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论(精选十篇)
言语理论 篇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奥斯汀 (Austin) 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 其学生塞尔 (Searl) 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语用学的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 即认为在说什么时我们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能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 (locutionary act) 、“以言施事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
(一) 以言表意行为。
奥斯汀把最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些什么” (saying something) 的行为称作“以言表意行为”的实施。在谈到以言表意行为的几个地方说法基本一致, 都主张以言表意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 即我们以言意指事态或者事实。这样, 我们的言语就存在着与世界中的事实是否相符的问题, 因此它是有真假的。奥斯汀对这一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他认为, 即使在这种最为通常的“说些什么”的意义上, 我们也可以区分不同层次的“做些什么”。
(二) 以言施事行为。
从字面上看, “以言施事行为”指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 即在说话中实施了言外之事。这种行为, 奥斯汀用如下公式做了解释“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需要指出的是以言施事行为仍然是一种言语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
(三) 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取效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了些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之产生不是以言施事行为, 因为它不是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 而只是言后之果。但它毕竟与以言意行为和以言施事行为有关, 是经由说话产生的效果, 因而也是一种言语行为, 实际上是收言后之果。
三、塞尔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 在同意奥斯汀的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这一基础论断的基础上, 他进一步指出, 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塞尔的重大贡献。塞尔认为, 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 而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句话有可能具有多种功能。Searle指出, 实施言语行为最简单的方式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 确切地表达出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这种情况下, 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 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可称作为直接言语行为 (direct speech act) 。但更多的时候, 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 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 。用于实施间接言语行为的语句具有两种语力:字面之力 (literal force) 和言外之力。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
四、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础理论, 无论是对语用学、语言研究, 还是对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学以及语言的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语言的作用更为突出, 可以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相当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Austin, J.L. (1996)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George 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Searle, John R. (2001)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5]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 (1) .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束定芳.言语行为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1989 (2) .
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的论文 篇2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哲学 逻辑学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
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
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塞尔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修正、完善、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利用自己设计的一套人工语言符号来来表述分析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即:说出一串语词(语素、语句)就是实施话语行为;进行指称和谓述就是实施命题行为。做出陈述、提出问题、发出命令、做出承诺等,就是实施以言行事行为,而这种以言行事行为对听话者在行动上、思想上、信念上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语效行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影响很大,被人们誉为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发展的意义
在对语言做逻辑分析时,应当考虑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及整个背景知识因素,言语行为理论也是以其语用学内容与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相联结,并以其理论的系统性为不完善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提供借鉴。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传统逻辑、经典逻辑的研究方向。传统逻辑、经典逻辑只研究陈述句,并只从真假角度来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用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来取代长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真值语义论,对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扩展了逻辑学语词研究的范围。逻辑的特殊性在于它所研究的语词及由之构成的语句的特殊性。这样,从逻辑的观点看,对语词的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奥斯汀发现某些句子的说包含有行为动词,如愿意、许诺等,并把这些行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塞尔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合理更细致地划分。最重要的是,塞尔对语用行为句的逻辑分析研究为后来的语用逻辑研究开拓了思路。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扩展了传统逻辑的研究范围。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运用,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用逻辑,为用逻辑的方法解释生动的言语交际,提供了理论支持。语用推理是语用逻辑的核心概念,它对具体语境的解释力是传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及类比推理等无法比拟的。
四、结语
言语理论 篇3
关键词:言语行为;交际;连贯;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奥斯汀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言内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着重于“说某事”。言外行为,受话人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说某事”的同时“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如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言后行为,所说的话对受话人实现某种效应,比如通过警告使人警觉,通过争论使人信服,通过陈述使人受到鼓舞。
说话人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言语交际目的,如要取暖,说话人通过直接语言途径(“打开取暖器吧”)或者间接语言途径(“这里很冷是吧?”)来达到目的。可看出一个言语行为在说话人意图指引下产生言外之意。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说话人话外有话,产生间接话语意义。相同的言内行为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力,例如:
“What time is it?”根据具体语境,可能产生以下语力:1.说话人想知道时间。2.说话人非常恼火,因为听话人迟到了。3.说话人认为现在是受话人回家的时候了。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若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不一样,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一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的;言后行为的连贯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其特点是无形的。尽管不同层面上的形式与特点不同,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完整的言语行为。
实际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就是说,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方式存在于推理中。因此语篇的街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的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否则,许多语篇仅靠语言形式是难解释通的。如:
1.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I have just arrived.
2.A:That is the telephone.B:I am in the bath.A:Ok
就1和2字面而言,A和B之间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联系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与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如将其补缺,会产生下面的结构:
3.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1 do no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because)I have just arrived.
4.A:That is the telephone.B:(No,I can not answer it because)I am in the bath.A:Ok.(I will answer it then.)
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还是一个言外之意表达和理解问题。因为交际行为,特别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的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要想把握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判断和推导。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作用
语篇理解与推导过程并非只有唯一推导步骤或程序。一篇意义连贯的译文需要译者联系相关语境进行判断。翻译中所处理的各种语言表达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基础准确地表达语言层面内容。有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内容也是连贯的,受话人根据语境、语用等言外知识来掌握说话人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分析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语篇外部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标准,首要任务是将源语言中的语境中,意义蕴于文化当中并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很难完全译出语境中的意图又译出源语言文化方面的含义。从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视角,争取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等效,帮助译者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句很清楚说明了不同语境对上下文理解不同意义。例:A:I really disliked that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1:Actually,he's your new boss.
B2:Anyway he's your new boss.
B3:After动加is your new boss.
B4:Sti11力e is your new boss.
B5:Well,he is your new boss.
