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诊断

关键词: 走行 畸形 血管 动脉

畸形诊断(精选十篇)

畸形诊断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0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 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静脉畸形等, 其中FIA合并IVM 11例, 男4例, 女7例;年龄18~74岁, 平均 (39.5±10.9) 岁。11例患者中, 6例因不同程度的头痛入院, 3例突发一侧肢体乏力, 2例突发头昏、恶心, 1例伴发反应迟钝, 1例无明显特殊临床症状。

1.2 CTA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自C1前弓下缘至顶骨内板下1 cm, 扫描线与颅底平行。准直1.25 mm, 螺距0.562∶1, 扫描速度0.8 s/ 周, 数据重建层厚1.25 mm, 重建间距0.625 mm, 电压120 k V, 电流250 m A, 曝光时间7 s, 矩阵512×512, 视野230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 I/ml) 85 ml, 注射速度3.0 ml/s, 延时20~26 s开始扫描。

1.3图像后处理采用ADW 4.2后处理软件, 所有原始图像后处理技术均采用容积再现 (VR) 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 (MIP) , 扫描和后处理时间约15 min。

1.4开窗畸形分型根据开窗畸形的形态和大小不同分为两型[2,6]:1裂隙型:开窗血管短小、血管间隔不明显;2凸透镜型:开窗血管稍大、血管间隔明显。

2结果

2.1开窗畸形的部位本组3868例患者中, FIA合并IVM患者11例, 检出率为0.28%。11例患者中, 1例同时合并基底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开窗, 共计12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图1、2) , 基底动脉开窗2处, 椎动脉开窗1处, 大脑前动脉开窗1处 (图3) , 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 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11例患者动脉开窗畸形的部位见表1。

图1 女, 35岁, 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左侧小脑半球IVM。MIP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左侧小脑IVM (箭, A) ;VR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 裂隙型 (B) ;MIP图像示左侧小脑半球典型“水母头”状IVM (箭, C)

图2 男, 66岁, 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右侧额叶IVM。MIP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右侧额叶IVM (箭, A) ;VR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 裂隙型 (B) ;MIP图像示右侧额叶典型“水母头”状IVM (箭, C)

图3 男, 43岁, 右侧大脑前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右侧枕叶IVM。MIP图像示右侧大脑前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右侧枕叶IVM (箭, A) ;VR图像示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开窗畸形 (箭头) , 凸透镜型 (B) ;MIP图像示右侧枕叶“水母头”状静脉血管瘤 (箭, C)

2.2静脉畸形的部位及临床特点11例合并IVM患者中, 10例IVM位于幕上, 其中颞叶3例, 枕叶3例 (图3) , 额叶2例 (图2) , 基底节1例, 顶叶1例;仅1例IVM位于小脑半球 (图1) 。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 其中3例给予手术治疗, 2例因病情较重而转院, 2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1例合并烟雾病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给予保守治疗;3例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 给予保守治疗。11例患者静脉畸形的部位及临床特点见表1。

2.3开窗畸形的形态本组12处FIA中, 裂隙型开窗9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5处, 基底动脉2处, 大脑中动脉1处, 大脑后动脉1处;凸透镜型开窗3处, 分别位于椎动脉、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见表1。

3讨论

3.1 FIA及IVM的临床特点FIA的结构特点是血管腔部分重复变成2个分开的内皮及肌层衬里的通道, 可能伴或不伴共同的外皮层, 且在开窗近远端分叉处伴有部分中膜缺损, 其发生与原始胚胎血管发育异常有关[1,2]。FIA本身多数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大多在尸检或血管造影时偶然发现[7,8], 可以同时合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永存三叉动脉及IVM等颅内其他血管异常[4]。目前, 多数研究探讨FIA与动脉瘤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 并认为开窗可以导致其近端动脉瘤的发生,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开窗结合处的血管中膜缺损及血流动力学的冲击作用, 促使动脉瘤在该部位的形成[9]。对于FIA合并IVM目前少有文献报道[4,5]。既往研究发现单纯IVM或FIA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9,10,11], 本组11例FIA合并IVM患者中, 女性7例, 多于男性的4例, 但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 对于该变异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由于IVM属于胚胎期静脉发育异常, 对脑内血液循环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IV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在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可表现为头痛、出血、癫痫及局部神经损害等[12]。孙胜军等[13]报道IVM发生出血的几率非常高 (4/16) 。本组11例患者中, 7例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

3.2 FIA合并IVM的影像学特点FIA常见于前交通动脉, 其次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大脑中动脉[7,10]。Bharatha等[10]报道CTA诊断504例患者中, 发现FIA53例 (10.5%) , 其中前交通动脉区35例 (6.9%) , 基底动脉12例 (2.4%) , 椎动脉2例 (0.4%) , 大脑中动脉2例 (0.4%) 。本组FIA合并IVM极为罕见, 其发生率仅为0.28%, 远低于单纯FIA的发生率;12处FIA中, 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椎基底动脉系统开窗3处, 与文献[10]报道基本一致。IVM常为单侧单发, 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小脑半球及大脑大静脉池部[13], 本组11例FIA合并IVM病灶均为单发, 发生部位与文献报道一致。

Uchino等[14]报道基底动脉开窗多数呈裂隙型, 形似动脉瘤样扩张, 而颅内椎动脉开窗则多数较大, 呈凸透镜型。Uchino等[15]发现大脑中动脉开窗多数呈小裂隙型位于M1近段。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 椎动脉较长, 易于形成凸透镜型开窗, 而基底动脉相对较短, 多形成裂隙型开窗;另外, 由于前交通动脉短小而该部位开窗多呈裂隙型[2]。本组11例开窗合并IVM的12处开窗中, 裂隙型开窗9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5处 (另1处为凸透镜型) , 而基底动脉开窗均呈裂隙型, 大脑中动脉开窗也呈裂隙型并位于M1近段;而椎动脉开窗呈凸透镜型, 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

