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阐释(精选五篇)
文本阐释 篇1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文本意义的阐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本的人文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文化内涵、思想文化内涵以及情感文化内涵。在道德文化内涵方面, 很多课文记载了古今中外当中杰出人物的事迹, 在他们的身上显示出了光辉的道德力量;在思想文化内涵方面, 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正如“忠言逆耳, 但利于行”, 只有真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才能利于自己的成长;在情感文化内涵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一些优秀诗文就掺杂了作者的丰富情感, 而作者的这些情感价值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建构文本的意义
1.文本中人文性的建构
人文性是指人类对自己的自我关怀, 外在的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等诸多事物的追求, 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精神文明遗留下来的精华部分, 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学生在这些作品身上能感受到、领悟到、学习到更多的优良传统和道德情操。例如, 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教学中,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此文所要体现的人文教育, 我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在此文中, 蔺相如面对秦王和面对廉颇两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对强大的秦王, 为了赵国的利益, 一点也不害怕, 而是据理力争;而面对一介武夫廉颇, 蔺相如却屡屡退让, 不和他争辩。请问在这两件事情的对比上, 你能感受出蔺相如身上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 (通过这两件事情的对比, 我们能感知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人, 对待敌人, 坚持原则, 毫不退让;在处理内部矛盾上, 却能顾全大局, 冷静地处理事情) 。
2.文本中蕴含情感价值的建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 在古诗词中尤为突出。例如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在位南唐后主时, 不理朝政, 天天只知沉缅于女色。当他沦为阶下囚的时候, 整天被“悲苦、悔恨和愤慨”所包围, 发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所以在本词的学习中, 我们应该从词人情感出发, 把它作为反面的教材, 让学生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
屈原的《离骚》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李煜的《虞美人》相比, 更具有正面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美政”思想上“,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他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 不能荒淫无度, 作为一名臣子, 而不能只顾私利, 不顾百姓的死活。
2) 屈原忠于职守, 忠于国君。但他有自己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认为自己并不是君主的奴仆, 也不是那些贪官污吏的合谋者。从“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可见诗人是如何地固执己见, 不愿与“鸷鸟”同群。
3) 屈原具有坚强不屈和牺牲的精神。屈原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人生理想时有着坚定的信念,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生命, 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 宁死不渝。在《离骚》作品中“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就是诗人在追求人生理想或政治理想时坚强不屈, 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表现, 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3.文本中人生审美观的建构
语文的文本是一门渗透了美学的艺术,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审美观的建构和文本的意义离不开。我们就指导学生去品味人间的“千种风情, 万份情感”, 并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形成富有个性的、健康的审美观。所以说, 阅读教学应该以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向, 特别是要指引学生去审美体验文本。就高中生而言, 他们的审美观更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 其情感因素尤其占据了更多的比例。如果学生不能养成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则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例如庄子的《逍遥游》中, 其蕴含的宁静恬淡、自然淡泊的审美思想对于廉洁等思想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也”“、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的最好语句, 在这样的教育中, 学生能受到美德的熏陶, 能够自觉地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结语:
总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文本意义的教学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重视, 这也是我国语文教改中的一大亮点, 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该如何贯穿这个教学要求呢?还需要广大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 作深入的研究, 共同开创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官炳才.《语文教师涵养“小课程”意识》[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5 (Z1) :45-46
[2]成晟.《浅谈文本解读中对文本内在规定性的坚持》[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4 (09) :12-13
