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芦花荡的优美的段落

关键词: 芦花 徜徉 历史背景 描写

描写芦花荡的优美的段落(精选7篇)

篇1:描写芦花荡的优美的段落

《芦花荡》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鉴赏指导

《芦花荡》的题材来自于一段苦难抗日战争史,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情感基调理应是豪迈而悲壮的。但孙犁的艺术追求,将所有的故事情节安排在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让读者避免了战争残酷与血腥的直接刺激,而能惬意地徜徉在人性的真诚与坚毅之中。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诗化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在他的文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意识到要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对自然环境的鉴赏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突破口。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在一般小说中往往起到点缀陪衬的作用,容易被读者忽视。但景需为情而动,好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作用却甚大。在《芦花荡》中,景物描写俯拾皆是,景物描写所具有的功能在课文中几近囊括。因此,处理好本课环境描写赏读也就等于是让学生掌握了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鉴赏。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6种,在课文中俱能找到对应的句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开篇第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是抗日战争期间。地点是芦花荡,这里并没有想很多抗日前线一样炮轰阵阵,而是安静异常。背景是此处为敌人封锁,即使晚上也戒备森严。“呆望”也看出尽管日军封锁甚严,但依然有很多活动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发生,让他们有点不知所措。

2.渲染气氛:

如“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连水鸟都只敢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得紧紧藏起来,更何况是人。由此一句,看出当时敌人的封锁有多严密,敌人的炮火有多可怕,人民的生活有多不安定,这也就渲染出令人恐惧的战争生活的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如“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在老头子大意致使大菱挂花之后,静谧的环境更烘托出老头字内心的愧疚与自责。

4.反映人物性格: 如“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不光是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还和紧跟着出场且显得悠闲自得的老头子形成鲜明的对照,衬出他勇敢、自信的个人品质。

5.推动情节发展:

如“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正因为有埋的枯木桩子也才有在后面情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钩子,正因为有拉长的水草浮动,也才消除了鬼子的戒备心,将钩子好好地隐藏起来。此处伏笔可谓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在此句中,苇子很明显不光是植物苇子,它象征着这里的抗日军民,它“狠狠地往上钻”象征着抗日军民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全文主旨所在。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了解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并不太难,难的是正确到位地判断和分析句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对照指导独立完成文学作品中鉴赏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知识点的教学必须结合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所得。于是在教学中还必须建立一座言内之意与意外之意之间的桥梁。我尝试用两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第一种,联想法。

如“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段环境描写在老头子因大意致使大菱挂花之后,烘托除了老头子内心懊悔、自责的心情。因为自己犯错而使别人受伤害,从而产生内疚之心是人之常情,这不难理解,难的是这段描写“月亮”、“风声”的景物描与老头子内心的情感有什么关联呢?这段描写是否必要呢?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形成了一个思维上的跳跃区。忽视这个跳跃区的存在,直接让学生记住人物的情感,使学生得其所然不能得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很危险,它会使文本鉴赏的教学走向机械化,僵化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文本面前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也有可能会主观臆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月亮落了的半夜”,感受“飒飒的风声”,然后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这种环境。他们都能说出“安静”、“静谧”、“寂静”这样的词语。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心里有心事,是热闹的时候老想着,还是安静的时候老想着?是忙碌的时候老想着,还是闲静的时候老想着?答案不言而喻,从而我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明白不是“月亮”惹祸,不是“风声”惹祸让老头子心生愧疚,而是在经历生死攸关的大逃亡之时,顾不上愧疚,只有在安全了,安静了,才被愧疚之心折磨更甚。

第二种,对比法。

如“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是老头子对鬼子实施报复行动并且成功之后的一处景物描写。有的解读认为这烘托了老头子报仇后内心的愉悦。这种解读我认为就是想当然的一种理解,并且这种想当然完全无视了孙犁笔下血淋淋的故事本身。作者不写水中鬼子的流血与挣扎,不写鬼子的丧命,不写老头子凶神恶煞般的神情,不代表这些不存在。对于一件杀人的事情,即算再正义,如果产生的是愉悦的情感,那是非常可怕的。而老头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要去“鲜嫩的芦花”、“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洒”中去找。我抛出一个问题:全文多处写到芦苇,请找出写芦花的有几处?学生们找到只有一处。接下来的问题是:芦花和芦苇有什么区别?学生们就叽叽喳喳说开了,前面写芦苇的,有“直指向天上”,有“密不透风”,有屏障的作用,而芦花则“鲜嫩”、“柔软”、“飘飞”。再接下来我问:在通篇都是“密不透风”的芦苇之后,有一处芦花飘荡,你感觉到什么?有学生回答:痛快。对,纷飞的芦花,那是长期的封锁之后的一次透气,是长期的迫害之后的一次反扑。芦花这个物一直都在,但必须等到此刻方能入景,这就是情景相融的道理。

利用景物描写的文本句段,巧妙利用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便可以达成有效教学之目的。

篇2:描写芦花荡的优美的段落

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传奇色彩)

教学难点: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及通过阅读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本文亮点

①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传奇色彩。

②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在孙犁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有关材料。

①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等。

②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③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④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4)方法讲练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三、提问: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师明确: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四、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点拨,明确:《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用心品味。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2、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可仍能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气氛,试着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怎能允许日本侵略者侵犯、践踏?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怎能容忍敌人糟蹋、破坏?因此,这极大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保家为国,全民动员。在这种大背景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加入,便不觉得是怪事了。

