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 体质 中学生 阶段 体育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共9篇)

篇1: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论文摘 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并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高校女教师健身运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我国中小城市职业女性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 女教师 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学校是开展体育锻炼较为有利的场所。作为学生崇拜与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了解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营造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支持学生锻炼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南省部分城市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

(一)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队伍中,年龄为22-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最大;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占的比例较大有74.2%,研究生和大专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小;其中家庭有28.6%的属于核心家庭,有18.6%的属于主干家庭,两者之和占到了家庭结构总数的47.2%,表明她们的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是比较明显的。

(二)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河南省高中女教师整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达到78.1%,远远超过我国职业女性的体育参与率为39.18%,强度在中等或中等以上为78.1%。表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体育锻炼参与率还是挺高的。但是每周锻炼三次且每次锻炼三十分钟以上的参与者的`比率还不到20%,说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队伍中,达到国家体育人口标准中关于体育锻炼频度和体育锻炼时间的比例还比较低。其中羽毛球、乒乓球、慢跑或散步,舞蹈,健身健美操最受高中女教师的喜欢。在这些项目中,慢跑和散步、乒乓球、交谊舞是35-55岁的中年女教师较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结果表明:93.68%的河南省高中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体质,说明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同度较高,63.56%的女性认为体育锻炼能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而48.32%的认为体育运动可塑造形体、完美身材,25.89%的认为体育可以增强女性的自信和竞争意识。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女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认识层面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其健身功能,而是更广泛地从多角度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心理、审美和个性培养中的价值。

二、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因素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对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健康调查中发现,由于职业形成的责任感、紧迫感,她们大部分出现过亚健康的状态,有55.4%的女教师患有慢性疾病。

(二)周围同事与家庭成员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形式的调查中发现,有20.90%的人选择与朋友或同事一起锻炼。从心理学角度讲,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都具有从众性,这是个体安全的需要,也是人主动社会化的过程。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中很需要找到一个同龄群体,找到一种归属感,这样有助于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可见有体育锻炼爱好的同事或朋友对个体参与锻炼的影响很大。

(三)学生时代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根据河南省高中女教师科学锻炼的知识来源调查发现有42.6%的人表示学生时代的体育经历是他们获得科学锻炼方法与知识的主要渠道。

(四)媒体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体育消费方面,经调查发现,有33.3%的高中女教师的人感到媒体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有重要影响。在媒体的推动下,加人们为了健康开始走进健身房,加大对健康和体育的投资,购买体育器材,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将日趋深入人心。28总之,大众传播媒体与群众体育之间是互动的,其结果是双赢

(五)不科学的运动对河南省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93.3%的女教师都有体育锻炼的经历,但是常年坚持的人群很少,只占锻炼人数的8.7%。影响女教师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众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锻炼的目的性过强,而忽视了其积极情感的体验。在河南省高中女教师锻炼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65.9%的人锻炼是为了减肥、美体,这种功利化的思想弱化了锻炼的健身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高中女教师体育运动的内容成多元化发展,多以要求投入较少、场地器材简单的基础项目为主。政府和学校在注重高中女教师的体育参与率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

河南省高中女教师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对科学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偏低,这反映了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具有盲目性,这大大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因此需要政府和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科学健身的引导和宣传。

参考文献:

[1]进霞,徐淑斐.国内外妇女体育研究概[J].体育与科学,1995(3):4-5.

[2]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38.

[3」李可基,张宝惠.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关十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及措施的分析与比较[J]体育科学,,23(1):91-95.

