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关键词: 电离 下列 练习题 答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精选4篇)

篇1: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

A.Ca(OH)2 B.CH3COOH C.BaSO4 D.CH3COONa

答案:B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H3H2O=NH +OH- B.KClO3=K++Cl-+3O2-

C.H2S2H++S2- D.NaOH=Na++OH-

答案:D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加足量的苛性钠溶液:Ca2++HCO3+OH=CaCO3↓+H2O

B.二氧化碳通人碳酸钠溶液中:CO2+CO +H2O=2HCO

C.硫化亚铁固体中加入稀硫酸:FeS+2H+=Fe2+H2S↑

D.氯气通人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Cl2+2oH-=3Cl-+ClO-+H2O

答案:AD

4.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是非电解质 B.A是强电解质 C. A是离子晶体 D.A是弱电解质

答案:BC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只由它的浓度决定

B.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没有本质的区别

C.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答案:B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能溶于水的电解质,在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

B.强电解质溶液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C.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过程都是离子键被破坏的`过程

D.氯化氢是电解质,因此盐酸和液态氯化氢都能导电

答案:B

二、填空题

7.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按表中要求填写有关空格

加入物质 电离平衡移动方向 溶液中[H+]的变化

少量固体NaOH

固体CH3COONa

同浓度的醋酸

少量硫酸溶液

答案:向右;减小

向左;减小

移动;无变化

向左;增大

8.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来说,溶液越稀,其电离程度越_________,这是因为在稀溶液中_________,温度越高,其电离程度越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离子互相碰撞而结合分子的机会减少;大;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

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将硫酸钡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②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③固态的共价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可以导电 ④固态的离子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离子化合物也不导电 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A.①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HClO是比H2CO3更弱的酸,反应Cl2+H2OHCl+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大,可加入( )。

A.NaOH(固) B.HCl(气) C.CaCO3(固) D.NaClO(固)

答案:D

4.用水稀释0.1mol/L的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B. C. c(H+)c(OH-) D. OH-的物质的量

答案:B

5.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lOO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的盐酸 C.0.5mol/L的醋酸 D.0.5mol/L的氨水

答案:B

6.某一元强酸X的溶液和某一元弱酸Y的溶液,它们的[H+]相等。将两种酸溶液各取50mL分别与足量镁屑反应。现有如下叙述:①X溶液与Y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②开始反应时两种溶液的反应速率相等 ③反应开始后X的反应速率下降较快 ④反应开始后Y的反应速率下降较快 ⑤完全反应后X产生的氢气较多 ⑥完全反应后Y产生的氢气较多。以上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D

7.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A.MgSO4 B.Mg(OH)2 C.BaO D.SO3

答案:C

8.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向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

NaR+CO2+H2O=HR+NaHCOO3

2NaR'+CO2+H2O=2HR'+Na2CO3

比较HR和HR',酸性的强弱,正确的是( )。

A.HR较弱 B.HR'较弱 C.两者相差不大 D.无法比较

答案:B

9.20℃时,H2S的饱和溶液1L,浓度约为1.0mol/L,其电离方程式为:

第一步:H2SH++HS-

第二步:HS-H++S2-

若使该溶液中[H+]减小的同时[S2-]也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加入适量的NaOH B.加入适量的水

C.通人适量的SO2 D.加入适量CuSO4固体

答案:BC

10.用足量的锌粉与稀H2SO4反应制H2时,由于反应速率太快难以控制,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向其中加入( )。

A.NaOH(固) B.Na2CO3(固) C.CH3COONa(固) D.K2SO4溶液

答案:CD

二、填空题

11.在下列三种溶液中①5mL 0.2mol/LCH3COOH ②5mL 0.1mol/LH2SO4 ③10mL 0.1mol/LHCI

(1)[H+]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H+]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0.1mol/LNaOH溶液中和上述三种酸,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2)① (3)①10mL②10mL③10mL

12.图3—1的图象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其电流强度(I)随新物质加入量(m)的变化曲线,以下四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Ba(OH)2 溶液中滴人H2SO4溶液至过量

(2)醋酸溶液中滴入NH3H2O至过量

(3)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4)NH4Cl口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NaOH固体

答案:(2); (1)(3); (4)

拓展练习

1.有一实验如图3—2(a)所示:

将30mL0.1mol/L的Ba(OH)2溶液置于烧杯中,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加入0.1mol/L某第3周期元素形成的某酸溶液共25mL,加入酸的体积V和电流强度I的I-V图如图3—2(b)所示。

根据上述情况填写下列空白:

(1)此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处于C点时,溶液中导电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于F点时,溶液中导电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中刚加入酸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b中,从A→E电流强度I变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3PO4 (2)Ba2+ (3)H2PO (4)有白色沉淀生成 (5)生成难溶的Ba3(PO4)2和难电离的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

2.化学实验员给某学生提供下列药品和必要的实验仪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是弱酸,药品是冰醋酸、蒸馏水和pH试纸。此同学思考后认为:

(1)设计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简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断分析,由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乙酸是弱酸。

答案:(1)弱电解质稀释10a 倍,pH改变小于a

(2)将一定浓度的乙酸稀释到一定量(如100倍体积)后,测量稀释前后的pH

(3)稀释的倍数、稀释前后溶液的pH

(4)溶液稀释100倍体积后,溶液pH值的改变小于2;稀释过程中乙酸的电离度增大

篇2: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CO2 B.盐酸

C.BaSO4 D.C2H5OH

解析: 判断某物质是否是电解质要点有:是否是化合物,是否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CO2和C2H5OH是非电解质,盐酸是电解质溶液。

答案: C

2.下列物质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的是( )

A.氯化钠晶体 B.熔化的氯化钾

C.氯酸钾 溶液 D.液态氯化氢

解析: 氯化氢只有在水中溶解时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故液态氯化氢不能电离。氯酸钾溶于水虽能电离,但不产生自由移动的氯离子,产生的是氯酸根离子(ClO-3)。氯化钠晶体中存在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当加热氯化钾时,热能破坏了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使离子自由移动,即发生电离。综上所述:除氯化氢不存在离子,氯 化钠、氯化钾、氯酸钾本身都存在离子,但NaCl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KClO3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但不是Cl-。只有熔化的氯化钾能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氯离子。