3.3 FIA合并IVM的发生机制FIA的发生与原始胚胎血管的发育异常有关,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可能是大脑前、中动脉之间的原始血管网吻合支残留所致;而基底动脉开窗是由于胚胎时期连接纵行神经动脉的桥血管退化不全所致[16]。IVM又称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或脑静脉性血管瘤, 病理上可见髓静脉异常扩张, 血管壁增生、纤维样变及钙化, 缺乏弹力纤维, 其间有正常脑组织间隔, 可为单支扩张静脉伴多条分支, 亦可为一组静脉异常扩张[17];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动脉系统发育结束后静脉发育过程受阻, 导致胚胎性髓静脉引流入单根粗大的引流静脉[18]。尽管两者同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 但由于它们均与原始胚胎血管发育障碍有关, 因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即动脉系统的变异对静脉系统的发育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及检查手段的局限, 仍需积累病例及相关病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3.4 CTA诊断FIA合并IVM的优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是诊断FIA及IVM的“金标准”[1,3,19], 但其为有创性检查, 辐射较大, 检查时间长, 费用昂贵, 且血管造影不能显示脑实质内合并的其他异常, 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MRI的优势在于能够显示脑实质的异常而无辐射损伤, 并且由于血管的流空效应, 平扫即可以显示较大的IVM, 但对于较小的FIA或皮质区IVM, 由于血流缓慢致信号丢失而容易漏诊。与DSA相比, CTA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对比剂用量少, 尤其适用于急诊患者, 可以作为诊断FIA及IVM的首选方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VR及薄层MIP对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由于VR的三维立体性, 对观察FIA的解剖关系有很大的优势[2]。而对于IVM, 王菁等[12]报道后处理重组技术以MIP为佳, 主要与MIP不存在阈值限值、末梢血管等细节显示较好有关。因此对于CTA技术, 图像可以同时进行VR及薄层MIP后处理, 可以明显提高FIA合并IVM的检出率。然而对于存在疑问的病例, 尚需DSA确诊。3.5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本研究总的样本量较大, 但实际入组病例数较少, 需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深入研究。此外, CTA对一些较小的开窗分辨率不够, 开窗内部轮廓分辨不清, 或窗宽窗位选择不当而使组织密度较高, 动脉开窗易误认为是动脉夹层或管腔内血栓。为了避免CTA的误诊, 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尤为重要。

总之, FIA可以伴发IVM, 且两者合并发生有一定的发病率, CTA对于这两种同时发生的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FIA) 合并颅内静脉畸形 (IVM) 的CT血管成像 (CTA) 特点, 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 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得到容积重组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3868例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中, FIA合并IVM11例, 检出率为0.28%, FIA共12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椎基底动脉开窗3处, 大脑前动脉开窗1处, 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 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裂隙型开窗9处, 凸透镜型开窗3处。11例患者中, 10例IVM位于幕上, 其中颞叶3例, 枕叶3例, 额叶2例, 基底节1例, 顶叶1例;仅1例IVM位于幕下, 其中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结论 FIA可以伴发静脉畸形的发生,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CTA对于FIA合并IVM这一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畸形诊断 篇2

关键字:951,健康,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价值的探讨,胎儿,彩超,【彩超】

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说说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D超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目前,医疗领域内B超的发展方向就是彩超。

【彩超在妇产科的应用】

彩超对妇产科主要优点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及脐带疾病、胎儿先心病及胎盘功能的评估,对于滋养细胞疾病有较佳的辅助诊断价值,对不孕症、盆腔静脉曲张通过血流频谱观察,也可作出黑白超难下的诊断。运用阴道探头较腹部探查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对子宫动脉、卵巢血流敏感性、显示率高。

2.缩短检查时间、获得准确的多普勒频谱。

3.无需充盈膀胱。

4.不受体型肥胖、腹部疤痕、肠腔充气等干扰。

5.借助探头顶端的活动寻找盆腔脏器触痛部位判断盆腔有无粘连。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预防】 胎儿畸形会有很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遗传不一定 是父母有,小孩才有,有时是隐形基因造成的,还有基因突变,还有药物,放射性物质等 都有可以造成。叶酸只是帮助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对预防神经系统畸形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说吃了叶酸就一定没有畸形。还有你前一次的畸形也不一定是由是没有吃叶酸引起的。现在需要吃叶酸,注意不要感冒,有些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畸形,不要随便乱吃药,如必须要吃药时一定要到妇幼保健院去问清楚再吃,四个月大时就到医院去做筛查。

【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价值】

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处置提供决策信息。方法总结常规超声产前检查的妊娠18-40周连续病例8890例中疑诊有胎儿畸形,要求采用彩超筛查法,最后确定诊断的一组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声像图特征。结果8890例胎儿中,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的神经系统畸形35例,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符合率为100%(35/35),其中有4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漏诊。结论彩超筛查法对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杰周永昌朱向明朱祥胜 黄国庆 杨白予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

形诊断价值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25卷第6期

2.王文萍樊金莲郭晓红胎儿神经系统的预防《中国妇幼保健》 2011年25

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进展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58

胎儿心脏结构复杂,有胎儿期特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大多数不具备胎儿超声心动图经验的超声医生来说,检测胎儿心脏畸形非常困难。与胎儿其他系统的畸形相比,心脏畸形的检出率始终不高,胎儿心脏结构的检查是产前筛查的难点。目前超声产前筛查诊断是胎儿心脏先天性畸形的首选方法。通过产前筛查和诊断手段对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尽可能早期发现。产科超声对围产期临床正确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胎儿先心病是最常见、最致命的胎儿畸形,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患儿、家属带来身心痛苦,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由于胎儿心脏结构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种类的多样性,胎儿体位多变、透声窗有限等特点,使先心病成为最难诊断的胎儿畸形。随着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日趋成熟,可以尽早发现胎儿期心血管畸形,使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发现、监测及干预指导成为可能,使罹患心脏畸形的胎儿的治疗有了希望,并可避免严重先心病患儿的出生,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以下通过胎儿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及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等来阐述这一产科超声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胎儿心脏二维超声