文化阐释与文本解读 篇2
观察中高职语文课堂,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厚度和深度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层出不穷、比比皆是,错读、浅读、功利性阅读呈泛滥趋势。其原因在于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低下(仅等于或低于教参),对于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哲学、美学等内涵知之甚少,对作品的内在逻辑欠缺贯通能力。因此课堂上经常发生“绕道走”现象,即教师不去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不向学生解释作者这样表达的动机,单单对作品的显性知识作形式上的探究和归纳。
如教《前赤壁赋》,回避“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停留在字面解释上。对主人公“悲”转“乐”的思想基础不甚了了,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教学重点孤立地定在“秋江月夜泛舟”的景物描写的赏析上。割裂了苏轼的出世思想与自然景观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凭空体验夜游赤壁的陶然之乐,把一次不寻常的精神游历简单地等同于现代人的休闲旅游。
又如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津津乐道于会稽山阴的“惠风和畅、清流激湍”之美,“曲水流觞”之雅,对促发抒写景物之美和人物之雅的内在心理动机浑然不觉,对文本中“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痛哉”所包含的魏晋人的价值观和文学审美观没有进行合理的阐释。
文本解读“绕道走”的结果是造成文脉的中断、文气的衰竭。如果把一篇文章看成是有机统合、各部分相互依存的生命体。那么以上几种解读无异于扼住生命体的咽喉,而去端详它的某一部分形体的样貌;把握的不是生命体血液奔流体魄强健时的美,而是一个个部件濒死的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解读文本若要谋得精彩,非融通各意象不可。而融通意象的前提是得其神韵,即创作主体在某种强大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家既鼎足而立,各有侧重,是“佛治心,道治身,儒治世”,又相互融合,共同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厚稳固的影响,从而建构了特定的士族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超越了个体人某时某刻的喜怒哀乐,超越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具体历史内容促发的内心感受,而呈现出深刻的人生感受。读者只有充分领悟了这种心理特征,才能欣赏作品中的“山山水水”,作者的“一颦一笑”。
可以说,没有对文化的解读,就没有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成功解读。
让我们来看《前赤壁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苏轼的大量诗文都表达出逆境中旷达超脱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缘起于创作者文化意识中的释、道观念。释即佛,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它们的本质是“空”,即宇宙万物都是众缘(各种条件)生成的现象,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因空(因缘和合)起色(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随条件而起、随条件而变的现象。没有脱离条件而存在的绝对独立的事物。《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宇宙万物),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常”才是世界永恒的规律。“空”的思想使人认识到:人生无圆满,处世应淡然去执著。以此来看“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就非常清晰了,“变”是因空起色,“不变”是因色见空。具体解释为:水和月为代表的宇宙万象(包括人类)都是因缘而生的现象,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说,水、月为代表的宇宙万象(即地、水、火、风)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永远变化,永远存在,此之谓永恒。既然宇宙的精神是这样,也就是说日月山川与人生一样,都是一种虚空的存在,既短暂(现象变动不居)又永恒(四大物质不灭),那么对山川的羡慕、对曹操功业的羡慕就失去了意义。对人生的短暂、个人际遇的遗憾和悲哀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心情复归平静(“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佛教精神构筑了苏轼平静无争,淡然一切的文化心理,是他于逆境中给心灵罩上的盔甲。再看“道”对苏轼的影响,“道”的基本精神是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充满矛盾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对生命个体进行着伤害,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为名、利、家族、国事奋斗,到头来极大地伤害了自己。为了摆脱这些束缚,必须摆脱世俗的纠缠,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提倡“安时而顺处,哀乐不入”。处于人生最失意最灰暗时刻的苏轼,没有走向绝地,源于“道”家精神的自觉内化。如果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识”是灵魂的表白,那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对“道”的参行和实践了。由此可得出结论,释、道思想的熏陶,凝成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情怀。
读《兰亭集序》,从“死生亦大矣”“痛哉”的悲慨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人生欢愉易逝、悲苦恒常的无奈,人生短促、江山永恒的愁苦,这种情感蕴含着一种美学思潮的进步——人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杀戮不停的残酷现实导致整个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巨变,致使门阀士族阶层对完全屈从的外在权威(鬼神迷信、道德节操)产生了怀疑,对人生表达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无论是“晤言一室”还是“放浪形骸”,都是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后对“人生行乐”的公开宣言。此时,庄玄思想的萌发和勃兴,为人们摆脱道德伦理功名利禄的束缚,享受生命自由提供了理论依据。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人终究是要死的),摆脱物(包括礼教)役,返回自然的浑朴与天真,使心灵得到解放,在有限的时空里获得无限的自由。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与两汉截然不同的山水诗文(轻伦理,重情感),从视山水为某种伦理秩序的寄托,转向珍惜其生命本色而忘情歌咏。于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之景就呈现出一派从所未有的清新活泼,极具生命情调,洋溢着汪洋恣肆不可阻扼的声色之魅和形式之美,成为承载追求个性自由的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作为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折射出的景物之美和人物之雅,应是超功利的审美的哲学在起作用。