六、布置作业

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写到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由复习导入

找同学回顾上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人物分析。

二、研讨探究

1、本文主人公的核心性格特征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

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并仔细分析“过于”的含义。

2、文中有一部分心理描写非常真实感人,找出并分析。

明确:“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让学生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各组派代表发言。

明确:(1)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2)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3、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老鱼鹰”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老头子:大菱“挂花”爱憎分明,自信自尊

正午惩敌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篇3:让优美的描写扮靓你的写作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 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 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 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 只有通过描写, 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 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 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最近学习的美文《三颗枸杞豆》就运用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写自然环境, 生动细腻;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 细致传神。

自然环境描写, 又称景物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 写景点明时令、地点;

(3) 写景表现人物关系;

(4) 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课文写小山沟:“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 有山有水。尤其是门前的山沟, 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 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形象地表现了这里是“我”的乐园, 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 又慌慌张张飞走了。”“大花蝴蝶飘飘荡荡落在一朵蒲公英上”既写出大花蝴蝶飞的状态, 又写出“我”的贪玩。

太阳“这时, 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 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 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等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致, 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人物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细致传神。

“那人慢慢地站起来, 手里拄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 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 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那两只眼睛, 像开得大大的窗户, 嘴唇发紫, 像成熟的桑葚。”细致描写了三叔的动作、外貌, 突出了瘦弱、有病这一特征。

“说到这里, 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 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通过对神态的细腻描写, 从中我们体会到仔细观察后有所发现的兴奋。

“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 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 就放弃了。这一摞书, 是我第二个理想, 想当一名作家, 写了几篇稿子, 寄出去被退回来了, 我又灰心丧气, 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 是我第三个理想, 想当一名生物学家, 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 我又颓唐[颓唐 (tuítánɡ) 精神萎靡]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 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 你该回老家了!’”

从三叔的语言描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总结出的自己一生的教训和悔恨:遇难而退, 一事无成。

“是呵, 有点烫手, 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 就变了, 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 所以才这么亮。”

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意味深长, 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捉住时间、捉住生命是不容易的, 是要付出努力的。但只要我们捉住了时间, 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因此, 我们想让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 言之有物, 立体感强, 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生动流畅、表现力强, 就离不开对自然环境、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做细致的观察, 生动细腻的描写。

摘要: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 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 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 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观察,描写,写作

参考文献

[1]《文章写作原理》, 管金麟, 河南大学出版社。

篇4:《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

例一:“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镜子一样平”突出的是阳光照耀下的淀水的“平”与“亮”,而“蓝天一样清”则强调淀水的“清”,是“水天一色”。“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衬托的是水之“清”。这样巧妙地寓情于景,不仅强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而且还通过暗示鬼子的愚蠢来赞扬他的智勇双全。本来,按照常理,在这样的地方,稍微细心一点的人,是不难发现水中枯木桩子上系着钩子的。但鬼子一则为老头子的举动所迷惑,二则为新鲜的莲蓬所诱惑,一个个成了笨头笨脑的蠢猪。敌人的愚蠢正反衬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例二:“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这是老头子为受伤的大女孩报仇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为什么鲜嫩的芦花在他眼里显得格外地美丽?这是由老头子杀敌解恨之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的情绪所决定的。

例三:课文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属于多项描写。对于多项描写,应该以先分后合的方式赏析、体味。

所谓“先分”,指的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把景物分成若干景致,然后一一分析。我们可将景物一分为四,其中一个就是“天空的星星”:“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里明写星星暗写淀水,还暗示了“风”的存在,用的是烘托法。只有淀水晶莹明澈,星星水能倒影在淀水里;只有随着微风的轻拂,水面才能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从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其他几处,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所謂的“后合”,指的是在具体分析之后,有所归纳与总结,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合”:这段景物描写富有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面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技法小结: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善于概括景物的特点;2.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景物描写所渗透的人物的情感;4.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5.分析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篇5:芦花荡的反思总结

芦花荡反思总结篇1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反思总结篇2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芦花荡反思总结篇3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篇6:芦花荡的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习题精选。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寒噤 仄歪 转弯抹角 提防

淀里 竹篙 飒飒 蹿了一蹿

2、选择运用正确的词语。

⑴ 假如是的夜晚,人们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A、月明风清B、月明星稀

⑵ 远远有一片的黄色的光。

A、昏暗B、阴惨

⑶ 那小船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A、转弯抹角B、七弯八拐

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⑵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⑶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⑷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⑸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依课文填充空缺的五个词语。

2、仔细体味画线句用的描写手法,并指出作用。

3、结尾段和上文______________照应,“女孩子”是______________,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

4、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jìn zè m dī diàn ɡāo sà cuān

2、⑴ A

⑵ B

⑶ A

3、D

4、⑴ 外貌描写

⑵ 语言描写

⑶ 动作描写

⑷ 心理描写

⑸ 景物描写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绕着 扫过 蹲 咬 穿透

2、景物描写。第一处,渲染气氛,预示着将有一场战斗发生。第二处,烘托战斗获胜时老头子的高兴心情。

3、“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二菱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不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篇7:课文芦花荡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_给六年级毕业生 下一篇:六年级尊老爱亲国旗下讲话稿