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血脂 篇1
1材料
1. 1试验动物
6 ~ 10月龄中缅树鼩滇西亚种92只( 雌雄各半) ,体重为100 ~ 140 g,由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1. 2饲料
树鼩全价颗粒料,由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
1. 3主要仪器及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AU5400) ,Olympus产业株式会社生产; 检测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
2方法
2. 1饲养条件
普通级树鼩饲养房温度22 ~25 ℃,相对湿度45% ~ 60% ,每天人工光照12 h并定时清理粪尿1次。
2. 2血样采集
滇西亚种树鼩在非麻醉状态下心脏采血1. 0 ~ 1. 5 m L,平均采血时间为15 ~ 30 s。 其中0. 8 ~ 1. 0 m L用于制备血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0. 5 m L装入EDTA - K2抗凝管,颠倒充分混匀后用于血常规生理指标的测定。
2. 3样本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AU5400) 进行血清分析测定,按照其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2.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 5软件包分析数据,各项数据以平均值 ± 标准差( ± s) 表示,参考值范围的计算方法由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决定,若为正态分布则进一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95% 置信区间。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见表1) 与分析
3. 1滇西亚种树鼩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测定结果
注: 同行数据肩标* 表示雌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和↓分别表示树鼩测定结果高于和低于人参考值下限。
由表1可知,滇西亚种树鼩总胆固醇、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钙、血清铁的测定值雌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3. 2滇西亚种树鼩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测定结果与人参考值的比较
由表1可知,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 α、葡萄糖、血清钙的测定值均在人的参考值范围内。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磷、血清镁、血清铁的测定值均高于人的参考,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碳酸氢盐的测定值均低于人的参考值。
4讨论
彭燕章等人对树鼩的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有过报道,近年来,谢丽等[8]、白继丽等[9]、马旭通等[10]也对树鼩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但检测仪器、检测方法、检测项目单位及统计分析方法有差异。糖是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在有氧条件下经过有氧氧化分解产生ATP供能。机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糖,因此血糖在机体内一般都必须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满足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通过检测血糖值可以判断机体糖代谢的紊乱情况[11]。除此之外,检测糖代谢紊乱的指标还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血清C - 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 有研究建立树鼩糖尿病模型,血糖值的测定成为糖尿病模型最主要的评价和判断指标[12 - 13]。
总胆固醇浓度为2. 67 mol/L稍高于白继丽等[9]测定的2. 37 mol/L,三酰甘油浓度为0. 79 mol/L接近于白继丽等[9]测定的0. 81 mol/L。血清脂质包括中性脂肪( 三酰甘油和胆固醇) 和类脂( 磷脂、糖脂、 固醇、类固醇) ,它们是机体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肝脏不仅能合成胆固醇、脂肪酸,还能利用外源性( 如食物中) 的脂质和内源性( 机体自身脂肪组织中) 的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磷脂、脂蛋白、酰基转移酶等。当肝细胞受药物、细菌、病毒、乙醇等的损伤时正常脂肪代谢就会紊乱,因此测定血脂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脂类代谢的情况,也是评价肝脏对脂质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肝细胞对酰基转移酶的合成和分泌功能降低使血中胆固醇及其他脂质含量减少。当肝细胞合成磷脂发生障碍时会造成脂肪运输障碍而导致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形成脂肪肝。载脂蛋白AⅠ和载脂蛋白B的比值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指标[14 - 15]。临床检查中常重点检查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因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吴晓云等[12]、佘铬鹏等[16]报道,树鼩血脂含量的测定可以为树鼩糖尿病模型、树鼩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树鼩酒精肝损伤模型等奠定血清生化学基础和提供主要的评价指标。
血清电解质对维持机体细胞渗透压、酸碱平衡和代谢等起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血清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恒定的,血清电解质过高或过低可反映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否正常。吴晓云等[12]研究报道,建立树鼩糖尿病模型时,血清钾、血清钠的测定值也是评价和判断树鼩细胞渗透压变化的指标之一。
5结论
研究测定了滇西亚种树鼩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生理、生化数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钙、 血清铁的测定值滇西亚种树鼩雌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 α、葡萄糖、血清钙的测定值均在人的参考值范围内。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磷、血清镁、血清铁的测定值均高于人的参考值,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碳酸氢盐的测定值均低于人的参考值。三酰甘油、脂蛋白 α、血糖、血清钙等生化指标可直接作为人类疾病树鼩模型的评价和判断指标。
摘要:为了测定滇西亚种树鼠句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试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AU5400)对树血清进行分析测定,并用SPSS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人的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钙、血清铁的测定值雌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血糖、血清钙的测定值均在人的参考值范围内。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磷、血清镁、血清铁的测定值均高于人的参考值,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碳酸氢盐的测定值均低于人的参考值。
血清血脂 篇2
【关键词】活血解毒;冠心病;炎症标记物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37-01