微观分析两个文本。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浸润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的一股气血。其厚积千年凝成完备的体系、坚实的构架,一代代文学家就在它深深哺养、厚厚蓄积的泥土里发芽、吐穗、拔节、丰茂,用生命来拨亮古老文明的精神之光,书写民族的心灵历史。这样,文化就总是不露痕迹地流淌于大师的笔下,流动于文本的各处,熠熠闪光,精美绝伦,形成另一种语言,等待着读者去对话。
与传统文化对话,是现代人精神发展的需要,但是,对话确有难度。“文化缺省”使后代读者在经典作品的门外徘徊,其实质是创作者与后世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古老东方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基础上,而当代中国人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繁盛时期,社会体制的根本转变、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所向披靡带来的民主意识的强化,地球村意识的深入,对于自己民族的古老文化反而昏昏。由此,经典作品就成了一块块难啃的骨头,令人望而生畏了。
文本阐释 篇3
一界限还是无限?文本阐释研究的理论梳理
何为适度阐释与过度阐释? 当代文本阐释理论对此的回答分别体现为五种意图( Intention) 论,它们都与文本阐释的界限问题密不可分,分别是: 作者通过文字要表达的意图( 作者意图论) ; 文本自身语符表明的意图( 文本意图论) ; 文本建构的意识形态( 文化政治意图论) ; 读者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意图( 读者意图论) ; 基于使用和需要得出的意图( 功能意图论) 。
( 一) 文本阐释界限论
作者意图论的基本立场是文本阐释的界限在于作者原意。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传统客观主义阐释学与现代客观主义阐释派中的赫斯、贝蒂、却尔等作者意图论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阐释的目的就是尽一切可能的手段确认作者意图。文本意图论则认为文本阐释的界限在于文本本身。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的文本意图论认为文本自诞生起就已经被文本的内在结构所确定,文本的内在结构就是文本界限。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相对主义阐释学虽然主张阐释是历史的、不断开放的,但每一个文本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它们自身中那种原本的目的的规定的痕迹也不可能消失。[2]艾柯的文本意图论认为阐释受到文本的连贯性及其原初意义的生成系统的限制。[3]77文化政治意图论( 如福柯的权力话语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话语观) 旨在揭示语言符号建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尽管以上三种意图论或认为意义是确定,或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识,即文本阐释是有界限的。
( 二) 文本阐释无限论
受多元的西方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读者意图论( 如读者反应和接受论) 和功能意图论( 如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等) 提出文本阐释不存在界限。姚斯、伊瑟尔的接受论和费什的读者反应认为,读者作为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动、积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个体读者的独特经验给阐释带来无限的可能。在后结构主义眼中,文本是“能指( Signifier) ”的游戏,阐释自然没有界限。更甚的是,解构主义把意义驱逐出文本,在这个意义上,阐释的界限更无从谈起。罗蒂从新实用主义出发,认为阐释没有界限,因为文本的阐释无异于文本的使用,可以因地制宜地阐释文本。[3]117
毫无疑问,文本阐释无界限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样无疑否定了沟通、共识、主体间性及知识的可能。读者接受论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不可能逃脱历史语境的制约; 即便是读者反应论的费什也认为读者因遵守共同的阐释惯例而趋同。后结构主义的巴尔特也承认一旦进入了语言,作者和读者都会被共同的语言逻辑所控制。[4]在德里达的解构活动中,意义理解先行于解构的活动,没有阐释,则没有解构; 没有可偱的语言阐释逻辑,解构活动何以进行?[5]罗蒂没有否认阐释主体协商性( Negotiation) 的存在,也就承认了阐释主体间性的存在。[6]
阐释有界,但对于界限的论证不能基于语义或语用的单一维度。不管是主张“阐释有界限”的作者意图、文本意图、文化政治意图,还是主张“阐释无界限”的功能意图观的文本逻辑和主体协商性都是基于文本的原初语义系统,即从语义维度上论及阐释的界限; 而读者接受论的“期待视野”、“读者反应论”的文本阐释惯例都与历史语境相联系,因此是从语用维度上论述文本阐释的界限。然而所有的意义活动兼具认知、语义与语用的三面性,文本阐释的界限也不例外,受到了认知、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的限制,而这些界限体现了文本阐释是约束下的创造与开放。
二语言经济原则: 文本阐释的认知界限
( 一) 语言的创造性与经济性
毋庸置疑,语言具有创造性。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所谓语言的创造性指的是本族语的人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的前提下能够创作和理解无数个他先前从未说过和听过的句子; 这些句子适合于语境但又不由语境确定。[7]换言之,说本族语的人有能力说出适合于语言规则和情境的句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有一种选择; 实际上,不管在何种情景中,他都有无数种的选择,但前提是必须遵守规则。简而言之,语言的创造是有规定方向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具有经济性。例如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颖的视角解读夏洛特的《简爱》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如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下阐释简爱; 有的甚至把“疯女人”伯莎解读为女权主义的化身,简爱儿时的挚友海伦解读为宗教化身……但不管视角是如何的新颖,《简爱》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无法争议的: 歌颂了在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等方面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不管解读《哈姆雷特》的视角有着多么的不同,但至少不会偏离这样一个主要情节: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对如何替父亲报仇一事犹疑不决等等。[8]因此,由于人们的语言活动遵循经济原则,阐释会被导入既定的渠道,以至于产生关键信息上的认知趋同,因此语言的经济性为文本阐释的认知维度设定了界限和方向。
