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关键词: 理智 情感 读后感 精选

《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精选16篇)

篇1:《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Becoming Jane played by Anne Hathaway and reading the book Sense and Sensibility , I feel complicated because it seems that all in Jane’s life, she made a decision between sense and sensibility. The book could be regarded as her real story or someone else’s. Who knows? Love and sense are enemies at any age.

There was an important person in her career, the authoress Mrs Radeliffe whose novels were filled with romance, danger and terror, anything her life was not.

At that time, a woman’s dream of being an authoress was not so easy to come true. As if the writing a woman did not display the greatest powers of mind,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the liveliest effusions of wit and humour. And people thought having a wife with a literary reputation was nothing short of scandalous. But with an independent thought, she made it!

In her love world, there were two men. One was Tom Lefroy, a handsome, social guy but totally depending on his uncle. Another was Wisley, a booby having a respectable property of 20xxa year, in addition to even greater expectations as Lady Gresham’s heir. So Tom standed for love or sensibility and Wisley standed for money or sense.

Jane didn’t believe the saying “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In other words, she gave up a splendid home, a comfortable life and chose Tom. But when she found their love will destroy Tom’s family, her sense told her to make the great decision to leave him to avoid a long slow degradation of guilt and regret and blame.

What a pity she can’t marry with the one who she doesn’t love even a loved one!

In her short life, Jane Austen wrote six of the greatest novel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om Lefroy had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 lawyer and named his eldest daughter Jane.

Jane never married in her life.

篇2:《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The story on Sense and Sensibility happened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elling us that two sisters of Dashwood“s pursued their love and marriage. The elder sister Elinor is full of sense and could deal with everything with calm thinking. However, his younger sister Marianne alway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ith an excess of sensibility. They had a little sister who was too young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passion and the pursuit of love of her two sisters. Their mother Mrs, Dashwood regarded everything as sentimentality who is very much like her daughter Marianne. Mrs. Dash wood married Mr, Dashwood after his first wife passed away. His ex-wife left a son called John Dashwood. After many years, Mr. Dashwood died of the acute disease and he left his estates and most of the money to his son. Mrs. Dashwood and her daughters didn”t inherit anything. Although his son promised to take good care of his step mother and younger sisters, he didn“t keep his word because of the selfness of his wife.

Sense and Sensibility build a series of diverse characters, however, for me, the most and powerful figure is Elinor. Elinor, the elder daughter of the Dashwoods, was a rational and emotional girl.At the very start, Elinor showed more sense and intelligence than her mother and younger sister. She worked carefully and considerately. She was always polite and graceful no matter who she faced. Moreover, she could permanently keep calm and sensible when she talked with others no matter the topic they talked about. It seemed that she could do anything discreetly. In addition, Elinor is also a beautiful kind girl who was clever at discovering merit of other people. For Mrs. Jennings, Elinor always mentioned her warmth, generosity and justice, although the behavior of Mrs. Jennings showed that she was a silly woman. In order that Mrs. Jennings could enjoy herself at home in London but not receive the ridicule and indifference from Marianne, and that Marianne didn”t hurt herself by overdoing anything, she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and headed for London with her younger sister. I think, all of these showed that she is a sane person but not showed that she lacked sensibility. By contrast, Elinor was full of emotion like her younger sister, however, she was better at controlling this kind of emotion. She lost her heart to Edward and never changed her mind no matter what happened to him. She didn“t abandon Edward,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he wasn”t good at conversation and his behavior was prim. She loved himthanks to his integrity and tolerance. Her feeling of Edward was faithful and changeless, which proved that Elinor was rational as well as emotional. She owed a clear and lucid mind to control some unnecessary emotional impulse. Sense and kindness are the proper charm of Elinor.

After reading this novel, I think, we should have unhealthy emotion but that doesn"t mean emotional reasoning.As a person, if we owed the proper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control it with reason and sense, we could get the true happiness.

篇3:《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一、人物生活背景分析

《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在面对爱情时候的不同反应。在这部小说中, 影响达什伍德姐妹的社会经济背景在18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是确实存在的。那时, 妇女的社会地位主要由她们的婚姻决定。男性掌管财政, 大部分富有家庭的庄园都由他们的长子来继承;而他们的女儿只能得到一笔较丰厚的嫁妆。这样的社会背景必然决定着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也导引了诸多女性的婚姻观念。小说就是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中诞生的。

在《理智与情感》中, 姐姐埃莉诺有一位心仪的绅士名叫爱德华。他们虽然两情相悦, 但爱德华却瞒着埃莉诺有着一个订婚四年的未婚妻。这让埃莉诺感到悲伤。但埃莉诺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与此同时, 妹妹玛丽安在一次外出时意外摔伤了脚, 从而结识了令她心动的男性威洛比。在与威洛比相处的一段时日里, 玛丽安十分快乐。可是好景不长, 威洛比便移情别恋, 离开了玛丽安。从此玛丽安开始一蹶不振, 每天伤心欲绝, 甚至差点生病死掉。终于, 她在姐姐埃莉诺和她另外一个追求者布兰顿上校的悉心照顾下得以康复。这才走出了这段恋情的阴影, 决心离开让她伤心的威洛比。整篇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二、人物性格分析

