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纤维蛋白-1

关键词: 丝裂原 信号转导 细胞 蛋白激酶

原纤维蛋白-1(精选八篇)

原纤维蛋白-1 篇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快速和低成本获得目的蛋白的相关信息。M. Doskaya等[7]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弓形虫重组致密颗粒蛋白1( GRA1) 具有折叠结构,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从而充分说明了生物信息学预测的可靠性。王芬等[8,9]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刚地弓形虫亲环蛋白基因、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基因编码蛋白主要特性与抗原表位。Toxo DB数据库提供了弓形虫基因组资源,是获得弓形虫有效数据以及在基因组计划早期阶段使用有效的数据采集工具对未完成的、未注释的序列草图进行分析的平台[10]。笔者前期克隆表达了Tg MAPK1,并证实其具有抗原性。本研究对Tg MAPK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疫苗候选抗原和药物靶点研究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从Gen Bank数据库获 取刚地弓 形虫GT1株MAPK1基因及蛋 白序列,其登录号 分别为AY684849. 1和AAT95334. 1。

2 方法

利用NCBI上的ORF finder软件找出Tg MAPK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 ORF) ,采用GENSCAN程序( http: / / genes. mit. edu / GENSCAN ) 分析Tg MAPK1基因的ORF。利用Ex PASy在线服务器( http: / /ca. expasy. org / ) 所提供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采用ProtParam程序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等电点、氨基酸组成、摩尔消光系数等理化性质; 采用Motif Scan程序预测一级结构中糖基化、脂酰化、磷酸化、硫酸化、GPI锚着位点等修饰位点和模序( Motif) ; 采用Target P程序分析亚细胞定位序列等特征序列,包括分泌信号肽、质体、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等; 采用Predict Protein程序预测氨基酸序列的跨膜区、拓扑结构及二级结构、溶剂可及性、溶液中的分子形态等; 采用SWISS - MODEL和3D - PSSM程序对蛋白二级结构进行比对和折叠、模拟或模建蛋白质的空间构像; 利用DSA分析蛋白质的跨膜区域,应用DNAMAN分析蛋白亲/疏水性,应用Gene Runner分析蛋白潜在抗原表位。

3 结果

3. 1 Tg MAPK1 的 ORF 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Tg MAPK1 mRNA序列只有1个外显子区域,即ORF,该区域始于133位碱基,止于1 731位碱基。该基因全长1 772 bp,ORF的长度为1 599个碱基。预测分析 其外显子 存在的可 能性,P =0. 709,综合得分为156. 80 ( > 100 ) ,表示该外显子存在的可能性很高。

3. 2 蛋白质组特性预测结果

3. 2. 1 Tg MAPK1蛋白的理化性质经Prot Param分析,Tg MAPK1基因编码蛋白由532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8. 376 ku,分子式为C2577H4074N728O792S14,等电点理论值为6. 26。假定所有的半胱氨酸都形成二硫键,Tg MAPK1在280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为47 370 /( mol ·cm) ,0. 1% 浓度( 1 g /L) 的吸光度值为0. 811; 而当所有 的二硫键 打开时,其在280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为46 870 / ( mol · cm ) ,0. 1% 浓度( 1g / L) 的吸光度值为0. 803。当成熟肽N端的1个氨基酸为甲硫氨酸时,在哺乳动物网状红细胞体外表达的半衰期为30 h,在酵母和大肠埃希菌体内表达的半衰期分别大于20,10 h。在溶液中的不稳定指数为43. 00,高于阈值40,该蛋白在溶液中性质不稳定。脂肪系数为82. 73,为脂溶性蛋白; 总平均亲水性为 - 0. 373,表明其为亲水性蛋白。采用PROF预测每个氨基酸的溶剂可及性,超过16% 的表面暴露定义为暴露氨基酸,否则为包埋氨基酸。从分析结果来看,Tg MAPK1中暴露型氨基酸稍多( 58. 65% ) ,这些氨基酸残基暴露在溶剂界面,分析Tg MAPK1为可溶性蛋白。

3. 2. 2翻译后修饰和结构特征性序列结果表明:Tg MAPK1蛋白含有3个N端糖基化位点( 67 ~ 70,296 ~ 299,521 ~ 524位氨基酸) ,7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 24 ~ 26,60 ~ 62,111 ~ 113,133 ~ 135,276 ~ 278,443 ~ 445,530 ~ 532位氨基酸) ,8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 93 ~ 96,100 ~ 103,106 ~ 109,111 ~ 114,292 ~ 295,417 ~ 420,494 ~ 497,509 ~ 512位氨基酸) ,2个环腺苷酸蛋白激酶磷 酸化位点( 445 ~ 448,491 ~ 494位氨基酸) ,10个N端肉豆蔻酰化位点( 8 ~ 13,18 ~ 23,47 ~ 52,53 ~ 58,86 ~ 91,125 ~ 130,256 ~ 261,315 ~ 320,384 ~ 389,439 ~ 444位氨基酸) 及1个酰胺化位点( 391 ~ 394位氨基酸)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识别位点( 146 ~ 248位氨基酸)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位点( 232 ~ 244位氨基酸) 、蛋白激酶结构域位点 ( 77 ~ 504位氨基酸) 。

3. 2. 3信号肽预测Target P分析表明,Tg MAPK1序列编码532个氨基酸。对Tg MAPK1信号肽和信号肽酶剪切位点的预测结果表明,该序列信号肽预测分值为0. 045,剪切位点预测为0( < 0. 9) ,表明该序列无信号肽和信号肽酶剪切位点。