篇2: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格特征;体育锻炼;身心发展

论文摘要:时高中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人格状况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时比分析,探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高考压力,而且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出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转为当前的素质型,这就给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考增加了更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学生争取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同样是优胜劣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他们寄予厚望,高考竞争必然使高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压力下他们的人格现状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怎样?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可深化对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人格特性的认识,压力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取消,就应该认识它、分析它,探讨应付的办法;第二,教师、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人格现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以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YG.WR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性的关系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

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3.2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男、女不同性别人格特性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高中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等因子中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证明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3项因子上的人格品质明显低于男生。

3.3通过对男、女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调查分析表明,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性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生。这就说明体育锻炼与高中生人格特性水平之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篇3: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3 年5 月在四川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一至三年级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40份, 回收问卷501 份, 有效问卷474 份, 有效率94.6%。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由经过培训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 当场回收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外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情况 (包括锻炼频度、时间段、锻炼持续时间、强度、场所) 、锻炼动机、业余时间安排、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等。其中锻炼动机、业余时间安排、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中的自我因素、外在因素、消极因素是多选题, 其余是单选题。

1.3 统计分析

有效问卷经核实后统一编码, 采用Epi 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输录入并查错, 应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多选题计算应答人数百分比。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474 名医学生年龄18~25 岁, 平均年龄 (20.5±1.4) 岁。男生229 人 (48.3%) , 女生245 (51.7%) 。大一学生159人 (33.5%) , 大二学生161 人 (34.0%) , 大三学生151 人 (31.9%) , 年级不详3 人 (0.6%) 。

2.2 课外体育锻炼率

调查显示, 有锻炼习惯的有320 人 (67.5%) , 无锻炼习惯的有154 人 (32.5%) 。男生有锻炼习惯的有171 人, 女生有锻炼习惯的有149 人, 男生锻炼率 (74.7%) 高于女生 (60.8%) , 差异有显著性 (χ2=10.361, P=0.001) 。不同年级医学生锻炼率分别为66.7%、73.3%和61.6%,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106) 。

2.3 课外体育锻炼频度

调查显示, 医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2 次的人最多 (56.7%) 。男生和女生每周参加1~2 次锻炼的人数构成比例分别为48.0%和66.9%, 不同性别有锻炼习惯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度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1) 。

2.4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及持续时间

表2 显示, 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分布较广, 从早到晚都有人参加体育活动, 但多集中在晚上 (50.2%) , 其次是傍晚 (17.8%)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 男生和女生锻炼时间段分布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6) 。

表3 显示, 医学生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主要为15~30 分钟 (30.7%) , 其次是60 分钟以上 (27.9%) 。男生持续时间主要为60 分钟以上 (38.0%) , 女生持续时间主要为15~30 分钟 (41.9%) , 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持续时间 (平均秩次189.3) 比女生 (平均秩次126.1) 更长, 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Z=6.299, P<0.001) 。

2.5 课外体育锻炼强度

表4 显示, 锻炼强度在中等 (中等出汗) 及以上的医学生最多 (56.1%) 。其中70.6%的男生能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 女生只有39.6%能达到。男生每次锻炼的强度 (平均秩次186.67) 比女生 (平均秩次129.57) 大, 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

2.6 课外体育锻炼场所

医学生进行锻炼的场所较为集中, 61.6%的选择校内免费场所, 56.3%的选择校园空地, 20.4%的选择宿舍, 只有8.2%的选择校外收费场所。

2.7 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锻炼动机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促进身体健康 (93.5%) 、调节情绪 (81.6%) 、锻炼意志 (66.4%) 、塑形减肥 (57.0%) 、丰富生活 (55.3%) 、消遣解闷 (38.2%) 、增强竞争意识 (32.1%) 和人际交往 (29.3%) 。男生锻炼动机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 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促进身体健康 (90.8%) 、调节情绪 (83.0%) 、锻炼意志 (66.1%) ;女生锻炼动机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 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促进身体健康 (95.9%) 、调节情绪 (80.2%) 、塑形减肥 (68.3%) 。

2.8 医学生业余时间安排

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 医学生业余时间安排依次为:上自习 (61.2%) 、听音乐 (49.9%) 、与同学朋友聊天 (46.7%) 、看书报杂志 (42.2%) 、看电视 (41.2%) 、体育锻炼 (29.0%) 、逛商场 (24.9%) 、谈恋爱 (15.1%) 、做家教 (11.3%) 。其中, 女生体育锻炼 (16.9%) 排在第八位, 男生排在第三位 (41.9%) 。

