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后处理技术

关键词: 扫描 螺旋 图像 质量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精选九篇)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1

1螺距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1.1螺距概念螺旋CT扫描不同于常规扫描方式,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螺距。所谓螺距,即准直器宽度与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之间的比例,采用公式表达为:螺距=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mm)/准直器宽度(mm)。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与准直器宽度距离相等,螺距结果为1;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准直器宽度,则结果>1;若球管旋转360°扫描床移动距离<准直器宽度,则结果<1。

1.2通过调控螺距调整扫描范围在固定扫描时间时,螺距越大则扫描范围越大。在扫描时,可依据该理论对患者实施一次屏息大范围扫描,在既定的扫描时间内,通过加大螺距增加扫描范围[3]。在不同部位扫描中,也要根据不同部位实际需要调整螺距,如在对大血管进行扫描时,首先应观察对比剂充盈情况,应尽量在对比剂充盈良好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结束扫描。血管直径的大小也会影响对应螺距的调整。在扫描颅内血管结构时,应同时具备高的密度分辨力及空间分辨力,选择螺距<1最佳,便于清晰显示一些细小血管。

1.3螺距调整对扫描时间的影响在既定的扫描范围内,可通过增加螺距减少扫描时间。对肝脏双期实施扫描时,为了减少扫描时间,完整门动脉期或静脉期的整个肝脏扫描,可适当调整螺距,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利于对肝脏进行早期、及时的观察。

1.4调整螺距会影响图像质量增大螺距会减少相同范围内的光子量,180°插法也会相应减少光子量,即当螺距>1时,密度分辨力明显下降,软组织对比度亦有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然而其对骨组织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骨组织本身与周围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对比度[4]。在肺部行HRCT扫描时,增大螺距也不会影响肺纹理的观察,因此在扫描时,可通过增大螺距减少扫描时间,尤其对于呼吸困难患者,既不会让患者因长时间屏气而影响身体健康,也不会影响扫描检查的图像质量。

1.5分析多层螺旋的螺距单层螺旋准直宽度扫描后仅显示为一幅图像,且各个生产厂家对其无分歧。多层螺旋CT的准直宽度则包含了多个图像,且因厂家之间未达成共识,容易混乱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的准直宽度。针对这种情况,可将总准直宽度作为分母,螺距为I则表明无间隔也无重叠;<1表明X射线中有重叠;>1则表明X射线中有间隔,相应图像质量有所下降。

2重建间隔及其临床应用

重建间隔是指每两层重建图像之间的间隔。采集螺旋扫描容积后,一般认为可从Z轴上的任意一点重建二维图像,且可反复使用数据,这种重建仅适用于螺旋CT扫描中。在相同扫描范围内,重建间隔与重建图像的数量呈负相关性,每增加一幅图像,则总重建时间会相应增加[5]。螺旋CT扫描不同于常规断层扫描,不会增加额外辐射量,改变重建间隔并不会影响图像质量;相反,缩少重建间隔则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且缩小重建间隔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为提高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

3区分螺距与重建间隔

一些初学者在应用螺旋CT时,常会混淆螺距与重建间隔,因此在应用螺旋CT时,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者的差别,才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参数,这对提高图像质量相当重要。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6]:①缩小重建间隔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因其不会对密度及空间分辨力产生影响,但会导致部分容积效应减少;而螺距增加会减少光子量,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②螺距为扫描参数,需在扫描前进行设定;重建间隔为一种后处理参数,设定时间可以在扫描前或扫描后。③在固定准直宽度及扫描范围增加时,螺距增加会减少扫描时间;在固定准直宽度及扫描时间时,螺距增大会导致扫描范围延长;而增加重建间隔不会影响扫描范围及扫描时间。④螺距与重建间隔均会对重建图像的质量产生影响

4图像后处理技术

4.1灵活采用CTA CTA不仅可用于诊断血管病变,还可定位一些具体病灶。胸部CTA联合支气管树及肺门肿块三维重建,可通过观察不同的伪彩色,判断三种结构之间的立体关系[7],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4.2灵活运用“靶”重建三维重建是将横断的二维关系转变为相似于实际解剖的三维结构,但所有信息被转化为复杂的三维图像不利于观察内部病变情况,会影响对病灶的诊断。运用“靶”重建后处理技术,既可选择部分层面进行三维重建,也不会影响对病灶的观察。

4.3采用分离重建显示关节在临床诊断一些关节病变时,三维立体显示具有重要作用。诊断中需要检查不同的关节面,但关节的一侧总会遮盖另一侧,不能明确观察到。采用分离重建的方法,分别将不同关节重建为单独的SSD图像,可清晰观察到每个关节的形态,便于术前做出明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4.4联合应用不同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单用一种扫描方法仅能明确疾病的一方面,而联合采用多种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方式,则可清晰、全面地显示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变。

5小结

在采用螺旋CT扫描检查时,影像科医生不仅要掌握螺旋CT的相关基础理论,还应熟练掌握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技巧,并根据具体疾病选择灵活的诊断方法及技术,才能有效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技术,临床医生应加深对螺旋CT的认知,合理选择螺旋CT扫描及采用合理的处理方式。明确螺旋CT扫描与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技巧,对于提高病灶检出率,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勇刚,郑拳艳,王金凤,等.GE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癌的征象观察与鉴别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83.