本研究通过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治疗稳定期冠心病,旨在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炎症标记物及血脂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经我社区确诊并接受治疗的96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作研究病例,参照1979年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辨证属气虚血瘀证,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48~79岁,平均(62.45±7.21)岁,病程1~18年,平均(5.76±1.12)年。排除伴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合并严重慢阻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患者;伴有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患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患有造血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患者;具有药物禁忌症或过敏史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制剂、他汀类降血脂药、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础上同时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制剂新清宁片,每次3片(0.3g/片),每天3次。疗程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清晨空腹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均录入电脑并采用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hs-CRP、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因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其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而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研究发现[3],炎症反应和血脂代谢异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同时也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调节血脂、降低炎症反应。
祖国医学中,冠心病属“胸痹”、“心痛”的范畴,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属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近年来,“热毒”被视为冠心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热邪积累日久就生成热毒,可伤阴、耗气,而热毒煎熬津液则可产生痰浊瘀血。热毒伤络是冠心病凶险易变、顽固难愈的关键病机[4]。因此,中医认为对冠心病应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治疗之法。
新清宁片为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熟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可通过降低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同时还通过改善血瘀状态,辅助调节血脂,从而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清宁片治疗后,其血清炎症标记物及血脂水平均较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显著改善。因此,活血解毒中药治疗稳定期冠心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脂异常,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 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张宇.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4037-4039.
血清血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2011年收集100例甲减患者、100例亚临床甲减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资料,甲减组100例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8.1±14.7)岁,平均病程(12.3±8.1)个月,促甲状腺激素(TSH)(27.8±5.7)mIU/L;亚临床甲减组100例患者,其中男59,女41,平均年龄(49.7±15.2)岁,平均病程(11.8±7.4)个月,促甲状腺激素(TSH)(14.9±2.5)mIU/L;正常组100例患者,其中男60,女40,平均年龄(49.1±14.6)岁,平均病程(12.0±7.5)个月,促甲状腺激素(TSH)(5.6±2.7)mIU/L,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无重大疾病史,近期未服用过对血脂有影响的药物,300例受试者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注:三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病程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标准[1]:血TSH>5.0m IU/L。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标准[2]:甲减组诊断标准:游离甲状腺素(FT4)在(10.3~24.5)pmol/L,TSH>4.8m IU/L,患者无明显甲减症状、体征。
1.3 研究方法
300例受检测者清晨空腹静脉抽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后分装,一份测TG,TC,LDL,HDL;另一份测TSH和FT4。甲状腺功能测定FT4和TSH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用全自动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E170)及配套试剂。血脂测定采用酶法,仪器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MODULAR EVO P800)及配套试剂。
1.4 病例排除标准
(1)患者兼患有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病史者;(2)患者兼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便于检测者。
1.5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值变量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数据以来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两组有差异,P<0.01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甲状腺功能检测
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与正常组比较TSH、FT4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和正常组两两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2。
注: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两两比较,P<0.05
2.2 血脂检测比较
三组比较结果,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与正常组比较TC、LDL、TG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比较TC、LDL、TG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HD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3。
注: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两两比较,TC、LDL、TG有明显差异,P<0.05;HD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与血脂相关性的研究
TC、LDL、TG水平随着TSH升高而升高;TSH与TC、LDL、TG的变化呈正相关性。但是,血脂中HDL三组间没有改变,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当甲状腺受到TSH的作用时,会释放甲状腺激素,腺上皮细胞会先通过吞饮作用,就会把滤泡腔内的甲状球蛋白吞入腺细胞内,而在溶酶体蛋白水解酶的生理作用下,出现甲状球蛋白分解现象,被酶解下来的T4和T3,他们能够抗拒脱碘酶的作用,由于分子小,可以透过毛细血管渗透进入血液循环。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是甲状腺功能体外试验的灵敏指标,即使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血浆甲状腺结合蛋白结合力和浓度发生改变时,也能很准确的反映甲状腺功能。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值范围:(12~22)pmol/L。
现代研究结果[3,4],当体内的FT4升高时,会引起高代谢的一系列综合征,例如激素水平过高,能够加速对人体脂肪运动、合成、分解以及将脂肪分解作用,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合成比率。人体上的表现为:TC、TG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在某些研究中显示,只有TC在FT4的某个区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体内FT4在人体内处于较低水平时,会表现出TC表达水平的升高。由于TC是LDL的主要脂质成分之一,LDL能携带65%的血浆TC,增加的LDL数量已经被人们认为是造成甲减时血脂总TC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5,6]。研究还显示甲减时TC合成的限速酶活性会明显降低,所以TC的合成也就会相应的降低。这与相关研究中出现TC随FT4的降低而升高也相一致。
