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特点

关键词: 先玉 孟山都 品种 先锋

品种特点(精选九篇)

品种特点 篇1

1 先玉335的品种特点

先玉335 (母本为PH6WC, 父本为PH4CV) 于2004年、2006年2次通过国家审定 (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04017、2006026) , 并在除吉林省外的多个省份审定。并于2009年获我国品种权。

1.1 熟期适宜, 产量高, 稳产性好

先玉335中熟至中晚熟的特性决定其在吉林、黑龙江2个省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先玉335达90%以上的出籽率, 770 g/L以上的容重, 均比国内品种高出6%左右, 2个显著优于国内品种的产量组成性状决定其高产稳产, 一般种植水平产量10 500~1 3500 kg/hm2, 稳产性好于郑单958, 增产幅度5%~10%。2008年吉林省桦甸百亩连片高产示范田, 经农业部产业体系玉米首席专家等测产, 平均产量16 344 kg/hm2, 创我国春玉米雨养条件下高产纪录, CCTV新闻联播对其产量与品种名给以突出报道, 奠定了其快速推广的基础。

1.2 容重高, 含水量低, 商品品质好

先玉335籽粒灌浆期长, 苞叶薄且长度适宜, 蜡熟期自然展开, 利于籽粒快速脱水, 收获含水量比国产品种低7~8个百分点;且籽粒亮泽、容重高、商品性好, 营养品质与国内品种相仿, 粗蛋白10.9%, 粗脂肪4.0%, 粗淀粉72.5%。

1.3 适应性广, 抗逆性强, 适合机械化收获

先玉335株型清秀, 适宜密度6万株/hm2左右。茎秆细, 韧性强, 适合机械收获。雄穗分枝少, 穗位以上叶片收敛, 较小且稀疏, 能有效地减少养分和水分消耗。2009年吉林省异常干旱, 该品种表现为耐旱性强, 减产幅度小, 属高产稳产型品种

1.4 主要缺点

生育中期风雨天气易发生根倒, 但倒后折断率低, 后期可向上曲挺, 有一定幅度减产;叶斑病 (大斑病、灰斑病等) 较重;感玉米螟、红蜘蛛和丝黑穗病等, 综合抗性低于国产品种郑单958。

2 值得借鉴的经验

2006年以来, 玉米先玉335用短短几年就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三大品种之一, 是国外玉米品种在中国快速、高效、规模推广的成功案例, 并首开先河。纵观先玉335的整个推广运作过程, 做以下分析:首先, 必须肯定该品种增产潜力大、商品品质好、适应性广, 在吉林、黑龙江两大主产省具有突出的适应能力, 是成功推广的基础。其次, 推广时间恰逢中国种业改革开放特定的大好良机, 赶上了玉米品种由单秆大穗向耐密型品种交替过渡、自育密植品种的半真空阶段。再次, 依靠长期科技积累、雄厚资金实力、先进加工机械、系统运作市场能力作后盾, 运用系统周密、新颖灵活、快速高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成功运作, 成功有其必然性[2,3]。

2.1 立足长远发展目标, 预制开拓中国市场的系统策略

先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种子跨国公司, 在技术研发—品种选育—生产加工—推广销售—技术服务—下游产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市场发展资本与经验, 这是其在中国成功的根本。早在种子市场还没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 就把战略眼光瞄向中国, 先后高薪聘请、派驻多名研发、市场、法律、技术人员, 研究中国市场及行业实力, 制定出相关系统政策。例如回避科研单位、独立进行研发、挂靠民营种企、相对独立销售等, 都是其成功的有效手段;中国种子市场一经放开, 迅速在玉米育种要地铁岭市建立育种站, 较短时间培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先玉335不是最先育成, 却是第1个推向了市场, 反映出市场运作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2.2 依托先进的种子标准、精选加工能力, 确保质量高于国内品牌

先进的加工能力和质量标准, 保证种子质量稳定, 达到单粒精播标准, 为销售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采用单粒精量播种的种子标准, 纯度、净度、成苗率分别高于我国现行标准。其中, 最主要的是成苗率指标95%以上, 远远高于我国种子标准的85%以上, 表面相差10%, 反向看, 不成苗率相差3倍 (国标15%, 先锋5%) 。而且所有商品种子要经过穗、粒烘干、精选分级、药剂包衣等严格的工艺流程, 控制种子质量达高标准, 避免寒冻伤害, 此外低温成苗检测试验 (我国尚未实施) 也是确保冷凉生态条件下达到播种全苗的必要手段。

2.3 先进营销理念和灵活市场运作相结合, 充分调动代理商积极性

奉行“保证代理商挣钱, 让农民增产增收, 自己才能稳挣钱”的理念, 采取制定高销售价, 高额返利的营销方式, 为从国内市场笼聚优秀销售代理, 不惜采取高额返利给经销商的措施, 充分调动了经销商市场推广和广告运作积极性。2009年每袋种子 (1.5 kg左右, 666.7 m2地块的用量) , 代理商可获利60~100元, 甚至更高, 相当于国内品种50 kg销量利润, 高于国内10~20倍, 吸引大批国内企业优秀代理争相恐后、千方百计寻找机遇;每年9月秋季召集现场鉴评会时, 现场挨家挨户与农民签合同, 并将身份信息上传至公司微机存档, 作为匹配种子销售量的依据, 有效地避免了种子生产、运输、销售的盲目性

2.4 发掘商品品质的突出优势, 外延售后服务链条

根据先玉335商品品质突出的特点, 先锋公司从深层次考虑问题, 在当年种子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形下, 在经营、售后服务范围外延上做文章, 花大力气活动在玉米产区、主销区的粮库、加工厂、饲料厂等企业, 通过开展大量有效工作, 游说说服粮食集团、饲料厂等企业实施优质优价策略, 定点收购, 专门收购、特价收购, 加价0.16~0.20元/kg, 等于同样产量增收15%左右。据农民反映, 粮食企业在执行先锋这个荐策时, 演化成“非先玉335的商品粮不收购”, 这将所有国内种企品种生产的玉米拒之门外, 这种巨大的隐形广告效应远远超过了CCTV使当年大量种子积压 (包括平泉13等优秀品种) , 次年先玉335的市场份额跃居全国前3位。

2.5 建立代理商、农民关联管理系统, 紧密连接品种供求环节

中国农业以农户为单位, 群体庞大而分散, 企业难以与所有农户持续紧密联系, 因供求关系松散难以开展全面高效系统的市场营销售。为此, 先锋开发基于“先锋系列品种—信息系统与网络—代理商、零售商—普通农户群”的“农户群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利用先玉335市场平台发放信息卡, 收集每户生产与需求资讯, 通过经销商汇集联网, 建立起终端农户的数据库。开拓了种子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农户群的商业价值链管理, 为种子产业向物联网时代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种业市场服务模式信息化探索, 作用是:随时随地全面系统掌握市场营运、农民需求;将供应链直接延伸到终端农户, 进行追踪与服务;为农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奠定了基础条件;为再推广新的系列品种开辟了渠道, 确保购种农民可通过系统验证假冒伪劣产品。

2.6 企业以品种为中心, 围绕农民生产所需开展全程技术服务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零星分散、公益推广部门重心不突出以及企业技术服务欠缺的弊端, 采取了系列营销措施, 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种子售后、技术服务体系, 构建起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播种—收获的服务链条。以现场会、脱粒会、农民会为主的“三会”推广服务体系扎实高效[4]。

注重技术服务, 充分发掘品种的增产潜力, 赢得农户信赖。服务车和技术员常年服务于乡下, 坚持免费送货、免费讲课、免费技术指导。播种期、管理期、收获期关键农时季节, 召开苗期现场会、田间鉴评会和脱粒现场会, 采取技术跟踪服务, 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苗期现场会”通过展示“单粒播种保全苗技术”省种省工的实际效果, 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该技术在国内并不是先锋开创先河, 但它首先实现了普及与推广;“脱粒现场会”是先锋公司创新, 通过与其他品种现场测产比对, 展示先玉335的出籽率, 有效地将美国品种穗不大、出籽率高、群体增产的表观弱势发挥成优势, 得到农民认同

品种与农机、农艺结合推广, 实现节本、高产、高效, 先玉335品种为核心, 密植栽培技术、单粒精播技术、气吸式单粒播种机为主线, 品种推广与施肥、植保、化控技术培训相结合, 做到良种、良法、机械化相配套。例如, 为提高单粒播种质量与效率, 免费代理商配备、优惠补贴 (1 000元/台) 农民购买先进的气吸式播种机, 减轻了间苗劳作, 降低了生产成本, 大幅度降低了种子用量, 提升新品种种子覆盖面积。

3 启示

应当肯定先玉335大面积推广的社会进步意义, 对国家粮食增产、农民增产增收都有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促进育种技术创新和密植栽培技术变革, 引入了精准农业概念、耐密品种再登新台阶, 促进市场营销理念、成果转化机制更新等。现在先玉688、先玉508等品种也在陆续推出, 市场份额还会持续提高, 系列品种垄断部分地区种子市场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十分薄弱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因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短短5年时间, 先锋公司将先玉品牌在中国迅速确立, 反映出在科技基础实力、品种选育水平、生产加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与其具有实质性系统差异,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

3.1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相脱节, 没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先锋历经百年发展历程, 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开发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 构建了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机制。与之相反, 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分别按计划经济模式相对独立地运行50余年, 产学研、育繁推之间进行没能有机地衔接起来, 上下游配合未能有效形成合力, 制约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3.2 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难以开展系统性高水平创新

先锋依靠长期科技积累, 雄厚资金实力支持, 放远眼光, 坚持投入长期稳定, 创新持之以恒, 是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与之相反, 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且使用方向过度分散。特别是育种计划课题源于“3+2管理模式”, 短期行为严重, 无法形成系统与规模, 难以持续开展系统性高水平创新研究。加之缺少工程化、规模化商业育种平台, 导致少有竞争实力突破性新品种育成。

