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关键词: 批评指正 调研 工厂 安徽

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精选6篇)

篇1: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写生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0 年 5 月 6 日 ——5月 16日

二、实习地点:安徽黟县南屏、西递、宏村、屏山

三、实习人数:67人

四、实习内容:风景水粉、速写写生

五、实习目的:

美术实习是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方向)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美术实习将使学生更好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及艺术设计能力。通过相对集中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造型及色彩运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和美术基础。学生在观察、实践和实地体验的过程中,从大自然和生活当中汲取设计灵感。

六、实习感受:

十天来对徽派建筑的触摸、受徽州古文化的熏陶,已让我对这片宁静祥和之福地产生了种浓厚的依恋之情。它那高高的马头墙、幽深的古巷,粉墙青砖黑瓦的古民居,精雕细琢的明清雕刻,极具魅力的明清家具,无不令人徘徊踟躇、流连忘返。

依计划我们由专业老师带队,于5月6日从学校出发,在安徽黟县进行我们的写生实习。一直以来,往往耳闻的是安徽的黄山,脑中也仅仅是她自然秀美,鬼斧神工的娟丽。可是,真正地接近她,除了山水的绚丽之外,这里,可以看到百年前浩气荡然的残影,又似乎可以听到当年历史的喧嚣。

经过三十几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南屏。我们先去菊豆饭店落了脚。随后有导游带领参观了南屏,这个安静又显得神秘的古老村庄。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至今保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安徽也是仅此一家。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在南屏,最吸引我的就是祠堂群,所以,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南屏村里写生,画画,拍照。南平的祠堂群历史悠久,墙壁上色彩厚重,每次写生,我都怀着感动的心情,感动于中华悠远深厚的历史内涵,所以每张画我都倾尽我的感情。在南坪还有很多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学生写生画画,通过自己的对比,我找到了自己的画的很多缺点和不足,也在一张张画中逐步改正了许多。对于南平的祠堂的感情,已经全部在我的画中,随着心情,带回了学校。

自然,南屏没有丽江古城的秀气,没有平遥古城的大气,但是南屏却给人一种幽远。站在村口,趁着暮色,透过模模糊糊熙熙攘攘的人影,你仿佛可以触摸到风中还残留的历史的碎片。保存依然完好的古建筑,叶氏如今以没落的祠堂,可能,在为我们诉说着,这里往日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良田美竹”,这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鼓乐齐鸣,兴衰成败。

如果说历史是一件石雕,那么建筑就是刻刀,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留下她原本的摸样。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兴许,是我们都被这种宁静而悠远所折服,竟觉得离开来得那么快。于是,带着一点不舍,一点眷恋,一点期待,我们向下一站—西递出发。

见识了这如同江南的如诗如画,接着我们去见识了西递的依旧繁华。西递村是以宗教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胡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有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流经全村后在村南会源桥处汇聚。

西递村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形成船形的船体,村落四周的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整个村庄。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以东西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用黟县本地产的青石铺就。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富有韵律感。住宅大多临水而建,有精雕细刻的八字大门楼,高耸的马头山墙,曲折的墙面,形状各异的石雕漏窗及街头巷尾的石凳、水井、石板桥,这些建筑和物件都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有风貌。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现存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道路、水系均维持原状,正街、横路街和40多条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都得以保留,使得西递堪称徽州古村落中的典范。

西递的清晨是雾蒙蒙的。璧树苁蓉的的山色被薄雾缠绕着,巍巍的胡文光牌坊也被薄雾缠绕着。村头桥畔,油菜花已尽败了,尚有零星黄色,点缀在繁盛的豆荚间,那油菜子子的豆荚是淡淡的绿,也好似扑着一层雾气一般,飘渺而不真切。柴草的香味远远飘来,把人牵引到皖南山村的田园意境之中。

西递的清晨是水灵灵的。黎明一场细雨,让巷弄的小路上带着水,匍匐在院墙上的青苔和紫藤也带着水,房前屋后的海棠和芍药花瓣上也挂着晶莹的水滴。这水又是无形的,是一种湿润的气息。静立,她温暖缱绻;行走,她清凉灵动。

西递的清晨是静悄悄的。家家户户大门洞开,却不闻鸡鸣犬吠的喧闹。远远的见有人在溪水边洗脸,见院子里的婆婆在生火,见铁匠围着旺旺的炉火打铁,见手艺人在街头用木头雕刻,可却没有什么声音。人们都在安静地忙碌。这种静就象春天的蓓蕾,在寂静中绽放着灿烂。

西递的清晨还是香喷喷的。门厅别院、街头巷尾、店铺祠堂,许多地方都有人在做吃食,平锅上煎着素陷饼、蒸过里热着竹笋咸肉的粽子、炉子里烤着梅干菜烧饼和白薯、小火盆上烙着黑芝麻糯米饼。一边目不暇接地浏览民居,一边大哙哚饥享受地方小吃,这才是写生之美!