姐姐埃莉诺在面对爱情时沉着冷静, 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是理智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在面对爱情时热情奔放, 不顾一切, 可说是情感的化身。作者简·奥斯汀悉心地刻画着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 使之栩栩如生。

1. 女主人公埃莉诺。

小说中最值得人敬佩的便是主人公埃莉诺了。她遇事沉着冷静, 通达事理。面对家人对爱德华的微词她表现得非常淡定, 尽管家人劝说她离开爱德华, 但埃莉诺依然相信爱德华对她的爱是真心的。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感情细腻、善解人意的人。虽然她后来在得知爱德华有一个订婚四年的未婚妻时伤心欲绝, 但同时也表现出非常冷静的一面, 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爱情有追求、有担当的姑娘。在面对爱德华的背叛以及妹妹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这样巨大的爱情挫折时, 她没有被击倒, 依然能直面人生, 把自己跟妹妹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埃莉诺是顺从的, 也是执着的。由于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 顾大局, 识大体, 总体来说她的性格是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按常理, 埃莉诺这样的性格其结局肯定是社会的牺牲品。但是在作者笔下, 由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终给予了埃莉诺一个美好的结局。

2. 女主人公玛丽安。

与姐姐埃莉诺形成鲜明对比的妹妹玛丽安则表现出了不同于姐姐的性格。她大方可爱、充满激情, 从不拘泥于社会习俗和传统标准, 无论高兴或悲伤, 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浪漫的玛丽安不能理解为什么埃莉诺会爱上一个如此安静而无趣的男人, 她也对爱德华的冷漠和离开而感到惊讶不已。她没有意识到, 埃莉诺和爱德华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所以, 埃莉诺从顺从和尊重角度出发, 回避着情变的话题。玛丽安敢于拒绝布兰顿上校的一片真心, 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在当时英国社会是很难得的。她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面对爱情热情奔放, 全心全意地投入, 表现出了与姐姐完全不同的一面。她面对威洛比, 决定与他私定终身, 殊不知威洛比是一个感情上的骗子。她面对爱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以至于越陷越深, 甚至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 她向往美好爱情, 敢于追求自由婚姻, 但缺乏严谨的态度、周密的考虑。她在现实生活中浪漫有余, 现实不足, 憧憬着爱情, 但却被“爱情”欺骗。当经历了这段挫折后才幡然醒悟, 决心离开让他伤心的威洛比, 最终爱上了对她百般呵护的布兰顿上校并且嫁给了他。她虽然显得有些叛逆, 但在表达感情上她比姐姐埃莉诺更大胆, 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 却又太过卤莽, 不够冷静, 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性格也可以让人推断他的人生是坎坷的, 其爱情可能是波澜壮阔的, 但结果可能是悲剧。

三、结语

由于个人生活时代环境的影响,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但不论是从“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来说, 还是从“情感”最终对“理智”的完全胜利来说, 都无疑是对当时英国传统婚姻观的突破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否定。看完这部作品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光明与幸福的愿望。这无疑是简·奥斯汀小说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细细品味,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是把自己投身其中, 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从埃莉诺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顺从、大方、谦虚、得体。在这部小说里, 两位女主人公因为处身在父权社会那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环境中, 她们二人有着不同的性格, 面对爱情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但小说的结局就像两个女主人公的婚姻一样圆满, 让读者感觉真是“柳暗花明”, 如释重负。

摘要:《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处女作。小说通俗易懂, 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爱情观, 婚姻观, 展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纠结。本文充分分析了小说的人物性格, 以其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提供帮助, 为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作品、了解作者抛砖引玉。

关键词: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婚姻

参考文献

[1]任媛.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4) .

[2]池洁.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试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3 (6) :52-55.

[3]李慧.浅析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10) :69-71.

篇4:理智与情感

5月14日,由西藏登山学校组织的2006年中国业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深圳某报刊发了深圳两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的新闻,并报道其中一位登山者在无登山教练指引下只身登顶。但恰恰是这位登山者,由于没有人证物证,以及按时间推算,同一时间同一线路上其他中国登山者的质疑其不可能登顶,西藏登山协会迟迟未向这名山友颁发“登顶证”, 深圳登山界私下流传着“其并未登顶,最多只能给他颁发登高证书”的传言。甚至有人表示“如果其拿到登顶证书,那中国登山界的一些人将会把自己的登顶证书退还给西藏登山协会”。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有这么句话:“攀登珠峰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珠峰作为世界最高峰,一直世界瞩目的焦点。人类在这里挑战自我、探索无限,但同时,珠峰也成了考验人类道德底线的场所,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这里,雪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们。”人不是圣物,是人都会有欲望,追逐名利一直是人类的主题,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一直存在,社会时代会变,人心不会变。所谓一山望着那山高,正是有这样不知满足的欲望,才激励着人类不断进取,但人是一种高级动物,高级就在于懂得如何去控制克制欲望,通过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但是如果不能理性思索,围绕“欲望”二字,难免风波争端不断。

登顶的诱惑最能使人失去理智,有多少人,是踏着前人的尸骸,罔顾身边濒危的陌生山友甚至抛下自己的同伴,只为一个目的:登顶。登顶是多么光辉荣耀的事情,可以赢来无数的风光和喝彩,在自己的登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当他们下山后,回到平地,回到日常的生活法则圈里,有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面对社会的谴责和内心的愧疚,长时间无法自拔。