甲状腺激素对HDL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相关的临床报道也不一致[7,8],有报道甲减时血脂HDL水平升高,也有报道称甲减时血脂HDL水平下降。也有研究显示为女性人群中HDL与FT4呈正相关。且与高水平FT4相比,较低水平的FT4是患低HDL的独立风险因素[9]。考虑女性因为受性激素的影响,且HDL与氧化应激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女性FT4水平与HDL相关性更密切[10]。考虑当FT4处于较低水平,并伴有血脂紊乱,尤其是低HDL时,可能通过服用L-T4就可以及时纠正血脂紊乱,而不需服用降脂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FT4是敏感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指标,对诊断亚临床甲减和甲减具有指导意义;FT4升高是影响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甲减组与亚临床甲减组之间TC、LDL、TG水平有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与血脂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甲减、100例亚临床甲减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血清中FT4、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水平,并进行三组对比研究。结果:三组比较,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与正常组比较TC、LDL、TG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甲减组和亚临床甲减组比较TC、LDL、TG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TC、LDL、TG随着游离甲状腺素升高而下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结论:FT4是敏感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指标,对诊断亚临床甲减和甲减具有指导意义;FT4升高是影响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甲减组与亚临床甲减组之间TC、LDL、TG水平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血清游离甲状腺素,血脂,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67~971
[2]郭艳霞,张彬,代云普,等.血清胆碱酯酶与胆固醇比值评价甲状腺功能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09
[3]张轶伟,杨静.甲状腺功能正常者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09;38(z1):12
[4]赵登贤.血脂紊乱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探讨.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9):36
[5]Scorza FA,Cavalheiro EA,deAlbuquerque M.Thyroid gland and cerebella lesions:New risk factors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schizo-phrenia.2011doi:10.1016/j.mehy.2010;10(12):60~70
[6]王冬梅.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28):6069~6070
[7]Andrease NC,Pressler M,Nopoulos P.Antipsychotic dose equivalents and dose-years: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comparing exposure to different drugs.2010doi:10.1016/j.biopsych.2009;8(40):30~50
[8]Andrease NC,Pressler M,Nopoulos P.Antipsychotic dose equivalents and dose-years: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comparing exposure to differ-ent drugs.2010doi:10.1016/j.biopsych.2009;8(40):50~68
[9]张轶伟,杨静.甲状腺功能正常者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z1):12
血清血脂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其中轻型胰腺炎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6.2±14.2岁;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6.1±14.3岁,所有病例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2003年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选取[3]。此外,从健康体检者中筛选100名作为正常对照,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47.2±13.4岁,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并且近期无感染及药物使用等。
1.2 方法
所有样本均空腹12 h后抽取前臂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血清IL-4、IL-6的水平均采用ELISA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
与正常对照相比,轻症、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C、TG、HDL-C与L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轻型胰腺炎患者相比,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G和H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与正常对照相比,P<0.05;△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相比,P<0.05
2.2 血清炎症因子IL-4、IL-6的表达
与正常对照相比,轻症、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4表达降低,IL-6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相比,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与正常对照相比,P<0.05;△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相比,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死率较高,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高血脂引发的病例逐年增加[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轻症、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IL-6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相比,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G和HDL-C水平增高,IL-6水平降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庄志伟等[2]的报道一致。高血脂与急性胰腺炎的关联机制可能为:血脂增高导致血液黏度增高,继而引发胰腺循环障碍,组织缺血坏死,大量胰酶在血液中水解TG,生成具有毒性作用的游离脂肪酸;同时,血液黏度增高,导致血小板释放过多,循环系统紊乱,加重了胰腺炎损伤[6]。此外,在急性胰腺炎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的参与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7]。炎症因子的级联反应导致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这些因素可能是胰腺炎致死的主要原因。大量文献报道,IL-6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IL-6表达增高可以早于C-反应蛋白24~36 h,更适合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6,7,8],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深入研究胰腺炎发生发展的机制,全面了解胰腺炎早期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控,对胰腺炎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血脂与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收集4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轻型胰腺炎患者和100例正常体检人员的血清样本,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的血脂含量,并用ELISA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轻症、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IL-6水平明显增高,IL-4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轻症胰腺炎患者相比,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TG和HDL-C水平增高,IL-6水平降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增高是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表现之一,IL-6可作为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脂,IL-4,IL-6
参考文献
[1]钟南山,陈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0.