在西递,我只想说,我有了寻找的激情。西递把徽派建筑的错综复杂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条小巷的尽头,又是许多小巷的开始。而且,我最爱的是西递的青石板,西递村全村布满了青石板,错综复杂,有的长了青苔,有的暴露在太阳下。我穿过徽派建筑独有的错综复杂的小巷,找到了一条小巷,他的幽静,沧桑吸引的我无法挪步,于是我选择了这么一个地方开始了我在西递的写生。坐在青石台阶上,我能感受到西递的历史,这条小巷仿佛向我诉说着西递村的历史,传达着一种感动,对于西递的写生,我更多的用的是冷色调,是青色的灰,不是西递没有色彩,而是西递的美实在太过悠远,我所能尽力表达的,只能是西递的灰。

下午出了西递村,印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种没,一种极端的秀美。漫山布满了我最爱的绿,活跃的霸占着我的眼睛。山中一个小亭像龙的眼睛一样,使山具有了灵性。一山一水一村落,我惊叹于这里的美,于是我不能自拔的又开始了我的写生。我想在这样美的地方,写生不需要可以的注意什么,因为无论怎么想,她的美都无法表达,倒不如放任自己的感情,调制颜色,将对西递的美的感受留在画中,带回学校。

宏村是中国村镇中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它的选址规划、建设发展,历经八百年,浓缩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持续发展的成就。民居、祠堂、牌坊保存完好,秉承宗祠文化。楹联、牌匾彰显徽商儒雅,石雕、漏窗寄托农家情怀。西递宏村,是明清民居的博物馆,更是今天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

从南湖书院到承志堂,一次次沉浸在古徽州文化的美妙中,即便初次造访,也不会感觉陌生。那些雕花门楣、石刻水池、长匾额、四方桌,无不渗透着温婉的书香。每家每户的天井、回廊、青石板、美人靠、古旧的宫灯、青葱的花草,一瓦一木,无不散发这家的温暖。遥想当年,这些老屋的先祖们,身经繁荣尘世的起起落落,像燕子衔泥一样,这才有了这村、这院、这家、这每一处细节,这才有了宏村的风雅、清矍、内敛和安宁。这些远离红尘的透彻与感悟,无不体现在宏村建筑风格的内在韵味上。更有匾额为据: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我想到过宏村的人,无一不被月沼的美所打动。宏村是水之美的代名词,在宏村,依然可见徽派建筑林林立立,可不同于前几个写生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是衬托在水之上的,我想,如果不是南湖的水,我是不会对宏村有这么独特的向往与感动的。怀着这份向往,我选择了在南湖旁边写生。南湖水中有天,有徽派建筑,有绿。一坐下开始画,就感觉心里特别安静,没有任何的波兰,仿佛就只有我自己,仿佛宏村在向我讲述着她的故事。宏村的安逸,被我以淡绿色和淡蓝色表达在画中,谢谢宏村,她收留了我的烦恼,给于我了一份安静。这份独特的感动,我不会忘记,我的画中满满的全是对于宏村美的感动的宣泄。

13号我们意犹未尽地到了最后一站,屏山。众所周知,皖南为山区,一般都是山村风格布局,可是进入屏山古村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屏山的秀丽在于村中一条吉阳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桥下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菩萨厅、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其中的舒庆馀堂是我国目前极为少见的明代建筑。小学校对面的“御前侍卫祠堂”,现在虽然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一样,只剩下一个牌楼,但是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气势。村中有少许高楼,是欣赏古村全貌的望台,村中的建筑多有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到处是白墙灰瓦的民居,不但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氛围,而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

屏山的美是悠远的,不同于南平的宏伟厚重,屏山更多的是一丝柔美,通过在平山的写生,在色彩的调制中,我感受到了屏山的柔美,屏山的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绿不是耀眼的,不是霸道的占据我的视觉,而更多的是传达着一种生机,一种希望。屏山是柔美的,是诱惑力的,我感动于这样的温柔,所以在屏山的画,我更多的是以一丝温柔的感情调制颜色,涂抹我的感情。

归程,大家都很安静。也许我们的心还留着那里。那里的景色,已留在我的画里。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几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