2.9 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2.9.1 积极因素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 自我因素依次是:余暇时间充足 (55.8%) 、喜欢体育活动 (51.0%) 、身体健康水平允许 (47.1%) 、健康意识强 (45.1%) 、经济实力 (12.0%) ;外在因素主要是同学朋友的影响 (63.6%) 、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 (40.1%) 和体育赛事影响 (28.1%) ;而家庭影响、体育明星、体育政策宣传、体育书刊等影响较小, 分别为17.0%、12.6%、12.2%和10.0%。

2.9.2 消极因素按照应答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 消极因素依次为:学习负担重、没时间 (60.8%) , 没有运动氛围 (45.3%) , 缺乏场馆器材 (40.1%) , 对体育无兴趣 (29.5%) , 锻炼场地不便 (27.3%) , 缺乏组织指导 (26.6%) , 缺乏技术和方法 (24.8%) , 无经济能力 (9.5%) , 身体较弱 (7.2%) 。

3 讨论

调查显示, 只有67.5%的医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有25.3%的男生和39.2%的女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说明医学生体育活动水平较低, 与相关结果一致[4]。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目前医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还不够重视, 缺乏运动氛围;二是医学生课程安排很紧凑, 课余时间不足。从整体上看, 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 只有27.9%的学生每次能够锻炼60 分钟以上, 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1 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2]相差较远。绝大多数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能够达到中等, 53.1%的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度是每周1~2 次, 远达不到每周活动次数3 次以上的标准, 这与相关结果一致[5]。

根据《体育社会学》一书对体育人口[6]的界定,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 个条件才可以称为体育人口: (1)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 次 (含3 次) 以上; (2)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 分钟以上; (3) 每次身体活动中等程度以上。本次调查对象中的体育人口仅占19.7%, 低于非医学院校的比例[7]。

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度、强度明显优于女生, 主要是由性别差异和心理活动特点决定的。男生善于展现自我, 表现出自己活跃的一面, 能积极进行体育活动;而女生由于生理和长期传统观念影响, 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参加体育活动有失文雅, 会感觉害羞[8]。因此, 应对女生多做思想工作, 并制定激励措施, 开发一些女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让女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从而促使女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医学生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主要为校内免费场所, 可能是由于经济来源少、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等。锻炼动机以促进身体健康、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塑形减肥为主, 呈现多元化趋势, 反映出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和认识已逐渐成熟。

医学生业余时间安排上, 参加体育锻炼仅排在第六位, 说明医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男生和女生分别将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和第八位, 说明男生好动, 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女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受传统文化影响, 以学习为重, 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这与孙峰[9]的调查结果接近。因此, 应加强医学生尤其是女生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调查还发现, 影响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为时间条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同学朋友的影响、运动场馆器材短缺等。为此, 学校应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形式要丰富多彩,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逐步加大体育投入, 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场地, 增加体育设施, 补充易耗器材, 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

综上所述, 目前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频度和强度偏低, 活动目的、动机呈多元化, 活动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和引导, 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加强领导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构建多元化活动途径,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制定促进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四川医科大学一至三年级在校医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结果 474名医学生中, 有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有320人 (67.5%) , 锻炼频度主要是每周12次 (53.1%) , 锻炼时间段主要在晚上 (49.4%) , 锻炼持续时间主要是1530分钟 (30.6%) , 锻炼强度主要是中等 (56.2%) , 锻炼场所主要是校内免费场所 (61.6%) , 锻炼动机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 (93.5%) 。影响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因素是时间充足, 喜欢体育锻炼, 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消极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 没有运动氛围, 缺乏器材。结论 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和引导, 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

关键词: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杨西勇.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 2012 (10) :78, 100.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2006.

[3]杨小平.兰州市高职院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分析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 (15) :68-69.

[4]刘杨, 秦玲.某高校医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6) :892-893.

[5]田鹏, 师捷璇.太原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 2013, 3 (5) :83-86.

[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李军.河南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1 (2) :98-101.

