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冠心病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脏 临床 患者

非冠心病(精选八篇)

非冠心病 篇1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临床症状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 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发,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 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冠心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选择适宜的麻醉处理方式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2116例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其处理措施和效果,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2116例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 并证实患有冠心病, 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1174例, 女性患者942例;最大年龄89岁, 最小年龄46岁, 平均 (60.21±4.03) 岁;根据ASA标准分级, 其中Ⅱ级患者1116例, Ⅲ级患者724例, Ⅳ级患者276例;其中1214例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 758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 254例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32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720例患者采用全麻处理, 356例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1040例患者行单纯硬膜外麻醉阻滞;54例患者胸部手术治疗, 960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治疗, 26例患者行脑科手术, 1073例患者行下腹部手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麻醉处理之前均给予10 mg安定片或2 mg舒乐安定片, 于与术前1 h口服, 同时给予1 mg戊乙奎醚或0.5 mg阿托品于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2]。

1.2.1 全麻:

经面罩吸氧5分钟后给予芬太尼 (0.4~0.6μg/kg) 、咪唑安定0.05 mg、依托咪酯 (1.5~2 mg/kg) 或异丙酚 (1.5~2 mg/kg) 、维库溴铵 (0.1 mg/kg) 行静脉快速诱导治疗, 肌松后行气管插管。麻醉期间给予间歇正压通气, 保证潮气量范围10~12 m L/kg, 每分钟12~14次, 将PETCO2维持在35~45 mm Hg的范围内, Sp O2为98%~100%, 采用七氟烷、安氟醚维持麻醉[3]。术中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咪唑安定辅助, 并按需要给予泮库溴铵、维库溴铵和哌库溴铵。

1.2.2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穿刺后若选择T3~4或T4~5为胸部穿刺点, 向其头侧置管3~4 cm, 将5 m 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或0.25%的布比卡因注入后, 出现麻醉阻滞平面再采用上述方式行全麻。硬膜外麻醉使用0.125%布比卡因与1/30万芬太尼混合液以每小时5 m L的速度输注, 可持续用药直至手术结束, 以达到镇痛的目的。行上腹部或其他部位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需要选择相应的穿刺点。术中以1.00%~1.33%的利多卡因联合0.20%~0.25%丁卡因和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做硬膜外用药[4]。

1.2.3 硬膜外麻醉:

选择适宜的穿刺点后使用1.00%~1.33%的利多卡因联合0.20%~0.25%丁卡因和1/20万单位的肾上腺素麻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安定镇静。

2 结果

与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具有血压、脉搏波动小、术中平稳、镇痛完善、苏醒时间短、苏醒期平稳等优势。麻醉后及术后早期未见与麻醉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治疗期间稍有操作不当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手术治疗期间选择正确的麻醉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中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应坚持镇痛完善、对心肌耗氧量和心肌供血影响小, 不干扰循环等原则。通常下腹部病症不严重患者选择单纯性硬膜外阻滞麻醉, 采用硬膜外阻滞方式, 因为阻滞交感神经, 会降低外周阻力, 进而降低心脏后负荷, 有助于缓解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病症。对行上腹部以上手术治疗患者应选择全麻处理, 可有效避免椎管内麻醉导致的平面过高引起的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除了具有全麻的优点以外,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会对交感神经T1~5段产生阻滞, 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机制, 能够帮助具有缺血威胁的患者加快血管扩张, 减缓心率, 降低代谢和心脏前后负荷, 进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综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特别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 故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精确的监测, 保证麻醉能够有效的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氧的供需平衡, 保证患者体征平稳, 满足手术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绍洋, 李扬, 王强, 等.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18 (7) :109-110.

[2]周荣斌, 王士雯, 马艳梅, 等.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A].201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 13 (4) :198-199.

[3]Higham H, Sear JM, Niell F, et al.Peri-operative silent myocardial ischaemia and long-term adverse outcomes in non-cardiac surgical patients[J].Anaesthesia, 2012, 15 (14) :106-107.