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没一件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我们在艺术中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篇2: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黟县是中国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民居闻名遐迩,西递、宏村古村落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屏村。第一眼看的就是南屏是在群山的怀抱之中,给人的感觉非常 好。好像是个脱离尘世的仙境。映入眼睑的全是绿色,在进入南屏之前,首先要经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还有林荫中的小桥,所谓小桥流水就是如此。超美的风景,画一般的景致。

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临近傍晚,我们在小镇宁静的气氛之中,伴着徐徐吹来的清风,闲逛于各个特色小店。品尝了自酿的果酒,看了许多琳琅满目的小饰品。整个村子充满了一种祥和,大概隐士的生活也就如此吧。

次日我们去了关麓,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因此得名。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状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冷峻,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回味。这八间古宅的宅名大部分皆与书学相关,体现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色。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老屋都有精致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被破坏了,皆因早年的那场**,但余韵尤存。

回环幽深的巷弄曲折围绕的不是一座座徽派建筑而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更是为它们包裹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精绝的木雕令我叹为观止,艺术的破坏使我惆怅不已。在黄村休整了一天,我们又去看了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坐落在徽州府--徽城(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这7座牌坊的是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十三年。慈孝里坊,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慈孝里”坊是明永乐皇帝御制。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是一座旌表鲍文龄妻子汪氏的贞操守节“贞节”坊。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鲍文渊继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受旌表的吴氏贞节之举甚为“壮烈”的“贞节坊”。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因鲍逢昌父亲在战乱中,离家远去,久无音讯,他14岁时沿途乞讨,四乡寻父,最终在雁门古寺与父相见。他的母亲长期患病,又割股为药,给母亲诊治;还远去桐庐,冒生命危险,在悬崖绝壁采集草药,终于治好了母亲的病。赢得了“天鉴精诚”和“人钦真孝”的美誉。鲍象贤尚书坊:初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牌坊上“赠工部尚书鲍象贤”8个大字,是一座旌表鲍象贤的“忠字坊”。因其在云南平定叛乱,两广击退倭寇立大功,所以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族赐予的极高荣誉。

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她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无锡蠡园、梅园齐名,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

鲍家花园系春秋名相“管鲍之交”鲍叔牙后裔;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庄园。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部份受损于太平天国战乱,现已按原貌修旧如旧恢复之。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徽商贵族庄园。现已正式申报非物质世界遗产及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母”,盆景爱好者之“麦加”。

园内收藏的盆景精品更是世间稀有之珍奇,美的几乎让您感到窒息;美的令您心屡震撼,叹为观止。深受高端名流、文人雅士之青睐,到此一游,终身无悔。

伴着蒙蒙的秋雨,我们来到了宏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南湖的画桥,它唯一,它独特,但却又能融入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当然,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的是支着画架、当然,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的是支着画架、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的是 凝神挥笔的学生,同学在此写生纷纷从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 凝神挥笔的学生,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通过画桥,我们继续往前走,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村后以青山为屏障,湖堤旁村后以青山为屏。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点出很多的小圆晕。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真是别有一番景致。在当地人的眼里,宏村就是人间天堂。同时这里是画家梦想的天堂,寻找绘画 素材的渊源地。山、水、树、石,人文风情都是画家笔下描绘的对象,这里最具有艺术特色的明清徽派建筑,马头墙、四合院、水渠等,皖南民居建筑风格基本都一致,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 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 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 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 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西递村四面环山,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 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 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与宏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与宏村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有各自的特色。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采风只有短短的10天,但是心中的感觉不能用不舍二字简单概括,大家心里更多的是惆怅和感慨。那里听不到城市的喧嚣,那里感受不到被恶化的环境。翻看这相机记录的这几天日子,一张张相片无一不展示着那份独属于它的宁静和安然,纵然岁月的变迁使它不同于最初,纵然历史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但它毅然顽强地挺立着,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历史的故事。

首先看建筑来源: 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后来演变成了徽派的主流建筑符号。这样的结构,不仅是建筑上的美感,更有实际的意义。这就和现代艺术有了不和分割的联系——艺术:不仅是美,更需讲究实用!

