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关键词: 体味 蜡烛 人物 学案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通用16篇)

篇1:《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蜡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 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目标达成:

1、通 过分析人物外貌、 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流程 :

【课前展示】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 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创境激趣】

背景资料  图片展示 作者介绍

【自学导航】

1、 认字读音

2、 文学常识

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 的寻读:为 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强化训练】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义?

【归纳总结 】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炮火、黑围巾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 -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反思】

封志莉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一种实用文体,包括、事件通讯等,是报道典型人物、

的新闻体裁。它要求真人真事,以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们的实践活动,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二)积累字词,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烧灼()瓦砾()fú()晓地窖()jū()躬

颤()wēiwēi()()pú()fú()更()夫肃mū()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4、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练习

1、划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将“提示”补充完整)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让你想到老妇人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让你想到老妇人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让你想到老妇人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让你想到老妇人

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分析品味,直接在书上做批注。

四、自主测评

1、字词练习

完成作业本P6第1、2、3题。

2、揣摩语句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有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这句提到老妇人几个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徐秀形

篇3:《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4:《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篇5:《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目标达成: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激发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创境激趣】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座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看看我们会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自学导航】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2、看课本P78的插图,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以“从看,他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话。

【合作探究】

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速读全文,看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归纳总结: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并写出其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4、面对老王的“____”与“____”,作者及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主要表现在哪儿?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品质:“____”。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强化训练】

1、在刚才同学们所概述的事件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

2、自由朗读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

【归纳总结】

读过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体会。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绷()

滞笨()愧怍()

宋发旺

篇6:《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目标达成: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2、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创境激趣】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自学导航】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

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展示提升,强化训练】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归纳总结】

1、见面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3、四个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教学反思】

宋发旺

篇7:《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

2、揣摩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目标达成:

1 、 感受战争的残酷,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占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2、识记重点字词,给画线字词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响彻云霄(     )

【创境激趣 】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 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 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欣赏一些战争的图片  介绍作者 及 本文的写作背景

【自学导航】

1、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

3、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4、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5、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2 【合作探究】

1.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 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 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 情?)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看似矛盾的议论。)

5、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

2、

【强化训练】

赏读 有关战争的资料图片

【归纳总结 】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 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 四)、参观纪念馆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笑声,笑声              历史--现实               “世间永远不能

枪声, 枪声             沉重--美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德)忏悔--狡辩(日)

【教学反思】

封志莉

篇8:《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分析国民党覆灭的史实,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中国大地由此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课《战略大决战》首先,请看第一篇章“决战江北”——三大战役

【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2组为辽沈战役组,3、4组为淮海战役组,5、6组为平津战役组,各组组长担任“总指挥”,根据课本P93《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三大战役情况表要求:()“总指挥”带领组员认真阅读课本P92—P95,对照要求,认真圈画(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3 分钟)

分组讨论后学生呈现答案

【教师过渡】

辽沈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群策群力】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提示:()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教师概括】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章“江山易主”——渡江战役

【教师铺垫】

949年4月国民党同共产党进行停战谈判,但当时国民党想通过谈判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东山再起”,共产党识破他的阴谋北平谈判破裂后第二天,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发起了渡江战役

【播放视频】《渡江战役》

【教师总结】

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要求:()组长带领组员,集体参与;(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 2 分钟)

四、课堂小结

篇9:《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1、熟读课文,通过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激情展示,阳光展示,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目标达成:

1、分析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作者原名:字:人现代著名家、家、()家、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童话有《稻草人》。

2、轩榭()池沼()邱壑()模()样重峦叠嶂()嶙峋()镂()空蔷薇()蔓延()着眼()斟酌()鉴赏()对称()

【创境激趣】

请你欣赏

【自学导航】

第一段:

1、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

明确:“标本”

2、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这个词形象地表明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第二段:

四个讲究

第三段: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四段:

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的配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合作探究】

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2、辨明词义

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①、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②、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③、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④、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归纳总结】

本文的结构:总--分--总、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总--分--总

一四图

幅个画

画讲究

【教学反思】

宋发旺

篇10:《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少年鲁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揣摩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

目标达成:

1、 理解少年鲁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揣摩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记叙有详有略的写法。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一、作者简介(第一课时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啊?),你能写出他的两句名言吗?

二、识记字词(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骇    惶急    疮疤    掳    渴慕    霹雳    悚     诘问   惧惮

【创境激趣】

【自学导航】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 、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合作探究】

买《山海经》部分, 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强化训练】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无益: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5.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归纳总结 】

1、 先抑后扬,感情真挚。

2、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板书设计】

无名无姓,切切察察

略写    日常粗俗,睡相不好   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元旦塞橘,规矩繁琐

长毛故事,伟大神力

详写   为“我”买《山海经》 后扬

【教学反思】

宋发旺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背影》(第3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猫第2课时的导学案

★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秋天》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诗词五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孤独之旅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日出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 《背影》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篇11:《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2、 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          )(         ) (            )(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张晔

[《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2:《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篇13:《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体会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理解深沉的父爱。

2、从选材角度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蕴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2、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着眼点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三、自测自评

回忆往昔的日子,你曾经有过的经历:或许夜已黑了,迟迟不见儿女归来的父母,他们会怎样对你说?或许在那寒冷的冬日,看着浑身发抖的你,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或许一个不经意间你摔伤了手脚,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会有怎样的一种话语?或许……在这些言语、在这些动作、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读到了一份意浓浓的母爱。请以此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徐秀形

篇14:《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课前自学

1、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人物:①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老头子”的句子。

②描写人物(老头子)用了哪些方法:

③运用想象体会“老头子”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④从这些描写中,你认为“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哪些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是怎样渲染的)?

4、你的阅读疑惑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组内互相口述故事情节。要求:情节的每个阶段分别用一句话归纳。

2、交流“课文内容感知”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3、重点研读小说1-54段,探究下列问题:

(1)请分析第四段中“老头子……特别明亮”这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透过“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敌人发了愁。”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3)“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鲁莽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描写小女孩与老头子的一段对话,尤其是小女孩“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有什么作用?

4、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注音

苇塘(   )     寒噤(    )     提防(     )    竹篙(      )   张皇失措(    )

疟( )子 蹿了一蹿( )    吆喝(    ) (    )   zè( )歪

飒( )飒   阴惨( )

2、解词

张皇失措

编算

阴惨

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现代的        家、        家,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本文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              ”派。

徐秀形

篇15:《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                            》《                              》,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

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高屋建líng(     )     荻(     )港     kuì(     )退      锐不可当(     )

芜(     )湖      jiān(     )灭      要sài(     )     古宛(     )县

二十八宿(     )     绥(     )靖(     )区     阻è (     )   阌(     )乡     潢(     )川     wǎn(     )西区     宋希濂 (     )    杜聿(     )明

3、新词解释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回肠荡气

锐不可当

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

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3.简明扼要(准确性)。其中,            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           、           、           、           和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           ,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           或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        环境和        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            ,

和            。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知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认真阅读第一则新闻,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与结果:

四、自测自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横dù(       )长江    要sāi(       )  ruì(       )不可当   逃cuàn(       )

kuì(       )退       jiān(       )灭敌人     xiè(       )气     阻 è(       )

suí(       )jìng (       )     dí(       )港

2、新闻知识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             的六要素,即             、             、

、事件的发生的             、             、             。

②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阅读主体部分,完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徐秀形

篇16:《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化学导学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绪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