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原细胞癌/肿瘤学(精选九篇)
精原细胞癌/肿瘤学 篇1
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诺曼·麦特兰德(Norman Maitland)教授认为,这项发明将会彻底改变某些癌症的诊断方式。他表示,身体内部的深层癌症很难在早期被发现,不管何种类型的癌症,早期诊断都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此诊断过程是美国化学家钱永健所做工作的延伸部分,钱永健因为从晶型水母中提出了发光细胞并分离出了GFP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奖。麦特兰德教授表示,他们意识到钱博士的这项技术可以被用到癌症的诊断上。他说:“例如,X射线很难穿透并深入组织和骨骼,因此要诊断微型骨癌相当困难。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可以用来进行早期诊断。”约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了一种结构改变的荧光蛋白,原本会发出绿光的蛋白在改造以后发出了红光或蓝光。
包含荧光蛋白的病毒会以微小的肿瘤细胞束作为目标,这些肿瘤细胞束分散在身体各处,由于过于微小,传统的扫描技术没办法检测到它们。但随着病毒的生长,越来越多的荧光蛋白被产生出来。“当通过特殊的显影照相机进行拍摄时,蛋白质会闪耀着亮光,你就可以看到癌细胞的位置所在了,”麦特兰德教授说,“我们将这一过程称做‘病毒显影’。”
如果进展得顺利,研究人员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在五年内投入临床试验。但麦特兰德教授表示,这项技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诊断需要的专业相机很难获得。目前只有一家美国公司设计并构建了一套拍摄系统,可以将身体内部的荧光蛋白以理想的分辨率显示出来。这套设备的售价为50万英镑,麦特兰德教授表示,自己目前正在筹措资金准备购置一套。
精原细胞癌/肿瘤学 篇2
对不同发育阶段五指山小型猪(WZSP)近交系的睾丸组织,采用不同的`消化和培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实验显示:培养SSCs的最佳时限为仔猪出生后1~20日龄;对不同日龄仔猪采用不同消化方法,以DMEM为基础培养液并添加不同成分,34℃,5%CO2培养箱中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好的分离培养结果;原代SSCs在培养8d后,SSCs开始增殖,桑椹状的SSCs集落半悬浮隆突生长;SSCs集落AKP染色,细胞呈阳性反应;对SSCs细胞团在STO饲养层上进行传代培养,SSCs贴壁良好,培养4d左右大部分SSCs集落和单细胞消失;采用曲精细管组织贴壁培养法也同样获得桑椹状SSCs集落,细胞集落在培养5d后出现,半悬浮生长.此外,睾丸组织在4℃PBS液中存放24h后,仍可作为SSCs分离、培养的材料.结果表明:本研究初步掌握了WZSP近交系精原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技术方法,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操作依据.
作 者:成钢 冯书堂 CHENG Gang FENG Shu-Tang 作者单位:成钢,CHENG Gang(湖南文理学院,常德,415000)
冯书堂,FENG Shu-Tang(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100094)
精原细胞瘤摘除术后还要进行治疗吗 篇3
我今年40岁,两年前因患精原细胞瘤做了右侧睾丸切除手术,之后又做了一次放疗和四次化疗。手术后我先后做过两次复查,均未发现有癌细胞扩散。请问,我现在还需要治疗吗?