[2]沈远望,周浩亮.评价薄层螺旋CT扫描在鉴别肺内磨玻璃样结节的影像特点[J].吉林医学,2014,35(17):3787.

[3]李杨明.螺旋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7):112.

[4]候卫武,蒋君军.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1(9):1279-1280.

[5]蒋莉莉,杜宁,马超.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2):168-169.

[6]鲁海峰.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足跟创伤的诊断研究[J].解剖与临床,2013,(6):502-503.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鼻骨骨折

鼻子由于突出于面部中央,导致其极易受到伤害而发生鼻骨骨折。但是鼻部骨质结构细微且复杂,鼻部骨折是较易造成漏诊或过度诊断的部位,若诊断不准确,易将骨折认为骨缝,或将正常的鼻骨缝或鼻骨孔诊断成骨折,延误了法医对伤者的诊断和伤情的鉴定。以往鼻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平片或CT常规检查,漏诊或过度诊断的现象严重,而如今多层螺旋CT的发展,实现了容积采样及各向同性扫描,不仅能清楚直观显示骨折位置和鼻骨骨折的立体形态,还能不同方位精确地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使准确诊断鼻骨骨折成为可能,有利于法医精确的诊断。因此,本文对50例鼻骨骨折的后处理技术进行跟踪检查,探讨MSCT的法医学临床诊断以及伤情鉴定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在医院收集的鼻外伤病例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5~60岁,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鼻部疼痛、鼻出血、鼻部肿胀淤血及鼻塌陷畸形,伤者有明确的外伤史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2h内直接进行数字X线摄影和MSCT扫描。DR为鼻部侧位片。应用Philips公司MX16-slice多層螺旋CT扫描机及后处理工作站。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鼻骨及其周围结构的骨组织。扫描参数:管电压140KV,管电流250mAs,准直16×0.75mm,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螺旋比1.375:1。薄层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对鼻部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在线法(volume rendering,VR)后处理,利用实时显示的多平面图像进行三维的定点显示。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DR影像学资料分成X线组、将MSCT影像学资料分成MSCT组,评估鼻部损伤影像学表现,主要以鼻骨损伤为标准,采用双盲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副主任法医师对鼻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进行评价,比较骨折检出率的敏感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平片和普通CT相比的作用和局限性

在颌面部外伤的常规检查中运用X线平片的方法是基本的,由于此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快捷,所以会在初步的检查中使用此方法,对是否骨折的初步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用X线普通平片检查出来的是二维图像,图像结果会出现重叠的情况,在一些隐匿骨折以及粉碎骨折等方面不够科学,并且很多的投照体位因为患者病情的影响出现质量下降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X线平片检查只能够检查出部分单纯性的骨折,对于那些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骨间缝分离等情况不能很好的检查出来。进行常规CT检查,特别是常规X线侧位像容易漏诊的鼻骨侧缘的骨折,尤其是对合并周围骨组织的损伤有较大诊断价值。但常规CT的轴状位或冠状位检查时,很难实现双侧结构对称的情况,患者受到外伤限制的情况就很难实现对冠状位直接的扫描。除此之外,传统的CT扫描属于一种二维采集,在Z轴上不能实现连续的采样,那些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冠状位、矢状位的图像不是很清楚,容易出现将正常情况的骨结构诊断为骨折等,在临床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 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在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中,多层螺旋CT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实现了不同情况下的扫描,能够实现任何方位CT图像的重组。多平面重组的图像,能够显示出CT直接扫描不能出现的图像,从不同的方位显示出鼻骨的细微结构,对CT只能够轴状位或者冠状位显示鼻骨结构的弊端都是彻底的改变,很好的为鼻骨的定性以及定量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

3 法医学意义讨论

鼻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直接暴力导致的,发生率约占鼻部外伤的10%~15%。X线平片操作比较快捷,对于骨折的判断有一定的作用,X线普通平片得到的仅仅是二维的图像,由于结构互相重叠,X线平片不能很好的显示隐匿骨折、骨折线形态以及鼻骨粉碎等,只能发现部分单纯性骨折,而不易检出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骨缝分离等。CT的冠状位扫描由于受到患者外伤限制常难以直接做到,而在轴位上只能断续釆样,这种普通CT的后处理重组获得的冠状位、矢状位的图像不清楚,容易漏诊或者误诊,影响其法医临床诊断以及伤情的鉴定。MPR主要是把MSCT的薄层数据图像输入之后进行处理,图像的质量和直接扫描的情况是一致的,能够显示多方位的图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鼻骨的变化,更加直观清晰,更好的判断鼻骨粉碎以及与周围骨缝间的关系,从而让法医能够清晰的识别是单、双侧骨折,还是鼻骨粉碎性骨折,或是合并有上颌骨额突骨折(或鼻中隔骨折),使诊断更加准确、完善,为法医的伤情鉴定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法医的鉴定错误率有了明显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渐楠,韩永健,赵鹏,毕万利.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4:665-668.

[2]周泽俊,高斌,巢惠民.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鼻骨骨折[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04:299-302.

[3]刘新玲,高长青,孟祥飞.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06:356-358.