国内的登山运动,大多是一味追求海拔高度的上升,通常是在已拥有成熟攀登条件和完善后勤保障的高山上,呼啦啦地来一次保姆式登山。国内一说登山,势必说到珠峰,“在一些登山家和地貌鉴赏家看来,珠穆朗玛峰并不是特别秀美出众。她的体形过于矮胖宽大,外观粗糙。但是珠峰所欠缺的建筑学上的美可以被其压倒一切的总体美所弥补。”虽然中国不少高山并不适合阿尔卑斯式登山,商业登山也适合刚起步的中国登山运动,但这不是可以忽略登山精神的理由,那就是开拓、进取、创新,开辟新线路,挑战新难度。

从本质上来说,登山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登山追求登顶,和打牌争做上家,高考争取榜上有名,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是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来说,攀登遥不可及的高山,似乎是件很古怪的事情,追逐高海拔的人,在大众眼里不是强人就是怪人。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许胜不许败的,看看那些知名登山家的履历,对一座山峰,有时攀登数次,探索数条线路,才成功登顶。登山是一项综合性运动,要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体能,良好的心态,适手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运气。一朵偶尔飘过的云,就会打垮整个完善的登山计划。失败,也是登山的一部分。

登顶并不是登山的全部,登山是件私人的事情,在登山的过程中所感触到的一切,那就是登山带给你的快乐,“在登山中,最让人激动的不是登顶的瞬间,而是下山后看见第一片绿色的瞬间。”学会放弃,学会取舍,理智地放弃登顶,用一颗平常心,才能体味到更多登山的快乐,这是大山对你的回报,充实的心灵,远比一张登山证书来得重要。

但现在的登山运动,在媒体的包装炒作下,被越来越多与登山无关的功利驱动着,登山被包装成了华丽的时尚运动,登山者的行动成了大众观赏的对象,是要由高昂的设备,绚丽的服饰,以及欢呼与成功组合起来的。成功者就是另类,摆脱了现代物质文明庸俗的拖累,超脱了人生,实现了自我价值;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不是成了登山运动的反面教材,就是对社会对家庭不负责任,他们的登山行为被描述得毫无价值。

正如这次报道深圳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新闻的深圳某报,其新闻来源是登山者的女友,报道中居然描写该登山者“上了第二台阶,几十分钟后,他终于站在了地球之巅!”学新闻的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合理想像”,是指新闻写作者对尚未弄清或无法弄清的新闻事实按照自认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虚构而编造出来的情节。

写新闻不是写小说,对于本该严谨的登山运动,不负责任的报道只会使登山者和媒体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篇5: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简・奥斯汀用反讽刺的技巧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是她的写作方法非常巧妙。小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角色个性描述的都十分真正细致,令人衷心地感慨简奥斯汀对人的本性的洞悉。剧情紧紧围绕着俩位女主人翁的找对象主题活动进行,揭秘那时候美国资产阶级社会发展,以配婚做为女人寻找经济发展确保、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的一种风俗习惯,重门第而不管不顾子女感情和为人处事支配权的丑恶时尚潮流。好似小说名字呈现的那般,全部小故事集中化主要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分歧矛盾。

玛丽安是理智不够而感情多;罗伯特达什菲尔德夫妻是理智多而感情不够;而威洛比为感情上十分虚情假意,表层上好像很有情感,事实上却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至极。简奥斯汀在小故事里对保重感情的角色多方面称赞,虽然对什么人到理智上的缺乏也时常多方面讥讽;殊不知对缺乏感情仅有理智或者在感情上自私的人,却主要表现出极其瞧不起的心态。简・奥斯汀最称赞的是埃莉诺。因为她感情用事,很理性。这儿也论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即不可以]有感情,也不可以过度理智。小故事的女一号均追求完美与男性观念感情的公平有效的沟通,规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不懈挑选爱人的随意。这在那时候的美国,应该是一种判逆的个人行为。

理智与情感如同一把双刃刀,坚持不懈理智,将会会伤了情感,照料情感,将会又丧失理智。能很理智地解决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畴内维持理智,自然最好是,它是应用这把双刃刀的最好是方法。可是,现实生活中,通常会遭遇着选择时,你是理智超过情感呢?是情感超过理智?或者像威洛比老先生哪种,表层上很有情感心里却很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篇6:《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自从人成为了人,就毫不羞涩地给自己脸上贴了一张“思想”的标签,以示高级,孰不知思想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活动。进化的艰难让人类原始情感的火苗忽而掩天蔽日,忽而奄奄一息;生存的无奈则使众多源于人性劣根的顾虑,思量与心机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理智。

理智与情感,千万年来,交锋在千万颗新的舞台上演绎出种种阴请圆缺的悲喜剧,至今不曾谢幕。

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不仅是在沙翁笔下人物的心中进行,同时也在创作者之间展开。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斗,它不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健全,同时也给污浊的工业文明时代留下了无数靓丽的花边。情感本身就是不理智的,它就像是人举刀的左手和持剑的右手,它们的交锋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悲哀,这就叫无奈,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扼杀。

就像这本书中所写到的,情感与理智均有摸棱两可的内容。情感包含爱,恨,亲,恶等,发呼于心的所有东西;理智则有法理,公理,机智,诡诈等不同类别。不亲涉其中是难以体会的。我们无法回到那个女士用快速扇扇子表示独身,张开扇子表示爱的维多利亚时代。爱,就要说出口――虽然我做不到这一点。

主人公埃莉塔的理性和玛丽安娜的感性都是被挤压变形的东西,似乎代表着保守与开放。如今的人们谁还肯揪住诺言这种东西不放?守诺,也被别人守诺是一种心底的舒适。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你实践了你的承诺,这比什么都重要,情感早已不是“喜欢与不喜欢”这样简单。就像现在的我喜欢听SigurRos乐队一样,与现在年轻的摇滚乐队相比,他们歌可能不够劲。但他们的音乐依然动听,最重要的是他们勾起了我曾经珍藏到快遗忘的一份美好回忆......