[8]王国永.苏南地区普通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篇4: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摘 要 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该状况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有关。高校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对其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各种因素,意在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影响因素

体育锻炼行为问题的研究属于新兴的体育锻炼心理学的范畴,体育锻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历史比较短,国外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从现有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在体育锻炼心理学方面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比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的现状

(一)以静态性研究为主

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现状调查和静态研究,仅根据所调查的对象来分析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原因;也未发现对大学生锻炼行为进行动态研究;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索性研究较少;很少对大学生中断锻炼行为的原因作比较深入的研究;运用理论指导对大学生锻炼行为进行的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有必要运用相关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的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刚刚开始,专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的文献非常少,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

杨效勇等认为: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体育的趣味性作用;以学生为本设计学校体育;探索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新途径;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创造良好锻炼环境[1]”。刘一民认为,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干预的激励方法有:宣传教育激励,目标激励,表扬奖励激励,体育价值激励,数据激励,榜样激励,集体荣誉激励,体育教师行为激励等[2]。方敏等在对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中认为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对体育教材体系和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和方法的改革;对体育考试方式的改革;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3]。王景亮认为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干预主要采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加体育理论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延长课程,固定选修课学分,建立各类自发或有组织的健身俱乐部等不同形式,落实每天1小时的锻炼活动等方法[4]。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分析

(一)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象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5]。

从理论上讲,态度三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现实中,三者之间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不同的人,其体育态度的结构成分及功能有所不同;在体育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的三种成分所产生的行为动力作用也不同,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刘一民、孙庆祝等分别统计分析了被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相应的体育态度得分,结果表明,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5)。

(二)体育动机分析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锻炼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并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意象虽是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其与体育锻炼唯一的直接动机,除了满足对形体的审美需要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体育认识程度,参与体育竞赛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对其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调查显示,73.6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每天所必需的一项活动,而认为不是的有9.18%,无所谓的占17.1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它与近几年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及全民健身计划有着密切关系。经检验,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男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高于女生。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外在因素

一些客观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沈国平分析指出,现阶段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最主要的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二位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工文化开展不力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三位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匮乏等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四个成因;经济因素中的体育锻炼投资比率不足是大学生缺少锻炼的第五个成因。

参考文献:

[1] 杨效勇,等.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0(6).

[2] 刘一民.大学生体育行为激励理论的研究[J].体育高教研究.1991(4).

[3] 方敏,等.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J].四川体育科学.2001(1).

[4] 王景亮.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2).

篇5: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1.1.1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人们自觉形成某种习惯的最大的内部动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的内部动力。从总体上来说,大同市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还算乐观,被调查学生中有129人对参加体育锻炼感兴趣和69人对参加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分别占总人数的47.1% 和25.5%,由此可知,大部分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还是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的。但被调查者中有60人对体育锻炼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和20人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分别占总人数的21.5%和7.1%, 可以得知仍有一部分人对参加体育锻炼抱有消极的态度。

1.1.2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外部条件的影响,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反映出中学生的体育需求向多元化和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大同市被调查者中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娱乐消遣、磨练意志,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减肥健美、磨练意志, 这些现状比较符合中学生这一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并能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而且男生和女生都把提高身体素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由此也能反映出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而集中,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其他选项的选择相对较少,反映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不断地了解。

1.1.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可以直接影响到身体锻炼的效果及对健康的促进。大同市中学男生每周参加的体育锻炼次数主要大于3次,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主要是3次,每次的锻炼时间男生大部分都在30 min或以上,女生每次的锻炼时间大部都在30 min或以下,由此可以看出,男生的每周锻炼次数和时间均大于女生,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比女生好。调查中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生每次下午和同伴田径场跑两圈后,就回教室,而男生则是经常参加篮球、排球、足球比赛直到上课回到教室去上课。在被调查者中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和锻炼频率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由于体育锻炼要想获得一定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根据锻炼强度与身体情况持续一定的锻炼时间及频率。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1.1.4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所喜爱的运动项目范围较广,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及前卫的的运动项目。在大同市其中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跑步、足球、器械健身、游泳等项目。男生和女生都倾向于喜欢运动强度大,且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男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排在前5位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跑步、乒乓球、器械健身;最受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排在前5位的是篮球、跑步、器械健身、足球、游泳。