二维超声的检查方法:观察心脏位置,心胸比例,左右房室大小比例,房室间隔及房室瓣、卵圓孔瓣等情况。再行通过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导管弓切面、三血管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等多切面观察胎儿心脏。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二维超声的应用及其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先心病以来,此项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产前超声检查中,并以孕18~24周为最佳检查时机。因为这期间胎儿的羊水适中,透声条件好,胎儿心脏大小较合适,结构显示清晰。二维超声三切面法将超声心动图复杂的心脏大血管断面扫查简化为心脏最重要最基础的三个切面的扫查,操作技术较易掌握,对仪器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利于更大范围开展胎儿先心病筛查工作。

二维超声的局限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二维超声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简单胎儿心脏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小缺损尚难确诊。小型室间隔缺损漏诊率高达1/3~2/3,因为小室缺回声中断在二维超声很难显示。另外由于动脉导管、卵圆孔的存在,左右室之间压差小,分流速度较低,心率又快,彩色多普勒所见分流信号颜色较暗淡,房室内径无明显变化等因素影响,易造成漏诊。二维超声提供的是平面图像,如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了解某结构的空间关系时,则有一定困难。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过分依赖二维超声四腔心切面易漏诊部分胎儿心脏畸形,学者们探求联合使用其他方法以提高胎儿心脏异常的检出率。

胎儿心脏三维超声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三维成像技术日益成熟,已广泛应用于产科胎儿畸形的筛查。三维超声在产科应用方面,有三种模式,即表面模式、穿透模式和多面成像模式。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重建后可多方位、多角度放大观察胎儿心脏,能更加直观地反映该器官及邻近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便于严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

三维超声能直观显示胎儿结构,三维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是二维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与二维超声联合应用,可提高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率。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得LVEDV、LVESV、LVSV、EF值与二维超声的测值相比相关性良好,三维超声显示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的空间位置、形态、测量的缺损最大直径与手术测值无显著差异。认为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实时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立体结构及功能状态,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胎儿心脏四维超声

四维超声是在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加上时间要素,从而展现动态连续的观察过程。四维功能不仅提供了对三维空间结构的观察,而且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额外的一维视野,四维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获得胎儿的立体图像,还可以跟踪胎儿运动,实现实时显示胎儿在宫内活动情况,并克服了三维超检查时图像采集过程中出现的胎动而造成的扭曲变形。四维功能实现实时四维成像,从而把运动图像的伪像减到最小,图像质量不受胎动影响,使诊断准确率得以提高。

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筛查诊断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超声诊断水平差距很大,胎儿心脏检测的报道不多,更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根据徐红兵等的研究[1],探讨出以下胎儿心脏筛查和诊断模式,切实可行,易于推广。①如果技术和设备条件允许,可增加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的检查。对异常、可疑以及心脏切面示不满意的或检测出其他胎儿畸形的孕妇转入上一级医院检查。②有产前筛查资格的医院,产科超声医生除掌握四腔心切面外,还应掌握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的检查和判定,四腔心切面结合流出道切面对心脏畸形的宫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对绝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排除性诊断,是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对异常、可疑以及心脏切面显示不满意的或检测出其他胎儿畸形的孕妇转入上一级医院检查。该环节是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最重要的。③有产前诊断资格的医院,应接受各级医院转诊的孕妇,对可疑心脏异常的胎儿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孕妇行羊膜腔或脐静脉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新生儿在产后1天、半年、1年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并随访预后;引产儿行尸体解剖。

由于胎儿群体的特殊性,胎儿心脏超声诊断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及宫内干预指导及评估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胎儿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及心脏筛查模式在诊断胎儿心脏畸形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对产科的处理提出很好的意见。胎儿心脏超声的发展为儿科心血管疾病宫内和生后的治疗、人类优生优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提供了新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红兵,漆洪波.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筛查和诊断模式的临床评估重[J].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5):619-621.

超声诊断胆囊重复畸形一例 篇4

讨论

胆囊重复畸形又称双胆囊,有2个胆囊和2个胆囊管,临床罕见。胚胎发育过程中,肝憩室的尾支发育为胆囊和胆囊管,肝憩室的头支发育为肝板和肝内胆管,肝憩室的起始部发育为胆总管[1]。当正常胆囊位置以外的肝内外胆道系统上皮增生并腔化成囊腔时,便形成副胆囊及副胆囊管。超声表现为胆囊区可见2个胆囊及2个胆囊管回声,2个胆囊大小可相同或明显不同,根据副胆囊管的位置不同可分为6型。胆囊重复畸形常因结石或感染引起症状时被检出。

图1右肋缘下纵切面显示胆囊区2个胆囊回声及各自的胆囊管

图2右肋缘下斜切面显示胆囊区2个胆囊回声及各自的胆囊管

本例患者属于因腹痛来院常规腹部检查发现2个胆囊和2个胆囊管,2个胆囊均位于肝下方位置,有2个分离的胆囊管,属于胆囊重复畸形Ⅱ型,且大小相近,无胆囊疾病相关性症状。

胆囊重复畸形罕见,主要与双叶性胆囊、胆囊憩室相鉴别。(1)双叶性胆囊是指一个胆囊管、胆囊内有2个囊腔的畸形。超声表现为一个胆囊管,胆囊内有纵隔将胆囊分成2个囊腔,或胆囊在胆囊底部完全分离,至胆囊颈部互相融合。(2)胆囊憩室是指一个胆囊管、一个胆囊,胆囊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超声表现为一个胆囊管,胆囊旁可见一个囊袋状结构与胆囊相通。

摘要:<正>患者女,24岁,因腹痛来院检查,临床诊断急性胃炎,常规腹部检查。超声表现:右肋缘下纵切面(图1)及右肋缘下斜切面(图2)均显示胆囊区可见2个胆囊回声,分别有各自的胆囊管,胆囊一大小约:5.2 cm×1.5 cm,胆囊二大小约:4.9cm×1.2 cm。超声诊断:胆囊重复畸形。讨论胆囊重复畸形又称双胆囊,有2个胆囊和2个胆囊管,临床罕见。胚胎发育过程中,肝憩室的尾支发育为胆囊

参考文献

[1]王银,李胜利,陈琮瑛.胆囊异常的产前超声诊断[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11):2407-2408.