3. 2. 4 Tg MAPK1蛋白的拓扑结构、二级结构和溶剂可及性预测结果表明: 组成Tg MAPK1蛋白的532个氨基酸中144个氨基酸 可能形成 α - 螺旋( 27. 07% ) ,62个氨基酸 可能形成 β - 折叠( 11. 65% ) ,326个氨基酸 可能形成 无规卷曲( 61. 28% ) 。由此可知,无规卷曲是Tg MAPK1中含量最高的结构元件,其次是 α - 螺旋、β - 折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多肽中相邻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由 α - 螺旋、β - 折叠及延伸链( 反向平行的 β - 折叠) 、无规卷曲等几种二级结构元件组成,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活性[11,12,13,14]。由于 α - 螺旋和 β - 折叠结构规则,化学键能较高,主要起稳定作用; 无规卷曲结构松散,易于形变,多位于蛋白质分子表面,有利于与抗体结合,成为抗原表位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提示弓形虫Tg MAPK1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弓形虫的潜在疫苗抗原。

3. 3 DAS 分析 Tg MAPK1 蛋白的跨膜结构

DAS分析显示,Tg MAPK1蛋白有5个跨膜区( 即DSA的描述性得分在1. 7分以上的蛋白区域) ,分别是218 ~ 227,220 ~ 225,316 ~ 318,382 ~ 391,479 ~ 485位氨基酸,见图1。

3. 4 DNAMAN 分析 Tg MAPK1 蛋白亲水性、疏水性

采用DNAMAN软件分析可知,Tg MAPK1蛋白具有多个亲水性高的区域,见图2。

图2中正值表示疏水,值越大疏水性越强; 负值表示亲水,值越小亲水性越强。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 - 0. 5以下的区域有很多氨基酸,即是亲水性区域。图2中数字标出的区域是亲水性值: - 3. 0的区域即亲水性较强的区域; 1. 0 ~ 3. 0表示高亲水性氨基酸位置,分别为104 ~ 120,428 ~ 433,442 ~ 447位氨基酸。

3. 5 Gene Runner 分析 Tg MAPK1 抗原表位

利用Gene Runner软件分析Tg MAPK1的Jameson - Wolf指数,预测Tg MAPK1潜在抗原决定簇,结果见291页彩图3。

由彩图3可以看出,Tg MAPK1存在很多的抗原表位。用DNAMAN软件对Tg MAPK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潜在的抗原表位做进一步分析,显示有20个潜在的抗原表位,见表1。

4 讨论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点已经集中到功能基因组学上。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信息,也是蛋白质功能研究的重要方面[11,15,16]。目前,有人提出了通过定位组 ( localizome) 来大规模研究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近年来,生物信息学在这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一系列很有意义的成果,数据库的构建和亚细胞定位分析及预测加速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笔者曾采用SWISS - PROT、Pslpred等数据库分析弓形虫Tg MAPK1基因亚细胞定位于虫体速殖子外膜,通过制备重组弓形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抗原 γ - Tg-MAPK1,接种小鼠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然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亚细胞定位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作为亚细胞蛋白质组学试验研究的补充,相互验证与促进。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甚至有些预测精度已经超过了目前的有些试验技术[14]。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研究是生物信息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随着细胞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多的挑战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研究发现,病原体起免疫学功能的主要是抗原蛋白,而抗原蛋白上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由数量不等的抗原表位组成[17,18]。本研究对弓形虫Tg MAPK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具有20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可能成为抗弓形虫感染疫苗的有效成分之一。最初合成的蛋白多肽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翻译完成后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转变为有功能的天然蛋白质,而翻译后修饰在调节蛋白质理化性质、折叠、稳定和活性上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Tg MAPK1进行了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蛋白具有多种翻译后修饰位点: 3个N端糖基化位点、7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8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2个环腺苷酸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10个N端肉豆蔻酰化位点及1个酰胺化位点。此外还分析预测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识别位点、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位点、蛋白激酶结构域位点的序列信息。Tg MAPK1可能通过这些位点调节蛋白质功能,从而影响蛋白活性。本研究对Tg MAPK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将为抗弓形虫感染疫苗有效候选成分的筛选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为了分析并预测弓形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Tg MAPK1)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及潜在药物靶点的可能性,试验从Gen Bank数据库获取Tg MAPK1基因序列,采用在线蛋白分析专家系统(http://ca.expasy.org/),结合DNAMAN、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的编码区进行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翻译后修饰位点、功能域、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亲/疏水性、抗原表位等。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 772 bp,编码区为133~1 731 bp,编码53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性质稳定,理论分子质量为58.376 ku。Tg MAPK1蛋白有5个跨膜区,有3个N端糖基化位点、7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8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2个环腺苷酸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10个N端肉豆蔻酰化位点及1个酰胺化位点;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Tg MAPK1基因主要存在于弓形虫虫体外膜上,有20个潜在的抗原表位。说明弓形虫Tg MAPK1基因编码蛋白为可溶性蛋白,有多个抗原表位,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弓形虫病疫苗候选抗原。

原纤维蛋白-1 篇2

在我国,脑卒中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临床实践证实,此病患者若选择合理、高效的方法进行早期治疗,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75%的人是因为形成急性血栓,导致脑血管闭塞而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处脑组织的血流在早期并未完全中断。因此,此病患者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以促使脑血管复流再通,建立侧支循环,恢复脑血流,挽救脑部的缺血半暗带,缩小梗死的面积,改善病情和预后。

重组纤维蛋白原激酶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具有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氨基酸序列的糖蛋白,属于第二代高选择性溶栓药。此药能够促使结合在血小板表面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并水解粘着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原,从而抑制和解除血小板聚集,溶解血小板血栓。