作者简介:

张杰(1986.10~ ),男,籍贯:安徽宿州,学历:大学本科,毕业院校:安徽医科大学,研究方向:法医临床与法医病理损伤,职称:法医师。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3

关键词:螺旋CT,处理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0例, 女14例, 年龄15~76岁, 平均48岁, 其中车祸30例, 打架12例, 工地砸伤16例, 训练损伤6例。其中胫骨平台骨折16例, 髋关节骨折10例, 眶骨骨折8例, 上颌骨骨折8例, 肘关节关节脱位或骨折6例, 鼻骨骨骨折6例, 肩胛骨骨折4例, 腕关节骨折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 (digital radiography) 及螺旋CT检查, 并作三维重建后处理。 (1) DR机型为KODAKDR7500, 拍摄常规体位。 (2) 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型16排螺旋CT扫描机。肩胛骨、髋关节、眶骨、上颌骨、鼻骨外伤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头先进, 行轴位扫描;膝关节外伤为仰卧位, 足先进;肘关节、腕关节外伤检查时若患者患侧上肢能上举, 采用俯卧位, 且向上举, 健侧上肢放身体一侧;若患者患侧上肢不能上举, 采用仰卧位, 两上肢分别放身体两侧, 患侧肢与胸部尽量分开, 同时待检部位尽量放在检查床的中心。特别提醒颌面骨的扫描范围根据外伤部位而定且扫描时, 嘱患者保持固定体位, 切勿做张闭口运动和咳嗽。扫描视野 (FOV) 20~30cm, 矩阵512×512, 螺距1.0~1.5, 层厚1~2mm, 重建层厚1mm, 利用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 MIP) , 曲面重建 (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 CPR) ,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 reonstruction, MPR) 、表面遮盖法 (surface shade display, SSD) 、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进行重建后处理。

2 结果

本组髋关节骨折10例, 螺旋CT多平面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地显示髋关节的形态和脱位情况, 弥补了X线平片和轴位图像的不足, 为临床医师整体、全面观察髋关节骨折和脱位提供了直观的立体图像, 有助于髋关节的诊断与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6例, 后处理技术精确地显示出平台的劈裂和塌陷等损伤情况, 甚至发现有的病例膝关节内有游离骨片, 而常规X线平片未能明确显示。肩关节骨折10例, 三维重建可清楚地显示肩关节的空间位置关系, 如果去除肱骨头可直接观察关节盂结构, 而去除关节盂部分, 任意旋转又能显示肱骨头。肘关节后处理能清晰、多方位地显示骨折的形态, 有助于骨折的分型, 通过切割分离技术, 可以去除尺骨、桡骨影像, 将肱骨沿不同的方位轴旋转以显示肱骨远端关节面, 观察肱骨内外髁及髁间骨折情况, 便于手术如路的设定和内固定器械的选择。

3 结语

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 (digital radiography) 诊断可疑骨折的明确和排除有较高临床价值。16层螺旋CT的优质重建图像为影像科医生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后处理重建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创伤骨折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其他检查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4 讨论

4.1 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 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 但复杂解剖部位及不明显骨折容易误诊或漏诊

多层螺旋CT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 减少了获得容积数据的扫描时间, 提高了容积分辨率和时间分辨力, 后处理重建的立体图像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及骨折的特征, 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因此平片诊断骨折不明确时应行CT检查。

4.2 扫描前准备

骨折外伤患者由于疼痛难忍, 容易在检查过程中不自主地移动, 故扫描过程制动很关键, 要提前交代好注意事项, 以免造成移动伪影, 影响图像图像重建, 引起误诊或诊断不明确。

4.3 合理设定扫描参数及重建参数

一般情况下, 准直宽度与螺距的匹配以相等为好, 但如兴趣区大, 则宜增加螺距, 这可保证理想的有效层厚, 又不会使图像的纵向分辨率明显下降。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取决于轴面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而对密度分辨率要求不高, 故还可通过适当降低m A, 来获得较大容积的覆盖, 同时它还能带来减少X线管负荷的好处。

简述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技术 篇4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病常见病之一。尽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準”;但它是一项有创检查,且有一定危险性和价格昂贵,患者不宜接受,故不宜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随着多层螺旋CT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MSCT冠状动脉成像成为筛查冠心病的常规手段之一。但有着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问题,心脏CT成像技术成为决定图像质量及诊断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螺旋CT 冠状动脉 成像技术

1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一般分为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LM)由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组成。左主干长短不一,一般为1-3cm,个别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状窦。其又有分支如对角支、钝缘支等。右冠状动脉(RCA)分为圆锥支、窦房结支、右室支、后降支、左室后侧支及房室结支。

2 冠脉CT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合人群: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评价胸痛患者时,心电图不确定或不可读且不能做运动试验者、进一步评估钙化积分超过400的患者、评估计划进行像瓣膜手术的非冠脉心脏手术患者、不愿做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可用冠脉CT成像来评价病变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1]

禁忌人群:心率控制不佳或有起搏器者、有严重动脉钙化、与造影剂有过敏反应患者、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服用二甲双胍患者、甲亢及妊娠患者、对于频发早搏或者心率相对不齐者,应列为相对禁忌[2]