[2]庄智伟,鲍逸民,杨永青.AP患者的炎性介体(IL-6和IL-8)和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4):425-426.
[3]李兆申,许国铭.现代胰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2-109.
[4]冀军,于跃利,刘扬.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5):120-122.
[5]徐毅晖,陈垦,崔淑兰,等.促炎和抗炎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8):1912-1918.
[6]陈婧华,陈垦,王晖.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4):2478-2483.
[7]孙俊涛,许刚.细胞因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20(5):315-317.
血清血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患者, 行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 2002) 评分>3分, 存在营养不良并进行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的高龄老年患者50例,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 (84.05±5.64) 岁。
1.2 肠内营养方法
患者在原有饮食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肠内营养粉剂安素 (TP) , 方法:在200 m L温开水中徐徐加入六量匙 (罐中自带) 即55.8 g安素粉, 搅拌至完全溶解, 制成250 m L安素液, 每日3次, 每次250 m L口服。每一杯250 m L的安素溶液约含蛋白质8.9 g, 脂肪8.9 g, 碳水化合物33.9 g, 每毫升安素液约提供一大卡热量, 每罐400 g安素粉可调制250 m L的安素液7杯。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对象在进行肠内营养前及营养支持治疗后1个月内清晨空腹抽血, 检测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指标。
1.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用t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后C反应蛋白变化:
用安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CRP为 (9.82±10.65) mg/L, 进行EN治疗后CRP为 (7.81±6.68) mg/L,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后其血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的变化情况:
使用安素前后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 (177.83±62.37) mg/L和 (210.48±64.81) mg/L; (61.31±5.69) g/L和 (64.69±5.08) g/L; (32.75±4.66) g/L和 (35.67±4.82) mg/L, P均<0.001。
2.3 患者进行安素营养支持前后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指标的比较:
血红蛋白在EN前后分别为: (105.97±18.9) m L和 (108.65±17.49) m L, P>0.05;淋巴细胞计数在EN前后分别为: (1.18±0.54) m L和 (1.37±0.86) m L, P<0.05。
2.4 患者行安素营养支持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三酰甘油在EN前后分别为: (1.25±0.67) m L和 (1.31±0.91) m L;总胆固醇在EN前后分别为: (4.21±1.46) m L, (3.95±1.34) m L。应用安素营养支持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长期住院以及进食困难高龄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蛋白质合成障碍、低蛋白血症、贫血、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是反应患者营养不良及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 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后, 随着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 蛋白水平的升高, CRP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虽无统计学差异, 但CRP出现明显降低, 无差异可能与实验例数较少有关。
PA、TP、ALB是机体营养状况、内脏蛋白合成的有效的、客观的指标, 在安素治疗30 d后, 发现这3项均较肠内营养治疗前明显提高, 证实安素治疗能明显促进蛋白合成, 改善高龄患者的营养状态[5,6,7]。另外, 老年高龄患者通常合并心血管、脑血管及其他血管动脉硬化等病变, 血脂过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本研究发现在使用安素前后患者血脂水平无明显升高, 证实安素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蛋白合成, 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基础上并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8]。
细胞免疫功能被作为间接反应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 在患者营养不良、应激反应时会使淋巴细胞分解代谢增多, 或不能进食仅靠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维持时也会使淋巴细胞生成减少, 研究表明使用安素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所有患者, 在使用安素过程中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 其高龄患者使用安素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的, 安素可以作为高龄老人的一种辅助营养治疗药物使用。
本研究证实肠内营养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等营养评定指标均较应用肠内营养剂前有较大升高,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 同时降低炎性反应。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时, 不能完全除外原有饮食情况的影响, 患者经口服及鼻饲使用安素后吸收情况的差异同样对结果有影响, 而研究对象数目偏少, 若进行大规模临床实验则结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1]Zhou Z, Li YM.Therapeutic effects of endoscop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enteral nutrition[J].Chin Med J, 2011, 124 (19) :2993-2996.