答案: B

3.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E.NaHSO4可以电离出H+,因此NaHSO4属于酸

F.非金属元素不可能形成盐

解析: A、B说法与定义不符,E中NaHSO4电离的 阳离子除H+外还有Na+,因此不属于酸,NaHSO4应属于酸式盐。非金属元素也能形成盐,例如铵盐。故正确答案为CD。

答案: CD

4.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NaHCO3===Na++H++CO2-3

B.NaHSO4===Na++H++SO2-4

C.CH3COOH鸠馛H3COO-+H+

D.Na2SO4===2Na++SO2-4

解析: A项HCO-3不能拆开写;B项正确,NaHSO4是强酸酸式盐,可完全电离;C项CH3COOH是弱酸,部分电离,用可逆号,正确;D项是强酸强碱盐,溶于水完全电离,正确。

答案: Axkb1.com

5.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在溶于水之后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双选)( )

A.NaCl B.CH3CH2OH(酒精)

C.H2SO4 D.NH4HCO3

解析: 酒精属于非电解质,B项不符合题意;NaCl、H2SO4、NH4HCO3均为电解质,NaCl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NH4HCO3、H2SO4溶于水均导电,但H2SO4在液态时难导电,NH4HCO3受热易分解,无熔融状态,故C、D符合题意。

答案: CD

6.已知溶液中存在下列离子,试判断该溶液的溶质并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1)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3+、SO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H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H+4、N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溶质是HCl,电离方程式为:HCl===H++Cl-

(2)溶质是硫酸铁,电离方程式为:Fe2 (SO4)3===2Fe3++3SO2-4

(3)溶质是碳酸氢钠,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

(4)溶质是硝酸铵,电离方程式为: NH4NO3===NH+4+NO-3

7.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导电是因为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因为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态氯化氢不导电,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氯化钠晶体不导电,是因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熔融的氯化钠能导电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由移动的电子 (2)自由移动的`离子 (3)只有氯化氢分子,无离子存在 (4)氯化氢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H+、Cl- (5)氯化钠晶体中的Na+、Cl-不能自由移动 (6)熔化状态下由于热能作用 ,氯化钠发 生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Na+、Cl-

B组——拔高训练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l-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解析: 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溶于水或受热熔化,不是通电。电解质要 导电的前提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A项错误;酸的定义中强调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 如NaHSO4也能电离出H+,但NaHSO4属于盐 类,故B项错误;HCl溶于水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Cl-,所以能导电,但液态HCl 是由分子组成的,无离子,不能导电,故C项正确;溶液的导电性主要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决定,即由单位体积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C

9.硫酸氢钠(NaHSO4)通常为晶体,易溶于水。硫酸氢钠溶于水电离出三种不同的离子,溶液显酸性;硫酸氢钠受热熔化后只能电离出两种不同的离子。

(1)硫酸氢钠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氢钠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的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硫酸氢钠属于酸