1.2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才可以有根据地不断改进客观条件以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来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学校方面,也包括个体因素和家庭影响。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也来自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既有学生的主体因素,也包括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主要因素有学习紧没时间、天气不好、缺乏场地器材、自身的惰性、 无人组织领导,这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问题,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锻炼意识,改善学习和锻炼环境,增加专职体育指导员,应该是今后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现状的调查结论

大同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结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感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呈多元化,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男生比女生的情况要好,他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也由于自身的需要与喜爱因人而异。总体来看,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篮球、足球、跑步、游泳、网球、乒乓球、器械健身等项目,这与时代发展及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相符合。

2.1.2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

大同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结论:促进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学校要求、磨练意志、考试要求、同学影响、集体归属、减肥健美、家庭影响、赢得尊重;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紧没时间、天气不好、缺乏场地器材、自身的惰性、无人组织领导、锻炼过程中出现不舒服、没有兴趣、受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影响。可见,影响因素既包括学生的主体因素,又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客观因素的制约。

2.2建议

2.2.1宏观建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坚强责任意识,落实各项学校体育措施,“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监测体系和科学健身信息网络,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

2.2.2微观建议

各级学校应以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生有适宜的余暇时间。同时,构建长效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提高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锻炼意识,确保每天1 h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1]孙凤敏.初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学周刊·素质与能力,2010(10):149-150.

[2]贾巍.对大同第五中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若干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2):222-223.

[3]邱远.对广东省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96-98.

[4]史江旻.对韶关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小学教育,2012(5):277-279.

[5]白羽.高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4(12):116.

[6]卢艳.家庭、社会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J].学周刊:a,2012(7):207.

[7]包莺,腾育松.家庭对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36-38.

[8]古海涛,徐敬松.江西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3,5(11):15-16.

[9]赵全强.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J].综述,2013,3(26):181-182.

篇6: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摘 要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职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同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锻炼 调查与分析 女教师

实践证明,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缓解疲劳,而且能愉悦身心,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体育学术界对全民健身背景下课余锻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和社区群众健身方面。众所周知,高校女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为此展开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情况。样本随机取自长沙大学、长沙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的非体育院系的女教师(年龄30-54周歲)3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正式调查于2014年11月实施,调查表回收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300份,有效回收率100%。后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在参阅有关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归纳、类比、分析等方法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其次,为了本研究的方便,将课余体育锻炼界定为“泛指是在正常上班以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锻炼活动与体育行为。”

二、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频度的统计与分析

体育锻炼频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的多少,本文采用的单位时间是以一周作为时间标准,调查湖南省高校女教师在一周之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具象呈分化态势。每天能坚持锻炼的只有24.7%,接近于四分之一;一次没有锻炼的人数在本次调查中有166人,比例为55.3%,超出了半数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影响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原因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对(表1)中“一次没有”的女教师进行了访谈,将她们没能坚持锻炼的原因统计、归纳,具体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60%以上的高校女教师认为无时间,究其原因,多数女教师反映,由于身为女性,身兼多重社会角色,繁多的家庭琐事,占住了她们全部的课余时间;认为缺乏相关组织的占20.5%,排序第二位;访谈后发现中,在其他原因中,有的怕“扰民”、有的是因为“不好意思”等。

(三)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锻炼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怀着好奇之心,笔者对能坚持“每天一次”的高校女教师(74人)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表3)湖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这两个项目上。接近总数的90%。其中广场健身舞超出半数以上,排序第一位;健身走占总数的31.1%,排序第二位;小球类主要是陪孩子打打乒乓球、羽毛球之类;健身器械类主要是利用家庭的跑步机等电动体育器械、或者是利用住宅楼附近的“地埋式”的固定健身器械;民传类共2人,且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教师,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太极拳和太极剑,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地普及和开展。其他类有2人,在本次调查中,所从事的是瑜伽和门球锻炼。

(四)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持续时间统计分析

表4显示:参入者的持续时间多在1-2小时左右,接近于80%,占总比例的79.7%,此群体多集中在晚饭后的广场健身舞和“以散步形式”的健身走锻炼项目上;1小时以下的占17.6%、因无规律导致无法确定的占2.7%,二者之和为20.3%,可以得出结论为:在坚持锻炼的女教师群体中,有五分之一的没有达到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每天坚持一小时”的时间标准。