世界上的爱有两种,一种使我们笑,一种使我们疼。两者都能撕裂我们的心。爱是生活中惟一美好的东西,但却往往因为我们对它提出过分要求而被破坏。若人们要求对方做什么来证明他们之间的爱就表示不信任对方,没有信任的爱就靠不住。――真爱是不会成为怨恨的。对此我深信不疑!我说过,自己对感情没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我还没有那样的阅历。

就像我看到的,成年人的爱情是游戏,我不知道连人生都没有度过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面对爱情有没有脱离游戏的性质,或许等到有一天我成为情感的当事人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情这种“文化”。

篇7: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学妹最喜欢的小说,说揭露了很多人性的丑陋面。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去了解她喜欢的小说电影和音乐,所以我就行动了,否则像我这般挑剔(懒惰)的人怎么会看评分只有7.9的小说。不过总比喜欢看无聊的杂志好一万倍。

全书基本就是在描述两姐妹的整个恋爱择偶历程,有坎坷有成长。不过整部小说的元素不外乎舞会晚会聚会,她去她家拜访,他去她家拜访,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他忽然要离去,他又不期而至,他俩订婚了吗,他俩决不能订婚,他俩怎么订婚了,不用干活都活的那么潇洒,当然了,我知道靠的是继承的财产,但是请允许我不喜欢在小说里看到那么多因为财产而生的情感纠葛。威洛比没钱还自私虚荣无节制,最后背弃真爱傍富婆,露西一心只想攀高枝,攀到哪枝算哪枝。爱德华善良怯懦没啥眼界却又无比固执,违背母亲意愿被逐出家门,朋友设法帮助他让他和露西过上好日子,约翰夫妇希望俩妹妹飞上枝头变凤凰就更不必说了。所有这些更像是街头巷尾八卦的那些生活琐事,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无法直击内心。倒是姐妹俩的性格着墨很多,姐姐一直的理智隐忍克制,妹妹初始的率性感性理想化到后来的成熟稳重,但是对白冗长(我懂,英国人吵架的时候都像是在读莎士比亚),尤其姐妹间的对话总是说教,再加上最后的结局总给人一种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的感觉,毫不夸张的说,冰雪奇缘是这本小说的缩略版。

篇8:《理智与情感》英文读后感

符号学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许多符号之间存在对立关系, 语言标记性属于二分对立范畴,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具有某种特性, 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 (王铭玉, 2004) 这种对立的前者称为有标记项 (marked) , 而后者称为无标记项 (unmarked) 。赵毅衡 (2012) 从语言学的标记模式 (models of markedness) 出发, 提出了文化标出性理论, 将文化的二元对立分解为“正项—中项—异项”的三元模式, 并指出:“正项”和“异项”的对峙与翻转, 取决于中项的偏边。由于中项与他者性的紧密关联, 它的站位是伦理意义上的:当中项认同向异项滑动, 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性联盟就此形成。 (彭佳, 2013)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中, 也同样能体会到异项对正项的颠覆。

2、简.奥斯丁小说的标出性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 (1775-1817) 一生共发表了六部小说。和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和哥特式小说不同, 她的小说只描述了一个狭窄的方面——中产阶层的爱情和婚姻。她在刻画人物的同时考虑到并描述出人们, 特别是女性的困境。她们在社会中要求个人的满足, 却发现社会为她们更多的是设置障碍, 而非提供机会。十九世纪前期正是浪漫主义鼎盛时期, 奥斯丁小说的现实性思索无疑是一异项, 对主流文化思想和文学形式产生猛烈的冲击。继奥斯丁之后, 勃朗特姐妹, 查尔斯.狄更斯, 托马斯.哈代等小说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强化着理性与现实的主题, 最终促成了十九世纪晚期现实主义的繁荣。1917年, 正值奥斯丁逝世100周年时, Roginald Farrar在《书刊季评》 (Quarterly Review) 上谈到:“理性主义”几乎已经成为对她最好的赞扬,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她所总结的理想的女性不是只有温柔的性格和真情实意的女孩, 而是平凡的理智的人。 (Rubinstein, 1953:443) 理性主义和理智的女主角, 正是奥斯丁小说的标出项。这一特性, 在《理智与情感》中是显而易见的。