近年来,笔者曾使用重组纤维蛋白原激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笔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为36例溶栓组患者使用重组纤维蛋白原激酶进行治疗,为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在用药前后,笔者为两组患者行头颅CT、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检查,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结果发现,溶栓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很小。在36例溶栓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了有症状性脑出血,有2例患者发生了无症状性脑微出血。可见,早期使用重组纤维蛋白原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使用重组纤维蛋白原激酶治疗此病的方法是:按照每千克体重0.9毫克的比例计算用药量,用10%的此药进行静脉推注,将其余的药物加入到250毫升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次的滴注时间应为60分钟,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

原纤维蛋白-1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及标本收集

选取2009 年1 月~2011 年10 月在我院行补片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患者42 例。排除肿瘤、糖尿病、感染及风湿免疫等疾病。其中直疝组19 例, 男15 例, 女4 例, 平均年龄 (56.44±9.72) 岁;斜疝组23例, 男16 例, 女7 例, 平均年龄 (51.44±11.92) 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直疝和斜疝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在术中取腹横筋膜标本, 标本在相对正常的内侧腹横筋膜处切取约0.8 cm2左右, 标本切取后一部分液氮保存备用, 一部分用10%福尔马林固定, 做石蜡块保存备用。

1.2 试剂与方法

1.2.1试剂

兔抗人TGFβ1多克隆抗体, 兔抗人Fibrillin-1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人LOXL1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技术公司;Max Vision TM即用型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购于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兔抗人GAPDH抗体、HRP标记羊抗兔Lg G二抗抗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ECL试剂盒为Santa Cruz产品。

1.2.2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参考文献[2]。其中TGFβ1的一抗浓度为1∶150, Fibrillin-1为1∶100, LOXL1为1∶200。采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测定, 计算累计光密度 (IOD) 值。每张切片随机取10个40×10倍视野, 结果以平均光密度值来表示。

1.2.3 Western blot

样本取出后参考文献[3]的方法加入蛋白提取液提取蛋白。取等量蛋白与2×SDS上样缓冲液混合, 沸水加热10 min, 变性后进行SDS-PAGE电泳 (聚丙烯酰胺分离胶浓度TGFβ1为14%, LOXL1为8%, Fibrillin-1为5%) , 半干法转印于硝酸纤维素膜, TGFβ1、LOXL1为15 V, 60min;Fibrillin-1为20 V, 180 min。5%的脱脂奶粉4℃封闭过夜, 加一抗 (TGFβ1为1∶300, Fibrillin-1为1∶200, LOXL1为1∶400) , 37℃, 2 h。TTBS漂洗后加二抗 (1∶5 000) , 37℃孵育1.5 h。洗膜后用化学发光法在暗室X光片曝光显影。应用GIS凝胶成像系统拍照后用Band Scan 4.5软件进行扫描, 与GAPDH的灰度比值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在腹横筋膜的免疫组化结果

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被染成棕黄色, 斜疝患者腹横筋膜Fibrillin-1 染色较深, 排列较规整且呈连续性分布。直疝患者腹横筋膜Fibrillin-1分布紊乱、断裂 (图1) 。该结果与本文作者之前报道相一致[2]。TGFβ1 在斜疝患者腹横筋膜呈弥漫染色, 在直疝患者腹横筋膜TGFβ1 呈局灶染色且染色较浅 (图2) 。LOXL1 与TGFβ1 相类似, 直疝患者腹横筋膜LOXL1 染色较斜疝浅且呈局灶分布 (图3) 。通过软件对结果的累计光密度值 (IOD) 分析表明直疝患者腹横筋膜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含量均明显下降, 和斜疝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表1) 。对直疝患者Fibrillin-1 与TGFβ1 的IO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 (P <0.05) , pearson相关系数为0.605, t =0.006。 LOXL1 与TGFβ1 表达呈正相关 (P <0.05) , 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3, t =0.005。

2.2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的Western blot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 灰度比值显示:直疝患者腹横筋膜Fibrillin-1 含量 (0.31±0.16) 显著低于斜疝患者 (0.58±0.17) (P <0.05) (图4) 。TGFβ1 含量在直疝患者腹横筋膜 (0.17±0.13) 显著低于斜疝患者 (0.34±0.17) (P <0.05) (图5) 。LOXL1 含量在直疝患者腹横筋膜 (0.34±0.14) 显著低于斜疝患者 (0.45±0.17) (P <0.05) (图6)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2 000 万例病例, 在我国约200~400 万例。人们对腹股沟疝的诊治已有近500 年历史, 然而关于其发生和修补后复发的确切原因仍未完全明了。

腹横筋膜是腹壁对抗腹内正常生理及病理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的异常将导致腹壁张力的下降, 引起疝的发生。KLINGE等[4]对63 例不同类型的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其双侧腹横筋膜的伸展性和弹性都明显低于非疝患者, 胶原染色可见胶原架构稀疏、分离。陈双等[5]发现, 在各型疝患者腹横筋膜胶原含量降低最为明显的是复发疝组, 其次为直疝组和斜疝组。胶原水平的下降可导致腹横筋膜张力的降低, 成为腹股沟疝的危险因素[6]。弹性纤维是细胞外基质中除胶原外另一个重要组分, 可由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某些软骨细胞等产生, 赋予组织以良好的弹性, 与胶原韧性互补, 增加腹横筋膜组织对于外界压力的抵御能力。弹性纤维由含弹性蛋白的核心及FMF两部分组成。弹性蛋白以可溶性前体—弹性蛋白原形式分泌至细胞外, 在胞外基质富含原纤维蛋白的微纤维支架上, 弹性蛋白原之间发生高度稳定的共价交联, 形成富于弹性的纤维。其中Fibrillin-1 是其重要组成成员, 参与构成微纤维。Fibrillin-1 包含三段富含半胱氨酸高度重复的序列, 与多种蛋白、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外基质重构[7]。本文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对腹股沟直疝及斜疝患者腹横筋膜Fibrillin-1 的表达进一步研究, 发现直疝患者Fibrillin-1 含量显著降低, 且分布异常, 是导致直疝患者腹横筋膜抵抗压力能力减弱的原因。