( 二) 语言的经济原则: 交际的基本准则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了语言经济原则(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对于语言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9]有关资料显示,在说英语的社群中,当一个人发出“Be careful”这样的惊叫时,其他人会自动地把它理解为“存在某些危险”。近年来,关于阐释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语言经济原则的重要性,表明读者至少会在一些关键信息上认知趋同,主要有: 迈阿尔( Miall) 发现被试在篇章阐释中关注的句段方面是趋同的[10]; 娜娜莉( Nunnally) 通过方差分析来考察被试在绘画、音乐等作品上的阐释趋同度,发现两组被试的测试结果高度趋同[11]。马丁代尔( Martindale) 发现被试在文本的主体结构及其内在的连贯关系和情节的预测等方面的认知结果都趋同[12]。人们之所以有着相似的认知反映,是因为人们不自觉地运用了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源于思维经济原则,即人在进行思维时,会运用最经济、费力最小、最简单的原则去说明一切问题,这一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对语言经济原则的研究。为了交际的顺畅与便捷,人们会不自觉地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是比较习惯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是人类交际的一项基本准则。鲁宾斯坦( Rubinstein) 也认为任何语言的特定含义和语言的连贯关系均是由某种语言演变的最优化过程而形成的,而种族成员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习得这一意义和连贯方式,语言交际活动从而省力。[13]后来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利奇的经济原则( Principle of Economy) 、齐普夫的最不费力原则( Least of Principle) 和列文森的语言简约化原则( Minimization) 等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语言经济原则与思维经济原则一样,随着种族成员集体记忆的发展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不是某个个人所创造的,而是在种族发展中通过许多代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生活实践,是从不自觉地、本能地追求理论知识的发展中产生的。[14]由于在语言活动中会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经济原则,种族成员在文本阐释中关键信息上的认知反应趋同,可以说由于语言经济原则的使用,文本阐释有了认知界限。
三理念意义: 文本阐释的语义界限
( 一) 现象学的个别意义和理念意义
文本本身是合理阐释的前提,文本承载了最初的语义系统———理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 。理念意义这一概念来源于现象学范畴论( Catergories) 。范畴论是现象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胡塞尔认为主体的任何知性活动都是建立在范畴化的基础上的,范畴构成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范畴活动是现象学的核心理论。现象学把主体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的意义活动称之为范畴活动,它“涉及不同种类活动的综合活动,它针对的对象既不是单纯的感官活动也不是一般的物理活动,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对象,一种理念对象。”[15]范畴的意义分为理念意义和个别意义( Individual Meaning) 。理念意义是意向活动的内容,但由于意向对象每次以不同的方式显示自身,个别意义便显现了。
在现象学中,胡塞尔以“侧显”( Abschatten) 和“直观”( Wesenerschauung) 两个概念来阐述了个别意义和理念意义的区别与联系。个别意义通过事物的侧显而领略到。侧显这一概念表明被感官所感知到的意向对象总是部分地、单面地被给予我们,只是该事物的某一角度、某一层次,而不可能是它的整体或全貌。因此,对于事物每一个清楚的知觉都只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观看,知觉到的也只是一个特殊侧面。在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呈现的“特殊侧面”则是个别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个别意义的发现和揭示是永远不完备、不充分的,因此是永远开放的。
理念意义在个别意义的侧显中被直观。在个别意义的侧显中,“如果人们观察一下,很快就发现,实际上同一现象并不会两次出现,而是根本不同的现象,我们只能直观到一些共同的东西”。[16]这种直观到的“共同的东西”就是理念意义。理念意义在每一次的个别意义的侧显活动中所直观到的同一性,它延伸到一切变形的个别意义之中,遍及由这些变形意义所构成的开放的、不确定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理念意义是在流变的、单个的个别意义中直接通达的,而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基于所有个别对象的概括与抽象后才通达的。
( 二) 开放与界限: 文本的个别意义和理念意义
作为意向客体,文本也有其个别意义和理念意义。正像利科所说的那样,“现象学只有作为阐释学才能实现,现象学的发展方向是阐释学的”,[17]从现象学个别意义和理念意义出发不仅可以解释文本阐释的语义界限是如何可能和运行的,而且解释了为什么文本阐释是开放而有界限的。
当文本向我们的意识显现时,文本的个别意义不断向我们展现; 文本理念意义在文本个别意义中以一种无法描述的方式被“发现”。文本的理念意义在个别意义的阐释中展现自身,在流变的阅读体验中始终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就是文本阐释的语义界限。当这些个别意义彼此冲突,意识又无法把它们综合成一个连续的复合体时,理念意义无法得到实现,出现错误的理解,出现了违背由理念意义所规定的可能个别意义的框架或结构的现象,[14]122于是过度阐释出现了。
因此文本阐释的个别意义受到理念意义的约束,是界限下的开放。文本的理念意义,作为文本的阐释界限虽然是不可实实在在触摸、描述或者定义的,但却是潜在、可能和预期的。而个别意义由于理解主体的阅历总是变化,不同理解主体的阅历总是不同,因此构成活动总是有差异的,这就使得所体验的个别意义因时因地的变化而各具独特性。因此,个别意义的发现和揭示是永远不完备、不充分的,是永远开放的。
