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关键词: 诊断 试剂 试验 说明书

第一篇:试剂安全技术说明

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

2007年04月28日 发布

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的解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使用者正确操作、临床医生准确理解和合理应用试验结果的重要技术性文件。

本指导原则基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参考EMEA、FDA、IFCC等有关体外诊断试剂说明撰写方面的文献,同时借鉴了按药品注册管理的工作经验,对说明书编写的格式及各项内容的撰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目的是为编写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同时,也为注册管理部门审核说明书提供技术参考。

由于诊断试剂产品发展快、专业跨度大、临床使用目的差别大,不同临床使用目的产品的说明书内容不尽完全相同。注册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及临床使用目的编写说明书,以便于关注者获取准确的信息。

一、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格式

××××说明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

商品名称

英文名称

【包装规格】

【预期用途】

检验原理】

【主要组成成份】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适用仪器】

【样本要求】

检验方法】

【参考值(参考范围)】

检验结果的解释】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产品性能指标】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生产企业】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

【产品标准编号

说明书批准及修改日期】

二、各项内容撰写说明

【产品名称

1.通用名称

通用名应当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命名原则。《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收载的品种,其通用名、英文名应与《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致。

2.商品名称

同时标注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时,应当分行,不得连写,并且商品名称文字不得大于通用名称文字的两倍。不得使用夸大、断言产品功效的绝对化用语,不得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包装规格】

注明可测试的样本数,如××测试/盒、××人份/盒、××ml。

【预期用途】

详细说明产品的预期用途,如定性或定量测定、筛查、自测、确认等。说明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说明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等。

检验原理】

详细说明试验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图示方法描述。

【主要组成成份】

1.对于产品中包含的试剂组份:①说明名称、数量、每个组成成份在反应体系中的比例或浓度,如果对于正确的操作很重要,应提供其生物学来源、活性及其他特性。②明确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是否可以互换。

2.对于产品中不包含,但对该试验必须的试剂组份:生产企业应列出此类试剂的名称、纯度,提供稀释或混合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3.对于标准品(校准品)和质控品:①说明主要组成成份及其生物学来源。②注明标

准品(校准品)的定值及其溯源性。③注明质控品的允许范围。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1.说明产品的储存条件如:2-80C、-180C以下、防止冷冻等。其他影响稳定性的条件如:光线,湿度等也必须说明。如果打开包装后产品或工作液的稳定性不同于原包装产品,则打开包装后产品或工作液的储存条件也必须注明。

2.有效期:说明在储存条件下的有效期。如果打开包装后产品或工作液的稳定性不同于原包装产品,打开包装后产品或工作液的有效期也必须注明。

【适用仪器】

说明可适用的仪器,并提供与仪器有关的所有信息以便用户能够作出最好的选择。

【样本要求】

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在样本收集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

2.为保证样本各组份稳定所必需的抗凝剂或保护剂。

3.已知的干扰物。

4.能够保证样本稳定的储存、处理和运输方法。

检验方法】

为保证试验的正确进行,应在以下几方面对试验的每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1.试剂配制:各试剂组份的稀释、混合及其他必要的程序。

2.必须满足的试验条件:如pH值、温度、每一步试验所需的时间、波长、最终反应产物的稳定性等。试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校准程序(如果需要):标准品(校准品)的准备和使用,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4.质量控制程序:质控品的使用、质量控制方法。

5.试验结果的计算,包括对每个系数及对每个计算步骤的解释。如果可能,应举例说明

【参考值(参考范围)】

说明参考值(参考范围),并简要说明参考值(参考范围)的确定方法。

检验结果的解释】

说明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说明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确认试验。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说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产品性能指标】

说明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

【注意事项】

注明必要的注意事项,如本品仅用于体外诊断等。

如该产品含有人源或动物源性物质,应给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警告。

【参考文献】

注明引用的参考文献。

【生产企业】

系指该产品的生产企业,按下列方式列出:

企业名称

地址:

(须标详细地址;注册地址和生产地址不同的,应分别列出。)

邮政编码:

电话和传真号码:

网址:

进口产品还应有售后服务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

境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注明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

【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

注明该产品的注册证书编号

【产品标准编号

注明该产品的产品标准编号

说明书批准日期及修改日期】

注明该产品说明书的批准日期。如曾进行过说明书的变更申请时,还应该同时注明说明书的修改日期。

第二篇:绿洲农残检测试剂盒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逐步受到重视,涌现出了不少新的技术和产品,到目前已有五十多种。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作为最早开发的项目,其技术和产品也最为成熟,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必检项目。