非冠心病 篇2

[关键词]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危险因素;冠脉动脉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575;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4-0015-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ty hcart dis-ease,CHD)发生的危险因素复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指标存在相关性,且有临床研究证实NAFLD患者CH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早发冠心病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也较高。文献显示吸烟、嗜酒、较少体育锻炼等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导致CHD的发病显现年轻化趋势,目前针对CH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对年轻的CHD患者与NAFLD的相关性的分析相对较少。本文对年龄≤45岁的CHD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CHD年轻化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45岁以下心前区疼痛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和非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50例)。排除标准:①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陸心脏病等:②其他脏器的严重疾患:如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③重度感染和免疫系统疾病等;④研究者认为不适宜人选的其他患者

1.2诊断标准

1.2.1危险因素确定的标准①高血压、糖尿病、NAFLD的诊断标准均依据中国最新指南标准;②CHD家族史定义为一级亲属中有CHD患者;③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身高(kg/m2),BMI,>25 kg/m2定义为肥胖。

1.2.2冠心病诊断及评估标准参考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标准进行评价:以直径法表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心病的诊断为: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任何一支狭窄≥50%,并分为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左冠状动脉主干受累狭窄≥50%计为双支病变,大的分支血管对角支、钝缘支、右室支分别归类于相应主支中。双支及以上病变即为多支病变。

1.2.3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以腹部超声表现为主要参考指标,以下3项如具备2项者,则被诊断为弥漫性脂肪肝:①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回声强于肾脏: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1.3观察指标

(1)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2)冠状动脉造影以标准Ju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或以Seldinger法穿刺左、右桡动脉插入6F桡动脉鞘(Teru-no),5F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冠状动脉病变。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盲法阅片,目测并以计算机定量分析法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3)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生化检查采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Hkach7600DDP,Japan),凝血检测采用思塔高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TA-Evolution,France)。(4)肝脏超声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earson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情况方面,年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四项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相比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男女人数之比更高、高血压病、NAFLD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NAFLD患病率的比较

NAFLD患病率在冠心病患者中为63.75%,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36.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9.514,P<0.01),见表1。

2.3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以CHD为因变量,以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及NAFLD为自变量,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提示NAFLD和高血压为冠心病危险因素,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习惯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文献报道与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冠心病和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血脂异常和apoA水平下降;McMullan认为,35~44岁患者由于血压控制率低、吸烟率高、体重超重率高、工作紧张和生活压力大、非健康生活方式比率高,使中青年人冠心病发病率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率也相应增多,导致中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情况较为常见。为减少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关注中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显示,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中青年患冠心病者中的男性所占比例更高,高血压病、NAFLD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与文献报道一致。

复习NAFLD的病因、致病机制,其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Day等提出的“二次打击”理论阐明了NAFLD的致病机制,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是中心环节,NAFLD患者血清中氧自由基和与炎症相关的标志物明显增高,而多种炎症因子与NAFLD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独立于经典危险因素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目前认为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NAFLD导致心血管病发生增多的机制包括:①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内皮细胞功能紊乱;②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减少;③小颗粒LDL和TG的浓度增高,同时HDL的浓度降低;④与血栓形成相关的PAI-1合成增加;⑤大量炎症因子产生,如TNF-αIL-6和CRP等。NAFLD患者大多存在数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NAFLD与CHD关系的密切性,不仅可提示CHD的存在,还可能进一步参与了其发病过程凹。在NAFLD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仍然是早发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并成为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

鉴于NAFLD与CHD的危险因素存在共性,本研究重点分析了NAFLD与CAD的关系。本研究显示冠心病组患者合并NAFLD者比例(63.75%)高于非冠心病组(36.00%)(P<0.01),提示CHD与NAFL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原因是二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相似,在导致NAFLD的发生和加重CHD的病变中,胰岛素抵抗可作为重要的高危因素。餐后脂质代谢异常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与NAFLD导致的异常脂蛋白代谢有关。

非冠心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痛伴有ST段抬高的非冠心病患者21例, 男性15例, 女性6例, 年龄在20~68岁, 平均年龄为 (38.9±2.7) 岁, 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其中高血压5例, 高脂血症4例, 糖尿病2例;排除冠心病患者