为形象地说明文本理念意义对个别意义的约束机制,让我们以奇数列1,3,5,7,9,11……为例。对于以下这个数列,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阐释:
( 1) 这个数列的任何前后两项之差为2,即an-an - 1= 2; ( 2) 这个数列的任何一项可以用an= 2n - 1来表示; ( 3) 这个数列的前n项之和为n2,即Sn = n2( 4) 这个数列用二进制可以表示成1,11,101,111,1001……( 5) 这个数列用三进制可以表示成1,10,12,101,……( 6) 这个数列用四进制可以表示成1,3,11……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帮助我们理解本文中所阐述的有关文本阐释的界限理论: 在这个数列理念意义的限度下,阐释是无数个,如( 2) 、( 3) 、( 4) 、( 5) 、( 6) 。理念意义控制着这些个别意义的变形,而这些个别意义也都能还原到这个数列的理念意义,因此都是界限内的阐释。否则,会产生过度阐释,例如把该数列的前n项之和说成2n而不是n2,就属于过度阐释。正是从这一角度上说,文本的阐释是开放有限的。
综上所述,借用胡塞尔理念意义这一概念,我们得知文本阐释的语义界限就是文本理念意义的界限,它允许无限可能阐释,但仍然规定了这些阐释的界限,使得这些可能阐释构成了一个开放有限的集合。理念意义涵盖了一切变形的个别意义,在一切变形中呈现。尽管文本理念意义允许无数个可能阐释,但它限定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成为文本阐释的语义界限。
四语言交往共同体检验:文本阐释的语用界限
( 一) 可能的阐释与有效的阐释
如何才能解释在文本理念意义的界限下,允许了无数可能的阐释,然而在阐释实践中,人们能够接受的有效阐释却只有一个或数个? 正像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文本有理念意义和个别意义之分: 个别意义是不断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界限,理念意义规定了个别意义的变形。理念意义限度下的个别意义则是文本可能的阐释。可能的阐释是无数的,然而,在阐释实践中,“特定的群体”能够接受的阐释却只有一个或数个,这些阐释成为有效的阐释。
让我们再次以奇数列1,3,5,7,9,11……为例来说明可能的阐释与有效的阐释。在这个数列当中,正像任何一条基本数学定理所表明的那样,可以创设无数个规则来与它相符合,即可以用无数种方法来阐释这一数列: ( 1) an- an - 1= 2 ( 该数列的前后两项之差为2) ; ( 2) an= 2n - 1 ( 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n - 1) ; ( 3) Sn= n2( 该数列的前n项之和为n2) ; ( 4) 该数列还可以用二进制来表达成1,11,101,111,1001……; ( 5 ) 该数列用三进制可以表示成1,10,12,101,……数学家共同体甚至还可以用四进制,五进制……等来表达。
以上所有的数列阐释方式皆为可能的阐释,因为属于数列的理念意义界限之内的阐释,但有效的阐释却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群体而定。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来说,这个数列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某些学数学的特定群体来说( 比如对于由初中生构成的数学亚共同体成员来说,( 1) 、( 2) 、( 3) 是有效而且适度的阐释; 而阐释( 4) 、( 5) 却是无效的,因为( 4) 、( 5) 是不被初中生构成的数学亚共同体成员接受但属界限之内的可能阐释( 二进制、三进制等不属于他们的接受程度之内) 。可见,特定的群体可以检验阐释的有效性。
( 二) 语言交往共同体: 知识普遍有效的基础与内在意义活动的参照
上文提到的特定群体被称为语言交往共同体( Speech Communicative Community) 。在阐释实践中,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是文本阐释不可忽视的限度,因为它是关于科学知识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遍有效性的基础。[18]
先验语用学家阿佩尔( Apel) 提出语言交往共同体,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家信赖的“理性”推理基础并不是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纯粹、自明的前提,其实它们同样也是未经批判的前提,而且对前提无限后退的逻辑推理有着神秘主义的倾向。其实逻辑证明就是在一种主体间语言交往中展开的,本身就预设了语言交往这一前提,因此不必无限倒退以寻求明证性基础,并且还可以反思自身的合法性。因此,诉诸人的语言交往理性及其达成的主体间性远比所谓的逻辑证明更为合理。因此,语言交往共同体是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通过解释关系不断生成的主体间性和先验知识,[19]36可以看出,作为明证性的知识基础,语言交往共同体可以检验出有效的阐释。
不仅如此,阐释必须经过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才有意义,因为阐释作为一种内在的意义活动,必须参照语言交往共同体。后期维特根斯坦曾说道:“私人规则在没有参照共同体的情况下是无意义的,遵守规则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私自行为,仅仅一个报道只单独一次被报告,仅仅一个命令只单独一次被下达或被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遵守规则,做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 习俗,制度) 。”[20]199维特根斯坦旨在说明某个个体在服从一个规则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个体放在语言交往共同体来考察某人是否在服从某个规则: 在这一语言共同体中,他是否提供了公众认可的特定条件,从而使得人们相信他在服从一个规则。同样,阐释也不存在私人理解这样的事情,必须参照语言交往共同体,因为“一种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在社会情境之外,只基于逻辑,我们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遵循了一个规则,即不能判定他的行为是否有意义”。[18]89
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规则的产生是对意义活动的误解。[19]280例如,在“我明白了你的意思”这个句子中,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事实如何,我们无法检验。但“明白”可以是在传递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即“我听懂了,我理解了,你不用再重复了”,如果对方不再重复,这就是一种语言共同体的检验。不仅如此,这句话同时也可以通过言后之果( Perlocutionary Act) 来检验,例如,领会了对方意思,并按照这一意思去实施行动。因此,作为意义活动的阐释不是一种私人规则行为,有效性必须参照语言交往共同体。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一下“Monkey likes sweet bananas”这个句子的生成情况来说明意义活动离不开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