B.硫酸氢钠属于盐

C.硫酸氢钠属于电解质

D.硫酸氢钠溶液跟锌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解析: 硫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SO4,它溶于水电离出三种不同的离子,且溶液显酸性,则硫酸氢钠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是Na+、H+和SO2-4。硫酸氢钠受热熔化后只能电离出两种不同的离子,这两种离子是Na+和HSO-4。由硫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结果可知,硫酸氢钠既属于盐又属于电解质,不属于酸;硫酸氢钠溶液中存在大量H+,能跟锌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篇3: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和练习,进一步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的知识。2.结合典型的例题和练习,掌握pH的计算方法及电离平衡知识、水解平衡知识的应用。●教学重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移动2.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3.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教学难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2.盐类水解的本质3.有关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计算●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电离平衡》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化学平衡》的知识密切相关,而且本章内容节与节之间也联系紧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为学好这一章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对本章进行复习和回顾。[板书]第三章 复习课[讲述]本章一共四节内容,我们先来复习第一节的内容。[板书]一、电离平衡[师]什么样的物质才存在电离平衡?[生]弱电解质。[师]那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投影][板书]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学生活动:让一个学生把结果填在胶片上][投影显示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以下练习题:[投影]1.下列仅能在水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A.H3PO4                                                                                                                   B.NH3C.KOH                                                            D.C2H5OH2.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B.在溶液里,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C.同一弱电解质的溶液,当温度或浓度不同时,其导电能力也不相同。D.纯净的强电解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H3COOH+H2O      CH3COO-+H3O+B.BaSO4         Ba2++SO C.H2CO3      2H++CO D.FeCl3====Fe3++3Cl-答案:1.A 2.B 3.AD[师]那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第二章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板书]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以下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问]什么叫电离平衡?[生]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达到平衡状态。[师]与化学平衡有何共同之处?[生]都是动态平衡,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以发生移动。[师]哪些条件的改变可引起电离平衡移动?[生]浓度、温度[师]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如何移动?[生]正向移动。[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道题。[投影]4.在H2S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①H2S     H++HS- ②HS-      H++S2-,且知K1>K2,采取下列哪种措施后,既可增大c(S2-)又能提高pH还能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A.加NaOH                                                      B.通入H2S气体C.降温                                                            D.加入Na2S晶体[分析]投影,并由学生填写: 答案:D[师]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如何衡量?[生]用电离平衡常数[师]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生]电解质本身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师]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各步的电离平衡常数有何关系?[生]一级电离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板书内容][过渡]水是一种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可以引起溶液酸碱性的改变,下面我们复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板书]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水的电离[师]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有何关系?[生]相等。[师]什么叫水的离子积常数?常温下水的离子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水的离子积Kw=c(H+)·c(OH-)(25℃时,Kw=1×10-14)[师]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生]温度、酸、碱、可水解的盐。[师]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生]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增大。[师]在水中加酸、碱或可水解的盐时,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还是否相等?水的离子积是否改变?[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板书] [师]在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中,H+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师]溶液的酸碱性除可用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的大小表示?[生]pH[师]溶液的pH如何计算?[生]H+浓度的负对数。[师]25℃时,溶液的pH与酸碱性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接上板书]  [师]请同学们做以下几道练习题:[投影]1.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25℃=1×10-14 K35℃=2.1×10-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35℃时,c(H+)>c(OH-)C.水在25℃时,电离程度大D.水的电离是吸热的2. 重水(D2O)的离子积为1.6×10-15,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pD=-lgc(D+),以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pD=7.0B.0.01 mol的NaOD的D2O溶液1 L,其pD=12C.溶解0.01 mol DCl的D2O溶液1 L,其pD=2D.在100 mL 0.25 mol·L-1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50 mL的0.2 mol·L-1的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03.要使10 mL 0.05 mol·L-1的硫酸溶液pH变为7,应采用的方法是(    )A.加水稀释至1000 mLB.加入10 mL 0.1 mol·L-1的氨水C.加入100 mL 0.005 mol·L-1的Ba(OH)2溶液D.加入100 mL 0.05 mol·L-1的NaOH溶液答案:1.D 2.CD 3.C[过渡]不同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师]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程度也就是盐的水解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复习第三个问题。[板书]三、盐类的水解[师]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板书]1.实质[生]盐电离出的离子与H2O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师]盐电离出的离子能不能全部或大部分与H2O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不能。[师]也就是说盐的水解程度一般来说是微弱的,但也有少数盐可以完全水解或水解程度很大,也就是一些资料上提到的双水解。即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水解,相互促进。如Al2S3、CH3COONH4。那么盐的水解及溶液酸碱性有何规律?[板书]2.规律[生]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教师补充并板书]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师]水解程度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板书]3.影响因素[生]盐水解生成的酸或碱的相对强弱、浓度、温度。[师]这些因素对盐的水解程度的影响有何规律?[生]酸、碱越弱越水解,浓度越小越水解,温度越高越水解。[讲述]盐类水解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某些溶液的配制、化肥的混施、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等,都涉及盐的水解知识,盐的水解也是常考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做下列练习题:[投影]1.将滴有甲基橙试液的饱和醋酸钠溶液加热,溶液的颜色是(    )A.黄色不变                                                     B.黄色变橙色C.黄色变红色                                                        D.橙色不变2.有一种酸式盐AHB,它的水溶液呈弱碱性,今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①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AOH和H2B,前者的电离程度大于后者。②H2B不是强酸。     ③HB-的电离程度大于HB-的水解程度。④该盐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一般写成:AHB====A++HB- HB-====H++B2-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NH 浓度最大的是(    )A.NH4Cl                                                          B.NH4HSO4C.CH3COONH4                                                                                                D.NH4HCO3答案:1.A 2.B 3.B[讲述]本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和滴定。[板书]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师]酸碱中和滴定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浓度的方法,那么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cAVA=cBVB[师]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都需要选用哪些仪器?[生]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板书]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师]那么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话,说出其中有几处错误。[板书]3.操作步骤[投影]某学生中和滴定过程如下:①取一支碱式滴定管;②用蒸馏水洗净;③立即加入待测NaOH溶液;④记录液面刻度;⑤用酸式滴定管放出一定量的标准酸液;⑥置于未经标准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⑦加入适量蒸馏水;⑧加入酚酞试液2滴;⑨滴定时,边滴边振荡;⑩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11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12记录滴定管液面刻度;13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的体积为22 mL。[分析]③装待测NaOH溶液的滴定管应用该待测液润洗2~3次。⑩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11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应半分钟内不褪色才能停止滴定,记录刻度。13滴定管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小结]这节课我们仅仅是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在解题中能否灵活应用,还得靠大家自己多练习。[布置作业]复习题一、二、三、四、五●板书设计第三章 复习课一、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三、盐类的水解1.实质2.规律:谁弱谁水解,两弱剧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具体定。3.影响因素四、酸碱中和滴定1.原理2.主要仪器:滴定管、锥形瓶3.操作步骤●教学说明按要求本章复习课为一课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严格依据大纲要求,不随意拓宽和加深。在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主要知识,并配合典型例题和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理解。●考点分析1.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性质比较,以及由酸性的强弱所表现出的一般反应规律。2.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应用3.盐的电离与水解的应用(1)水解平衡的移动(2)电离与水解对溶液酸碱性、微粒数、离子浓度的影响4.溶液pH的计算和判断(1)溶液的稀释。(2)溶液的混合。5.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6.中和滴定的基本操作及有关计算

篇4: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相平衡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物种数可以因分析问题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独立组分数是

一个确定的数。

2.单组分系统的物种数一定等于1。

3.自由度就是可以独立变化的变量。

4.相图中的点都是代表系统状态的点。

5.恒定压力下,根据相律得出某一系统的f

=

l,则该系统的温度就有一个唯一确定的值。

6.单组分系统的相图中两相平衡线都可以用克拉贝龙方程定量描述

7.根据二元液系的p~x图可以准确地判断该系统的液相是否是理想液体混合物。

8.在相图中总可以利用杠杆规则计算两相平畅时两相的相对的量。

9.杠杆规则只适用于T~x图的两相平衡区。

10.对于二元互溶液系,通过精馏方法总可以得到两个纯组分。

11.二元液系中,若A组分对拉乌尔定律产生正偏差,那么B组分必定对拉乌尔定律产

生负偏差。

12.恒沸物的组成不变。

13.若A、B两液体完全不互溶,那么当有B存在时,A的蒸气压与系统中A的摩尔分

数成正比。

14.在简单低共熔物的相图中,三相线上的任何一个系统点的液相组成都相同。

15.三组分系统最多同时存在5个相。

二、单选题

1.H2O、K+、Na+、Cl-、I-

体系的组分数是:

(A)

K

=

3;

(B)

K

=

5;

(C)

K

=

4;

(D)

K

=

2。

2.克劳修斯-克拉伯龙方程导出中,忽略了液态体积。此方程使用时,对体系所处的温

度要求:

(A)

大于临界温度

(B)

三相点与沸点之间;