1.2 方法:

采取PCF-2155心电图仪对12导联心电图进行常规记录[2], 观察心电图变化, 对部分患者复查心电图。

1.3 诊断标准:

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标准为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抬高>0.1 m V, V1~V3导联抬高>0.3 m V[3]。

2 结果

2.1 扩张型心肌病:

共2例, 均为男性, 年龄为30和45岁, 出现胸痛、心悸2 d住院;心电图变化:1例AVF、Ⅱ、Ⅲ、V3~V4导联ST段上抬0.15~0.4 m V, 且均有病理性Q波, 出现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1例V2~V4导联呈QS型且ST段抬高0.3~0.4 m V, T波直立, 肢导联QRS为低电压。2.2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共5例, 男性4例, 女性1例, 年龄在32~55岁, 均出现胸痛和心悸症状, 3例V 2~V 5导联S T段向上抬高0.2~0.5 m V;2例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0.2 m V;5例患者心肌酶谱均升高, 但无典型的心肌酶演变特征, 其中2例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

2.3 急性心包炎:

共11例, 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在20~68岁, 均出现胸痛症状而住院, 其中8例伴有发热症状;8例AVF、Ⅰ、Ⅱ、V3~V6导联ST段凹面向上抬高0.15~0.25 m V;3例AVF、Ⅱ、Ⅲ、V6导联弓背型向下抬高0.2 m V, 均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

2.4 早期复极综合征 (ERS) :

共2例, 男性1例, 女性1例, 年龄在31~54岁, 2例患者心电图ST段均呈凹面向上抬高, 1例V3~V5抬高0.2~0.4 m V, 1例AVF、Ⅱ、Ⅲ、V2~V5导联ST段上抬0.1~0.3 m V;2例均有明显J波, 心肌酶谱均正常, 均有胸痛症状, 1例因胸痛而晕厥, 被误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

2.5 高钾血症:

共1例, 为男性, 年龄为62岁, 伴有胸痛、烦躁等症状, 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 P波消失, 心肌酶正常, 通过电解质显示血钾7.4 mmol/L, 后经过纠正高钾治疗后心电图正常。

3 讨论

心电图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 但是其存在一定局限性, 由于众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胸痛伴有ST段抬高, 心电图变化类似, 因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容易造成误诊。本研究中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例急性心包炎和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率为28.6%;6例患者均出现胸痛症状, 且心电图ST段不同幅度的抬高, 与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类似, 因而造成误诊, 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

其中,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由于心肌坏死引起心肌酶升高和心律失常造成ST段抬高, 与心肌梗死很难区别, 很容易造成误诊, 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很少有心肌活检, 主要是靠冠状动脉造影和经验来进行诊断, 这会使误诊率提高[5];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和儿童, 其心肌酶峰一般较低, 而且峰值也不明显, 心电图检查显示有较为广泛的ST段抬高, 对于年轻患者容易进行区别, 能够很快作出诊断, 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由于心功能不全和起病较急等原因, 很难进行诊断, 容易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 本研究中的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 被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

在胸痛伴有ST段抬高的非冠心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急性心包炎, 主要是因为炎症波及心肌造成的心室肌异常, 出现多处ST段抬高 (a VR导联的ST段相对较低) , 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明确区别;而且急性心包炎患者发热多为同时发热, 在住院后体温即升高, 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温升高多在24h之后。本研究中3例急性心包炎误诊患者中有2例因为就诊后胸痛剧烈, 且年龄较大、存在高血压病史, 被误诊成急性心肌梗死;另外1例患者是因为发病较急, 心电图检查出现多处ST段抬高, 且胸前ST段太高不明显, 医师怕耽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 未很好的进行心肌酶和心电图检查, 造成了误诊。

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的ST段抬高, 能够抬高0.1~0.6m V, T波呈现增高和直立,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变异[6], 在心电图检查时比较容易发现, 而且患者多无临床症状, 因而不容易误诊, 本研究中的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 且就诊时出现胸痛, 再加上医师经验不足造成的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 如新月型特异性比较低, ST段抬高幅度比较小, 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明确诊断, 而患者一般需要在住院后30 min内性溶栓治疗, 以防耽误治疗时机, 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就容易造成误诊。因而医师在临床诊断胸痛伴有ST段抬高时要仔细辨别,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情况、心电图变化和胸痛的性质等进行综合检查, 并且要特别注意ST段抬高的形态、出现导联、有无镜像改变和动态改变等, 以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王金会, 陈志, 于夕丽, 等.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 12 (5) :393.