绿洲生化企业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国农残快速检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农业部发布了蔬菜上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快速检测方法行业标准(NY/T 448-2001),接着卫生部又颁布了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国家标准方法(GB/T 5009.199-2003),这两个标准都采用了基于昆虫毒理学之胆碱酯酶抑制原理而建立起来的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我们不但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而且积极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

一、检测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正常条件下,胆碱酯酶(ChE)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类似物(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或碘化硫代丁酰胆碱BTCI)水解,其水解产物与显色剂(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发生反应,产生黄色物质,用分光光度计或农残测试仪在412nm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值(△A),计算出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存在。

对于酶抑制率法来说,胆碱酯酶制剂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质量技术水平决定了检测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胆碱酯酶制剂的研发工作一直是本公司的重点,我们研究了大量的酶源材料,在提取方法和保持酶活性稳定技术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灵敏度和活性的液体酶制剂的生产厂家,产量和质量都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如下:

AB204农残速测试剂按照国家标准GB/T5009.199-2003配制500份装/套缓 冲 剂10包每包加500mL蒸馏水或纯净水溶解常温存放

胆碱酯酶10瓶不用配制,直接取用4℃冰箱保存每份加100μL

显 色 剂2瓶加25mL缓冲液溶解4℃冰箱保存每份加100μL 底 物4瓶加12.5mL蒸馏水或纯净水溶解4℃冰箱保存每份加100μL或者加2.5mL蒸馏水或纯净水溶解4℃冰箱保存每份加20μL 酶 活 力空白对照1分钟吸光度变化值(ΔΑ0)在0.15-0.3之间。

使用方法:请按照国家标准方法GB/T 5009.199-2003操作,或根据农药残留测试仪的使用说明进行测试。

1、使用方法

取2g果蔬样品(块茎类取4g),叶菜剪成1cm左右见方的碎片,块茎类取横截面样品或取其表皮,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mL缓冲液,振荡1~2min ,倒出提取液,静置2min,待测。若提取液混浊或杂质太多可过滤后再测。

2、测试

对照测试: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缓冲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杯中,及时放入仪器的测量室第1通道,合上盖。按〈B〉键,显示屏下方延迟10s后,测量时间开始倒计时180s,计时完毕,显示屏显示吸光度增量及抑制率。在进行对照测试时,2~8通道可同时进行样品测试。

样品测试: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待测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杯中,及时放入仪器的测量室通道,合上盖。按〈M〉键,显示屏下方延迟10s后,测量时间开始倒计时180s,计时完毕,显示屏显示吸光度增量及抑制率。数据自动保存,如有需要按〈P〉键打印。

3、结果判定

以分光光度计测试(412 nm波长)时,按下式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ΔΑ0-ΔΑt )/ΔΑ0]×100

以农药残留快速测试仪检测时其抑制率一般可自动计算。若样品抑制率≥50%,表示样品农残超标,为阳性结果。阳性结果的样品需做2次以上重复检测,多次检测仍呈阳性需用气相色谱等仪器做进一步确认

二、检测灵敏度

由于采用的标准方法的不同,取样量、检测程序和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如国标法以抑制率≥50%判定为阳性,而农业部行业标准则以抑制率≥70%判定为阳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发现在实际检测中,两种方法的最终检测灵敏度还是基本一致的。我们用农药标准液对农残速测试剂的最低检测限进行了多次测试,并通过了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和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等专业检验机构的检测验证,结果如下:

农残速测试剂对几种常见农药的最低检测限(mg/kg) 农药名称 敌敌畏

好年冬 辛硫磷 甲胺磷

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最低检测限可能会随产品种类和酶活性的变化而有所波动,并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做出调整。

最低检测限

0.01 0.05 0.1 0.2

农药名称 毒死蜱 马拉硫磷 乐果 氧化乐果

最低检测限

0.5 0.5 1.0 0.6

农药名称 灭多威 敌百虫 呋喃丹 对硫磷

最低检测限

0.1 0.1 0.05 0.

4三、保存条件及保质期

本公司的农残速测试剂稳定性较好,可以常温运输或邮寄,长期存放应在4℃冰箱中,保质期为12个月;室温或常温保存时,保质期为3~6个月。

四、注意事项

1、任何试剂使用时,用一瓶打开一瓶,用完后才使用新的,防止试剂变质。

2、酶、底物和显色剂碰到一起会马上发生生化反应,移液器和容器都应各自贴上标签,单独使用,以免交叉污染。

3、从任何试剂瓶吸出的试剂,禁止再次注射回试剂瓶

第三篇:MTT简介及试剂盒说明

产品简介:

1.MTT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MT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Assay Kit)被广泛应用于细