3.3 片面追求科技成果的国家奖励, 严重偏离占有市场目标

多年来, 先锋依靠先进成熟的商业化育种机制, 瞄准市场占有率这个衡量成果、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商业化高投入, 规模化高产出, 赢得了全球市场。与之相反, 我国科技管理以追求获奖成果多少为研究目标, 导向育种单位多, 育种课题多, 但具有研究实力的团队少, 育成品种多, 应用品种多, 具有先玉335这样强竞争力的品种少, 优点不突出, 缺点不明显, 市场占有率低。

4 建议

4.1 立足产业长远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 具有公益性强、高投入、长周期、缓回报的特点, 建议立足于“长远眼光”, 奠定利于长远发展基础与实力, 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实施系统完善、持续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特别是对重点国际竞争激烈的重点作物、商品粮主产区、具有研究实力的优势单位, 给予持续稳定的条件建设和运行经费资助, 以迅速提升育种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 夯实产业竞争基础。

4.2 更新科技创新管理理念, 强化市场导向的研发目标

借鉴先锋科技创新管理理念, 制定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开拓与覆盖能力的相关政策措施, 通过新的成果评价与人才评价标准, 引导鼓励科技人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调整研究思路, 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迅速研究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实力技术与品种;引导鼓励公益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人员围绕这个目标, 针对农民生产所需, 开展新品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配套及推广服务。

4.3 鼓励产学研、育繁推通力合作, 实现一体化高效运作

制定农科教、产学研、育加销有机结合的激励政策, 促进优势科研机构嫁接实力型龙头企业, 实现产学研深层结合, 推进形成“育繁推加销一体化运作”的大型企业集团, 建立规范化、程序化、数据化、商业化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支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种子精加工标准与引进精加工技术设备、市场营销理念与模式、运行管理机制, 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 成为抗衡国际种业巨头的中坚力量[5]。

4.4 搭建品种、农机、农艺技术集成, 配套示范, 高效推广平台

借鉴先锋成果转化的模式, 建立品种、农机、农艺协同高效推广的运作机制, 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等环节的人力物力资源, 搭建以新品种推广为主线与肥料、植保、化控技术相结合, 良种、良法、机械化相配套集中展示的示范平台与基地;支持企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模式, 系列运用高效灵活的营销手段, 开展全程技术服务, 良法跟着良种走, 服务全程追踪到位。

摘要:阐述了先玉335玉米品种的特点, 总结了该品种推广的经验,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玉米,先玉335,特点,经验,建议

参考文献

[1]曹改萍.先玉335成功推广带来的启示[J].种子科技, 2010, 28 (12) :4-5.

[2]倪玉春, 张健, 王越人, 等.先玉335的推广对玉米育种的启示[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30 (3) :27.

[3]汪宝卿, 赵海军, 张伟.先玉335对山东省种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种业, 2012, 195 (1) :1-3.

[4]刘文国, 王绍平, 张世煌.先锋公司的育种研发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农业, 2010 (7) :14-17.

品种特点 篇2

通过三年的繁殖生产和示范应用,20种花坛花卉在济宁花坛中性状表现良好,根据节日不同,我们把它们分为四大类。

(一):“五一”国际劳动节表现优良、重点推广的花坛花卉品种

1、矮牵牛 Petunia hybrlda

茄科矮牵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作一年生栽培。花色极为丰富,有红、玫瑰红、粉红。兰、白等色,以单瓣为主,表现为花朵大、花量多、植株紧凑、艳丽多姿、观赏期长,从4月份一直持续到6月底,花络绎不绝,而且抗病虫性强,适于“五一”花坛。经试验用于“十一”效果不好,关键是越夏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2、三色堇 Viola tricolor

堇菜科莫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通常具三色而得名,三色堇花瓣质地给人一种纯毛质感,有金丝绒般的光彩,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悦目而不耀眼。耐低温,开花早,色彩丰富,株型矮,花期较长,从3月底见花,一直能持续到6月底,是极具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品种

3、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十字花科紫罗兰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用于秋播,花朵繁茂,花色丰富艳丽,香气浓郁,是春季观赏的重要花卉。

4、金盏菊 Calendecla offloclnalls

菊科金盏菊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多为黄色,适合与其它颜色的花配置,花梗直立挺拔,单朵花的花期长、开花较早,是布置花坛花钵的重点推广品种

5、金鱼草 Antirrhlnum mNus

玄参科金鱼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型奇恃,花色丰富且艳丽,花茎挺直,花期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7月份摘除残败花序,国庆节期间还可抽序赏花。

6、石竹 Dianthas Chinensis

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常绿亚灌木植物,作宿根栽培,有较强的耐寒性,花色以玫瑰红为 主,花期长,除播种外,还可扦插繁殖。

7、虞美人Papaverrhoeas

罂粟科罂粟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花色以 红色为主,当花绽开时,花瓣两大两小,妩媚照人,有风时滞洒飘逸,给人以素雅质朴与浓艳华丽之美,种子易收集,可自播也可直播于花坛,露地越冬,立春后及早分栽,是装点“五一”花坛的优良材料。

(二)“七一”重点推出的花坛花卉品种

l、万寿菊 Tagetes erecta

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花色有金黄、橙黄、浅黄、植株强健,株型紧密整齐,花期较易控制,除适宜“七一”外,还适用于“五一”和"十一”花坛。

2、百日草 Zinnia eieigans

菊科百日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枝性强,花大且色彩鲜艳,有红、粉、黄色,重点推出红色品种,耐热性强,除“七一”外,还适宜于“十一”花坛。

3、荷兰菊 Aster nouibelgii

菊科紫菇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色繁多,本地主要以紫红为主,通过扦插或修剪易于控制开花时间,“七一”花期过后,通过修剪“十一”还可再次现花。

4、葱兰 Iephyranthes candida Werb

石蒜科,葱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在本地栽培的主要是白色品种。每年于春季分栽子球,花期从7月中旬至11月初络绎不绝,植株长势强健,管理简便粗放,是装饰花坛花境的优良材料。

5、马齿苋 Portulaca grandiflora

马齿葱科,马齿苋属,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植株低矮繁茂,耐旱耐燥,花色繁多,色泽艳丽,花期长,是管理粗放,观赏价值很高的花坛 花卉。

(三)国庆节期间重点推出的花坛花卉品种

1、一串红 Saluia Splendens

唇形科鼠尾草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冠花尊均鲜红,成片栽培鲜艳夺目,是国庆烘托热烈气氛的优良材料,栽培期间需多次打顶,才使得株形低矮,花团锦簇,是装点国庆的主体材料。

2、地被菊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以黄、玫瑰紫为主,生长迅速,耐修剪,易控制花期,每年靠早春扦插繁殖,花期能持续到11月中旬。

3、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是克科青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色,头状花序,耐热性强,整齐强健,是理想的组字镶边和色块材料。

4、彩叶草 Coleus blumei Benth

唇形科紫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丰富,靠扦插能大量繁殖。组合图案效果突出,是国庆期间花坛色块应用的理想品种

5、万寿菊、葱兰、荷兰菊除用于“七一”花坛外,也广泛应用于国庆花坛,前面已有介绍。

(四)元旦期间性状表现优良重点推出的花卉品种

l、羽衣甘蓝 Brassica oleraceavar acephala

十字花科羽衣甘蓝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叶边皱缩,颜色以紫红、黄、白为主,呈球形,极为鲜艳,是冬季重要的观叶植物。早春所抽黄色花序也颇有观赏价值。

2、紫菠菜 Beta Vulgaris L. var. Clclal

攀科基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根颈肥厚有光泽,颜色紫红、浓艳,极其耐寒,是冬季布置花坛的重要观叶植物,可常年播种栽培,且当年不开花结实,观赏价值颇高。

花坛:一般要对称布局,花坛的外轮廓线要与周围场地相一致.,花坛的植物的选择:要求品种多,花期长,花的高矮一致.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坛植物

春 :水仙.迎春.报春.瑞香.山茶.白玉兰.紫玉兰.琼花.君子兰.海棠.牡丹.芍药.丁香.杜鹃.西洋杜鹃.樱花.含笑.玫瑰.紫荆.棣棠.锦带花.连翘.云南黄馨.金雀花.仙客来.蝴蝶兰.石斛.风信子.郁金香.鸢尾.马蹄莲.金盏菊.文殊兰.百枝莲.四季海棠.吊钟海棠.竹节海棠.天竺葵.瓜叶菊.虞美人.金鱼草.美女樱.矮牵牛.夏 :杜鹃 芍药、栀子花 月季 花期 荷花、马蹄莲、米兰、金莲花 白兰花 木槿、合欢、百合、蜀葵 玉簪、桔梗、半支莲、凌霄、昙花、山丹 紫薇、紫茉莉、牵牛花、凤仙花 万年青、萱草、八仙花、五色椒 夹竹桃、大岩桐

美人蕉、江西腊 金银花、飞燕草 天竺葵、四季海棠、令箭荷花、扶桑、无花果等也都是夏季开花的~ 冬 :杜鹃.素心腊梅.三角花.一品红.君子兰.天堂鸟.君子兰.金橘.山茶.滴水观音.花台

花台:四周用砖石砌的高出地面的用来栽植灌木类花木的台子,称为花台。一般在花抬上种植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松,竹,梅,丁香,铺地柏,枸骨,芍药,月季,牡丹,峙花.花台依墙而筑,或正位建中,常在庭前、廊前或栏杆前布置。花台上还可点缀以山石,配置花草。花镜