徽州之旅,我感觉是徽州膜拜之旅。更感觉像是一个人的旅程。我溶入到了这历史里面,感受到了中华远古的文化,以及人类的文明,潜移默化中,我对自己有了个认识,我对我只有了个定位。因为在这里,我归属那高高翘起的墙头,属于了那静静躺着的石板,属于了那饱经风霜的砖瓦,属于了那滚滚流动的历史,没有嘈杂,我只身漫游,神游天地间。

在这次安徽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十天写生课程,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为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历史所感慨。

篇3: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是一种水剂肥料, 农业部临时登记证号:农肥 (2006) 临字2606。通过在棉花作物上的田间示范试验, 校验其在大田中的应用肥效和经济效益, 为该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供试材料

2.1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棉花, 品种为楚杂180。

2.2 供试肥料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 由安徽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2.3 示范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潜山县黄铺镇桃铺村葛张明、葛满明、江水根棉田。

2.4 供试土壤

水稻土土类, 紫砂泥田土种, p H值为5.3, 土壤质地为轻壤, 有机质24.23 g/kg, 全氮为1.75 g/kg, 速效氮116mg/kg, 速效磷11 mg/kg, 速效钾83 mg/kg。

3 示范试验设计及方法

3.1 试验设计

供试庄福星叶面肥为处理 (1) , 总示范试验面积1.33 hm2;喷清水对照为处理 (2) , 面积为1 334 m2。示范田集中连片, 处理间设隔离保护行。示范试验田块和对照试验田块处理设置如下。

(1) 当地习惯施肥+种子处理+叶面喷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

(2) 当地习惯施肥+种子处理和叶面喷施与处理 (1) 等量等次清水。在示范田中安排5处配对田块, 每处40 m2, 处理 (1) 和处理 (2) 各20 m2。

3.2 施用方法

处理 (1) 中, 棉花全生育期施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3次, 种子处理和蕾期、花铃期叶面喷施。

种子处理:棉花播种前, 4月15日, 先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150 m L (5小包) , 对水45 kg (300倍稀释溶液) 混喷施667 m2苗床, 溶液全部喷完后, 播种棉花种子, 之后再按上述同样方法喷雾1次, 然后覆土。育苗地共用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4 500 m L/hm2 (150小包) 。

叶面喷施:于棉花蕾期6月20日和花铃期7月25日各喷施1次, 每次取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产品900 m L/hm2 (30小包) 原液, 对水450 kg (每小包对水15 kg) 混匀后喷施。

处理 (2) 用清水处理苗床和叶面喷施, 使用时间、次数、用水量等方法与处理 (1) 完全相同。

3.3 示范田情况

示范田2009年种植单季稻, 冬季空闲, 于4月15日播种育苗 (营养钵育苗) , 5月15—16日移栽, 大田移栽密度平均为1.8万株/hm2。全生育期平均施用土杂肥37.5 t/hm2、48%的复混肥 (N∶P2O5∶K2O=16∶16∶16) 750 kg/hm2、尿素37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 示范试验期间按正常要求管理, 未遇自然灾害或病虫害为害。由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和观测记载。

4 产量结果与分析

4.1 测产方法和产量情况

在示范田的5处配对田块测产考种, 将10个小区所采摘的籽棉分别编号保存、计产, 折算单产。处理 (1) 产籽棉3 877.05 kg/hm2, 比处理 (2) (产量3 598.50 kg/hm2) 增产278.55 kg/hm2, 增幅7.74%。

4.2 生物统计分析

单次标准差Sd=167.17, 均数标准差Sd=74.76, t=7.45, 自由度v=n-1=4, 查表得t0.05=2.78, t=0.01=4.60。因t=7.45>t0.01=4.60, 处理 (1) 和处理 (2) 差异水平达极显著, 说明供试肥料有极显著效果。

4.3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构成

喷施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的处理, 棉株长势较健壮, 后期较抗衰老, 绿叶数较多 (表1) 。

4.4 经济效益分析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处理较清水对照增产278.55 kg/hm2 (实产) , 籽棉价格按平均收购价6.2元/kg计算, 增产值1 727.01元/hm2。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按83.3元/kg计算, 每公顷拌种1次, 喷施2次。苗床∶大田按1∶8计算, 共用肥2 362.5 m L/hm2 (种子处理用肥562.5m L/hm2, 叶面喷雾用肥1 800 m L/hm2) , 增加成本196.8元/hm2。扣除叶面肥投本, 增纯收益1 530.21元/hm2, 投入产出比1.0∶7.8。

5 结论

(1) 安徽神农庄福星有机水溶肥料在棉花上叶面喷施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 与喷清水比较, 增产率7.74%, 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篇4:安徽写生 实习报告

一、凤阳县“十二五”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及成效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

“十二五”时期,凤阳县财政支农资金总投入579879.02万元,其中:农民补贴、补偿类支出117632.3万元,农业生产发展类支出96897.86万元,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类支出37611.1万元,农村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类支出302542.85万元,扶贫开发类支出2992.33万元,其他类支出22202.58万元。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调度,做好资金保障。在保证工资和运转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金,保障民生工程及各项支农项目资金的供给和有效运用,为全县 “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资金保障。