3 冠脉CT成像技术

3.1 扫描前准备

a.行冠脉CT前,应先预约,同时排除禁忌症,并告知此检查须有家人陪同。

b.叮嘱病人在检查前4h内禁食,于检查前30min到达检查室,听从医师安排,静坐以稳定心率。

c.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检查过程以及对比剂可能引起的反应。让家属认真阅读增强检查同意书,并保留其有效的联系方式。

d.在心电监护(如图1)后,扫描前,心电监护后,应先训练患者,在平静状态下能够屏住呼吸15s,心率维持在75次/分以下者,满足行冠脉CT条件。不满意者可口服美托洛尔50-100mg,使其心率下降至条件内。如还不满足,可给予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500μg/kg或美托洛尔5mg静脉注射[3]。对于心率波动大者,必要时给予吸纯氧,流量为2-4L/min。

e.对比剂选择,由于冠状动脉的特点是弯曲而细长,其分支和远端血管直径小于3mm。每ml含碘300mg和320mg由于浓度相对较低,不利于现实那些小分支;每ml含碘350mg和370mg可以显示;但是造影剂首次经肘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时,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产生强烈伪影,每ml含碘370mg更为明显。综合考虑,每ml含碘350mg的造影剂更适合于冠状动脉造影。

3.2 冠脉CT扫描:以我院64排 GE LightSpeed VCT为例。

a.选取病人信息,选择心脏扫描程序。此时会有心率曲线显示;如屏幕上未有心率图像,可点击门控“Gating Check BMP”来显示即时心率。

b.扫描前3min,可给予病人硝酸甘油,使其舌下含服,这样可以使冠状动脉扩张,从而达到更好的检查效果。

c.扫描定位像,通过正、侧双定位像,确定扫描范围为心脏上方(心底部)至心脏下方(心尖部)。通常为隆突下1cm至左隔下2cm。

d.然后进行峰值测定。选取左冠状动脉开口层面,把监测定线定于此处。行对比剂4 影响冠脉CT成像的因素

4.1 心率。主要影响有心率过快和心率不齐两个方面。正常成人的平均心率约为75次/分,即一个心动周期约为800ms,其中心房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约为100ms和700ms,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约为300ms和500ms,心房和心室的共同的舒张期约为400ms。虽然多层螺旋CT最高图像时间分辨率可达40ms左右,但仍然不足以在全部心动周期之内完全消除冠状动脉的搏动伪影。因此,通常把重建设定在R-R期间运动幅度相对较弱的心室舒张中期来重建图像。心率控制对冠状动脉成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高杰等发现[6]当较快心率(大于75)时,可出现明显心脏搏动伪影,造成图像不连续。

4.2 数据重建技术。多数研究认为,在50%-70%的R-R期间重建图像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冠状动脉的观察;这个时期正好处于舒张中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可选择50%-70%的R-R期间重建,配以各种重建方法,如: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容积重现或体绘制(volume rendering,VR)等。

5 冠脉CT技术前瞻

5.1 提高时间分辨率。在机架转速无法提高的情况下,需要一种技术叫做多扇区算法技术进行补偿[7]。当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扫描投影数据不足180°时候,采集到的投影数据是一个小于180°的扇区。可以采集存下一个心动周期内同一层面同一时相的另一个扇区的投影数据,然后把2个扇区的投影数据合并成180°扫描原始数据进行重建。但是,采用多扇区重建,会使心脏总扫描时间过长,患者辐射剂量增大;同时,心律变化机会也大,使多扇区的同步时相偏离。会产生更大的运动伪影。这是多扇区重建技术的缺点。

5.2 低剂量扫描技术。如ECG管电流调制[8],在心脏成像技术过程中,依据ECG信号,在收缩期降低80%左右的射线剂量。舒张期采用正常剂量,患者在有效剂量较低条件下实现冠脉成像和心功能检查。

结语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目前无创性检查冠心病的主要依据,对明确冠心病诊断、动脉狭窄等具有明显优势;冠脉CT技术在这其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应用这门技术,医护人员要与时俱进,了解更多、更好的新知识,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红迁.赵希鹏.鲍海华.冠状动脉CTA的基本概述、冠脉的变异及狭窄[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6):94-96.

[2] De Feyter PJ,Nieman K.New coronary imaging techniques:what to expect.Heart,2002,87:195—197.

[3] Schroeder S,Kopp AF,Kuetter A,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vessel visibility in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new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experience in 94 patients.Clin Imaging,2002,26:106-111.

[4] 顧 欣.冯凯琳.VCT X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J].Journal of Computed Tomography,2009,10(1):2-5.

[5] 张森.杜湘珂.李剑颖.心电图调制电流对于容积CT心脏扫描图像质量及曝光剂量影响的评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74-976.

[6] 高杰.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24-225.

[7] 綦维维.武 靖.杜湘珂.等.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质量控制和扫描参数优化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l322-1325.