花镜:是园林中从规则式构图到自然式构图的一种过渡的半自然式种植形式,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块状混交,表现花卉群体的自然景观。花镜多设置在灌木丛前,道路两旁,建筑屋前,草坪上,岸边,布置时要考虑前后层次,高低差叁,疏密疏续,季相交替变化等.花期不要一致,要一年四季都有花看.形状:其平面轮廓与带状花坛相似,种植床两边,是平行的直线或有几何形迹可循的曲线。其长轴很长,短轴宽度一定,矮小的草本植物花镜宽度可小些,高大的则宽度要大些。

构图:沿着长轴方向演进的连续构图,宽的尺寸确定必须以在游人立点的视线内看得清楚为原则。花镜植物 各种鸢尾、各种玉簪、各种萱草、(宿根、从状)福禄考,紫露草、婆婆那、蒌斗菜、钓钟柳,月季,杜鹃,菊花,芍药等.花期长,花叶美,翠菊,天竺葵,孔雀草,矮牵牛,一品红,风信子,郁金香,变叶木.花朵或花序垂直分布的植物,唐菖蒲,金鱼草,玉簪花,醉鱼草,大丽花,蜀葵,飞燕草.适应性强管理粗放,葱兰,文殊兰,美人蕉,天竺葵,紫茉莉,姜花,五色梅.(四)花坛的更换

由于各种花卉都有一定的花期,要使花坛(特别是设置在重点园林绿化地区的花坛)一年四季有花,就必须根据季节和花期,经常进行更换。每次更换都要按照绿化施工养护中的要求进行。现将花坛更换的常用花卉介绍如下: 1.春季花坛:以4~6月开花的一二年生草花为主,再配合一些盆花。常用的种类有:三色莲、金盏菊、雏菊、桂竹香、矮一串红、月季、瓜叶菊、早金莲、大花天竺葵、天竺葵、筒蒿菊等。

2.夏季花坛:以7~9月开花的春播草花为主,配以部分盆花。常用的有:石竹、百日草、半枝莲、一串红、矢车菊、美女樱、风仙、大丽花、翠菊、万寿菊、高山积雪、地肤、鸡冠花、扶桑、五色梅、宿根福禄考等。夏季花坛根据需要可更换一二次,也可随时调换花期过了的部分种类。

3.秋季花坛:以9~10月开花的春季播种的草花并配以盆花。常用花卉有:早菊、一串红、荷兰菊、滨菊、翠菊、日本小菊、大丽花及经短日照处理的菊花等。配置模样花坛可用五色草、半枝莲、香雪球、彩叶草、石莲花等。

4.冬季花坛:长江流域一带常用羽衣甘蓝及红甜菜作为花坛布置露地越冬。

二、花镜

花镜是指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栽植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以带状自然式栽种。它是根据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分散生长的规律,加以艺术提练,而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一种方式。(一)花镜的特点

花镜中各种花卉的配置比较粗放,也不要求花期一致。但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各种花卉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协调和对比,整体构图必须严整,还要注意一年中的四季变化,使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对植物高矮要求不严,只注意开花时不被其它植株遮挡即可。一般花镜的花卉应选花期长、色彩鲜艳、栽培管理粗放的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一二年生草花和球根花卉,或全部用球根花卉配置,或仅用同一种花卉的不同品种、不同色彩的花卉配置。总之,虽使用的花卉可以多样,但也要注意不能过于杂乱。要求花开成丛,并能显现出季节的变化或某种突出的色调。(二)花境常用的花卉

适于花境栽植的花卉很多,常用的花卉可分为以下种类: 1.春季开花的种类有:金盏菊、飞燕草、桂竹香、紫罗兰、山耧斗菜、荷包牡丹、风信子、花毛茛、郁金香、蔓锦葵、石竹类、马蔺、鸢尾类、铁炮百合;大花亚麻、雏叶翦夏萝、芍药等。

2.夏季开花的种类有:蜀葵、射干、美人蕉、大丽花、天人菊、唐菖蒲、姬向日葵、萱草类、矢车菊、玉簪、鸢尾、百合、卷丹、宿根福禄考、桔梗、晚香玉、葱兰等。

3.秋季开花的种类有:荷花菊、雁来红、乌头、百日草、鸡冠、风仙、万寿菊、醉蝶花、麦杆菊、硫华菊、翠菊、紫茉莉等。

一、二年生花卉园林应用特点 一、二年生花卉繁殖系数大,生长迅速,见效快。对环境要求较高。栽培程序复杂,育苗管理要求精细,二年生花卉有时需要保护过冬。但种子容易混杂、退化,只有良种繁育才能保证观赏质量。可以用于花坛、种植钵、花带、花丛花群、地被、花境、切花、于花、垂直绿化。

园林应用特点如下:

●一年生花卉是夏季景观中的重要花卉,二年生花卉是春季景观中的重要花卉:

●(色彩鲜艳美丽,开花繁茂整齐,装饰效果好,在园林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重点美化时常常使用这类花卉。)

●是花卉规则式应用形式如花坛、种植钵、窗盒等的常用花卉。

●易获得种苗,方便大面积使用,见效快。

●每种花卉开花期集中,方便及时更换种类,保证较长期的良好观赏效果。

●有些种类可以自播繁衍,形成野趣,可以当宿根花卉使用,用于野生花卉园。

●蔓性种类可用于垂直绿化,见效快且对支撑物的强度要求低。

●为了保证观赏效果,一年中要更换多次,管理费用较高。

●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直接地栽时需要选择良好的种植地点。

三、生态习性

1.一、二年生花卉生态习性的共同点

(1)对光的要求。大多数喜欢阳光充足,仅少部分喜欢半荫环境,如夏堇、醉蝶花、三色堇等。

(2)对土壤的要求。除了重黏土和过度疏松的土壤,都可以生长,以深厚的壤土。

(3)对水分的要求。不耐干旱,根系浅,易受表土影响,要求土壤湿润。

2.一、二年生花卉生态习性的不同点

对温度的要求。一年生花卉喜温暖,不耐冬季严寒,大多不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生长发育主要在无霜期进行,因此主要是春季播种,又称春播花卉、不耐寒性花卉。

二年生花卉喜欢冷凉,耐寒性强,可耐0℃以下的低温,要求春化作用,一般在0-10℃下30-70天完成,自然界中越过冬天就通过了春化作用;不耐夏季炎热,因此主要是秋天播种,又称秋播花卉、耐寒性花卉。

一、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是绿化的原则,宿根花卉的栽植也应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宿根花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指根花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才能展示最佳的景观效果。

1、花坛 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廊。多年生球根花卉是盛花花坛的优良材料,色彩艳丽,开花整齐。盛花花坛可选用的宿根花卉材料较多,如菊花、荷兰菊、黑心菊、落新妇、金鸡菊类、风铃草类等;一些小菊品种,苋科的小叶红、小叶黑、景天类的白草等宿根花卉,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精美的图案。

2、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宿根花卉,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的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耧斗草、荷包牡丹等。

3、岩石园 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旱、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料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

4、草坪 宿根花卉中的一些种类,如萱草、鸢尾、火炬花等,可与草坪草混合使用,用作草坪周围镶边,按花期在草坪中点缀宿根花卉等。

5、地被 鸢尾类、金鸡菊类、荷包牡丹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其中有些种类又能自播繁衍,如金鸡菊类,常成片逸生。

6、水体绿化 水生鸢尾类的燕子花、马蔺、溪荪、芦竹属的花叶芦竹、台湾芦竹,槭葵类,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7、基础栽植 在建筑物周围与道路之间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上栽植宿根花卉,可以丰富建筑物立面,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调节室内视线。墙基处栽植宿根花卉,可以缓冲墙基、墙角与地面之间生硬的题色,单色面的墙基可种植宿根花卉,使墙面具有如同纸张作画的效果。

8、园路镶边 白草、垂盆草等景天类宿根花卉,势状石竹、垫状福禄考、紫露草等宿根花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镶边,有增加园路景观的作用,还兼有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一、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是绿化的原则,宿根花卉的栽植也应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宿根花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指根花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才能展示最佳的景观效果。

1、花坛 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廊。多年生球根花卉是盛花花坛的优良材料,色彩艳丽,开花整齐。盛花花坛可选用的宿根花卉材料较多,如菊花、荷兰菊、黑心菊、落新妇、金鸡菊类、风铃草类等;一些小菊品种,苋科的小叶红、小叶黑、景天类的白草等宿根花卉,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精美的图案。

2、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宿根花卉,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的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耧斗草、荷包牡丹等。

3、岩石园 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旱、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料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

4、草坪 宿根花卉中的一些种类,如萱草、鸢尾、火炬花等,可与草坪草混合使用,用作草坪周围镶边,按花期在草坪中点缀宿根花卉等。

5、地被 鸢尾类、金鸡菊类、荷包牡丹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其中有些种类又能自播繁衍,如金鸡菊类,常成片逸生。

6、水体绿化 水生鸢尾类的燕子花、马蔺、溪荪、芦竹属的花叶芦竹、台湾芦竹,槭葵类,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7、基础栽植 在建筑物周围与道路之间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上栽植宿根花卉,可以丰富建筑物立面,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调节室内视线。墙基处栽植宿根花卉,可以缓冲墙基、墙角与地面之间生硬的题色,单色面的墙基可种植宿根花卉,使墙面具有如同纸张作画的效果。

8、园路镶边 白草、垂盆草等景天类宿根花卉,势状石竹、垫状福禄考、紫露草等宿根花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镶边,有增加园路景观的作用,还兼有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一、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是绿化的原则,宿根花卉的栽植也应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宿根花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指根花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才能展示最佳的景观效果。

1、花坛 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廊。多年生球根花卉是盛花花坛的优良材料,色彩艳丽,开花整齐。盛花花坛可选用的宿根花卉材料较多,如菊花、荷兰菊、黑心菊、落新妇、金鸡菊类、风铃草类等;一些小菊品种,苋科的小叶红、小叶黑、景天类的白草等宿根花卉,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精美的图案。