2.加大财力支持,兑现惠农补贴政策。为及时足额兑现各级惠农补贴政策,凤阳县财政采取一个漏斗支付,由财政“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惠农补贴资金。

3.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和《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通过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补贴,为规模种粮大户提供服务,培育新型种粮农民。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引导示范性投入。对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水产、畜牧养殖大户,中央、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十类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进行奖补,奖补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近四年来共奖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4632.74万元,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4.着力创新发展,培育新型主体。印发《凤阳县2014年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给予新认定的家庭农场每户一次性奖补0.5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示范家庭农场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对新受让流转土地50亩以上,合同期限5年以上的单个业主,每亩一次性给予100元奖励;对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水产、畜牧养殖大户,中央、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农村能源等十类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进行奖补,奖补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

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自2012年起,凤阳县财政部门周密安排,组织农委、农机等部门,科学谋划与申报,连续四年获得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累计达3069万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转变,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6.加强水利建设,夯实农业基础。按照《凤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评奖励办法》,对验收合格的小水库、塘坝、河、沟、渠道、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闸新建、加固、堤防加固、农田和中小灌区改造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奖补。2012年兑现奖补资金1895.8万元,2013年兑现奖补资金2100.5万元,2014年兑现奖补1858.42万元,2015年兑现水利奖补资金2436.77万元。

7.加大生态投入,促进森林增长。按照《凤阳县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奖补办法》和《凤阳县“四十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财政资金奖补暂行办法》规定,对林业合作组织、造林经营管理、林产品质量安全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财政奖补。2013年以来,总计投入森林增长工程资金8239.67万元,其中:2013年投入1867万元,2014年投入2856.2万元,2015年投入3516.47万元。

8.整合支农资金,确保“三农”投入。以农业产业规划为前提,以支农项目资金为基础,以粮食生产为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推进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带动农口部门和社会资金投入,集中财力办实事、办好事。近三年来,共整合资金91093.4万元,确保了“三农”投入,促进了产业提升,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成效显著

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近年来,凤阳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十连丰”。2014年,全县种植面积198.8万亩、总产73.1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5.27%、2.74%。

2.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一是水利建设步伐加快。现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33座,5000方以上当家塘坝8766面。全县蓄水工程总库容3.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3亿立方米。已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147处,329台套2.92千瓦。二是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6.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水平改善。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标准良田与小农水建设等项目实施,有效灌溉面积87.9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4.74万亩。四是农村交通建设惠及千家万户。全县通村公路里程已达65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3.发展方式转变明显。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8.96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其中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面积达40.5%。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全县规模经营大户达1834户,50亩以上种粮大户1290户。认定家庭农场376家,其中20个被认定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2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省级7家、市级7家。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势头较好。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03个无公害农产品获得认定、认证, 9家企业1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家企业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四是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4家、市级18家、县级47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1亿元以上15家、5000万元以上22家。

nlc202309031606

4.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农业和高效产业。特别是在《凤阳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的政策激励下,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已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千亩蓝莓园初步形成,成为安徽省最大的蓝莓育苗和生产基地。

5.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凤阳县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投入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2014年,农村居民实现可支配收入8080元,比2010年增长40.28%。全县21个贫困村、3.42万贫困人口中,有10%以上实现了脱贫。

二、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待财政强化支持。近年来,虽然通过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实施,对68.13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整理,但还有近6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

(二)农民应用科技水平低,需加大财力培育。全县34.5万农村劳动力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技推广队伍已经断档,缺兵少将现象逐渐显现。

(三)农民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弱,带动力不强。据调查,全县合作社大多数农产品为自产自销,种植品种单一,97%合作社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人、财、物管理不严谨,不规范,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对财政支农项目支持认识不足,项目编制和支出管理不够严格,带动能力不强。

(四)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全县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资金薄弱等问题。大部分企业主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等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受资金和知识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胜任财政支农项目规划、编制、执行等方面的管理需要。

(五)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县级配套难落实。中央、省、市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大部分规定县级财政要安排配套资金。从目前情况看,县级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造成项目资金缺口,形成了一些“半拉子”工程。

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渠道增加支农投入

1.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建立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保证农业投资有正常稳定的来源,确保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

2.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使用方向。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投人不合理的状况,调整和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农业基础性投入。改变财政投人方式,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加大对农民和社会办项目的补助。根据自身财力,确定财政支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分期分批投入,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

3.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十三五”时期,应鼓励社会投资投资农业,鼓励金融资本向农村倾斜。应逐步建立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格局。