[8] 钱晓凌.陈万凯.叶剑锋.X射线剂量及GE VCT低剂量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11.9:115-116.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0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3~78岁, 平均年龄为 (39.62±17.26) 岁。患者的致伤原因如下:交通意外事故致伤患者25例, 高空坠落致伤18例, 打击致伤15例。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骨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具有局部功能障碍。

1.2 方法

DRX线机采用德国西门子FX plus, 根据不同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常规和特殊位置的投照。CT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16TSX-101A螺旋CT对怀疑骨折的部位进行扫描, 120 kv, 250 m A, 采集层厚0.6 mm, 图像层厚3~5 mm。估算法重建, 图像传输到syngo工作站, 进行二维和三位重组技术处理。主要为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重建 (VR) 以及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 (SSD) 进行图像处理。所有58例患者的DR平片采用GE PACS系统终端显示器观察没有发现明确骨折征象, CT图像重建是由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操作。利用MPR、VR以及SSD重建图像, 任意角度进行调整, 以与横断、矢状以及冠状面夹角成30°、60°的平面为基础, 从而清楚的显示骨折线的位置和走行, 进而明确骨折的范围;关节邻近外伤需要进行图像调整, 尽可能的全面显示出骨折、追踪骨折线的走向, 进而明确骨折累及范围。任何一幅图像观察到骨皮质或骨小梁连续性中断即可明确诊断为骨折。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表形式对临床诊断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根据诊断结果计算各诊断的阳性率, 采用百分率, 表示。

2 结果

所有58例患者均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后确诊为隐匿性骨折。患者发生的部位分别为环枢关节骨折患者14例, 膝关节骨折患者7例, 肩关节骨折患者7例, 足跗骨骨折患者6例, 肋骨骨折患者5例, 踝关节骨折患者4例, 腕关节、肘关节骨折患者各3例, 骶尾骨、颞颌关节骨折患者2例, 其他部位骨折患者5例。CT横轴位诊断骨折阳性率86.20% (50/58) , MPR诊断骨折阳性率为100.0% (58/58) , VR诊断骨折阳性率75.56% (44/58) , SSD诊断骨折阳性率68.97% (40/58) 。MPR的诊断阳性率最高, 显著高于VR和SSD技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外伤性骨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 通常来说X线平片是诊断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 但是有部分隐匿性骨折患者会在诊断时出现漏诊现象, 隐匿性骨折就是指此部分不容易被传统X线片诊断出的骨折[7,8]。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骨小梁细微中断, 其本身并没有特殊的病理概念。隐匿性骨折患者因为外力作用下, 出现骨小梁细微断裂, 部分患者表现的并不明显, 断裂面骨小梁相互重叠、以及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的复杂层次, 再加上投照的体位角度等综合因素导致X平片并不能够清晰的显示出骨折线[9]。

在该次研究中的5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 其骨折部位大多为环枢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部位。发生部位最多的为环枢关节部位, 由14例患者 (24.14%) , 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椎体形状的特殊性以及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以及周围骨关节结构复杂不能够清楚的显示骨折线, 因此使得X线平片在诊断时出现漏诊的现象。除此之外, 骨结构粗大以及骨折线细微不容易对比显示也是出现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10]。在该次研究中通过采用MPR、VR以及SSD图像重建方法, 取得明确的诊断结果。CT横轴位诊断骨折阳性率86.20% (50/58) , 漏诊8例骨折患者, 其主要是因为骨皮质致密, 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密度分辨率降低而影响到骨折线的观察;MPR诊断骨折阳性率为100.0% (58/58) , 不仅能够充分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线的走形情况, 还能够显示周围软组织等具体情况;VR诊断骨折阳性率75.56% (44/58) , SSD诊断骨折阳性率68.97% (40/58) , 这两种后处理方法诊断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对于细微骨折线的显示部位比较差。由此可见MPR的诊断阳性率最高, 显著高于VR和SSD技术,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结合后处理技术, 特别是结合MPR技术的确诊率非常高,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给予64排螺旋CT扫描, 之后采用后处理工作技术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重建 (VR) 以及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 (SSD) 进行图像处理, 对比分析三种处理方法对于隐匿性骨折的显示。结果 所有58例患者均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后确诊为隐匿性骨折。患者发生的部位分别为环枢关节骨折患者14例, 膝关节骨折患者7例, 肩关节骨折患者7例, 足跗骨骨折患者6例, 肋骨骨折患者5例, 踝关节骨折患者4例, 腕关节、肘关节骨折患者各3例, 骶尾骨、颞颌关节骨折患者2例, 其他部位骨折患者5例。CT横轴位诊断骨折阳性率86.20% (50/58) , MPR诊断骨折阳性率为100.0% (58/58) , VR诊断骨折阳性率75.56% (44/58) , SSD诊断骨折阳性率68.97% (40/58) 。MPR的诊断阳性率最高, 显著高于VR和SSD技术,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结合后处理技术, 特别是结合MPR技术的确诊率非常高,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侯明杰, 李丹, 陈林林.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3) :98-99.

[2]莫明华, 袁凡林, 王俊峰.多层螺旋CT在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 34 (1) :113-114.

[3]徐昌茶, 吴茂铸, 陶海慧, 等.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2) :101-104.

[4]董鲲, 殷莉莎, 王鹏.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髋臼骨折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0) :116.

[5]Kim KC, Ha YC, Kim TY, et al.Initially missed occult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 elderly patients:implications for need of operation and their morbidity[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2010, 130 (7) :915-920.

[6]Robert Jordan, Edward Dickenson, Daniel Westacott, et al.A vast increase in the use of CT scans for investigating occult hip fracture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3, 82 (8) :356-359.