2、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宿根花卉,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的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耧斗草、荷包牡丹等。

3、岩石园 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旱、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料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

4、草坪 宿根花卉中的一些种类,如萱草、鸢尾、火炬花等,可与草坪草混合使用,用作草坪周围镶边,按花期在草坪中点缀宿根花卉等。

5、地被 鸢尾类、金鸡菊类、荷包牡丹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其中有些种类又能自播繁衍,如金鸡菊类,常成片逸生。

6、水体绿化 水生鸢尾类的燕子花、马蔺、溪荪、芦竹属的花叶芦竹、台湾芦竹,槭葵类,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7、基础栽植 在建筑物周围与道路之间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上栽植宿根花卉,可以丰富建筑物立面,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调节室内视线。墙基处栽植宿根花卉,可以缓冲墙基、墙角与地面之间生硬的题色,单色面的墙基可种植宿根花卉,使墙面具有如同纸张作画的效果。

8、园路镶边 白草、垂盆草等景天类宿根花卉,势状石竹、垫状福禄考、紫露草等宿根花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镶边,有增加园路景观的作用,还兼有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十大传统名花:

牡丹,是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梅花,有花魁之称,总领群芳。菊花为季军,它高洁丰丽,傲霜怒放。兰花为第四,它是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月季为第五,它是花中皇后,世界名花。杜鹃为第六,它是花中西施,风姿卓绝。山茶为第七,它是花中珍品,富丽堂皇。荷花为第八,它是水中芙蓉,磊落大方。桂花为第九,它秋风送爽,十里飘香。水仙为第十,它是凌波仙子,清新淡雅。

品种特点 篇3

【摘 要】 目的:揭示蒙药制剂的品种、组方和用药特点,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法定药品标准中蒙药制剂,检索制剂数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统计制剂药味数和药材的类型、使用频率、药用部位,分析制剂的剂型、名称、主治特点。结果:纳入164个制剂,12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获得国药准字的蒙药制剂共有125个,其余39个制剂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制剂的命名方式多采用“主要药材名+药味数目”、“主要功能+药味数目”、“蒙语音译+药味数目”的形式;共涉及6类剂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胶囊剂、膏剂、片剂、颗粒剂;药味数适中,以7味的制剂数量最多;蒙药制剂主治具有多元化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蒙医特色病种、感染性疾病等;蒙药制剂共涉及使用268味药物,其中植物药210味,动物药30味,矿物药22味;常用药用部位依次为果实、根、花、矿物药、心材、全草、胆囊、树脂、粪便、茎、地上部分等;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栀子、石膏、肉豆蔻、牛黄、荜茇、丁香、川楝子、草乌等,与中药、藏药在使用药物中出现交叉现象。结论:蒙药制剂的品种丰富、药味数适中、固体制剂为主、临床应用广泛、植物药占多数,但是缺乏国内知名的大品种,在用药特点上受到藏药和中药的影响

【关键词】 蒙药制剂;药品标准;品种;主治;用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20-04

蒙医学是在本土医学的基础上,吸取藏医、中医及古印度等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和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蒙药临床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低,服药方法与民族生活习俗有关[1]。蒙药制剂目前普遍存在着产品单一,大品种缺乏、剂型少、包装简易、制剂缺乏标准和炮制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着蒙药事业的发展,故需进一步开展蒙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研究[2]。本文以我国药品标准中收载的蒙药制剂为对象,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以期为蒙药新药研发提供定量数据参考,使蒙药制剂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道路,以及为以后研究藏医学对蒙医学的影响提供定量的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版)[4]、《民族药成方制剂》(宋民宪主编,第一版)[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的国产药品数据库。

12 信息提取与录入 制剂名称、剂型、处方组成(药材中文名、药用部位、药味数、用量)、临床治疗用途、用法用量、生产企业数、批准文号数等信息[6]。

13 制作《中国药品标准中蒙药制剂的处方信息表》 应用Excel 软件,按照蒙药制剂通用名中首个汉字声母的拉丁文顺序排列。

14 统计和分析 利用Excel表进行频数分析,统计制剂规模、命名、剂型、药味数、病名、药材类型与数量、常用药材、药用部位、生产企业和国药准字等情况,分析品种、主治、用药等特点[7]。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特点

211 制剂规模 共164个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12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145个;《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151个,其中前述两个标准未收载的品种数为8个。

212 批准文号 获得国药准字的制剂共有125个(占比7622%),批准文号最多的前十位制剂为冠心七味片(11个)、阿拉坦五味丸(8个)、扎冲十三味丸(7个)、五味沙棘散(7个)、清肝二十七味丸(7个)、清肺十八味丸(7个)、吉祥安坤丸(7个)、益肾十七味丸(6个)、消食十味丸(6个)、升阳十一味丸(6个)。其余39个制剂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这可作为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

213 制剂名称 共涉及14种命名方式,其中最主要者为“主要药材名+药味数目”,如云香十五味丸;“主要功能+药味数目”,如止血八味散;“蒙语音译+药味数目”,如协日嘎四味汤散。

214 剂型 共涉及6类剂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丸剂(占比4085%)、散剂(4451%)、胶囊剂(610%)、膏剂(305%)、片剂(305%)、颗粒剂(244%)。其中散剂中汤剂的占比较高(2877%)。丸剂因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方便草原患者服用、携带、储存,使用频率最高。在蒙药散剂的制备过程中,若是寒凉药则加适量白糖,温热药则加适量红糖,再混匀而成,其特点为吸收消化虽较汤剂慢,但疗效持久,亦受草原患者青睐[8]。

215 药味数 平均值为1759味、标准差为1384味;珊瑚七十味丸的药味数多达70味,最少者只有1味药(蒙花锚肝宁片、萹蓄颗粒);含1味药的制剂占比122%,3味者占比610%,4味者占比793%,5味者占比976%,6味者占比915%,7味者占比1220%,8味者占比1159%,9味者占比305%,10味者占比610%,13味者占比671%。总之,6707%的制剂的药味数在10味以下,8293%的制剂的药味数在15味以下,8963%的制剂的药味数在20味以下,9939%的制剂的药味数在37味以下。

22 主治特点

221 病名 制剂的治疗用途十分广泛,一个制剂往往可以治疗多个系统的疾病。共使用病名241个,其中现代医学病名有113个,中医病名有96个,蒙医特色病名有32个(如胃“协日”、“巴达干宝日”病等),说明蒙医在临床应用中借鉴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知识体系。

222 临床应用 涉及的疾病类别及频率依次为胃肠道系统疾病(50%)、呼吸系统疾病(40%)、妇产科疾病(29%)、蒙医特色病种(26%)、感染性疾病(25%)、泌尿系统疾病(24%)、心血管疾病(20%)、热证(19%)、神经系统疾病(含脑血管疾病)(16%)、肝胆系统疾病(16%)、皮肤病(15%)、其它(14%)、风湿免疫性疾病(10%)等的治疗。由于地域及疾病谱的差异,中、蒙两种医学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各有优势[9],如蒙医在治疗紫斑血症(过敏性紫癜)[10]、宝如病(溃疡性结肠炎)[11]等有其特色和优势。

23 药物特点

231 类别与数量 共使用268 味药物和辅料。其中,植物药210味(占比7836%),动物药30味(占比1119%),矿物药22味(占比821%),辅料6味种(占比224%)。从类别上说,以植物药为主,这与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有较大关系

232 药用部位 共使用33种,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果实(2998%)、根(2413%)、花(905%)、矿物药(609%)、心材(470%)、全草(350%)、胆囊(302%)、树脂(253%)、粪便(247%)、茎(193%)、地上部分(187%)、树皮(151%)、分泌物(151%)、加工品(139%)、叶(127%)、贝壳(097%)等。同一药用植物,中医和蒙医常取用不同部位,如草乌,蒙医不仅用乌头,还用嫩芽(地上四横指嫩苗或加工的草乌芽)、叶、花等,且用于温热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肠炎等病症。木棉,蒙医分开用其花蕊、花瓣、花萼,中药则用其整个花等[12]。因此,中、蒙药均以植物药居多,但在药用部位上有较大差异;从采集方面,中药和蒙药均注重采收时节和方法对药物质量的影响

233 常用药及使用频率 最常使用的20味药物及其使用频率依次为诃子(4634%)、红花(3354%)、栀子(2683%)、石膏(2500%)、肉豆蔻(2256%)、牛黄(2195%)、荜茇(2134%)、丁香(1951%)、川楝子(1890%)、草乌(1890%)、土木香(1768%)、沉香(1768%)、五灵脂(1707%)、白豆蔻(1707%)、麝香(1524%)、檀香(1463%)、麦冬(1463%)、瞿麦(1402%)、木鳖子(1341%)、甘草(1341%)。

蒙药最常使用的20味药物在中药、藏药使用中也较为常见,说明蒙药与中药、藏药存在交叉使用现象,但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而蒙药、藏药最常用的是诃子。

蒙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三根理论以及七素理论,中医理论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精等为基础,藏医理论以人体内存在的“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为基础。

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药物应用亦有差异,以诃子和红花为例。诃子在蒙药中味涩、性平,有祛三弊所引起的诸疾、调理体素、解毒之功效,主要应用于白脉病和中毒症[13];在藏药中诃子被视为“药中之王”,用于消化不良、解药物或食物中毒、体质虚弱;中药对诃子的应用不多,其性平,味苦、酸、涩,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红花在蒙医寒凉性方剂和治疗肝病的复方制剂中配伍率较高,在治疗诸多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而红花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妇科疾病,多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因此,药物在制剂中使用的频率亦不一样。

蒙药除了与中药、藏药交叉品种外,还有一些专用药材,如蓝盆花、文冠木、银朱等。因此,蒙药与中药、藏药既有相同的生物学来源,也有不同的临床应用,故为药用植物临床适应症的扩大提供了思路。