(C)

三相点与临界温度之间;

(D)

小于沸点温度

3.单组分固-液两相平衡的p~T曲线如图所示,则:

(A)

Vm(l)

=

Vm(s);

(B)

Vm(l)>Vm(s);

(C)

Vm(l)<Vm(s);

(D)

无法确定。

4.蒸汽冷凝为液体时所放出的潜热,可用来:

(A)

可使体系对环境做有用功;

(B)

可使环境对体系做有用功;

(C)

不能做有用功;

(D)

不能判定。

5.压力升高时,单组分体系的熔点将如何变化: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一定。

6.硫酸与水可组成三种化合物: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在p

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共存的化合物最多有几种:

(A)

种;

(B)

种;

(C)

种;

(D)

0

种。

7.在101325Pa的压力下,I2在液态水与CCl4中的溶解已达到平衡(无固体I2存在),此体

系的自由度为:

(A)

1;

(B)

2;

(C)

3;

(D)

0。

8.NaCl水溶液和纯水,经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该体系的自由度数是:

(A)

f

=

1;

(B)

f

=

2;

(C)

f

=

3;

(D)

f

=

4。

9.对于下列平衡系统:①高温下水被分解;②同①,同时通入一些H2(g)

和O2(g);③H2

和O2同时溶于水中,其组元数K和自由度数f的值完全正确的是:

(A)

①K

=

1,f

=

②K

=

2,f

=

③K

=

3,f

=

3;

(B)

①K

=

2,f

=

②K

=

3,f

=

③K

=

1,f

=

1;

(C)

①K

=

3,f

=

②K

=

1,f

=

③K

=

2,f

=

2;

(D)

①K

=

1,f

=

②K

=

2,f

=

③K

=

3,f

=

3。

10.在下列体系中自由度f

=

2的体系是:

(A)

298K时,H2O(l)H2O(g);

(B)

S(s)S(l)S(g);

(C)

C2H5OH(l)

与H2O(l)的混合物;

(D)

一定量的PCl5(g)

分解平衡时:PCl5(g)

=

PCl3(g)

+

Cl2(g)。

11.某体系中有Na2CO3水溶液及Na2CO3·H2O(s)、Na2CO3·7H2O(s)、Na2CO3·10H2O(s)三

种结晶水合物。在p下,f

=

K

Φ

+

=

+

=

-1,这种结果表明:

(A)

体系不是处于平衡态;

(B)

Na2CO3·10

H2O(s)

不可能存在;

(C)

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D)

Na2CO3·7H2O(s)

不可能存在。

12.相图与相律之间是:

(A)

相图由实验结果绘制得出,相图不能违背相律;

(B)

相图由相律推导得出

(C)

相图由实验结果绘制得出,与相律无关;

(D)

相图决定相律。

1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水的三相点的温度是273.15K,压力是610.62

Pa;

(B)

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仅由系统决定,不能任意改变;

(C)

水的冰点温度是0℃(273.15K),压力是101325

Pa;

(D)

水的三相点f

=

0,而冰点f

=

1。

14.Na

2CO3可形成三种水合盐:Na2CO3·H2O、Na2CO3·7H2O、NaCO3·10H2O,在常压下,将Na2CO3投入冰-水混合物中达三相平衡时,若一相是冰,一相是Na2CO3水溶液,则另一相是:

(A)

Na2CO3;

(B)

Na2CO3·H2O;

(C)

Na2CO3·7H2O;

(D)

Na2CO3·10H2O。

15.如图,对于右边的步冷曲线对应是哪个物系点的冷却过程:

(A)

a点物系;

(B)

b点物系;

(C)

c点物系;

(D)

d点物系。

16.如图,对于形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二元相图,当物系的组成为x,冷却到t℃时,固液二相的重

量之比是:

(A)

w(s)∶w(l)

=

ac∶ab;

(B)

w(s)∶w(l)

=

bc∶ab;

(C)

w(s)∶w(l)

=

ac∶bc;

(D)

w(s)∶w(l)

=

bc∶ac。

17.如图,对于形成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二元相图,当物

系点分别处于C、E、G点时,对应的平衡共存的相数为:

(A)

C点1,E点1,G点1;

(B)

C点2,E点3,G点1;

(C)

C点1,E点3,G点3;

(D)

C点2,E点3,G点3。

18.在相图上,当物系处于哪一个点时只有一个相:

(A)

恒沸点;

(B)

熔点;

(C)

临界点;

(D)

低共熔点。

19.甲、乙、丙三个小孩共吃一支冰棍,三人约定:⑴各吃质量的三分之一;⑵只准吸,不准咬;⑶按年龄由小到大顺序先后吃。结果,乙认为这只冰棍没有放糖,甲则认为

这冰棍非常甜,丙认为他俩看法太绝对化。则三人年龄:

(A)

甲最大,乙最小;

(B)

甲最小,乙最大;

(C)

丙最大,甲最小;

(D)

丙最小,乙最大。

20.如图A与B是两组分恒压下固相部分互

溶凝聚体系相图,图中有几个单相区:

(A)

(A)

1个;

(B)

(B)

(B)

2个;

(C)

(C)

(C)

3个;

(D)

(D)

(D)

4个。

21.有一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双组分A与B凝聚体系,系统的组成刚巧与不稳定化合物的组成相同,当其从液态冷却到不相称熔点,系统内建立如下平衡:

液相

+

A(s)

=

AxBy(不稳定化合物),如果在此时系统由外界吸取热时,则上述的平衡将:

(A)

向左移动

(B)

向右移动

(C)

移动

(D)

无法判定。

22.A与B可以构成2种稳定化合物与1种不稳定化合物,那么A与B的体系可以形成几种低共熔混合物: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23.如图A与B是两组分恒压下固相部分互溶凝聚体系

相图,有几个两固相平衡区:

(A)

(A)

1个;

(B)

2个;

(B)

(B)

3个;

(D)

4个。

24.在第一种物质中加入第二种物质后,二者的熔点发生什么变化?