重庆 傅国望
傅国望读者: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肿瘤的一种。单纯的精原细胞瘤患者,如果肿瘤并不太大,在进行手术前未发现其向远处转移,接受手术治疗及放疗和化疗的两年内也未见其有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就基本可以断定该患者已经痊愈,不必再进行治疗了。
但您在来信中没有详细介绍自己的病情,例如:您在术前的病程有多长?切除的睾丸有多大?术前是否做过腹部和盆腔的CT扫描?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是否在切除睾丸前先勒住精索以防止肿瘤发生扩散?所做的病理检查是否有肿瘤多个部位的组织标本。因此,现在我还不能断定您的病是否被治愈了。另外,若仅对一处或少数部位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就有可能漏掉掺有其他成分的混合瘤,因为少数精原细胞瘤可能还混有胚胎癌和恶性畸胎瘤。而对该类患者进行的治疗比对单纯的精原细胞瘤患者进行的治疗要更加复杂,故必须根据其具体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我国合成的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睾丸肿瘤疗效较好。如果睾丸肿瘤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和放疗的同时应用该药,其疗效会更为突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精原细胞癌/肿瘤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我院妇产科三病区85 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就诊,均经病理确诊[4]。 患者年龄32~67 岁,平均(41.5±8.9) 岁; 病理分化程度: 高分化41 例, 中分化25 例,低分化19 例;病理类型:黏液性囊腺癌29 例,浆液性囊腺癌33 例,子宫内膜样癌16 例,纤维上皮性癌7 例;临床FIGO分期:Ⅱ期31 例,Ⅲ期39 例,Ⅳ期15 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观察组45 例。 排除入院前接受过放化疗等治疗者、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参与本次研究者均经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式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化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排除化疗禁忌后常规给予紫杉醇+卡铂/顺铂(TC/TP)方案腹腔化疗1~2 个疗程,2~3 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再次化疗。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手术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及腹膜后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术中尽可能切除全部原发瘤及转移瘤,使残余瘤<2 cm。 化疗方式:紫杉醇(商品名:泰素,意大利Bristol Myers Squibb SRL,批准文号:H20090547)135~175 mg/m2静脉滴注,卡铂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181)给药量按肌酐清除率曲线下面积(AUC)=5 计算, 给予顺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1358)70 mg/m2。 紫杉醇注射液用药前的12 h和6 h给予地塞米松20 mg口服,紫杉醇注射液用药前30~60 min,静注苯海拉明(或其他的类似药)50 mg抗过敏,同时辅以西米替丁300 mg或雷尼替丁50 mg止吐、保护胃黏膜药物,同时根据用药前后的WBC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加用升白细胞药。 所有治疗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水量、手术时间、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随访6~40 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病死率、生存率等指标。 化疗结束后通过体格检查联合腹盆腔CT、MRI及血清CA125 水平进行疗效评价[5],完全缓解(CR):各项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肿瘤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肿瘤直径缩小>50%;稳定(SD):肿瘤直径增大≤25% 且无新病灶出现;进展(PD):肿瘤直径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FIGO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水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CR、P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D、P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1 例患者发生肠梗阻,切口愈合不良3例,切口Ⅱ期缝合2 例,对照组2 例患者发生肠梗阻,切口愈合不良4 例,切口感染1 例,切口Ⅱ期缝合2 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3.3%(7/45)]低于对照组[22.5%(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1;CR: 完全缓解;PR: 部分缓解;SD: 稳定;PD:进展