3、《理智与情感》中的标出项

《理智与情感》是奥斯丁首先出版并使得她声名鹊起的成名之作。奥斯丁在1795年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 1796年尚未完成时便搁笔。当时小说的名字是《埃莉诺和玛丽安》, 而且采用了书信体的形式。从1797年到1798年, 奥斯丁将小说改写成现在的形式, 并且改名为《理智与情感》。通过描述一对姐妹的爱情经历, 奥斯丁明确地表达了她对于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的态度。在父权制社会中, 人的价值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之上。因为代代留传的财产都归属于男性, 女性别无选择, 也只能归属于男性。在这样严苛的世界中生存, 年轻的女孩们只能用理智去控制她们的情感, 因为情感常常是危险的行为向导。这正是奥斯丁修改小说名字的目的。“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区分正是剖析这部小说的切入点。姐姐埃莉诺具有“理智”的特征:她明理, 能自我控制, 具有社会责任感, 而且能清醒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她非常清楚社会的秩序, 生活的常识和约束自我的原由。和她相反, 妹妹玛丽安代表着“情感”:她感情丰富, 行为总是自发性的, 易冲动, 天性浪漫而热情。她总是充满活力, 强烈的情感和无限的幻想。埃莉诺始终掩饰着自己对爱德华的好感, 而玛丽安却公开显露出对威洛比的热爱。她们对待爱人的态度和表达爱的方式, 揭示了她们完全相反的性格。她们正是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埃莉诺正是小说中鲜明的标出项。

奥斯丁知道女性的灾难来源于社会的邪恶, 但她相信社会是健康的, 它足以克服这些邪恶使得自身变得完美。所以她只是在自己的小说中揭露出这些罪恶, 用犀利的话语来讽刺人们的行为, 而并未显示出痛恨的情绪。因此, 虽然我们可以看出在两个女孩中她更偏爱谁, 她也并不打算将玛丽安的生活以悲剧收场。在故事的末尾姐妹俩都获得了幸福, 而这正是她们相互影响的结果:她们发现了如何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同时又能克制自己保持尊严。埃莉诺和玛丽安的命运揭示出, 那个时代的女性必须对社会和自身有着冷静认识, 依照社会制度来控制情感和行为, 才能捍卫权利, 获得幸福。这正是《理智与情感》试图标出的理性主义。

4、结语

虽然简.奥斯丁并非她所处时代的叛逆者, 她的理性主义却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提出了良好的范例。虽然她从未像女权主义者那样直接挑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她小说中的理想化女性却激励女性理智地应对社会和自身的关系。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二分对立, 构成了简.奥斯丁小说的独特魅力, 这也是时至今日它们仍然吸引着全世界广大读者的一大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Sense and Sensibilit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2]Rubinstein, Annette.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Shakespeare to Shaw[M].New York:The Critical Press.1953

[3]彭佳.书评:赵毅衡, 《符号学》[J].《哲学与文化》2013, 4:177-180.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情感与理智

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

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

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通常认为,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能力,它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一般来说,理性还往往被看做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做对真理的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然而,事实上,人的心灵生活原是一种混沌,理性与情感的划分只具有十分相对的意义。

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理性、意志、情感三个部分,并断定它们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别,呈现一种等级关系。自他以后,以理性为人性中的最高级部分遂成西方哲学的正统见解。后来也有人试图打破这一正统见解,例如把情感(卢梭)或者意志(费希特)提举为人性之冠,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将理性、意志、情感三者加以排隊,在其中选举一个统帅。

能否有另一种思路呢?譬如说,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在这三者之间并无高低之分,而对其中的每一者又可做出高低的划分。让我来尝试一下——

理性有高低之别。低级理性即科学理性、逻辑、康德所说的知性,是对事物知识的追求,高级理性即哲学理性、形而上学、康德所说的理性,是对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别。低级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冲动,归根到底是他律,高级意志则是对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精神性的修炼,归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别。低级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欢,高级情感是与宇宙众生息息相通的大爱和大慈悲。

按照这一思路,人性实际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低级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学理性,一是高级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学理性。简言之,就是兽性和神性,经验和超验。丝毫没有新颖之处!我只是想说明,此种划分是比知、情、意的划分更为本质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为一体的。

■编辑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篇10:《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无意当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生活,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不自我和责任形影相随。其实那时的我也并不太快了。在这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中我渐渐发现如果仅仅凭着情感去生活,往往和学部领导甚至是班级同学不能融为一体,如果任凭下去,我会孤孤单单的胜下一个人,到最后。所以这时我想,我想问题或做事情要尽量理智一点,后来我发现这之于我很难、很难・・・・・・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的做。

现在我常想,我如果变得很冷静、理智、深沉。我会突然照着镜子或扪心自问。我是谁,这个人是我吗?我会失去自己,找到或变成另一个人的。所以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我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不知今后会如何・・・・・・

下面说说《理智与情感》这部书吧。

在《理智与情感》这部书中,作者用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了自己对这一个问题的思考。

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情感上又是十分虚伪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背后却深埋着冷漠无情,自私透顶。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故事里对重视情感的人给予了最终赞扬,却也不时对理智的欠缺加以讽刺、无疑这些全得由主人公玛丽安来承担。

然而对于情感不足而理智有余的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作者却显示出了鄙夷的态度。不时的用主人公埃莉诺口吻对他们加以讽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终赞扬的是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情感又有理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是这样的: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在我看来世间的很多人不是属于情感型的就是属于理智型的。而有一些人正处于两者的中间,时而属于前者,时而属于后者。还有一些人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作者所说的人。即努力做到时时刻刻二者兼而有之。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其他作品中对情与理问题的触及和思考。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园以及蘩漪的形象,周朴园是理的代表,而蘩漪是情的代言人。以及希腊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捏》。