(A)

总是下降;

(B)

总是上升

(C)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D)

服从拉乌尔定律。

25.如图是FeO与SiO2的恒压相图,那么存在几个稳

定化合物:

(A)

(A)

1个;

(B)

(B)

(B)

2个;

(C)

(C)

(C)

3个;

(D)

(D)

(D)

4个。

26.A及B二组分组成的凝聚体系能生成三种稳定的化合物,则于常压下在液相开始冷却的过程中,最多有几种固相同时析出?

(A)

4种;

(B)

5种;

(C)

2种;

(D)

3种。

27.在温度为T时,A(l)

与B(l)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30.0kPa和35.0kPa,A与B完全

互溶,当xA

=

0.5时,pA

=

10.0kPa,pB

=

15.0kPa,则此二元液系常压下的T~x相图为:

28.两组分理想溶液,在任何浓度下,其蒸气压:

(A)

恒大于任一纯组分的蒸气压;

(B)

恒小于任一纯组分的蒸气压;

(C)

介于两个纯组分的蒸气压之间;

(D)

与溶液组成无关。

29.设A和B可析出稳定化合物AxBy和不稳定化合物AmBn,其T~x图如图所示,其中阿拉伯数字代

表相区,根据相图判断,要分离出

纯净的化合物AmBn,物系点所处的相区是:

(A)

9;

(B)

7;

(C)

8;

(D)

10。

30.液体A与B形成蒸气压正偏差很大的溶液,在精馏塔中精馏时,塔釜得到的是:

(A)

恒沸混合物;

(B)

纯A;

(C)

纯B;

(D)

纯A或纯B。

31.如图A与B是两组分恒压下固相部分互溶

凝聚体系相图,图中有几个两相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2.水蒸气蒸馏通常适用于某有机物与水组成的:

(A)

完全互溶双液系;

(B)

互不相溶双液系;

(C)

部分互溶双液系;

(D)

所有双液系。

33.下图是二元凝聚体系相图,其中物系点与相点合一的是:

(A)

F点,G点;

(B)

I点,D点;

(C)

H点,D点;

(D)

H点,G点。

34.A与B是两种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A的正常沸点80℃,B的正常沸点120℃。把A、B混合组成一个体系,那么这个混合物的正常沸点为:

(A)

小于80℃;

(B)

大于120℃;

(C)

介于80℃与120℃之间;

(D)

无法确定范围。

35.右图是三液态恒温恒压相图,ac、be把相图分成三个相区

①、②、③,每个相区存在的相数是:

(A)

(A)

①区1、②区1、③区1;

(B)

①区1、②区3、③区2;

(B)

(B)

①区1、②区2、③区2;

(D)

①区1、②区2、③区1。

36.金(熔点1063℃)与铜(熔点1083℃)形成合金;取含金量

50%的融熔体冷却,首先析出固溶体的含金量是:

(A)

大于50%;

(B)

小于50

%;

(C)

等于50%;

(D)

不一定。

37.H2O-NaCl-Na2SO4的物系中Na2SO4与H2O能形成水合物Na2SO4·10

H2O(D)。相图中,在DBC区中存在的是:

(A)

水合物D与溶液;

(B)

水合物D、NaCl和组成为F的溶液;

(C)

水合物D、NaCl和Na2SO4三相共存;

(D)

纯NaCl、纯Na2SO4和水溶液。

38.H2O-KNO3-NaNO3物系的相图如下。那么

在BEC区内平衡的相是:

(A)

纯NaNO3与其饱和溶液;

(B)

纯KaNO3与其饱和溶液;

(C)

含KNO3、NaNO3与不饱和溶液;

(D)

含KNO3、NaNO3与双饱和溶液(E)。

39.分配定律不适用下列哪个体系:

(A)

I2溶解在水与CCl4中;

(B)

Na2CO3溶解在正庚烷和二乙二醇醚中;

(C)

NH4Cl溶解在水与苯中;

(D)

Br2溶解在CS2与水中。

40.如图是恒温恒压下的三组分盐水体系相图,复盐可形

成水合物,存在几个三相平衡区: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三、多选题

1.通常所说的水的冰点为0℃的含义是什么?

(A)

在101.33kPa压力下,冰和纯水平衡时的温度

(B)

冰、水、水蒸气三相平衡时的温度

(C)

冰的蒸气压和水的蒸气压相等的温度

(D)

压力为101.3kPa下被空气饱和了的水和冰平衡的温度

(E)

压力在101.3kPa时,冰、水、水蒸气三相共存时的温度

2.下列系统Φ

=

1的是:

(A)

Pb-Sn-Sb形成的固溶体;

(B)

α-SiO2和β-SiO2;

(C)

左旋葡萄糖和右旋葡萄糖

;(D)

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

;(E)

白糖与面粉混合物。

3.克-克方程可适用于下列哪些体系?

(A)

I2(s)



I2(g);

(B)

C(石墨)



C(金刚石);

(C)

I2(s)



I2(l);

(D)

I2(l)



I2(g);

(E)

I2(g)(n,T1,p1)



I2(g)

(n,T2,p2);

(F)

I2(l)

+

H2



2HI(g)。

4.对于两组分凝聚体系的步冷曲线形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步冷曲线上,一定存在“拐点”;

(B)

一条步冷曲线上有平台,就一定有“拐点”;

(C)

一条步冷曲线上有“拐点”,就一定有“平台”;

(D)

一条步冷曲线上可以有“拐点”而无“平台”;

(E)

一条步冷曲线上可以有“平台”而无“拐点”。

5.在CaF2-CaCl2的凝聚系统相图中,物系点为a,当

降低系统温度时,不正确的是:

(A)

(A)

a点Φ

=

1,f*

=

2;

(B)

b点Φ

=

1,f*

=

1;

(B)

(B)

c点Φ

=

2,f*

=

1;

(C)

(C)

d点Φ

=

2,f*

=

1;

(E)

c点Φ

=

3,f*

=

0。

6.关于杠杆规则的适用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适用于单组分体系的两个平衡相;

(B)

适用于二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区;

(C)

适用于二组分体系相图中的任何区

;(D)

适用于三组分体系中的两个平衡相;

(E)

适用于三相平衡线上的任意两个平衡相。

7.加压于冰,冰可部分熔化成水,这是什么原因?