2.5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病死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给予6~40 个月的随访,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3 讨论
早期卵巢癌中包括20%的卵巢上皮细胞癌,卵巢上皮癌被认为来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6]。 近20 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目前该术式已成为卵巢癌治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疗效与手术是否彻底、是否还残留病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7],房玉琴等[8]研究发现,术后残余灶<2 cm及>2 cm者生存期有明显差异。 本次研究中,术中均尽最大努力切除患者的全部原发瘤及转移瘤,使残余灶<2 cm。但与其他系统的肿瘤一样, 卵巢上皮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有肿瘤远处转移,从而导致其较高的病死率[9,10,11,12]。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目前已普遍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13,14,15]。 研究发现,术前化疗能够有效缩小肿瘤原发病灶和转移性淋巴结,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缩小手术范围,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术前化疗还能控制胸腹水,改善患者全身情况,提高其手术耐受性[16,17]。 本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腹水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 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可以将总体生存率提高8%[18],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45 例患者采用了术前TC/TP方案腹腔化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术前未予化疗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率为77.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的研究结果[19,20,21,22]一致。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卵巢肿瘤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中腹腔内化疗可有效减少腹腔中游离肿瘤细胞,减少种植转移,并有效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改善患者全身情况[23,24,25,26]。 本次研究虽未对两组患者的腹腔积液情况进行分析,但从两组的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足可印证以上结论。
精原细胞癌/肿瘤学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卵巢癌上皮患者, 纳入标准: (1) 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卵巢癌患者; (2) 有手术适应证; (3) 预期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 (1) 术后发生严重合并症患者; (2) 各重要脏器出现转移者。本文入选接受手术的卵巢癌上皮患者 (手术组) 36例, 年龄32~65 (52.75±13.19) 岁。另择同期就诊未接受手术的卵巢癌上皮患者 (未手术组) 38例年龄35~66 (51.84±14.70) 岁。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35例, 年龄35~60 (51.96±14.83) 岁, 3组对象年龄分布接近,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肿瘤细胞减灭术方法
手术方式为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盆腹腔转移灶切除、肠转移切除, 对残留病灶小者加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早期、盆腔包块可活动者直接进行手术。
1.2.2 血清CA125检测方法及正常值
外周血CA125标本采集均在清晨进行, 空腹抽取静脉血4m L, 分离血清后在-20℃条件下冷冻。血清浓度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正常值范围:0~35U/m L试剂选择CEN-TOR公司生产的CA125放免药盒, 由固定人员操作, 卵巢上皮癌组3次采样时间分别是术前1d、术后1d和7d, 对照组在入选后第1、3和10天。
2 结果