4.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在资金分配方面,应考虑县、乡的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进一步放权给县、乡两级财政,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安全。

5.逐步建立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补贴制度。建立对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增加农业科研等方面支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财政支出“科教兴农”的投人新机制。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投入。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效、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

(二)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

1.开展融资风险基金补偿,财政将部分财政资金以基金形式存入银行,银行放大数倍资金,以无抵押或弱抵押方式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放贷,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和“贷款难”问题。

2.贷款贴息,解决“贷款贵”问题。财政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贷款利息予以补贴,降低贷款成本。

3.开展农业保险,解决农业“风险高”问题。由财政对自然灾害、疫病等农业保险予以保费补贴,使农民灾后恢复生产有保障。

4.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实力弱”。 按照“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风险可控”的思路,搭建大型农业项目融资平台。由财政参与出资设立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单位或组织。加大二次保险的覆盖面,探索开展保单质押贷款业务,进一步规范农业保险行为,完善农业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向农村聚集,努力实现财政和金融支农政策两轮驱动。

(三)拓展财政支农领域

1.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提高国家粮食收储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扎实开展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

3.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培育农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4.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

(四)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1.管理财政支农资金的财政人员应提高管理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应有计划加强对财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nlc202309031606

2.改变过去“人向我要钱”为“我送钱到户”,减少财政支出环节,加快支出进度。补贴类资金通过财政“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部门预算资金和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3.把“统筹、改革、监管”作为工作主线,按照“用好、用活、管严”的要求,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益,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强县”提供财力和制度保障。

(五)创新财政理念,完善支农机制

1.创新杠杆引导机制,做好农业发展的“孵化器”。突破财政单一支持,综合运用支农政策工具,引入公私合作等模式,完成农村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用“政府购买”方式,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用“奖补结合”的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实施农村环境治理。

2.创新保障调控机制,做好农民收入的“倍增器”。将财政扶贫作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抓手,实行科学识别,精准扶贫;信息统计,动态监测;农民参与,立体监督,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3.创新整合统筹机制,做好支农资金的“粘合剂”。进一步推动支农管理职能调整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预算编制环节的资金整合,从源头解决资金集中投放、管理、监督的问题。

4.切实转换投入方式,做好财力保障的“服务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充分发挥基层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实施主体作用。

(六)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服务“三农”

1.支持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开掘农业产业体系的深度。一是打“资源牌”。围绕凤阳县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水产、生猪、牛羊、蓝莓、葡萄、油茶、万寿菊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支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建设。二是打“区域牌”。围绕小岗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铺的蓝莓、葡萄产业园区,官塘的万寿菊和红心的油茶等农业主体功能区,集约产地资源,形成区域品牌。三是打“园区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建设一批规模集中连片、主导品种明确、发展模式领先的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项目。

2.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现代科技引领的高度。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和储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推进社会化服务,整合服务渠道,构建服务网络。

3.支持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支撑的强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支持耕地质量建设,防治和修复土壤污染;支持农村清洁工程,发展循环农业;支持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支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4.支持推进综合扶贫和收入倍增,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健全扶贫开发体系。由输血保障型扶贫向造血发展型扶贫转变,由点上推进型扶贫向面上综合型扶贫转变,由投入带动型扶贫向绩效考核型扶贫转变。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支持探索适宜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推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引导其规范组织形式,健全内部管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七)强化资金监管,提高支农效益

1.实施财政监督前置。从预算源头抓起,进一步提高农业财政预算编制水平,加强财政支农预算收支管理。

2.强化支农项目监管。建立常态化、多元化项目监管机制,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监管作用,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加强对支农项目组织实施、资金拨付、绩效考评等各环节的公开公示及监管工作,把检查验收与跟踪服务相结合,把工程招标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把项目管理与资金监管相结合,努力构建手续严密、操作规范、监管有力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建成后发挥长久效益。

3.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要认真执行新《会计法》,项目建设要配备财务核算机构和合格的财会人员。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财务状况,使支农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来路清、去向明,投资形成的资产账务全、管理严。

4.建立实施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0年7月7日 ——7月17日

二、实习地点:安徽宏村

三、实习内容:风景速写写生、水彩写生

实习目的:通过写生,提高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在风景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宏村镇位于黄山南麓,黟县县城东北,地处黟县、黄山区、休宁上区县交界处,离县城 11公里,往东可达太平湖、九华山风景区,北上铜陵、合肥,往南可达屯溪、杭州、景德镇等地。交通十分便利。