胞增殖和细胞毒性的实验方法。由于细胞活力与细胞数呈正相关,因此常常用来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MTT可以被线粒体内的一些脱氢酶还原生成结晶状的深紫色产物formazan。在特定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被完全溶解。然后通过酶标仪可以测定570nm波长附近的吸光度。细胞增殖越多越快,则吸光度越高;细胞毒性越大,则吸光度越低。

2.本试剂盒采用了独特的Formazan溶解液配方,无需去除原有的培养液,可以直接加入Formazan溶解

液溶解formazan。从而避免了由于去除培养液时formazan被部分去除而引起的误差。

3.本试剂盒背景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使用方便提高了可靠性。

4.本产品为500 次(5个96孔细胞培养板)操作。

产品内容:

MTT染色液5ml

Formazan溶解液55ml

说明书1份

保存条件:

MTT染色液需-20℃避光保存;Formazan溶解液可以室温保存。

注意事项:

1.由于使用96孔板进行检测,如果你的细胞要养48 h或更长,建议不要吝啬96-孔板的四周边孔,这32个边孔不能使用,建议加入灭菌PBS以饱和中间64个孔的水分。因为细胞培养过程中,边孔的水分蒸发很快,培养液及里面的药物会出现浓缩现象,细胞的状况就复杂了

2.MTT溶剂在低温情况下会凝固,使用前请室温放置或20-25℃水浴温育片刻至全部融解后使用。

3.MTT一般最好4ºC避光保存两周内有效,保存在-20度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最好小剂量分装,用避光袋或是黑纸、锡箔纸包住避光以免分解,尤其当MTT变为灰绿色时就绝对不能再用了。

4.Formazan溶解液结冻或产生沉淀时可以37℃水浴孵育以促进溶解,并且必须在全部溶解并混匀后使用。

5.孵育时,须避光

6.MTT有致癌性,用的时候小心,有条件最好带那种透明的簿膜手套.配成的MTT需要无菌,MTT对菌

很敏感。

使用说明

1.收集对数期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每孔加入100ul,铺板使待测细胞调密度至1000-10000孔,(边

缘孔用无菌PBS填充)。

2.5%CO2,37℃孵育,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96孔平底板,具体每孔所用的细胞的数目,需根据细胞的

大小,细胞增殖速度的快慢等决定)。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原则上,细胞贴壁后即可加药,或两小时,或半天时间,每孔0-10ul,设3-5个复孔.建议设5个。

3.5%CO2,37℃孵育16-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4.每孔加入10微升MTT染色液,继续培养4h。若药物与MTT能够反应,可先离心后弃去培养液,小

心用PBS冲2-3遍后,再加入含MTT的培养液。

5.每孔加入100微升Formanzan溶解液,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

仪570nm测定吸光度。如无570nm滤光片,可以使用560-600nm的滤光片。

6.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染色液、Formanzan溶解液),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

质、培养液、MTT染色液、Formanzan溶解液)

MTT法

什么是MTT法?

又称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该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MTT法MTT 溶液的配制方法

通常,此法中的MTT 浓度为5mg/ml。因此,可以称取MTT 0.5克,溶于100 ml的磷酸缓冲液(PBS)或无酚红的培养基中,用0.22μm滤膜过滤以除去溶液里的细菌,放4℃ 避光保存即可。在配制和保存的过程中,容器最好用铝箔纸包住。

MTT法MTT法实验步骤

贴壁细胞:

1、收集对数期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每孔加入100ul,铺板使待测细胞调密度至1000-10000孔,(边缘孔用无菌PBS填充)。

2.、5%CO2,37℃孵育,至细胞单层铺满孔底(96孔平底板),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原则上,细胞贴壁后即可加药,或两小时,或半天时间,但我们常在前一天下午铺板,次日上午加药.一般5-7个梯度,每孔100ul,设3-5个复孔.建议设5个,否则难以反应真实情况

3.、5%CO2,37℃孵育16-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4、每孔加入20ulMTT溶液(5mg/ml,即0.5%MTT),继续培养4h。若药物与MTT能够反应,可先离心后弃去培养液,小心用PBS冲2-3遍后,再加入含MTT的培养液。

5、终止培养,小心吸去孔内培养液。

6、每孔加入150ul二甲基亚砜,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OD490nm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值。

7、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质、培养液、MTT、二甲基亚砜)

悬浮细胞:

1、收集对数期细胞,调节细胞悬液浓(储存液100 1640)。g/ml,需预试寻找最佳稀释度,1:10-1:20);③需检测物10ul;④细胞悬液50ul(即5×104cell/孔),共100ul加入到96孔板(边缘孔用无菌水填充)。每板设对照(加100度1×106/ml,按次序将①补足的1640(无血清)培养基40ul ;②加Actinomycin D(有毒性)10ul用培养液稀释 l