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网状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化比率。LOXL1 是类氨酰氧化酶家族成员, 可催化胶原蛋白中的赖氨酸残基或羟赖氨酸残基及弹性蛋白中的赖氨酸残基发生氧化脱氨反应, 进而交联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本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构显示直疝患者腹横筋膜LOXL1含量显著低于斜疝患者, 和PASCUAL等[8]报道相一致, 表明LOXL1 的下降影响了结缔组织的正常结构, 从而使得直疝患者腹横筋膜的稳定性下降。

TGF-β1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 参与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免疫炎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TGF-β1 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促进胶原基因的表达和分泌[9]。有实验表明给予外源性TGF-β1 能抑制切口疝的发生[10]。本研究发现TGF-β1 在腹股沟直疝腹横筋膜明显低于斜疝患者。表明TGF-β1 降低参与了直疝的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直疝腹横筋膜TGF-β1 与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的表达呈正相关。类似结果在子宫腺肌病有报道[11]。表明它们受共同因子的调节, 或者它们直接相互作用, 共同参与了直疝的发生。

本研究结构表明直疝的发生是多种因子在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Fibrillin-1、TGF-β1 与Loxl-1 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 有关其具体调节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原纤维蛋白-1 (Fibrillin-1)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及类赖氨酰氧化酶1 (LOXL1) 在腹股沟直疝及斜疝患者腹横筋膜组织的表达, 探讨腹股沟直疝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我院行疝修补患者 (直疝19例, 斜疝23例) 腹横筋膜组织中Fibrillin-1、TGFβ1及LOXL1的表达情况。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腹股沟直疝患者腹横筋膜组织Fibrillin-1、TGFβ1及LOXL1的含量显著低于斜疝患者 (P<0.05) ;直疝腹横筋膜Fibrillin-1与TGFβ1 (P<0.05) , LOXL1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 (P<0.05) 。结论 腹股沟直疝患者腹横筋膜组织Fibrillin-1、TGFβ1及LOXL1存在异常表达, 并且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腹股沟直疝的发生。

关键词:原纤维蛋白-1,转化生长因子β1,类赖氨酰氧化酶1,腹股沟疝

参考文献

[1]HENRIKSEN NA, YADETE DH, SORENSEN LT, et al.Conet Connective tissue alteration in abdominal wall hernia[J].Br J Surg, 2011, 98 (2) :210-219.

[2]LI J, CAI JH, ZHANG XJ, et al.Expression of fibrillin-1 and TGFβ1 in the transversalis fascia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J].Chongqing Medicine, 2011, 40 (4) :370-371.Chinese

[3]PANS A, PIERARD GE, ALBERT A, et a1.Adult groin henias:new insight into their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J].Eur J Clin Invest, 1997, 27 (10) :863-868.

[4]KLINGE U, ZHENG H, SI ZY, et al.Synthesis of type I and III collagen, expression of fibronecti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1 and-13 in hernial sac of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J].Int J Surg Investig, 1999, 1 (3) :219-227.

[6]RODRIGUES JUNIOR AJ, RODRIGUES CJ, DA CUNHA AC,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llagen and elastic fibers in the transversalis fascia in direct an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J].Rev Hosp Clin Fac Med Sao Paulo, 2002, 57 (6) :265-270.

[7]RAMIREZ F, SAKAI LY.Biogenesis and function of fibrillin assemblies[J].Cell Tissue Res, 2010, 339 (1) :71-82.

[8]PASCUAL G, RODR魱GUEZ M, MECHAM RP, et al.Lysyl oxidase like-1 dysregu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direct inguinal hernia[J].Eur J Clin Invest, 2009, 39 (4) :328-337.

[9]BETTINGER DA, YAGERDR, DIEGELMANN RF, et al.The effect of TGF-beta on keloid fibroblast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J].Plast Reconstr Surg, 1996, 98:827-833.

[10]FRANZ MG, KUHN MA, NGUYEN K, 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2) lowers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al hernias[J].J Surq Res, 2001, 97:109-116.

原纤维蛋白-1 篇4

关键词:砷,砷中毒,纤维蛋白原

砷是一种环境有毒物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砷可导致暴露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砷暴露还可以导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砷中毒所致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砷中毒常用的诊断指标除了临床体征以外,最主要是发砷含量测定[2],但是头发需要量较大,标本采集极及为不便,而且砷在血液当中的半衰期很短, 故血液中的砷检测无临床意义。目前,纤维蛋白原 (FBG) 作为血液中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规项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FBG为血浆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蛋白质,血浆中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 g/L。鉴于砷中毒对于人的各脏器危害较大,尤其是肝脏,而FBG是由肝脏合成,因此我们通过比较84例砷中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FBG、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 (ALB)这3项指标哪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后针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比分析。与此同时,对砷中毒患者进行发砷含量检测,将之前有差异的指标与发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探讨FBG在砷中毒诊断中是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2012年7月— 2013年12月确诊为砷中毒的患者84例,砷中毒的诊断依照1998年WHO建议的2条诊断标准[3];患者均有砷接触史,且发砷高于5 μg/g,本研究的砷中毒组除了满足以上诊断标准外,还排除了并发原发性肝脏疾病, 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服用药物如雄激素、鱼油、高浓度肝素、纤维蛋白聚合抑制剂等患者。另设正常对照组84例,均为健康检查者,无砷接触史,且近期无妊娠,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指标均正常。

1.2试剂和仪器试剂:由德国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Products Gmb H和四川新成生物责任有限公司提供。仪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日立的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AFS-8230原子荧光光度计。