脑血管畸形的MRI诊断 篇5

1 材料和方法

72例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7~67岁,平均29.7岁。临床表现:头痛32例,抽搐23例,肢体活动障碍、偏瘫、失语等中枢神经损伤症状14例,智力减退或发育落后2例,其他1例。其中脑AVM64例,31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22例通过典型MRI征象结合临床资料做出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5例经手术证实,3例为MR、CT、DSA综合影像诊断。64例脑AVM中53例有CT资料,21例有脑血管造影或DSA资料;海绵状血管瘤均有CT和DSA资料。

所用设备为Diasonics公司生产的0.35T和Philips公司生产的0.5T超导型MRI系统。常规做横断面T1、T2加权像和矢状面T1加权像。使用头部线圈,采用SE序列扫描,TR/TE为500/25ms,2 700/30、80ms和480/20ms,2 700/20、80ms。層厚为5mm或10mm,1或2次激励,连续扫描。

2 结 果

2.1 脑AVM的影像学表现

2.1.1 MRI征象 ①AVM病灶的直接征象:64例的MRI分别表现有不同形态的流空信号,其中蜂窝状34例,弧线形或蚯蚓状21例,小圆形9例。29例见到粗大的供应动脉或(和)引流静脉,14例见到扩大的静脉窦,并有引流静脉导入。本组中发生于大脑脑叶内52例,小脑内4例,胼胝体和丘脑各2例,小脑天幕和大脑动脉环各1例,病变广泛累及一侧大脑半球2例,其中1例有大面积的面部血管瘤。病灶大小自数个小圆形到6cm×7cm流空信号。②出血征象:25例合并亚急性期出血,表现为T1和T2加权像上的点片状、斑片状及团块状高信号,其中5例有“铁环征”,出血破入脑室3例,破入蛛网膜下腔1例。另有2例陈旧性出血脑软化灶。③水肿与占位效应:AVM病灶本身未见有占位效应及周围组织水肿。在10例合并出血的病灶周围有水肿和占位效应;另有4例出血灶周围有占位效应,但无明显水肿。④脑实质破坏及萎缩:3例出现局限性脑萎缩,1例一侧大脑半球明显破坏、萎缩并累及对侧半球。脑积水2例,其中1例AVM病灶压迫中脑导水管,使之明显变窄。

2.1.2 CT、脑血管造影所见 53例脑AVM的CT表现为出血或高密度灶30例,高低混杂密度9例,低密度6例(图4),正常8例。53例中28例提示或不除外AVM,其余25例分别诊断为脑软化或梗塞4例,脑出血3例,脑囊虫和占位病变各2例,正常8例,有6例仅做征象描述未提出诊断。21例脑血管造影或DSA检查均见动脉期不规则迂曲的血管团并诊断为AVM,其中20例伴有增粗的供血动脉,19例见扭曲扩张的引流静脉早期出现,导入静脉窦。

2.2 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上2例呈等信号,6例为略低与略高信号相混杂;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均增高,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巢状表现,7例见极低信号环,2例瘤巢内见点状低信号。瘤巢直径1~3cm,无占位效应。CT检查6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不均匀高密度灶,边界清楚,3例做增强扫描均有病灶轻度增强。DSA检查2例见末梢小血管扭曲增粗,其余6例未见异常。

3 讨 论

MRI对于脑AVM及其并发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CT,并可弥补脑血管造影的不足。有学者报道MRI可以发现部分血管造影隐匿的AVM。

由于AVM病灶内血液呈高速流动状态,在常用的SE序列上引起信号丢失现象,所以在T1、T2加权和质子密度像上均表现为流空现象,即在MR图像上呈黑色。流空信号簇是AVM在MRI上的特征性征象,代表含有相应快速流动血液的扩张血管通道。本组64例均见到流空信号,尤以蜂窝状为多,占53%。须注意的是在某些序列流动血液也会形成高信号,这是由于进入现象、偶数回波重聚或舒张期假门控所致。从本组资料看,流空现象以质子密度像显示得最好。在AVM病灶邻近处可见到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它们和增大的静脉窦也呈流空现象。引流静脉一般较粗,邻近脑皮质表面,且与静脉窦相连,而供应动脉相对较细,位于脑实质深部。AVM的供应动脉可以通过解剖部位推断,但具体确定在MR图像上较困难。

AVM需与血供丰富的肿瘤相鉴别,其要点为:①二者病灶形态不同,肿瘤可见实质性肿块,而AVM没有;②血管形态不同,AVM血管明显迂曲扩张,有时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而肿瘤供血血管常较细小,位于肿块周围;③并发症形态不同,肿瘤水肿和占位效应常较明显,而AVM则没有;④Gd-DTPA增强扫描像上肿瘤常有病灶增强,使肿块更显示明确,而AVM病灶一般没有增强。

Grawford等对217例脑AVM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估计脑AVM出血发生率为42%。本组64例中25例合并亚急性出血,2例出血后脑软化。出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强的MRI上表现不同,在<0.5T的低场强条件下,急性期血肿与脑实质相比呈等信号,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血肿在所有脉冲序列中均呈高信号。在出血灶或其边缘部有条状引流血管是AVM合并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用于鉴别AVM并发出血和肿瘤并发出血。在颅内血肿出现时,在MRI像上应寻找血肿周围大的血管证据以提示AVM,但没有发现大的血管并不能完全排除AVM是出血的原因。

MRI作为非创伤性影像手段,能提供组织的三维图像,良好地显示脑AVM的病灶大小、神经解剖位置、引流血管及病灶与深部组织结构、脑室系统、胼胝体的关系。本组64例AVM均以MRI上流空信号而明确诊断,而其中53例做CT检查的病人仅28例(52.8%)提示或不除外AVM,可见MRI在脑AVM的定性诊断上(尤其是颅底病灶)优于CT。此外MRI在显示AVM的并发症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上优于CT和血管造影。

但MRI对急性期出血和钙化的显示不如CT;在AVM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上不如脑血管造影。这几种影像手段的结合,能够提高隐匿性AVM的发现率。

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3288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作为研究对象的孕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无各种先天遗传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后进行检测, 其中怀孕12周至16周的孕妇2730例, 20周~31周的孕妇27750例, 32周及以上的孕妇2405例, 怀孕周数平均为 (20±6.5) 周, 孕妇的年龄平均为 (30±3.2) 岁。