2、置37℃,5%CO2孵育16-48小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3、每孔加入10 ul MTT溶液(5 mg/ml,即0.5%MTT),继续培养4 h。(悬浮细胞推荐使用WST-1,培养4 h后可跳过步骤4),直接酶联免疫检测仪OD570nm(630nm校准)测量各孔的吸光值)

4、离心(1000转x10min),小心吸掉上清,每孔加入100 ul二甲基亚砜,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OD570nm(630nm校准)测量各孔的吸光值。

5、同时设置调零孔(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对照孔(细胞、相同浓度的药物溶解介质、培养液、MTT、二甲基亚砜),每组设定3复孔。

第四篇: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胶体金法)

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胶体金法) 腮腺炎病毒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别名叫蛤蟆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腮腺炎病毒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有ELISA抗体定量测定和金标抗体IgM定性检测。

产品名称: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 包装规格:20人份/盒 检测样本:血清/血浆 检测方法:胶体金法 预期用途:

该试剂盒可快速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或血浆中的腮腺炎病毒免疫球蛋白IgM抗体,用于腮腺炎病毒早期感染的辅助诊断。

检测原理:

本试剂盒是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原理。在金标垫上包被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IgM,,用于定性检测人全血、血清或血浆样品中的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样品时,样品中的腮腺炎病毒IgM抗体可与胶体金标记的鼠抗人人IgM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及样品在硝酸纤维素膜内部向前流动。当复合物经过T线时与包被的重组MuV-Ag结合,形成“Au-鼠抗人IgM-MuV-IgM-MuV-Ag"而凝集显色。剩余的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M与C线处包被的羊抗鼠IgG抗体结合而凝集显色,检测阴性样品时,样品中不含腮腺炎病毒IgM抗体,致使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则只能在C线处显色。

腮腺炎病毒试剂盒主要组成成份:

1、测试板:20人份/盒

2、试剂Ⅰ:1瓶(0.02mol/L)(PBS缓冲液PH=7.4)

3、试剂Ⅱ:1瓶(胶体金标记物)

4、说明书1份

储存/有效期:

试剂盒储存于2℃~8℃条件中,不能冷冻;有效期24个月,生产日期见试剂盒包装外。

收集样本要求:

1、检测样本不能溶血,建议用新鲜血清即时检测,或将样本2℃~8℃保存最好不超过3天。

2、高脂血症血清不能使用

检测步骤:

1、滴入1滴试剂Ⅰ于测试板中央孔中,待完全渗入。

2、滴入2滴(约100μl)上清液于测试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3、滴加2滴试剂Ⅱ于测试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5、渗入2滴试剂Ⅰ于测试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结果判定:

阳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出现红色圆斑,为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 阴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不出现红色圆斑,为腮腺炎病毒抗体阴性。 失效:反应板孔中C端不出现红色圆斑,或C端、T端均不出现红色圆斑,为试剂盒失效。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仅用于检测腮腺炎病毒抗体,对患者状况的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2、抗体含量低的血清样品,不能被检测出来是可能的。部份患者,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的抗体。此时,可能显示阴性结果。

3、试验结果可疑时,应用其它方法确诊。

产品性能指标:

1、批内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反应斑点颜色深浅程度应接近。

2、批间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

注:腮腺炎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由广州市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编译,请与原文版说明书为准!

第五篇:肌酐测定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3 肌酐测定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肌酐(Creatinine,Cr)测定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肌酐测定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征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不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肌酐测定试剂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尿液中的肌酐含量。本指导原则仅适用于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利用全自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分光光度计,在医学实验室进行肌酐定量测定所使用的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基于其他方法的肌酐测定试剂盒可参照本指导原则,但应根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的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应另外选择适合自身方法学特性的研究步骤及方法。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号),肌酐检测试剂管理类别为Ⅱ类。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血液中的肌酐来源包括从食物中摄取的外源性Cr(约占10%)和机体内生成的内源性Cr两部分,血Cr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机体内Cr每日生成量几乎保持恒定。因此,血中Cr浓度稳定,测定血Cr浓度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液肌酐由血液中肌酐经肾小球滤出,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血、尿肌酐同时测定可用于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以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在国内外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方法学、临床应用情况、申报注册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异同方面进行介绍。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试验验证研究资料;

质控品(如包含)、校准品(如包含)的原料选择、制备、质控品定值过程及试验资料;