篇11:《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

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篇12:《理智与情感》读后感(9)

记得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时候,大概还是初中,好喜欢那个活泼泼的妹妹,或许是那时候的凯特渗透了一股子古典纯真的美丽,实在是太过动人。很清晰地记得,玛丽安说,我读的书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爱情。然后就想起布兰登上校跟着歌声走进来,看到钢琴前的玛丽安,阳光撒在脸上,光晕一地,那真是如画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个时候选择了朝气的玛丽安去喜欢。仿佛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浅笑或是低泣,仿佛你欢笑就能给整个屋子带来阳光,仿佛你端坐在那里任旋律从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静地淌在你的音符里沉醉,仿佛你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为任何外界而磨灭自己的棱角,仿佛因了青春有了朝气洋溢了才华飞扬了俏皮就可以任性地让全世界都可以绕着你转。

然而那个玛丽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纪里焕发着她的光芒。所以时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与情感》时,我分明地将更多的喜爱给了玛丽安的姐姐,那个曾经在我的世界里沉默着的埃莉诺。没有那样环绕的光芒,没有那么俊俏的脸庞,只是安静地为你分忧,然后忍着自己的悲伤,依然撑起你的希望。

同样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于我就像是成长的两个阶段,尽管她们的差异其实只是静态的性格问题。埃莉诺那样的人在一个人的初期应该很少见吧,隐忍而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们都只是玛丽安。我原来以为最光鲜美好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实只是我们生命某个阶段的常态,而终将被扼杀。那个单纯到任性的玛丽安最后还是心甘情愿地安静在她曾经不屑一顾的人身边。而我不再迷恋自己为她披上的光晕,理智大于情感,成长真的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我却不想否定,就如这篇博文并不是为了纪念每个人都曾经是的玛丽安。我不再那样依恋张狂的任性。

篇13: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一、诗歌的本质

“诗言志”是我国最基础又是最有权威性的诗歌理论之一。《礼记·乐记》中记载“诗, 言志也”, “志”表示“志向”、“德行”、“怀抱”等思想性的概念。诗歌最早是用于记录诗人的志向, 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 是一种理智的表达。孔子说“诗三百篇, 一言以蔽之, 曰, 思无邪”, 就是说诗歌要归于真诚。我们今天解读《关雎》时都会毫不犹豫的把它理解成是一首爱情诗, 但是还有一种一直被现代人忽视的解释, 认为它是对后妃之德的歌颂, 而且后者才是朱熹之前对《关雎》的正统解释。但渐渐的, 对诗本质的探讨开始朝着“缘情”说的方向发展。《毛诗序》中有段很著名的论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一段话被很多诗学家认为是后代“主情说”的先声。陈圣生先生认为, “《毛诗序》虽然也主张‘发乎情, 止乎礼义’, 但在上下文倾向于将‘情’与‘志’混为一体”。[1]后来西晋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和钟嵘提出的“物感说”以及唐代白居易提出的“情感说”等说法, 认为情感才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品质和根基。

五四时期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诗歌理论。以表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和以知为主的玄学派的思想被引进中国, 中国文坛也因此掀起了一股新的骚动,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情志一也”。不可否认情感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没有理智的思维作为疏导, 再强烈的感情也不能得到表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华兹华斯在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同时也不忘强调诗是“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感情”, 这里的“回忆”也就是当激情退却后的冷静思索。法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缪塞认为诗人的诀窍就是“在内心里倾听自己天才的回声”, “擂一擂你的心吧, 天才就在这儿”。[2]缪塞所说的“心”并不仅仅指感性, 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思想。

二、诗歌想象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想象在诗歌的创作做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想象力的诗歌一定不是好的诗歌。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 而且还可以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想象带给了艺术鲜活的生命, 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想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象必须依赖于诗歌创造者的情感, 情感越丰富诗歌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我才之多少, 将与风云而并区”, 认为情感变化孕育出了思想的变化, 有情感作为基础作者的想象才能思接千载, 遨游万里, 进入无拘无束的广阔国度。不独中国学者有这样的认识, 黑格尔也认为只有情感才能使外在物象与内在自我处于主体的统一。国内外学者对于情感在诗歌想象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视, 没有情感的诗人就不可能有想象力。但是想象是广阔无际、无边无涯的, 需要理智在诗歌创作中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使它与自己表达内容相关。

黑格尔在论及上述观点时, 还提及在这种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的融合的过程中, 艺术家一方面求助于长醒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也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关注生气的情感。理解能力是理智的一部分, 与情感都是诗歌艺术想象中不可或缺的, 没有理智把握的情感如脱缰的野马, 将把我们带入无边的黑暗。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 一任感情的牵引, 不受理智的约束, 想到哪儿, 写到哪儿, 诗歌就成为了一堆思想碎片, 作者基本上不能精确而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要展现的精神, 读者也很难体味到作者的真正思想。唯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想象的内容丰富多彩, 也只有在理智节制之下的情感才能将想象导入一个正确的方向。想象的过程是情感和理智相互融合的过程, 它将作者的思想与客观外物紧密而又准确的联系在一起。