3 组对象不同时间段血清CAl25表达水平比较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来, 人们发现, 肿瘤标记物有可能为卵巢癌早期检出提供帮助, 前者是指卵巢癌在发生和增殖过程中, 由于癌基因表达异常后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物质, 可以反映卵巢癌的存在和生长在卵巢癌诊断、疗效评价、复发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良好的肿瘤标记物应具备以下特点: (1) 灵敏度高; (2) 特异性好; (3) 与病情程度有关; (4) 能有效监测肿瘤治疗效果; (5) 较好地提示肿瘤预后和转归; (6) 检测方法简便、经济。CAl25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 它可被单克隆抗体CAl25辨认, 是卵巢上皮癌的重要标记物, 自1981年推广应用以来, 血清CAl25测定在卵巢癌诊断及术后监测中起重要作用,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卵巢癌外周血标记物之一。近来研究[1]证实, 连续监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Al25浓度更有实际意义, 特别是将其作为手术疗效、预后评估指标。我们连续选择一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为观察对象, 分别在术前1d、术后1d和7d取样, 结果表明, 手术组和未手术组各次血清血清CAl25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 手术组术后1d和7d血清CAl2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检测值和未手术组同期检测结果。这些数据提示外周血c Al25表达不仅代表肿瘤存在宿主机体中, 手术切除病灶后, 其表达浓度也可随之发生变化, 可能与去掉分泌产生CAl25的肿瘤实体细胞有关, 血液浓度下降常常意味着临床治疗有效, 国内其它同类观察[2~3]也有与我们接近的研究结果。
总之, CAl25是一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妇科肿瘤标记物, 在卵巢上皮癌患者中也存在较高的血清浓度值, 并随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结果发生变化, 可用于诊断、病情监测、疗效和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黄立, 姚嘉斐.血清CAl25检测对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3) :1566~1568.
[2]祝英杰, 杨宏英, 董菊颖, 等.血清CAl25水平监测在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5 (2) :142~145.
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38岁。近期左腹股沟肿物逐渐增大至成人拳头大小, 有明显胀痛感, 2007年2月25日就诊, 以“腹股沟疝”收入院。2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腹股沟区一肿物, “栗子”大小, 无疼痛及不适, 未予就医。查体:左腹股沟区触及一肿物12 cm×7 cm×6 cm。彩超示:左腹膜后探及一巨大实性肿物, 上缘达胰腺后方, 下方延续至左侧腹股沟区, 肠管及右肾受压移位, 左肾未探及。临床考虑腹膜后恶性肿瘤腹股沟转移, 遂行左腹股沟肿物切除术, 术中送快速病理检查, 病理回报:恶性肿瘤, 肉瘤可能性大。手术中扪及腹膜后肿物巨大, 不能完整切除, 家属不同意继续手术, 未予处理。病人住院24天, 出院后5天因肾衰死亡。
1.2 方法
复习腹膜后肿物的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追问查体、病史:左阴囊透光试验阳性;20年前左腹股沟即有一“栗子”大小肿物, 至今未婚。行常规病理检查:标本4 %中性甲醛固定, 脱水透明, 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HE染色。
2 结果
2.1 肉眼观
实性肿物长圆形21 cm×10 cm×8 cm, 表面较光, 包膜完整, 切面灰黄灰红色相间, 质细嫩, 鱼肉样。肿物中央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区。
2.2 镜下
肿瘤细胞大部分为单一胞浆丰富透明, 境界清楚, 体积大, 核大, 排列成巢或散在, 其间可见一些肿瘤细胞排列不规则, 核大呈多形性, 核深染呈块状, 核仁较大而明显, 可见核分裂像。肿瘤实质广泛坏死, 瘤细胞巢间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 (左腹股沟) 隐睾典型精原细胞瘤, 部分区域细胞间变, 腹膜后巨型肿物为转移病灶。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睾丸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占所有睾丸肿瘤的30 %~40 %, 多发生于30~50岁, 青春期前及50岁以后少见[2]。隐睾者发生此瘤机会较高, 卢洪胜等[3]报道比正常睾丸者高20~40倍。这可能与隐睾所处环境温度较高, 致生殖细胞发生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和内分泌紊乱有关[1]。性腺外此瘤可发生在腹膜后、纵隔等处。此病例临床检查后初诊曾认为原发腹膜后肿瘤转移至腹股沟。此瘤低度恶性, 发生发展缓慢, 随着肿瘤逐渐增长, 沿淋巴管转移至腹腔淋巴结, 后腹膜位置较深, 相对宽阔, 利于肿瘤慢性增长过程, 发现时肿物已巨大, 占满后腹膜腔。晚期通过血液播散, 恶性生长加快。有时睾丸原发瘤很小即发生转移, 睾丸可肿大或不肿大, 当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 应想到睾丸或隐睾原发瘤之可能。
3.2 病理特点
根据Mostofi[4]建议, 将本病分为三个亚型: (1) 典型精原细胞瘤, 最多见, 93 %精原细胞瘤属此型[5], 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40 %[6]。 (2) 间变性精原细胞瘤, 此型较少见, 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5 %~10 %, 又称未分化型。这两型预后较差, 易发生淋巴管转移。 (3)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约占精原细胞瘤的3.5 %~9.0 %左右。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 临床症状较少, 此型不见于未下降的睾丸、卵巢及外生殖器部位[7]。此型不发生转移, 预后良好;有少量报道典型的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伴有肉瘤样成分, 部分可以转移, 预后不佳。