[2]Wang X, Pan L.Enteral nutrition improves clinical outcome and shortens hospital stay after cancer surgery[J].J Invest Surg, 2010, 23 (6) :309-313.
[3]Kotzampassi K.Oxidative stress due to anesthesia and surgical trauma[J].Mol Nutr Food Res, 2009, 53 (6) :770-779.
[4]Hu QG, Zheng QG.The influence of Enteral Nutrition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poor liver func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 (4) :843-846.
[5]王新颖, 牛程麟.肠内营养对肝功能障碍患者腹部手术后肝功能及炎性反应的改善[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5) :336-339.
[6]吴国豪, 刘中华.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及预后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11) :6933.
[7]潘先柱, 任建安.肠内营养再灌食对肠瘘病人血清蛋白和肝功能的早期影响[J].2008, 15 (2) :100-103.
血清血脂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例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到我院进行就诊、住院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102例,女性98例,患者的年龄为23岁~84岁。
1.2 方法
采用静脉采集血样的方法,采集患者血样2ml,采用离心器对200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分离,取上清液使用自动分析生化仪,同时对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和高血脂疾病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将测定的各指标数值和Frledewald公式计算的相关系数、P值等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各项指标对影响高血脂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产生的影响。
1.3 使用的仪器
分离器及配套试管、东芝400自动生化仪以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得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ASS13.0系统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不同浓度的血清中各项指标,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量结果的比较见表1、2、3:
3 讨论
从表一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4.51甘油三酯值时,直接测定计算法和公式计算法得到的数值相差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4.51mmol/L时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此时的甘油三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1]。从表二中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当血清中总胆固醇浓度<6.21mmol/L时,两种测定方法的计算结果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21时,两种测定计算方法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三中的数据可以得知,不同浓度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两种测定方法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没有影响,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不明显的现象,可以是因为数值较小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数值的变化范围小这个因素造成的。
在本次研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定计算法,一种是Frledewald公式计算法。公式法的使用非常的简单,而且检测的速度非常的快,但是这种方法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量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检测结果产生误差[2]。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的提升,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的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人体血清中含量的升高,是产生动脉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准确的测量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准确性决定着高血脂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从以上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中不同浓度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量有关系,在分析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时,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保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准确性,帮助高血脂病人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新次,王威.高甘油三酯样本对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80-2081.