[7]叶亦斋, 应碧伟, 崔惠全, 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5) :742-743.

[8]蔡建国, 张海兵.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6) :621-623.

[9]王楚铭, 邓秋萍, 胡岗, 等.骨盆骨折DR摄影与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新知杂志, 2013, 23 (5) :346-347, 349.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22~77岁,平均44岁,病程半个月至6年不等。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反曲,均有头晕、头痛,双上肢酸痛麻木,精神运动障碍,痉挛步伐和排尿障碍,部分反复性发作等。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患者采用TOSHIBA16排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位,抬高下颌,两肩向下放松,平静呼吸,取侧位定位像,FOV-160 mm,KV-120 kV,MA-300 ma,Rottime-0.5 s,Thickness-5 mmm(1.0×16),San Time-7.83 s,采集数据从第一颈椎上缘扫描至第七颈椎下缘。

1.2.2 后处理技术

所得重建函数FC04,FC03重建函数(VOL)FC04进行颈椎椎间盘重建技术(C-SPINE MPR)Thickness 1~2 mm,FOV-100 mm,Lock Muber 4,Slices Lock interval_1.4 mm,Neck standard操作界面定位像冠状位和矢状位,选择适当的层面任意拖动计划线多角度行椎间盘重建,可以直接动态观察横断位颈椎椎间盘情况,得到满意信息量将椎间盘保存,行打印界面排版打印。当颈椎椎间盘重建过程中发现椎体破坏、Schmorl骨质增生等,必要时行容积数据(FC04)重建二维技术(MPR CPR),三维重建技术(VR),利用以上后处理技术观察不同角度的性质形态与周围毗邻的关系。椎管显示重建技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MPR、CPR、Cutting、Seed显示椎间孔内口、外口和长轴以及增生的情况,椎间孔狭窄行椎间孔显示技术,在3D软件技术中比较有优势,可以比较上下毗邻和对侧椎间孔的形态,为椎间孔狭窄和小关节排放及测量提供诊断依据。

2 结果

在57例患者普通非螺旋CT颈椎椎间盘平扫过程中,颈椎椎间盘显示清晰253个,颈椎椎间盘显示不清25个,颈椎椎间盘漏扫7个。螺旋CT颈椎椎间盘重建技术均能重建出椎间盘,且重建过程中经二维三维显示部分颈椎病患者均发现有不同的颈椎椎体骨质增生、肥大、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及小关节骨质增生且成“竹节样”改变,钩突关节面增高、增宽,表面有骨赘形成等,见图1~4。

注:图IA为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显示不清,图IB颈椎椎间盘平扫丢失

注:图2A为重建后颈椎显示椎间盘向正后方突出,神经根受压,图2B为重建后正常颈椎椎间盘

注:均有椎体骨质增生改变

3 讨论

3.1 普通非螺旋CT颈椎椎间盘平扫存在着局限性。

如:患者颈椎与肩部与6、7椎体重叠,肉眼很难分辨C6/7椎间隙,扫描机架倾斜角度达不到,颈椎退行改变以及曾受过外伤,呼吸运动原因等,导致颈椎椎间盘遗漏或显示不清。在关于骨质、椎管、椎间孔等问题方面尚不能解决,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容易疏漏,同时给患者带来了麻烦[1,2,3]。

3.2

螺旋CT颈椎椎间盘扫描经过后处理技术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可以任意切面动态观察颈椎椎间盘,此外能够在C-SPINE MPR过程中观察整体椎体情况,必要时行MPR、CPR椎体重建。同时容积数据(VOL)中重建函数FC04的应用,重建出3D图像,对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的测量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不仅克服了非螺旋CT的弊端,而且提高了患者的信息量,节省了患者再次扫描的费用及所受射线量[4]。重建颈椎椎间盘后处理技术与操作技术人员的诊断水平相关。

注:图4A、图4B、图4C为颈椎后纵韧带钙化椎管狭窄,图4D为椎间孔狭窄

3.3 使用多层螺旋CT优点

扫描时间短,扫描覆盖范围长,减少了患者检查的X线剂量[5]。降低了X线球管的热量积累,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的成本。扫描层更薄,提高了三维成像的质量,在扫描后图像后处理工作中获得更清楚优质的图像,提供更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陈州莆,龚静山,冯穗青.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颈椎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海南医学,2005,169(12):1003-1350.

[2]喻忠,纪建松,龚建平,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三维CT诊断.临床骨科杂志,2003,6(2):1008-1287.

[3]洪庆山,马春浓,张恩颖,等.螺旋CT扫描后图像重建在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放射学实践,2003,18(4):1000-1313.