[2]王淑红.非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10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 2012, 18 (1) :12.

[3]韩瑞琳, 肖慧敏.非梗死性Q波伴ST-T改变心电图及病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2 (2) :466.

[4]周红.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 13 (2) :135.

[5]彭慧如.非冠心病患者ST段抬高的心电图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3 (10) :1692-1693.

非冠心病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0例,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 (OGTT) 试验, DM患者 (A组) 56例,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56~75 (平均66.2±10.3) 岁。所有血糖受损者 (B组) 24例[6.1 mmol / L<FPG<7.0 mmol / L], 男14例, 女10例, 年龄53~75 (平均64.8±11.5) 岁;其中糖耐量正常者 (C组) 40例, 年龄53~76 (平均65.5±10.1) 岁, 男24例, 女16例;同时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经口服糖耐量 (OGTT) 试验排除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20例。尽量选取病人排除有体重, 高血压, 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或者有相似的因素者。排除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血液病, 肿瘤, 肥胖等患者

1.2 方法

1.2检测指标所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者判断为阳性, 诊断为冠心病, 选取符合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隔夜12 h抽取肘静脉血测FPG。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ELISA) 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行空腹行葡萄糖耐量 (OGTT) 试验, 受试者空腹 (8~10 h) 后口服溶于30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 g。糖水在5 min之内服完。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 于服糖前和服糖后30 min、1 h、2 h分别在前臂采血测血糖。采用HOMA-IR=FPG×FINS/22.5统计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和HOMA-β=20×FINS / (FPG-3.5) 统计Homaβ细胞功能的指数 (HBCI) 来联合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所有试验和记录均由高年资的护士和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执行。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f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各组 IRI 指标的比较

A组 (CHD+DM) 的FPG水平明显高于B组 (CHD+IGT) 、C组 (CHD+NGT) 和D组对照组 (P<0.01) , C组和D组有差异 (P<0.05) ;而空腹胰岛素水平 (FINS) 从A组、B组到C组、D组依次增高, 但统计学上无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采用HOMA-IR=FPG×FINS/22.5统计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A组的IRI高于B组、C组和D组 (P<0.01) 。B组的IRI则高于C组和D组 (P<0.05) 。见表1。

2.2 各组的 Homaβ 细胞功能的指数的比较

采用HOMA-β=20×FINS/ (FPG-3.5) 来计算Homaβ细胞功能的指数。从A组、B组到C组、D组依次增高。A组、B组与D组有明显差异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C组与D组有差异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日渐增多的研究证据显示,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高血糖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 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糖耐量异常是心肌梗死后患者未来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最终结局。而且中国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糖比例更高, 血糖控制情况不容乐观。中国高达76.9%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 (包括DlVl前期或DM) [3]。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 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者互为高危人群。冠心病患者或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4]。该研究显示冠心病组中的糖尿病组 (A组) 和糖耐量异常组 (B组) 的FPG明显比对照高 , 而空腹胰岛素水平 (FINS) 则A组和B组明显比对照低, 符合既往研究。通过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和Homaβ细胞功能的指数联合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 显示A组和B组的胰岛β细胞功能比对照组低, 符合既往研究。而C组和D组FPG为正常血糖, 但C组FPG相对D组偏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比D组低。C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大于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的Homaβ细胞功能的指数低于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联合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低于D级。可见冠心病的病人虽然血糖正常但其胰岛β细胞功能低于非糖尿病非冠心病的人, 冠心病患者其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冠心病患者的糖尿病组、糖耐量异常组和正常血糖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的对照组, 而Homaβ细胞功能在冠心病组比非冠心病低。可见正常血糖的冠心病病人胰岛素抵抗和Homaβ细胞功能比正常低。因此, 在冠心病患者中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并予以合理干预, 对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揭示冠心病患者血糖代谢正常和异常时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情况, 明确冠心病患者早期进行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及保护的重要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 (CHD) 患者, 年龄3986岁间, 排除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血液病, 肿瘤, 肥胖等患者。根据其血糖代谢水平分为A、B、C三组, A组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 (CHD+DM) , B组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 (CHD+IGT) , C组为冠心病而正常血糖组 (CHD+NGT) 。结果 从D组C组到B组、A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即使在临床糖尿病发生之后, 胰岛素抵抗的倾向并未有所缓解。与此同时, Homaβ细胞功能指数进行性下降, 即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却在逐步减退, 从C组开始下降, 即从糖耐量减低出现前已经出现Homa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正常血糖阶段的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下降。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β细胞功能指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1) , 20 (1) :S1-37.