1.3实验方法

1.3.1标本采集砷中毒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期抽取静脉血2 ml,正常对照组为早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采集砷中毒患者头发0.5~1.0 g。

1.3.2测定方法1 FBG检测采用的是Von Clauss法,该法是最常用的可凝固法。原理:将足量的凝血酶加到稀释血浆中,记录出现纤维蛋白凝固的时间,该时间与TBG含量呈负相关,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参考范围2~4 g/L。2PT检测采用凝固法,其检测原理为: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子成为Ⅹa,后者使FBG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FBG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参考范围8~14 s。3ALB检测方法为溴甲酚绿法,其检测原理为:在p H值4.2反应条件下,样品中的白蛋白与溴甲酚绿结合形成色素结合物,根据测定此青绿色的660 nm处的吸光度值而求出白蛋白的含量。 参考范围30~55 g/L。4发砷检测采用原子荧光吸收法,其检测原理为:头发用硝酸、硫酸、高氯酸等混合酸消解,加入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液及硼氢化钾,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

FBG和PT在日本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ALB在日本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所有检测参数均按试剂说明设置

1.3.3统计学分析录入数据并核查无误后,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四格表计算FBG测定诊断砷中毒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4]。砷中毒组与对照组4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砷中毒组治疗前后差异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FBG水平与发砷的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所有统计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3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砷中毒组FBG浓度为(1.79±0.26)g/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98,P<0.01);砷中毒组ALB浓度为(44.19± 2.46)g/L, 明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1); PT在砷中毒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注:FBG—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ALB—白蛋白。

2.2砷的含量与FBG的含量相关性将发砷含量与FBG的含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发现砷的含量与FBG的含量不具有相关性,r=0.248, P=0.117。

2.3 FBG测定诊断砷中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四格表计算FBG测定诊断砷中毒的灵敏度为69.5%,特异度为94.0%,阳性预测值为92.1%,阴性预测值为75.2%。

2.4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FBG的含量比较经治疗后的砷中毒患者,FBG含量(2.04±0.26)g/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79±0.2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8, P<0.01)。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砷含量在患者体内的降低,FBG含量逐渐恢复正常。

3讨论

众所周知,砷并非是金属元素,但因砷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与重金属有相似之处,故在环境污染的研究与防治中,通常把它当作重金属看待。砷作为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毒性非常强,其化合物中的三氧化二砷就是剧毒药物—砒霜。研究表明,只要有0.06~0.20 g砒霜进入人体,人就会中毒身亡。在地壳中,砷的丰度仅约为1.8 ppm,岩石和土壤中砷的含量在1 ppm至数百ppm之间[5]。并且随着环境的不断污染,砷中毒的病例在全国均有普遍上升的趋势。因此,探讨其诊断手段以及疗效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很多诊断指标如发砷不仅操作复杂,而且标本不好收集,而尿砷检测时效性不够,它在血液以及体液中的降解速度很快。

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是急性期蛋白之一。关于FBG减低,有关的临床意义并不常见,FBG降低,则会使血浆中的最重要的凝血因子变少。原发的低FBG血症临床上较少见,常和出血体质有关,继发性的低FBG血症与肝脏疾病和DIC的发生密切相关[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FBG在砷中毒人群中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并且治疗后FBG却会较治疗前上升, 此结果表明,砷中毒可能导致FBG下降,从而导致肝脏分泌FBG下降,因为FBG是由巨核细胞和肝细胞两者合成的糖蛋白,在凝血中既是因子又是底物,是凝血系统中的一种中心蛋白质,凝血的最后阶段是凝血酶形成,使FBG转变为纤维蛋白。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直接影响血液的凝固[7]。砷中毒常导致肝脏的损害[8],因此可导致肝脏分泌FBG减少。另一种则是继发性的减少,熊亚波[7]指出缺氧、酸中毒、组织灌注不足等诱因均可经外源性途径引起纤容激活,纤维蛋白原的多聚体降解使有抗凝作用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从而间接引起FBG减少。我们在临床上也较常见的一种原因则是FBG消耗过多,如DIC,这一点在砷中毒的情况下是较少见的,砷中毒引起DIC较少。但是黄其龙等[9]报道当神经外伤或疾病时,血液中的FBG会渗入神经组织,立即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在神经系统沉积,进一步引起水肿等一系列的神经损害[10,11,12,13,14]。这一点刚好与砷中毒导致中毒性神经病的相吻合[15]。

这点也正好印证了FBG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 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 d,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由于只有肝脏才能合成ALB,所以存活的肝细胞越少,合成的ALB也就越少。因而,ALB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的合成功能,ALB在砷中毒组中也有下降,更进一步印证了FBG下降很可能由于肝脏分泌减少导致,当然不排除沉积在神经系统引起的降低。

本研究发现FBG含量与发砷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砷含量检测对于砷中毒诊断是最重要的检测指标,FBG含量越低,发砷含量越高,更进一步证明了FBG对于砷中毒的诊断意义。关于发砷含量下降到什么程度会导致FBG下降尚未见文献报道,这也是今后本实验室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本研究表明,FBG含量的测定对于砷中毒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较高,表明FBG对于砷中毒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该文旨在探讨FBG在砷中毒患者血浆检测中的临床意义。从实验结果分析,FBG、PT、ALB 3项检测指标,FBG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砷中毒时,体内FBG含量明显降低;治疗后,FBG的含量在体内出现回升。FBG的检测对于砷中毒的诊断与疗效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将发砷与血浆中的FBG联合检测将大大提高砷中毒的诊断敏感性。 因此,检测FBG可作为诊断砷中毒的一项辅助指标。