贾勇等[8]曾报道文献记载至今仅有13例报道, 其中肉瘤成分多为横纹肌肉瘤或未分化肉瘤。肉眼观:前两型不能区分, 睾丸可弥漫性肿大, 但有15 %患者睾丸正常或缩小。肿物可中等大小, 实性, 有报道大者直径至20cm[9], 切面淡黄, 略呈分叶状, 质均, 鱼肉样。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肉眼观, 肿块质软, 胶冻样外观。镜下观察: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 (1) 典型精原细胞瘤, 具有瘤细胞单一, 胞浆透明, 境界清楚, 体积大, 核大, 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 间质内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甚至淋巴滤泡形成, 可由假结核肉芽肿结构形成。这可能是由于瘤细胞坏死后释放出脂质或精子分解产物所引起的组织反应。 (2) 间变性精原细胞瘤以瘤细胞和细胞核呈高度多形性和间质内缺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瘤细胞排列不规则, 常呈大片分布, 核大空泡状或小而浓染, 核分裂像和瘤巨细胞多见, 间质内一般无淋巴细胞浸润, 亦无肉芽肿反应。 (3)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由三种细胞混合组成, 无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染色PLAP为阳性反应, 但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为阴性反应[6]。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B超和CT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与阴囊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确定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的范围非常重要;病理学检查确定组织学分型与治疗关系密切。注意当临床表现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鉴别肿瘤是原发还是转移。Presti[10]认为所有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都原发于睾丸, 只有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才具有真正的异位性。李月明等[11]曾报道1例罕见的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睾丸内原发肿瘤可以很小, 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睾丸内的微小精原细胞肿瘤可转移到腹膜后形成较大肿块, 很像原发肿瘤, 需特别慎重, 要排除由睾丸而来的可能性, 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与原发于隐睾的精原细胞瘤腹膜后转移癌鉴别很困难, 但治疗十分重要。
3.4 预后
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篇7
1 受体动物的准备
1.1 受体动物的选择
首先, 在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时要考虑受体睾丸微环境对供体来源生殖细胞的免疫排斥情况。在不同品系、种类的啮齿动物之间, 哺乳动物与啮齿动物之间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时常以免疫缺陷鼠作为受体。然而, 在同种大型家畜间移植往往没有出现明显的免疫排斥现象[2,3]。不同种类的鱼之间相互移植也未出现明显免疫排斥现象[4,5]。睾丸曲细精管因其独特生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免疫豁免能力, N.Qu等[6]将大鼠精原干细胞移植到具有免疫活力的小鼠曲细精管中, 成功得到了大鼠来源的精子发生, 成功率近25%。小鼠精原干细胞移植会诱导巨噬细胞侵入曲细精管及脂质体的形成, 而脂质体可能通过巨噬细胞和支持细胞对精原干细胞龛位微环境进行免疫调节[7]。另外, 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还要考虑供体和受体在系统进化上的遗传距离, 如大鼠和小鼠之间进行的生殖细胞移植能得到供体来源的正常精子, 而将家畜、灵长类动物及人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小鼠睾丸后只能产生生殖细胞克隆, 而不能出现后续的细胞分化, 这可能是精子发生调节的机制在系统进化上出现差异所致。为了便于供体SSCs顺利地迁移至曲细精管基底膜并占领更多的干细胞龛位, 进而提高供体来源的克隆率, 往往在移植前要消除受体内源性生殖细胞, 如进行白消安、放射处理等。因幼年期动物睾丸中只有单层生殖细胞且血睾屏障尚未完全形成, 于是有学者直接以未经任何处理的青春期前动物作为移植受体, 如幼年猪、牛等[2,3]。另外, 一些遗传改造动物因不能进行完整的精子发生也常用作受体, 如Dazl突变小鼠、jsd突变小鼠和c-kit突变小鼠等。cmyc原癌基因在原始生殖细胞 (PGCs) 和B型精原细胞中专一表达, 转c-myc基因的大鼠初级精母细胞会出现调亡现象, 但精原细胞、支持细胞正常。M.Hirabayashi等[7]以c-myc转基因大鼠作移植受体, 得到近40%的供体克隆率和正常供体来源的精子发生。此外, 用丙基硫氧嘧啶 (PTU) 处理幼年动物能促进睾丸支持细胞增殖, 为供体生殖细胞提供更多的龛位, 因而这也是获得良好受体的一种方法[8]。
1.2 受体动物内源性生殖细胞的消除