血清血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3-12月收治4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含出院后随访),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2.6±5.1)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排除标准: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肝肾功能疾患、严重感染、肿瘤疾病及总胆固醇(TC)<5.0 mmol/L的患者。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具有均衡性(见表1、2)。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进行冠心病基础治疗及护理,常规治疗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阿司匹林等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20 mg/d(立普妥,大连辉瑞公司)。两组均治疗8周(包括住院及门诊随访),用药期间监测患者一般状况及肝肾功能、心肌酶等。
1.3 血脂水平的测定
采用常规法以Olympus AUI10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
1.4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和丙二醛(MDA)水平测定
服药前及服药后8周清晨空腹抽血3.0 ml,不抗凝,2000 r/min离心后取血清置于-70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CRP和MMP-9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清MDA水平。CRP试剂盒购于华美生物工程公司,TNF-α试剂盒购自北京邦定生物医学有限公司,MMP-9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上述检测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的变化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8周TC、LDL-C、TG水平和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8周TC、LDL-C、TG水平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自身比较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间比较血清TNF-α、MMP-9、CRP及MDA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阿托伐他汀组TG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相关分析
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G与血清TNF-α、MMP-9、CRP及MDA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8、0.887、0.772和0.818,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具有组织选择性的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需代谢转化即有药物活性,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t1/2长,主要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通过竞争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量明显减少[4];使LDL受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使其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血浆LDL-C的清除,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5,6];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影响胆固醇的必需成分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分泌和聚集,从而引起TG浓度降低[7,8,9]。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升高HDL-C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率较低,究其原因多为担心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出现用药剂量保守等问题。本研究中阿托伐他组患者治疗后TC、LDL-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TC、LDL-C、TG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为低,证实了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存在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对于探讨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在诱导炎性细胞局部黏附、聚集、活化以及损伤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导致炎症、细胞坏死和新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内皮素-1产生而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因而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0]。CRP也已被公认是一种炎症敏感性反应指标,CRP水平升高代表了全身炎症状态。同时,它还引起血管痉挛,促进斑块血栓形成等作用。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能降低血浆CRP的水平,便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1]。
另有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削弱纤维帽的结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加速斑块裂隙,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因此MMPs的增加可能是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2]。MMP-9又称明胶酶B,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前酶原的形式合成与分泌。有研究表明MMP-9参与了血管的再生、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它们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13]。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神经内分泌失调以及组织缺血缺氧等,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炎症细胞黏附、激活和吞噬反应,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后者进一步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形成恶性循环,MDA含量常可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的水平,并且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减退密切相关[1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MMP-9、CRP及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阿托伐他汀组上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的炎性因子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阿托伐他汀组TC与TNF-α、MMP-9、CRP及MDA均显著相关,说明阿托伐他汀对血脂变化的影响与对TNF-α、MMP-9、CRP及MDA的影响具有同向性,这几个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血清血脂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61~78岁, 平均 (69.7±8.2) 岁;其中心绞痛54例, 心肌梗死6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1例, 多支病变39例;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类型心脏病, 肝、肾功能不全, 严重贫血等疾病, 以及研究前1个月内有降脂药物、利胆药物等用药史。另选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 均无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0~79岁, 平均 (68.9±9.1) 岁,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 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 以及通风、恶性肿瘤等疾病。
1.2 方法
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等方面资料。两组均于空腹10 h后采取肘静脉血5 m L, 经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包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血清胆红素, 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两组均于静坐15 min后应有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 取2次血压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压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脂比较
观察组甘油三酯、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血糖比较
观察组血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血清胆红素比较
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可损害心血管内皮细胞, 导致脂质及血小板等不断沉积于冠状动脉血管壁, 从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进一步可发展为冠心病。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大,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程度逐渐加重。因此高血压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研究显示, 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上升, 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随之上升;血浆胆固醇浓度下降10%, 冠心病发病率下降20%,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糖代谢紊乱, 高血糖的持续存在常导致蛋白质、脂肪, 以及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导致眼底病变、肾功能损害、神经病变、冠心病等疾病。高血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较早, 且进展迅速[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因为脂蛋白的氧化修饰, 属炎性反应。目前, 人们逐渐认识到胆红素的抗氧化活性, 其为机体存在的生理性抗氧化剂, 可保护组织细胞不被炎性反应损伤, 有效控制脂质及脂蛋白的氧化, 从而积极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0%, 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上升47%, 且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越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5]。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综上所述,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高血压为独立危险因素, 持续高血糖、高血脂,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可加速冠心病进展, 因此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以减缓病情进展, 改善预后。另外, 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可提示冠心病发病几率, 以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人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以明确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 并积极控制, 预防并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等方面资料。结果 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冠心病呈正相关,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呈负相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血清胆红素浓度可提示冠心病发病几率, 以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冠心病, 老年人,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代明, 韩淑珍, 何康莉.老年人血清胆红素、血脂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4 (5) :1728.
[2]杨茜, 王莹, 梁新妹.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的分析[J].海南医学, 2008, 19 (7) :29-31.
[3]康玮, 赵丽岩.糖尿病高血脂症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4) :3509-3510.
[4]陈星艳, 黄正有, 叶子思.老年人高血压与高血糖、高血脂的相关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119-2120.
相关文章:
糖尿病肥胖患者血脂检验的含量水平及其对临床诊断应用价值02-19
血脂6项02-19
老年血脂异常02-19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的探讨02-19
血脂康胶囊02-19
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论文提纲02-19
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的影响分析02-19
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论文02-19
血脂异常者02-19
血脂紊乱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