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精选三篇)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篇1
一、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生成形态
2006 年,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以它珍稀、特异的文化价值, 入选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我们有幸带领国家级传承人赵志国老师, 到县区进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辅导培训, 认真研究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创作的全过程, 了解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本体语言, 为剪纸创作打下了基础。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本体语言就是信仰崇拜, 在于以医巫闾山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 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生成形态, 不但内容神秘诡谲, 记载了大量的远古文化符号, 而且它造型简洁, 博大恢宏, 纹样朴拙古茂。可以说,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是用图腾和符号记录的民间文化史册, 它展示了医巫闾山从原始社会到今天, 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 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美学价值, 而具有了更丰富的哲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
笔者认为,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体现的信仰崇拜, 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灵魂。以“嬷嬷人”为代表的女神崇拜、“通天树”为代表的山林崇拜等, 这些符号传递了祖先对神像图腾崇拜的信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信仰崇拜, 是医巫闾山山民祖祖辈辈口传心授, 并能引起共鸣的独特性语言信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形式上更具鲜明的个性, 这是民间剪纸艺人在长期创作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造型上讲究生生动动、空空灵灵、简简单单又丰丰富富;在构图上表现在平面深入空间, 在有限里实现无限, 人们把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称为“土野美学的民间艺术”。
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创作与创新
学习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从认识上还远远不够, 要从实践中、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中, 来感知真正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学习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从简单的打腹稿开始, 在纸上描绘出想要剪的图样, 然后再剪刻。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主要剪法有对称剪法、阴阳刻混合法和不同颜色作品组合粘贴法。目前, 有些人对打腹稿有异议, 反对这种剪纸创作方法, 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这种剪纸缺少灵气。其实, 打腹稿是开始学习剪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传统的学习方法就包括打腹稿, 许多优秀的民间剪纸艺人也都是从打腹稿开始学起的。
当然, 打腹稿时内心要有明晰的构图, 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描绘在纸上, 日积月累, 随着时间的磨砺,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精髓就深入意识中, 一把剪刀一张纸信手拈来。医巫闾山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民间剪纸艺人, 他们炽热纯朴, 个性鲜明, 作品深受学者和百姓的喜欢。如以传统剪纸为代表的汪秀霞, 她深受萨满文化的熏陶, 对山林、动物、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她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剪纸中, 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现代剪纸为代表的赵志国, 他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熟悉农村生活, 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在陪同赵志国老师下基层培训辅导中发现, 大家通过学习, 都可以剪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 但要想提高剪纸水平, 就需要长时间的创作过程来磨砺。同时, 要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 借鉴其他剪纸的长处,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技艺。如赵志国就把南方剪纸的细腻手法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使作品精致饱满, 粗犷古朴具有感染力。笔者认为, 在传统的基础上还应融入时代语言, 使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但它的原始基因不能变。如:张波的剪纸在继承祖辈传统剪法的同时, 融入了绘画手法在其中, 使其作品鲜活, 画面感强, 极具冲击力。