(A)

加压生热;

(B)

冰的晶格受压崩溃;

(C)

冰熔化时吸热;

(D)

冰的密度小于水;

(E)

冰的密度大于水。

8.A和B二元凝聚系相图如图所示,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1为液相,Φ

=

1,f

=

2;

(B)

要分离出纯A,物系点必须在3区内;

(C)

要分离出纯AmBn,物系点必须在6区内;

(D)

J、F、E、I和S诸点f

=

0;

(E)

GC直线、DI直线上的点,f

=

0。

9.20℃时苯和甲苯的蒸气压分别为9959.2Pa和2973.1Pa,苯(A)和甲苯(B)形成的溶液

近似于理想溶液,当x(苯)

=

0.5时,气相中苯的分压p(苯)

=

4979.6Pa,甲苯的分压

p(甲苯)

=

1486.6Pa,在图中,p~x图和T~x图正确的是:

10.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通过相图可以确定一定条件下体系由几相构成;

(B)

相图可表示出平衡时每一相的组成如何;

(C)

相图可表示出达到相平衡所需的时间长短;

(D)

通过杠杆规则可在相图上计算各相的相对数量多少;

(E)

相图上物系点与相点都是分开的。

四、主观题:

1.在25℃时,A、B、C三种物质(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所形成的溶液与固态A和由B、C组成的气相同时达到平衡,问:

(1)

此体系的自由度为多少?

(2)

此体系中能平衡共存的最多有几相?

2.滑冰鞋下面的冰刀与冰接触面长为7.68cm,宽为0.00245cm。

(1)

若滑冰者体重为60kg,试求施于冰面的压强为多少?(双脚滑行)

(2)

在该压强下,冰的熔点是多少?巳知冰的摩尔熔化热为6009.5

J·mol-1,冰的密度为0.92g·cm-3,水的密度为1.0

g·cm-3。

3.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试剂,它的蒸气压方程为:

lnp

=

-5960/T

+

B,p的单位是Pa,此试剂在正常沸点181℃时

部分分解,但在70℃是稳定的,可在70℃时减压蒸馏提纯,压强应降到多少?该试剂的摩尔气化热是多少?

4.液体A与B形成非理想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蒸气总压与溶

液组成的关系图如右:

(1)

粗略画出pA~xB、pB~xB线;

(2)

粗略画出T~xB

和T~yB线(沸点~组成线)。

5.在16~78℃之间,液态汞的蒸气压公式

:lg(p/p)

=

7.648-3328/T

-0.848lg(T/K),汞的三相温度为243.3K,摩尔熔融热为2320

J·mol-1,试求固态汞在-78℃时的蒸气压。

6.下面是两组分凝聚体系相图,注明每个相图中相态,并指出三相平衡线。

7.Ni与Mo形成化合物MoNi,在1345℃时分解成Mo与含53%

Mo的液相,在1300℃有唯一最低共熔点,该温下平衡相为MoNi,含48%

Mo的液相和含32%

Mo的固熔相,巳知Ni的熔点1452℃,Mo的熔点为2535℃,画出该体系的粗略相图[t℃~c图]。

8.AgCl与LiCl体系不形成化合物,固态部分互溶,在480℃时,熔融体与分别含15%及30%

AgCl的固熔体成平衡,AgCl与LiCl的熔点

分别为455℃与610℃,试绘制其相图。

9.如图,是NaCl-(NH4)2SO4-H2O在298K、101.325kPa时的相图。现有NaCl与(NH4)2SO4

混合盐100克,其中(NH4)2SO4含量为25%,物

系点相当图中f点,利用相图计算,可以最多提

纯得到多少克NaCl晶体?

10.CaCO3在高温分解为CaO和CO2。

(1)

由相律证明我们可以把CaCO3在保持固定压力的CO2气流中加热到相当的温度而不使CaCO3分解;

(2)

证明当CaCO3与CaO的混合物与一定压力的CO2共存时有且仅有一个平衡温度

11.在101.325kPa下,CaCO3分解成CaO(s)

和CO2(g),在1169K时达到分解平衡。

(1)

画出两组分CaO-CO2在101.325Pa时的等压相图;

(2)

标出各个相区的相态。

12.NaCl-H2O二组分体系的低共熔点为

-21.1℃,此时冰、NaCl·2H2O(s)

和浓度为22.3%(重量百分数)的NaCl水溶液平衡共存,在-9℃时有一不相合熔点,在该熔点温度时,不稳定化合物NaCl·2H2O分解成无水NaCl和27%的NaCl水溶液,已知无水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温度升高时,溶解度略有增加)。

(1)

请绘制相图,并指出图中线、面的意义;

(2)

若在冰水平衡体系中加入固体NaCl作致冷剂可获得最低温度是几度?

(3)

若有1000g

28%的NaCl溶液,由160℃冷到

-10℃,问此过程中最多能析出多少

纯NaCl?

12.现有处于263K的1

mol过冷水,假定水自发地结晶,结晶过程一直延续到体系平衡。

(1)

体系达到最终温度为多少?(2)

平衡时有几相共存?

(3)

计算平衡时各相的量;(4)

计算结晶过程的ΔSm。

已知Cp,m[H2O(l)]

=

75.31

J·K-1·mol-1;Cp,m[H2O(s)]

=

37.66

J·K-1·mol-1;

熔化热ΔHm[H2O(s)]

=

6.02

kJ·mol-1。

13.已知Bi和Cd的熔点和熔融焓分别是544.2K、594.1K以及11.00

kJ·mol-1、5.98

kJ·mol-1,预言由这两个金属所形成的最低共熔混合物的温度和组成(设形成理想混合物)。实验值为140℃和Cd的含量(质量百分数)为40%。

14.指出下列各图中所形成的化合物的经验式,并说明各相区是由哪些相组成的?