根据逻辑联系语在上下文所隐含的用意,B1的actually表示警告,整句译为:“说话谨慎点,他可是你新老板”;B2的anyway表示耐心的说服,整句可译为:“别那样,他可是你新老板”;B3的after all是建议不要对新老板表示讨厌,整句可译为:“他毕竟是你的新老板嘛”;B4的still是好意的劝告,要对方朝好的方面去考虑,整句可译成:“你还是算了,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5的well表示安慰,暗示A有些问题,整句可译成:“好自为之吧,他可是你的新老板”。通过语用分析,原作中隐含在指示语中的意图或语用用意在译文中清楚地表达出来。如:A1:That's the telephone.(接)电话,而不是“哪是电话”。B:I'm in the bath.我在洗澡(你去接)。A2:OK.好吧(我去接)。
表面文字,两人话语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言外行为在交际这个更深层次上是有联系的。A1不是描写,而是一种请求,要求B去接听电话。B又因做不了此事,拒绝,而非描写。同时,B回答也是一个请求,请求A去接听电话。A2实际上也同时完成了一个接受B的拒绝行为和接受B的请求行为。这样分析使其理解在更高层交际实质,能准确理解并翻译对话,克服字面文字障碍。
三、结语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看,译者任务是在处理源文本时要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翻译研究必须把文本当作一个有一系列言外功能——涉及主题性、功能性和语用层面——组成文本综合体,引导译者去理解源语言文本,掌握其隐含言外功能。言语行为理论的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的有效结合,使翻译思维摆脱了词、句和段的本位的束缚,可以帮助译者判断原文可能存在的错误,让译者在“信”的前提下,灵活创新,译文质量也会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
[2]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93.
广告语言与言语行为理论 篇4
广告一词源自拉丁语, 意为“警告或唤起注意”, 其目标为认知、理解、说服与行为。它旨在引起人们关注并使其对企业及产品产生好感, 进而产生购买行为。为达到其特殊交际目的, 广告用语在内容表达与句法结构上均有独特之处。本文拟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语用学原理, 并结合实例, 对典型广告语言加以分析。
二、语用学相关理论
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交际的基本单位是一定行为的完成。说话人通过说话执行一个或多个行为, 其行为的实现能给听话人带来某些后果。该理论最初由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认为完整的言语包括三种不同行为, 即言中行为 (用声音组词, 联词成句, 并用正确的语调说出来) 、言外行为 (话中带有用意所体现的言者交际意图) 和言后行为 (言语对听者产生的影响) 。后Searle将Grice的“会话含义”学说与之联系, 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等概念, 丰富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使之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2.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 合作原则与直接言语行为
1967年, Grice提出:在言语交际时, 为相互了解、配合及使谈话顺利进行, 人们应遵守合作原则。它包括四个范畴, 即量准则 (不多说, 也不少说) 、质的准则 (说真话) 、关系准则 (要有关联) 和方式准则 (要清楚明白) 。即应采用最直接最切题的方式真实地表达交际意图。这常要求使用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
(2) 礼貌原则与间接言语行为
但语言学界逐渐注意到人们在言语交际时常常违反合作原则, 如使用间接而非直接的言语交际方式, 让对方曲折意会而不坦率言传……等等。为解释这类现象, Brown, Levinson及Leech等在Grice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益补的礼貌原则, 核心是:言者应自己多吃亏而给人方便, 令对方感到受尊重并获得其好感。据研究, 对同一话题, 越直接的表达方式越不礼貌。因此, 遵守礼貌原常体现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形式。
3.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理想的言语交际状态是尊重对方, 与人方便, 同时又直接快捷地表明说话意图, 即同时遵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但实际应用中却少有这种情况。事实上, 人们常常牺牲合作原则来遵守礼貌原则或牺牲礼貌原则来赢得合作原则。选择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方式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目的。
三、语用学相关理论在广告语言中的实际运用
1. 广告语言的语用特点
商业广告涉及广告商、广告受众和广告商品三个方面。首先是由广告商制作、发布广告语言 (言中行为) , 其言外行为是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服务, 以达到促其自发购买的言后行为;而受众则凭借个人的认知和经验对广告语言加以揣摩、完成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意向或倾向 (受或不受广告影响) , 从而完成广告的交际过程。为顺利实现其劝说目的, 即执行推销产品的言外行为, 并进一步促使广告受众购买的言后行为发生, 商家必须采用有效的言中行为。因此, 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新颖独特的言中行为。
2. 广告商灵活处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
一方面, 广告商理应为受众提供最为直接、关联和适量的信息, 以节省时间和费用, 及让对方以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语境环境, 这本身即是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但另一方面, 广告交际要求受众购买产品或服务, 本身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因此, 要严格遵守合作原则, 广告商就应直接陈设其交际意图;然而, 这对受众是极不礼貌的, 反而不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在此情况下, Leech提出广告语言应将礼貌原则作为第一性, 合作原则作为第二性。他认为, 对广告受众无礼将使交流的大门关闭, 消费者将会不愿付钱购买, 广告商就无法获得收益;因而, 为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 广告商应有意识违背合作原则诸准则, 通过遵守礼貌原则来迎合受众的消费心理。为此, 广告商应隐藏真实交际意图, 大量运用婉转间接的手法和礼貌的言辞, 将指令性言语行为变为承诺性言语行为, 最大限度地体现礼貌原则, 尽量夸大受众所能获得的益, 使之觉得物有所值, 从而自愿花钱购买, 最终实现其交际目标。
3. 具体运用方式举例
(1) 违反量准则
如:Wwwhat's newww?At www.landsend.com…www.landsend.com gives you even more ways to explore land's end with even more ease, comfort, confidence and security.So, wwwhat are you wwwaiting for?广告中多个“w”明显多余, 违反了量准则, 这种变异拼写的使用意在引起受众对该网站的注意。
又如夸大产品性能以强调消费者可受的益:For real brainscalding, colon-burning taste, try Joe’s Atomic chill.Made from100%animal by-products and just a dish of diesel fuel.It's a burst of flavor that will make your tongue turn black and drop to the floor quivering in fear.So for a true gastro-intestinal assault, try Joe’s…广告用词夸张, 对辣酱的描述诙谐生动, 仿佛热辣辣的琼辣酱就在受众眼前, 令人神往。
(2) 违反质的准则
为增强广告效果,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广告商常使用反语、隐喻等修辞手法。
例如美国癌症协会广告:If people keep telling you to quit smoking cigarettes, don't listen…They're probably trying to trick you into living.吸烟预警广告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警示后停止吸烟, 但如直接警告“stop smoking”容易引起反感。广告有意识地使用反语来违背质准则, 幽默委婉地表达了规劝警告意图, 意味深长。
再如:An extra rich and robust blend of Premium beaus, specially roasted to bring out all the flavor and aroma you expect from a gourmet coffee.广告采用了隐喻手法, 便于受众深刻理解蚕豆的风味并产生购买欲望。
(3) 违反关系准则
广告有意识违反关系准则, 借用似乎相关的名人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而非强调产品质量本身, 即利用消费者的攀比心理, 以其熟知但与产品不相关的事物来提升产品地位, 满足其虚荣心。如销路很好的“李宁牌”运动鞋及服装就利用了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来增加产品竞争力。
(4) 违反方式准则
为避免直接劝说的不礼貌, 不少广告违反方式准则, 使用双关手法以引起联想, 间接劝说消费者购买。
如在伦敦某机场一免税店前的广告:“Have a nice trip.Buy-buy!”广告用动词“buy”替换了同音异义的招呼语“bye”, 意在劝说游客在离开前买些免税产品, 亲切自然。
又如:She's the nimblest girl around.Nimble is the way she goes.Nimble is the bread she eats.Light, Delicious, Nimble.广告中Nimble一语双关 (面包名;聪明敏捷的) , 暗示Nimble面包使人聪明、行动敏捷;而该词的重复令人印象深刻, 无须刻意吹捧即达到了其交际目的。
四、小结
总之, 商品广告的交际目标在于促使广告受众消费。广告商灵活应用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原则, 有选择地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来遵守礼貌原则, 以间接的表达方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最终劝导其购买广告商品, 成功地实现了交际意图。
摘要: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新颖独特的言中行为及即广告语言。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 结合实例对广告语言的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告语言,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付红桥:汉英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1 (4) :23~25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3]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郑建凤:浅析广告语言的语用基础[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8 (1) :109~112