受体动物内源性生殖细胞的消除能提高供体细胞在受体睾丸中的克隆率, 目前消除内源性生殖细胞的方法有化学药物处理法、放射处理法、冷缺血法、睾丸温热处理法、免疫疫苗法及遗传改造法等。常用到的为白消安处理法和放射处理法。白消安是一种DNA烷化剂, 能消除增殖期的生殖细胞, 但对动物造血系统损害很大, 因而白消安的使用剂量具有一定种属特异性, 啮齿动物为6~100 mg/kg, 猪为40~100 mg/kg, 土狼为4~12 mg/kg[9], 为了克服白消安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也见将同源骨髓细胞通过静脉移植到受体动物的方法[10]。白消安还可通过处理猪、鼠、鸡等动物胚胎来消除其内源性生殖细胞, 且对出生后幼兽的生长发育无有害影响[9,11,12]。放射处理法同样能高效地消除动物内源性生殖细胞, 放射处理和白消安一样都能对受体睾丸微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对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适宜使用剂量, 剂量过高将会破坏生精环境。
2 供体细胞的制备
2.1 供体动物的选择
在精原干细胞移植过程中, 提高供体细胞液中SSCs的相对数量能提高其在受体睾丸中的克隆率。一般认为幼年动物睾丸中SSCs所占比例较成年动物高, 甚至可以直接将酶消化分离后的睾丸细胞用于移植, 因而常用来作为移植供体。M.Dym等[13]认为, 9 d大的大鼠睾丸中只有A型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 在11天之后开始出现B型生殖细胞。R.Brinster等[1]认为, 6~10 d的小鼠睾丸中有更高比例的未分化生殖细胞。但是幼年动物睾丸中的SSCs总数量却不及成年动物, 在受体睾丸内产生的克隆量不多。SSCs的增殖、分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其他特异的外在刺激因子, 因而一些人工处理的成年动物能为精原干细胞移植提供更多的SSCs, 如隐睾动物、维生素A缺乏动物、白斑突变动物等。另外, K.Yomogida等[14]研究发现, 携带外源GDNF基因的小鼠SSCs富集程度为隐睾小鼠的20倍, 正常成年小鼠的500~1 000倍。此外, 为了便于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睾丸内的发育命运, 也常用一些转基因动物作为移植供体, 如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FP) 、半乳糖苷酶基因 (Lac-Z) 或荧光素酶基因的转基因动物[15], 但目前大型哺乳动物中还缺乏这类转基因供体。
2.2 睾丸细胞的分离
目前, 常用的分离睾丸细胞的方法为两步酶法或连续酶消化法。在两步酶法中, 先用胶原酶处理睾丸组织, 主要分离间质细胞, 然后用胰蛋白酶 (或附加EDTA) 对曲细精管组成细胞进行进一步分离, 根据需要还可以加入DNA酶来防止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DNA造成的细胞间黏连。在连续酶消化法中, 则通过连续用到胶原酶、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来消化、分离睾丸细胞。研究发现, 通过特殊的结合涡流的三步酶法不仅能很好地分离睾丸细胞, 而且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酶消化法。
2.3 精原干细胞的富集
睾丸中SSCs的数量非常少, 目前对其进行富集的方法主要有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分选、差异贴壁分选和密度梯度离心分选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有着不同的表达抗原, 对此流式细胞术主要是将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和荧光激活分选技术结合来分离所需的目的细胞。另外, 流式细胞术还可以根据SSCs和其他睾丸细胞之间光散射的不同或是对特异荧光染料 (如罗丹明) 的不同亲和性来对其分离富集[16]。免疫磁珠分选的原理也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先将带有磁珠的特异抗体通过孵育结合到表达特异抗原的细胞上, 然后在一定的磁场中将特异细胞分离出来。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磁珠法都能分离到高纯度的SSCs, 且因其分离SSCs的原理是基于细胞特异抗原的表达, 因而有利于对精子发生中特异表达基因的具体分析[14]。但两者又因需要特殊且昂贵的设备而不能被普遍使用。差异贴壁法是基于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不同的贴壁速度, 或是不同生殖细胞对特异物质 (如层黏连蛋白) 的不同亲和力来分离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则是基于细胞的形态、大小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相比而言, 后两种方法更简便, 且同样能获得所需的移植细胞[16]。在实际应用中, 也常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 并与供体动物的选择结合起来获得更大数目的SSCs[15]。
3 移植方法
精原干细胞移植方法首先是在啮齿动物中建立起来的, 根据其睾丸结构特点, 有曲细精管注射法、输精管注射法和睾丸网注射法, 这3种方法的移植效率比较接近, 又因其睾丸体积很小, 移植时需要一套显微注射装置[17]。大型哺乳动物, 如猪、牛、羊的睾丸结构特点有别于啮齿动物, 目前常用到的且效率较高的方法是超声波介导的睾丸网注射法[2]。对于鸡有在睾丸白膜上随机打点注射法的应用报道, 这是因为其睾丸曲细精管表面积相对较大。对于鱼类, 目前报道的有逆向泄殖孔移植法、腹腔手术移植法和幼鱼腹腔移植法等。在精原干细胞移植中, 异源移植很难得到供体来源的完整精子发生, 对此有报道将供体的睾丸组织移植到裸鼠或是同种动物皮下重建睾丸生精环境并成功获得供体来源的成熟精子, 而且这些精子受精后可成功形成晶胚。也有报道称, 将幼年供体动物的支持细胞移植到受体睾丸曲细精管中能建立适合供体细胞精子发生的微环境。为了提高移植后细胞在受体睾丸内的克隆率和精子发生还可用到一些试剂, 如GnRH颉颃剂———亮丙瑞林、卵泡刺激素和睾酮等。
此外, 有学者认为, 相比单纯的生殖细胞移植, 睾丸组织移植更利于可育性的恢复, 因为扰乱的SSCs龛位可能影响移植后的供体生殖细胞的遗传修饰, 而组织移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供体生殖细胞原本的龛位环境。
4 移植后检测