1.2 仪器设备

采用PUILIPS IU22 (美国) 、GE VOLUSON (荷兰) 、PHILIPS非凡 (美国) 、百胜 (意大利)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部探头频率3.5~5.0 MHz。

1.3 检查方法

按卫生部《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中的操作规范, 对所有胎儿均实施系统超声检查, 对胎儿头部、唇面部、脊柱、胸部、腹部、四肢、心脏等部位进行系统或常规筛查, 同时对双顶径、小脑横径、头围、腹围、股骨、肱骨进行测量, 对胎盘成熟度、羊水含量及各种附属物进行仔细观察, 系统超声检查1~2次确诊。

1.4 病例随访

对所有发现的畸形胎儿均安排专人进行电话随访是否真实畸形, 采用出生后检查确证或者引产病理检查的方式确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WPS-2013EXCEL进行数据录入, 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32885例孕妇共检出宫内胎儿畸形743例, 检出率为2.26%, 检出率前4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畸形 (25.17%) 、心血管系统畸形 (16.02%) 、唇腭裂 (14.54%) 、多处畸形 (13.59%) 。本次研究共计出现4例漏诊, 漏诊率为4.47%, 所有的检查畸形均在后来的引产手术或者出生后得到证实。见表1。

3 讨论

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发育异常的疾病就是胎儿畸形, 常见的原因既有生物方面的也有化学方面的原因, 各种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传染病、放射、生化、辐射等都可以引起胎儿畸形[2]。超声是一门多学科相结合的, 应用多种科学可靠的检测方法在胎儿出生前就确证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疾病、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或异常的一种手段。超声是目前确证胎儿是否先天畸形最常用的一种产前诊断方法, 随着超声检测仪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种操作规程的不断完善, 以及检测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B超能够为更多胎儿器官的形体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发育情况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在诊断胎儿畸形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次研究胎儿畸形检出率为2.26%, 远远高于2000年全国筛查先天性畸形1.03%, 可能与本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孕妇怀孕前准备不充分以及本院的检查技术水平提高有关, 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3]。检出率前4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畸形 (25.17%) 、心血管系统畸形 (16.02%) 、唇腭裂 (14.54%) 、多处畸形 (13.59%) 。其中以神经系统缺陷最为常见, 本次检出神经系统畸形187例, 构成比高达25.17%, 主要包含无脑儿、脑积水、脑膨出、脊柱裂、全前脑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Dandy-Wa Iker综合征等, 一般来讲月经周期规律的妇女, 正常妊娠12~14周时超声可清晰地显示完整的胎头圆形或椭圆形光环, 对胎儿头部的超声检查, 重点获取横切丘脑平面、侧脑室平面、小脑平面, 通过以上3个切面仔细观察胎儿颅骨光环是否完整、头颅形态是否正常、脑中线是否存在、透明隔腔是否存在、脑室是否扩张、脉络丛是否有囊肿、小脑形态及小脑蚓部完整性、小脑延髓池是否正常、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颈褶软组织厚度是否正常等, 大脑皮质的异常, 主要有无脑畸形、露脑畸形、前脑无裂畸形、先天性感染、脑内出血、无脑回畸形、脑内肿瘤等;脑中线结构畸形:主要有胼胝体发育不全、前脑无裂畸形、蛛网膜囊肿、Galen静脉瘤、DandyWalker畸形等;如:透明隔腔消失, 首先应想到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失;脑中线消失, 透明隔腔消失及第3脑室消失, 应考虑全前脑;颅后窝消失伴小脑结构扭曲变形 (香蕉小脑) 是脊柱裂的脑部特征之一;侧脑室的增大, 不能一概诊断为脑积水。此3个固定切面的超声扫查可以诊断95%的神经系统畸形,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绝大多数预后极差, 一般出生后几小时即死亡, 如无脑儿、露脑、严重脑积水、开放性脊柱裂等均为致死性畸形, 一旦确诊, 应立即终止妊娠, 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存在再发风险, 再次怀孕应在不同孕周进行多次复查[4]。

在本次研究中, 心血管系统畸形也较为常见, 位列第2位, 本次检出心血管系统畸形119例, 构成比同样高达16.02%,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胎儿心血管超声检查, 四腔心切面是心脏超声检查的基本切面, 要防止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 就要结合其他切面进行观察。本次研究综合应用了多切面相结合的检查方式, 首先获取标准四腔心切面, 然后按照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平面、三血管-气管平面、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切面的顺序, 对胎儿心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 并结合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血流方向、速度等是否正常, 大部分胎儿心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超声表现, 可于孕期明确诊断, 正是因为多切面检查的综合应用, 所以本次研究无1例心血管系统较大畸形漏诊, 由此可以说明只要熟悉掌握正常胎心切面图和检查技巧, 可有效地对胎儿心血管较大畸形作出判断[5]。

超声诊断胎儿畸形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典型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并不困难, 但在检查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 应熟记胎儿不同阶段的各种解剖特征和声像图特征, 进行规范操作, 我院于2007年制定了胎儿超声筛查的标准操作程序, 对孕妇要多切面、多角度、多次联合检查, 对于可能遗漏的环节, 要特别警惕, 防止较小畸形的漏诊和误诊[6]。虽然胎儿畸形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但是也不能为了早期诊断而刻意提前检查时间, 检查中因胎儿或母体因素影响检查效果, 应推动胎儿或让孕妇适当活动后再检查, 发现胎儿某系统或某部分有可疑病变但不能肯定时, 应嘱孕妇定期复查, 或者到上一级医院确诊, 不过早或草率下结论必要时可结合孕妇血或羊水等的相关检测。

总之, B超诊断胎儿畸形简单、可靠、诊断率高、无创、可重复, 对优生优育, 减少残缺、缺陷出生起重要作用, 对指导临床选择产前诊断的方法及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降低畸形儿出生率具有重要意义。但二维超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形态改变不明显的胎儿畸形易被漏诊, 超声检查还与检查者的技术水平, 及不同仪器对胎儿各系统畸形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可能有很大差异, 应科学辩证的对待。