3 总结

31 蒙医吸取藏医、中医及古印度等医学理论,在使用药物中存在交叉现象,为新药开发以及扩大治疗病种提供参考依据。蒙医、藏医、中医及古印度等医学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治疗疾病上各有优势,应相互交流、吸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为以后研究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32 药物在不同复方中使用剂量的差异很大,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之间的比值在1~10000之间,如沙棘的剂量范围为3~1000g,麝香的剂量范围为01~14g。特色药物银朱(主含赤色HgS)有毒,但在蒙药制剂中内服,且用量在5~825g;狼毒用量为80g;草乌的用量在9~250g。多数情况都缺乏现代量效关系研究,安全隐患大,用药成本存在失控的风险,故有待研究和规范。

33 有11对制剂的组成和主治相同但剂型不同,即玉簪清咽十五味散(丸)、暖宫七味散(丸)、德都红花七味散(丸)、壮西六味散(丸)、阿拉坦五味散(丸)、清血八味散(胶囊)、清热八味散(胶囊)、连翘四味汤散(胶囊)、克感额日敦片(胶囊)、桔梗八味片(颗粒)、菖蒲四味丸(胶囊),其中有4对制剂中单味药剂量存在差异,即清血八味胶散(胶囊)、清热八味胶散(胶囊)、连翘四味汤散(胶囊)、桔梗八味片(颗粒)。剂型不同可能与加工、储存有较大关系。散剂的加工较丸剂与胶囊剂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丸剂和胶囊剂虽加工操作繁琐,但储存时间较长,因散剂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体表面积较大,影响存放时间,丸剂和胶囊剂则相对较好。4对制剂中单味药剂量存在差异,可能因成药中有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其中君臣佐药所占比例较大,而使药的比例相对较少,对整个方子的影响较小,因此主治没有太大变化。

34 蒙药临床应用的优势病种涉及到胃肠道疾病、呼吸疾病、妇产科疾病等,故蒙药的新药研究可集中在上述病种。蒙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放血、行针、灸疗、蒙药浴、热蒸、皮疗法、按摩、震脑术、整骨术等,都可以深度开发利用。另外,本文还指出了最常用的20种蒙药,这对基于天然产物研究思路的新药开发模式,提供了候选药物参考。

此外,目前蒙药间的配伍研究尚显不足,可运用国内比较流行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常用蒙药制剂中处方配伍规律和新方预测等[15]。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8个蒙药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足10亿元[16]。由于规模化程度低,蒙药制剂多局限于区域内应用,未得到有效推广,目前还缺乏有竞争优势的名牌品种和知名企业[17]。而蒙药具有多种优势合特色,应该有更大的研发空间。

参考文献

[1]那生桑.蒙药学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6(1):32-34.

[2]乌日图,哈斯其其格.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2,(23):195-196.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年版一部[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44-78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S].1998:58-202.

[5]宋民宪.民族药成方制剂[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87-299.

[6]王张,江道峰,张艺,等.止咳中成药的组方特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759-1765.

[7]王婧婧,王张,黄金珠,等.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成药的品种和组方特点研究[J].中成药,2015,37(10):2329-2331.

[8]梁斯琴,呼伊日格其.论蒙药传统剂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21(3):31.

[9]佟海英,白香辉,高学敏,等.中药与蒙药应用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1080-1021.

[10]陈沙娜,阿古拉.蒙医紫癜血症的辨证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6):1039-1049.

[11]布图雅.溃疡性结肠炎的蒙医治疗特色与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75-79.

[12]海潭,松林.蒙药与中药交叉品种的药用部位对比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22(6):41-42.

[13]清明,海长江,刘知平.浅谈诃子在蒙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21(8):45.

[14]申呼格吉勒图.红花的药理作用及在蒙药方剂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22(13):5.

[15]石衍梅,张庆蕊,段佳均,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伤寒论》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16):2296-2298.

[16]陈磊,王靖,张丽娜.蒙药难进蒙医院严重制约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5-13(7).

[17]李志伟.蒙药开发现状[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2):128-129.

浚单29玉米品种的特点及高产栽培 篇4

浚单29玉米品种由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其株型紧凑, 株高250 cm, 穗位高110 cm, 叶鞘浅紫色, 第一叶尖端呈椭圆形, 第四叶缘绿色, 全株叶片20片左右, 叶片宽窄适宜, 坚挺上冲;雄穗分枝数中等, 颖片绿色, 花粉绿色, 花丝浅紫色, 果穗筒型, 穗长16.6 cm, 果穗粗5.1 cm, 穗行数14~16行, 行粒数35粒;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半马齿型, 百粒质量31.7 g, 出籽率89.8%。浚单29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 适合河南 (南阳和周口除外) 、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 (石家庄除外) 、山东 (枣庄除外) 、陕西咸阳、山西运城、江苏北部、安徽阜阳等地区种植。

2 品种特性

2.1 抗倒

浚单29属低秆低穗位玉米品种, 其根系发达, 茎干坚韧, 这些都决定了浚单29是一个抗倒性极强的品种

2.2 抗病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年接种鉴定, 浚单29高抗矮花叶病, 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 感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 高感瘤黑粉病, 对青枯病免疫。

2.3 早熟

在黄淮海夏玉米区, 从出苗至成熟需98 d左右, 与郑单958相当。

2.4 出籽率高

轴细、粒深、无秃尖, 出籽率接近90%。

2.5 适合机收

品种脱水快、穗位整齐一致, 适合机收。

3 产量表现

2008年—2009年, 该品种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试验, 平均单产为654.9 kg/0.067 hm2,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611.9 kg/0.067 hm2,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2009年经国家专家组实打验收, 浚县农科所在钜桥镇刘寨村的1.0 hm2浚单29品种高产攻关田, 平均单产高达1 018.6 kg/0.067 hm2, 创我国夏玉米总面积 (6.67 hm2) 高产纪录。2012年, 在芮城县古魏镇王夭村芮丰种业有限公司玉米高产示范田的16个品种对比中, 浚单29玉米青枝绿叶、活秆成熟、抗病性强、茎干粗壮抗倒伏、穗大、穗匀、无秃尖、结实性好, 表现突出, 株高256 cm, 穗位高115 cm, 综合性状评比名列前茅。秋后单打实收产量达937.3 kg/0.067 hm2。2012年, 该品种在芮城县推广种植近667 hm2, 各方面表现优秀, 实现稳产高产, 深受农民赞誉。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种子处理

选用大小一致, 籽粒饱满, 种子纯度98%以上, 发芽率85%以上的包衣种子

播前在阳光下晒种1~2 d, 可杀灭种子表面病菌, 提高种子活力。

4.2 精细播种

提高播种质量, 做到一次播种保证全苗, 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提高苗期整齐度是高产的基础, 播种时要做到深浅一致, 播深一般4 cm左右, 覆土一致, 镇压一致。

最好采用机械播种。机播深度、株距一致, 好控制。播种机作业时, 要严格控制速度, 防止漏播或重播。墒情较差的地块要坐水播种, 保证出苗快而整齐。

4.3 化学除草

玉米播种后到出苗前, 可用乙草胺或2, 4D-丁脂封地除草;苗后3~5叶期,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4%的“玉农乐悬乳液60~80 m L+38%阿特拉津80~120 m L”, 兑水30 kg, 在无风条件下进行行间定向除草, 也可结合中耕除草。

4.4 适时播种

春播在4月25日前后、地表5~10 cm土层温度稳定在8℃~10℃时进行。运城市夏播于6月5日—6月20日播种, 在收获前茬小麦后抢时早播, 可提早玉米吐丝散粉, 延长玉米灌浆时间, 有利于创高产。如果夏季高温多雨, 更显示出适期早播的优势及重要性。

4.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充分发挥浚单29玉米品种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充分利用肥、水、光等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使构成玉米产量的三要素 (有效穗数、穗粒数、粒质量) 相互协调, 发挥群体优势, 是实现高产的重要保证。种植密度要比普通品种适当增加, 每0.067 hm2最佳留苗4 000~4 500株, 种植方式可采用60 cm等行距种植, 或大行80 cm、小行40 cm大小行、株距25 cm种植。

4.6 推广化学控制

在玉米6~8片可见叶时, 使用控旺化学药剂对喇叭口盖顶喷雾, 该措施对浚单29增产效果明显。

4.7 科学施肥

种植密度越大, 玉米群体对水肥的需求量也越大。由于高密度栽培加上多年连作, 土壤养分的消耗是很严重的, 因此必须注意增加化肥和农家肥的施用量。施肥参考方案:结合整地, 高产田每0.067 hm2施优质且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 500~2 000 kg, 磷酸二铵15~20 kg, 硫酸钾5 kg, 或施三元复合肥20~25 kg, 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25 kg。注意施用锌肥, 玉米是对锌敏感的作物, 缺锌玉米易出现白化苗, 严重缺锌时玉米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每0.067 hm2用硫酸锌1.0~1.5 kg。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的重要时期, 是追肥的关键期。追肥要穴施后覆土, 施肥深度15 cm。玉米追肥不能雨后把肥料丢在根部, 这样肥料的利用率不足10%。追肥时最好开沟深施, 严禁地表撒施。

4.8 水分供应

浚单29前期宜蹲苗, 适当干旱些较好。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 要注意加强水分供应, 防止因干旱造成的不必要产量损失。

4.9 病虫防治

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 每0.067 hm2用1.5 kg呋喃丹加细沙或炉渣2.0~2.5 kg, 拌成颗粒、进行丢芯, 防治玉米螟并兼防蚜虫。

4.1 0 延时晚收

适时晚收能保证籽粒充分灌浆成熟。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出现黑粉层后收获最好。实验表明, 从蜡熟初期到完熟期, 每推迟1 d收获, 可使千粒质量增加3~4 g。适当晚收不增加生产成本, 但可充分发挥浚单29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冬云, 向海生.聊城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 2012 (3) :48-49.