这个句子可以由规则( 1) 、( 2) 、( 3) 、( 4) 、( 5)生成: ( 1) 名词———动词———名词; ( 2) 主语———谓语———宾语; ( 3) 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 4) 主位———述位; ( 5) 谓项———谓词———谓项。
还可以有许多的规则生成“Monkey likes sweet bananas”这个句子。正像上文所提到的那样,阐释是开放的,确定一个语句生成过程的可以是多条规则,也就是说存在多种的阐释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阐释也是有限的,必须受到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否则私人规则毫无意义。同样,让我们继续以“Monkey likes sweet bananas”为例,当括号为空时,它可以由规则( 6) 、( 7) 、( 8) 生成: ( 6) 名词———( 副词) ———动词———( 副词) ———名词; ( 7 ) 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介词短语) ; ( 8) 谓项———谓词———谓项———( 谓项) 。
很显然,当某人把例句的生成规则描写成( 6) 、( 7) 、( 8) 时,尽管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肯定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是自己私自创设的,在句法学当中根本不存在,所以毫无意义。所以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批判,表明了所谓的私人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脱离了语言交往共同体的参照。只有在语言交往共同体的参照框架下,诉诸语言交往共同体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阐释才是有价值的。
五有限的结论
后现代社会彰显了多元文化平等、主体意识和人性自由等人类理想,但追求这些理想的过程中,也引发了许多危机,阐释危机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对阐释的主动权、异质性、功能性过度强调,导致了文化的“消费主义”和对“人类沟通理性”的信任危机。的确,文本阐释是不断开放的,但同时也是有界限的。文本阐释的界限分别来自于认知、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经济原则、文本理念意义和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然而不管是哪一个维度的阐释,都源于日常生活世界,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都说明主体间性的“在场”,人类沟通理性、主体间性的不可怀疑,从而也证明了“知识何以可能”。因此,只有回归具有原初意义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语言,阐释才是可能的,才能体会人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在西方后现代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阐释呈现多元、虚无的“过度阐释”倾向。但文本阐释并非没有界限,分别在认知、语义和语用三重维度上体现出意义的边界。在认知维度上,虽然语言具有创造性,但人们会集体式、不自觉基于语言经济原则进行阐释,因此至少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存在认知趋同。在语义维度上,理念意义允许无限的个别意义,但仍然规定了这些个别阐释的界限,界限之外的阐释为过度阐释。在语用维度上,可能的阐释是无数的,但人们接受的阐释却是一个或数个,阐释的有效性必须接受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在上述维度观照下,文本阐释空间体现了界限下的创造与约束。
阐释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篇4
李 新
《简·爱》封面(黄源深译本)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在力图建立一个普遍原则来指导翻译活动,也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翻译批评标准,但这种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预设基础之上的:即认为翻译所涉及的两个语言系统是完全对等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把研究目光放到语言自身之外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客观的认同,也开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翻译中的历史性问题事实上一直没有受到国内翻译理论界的重视,有关文学翻译中译本历史性问题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以现代阐释学的视角,对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源文本的不同译本进行历时的研究,以探讨翻译文本这种历史的产物所带有的历史特性。
一、阐释学的衍生与前理解理论
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阐释学”,中世纪的“文献学”,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W.Dilthey)的“古典阐释学”以及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G.Gadamer)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等几个阶段。施莱尔马赫的“心理移情”的方法和狄尔泰的“体验诠释学”本质上是“一种重建的解释学。”[1]他们认为,为了清除理解的主体与理解的对象由于时间距离造成的历史隔阂,理解者就必须不断地超越自身,放弃自己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文化条件下造成的偏见,以达到对理解对象正确、客观的把握。
与此相反,“海德格尔不再把此在的历史性作为对它的认知可能性的限制以及对科学客观性理想的威胁,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方法把它纳入他的本体论疑难之中。”[2]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这是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就指出过的。他在书中写道:“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起作用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3]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
“前理解”即“前见”或“偏见”,是在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被给予的。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前理解包括三个因素:1.先行具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人总是生存于某一文化中,历史文化在人意识到它之前就已经先行占有人了。2.先行看见,即预先有的概念系统。人从自己所在的文化中接受了语言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必定将其带入理解过程中。3.先行设定或先行把握,即预先有的假设。人是在具有了某种观念、知识、假设和前提之后才开始进行的理解。先有、先见、先设说明了人在进行任何理解之前,必然是带着前理解来进行理解的,头脑中并非是一张白纸。