校准品的溯源性文件,包括具体溯源链、试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和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工艺包括:配制、分装等描述及确定依据,应包含产品的工艺流程图和关键控制点;

反应体系包括样本采集及处理、样本要求、样本与试剂用量、反应条件(温度、时间等)等研究资料。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果有差异应分别详述。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当提交产品研制或成品验证阶段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对于每项分析性能的评价都应包括具体的研究内容、试验设计、研究方法、可接受标准、试验数据、统计方法、研究结论等详细资料。性能评估时应将试剂和所选用的校准品、质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评估整个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有关分析性能验证的背景信息也应在申报资料中有所体现,包括试验时间、地点、检验人员、适用仪器、试剂规格和批号、所选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临床样本来源等。

性能评估应至少包括试剂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区间、分析特异性和其他影响检测的因素。此处仅描述了性能评估的常规方法,申请人亦可采用其它合理方法,对产品性能进行研究(如检测限等)。

1.试剂空白吸光度 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指定溶液作为样本在37℃、制造商规定的波长、1cm光径条件下,测试试剂,测试所得吸光度即为试剂空白吸光度测定值,测定结果应符合要求。

2.分析灵敏度 试剂盒测试已知浓度为(100±10)μmol/L的被测物时,记录试剂在37℃、制造商规定的波长、1cm光径条件下的吸光度变化值。换算为100μmol/L的吸光度变化,结果应符合要求。

3.准确度 准确度的评价包括:相对偏差和比对试验等方法,优先选用相对偏差的方法 3.1相对偏差 建议优先选用国家参考物质或国际参考物质,合理设置2—3个浓度,将其作为样本进行检测,每个样本重复测定3次,测试结果记为(Xi),按公式(1)分别计算相对偏差(Bi),如果3次结果都符合要求,即判为合格。如果3次结果中有2次结果符合,1次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应重新连续测试20次,并分别按照公式(1)计算相对偏差,如果大于等于19次测试的结果符合要求,即判为合格,准确度符合要求。

Bi=(Xi-T)/T×100% ………………………………..(1) 式中:

Bi—相对偏差;

Xi—测量浓度;

T—参考物质标示值。

3.2比对试验 采用已公开发布的参考方法或国内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参比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待测样本,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如偏倚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样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对比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控要求后方可进行比对试验。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4.精密度 4.1重复性 申请人应对重复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做出合理要求,对可能影响重复性的主要变量加以考虑,除申报产品本身的影响外,还应对检测仪器、操作者、地点、时间等要素进行相应考虑

重复性的评估可在线性范围内选取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样本进行检测,其中一个浓度样本应为(100±10)μmol/L。在各种重复性条件下,分别重复测定样本10次,计算10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2)得出变异系数(CV),结果均应符合要求。

CV=SD/×100% …………………………….…..(2) 式中:

CV—变异系数;

SD—10次测量结果的标准差;

—1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4.2批间差 用浓度为(100±10)μmol/L的待测样本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每个批号测定3次,按公式(3)、公式(4)计算均值T和相对极差(R),相对极差应符合要求。

=…………………………………....(3) R=(max-min)/×100% ……………….....…(4) 式中:

R—批间相对极差;

max—i的最大值,i=1、2、3;

min—i的最小值,i=1、2、3;

T—三批测量结果的总平均值。

5.线性区间 建立试剂线性区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实际检测的样本相似,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接近预期测定上限的人血清(或其他人源样本),且应充分考虑多倍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

建立一种定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区间时,需在预期测定范围内选择7—11个浓度水平。例如,将预期测定范围加宽至130%,在此范围内选择更多的浓度水平,然后依据试验结果逐渐减少数据点直至表现出线性关系,确定线性区间。

剂量—反应曲线的线性可用接近线性区间下限的低浓度样本稀释接近线性区间上限的高浓度样本,混合成多个稀释浓度(xi),分别测试试剂盒,每个稀释浓度测试3次,分别求出测定结果的均值(yi)。以稀释浓度(xi)为自变量,以测定结果均值(yi)为因变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按公式(5)计算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r)。相关系数应符合要求。

……………………………(5) 稀释浓度(xi)代入线性回归方程,计算yi的估计值及yi与估计值的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相对偏差或绝对偏差应符合要求。

6.分析特异性 6.1交叉反应:验证易产生交叉反应的其他结构类似物,应至少验证肌酸交叉反应情况。可采用纯品物质分别添加到健康人样本、参考区间附近样本中的方式进行验证。