[2]闫明珠, 胡大一, 余金明, 等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诊断糖代谢异常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5) :1256-1258.

[3]陈名道.糖尿病与冠心病--同源病, 等危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 (2) , 22 (1) :4-6.

非冠心病 篇5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非心脏急诊,麻醉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临床中产常见的一种疾病,且老年患者的非心脏急诊手术的麻醉的使用也成为该临床试验上的一大难题。由于患者血压过高会使得心肌耗氧的速度加快,而冠脉的病变又使得心肌的供血量逐渐的减少,降低了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诱发多种疾病的产生,并使得麻醉手术的耐受能力变差[1]。术前的过度担心,使其心率加快,心肌耗氧不断增加,极易引发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总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主要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采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期疗效,主要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48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龄均在75-85岁,其这些患者符合我国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心绞痛的患者有2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有9例(脑中风的有4例,脑梗死的有5例,II型糖尿病患者有11例,根据我国高血压分级标准均在2-3级。

1.2 研究方法

患者在进行麻醉时,首先开放静脉,给予长托宁,并进行常规的监测。给予患者静注乌拉地平0.25mg/kg,艾司洛尔0.4~1.2mg/kg,诱导后20min,再采用静滴20g/L硝酸甘油来维持患者血压的平稳。手术后停止对该药物的使用,并用0.5mg/kg的乌拉地平及0.25mg/kg的艾司洛尔来缓解患者的心率稳定,对检验的结果进行观察,观察在插管前用药的不同时间段患者的SBP、DBP、HR及RPP的相关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该研究的观察可知,患者在用药前后的SBP、DBP、HR及RPP的值具有一定的变化,且在用药后均出现下降的趋势(P<0.05),维持的时间约20min,患者在采取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后的2-3min内,其心律失常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手术中注射硝酸甘油后的15min,患者的血压开始下降,20min后血压下降的速度保持稳定,但HR却无明显的变化,当停止注射后降压作用消失。手术结束后,麻醉解除,患者恢复意识,呼吸恢复正常,观察患者SBP、DBP、HR及RPP的值具有回升的现象,在手术期间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监护,待痊愈后便可出院。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逐渐的加重,使得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地上升,其主要表现有高血压及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由于在进行相关的手术治疗时,过度的紧张会使血压不断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的速度不断加快,极易导致心绞痛或是心肌梗死。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手术中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心脏并发症概率的不断上升,增加患者的危险[2]。但又不能仅用麻醉的方式来控制高血压引起的心肌抑制及术后的低血压等情况,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有效的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纠正心律失常才是治疗的关键。本文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对有关的用药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采用艾司洛尔及乌拉地尔等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时间短、疗效快的特点,它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及心肌的收缩力,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使心室舒张期得以延长,对预防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将艾司洛尔及乌拉地尔联合使用后,会出现明显的降压效果,在诱导插管时未出现明显的反跳,且在拔管时HR较为稳定。此外,艾司洛尔对治疗心律失常也具有显著的疗效[3,4]。手术中注射硝酸甘油15mn后,血压出现下价格的现象,20min后血压下降速度较为稳定。说明硝酸甘油对心肌无抑制,并能有效的扩张冠脉,增加冠脉的血流及心肌的氧供。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急诊手术时,将艾司洛尔及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对治疗该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及心率等的相关情况,有利于避免患者的心脏受到伤害,提高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小平,钟廷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非心脏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四川医学,2010,31(12):1833-1834.