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出发去解读文本,并在与文本的思维性沟通中形成文本意义的过程,简言之,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意义的创生过程。由于读者的历时态变化,文本在被解读过程中获得的意义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任何文本都是向着读者的历史性敞开和开放的,正是在作者和读者这两种视界的不断融合中,文本自身的意义才被创生和更新。而译者作为读者,是带着“前理解”对源文本进行理解的,因此对源文本的阐释具有历史性。
二、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简·爱》的两个译本:李霁野译本[4](简称李译本)和黄渊深译本[5](简称黄译本)。李译本1933年7月完成,黄译本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从阐释学视角对比分析两译本的语言特点,揭示隐藏在翻译背后译者的前理解包括社会语言、文化环境和翻译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480)曾经说过:“一切皆变,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语言也不例外。[6]汉语的演变首先体现在汉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形式上。李译本用繁体字竖着书写,标点符号也与现代大陆书写形式不同;黄译本的书写形式与现代书写形式相同。(为了书写方便,本文举例说明时,将李译本转换成现代书写形式)。
翻译作品是为一定的读者群服务的,不同时代读者的接受意识随着地点、时间及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译本语言受当时语言习惯的影响,具有时代特点。李译本中存在很多陌生和奇怪的词语和用法。据笔者统计,动词“欢喜”在前五章中出现了29次,黄译本则使用“喜欢”或其它近义词传译。请看其中一例:
例 1:I never liked long walks,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
李译本:我从来不欢喜远长的散步,尤其在寒冷的下午……
黄译本:我向来不喜欢远距离散步,尤其在冷飕飕的下午……
《现代汉语词典》中,动词“欢喜”的解释是:“喜欢,喜爱”,例如:他欢喜打乒乓球。[7]但在现代用法中,我们通常用“喜欢”一词。译者不能超越时间和历史而存在。前理解中语言演变的历史性决定了译文语言的历史性。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译本,复译是时代的要求。
结语
总之,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即:克服自身因素的局限,把自己设想为原文文本的作者,这只是一种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在实践中,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因此,译文语言也就不可避免的留下译者前理解的印记,反映当时年代的语言特征。
[1][2](德)汉斯- 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1,48.
[3](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
[4]李霁野.简·爱[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1,6.
[5]黄源深.简·爱[M].上海:译林出版社,1994:3,6.
[6]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9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93.
文本阐释 篇5
近年来, 语料库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Leech曾指出“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技术和概念, 研究文学作品。”[6]借助于语料库相关检索软件, 该文运用语料库的手段对《白牙》小说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来,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白牙所发出的动作动词词表的分析, 以及对一些表示适应性的高频动作动词索引行的观察, 来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对“适者生存”哲学思想的阐释, 进而说明在生存活动中个体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1 研究过程
1.1 建库
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白牙》的电子文本按章节命名制成文本文件。将文本中的乱码、多余空格、多余空行等干扰信息删去, 保证语料库的干净程度, 完成未附码语料库A的构建。将建成的未附码语料库A中的各个文本文件合成一个文本文件, 完成未附码语料库B的构建。
利用Claws附码软件对建成的未附码语料库B进行POS (Part of Speech) 附码, 得到已附码语料库B。
1.2 提取白牙发出的动作词词表
提取白牙发出的动作动词表用到的语料库是已附码的语料库B。首先利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出小说主人公白牙发出的动作动词所在的句子, 所用的正则表达式是: ( (S+_VS+s+) *) (S+_[^V]S+s+) * ( (S+_VS+s+) *) ( (White_S+s+Fang_S+) |White_S+|Fang_S+) s+ (S+_VS+s+) *.* (S+_VS+s+) * (?! (._.) ) 。利用Power GREP 4将这些句子提取出来, 得到一个文本文件。再从这些句子中利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出白牙所发出的动作动词, 并利用Power GREP 4将动作动词收集起来, 得到白牙所发出动作的动词词表。
1.3 词表分析
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 Conc3.2.4w中的Wordlist功能来分析所得到的动词词表, 发现有很多体现白牙适应环境的动词, 主要包括具有学习、改变、顺从、斗争、适应等意义的动词。通过观察找出出现次数较高的前十个表适应性的的动作动词, 这时候是按动词的原型来计算。利用未附码语料库A, 通过AntConc3.2.4w中的Concordance Plot功能观察这前十个适应性动作动词在小说各章节的分布, 如表1所示。
在所提取的词表中, 共有484个动作动词, 出现一次的词有328个, 出现两次的词有71个, 出现三次以上的有84个。从表1中我们发现次数最高的前十个适应性动作动词的出现次数都在三次以上, 说明这些体现适应性的动作动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主人公白牙所发出的动作中适应生存环境的动作所占的比率较高。
此外,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适应性的动作动词出现的章节大部分是在第三、四、五章, 这说明白牙所发出的适应生存环境的动作都出现在小说的后三章。白牙的生存活动主要就是从第三章开始的, 说明白牙的生存活动一开始他就开始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动作, 一直到成功存活下来繁殖后代。