在精原干细胞移植后还要对受体睾丸内的供体细胞进行跟踪检测。为了便于检测供体来源的生殖细胞的精子发生, 一些缺乏内源性生殖细胞的动物可以直接作为受体以便于对供体生殖细胞精子发生的检测, 如白斑突变动物或是经药物、放射处理的动物。但这些动物仍然残存一些内源性生殖细胞, 且药物或放射处理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后可能会恢复内源性精子发生,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常用一些荧光染料来标记供体细胞, 如常用PKH26标记哺乳动物、家禽和鱼类的生殖细胞, 且在受体睾丸内能长期存在并可出现在精子中[2]。在异源移植中也可根据供、受体生殖细胞的形态差异、特异的表达抗原或是基于特异DNA序列的PCR技术来追踪供体来源的精子发生。
5 问题和展望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诊断 篇8
关键词:睾丸肿瘤,隐睾,精原细胞瘤,体层摄影术
有关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国内报道相对较少, 本文收集8例经手术证实的睾丸 (隐睾) 精原细胞瘤, 重点分析其CT征象, 探讨CT在睾丸 (隐睾) 精原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收集1998-2007年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 (隐睾) 精原细胞瘤8例:5例单侧睾丸肿块 (右侧3例, 左侧2例) , 3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年龄最小的24岁, 最大的73岁, 平均39岁, CT机为GE synergy或东软CT 2 800, 扫描层厚、层距2 mm, 其中仅1例做增强。
2结果
2.1 肿瘤的CT表现
肿瘤的部位:5例睾丸精原细胞瘤中左侧3例, 右侧2例, 3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1例位于左下盆腔, 1例位于腹膜后左肾下方, 1例位于右下盆腔
肿瘤的大小:5例睾丸精原细胞瘤最小约 (3 cm×3 cm×2.5 cm) , 最大者约 (6 cm×5 cm×4 cm) , 3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最小约 (5 cm×6 cm×10 cm) , 最大者约 (12 cm×10 cm×22 cm) 。
肿瘤的形态:5例睾丸精原细胞瘤均为椭圆形, 3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均为纵行生长的肿块, 多平面图像重建均显示其长轴指向同侧腹股沟管。
肿瘤的密度与边缘:8例肿瘤均呈不均匀密度, 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伴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囊变坏死区, 仅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瘤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 2例增强病例均为不均匀中等程度增强, CT值上升约22~40 Hu左右。8例中7例肿瘤边缘清晰锐利, 周围结构有受压偏移, 仅1例腹膜后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侵犯同侧输尿管而显示边缘不清、模糊。
2.2 术前CT诊断及临床
病程最短2个月 (从患者发现起算) , 最长者2年, 均以发现肿物及相应部位疼痛来就诊, 典型症状为肿块进行性增大。其中7例均在术前考虑为精原细胞瘤, 仅1例由于病史较短 (2个月) , 且有睾丸鞘膜积液而诊断为炎症。
3讨论
睾丸肿瘤在我国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 其中最多见精原细胞瘤。发生于25~40岁之间, 死亡率较高[1]。本文精原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 与文献报道一致。在所有的精原细胞瘤中, 9%发生于隐睾, 且占隐睾肿瘤的60%[2], 本文8例中有3例发生于隐睾, 这说明隐睾与精原细胞瘤的关系更为密切。隐睾又称为未降睾丸, 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先天异常。正常胎儿在发育过程中, 性腺从肾下极向下穿过腹部, 经腹股沟到阴囊, 见于胚胎36周时。约10%的成熟儿出生时睾丸未下降至阴囊, 出生后4~6周下降完全。不成熟儿到12周时完成下降, 1岁时约1%未下降, 成人约0.3%~0.4%未下降[3]。本文3例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肿块的长轴与睾丸下行路径一致。
参考有关文献笔者对睾丸 (隐睾) 精原细胞瘤的CT征象概括如下:①肿块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伴有散在的不规则囊变坏死, 部分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灶,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实质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内中的低密度囊变坏死灶不强化;②由于睾丸包膜的存在, 多数肿块边缘清晰, 如果肿块边缘不光整, 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 是侵犯邻近结构的重要征象;③对于腹膜后或盆腔腹膜外肿块长轴指向腹股沟管, 且阴囊内单侧或双侧睾丸缺如者多提示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 究其原因, 可能与肿瘤沿腹膜鞘突生长有关;④部分病例可合并睾丸鞘膜积液。
综上所术, 笔者认为睾丸 (隐睾) 精原细胞瘤具有相对的CT影像特征, 密切结合临床及多平面图像重建, 对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064-1065·
[2]Wajsman Z·Beckley SA, Pontes JE.Changing concepts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eminomatous tumors·J urol, 1983, 74:303.