原纤维蛋白-1 篇5

关键词:骨折,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骨折患者的数量逐年增长。患者骨折后, 凝血系统发生改变, 大量炎性因子释放, 故骨折后体内凝血因子、炎性因子表达增多。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均会导致机体发生有菌性或无菌性炎症。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是炎性敏感指标, 在机体发生急性创伤或炎症时明显升高, 具有诱导组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激活补体的作用, 是反应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的重要指标之一。骨折发生后, 由于急性损伤或长期卧床肢体制动, 会导致机体的凝血系统发生改变。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是具有凝血功能的糖基化蛋白, 由肝脏合成分泌, 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 参与凝血过程, 是检测凝血4项指标之一。同时, FIB也是一种应激蛋白,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的形成, 导致缺血性损伤。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检测骨折患者CRP、FIB的表达变化, 探讨其在骨折后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为有效判断骨折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合理依据;比较不同程度的骨折患者血清CRP及FIB水平, 探讨骨折治疗的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为观察组, 共140例, 均有X线检查或CT检查结果确诊, 排除其他外伤、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者。观察组中男80例、女60例, 年龄 (66.4±8.3) 岁, 完全骨折患者78例、不完全骨折患者62例, 开放性骨折50例、闭合性骨折9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共70例, 其中男36例、女34例, 年龄 (65.3±10.0)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对象于清晨6时采集空腹静脉血3~4 m L, 在室温下放置2 h, 离心10 min (2 000转/min) , 取上清液装于干燥试管内, 采用RANDOX试剂盒测定血清CRP水平 (免疫比浊法) , 采用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清FBI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RP、FIB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血清CRP、FIB水平均增高 (P<0.05) , 见表1。

2.2 完全性骨折患者组与不完全性骨折患者组CRP、FIB水平比较

完全性骨折组CRP、FIB水平高于不完全性骨折组 (P<0.05) , 见表2。

2.3 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骨折组CRP、FIB水平比较

开放性骨折组CRP、FIB水平高于闭合性骨折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骨折急性期患者血清CRP升高, 可能与骨折引起周围血管及软组织损伤、脂肪滴和/或病原微生物、异物入血有关[1], 骨折恢复期CRP升高, 与骨折愈合时骨折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肉芽组织、坏死物质的吸收、骨痂形成、骨小梁形成等有关[2]。CRP表达增多的具体机制如下: (1) 激活补体。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成分与抗体结合, 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则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此外, 某些细菌所产生的酶、坏死组织释放的酶、激肽、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系统的激活也能激活补体C3和C5。 (2) 启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酶在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释放纤维蛋白多肽, 后者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 是白细胞的趋化因子。 (3) 炎性因子的释放。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系统的激活进一步导致大量的炎性因子, 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CRP的释放, 以上炎性因子相互作用, 发生级联反应。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 在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少, 在急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急性期浓度升高, 具有调节免疫、激活补体、促进吞噬作用[3]。

研究发现, 在骨折急性期, 创伤导致肌肉、骨骼损伤, 部分血管破裂, 血管内皮细胞外露, 激活血液的凝血系统, 使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形成, 达到止血作用[4]。在此过程中, 可有血栓形成, 甚至出现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在对骨折的保守治疗中, 可能需要牵引或石膏固定, 一般需长期卧床或制动数周至数月。在手术治疗中, 患者再次受到应激创伤, 术后卧床制动, 或骨折愈合不佳, 导致行动不便, 均会导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5]。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平衡, 是机体保持正常血流的基础之一, 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是这种平衡紊乱的结果。FI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交联为纤维蛋白, 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结合, 使血小板聚集, 缩短血液凝固时间。FIB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是炎症反应的标记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 骨折患者血清CRP、FIB水平升高;完全性骨折组血清CRP、FIB水平高于不完全性骨折组;开放性骨折组CRP、FIB水平高于闭合性骨折组。结果说明, CRP、FIB水平的升高在骨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清CRP、FIB表达水平可能与骨折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 检测患者血清CRP、FIB的表达水平, 可评估患者的骨折程度, 判断预后, 同时可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汤自洁.外科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2) :1464-1465.

[2]Beeton CA, Chatfield D, Brooks RA, et al.Circulating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its soluble receptor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 and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4, 86 (6) :912-917.

[3]Di Nisio M, Squizzato A, Rutjes AW, 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D-dimer test for exclus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systematic review[J].J Thromb Haemost, 2007, 5 (2) :296-304.

[4]雷青梅.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 (8) :122-123.

原纤维蛋白-1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并随访到的初治原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211例,年龄59.6±13.4岁。无糖尿病、肝肾、高血压等急、慢性疾病,无血栓及出血性疾病,近2周内无感染性疾病,未使用影响凝血及止血的药物。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32例,黏液性囊腺癌2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混合型囊腺癌33例;按FIGO分期:Ⅰ期44例,Ⅱ期15例,Ⅲ期126例,Ⅳ期26例;依据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31例,中分化(G2)74例,低分化(G3)106例。

1.2 纤维蛋白检测

患者均于术前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采用比浊法,在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型号SYSMEX CA-50进行检测。依据诊断学(第6版),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4 g/L。

1.3 治疗方法

211例患者均进行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盆腹腔肿瘤病灶活检/切除、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切除、腹腔冲洗液/腹水细胞学检查。术后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的标准进行分期。FIGOⅠ-Ⅳ期及所有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均给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主要化疗方案包括TP(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顺铂或卡铂),PC(环磷酰胺、顺铂或卡铂)PAC(顺铂或卡铂、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等。

1.4 随访方法

随访开始于卵巢癌患者全程化疗结束后。随访主要采取门诊随访方式,也包括电话及信件方式。第1年每月随访1次;第2-3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4-5年每半年随访1次;5年及以上每年随访1次。每次均行盆腔超声、腹部(肝胆胰脾)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必要时行CT、MRI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生存率,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方法,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病理因素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随访结果