[5]丁俏蕾:广告语言中的幽默现象及其语用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2, (1) :114~117
[6]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1983
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中的语用能力培养 篇5
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中的语用能力培养
本文依据奥斯汀和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交际功能与大学英语语用能力以及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语言信息和功能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真实的交际语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 者:黄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12)分类号:H14关键词:言语行为 功能意念 语用能力 口语教学
基于关联理论的言语幽默分析 篇6
【关键词】幽默 关联理论 明示刺激 脱口秀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关于幽默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弗洛伊德的《玩笑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就得以体现。自此之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幽默,试图探究幽默的本质以及幽默的产生机制。其中包括优越感论,慰藉论,乖讹论等。除此之外,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语用学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也为幽默机制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但之前有关幽默的语言学研究更关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应用。而且很少有研究涉及对脱口秀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的研究框架能够为关联理论在幽默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并且本研究能够填补对脱口秀中幽默分析的空缺。
二、传统的幽默研究
1.优越感论。优越感论又被称为降级理论或轻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嘲笑他人的不幸,愚蠢或错误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因此,幽默是通过在嘲笑或轻视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突然的优越感而产生的。该理论追溯到希腊有关幽默的修辞学理论。柏拉图认为恶意和嫉妒是快乐的源泉,人们通过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得愉悦。类似地,亚里士多德也把幽默看成是对能力有欠缺的人的模仿。几乎所有有关幽默的著作,包括当代的研究,都把优越感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尽管如此,一些学者指出该理论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说一些双关语或是小孩子的话语也可以引人发笑,但这些话语目的却不是在于制造优越感。
2.慰藉论。慰藉论认为性冲动的压抑或伦理道德的约束会使人们精神紧张,而幽默通过帮助人们释放这种心理能量来使人们摆脱世俗或规章的约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精神分析研究详尽地解释了笑声是如何释放紧张感和累积的心理能量的。然而慰藉论仍存在其局限性:慰藉论的研究脱离语境,试图用单一的一组原因来解释所有笑声产生的过程,不顾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历史,或人物等因素。因为没能考虑到社交所具备的具体特征,因而慰藉论的研究不能辨别出不同环境下笑声的区别,而且慰藉论试图在解释笑声的作用而不是探索幽默的机制。
3.乖讹论。除了优越感论和慰藉论之外,乖讹论对于幽默的研究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并为许多当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幽默来源于互不相干的概念或情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结合,并导致实际的结果和人们的预期之间产生冲突。Beattle认为当人们把两个以上不一致,不相称或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境看作一个统一的复合体或集合或者人脑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注意到它们之间某种相互联系时,笑声就产生了。尽管这一有关乖讹论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但乖讹论的创始者却是康德和叔本华。康德认为幽默是伴随着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突然的落差而释放的情感,并且叔本华对其作了具体的描述。尽管这种结果与期望的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幽默的诱因,但一些学者认为把不和谐的现象转化为和谐的这一过程才使得相应的情境变得有趣。而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当预期不符合事实时,幽默的接收者意识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第二阶段,幽默接收者试图通过一些认知手段来化解其中的不和谐,从而发现笑话中有趣的部分。通过这两个阶段,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幽默中潜在的有趣的元素。
这三种传统的理论,尤其是乖讹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幽默的机制。除此之外,幽默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幽默话语是通过话语内涵来实现交流意图的。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关联理论都可用于幽默的分析。而本文将要着重分析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是如何应用到幽默话语的分析中的。
三、理论框架
1.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原则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他们认为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四项准则都能被归结为关联性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又包含两个准则,分别是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明示刺激)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对于话语输入来说,其关联性程度会有不同,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认知效果或语境效果,二是处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对关联性的影响如下:1)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性成正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因素,与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认知原则表明人脑试图通过最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换句话说,在理解话语时,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交际原则的理解涉及两个概念:明示刺激和最佳关联。要理解明示刺激,我们需要先理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两种交际模式:一是语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码模式认为交际是对信息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只能解释明确表达出来的语义而不能发掘内含的意义。推理模式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提供他要表达的意图的证据,听话人根据这些证据,结合“共有知识”而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明示交际推理的概念。“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是通过某种明显的方式进行编码,把信息意图明白地显现出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幽默的体现往往蕴含在交际意图中。再说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两点描述,首先明示刺激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说话人付出一定努力进行处理,其次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具有最大关联性。
2.认知语境。在解释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时,我们提到具有最大关联的信息指的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在关联理论中,第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语境。Blakemore认为认知语境指的是听众根据其感知能力和对之前话语的理解而构建的假设或设想。并且人们对经常遇见的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Sperber 和Wilson也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其中包括之前话语所表达或暗含的假设,以及与这些假设或话语本身中所含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还认为在理解话语时,听众需要选择认知语境来建立关联性。因而在理解幽默话语时,听众需要在已有的认知语境中来选择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并通过转换认知语境来进一步寻求最佳关联。
3.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为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清楚两个概念,即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相应的语义表达而程序意义指的是语用推理所应进行的某一方向或某种特殊的计算过程。以连词but为例,它的程序意义是指它能用来反驳或消除前句所引发的假设。除此之外,程序意义还可以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法层面甚至是语用层面来帮助预测下文的内容。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都需诉诸认知语境来做出典型预测。
4.明示刺激的种类。根据上述概念,明示刺激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冲突和程序意义冲突两类。概念意义冲突包含歧义现象,如一个单词能引发多个认知语境。除此之外,概念意义冲突也指一句话的概念意义与事实或前文所表达的含义不一致。而程序意义冲突指的是某一话语与前文的程序意义所引发的预期不符。
四、基于关联原则的话语幽默分析
1.概念意义冲突
(1) I grew up in China.Who didn’t?