1.4 高频动作动词索引行分析
对于词表做出分析之后, 我们再对这些高频的适应性动作动词的索引行进行分析, 下面就以“knew”为例来具体分析。“knew”这个词作为主人公白牙发出的动作动词时在小说中共出现了16次, 在下面一一列出并做出分析 (句子后面的括号里表示句子出现的章节, 如“3-1”表示出现在第三章第一节。)
1、…White Fang that he could not escape it. (3-1)
2、White Fang nothing about fire. (3-1)
3、…but it was this same way that White Fang it. (3-1)
4、White Fang this point. (3-3)
这些是在白牙走出洞穴遇到人类时候发出的动作。白牙意识到自己逃不掉人类的手掌, 所以就顺从了人类。白牙想去弄明白火到底是怎样的东西, 体现出白牙善于去学习去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第四句是白牙在与其他的狗打架时白牙对制胜招数的分析, 这说明白牙在适应与狗搏斗的生活。
5、White Fang how to make it and when to make it. (3-3)
6、White Fang the law well:to oppress the weak andobey the strong. (3-5)
7、So White Fang nothing of the heaven a man’s handmight contain for him. (3-5)
8、But White Fang that he had broken the law of thegods. (3-5)
这几句话都是在描写白牙在与营地的人类和狗生活一段时间后, 悟出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他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 他也知道了欺软怕硬的道理。这就说明白牙已经成功地适应了这个时期营地上的生存环境。
9、…White Fang who was coming and began to bristle. (4-2)
10、White Fang why he was being beaten. (4-2)
11、…White Fang that it was his god’s will for him togo with Beauty Smith. (4-2)
12、He was a mad god at best, but White Fang nothingof madness; (4-2)
白牙的主人变成了史密斯, 史密斯把白牙当作打斗工具为自己赢钱, 白牙意识到只有顺从自己新主人才能不挨打, 才得以存活。这说明白牙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在努力地适应新的环境。
13、By it White Fang whether he did right or not. (5-3)
14、White Fang the meaning of“home”… (5-4)
15、It was the afternoon that the master was to ride, and White Fang it. (5-4)
16、Of all this White Fang nothing. (5-5)
当白牙在史密斯的打压下渐渐适应了斗狗生活的时候, 司各特把白牙给救走了。在与司各特一起生活之后, 白牙逐渐变得文明起来, 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错, 也了解了“家”的定义。这说明白牙又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 并且成功地存活下来并繁殖了后代。
对动作动词“knew”在小说中的索引行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小说主人公白牙在经历生存环境改变时一直采取积极适应环境的态度。
2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主人公白牙所发出的动作动词词表的分析, 我们发现体现适应性的动作动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 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主人公白牙所发出的动作中适应生存环境的动作所占的比率较高。通过对表适应意义的高频动作动词“knew”的索引行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白牙的生存环境怎样改变, 白牙都会努力地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这些都论证了在生存过程中, 个体能否生存, 个人的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达尔文提出“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存活了下来, 不单单要看个体是否活着, 更要看是否繁殖了后代 (这点更重要) 。”[7]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白牙繁殖了后代, 说明白牙成功地存活了下来。白牙在不同环境下所进行的的生存活动验证了“适者生存”哲学思想。所以, 杰克·伦敦在《白牙》这部小说中, 借助主人公白牙的生存活动详细阐释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哲学思想。
摘要:该文应用相关的语料库检索软件, 对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白牙》进行分析, 旨在探究杰克·伦敦在《白牙》中对“适者生存”哲学思想做出的阐释。首先文章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白牙发出的动作动词词表的分析, 再对频率较高的几个适应性动词索引行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白牙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提高、改变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语料库,白牙,适应性,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Spencer, Herbert.The Principles of Biology[M].London:Williams&Norgate, 1864.
[2]Joseph, Sciambra.Nature over Nurture:Racialism in the Fiction of Jack London and Edgar Rice Burroughs[M].California:Tarzanand the Ant Men issue, 1998.
[3]欧文·斯通.杰克·伦敦传——马背上的水手[M].褚律元, 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
[4]Paula, Kepos.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M].Detroit:Gale Research Inc, 1989.
[5]李蓉.浅议杰克·伦敦的《白牙》[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 (5) .
[6]Leech G N, Short M 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 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