(五)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形式统计与分析

在参与形式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表5)湖南省高校女体育教师体育行为的参与形式成多样化的态势,其中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组团为主要形式,合占总数的66.2%。其优势为:以生活社区组团,可以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工作单位组团,可以在锻炼的同时,交流和探讨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次是以家庭小组和亲朋小组为参与形式,分别排序第3位和第4位。但有社会体育学家指出:上述几种组团形式都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参加体育社团锻炼的有一人,体育社团名为乒乓球俱乐部。这部分比例有点偏低,应该发挥出体育社团的组织功能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功能,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参与。

(六)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运动强度”的统计与分析

众所周知,运动强度偏高,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偏低就会达不到锻炼效果。参照田麦久先生《运动训练学》中“观察法对训练强度的判断理论”,结合专家的看法,将本次锻炼中的运动强度分为以下4个维度,从表6显示出;运动强度在偏高维度上有9人,占总数的12.2%。其“适度”的中等强度占47.3%,运动不足的偏低强度为43.2%,偏低则明显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堪忧,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无时间锻炼和缺乏相关组织。

2.能坚持课余锻炼的女教师,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上,参与者的锻炼时间多在1-2小时之间,参与形式主要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为组织形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锻炼强度合格率为47.3%,强度偏低。

(二)建议

1.高校女教师是我国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身兼多重角色,因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她们的课余锻炼情况,以此促进她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发挥本单位校工会、社会上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开展好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在锻炼项目上,在原有广场舞等基础上,推广太极拳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锻炼强度等方面,为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给予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 赵伟.湖北省高校高级职称体育教师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5.

篇7: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河南省部分高校在校女大学生。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几种方式统计。

方式选择上有明显的集中, 选择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占54.2%, 这说明她们进行体育锻炼时受同学们影响较大, 相比下选择参加其他学生极少, 这说明学校的体育俱乐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女大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生理发育与男生有显着的差异。女大学生肌肉比重远远低于男学生, 力量方面相对较弱, 对练习力量性项目, 女大学生普遍不是很感兴趣, 女大学生的重心较低, 骨盆较宽, 下肢较短, 躯干较长。所以女大学生的速度, 弹跳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而对那些力量项目的不是很有兴趣。

大学生与男生的性格的差异。女大学生性格上害羞、腼腆、善静怕动、情感内向、怕脏怕出汗。因而, 一些灵活性和柔韧性比较强的项目产生浓后的兴趣。

(3) 从多种其他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说明, 现在高校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和器材有限, 而且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和监督。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较为集中, 如: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健美操、等相关的项目, 女大学生对高强度、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不是很感兴趣, 相反对一些娱乐性强、趣味性高、直接对抗性弱的项目较为喜欢。这形成许多高校的男生独霸篮球场、足球场的局面。她们认为带有音乐的体育项目不仅能激发运动的身体的每个细胞活动起来, 而且还能在音乐的带动的环境中让大脑得到放松。随着学业的进展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 大学生的课余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 必然会影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率。

3、对策与建议

(1) 在学校管制方面, 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 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2) 强化高校女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意思, 通过高校体育课理论知识讲座可以有效的激发女大学生的内在的体育锻炼动机。发挥女大学生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竞争更加激烈、趣味性和娱乐性更浓厚的体育锻炼方法, 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养成课余时间自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专业的教师应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方法, 为女大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亮, 张杰.美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评价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01) .

[2]汪现义.影响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3]杨雪红.厦门市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04) .

[4]邱梅婷, 贾绍华, 陈琼霞, 蔡瑞广, 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5]任海明.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6]赵一平, 马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7) .

[7]张宏伟, 沈辉.江苏省高校女生余暇体育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7) .