品种特点 篇5

1 超高产小麦品种特点

小麦在我国主要被种植在北方地区, 由于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对生产周期和生产时间段要求的不同, 被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黄淮海平原地区小麦生产主要是冬季小麦, 其在种植的过程中生育期间气候特点是秋季气温适宜, 光照充足;冬季雨雪稀少, 温度变幅较大;春季多旱, 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夏初温度偏高, 干热风频繁。根据气候特点和本地生产条件, 高产品种应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有利因素, 而对不利因素应有较强的抗性或耐性, 应具备丰产潜力大、抗逆性强、抗倒耐肥、灌浆速度快等特点。

1.1 丰产潜力大

一是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高。目前推广的小麦高产品种的经济系数已提高到40%~50%, 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依靠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协调提高。生长发育健壮、同化产物合成和运输分配效率高的品种, 具有对不利因素抗、耐性强, 兼有高生物产量和高经济系数的特点。二是株型紧凑。高产品种应具有叶片宽短挺直、茎叶夹角小、叶色深等特点。这种株型群体的内竞争力和穗数对穗重的制约力小, 能有效地利用光、热、水、气和其他营养。三是穗部潜力大。高产条件下穗数增加的限度很小, 因而选用穗部潜力大的品种更有利于高产稳产。穗部潜力大的品种穗形较长, 每穗小穗较多而小花结实率又高, 有利于形成较大而整齐的籽粒。

1.2 抗逆性强

小麦生育期间, 一些非生物灾害或自然灾害 (如冬季冻害、春霜冻害、干热风、干旱、涝害等) 人为抗御力差, 因此品种自身必须有较强的抗性或耐性, 只有抗逆性强, 小麦才能高产稳产。

1.3 抗倒耐肥

品种的抗倒性与植株高度、茎秆坚韧程度、有无弹性及根系特征有关。高产栽培中肥水用量大, 常使植株生长的协调性遭到破坏, 从而加剧内部器官间的矛盾, 导致贪青晚熟, 因此高产品种应对肥水有较强的忍耐性, 使其在肥水偏大, 尤其是氮肥偏多时, 能通过植株对氮吸收的自动调节, 维持器官间生长发育的协调性。因此, 生产上应利用半矮秆 (株高70~85cm) 、茎秆坚韧、有弹性、根系发达、耐肥水的品种, 以增强抗倒伏性。

1.4 灌浆速度快, 粒重较稳

黄淮海地区小麦灌浆时间较短, 灾害性天气多, 人为调节余地小, 因此高产品种应具有抽穗开花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粒重较稳定的特性。

2 超高产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特征

2.1 产量构成因素协调

统计分析表明, 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因素在实际产量中所占的比重, 穗数为47.5%, 穗粒数为29.2%, 千粒重为23.2% (梅楠, 1990) , 其遗传率分别为4.6%~7.0%, 24.0%~35.4%和52.0%~81.7%, 说明3个因素的栽培调控潜力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由于高产田的有效穗数已基本趋于饱和, 而穗粒数的变幅较大, 因此实现小麦超高产重点是挖掘穗部潜力, 减少小花退化, 提高穗粒数, 防止千粒重降低, 确保穗粒重的提高。合理的群体结构特征应当是既要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 又不因群体过大而大幅度减少穗粒数, 降低千粒重, 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2.2 群体光合性能好

高产小麦群体对太阳光吸收或透射率高, 受光状态好, 光合能力强, 净光合生产率高。这种高光效群体, 除要求合理的茎数和叶面积之外, 还要求植株个体健壮, 叶片主体分布合理, 挺而上举, 能充分利用光能, 实现超高产。研究指出, 在群体总生物产量中,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挑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 挑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应占总干物质的60%左右才能实现7 500kg/hm2以上的高产, 因此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提高挑旗后群体的光合性能和光合产量, 是小麦超高产的关键。

2.3 茎蘖消长动态合理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科学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的日益完善, 在小麦生产的过程中, 对小麦生产管理手段不断的完善。高产麦田茎蘖峰值出现在起身期, 到达峰值期后分蘖两极分化快、强度大, 群体内部通风透光好。为促进茎蘖消长动态合理发展, 应根据品种特点, 从确定基本苗开始, 实行全程调控, 以控制分蘖峰值和促进分蘖两极分化, 使高产麦田要求的峰值与某一品种预定群体指标相吻合。

3 合理群体结构的调控技术

3.1 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

高产田确定合理基本苗数的原则是使植株个体分布均匀并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 提高分蘖成穗率,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合理减少基本苗数, 以协调群体内部的矛盾而实现高产。具体讲, 就是根据不同品种的主茎叶片数、有效分蘖期长短、分蘖力强弱及单位面积上所容纳的适宜穗数来确定, 即合理基本苗X=Y/Es。其中:Y为单位面积适宜穗数, 一般以品种介绍或经验来确定;Es为单株可靠成穗数, 可根据品种的理论有效茎蘖数 (R) 与实际分蘖发生率 (r) 来估算, 即Es=R·r。理论茎蘖数 (R) 是由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决定的。它因品种总叶片数 (N) 、伸长节间数 (n) 和主茎拔节时有效分蘖应具有可靠叶片数 (t N) 而异。各品种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N-n-t N+3。

3.2 高质量整地播种

精播高产麦田主要采用在降低基本苗的基础上以促为主或促控结合的种植管理模式, 为实现基本苗的齐、全、匀、壮, 应特别强调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使土壤上松下实, 地面平整无坷垃;播种时要有合理的宽、窄行配置, 以改善行间光照条件, 做到覆土深度适宜, 下种均匀, 达到“种不相挨, 苗不相靠”的要求。

结束语

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特点与栽培技术 篇6

1.1 超高产玉米个体生长特点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 需要选择光合效率与产物转化率较高的品种。超高产玉米品种个体在生长的过程中, 受到其基因的影响, 出籽率与行粒数等方面都远优于普通玉米, 可以使玉米品种充分地发挥出其产量方面的优势。

1.2 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之间的关系

品种挑选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玉米品种的密度筛选试验, 来确定玉米品种的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是否统一。试验中可以针对一种产量因素进行品种试验, 通过结果的对比, 计算出该品种玉米的最佳栽种密度, 促进该品种玉米的增产。

1.3 环境条件对超高产玉米生长的影响

超高产玉米品种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够应对气候的变化。还要拥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来抵抗病虫害的侵袭。从过往的玉米种植经验来看, 对于超高产玉米品种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与抗干旱能力;其次, 要选择能够抵抗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 如小斑病、黑粉病、蚜虫虫害等。

2 超高产玉米品种栽培技术

2.1 技术理论

从技术理论的角度来看, 实现玉米高产的基础在于玉米穗数的多少。因此, 玉米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玉米的粒数及千粒重成为了衡量玉米产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所选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较低, 很有可能是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不强所引起的, 因此难以获得较高的群体密度。作为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穗粒数一旦无法达标, 很有可能是玉米在种植过程中, 播种质量不高所引起的。

2.2 合理选种与播种

能否实现玉米品种的超高产, 主要是受到田地玉米密度、群体整齐度及玉米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 要尽可能选用紧凑耐密的玉米品种, 提高玉米种植的密度;加强对玉米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 使玉米的群体整齐度得到有效的保证;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 适当地采取延期或者晚期收获的方法, 确保玉米籽粒灌浆充分, 使籽粒的成熟度得到有效的保证[1]。

2.3 加强田间管理

若要实现玉米品种的超高产, 必须改变传统的玉米栽培种植管理模式, 重视灌溉、施肥、气候、热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引入先进的播种、施肥等管理方法与设备, 改善原有肥料的配比, 提高玉米种植效率。与此同时, 要熟悉玉米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特征, 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对玉米进行灌溉, 加强对当地土壤条件的考察力度, 根据玉米种植地区土壤的肥力来选择肥料配比;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 确定播种与收获的时间[2]。

3 超高产玉米品种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提高玉米产量,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研究超高产品种的过程中, 要针对超高产玉米品种自身的特点, 加大对该品种的研究力度, 从选种、育种工作开始, 提高玉米新品种的耐密性与综合抗性, 实现玉米品种的超高产。此外, 在超高产玉米品种研究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确保产品在研制成功以后, 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

4 结语

若要实现玉米品种超高产的目标, 首先要选择抗病能力强、单位产量高的品种, 然后再辅以先进的生产栽培技术与机械, 加强对种植人员的培训, 提高玉米播种的质量与种植栽培的效率。该玉米品种的研究, 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将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及粮食储备产生重要的影响, 值得进行推广与使用。

摘要: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到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此, 简要分析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特点与栽培技术, 并对该品种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旨在提高玉米播种的质量与种植栽培的效益。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克民, 贾全胜.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中甜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2014 (6) :152.

