胶填塞穿孔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穿孔直径>5mm的患者宜采用经腹腔镜行穿孔缝针修补手术。患者术毕后应采用“8”字缝合法对患者进行封口, 并覆盖好患者大网膜, 同时应对患者放置负吸球引流。患者手术结束后, 应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 防止患者出现围手术期感染。
1.3.2 对照组治疗
患者腹部进行常规开腹后对溃疡部位行修补手术, 术中对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的方式进行全麻手术。患者术毕后应采用“8”字缝合法对患者进行封口, 并覆盖好患者大网膜, 同时应对患者放置负吸球引流。患者手术结束后, 应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 防止患者出现围手术期感染。术后给予患者奥美拉唑口服治疗, 每天3次, 每次20mg, 持续服用2个月。
1.4 生存质量评价
QOL生存质量共分为9项, 分别为食欲, 精神, 睡眠, 疲乏, 疼痛, 治疗态度, 日常生活, 治疗不良反应。每项评分为1~5分, 评分越高, 生存质量越好。生活质量总分满分为60分, 良好:51~60分, 较好:41~50分, 一般:31~40分, 差:21~30分, 极差:<20分。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QOL生活质量评分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疲乏、日常生活、治疗不良反应以及总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相比,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胃溃疡穿孔是临床上常见的溃疡病, 胃溃疡穿孔是胃溃疡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调查发现, 胃溃疡穿孔的病死率约为27%, 患者年龄越大, 病死率越高, 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3]。导致患者胃溃疡穿孔的因素有很多种, 其中主要的原因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有关。当紧张及过度劳累, 会导致患者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从而加速患者溃疡穿孔的发生;一些患者由于过量饮食会导致胃内压力增加,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溃疡性穿孔。
胃溃疡穿孔一般是发生在慢性溃疡的病理基础上的, 当患者出现疲劳、紧张或饮食没有规律时, 胃溃疡的活动期病变情况就会逐渐加深, 从而侵蚀患者的胃黏膜, 并由胃黏膜深入至肌层, 继而至浆膜并导致患者出现穿孔[4]。患者穿孔的发生多位于胃前壁, 穿孔多为单发性的, 偶尔可见多发性的穿孔。患者出现胃溃疡穿孔后, 胃部内容物将溢出腹腔, 高度的碱性或酸性内容物会导致患者出现化学性腹膜炎。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在短时间里患者化学性腹膜炎则会转变为细菌性腹膜炎, 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5]。
目前随着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 外科手术逐步由原来的微创手术向极微创的方向发展。本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胃溃疡穿孔手术进行治疗, 患者临床效果让人满意, 患者术后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术后康复平均时间为 (8.5±2.5) d,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患者均没有患者出现胃溃疡复发或恶化, 而且与传统手术相比, 该手术具有安全、创伤少、可靠、费用便宜以及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短等优点。通过此种治疗方式, 能有效减少或者消除外科手术治疗中带给手术切口、手术探查、手术操作以及麻醉药物带给患者的损伤及不良反应。患者发生胃溃疡穿孔除了与胃溃疡病变有关外, 也需要警惕胃癌引起的穿孔, 对于胃癌引起的穿孔应采用传统的胃切除手术治疗, 该手术就不适宜。因此对患者进行手术前, 需对患者做好复查及随访。
参考文献
[1]苏德望.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4例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4 (5) :564.
[2]宾为胜, 黄安振.腹腔镜与传统开腹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 2011, 8 (5) :325.
[3]龚鹏珠, 何旭鹏.不同手术方式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28 (4) :558.
[4]宾为胜, 黄安振.腹腔镜与传统开腹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 2011, 8 (15) :228.
相关文章:
宫内节育器异常02-14
穿孔及坏疽02-14
怀念我的爷爷作文02-14
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02-14
节育环移位02-14
肠道穿孔02-14
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02-14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临床研究02-14
急性阑尾穿孔02-14
女工避孕节育管理规定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