摘要:目的 对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3288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其中怀孕12周及以下的孕妇18730例, 20周31周的孕妇11750例, 32周及以上的孕妇2405例, 怀孕周数平均为 (20±6.5) 周, 孕妇的年龄平均为 (30±3.2) 岁, 对所有胎儿均进行超声检查, 对头部、面部、胸部、脊柱、四肢等部位进行全方位扫描, 同时对双顶径、小脑横径、头围、腹围、股骨、肱骨进行测量, 对胎盘成熟度、羊水含量及各种附属物进行仔细观察。结果 本次研究的32885例孕妇共检出宫内胎儿畸形743例, 检出率为2.26%, 检出率前4位依次为:神经系统畸形 (25.17%) 、心血管系统畸形 (16.02%) 、唇腭裂 (14.54%) 、多处畸形 (13.59%) , 本次研究共计出现4例漏诊, 漏诊率为0.54%, 所有的畸形均在后来的引产手术或者出生后得到证实。结论 超声可以对胎儿全身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的发育状况进行良好的评估, 具有操作安全、结果可信度高的特点, 对于胎儿畸形的早发现、早诊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胎儿畸形,B超,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胎儿畸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S].2007.

[3]王金燕.B超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5) :130-131.

[4]马燕, 梁洁梅, 李智贤, 等.超声测量早孕期胎盘厚度评价胎儿重型α地中海贫血风险性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7) :609-612.

[5]冯静, 高端珍.超声对胎儿神经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1 (3) :59-161.

彩超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浅析 篇7

1.1 资料

我院近3年来收住院65例胎儿畸形, 孕14~41周, 年龄20~39岁, 就诊原因, 常规产科超检查26例, 羊水过多16例, 孕早期有发热、感冒史者11例, 接触物理性致畸因子5例, 服用有关致畸药物4例, 孕期皮肤骚痒2例, 孕期患风疹1例。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AcusonSequo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 孕妇取仰位, 必要时取侧卧位, 行常规检查, 若有异常发现时, 再重点进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查。

2 结果

65例胎儿畸形均经本院彩超检查, 彩超提示胎儿畸形61例, 准确率93.85%。在65例胎儿畸形中, 中枢神经系统缺陷占首位, 16例, 即脊柱裂5例, 无脑儿4例, 露脑畸形2例, 重度脑积水2例, 脑膜脑膨出2例, 全前脑畸形1例;其次为泌尿系统畸形7例, 即多囊肾及多囊性发育不良肾4例, 肾积水3例;唇腭裂7;消化系统畸形6例, 即十二指肠闭锁3例, 肠系膜囊肿1例, 肛门闭锁1例, 肝肿物1例;其它为: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5例, 心脏畸形4例, 脐膨出4例, 腹裂畸形3例, 胎儿胸水并腹水2例, 胎儿腹水2例, 双胎畸形2例, 联体双胎畸形1例, 胎儿水肿2例, 成骨发育不全2例, 胎儿骶尾部畸胎瘤2例;孕14~20周21例, 20~28周28例, 28~40周14例, 40周以上2例;羊水过少11例, 羊水正常范围38例, 羊水过多16例。

3 讨论

胎儿畸形是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 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所引起的胎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异常发育的先天性畸形, 胎儿畸形种类繁多, 但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 其检出率越来越高。本文彩超发现的61例胎儿畸形经临床引产、产后均证实, 准确率为93.85%。65例胎儿畸形漏诊4例, 漏诊率为6.15%。

65例胎儿畸形合并羊水过多16例 (中枢神经系统缺陷12例、消化系统畸形4例) , 合并羊水过少11例 (泌尿系统畸形6例、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4例、成骨发育不全1例) 与文献中中枢神经系统缺陷, 消化系统畸形多合并羊水过多, 泌尿系统畸形多合并羊水过少一致。65例胎儿畸形合并羊水异常27例占41.54%, 略高于文献。故超声检查时发现羊水量异常, 若羊水过多时, 首先要考虑有无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畸形;若羊水过少时要注意有无泌尿系统畸形的存在, 应仔细检查各个部位和器官, 及早发现并作出诊断。有些畸形尚未表现出来, 应做好追踪检查。本文有l例双胎妊娠于孕25周行彩超检查发现一胎儿为无脑儿, 另一胎儿未发现畸形, 合并羊水过多, 12天后彩超复查, 未发现畸形的胎儿腹内出现中等量腹水, 行引产术后证实。

当彩超发现胎儿轻度异常表现时, 应定期追踪观察。例如对胎儿腹水诊断, 即在胎儿腹壁与内脏之间有不等程度液性暗区, 我们观察了5例 (其中3例为外院诊断胎儿少量腹水, 2例为本院常规产检) 羊水量正常, 产妇无其它系统疾病合并症, 于孕中期行彩超检查发现胎儿少量腹水, 做追踪检查, 结果均于晚孕时消失, 随访至产后1个月无异常发现。工作中还发现, 胎儿单侧侧脑室扩张, 大部分产后都无异常表现。故我们在碰到类似情况时, 做好跟踪随防工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减少孕妇精神负担。

胎儿畸形应尽早在孕中期作出诊断。本文漏诊4例, 2例为胎儿室间隔缺损, 1例为胎儿隐性脊柱裂, 1例为单纯腭裂。漏诊原因与检查时间、操作手法、操作者经验、孕妇腹壁厚度, 羊水量多少、胎儿体位、胎儿肢体遮盖面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故有不良产史和分娩有畸形儿的孕妇, 早期有发热、感冒史, 服用有关致畸药物, 接触过物理性致畸因子, 高龄孕妇, 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为阳性者, 应于孕中期行彩超检查, 因孕中期, 由于羊水相对较多于胎儿体表间有良好的声阻抗差异, 胎儿于子宫内, 胎式多呈头部俯曲, 脊柱及肋骨声影影响小, 各种畸形较容易显示。