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不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民居,同时地处新安江源头,群山环抱,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在宏村方圆不到十公里之内已开发旅游景区——木坑竹海、塔川秋色和正待开发的奇墅湖水上乐园、协里风光、羊栈岭古道、新安江源头生态游等众多山水田园风光,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对于宏村,进村便是秀丽的南湖和横跨其上的画桥,湖中芙蓉俏,湖边垂柳生,电影里李慕白牵马过桥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宏村的水系遍布全村的街道,每家每户出门便可打到清水做饭洗衣。村中心是有牛胃之称的月沼,因为池塘的形状为规则的半月,所以村中人又叫它半月谭。想起宏村,自然会想到村中老者挎着竹篮的叫卖声“糯米饼,桂花麻饼”,还有香甜的板栗。宏村里还有很多存活几百年以上的古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村后以青山为屏障,湖堤旁古树参天,当然,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的是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同学在此写生纷纷从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的建筑的特别和风景的美,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宏村古民居的艺术价值在于她的文化内涵深厚,造型奇特变化万千。田园绿树与乡村道路,黛瓦与白墙、抵出的门罩和深花漏窗、波光粼粼的湖面和溪畔卵石砌磅一眼望去,得体均衡,虚实相生。湖畔和月沼旁的民居和水相衬,更是妙趣横生。

古民居的形态决定了她的气韵,无论是高矗飞檐的古祠高屋,还是普通的民宅楼房,不仅气势宏伟,而且韵味无限。这主要是由于她的块面是由无数流动的线条组成,给人厚重与轻松、压抑与豪放、件事与流畅的感受。这种意识上的疏通,正是绘画上所追求的神韵,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气韵的旋律不断变化,使气势更加磅礴宏伟。

写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一大建筑派别。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洲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那里七点半老师都会来检查作品和指导,同学们都会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讲评,大家都认真听讲,在那里我们会得到许多画画的知识,对画画技能很有帮助,第二天我们画画时就会注意老师对自己的建议,因此,我们每次作画都有不小的提高。有时一个不经意的指点却会让我们受益颇深的,所以一定不能不专心。这就是所谓的茅塞顿开吧。

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写生,使我深刻体会到形象与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生是搜集素材、师法自然的重要步骤和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它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还有在色彩训练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处理好画面中形态与色彩的关系的重要性。形态当然是经过了有意识的处理。形态的明确体现,是展示自己在色彩写生中也能清晰地表现出对大自然造型的准确把握。写生实习对于自然形态的更加主动和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并与色彩的表现更加主动地结合,是我这次在写生实习的第一次体验

设计,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从经营画面到研究自然,然后再创造自然的过程。,写生虽然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是在色调概括、色块的配置、构图严谨完整、如何善于发掘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与结构秩序、肌理纹饰、对场景事物组织取舍的精心得当、造型与构成的节律感把握,以及在描绘上要采用何种描绘语言才有强烈的主观设计意图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性方面还很不够。因此,写生不是简单的色彩习作,也不是只看眼中的色彩,而是更多地去动脑子画画整理提炼。通过实习,使我对绘画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更加主动了,也更加自信了。通过写生,发展到对自然的研究,我们就有了更好的设计基础。“应着眼于外形和色彩多一点,而着眼于素描少一些……只有正确的明暗层次和正确的笔触才会产生素描。……画出事物的特征。”

实习,是开阔眼界、增进师生情谊和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的重要途径。在宏村我们共停留了10天,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被人踩得光滑的青石路面,那画桥,都在诉说着自己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经历。走在宏村的每一条街,每一幢建筑和角落,我都很好奇,怎么取景、怎么选择角度画出来才美和人情味。在这次外出写生中,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新生事物的判断和洞察,从而还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友谊,实现了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路转迁回石径斜,溪流九曲几人家,南湖风月驰中外,深院雕梁是物华”是我们感受到的宏村!李白曾经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也是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民风人情淳厚。

篇6:安徽写生实习报告

以前听学长说,宏村是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具有徽州特色的建筑、古老的青石板路、斑驳的马头墙、清澈见底的湖水、做工精致的手工艺品„我想,安徽是不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呢?在家里的时候,整天闲着无聊,就算着日子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去安徽宏村画画,半个月、十二天、十天、九天、八天„„一天,开学了,好开心。

八月十五日晚上,我就开始整理去安徽的行李,想想有什么落下了没有,直到再检查了一遍才安心的去床上睡觉;八月十六日早晨,我早早的就起床了,吃过早点就带着行李往外飞奔,这时在网球场已经有很多辆车在等候。不知过了多久,汽车启动了,我的心开始活跃了起来。渐渐的,汽车过了珞珈山,驶出了武汉大学,驶出了光谷,上了高速公路,直到到了我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总之我知道这是开往安徽的。