6.2干扰物质:验证样本中常见的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抗坏血酸等。待评价肌酐样本浓度应至少包含临近医学决定水平(或正常参考区间上限)。使用医学相关水平的干扰物质浓度(建议为潜在最大浓度)分别进行添加,确定是否产生干扰。如有干扰,梯度稀释干扰物并进一步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的最高浓度水平,或产生干扰的浓度水平。应使用多份临床样本,每个样本重复检测不少于3次。申请人应描述干扰物质的种类,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待测物的水平,以及不产生干扰的验收标准。

药物干扰的研究可根据需要由申请人选择何种药物及其浓度进行,已有文献报道羟苯磺酸钙和酚磺乙胺对肌酐的测定有明显的负干扰作用,申请人应提供这两种药物对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资料。建议将研究结果在说明书中进行说明

7.校准品的量值溯源和质控品的赋值(如产品中包含) 校准品的研究应参照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提供详细的量值溯源性文件,内容应包括量值溯源的方法和可接受标准,以及各个层次的量值传递确认过程,并充分考虑不确定度的影响,校准品应首选与临床样本相同或相似的基质,如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基质效应评估。质控品应提交在所有适用机型上进行的定值资料。

8.其他需注意问题 应当对多批产品进行性能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不同适用机型,应分别提交分析性能评估资料。如注册申请中包含不同的包装规格,需要对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的包装规格产品间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每个包装规格产品进行上述项目评估的试验资料及总结。如不同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提交包装规格之间不存在性能差异的详细说明,具体说明不同包装规格之间的差别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试剂盒的样本类型如包括血清和血浆样本,则应对二者进行相关性研究以确认二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血浆样本,申请人应对不同的抗凝剂进行研究以确认最适的抗凝条件以及抗凝剂是否会干扰检测结果。不同样本类型如血清和尿液应分别进行分析性能评估。

(五)参考区间确定资料 提供参考区间确定所采用的样本来源、确定方法及详细的试验资料。如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段的参考区间不同,应保证建立单个参考区间的样本数量符合统计学要求,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清和尿液的参考区间应分别制定。若引用针对中国人群参考区间研究的相关权威指南,应明确说明出处,提交文献资料并说明引用依据,应采用一定数量的临床样本对该参考区间进行验证。说明书【参考区间】的相应描述应与参考区间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

试剂的稳定性可参考YY/T 1579-201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稳定性评价》要求进行研究,包括实时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和使用稳定性(包含在机稳定性、复溶和开瓶稳定性)等,申请人应至少提供3批试剂、多个时间点的实时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材料和方法、研究结论等,研究应涵盖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申请人应至少能提供在实际储存条件下超过声称有效期的评价资料。试剂的稳定性研究应注意选取代表性包装规格进行研究(例如:校准品稳定性应选取最易受影响的最小装量)。冻干剂型应提供复溶稳定性研究资料。

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应包括说明书推荐的所有样本储存条件下的有效期验证,可以在合理温度范围内选择温度点(温度范围),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段即对储存样本进行分析验证,从而确认不同类型样本的效期稳定性。适于冷冻保存的样本还应对冻融次数进行评价。样本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期限若有相关文献中已明确说明,亦可作为依据。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七)临床评价资料 根据《关于公布新修订免于进行临床试验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8年第94号),肌酐检测试剂可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申请人可依照《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资料基本要求(试行)》开展评价。申请人如无法或不适于按照上述要求对产品进行临床评价,则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下面仅对临床试验中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1.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的同类产品作为对比试剂,对比试剂在预期用途、适用人群、样本类型、检测性能等方面应与试验用体外诊断试剂(以下称考核试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考核试剂与已上市产品等效。

2.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 应在至少两家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系统中备案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机构试验操作人员应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在整个试验中,考核试剂和对比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3.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建议临床前开展预试验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试验误差。各临床试验机构的方案设置应保持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试验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承担本试验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试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试验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各临床试验机构选用的对比试剂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另外,考核试剂的样本类型应不超越对比试剂的样本类型。

临床试验方案必须获得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4.受试者选择 临床试验受试者应来自产品预期用途所声称的适用人群。样本中待测物浓度应覆盖考核试剂线性区间,且尽可能均匀分布。总体样本数不少于200例,异常值样本比例应不低于试验总量的30%,同时符合统计学要求。应明确样本储存条件、可否冻融等要求及避免使用的样本,血浆应明确抗凝剂的要求。试验中,尽可能使用新鲜样本,避免贮存。如无法避免使用贮存样本时,注明贮存条件及时间,在数据分析时应考虑影响