三、诗歌意象中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意象以“意”为主, 与“象”融合, “象”是意中之象, 是经过作者主观感受浸染过的客观外物, 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一方面, 意象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另一方面, 在选择意象的时候, 也要经过作家缜密的思考, 细心的选择。庞德在回顾新诗运动时, 对意象这一概念作了精辟的界定“意象是理智和情感刹间的错综交合……这种突如其来的‘错综交合’状态会使人顿时产生无拘无束、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感, 也会使人产生在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所体验的那种豁然开朗、心胸舒展、精力充满的感觉。哪怕一生中只表现一个意象, 也强似写下连篇累牍的冗作”。[1]庞德清晰地洞察到了在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作用。

意象是作者独特情感的体现, 对于同样的情感的表达不同人因为各自的偏好不同将选择不同的意象。对乡愁的表达, 在不同诗人那里就有不同的意象选择。余光中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邮票”和“船票”上。李白和杜甫的一片思乡之情都深深的寄托在了头上的“明月”之间, 而在贺知章的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里乡愁就是门前的“镜湖水”, 还有那不变的“波”。作者所投入的主观感受不同, 偏好不同, 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也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在使用同一意象时, 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就“山”这一意象而言, 陶渊明是“悠然见南山”;杜甫见到的是“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李白却觉得“想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在辛弃疾那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 青山见我应如是”, 他们都看到山的美, 但是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诗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 贯穿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到了客观对象上, 使对象也情感化了。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要达到高度的融合, 创造出完美的意象还有赖于作者冷静的思考与客观的分析。朱光潜先生指出“诗的情趣并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 它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融化洗练的功夫”, “诗人在感受情趣之后, 却能跳到旁边来, 很冷静地把它当做意象来关照玩索”。[1]诗人在产生感受的时候往往是百感积聚, 但是要采用何种意象来表达却需要作者冷静的思考。著名的意象派大师庞德在创作《在地铁站内》之初写了上百句诗, 然而在其反复修改后浓缩为短短的两句关联性甚远的诗, 选择的意象也是少之又少。但是这首诗却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北岛的著名短诗《生活》只有一个字, 也是唯一的意象“网”。它是作者情感的全部表达, 也经历了诗人深入的分析。

如此看来, 诗歌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过程, 需要作者强烈情感的投入和主观理性的分析。虽然陈圣生先生认为“诗主情, 抒情诗是诗的正宗”, [2]但是一首好的诗歌不尽有作者强烈的感情充斥其中, 还要将情与智完美融合。诗歌的艺术想象离不开情与智的统一, 诗歌的意象更是情与智完美结合的产物。创作一首诗歌, 作者首先要有强烈的感情, 然后经过冷静的分析、回忆、玩味, 使作者之“意”与“象”完美的结合, 才能创造出好的诗歌。

摘要:诗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几千年来, 前人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诗歌,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情感和理智这两者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各自起着怎样的作用却很难有个定论。中国的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主“志”到主“情”, 再到“情志一也”的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想象中, 情感和理智两者相互统一才能将想象发展到极致;就诗歌的意象选择上看, 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冷静的理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 唯有情感和理智的相互统一才能创造出好的诗歌。

关键词:情感,理智,诗歌创造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

[2] 、陈圣生:《现代诗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9

[3] 、朱光潜:《诗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1

[4]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5

篇14:理智与情感

敞篷车的气质

其实追根溯源,敞篷车的历史一定跟汽车的历史一样长,在那个马车统治的年代,顶篷的存在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当第一辆汽车诞生时,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奢侈品,因为它没有顶。这时候的汽车还只是一种工具,但是欧洲人不会甘心仅仅是工具的坐驾,在原有车身上增加一个可以折叠的顶篷,除了实用之外,还毫无保留地向世人证明:敞篷车与普通汽车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气质,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无论是英国莱斯莱斯还是德国奔驰,都在其元首坐驾上实现了这种贵族气质。

然而,战争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对于气质的追求。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家,依旧延续着这种敞篷车的贵族感,甚至为它赋予了运动特质、并演化出硬顶结构;然而对于遭受经济和精神重创的德国人,敞篷车渐渐地不再是对豪华的定义,而可以变成普通人精神的诉求,于是甲壳虫这种绝对大众化的产品,也有了软顶敞篷版。从一个方面看,当时的普通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权利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运动敞篷车开始大行其道,试图在高贵与平民之间寻找敞篷车的另一种气质,无论是法拉利、保时捷还是捷豹,推出了众多堪称经典的敞篷跑车,这些车型甚至影响到了当今的跑车流行趋势。

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一个国家——美国,它的敞篷文化似乎一开始就特立独行,与美国人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在二战前,像凯迪拉克V16 Sport Phaeton这样的豪华车还保持着与欧洲汽车类似的设计,但是进入50年代,美国人本性中狂妄不羁、追求自由的基因开始影响到敞篷车的设计,黄金之国,这款经典敞篷车,采用了极为夸张的细节装饰、超长的车身尺寸,以及电影中梦露的演绎,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美国人对于敞篷的态度是更宽容的,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坐在后座上弹着吉他唱歌,在海滩公路上载着美女飘然而过,没有地位之分,没有速度要求,大马力发动机的轰鸣是对这些画面最好的配音。