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应多些时代意蕴
数百年来,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广为流传, 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 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 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 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
传承为了发展, 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发展过程中, 应融入时代语言、现代气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所承载的内容, 具体表现在民间剪纸艺人对祖先、山神的一种崇拜和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它的另一个文化功能, 就是萨满文化的传承。好多美术界的专家觉得奇怪, 我们为什么就勾画不出剪纸艺人的构图呢?其实这就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构图的独特性。美术界的专家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 缺少民俗、民风、民情以及祖辈传承耳濡目染的经历和感悟, 他们的构图都是在符合自然规律实情的框架内构想的, 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人就没有这些桎梏, 天马行空, 任我想象,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有限里实现无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就是用这些符号来与先人对话, 传递先人的信息。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多以“嬷嬷人”“柳树妈妈”“通天树”等为主, 是医巫闾山满族先人世代传承下来的。这些作品深受民俗学者、美学专家的喜爱和研究, 而普通百姓对这些作品缺少了解, 不知其寓意, 所以很少关注它。这在我们举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展中就可以看出, “拉手人”“嬷嬷人”这些传统剪纸作品观看的群众少些, 而反映农村题材和现实生活的作品, 群众会驻足指指点点, 因为这些是他们熟知, 并在生活中遇见过, 有些自己还亲身经历过的。所以,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应多些时代语言, 多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作品。如赵志国、张波所剪的作品大多描绘现实, 贴近生活, 反映医巫闾山满族群众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剪纸, 作品构图精致饱满, 内容风趣生动, 剪纸语言夸张, 非常受群众的喜爱, 许多作品已成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独具特色的精品。
随着老一代艺人逐渐逝去, 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出现, 笔者认为,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多些现代语言, 并不是为了迎合大家, 投其所好, 而是将即将逝去的乡土风情留下珍贵的剪影, 给子孙留下可传承的信息, 不能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让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走向衰亡。
参考文献
[1]王光 (编者) , 冯骥才 (丛书主编)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
走进丰宁满族剪纸总结 篇2
河北丰宁第一小学 李辉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关注并了解了剪纸,发现了剪纸里面的秘密。通过搜索收集到剪纸的溯源,剪纸的形成,剪纸的发展及其剪纸名家的有关资料,还有剪纸的表现形式,和剪纸的流派等相关资料,提升了获取信息、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于这项活动,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我都十分重视个体、小组、活动本身给予评价。活动结束后,我对整个活动进行调查问卷做了小结,表彰了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同学。我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简单归纳以下几点:
1、我在小组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参与研究计划的拟订;围绕任务提出子课题;负责收集资料;负责整理资料;负责设计排版;负责当中心发言人;一人身兼多职。
2、我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 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交流; 一个人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有了提高;思考问题更全面、更深入;个人能力、特长得到发挥;学会了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体验到了研究的乐趣。
剪纸名家,通过实际走访结识了身边的剪纸艺人,在她们的指导下也学了一招。我剪的作品虽简单,但让我有成功的感觉,这也让我迷恋上了剪纸!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剪纸是他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所以有关剪纸的历史、创作、人群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他们探索研究的动力。