在这句话中,who didn’t 的概念意义是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但这明显是与事实相冲突的,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明示刺激。尽管“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这一概念意义具有最大相关性,但与事实的冲突使听众转换他们的认知语境并发掘其中隐含的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Who didn’t?”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一些美国人身上所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因而这句话的内涵意义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他们以为世界就是美国,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2) I read on Men’s Health magazine that president Obama every week has two cardio days and 4 weight lifting days.I don’t have to exercise because I have health insurance.I live in Massachusetts where we had universal healthcare and then elected Scott Brown.Talk about mixed message! I think there was a movie about him.It’s called “Kill Bill”.
在这段话中,最后的“Kill Bill”有歧义,“Kill Bill”原意是指电影的名字是《杀死比尔》,但在这句话中也可以指法案。因而“Bill”这个词的两个概念意义之间产生冲突,形成明示刺激,从而使读者发觉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Scott Brown扼杀了医保法案。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认知语境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转变,即从一开始想到的电影名字转换到扼杀法案这一概念,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幽默。
(3) We have Mr.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here tonight.I have read your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I see you.I think the book is much better.They should have cast Brad Pitt,or Angelina Jolie.
在这段话中,黄西说副总统乔·拜登的自传比其本人要好很多,但这句话的概念意义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因为自传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好于本人。这样,话语的概念意义和我们所以为的事实就形成了相互冲突,从而使听众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其实是在暗讽副总统的自传过于美化了其本人,幽默效果由此产生。在这个例子中,也存在由最大关联的概念意义向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的转变。
2.程序意义冲突
(1) This is my first time on CSPAN,a channel I obvious always watch when I couldn’t handle the demagoguery and sensationalism of PBS and QVC.If I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fter watching CSPAN,there are CSPAN2 and 3!
在这段话的语境中,“still”这个词蕴含的程序意义,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下文,应该是说话者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其无法入睡的状态,然而说话者接下来说的方法却仍与C-SPAN有关(C-SPAN C-SPAN2,C-SPAN3 是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新闻频道)。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冲突就形成了一种明示刺激,使听众意识到这句话实在暗指CSPAN的节目很无聊,看得太多肯定会把人看睡着。因而这种对CSPAN的暗讽就制造了幽默效果。
(2) My dad was a grumpy guy.But occasionally he tried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When I was 7 he said to me,“Son,why is tofu better than centralized socialist economy?” 5 minutes later,I said,“Why?” He said,“Because I said so!”
在这段话中,说话者引用了他父亲和他的一段对话。他父亲问了一个很荒谬的问题:为什么豆腐要比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好?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反问他父亲为什么。根据相关的认知语境,我们所期待的是对问题的合理客观的解释。然而他父亲给出的答案比问题更荒谬:“因为我是这么说的!”这个回答与们所期待的客观合理的答案相违背,从而使听众明白了他父亲确是如他之前所说的性情乖戾。因而这段话通过设计程序意义的冲突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关联理论分析脱口秀中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和理解过程,并着重强调明示刺激能够促使听众转换其认知语境,理解话语内涵,从而理解话语中的幽默。
参考文献:
[1]Attardo,S.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从关联理论看言语幽默 篇7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相关:交际和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以关联为取向,理解话语就是寻找关联。人们在说话和理解话语时总在遵循关联原则。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的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对发话人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他应提供与对方认知环境相关的信息,以便使他能理解自己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成功的交际;对受话人来说,交际是一种推理行为,他应结合与新信息相关的语境假设来取得语境效果,从而推理得知发话人的意图。正是关联理论对人类言语交际具有普遍的解释力,其有关话语理解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幽默言语的解读。
二、实例分析
1. 语境与言语幽默。
关联理论把语境作为“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言语幽默的表达和理解同样是一个受语境制约的动态认知过程。要想交际成功,话语双方必须对认知语境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而认知语境是不断变化的,话语的发出者和接收者有时难以对同一语境产生共同的认知,即难以互明,于是就产生了种种误会,而这种误会恰恰给小品增添了幽默效果。下面通过分析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片段来阐述幽默的产生。
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
赵本山: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崔永元:不是,大叔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
宋丹丹: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乡里通知,谢谢。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赵本山:是后天?
崔永元:不是后天。
宋丹丹:那是哪一天呢?
崔永元: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咱,这个——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您听明白了吗?