篇8: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1-02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因素

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大多数人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只需要学好文化知识,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因此导致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取得优良的成绩,只注重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占据了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女大学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在一些女生家长和学生中认为女学生就要稳稳当当,天天疯跑疯跳,就不像个女孩子,更谈不上淑女了。有这种思想的作怪,使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提不起兴趣。

二、女大学生心理的因素

现在许多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尤其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在体育课上,很多女大学生不喜欢运动,害怕出丑,害怕把自己不好看的一面展示在别人面前,同样也害羞、怕脏、怕累、胆小,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尤其是在有男生在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应,在做难度大或自己做不好的动作时,怕别人取笑。对穿运动衣体形外露,感到不好看,怕人议论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原因,导致了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不敢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同时,会对体育锻炼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情绪。

三、学生本身惰性大的因素

由于刚刚通过高考或者马上面临就业的女大学生,很多人都抱有“我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想好好休息了”的思想,于是再也没有上初高中时天天早晨早起跑步的精力和毅力,往往有时候想早起锻炼锻炼,但是早上暖烘烘的被窝又狠狠地把自己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给抹杀在萌芽状态,于是就会告诉自己:“明天再去也不晚,今天天气不好,还是好好休息一下吧。”各种借口就会出现,久而久之,女大学生的惰性也就越来越大,在体育锻炼时用自己早已编好的理由说服自己,体育锻炼再也无法实现了。

四、学习压力大、体育基础差的因素

在校期间,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多,部分学生为了考研或能取得优良的成绩,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压力不断增大,每天被作业和课本掩埋,或者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接踵而至,比如: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学聚会、逛街、购物等,这就导致了女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很紧张,再加上自己体育基础差,在体育锻炼的时候总是找不到自己擅长的项目,对体育锻炼也就认为可有可无了,时间匆匆而过,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随着自己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慢慢丧失。

五、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因素

其实,在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经过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都选择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也有一部分选择上街购物,买自己需要或者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有一部分选择学习、看书和做兼职,更有一部分是选择在寝室睡觉度过自己本应该能好好锻炼身体的课余时间,除此之外,只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对课余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六、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的因素

没有一个人不会不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有的女大学生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由于自己是女生,总想在做点什么的时候能有人陪同自己,但是往往与自己不同的是,自己想锻炼,而其他的同学却不想锻炼,于是,在没有人陪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锻炼往往几天就付诸东流了。

七、缺乏體育场地器材的因素

许多高校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人多,场地器材增长缓慢”的现象,从而就造成了学生对学校外部设施的需要总是供不应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尤其是女大学生,本身就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当想锻炼锻炼的时候,场地器材又供应不上,所以每当女大学想去锻炼的时候会给她们带来“别去了,去了体育器材也不够”的顾虑,因此,场地器材缺乏是造成女大学生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

八、教师及教学内容的因素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通常体育课教学大多内容单调、重复,教法过于简单,多为注入式,缺乏启发诱导和互动,缺乏人性化的教学手段,绝大多数教师采用重复练习法,教学手法单调。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没有兴趣是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大多女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某项或某类运动项目,被迫需要去学习或练习,极大地表现出应付了事心里。教师在项目的安排上未能及时考虑学生的这种需求,这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生理的影响;惰性大,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恒心;学习压力大,体育基础差,自身对体育缺乏兴趣;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与自己一同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理特点的影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课学习存在偏见性认识;教师及教学内容的影响。正是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女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逐渐消失,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学生们身体素质低下、懒惰、课余时间不会合理安排的不良习惯,为了能增强各大高校对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学校领导应该更新学校硬件设备,定期更换体育课内容,让女大学生正确树立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萍.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与小群体学习法的探索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2]莫连芳.家居周边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1).

[3]王新青,余文斌,王新强.从生理学视角剖析运动处方的科学构建[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03).

[4]史燕,马云,罗建萍,蒋世玉.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5]潘志贤,孙明兴,李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6]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5).

[7]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9).

[8]张文星.不同专业女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行为现状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7,(03).