随访截至2010年8月。随访结束时,复发病例103例,复发时间为15.8±14.7个月。123例患者随访结束时无疾病征象或病情稳定,肿瘤进展病例28例,死于卵巢癌者55例,因其它疾病死亡者5例。

2.2 纤维蛋白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11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4.41±1.47 g/L,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密切相关(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及病理类型间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a:t-检验;b:单因素方差分析

2.3纤维蛋白原与预后的关系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年龄、肿瘤期别、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与无瘤生存率及总存活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而通过多因素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肿瘤期别与无瘤生存率相关,二者亦与总生存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类型、年龄及术前CA125值与预后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分级与总存活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与无瘤生存率无关,详见表2。以211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4.41 g/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4.41 g/L与≥4.41 g/L,两组的5年无瘤生存曲线及总生存曲线见图1、图2。

3讨论

1865年,Trousseau首次将肿瘤描述为一种血栓性疾病,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癌症患者伴随血液高黏、高凝状态。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源于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恶性肿瘤细胞可以表达和分泌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系统,既往已有实验证明人类及动物的恶性肿瘤细胞内凝血因子前体物质与纤维蛋白裂解激活因子呈过度表达。另一方面肿瘤相关因子可刺激大量巨噬细胞或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组织因子(TF),从而间接启动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糖蛋白,属凝血酶及纤溶酶等促凝物质的底物,为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与细胞黏附、伸展移动、吞噬及血液凝固等密切相关。近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相关,且为一个有价值的预后参数,其中包括子宫内膜癌[1]及宫颈癌[2]。关于卵巢癌,Ma等[3]测定了105例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晚期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另有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组,结果表明前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远远高于治疗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Koh等[5]对35例卵巢癌患者进行严密随访,发现随访1年内死亡病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60 g/L,而随访3年后仍存活病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4.25 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卵巢癌的预后指标。本研究测定211例卵巢癌患者的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病理分期组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期别呈正相关,与既往研究一致,同时我们对211例患者进行严密随访,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相关,为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子。这些结果提示我们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预示了卵巢癌的一些不良生物学行为如肿瘤细胞的广泛播散、转移的可能,相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者预后差。

注:a:Log-rank检验;b: 单因素Cox生存分析;c: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

有证据表明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细胞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如广泛播散、转移及分化差存在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其机制总结如下:(1)纤维蛋白原可以通过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促进血管发生及肿瘤细胞生长[6,7,8]。(2)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可以黏附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不同类型细胞及生长因子,形成肿瘤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的桥梁,并进一步构造肿瘤基质,从而潜在的改变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3)纤维蛋白原可以稳固血小板与肿瘤细胞黏附形成的瘤栓,从而使包裹在里面的肿瘤细胞免受自然杀伤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攻击,进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控,进而增强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4)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不仅与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有关,且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是一种主要的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及应激均可增加纤维蛋白原的生物合成[9]。据报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过程紧密相关,肿瘤的炎性微环境积极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迁移[10]。纤维蛋白原可直接结合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及与粒细胞的相互作用诱导致炎因子的分泌,进而调控炎症反应过程[11]。学者们通过建立转基因小鼠模型,证实纤维蛋白原是肺癌与黑色素瘤患者体内循环肿瘤细胞转移潜能的关键因子。通过观察缺乏纤维蛋白原的小鼠,其体内肿瘤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12]。这些发现提示我们纤维蛋白原与机体先天免疫能力有重要联系。

本文最有意义的研究在于肯定了术前纤维蛋白原的预后价值。相对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难以得到早期诊断,易发生腹腔转移,且容易复发,诸多因素致使其预后较差。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能有效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以指导治疗。既往已经报道了许多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预后价值。与其它指标相比,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一项价格相对便宜且较稳定的实验室指标,在临床上易于联合其他指标作为预后判断指标。早在1994年就有报道指出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血液流变学与预后相关。纤维蛋白原可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从而加速红细胞的聚集,并降低红细胞的变形性,最终减少血流量,降低氧运输能力。Gundersen与Palmer近期通过对宫颈癌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低氧和作用增强患者放疗的抵抗力从而影响整体生存的预后[13]。然而本研究仅仅局限于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希望将来可以就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如术前、术后、随访期间及复发后。

由此可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卵巢癌的肿瘤期别相关,且为独立的预后指标。卵巢癌患者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对复发及转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可以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为术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评估其作为预后判断指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本院收治并随访到的211例初治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资料,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病理因素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41±1.47 g/L,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密切相关(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病理分期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相关,病理类型、年龄、术前CA125值与二者均无关;组织学分级与总存活率相关,而与无瘤生存率无关。结论: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原纤维蛋白-1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病人新鲜静脉血, 用109 mmol/L的枸椽酸钠按与静脉血1∶9的比例抗凝, 共40例。

1.2 仪器与试剂

法国梅里埃四通道血凝仪 (bioMérieux OPTION 4 PLUS) ;上海太阳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试剂盒及配套定值血浆。

1.3 咪唑缓冲液的配制

将3.4 g咪唑和5.58 g氯化钠加入约500 mL水中, 再加0.1 mol/L的盐酸溶液186 mL, 调节pH至7.3~7.4, 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 L[3], 4~8 ℃冰箱保存, 用前恢复到室温。

1.4 方法

每批次比对检测前, 用太阳原装定值Fib血浆对梅里埃血凝仪进行校准, 使仪器处于良好状态。40份新鲜凝血功能检查标本分5 d进行双方法的Fib重复测定, 每天8例, 每例标本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测定2次, 测定顺序为1、2、3、4、5、6、7、8、8、7、6、5、4、3、2、1, 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离群点的筛选

2.1.1 方法内的离群点

对比方法 (X) 的双份测定差值绝对值的均值是DX, 差值绝对值范围限值是4DX, 没有超出此范围的点;实验方法 (Y) 的双份测定差值绝对值的均值是DY, 差值绝对值范围限值是4DY, 没有超出此范围的点。