四维彩超诊断胎儿畸形107例分析 篇8

关键词:胎儿畸形,超声检查,诊断价值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四维超声检查的孕妇18000人。本组所检出107例畸形, 均在我院门诊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发现, 然后住院行引产术证实诊断。现将本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并就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以及检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组107畸形, 均在我院门诊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发现, 然后住院行引产术。87例孕妇年龄22~40岁, 孕龄为20~29周, 第一胎妊娠86例, 第二胎妊娠21例。

1.2 使用仪器

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GE730专家版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

1.3 检查方法

孕妇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侧卧位, 经腹部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的顺序如下, 头部:检查头部颅骨、面部结构, 颅内结构, 测量一些必要的参数。脊柱:多切面扫查脊柱;四肢:先上后下的顺序检查, 然后测量肢体参数。胸部:按照胸廓、肺部、纵隔检查。检查心脏采用的是以胎儿四腔心切面加胎儿左右室流出道切面进行检查。腹部: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检查, 最后测量腹围等;羊水:中孕测量羊水最大暗区, 晚孕测量羊水指数;胎盘:观察所在部位、厚度、等;脐带:观察其长度、绕颈等。最后在常规扫查的基础上, 对可疑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查或动态观察。

2 结果

本组107例胎儿畸形, 均经引产后证实, 超声表现如下。

脑积水17例。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无回声区扩张, 侧脑室>14mm, 可见脑室内脉络丛悬挂征。唇裂11例。超声检查表现为胎儿上唇连续性中断, 裂口宽度在4~7之间。通过四维立体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发现胎儿上唇连续中断。肾积水10例。本组病例肾盂分离前后径均在1.5cm以上。无脑儿9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颅骨光环缺如, 头颅形态失常, 仅见颅底骨, 面颅到眼眶水平正常, 且伴羊水增多。脉络丛囊肿8例。超声检查均于脉络丛内见囊性无回声暗区, 囊肿直径均在6~10mm之间。脊柱裂5例。超声检查表现为矢状位脊柱强回声线中断, 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横断面见椎弓骨化中心成“V”形改变。胎儿胸、腹腔积液5例。超声表现为胎儿胸、腹腔内大量不规则无回声区。十二指肠闭锁5例。超声检查见胎儿上中腹部有两个相连增大的无回声区, 呈“双泡征”表现, 两无回声区之间可见一管状结构相通连。

上肢畸形4例, 超声显示一侧上肢缺如2例, 手部畸形2例。其中1例为桡侧手畸形, 表现为拇指缺如且伴桡侧掌骨异常和桡骨缺失, 另一例为尺侧手畸形, 表现为从手向尺侧偏斜到手的缺失。室间隔缺损4例, 超声检查见室间隔水平的异常分流束。断距在4~6mm之间。房间隔缺损3例, 超声检查见房间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束, 卵圆孔活瓣消失, 断距在8~10mm之间3例均为继发孔型。脑膜膨出3例。超声检查见颅骨枕部见向颅外突出的囊状无回声区。多囊肾3例, 超声表现为脊柱前方多个不同大小的囊性包块, 双侧肾脏体积增大, 肾的正常结构消失。且均有羊水过少。内脏外翻2例, 超声检查见胎儿腹壁轮廓线不完整, 肝、胃、肠管等腹部脏器漂浮在羊水中。露脑畸形2例。超声检查显示颅骨强回声环缺如, 有脑组织回声且伴羊水过多。脐膨出2例, 超声表现在胎儿脐根部有一向外突起的肿块, 边缘清晰, 肿块的表面可显示脐动脉插入, 通过此特征和包快内容物可以与裂腹鉴别。四肢骨短小2例, 超声显示四肢骨明显小于孕周。足内翻2例, 超声表现为在胫腓骨长轴切面上能够显示足底平面图像。心内膜垫缺损2例, 超声检查胎儿四腔心十字交叉消失, 显示房间隔下部, 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而且能看到形成共同房室瓣。单心室1例超声检查在四腔心见一个大的心室腔, 无室间隔回声且合并有大动脉连接异常。法洛四连症1例, 超声检查多切面扫查可发现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大。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 超声检查见肺动脉发自左室, 主动脉发自右室, 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右前方, 两条大血管平行, 失去交叉行走的特点, 且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永存动脉干1例, 超声检查在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均显示一条大动脉由心底部发出, 且合并室间隔缺损, 该大动脉骑跨在室间隔上, 多切面均不显示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与心室连接。全前脑1例, 超声检查见胎儿头围明显小于正常孕周, 颅内见单一脑室, 丘脑融合、大脑镰、胼胝体、脑中线缺失。面部可见独眼畸形, 头发育不全畸胎、正中唇腭裂。小下颌畸形1例, 超声检查见胎儿下颌骨发育短小。通过四维立体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发现胎儿下颌骨明显短小。单侧手缺如1例, 超声检查见左侧手部在腕部截断, 多切面扫查均未见显示。颈部血管瘤1例, 超声检查见颈部混合性肿块声像, CDFI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3 讨论

3.1 四维彩超诊断胎儿畸形的价值

四维彩超是20世纪新兴的筛查胎儿畸形的检查方法, 它可获得更多胎儿器官或系统的解剖结构以及发育情况的信息, 大多数的胎儿畸形都能通过四维彩超检查而发现, 它具有无创伤及反复检查等优点[1], 因此, 中孕期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对筛查胎儿畸形十分重要[2]。

3.2 超声检查胎儿畸形应注意的问题

超声检查胎儿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降低漏诊率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结余时间和精力。

注意掌握在不同孕周应该检查的内容。一般来讲, 20~24周妊娠阶段是检查胎儿四肢的最佳时期, 该阶段胎儿四肢基本上能清楚显示。22~28周是最容易获得胎儿心脏清晰图像的时间[3]。因此, 想要了解胎儿四肢及心脏发育有否异常, 在此阶段进行超声检查比较好。除胎儿四肢以外, 还可以观察胎儿颜面部结构, 对胎儿心脏的观察仍然非常重要。在此阶段超声检查, 能够对一些严重的胎儿畸形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这一阶段可作为检查的重要时期。

检查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熟练的超声检查操作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给孕妇做到全面、细致的检查。工作中要有耐心, 静心, 恒心。遇到异常情况时要重点、详细观察所查部位。充分利用所用仪器的性能, 使其调试在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使病灶显示清楚。遇到胎儿体位不佳不能清楚显示所查部位者可以让孕妇下床活动15~20min后再复查。必要时隔日复查。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404-1415.