[2]姜锋,吴显捷,王敏等.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非心脏急诊手术48例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207-6208.

[3]刘静,李言民,穆作振等.老年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723-1724.

非冠心病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9-2014年收治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70例, 分为研究组 (OPCAB) 48例和对照组 (CABG) 22例。其中研究组48例中, 年龄65~81岁, 平均 (70.4±2.5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 急性心肌梗死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伴不稳定型心绞痛6例;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血脂, 高血压41例, 糖尿病16例, 心源性休克例。对照组22例, 男17例, 女5例, 年龄54~76岁, 平均 (67.7±4.71) 岁, 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例;合并高血压1例, 糖尿病4例。术前心脏彩超:左室增大15例, 左室室壁瘤1例。LVEF 34%~38%, 平均 (35.73±1.59) %。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均有明显前降支病变, 前降支病变25例, 第1对角支17例, 右冠及后降支病变16例, 回旋支15例, 平均每支搭桥 (2.4±1.12) 支, 搭桥196支。对两组术前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所有患者给予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 均证实存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方法: (1) OPCAB组的手术方法:采用自体左乳内动脉以及大隐静脉移植血管。所有患者给予全身麻醉, 取胸骨正中切口, 在切断左乳内动脉前, 给予患者肝素化, 使用胸骨牵开器显露冠状动脉, 并用局部心肌固定器对其进行固定, 首先对前降支进行显露, 然后是右冠状动脉以及回旋支。在手术过程中, 可以采用冠状动脉分流栓给予局部止血处置, 用注射器进行打水处置, 可以让术野更加清晰, 对吻合口部位给予充分的显露[1]。对远端和近端进行缝合时, 均采用滑线连续缝合, 检查部位有无出血, 止血后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关胸, 手术结束。 (2) CABG组手术方法:全身麻醉, 正中切口同时常规取血管 (同上) 备用。本组有22例患者, 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冠脉搭桥术 (其中12例是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情况下, 进行冠脉搭桥术;10例是建立低温体外循环后心脏停跳, 并间断顺行或逆行灌注心脏停搏液情况下进行搭桥。吻合方法同OPCAB。其余同上。

观察指标: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术中资料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心率、血压、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术后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末梢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监测心肌酶指标, 还包括引流情况、呼吸机及ICU治疗时间, 低心排、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并发症, 住院天数、费用等。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作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数据用 (±s)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辅助呼吸时间、并发症发生率、ICU及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观察组1例死亡, 其余康复出院。出院时, 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收缩功能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3年随访中, 观察组效果良好, 对照组出现了3例心律紊乱、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讨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延长患者的寿命, 提高其生活质量。CABG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 对炎性递质的生成与释放起到促进的作用,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对患者的器官和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对主动脉的血流产生阻断的作用, 从而导致心肌发生灌注损伤, 发生心肌缺血的现象, 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肌顿抑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 最终对心肌细胞的坏死发生促进作用, 对心肌保护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2],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低心排等。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 OPCAB可以对冠脉灌注压产生一定维持的作用, 产生搏动血流, 有效避免了心肌缺血的发生, 采用中空的冠状动脉内分流栓可以保证持续血流供应远端, 同时可根据需要, 随时进行近端吻合, 及时恢复供血, 具有对心肌损伤小、心功能恢复快、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等优点, 从而减少了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 缩短了辅助呼吸的时间, 降低了医疗费用[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辅助呼吸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均低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对心肌的保护效果较好, 术后的心脏功能恢复较快速,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有效节省医疗资源,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同时, 本研究中围术期死亡的1例患者采用OPCAB, 所以仅关注OPCAB是不够的, 术中注意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进行准确而轻柔的手术, 术后严密监护, 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也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 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OPCAB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48例, 作为研究组, 同时选取以往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治疗的老年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OPCAB比CABG具有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等优点, 值得推广。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高龄

参考文献

[1]韩志伟, 邹龙, 工晓明, 等.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4) :478-479.