(1)

图Ⅰ中设生成的化合物为X

;(2)

没有化合物;

(3)

图Ⅲ中设生成X、Y两种化合物;

15.酚水体系在60℃分成两液相,第一相含16.8%

(质量百分数)的酚,第二相含44.9%的水。

(1)

如果体系中含90g水和60g酚,那么每相重量为多少?

(2)

如果要使含80%

酚的100g溶液变成浑浊,必须加水多少克?

16.80℃时溴苯和水的蒸气压分别为8.825kPa和47.335kPa,溴苯的正常沸点是156℃。计算

(1)

溴苯水蒸气蒸馏的温度,已知实验室的大气压为101.325kPa;

(2)

在这种水蒸气蒸馏的蒸气中溴苯的质量分数。已知溴苯的摩尔质量为156.9

g·mol-1;

(3)

蒸出10kg溴苯需消耗多少千克水蒸气?

第五章

相平衡练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答案:

1.对。

2.错。

3.错,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独立变化的强度变数。

4.错,也有代表相的点。

5.错,f

=

l表示有一个强度变数可独立变化。

6.对。

7.对,在p~x图中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液相线是直线。

8.对。

9.错,其他相图的两相平衡区也可以使用杠杆规则。

10.错,对有恒沸物的系统,最多只能得到一个纯组分。

11.错,通常两个组分都同时产生正(或负)偏差。

12.错,恒沸组成与压力有关。

13.错,因不互溶,pA

=

pA’,与组成无关。

14.对。

15.对。

二、单选题答案:

1.C;

2.C;

3.C;

4.C;

5.D;

6.B;

7.B;

8.C;

9.D;

10.D;

11.A;

12.A;

13.A;

14.D;

15.C;

16.C;

17.B;

18.C;

19.B;

20.C;

21.A;

22.B;

23.D;

24.C;

25.D;

26.C;

27.B;

28.C;

29.B;

30.D;

31.C;

32.B;

33.D;

34.A;

35.D;

36.B;

37.C;

38.D;

39.C;

40.B。

三、多选题答案:

1.D;

2.AD;

3.AD;

4.DE;

5.BC;

6.AC;

7.D;

8.BC;

9.CD;

10.CE。

四、主观题答案:

1.解:N

=

C

=

Φ

=

(s,l,g)

(1)

f*

=

3-3

+

=

;(2)

f*min

=

0,3-Φmax

+

=

0,Φmax

=

4。

2.解:(1)

p

=

W/2S

=

60/(7.62

×

0.00245

×

3)

=

1607

kg·cm-2

=

1549

×

Pa

(2)

dp/dT

=

ΔH/TΔV,dp

=

(ΔH/TΔV)

·dT

积分:p2-p1

=

(ΔH/ΔV)

×

ln(T2/T1),p2

=

15749

×

Pa,p1

=

101325

Pa

T1

=

273.15

K,ΔV

=

18.02/1.00

18.02/0.92

=

-1.567

cm3

ln(T2/T1)

=

(p2-p1)

×

ΔV/ΔH

=

(15746

×

104-101325)

×

(-1.567

×

10-6)/6009.5

=

-0.04106

T2

=

0.9598

T1

=

0.9598

×

273.15

=

262.16

K

即:

t2

=

11℃

3.解:T

=

273

+

181

=

454

K,p

=

101325

Pa

ln101325

=

5960/454

+

B,B

=

24.654

lnp

=

5960/T

+24.654,T2

=

273

+

=

343K

lnp2

=

5960/343

+

24.654

=

7.278,p2

=

1448.1

Pa

因为,由克-克方程:

ΔHm,vap(气化)

=

5960R

=

5960

×

8.314

=

49551

J·mol-1

4.解:

5.解:ΔHm(气化)

=

a

+

bT

+

cT2

dlnpl/dT

=

ΔHm(气)/RT2

=

a/RT2

+

b/RT

+

c/R

(1)

2.303lgpl

=

7.648×2.303

-3328×2.303/T

-0.848×2.303lgT

lnpl

=

7.648×2.303

-7664/T-8.848lnT

dlnpl/dT

=

7664/T2-0.848/T

与(1)式比较,a

=

7664R

=

63718

b

=

0.848R

=

-7.05

c

=

0

ΔHm(气化)

=

63718-7.05

T

ΔHm(升华)

=

ΔHm(熔融)

+

ΔHm(气化)

=

2320

+

63718-7.05

T

=

66038-7.05

T

dlnps/dT

=

ΔHm(升华)/RT2

=

66038/RT2-7.05/RT

=

7943/T2-0.848/T

积分

lnps

=

7943/T-0.848lnT

+

C

lgps

=

3449/T-0.848lgT

+

C'

三相

T

=

243.3K

lgps

=

lgpL

-2339/243.3-0.848lg243.3

+

C'

=

7.648-3328/243.3-0.848lg243.3

∴C'

=

8.145

lgps

=

3449/T-0.848lgT

+

8.145

T

=

273.2-78

=

196.2

K

lgps

=

3449/195.2

=

0.848lg195.2

+

8.145

=

11.460

ps

=

3.92

×

10-12

p=

3.29

×

10-12

×

101325

=

3.98

×

10-7

Pa

6.解:

7.解:

化合物中含Mo为

%。

8.解:

9.解:在图上联结

Cf,交AD线于g点,量出Cf

=

3.7

cm,Cg

=

2.6

cm,用杠杆规则计算g点物系质量,w(g)

=

×

3.7/2.6

=

142.3

g,加水

42.3

g

量出AD

=

2.6

cm,Dg

=

0.9

cm,w

(NaCl)

=

142.3

×

0.9/2.6

=

49.26

g

10.解:(1)

根据题意,体系中只存在CaCO3和CO2

S

=

2,R

=

R’

=

0

K

=

S-R-R’

=

2因为压力p固定,且Φ

=

2[CaCO3(s),CO2

(g)]

所以:

f

=

K-Φ

+

=

2-2

+

=

说明体系尚有一个自由度,此即为温度,在温度可自由变化的情况下,体系中CaCO3不分解。

(2)

体系中有CaCO3(s),CaO(s)和CO2

(g)

同时存在化学平衡

CaCO3(s)



CaO(s)