[4]张朝春,李晓红,徐皓,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双螺旋CT三维重建的表现.骨与关节损伤学,2000,15:414-415.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3例病例, 均因急性外伤先行X线DR片检查, X线诊断未发现明确骨折或可疑骨折, 而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要求MSCT检查的63例患者中, 男性42例, 女性21例, 年龄19~82岁, 平均51.2岁, 其中胸部肋骨骨折31例, 肩胛骨骨折12例, 股骨颈骨折20例。

1.2 扫描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 40排16层螺旋CT机, 扫描包括靶骨上下3~5 mm范围, 为肩胛骨或股骨颈都包括邻近关节。扫描层厚为0.5 mm, 电压120 kV, 电流225 m A, 扫描后, 将原始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 (processing workstation) 进行后处理技术重建, 重建技术包括 (MPR、CPR、SSD、3D) , 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法显示骨折部位图像。由3名高年资放射医师进行分析。

2 结果

MSCT扫描重建技术发现隐性骨折敏感性为89% (56/63) , 特异性63% (40/63) , 漏诊率14% (9/63) , 误诊率19% (12/63) 。其中确诊肋骨骨折28例 (占44%) (图1, 2) , 肩胛骨骨折9例 (占14%) (图3, 4) , 股骨颈骨折16例 (占25%) (图5, 6) 。CT

3 讨论

隐性骨折是指通过常规X线检查 (包括传统的X线片、CR及DR) 不能发现而实质上存在的骨折[1]。在骨折中, 特别是无移位的隐性骨折, X线片诊断困难, 甚至无法诊断[2];因此, 普通X线片对明确隐性骨折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无法准确地显示骨折的部位、数量、移位情况 (图1, 3, 5) , 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局限性。MSCT的采集方式为连续的容积式采集, 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差别不大, 没有阶梯状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等各种伪影的影响[3], 故其后处理技术 (MPR、CPR、SSD、3D) 能多方位、多角度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骨折对位对线等详细情况 (图2, 4, 6) , 直观、立体地反映了骨折的立体形态及空间位置, 降低了漏诊率和误诊率, 弥补了X线片诊断的不足。

MSCT后处理技术 (MPR、CPR、SSD、3D) 在X线诊断为隐性骨折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结果看出, MSCT扫描重建技术发现隐性骨折敏感性、特异性相当高 (89%, 63%) , 对骨折定性明确, 详细了解骨折的细节、部位、骨碎片的来源, 判断骨折预后情况。常规X线片所获得的图像, 由于周围器官、组织掩盖及外伤患者欠配合, 对隐性骨折常常会遗漏, 而MSCT后处理技术消除了X线片的盲点, MSCT骨重建发现隐性骨折更清楚、更直观, 弥补了X线骨重建后处理能清晰显示全部骨折线46例, 显示骨折线模糊10例, 7例未发现骨折 (占11%) 。片不足之处。MSCT重建图像不仅易于发现骨折, 减少因诊断贻误而带来的紧张的医患关系[4], 更有利于临床医师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来观察骨折的移位情况, 便于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但是目前MSCT后处理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清晰显示软组织与骨的关系, 软组织损伤显示欠佳。

MSCT骨重建在对X线片隐性骨折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还有误诊及漏诊发生。MSCT较X线片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不仅扫描速度快, 同时具有更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 并且通过MPR、CPR、SSD、3D等重建技术能更清楚地显示骨折形态、位置, 立体感强, 为临床诊断及相关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因此, MSCT对X线片隐性骨折的定性、定位诊断, 以及指导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丁建林, 易旦冰, 陈晓亮, 等.64层CT及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1) :12-15.

[2]马善斌.骨折及隐性骨折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4) :301-302.

[3]ChowLC, Rubin GD.CTangiographyofthe arterial system[J].Ra-diol Clin NAm, 2002, 40 (7) :729.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2013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5.4±25.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3例,击打伤11例,摔伤7例,坠落伤4例。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对本研究入组的所有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过程分为图像采集与图像后处理两部分,采用日本东芝(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前取患者仰卧位,以患者眼眶的上缘为上界,下颌骨下缘为下界进行扫描[2]。扫描参数设定为:螺距1.5 mm,层厚3 mm,120 kV,200 mA,重建间隔为1 mm,扫描完成后,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ted,MPR),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后处理方式,其中多平面重建根据情况分别行冠状重建、矢状重建或多曲面重建,三维容积重建分别行去除颈椎及舌骨整个扫描范围的容积重建和单独分离下颌骨的容积重建[3]。部分采用容积透明化技术成像,以获得最佳图像。并针(对)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由2位副教授以上的医师进行共同分析与判定。

1.3 评价标准

对比患者手术可见的结果与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以确定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研究共计56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与图像后处理后,结果可见56例患者均能通过该方法获得准确的诊断,其中单发骨折共45例,占80.36%,两处及多处骨折共11例,占19.64%;下颌骨体部骨折共26例,占46.63%;下领角区骨折共16例,占28.57%;骼状突骨折共8例,占14.29%;下领升支骨折共4例,占7.14%;牙槽突骨折共2例,占3.57%。通过采用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骨折线与周围软组织情况,并能对骨碎片的移位情况进行观察,采用三维容积能够直观地观察骨折移位程度及关节脱位情况,并能对关节腔内是否存在碎骨片进行判断,对比患者手术结果与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证实,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率高达98.21%,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下颌骨是面部的主要骨折之一,也是面部唯一可活动的骨折,因而其在受外力作用下时,较易发生损伤,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的发达及高空作业的频繁,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由于下颌骨的形态不规则且结构复杂,因而,受伤后所发生的骨折类型较多,所以普通的X线检查难于准确和全面地显示下颌骨骨折及关节脱位状况,且X线检查容易造成图像重叠,大大增加漏诊与误诊率[4]。