[2]陈焰.胎儿脑内异常的超声诊断[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9) :518-520.

107例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共检测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孕妇2716例。孕妇一般在妊娠18~26周常规行超声筛查,排除胎儿是否畸形,并行告知及签字。一般检查时间控制在20 min内,平均10 min,胎方位不适宜检查者,在等待有胎动后再行检查。使用仪器为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均经腹探查。首先常规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径、羊水指数和胎盘等级;多切面扫查或动态观察胎儿发育异常部位,诊断胎儿畸形的器官或系统,并注意全面观察胎儿是否有多发畸形的存在。对可疑部位反复仔细探查及测量。

2 结果

在2716例中检出107例胎儿畸形,检出率为3.94%。在107例胎儿畸形中,畸形种类与孕周见表1。

本文孕妇均选择了引产,这与发达国家有显著不同。有文献报道,在美国只有15%的畸形胎儿的父母选择引产,多数畸形胎儿父母只是选择在三级医院分娩以保证生后得到儿科及时治疗,也有些异常在生后有自行转归的可能。特别是泌尿系统畸形,如肾盂扩张、肾囊肿、卵巢囊肿等,因此不过早干预,给胎儿充分的生存机会[2]。

3 讨论

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使得超声产前检查能够获得更多胎儿器官或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发育情况的信息,对胎儿畸形的超声检查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安全、可靠、无损伤、经济、重复性强的监测技术,目前已成为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判断胎儿畸形最佳孕周为15~26周,此期应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查,绝大多数胎儿畸形都能早期发现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对孕28周前的孕妇必须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超筛查评估,对早期检出胎儿畸形至关重要。各类胎儿畸形理论上应在孕20周前做出诊断,最晚也不超过孕28周[3]。超声检查解决了大量产科疑难问题,发现各种胎儿畸形,是目前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但是超声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超声医师的经验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孕妇过胖、胎儿过大、羊水过少、胎位不正等。在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诊断的正确率也在减少,所以超声不可能检查发现所有的胎儿畸形。医师应客观慎重的向孕妇及家属合理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16例孕妇进行产前常规检查。结果 发现107例畸形胎儿(发生率3.94%),均选择引产。结论 超声可实时观察宫内胎儿各器官发育情况,不仅能确定胎儿有无畸形,而且能对胎儿的畸形进行明确诊断,对临床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胎儿畸形,产前诊断,超声检查,引产

参考文献

[1]马玉香.重视胎儿产前筛查干预胎儿出生缺陷.山东超声医学, 2007.3:42.

[2]Crane JP,LeFevre ML,Winborn RC,et al.A random ized trial of prenatal ultrasonographic screening:impact on the detection,management and out come of anomalous fetu ses.Am J Obstet Gynecol, 2004,171:392.

65例小儿畸形B超诊断实例 篇10

【关键词】小儿畸形;B超诊断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十分重视小儿胎儿的产前B超检查,以发现畸形胎儿,做到优生优育。要求对18~24周孕妇常规做详细系统的胎儿畸形筛查,而高龄孕妇及临床怀疑有染色体畸形或实验室筛查阳性者,更应在月经龄第10~14周进行第1次超声检查,月经龄18~24周可常规进行1次产科超声检查,如发现有异常者,应进行1次详细系统的胎儿畸形检查。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院是县级医院,当地政府没有规模地组织孕期妇女进行产前检查,一般是孕期妇女自主参与检查。自2005年至今近五年间,先后对3841例孕妇进行超声波检查,共发现65例小儿畸形,全部胎儿均经引产或产后证实。

1资料与方法

自2005~2009年来新化县人民医院B超室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平均年龄27岁(20~40岁),主要来自新化县境内,孕期10~40周。

B超采用百胜ESAOTE Megas GP彩色超声诊断仪或美国GE-LOGIQ 200 PRO黑白数字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3.5MHz。常规检查胎儿颅骨光环是否完整,测量双顶径,检查脊柱的排列情况、是否整齐、有否侧弯成角,检查胎儿心率、心脏四腔心、有否房室间隔异常、左右房室瓣位置关系,检查胎方位,检查胃泡,肝脏、肠管、双肾及膀胱,检查股骨、肱骨长度,检查胎儿有否脐带绕颈,检查胎盘、羊水、胸围、腹围等。

2结果

3841例产前诊断发现65例先天性胎儿畸形,65例胎儿畸形产前B超诊断及产后情况见表1。

3讨论

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种类很多,胎儿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绝大多数的胎儿畸形是各种致畸因素及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显示神经管缺陷为最常见、最严重畸形之一,约占全部畸形1/4。本组资料65例胎儿畸形中,以神经系统畸形发病率为最高,36例,占55.38%,主要因为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非常复杂,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内部结构还在不断变化,在发病因素方面65例胎儿畸形中,有家族史、遗传史及药物史等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病率增高。因此,超声工作者要详细了解病史,对有胎儿畸形遗传史、生产史的家族,再次怀孕,要系统检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胎儿颜面部畸形的产前超声检出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唇腭裂的产前检出率为100%。

当胎儿解剖结构已经形成,羊水量适中,胎儿大小适合,大多数器官及结构受骨质影响最小,超声宜于检查。孕 32~36周,此时期胎儿增大,羊水量少,宫腔相对缩小,骨质钙化增强,有很多脏器或器官受上述情况影响检查不到,这时主要跟踪一些疑似畸形的病例,并重点检查消化系统,有些消化系统畸形,如肛门闭锁、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到孕晚期才表现出来。

总之,胎儿畸形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胎儿畸形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无特殊,要求超声工作者要详细、系统、认真的检查,做好产前的优生优育工作,在11~13孕周、18~24孕周、32~36孕周一定要检查1次,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更要追踪观察,必要时做染色体检查以阻止畸形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超声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廖鸿飞,魏俊,曹淑仙.胎儿系统超声检查14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2):1116-111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教案 下一篇:成本管理二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