赵本山:啊,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一片段是交谈双方对“昨天,今天,明天”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理解,这种“理解误差”也就制造了幽默效果。主持人想要白云、黑土“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与大多数听众是有共同的认知语境的。但是两位来自农村的大叔、大妈心中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与主持人的认知相悖,幽默也因此而生。与主持人有共同认知的观众在察觉这种“矛盾”时也就能够体会这段对话中的“笑果”。
2. 最大关联、最佳关联与言语幽默。
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最大关联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则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从而获得足够充分的语境效果。小品幽默中,由于“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可以假设话语总是最佳关联的”,所以听话者在幽默制造者的诱导下认为言语已具有最佳关联,但其实只是最大关联。之后,通过说话者进一步明示其交际意图,听话者最初认定的关联被推翻,迫使听话者对说话人的意图进行再一次识别,付出更多努力,最终找到最佳关联,这种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反差便使言语产生了幽默效果。反差越大,其幽默效果也就越强烈。小品《小崔说事》中的片断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崔永元:哎,咱换个方式,大叔大妈。我问大叔的时候大妈把这耳机戴上,问大妈的时候呢,大叔把这耳机戴上。
……
崔:哎,大妈,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怎么来的?
白云:俺们……搭专机来的。
崔:那太贵了,那我们报不起。
白云:不用报,都小钱儿,现在,有钱,瞅这穿的,相当有钱,嘿,太有钱了,哎呀,这都是挺贵呀……
崔:您这是貂皮!
白云:错!貂绒。
崔:特别贵吧?
白云:不贵,四万。
崔:四万还不贵啊?大妈真舍得给自己花钱!
……
(摘下黑土耳机)崔:大叔啊,听说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搭专机来的?
黑土:啊,是搭拉砖拖拉机过来的。
崔:那得多冷啊。
黑土:穿得多啊,这都扛风,你看她这衣服。
崔:大妈这衣服挺贵的吧?
黑土:老贵了!四十一天租的。
主持人小崔为了让黑土说出实话,采取了分别采访的对策,让白云、黑土戴上耳机,这一措施产生了效果,两人对同一问题的答复南辕北辙,笑料百出。在小崔和白云的对话中,观众得到的信息有:两人搭“专机”到了现场,白云穿了件“四万元”的貂绒大衣。从白云的描述中观众推断出其在几年前上过小崔的节目后,回村生活得到了改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这是观众用最小的努力得到的最大关联。但是小崔和黑土接下来的对话却揭露了实情:专机是“拉砖拖拉机”;衣服是“四十一天租的”。看到这,观众不得不推翻之前的推断,重新建立最佳关联。得出的新结论是:白云在说谎,她眼中的壮观景象都是为图虚荣编造出的假象。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听众出乎意料,虽然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但是得到了“额外的效应”。也获得了话语的最佳关联。Dolitsky曾有过一段生动的论述:幽默的效果源于听众被诱惑着走在花园的一路径上,而后却发现走错了路,必须择返另路,重新走过,这就是所谓的“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a)。
3. 明示与言语幽默。
关联理论的明示是指“把——想要弄明白一些事情——这个意图本身弄明白的行为”。分析起来看,明示行为可以分出两个层次的表达意图:第一层是交际者要使受众明白一些事情的意图即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其中要认识明白的事情就是基础层信息。由于在理解过程中,这些信息有待于后面交际话语的验证,所以,在推理环节,斯、威又称之为“认知假设”。交际者的表达意图之所以能被受众识别,关键就在于明示行为有关联性为之作保证。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幽默进行分析。
意大利人向犹太人夸耀自己的祖先:“在罗马地下发掘出电线,说明古罗马人已经发明了电话。”1
犹太人说:“你知道在耶路撒冷发现了什么吗?”2
意大利人说:“不知道。”3
犹太人说:“什么也没发现。”4
意大利人说:“那能说明什么?”5
犹太人笑着说:“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无线电啊!”6
幽默发出者利用1为受众后面的理解铺垫了一个相互认知语境“通过历史遗迹来看历史的辉煌”。面对犹太人2的提问,我们自动进入意大利人的角色,把我们认知语境的焦点调整到“犹太人在耶地发现了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这个问题上来。如果幽默发出者真的提供这样的信息,那么他便遵循言语的相关性,使交际就进入了正常轨道。正因为幽默发出者有意避开相关信息,在这里提供的“什么也没发现”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对明示4,我们只识别了它的信息意图,而却尚未明白交际者要传达的基础信息,到此,幽默交际还并未成功。接下来的明示6为我们认知语境的中的疑问揭开了谜底。原来明示6字面意义的“无”和明示4中表达的没发现什么相对应,同时它又和1中的有线对比,就形成了“无线电”在这里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再与1铺垫的相互认知语境相结合,便得出了这则幽默的讽刺寓意:讽刺那种依靠历史的虚无的骄傲感。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探讨的明示4想要传递的基础信息。到此,基础信息的明白使信息意图在幽默发出者和我们受众之间最终达到互明,幽默交际最终成功完成。
三、结语
建构在互明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把交际视为一种认知活动。它从认知角度研究交际,提出了最佳关联原则作为现实交际形态的总原则。在明示过程中,这一总原则体现为交际行为本身与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推理环节是关联理论交际观的核心。基于互明认知基础,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过程中,信息意图的实现并不一定能自然导致交际意图的实现。关联理论对解释言语幽默话语的理解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幽默小品、相声、短信、短文等艺术和娱乐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也有利于幽默语言的受众更好地领略幽默的魅力。
摘要:幽默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取决于语境的使用,与语用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关联理论对于幽默交际非凡的解释力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超越了传统交际观对交际研究的局限,站在一个更高的认知角度来俯瞰人类交际活动,并从中总结归纳出一条统领性交际原则——最佳关联。
关键词:言语幽默,交际,关联理论
参考文献
[1]Dolitsky,Marlene.Aspects of the Unsaid in Humor.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2,5(1/2):33-43.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15.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何自然,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6.
[7]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2):33.