如果考核试剂同时适用于多个样本类型,具有可比性样本如血清、血浆,可进行同源性比对。不同样本类型如血清、尿液样本,建议分别进行临床试验。

5.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结合临床试验数据的正/偏态分布等情况,建议统计学负责人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如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绝对偏倚/偏差及相对偏倚/偏差分析、配对t检验等。考核试剂和对比试剂两组检测结果的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应重点观察相关系数(r值)或判定系数(R2)、回归拟合方程(斜率和y轴截距)等指标。在临床试验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6.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应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具体撰写内容应符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的要求。

(八)产品风险分析资料 对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的采购控制、生产、预期用途、可能的使用错误、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等方面的判定以及对患者风险的估计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相应的风险控制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报告。应当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风险分析应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预期用途错误包括:设计开始时未设定预期分析物、未作适用机型验证、未针对特定的样本类型验证。性能特征失效包括:精密度失效、准确度失效、特异性失效、稳定性失效、测量范围失效、定性/定量失效、量值溯源失效、校准失效。不正确的结果包括:配方错误、采购的原料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原材料储存条件不正确、使用了过期的原材料、反应体系不正确、试剂与包装材料不相容。可能的使用错误包括:生产者未按照生产流程操作,检验者未按照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标准操作,装配过程组分、标签、说明书等漏装或误装,成品储存或运输不当,客户未参照产品说明书设置参数或使用。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包括:有毒化学试剂的化学污染、样本的潜在生物污染、不可回收包装或塑料的环境污染。

(九)产品技术要求 申请人应当在原材料质量和生产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注册申请人产品研制、前期临床评价等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有关文献,按照《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的有关要求,编写产品技术要求,内容主要包含产品性能指标和检验方法。

下面就产品技术要求中涉及的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和主要性能指标等相关内容作简要叙述。

1.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GB/T 29791.1—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通用要求》 GB/T 29791.2—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2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试剂》 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YY/T 1227—2014 《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命名》 YY/T 0638—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物中酶催化浓度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YY/T 1231—2014《肌酐测定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 YY/T 1579—2018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稳定性评价》 YY/T 0466.1—2016《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 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性能指标 产品性能指标应至少包括外观、装量、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线性区间、重复性、批间差、准确度、稳定性等,以上指标应至少符合YY/T 1231—2014《肌酐测定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的要求。

校准品和质控品的性能指标(如产品中包含)应至少包含外观、装量(干粉试剂可不做)、准确性、重复性、批内瓶间差和稳定性。冻干型校准品和质控品还应包括含水量和复溶稳定性。

(十)产品注册检验报告 申请人应提交具有相应医疗器械检验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和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若有适用的国家标准品、参考品,应当使用国家标准品、参考品进行注册检验,并符合相关要求。

(十一)产品说明书和标签 1.说明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检验原理、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结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的要求,下面对肌酐测定试剂盒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1【产品名称】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的命名原则,产品名称通常由被测物质的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三部分组成,方法或原理部分应能体现具体反应原理,建议参考分类目录或行业标准。例如:肌酐测定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

1.2【包装规格】 注明可测试的样本数或装量,如××测试/盒、××人份/盒、××mL,除国际通用计量单位外,其余内容均应采用中文进行表述。

1.3【预期用途】 应至少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3.1说明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血清、血浆或尿液中肌酐的含量。

1.3.2肌酐异常情况常见于哪些疾病,同时应明确与目的检测物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其升高或降低可能有哪些医学解释,说明相关的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等。

1.4【检验原理】 应结合产品主要成分简要说明检验的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取图示方法表示,检测原理的描述应结合产品主要组成成分、被测物和产物的关系进行描述:

如:样本中的Cr在肌酐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肌酸。在肌酸酶的催化下肌酸水解生成肌氨酸和尿素。肌氨酸在肌氨酸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成甘氨酸、甲醛和H2O2,最后偶联Trinder反应,比色法测定,反应形成的色素与肌酐的浓度成正比。反应式如下: 第一反应:消除内源性物质干扰反应 肌酸+ H2O 肌氨酸+尿素 肌氨酸+H2O +O2甘氨酸+甲醛+H2O2 第二反应:正式启动反应 肌酐+H2O肌酸 肌酸+ H2O +O2肌氨酸+尿素 肌氨酸+H2O +O2甘氨酸+甲醛+H2O2 H2O2+4-氨基氨替比林+N-乙基-N-(2-羟基-3-丙磺基)-3-甲基苯胶(TOOS)醌类色素+5H2O 1.5【主要组成成分】 应明确以下内容:

试剂盒提供的试剂组分的名称、数量、每个组成成分在反应体系中的比例或浓度。明确说明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分是否可以互换。