品种特点 篇7

1 苦荞种质资源类型

苦荞资源按茎色分, 主要有红茎和绿茎两种类型。按粒色粉, 主要有褐色, 还有棕色、灰色、黑色等多种类型。按生育期分, 有早熟种 (生育期80天) 、中熟种 (81~90天) 、晚熟种 (91~100天) 和特晚熟种 (100天以上) 。按千粒重分, 分小粒种 (千粒重≤18g) 、中粒种 (18.1~21g) 、大粒重 (21.1g以上) 。按株高分, 有特矮秆 (90cm以下) 、矮秆 (90.1~100cm) 、中秆 (100.1~110cm) 、高秆 (110.1~120cm) 和特高秆 (120.1cm以上) 四种类型。

2 形态生态特点

2.1 生育期

山西主要是晚熟熟品种, 占全部资源的42.7%, 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和忻州市, 分别占当地苦荞品中资源的75%和50%。其次是中熟种, 占全部资源的21.8%, 主要分布在忻州市、晋中市和吕梁地区。早熟种主要分布在朔州市和阳泉市, 分别占当地苦荞品种资源的66.7%和80.0%。晚熟种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和忻州市, 分别占当地苦荞品中资源的75%和50%。特晚熟种主要分布长治市和临汾市 (表1) 。

2.2 株高

山西主要是特高秆品种, 占全部资源的41.8%, 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吕梁地区和忻州市;其次是中秆和高秆品种, 分别占全部资源的24.5%和20.9%, 主要分布晋中市长治市;特矮秆只有4份, 分别占全部资源的3.6%, 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和长治市各1份 (表2) 。

2.3 千粒重

山西苦荞品种主要是中粒种, 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晋中市长治市和临汾市, 分别占当地苦荞资源的70.0%~100%;大粒种极少, 全省仅有13份, 小粒种主要分布在朔州市 (表3) 。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110个地方苦荞品种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分析, 明确其分布、生态区及苦荞主产区, 为引种、育种及其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方苦荞品种,类型,形态生态,山西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 (第一辑)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6.

[2]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中国荞麦遗传资源目录 (第二辑)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品种特点 篇8

1 分布

黔东南小香鸡主产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州, 该地区海拔高度145 ~ 1 670 m, 属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 年平均温度18. 41℃, 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1 194 mm, 相对湿度85% , 无霜期长 ( 年平均328 d) , 适合小香鸡的生长繁殖[1]。目前主要以从江县、榕江县、黎平县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 在剑河、锦屏、天柱等县也有分布[2]。

2 品系特征

黔东南小香鸡于1985年入编《贵州省畜禽品种志》[3], 2006年被列入《西南四省区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多样性补充调查报告 ( 贵州篇) 》[2]。2006年被列为国家品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产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交通不发达, 耕地少, 森林覆盖面积大, 粮食产量底, 饲喂方式简单, 鸡群白天自由在房前屋后、野外树林杂草丛生之地自由觅食, 夜晚栖于楼脚、畜圈, 经过长期自然选育逐步形成了体型小、结构紧凑、飞翔能力强、生活力强、肉质细嫩、肉味鲜香、耐粗饲、耗料少、发病少、易饲养等特点的“小香鸡”品种。李辉等[4,5]对小香鸡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 证明小香鸡体内遗传变异较丰富, 且属于红原鸡种。

2. 1体型特征小 香鸡的体 型小 ( 成年公鸡1. 21 kg, 成年母鸡1. 06 kg) , 结构紧凑、匀称, 羽毛紧密。公鸡项羽金红色或金黄色, 尾羽墨绿色, 主翼羽黑色, 鞍羽红色, 背羽红黑或红黄色, 腹羽黑色 ( 少量红色) ; 母鸡项羽黄麻或黑麻或浅麻或白色, 尾羽和主翼羽黑色或黑灰色, 鞍羽、背羽、腹羽黄麻或褐麻或灰麻色。头较小, 多平头, 少凤头, 单冠或少量玫瑰冠, 冠齿数为6 ~ 9齿, 少量有胡须, 虹彩为橘红色或橘黄色, 喙黑褐色。胫黑褐色, 爪灰色, 多无距毛, 有13% ~ 15% 的裤脚鸡, 肉色为白色或乌黑或灰黑色。鸡群中有15% 左右为小香乌骨鸡, 毛色与香鸡群体相同, 其特征分为乌皮、乌肉、乌骨型, 乌皮、乌肉、白骨型和乌皮、白肉、白骨型[7]。

2. 2生产性能在农村产区粗放的饲养条件下, 母鸡一般在209日龄开产, 成年母鸡平均年产蛋66 ~ 68枚, 枚蛋重 ( 42 . 6±7 . 1 ) g。蛋形椭圆, 蛋横径 ( 3. 71±2. 3) cm, 纵径 ( 4. 98±2. 3) cm, 蛋形指数1. 35。蛋壳呈浅 褐色或白 色, 蛋壳厚度 ( 0. 5±0. 1) mm, 蛋黄为金黄色。当地农民采取自然法孵化种蛋, 每只母鸡1次孵化12 ~ 14枚, 孵化期一般为21天。公母鸡比例为1∶5 ~ 1∶8, 在自然交配的情况下, 受精率为90% , 孵化率为90% , 育成率为90%[6]。有研究表明[7]在笼养条件下, 26周龄时公 鸡平均活 重为1 . 77 kg, 母鸡为1 . 25 kg, 屠宰率和腹脂率比在农村散养下有所增加, 说明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小香鸡的体重及其他相关生长性能。小香鸡在15% 蛋白质日粮时的性能较好, 对产蛋的小香鸡而言, 12% ~14 % 蛋白质日粮会使其产蛋明显下降, 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为15% ~ 16% 时效果较好[8]。

3 品系选育

黔东南小香鸡是经过长期自繁自养方式以及当地农户喜欢将皮、肉、骨都乌黑的鸡留做种用而逐步培育形成的地方优良鸡种, 小香鸡产区绝大部分村寨都是自然封闭饲养, 没有引进外来鸡种, 小香鸡基因较纯。但长期以来, 小香鸡无严格的选种选配制度和系统的保种选育措施, 杂交混养、多代同群、近交乱配现象比较普遍, 严重影响了小香鸡种群的选育提纯。

4 开发利用及养殖技术

目前在黔东南州采取“公司 + 农户”的经营组织模式, 实行“订单养殖, 保价回收”的利益机制, 辐射带动的养殖农户已遍及全州, 目前就榕江县年出栏商品小香鸡80万羽, 产品远销至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浙江等地, 为当地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利用我州独特的自然资源, 采用林下及果园放牧养殖模式, 确保小香鸡特色, 创建生态食品品牌, 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5 保种对策

5. 1 扩大保种核心群, 为黔东南州小香鸡选育提供更多素材。

5. 2 划定黔东南州小香鸡保护区, 严格外来品种进入保护区, 扩大黔东南小香鸡种群规模。

5. 3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 对黔东南小香鸡品种提纯和复壮, 选育出体型均匀、羽色整齐、遗传稳定的小香鸡, 提高品种质量和品种个体生产性能, 加快小香鸡配套系、新品系及药用专门化品系的选育和定型, 尽快完成新品系的鉴定。

5. 4打造黔东南香鸡品牌, 加强品牌保护,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出台扶持政策,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登勇.从江小香鸡[J].畜禽业, 2001, (05) :18~19.

[2]顾永芬, 朱丽莉, 何明才, 等.贵州小香鸡品种特性概述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3, (5) :64~65, 67.

[3]陈永泽, 邹嘉琦.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3.

[4]李辉, 吴婵, 熊光源, 等.黔东南小香鸡Cyt b基因遗传多态性及系统进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1) :21~22.

[5]李辉, 吴婵, 熊光源, 等.黔东南小香鸡mt DNA DLoop区遗传多态性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11) :155~157.

[6]陶宇航.黔东南小香鸡品种特性概述[J].农技服务, 2008, (11) :109.

[7]黄波, 刘若余, 艾蓉, 等.小香鸡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测定[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2) :145~147.

品种特点 篇9

1 仲玉3号的突出特点

1.1 高产稳产

2010~2012年,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简阳市玉成乡街邻村进行了10个玉米新品种耐密性试验, 无论是高密度 (4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还是在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均以仲玉3号产量最高。其中2010年高密度 (4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只有仲玉3号比对照成单30增产, 仲玉3号平均产量807.39kg/667m2, 比对照成单30平均产量781.44kg/667m2, 增加25.95kg/667m2, 增产3.32%;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仲玉3号平均产量688.65kg/667m2, 比对照成单30平均产量593.98kg/667m2, 增加94.67kg/667m2, 增产15.94%。2012年高密度 (4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仲玉3号平均产量735.57kg/667m2, 比对照成单30平均产量638.78kg/667m2, 增加96.79kg/667m2, 增产15.15%;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仲玉3号平均产量628.62kg/667m2, 比对照成单30平均产量589.63kg/667m2, 增加38.99kg/667m2, 增产6.61%。

1.2 抗倒性强

2010年试验中, 无论高密度 (4200株/667m2) 还是在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仲玉3号均未发生倒伏, 但是参试10个品种中在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有6个品种发生倒伏, 倒伏率为5.67%~35.0%;高密度 (4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有7个品种发生倒伏, 倒伏率为10.67%~50.0%。2012年试验中, 低密度 (3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只有仲玉3号未发生倒伏, 其余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倒伏, 平均倒伏率为33.3%, 高密度 (4200株/667m2) 种植情况下, 虽然所有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 平均倒伏率为72.0%, 但以仲玉3号 (倒伏率只有1.7%) 最低。

1.3 既可春播也可夏播、机播机收

2014年在芦葭镇英明村进行仲玉3号春播高产示范2.33hm2, 经专家验收, 仲玉3号平均产量633.1kg/667m2, 最高产量733.0kg/667m2。同年在玉成乡街邻村进行了仲玉3号油 (麦) 后玉米夏播示范8.8hm2, 四川省农科院邀请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西北农大、河南农大等10余位专家对示范片进行了现场考察, 分别对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模式的仲玉3号随机选取高、中、低台位样点进行现场机收和测产验收, 其中油菜-玉米两熟机械化种植模式3.6hm2, 仲玉3号平均产量583.8kg/667m2;小麦-玉米两熟机械化种植模式5.2hm2, 仲玉3号平均产量514.4kg/667m2, 高产田块达612.5kg/667m2。

1.4 农艺性状好

全生育期118.5d, 中大穗、结实性好, 株型半紧凑, 耐密植, 株高264.4cm, 穗位高105.9cm, 单株叶片数19片左右;果穗形状中间型, 穗行数15.0行, 行粒数43.0粒, 千粒重301g。子粒类型中间型, 子粒容重752g/L, 粗蛋白质10.7%, 粗脂肪4.5%, 粗淀粉71.8%, 赖氨酸0.33%。经接种鉴定, 抗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