英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篇8
关键词: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称赞语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凡是不能证明其真假的陈述都是“伪陈述”, 是毫无意义的。20世纪50年代末, 英国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 (John Langshaw Austin)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学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许多陈述只不过是‘伪陈述’, 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述, 但它们根本不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 或是仅是部分地以此为目的”。他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 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的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 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的行为。换句话说, 语言不仅是用来描写和陈述客观世界的, 而且是一种行为。他还指出所谓无真假就等于无意义这一逻辑实证观点是不正确的, 并用大量的实证证明, 有不少陈述句无真假值, 但确实有意义。这就是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这一系列有关“言有所为”的论述中, 奥斯汀推翻了认为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个观点。他指出言语行为是话语行为的有意义的单位, 并认为施为句是言语行为的主要形式。在他看来, 言语行为是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甚至是唯一的研究对象。“言语行为”这个术语, 在奥斯汀本人的著作中是很少使用的, 但他的学说, 特别是他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人们已广泛称之为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区分三支不同的言语行为:“言之发” (以言指事) 、“示言外之力” (以言行事) 、“收言后之果” (以言成事) 。后来把这三种言语行为分别总结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 语言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 因为它涉及到说话者的意图。在施为性言语行为中, 说话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听话者又是如何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这正是研究语言交际的中心问题。
二、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Austin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对孤立的话语意义的研究, 那么Searle在“什么是言语行为”所说“我认为研究言语行为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认为在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有一个语言行为。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号语词和语句, 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 (token) , 构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在完成言语行为中给出标记, 更确切地说, 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语句标记就是以言行事的行为, 以言行事的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在Searle看来, 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 如陈述命令、询问、许诺等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 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的方式。Searle把言外行为分为五大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在这个发展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三、Grice的合作原则
合作是会话活动中一条首要的原则。1967年, 美国哲学家H.P.Grice 套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四个哲学范畴体系, 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四准则, 其具体体现为——量的准则 (quantity) :指提供所需要的量, 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应超出需要的信息量;质的准则 (quality) :提供真实的信息, 不要提供虚假的信息;关系准则 (relation) :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信息;方式准则 (manner) :提供的信息要清晰、明了、简洁。人们普遍认为, 遵守以上准则可以使语言交际效率达到最高程度。但是, 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时, 不同的使用言语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对各个准则的遵守会有不同的侧重。Grice也注意到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会话的过程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 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原则, 这就使得听话者要通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推测出话语的真正含义。Grice认为在交谈双方知道彼此“愿意合作”的前提下, 正因为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才使会话产生了会话的含义。虽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有时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 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针对Grice合作原则的不足, Leech在研究中从修辞学和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 并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
四、Leech的礼貌原则
1983年, 英国著名学者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 其具体阐述为——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会话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 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愿意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而礼貌原则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从而具有比合作原则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也正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 人们有时才不惜牺牲合作原则下的准则。正如何兆熊所指出的, 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是为了“拯救”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来的, 因此它只解释了合作原则未能解决的某些现象而未能覆盖礼貌语言的全部需要。
五、Goffman 的行为面子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Goffman)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行为面子理论”。他指出, 在人际行为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使自己不丢面子, 然而面子又是很容易被他人伤害的极脆弱的东西。因此, 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或不让他人伤害自己的面子, 人们必须奉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一金科玉律。
六、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策略
社会学家Goffman对“面子”的界定比较模糊, 而Brown和Levinson所提出礼貌策略被视为对“面子”理论的修正和拓展。布朗和列文森在他们系统阐述的礼貌理论中提出了三个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模式主要是以“面子保全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 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 即“一个具有面子需要的理性人”, 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 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他们指出, 礼貌与面子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采取一些措施去维护听话人、说话人或第三者的面子。人们倾向于用好听的字眼, 甚至掩饰真相不惜违反会话合作原则, 正是为了保住对方的“面子”, 出于对礼貌的需要, 因为礼貌要求尽量使别人多受益。Brown和Levinson认为, 许多语言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 并把威胁面子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威胁听话人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 包括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以及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二是威胁说话人面子需求的言语行为。正因为如此, 每一个典型人都会寻求一定的方式去避免这些面子威胁行为或采取某些策略去减轻言语行为的威胁程度。礼貌就是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听话人和说话人的面子所做的努力。
七、Herbert的称赞语应答
K.Herbert在Pomerantz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12种对称赞的反应——感激标志:即听到称赞后用“谢谢”, “谢谢你”或微笑来回答, 表示同意称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接受。它不限于某种特殊的话语形式, 可能是口头的或非口头的。评价接受:即接受并表示赞同性意见。被称赞者接受称赞, 同时还要加上相关评价。夸奖升级:即接受称赞, 但认为赞扬的程度还不够, 还需要自我称赞。评价来历:即说明被称赞物的来历, 听话人用介绍背景的方法来表达“接受+同意”的态度。转移称赞:即重新确立被称赞的对象, 把话题转移到第三者或其他物品上去。回敬称赞:即接受称赞的同时再将称赞回敬给对方, 这种形式往往出现在会话的开始或结束。这种策略妥善地处理了对方的称赞, 同时, 还加强了交际双方的一致。弱化称赞:即通过指出被称赞物的缺陷来表明不同意或降低对方的称赞。质疑称赞:即通过对称赞提出质疑, 被称赞者对称赞者的真诚和合理性表示怀疑, 表明不同意对方的称赞。否定称赞:即对称赞表示异议并给予否定, 被称赞一方坚持被称赞的人或事物不值得赞扬, 认为称赞有误。限定称赞:即对称赞进行限定, 修正, 比完全否定的程度要弱些, 常用but, although, though之类的连词。不予表态:被称赞者假装没听见称赞, 故意不吭声或转移话题。用不相关的评论:被称赞者将称赞理解为称赞者有某种需要, 而不是单纯的称赞。因而所作回答常常是满足称赞者的某种需求。
参考文献
[1]M A 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 ramm 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 iolingu istics[M].Basil B lackwell Ltd.1986.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篇9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世界
一、引言
很久以来, 哲学家 (或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 或是陈述某一事实, 两者必居其一, 别无他用, 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 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 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 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 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