[2]何俊杰, 万峰, 梁景芳, 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 :55-56.

非冠心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4月一2014.4月间收治的重症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龄为43-72岁,平均年龄为51.06±1.27岁。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重症冠心病,并且没有其他严重内脏病变。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43—69岁,平均年龄为50.96±1.4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为52.03±1.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

1.3 疗效标准

在治疗后统计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在术后患者情况稳定后需让患者填写治疗满意度表,满分为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方面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如表1、2所示:

3. 讨论

重症冠心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极大,因此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2]。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3]。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暴露患者的心脏,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进行小剂量的肝素治疗,同时需要使用特殊的胸骨牵开器以及局部心肌固定器固定患者靶血管周围的心肌,同时需要根据实际的位置来放置好心包牵引线,并切开患者的冠状动脉,使用二氧化碳除雾器和冠状动脉内分流塞创造出一种无血手术野,使用大隐静脉以及乳内动脉为血管移植物,对患者的远近端需要进行相应的吻合。在手术完成后为患者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4]。

在治疗后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在对重症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同时在治疗后的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方式切实有效,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重症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0例重症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情况,并且记录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死亡率、并发症情况、肺部感染率、循环稳定率以及对治疗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重症冠心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岩,潘军,王东进等.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1):5773-5777.

[2]张继倬,韩露,陈兴华等.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疗效及患者康复情况[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3):255-258.

[3]田利静,秦晔.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及其术后生活质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81-182.

非冠心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65~80岁,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Ⅰ或Ⅱ,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内。冠心病诊断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3],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管腔直径狭窄≥50%)。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电解质紊乱及感染、免疫、内分泌系统疾病,近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类药物。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20例。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 mg。常规监测5导EKG、HR、SPO2、MAP、BIS;麻醉诱导前行桡动脉穿刺测压。麻醉诱导与维持:丙泊酚组(P组),诱导前吸入100%氧气10 min后,咪唑安定0.03~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4~5u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诱导气管插管;七氟醚组(S组)预先吸入4%的七氟醚复合6 L/min100%氧气10 min,BIS值到55~65后,静注同剂量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PETCO230~35 mm Hg。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CVP。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1.5~3 ug/m L,S组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呼吸末浓度1~1.5 MAC,两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10~20 ug/kg/h,同时30~45 min间断注射维库溴铵0.05 mg/kg维持肌松,保持BIS值40~50。排除麻醉深度的原因,BP波动幅度超过基础值20%,给以血管活性药物治疗。HR<50次/分时,静注阿托品0.4 mg;HR>100次/分时,给予艾司洛尔0.5 mg/kg。

1.3 观察指标

1.3.1 监测术中应激反应较强烈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伴随心肌缺血加重的改变,确定标准:ST段水平型或下斜压低≥1 m V(J点后60~80 s)或抬高≥2 m V,时间超过1 min。

1.3.2 分别在麻醉前基础值、术毕即刻、术后6、12及24 h、抽取颈内静脉血5 m L加入肝素抗凝管静置10 min后2~8℃保存,低温离心(4℃,4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置于-70℃深低温冰箱备测。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法分别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采用放射免疫平衡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性反应标志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与手术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冠心病病变、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2.2 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心肌缺血(新发或加重)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弱和BIS检测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可以维持比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见表2。

2.3 两组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比较

麻醉过程中,两组患者经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异常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缺血状况均能得到纠正,维持比较稳定的生命体征。S组与P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例)

2.4 两组不同时点血清c Tn I、CK-MB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 Tn I、CK-MB基础值没有差异,术后6 h两组心肌标记物均较术前升高,且持续到术后24 h。S组c Tn I、CK-MB术后浓度低于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2.5 两组围术期炎性反应标记物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IL-6、CRP基础值没有明显差异,术毕即刻至术后24 h,炎性标记物均明显升高,且P组IL-6、CRP的浓度高于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5。