此次活动由学生自由组合,划分小组,调查剪纸活动的情况,并研究关于剪纸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三句半、舞蹈的编排等。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团结协作之花在同学们身上盛开,比如有的小组中有同学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去采访他人,于是本组的其他成员便主动帮助他,带他一起去采访,锻炼了他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我还惊喜地发现在本次活动中,一个平时十分顽皮、作业书写很慢的孩子也大胆地拿着纸、笔去采访调查,也小心翼翼的剪纸,不再像以前下课时打打闹闹的样子,作业书写的速度也加快了。
本次活动是一个长线活动,从实践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及表格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但学生自己设计的调查问题及表格较少,不少孩子告诉我,他们不会设计,不知从何下手;(2)在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后,分头进行调查,最后再汇总,并由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实践以后我发现学生进行总结汇报的能力欠佳,而且小组所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就最表面的现象来谈,认识比较浅;(3)小组合作的优势还要进一步发挥,当组内意见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时,组长要有能力调解,妥善处理。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篇3
一、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题材中女性崇拜的渊源
在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民族中,具有女神信仰的民族以满族为代表。满族天神的内容, 主要来源于《天宫大战》和萨满神本中。《天宫大战》出现了阿布卡赫赫,即天女神。天女神时代, 她是造人类及万物, 创宇宙的万能神。创造了天地万物,她代表天上的保守势力, 反对父权制, 保护妇女掌权, 更进一步说明她是母系制时代的神灵了。并且由阿布卡赫赫衍生出三百多个女神。包括光明女神、天女神、光明神、地母女神三位为一体, 都是天女神“裂生形成。在满族的女神信仰体系中阿布卡赫赫先创造了女人,然后又创造了男人,认为满族人是阿布卡赫赫的子孙。阿布卡赫赫为了让她的子孙在世间过幸福的生活,带领三百女神与恶魔耶鲁里展开了神魔大战。满族的女神崇拜还不但体现在满族的民间神话故事当中,也体现在满族的英雄史诗当中,在《东海窝集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都有关于三百女神崇拜的详细描述。而满族入关之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朝中期,在满族神谱中出现了一些男性神。满族人视柳树为始祖母神,称之为“佛朵妈妈”。佛朵即满语“佛特赫”,意为柳枝。无疑柳叶是女性生殖(女阴)崇拜物的象征。“满族人把大水里最初的生命想象为来自水中飘浮的柳叶形物质,或横过来形容为‘威呼’(小舟),它在水上飘浮,永不沉没,风能吹走,浪逐而行。它越变越多,长成了‘佛多毛’(柳树叶),或叫‘佛佛毛’。‘佛多毛’生万物,生人,生花果树木、鸟兽鱼虫。由于萨满教信仰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女性生殖崇拜在满族文化艺术中普遍存在。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中表现题材丰富,一般取自于满族的民间故事、满民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满族的宗教礼仪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等,其中以医巫闾山地区满族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居多,以图腾和女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中对于女性崇拜的理念尤为明显。满族神话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伟大女性形象的原型就是满族神话中的女神,她是千变万化的女性形象的母体,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中女性人物占整个剪纸题材的一半以上。以嬷嬷人儿、柳树妈妈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多半源于满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始形象。
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反映出随性、灵动、简约的女性之美
以女性为主的萨满人物、嬷嬷人儿、柳树妈妈、抓髻娃娃、媳妇人儿、满族格格、九乳妈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的剪刀下游走于红纸之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在顷刻间活灵活现的跃然于纸上。
1、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反射出民间女性理念中随性之美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是以基层的满族、汉族劳动妇女为主要成员,大多数妇女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没有经过特殊的美术培训,剪纸只是其打发农闲时光的一种偶趣。通常是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在闲来之时拿起剪刀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剪纸艺术形象。这些剪纸只是由农妇在心中打出腹稿,一般剪前不在纸上描样,没有固定构图,往往是相由心生,心随剪走,抓起剪刀就在红纸或是彩色纸上很随性的游走,无不散发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剪纸中女性人物形象可以以对称的形式折叠起来剪成具有对称形态的形式的单独纹样,多数呈正面或正侧面形象,除了正面、正侧面,还有不少变体形式:正面侧身、侧面正身、侧面双目等造型形式。也可以将纸折成几折,剪成拉手娃娃、满族格格等艺术形象。最自由的表现就是无对称图形,一般是以单独纹样为主。