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技术之一,其主要是采用容积扫描技术,利用三维重建,可以做到各向同性成像,从而能够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下颌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及骨折后骨骼和关节的形态改变,已成为临床上诊断下颌骨骨折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调查显示[5],多层螺旋CT检查通对于下颌骨等复杂的结构能直观的、完整的、清晰的显示损伤情况,更有利于医生做出明确的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能够获得准确性高、客观的检查结果,帮助医生进行判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比手术结果与螺旋CT诊断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8.21%,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但需注意的是,虽然容积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具有优越性,但对于骨折的显示仍然受到层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尽量使层厚更薄,使得重建图像更清晰。

综上所述,采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扫描快速、能够连续扫描成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nbsp;探讨多排螺CT后处理技术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nbsp;选取5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同时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对比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nbsp;,评价多排螺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性。结果&nbsp;56例患者其中单发骨折共45例,占80.36%,两处及多处骨折共11例,占19.64%;下颌骨体部骨折共26例,占46.63%;下领角区骨折共16例,占28.57%;骼(髁)状突骨折共8例,占14.29%;下领升支骨折共4例,占7.14%;牙槽突骨折共2例,占3.57%。对比患者手术结果与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证实,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率较高,为98.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sp;采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扫描快速、能够连续扫描成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光君.影像技术在领面部病变诊治中的对比分析.口腔医学,2011,31(2):126-127.

[2]解朋波,李康印.容积CT三维重建在领面部复杂骨折中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0):741-743.

[3]王自立,刘利,戚跃勇,等.横断面+冠状面CT对不同部位下领骨骨折的诊断效果.中华创伤杂志,2010,26(9):809-810.

[4]王自立.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领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9):2544-2545.

[5]戴志龙,芦中庆,侯建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临床军医杂志,2010,38(5):807-809.

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篇9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肺癌, 中央型,诊断

肺癌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肿瘤, 其发生率逐年增加。中央型肺癌是临床较常见的肺癌之一, 早期发现病灶, 早期治疗, 提高预后质量是其治疗的关键。笔者通过多排螺旋CT对我科收治的5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4月-2009年5月我科诊治的中央型肺癌患者50例, 男32例, 女18例;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 (52±10.3) 岁;病程2个月~1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咯血、消瘦乏力、胸痛、胸闷、吞咽困难等症状。

1.2 方法

仪器采用GE公司LightspeedPro8多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 240mA, 层厚3mm, 扫描时间0.15s/层, 准直0.625mm, 螺距1.5, 重建间隔1.5mm, 造影剂采用碘海醇。首先用10mm层厚和间隔进行全肺扫描, 在以病灶支气管为中心进行扫描, 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 进行支气管三维重建。并将螺旋CT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腔内外肿块、阻塞性病变、转移性病变、管壁厚度及肺癌T分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CT与手术病理诊断肺癌患者腔内外肿块、阻塞性病变、转移性病变及管壁增厚方面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CT诊断与临床T分期的比较

CT诊断与临床诊断T分期在T1、T2、T3、T4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 论

中央型肺癌是一种癌灶局限于支气管壁的恶性肿瘤, 其向支气管壁黏膜面突出, 呈山丘状、息肉状及乳头状生长, 基底部浸润范围较小, 不仅可以呈小灶状浸润, 还可以浸润淋巴管、软骨, 但不超过支气管壁范围。中央型肺癌常向支气管腔内生长, 导致支气管阻塞, 形成阻塞远端支气管黏液潴留[1]。

CT轴位图像是诊断和各种图像后处理的基础, 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是对轴位图像的补充, 弥补了轴位图像对病变三维空间显示的不足。多平面重建 (MPR) 为简单而实用的成像方法, 可在轴、冠、矢及任意斜位成像, 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细节, 其不足之处是图像缺乏整体性, 不能反映血管的立体形态。这种缺陷被容积再现 (VR) 技术所弥补。VR图像直观、立体、逼真, 接近于解剖所见, 可以反映病变全貌, 能从多角度观察真假腔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主动脉夹层 (AD) 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及主动脉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 但其缺陷在于对内膜破口位置和附壁血栓显示不佳。最大密度投影 (MIP) 则可理想地显示VR不能显示的病变并可作为术后了解支架位置、形态确定、有无内漏的一种有效方法。CT的各种后处理技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点所得图像及诊断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2]。

本研究显示, 螺旋CT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在决定是否手术和确定手术方案中, T临床分期具有决定性意义[3]。诊断T分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界肿瘤的大小, 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 与脏层胸膜、胸壁、纵隔胸膜、心包、纵隔内解剖结构的关系。在肺癌TNM临床分期方法中可分为有创性方法 (如纵隔镜、胸腔镜检查) 和无创性方法, 后者是目前绝大部分临床TNM分期的依据。综上所述, 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精确的诊断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DeBakey ME, McCollum CH, Crawford ES, et al.Dissection and dissec.tion ganeurysmsofaorta:twenty year followup off ivehundred twenty seven patien tstreated surgically[J].Surgery, 1982, 92:118.134.

[2]王万旗, 寇景全.100例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腔螺旋CT三维成像的形态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2 (19) :1627.162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电工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下一篇:3G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