这就是上世纪后半程敞篷车带给人们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在回首看这些不应该只把敞篷车归类于一种车型,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诉求。遗憾的是,随着各种领域的全球化,现在敞篷车的气质明显有些退缩了,不知道是人们心智进化得成熟了还是麻木了。

敞篷技术带来的变化

说到技术,其实敞篷车最明显的还是顶篷设计,但实际上还有对车身结构的影响。早期汽车车身的流线感并不那么强,还有一点点马车的影子,自然软顶是最好的搭配,随着车身比例的进化,单一形状的软顶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些突兀,而且材质、安全、密封性等环节的弊病开始显露,设计师开始探索一种与硬顶轿车类似的解决方法——硬顶敞篷。其实早在1937年,标致就推出了402 eclipse硬顶敞篷,只不过需要手动操作,自然它的命运不会太好。真正的硬顶敞篷要追溯到1996年奔驰SLK,将顶篷分割成独立的两块,通过电机操作连杆,将其优雅地收纳到后备箱里,这种技术上的进化直接带来了设计的革命,甚至很多人认为硬顶敞篷最性感的地方不在于敞篷的状态,而是开闭的几十秒钟。

自SLK开始,硬顶敞篷在技术的推动下演变的越来越神奇,从两片式到三片式、多片式,从简单收纳到行李箱到有专门的收纳空间,甚至像大众EOS这样的敞篷车,不仅顶篷变成5片式,而且还有天窗,宝马Z4更是突发奇想地将后窗部分折叠到车顶,再一起向后收起,犹如一段精彩的舞蹈动作,最新的迈凯轮MP4-12C更过分地将顶篷收纳到后发动机罩下,整个过程犹如变形金刚。

在硬顶敞篷风靡近20年后,软顶又开始了复兴之旅,此前人们担心的安全性问题、软顶材质、车身结构等问题都被技术与材料的进步弥补了,此前坚定不移地采用硬顶的宝马3系,终于在新一代车型上回归软顶,虽然在敞篷机构上的限制,让软顶看上去还是跟车身不太协调,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软顶的精神定义让欧洲人不能舍弃这种情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跟中国目前的消费理念基本没有关系,但是就像两厢车、旅行车一样,中国市场的接受速度远远比其他国家快,目前敞篷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些突然,但是随着人们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进化,敞篷车最终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篇15:《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理智与情感》这一本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作文。《理智与情感》主要写两位女主人公艾莉诺和玛丽安是一对姐妹。姐姐艾莉诺是一个非常有理性的年轻女子,但也不乏强烈深夺取的感情;妹妹玛丽安在为人处事方面则十分情绪化,有时不够冷静,因此妹妹免不了在感情方面要吃一些亏,幸亏她在被花花公子威诺比骗了之后及时醒悟,蓦然发现其实真正爱她的人就是等候在旁的勃朗登上校,姐姐艾莉诺也以其顽强的性格、不卑不亢的态度最终赢得心上人爱德华。读完整本小说,我特别敬佩艾莉诺那顽强的性格,冷静的表情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人的性格在一生中起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拿我来说吧,因为我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了,养成了一种情绪波动很大、懒惰、发脾气、急燥的性格。连带我几年的奶奶,有时候讲我,我都把门一关,大发脾气,搞得一天家里都不安宁,因为奶奶是老八,她有时候批评我,我都跟她强嘴,小学五年级作文《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作文》。记得有一次,我因作业没做好而被奶奶批评了一下,心里极不舒服,马上就反驳,奶奶生气,打电话告诉了我妈妈,妈妈在电话里狠狠地把我批评了一顿,我强忍着听完后回到房间狠狠的一关门,还拿了张纸在上面写:“奶奶,我恨你。”等我自己发完了脾气,回头想想,奶奶不也是为了我好吗?我干嘛发那么大的火……唉,可怜天下大人心。

篇16: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因为是简的作品才看电影《理智与情感》,看了电影更喜欢简!简·奥斯汀的作品总是这样,让人在流泪之后可以欣慰地笑。《理智与情感》给我的感觉就像《傲慢与偏见》的延伸,电影里的画面也很相似,英国的小镇有一种浪漫的气息,我最喜欢那种草坪,给人很舒服很轻松的感觉。

玛丽安是故事里最有活力的角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她美丽而且充满智慧,最能感染人的是她毫不掩饰的激情。她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别人的眼光,追随自己心爱的人。在凯特·温丝莱特的演绎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换个演员也许我很快就忘记玛丽安这个女孩了。

然而聪明人在恋爱中还是会失去理智,她对卫乐比的着迷甚至有些疯狂,以至于她根本看不到为自己默默付出的布瑞德上校。一般女孩都会喜欢年轻帅气、幽默潇洒的卫乐比,而这样的感情要走到最后必须有金钱的支持。当卫乐比必须在爱人和财富之间选择时,他只能抛弃玛丽安而去娶一个贵族女人。这场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

最后一次见面,卫乐比对玛丽安形同路人,面临沉重打击的玛丽安在雨中奔跑,到最高的地方看着卫乐比曾经的庄园,和自己死去的爱情。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Oh no!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Willoughby..."玛丽安最后念两人都钟爱的短诗时,我想看的人没有不心碎的。最不幸的的是,卫乐比只是懂得却不能做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理智选择 下一篇:理智的宽容初一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