[9]杜晓红,陈永发,赫忠慧.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基金项目:唐山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影响我院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20178)

篇9:试论河南省高中女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河南省 家庭体育 因素 对策

1前言

现代社会人们之间联系最基本的形式仍然是家庭,家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步入小康水平,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性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和标志。本文认为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以家庭及周边环境为活动场所,以业余时间为活动时间,以促进家庭中每位成员身心的健康发展、活跃家庭气氛,优化家庭教育为目的的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因此,以家庭这一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细胞来研究体育,对发展河南省家庭体育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影响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经济水平的制约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体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受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制约,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需求的热情在日益增长,但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底子薄、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制约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及省市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国及我省家庭体育的发展。如体育设施方面,美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4m2,德国1989年人均场地面积为4m2,而我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仅为0.65m2。可见经济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家庭体育的普及开展相对受限。体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对于体育生活的投入是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的经济行为。只有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对体育的投入。这也是大多数农民家庭无法涉足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河南省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为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

2.2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淡漠

体育价值观念是一种体育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影响群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或个体对体育的基本态度。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及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都影响着家庭体育的实施。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是促进人们参加家庭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由于受经济的制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体育健身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参与热情不高。极大的限制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动态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发育。

2.3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我国的正规体育设施绝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6m2,而目前河南省农村虽然地方充足,但没有财力打造体育场地。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家庭体育在河南省乡镇的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m2,城乡居民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的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是总数的71.2%,可以看出,我国家庭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一些公益场所的非正规体育场地上。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的发展速度,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兴趣和需求仍有距离。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学校,而社区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极大地挫伤了居民家庭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家庭体育的发展。而目前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低的河南省,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更是满足不了当前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这也将严重制约家庭体育在河南省城乡的发展。

2.4学校体育的影响

家庭体育能从小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对学校体育起到基础和引导作用。学校体育则能够在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锻炼方法手段的掌握等方面为家庭体育服务。由于受到长期的旧的体育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还不尽理想,忽视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味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而竞技体育技术对人的运动能力要求较高,不是最合适的终身健身手段,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着我国家庭体育的根基。

3发展河南省家庭体育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媒介作用,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国务院颁布并启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以增强全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造福人类为目的系统工程,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位置,从而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体育娱乐手段,这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全民健身进入到每个家庭,深入每个人的心田,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另外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手段、作用,可以增强人们的锻炼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增加和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家庭体育的物质基础。体育场地建设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公园、文化馆、俱乐部、院落;另一方面逐步兴建新的体育场所,包括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居民社区体育角、健身中心等。做到合理布局、配套成龙,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并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提倡和鼓励社会、个人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政策,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激发投资者的热情。

3.3努力缩小城乡家庭体育存在的差别

目前城市家庭体育的开展明显好于农村家庭,老年家庭好于中青年夫妇家庭,知识分子的家庭体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其他家庭。因此,乡镇文化体育的建设应予以重视,以推动广大家庭参加体育锻炼。中青年夫妇的家庭体育水平有待提高,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质量,抽样调查表明30-45岁年龄阶段的中青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最少。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地指导和合理组织只是分子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要相应减轻知识分子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余下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此外还要提高知识分子的体育锻炼意识。

3.4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家庭体育开展的项目

要利用民族的、传统的、自然的和地域的优势,开发适合家庭锻炼及娱乐的形式和方法,因势利导地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体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向多元化有特色的方向发展。要让普通家庭到富裕家庭、幼儿到老人,各种人员都能有机会参加家庭体育活动。如开放双休日家庭健身活动中心,一些普通的体育场馆的传统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平时可对普通居民免費开放,为普通家庭的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网球场、保龄球馆、健身馆等,设备先进,有专业人员指导或陪练的,可为小康家庭提供优质服务;还可以开发节假日全家体育旅游项目,如在度假村钓鱼、骑马、骑自行车、开展家庭沙滩排球赛等,让人们在休闲日尽情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又能健身心、强体魄

参考文献

[1]操伊芬.试论影响我国21世纪家庭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524-526.

[2]高瞻,焦友吉.对我国发展家庭体育的意义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49-50.

[3]关青,葛振斌.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64.

[4]李小进.制约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1):11.

[5]吴宗美,邓铭英,刘志英.城市现代家庭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学报2002,26(5):55.

作者简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研究 下一篇:试论进行油品化验之时的密度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