2.1.2 方法间的离群点

方法间的绝对差值是Z, 方法间绝对差值的限值是4Z, 没有超出此范围的点;方法间的相对差值是Z&apos;, 方法间相对差值的限值是4Z&apos;, 有1个超出此范围的点, 但该点并没有同时超出绝对差值限值, 所以判断为无方法间离群点存在。

2.2 线性相关的目测检查

两方法间的线性关系良好, 可继续进行以下的分析。

2.3 对比方法 (X) 取值范围检查

EP9-A文件要求相关系r≥0.975 (或r2≥0.95) , 本实验结果显示r=0.9911 (r2=0.9823) , 大于EP9-A文件的要求, 可以认为在X取值范围内, 本实验项目数据满足要求。数据显示方法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实验方法的精密度好[4]。

2.4 直线回归分析

通过直线回归计算, 得到相关系r=0.9911, a=-0.03633, b=1.0117, 回归方程:Y=-0.03633+1.0117X, 直线回归图见图1。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 在梅里埃血凝仪上应用上海太阳纤维蛋白原试剂盒定值血浆作为校准物, 用自配的咪唑缓冲液和太阳牌纤维蛋白原缓冲液测定纤维蛋白原结果之间的偏差很小,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因而用自配的咪唑缓冲液代替太阳牌纤维蛋白原缓冲液是可行的。咪唑缓冲液配制方法简单, 人力成本和价格成本均低廉, 有助于节约实验室运行成本, 降低医疗费用, 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自配的咪唑缓冲液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检测的可行性。方法:以上海太阳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作为对照 (对比方法) , 用自配的咪唑缓冲液 (实验方法) 对40例临床标本进行了Fib检测, 评价其测定Fib的效果。结果:两种稀释液检测Fib的一致性良好 (r=0.9911) , 无方法内和方法间离群点, 测定结果的偏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结论:经过方法比对及偏差评估, 确定在本实验室的梅里埃血凝仪上可用自配的咪唑缓冲液代替上海太阳纤维蛋白原稀释液测定Fib。

关键词:血凝仪,纤维蛋白原,咪唑缓冲液,比对试验,EP9-A

参考文献

[1]熊立凡, 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3.

[2]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 (5) :308-312.

[3]何真.最新临床检验新技术操作规范[M].吉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5:259.

原纤维蛋白-1 篇8

关键词:冠心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

冠心病 (CHD) 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 其发病率在我国有着迅速提高的趋势, 其病理基础包括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D-D水平上升反映系统血栓前状态与不稳定动脉斑块激活及局灶性血管壁相关纤维蛋白的形成和凝固有关[1]。FIB是血栓的主要成分, 参与凝血过程和交联纤维蛋白[2], 是CHD发生及发展的一个条件性危险因素[3]。本文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10例C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FIB、D-D水平与CHD的发病和病变程度关系及对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10例CHD患者, 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其中男68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 (60.3±8.9) 岁。患者分为:SAP组28例, UAP组24例, AMI组28例, 正常对照组30例, 为我院体检健康职工。以上各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免疫系统疾病及并发感染和肿瘤等症。

1.2 仪器与样本处理

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对应试剂。抗凝剂采用0.109mo L/L枸橼酸钠0.2m L, 采用一次性抗凝管。抗凝剂与血液标本比例为1∶9。采血方法: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空腹采取静脉血1.8m L, 缓缓加入抗凝管中后给予充分摇匀。采血过程注意避免造成组织损伤而导致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血液, 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经2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即上机检测。

1.3 方法

D-D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FIB测定采用Clauss法。于室温2h内测定D-D与FIB两项检测指标。为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状态须按要求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 定时校准并每天作质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冠心病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SAP组对比FIB和D-D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 ;AMI组与UAP组的D-D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和SAP组对比, *P<0.0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脂质沉积、凝血亢进、纤溶系统功能低下、细胞增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等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是CHD发生的病理基础。FIB先被凝血酶裂解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血栓, 特异性的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是凝血反应中的一个关键凝血因子[4]。FIB的提高说明血液黏稠度高, 机体纤溶活性降低, 易于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当血栓形成后, 机体的纤溶系统被激活进而溶解血栓即继发性纤溶。D-D是交联纤维蛋白及其特异性降解产物, 它的浓度升高说明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 证实继发性纤溶存在体内的特异指标, 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标志物[5]。

结果显示CHD患者FIB、DD水平变化与不同类型的CHD患者有一定的关系。SAP组和对照组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AMI组和UAP组, 也就是说明FIB、DD含量越高的CHD患者发生UAP或AMI的可能性就越大。当UAP患者不能很好的干预体内凝血状态时, 血栓不完全阻塞时就表现为UAP, 若血管腔完全阻塞时, 则发展为AMI。

综上所述, CHD的发病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 检测患者血浆D-D和FIB指标可明确反映冠心病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变化, 可以诊断各类型冠心病的重要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对逆转病理改变, 防止病情发展至严重程度, 及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抗栓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血浆FIB、DD水平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和病变程度, 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伦和, 刘翠银, 梅雄.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改变[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1) :85-86.

[2]Guo M, Sahni SK, Sahni A, et al.Fibrinogen regulates theexpression of inf lammatory chemokinesthrough NF-kappaB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J].Thromb Haemost, 2004, 92 (4) :858-866.

[3]施仲伟.心血管病危险控制的内容与方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7) :441.

[4]Eto K, Ochiai M, Isshiki T, et al.Platelet ag-gregability undershear is enhanced in patients withunstable angina pectoriswho develop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pn CircJ, 2001, 65 (4) :279-28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激活学生 下一篇:激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