注:1)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1)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与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七氟醚对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已有报道,离体或在体的动物心脏,仅在缺血前给予0.5~2 MAC的吸入麻醉药,吸入预处理5~10 min后,可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促进顿抑心肌功能恢复、减少心律失常等[4]。本研究在麻醉诱导时即吸入4%的七氟醚10 min,并维持至术终,以观察其心肌保护作用。

CK-MB和CTn I均是检测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较高的指标。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术后6 h,12 h,24 h的CK-MB和c Tn I的值显著高于术前基础值和术后即刻,而七氟醚组术后6~24 h的CK-MB和c Tn I的值低于丙泊酚组。这些数据表明手术创伤可以导致CK-MB和c Tn I升高,证实冠心病患者在围术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七氟醚预处理及持续吸入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可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PETER[5]等研究也证实,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减少心律失常,保存能量,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梗死面积。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七氟醚能开放细胞内KATP通道;直接抑制细胞Ca2+内流,减轻Ca2+超载;激活蛋白激酶C;减少冠脉系统内多形核中性类细胞的黏附及减少自由基生成等有关[1]。

近年研究显示,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斑块形成至最终破裂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可能导致围术期冠脉痉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6]。血清C反应蛋白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肝脏细胞产生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并具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参与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CRP已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7]。IL-6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可以促进血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局部炎症反应,可以诱导肝细胞合成CRP,被认为是启动全身性炎症反应最强的内源性炎症介质,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8]。手术中通过BIS监测麻醉深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将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以减少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两组手术结束即刻至术后24 h,IL-6、CRP浓度明显升高,说明存在全身与局部炎性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早于心肌酶,并与心肌酶标志物水平升高相伴随。七氟醚预处理组IL-6、CRP升高的幅度较丙泊酚组低,提示七氟醚对围术期细胞因子的调控能力优于丙泊酚,可能与七氟醚经由KATP通道非依赖性途径的炎症抑制反应,从而抑制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并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失常[9]。

总之,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吸入七氟醚较丙泊酚麻醉术后CK-MB和c Tn I释放减少,并同时降低炎症反应,提示心肌功能保护较好。但心肌酶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七氟醚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七氟醚预先吸入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40例ASAⅡ~Ⅲ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诱导前分别吸入100%氧气及4%七氟醚各10 min后诱导气管插管。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1.53ug/mL,S组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末浓度11.5 MAC。检测麻醉前基础值、术毕即刻、术后6 h、12 h、24 h血清CK-MB、cTnI、IL-6、CRP浓度。结果 术后624 h时点S组CK-MB、cTnI、IL-6、CRP浓度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七氟烷预先吸入麻醉对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冠心病,心肌标志物,炎症

参考文献

[1]HU ZY,LIU J.Mechanism of cardiac preconditioning withvolatile anesthetics[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9,37(4):532-538.

[2]WILLIAMS FM,BERGIN JD.Cardiac screening before noncar-diac surgery[J].Surg Clin North Am,2009,89:747-762.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6-277.[3]YE RG,LU ZY.Internal Medicine[M].6th ed.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276-277.Chinese

[4]COPE DK,IMPATATO WK,COHEN MV,et al.Volatile anes-thetics protect the ischemic rabbit myocardium from infarction[J].Anesthesiology,1997,86:699-709.

[5]PETER F,CONZEN,SUSANNE FISCHER,et al.Sevofluraneprovides greater protection of the myocardium than propofol inpatients undergo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Anesthesiology,2003,99(4):826-833.

[6]KRITCHEVSKY SB,CESARI M,PAHOR M.Inflammatorymarker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older adults[J].CardiovascRes,2005,66:265-275.

[7]BIASUCCI LM.CDC/AHA workshop o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pplication of clinical and publichealth practice:clinical use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background paper[J].Circulation,2004,110(9):560-567.

[8]LAI CL,JI YR,LU XH.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atherosclerosis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s,interleukin-6[J].Chin Med J,2011,124(16):2452-245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冠心病猝死 下一篇:早期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