如产品中包含校准品和质控品,应注明校准品的定值及其溯源性。应注明质控品的靶值范围。如靶值范围为批特异,可注明批特异,并附单独的靶值单。

1.6【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应明确未开封的试剂生产日期、实际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开封后的在机稳定性或开瓶稳定性。冻干粉试剂应明确复溶稳定性。并应明确环境温湿度、避光条件等。注:保存条件不应有模糊表述,如“常温”、“室温”。

1.7【适用仪器】 应明确可适用的具体品牌、型号的生化分析仪器。

1.8【样本要求】 重点明确以下内容:样本类型、处理、保存条件及保存期限,如有血浆样本,应注明对抗凝剂的要求(如:草酸盐、柠檬酸盐、EDTA钠盐对肌酐含量造成干扰,应避免使用)。如有尿液样本,各厂家应对样本测定给出具体方法,比如是否稀释、稀释方法等。应明确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需恢复室温,可冻融次数。

当待测样本存在脂浊、严重黄疸、溶血时,对本方法有干扰,应尽量避免此类样本。

1.9【检验方法】 详细说明试验操作的各个步骤,包括:

1.9.1试剂配制方法、注意事项;

1.9.2试验条件:温度、时间、测定主/副波长、比色杯光径、试剂用量、样本用量、测定方法、反应类型、反应方向、反应时间等以及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9.3校准:校准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校准曲线的绘制;

1.9.4质量控制:质控品的使用方法、对质控结果的必要解释以及推荐的质控周期等;

1.9.5检验结果的计算:应明确检验结果的计算方法,若申请人声称超出线性区间的样本可进行稀释后测定,则应提供样本的最大可稀释倍数研究资料,说明稀释液类型。

1.10【参考区间】 应注明所有适用样本类型的正常参考区间,并说明参考区间确定方法。建议注明“由于地理、人种、性别和年龄等差异,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1.11【检验结果的解释】 说明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确认试验。

1.12【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12.1说明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不能单独作为确诊或排除病例的依据。

1.12.2说明检验方法由于哪些原因会使测量结果产生偏离,或测量结果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如:存在的干扰因素,明确胆红素、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抗坏血酸及药物等内、外源性干扰物对测定的影响,同时列出干扰物的具体浓度。

1.13【产品性能指标】 至少应详述以下性能指标:

1.13.1试剂空白吸光度;

1.13.2分析灵敏度;

1.13.3准确度;

1.13.4精密度(重复性和批间差);

1.13.5线性区间(线性相关系数和线性偏差);

1.13.6校准品、质控品性能。(如包含) 1.14【注意事项】 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14.1本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对患者的临床诊治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

1.14.2本试剂盒仅供体外检测使用,试剂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应说明接触人体后产生不良的影响后果及应急处理措施。

1.14.3采用不同方法学的试剂检测所得结果不应直接相互比较,以免造成错误的医学解释,建议实验室在发给临床医生的检测报告中注明所用试剂特征(如参考区间或方法学)。

1.14.4有关人源组分的警告,如:试剂盒内的质控品、校准品或其他人源组分,虽已经通过了HBs-Ag、HIV1/2-Ab、HCV-Ab等项目的检测。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检测可以确保绝对安全,故仍应将这些组分作为潜在传染源对待。

1.14.5样本: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应视为传染源对待。

1.14.6其他有关肌酐测定的注意事项。

1.15【标识的解释】 如有图形或符号,请解释其代表的意义。

1.16【参考文献】 注明引用参考文献,其书写应清楚、易查询且格式规范统一。

1.17【基本信息】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编写。

1.18【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1.19【说明书核准日期及修改日期】 2.标签 标签中的内容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标签中应至少载明:

2.1产品名称和包装规格;

2.2注册人名称、住所、联系方式,进口医疗器械还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

2.3医疗器械注册证号;

2.4产品批号;

2.5生产日期,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

2.6特殊储存、操作条件或者说明;

2.7必要的警示、注意事项。

除以上内容外,应在标签中明确“其他内容详见说明书”,标签中的内容不得多于说明书中的内容,并应当与说明书中的内容相符合。

三、审查关注点 (一)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设定及检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

技术要求的格式是否符合《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9号)的相关规定。

(二)产品说明书的编写内容及格式是否符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7号)的要求,相关内容是否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中对说明书的要求。

(三)分析性能评估指标及结果是否支持产品技术要求的确定;

是否满足本指导原则中各指标验证的要求。

(四)参考区间确定使用的方法是否合理,数据统计是否符合统计学的相关要求,结论是否和说明书声称一致。

(五)试剂的稳定性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稳定性结论是否和说明书声称一致。

(六)产品风险分析资料的撰写是否符合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要求。

四、编写单位 重庆市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认证中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浓硫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下一篇:毒死蜱安全技术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