奥斯汀在3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有关语言施事使用的想法, 并在1946年的“他人的心”一文中首次公开表露了这一想法坚持语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 并把语言的使用划分为两类, 即“记述话语”和“施事话语”并对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了区分。由于行为主义语言观总是试图从他人处获得行为效果, 而没能对其运作机制加以细分, 从而显得过于笼统,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把传统的语言哲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使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焦点由语义的真值界定转向了语用范畴。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 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 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 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任何一种语言里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都是无穷的, 但人们运用这无穷的话语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 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 完成了一定的功能, 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则具有行事能力, 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 可以表达许诺、道歉、指责、感谢、祝贺等。例如:I visit her once a mo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现在去拜访她, 而是陈述“我每月去拜访她一次”这样一个事实, 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而I advise him not to give up tryin g.这句话不是要陈述“劝告”这件事, 而是说话人“我”在说话的过程中实施了“劝告”这个行为, 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表述性话语是描写某一事件的过程或状态, 因而有真假之分。施为句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 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 因此无真假之分, 但有合适不合适之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 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两类。显性施为句即原先所说的施为句 (该句子的主要特征为:主语是第一人称, 时态是现在时, 谓语动词是行事动词) 。隐性施为句则指不具备上述特征的许多其他种类的语句。这类句子大都可以加上显性施为句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变成显性施为句。在此基础上, 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 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或称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 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 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 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 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 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每一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
此外, 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表述类、承诺类、行动类、行使类。
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奥斯汀的分类, 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1) 断言类和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态, 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判断。它的适从方向是说话人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 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确信的。2) 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它的适从方向是现实发生变化, 以使用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动。3) 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适从方向是让现实发生改变, 以适应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怀有意图;话语的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4) 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它没有适从方向, 因为说话人在表达这类行为时既不试图改变客观现实以适从说话人的话语, 也不希望话语符合客观现实。不过, 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5) 宣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它的适从方向是让客观现实符合说话人的话语, 同时又让话语适应客观现实, 它不需要真诚条件。说话人可以通过宣告类行为改变有关事物的状况和条件, 因而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但宣告类行为往往需要考虑一定的语言外因素, 即合适条件, 比如要宣告某人为公司总裁, 我们就要考虑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权力等因素。
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外行为类型。他的依据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 (命令句) 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言外之力, 即陈述、疑问和命令。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 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舍尔认为,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者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 加上听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 说者与听者所交流的要比说者实际说出的多。
塞尔在理论上说明了如何通过次要以言行事行为来实现首要以言行事行为, 并认为次要以言行事行为是字面上的, 而首要以言行事行为不是字面上的。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两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 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中, 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在使用中, 发话者和受话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字面言外之力, 而非规约性间接言外示力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更依赖于背景知识和语境。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在人脑、语言与世界三者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从语言与世界这一外在的关系来说,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直接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之中, 从而使人类思想凝固、镶嵌于世界的图景之中。从人脑与语言这一内在的关系来说, 它可以通过人脑的意想状态激发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听辨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篇10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 听力理解是听者积极主动地对目标语进行接受、理解、筛选有用信息并存入长期记忆, 以扩大听者的听觉渠道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听辨阶段、理解阶段、记忆阶段和筛选阶段。
1、言语的听辨阶段
言语的听辨阶段是听力过程的第一步。听者首先听到的是一系列声音, 这些声音相当于音位分段。语音的感知是在音位层次上进行的, 听者把语音切分成音素后, 从最小的单位开始, 逐渐听辨出词素、词、短语、子句和语段 (桂诗春, 1985) 。例如, 听者听到[ti:tfe]这个音素时,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teacher”一词的形和义。但实际上言语听辨过程并不仅仅是孤立音素的分辨, 在正常情况下, 语音听辨是连续语音的听辨, 连续性是语音的一个特点, 听话人很难将它切分成分离的语音单位, 其次, 一个音素的发音受它前后音素的制约, 这样就增加了听辨的困难。
中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孤立的音素上, 常常急于把音素合成单位, 然而却未能将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 不能迅速地将相应的概念召唤出来。听辨过程需要听者对声学符号进行合成和分析, 透过语音层和句法层达到语义层,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要克服这个困难, 听者首先要对英语的语音、语调知识熟练掌握, 如语流中的音素、略读、连音、重音等知识要系统的进行训练, 不然, 听者听到的也仅仅是噪音, 而不是信息。
R.P.Warren和R.M.Warren通过实验发现语音复原效果 (phonetic restoration effect) , 他们让受试人听下面四句话:
(1)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axle. (发现*eel在车轴上)
(2)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shoe. (发现*eel在鞋上)
(3)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orange. (发现*eel在桔子上)
(4)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table. (发现*eel在桌子上)
(例句摘自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第89~90页)
这四句话的区别是axle (车轴) shoe (鞋) orange (桔子) 和table (桌子) , *号为咳嗽声。由于这四个词分别表示不同的语境, 受试人分别把*eel听成wheel (车轮) , heel (鞋后跟) , peel (果皮) , meal (饭) 。
从实验看出, 人们在连续性听辨过程中,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合成分析, 但这种合成分析不仅限于合成与所听到的音段相一致的音段, 而是合成更大更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英语教师有必要选择多种与语言情景结合较紧密的段落和对话,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把音段与上下文结合起来, 锻炼学生合成组织语言各要素的能力。
2、言语的理解阶段
跨越了第一个阶段就进入理解阶段, 听者会通过思考对听到的信息形成某些观念, 来帮助对所听信息的理解, 理解是根据声音建立意义。人脑犹如存储着一本字典, 词汇检索是一个十分迅速的过程, 检索不同的词需要不同的时间, 依听话人对该词的掌握程度而定。通常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法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
2.1 图式理论的应用
图式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阅读理解, 它在听力理解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图式是认知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 在长期记忆中建立各种图式。每个图式可以被某个单词或某些提示所激活, 被激活的图式可以诱导几个相关联的图式。如当听者听到一个有实义的词“L i b r a r y”时, 他就联想到“b o o k”“borrow”“return”等词。通过图式理解法, 听者还能预测紧接的内容, 预测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是必不可缺少的。如果听者的长期记忆中没有足够使他可以发挥预测能力的图式时, 对原文的理解也是不透彻的。
教师应精选包含有学生熟悉的句型和词汇的听力材料, 通过重复性的练习, 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选择重要的信息。
2.2 语境的积极利用
除了图式理解法之外, 上下文因素在听者的理解过程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听者必须借助上下文连贯理解, 排除意义不明确的词义, 对语义、语法、句法进行合成和分析, 确定对信息的正确理解。Pollack和Pickett (1964) 曾录下了一段女士的正常谈话, 然后把谈话中的每一个单词从对话中分离出来, 让不同组的人进行听辨, 结果这些孤立的单词只有50%被认出。
言语的理解过程通常用“top-down” (自上而下法) 和“down-top” (自下而上法) 来描述。“top-down”是听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 对所听信息进行推测和假设, 然后根据信息不断向下推进, 以达到对自己的预测或假设的确认。而“downtop”则是通过对音素、词义、语法的解码而确定单词、句子或篇章的意思。
教师应建议学生借助背景声音, 说话者的语气语调, 说话者的态度等非语言信息来判定谈话发生的地点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还可运用从材料中获得的已知信息来对结果作推论。
2.3 关键词的提示
River (1980) 以下面的一些没有明显语法联系的词汇为例, 说明听者通过关键词, 怎样利用上述的方法而获得对所听信息的理解“snowfall, Northern California good, farmers, San Francisco, snow, 89years, surprise, drought, bad, California, yesterday, San Francisco Roman Catholics, a s k e d, p r a y, r a i n, m o r n i n g, w o k e, snowing, biggest snow, San Francisco, century, snow, mountains, Winter sports, again, paralyzed, Ranchers, sold, cattle, Agriculture, California, three hundred, snow, rain, finally, come.”