我在汽车上坐在最后一排靠近窗户的位置,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了。在高速路上,放眼望去,好像都是绵延不断的山峰,看到山,我的心里很激动,因为我从小都没有见过山,因为我家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看到这么多山让我的眼球流连忘返,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后来,我们穿过了好多隧道,在隧道里,黑乎乎的,我也不由自主的激动了起来,毕竟这是我未见到的;再接着,我看到车窗外有一条很宽很宽的河,里面的水很清,这也是我未曾见到的,有些不知所措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打开高德地图,原来我们已经穿过鄱阳湖了,原来已经到了江西的境内。我是一个在华北平原长大的孩子,没见过山,没见过水,以前总是听别人说水很有灵性,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自己经历了,才明白。过了中午,感觉好疲惫,就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下,等到再睁开眼时,发现已经到了安徽的境内。在这里看到好多很奇怪的墙,感到那些墙长的好丑,我想马头墙这么丑,以后怎么画啊?

一路的遐思让时间过的好快,到宏村了。我们先入住到当地的一家旅行社,看到住宿的地方后,感觉好简陋,八个人一个房间,和我们想象的大不相同,不过这样也蛮好的,好像高中一样,人多欢乐也多。在大学一直住在四人间,有时大家不在只剩下一个人感觉很不好,这样好多人在一起至少不会落单。然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下日程安排,还是很紧张的,下面就是我每天经历的事情了。

8月17日

今天早晨,按照日程安排,我们早饭过后就和导游一起游玩宏村,刚进入宏村,就是一个湖泊,水质很好的样子。听导游说,宏村是按照一位风水先生的指点建造而成的,看起来像一头牛,这个湖叫做南湖,是牛的肚子,好巧妙,我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我想这对于城市的建设也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依照地势而建,与其他风景相得益彰。后来我们参观了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承志堂;深具徽派建筑风格的南湖书院;气度恢弘的敬修堂„„参观完后,就要开始画画了,老师规定我们在南湖旁边画,于是我就准备画一幅素描,一个多月没动过画笔让我感到很手生,一上午过去了,我的素描还没完成,下午画完后,已经到四点半了,感觉还可以,接着又画了一幅速写,可是画树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树叶该怎么画呢?以前素描学会画了,可是速写呢?晚上,老师要评画,看到别的同学的作品,我感觉我拿出我的作品简直是个错误,我呆在一个大家不在意的地方,深深的感觉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很大。我想询问老师问题,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我感觉好遗憾。

8月18日 今天接着在宏村画。昨天看到别人画了好多张速写,我却只画了一张,于是就直接画速写了,把素描放到了一边。一上午我就只画了一张速写,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画的那么慢,但是我并没有太在意,继续按照自己方式画画。不用多想,效果一点也不好。8月19日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西递。

西递村口的牌坊

西递的入口比宏村小得多,在牌坊我们合影留念,而且牌坊周围的景色真的很漂亮,烟雾缭绕,仿佛在人间仙境。进入村子后,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子以胡氏为主,而宏村是以汪氏为主。西递的建筑风格和宏村的差不多,只是街道有所不同。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我们如置身迷宫。今天在这里画那些青石道路又遇到了困难。还好今晚要评画,于是我鼓足勇气向老师询问,老师便让我明天和她在一起画画,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感激。

8月20日 今天我们去了关麓,我们是步行去的,这个地方没有宏村和西递有名。这里的大户人家是舒姓。在村子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

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状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冷峻,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我们回味。参观后,老师选定地方开始作画,我就站在老师旁边边看老师的画法,边听老师的指导,看着老师熟练的笔法,心里不禁暗暗地佩服。虽然今天上午也只是画了两幅,但是我还是满足的,因为老师的指导真的大有裨益。

关麓 叶氏支祠

渐渐的,发现自己的画画的速度赶不上别的同学了。就在宿舍开始了自己的临摹计划,放弃了自己的日记。通过临摹,我感觉自己的速度有了大幅的提高,也学会了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了一幅画,离交作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几乎到了分秒必争的时候,早晨就起的更早了,晚上也会在宿舍临摹书本或者照片,虽然感觉有点累,但是心里还是感觉很甜的。在最后交作业的时候,速写终于完成了老师布置得的任务,尽管我和其他同学仍有差距,但是我感觉到自己真的进步了。此时,也好想回武汉。

御前侍卫牌坊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 下一篇:安徽写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