2 高产关键技术

2.1 前提是合理密植

要提高玉米单产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体产量和增加群体密度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但由于四川盆地丘陵区光照强度弱、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等原因, 不利于个体产量的提高, 因此, 提高种植密度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仲玉3号种植密度应从现有的2500~3000株/667m2, 增加到3600~4000株/667m2。

2.2 重点是规范间套, 提高整齐度

2.2.1 中厢带植

我镇人多地少和地势复杂的因素, 共同决定了玉米间套方式的多样化。多年的实践证明, 规范的间套作能为玉米适期早播提供有利条件, 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应全面推行旱地耕制改革, 坚持油菜下田 (两季田) , 小麦上山 (旱地) , 示范推广麦/玉/豆旱地新三熟;全面推广春玉米规范化轻简高产栽培技术;改小麦满土种植和预留窄行不规范种植为“双三0” (1尺=33.3cm, 下同) 规范带状种植 (预留空行适时播种春玉米) , 以实现玉米适期早播, 提高玉米产量。

2.2.2 育苗移栽

多年实践证明, 育苗移栽具有缓解玉米与其它作物共生的矛盾, 降低株高、穗高和防倒伏等作用。通过育苗移栽, 将玉米的播种、出苗和幼苗期管理在苗床中进行, 操作方便, 可控性强, 可以根据前茬作物的生育状况安排适期播种和移栽, 缩短与前茬作物的共生期, 缓解共生期中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有利于保全苗、争齐苗、育壮苗, 也缓解了由于前茬作物的边际优势对玉米苗期荫蔽而导致的茎基部节间较长、秆不壮、易倒伏的问题, 能显著地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2.3 膜上打孔点播

近年来外出打工日趋增多, 农村劳力缺乏, 故轻松、简便的技术是农民最欢迎的技术。针对农村的现实, 利用前期空闲, 中沟施肥, 下透雨后抢墒盖膜, 待最佳播期一到, 采取膜上打孔点播双行单株栽培, 既能确保种植密度, 又能保证播种深浅一致, 确保苗齐、苗全、苗壮。这样, 既可减轻担水的劳动强度, 又可节约水资源, 同时还是抗旱措施, 农村劳动力也可分散使用, 变农闲不闲, 农忙不忙。近年项项技术结合粮油高产创建在我镇多点示范, 效果很好。打孔最好用土壤取样器, 薄膜破损少, 玉米出苗不引苗, 播种快捷, 播种深浅一致, 出苗整齐, 非常适宜于面积大、劳力少的农户。

2.3 关键是抗旱节水

季节性干旱是我镇玉米生产的第一限制因素。关键期降雨的均匀度, 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因此, 发展玉米节水高效技术是实现玉米节水高产与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技术途径是两个方面:一是躲。通过调整播期躲过夏旱避开伏旱;二是抗。大力推广足墒盖膜或秸秆覆盖为核心的抗旱节水栽培。

2.3.1 适期播种

我镇玉米生长期中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其中夏旱频率高达61%, 伏旱频率高达54%, 而传统播种期易造成玉米需水关键期与干旱相遇, 影响玉米生长。由于春、夏、伏旱的频率较高, 延续交错, 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即不可能选择一个理想的播种时段, 避开各种干旱的影响和损失, 从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和在受旱情况下影响严重的程度分析, 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 4月20日前是我市春玉米的适宜播期, 而最佳播期则因品种、预留空行的宽窄、土质的好孬有关。以120d左右生育期的品种而言, 播种出苗至抽穗扬花需营养生长80d左右, 抽穗扬花期是玉米一生对水最敏感的时期, 按老百姓的说法, “干天花”就会大减产甚至无收, 而我市的伏旱往往出现在7月中下旬, 夏旱往往出现在5月中下旬, 因此要把玉米的抽穗扬花期安排在6月中下旬为宜, 避开夏旱、躲过伏旱。由此推算, 春玉米的最佳播期应在4月上旬。播种过早, 由于小麦与玉米的共生期太长, 玉米苗期长势不良, 如果预留空行较窄, 玉米植株还会“飙秆”, 产量反而不高, 而且我市3月份以前的气温不是很稳定, 播种过早, 有些顶土力弱的品种, 往往还会因气温不高和不稳而出苗困难, 影响苗齐、苗匀、苗壮。

2.3.2 覆盖保水

地膜栽培具有减少玉米株间蒸发, 保墒节水抗旱等作用。我镇玉米以雨养为主, 降雨占玉米生育期耗水的50%左右, 土壤蓄积降水供水占40%左右。因此, 我镇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覆盖时一定要灌足底水或足墒覆盖, 否则不利玉米后期生长;二是进入雨季后应及时揭膜, 因为全膜覆盖不利于后期雨水的入渗和利用, 同时易导致后期地温过高导致玉米根系早衰不利高产。秸秆覆盖不仅是培肥土壤,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措施, 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具有特殊功能与实用价值。据四川省农科院监测, 14°坡土覆盖3000kg/hm2 (干重) , 年径流深为10~15mm, 与不覆盖相比, 减少地表径流80%~88.1%, 土壤含水量增加5%~15%。秸秆覆盖后, 一般1hm2泥沙流失仅为1~6t, 比不覆盖减少90%以上, 应大力推广。

2.4 核心是科学用肥, 平衡施肥

2.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1 肥料施用时间不当

传统施肥“一炮轰”, 苗肥和攻穗肥使用时间偏迟, 普遍存在秆不粗、穗不大的问题。

2.4.1. 2 该施不施, 不该施却进行施用

总的肥料用量大, 而产量未达到肥料使用量所应该收获的目标, 浪费大, 成本高, 导致环境污染。

2.4.1. 3 施肥方式不当不少农户采取干施, 甚至施在地膜上, 严重影响了肥料利用率。

2.4.1. 4 种类搭配不当偏施氮肥, 忽视磷肥, 不施钾肥和微肥。

2.4.2 水肥耦合, 科学施肥

充分利用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成果, 彻底改变偏施氮肥的习惯, 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且我市玉米多为坡耕地, 保水保肥力差, 常发生季节性春、夏、伏旱, 因此, 必须坚持“以肥促根、以磷促根、以肥调水、以水调肥”的原则, 以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率。真正做到“足氮增磷、补钾配锌”, 充分利用畜牧业内循环增加有机肥用量, 采取“1底2追”的3水3肥管理。底肥施用的数量一般是:过磷酸钙30~40kg/667m2, 氯化钾9kg/667m2左右, 尿素6~9kg/667m2, 增施硫酸锌1kg/667m2左右, 人畜粪水500~800kg/667m2, 迟、速并重, 以磷促根, 以肥调水, 一般窝施或开条沟施用。早追苗肥, 巧施拔节肥水, 施肥时做到偏施小苗赶大苗, 促弱苗变壮苗, 促进幼苗生长;力争达到“3叶全、5叶齐、7叶壮、拔节不溜秆、大口期封行”的长相指标。苗肥在可见叶与展开叶相差1~2片时, 或结合抗旱保苗确定施肥量。拔节肥在可见叶与展开叶相差3~4片时施用, 用量一般应占施肥量的20%~30%, 可用人畜粪水1000kg/667m2左右, 尿素6~9kg/667m2, 氯化钾6kg/667m2对水施用。适时猛施攻苞肥水, 此期植株需水肥量最多, 是决定果穗大小、穗行数多少、行列整齐度、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农谚讲“攻穗先攻胎, 攻胎苞苞大”, 抓好此时的肥水管理, 真正是用劲用到了“刀刃”上, 达到“抽雄生长健, 蔫须脚不黄”的长相指标。施肥时间为抽雄前7~10d, 在全展叶12~13片, 叶龄指数为60%, 见展叶差为4.5~5.0时施用, 弱提前, 旺延后。特别是地膜玉米在此时必须彻底揭除地膜, 撬窝施肥, 壅土上行, 防渍防早衰。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40%~50%, 一般施用人畜粪水1000~1500kg/667m2, 加尿素12~15kg/667m2, 水肥齐上促高产。

2.5 保障是病虫综合防治

2.5.1 防治病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防治时间偏晚, 已经发现为害后才进行防治, 增大了农药用量, 影响玉米内在品质;二是用药不当, 剂量不准, 或根本就不施药防治, 影响玉米产量和外观品质。

2.5.2 我市玉米的“靶子”病虫这些病虫危害普遍, 影响最大的有地老虎、螟虫、纹枯病等。

2.5.3 防治对策

2.5.3. 1 物理防治

普遍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按0.67~2hm2安1盏, 统一规划, 集中成片, 立竿见影, 费省效宏。

2.5.3. 2 农业防治

(1) 越冬期防治。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 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 杀灭越冬幼虫, 减少虫源对减少玉米螟虫口基数较好。 (2) 玉米生长后期摘除下部老黄叶, 既有利于通风透光, 对防治纹枯病效果好。玉米授粉结束后, 砍掉穗上3片叶以上部分, 既减少养分消耗, 又对玉米螟的防治有辅助作用。

2.5.3. 3 化学防治

要做到早、准、狠。 (1) 地老虎防治措施。掌握幼虫3龄前, 幼苗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时, 用杀虫剂800~1000倍液在傍晚喷在苗周围;幼虫4龄后, 宜采用毒饵诱杀, 可用75%的锌硫磷50g, 加水1~1.5kg, 与棉籽饼拌匀, 用2~3kg/667m2, 于傍晚撒施于幼苗基部, 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 玉米螟防治措施。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 可用50%锐劲特乳剂30m L/667m2对细沙2kg/667m2点心, 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3. 4 生物防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下一篇:供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