例如在表现女性萨满人物的剪纸上,造型形态上就更为随性、豪迈、狂野。女性萨满人物可以是以单独人物形象为主,姿态包括跪、坐、站、走等;也可以是骑着神兽,神兽有时似凤的形象;有时又似麒麟状的神兽,女性萨满人物手持器具,边奏边舞;在造型表达上更为丰富,根据剪纸妇女的所想,将兔、鸟、蛇、虫等动物的图案随机的表现出来。再如最常表现的代表生育神灵的抓髻娃娃造型中,常被剪纸者附以金瓜、南瓜、石榴、葫芦等这类多子 (籽) 的植物果实象征人类的生育。抓髻娃娃形象多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示,以坐的形态居多,手足皆外撇,四肢伸展,通常与动物、植物更为和谐的融合,例如四肢与生机勃勃的大树树干形象进行融合、四肢与鱼的形象进行融合,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兔,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等等;抓髻娃娃都是女性,其内涵也是女性生育多子之意。抓髻娃娃坐莲盆、坐石榴花盆的剪纸表现的也是原始女性生殖崇拜观念…柳树妈妈人物肢体上延展出的植物和动物的造型融合、满族格格随机变换的头饰、媳妇人儿人物服饰上更为夸张的造型等,随着剪纸妇女心里所思,具有粗狂简约的轮廓边缘,一幅幅有势、有神、有生命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更具有灵魂,更显独有的魅力,在剪纸艺人头脑中闪过的每一个美丽的瞬间,他们似乎都极力的想捉住,他们在不断萌发的“灵动”和“即兴”里剪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在一种反复重复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超越于常规的秩序美、韵律美、形式美,这种朴素源于自然的造型竟然比真实的描绘更具有动人心弦的魅力。
2、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折射出民间女性内心灵动之韵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之美,折射的是中国民间女性内心灵动之韵。在民间女性的心目中,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激情附于剪纸之中,通过剪纸艺术将民间艺术的独特神韵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剪纸艺人剪刀下的题材丰富多彩,内容和图案多数来自于生活空间环境。一朵花、一根草、天上飘着的云、地下流动的水…在她们心中都变成美妙的图案,在她们的心中、眼中、手中将神和人合二为一,满族神灵的形象也可以成为凡夫俗子,将所见、所闻、所感整合于一幅画面之中,呈现出灵动、不可替代的的瞬间表现艺术。无论是剪人物还是剪动物,剪纸艺人在保留其基本的形态特征,体貌特点之上,可以在人物或者动物的形态上随机赋予他们新的图案,新的动态。例如在女性人物表现中,可以将小型动物的形象附于服饰上,可以剪几朵盛开的鲜花,替它添上花饰,就像给孩子穿花衣似的,此时的剪纸作品就像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山歌,打破惯例,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自由舒展,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趣味无穷。这是女性特有的灵动情感显现。
3、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映射出民间女性思维的简约之纯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内容丰富,但在造型特征上却表现的简洁粗狂,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有别于南派剪纸的装饰精致、色彩浓艳的特点,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在整体构图上,以层叠式构图居多,适合纹样较少。画面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多表达的是女性剪纸艺人意象空间,构图形式重点主体突出,虚实相生,富有生动的情趣。在图案的表达上,阴刻、阳刻相互融合,线条多以自由的徒手线条为主,图案边缘曲折蜿蜒,显示出自由、豪放的理念。剪纸中的形态早已摆脱了行云流水、人物鸟兽的原型,使其形象半抽象或彻底地抽象化,成为点、线、面的组合结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剪纸女艺人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思维。
满族神话故事和满族民间故事的模式化是女神崇拜心理在民间艺术中的无意识表现,而剪纸就成为满族人民实现美好心理愿望的一种媒介和载体,通过纸的媒介折射的是中国民间女性性灵之美。随性、灵动、简约的艺术构思属于剪纸者自己的一片天地,正是她们无拘无束、不拘一格,使手中的作品少了几分世故、套路与俗气,多了一份率真、随性,洒脱如此,酣畅如此…使最古老的剪纸新鲜如昔,澎湃如昔,创造出叹为观止、独一无二的剪纸艺术精品。
摘要:剪纸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她是各个民族艺术中最为青睐的表现形式, 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支脉从古到今依然散发着她无穷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民族中, 具有女神信仰的民族以满族为代表,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中对于女性崇拜的理念尤为明显, 以女性为主的萨满人物、嬷嬷人儿、柳树妈妈、抓髻娃娃、媳妇人儿、满族格格、九乳妈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的剪刀下游走于红纸之间, 原始女性崇拜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其中。其剪纸艺术群体也多数以女性为代表, 彰显出极其浓郁的女性审美特质。
相关文章:
win7系统电脑如何听到麦克风输入的声音02-19
巧笔画农家小学作文02-19
关于去农家乐玩的小学一年级作文02-19
农家书屋伴我成长的作文02-19
农家小院作文550字02-19
实施不足02-19
家访手记范文02-19
10家访手记范文02-19
各项规章制度02-19
家鼠教师手记作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