River认为, 听者有了这些关键词汇, 同时又具有类似情况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他就能推出以下信息:“The huge snowfall in Northern California is good news for farmers out there.In San Francisco the biggest snowfall in 89 years come as a surprise.The drought has got so bad in California that yesterday in San Francisco Roman Catholics were asked to pray for rain.The morning when San Franciscans w ok e up i t w a s s now i ng-t h e b i gg es t snow in San Francisco this century laid a couple of feet of snow in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Winter sports can finally get going again.Ski resorts had been paralyzed.R a n c h e r s h a d s o l d o f f t h e i r c a t t l e.Agriculture in California had lost three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before the snow and the rain which has finally started to c ome.”从上例可以看出, 听者除了一些关键词的词义之外, 他便没有其他提示, 因此, 只有通过他的知识库和关键词的上下文关联意思以及背景知识来推知全篇信息。
从上面这个实验, 可以启发英语教师, 在听力教学的初期,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练习和老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篇文章的关键词, 使学生产生联想, 对全篇进行背景上的预备和猜测, 这样可以在初级阶段帮助学生培养预测和推理能力, 建立他们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启发学生在听的同时记录关键词, 然后根据关键词口述回忆整篇文章, 然后再听, 再检验第一遍的理解是否正确。此外, 这个阶段还应培养学生速记的本领, 即迅速地用符号、代码或缩写, 记录所听到的重要信息。
3、言语的记忆阶段
记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输入、存储和输出。在听力理解阶段过后, 我们不仅要把听到的语言形式一点点积累起来, 而且还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大脑里原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才能理解内容。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据研究, 一般说来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 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 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实验表明, 如果输入的材料是有意义的, 则保存在短期记忆里的分量会大大增加。因此, 在理解的基础上, 听到越熟悉的东西, 检索时间越短, 在短期记忆里保存的量越大, 长期记忆是储存较永久信息的地方, 但保存在长期记忆里的一般是意思, 不是声音。在我们听懂或记住一段话的意思后, 隔一段时间总不能用原来的措词和结构来复述这段话。在理解过程中, 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都参加活动, 短期记忆将信息暂存起来, 长期记忆寻求与输入信息有关的经验知识, 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 句子的形式只能保存在短期记忆中, 意思进入长期记忆, 这一系列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交叉播放长句和短句, 锻炼学生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能力。首先听懂短句, 如包含只有两三句问答的对话, 其语言是学生所熟悉的, 这样他们能集中注意力以进行意义的选择;然后听懂长句, 如断句、对话比重较大的故事, 将材料分成若干部分, 使学生理解长句, 记忆长句的含义, 减轻短期记忆的负担。
4、言语的筛选阶段
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忘记信息。故听者应有目的去听, 辅以笔记进行筛选和整理, 减轻短期记忆的负担。Landolfi (1980) 以图1显示整个听力过程的每个步骤:
从图中可以看出, 筛选是很关键的一步, 听者的目的、常识和经验 (Wolffet et a l.1 9 8 2) 这三个因素会影响听者作出何种筛选。现以一篇名为Great Changes in Family Life (大学英语听力第三册) 的听力材料为例说明问题。学生听之前, 会带着这样的问题:What’s a typical family in the past like?和What will be a typical family in the future like?有了这些问题的目的, 听者就会有意识的去捕捉这几个问题, 着重提取它们的答案, 最后通过对比, 发现将来和过去家庭生活模式在发生改变。随着信息的推进, 听者会进一步问:What causes such great change?经过筛选的这些要点进一步进入听者的长期记忆中, 扩大了他有关“Family Life”的图式网, 增加了他的听觉渠道的知识。
5、总结
5.1 听力练习要循序渐进
从理解过程的分析看, 人们理解句子的快慢受结构难易和词汇生疏程度的制约, 教师应根据材料的复杂程度调整速度, 精心选择听力材料, 采用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 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和语用水平, 使他们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 提高听觉反映能力。
5.2 听力练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地位一直受到人们的忽视, 认为听力教师很清闲, 一上课只需打开录音机便可。事实上, 听力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指挥功能。一方面, 他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恰当地启发学生对所听材料的想象, 解脱他们的紧张情绪, 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要发出指令, 提出要求, 让学生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的听辨各种声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听力教师, 科学地按照言语听辨的规律, 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 应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技能。
5.3 听力练习应与其他练习如听写、口语同步进行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紧密结合, 互相制约, 哪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听力课不单纯练习听的技能, 而且要与其他三个方面同步进行。听写和口头表达与听力最易结合, 听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短期记忆能力, 口头表达能验证学生的理解水平, 而且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总之, 言语听辨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 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听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Danks, J.H, John, Fears.R. (1983) “Comprehension Process in Oral Reading”, TheProcess of Language Understanding, Flores, G.B etal (eds) .
[2]Paulston C.B. (1976) Teaching English as aSecond Language: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Winthrop Publishers, Inc.
[3]威廉.里弗斯.如何提高外语听力水平[J].国外外语教学, 1995年第4期
[4]孔燕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综合式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年第12期
[5]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