+

CO2

(g)

S

=

3,R’

=

0,R

=

K

=

S-R’-R

=

因为压力p固定,且Φ

=

3[CaCO3(s),CaO(s),CO2

(g)]

所以

f

=

K-Φ

+

=

2-3

+

=

0

11.解:

Ⅰ区:CaO(s)

+

CO2(g)

Ⅱ区:CaO(s)

+

CaCO3(s)

Ⅲ区:CO2(g)

+

CaCO3(s)

11.解:(1)

图中的ac

为水的冰点下降曲线;ec

为水

化物NaCl·2H2O的溶解曲线;eh

为NaCl的溶解度曲线;bd

三相线,线上任意一

点代表冰、水化物和具有

c

点组成的NaCl溶液三相平衡共存;eg

三相线,线上

任意一点代表NaCl、水化物和具有e点组成的NaCl溶液三相平衡共存。

Ⅰ是液相区;Ⅱ是固

(NaCl)

液平衡区;Ⅲ是冰液平衡区;Ⅳ是固

(NaCl·2H2O)

液平

衡区。

(2)

由相图可知,在冰水平衡体系中加入

NaCl,随着加入NaCl的增多,体系温度

沿c线下降,至c点温度降为最低,这时

体系的温度

-21.1℃。

(3)

在冷却到-9℃时,已达到低共熔点,此时已开始有NaCl·2H2O析出,到-10℃,纯NaCl已消失,因此在冷却到-10℃过程

中,最多析出的纯NaCl可由杠杆规则计

算:w

(液)

×

=

w

(NaCl)

×

w

(NaCl)

/

w总

=

1/(72

+

1)

=

1/73

w

(NaCl)

=

w总/

=

1000/73

=

13.7

g

即冷却到-10℃过程中,最多能析出纯NaCl

13.7

g。

12.解:(1)

由于

1.00mol

过冷水升高到

0.01℃

(即273.16

K)

时需要的热量约为:

75.31

×

(273.16-263)

=

765.15

J·mol-1,小于1mol过冷水结晶为冰放出的热量

6020

J·mol-1,所以无法使过冷水全部结成冰,最终温度为0.01℃(273.16

K)的冰水共存体系。

(2)

平衡时是三相

(冰、水、蒸气)

共存。

(3)

设有x

mol

H2O(s)

生成,由于过冷水结冰过程很快,故体系是绝热的,即

263K

时结出x

mol冰的放热,使冰水体系升温至

273.16K。

75.31

×

10.16

×

(1-x)

+

37.66

×

10.16·x

=

x·[6020

+

(37.66-75.31)

×

10.16]

x

=

0.127

则平衡时有

0.127

mol

冰和

0.873

mol

水。

(4)

结晶过程的ΔSm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1mol过冷水由

263K升温至

273.16K:

ΔS1

=

=

2.855

J·K-1·mol-1

第二部分是

x

mol

水结成冰:ΔS2

=

-ΔHm·x

/

T

=

-6020x

/

273.16

=

-2.799

J·K-1·mol-1

所以结晶过程的ΔSm

=

2.855-2.799

=

0.056

J·K-1·mol-1

13.解:lnx(Bi)

=

(11.00

×

103/R)

×

(1/T-1/544.2)

lnx(Cd)

=

(5.98

×

103/R)

×

(1/T-1/594.1)

x(Bi)

+

x(Cd)

=

解得:T

=

404.7

K≈131.5℃

x(Bi)

=

0.4325,换算成Cd的质量百分数为41.4%。

14.解:(1)由图Ⅰ知X为A3B。

1:L

+

A(s);2:A(s)

+

A3B(s);3:A3B(s)

+

L;4:A3B(s)

+

B(s);5:B(s)

+

L

(2)

由图Ⅱ知:

1:α;2:L

+

α;3:L

+

β;4:β;5:α

+

β

(3)

由图Ⅲ知X为A2B,Y为AB。

1:L;2:α;3:L

+

α;4:L

+

A2B(s);5:α

+

A2B(s);

6:L

+

AB(s);

7:A2B(s)

+

AB(s);

8:L+

AB(s);

9:L+B(s)

10:AB(s)

+

B(s)

15.解:在Ⅰ相中含16.8%的酚;在Ⅱ相中含

44.9%的水,则含酚为

55.1%。

(1)

设物系点为

o,其中酚含量为:

60/150

=

40%

于是

w1

+

w2

=

150

w1/w2

=

(55.1-40)

/

(40-16.8)

解得:w1

=

59.1

g,w2

=

90.9

g

(2)

/

[

+

w(水)

]

=

55.1%

需加水

w(水)

=

45.2

g

16.解:(1)

lnp(溴苯)

=

-A/T

+

B

由:ln

8.825(kPa)

=

A/353

+

B;ln

101.325(kPa)

=

-A/429

+

B

得:lnp(溴苯)

=

4863.4/T

+

22.86

(1)

对H2O而言:353K,p*

=

47.335

kPa

;373K,p*

=

101.325

kPa

得:lnp*(水)

=

-5010.6/T

+

24.96

(2)

又因为:p*(溴苯)

+

p*(水)

=

101.325

kPa

(3)

联立方程(1)、(2)、(3),解得p*(溴苯)

=

15.66

kPa,p*(水)

=

85.71

kPa

代入得:T

=

368.4

K

=

95.2℃

(2)

由p*(溴苯)

=

p总y(溴苯)

;p*(水)

=

p总y(水)

可得:p*(溴苯)

/

p*(水)

=

y(溴苯)

/

y(水)

=

n(溴苯)

/

n(水)

=

[w(溴苯)/M(溴苯)]

/

[w(水)/M(水)]

w(溴苯)

/

w(水)

=

[p*(溴苯)·M(溴苯)

/

p*(水)·M(水)]

=

(15.66

×

156.9)

/

(85.71

×

18)

=

1.593

所以

w(溴苯)

=

1.593

/

2.593

=

61.4%

(3)

w(水)

=

w(溴苯)

/

1.593

=

/

1.593

=

6.2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曹刿论战》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 下一篇: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