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 篇9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肿瘤的一种常见肿瘤, 位于腹膜后巨大细胞瘤则较罕见。由于本病早期只是无意发现腹部包块, 无疼痛症状, 患者多不重视, 未及时就诊, 又未行全面检查, 故易误诊, 延缓治疗。现将本科, 2012年3月收治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周某, 男, 37岁, 因无意发现右下腹无痛性包块3年, 约拇指大小, 近3月来, 右下腹包块进行性增大, 无疼痛及其他不适, 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律齐无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晰, 右中下腹可扪及约14 cm×9 cm×7 cm肿块, 活动度可, 边界清, 表面光滑无触痛, 腹部无压痛, 肠鸣音正常, 移浊 (-) , 右腹股沟及阴囊未扪及睾丸, 肛门指诊无异常发现。胸片:未及异常, 血、尿常规无异常;B超:肝、胆、脾、胰、肾无占位病变, 右中下腹异常回声, 大小约140 mm×68 mm×100 mm, 内部回声欠均;CT描述:平扫示右中下腹部见团状混杂密度灶, CT值45~13 HU, 最大截面径线相邻结肠, 肠管受压变窄, 肝、脾、双肾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 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右中下腹部占位性病变, 来源于肠系膜可能。1.2诊断和治疗入院诊断 (1) 右侧隐睾; (2) 肠系膜囊肿。行术前准备, 于入院3 d后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右下腹一来源于腹膜后约13 cm×8 cm×6 cm灰白色肿块, 外侧紧邻升结肠、回盲部, 边界清, 肿块向腹腔突出, 表面有精索、输精管附着, 部分浸润, 肠系膜及区域性腹膜后未及肿大淋巴结, 肝脏未及占位性病变, 结肠、盆腔未及异常。术中诊断:右睾丸肿瘤 (精原细胞瘤可能) , 拟行右睾丸肿瘤切除。术后病检:精原细胞瘤 (见图1) , 免疫组化:PLAP (+) , CD117 (+) , CD3 (-) , Ki-67< (10%~15%) 阳性, 诊断:精原细胞瘤 (经典型) , 术后四周行放射治疗, 口服N-甲酰溶肉瘤素200 mg/d, 连续10 d, 每月予苯丙酸氮芥及顺珀化疗, 每次7 d, 现已化疗3个疗程。
2 结果
随访3个月, 无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腰腹痛、腹胀等症。饮食可, 二便正常, 临床体检无异常发现。
3 讨论
3.1 病因
精原细胞瘤可能与遗传、隐睾、外伤、内分泌及化学致癌物质有关, 其中睾丸下降不全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例就是右侧睾丸下降不全, 位于腹膜后产生恶变所致[1]。
3.2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睾丸的原始生殖细胞, 为睾丸最常见的肿瘤,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 常为单侧, 右侧略多于左侧, 约占睾丸肿瘤的60%, 该瘤为低度恶性, 可发生于腹腔、腹股沟管、阴囊, 隐睾患者在腹部或腹股沟部发现肿块并逐渐增大, 常是隐睾发生恶变的表现。精原细胞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 少数以血道转移, 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 有的患者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晚期可有嗜睡、体重减轻。10%~20%的患者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该类患者内分泌功能失调, 生精障碍, 不育不孕机率升高。
3.3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 主要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 细胞形态结构单一和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是精原细胞瘤细胞形态的两个特征, 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呈条索状结构, 与正常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相似, 瘤细胞大, 圆形或多角形, 境界清楚, 胞浆透明, 核大, 位于中央, 核膜及染色质较粗, 有1~2个嗜酸性核仁, 核分裂像不多[2]。
精原细胞瘤可分为典型精原细胞瘤、未分化精原细胞瘤和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3个亚型。临床可分为3个分期:I期, 肿瘤只局限睾丸及附睾, 尚未突破包膜或侵入精索, 无淋巴结转移;Ⅱ期, 由体检或辅助检查证实已有转移, 可扩散致精索、阴囊、髂腹股沟淋巴结, 但未超出腹膜后淋巴结区域, 转移淋巴结未能扪及者为Ⅱa期 (此病例即为此期) , 临床检查扪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者为Ⅱb期;Ⅲ期, 已有横膈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3.4 治疗
一经发现宜早期行肿瘤切除, 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精原细胞瘤对放射高度敏感, 睾丸高位摘除后, 应对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 并可配合苯丙酸氮芥等烷化剂或顺珀为主的综合治疗, 对Ⅲ期患者以化疗为主, 辅以局部放疗。另外我国首创的“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 有效率达91.3%, 其中2/3完全缓解。
3.5 疾病预防
及早治疗隐睾, 避免睾丸外伤和房事过度对预防精原细胞瘤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38-696.
相关文章:
肝内胆管细胞癌02-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pdca02-10
小麦膳食纤维在饼干中的应用02-10
呼吸机相关肺炎pdca02-10
鳞状细胞02-10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02-10
宫颈鳞状细胞癌02-10
癌干细胞02-10
诱导化疗在舌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